前秦任用王猛为相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两个孝文帝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拓跋宏
陈坤在《花木兰》中饰演文泰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云冈石窟第16窟(“昙耀五窟”最东窟)主佛像,据说是按照当时下令开窟的北魏文成帝真容的样子雕刻的,比对一下陈坤的样子是不是很“北魏”
~~~~~~~~~~~~~~~~~~~~~
在大同这边搞旅游,了解了不少这几个已经消失了的少数民族的历史,这种不自觉地与古人对话,使我的梦里有了干练的女主北魏冯太后和辽萧太后,有了睿智的青年帝王拓拔宏,有了悲情的英俊将军司马金龙,有了千古英名的女将军花木兰和穆桂英,有美女貂蝉和王昭君....或许还有远一点的武则天和杨贵妃...,这边的女人真是了得!所以在赵薇新近主演的《花木兰》中,我心中很美好的北魏孝文帝拓拔宏竟沦落成了陈坤扮演的配角:P
在我心里一直有过一个梦想,希望苏有朋来演一下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这次却让陈坤抢了先。好在多年前苏有朋已经演过了英名显赫的杨家将,总算少点遗憾。
《花木兰》中的北魏孝文帝拓拔宏,也许是第一次被影视演绎吧,在早已拍好一直没播的,由吴倩莲主演的《北魏冯太后》中拓拔宏该是个小孩子的。我很想在影视剧中看到拓拔宏还有那个据说是冯太后帅气英武的情人,不得不在权力斗争中因反战而被“祭旗”的北魏大将军司马金龙,关于他我不希望仅仅知道的是厚厚葬礼,和现在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的那些精致的墓石。
&&&&北魏孝文帝在我心里一直是丰满的,这位只有33岁,与他的祖父和父亲一起在生的时代就被刻成巨大的石佛像膜拜的青年皇帝,这位将北魏迁都洛阳推行了汉化政策的年轻皇帝,他的身后也留下了许多纠结的爱情传说和不幸的婚姻憾事,总觉得他也是个有故事的人。
把花木兰和孝文帝扯上关系是因为《木兰辞》出自《北朝乐府》与那个著名的“天苍苍,野茫茫”《敕勒歌》齐名,所以我推测花木兰与穆桂英相仿不一定是纯粹的汉族人,鲜卑本身就是历史上“五胡乱华”的第一胡:P
花木兰只是一个诗歌形象,比现在还有寨子用来考证的穆桂英更加抽象,所以在《北魏冯太后》戏里,花木兰的年龄与冯太后仿佛,而在这版《花木兰》中,陈坤便像是在和祖母级的女英雄相恋,当然陈坤演绎的拓拔宏也不像戏中演绎的,是什么皇家“多余”出来的“七皇子”,而是青年早逝的献文帝和李夫人的独苗,还有一说是冯太后与某野心勃勃的大臣的私生子。这段描写见现代锡伯族作家戴宝军(瀛泳)的小说《铁马冰河--北魏孝文帝传》。
&&& 我在此文的后边附了铁岭作家戴宝军的介绍,另外还有一篇关于鲜卑族,北魏和孝文帝的介绍,有兴趣可以翻出来看看。
长话短说,鲜卑族是中华历史上的“五胡”之一,曾归属北匈奴,也是最早主动汉化了的少数民族之一。据说东北大兴安岭的嘎仙洞是鲜卑族的起源地,《天龙八部》中虚构的慕容和唐朝的长孙、宇文也是鲜卑姓氏,鲜卑族中的拓跋氏在公元3、4世纪十分强大,统治了其他十来个姓氏,并在和林格尔建立了北魏政权,后迁都大同,在孝文帝时代迁都洛阳。北魏中期佛教被定为国教,在中原得到了第一次的大力推广,北魏时代一直持续进行着汉化改革,在洛阳时代彻底完成,鲜卑姓氏、文字彻底融入汉族,有一说拓拔氏改姓元,也有说姓贺。在边远地区没有汉化的鲜卑人有东北的鄂伦春族和新疆的锡伯族,另外据考证还有一脉鲜卑族的后裔现在广东省群居。鲜卑汉化后经历了南北朝时代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后进入隋朝、唐朝,隋唐两朝的皇族与鲜卑人有着很直接的血缘关系。而这两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兴盛、开明、热烈的时代,可以推断北魏孝文帝这一血脉的执政能力应该是极优秀的。
~~~~~~~~~~~~~&
戴宝军 笔 名: 瀛泳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54/10
  民 族: 锡伯族
  1985年9月-1987年9月,长春地质学院读书;1987年9月-1990年2月,辽宁省地矿局第九地质大队工作。1990年3月至今,辽宁省铁岭市工商银行工作。著有长篇历史小说《僧格林沁王爷》、《大清帝国的八旗子弟》、《胡雪岩》(上下卷与人合著)、《西风瘦马》(上中下卷)、《铁马冰河》(上下卷)、《明吏耶律楚材》、《钺王》(与人合著)。
现在的锡伯族和鄂伦春族(古代鲜卑族的后裔)女子服饰
~~~~~~~~~~~
鲜卑族是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其族源属东胡部落,兴起于大兴安岭山脉。
部族与政权兴衰:鲜卑是与乌桓同时兴起的东胡另支。东汉初年,活动于今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的鲜卑仍为匈奴役属。随着北匈奴势力衰耗,鲜卑开始边年出兵攻击北匈奴。公元85年,鲜卑与南匈奴、西零及西域各族共击北匈奴,迫使其中逃循。公元87年,鲜卑再次大败北匈奴,斩杀优留单于。公元91年,东汉政府和南匈奴对北匈奴进行了致命打击,北匈奴西迁。鲜卑趁势占据了漠北地区,留在漠北的匈奴十余万落并入鲜卑。鲜卑自此强盛起来。
公元2世纪中叶,鲜卑民族中涌现出一位勇健而有智略的首领——檀石槐。鲜卑在檀石槐带领下大断壮大,统一了鲜卑诸部,建牙帐于高柳(今山西阳高县)北三百余里的弹汗山(今内蒙古商都县附近)仇水(今东洋河)。随后,檀石槐率部北拒丁零,东败夫余,西击乌孙,南扰汉边、尽据匈奴故地,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军事部联盟。但联盟随檀石槐的死而瓦解,继起的是不断强大的拓跋鲜卑。
鲜卑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牧歌、思乡曲、叙空事歌、战歌等体裁。从歌词观之,其风格刚健清新,粗扩豪放,富又有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北魏统一蒙古高原后,太武帝从漠北迁来30余万帐落敕勒人(汉称丁零,亦称高车)。5世纪中叶,生活在阴山一带的敕勒人大都已鲜卑化。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齐时敕勒人的草牧歌,“其歌本为鲜卑语,易为齐言”,已成为千古绝唱: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鲜卑人的宫廷音乐也有许多建树。《真人代歌》,亦称《北歌》,是鲜卑语宫廷歌曲。其内容为“上述祖宗开基的所由,下及君臣废兴之足迹。”北魏宫廷中每日早晚均唱此曲,并有丝竹伴奏。
【民族概述】
& 中国古代东胡系民族。居于鲜卑山(今大兴安岭),因此为族名。
鲜卑族名“鲜卑”一词,在秦汉文献中,以不同的译音形式出现过:“师比”、“犀比”。然其时鲜卑离中原较远,南隔乌桓,其文化影响大都间接而来,所以仅指一种胡服的带或带钩。从东汉以后的史家记载中,又知鲜卑族名源于其所居地“鲜卑山”(即今大兴安岭)。“山”是汉语,显然,“鲜卑山”是胡汉语的混合词。这就把探讨推进了一层。至隋唐,后人为秦汉文献注释,提及“犀比”一词,张晏说:“鲜卑部落带、瑞兽名也”。但我们今天仍不好把“鲜卑部落”与“瑞兽”和二为一。
考“鲜卑”与“乌桓”,同属东胡族。东胡语属阿尔泰语系,是蒙古等民族语言的祖源。所以很有考察国内阿系其他民族的必要。事实上,这些民族不仅语源上一致,而且地域也贴近。鲜卑族源于兴安岭,其语音应当介乎源于黑龙江流域的满族的语音和源于额尔古纳河流域的蒙古族的语音之间。国外一学者对此作了一番考定,与“鲜卑”对应的音节,满语是“仨逼”,蒙语是“斯波勒克”,都可对译成古音“鲜卑”,其蒙满语的含义都是“祥瑞、吉兆、美好”;当然,细说起来,鲜卑语更应当近于蒙语的含义。由此断定:“鲜卑山”意为“祥瑞山”或“神山”。“鲜卑”一词,表达了鲜卑族期待“吉祥、美好”的意向。
【迁徙简介】
先秦时已活动于大兴安岭中部与北部,其名则始显于东汉初年。语言、习俗与乌桓同。秦、汉之际匈奴灭东胡,乌桓、鲜卑并受匈奴役属。汉武帝大败匈奴,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鲜卑人随之南迁乌桓故地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一部分(拓跋部)则南迁至大泽(呼伦贝尔草原)。东汉初,乌桓内迁,鲜卑又因之迁到五郡塞外。北匈奴西迁,鲜卑进至匈奴故地,并其余众,势力渐盛。汉桓帝时,首领檀石槐建庭于高柳北弹汗山(今山西阳高西北),组成诸部军政联合体,东、中、西3部各置大人率领。檀石槐任用汉人,制法律,由汉地输入铁器,促进了鲜卑社会的发展。其势力“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尽有匈奴故地。檀石槐死后,诸部联合瓦解,有步度根、轲比能等首领,各拥所部,附属汉魏。魏晋时期,北方草原上活动的主要是鲜卑各部。有人认为,“西伯利亚”一名的产生可能就与鲜卑人当年的活动有关。晋南北朝时期,内迁鲜卑慕容氏曾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乞伏氏曾建立西秦;秃发氏曾建立南凉;拓跋氏先建代国,后改魏,终于统一北部中国。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鲜卑化汉人高氏与鲜卑化匈奴人宇文氏分别建立北齐、北周。另有出自慕容氏的吐谷浑迁到青海统治羌人,直到唐初才为吐蕃所灭。
内迁鲜卑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人民多转向定居农业生产,渐与汉族及其他各族融合。鲜卑汉化尤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汉姓后称元宏)改革最为激进。后虽有反复,但降至隋唐,鲜卑已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
【历史事件】
东汉初,鲜卑族原从属于匈奴,建武二十一年(45年),辽东太守祭彤大败鲜卑人,其首领偏何率部降汉。不久,鲜卑族另一首领仇贲到洛阳朝见汉皇,刘秀封其为王,与宁城护乌桓校尉同辖鲜卑人。及至北匈奴被击溃,鲜卑人乘机进入匈奴故地,将当地人同化为鲜卑族人。东汉桓帝时,鲜卑人在其首领檀石槐领导下,制定了法令,发展了农牧、狩猎、捕鱼等业,并在仇水(今河北怀来)建立行政中心,自分其地为三:右北平以东为东部;右北平以西为中部;上谷以西为西部。今河北承德地区南境为乌桓之地,其中部和北部概属鲜卑所辖。熹平六年(177年)鲜卑大举南下,大败东汉军,其兵马疾悍过于匈奴,东汉东、北、西三边地区皆有对峙和冲突。
鲜卑人统一漠南
  东汉末年,檀石槐统一鲜卑诸部,在长城以北的广袤地域,建立了东、中、西三部的军事部落大联盟。延时不久,鲜卑又陷于诸部林立的分散状态。曹操当权时,西部鲜卑叛离,漠南自云中以东分裂为三个集团:一是步度根集团(檀石槐后裔),拥众数万,据有云中、雁门一带,二是轲比能集团,分布于代郡、上谷等地,三是原来联盟"东部大人"所领属的若干小集团,散布于辽西、右北平和渔阳塞外。其中轲比能集团势力强,影响大。袁绍据河北时,汉人为避其苛虐刑政,多投奔鲜卑轲比能,轲比能令其族人向汉人学汉语,学汉字,学兵器制造术,势力强大起来。
  建安年间,曹操驻军幽州时,轲比能等鲜卑首领通过乌桓首领阎柔贡献方物,表示臣服。曹氏父子两代,都对这些首领给以安抚。黄初元年(220年),轲比能向魏文帝献马;二年,轲比能交还留居鲜卑的汉族500余家归汉;三年,又率部3000余骑,驱赶牛马7000余口与曹魏"互市",再送归汉人千余家返回上谷等地。后轲比能集团势力强大,先后兼并了步度根等部,统一了漠南地区。轲比能强大后,屡犯曹魏边境,后为幽州刺史、护乌桓校尉王雄遣刺客所杀。漠南统一局面又陷于四分五裂之中。东部鲜卑先后兴起宇文部、段部和慕容部三股势力,他们乘机南迁,占有乌桓故地。宇文部本非鲜卑,后来东迁辽东与鲜卑人杂处,归附檀石槐后,逐渐鲜卑化。段部出自辽西鲜卑,居地中心在令支(今河北迁安县)。
【南北朝】:
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的统治者形成了纷争割据的局面,在100多年中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史书称"五胡十六国",其实,建立政权的不只五个少数族,也有汉族;割据政权也不只16个。在这100多年中,鲜卑族先后建立九个政权:辽西(今辽宁、河北一部)、代(今内蒙古西部、山西北部,后改北魏,逐渐统一北方)、宇文(史称北周,今河北北部)、前燕(今河北、山西、河南和辽宁一部分)、后燕(今河北、山东、山西和河南、辽宁一部分)、南燕(今山东、河南一部分)、西燕(今陕西、山西一部分)、西秦(今甘肃西南)、南凉(今甘肃西部、青海一部分)。
1).前赵、后赵的对峙与统治
  西晋灭亡后,匈奴族统治者刘聪占有了北方大部分土地,公元318年刘聪死,刘曜乘内部变乱之机,夺取政权,迁都长安称帝,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公元319年,石勒反刘曜,自称大单于、赵王,定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市),以河内等24郡为赵国,拥有民户29万,史称后赵。后赵羯族地位优越,时称"国人"。石勒为巩固其统治,重用汉族人赵郡张宾为谋士,采用汉族的一些统治政策,国力日强。公元321年,遣石虎进取幽州,俘刺史段匹磾,幽、冀、并三州皆归属后赵。不久,石虎又率军进讨鲜卑郁粥于离石,郁粥逃奔乌桓,石虎悉降其众,继尔南下,尽收河南之地。前赵与后赵为争夺地盘,多次交战,公元329年,石勒攻灭前赵,并有关陇之地。后赵之地"南逾淮海,东滨于海,西至河西,北尽燕代",统治了北方广大地区,与江南的东晋政权形成北南对峙局面。石勒在位,实行过一些汉化政策。
  2).冉闵灭后赵,前燕灭冉魏
  石勒死后,石虎继位,于公元335年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石虎荒淫残暴,任意迫害人民,在邺城大建宫室,筑楼台高阁,众役繁兴,加之征辽西、征东晋的穷兵黩武,终于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强烈反抗。公元349年,梁犊率边兵起义,打击了后赵的统治者。石虎病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争夺帝位,自相残杀,后赵大将军冉闵(汉族人)乘机利用民族矛盾,攻杀后赵皇帝石鉴,夺取政权,国号魏,史称冉魏,仍都邺城。
  冉魏政权,排斥少数民族,大杀羯人及其他少数民族(史载杀死20多万人),引发了少数民族的联合反抗,公元352年,鲜卑族首领慕容㑺从东北攻入冀州,冉闵兵败被杀,冉魏政权仅两年多就被灭亡了。
  【前秦统一北方】:
  慕容㑺灭冉魏后,自称皇帝,迁都于邺,国号燕,史称前燕。前燕占据北方东部广大地区,但在北方西部又分裂为四个政权:氐族苻氏建立前秦,占据今陕西省;氐族杨氏建立仇池,占有今甘肃东南部;汉族张氏建立前凉,占据今甘肃西北;鲜卑族拓跋氏建立代,占据今内蒙古西部和山西北部。
  前秦苻氏政权,废除了石虎统治时的一些苛政,又以汉人王猛为谋主,整顿吏治,加强军备,发展生产,10余年间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势力。从公元370年至376年间,先后攻灭前燕、仇池、前凉、代四个政权,统一了北方。
  4).淝水之战后北方的大分裂
  前秦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局面后,苻坚又于公元378年派军南向进攻东晋,企图统一全国,淝水之战为东晋谢玄所败。由于国力大伤,鲜卑和羌族上层分子,乘机脱离前秦控制,各自建立政权,3年间相继出现了后燕、后秦、西燕、西秦、北魏、后凉六个政权。分裂林立的各个政权,经过10年左右的相互战争,后燕灭西燕,拥有北方东部地区;后秦灭前秦、后凉,拥有北方西部地区;后燕与后秦东西相对。公元395年,后燕攻北魏,惨遭失败而衰落,分裂为南燕、北燕,北魏则强盛起来。北方西部,匈奴、鲜卑、汉族上层分子又扩张势力,先后建立了南凉、西凉、北凉、夏四个政权。北方又呈现分裂割据局面。各政权统治者纷争战乱50多年,使北方的农业生产遭受到极大破坏,是历史上北方各族人民极度痛苦的时期,直到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才结束了这种局面。
4.北朝时期北方民族间的融合统一与分裂
  公元439年,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魏政权统一了北方,与南朝形成南北对立的局面。公元534年,魏又分裂为东魏、西魏。后来北齐代东魏,北周代西魏,北周又灭北齐,至公元581年北周为隋所代。北方这140多年,历史上称之为北朝。
  1).北魏的强大及其统一北方
  鲜卑拓跋部在三国西晋时期,居于今内蒙古西部和山西北部,以游牧射猎为生。公元338年,首领什翼犍建立代政权,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逐渐强大起来。
  公元376年,前秦苻坚攻代,什翼犍战死,代灭。
  淝水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公元386年,鲜卑拓跋珪(什翼犍之孙)恢复代政权,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公元395年,后燕攻北魏,拓跋珪在参合陂(今山西大同东南)大败后燕军,并乘胜南下,夺取中山(今河北定州市)、邺(今河北临漳西南)等重要城镇,拥有黄河以北地区,成为北方的强大势力之一。
  公元398年,北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珪称皇帝--即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击败后燕进入中原后,奖励农业生产,其奴隶主贵族也逐渐汉化转化为封建地主。拓跋珪招纳汉族大地主参加统治集团,加快了鲜卑拓跋部的汉化进程。拓跋珪死后,其子拓跋嗣(魏明元帝)、孙魏太武帝拓跋焘承其前业,擢用汉族大地主范阳卢玄、博陵崔绰、赵郡李灵、河间邢颖、渤海高允、广平游雅、太原张伟等数百人担任官职,形成了拓跋贵族与汉人世家豪族的联合封建政权,国势大盛,于公元431年灭夏,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使北方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复归于统一。
  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帝王,在位期间,进行了许多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改革,最重要的是实行均田制和改革鲜卑旧俗、实行汉化政策。
  均田制政策。北方广大地区由于战乱,户口流徙,田园荒芜,大量土地无人耕种。北魏政权为增加财政收入,稳定社会秩序,颁行均田制。先审定户籍,再按户口分配土地,实行新的租调制。奴婢和牛都可受田。均田制在当时地旷人稀的前提下施行,在不损害地主阶级既得利益的前提下施行,是有益于生产发展和稳定的。北方大量的荒地被开垦,耕作技术也有了提高,农业的发展,使养蚕、牧畜、酿造等农村副业也发展起来,改变了北方荒凉残破的景象。
  汉化政策。北魏统治下的中原,以汉族为主,具有较高的封建文化,魏孝文帝在政治和社会风俗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消除鲜卑与汉族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即封建化,在服饰、语言、丧葬、通婚、吏治、门阀等制度方面都有相关的汉化规定。这些改革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进入封建社会,适应了各族人民间的自然融合趋势,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的大融合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3).北魏的分裂与北齐北周的建立
  北魏末年的农民大起义动摇了统治者的基础,内部发生变乱。公元530年,魏孝庄帝杀死了专权的尔朱荣,尔朱兆(尔朱荣弟)又杀死北魏孝庄帝,立元恭为帝,政权又为尔朱氏所握。后来尔朱氏又为其部将鲜卑化的汉人高欢所灭,高欢杀元恭,另立元修为帝(魏孝武帝)。元修为摆脱高欢所控,从洛阳出逃,投奔镇守关中的将领宇文泰。此后,北魏分裂为两个政权:高欢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宇文泰杀元修,立元宝炬为帝,都长安,史称西魏。
  公元547年高欢死,其子高澄、高洋相继执政,550年高洋废魏孝静帝元善见,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都邺。
  西魏在汉化很深的鲜卑人宇文泰执政下,国势日盛,公元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废魏恭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公元560年,周武帝宇文邕采取了一些经济政治的重大举措,国势日渐强大。
  4).北周统一北方
  北齐与北周东西对峙。公元576年,北周发兵攻北齐,先占晋阳,继又东进,577年攻陷北齐邺城,北齐亡,北方归于统一。周武帝灭北齐后,又进军南方的陈朝,取得了长江以北的土地,北周领域扩大,为后来隋朝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隋唐以来,鲜卑已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但他们的后裔却在这两个朝代居于重要地位。隋唐的建国者杨、李二家即是鲜卑化的汉人,而他们的母、妻又是汉化的鲜卑人。至于两朝的达官显宦有很多鲜卑人--位至宰相的就有20余人,其他如尚书、侍郎,地方上的都督、刺史,更不胜枚举。这不仅表明了这时北方与中原的民族融合的深度,也显示了鲜卑人在社会重要性方面的广度,如隋代筑造学家宇文恺,《切韵》作者陆法言,唐初权相长孙无忌,中唐诗人元稹,直至金末元初文学家元好问等,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四、民族大融合与各族间经济文化交流
  从西晋末年到隋朝初立的270年间,是中国民族关系史上极为错综复杂的历史时期,也是民族间大融合的重要历史时期。这种民族融合,先是为北魏、后又为北周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北周的统一又为隋朝的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也促进了各民族间的进一步融合。东汉以来陆续移居内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一起反抗西晋的统治,但随着西晋政权的瓦解,各民族间又展开了割据称王互相攻伐的斗争,战乱不已,经济破坏,当各族人民不能生活下去时,又联合举行起义,在这种长期共同的斗争中,增进了相互了解,也减少了民族间的隔阂或成见。同时,各族人民在生产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逐渐在政治、经济、文化、民风、民俗等方面形成了不可分离的联系,但又保有各自的习尚,这是民族间一种进步的自然融合过程。到北齐、北周后期,鲜卑族及各族人民,在经济生活和语言风俗习惯方面,在和汉族互相吸收、互相渗透中已显不出多大差别了。如北魏统一北方后,中原只通行汉语和鲜卑语,孝文帝改制后,汉语就成为北方各族通行语言,北齐虽一度提倡鲜卑语,但北周统一后,汉语又成了流行语言。又如在民族习俗方面,内迁胡族的许多特点多半消失,匈奴的结发、乌桓的剃发、鲜卑的索发、羌族人披发及服饰的左衽等大部消失。
  另外,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割据称王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也大量吸纳汉族地主知识分子作为他们建国兴业的参谋,实行一些变革,推进了汉化和封建化的进程,使胡汉民族间的界限日渐淡薄,趋于消失,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五、鲜卑的演变发展
1.鲜卑分裂
在西晋时期鲜卑分为三大支部。
东部有段部、慕容部、宇文部等。
其中段部被羯人的后赵击溃,融入中原。有人认为该部与宋朝时期的大理段氏有关。
慕容部的慕容皝创立大燕国,史称前燕。前燕能臣慕容恪死后衰落,慕容昧(字景茂)为王时亡于氐人苻氏的前秦。慕容恪的弟弟慕容垂降前秦。384年,在前秦淝水之战败于东晋之后,慕容垂复国建立燕国,史称后燕。同时慕容昧的弟弟饺莩澹ㄐ∶锘剩把嗟闹猩酵酰笏韭恚┮步⒘艘桓鲅喙烦莆餮唷?94年西燕被后燕所灭。后燕后被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击溃。后燕慕容德成立南燕。南燕也被北魏所灭。(慕容皝、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等人均在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出现在虚构人物“慕容复”的“大燕皇族世系表”中。)
宇文部与高句丽通好,但败给了慕容皝的前燕。之后南北朝时期宇文氏篡西魏成立北周。北周后为外戚杨坚所篡,成立隋朝。宇文部落中的迭刺部后来是契丹创始时期的“契丹八部”之一。
北部,即中部,有著名的拓跋部,以及与其多次交战的柔然。
386年,代国后代拓跋珪自称代王,建立北魏。北魏后来统一中国北方,在南北朝初期与南朝对立。北魏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之后分别被北齐和北周所代替。
柔然与南北朝时期统治中原北方的北魏拓拔氏多次交战。柔然被突厥系民族击败后,分为南北两支。柔然的南支逃到辽河上游,成为契丹人的祖先之一。北支逃到雅布洛诺夫山脉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是室韦的祖先。室韦是蒙古人的祖先之一。参见柔然。
慕容皝的哥哥率部从东北迁到青海东部,称为吐谷浑。吐谷浑在鼎盛时期占据现青海、甘肃、新疆南部、四川西部。663年(唐龙朔三年),吐蕃攻占吐谷浑全境,吐谷浑灭亡。
鲜卑与匈奴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铁弗人赫连勃勃成立夏国。参见匈奴。
在阴山以北,鲜卑与敕勒融合形成乞伏部。383年,前秦的乞伏国仁在淝水之战之后造反,后在现甘肃榆中成立秦国,史称西秦。400年,西秦被羌人姚氏的后秦击败,乞伏干归投奔南凉。409年乞伏干归重建西秦。431年西秦被赫连氏的夏国所灭。
秃发氏与拓跋同源。397年,后凉的秃发乌孤叛变独立,建立南凉。414年南凉灭于乞伏的西秦,秃发部人投奔北魏,被赐姓“源”。
2.今天的鲜卑族
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鲜卑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后,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生产上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18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些锡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锡伯”是本民族的自称。口语称siwe,书面语称sibe。历史上有“须卜”、“室韦”、“失韦”、“失比”、“西伯”、“席伯”、“席北”、“史伯”、“锡窝”等不同译音,都是siwe的同音异写。锡伯族的祖先是东胡系的拓跋鲜卑。早在东汉以前就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以“嘎善洞”为中心的地带,以“畜牧迁徙,射猎为业”。公元48年以后从大兴安岭迁移到呼伦贝尔地区。此后又往南迁徙。386年,拓跋鲜卑的大部分进入中原,建立北魏政权,而另一部分以“室韦”为号,在嫩江左岸的绰尔河、洮儿河等河流域活动,其中的一部分室韦成为锡伯族的祖先。
在唐代,绰尔河流域的锡伯族先祖归属于唐。辽代,受契丹统治,多数人开始从事农业。辽亡金兴,锡伯族先祖又处在女真统治之下。元代,开始被蒙古族统治。元、明至清初,锡伯族处在蒙古兀良哈三卫中的福余卫的统辖之下。1593年,锡伯族出兵随科尔沁、叶赫、哈达等组成九部联军(3万人马),与努尔哈赤交战兵败,从此,锡伯族开始部分地归属满洲。年间,锡伯族军民同科尔沁蒙古一起被清政府编入旗兵,成为蒙古八旗的一部分。1692年科尔沁蒙古统治者将所属锡伯族军民进献给清政府,从此锡伯族摆脱了蒙古统治阶级的统治,开始被满族统治阶级控制,并被编入满洲八旗,移防黑龙江、吉林各地。1764年,清政府为了加强伊犁地区的驻防力量,抽调3000多名锡伯族军民迁徙到伊犁。从此,锡伯族形成了东西分居、小聚居大分散的局面。
锡伯族军民迁到察布查尔地区后,一直担负着屯垦戍边的繁重任务。从1765年组成锡伯营到伊犁辛亥革命,锡伯族一直是战时从征,平时生产,过着准军事化的生活。200多年来,为保卫边疆、平定内乱、抵御外侮、建设边陲做出了很大贡献。察布查尔锡伯族长期以来保持着自己的传统文化与习俗
六、鲜卑的宗教
北朝兴自北魏,后来北魏又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被北齐所代,西魏则为北周所代。北朝诸帝对佛教的基本政策以扶持为主,但也出现两次大规模的灭佛,足以使佛教吸取其教训。
北魏共历十七帝,一百七十一年,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政权。北魏诸帝,除太武帝拓跋焘灭佛外,其余多奉佛,他们兴佛的情形,试举道武帝、文成帝、孝文帝以说明之。
道武帝是北魏的开国皇帝,鲜卑族本来对佛教不大了解,“与西域殊绝,莫能往来,故浮图之教,未之得闻,或闻而未信也”(《魏书·释老志》)。道武帝在征战过程中,接触到诸地的佛寺和僧侣,他本人好黄老,但也读过一些佛典,对于佛教,他还没有来得及兴建寺庙,延请僧侣,只听说过泰山僧朗的名声,他派人给僧朗送去一封信,以及一些礼品,称僧朗“德同海岳,神算遐长”,希望他“助威谋”,使他能够平定天下(见《北代魏天子拓跋书》,《广弘明集》卷二十八)。天兴元年(398)他下诏在京城建寺,使信众有所居止,于是,“始作五级浮图、耆崛山及须弥殿,加以缋饰,别构讲堂、禅堂及沙门座,莫不严具焉”(《魏书·释老志》)。皇始(396-397)年中,他诏沙门道果进京,令其担任僧官沙门统,绾摄僧徒。
& 文成帝所面对的,是太武帝毁佛的残局,他在太武帝的废佛之后大力兴佛,下诏说:
释迦如来功济大千,惠流尘境,等生死者叹其达观,览文义者贵其妙用,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排斥群邪,开演正觉。(同上)
文成帝下令,各州、郡、县都建造佛寺一所,凡是想出家的人,不论其年龄大小,一律听任出家。他想用佛教来化恶就善,于是,以往所毁的佛寺,又都恢复起来了,佛像经论,又得以流传,著名的云冈石窟,也在文成帝时开凿。
孝文帝刚上台的第二年,就下诏整肃僧尼,严格限制无籍游僧的活动,至于有教籍的僧人的活动,必须持有各级维那的公文,他也禁止那些不顾财力,大兴豪华大寺的做法,把佛教的发展纳入法制和秩序的规范之下。这样做,可以纯化佛教,防止那些“无知之徒”败坏佛教的声誉,对佛教来说是有益的。实际上孝文帝本人是不反对佛教的,他常在寺庙设供,承明元年(476)八月,他在永宁寺设供度僧百余人,太和元年(477)二月,他又在永宁寺设斋赦死刑囚犯,同年三月在该寺设会听讲,命中书省、秘书省和僧人讨论佛教事宜。他经常诏立寺院,承明元年八月,他下诏建造建明寺,太和元年,建思远寺,太和四年(480),诏立报德寺,太和二十年(496),诏立少林寺,供西域沙门所居。他还下令,高僧大德可以一月三次入殿,以便使他能够“进可餐禀道味,退可饰光朝廷”(《褒扬僧德诏》,《广弘明集》卷二十四)。
在佛教义学方面,孝文帝比较重视《成实论》,当时北方成实学派的重镇是徐州的白塔寺,他特意到该寺去了一趟。他对罗什非常推崇,称其“神出五才,志入四行”(《魏书·释老志》)。他在罗什生前的住处建造三级佛塔。
北齐是代东魏而立的又一个北方政权,历六帝二十八年。北齐佛教的鼎盛期是文宣帝高洋时代,高洋本人的佞佛,和梁武帝相似,他也有一份废道归佛的诏书,《废李老道法诏》,这份诏书的真实性是令人怀疑的,但其中显示出来的奉佛资料则是可以参考的,他“大起佛寺,僧尼溢满诸州,冬夏供施,行道不绝”(《广弘明集》卷四)。当时京师邺城的寺僧,“大寺略计四千,见住僧尼仅将八万”(《靖嵩传》,《续高僧传》卷十)。至于供施,高洋把国家财产分成三份,供养僧尼就占三分之一。受禅僧僧稠的影响,高洋还喜好坐禅,坐禅时整日不出。他又行素食,禁止捕杀鱼虾虫鸟。他从昭玄大统法上受过戒,又从僧稠受菩萨戒。由于他要一心事佛,把国家政事都托付给仆射杨遵彦了。
武成帝时代,北齐佛教界的风气转向颓废了,这和皇后胡氏有很大的关系,武成帝本人也奉佛,他下诏禁杀,也舍宫为寺,曾舍三台宫为大兴圣寺,为此还专门下诏,诏存《广弘明集》卷二十八。他对《大品般若》和《华严经》很感兴趣,每月要转读《大品般若》数遍,又邀请沙门慧藏入殿讲《华严经》。胡皇后在武帝死后,和僧人的交通十分密切,特别是和昙献的众所周知的暖昧关系,败坏了僧界的风气。
北周是代西魏而立的政权,历五帝二十五年,北周对于佛教,经历了奉佛、毁佛、兴佛的过程。明帝宇文毓在位三年,大造佛像,曾为先皇帝造卢舍那织成像一躯和菩萨像二躯,他也下诏建寺,此诏存于《广弘明集》卷二十八中。继位的武帝宇文邕毁佛,到宣、静二帝,又重新兴佛。
婚姻家庭和文化习俗
鲜卑的婚姻制度大体上与乌桓相似,保留了掠女,以牛羊为聘礼,为妻家服役;父兄死,妻后母执嫂;女子婚嫁前有一定性生活自由。史载:“以季春月大会于饶乐水上,饮讌毕,然后配合”。或说“常以季春月作乐水上,嫁女娶妇,髡头饮宴”。髡头是鲜卑发式的一个特点,男子娶妇,女子出嫁都要髡发。可能是剃发去周围,留顶发之大部分,垂辫于后。拓跋鲜卑的索头,可能就是辫发。从现象上看,包含了群婚,对偶婚、个体婚的各种形式,但原始群婚只是习俗上的残留和礼仪上的象征。已从对偶婚走向一夫一妻制,随着父系家长制的确立,也出现了一夫多妻制,并保留了一些氏族制的痕迹。因而家庭已脱离了氏族制家庭的同居关系,而进入人口较多的个体家庭生活。在个体婚制中,男性属于统治地位,由于财产的继承关系,要求女方严守贞操,鲜卑也是如此。例如,檀石槐的父亲投鹿侯,从匈奴军三年,其妻在家生一子。投鹿侯回来后,大加责怪欲杀之。其妻不得不编造谎言说:“尝昼行闻雷震,仰天视而电入其口,因吞之,遂妊身。十月而产,此子必有奇异,且长之。”投鹿侯仍不相信,其妻不得不把儿子送至娘家收养,号檀石槐。宗教信仰,鲜卑与乌桓同,初期信崇巫术,祭祀天地日月星辰山川。进入中原及西迁关陇河西后,逐渐信仰佛教,有的兼奉道教。寺字林立、石窟遍布,著名的有大同云岗、洛阳龙门石窟、敦煌千佛洞、天水麦积崖、巩县石窟寺、响堂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等等。在雕塑绘画艺术上,既创造了佛、菩萨金刚、梵天王、飞天之类栩栩如生的形象,又展示了鲜卑文化与中原及西域文化交融之璀璨画卷,并对了解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提供了珍贵资料。丧葬习俗方面,也与乌桓类似,敛尸以棺,殉以狗、乘马、衣物等。一般为土葬,如《宋书》记载拓跋鲜卑的葬俗说:“死则潜埋,无坟垄处所,至于葬送,皆虚设棺枢,立冢椁,生时车马、器用皆烧之,以送亡者。”
鲜卑古墓群
乌兰察布盟察哈尔右冀后旗红格尔图苏木三道湾的一片古墓群,一九八三年七有遭到来严重破坏,面积达六千平方米,大小盗坑三百多个,白骨遍地,文物狼藉。经有关单位及时抢救清理,被盗的文物已陆续追回,残存的文件已收集起来,共获四百余件鲜卑文物,为研究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历史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内蒙古文物队同乌盟文物站清理了二十二座残存的墓葬。这些墓葬有竖井、洞室;葬具有面椁、木椁等;葬式有单人,双人和多人合葬,还有特殊的无头葬,有头无身葬,这可能是较原始的割体葬仪,它反映了鲜卑人进入奴隶社会的一些特点。据初步考证,这里的古墓属于古鲜卑氏族制时代的集体墓地之一。
征集和整理的出土文物中,有陶器、金器、铜器、铁器、骨器、珠饰、五铢钱、桦皮器盖。以及皮革丝织品和漆器残片等。它们同扎赉诺尔墓殉葬品非常一致。其中骆驼纹金饰牌、叠马纹金饰牌、鹿纹金饰牌和透雕镂孔饰牌等,都是稀世珍品,是研究我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的珍贵资料。
史载鲜卑族“以山为号”,也就是说,鲜卑族的祖先以他们居住的鲜卑山作为自己民族的称号,但是鲜卑山的方位长期无考。
据《魏书》记载,“魏先之居幽都也,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洛侯国西北”。“世祖真君四年来朝,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公元443年,北魏太武帝派中书侍郎李敞前往祭祀,并在洞中刻下祭文。
1980年7月,内蒙古考古工作者在调查中发现了“嘎仙洞”,该洞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深山密林中的山崖上,洞中除了少量陶器、石器和骨器外,遗留的石刻铭文与《魏书》记载基本相同,从而证明嘎仙洞就是历史上记载的鲜卑石室。嘎仙洞面积近3000平方米,洞顶最高20余米,同时洞中还有小洞。
根据鲜卑族对祖先的记忆,大约早在夏代,鲜卑民族已经开始活动,而当时鲜卑民族活动的地点是否就是两千多年以后北魏时期的鲜卑石室尚缺乏直接的证据。目前只能说,鲜卑山非常可能就是今天的大兴安岭北麓。
 古族名。东胡的一支,最初游牧于今西喇木伦河与洮儿河之间,秦汉时附于匈奴。北匈奴西迁后,进入匈奴故地,留居故地的匈奴余众十万落也自称为鲜卑。桓帝时首领檀石槐在高柳北弹汗山建庭立制组成强大的军政联合体,分为东、中、西三部,各置大人率领。檀去世后,联合体瓦解。步度根、柯比能等首领附属汉、魏。西晋南北朝时,慕容皝、慕容泓、慕容垂、慕容德、秃发鸟孤,拓跋猗卢、乞伏国仁先后在北方建立过前燕、西燕、后燕、南燕、西秦、南凉、代等七国,代又是北魏前身(前燕灭于前秦,存在三十三年;后燕灭于北燕,存在三十三年;西燕灭于后燕,存在十年;南燕灭于东晋,存在十二年;南凉灭于西秦,存在十七年;西秦灭于夏,存在五十四年),后改称魏,代灭前秦,存在六十一年。北匈奴西迁后留居原地的东部匈奴也自称为鲜卑。语言属东胡语(古蒙古语)的分支。北魏是西晋时北方强国。习俗与乌桓同。
  由于鲜卑族的汉化,隋唐以后鲜卑已不再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而存在,但他们的后裔在隋唐两朝均居要位。隋唐的建立者杨、李二家都是鲜卑化的汉人;而他们的母妻又是汉化的鲜卑人,居相位的就有20余人,其它达官贵人不胜枚举。其著名人物有长孙无忌,宇文恺、元稹、元好问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魏孝文帝迁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