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县城今年有青海社火歌曲大全吗

洋县悬台社火艺术 - 基本信息
  所属地区: & &
  遗产编号:Ⅸ—24   遗产类别:民俗   遗产级别:省   申报日期:2007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汉中市洋县
洋县悬台社火艺术 - 内容介绍
  洋县 种类繁多,但以洋县最负盛名。   洋县悬台社火又称洋县高芯子社火。此种社火是以戏剧人物站在高台梁架上为表演形式以人抬肩扛为运载形式的一种社火,为洋县民间社火所独有。它汇集民间社火之精华,容戏剧、杂技、美术、音乐、民间手工技艺为一体,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社火艺术形式。洋县悬台社火以坚硬、柔韧的槐木为梁,制作成多层高台框架,框架各层层面设置不同的角色,配置不同的道具,展示不同的戏剧情节。在悬台社火框架芯子曲拐处往往饰以荷花、荷叶、茶碗盖、兵器等道具,并在其上站立剧情所需要的角色。   洋县悬台社火又分为小芯悬台、大芯悬台、转芯悬台、挂芯悬台、单芯悬台、双芯悬台。角色站为上下2层,一般为小芯悬台。大芯悬台则站了6层,高度可达12米以上。转芯悬台制作与小芯悬台、大芯悬台基本相同,但须在下部另加曲轴和盘旋拉绳故可灵活转动。而挂芯悬台则是在芯子上生出枝叉,将角色挂附在芯子上。单芯悬台是指悬台框架中的竖起的主梁为单根槐木,而双芯悬台是指主梁为2根槐木形成对称的形式。小芯、转芯适合组装角色较少的折子戏或者小、中型戏剧,大芯、挂芯、单芯则适合组装角色较多的戏剧,而双芯适合角色繁多的戏剧。   洋县悬台社火以智果、马畅为最,并以高、悬、奇、巧著称。50年代,智果悬台社火《大破天门阵》先后赴省、京组装表演,并受朱德、习仲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誉满京城。1992年第二届汉中艺术节,智果悬台应邀赴汉中组装表演,声名大振。   洋县社火组装的工序有:   1、提折子。首先决定社火内容,然后根据要扮演的本戏或折子戏决定制作社火台架的层数、角色人选、服装道具的设计等。   2、制作悬台框架,悬台芯子用槐木制做,用彩土布缠裹芯体,并以彩色土布拴连主芯与支芯(后期改用棕、麻绳拴连)。主芯可为单芯,亦可为双芯,视社火内容而扎制,洋县悬台社火可制作为五、六层构架,往往在第3层安置挂芯,在底层或他处安置转芯以作旋转之用。悬芯社火底座往往以大石条配重,或在底座安置4个碌碡配重,并使其作为4个支点(4条腿)。   3、开脸子。即化妆,按生旦净丑等10大行当社火脸谱化妆。分甜脸与花脸两种,均以脸谱、肤色区分忠、奸、善、恶、美、丑,与戏剧化妆有相似之处,但脸谱勾画方法有所不同。   4、装身子。也叫穿戏装。它与戏剧表演形式不同,戏剧叫“大穿”,社火为“小穿”,社火的小穿更便于轻装上阵。   洋县悬台社火在游演前,社火会要备三牲去土地庙祭祀土神,乞求神灵保佑社火出游平安如意,并答谢土神为众生带来好年景。   洋县悬台社火有着极特殊的游演形式。全凭人抬肩扛,一台5层的悬台要用48名青壮年抬。其方法是在配重的悬台底座上按社火行进方向在其中央顺长捆扎一根8米长短的木头(俗称牛杠),在底座两侧按相同尺寸亦各捆扎一根,然后在3根“牛杠”两端各捆扎“油杠”8根,仍以彩色土布缠裹和连结。悬台社火游演启动,有仪式,很讲究。仪式由当会会首主持。一般程序是:主持人喊:“风调雨顺。抓杠——”。此时48名抬者须做好准备,接着喊:“五谷丰登。上肩——”。此时抬者将社火抬起,但须猫着腰,最后喊:“岁岁平安。起杠——”。此时抬者方可直腰,挺胸,昂首。   洋县悬台社火今流行于洋县谢村镇范坝村、洋县谢村镇智果村、洋县马畅镇、洋县胥水镇回龙村等地。   洋县悬台社火是在洋县门类众多的社火中脱颖而出,它与它们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游演时,其他门类的社火与之想配伍。这些社火门类有:   1、桌社火。又称单台社火,以扎彩的木方桌或条桌为台架,挑选10岁左右儿童2—3人,扮一折古典戏。如《相公卖水》、《三娘教子》等。将其置于桌上,画脸谱,着戏装,用扁担或木杠做支柱,紧系角色,由4名壮年男子将长杠抬起,在社火锣鼓声中游街串乡,流行于县城、城郊。   2、踩高跷。又叫踩高脚、高跷腿社火。角色足登柳木棒(可长可短,短可二三尺,长可过丈),流行于县城。   3、骡马社火,又称牛马社火。即由会骑骡马(牛)的幼童扮装角色,骑在背上,随着锣鼓,游乡串户,一般一角一畜,有的双角一畜(双层),更富情趣。旧规矩,社火所用骡马。均由主人随带草料。如能争取角色行骑,便视为大吉之事。旧时,洋县磨子桥、沙溪等地均有这种活动,现已不多组装。   4、窝杆社火。又叫船社火。置二三丈长的木杠于转轴之上,利用杠杆原理,木杠在轴上旋转起伏,角色则在木杠顶端表演。其主要流行地区为谢村镇后社村、洋州镇北街村等地。   5、扫五穷。扮成黑、红胡子灵官、毛女、土地、喜神、天官、孙悟空、哪咤等角色,在社火锣鼓声中游街串户,以象征性的清扫动作为宅第、家庭成员或店铺扫去晦气、邪气,带来吉祥。表演角色一般有八九人或10余人不等,锣鼓队有10余人演奏。表演时间为每年春节大年初五。   6、地社火,是以哑剧手段来表现历史故事的情节性民间舞蹈,由数名至数十名演员饰以不同脸谱,着以不同服装,在社火锣鼓的伴奏下,依靠动作,手势等哑剧手段来表演。流行在县城城郊及洋县东部丘陵地区龙亭、槐树关、石槽一带,角色舞蹈动作主要有翩马、将棰花子、跑场、双划裙、踏步划裙、提裙勾鞋、起脚、交鞭、瘸子步、大探步、挖窝、招手点豆等。队形有“绕8”字,关边月等。表演剧目有《点豆种》、《千里送京娘》、《保皇嫂》、《三结义》、《五台会兄》、《秦琼卖马》等,社火伴奏锣鼓段有《一溜水》、《三槌》、《四槌》、《路家什》等。长度从2/4拍4小节至2/4拍—3/4拍混合拍三四十小节不等,可局步或整体自由反复。地社火为洋县社火最为原始的社火。   7、耍灯。能按折子戏表演,流行于洋县城乡。   8、彩莲船。又称跑旱船,流行于洋县城乡。   9、耍龙灯。流行于洋县城乡。   10、耍狮子。流行于洋县城乡。   11、板凳龙。由条形长凳扎制而成。一人手持凳头,一人手持凳尾,在锣鼓声中按节奏起舞。表演道具长凳一般为几条至10余条,表演者一般为数人至二三十人。流行于洋县五间、胥水、马畅一带。   洋县悬台社火锣鼓与洋县悬台社火相伴生。洋县悬台社火锣鼓恰如其分地从听觉上对悬台社火进行了渲染,使其更具有艺术魅力。   洋县社火锣鼓分为游演型和阵地表演型两大类。游演型锣鼓有起板、运板、花板和归板。花板又有“齐王点兵”、“黑虎出林”、“大闹天宫”、“蛟龙出海”、“老鼠翻梁”、“凤凰展翅”、“乌龟纺线”等不同名称;阵地表演型锣鼓共24板72环,每板又有8个变奏,8板套8环,8环串眼,首尾相接,浑然一体,摆成锣鼓“八卦阵”。
洋县悬台社火艺术 - 主要特征
  1、洋县悬台社火高悬、惊险、巧妙、奇绝,具有极强的观赏性,洋县悬台社火最高可达6层,12米以上。扇面、茶碗盖、荷叶、花朵、枪头、棍端等物上可以站人、挂人,其悬芯与挂芯古老工艺让观者一观三叹。   2、洋县悬台社火非常壮观,具有很强的协作,协调性,在社火完全用肩扛的年代,一台5层悬台社火要用48人抬。   3、洋县悬台社火原生态的印记明显。“悬台”的艺术形式为汉水流域所仅有,为全国所罕见,化妆方法,脸谱绘画为世代传承,均与他处不同。   4、洋县悬台社火脸谱自成体系运用了夸张艺术,色彩对比强烈,粗犷豪放,可视性强。   5、洋县悬台社火化妆方法独特,颜料耐久,不易损伤皮肤,卸装容易,有很强的户外表演的适应性。   6、洋县悬台社火有较强的兼容性。在剧目、化妆、着装和组装等方面吸收了桄桄、秦腔、眉户、碗碗腔、皮影戏以及杂耍等艺术品种的养分。   7、洋县悬台社火品种繁多,具有多形多样性,有单芯悬台、双芯悬台、转芯悬台、挂芯悬台、小芯悬台、大芯悬台等多个品种。   8、洋县悬台社火具有参与的广泛性,往往是万人空巷,是全民活动。   9、洋县悬台社火具有很强的个性,约定俗成,具有较为固定的表演时空、表演程式和锣鼓击奏法。   10、洋县悬台社火具有较强的应变性、灵活性。在两支队伍相遇时要比高下,换折子;即使不相遇,所有折子戏角色在社火游演一段时间之后,要另换内容(脸谱公用,不另化妆,只改换服装和道具)。   11、洋县悬台社火传承脉络十分清晰。
洋县悬台社火艺术 - 主要价值
   1 、 历史价值。历史悠久的原生特点明显的洋县悬台社火,与地方上其他艺术门类相比较,其起源最早。我国宋代戏剧板式变化体唱腔音乐形成后,洋县社火亦随之形成。洋县社火从形成之日始走过了千年的历程。洋县社火中的姣姣者——悬台社火,从清雍正开始,亦有近300年之久的历史了。悠久的历史使洋县社火、洋县悬台社火成为了探究地方戏曲发源演变乃至中国戏曲发展的活化石,对研究陕西南部汉中盆地东端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变革也大有裨益。    2 、文化价值。具有五六层梁架的洋县悬台社火,高悬、惊险、巧妙、奇绝,给人以视觉的极大冲击力,实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极具观赏价值,文化含量很高。此特点较好地反映了先民的聪颖和智慧,并对当今和后世的戏剧、舞蹈、杂技等艺术门类都有启迪作用。从洋县悬台社火中,观众还看到了中华民族儿女的凝聚力,看到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他们威武雄壮的民族魄力,48人人抬肩扛的步调一致的高层悬台社火在游演行进途中给世人宣告着这一切。洋县悬台社火脸谱中夸张的绘画手法,强烈的色彩对比,粗犷豪放性格的强调,丰富了美术学科。洋县悬台社火中“比高下”、“换折子”更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极强的进取心、顽强机智的品质和博大精深的学识,洋县悬台社火是一种参与人数最多的民间艺术,往往是男女老少全家出动,全村出动,游演之时,万人空巷,体现了一种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它为探究古今人们对文化需求的心理,提供了一手的材料,洋县悬台社火还为研究汉水上游民俗提供了资料。    3 、科学价值 。洋县悬台社火梁架材料选择非常讲究,一般选用既柔且坚的槐木,连结构架采用绵软结实的土布,梁架结构和底座配重都非常符合力学原理,梁架底座和角色的重量都经过精确的计算,每名抬者肩上负担的重量都在所能承受的重量之内,一般以不超过80市斤为宜。以一台5层48人抬的双芯悬台社火为例,梁架约重2500市斤,16名角色(小孩扮)约重840市斤,整台社火重量为3340市斤,每名抬者肩上约负担70市斤,70市斤的重量适合每个抬者。悬台社火启动之时的口诀,非常有用,启动上肩的三个动作非常合理,在悬台社火游演之时有撑杖在两旁护持,为角色排除路障,洋县悬台社火在化妆方面所用颜料等材料为民间所研制,配方独特、管用,不易损害儿童(角色为儿童扮)脸部皮肤,阳光下、汗水中颜料不流淌。以上所述科学价值不菲。
洋县悬台社火艺术 - 历史渊源
  洋县社火起源于中国商周时代,形成于宋元时代,明代已非常成熟,清代,民国及新中国成立伊始,洋县社火达到了鼎盛,文革十年停滞,改革开放后,洋县社火得到了保护和抢救,步入振兴期。它走过了千年的历程。洋县悬台社火则是洋县社火中的出类拔萃者,诞生于清代雍正年间,它同洋县其他社火品种从清代前期一直走到了今日,也有近300年的历史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洋县域内出土了殷商时代的青铜面具二种多枚,此为洋县早期的社火人物面具。我国宋元之时,今洋县城20公里处的马畅镇便有了东社南社和北社的行政区划名称。东、南、北几个社火会分别以所在区域附近的村落联合,形成各自的社火实力。东社火会以东湾村、东社村结为联盟,南社火会以安巷村、高路村结盟,北社火会以高堡村、魏渠村、野猪沟、倪家沟结盟。马畅民间有“北社马,南社兽,东社龙”的说法,即:白天3个社火会均耍社火耍彩船,晚上每个社火会都耍灯。北社耍马灯,南社耍兽灯,而东社则以耍龙灯见长,这些“灯社火”都各有特色。据今洋县城西13公里处的智果寺的明代洪钟序文记载,今智果村原为“西韩村”,该村分为“前社”、“后社”。前社、后社即前村社火会、后村社火会。   宋代至清代,洋县域内就有龙亭高家沟社火、洋县马畅二郎庙社火、马畅东社南社北社社火、胥水良马寺社火、洋县智果前社后社社火,大江坝文昌宫社火、王爷庙社火、天宁寺社火、龙亭镇江庵社火、五间延良寺社火、海山寺社火、白雀寺社火、开明寺社火、醴泉院社火等等,基本的情况是哪里有庙会哪里便有社火。逢年过节,逢庙会,白天看社火游演,晚上看耍灯(民间又称“灯社火”)、看戏。   清代以前,洋县只有地社火、扫五穷、牛马社火、桌社火、耍灯、跑旱船(彩莲船)、高跷等,到了公元1724年(清雍正二年),洋县出现了社火精品——悬台社火。较早的悬台社火有马畅二郎庙悬台社火,谢村智果寺悬台社火,小江浮石寺悬台社火,人抬肩扛,社火台架高悬。这些悬台社火在雍正之后至20世纪50年代,经过社火会之间的相互竞赛、民间艺人的精心打造和老百姓极广泛的参与,使其社火台架高达六七层,悬台内容可容纳全本戏的几乎所有的人物,或者多台折子戏的情节展示。   洋县社火锣鼓伴随着洋县社火,特别是悬台社火的产生与发展,亦在不断地丰富着自己,与悬台社火齐名。   建国初期,洋县悬台社火及社火锣鼓应邀赴西安参加国庆十周年庆典,随后又被选送至北京,在天安门广场展演,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刁仲勋的亲切接见。1982年后,洋县社火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曾多次参加省、市、县民间艺术活动,屡受嘉奖。   洋县悬台社火和其它各种社火目前有班社4个,其为洋县谢村范坝社火会、洋县谢村智果社火会、洋县马畅社火会、洋县胥水回龙社火会。社火游演时间为每年春节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3天,由政府组织协调,分乡镇轮流入县城游演。洋县每年春节社火达1000台左右。
洋县悬台社火艺术 - 相关物品
  1、洋县悬台社火台架部件:   ①底座平台:木制,长5米,宽2.5米,高1.2米,(抬起后一般离地高度不超过40公分)。   ②芯子:昔日以槐木制作,以5层悬台为例,其主芯长度约11米(下端直径约为0.25米),支芯长短粗细以需要而定。现多为钢管、钢筋与铁条代替。   ③转轴:钢或铁制。   ④转轴拉绳:火麻绳或棕绳。   2、人物服装、道具:社火人物服装为明代戏剧服饰,人物道具枪棍刀剑类兵器及生活用具等,在芯子曲拐处往往饰有莲花、茶碗、荷叶、画眉笼等,以备在其上站立角色。   3、洋县悬台社火运载工具:全部人抬肩扛,配以牛杠和油杠,后改用汽车运载。   ①牛杠。36根,每根长约8米,分别拴捆在底座中央与两侧。   ②油杠。以5层悬台社火为例,油杠为前12根,后12根,共24根。   4、装饰连结物。彩色土布,用以缠裹芯子、底座、抬杠以及拴连部件之用(后改用棕绳、麻绳拴连)。   5、洋县悬台社火作品:地方戏剧桄桄戏、秦腔、眉户等剧目1500余本(折),社火脸谱200余幅。   6、悬台社火锣鼓乐器:   低音大鼓、大鼓、钗、大锣、马锣、手锣、小锣鼓等配合演奏。最大鼓面直径1.8米,最小鼓面直径0.6米,场面较大时一般配以大鼓18面,钗32副,大小锣、鼓若干。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
参与编辑人数:
最近更新时间: 20:28:13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洋县悬台社火艺术-搜狗百科
洋县悬台社火又称洋县高芯子社火。是陕西省汉中市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此种社火是以戏剧角色站在高台梁架上为表演形式,以人抬肩扛为主要运载方式的一种极为特殊的社火。它汇集了汉族民间各种社火的精华,为陕西南部的洋县城乡所特有。春节期间普遍开展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娱活动。是一种融合装扮,造型,技巧表演的汉族民俗艺术,他通过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让演员扮演历史和现代人物,形成一个故事组合,雅俗共赏,寓教娱乐。这种来自黄土地与歌舞,戏剧向结合的汉族民俗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中文名 :洋县悬台社火艺术分
类 :民俗地
区 :陕西省
所属地区:··遗产编号:Ⅸ—24遗产类别:遗产级别:省申报日期:2007年申报人/申报单位:洋县
洋县种类繁多,但以洋县悬台最负盛名。洋县悬台社火又称洋县高芯子社火。此种社火是以戏剧人物站在高台梁架上为表演形式以人抬肩扛为运载形式的一种社火,为洋县民间社火所独有。它汇集汉族民间社火之精华,容戏剧、杂技、美术、音乐、民间手工技艺为一体,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社火艺术形式。洋县悬台社火以坚硬、柔韧的槐木为梁,制作成多层高台框架,框架各层层面设置不同的角色,配置不同的道具,展示不同的戏剧情节。在悬台社火框架芯子曲拐处往往饰以荷花、荷叶、茶碗盖、兵器等道具,并在其上站立剧情所需要的角色。洋县悬台社火又分为小芯悬台、大芯悬台、转芯悬台、挂芯悬台、单芯悬台、双芯悬台。角色站为上下2层,一般为小芯悬台。大芯悬台则站了6层,高度可达12米以上。转芯悬台制作与小芯悬台、大芯悬台基本相同,但须在下部另加曲轴和盘旋拉绳故可灵活转动。而挂芯悬台则是在芯子上生出枝叉,将角色挂附在芯子上。单芯悬台是指悬台框架中的竖起的主梁为单根槐木,而双芯悬台是指主梁为2根槐木形成对称的形式。小芯、转芯适合组装角色较少的折子戏或者小、中型戏剧,大芯、挂芯、单芯则适合组装角色较多的戏剧,而双芯适合角色繁多的戏剧。洋县悬台社火以智果、马畅为最,并以高、悬、奇、巧著称。50年代,智果悬台社火《大破天门阵》先后赴省、京组装表演,并受朱德、习仲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誉满京城。1992年第二届汉中艺术节,智果悬台应邀赴汉中组装表演,声名大振。洋县社火组装的工序有:1、提折子。首先决定社火内容,然后根据要扮演的本戏或折子戏决定制作社火台架的层数、角色人选、服装道具的设计等。2、制作悬台框架,悬台芯子用槐木制做,用彩土布缠裹芯体,并以彩色土布拴连主芯与支芯(后期改用棕、麻绳拴连)。主芯可为单芯,亦可为双芯,视社火内容而扎制,洋县悬台社火可制作为五、六层构架,往往在第3层安置挂芯,在底层或他处安置转芯以作旋转之用。悬芯社火底座往往以大石条配重,或在底座安置4个碌碡配重,并使其作为4个支点(4条腿)。3、开脸子。即化妆,按生旦净丑等10大行当社火脸谱化妆。分甜脸与花脸两种,均以脸谱、肤色区分忠、奸、善、恶、美、丑,与戏剧化妆有相似之处,但脸谱勾画方法有所不同。4、装身子。也叫穿戏装。它与戏剧表演形式不同,戏剧叫“大穿”,社火为“小穿”,社火的小穿更便于轻装上阵。洋县悬台社火在游演前,社火会要备三牲去土地庙祭祀土神,乞求神灵保佑社火出游平安如意,并答谢土神为众生带来好年景。洋县悬台社火有着极特殊的游演形式。全凭人抬肩扛,一台5层的悬台要用48名青壮年抬。其方法是在配重的悬台底座上按社火行进方向在其中央顺长捆扎一根8米长短的木头(俗称牛杠),在底座两侧按相同尺寸亦各捆扎一根,然后在3根“牛杠”两端各捆扎“油杠”8根,仍以彩色土布缠裹和连结。悬台社火游演启动,有仪式,很讲究。仪式由当地社火会会首主持。一般程序是:主持人喊:“风调雨顺。抓杠——”。此时48名抬者须做好准备,接着喊:“五谷丰登。上肩——”。此时抬者将社火抬起,但须猫着腰,最后喊:“岁岁平安。起杠——”。此时抬者方可直腰,挺胸,昂首。洋县悬台社火今流行于洋县谢村镇范坝村、洋县谢村镇智果村、洋县马畅镇、洋县胥水镇回龙村等地。洋县悬台社火是在洋县门类众多的社火中脱颖而出,它与它们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游演时,其他门类的社火与之想配伍。这些社火门类有:1、桌社火。又称单台社火,以扎彩的木方桌或条桌为台架,挑选10岁左右儿童2—3人,扮一折古典戏。如《相公卖水》、《三娘教子》等。将其置于桌上,画脸谱,着戏装,用扁担或木杠做支柱,紧系角色,由4名壮年男子将长杠抬起,在社火锣鼓声中游街串乡,流行于县城、城郊。2、踩高跷。又叫踩高脚、高跷腿社火。角色足登柳木棒(可长可短,短可二三尺,长可过丈),流行于县城。3、骡马社火,又称牛马社火。即由会骑骡马(牛)的幼童扮装角色,骑在背上,随着锣鼓,游乡串户,一般一角一畜,有的双角一畜(双层),更富情趣。旧规矩,社火所用骡马。均由主人随带草料。如能争取角色行骑,便视为大吉之事。旧时,洋县磨子桥、沙溪等地均有这种活动,现已不多组装。4、窝杆社火。又叫船社火。置二三丈长的木杠于转轴之上,利用杠杆原理,木杠在轴上旋转起伏,角色则在木杠顶端表演。其主要流行地区为谢村镇后社村、洋州镇北街村等地。5、扫五穷。扮成黑、红胡子灵官、毛女、土地、喜神、天官、孙悟空、哪咤等角色,在社火锣鼓声中游街串户,以象征性的清扫动作为宅第、家庭成员或店铺扫去晦气、邪气,带来吉祥。表演角色一般有八九人或10余人不等,锣鼓队有10余人演奏。表演时间为每年春节大年初五。6、地社火,是以哑剧手段来表现历史故事的情节性的汉族民俗舞蹈,由数名至数十名演员饰以不同脸谱,着以不同服装,在社火锣鼓的伴奏下,依靠动作,手势等哑剧手段来表演。流行在县城城郊及洋县东部丘陵地区龙亭、槐树关、石槽一带,角色舞蹈动作主要有翩马、将棰花子、跑场、双划裙、踏步划裙、提裙勾鞋、起脚、交鞭、瘸子步、大探步、挖窝、招手点豆等。队形有“绕8”字,关边月等。表演剧目有《点豆种》、《千里送京娘》、《保皇嫂》、《三结义》、《五台会兄》、《秦琼卖马》等,社火伴奏锣鼓段有《一溜水》、《三槌》、《四槌》、《路家什》等。长度从2/4拍4小节至2/4拍—3/4拍混合拍三四十小节不等,可局步或整体自由反复。地社火为洋县社火最为原始的社火。7、耍灯。能按折子戏表演,流行于洋县城乡。8、彩莲船。又称跑旱船,流行于洋县城乡。9、耍龙灯。流行于洋县城乡。10、耍狮子。流行于洋县城乡。11、板凳龙。由条形长凳扎制而成。一人手持凳头,一人手持凳尾,在锣鼓声中按节奏起舞。表演道具长凳一般为几条至10余条,表演者一般为数人至二三十人。流行于洋县五间、胥水、马畅一带。洋县悬台社火锣鼓与洋县悬台社火相伴生。洋县悬台社火锣鼓恰如其分地从听觉上对悬台社火进行了渲染,使其更具有艺术魅力。洋县社火锣鼓分为游演型和阵地表演型两大类。游演型锣鼓有起板、运板、花板和归板。花板又有“齐王点兵”、“黑虎出林”、“大闹天宫”、“蛟龙出海”、“老鼠翻梁”、“凤凰展翅”、“乌龟纺线”等不同名称;阵地表演型锣鼓共24板72环,每板又有8个变奏,8板套8环,8环串眼,首尾相接,浑然一体,摆成锣鼓“八卦阵”。洋县悬台社火令世人瞩目 _凯风网
当前位置:&&&&&&&&&正文
洋县悬台社火令世人瞩目
日 08:35&&&&作者:张恤民
左新兴&&&&来源:凯风陕西&&&&
  1959年10月,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一台层层叠叠、在高台梁架上人上重人的老戏《大破天门阵》在铿锵的锣鼓声中,在万人惊奇目光的簇拥下,这台新颖的老戏在广场上徐徐移动——这就是“洋县悬台社火”。这是由陕西省选送的,专程进京参加建国十周年庆典活动的洋县悬台社火的展演活动。
  说起洋县悬台社火,得先从洋县社火说起。洋县社火起源于我国商周时代,形成于宋元时代,明代已非常成熟。清代、民国及新中国成立伊始,洋县社火达到了鼎盛期。文革十年期间停滞,改革开放后,洋县社火得到了保护和抢救,步入振兴期。屈指算来,它走过了千年的艺术历程。洋县悬台社火则是洋县社火中的出类拔萃者,诞生于清代雍正年间,它同洋县其他社火品种从清代前期一直走到了今日,也有近300年的历史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洋县域内出土了上古时期殷商时代的青铜面具二种多枚,据考证,此为洋县早期的社火人物面具。我国宋元之时,今洋县城20公里处的马畅镇便有了东社南社和北社的行政区划名称。东、南、北几个社火会分别以所在区域附近的村落相互联合,形成各自的社火实力。东社火会以东湾村、东社村结为联盟,南社火会以安巷村、高路村结盟,北社火会以高堡村、魏渠村、野猪沟、倪家沟结盟。马畅民间有“北社马,南社兽,东社龙”的说法,即:白天3个社火会均耍社火耍彩船,晚上每个社火会都耍灯。北社耍马灯,南社耍兽灯,而东社则以耍龙灯见长,这些“灯社火”都各有特色。据今洋县城西13公里处的智果寺的明代洪钟序文记载,今智果村原为“西韩村”,该村分为“前社”、“后社”。前社、后社的意思是前村社火会、后村社火会。
  从宋代至清代,洋县域内就有龙亭高家沟社火、洋县马畅二郎庙社火、马畅东社南社北社社火、湑水良马寺社火、洋县智果前社后社社火,大江坝文昌宫社火、王爷庙社火、天宁寺社火、龙亭镇江庵社火、五间延良寺社火、海山寺社火、白雀寺社火、开明寺社火、醴泉院社火等等,基本的情况是哪里有庙会哪里便有社火。逢年过节,逢庙会,白天看社火游演,晚上看戏、看耍灯(民间又称“灯社火”)。
  清代以前,洋县只有地社火、扫五穷、牛马社火、桌社火、耍灯、跑旱船(彩莲船)、高跷等,到了清雍正二年(1724),洋县出现了社火精品——悬台社火。较早的悬台社火有马畅二郎庙悬台社火,谢村智果寺悬台社火,小江浮石寺悬台社火,人抬肩扛,社火台架高悬。这些悬台社火在清雍正之后至上世纪50年代,经过社火会之间的相互竞赛、民间艺人的精心打造和老百姓极广泛的参与,使其社火台架高达六七层,悬台内容可轮换容纳全本戏的几乎所有的人物,或者多台折子戏的情节展示。通常组装扮演的智果悬台社火有60多个品种,与之相配伍的其他社火品种有近100余种,它多以历史故事人物、或者戏剧人物为内容,选取精彩的剧情场面以高空“悬挂”为表演形式。通常组装表演的悬台社火有:《打破天门阵》、《辕门斩子》、《哪咤闹海》、《三英战吕布》、《草船借箭》、《火烧穆柯寨》、《夜打登州》、《猪八戒背媳妇》、《孙悟空大闹天宫》、《穆桂英挂帅》、《唐僧取经》、《八仙过海》、《金沙滩赴宴》、《白门楼》、《五典坡》等30多种。
  伴随着洋县社火以及洋县悬台社火进行表演的还有洋县社火锣鼓艺术,它不但促进了悬台社火的产生与发展,亦在不断地丰富着自己,与悬台社火齐名。
  洋县社火锣鼓分为游演型和阵地表演型两大类。游演型锣鼓有起板、运板、花板和归板。花板又有“齐王点兵”、“黑虎出林”、“大闹天宫”、“蛟龙出海”、“老鼠翻梁”、“凤凰展翅”、“乌龟纺线”等不同名称;阵地表演型锣鼓共24板72环,每板又有8个变奏,8板套8环,&8环串眼,首尾相接,浑然一体,摆成锣鼓“八卦阵”。
  建国初期,洋县悬台社火及社火锣鼓应邀赴西安参加国庆十周年庆典,随后又被选送进北京,在天安门广场展演,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习仲勋的亲切接见。1982年后,洋县社火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曾多次参加省、市、县民间艺术活动,屡受嘉奖。
  洋县社火种类繁多,虽然有地社火、船社火、牛马社火、跑社火、桌社火等近十余种。但是,洋县社火仍以洋县悬台社火最负盛名,最有特色。
  洋县悬台社火是在洋县门类众多的社火中汲取精华,在日积月累的社火表演的经验的基础上,在表现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创造,推陈出新,脱颖而出,它与它们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游演时,其他门类的社火与之想配伍。
  洋县悬台社火又称洋县高芯子社火。此种社火是以戏剧人物站在高台梁架上为表演形式以人抬肩扛为运载形式的一种社火,为洋县民间社火所独有。它汇集民间社火之精华,容戏剧、杂技、美术、音乐、民间手工技艺为一体,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社火艺术形式。洋县悬台社火以坚硬、柔韧的槐木为梁,制作成多层高台框架,框架各层层面设置不同的角色,配置不同的道具,展示不同的戏剧情节。在悬台社火框架芯子弯曲转拐处往往饰以荷花、荷叶、茶碗盖、兵器、椅子等道具,并在其上站立剧情所需要的人物角色。
  洋县悬台社火又分为小芯悬台、大芯悬台、转芯悬台、挂芯悬台、单芯悬台、双芯悬台。角色站为上下2层,一般为小芯悬台。大芯悬台则可站立6层,高度可达12米以上。转芯悬台制作与小芯悬台&、大芯悬台基本相同,但须在下部另加曲轴和盘旋拉绳,故而,社火角色可以灵活转动。而挂芯悬台则是在芯子上生出枝叉,将角色挂附在芯子上。单芯悬台是指悬台框架中的竖起的主梁为单根槐木,而双芯悬台是指主梁为2根槐木形成对称的形式。小芯、转芯适合组装角色较少的折子戏或者小、中型戏剧情节;而大芯、挂芯、单芯则适合组装角色较多的戏剧,至于双芯则适合内容丰富,角色更繁多的戏剧内容的社火。
  洋县悬台社火化妆技巧独特、到位。洋县悬台社火在化妆方面所用颜料等材料为民间老艺人所研制,配方独特、管用,不易损害儿童(角色为儿童扮)脸部皮肤,阳光下、汗水中颜料不流淌。洋县悬台社火在化妆方面有两个重要的难题,一是颜料,二是脸谱,但是洋县的悬台社火艺人把它们都克服了,在化妆方面陈建昌、李俊芳就是表现突出的代表人物。陈建昌从小就随大人们装演社火,特别对脸谱的化妆有很高的技艺。他1944年正式学艺,经常随洋县智果村的村民扮装社火。在社火会中担任着化妆的职务。李俊芳创造了新的化妆配方,使化妆颜料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陈建昌和李俊芳对洋县智果悬台社火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洋县的民间社火艺人至今保存比较完整的洋县社火脸谱就有近200种,其中,洋县文化馆非遗实物展览室就收藏有社火脸谱126幅。
  洋县悬台社火有着极其特殊的游演形式。全凭人抬肩扛,一台5层的悬台要用48名青壮年抬,其上最多可站立16个戏剧角色。其方法是在配重的悬台底座上按社火行进方向在其中央顺长捆扎一根8米长短的木头(俗称牛杠),在底座两侧按相同尺寸亦各捆扎一根,然后在3根“牛杠”两端各捆扎“油杠”8根,仍以彩色土布缠裹和连结。悬台社火游演启动,有仪式,很讲究。仪式由当地社火会会首主持。一般程序是:主持人喊:“风调雨顺。抓杠——”。此时48名肩抬者须做好准备,接着喊:“五谷丰登。上肩——”。此时肩抬者将社火抬起,但须猫着腰,最后喊:“岁岁平安。起杠——”。此时抬者方可直腰,挺胸,昂首,迈步前行。
  洋县悬台社火以其高悬、惊险、巧妙、奇绝的形式来展示它的魅力,视角效果达到了最高境界,给人以新颖独特的视觉冲击力。洋县悬台社火中传统品种《打破天门阵》《五典坡》是近年展现给观众的精彩社火节目,数十人人抬肩扛的多层悬台社火威武雄壮,它既显示了中华民族高超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又彰显了中华儿女的凝聚力和协作团结的精神。此种社火又是一种参与人数最多的民间艺术活动,除过社火装演一系列人员外,对于群众来说,往往是万人空巷,追逐观赏,民间号召力和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极强。
  由于具有以上诸多特征特点,五、六年前,洋县县委、县政府加大对该项目的保护力度,洋县文化主管部门组织力量,搜集、整理、挖掘、抢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由洋县文化馆具体实施,进行了系统的抢救挖掘整理工作,将其向陕西省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推荐申报,《洋县悬台社火艺术》于2007年5月被&[陕政发(2007)15号]文件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作名录项目。2008年6月,又被国务院[国发(2008)19号]文件公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代表作。
  在洋县文化主管部门领导下,在洋县文化馆的保护和组织实施下,洋县悬台社火和县域内其它各种社火艺术的技艺人员恢复了社火的装演活动和该技艺的传承活动,目前洋县社火艺术团队表现较突出的班社有4个,具体为洋县谢村范坝社火会、洋县谢村智果社火会、洋县马畅社火会、洋县湑水回龙社火会。在悬台社火4个班社中,以智果悬台社火最为活跃,名声最响亮。洋县的社火活动除了平时重大节日演出外,集中形式的社火游演时间为每年春节期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3天,由政府组织协调,分乡镇轮流入县城游演。洋县每年春节社火游演阵容达1000台左右。
  洋县悬台社火艺术智果悬台社火班社组织的悬台社火的复出亮相,标志着洋县广大人民群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普遍增强,对于今后以保护带动发展,以发展促进保护是很好的启迪。
  洋县悬台社火在演出时,常常与洋县悬台社火锣鼓相伴、动静相随、音形相配,洋县悬台社火锣鼓恰如其分地从听觉上、韵律上、气势上对悬台社火进行了渲染、映衬,使其更具有艺术魅力。
  由于洋县悬台社火艺术历史悠久,渊源流长,传承年代长远,翻开洋县悬台社火艺术的传承人谱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密密麻麻的一长串传承人的姓名,仅从民国时算起到目前,洋县悬台社火艺术的传承人姓名记录在案的就有190多人,在这些传承人中,技艺过硬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有张世杰、李生元、孟永元、杨树元、王利平、陈建昌、张福林、孟尚连、王善庆、杨锦玉、王廷荣、李养科、李定明等十多人,其中孟元福、李俊芳、李建中等人,近几年配合洋县文化馆非遗保护工作部,对洋县悬台社火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家住谢村镇智果村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建中为了健全悬台社火会这一群众性组织,除了组织训练、指导“社火组装”和“锣鼓队”以外,利用农闲时节主持培训了8台悬台社火芯子、30余台桌社火和100余人的表演队伍,并进行了日常表演。他和父亲李俊芳还为这个组织无私奉献了10间自己的房舍和500平方米的家用院落,筹资5万多元购置服装道具200多件,其设备设施数量和活动规模较大,体现了他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魄力、智慧和奉献精神。
  李建中属洋县智果寺悬台社火第三代传人,他虑心向上一代悬台社火传人李俊芳、孟元福二位师傅学习组装、锣鼓技艺后,培育了孟志斌、孟志红、张涛、张峰等第四代传人,使社火的组装、提身、开脸、悬台社火梁架制作设计等技艺后继有人。
  日,在南郑油菜花节开幕式上(会场在南郑县),洋县悬台社火艺术智果悬台社火会组装的悬台社火亮相,人人赞叹,在文化节上获得“优秀奖”。
  2010年春节前夕,在洋县文化馆的协调组织下,洋县谢村镇智果村党支部、村委会组织人力,搜集制作芯子、转轴、抬杠、脚本,在老艺人李俊芳、孟元福等人的带动下,组装了“打破天门阵”,“五典坡”两台悬台社火,正月初六、初七在智果小学游演,洋县电视台和汉中电视台先后作了报道。
  日,由省政府主办的中国最美油菜花海o汉中文化旅游节在南郑县的开幕式中,洋县智果悬台社火应邀前去展演。在洋县文体局、谢村镇政府的精心组织和洋县文化馆的具体指导下,高达九米的五层悬台社火“打破天门阵”,在会场一出现,就立即吸引了数十家新闻媒体和上万观众的目光,人们被智果悬台社火的高悬、惊险、玄妙、奇绝而折服,智果悬台社火的风采在会场上成了人们关注的亮点,在会后成了人们议论的焦点。
  2010年9月份在洋县华阳旅游景区开园仪式上,李建中参与组装的悬台社火再次亮相,得到省市有关领导的称赞。
  2011年正月初七,李建中指导组装的智果悬台社火《大破天门阵》在2011年汉中市“古秦洋杯”迎新春县区群众文化调研大赛上,获得“汉中市群众文化调演大赛一等奖”。
  2011年3月的“汉中最美油菜花海o汉中旅游文化节”主会场设在洋县朱鹮梨园景区,开幕式民俗社火展演中,洋县智果悬台社火迎得省内外各界人士的赞叹。并有陕西电视台、汉中电视台等多家媒介作了活动报道,进行推介宣传。
  洋县悬台社火艺术通过县文化部门的保护和宣传,名气越来越大,应邀参加的演出越来越多。日,由洋县文化馆组织的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洋县悬台社火”百人社火队组装的悬台社火《大破天门阵》、《五典坡》参加了“西洽会”的开幕式展演。洋县悬台社火以其奇绝高悬、新颖独特的艺术形式,在“西洽会”开幕式上迎得了省内外数十万观众的赞赏。陕西省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在现场作了报道宣传。
  现在,在本县,洋县悬台社火在多种场面的演出,几乎成了重大活动都离不开的压轴戏,悬台社火也成为了洋县人民群众最为喜爱的节目。
  在华阳镇,每年的正月十五至十六两天,在华阳老街上进行悬台社火表演,最出名的悬台社火内容有《大破天门阵》《五典坡》,这已经成为洋县悬台社火艺人的拿手好戏,是悬台社火的代表作品,因而曾多次在省上的展演中获奖。
  洋县悬台社火艺术传人们积极及参与洋县地方上的文化活动,比如每年的梨花节,李建中组织参与社火展演,从另一方面宣传了洋县悬台社火,宣传了洋县非遗保护成果和该项目所拥有的独特艺术魅力。悬台社火在民间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深入民心。
  洋县悬台社火不但具有奇、险、悬、绝的特点和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以高悬、惊险、巧妙、奇绝的大气派大阵容的形式来展示它的魅力,视角效果达到了最高境界,给人以新颖独特的视觉冲击力,而且,洋县悬台社火有着杰出的历史、文化、科学等价值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力。其原生态标记明显,它是研究地方上乃至中国的戏剧、舞蹈、音乐、美术及杂技发展的活化石,是研究汉水上游民俗及老百姓文化需求心理、生存状态、想象力的宝贵资料。
  洋县悬台社火已经从过去的枝叶枯萎的冬天走进了阳光明媚的春天,洋县悬台社火这一古老的艺术正在焕发青春。洋县人有信心,有能力,也有责任在末来的日子里,将洋县悬台社火艺术发扬光大,让它冲出全省,走向全国而努力奋斗!洋县悬台社火离硕果累累的秋天不远了!
【责任编辑:余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洋县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