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波府里的罗氏族谱字辈辈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苏鲁豫皖交界处杨氏宗谱(亳州观堂卷)1
&& 中原居民与洪桐迁民的故事
第二篇&& 名人传记
第三篇&& 家训
第四篇&& 条例
第五篇&& 字辈排序
自清代历次修谱执事人员名录
第六篇 杨氏世系表
家世(略)
地图及方誌(略)
第一篇:序&&
七修宗谱序(砀山)
修谱兴宗,传亦序世之据,人文历志之章,炎黄子孙繁衍迁徙变故,方志通考,彰忠敬烈或编年通史或断代年鉴,族典乃属根据。
吾砀邑杨氏实乃大宋杨令公之后,金沙滩赴宴替主殉难,人称忠烈大郎,后追赐忠孝王,延玉公之一脉也。
望族杨氏自晋襄公分封赐姓,绵绵分门几遍天下,历代多忠烈显赫之士,三十五世汉太尉杨震公四世公候,六十三世宋朝剌史赠太尉老令公一门卫国捐躯金沙,七十世南宋太付,同安郡王沂中公宿尉忠勇,抗金从驾,历二百余战,终不为奸,于秦桧所害,忿辞隐居我萧、砀杨河集之间,子孙繁衍世业耕读,仅七十世沂中公太付同安郡王之一脉,今已遍于我苏、鲁、豫、皖约七十余县境五千五百余村庄,八十万余人之众。
明万历杨氏八十七世‘化虹’公弹丸构祸,被忘加大逆,灭门遭殊,清咸丰年间,黄水漳决连连兵燹之乱。我河山解放后,又逢空前十年浩劫,今得贤幸存之杨氏宗谱一支一脉斑斑可考。
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宣讲《杨家将》,杨氏世代忠贞,为保卫祖国显功伟绩有口皆碑,为彰忠义,刘兰芳女士倡议考证杨氏绍穆之相承,特七修宗谱是为序。
抗日军政大学延安第一届毕业生 98世孙 以玺 字 国珍 拜选.
自修宗谱序(砀山)
国有国史,省有省承,家有家谱。意义均在于记载其发展的历史,家谱则更具有历史意义的原理。
家谱之大修五十余年,家族人口的日增繁衍兴旺之脉广布,随着人口的增多,多见面不相识,及不知某祖某支者甚多;因此,有必要修续家谱,后世子孙好名祖名宗,知其家族血脉之渊源。
由谱记载,本族历代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出了伟大卓越的贡献,在政治、军事、科学、文化、经济诸多领域人才辈出。出现了一大批忠臣、孝子科学家,这是杨氏的骄傲,这些名人之众为发扬宗家的传统,以启后代光耀门庭,奋发图强,发扬光大。因此,做这些历史的记载是必要的,凡是中华民族的细胞,若每个家庭、家族世代教育子孙,人人爱家,若不爱家岂能爱国乎?
砀郡杨氏望族也,关西夫子之后,唐朝末年六十二世祖‘守立’公,官封唐天都,定居绛州府,大宋建都汴京,邀请六十三世祖业公受聘而归宋,迁居崞县。七十世祖‘沂中’公因金人之乱,公从驾临安,大小二百余战抗金有功,官封太付安郡王,因秦桧卖国通敌所不能容,公愤辞隐居萧、砀杨河集之间八百年矣,唐、宋、元、明、清、民国各朝虽变化于国运起伏互有盛衰,杨氏子孙一门从不沾染清白家声。永传万世也。&&
元之末年遭流贼之乱,杨氏子孙死逃者不可胜数,尤其最可恨者明末年间砀郡县令高小专治余威,忘加八十七世祖化虹公以大逆不道致令迫害杨氏子孙奔走流亡殆尽;族人畏罪匿于异地甚多,分崩离迁天南地北,各居一方修谱之事无法着手甚难矣。
虽七次修谱外地未闻者甚多。因前朝祸延全族人身死亡者离徙甚众,无法联系,此是外地吾族人失修原因之一也。
清朝末年几经战乱几无宁岁,民不聊生太平天国,洪、杨起义捻军之乱,人民几无生息,杨氏族人奔波四方遑遑不暇。民国之后军阀混战,帝国主义侵华烧杀,国民党独裁专政置人民于地狱之中,解放后又逢十年浩劫,幸存的家谱多焚毁,及遗失对祖先无可查考此失续者之二也。
有谱者可续修贯通脉络可辨识支糸,无谱者困难之极。想修谱代远年烟老成凋谢。先人名津大半遗失,无法考证宗糸。又苦经济人多困苦救死不瞻何暇收族,无法续考之三也。
嗟呼!对祖先无法查考,实令后辈顿是慨叹,后世子孙渴望之极,凡天下大事归功于天。我党政策英明,升平盛世修谱之事不容再缓,闷心自问,若再拖延于心不安。现族人都有热情修谱,尊敬祖先,深明大义,深知木有本水有源;人有祖先才为人之大道也,修谱的意义人人都应知之。人不可一日不知先人的功德,发扬光大保护万年的光荣,可窥看先人历代的兴衰,每个年代修谱都有历史的背景状况,能对族人研究历史提供史实,俾使后世子孙能将杨氏历史概述,对振兴中华民族建设富强的国家,吾杨氏子孙有责任团结各族人民、各团体为现代化建设使国家繁荣昌盛作出贡献,亦人类之幸福也。
今修宗谱为后世子孙昭穆不混宗脉辨明,七次续修外地来续者甚多,一宗一族见面不识如路人也;余自弱冠就志意宗谱,深思熟虑极力考查杨氏家族大合谱50余年矣!过念及此愈来愈觉心伤矣;1982年刘兰芳女士来丰县、砀山倡议老令公支糸昭穆于承;我即约内族慨然续修。我虽年过七旬,但仍不觉年老愿贡献毕业精力,为杨门子孙打下根源。余50年愿望开始行动奋起;远走七十余县境,徒步千余里,倡议七修宗谱;1982年3月开始续修;1984年12月告峻;历经二年九个月完成,宗谱始得于族人同乐于世也。
因七修宗谱在丰县,外地族人未闻者甚多,到萧、永、夏、虞、单各县续修遗漏的杨氏子孙,族人闻此远讯无不欢欣鼓舞,然而几经沧桑的变化,要想修到不遗一户、不漏错一字甚困难也!为了族人始得散而复聚、离而复合,天下大事
均有定理,大木千枝成出一本,巨水亿派同发一源;一兆家室皆一祖也,能听其涣散乎?今联成一谱以尽亲亲宜可不庆哉!
砀山县城南十里杨庄寨人
98世 以玺字国珍撰1987年11月
补修宗谱序(山东单县)
我杨氏宗谱失修久矣,搜九十五世祖‘宏菴’公立谱所载:明末年间迁居单县原因未述,今考原谱方知明万历年间昊天不吊凶星将门,八十七世祖‘化虹’公弹丸构祸;满族受抄诛亲朋被连累,为避其祸,我八十七世祖‘顶衡’公之子八十八世祖‘永和’公迁居单县城东陆子楼。先人英灵不泯幸存于此也,后祸平事息永和公之子八十九世祖献棋公又迁居单县城东三十五里处‘老鸹窝’,后又分居杨菜园等村。当时祸逼之下生命难保难顾宗谱。后族人失散流落异地,幸存者彼此信息难通,加之交通不便,经济困难,聚族人续谱难也,九十五世祖‘宏菴’公只得尊祖述立宗谱,承先人之脉,启子孙之序,繁衍至今已一十八世矣。我辈子孙虽多年来屡有溯本求源之意,但却无从着手,深感有愧于先人。
幸今秋砀山南九十八世叔祖‘以玺’字‘国珍’来单县修谱携宗族原谱到我村经查对考实,我先祖原糸天波府谪传子孙,我祖永和公糸八十七世祖顶衡公之子也;此次终于理清宗脉实乃我村杨氏之大事也,同族人无不欢欣鼓舞,于是102世孙‘龙谭’、103世孙‘风光’急召族人议修谱之事。选定执事人员聚资采访,不避高温不惜汗水。历时十余日大功告峻。其间叔祖以玺虽年过七旬但精神焕发,在我村十九日粗茶淡饭、席地自卧、废寝忘食、耐心教诲、亲自动手实乃我辈之长者先人之遗风。
此乃同族之大事,故人人欢欣、家家鼓舞无不为天波府之后世子孙离而复合、散而复聚尽亲上之谊而欢庆不己,今为修谱一聊数言是为序。
修宗谱序亳州观堂
我杨氏溯自‘杼’公赐姓以来,沿黄河流域至西而东,分门别户,杨氏子孙几乎遍天下,故以汉、晋、 唐.、宋、
元、明之朝历代多有伟人,其间最著名者; 西汉有三候、
一相、东汉有四太尉、唐朝有丞相、宋朝有业公、明朝有进士公;其清洁忠勇皆超绝一时,不独为国家之幸福,亦后世子孙之荣也.。
杨氏族人承先人之余业,至七十三世祖‘沂中’公之后,住萧县、
砀山杨河集,兢兢业业,至今不下八百余年矣。最可恨者大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秋七月,县令高小专治余威,忘加八十七世‘化虹’公大逆不到,进而迫害杨氏子孙奔走四方,几无定所。九十六世祖‘升’公,由砀山南关避灾荒于亳州西关及夏候巷,祸不单行,乾隆四年、十三年;清代黄河水患频繁,黄河南徙,浩浩荡荡,其势力汹涌,一往无阻。房舍田园一扫而空,九十一世祖父子弟兄数人,为目前的生计,只能二次逃荒,各奔东西(1756年前后),大公、二公弟兄二人落户到观堂集,先群居在观堂南一里杨庄因被火烧了庄现名杨园,后经赵庄户又东迁三里大、小杨庄,三公落户到观堂集东南十二里小杨庄。先人英灵不泯幸存于此也。因明朝祸延全族,及黄水之灾多次逃荒避难,谱之遗失即在于此也。先人屡想修谱,惜无所考,又世乱年荒。清朝末年官脏帝昏,人民及无生息,民革之后,军阀混乱,日本八年侵华烧杀,国共二党的内战,民不聊生,全国人民遭受兵连祸劫元气未复。全国解放以后,又遭四人帮昊天大劫,文革十年动乱平坟烧谱,灭祖乱宗;(1958年大跃进运动由于政治体治不符合国情)集粮米、开大火、集锅铁、大炼钢铁,集男女军事化,一鸡一兔为资本主义冒尖,浮夸风严重造成棵粒不收,还高呼丰产万岁,菜尽粮绝,歌唱社会主义幸福生活,公元1960年赤地千里饿殍尸遍野,父子不相顾妻离子散,人命不保谱何能存也。三中全会力挽狂澜,改革开放、搞活经济,不到九年工农大振村旧楼新,衣新人旧,面貌大变,贫困不胫而走,人富了不顾教典忘祖回首忘祖事谱,不暇修已数百年矣。祖伦大乱则长勉不分、无长免称呼、孙重祖名、见面瞠目哽喉,致我堂堂杨府家族,沦落下陷到不成体统,大碍精神文明建设。因此,续宗谱排班字为我杨氏支族有燃眉之急。
含当香烟不泯,今幸而有砀山县南十里杨庄寨,九十八世‘以玺’字‘
国珍’,族爷捧老谱访我连糸,我欣然拜受,展老谱淆目观看,脉络分明,知始祖于周武王之后,晋襄公之曾孙,谈公之子也!延续繁衍一百一十余世,二千八百余年,其家史悠久于孔、孟、颜、曾之上;人才辈出。西汉有有三候、一相、东汉有四太尉、唐朝有丞相公权、明朝有三阁老、五尚书、封疆大使不下千员。如杨家将金戈铁马光耀史册,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我杨氏子孙融合在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中华里,显知十万万同胞重大义息内争与此同时与御外侮之功不小也,杨氏修谱深感于全国人民之心相同也!
九十八世以玺字国珍倡议补修为国断数百年脉烟巧合成功,而兴奋不已,召集族众世九十八丙全、继增、族爷爷以及九十九世金明、金忠、兄存友等人,议事分工合作,在组长、组众的鼓励和支持下,得九十八世以玺祖爷指导下,足以安慰先祖在天之灵。绍兹来许,下升子孙,无疆之弦也。
谱之新观今则如珠还壁合也!
今追昔岂不快哉,今仰思天下大事,皆共产党政策英明;升平盛世使我杨氏子孙细胞秩序不乱,光荣与日月共存。
此次修补宗谱,以玺族爷在我村十余日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收集编序修成,真有先人之遗风也,谱终得于族人同乐于堂也,此是家族中的大事,族人无不为之欢欣鼓舞;上荣大事告成永传万世也,今为修谱一聊数言。
一0 一世&&
存才、长英、东平敬选&&&&&&
原著于公元1988年
东平编辑审校(日)
附:《中国红十字》志愿工作者宣传中心会长苏大印老前辈,年谕九旬,于1986年8月帮助东平整理家谱并写了序,《四知堂》简史(略)。
题世纪字:“三三世纪四知堂,历代赤胆保家乡。世经沧桑乡德望,社会发展尽辉煌。”
概论(略)诗曰:大宋时代尽忠心,一建河东扎下根。两狼山前遭厄运,五湖四海血脉存。山西洪桐也在数,经居谯陵立新村。又因杨庄遭火焚,观东赵湖方安身。至今尚有数百载,世代忠良传后人。
二. 引言:
九金存建业,忠厚家道祥。木易常茂盛,文明世永昌。
问我祖先来何方
——洪桐古槐树与中原居民的故事
世纪之末,几曾何时,在龙的传人之间曾兴起过一股寻根热;世纪之交,回首千年,苏鲁豫皖的炎黄子孙你可曾想过你的故乡在哪里?记得小时候,我听爷爷讲过,山西……洪桐……大槐树……那是我们的老家!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桐大槐树”,“苏鲁豫皖人虽多,根在洪桐老颧窝”。这是从明朝初期就代代相传在中原地区的民谣。那麽明代为什么要将大量晋民东迁?迁出的山西之民是不是原籍都在洪桐?大槐树和老颧窝在移民中充当什么角色?这要从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起:
元帝国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以极其残暴的手段压迫各族人民,为了死中求生,安徽阜阳人刘福通,组织苏鲁豫皖30万人的红巾军与元军决战拼杀,13年后以失败告终;刘福通失败后,元朝诸王将领内讧遂起,先后在晋东、晋北、关中地区展开争夺城地之恶战,后被朱元璋所灭;朱元璋出兵江淮,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北京,驱扩廓帖木儿至蒙古,灭李思齐于关中,据险设防,统一了中国。元末明初这三次兵灾,历时16年,长期战争,不仅军队伤亡惨重,百姓也不得幸免。甚至,在兵荒马乱中,军队无粮,杀老弱为食,以至到处饿殍遍野、白骨累累、赤地千里、不见人烟,加之黄河多次决口和水旱蝗疫天灾,中原百姓已十亡八九,名城扬州仅余18户,山东成武只剩下68个村庄,朱元璋家乡安徽凤阳几乎绝了人烟。
朱元璋在征战中,目睹了苏鲁豫皖地广人稀和晋南地区人稠地狭的局面,时刻想解决这一问题。明王朝建立后,又恰有郑州知府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上疏提出“均衡人口”建议,于是他立即决定:强迁大量晋民于中原各地,重点充实凤阳地区。
朱元璋驾崩后,皇太孙朱允炆做了皇帝。为了巩固皇位,他派兵“削藩”,危及了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藩王”地位。朱棣立即以“清君侧”为名起兵,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一路杀向应天(南京),烧死朱允炆,自己当了皇帝。朱棣和朱允爷俩“靖难之役”整整打了四年,使中原特别是北京地区本来就稀少的人口又锐减近半。朱棣迁都北京后,效仿父皇,又将大量晋民迁往北京地区和中原各地。洪武和永乐两帝大迁民持续了50多年,迁民总数以“百万”计。明后各帝也不同规模地将晋民迁往中原以至浙、鄂、甘、陕等地。移民所至,使各地村庄大增,一般地区移民新村为当时当地村庄总数的5倍以上,成武县为12倍,河南大部分地区为19倍,而安徽凤阳几乎全是移民新村。
山西是二山夹一水的地形,铁桶般地坚固。特别是北起石岭关南至黄河北岸的晋南广大地区,当时为元兵名将察罕帖木儿和扩廓帖木儿(王保保)父子的根据地,防守严密,统治严厉,战争及少涉及,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又是风调雨顺年景,百姓得以生养繁殖,死亡较少,加之难民大量涌入,形成了人稠地夹之地区。而晋南人稠之最又首推洪桐。因此,洪桐便成为移民重点。
洪桐县位于晋南地区中部,有水陆交通优势,又是明开国大将徐达的行辕后站,驻有大量的官兵,这些都有利于移民工作顺利进行。于是,明朝政府便在洪桐县城北1公里,西临汾河东傍现南同蒲铁路的广济寺设局驻员,并地寺东大槐树下办理移民事务。大槐树处成了明代移民的集散地。据《洪桐县志》记载:广济寺为唐贞观2年(628年)所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侣济济香客不绝;寺东大槐树为汉代栽植,“树身数围,荫遮数庙”,汾河滩上的水鸟——老鹳在树上筑满窝巢,是百里内独有的奇树,树下阳关古道,通达四方。晋升南各州府县被迁之民,必须到大槐树下报到,听候派迁。被迁之民到洪洞集中,又从大槐树下离开家乡,“故土难离”的心情使他们痛心疾首,在踏上“征途”后总是频繁回头张望,但看到的只是古槐树的高大树冠和树上的老鹳窝。因此,他们把入于眼而于脑的“洪洞县、大槐树、老鹳窝”看成是家乡标志,牢牢地珍藏在记忆里,并传给后人。由于被迁之民绝大多数是农民文盲,不能用文字记载来历,一代口传遗漏,以致把迁移年份、来祖名号、原籍住址忘掉,最后便只剩下“祖先来自洪洞县‘大槐树’老鸛窝”这样一句话了。据统计,成武县在明洪武年间()迁晋民建的372个村庄中,记有迁移年份的43个,记有来祖名号的19个,而知道确切原籍住址的只有3个。
洪武迁民开始时,明政府实行强制骗手段。这出于两个原因,一是晋南曾是元将王保保父子的根据地,居民有对朱元璋之嫌,如不立迁、长必为患;再者,居民“故土难离”的心理,势必给移民工作增加难度。考虑到这些因素,当局同时严令移民的汾州府、辽州府、沁州府、潞州府和平阳府府县衙,统一广帖告示,晓喻乡民:凡不愿移民者,限三日之内到洪洞县城北大槐树下领取免迁证;愿迁者可在家等候。于是,各州府县百姓披星戴月,日夜兼程,争赶于大槐树下,三日之内竞聚集了近20万人。老实的乡民还没回过神来,就被官兵团团包围,强行捆绑,押往200多个州县。
为了安全需要,当时规定:被迁之民,兄弟、同姓、同村不得迁往一县。这就使被迁之民不仅远离故土,更逼他们骨肉分离,各奔东西。原居山西平阳府闻喜县万羊里村的张建埙兄弟3人,于洪武元年(1368)被骗至大槐树下,张建埙被派迁到山东单州单父县,在城北15里处建村张庄(今属单县李新庄乡)垦荒,二弟三弟则分别被派迁到山东曹州府成武县和山东东昌府濮县(今属鄄城县境)定居。有的移民兄长,亲如手足,不忍分离,就抠“点子”钻“空子”。原居洪洞县城北南村张氏3兄弟,离大槐树较近,了解兄弟不迁同县的规定,就分别改为张、邱、李3姓,并谎报了3个村名,(今属桃花寺乡)定居。至今,该村3姓还流传着“邱李张一个娘”的佳话。洪洞被迁之民不仅晋籍,外地流入居民也同样被迁。据巨野县谢集《谢氏族谱》记载:谢氏先祖安随公,原籍江南集庆(南京),为避战乱,于元至正26年(1366)迁往山西霍州,又于明洪武9年(1376)由洪洞大槐树迁来山东济宁州巨野县定居。谢安随在山西霍州仅留住11个年头。
随着社会逐步稳定,洪武后期和永乐年间()迁民,同开始时相比,气氛缓和,不再捆绑,也允许同村同姓迁往一处,有些“亲情”味了。《明实录》记载:山西移民川资丰厚,路途自由,迁往河北地区的以真定府、广平府、顺德府、大名府、保定府最多,分布70多县。邯郸县250多个村庄中,有一半是从洪洞府迁去的,几乎都有家谱、碑文可查。北京郊区大兴、顺义一带移民,还常与原籍人员、书信来往,并把新建村庄命名为长子营、屯留营、霍州营、赵州营、潞州营、薄州营等等,以纪念故土,不忘祖先。菏泽市袁固堆袁氏家祠石碑上就刻着这样一首诗:“昔日从戒驱鞑虏,今朝屯田太行东,洪洞分支老门第,曹州安居旧家风,古岗植槐三五珠,铭记山西父老情”。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新巡抚张锡銮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当浩浩荡荡的队伍开到洪洞县城时,冀鲁豫皖苏籍官兵,纷纷丢盔弃械奔于大槐树下,折槐枝为香下跪参拜,说是回到老家了,决不伤害祖籍父老,洪洞县数十万百姓免于一场血光之灾。
岁月沧桑,500多年过去了,明代汉植古槐和广济寺院早已被汾河水所毁。古槐东北根孽孽生的第二代古槐也已枯死,1974年被大风折断,政府拨专款整修,打了水泥座,树身用几道铁箍固定,重新树立起来,作为移民见证。如同迁民子孙世代繁衍一样,在第二代古槐的北部,又同根孽生出第三代古槐,现正枝每繁叶茂,茁壮成长。建国后,人民政府在古大槐树处建设了一个占地22公顷的综合性公园——古大槐树公园,园内翠柏绿槐,花草繁茂,整齐清幽,195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又建造了门楼、牌坊、茶社和围墙,设有专人管理。公园西南部是大门。进入大门,迎面是一座古色古香的牌坊,飞檐斗拱,匾额诗风,上有洪洞县籍书画家董寿平先生书写的“迁民遗址”4个大字。穿过牌坊向北20步,是一座建于1914年的精巧玲珑碑亭,碑亭建在古槐之下,亭中立有“高一丈零五,宽二尺四寸有余”石碑一座,碑冠在盘龙拱卫中篆书“纪念”2字,碑阳篆刻着“古大槐树处”5个隶书大字,碑阴的碑文,简略记述了明代迁民史实。碑亭稍西南是茶室三间。茶室四柱上书有对联两面副,其一是:“茶可解烦碧乳澄清涌世味,亭堪捷迹绿槐夹道识乡情”;其二是:“香挹行禁留快饮,荫清吉道倚斜阳”;正中楣匾为“饮水思源”。古槐旁还有“荫庇九州”匾坊一座,树后便是祭殿。在这里,每年4月1日至10日举行寻根祭祖节时,全国各地成群结队的槐乡子孙,特别是从各地又辗转到海外的槐乡子孙游子,多身披孝服,手捧灵牌,泪流满面,焚香跪拜,寻根祭祖,寄托深深的思念之情。明代洪洞迁民,对均衡人口分布,发展农业生产,恢复中原经济,促进文化技术交流,推动社会进步,起了积极作用。洪洞古槐,作为历史见证者,将世世代代铭记在各地槐乡子孙心中!
第二篇:名人传记
汉封靖节先生宝公传
公讳‘桓’字‘宝’,华阴人,当山行见一黄雀被弹扑地,袖归采花餵之飞去。一日变为一黄衣童子进玉环一双;日掌此累世为三公光武高其行谊称靖节先生。
&&&&&&&&&&&&&&&&&&&&
前汉末年的时候,华阴人杨宝,他在九岁时,在华阴山北,见一只美丽的山雀,被一只大雕(鸱枭)抱住啄伤。那大雕正要吃它的时候,见杨宝来了,便吓得飞走了;而那只黄雀却坠落树下,即将被树下成群的蚂蚁所吞食。杨宝见此情景,便把奄奄一息的黄雀捡了起来,拍去蚂蚁,把它笼在衣袖中带回家来。尔后,他又把它放在盛帽子的箱子里,每天用黄花来喂它。喂了98多天,那只黄雀便羽毛丰满能飞了,杨宝便放了它。那只黄雀在空中盘旋了几圈后便不知去向了。杨宝想到救了一条小性命,心里觉得很痛快。
有一天夜里,杨宝忽然梦见一个黄衣童子,对他拜了几拜说:“我是西天王母娘娘的使者,蒙君的仁爱,救了我的性命,实在非常感激你!”那童子说着,从身上摸出4枚白玉环来送给杨宝,又说:“这4枚白玉环子作为酬谢之物,令君的子孙洁白的登上三公的高位,他们的品德当如此环!”后来果然有所应验。
汉太尉震公传
杨宝的儿子杨震,是后汉章帝、和帝和安帝时人(生于54年),亦有称为弘农杨氏始祖的,因为他是弘农华阴人。他年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他“明经博览,无不穷究”,是当时的大儒家。他长期客居河南湖成县,任教二十多年。一般有学问的人都称他为“关西夫子杨伯起”。州郡里多次请他去做官,他都拒绝了,只在家里教书。后来,有一天,有只冠雀含了三条鱼,飞到了他的讲台上。他的学生把鱼拿起来说:“老师,蛇一样的鱼,听说是象征卿大夫的衣服颜色的,三条的数目,是表示三公的职位,教师自此以后要升高发达哩!”杨震听了,更是勉励自己,发奋地用功,在学问上求进步。他在五十岁的时候,才开始做官,四迁荆州刺史和东莱太守。
昌邑令王密,本是由杨震在荆州刺史任内举出来的孝廉。当杨震做东莱太守(今山东掖县)的时候,王密为了感谢他的举荐之恩,便在深夜里,偷偷地拿了10斤黄金送给他。杨震不肯接受,并责备王密“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他的意思是说:“我知道你,所以我才举你为孝廉;你却不知道我是个清廉的官员。这是为什么?”可是王密却说:三更半夜里,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收下吧!
“你这是什么话,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杨震很严肃地说:“你怎么可以说没人知道呢”?王密听了,非常羞愧地谢罪走了。
《后汉书》记为汉安延光二年癸亥任太尉,(124年)为宦官诬陷,饮鸩而亡,时年70岁。
汉太尉秉公传
—165年),字叔节,是杨震的中子,是后汉桓帝刘志的得力宰辅,著名政治家。据《后汉书》记载:“秉性不饮酒,又早丧夫人,遂不复娶,所以淳白称。尝从容言曰:‘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八年(165年)薨,时年七十四,赐茔陪陵。”162年冬,杨秉代刘矩为太尉。
杨赐,字伯献,杨秉之子。“少传家学,笃志博闻。常退居隐约,教授门徒,不答州郡礼命。”东汉灵帝建宁初年(168—171年),灵帝刘宏要上学读书,命令太傅、三公选通《尚书》桓君章句宿有重名者为老师。三公举了杨赐,杨赐遂侍讲于华光殿中。迁少府,光绿勋。汉灵帝平熹元年(172年),御座上发现一条青蛇。灵帝向杨赐提出问题。杨赐就上个奏本说:“臣听说和气能致祥,乖气致戾。停止征收赋税就会五福录应,乱征赋税就会导致六极(一为凶短折,二为疾病,三为忧患,四为贫困,五为恶,六为弱)”。以此来劝谕灵帝。
熹平二年,杨赐代唐珍为司空,因为当年发生了灾异,把他免掉了。后来又复拜光绿大夫,秩中二千石。熹平五年,杨赐代袁隗为司徒,这时正是朝廷里封官授爵的时候,一些官员不按规矩办事,开后门,越级提拔了不少自己的亲信。然而灵帝喜欢微行,到郊外游玩去了,没有过问此事。杨赐再一次向灵帝上疏直接指出了灵帝的过错。
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又有虹螋在白天降落于嘉德殿前,灵帝很讨厌这个征兆,把杨赐及议郎蔡邕等人召入金商门崇德署,使中常侍曹节、王甫问以祥异祸福所在。杨赐又借此事件向灵帝提了一大通意见。
如此等等,忠诚有加,真正尽到了老师的责任。故在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九月,杨赐逝世的时候天子素服,三日不临朝,以表示沉重的衷情,并赠东园梓器服,赐钱三百万,布五百匹办丧事和抚慰其家。
安葬那天,灵帝又派了侍御史持节送丧,兰台令史十人发羽林轻骑车介士,前后部鼓吹,又敕骠骑将军官属司空法驾,送至旧茔。公卿已下会葬。谥文烈候。及小祥,又会焉。这种葬礼,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规格是相当高的,在一般公卿
汉太尉杨彪传
杨彪(141—225年),字文先,杨赐之子。少年受家学的薰陶,初举孝谦州举茂才。汉灵帝平熹年间(137—178年)以博习旧闻,公车征拜义郎、迁侍中、京兆尹。光和年间(179—184年),黄门令王甫使门生于郡界搜刮财物七行余万,杨彪在司隶面前揭发了他的贪污行为。司隶校尉阳球因此奏诛甫,天下莫不拍手称快。于是被征召为侍中、五官中朗将,并迁颍川、南阳太守,三迁永乐少府、太仆和卫尉。
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杨彪代董卓为司空,冬天,又代黄琬为司徒。第二年,关东兵起,董卓害怕,想迁都以避其难。于是召开公卿大会讨论说:“高祖定都长安己十一世,光武定都洛阳也有十世了,根据《十包谶》,应该迁都长安,来回应天人之意。”百官都不敢发言。杨彪却说:“移都有改制是天下大事,所以盘庚五次迁都,导致殷民生怨。昔日关中遭王莽之乱,官室被焚,人民生灵涂炭,几乎没剩下什么东西。光武帝受命与天,迁都于洛阳。现在天下太平,百姓安乐,明公建立圣主,光隆汉室,无故舍弃现在的宗庙与园陵,恐怕会惊动百姓,一定会带来极大的混乱。《十包谶》是妖邪之书,怎能信它呢?”这段话是直接顶着董卓干的,说明杨彪不信迷信,不畏权贵,而以国计民生出发考虑问题。然而这席发言,却得罪了董卓而被罢官,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杨彪代朱僬为太尉,录尚书事。到李隺、郭汜叛乱,杨彪尽节卫主,崎岖危难之间,几不免于被害。及车驾于洛阳,复守尚书令。
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杨彪根随献帝到了东都许昌。当时献帝为了新迁,大会公卿,兖州刺史曹操上殿面君,看到杨彪不高兴,恐怕出事,来不及参加宴会,就借有病上侧所流掉了。杨彪亦以有病而罢官。那时正是袁术僭乱称帝,曹操假托杨彪与袁术家有婚姻关系,诬陷杨彪要废掉献帝,奏收下狱,劾以大逆不到。孔融听到这个讯息,来不及穿朝服,就往曹操处与之理论。孔融说:“杨公四世清德,海内所瞻。《周书》上说父子兄弟有人犯罪并不互相株连,更何况是以袁术之过来归罪与杨公。《易》书上说‘积善余庆’,看来是欺人之谈。”曹操说:“这是国家的意思!”融说:“假若成王要杀邵公,周公可以听说而会不知道吗?今天下之人,之所以瞻仰您,是因为您聪明仁智、辅相汉朝,举直厝枉,以至天下太平。现在你要横杀无辜,天下人要是知道了,谁都会不明白你为什么这样做。孔融身为鲁国男子,明天就会拂手而去,不再回朝了。”曹操不得已,只好放过了杨彪。建安四年,复拜太常,十年又被罢。十一年,诸以恩泽为候者皆夺封。杨彪看到汉朝将亡,于是称有脚挛病不再做官达十年之
久。后来,他的儿子杨修被曹操所杀,操见彪问道:“杨公为什么变瘦了?”彪答曰:“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曹操为之改容。可见杨彪与曹操结怨之深!
魏文帝曹丕受禅(220年),想用杨彪为太尉,事先派人找他谈话,表示旨意。杨彪推辞说:“我曾做过汉朝的三公之位,因遭乱世,不能有所为。现在年老又有病在身,哪能赞同维新之朝?”他坚决不干。乃授彪为光绿大夫,赐几杖袍。文帝召曰:“先王有赐杖的规矩,用来礼遇年老的功臣。太尉杨彪,自祖上以来名声远扬,所以赐他延年杖。延清之日他就可以柱杖而来了。”
杨修是杨彪之子,字祖德。为人绝顶聪明,真所谓“笔下走龙蛇,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年),举孝廉,除郎中,为丞相曹操主簿。“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内外事,皆称意。自魏太子以下,并争与交好”,为曹操办事很得力。但由于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而又为曹操所不容。有如下故事:
曹操曾造花园一所。花园落成时,曹操去观看,不说好,也不说坏,只取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就走开了。人们不了解他的意思,只有杨修理解。他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后,曹操去看。操大喜,问道:“谁知吾意?”左右回答:“杨修也!”曹操虽然表面称好,而心底里却很忌讳。又有一天,塞北送酥一合给曹操。曹操亲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杨修看了,竟拿刀给大家分吃了。操问其故,修曰:“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曹操虽然喜笑,而心头却很厌恶杨修。
曹操多猜疑,深怕人家暗中谋害自己,常吩咐左右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我睡觉的时候,你们切勿近前!”有一天,曹操在帐中睡觉,故意落被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曹操即刻跳起来拔剑把他杀了,复上床睡。睡了半天起来的时候,假装作梦,佯惊问:“何人杀我近侍?”大家都以实相告。曹操痛哭,命厚葬近侍。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是梦中杀人,惟独杨修了解其意图,临葬时指着近侍习惯尸体而叹息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听道后更加厌恶杨修。
曹操第三个儿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操与很多人商议,想立曹植为世子。曹丕知道了这个情况,密请朝歌长吴质到内府商议。因怕人知觉,乃用大簏藏吴质于中,只说是绢在内,载入府中。修知情后,径报曹操。操派人察。丕慌告吴质,质说:“不用担心,明天用大簏装上绢来迷惑他们。”丕照计行,遇使者搜查后果真是绢,回报曹操。操疑杨修诬陷曹丕,更加厌恶杨修。曹操想试曹丕、曹植的才干。一天,一边命令他们各出邺城门,一边又密使人吩咐门吏,不放他们出去。曹丕先到,门吏挡他,他老老实实只得回。植听到这个情况问修。修说:“你是奉王命出城,如有人阴挡,杀之!”植从之。于是曹操以为植能干。后有人告知曹操:“这是杨修教导他的。”操大怒,因此也不喜欢曹植了。杨修又曾为曹植作答教(试卷)十余条,如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曹操每以军国之事剖析植,植对答如流。曹操甚疑。后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曹操见了大怒说:“他竟敢欺骗我!”此时已有杀修之心。
曹操自平汉中时,困于斜谷界口,屯兵日久,欲要进军,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正碰上厨师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李,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敦,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道:“你为什么收拾行装?”修说:“以仿晚的号令,就可以知道魏王不久将退兵回去;鸡肋,吃又没有肉,扔掉又有些味道。现在进攻不能取胜,收兵又怕人家笑话,在这里又没没什么用,还不如早点回去,明天魏王肯定会退兵。所以先行收拾行装,免得临时慌乱。”夏侯敦说:“您真是魏王的肺腑知己呀!”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曹操得知此情后,唤杨修问之,杨修以鸡肋之意对。曹操大怒说:“你胆敢制造谣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唐宰相公权公传
杨绾(?—777年)唐华州华阴人(今属陕西)人,字公权博通经史百家,尤工文辞。天宝进士,补太子正字。天宝十三年(754年)应制举,得第一名,超授右拾遗。天宝末安绿山叛变,他被榛求食,至灵武,被肃宗授为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历礼部、吏部侍郎。曾建议举孝廉而废进士科,典选以公平称。为人清贞自守,声望甚高。代宗时,无际载为相,任之为国子祭酒,以太学当得名儒为借口,实欲置之散地。代宗知之,迁为太常卿。大历十二年(777年),杀无际载后,他任为宰相。诏出,朝野相贺。旋病死。
信公,原名守立,字宏信。地方武装起家,官至麟州刺史(现陕西神木县)在没有主持军政之前,他已是地方上的一位英雄好汉。唐天威都头之职,家庭环境使业公在幼年时期就“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兔尔。’”&&&&&&
选自《东都事略》
杨家将的生平事迹
杨家将的生平事迹,在《宋史》、《辽史》、《隆平集》、《续资治通鉴长篇》、《十朝纲要》、《东都事略》等史料中都有记载,特别是北宋欧阳修撰的《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和元初南宋遗民徐大焯撰的《烬余录》所记杨家将事迹史料价值更高,更证明了满门忠烈杨家将的真实性。
《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的杨君,叫杨琪。杨琪的祖父重勋(崇训)是杨业(本名崇贵)的弟弟。杨琪之子杨畋,《宋史》有传。此墓志铭写于北宋当代,为杨业殉国后的65年,宋代名将文广(即业孙)还活着的时候。其铭文云:
君讳琪,字宝臣,姓杨氏,麟州新秦人也。新秦近胡,以战射为俗,而杨氏世以武力雄其一方,其曾祖讳弘信,为州刺史。祖讳重勋,又为防御使,太祖时为置建宁军于麟州,以重勋为留后,后召以为宿州剌史、保静军节度使,卒赠侍中。父讳光扆,以西头供奉官监麟州兵马,卒于官,君其长子也。君之伯祖继业,太宗时为云州观察史,与契丹战殁,赠太师中书令。继业有子延昭,真宗时为莫州防御史,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君生于将家世以武显,而独好儒学,读书史,以人材敏,谦谨、沉厚,意恬如也。初以父卒于边,补殿侍,后用其从父延昭任为三班奉职,累官至供备库副使,阶银清光绿大夫爵。------君少丧父,事其母韩夫人以孝闻。后以恩赠其父左骁卫将军,母夫人南阳县太君。初娶慕容氏,又娶李氏,有子畋,贤而有文武材,今为尚书屯田员外郎,直史馆。君以皇祐二年六月壬戌卒于淮南,年七十有一。皇祐三年甲申,畋以其丧合慕容氏之丧,葬于河南洛阳杜泽原,铭曰:“杨氏初微自河西,弯弓弛马耀边陲。桓桓侍中国屏毗,太师防御杰然奇。名声累世羌夷,时平文胜武力衰。温温供备乐有仪,好贤举善利岂私。恺悌君子神所宜,康宁寿考顺全归。有畋为子后可知。”
这篇铭文真实地证明了杨业父子的姓氏、籍贯、出身及简历。
《烬余录》成书于《宋史》之前比《宋史》更真实可靠。录云:
兴国五年,太宗莫州之败,赖杨业护驾得以脱险难。业,太原人,世称杨令公,任北汉建雄军节度使,随刘继元降,授右卫大将军、代州刺史。先是,帝出长桓关,败契丹于关南,旋移军大名,进战莫州,遂为契丹所困。杨业及诸子奋死救驾,始得脱归于大名。密封褒谕,赐赍骈番。七年,业败契丹于雁门、丰州,获其节度萧太。八年,收降契丹三千余帐,迁云州观察,兼判郑州、代州。诸将大忌之。雍熙三年,业副潘美北伐,破寰、朔、应、云四州。会萧太后领众十万犯寰,业请潘仁美会军出雁门,不应。业奋死出战,士卒尽丧,慨然曰:“不幸为奸所陷!”遂死之。赠太尉节度使。长子渊平随殉。次子延浦、三子延训官供奉。四子延环,初名延朗,五子延贵并官殿直。六子延昭从征朔州,功加保州刺。真宗时与七子延彬——初名延嗣者屡有功,并授团练使。延昭之子宗保,官同州观察。世称杨家将。
杨业之父真名
据四川绵阳杨世兴提供的《弘农杨氏宗谱源流记略》一文所载:杨业是伯桥的后代;临傥,字筠松,号救贫,为唐国师,配窦氏,生子杨倚,配王氏。生子源,字肇西,配周氏。子毓武,配杜氏。子滚,配高氏。因五代残唐作乱,投山后应州刘钧帐下为将军。加授火山王。生子三:继美,王氏;继业,吕氏、佘氏;继康,呼氏。俱住石州火唐寨。佘氏所生七子:“延平,张氏;延玉,董氏;延光,杜氏;延郎,肖氏;延德,马氏;延昭,赵氏;延嗣,杜氏。”
根据《杨琪墓志铭》作于皇右三年(1051年)《资治通鉴》成于元丰七年(1084年)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都能目睹碑文。欧阳写历史一字一字的推敲,特别是给人作传,更为甚重。司马光写《通鉴》也是亲手审核,要经过初删、再删的程序;同时,《东都事略》和《宋史》的记载都是一致的。需要说明的是:五代的个杨承信,为光远次子,其先是沙沱人,后晋时官为青州节度史,天福十二年为安州节度史加检校太;传避隐帝‘承右’讳,改名杨信。(归《五代史》卷97、卷98、卷101《宋史》卷260)又有杨信,传说他是瀛州人,初名杨义,从赵匡胤部下的小军官,一直升到镇守军,并领殿前都指挥使。这个杨信和杨业之父重名,却不是一个人。观者要分清是非,不可错题错人。
至于戏曲中的杨衮,称火山王杨令公。杨衮,确有其人,他是辽的将官,公元947年,在麻塔指挥下驻兵恒州(今正定)(选《通鉴》卷287);公元954年统兵来援助,北汉与周世宗激战于高平(《五代史》卷24),当时他官职是五定节度使、政事令(《通鉴》卷29、124)更不可说他是业公之父宏信,混为一谈更是错误的。
&&&&&&&&&&&&&&
选自欧阳修、司马光《续资治通鉴》
佘太君家世
佘太君墓在州南四十里,折窝村,北宋史说曰:业公娶德州府佘氏称太君,岂其父为麟州刺史,又为火山军节度使;业公后为代州剌使,皆距此地不远,故缔姻缘与此地吗?考山西《岢岚县志》载:佘太君糸德扆之女也,性警敏尝又立战功后,上书陈业公战役之由,以原藉曾属岢岚耳!录《保德州志》、《山西省通志》:保德州南40里折窝村有佘太君墓即业公妻,佘扆之女也,乡里世传太君善骑射,婢仆技勇过于所部,用兵克敌如蕲王夫人。
录撰:梁宏玉夫人;以玺选录于山西太原代州。1988年6月吉日
杨业乃杨杼之后第63世孙,又作杨邺,本名重贵,字继业,号称杨无敌,尊称杨令公,山西太原人。先事北汉刘,崇,为保卫指挥使,累迁至建成雄军节度使。后事北汉太宗,累官右领军卫大将军、郑州刺史、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与契丹角逐30余年。当生于后唐天成二年丁亥(927年)五月二十五日午时(一说为后唐长兴三年壬辰即932年),殉节于北宋太宗雍熙三年丙戌(986年)之七月。享年59岁,庙祀地古北口内。配佘氏,尊号令婆,又称佘太君,或吕太君(因佘、吕、余相通),今西北边陲还供有吕太君祠及佘太君祠。令婆糸出将门之家,深谙韬略,善晓兵法,常在军旅,冲锋陷阵,佐其夫君与子孙,屡立战功。当生于后唐天成元年丙戌(926年)三月十八日子时(一说为后唐清泰远元年,即934年),卒与北宋仁宗三十年壬辰(1052年)(一说为大中祥符三年,即1010年),享年126岁或76岁。诰封郑国君,太君夫人。生八子:延平、延定、延光、延辉、延德、延昭、延兴、延玉;生女二:琪、瑛。
延平,世称杨大郎,又称渊平,天赋义勇,曾保驾宋太宗出幽州,有纪信之谋,年未壮而卒于阵,于雄州(治所在今河南雄县)建成祠以祀,封中义将军。配张氏金定,封靖国夫人。
延定,世称杨二郎,又名延浦,亦作延广。为殿直,迁供奉官,赠封忠烈侯。配李氏翠平。继配耿氏,生子宗应。
延光,又名延训,为殿直,迁供奉官,赠封忠烈显将军,配朱氏月梅。
延辉,世称杨四郎 ,又名延环,赠封忠武侯。延定、延光、延辉同兄卒与阵上,故称赠封官爵。配林氏素梅。
延德,又名延贵,世称杨五郎,英武善战,屡立战功,拨缘边都巡检使,莫州防御使。配马氏金花。后延德看破红尘,出家五台山,皈依佛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蔡氏族谱字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