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方便存阴隙自有神明暗扶刻薄终久必有报分明天理便无欺求求签解签大全

当前位置&&
庄子集释卷六下
&【&& &&】&
庄子集释卷六下
外篇秋水第十七【一】  【一】【释文】借物名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一】。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二】。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三】。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四】。”  【一】【注】言其广也。  【疏】河,孟津也。泾,通也。涘,岸也。涯,际也。渚,洲也,水中之可居曰洲也。大水生于春而旺于秋,素秋阴气猛盛,多致霖雨,故秋时而水至也。既而凡百川谷,皆灌注黄河,通流盈满,其水甚大,涯岸旷阔,洲渚迢遥,遂使隔水远看,不辨牛之与马也。  【释文】《秋水》李云:水生于春,壮于秋。白虎通云:水,准也。《灌河》古乱反。《泾流》音经。司马云:泾,通也。崔本作径,云:直度曰径。又云:字或作泾。《两涘》音俟,涯也。《渚》司马云:水中可居曰渚。释名云:渚,遮也,体高,能遮水使从旁回也。《崖》字又作涯,亦作?,并同。《不辩牛马》辩,别也。言广大,故望不分别也。  【二】【疏】河伯,河神也,姓冯,名夷,华阴潼堤乡人,得水仙之道。河既旷大,故欣然欢喜,谓天下荣华盛美,尽在己身。  【释文】《河伯》姓冯,名夷,一名冰夷,一名冯迟,已见大宗师篇。一云:姓吕,名公子,冯夷是公子之妻。◎庆藩案:〔文选〕枚乘七发注引许慎曰:冯迟,河伯也。释文云:河伯,姓冯名夷,一名冯迟。迟夷二字,古通用也。淮南齐俗训冯夷得道以潜大川,许注:冯夷,河伯也,华阴潼乡堤首里人,服八石,得水仙。诗小雅四牡篇周道倭迟,韩诗作委夷。颜籀匡(俗)〔谬〕正(谬)〔俗〕云:古迟夷通,此其证。高注淮南原道篇:冯夷,或曰冯迟,古之得道能御阴阳者也。《为尽》津忍反。  【三】【疏】北海,今莱州是。望洋,不分明也,水日相映,故望洋也。若,海神也。河伯沿流东行,至于大海,聊复顾眄,不见水之端涯,方始回旋面目,高视海若,仍慨然发叹,托之野语。而百是万之一,诚未足以自多,遂(为)〔谓〕无如己者,即河伯之谓也。此乃鄙俚之谈,未为通论耳。  【释文】《北海》李云:东海之北是也。《面目盳》莫刚反,又音旁,又音望。本一作望。◎卢文弨曰:今本盳作望。《洋》音羊。司马崔云:盳洋,犹望羊,仰视貌。《向若》向徐音向,许亮反。司马云:若,海神。◎庆藩案释文引司马崔本作盳洋,云盳洋犹望羊,仰视貌。今案洋羊皆假借字,其正字当作阳。论衡骨相篇武王望阳,言望视太阳也。太阳在天,宜仰而观,故训为仰视。《闻道百》李云:万分之一也。◎家世父曰:李轨云:闻道百,万分之一也。今案闻字对下(听)〔睹〕字为言。闻道虽多而不知其无穷也,以意度其然而自信其有进焉者,及(昧)〔睹〕(一)其无穷,乃始爽然自失也。百者,多词也,李注非是。◎庆藩案百,古读若搏,与若韵。汉书邹阳传鸷鸟絫百,与鹗韵。蔡邕独断蜡祝辞岁取千百,与宅壑作韵。  【四】【注】知其小而不能自大,则理分有素,跂尚之情无为乎其间。  【疏】方,犹道也。世人皆以仲尼删定六经为多闻博识,伯夷让国清廉,其义可重。复有通人达士,议论高谈,以伯夷之义为轻,仲尼之闻为寡,即河伯尝闻,窃未之信。今见大海之弘博,浩汗难穷,方觉昔之所闻,谅不虚矣。河伯向不至海若之门,于事大成危殆。既而所见狭劣,则长被(●)〔嗤〕笑于大道之家。  【释文】《今我睹》旧音睹。案说文,睹今字,睹古字,睹,见也。崔本作今睹我,云:睹,示也。《大方之家》司马云:大道也。《理分》扶问反,后同。  【校】(一)两睹字依下正文改。  北海若曰:“井?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一)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一】。今尔出于崖(二)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二】。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三】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三)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四)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四】!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五】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六】五帝之所连(五),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七】。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八】?”  【一】【注】夫物之所生而安者,趣各有极。  【疏】海若知河伯之狭劣,举三物以譬之。夫坎井之?,闻大海无风而洪波百尺,必不肯信者,为拘于虚域也。夏生之虫,至秋便死,闻玄冬之时,水结为冰,雨凝成霰,必不肯信者,心厚于夏时也。曲见之士,偏执之人,闻说虚通至道,绝圣弃智,大豪末而小泰山,寿殇子而夭彭祖,而必不信者,为束缚于名教故也。而河伯不至洪川,未逢海若,自矜为大,其义亦然。  【释文】《以语》如字,下同。◎王引之曰:?,本作鱼,后人改之也。太平御览时序部七、鳞介部七、虫豸部一引此,并云井鱼不可以语于海,则旧本作鱼可知。且释文于此句不出?字,直至下文?井之?,始云?本又作蛙,户蜗反,引司马注云,?,水虫,形似虾,则此句作鱼不作?明矣。若作?,则户蜗之音,水虫之注,当先见于此,不应至下文始见也。再以二证明之:鸿烈原道篇,夫井鱼不可与语大,拘于隘也,梁张绾文,井鱼之不识巨海,夏虫之不见冬冰,(水经赣水注云:聊记奇闻,以广井鱼之听。)皆用庄子之文,则庄子之作井鱼益明矣。井九三,井谷射鲋,郑注曰:所生鱼无大鱼,但多鲋鱼耳。(见刘逵吴都赋注。)困学纪闻(卷十)引御览所载庄子曰,用意如井鱼者,吾为钩缴以投之,吕氏春秋谕大篇曰,井中之无大鱼也,此皆井鱼之证。后人以此篇有?井?之语,而荀子亦云坎井之?不可与语东海之乐,(见正论篇。)遂改井鱼为井?,不知井自有鱼,无烦改作?也。自有此改,世遂动称井?夏虫,不复知有井鱼之喻矣。《于虚》音墟。本亦作墟。风俗通云:墟,虚也。崔云:拘于井中之空也。◎王念孙曰:崔注拘于虚曰,拘于井中之空也。案崔训虚为空,非也。虚与墟同,故释文云,虚本亦作墟。广雅曰:墟,?也。(?古居字。)文选西征赋注引声类曰:墟,故所居也。凡经传言丘墟者,皆谓故所居之地。言井鱼拘于所居,故不知海之大也。鱼居于井,犹河伯居于涯涘之间,故下文曰,今尔出于涯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也。《夏虫》户嫁反。◎庆藩案文选孙兴公天台山赋注引司马云:厚信其所见之时也。释文阙。◎又案司马训笃为厚,成疏心厚于夏时,即用司马义。其说迂曲难通。尔雅释诂:笃,固也。论语泰伯篇笃信好学,谓信之固也。礼儒行笃行而不倦,谓行之固也。后汉延笃字叔坚,坚亦固也。凡鄙陋不达谓之固,夏虫为时所蔽而不可语冰,故曰笃于时。笃字正与上下文拘束同义。《曲士》司马云:乡曲之士也。  【二】【注】以其知分,故可与言理也。  【疏】河伯驾水乘流,超于崖涘之表,适逢海若,仍于瀚海之中,详观大壑之无穷,方鄙小河之陋劣。既悟所居之有限,故可语大理之虚通也。  【三】【疏】尾闾者,泄海水之所也;在碧海之东,其处有石,阔四万里,厚四万里,居百川之下尾而为闾族,故曰尾闾。海水沃着即焦,亦名沃焦也。山海经云,羿射九日,落为沃焦。此言迂诞,今不详载。春雨少而秋雨多,尧遭水而汤遭旱。故海之为物也,万川归之而不盈,沃焦泻之而不虚,春秋不变其多少,水旱不知其增减。论其大也,远过江(海)〔河〕(六)之流,优劣悬殊,岂可语其量数也!  【释文】《尾闾》崔云:海东川名。司马云:泄海水出外者也。《泄之》息列反,又与世反。◎庆藩案文选嵇叔夜养生论注引司马云:尾闾,水之从海外出者也,一名沃焦,在东大海之中。尾者,在百川之下,故称尾。闾者,聚也,水聚族之处,故称闾也。在扶桑之东,有一石,方圆四万里,厚四万里,海水注者无不燋尽,故曰沃燋。较释文所引加详。《量数》音亮。注及下同。  【四】【注】穷百川之量而县于河,河县于海,海县于天地,则各有量也。此发辞气者,有似乎观大可以明小,寻其意则不然。夫世之所患者,不夷也,故体大者(快)〔怏〕(七)然谓小者为无余,质小者块然谓大者为至足,是以上下夸跂,俯仰自失,此乃生民之所惑也。惑者求正,正之者莫若先极其差而因其所谓。所谓大者至足也,故秋毫无以累乎天地矣;所谓小者无余也,故天地无以过乎秋毫矣;然后惑者有由而反,各知其极,物安其分,逍遥者用其本步而游乎自得之场矣。此庄子之所以发德音也。若如惑者之说,转以小大相倾,则相倾者无穷矣。若夫睹大而不安其小,视少而自以为多,将奔驰于胜负之竟而助天民之矜夸,岂达乎庄生之旨哉!  【疏】存,在也。奚,何也。夫覆载万物,莫大于天地;布气生化,莫大于阴阳也。是以海若比形于天地,则无等级以寄,言受气于阴阳,则是阴阳象之一物也。故托诸物以为譬,犹小木小石之在太山乎,而海若于天理在乎寡少,物各有量,亦何足以自多!  【释文】《而县》音玄。下同。《怏然》于亮反,又于良反。《之竟》音境。  【五】【疏】礨空,蚁穴也。稊,草似稗而米甚细少也。中国,九州也。夫四海在天地之间,九州居四海之内,岂不似蚁孔之居大泽,稊米之在大仓乎,言其大小优劣有如此之悬也。  【释文】《礨》力罪反,向同,崔音垒,李力对反。《空》音孔。垒孔,小穴也。李云:小封也。一云:蚁冢也。◎家世父曰:释文引崔云,礨空小穴也。李轨云,小封也。一云蚁冢。今案礨空自具两义,言高下之势也。礨者,突然而高;空者,洼然而下。大泽之中,或坟起,或洿深,高下起伏,自然之势常相因也,故谓之礨空。司马相如上林赋丘墟掘礨,亦同此义。言丘墟之势,或掘而成穴,或垒而成垤也。《稊米》徒兮反。司马云:稊米,小米也。李云:稊草也。案郭注尔雅,稊似稗,稗音蒲卖反。《大仓》音泰。  【六】【注】小大之辨,各有阶级,不可相跂。  【疏】号,名号也。卒,众也。夫物之数不止于万,而世间语便,多称万物,人是万数之一物也。中国九州,人众聚集,百谷所生,舟车来往,在其万数,亦处一焉。然以人比之万物,九州方之宇宙,亦无异乎一豪之在马体,曾何足以介怀也!  【释文】《人卒》尊忽反。司马云:众也。崔子恤反,云:尽也。◎家世父曰:释文引司马云,卒,众也,崔云,尽也。案人卒九州,言极九州之人数。卒者,尽词也。九州之大,人数之繁,其在天之中,要亦万物之一而已。崔说是。◎俞樾曰:人卒二字,未详何义。司马训卒为众,崔训卒为尽,皆不可通。且下云人处一焉,则此不当以人言。人卒疑大率二字之误。人间世篇,率然拊之,释文曰,率或作卒。是率卒形似易误之证。率误为卒,因改大为人以合之。据至乐篇人卒闻之,盗跖篇人卒未有不兴名就利者,是人卒之文,本书所有,然施之于此,不可通矣。大率者,总计之辞。上云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又云计中国之在海内,计与大率,其义正同。  【七】【注】不出乎一域。  【疏】五帝连接而揖让,三王兴师而争夺,仁人殷忧于社稷,任士劬劳于职务,四者虽事业不同,俱理尽于毫末也。  【释文】《五常之所连》司马云:谓连续仁义也。崔云:连,续也。本亦作五帝。◎卢文弨曰:今本作五帝。◎家世父曰:江南古(庄)〔藏〕本连作运,似从运为妥。《所争》侧耕反。《任士之所劳》李云:任,能也。劳,服也。  【八】【注】物有定域,虽至知不能出焉。故起大小之差,将以申明至理之无辩也。  【疏】伯夷让五等以成名,仲尼论六经以为博,用斯轻物,持此自多,亦何异乎向之河伯自多于水!此通合前喻,并释前事少仲尼〔之〕(八)闻轻伯夷之义也。  【校】(一)赵谏议本作墟。(二)赵本作涯。(三)赵本无于字。(四)于字依世德堂本补。(五)阙误引江南古藏本连作运。(六)河字依正文改。(七)怏字依释文及世德堂本改。(八)之字依正文补。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豪〕末,可乎【一】?”  【一】【疏】夫形之大者,无过天地,质之小者,莫先毫末;故举大举小,以明禀分有差。河伯呈己所知,询于海若。又解:若以自足为大,吾可大于两仪;若以无余为小,吾可小于毫末。河伯既其领悟,故物我均齐,所以述己解心,询其可不也。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一】,时无止【二】,分无常【三】,终始无故【四】。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五】,大而不多【六】,知量无穷【七】;证向今故【八】,故遥而不闷,【九】掇而不跂【一0】,知时无止【一一】;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一二】,知分之无常也【一三】;明乎坦涂【一四】,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一五】,知终始之不可故也【一六】。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一七】;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一八】;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一九】。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豪〕(一)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二0】!”  【一】【注】物物各有量。  【疏】既领所疑,答曰不可。夫物之器量,禀分不同,随其所受,各得称适,而千差万别,品类无穷,称适之处,无大无小,岂得率其所知,抑以为定!  【二】【注】死与生皆时行。  【疏】新新不住。  【三】【注】得与失皆分。  【疏】所禀分命,随时变易。  【四】【注】日新也。  【疏】虽复终而复始,而未尝不新。  【五】【注】各自足也。  【疏】此下释量无穷也。以大圣之知,视于远理,察于近事,故毫末虽小,当体自足,无所寡少也。  【六】【注】亦无余也。  【疏】天地虽大,当(离)〔体〕(二)无余,故未足以自多也。不多则无夸,不寡则息企也。  【七】【注】揽而观之,知远近大小之物各有量。  【疏】以大人之知,知于物之器量,大小虽异,各称其情,升降不同,故无穷也。此结前物量无穷也。  【八】【注】向,明也。今故,犹古今。  【疏】此下释时无止义也。向,明也。既知小大非小大,则证明古今无古今也。  【释文】《证向》许亮反。崔云:往也。向郭云:明也。又虚丈反。  【九】【注】遥,长也。  【一0】【注】掇,犹短也。  【疏】遥,长也。掇,短也。既知古今无古今,则知寿夭无寿夭。是故年命延长,终不厌生而悒闷;禀龄夭促,亦不欣企于遐寿;随变任化,未始非吾。  【释文】《掇》专劣反。郭云:短也。《而不跂》如字。一本作企。下注亦然。◎家世父曰:郭象注,遥,长也,掇,犹短也。说文:掇,拾取也。易疏:患至掇也,若手拾掇物然,言近而可掇取也。闷,如老子其政闷闷,不详明。跂者,所以行也。淮南子原道训跂行喙息,马蹄篇蹩●为仁,踶跂为义,谓烦劳也。知时无止,顺谓行之而已。故者非遥,无漠视也;今者非近,无强致也。郭象注未惬。  【一一】【注】证明古今,知变化之不止于死生也,故不以长而悒闷,短故为跂也。  【疏】此结前时无止义也。  【一二】【疏】此下释分无常义也。夫天道既有盈虚,人事宁无得丧!是以视乎盈虚之变,达乎得丧之理,故傥然而得,时也,不足为欣;偶尔而失,命也,不足为戚也。  【一三】【注】察其一盈一虚,则知分之不常于得也,故能忘其忧喜。  【疏】此结前分无常义也。  【一四】【注】死生者,日新之正道也。  【疏】此下释终始无故义也。坦,平也。涂,道也。不以死为死,不以生为生,死生无隔故。明乎坦然平等之大道者如此。  【释文】《坦》吐但反。  【一五】【疏】夫明乎坦然之道者,〔其〕(三)生也不足以为欣悦,其死也不足以为祸败。达死生之不二,何忧乐之可论乎!  【释文】《不说》音悦。  【一六】【注】明终始之日新也,则知故之不可执而留矣,是以涉新而不愕,舍故而不惊,死生之化若一。  【疏】此结前终始无故义。  【释文】《不愕》五各反。《舍故》音舍。  【一七】【注】所知各有限也。  【疏】强知者乖真,不知者会道。以此计之,当故不如也。  【一八】【注】生时各有年也。  【疏】未生之时,无喜所以无忧;既生之后,有爱所以有憎。  【一九】【注】莫若安于所受之分而已。  【疏】至小,智也;至大,境也。夫以有限之小智,求无穷之大境,而无穷之境未周,有限之智已丧,是故终身迷乱,返本无由,丧己企物而不自得也。  【二0】【注】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矣。若毫末不求天地之功,则周身之余,皆为弃物;天地不见大于秋毫,则顾其形象,裁自足耳;将何以知细之定细,大之定大也!  【疏】夫物之禀分,各自不同,大小虽殊而咸得称适。若以小企大,则迷乱失性,各安其分,则逍遥一也。故毫末虽小,性足可以称大;二仪虽大,无余可以称小。由此视之,至小之倪,何必定在于毫末!至大之域,岂独理穷于天地!  【释文】《之倪》五?反,徐音诣。郭五米反。下同。  【校】(一)豪字依世德堂本改。(二)体字依上疏文改。(三)其字依下句补。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一】?”  【一】【疏】信,实也。世俗议论,未辩是非,佥言至精细者无复形质,至广大者不可围绕。未知此理情智虚实。河伯未达,故有此疑也。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一】。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故异便(一)【二】。此势之有也【三】。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四】;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五】,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六】。  【一】【注】目之所见有常极,不能无穷也,故于大则有所不尽,于细则有所不明,直是目之所不逮耳。精与大皆非无也,庸讵知无形而不可围者哉!  【疏】夫以细小之形视于旷大之物者,必不尽其弘远,故谓之不可围。又以旷大之物观于细小之形者,必不晓了分明,故谓之无形质。此并未出于有境,岂是至无之义哉!  【二】【注】大小异,故所便不得同。  【疏】精,微小也。垺,殷大也。欲明小中之小,大中之大,禀气虽异,并不离有(中)〔形〕(二),天机自张,各有便宜也。  【释文】《垺》李普回反。徐音孚,谓盛也。郭芳尤反,崔音裒。《之殷》殷,众也。◎庆藩案殷,大也,故疏云大中之大,不当训众。《异便》婢面反。徐扶面反。注皆同。  【三】【注】若无形而不可围,则无此异便之势也。  【疏】大小既异,宜便亦殊,故知此势未超于有之也。  【四】【注】有精粗矣,故不得无形。  【疏】夫言及精粗者,必期限于形名之域,而未能超于言象之表也。  【释文】《精粗》七胡反。下同。  【五】【疏】无形不可围者,道也。至道深玄,绝于心色,故不可以名数分别,亦不可以数量穷尽。  【释文】《能分》如字。  【六】【注】唯无而已,何精粗之有哉!夫言意者有也,而所言所意者无也,故求之于言意之表,而入乎无言无意之域,而后至焉。  【疏】夫可以言辨论说者,有物之粗法也;可以心意致得者,有物之精细也;而神口所不能言,圣心〔所〕(三)不能察者,妙理也。必求之于言意之表,岂期必于精粗之间哉!  【释文】《不能论》本或作谕。  【校】(一)阙误引张君房本便下有耳字。(二)形字依下正文期于有形句改。(三)所字依上句补。  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一)【一】,不多仁恩【二】;动不为利【三】,不贱门隶【四】;货财弗争【五】,不多辞让【六】;事焉不借人【七】,不多食乎力【八】,不贱贪污【九】;行殊乎俗【一0】,不多辟异【一一】;为在从众【一二】,不贱佞谄【一三】;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一四】;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一五】。闻曰:‘道人不闻【一六】,至德不得【一七】,大人无己【一八】。’约分之至也【一九】。”  【一】【注】大人者,无意而任天行也。举足而投诸吉地,岂出害人之涂哉!  【疏】夫大人应物,譬彼天行,运而无心,故投诸吉地,出言利物,终不害人也。  【二】【注】无害而不自多其恩。  【疏】慈泽类乎春阳,而不多遍行恩惠也。  【三】【注】应理而动,而理自无害。  【疏】应机而动,不域心以利物。  【释文】《为利》于伪反。  【四】【注】任其所能而位当于斯耳,非由贱之故措之斯职。  【疏】混荣辱,一穷通,故守门仆隶,不以为贱也。  【释文】《故措》七故反。  【五】【注】各使分定。  【疏】寡欲知足,守分不贪,故于彼货财,曾无争竞也。  【六】【注】适中而已。  【疏】率性谦和,用舍随物,终不矫情,饰辞多让。  【七】【注】各使自任。  【疏】愚智率性,工拙袭情,终不假借于人,分外求务。  【八】【注】足而已。  【疏】食于分内,充足而已,不多贪求,疲劳心力。  【九】【注】理自无欲。  【疏】体达玄道,故无情欲,非关苟贵清廉,贱于贪污。  【一0】【注】己独无可无不可,所以与俗殊。  【疏】和光同尘,无可不可,而在染不染,故行殊乎俗也。  【释文】《行殊》下孟反。下尧桀之行同。  【一一】【注】任理而自殊也(二)。  【疏】居正体道,故不多邪辟,而大顺群生,故曾无乖异也。  【释文】《辟异》匹亦反。  【一二】【注】从众之所为也。  【疏】至人无心,未曾专己,故凡厥施为,务在从众也。  【一三】【注】自然正直。  【疏】素性忠贞,不履左道,非鄙贱佞谄而后正直也。◎家世父曰:大人之行凡五事:本不害人,非为仁也;无贵贱货利之在其心,何有辞让也;不导人以为利,何有贪污也;行自殊俗,非为异也;顺从乎众,非为谄也。事焉不借人,如许行之云并耕而治,饔?而食;不多食乎力,如老子之云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顾)〔为〕(三)而民自朴;彼贪污者自止,而无事乎贱之矣。郭象注未能分明。  【一四】【注】外事不接(四)于心。  【疏】夫高官重禄,世以为荣;刑戮黜落,世以为耻。既而体荣枯之非我,达通塞之有时,寄来不足以劝励,寄去不足以羞辱也。◎家世父曰: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承上,言无为而民自化。仁让无所施,贪谄无所庸,又何以爵禄戮耻为也!郭象云外事不栖于心,误。  【一五】【注】故玄同也。  【疏】各执是非,故是非不可为定分;互为大小,故细大何得有倪限;即天地毫末之谓乎!  【一六】【注】任物而物性自通,则功名归物矣,故不闻。  【疏】夫体道圣人,和光韬晦,推功于物,无功名之可闻。寓诸他人,故称闻曰。  【一七】【注】得者,生于失也;物各无失,则得名去也。  【疏】得者,不丧之名也。而造极之人,均于得丧,既无所丧,亦无所得。故老经云,上德不德。  【一八】【注】任物而已。  【疏】大圣之人,有感斯应,方圆任物,故无己也。  【释文】《无己》音纪。  【一九】【注】约之以至其分,故冥也,夫唯极乎无形而不可围者为然。  【疏】约,依也。分,限也。夫大人利物,抑乃多涂,要切而言,莫先依分。若视目所见,听耳所闻,知止所知,而限于分内者,斯德之至者也。  【校】(一)阙误引张君房本人下有之涂也三字。(二)赵谏议本无而字也字。(三)为字依老子原文改。(四)世德堂本作栖,赵本无此句。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小大【一】?”  【一】【疏】若物之外,若物之内,谓物性分之内外也。恶,何也。言贵贱之分,小大之倪,为在物性之中,为在性分之外,至何处所而有此耶?河伯未达其源,故致斯请也。  【释文】《恶至》音乌。下同。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一】;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二】;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三】。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豪〕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四】。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五】。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六】。  【一】【注】各自足也。  【疏】道者,虚通之妙理;物者,质碍之粗事。而以粗视妙,故有大小,以妙观粗,故无贵贱。  【二】【注】此区区者,乃道之所错综而齐之(一)也。  【疏】夫物情倒置,迷惑是非,皆欲贵己而贱他,他亦自贵而贱彼,彼此怀惑,故言相也。  【三】【注】斯所谓倒置也。  【疏】夫荣华戮耻,事出傥来,而流俗之徒,妄生欣戚。是以寄来为贵,得之所以为宠;寄去为贱,失之所以为辱;斯乃宠辱由乎外物,岂贵贱在乎己哉!  【四】【注】所大者,足也;所小者,无余也。故因其性足以名大,则毫末丘山不得异其名;因其无余以称小,则天地稊米无所殊其称。若夫观差而不由斯道,则差数相加,几微相倾,不可胜察也。  【疏】差,别也。夫以自足为大,则毫末之与丘山,均其大矣;以无余为小,则天地之与稊米,均其小矣。是以因毫末〔以〕(二)为大,则万物莫不大矣;因天地以为小,则万物莫不小矣。故虽千差万际,数量不同,而以此观之,则理可见。◎家世父曰:道者,通乎人我者也;物者,心有所据以衡人者也;俗者,徇俗为贵贱者也;差者,万物之等差也;功者,人我两须之事功也;趣者,一心之旨趣也。繁然殽乱,而持之皆有道,故言之皆有本。贵贱大小,辨争反复,而天下纷然多故也。  【释文】《其称》尺证反。《可胜》音升。  【五】【注】天下莫不相与为彼我,而彼我皆欲自为,斯东西之相反也。然彼我相与为唇齿,唇齿者未尝相为,而唇亡则齿寒。故彼之自为,济我之功弘矣,斯相反而不可以相无者也。故因其自为而无其功,则天下之功莫不皆无矣;因其不可相无而有其功,则天下之功莫不皆有矣。若乃忘其自为之功而思夫相为之惠,惠之愈勤而伪薄滋甚,天下失业而情性澜漫矣,故其功分无时可定也。  【疏】夫东西异方,其义相反也,而非东无以立西,斯不可以相无者也。若近取诸身者,眼见耳听,手捉脚行,五藏六腑,四肢百体,各有功能,咸禀定分,岂眼为耳视而脚为手行哉?相为之功,于斯灭矣。此是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也。然足不行则四肢为之委顿,目不视则百体为之否塞,而所司各用,无心相为,济彼之功,自然成矣,斯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也。以此观之,则功用有矣,分各定矣。若乃忘其自为之功而思夫相为之惠,则彼我失性而是非殽乱也,岂庄生之意哉!  【释文】《自为》于伪反。注内自为相为皆同。余如字。  【六】【注】物皆自然,故无不然;物皆相非,故无不非。无不非,则无然矣;无不然,则无非矣。无然无非者,尧也;有然有非者,桀也。然此二君,各受天素,不能相为,故因尧桀以观天下之趣操,其不能相为也可见矣。  【疏】然,犹是也。夫物皆自是,故无不是;物皆相非,故无不非。无不非,则天下无是矣;无不是,则天下无非矣。故以物情趣而观之,因其自是,则万物莫不是;因其相非,则万物莫不非矣。夫天下之极相反者,尧桀也,故举尧桀之二君以明是非之两义。故尧以无为为是,有欲为非;桀以无为为非,有欲为是;故曰知尧桀之自然相非。因此而言,则天下万物情趣志操,可以见之矣。  【校】(一)世德堂本之下有者字。(二)以字依下句补。  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一】;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二】。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三】。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四】;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五】;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六】。故曰,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七】。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八】。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九】。帝王殊禅,三代殊继。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一)夫【一0】;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二)徒【一一】。默默乎河伯!女恶知贵贱之门,小大之家【一二】!”  【一】【疏】夫帝王异代,争让异时。既而尧知天命有归,故禅于舜;舜知历祚将改,又让于禹。唐虞是五帝之数,故曰让而帝也。(子)之,燕相子之也。哙,燕王名也。子之,即苏秦之女婿也。秦弟苏代,从齐使燕,以尧让许由故事说燕王哙,令让位与子之,子之遂受。国人恨其受让,皆不服子之,三年国乱。齐宣王用苏代计,兴兵伐燕,于是杀燕王哙于郊,斩子之于朝,以绝燕国。岂非效尧舜之陈迹而祸至于此乎!  【释文】《之哙》音快,又古迈反,又古会反。之者,燕相子之也。哙,燕王名也。司马云:燕王哙拙于谋,用苏代之说,效尧舜让位与子之,三年而国乱。  【二】【注】夫顺天应人而受天下者,其迹则争让之迹也。寻其迹者,失其所以迹矣,故绝灭也。  【疏】殷汤伐桀,周武克纣,此之二君,皆受天命,故致六合清泰,万国来朝,是以时继三王,故云争而王也。而时须干戈,应以汤武,时须揖让,应以尧舜。故千变万化,接物随时,让争之迹,不可执留也。白公名胜,楚平王之孙,太子建之子也。平王用费无忌之言,纳秦女而疏太子,太子奔郑,娶郑女而生胜。太傅伍奢被杀,子胥奔吴,胜从奔吴,与胥耕于野。楚令尹子西迎胜归国,封于白邑,僭号称公。胜以郑人杀父,请兵报雠,频请不允,遂起兵反,楚遣叶公子高伐而灭之,故曰白公争而灭。  【释文】《而王》往况反。《白公》名胜,楚平王之孙,白县尹,僭称公,作乱而死。事见左传哀公十六年。  【三】【疏】争让,文武也。尧桀,是非也。若经纬天地,则贱武而贵文;若克定祸乱,则贱文而贵武。是以文武之道,贵贱有时,而是非之行,亦用舍何定!故争让之礼,于尧舜汤武之时则贵,于之哙白公之时则贱,不可常也。  【四】【疏】梁,屋梁也。丽,屋栋也。冲,击也。窒,塞也。言梁栋大,可用作攻击城隍,不可用塞于鼠穴,言其器用大小不同也。  【释文】《梁丽》司马李音礼,一音如字。司马云:梁丽,小船也。崔云:屋栋也。◎庆藩案初学记二十五引司马云:丽,小船也。与释文小异。◎俞樾曰:司马云,梁丽小船也,崔云屋栋也。然小船与屋栋,皆非所以冲城。诗皇矣篇与尔临冲,毛传曰:临,临车也,冲,冲车也。正义曰:兵书有作临车冲车之法,墨子有备冲之篇,知临冲俱是车也。然则此云可以冲城,其为是车明矣。徐无鬼篇君亦必无陈鹤列于丽谯之间,郭注曰:丽谯,高楼也。司马曰:丽谯,楼观名也。此所云梁丽,疑是车之有楼者,若左传所称楼车矣。文选辨亡论冲棚息于朔野,李善注曰:字略作●,楼也,可为冲车有楼之证。◎庆藩案司马训梁丽为小船,非也。俞氏以为楼车,亦近附会。考列子汤问篇雍门鬻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梁欐,即此所云梁丽也。力命篇居则连欐,文选司马长卿上林赋连卷欐佹,〔司马彪〕注:欐佹,支(柱)〔重累〕(三)也。欐者附着,佹者交午。欐与丽同。广韵:丽,着也。玉篇:丽,偶也。柱偶曰丽,梁栋相附着亦曰丽,正谓椽柱之属。当从崔说为胜。为梁丽必材之大者,故可用以冲城,不当泥视。《窒》珍悉反。尔雅云:塞也。崔李同。说文都节反。  【五】【疏】骐骥骅骝,并古之良马也。捕,捉也。狸狌,野猫也。夫良马骏足,日驰千里,而捕捉小鼠,不及狸狌。是技艺不同,不可一概而取者也。  【释文】《骐》音其。《骥》音冀。《骅》户花反。《骝》音留。李云:骐骥骅骝,皆骏马也。《捕》音步。本又作搏。徐音付。《狸》力之反。《狌》音姓,向同。又音生。崔本作鼬,由又反。《殊技》其绮反。  【六】【注】就其殊而任之,则万物莫不当也。  【疏】鸱,鸺鹠也,亦名只狐,是土枭之类也。昼则眼暗,夜则目明,故夜能撮捉蚤虱,密视秋毫之末,昼出瞋张其目,不见丘山之形。是知物性不同,岂直鸱鸺而已!故随其性而安之,则物无不当也。  【释文】《鸱》尺夷反。崔云:鸱,鸺鹠;与委枭同。《夜撮》七括反。崔本作最,音同。《蚤》音早。说文:跳虫啮人者也。淮南子,鸱夜聚蚤,察分毫末。许慎云:鸱夜聚食蚤虱不失也。司马本作?,音文,云:鸱,鸺鹠,夜取?食。今郭本亦有作?者。崔本作爪,云:鸺鹠夜聚人爪于巢中也。◎王引之曰:鸺字,涉释文内鸱鸺鹠而衍。(埤雅引此已误。)案释文曰,鸱,尺夷反,崔云,鸱鸺鹠,而不为鸺字作音,则正文内本无鸺字明矣。淮南主术篇亦云鸱夜撮蚤。◎庆藩案爪蚤通用,故崔本作爪。蚤?字形相近,故司马本作?。淮南主术篇高注:鸱,鸱鸺也,谓之老菟,夜鸣人屋上也。夜则目明,合聚人爪以着其巢中,故曰察分秋毫;昼则无所见,故曰形性诡也。许注曰:鸱夜聚食蚤虱不失也。撮蚤之说,许高异议。王引之云,揆之事理,当以许注为雅驯。《瞋》尺夷反,向处辰反。司马云:张也。崔音眩,又师慎反。本或作瞑。◎庆藩案释文,瞋或作瞑。疑作瞑者是也。说文:瞋,怒目也。瞑,合目也。瞑目则无所见矣。隶书●或作真,冥或作●,形相似而误。管子小问篇桓公瞋目而视,祝凫已(疵)〔疪〕(四),韩子守道篇瞋目切齿倾耳,淮南道应篇瞋目敝然,攘臂拔剑,今本瞋并误瞑,皆其例。  【七】【注】夫天地之理,万物之情,以得我为是,失我为非,适性为治,失和为乱。然物无定极,我无常适,殊性异便,是非无主。若以我之所是,则彼不得非,此知我而不见彼者耳。故以道观者,于是非无当也,付之天均,恣之两行,则殊方异类,同焉皆得也。  【疏】盖,不尽之辞也。师,犹师心也。夫物各师其(域)〔成〕心,妄为偏执,将己为是,不知他以为非,将我为治,不知物以为乱;故师心为是,不见己上有非;师心为治,谓言我身无乱。岂知治乱同源,是非无主!故治乱同源者,天地之理也;是非无主者,万物之情也。暗于斯趣,故言未明也。  【释文】《师是》或云:师,顺也。《师治》直吏反。注皆同。  【八】【疏】夫天地阴阳,相对而有。若使有天无地,则万物不成;有阴无阳,则苍生不立。是知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者,必不可行明矣。  【九】【注】天地阴阳,对生也;是非治乱,互有也;将奚去哉?  【疏】若夫师是而无非,师天而无地,语及于此而不舍于口者,若非至愚之人,则是故为诬罔。  【释文】《不舍》音舍。下同。  【一0】【疏】帝,五帝也。王,三王。三代,夏殷周。禅,授也。继,续也。或宗族相承,或让与他姓,故言殊禅也。或父子相继,或兴兵篡弒,故言殊继也。或迟速差互,不合天时;或氓俗未归,逆于人事。是以之哙慕尧舜以绝嗣,白公效汤武以灭身,如此之流,谓之篡夺也。  【释文】《篡夫》初患反,取也。下如字。  【一一】【疏】夫干戈揖让,事迹不同,用舍有时,不可常执。至如汤武兴兵,唐虞揖让,上符天道,下合人心,如此之徒,谓之为义也。  【一二】【注】俗之所贵,有时而贱;物之所大,世或小之。故顺物之迹,不得不殊,斯五帝三王之所以不同也。  【疏】河伯未能会理,故海若诃使忘言,默默莫声,幸勿辞费也。夫小大无主,贵贱无门,物情颠倒,妄为臧否。故女于何推逐而知贵贱大小之家门乎?言其不知也。  【释文】《女恶》音汝。后放此。下音乌。  【校】(一)阙误引张君房本篡下有之字。(二)之字依世德堂本补。(三)重累二字依文选注改。(四)疪字依管子改。  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吾终奈何?【一】”  【一】【疏】奈何,犹如何也。河伯虽领高义,而未达旨归,故更请决疑,迟闻解释。我欲处涉人世,摄卫修道,于何事而可为乎?于何事而不可为乎?及辞让受纳,进趣退舍,众诸物务,其事云何?愿垂告诲,终身奉遵。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一】;无拘而志,与道大蹇【二】。何少何多,是谓谢施【三】;无一而行,与道参差【四】。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五】;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六】;泛泛(一)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七】。兼怀万物,其孰承翼【八】?是谓无方【九】。万物一齐,孰短孰长【一0】?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一一】,不恃其成【一二】;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一三】。年不可举【一四】,时不可止【一五】;消息盈虚,终则有始【一六】。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一七】。物之生也,若骤若驰【一八】,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一九】。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二0】。”  【一】【注】贵贱之道,反复相寻。  【疏】反衍,犹反复也。夫贵贱者,生乎妄执也。今以虚通之理照之,则贵者反贱而贱者复贵,故谓之反衍也。  【释文】《反衍》如字,又以战反。崔云:无所贵贱,乃反为美也。本亦作畔衍,李云:犹漫衍合为一家。◎庆藩案文选左太冲蜀都赋注引司马作叛衍,云:叛衍,犹漫衍也。释文阙。《反复》芳服反。  【二】【注】自拘执则不夷于道。  【疏】而,汝也。夫修道之人,应须放任,而汝乃拘执心志,矜而持之,故与虚通之理蹇而不夷也。  【释文】《与道大蹇》向纪辇反,徐纪偃反。本或作与天道蹇。崔本蹇作浣,云:犹洽也。  【三】【注】随其分,故所施无常。  【疏】谢,代也。施,用也。夫物或聚少以成多,或散多以为少,故施用代谢,无常定也。  【释文】《谢施》如字。司马云:谢,代也。施,用也。崔云:不代其德,是谓谢施。  【四】【注】不能随变,则不齐于道。  【疏】夫代谢施用,多少适时,随机变化,故能齐物。若执一为行,则与理不冥者也。  【释文】《参》初林反。《差》初宜反。  【五】【注】公当而已。  【疏】体道之士,望之俨然,端拱万乘,楷模于物,群彼万国,宗仰一君,亭毒黎元,必无私德也。  【释文】《严乎》鱼检反,又如字。  【六】【注】天下之所同求。  【疏】繇繇,●长之貌也。若众人之祭社稷,而社稷无私福于人也。  【释文】《繇繇》音由。  【七】【注】泛泛然无所在。  【疏】泛泛,普遍之貌也。夫至人立志,周普无偏,接济群生,泛爱平等。譬东西南北,旷远无穷,量若虚空,岂有畛界限域也!  【释文】《泛泛》孚剑反。字又作泛。《畛》之忍反。《域》于逼反,旧于目反。  【八】【注】掩御群生,反之分内而平往者也,岂扶疏而承翼哉!  【疏】怀,藏也。孰,谁也。言大圣慈悲,兼怀庶品,平往而已,终无偏爱,谁复有心拯赦而接承扶翼者也!  【九】【注】无方,故能以万物为方。  【疏】譬彼明镜,方兹幽谷,逗机百变,无定一方也。  【一0】【注】莫不皆足。  【疏】万物参差,亭毒唯一,凫鹤长短,分足性齐。  【一一】【注】死生者,无穷之(二)变耳,非终始也。  【疏】虚通之道,无终无始,执滞之物,妄计死生。故老经云,迎不见其首,随不见其后。  【一二】【注】成无常处。  【疏】应物无方,超然独化,岂假待对而后生成也!  【一三】【注】不以形为位,而守之不变。  【疏】譬彼阴阳,春生秋杀,盈虚变化,荣落顺时,岂执守形骸而拘持名位邪!  【一四】【注】欲举之令去而不能。  【释文】《令去》力呈反。  【一五】【注】欲止之使停又不可。  【疏】夫年之夭寿,时之●促,出乎天理,盖不由人。故其来也不可举而令去,其去也不可止而令住,俱当任之,未始非我也。  【一六】【注】变化日新,未尝守故。  【疏】夫阴消阳息,夏盈冬虚,气序循环,终而复始;混成之道,变化日新,循理直前,无劳措意也。  【一七】【疏】前来所辨海若之谈,正是语大道之义方,论万物之玄理者也。  【一八】【注】但当就用耳。  【疏】夫生灭流谢,运运不停,其为迅速,如驰如骤。是(尤)〔犹〕百年倏忽,何足介怀也!  【一九】【注】故不可执而守。  【疏】夫流动变化,时代迁移,迅若交臂,骤如过隙,故未有语动而不变化,言时而不迁移也。  【二0】【注】若有为不为于其闲,则败其自化矣。  【疏】万物纷乱,同禀天然,安而任之,必自变化,何劳措意为与不为!  【校】(一)赵谏议本作泛。(二)赵本之下有一字。  河伯曰:“然则何贵于道邪【一】?”  【一】【注】以其自化。  【疏】若使为与不为混一,则凡圣之理均齐。既任变化之自然,又何贵于至道?河伯更起斯问,迟以所疑。  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一】。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二】。非谓其薄之也【三】,言察乎安危【四】,宁于祸福【五】,谨于去就【六】,莫之能害也【七】。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八】,德在乎天【九】。知天(一)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一0】蹢?而屈伸【一一】,反要而语极【一二】。”  【一】【注】知道者,知其无能也;无能也,则何能生我?我自然而生耳,而四支百体,五藏精神,已不为而自成矣,又何有意乎生成之后哉!达乎斯理者,必能遣过分之知,遗益生之情,而乘变应权,故不以外伤内,不以物害己而常全也。  【疏】夫能知虚通之道者,必达深玄之实理;达深玄之实理者,必明于应物之权智。既明权实之无方,故能安排而去化。死生无变于己,何外物之能害哉!(以)〔此〕答河伯之所疑,次明至道之可贵。  【释文】《五藏》才浪反。  【二】【注】夫心之所安,则危不能危;意无不适,故苦不能苦也。  【疏】至德者,谓得至道之人也。虽复和光混世,处俗同尘,而不为四序所侵,不为三灾所害,既得之于内,故外不能贼。此明解道之可贵也。  【三】【注】虽心所安,亦不使犯之。  【疏】薄,轻也。所以水火不侵,禽兽不害者,惟心所安,则伤不能伤也,既不违避,亦不轻犯之也。  【释文】《其薄》如字。崔云:谓以体着之。  【四】【注】知其不可逃也。  【疏】所以伤不能伤者,正言审察乎安危,顺之而不可逃,处之而常适也。  【五】【注】安乎命之所遇。  【疏】宁,安也。祸,穷塞也。福,通达也。至德之人,唯变所适,体穷通之有命,达祸福之无门,故所乐非穷通,而所遇常安也。  【六】【注】审去就之非己。  【疏】谨去就之无定,审取舍之有时,虽复顺物迁移,而恒居至当者。  【七】【注】不以害为害,故莫之能害。  【疏】一于安危,冥于祸福,与化俱往,故物莫能伤。此总结以前无害之义。  【八】【注】天然在内,而天然之所顺者在外,故大宗师云,知天人之所为者至矣,明内外之分皆非为也。  【疏】天然之性,韫之内心;人事所顺,涉乎外迹;皆非为也。任之自然,故物莫之害矣。  【九】【注】恣人任知,则流荡失素也。  【疏】至德之美,在乎天然,若恣人任知,则流荡天性。  【一0】【注】此天然之知,自行而不出乎分者也,故虽行于外,而常本乎天而位乎得矣。  【疏】此真知也。位,居处也。运真知而行于世,虽涉于物千变万化,而恒以自然为本,居于虚极而不丧其性,动而寂者也。  【释文】《之行》如字。  【一一】【注】与机会相应者,有斯变也。  【疏】蹢?,进退不定之貌也。至人应世,随物污隆,或屈或伸,曾无定执,趣(人)〔舍〕冥会,以逗机宜。  【释文】《蹢》丈益反,又持革反。《?》丈绿反,又音浊。《屈伸》音申。  【一二】【注】知虽落天地,事虽接万物,而常不失其要极,故天人之道全也。  【疏】虽复混迹人闲而心恒凝静,常居枢要而反本还源。所有语言,皆发乎虚极,动不乖寂,语不乖默也。  【释文】《反要》于妙反。  【校】(一)阙误引江南古藏本天作乎。  曰:“何谓天?何谓人【一】?”  【一】【疏】河伯未达玄妙,更起此疑,问天人之道,庶希后答。  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一】。故曰,无以人灭天【二】,无以故灭命【三】,无以得殉名【四】。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五】。”  【一】【注】人之生也,可不服牛乘马乎?服牛乘马,可不穿落之乎?牛马不辞穿落者,天命之固当也。苟当乎天命,则虽寄之人事,而本在乎天也。  【疏】夫牛马禀于天,自然有四脚,非关人事,故谓之天。羁勒马头,贯穿牛鼻,出自人意,故谓之人。然牛鼻可穿,马首可络,不知其尔,莫辨所由,事虽寄乎人情,理终归乎造物。欲显天人之一道,故托牛马之二兽也。  【二】【注】穿落之可也,若乃走作过分,驱步失节,则天理灭矣。  【疏】夫因自然而加人事,则羁络之可也。若乃穿马络牛,乖于造化,可谓逐人情之矫伪,灭天理之自然。  【三】【注】不因其自为而故为之者,命其安在乎!  【疏】夫率性乃动,动不过分,则千里可致而天命全矣。若乃以驽励骥而驱驰失节,斯则以人情事故毁灭天理,危亡旦夕,命其安在乎!岂唯马牛,万物皆尔。  【四】【注】所得有常分,殉名则过也。  【疏】夫名之可殉者无涯,性之所得者有限,若以有限之得殉无涯之名,则天理灭而性命丧矣。  【五】【注】真在性分之内。  【疏】夫愚智夭寿,穷通荣辱,禀之自然,各有其分。唯当谨固守持,不逐于物,得于分内而不丧于道者,谓反本还源,复于真性者也。此一句总结前玄妙之理也。  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一】。  【一】【疏】怜是爱尚之名。夔是一足之兽,其形如(诐)〔鼓〕,足似人脚,而回踵向前也。山海经云,东海之内,有流波之山,其山有兽,状如牛,苍色,无角,一足而行,声音如雷,名之曰夔。昔黄帝伐蚩尤,以夔皮冒鼓,声闻五百里也。蚿,百足虫也,夔则以少企多,故怜蚿;蚿则以有羡无,故怜蛇;蛇则以小企大,故怜风;风则以暗慕明,故怜目;目则以外慕内,故怜心。欲明天地万物,皆禀自然,明暗有无,无劳企羡,放而任之,自合玄道。倒置之徒,妄心希慕,故举夔等之粗事,以明天机之妙理。又解:怜,哀愍也。夔以一足而跳踯,怜蚿众足之烦劳;蚿以有足而安行,哀蛇无足而辛苦;蛇有形而适乐,愍风无质而冥昧;风以飘飖而自在,怜目域形而滞着;目以在外而明显,怜心处内而暗塞。欲明物情颠倒,妄起哀怜,故托夔蚿以救其病者也。  【释文】《夔》求龟反,一足兽也。李云:黄帝在位,诸侯于东海流山得奇兽,其状如牛,苍色,无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风雨,目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黄帝杀之,取皮以冒鼓,声闻五百里。《怜》音莲。《蚿》音贤,又音玄。司马云:马蚿虫也。广雅云:蛆渠马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司马云:夔,一足;蚿,多足;蛇,无足;风,无形;目,形缀于此,明流于彼;心则质幽,为神游外。  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踸踔而行,予无如矣。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一】”  【一】【疏】踸踔,跳踯也。我以一足跳踯,快乐而行,天下简易,无如我者。今子驱驰万足,岂不劬劳?如何受生独异于物?发此疑问,庶显天机也。  【释文】《(足今)》敕甚反,郭菟减反,一音初禀反。《卓》本亦作踔,同。敕角反。李云:●卓,行貌。◎卢文弨曰:今本卓作踔。◎庆藩案卓,独立也,与踔●声义同。汉书河间献王传卓尔不群,说苑君道篇踔然独立。(踔,敕角切。)说文:●,(竹角切。)特止也。徐锴系传:特止,卓立也。通作趠逴。广雅:趠,绝也。李善西都赋注,逴(救角切。)跞,犹超绝也。义并同。  蚿曰:“不然。子不见夫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一)。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一】  【一】【疏】夫唾而喷者,实无心于大小,而大小之质自分,故大者如珠玑,小者如蒙雾,散杂而下,其数难举。今蚿之众足,乃是天然机关,运动而行,未知所以,无心自张,有同喷唾。夔以人情起问,蚿以天机直答,必然之理,于此自明也。  【释文】《唾》吐卧反。《喷》普闷反,又芳奔反,又孚问反。《如雾》音务,郭武贡反。《可胜》音升。◎庆藩案文选陆士衡文赋注引司马云:天机,自然也。释文阙。  【校】(一)赵谏议本无也字。  蚿谓蛇曰:“吾以众足行,而不及子之无足,何也【一】?”  【一】【疏】蚿以众足而迟,蛇以无足而速,然迟速有无,禀之造化,欲明斯理,故发此疑问。  蛇曰:“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吾安用足哉【一】!”  【一】【注】物之生也,非知生而生也(一)。则生之行也,岂知行而行哉!故(二)足不知所以行,目不知所以见,心不知所以知,俯然而自得矣。迟速之节,聪明之鉴,或能或否,皆非我也。而惑者因欲有其身而矜其能,所以逆其天机而伤其神器也(三)。至人知天机之不可易也,故捐聪明,弃知虑,魄然忘其所为而任其自动,故万物无动而不逍遥也。  【疏】天然机关,有此动用,迟速有无,不可改易。无心任运,何用足哉!  【释文】《俯然》亡本反。  【校】(一)赵谏议本无也字。(二)赵本无哉故二字。(三)赵本无也字。  蛇谓风曰:“予动吾脊胁而行,则有似也。今子蓬蓬然起于北海,蓬蓬然入于南海,而似无有,何也?”【一】  【一】【疏】胁,肋也。蓬蓬,风声也,亦尘动貌也。蛇既无足,故行必动于脊胁也。似,像也。蛇虽无足,而有形像,风无形像,而鼓动无方,自北徂南,击扬溟海,无形有力。窃有所疑,故陈此问,庶闻后答也。  【释文】《蓬蓬》步东反,徐扶公反。李云:风貌。◎家世父曰:玉篇,似,肖也。所以行者,足也;动吾脊胁而行,无足而犹肖夫足也。有形则有肖,无形则亦无所肖也。  风曰:“然。予蓬蓬然起于北海而入于南海也,然而指我则胜我,?我亦胜我。虽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唯我能也,故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一】  【一】【注】恣其天机,无所与争,斯小不胜者也(一)。然乘万物御群材之所为,使群材各自得,万物各自为,则天下莫不(二)逍遥矣,此乃(三)圣人所以为大胜也。  【疏】风虽自北徂南,击扬溟海,然人以手指撝于风,风即不能折指,以脚●踏于风,风亦不能折脚,此小不胜也。然而飘风卒起,羊角乍腾,则大厦为之飞扬,栎社以之摧折,此大胜也。譬达观之士,秽迹扬波,混愚智于群小之间,泯是非于嚣尘之内,此众小不胜也。而亭毒苍生,造化区宇,同二仪之覆载,等三光之照烛,此大胜也。非下凡之所解,唯圣人独能之。●亦有作?字者,?,藉(盖)也(四)。今不用此解也。  【释文】《?》音秋。李云:藉也。藉则削也。本又作●,子六反,又七六反,迫也。◎家世父曰:李轨云,?藉也,藉则削也,本(文)〔又〕作●。指者,手向之;?者,足蹴之。荀子强国篇巨楚县吾前,大燕?吾后,劲魏钩吾右,杨倞注:?,踧也,言蹴踏于后也。《折大》之舌反。《蜚大》音飞,又扶贵反。  【校】(一)赵谏议本无者也二字。(二)赵本无莫不二字。(三)赵本无乃字。(四)盖字依释文删。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而弦歌不惙(一)【一】。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二】?”  【一】【疏】辍,止也。宋当为卫,字之误也。匡,卫邑也。孔子自鲁适卫,路经匡邑,而阳虎曾侵暴匡人,孔子貌似阳虎。又孔子弟子颜克,与阳虎同暴匡邑,克时复与孔子为御。匡人既见孔子貌似阳虎,复见颜克为御,谓孔子是阳虎重来,所以兴兵围绕。孔子达穷通之命,故弦歌不止也。  【释文】《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色主反。《?》子合反。司马云:宋当作卫。匡,卫邑也。卫人误围孔子,以为阳虎。虎尝暴于匡人,又孔子弟子颜克,时与虎俱,后克为孔子御,至匡,匡人共识克,又孔子容貌与虎相似,故匡人共围之。《不惙》本又作辍,同。丁劣反。  【二】【疏】娱,乐也。匡人既围,理须忧惧,而弦歌不止,何故如斯?不达圣情,故起此问。本亦有作虞字者,虞,忧也。怪夫子忧虞而弦歌不止。  【释文】《入见》贤遍反。  【校】(一)赵谏议本作辍。  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一),时也。【一】当尧舜(二)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二】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三】;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四】。由处矣,吾命有所制矣【五】。”  【一】【注】将明时命之固当,故寄之求讳。  【疏】讳,忌也,拒也。穷,否塞也。通,泰达也。夫子命仲由来,语其至理云:“我忌于穷困,而不获免者,岂非天命也!求通亦久,而不能得者,不遇明时也。夫时命者,其来不可拒,其去不可留,故安而任之,无往不适也。”夫子欲显明斯理,故寄之穷讳,而实无穷讳也。  【释文】《吾语》鱼据反。  【二】【注】无为劳心于穷通之间。  【疏】夫生当尧舜之时,而天下太平,使人如器,恣其分内,故无穷塞。当桀纣之时,而天下暴乱,物皆失性,故无通人。但时属夷险,势使之然,非关运知,有斯得失也。  【三】【注】情各有所安。  【疏】情有所安而忘其怖惧。此起譬也。  【释文】《蛟》音交。《渔父》音甫。《兕》徐履反。  【四】【注】圣人则无所不安。  【疏】圣人知时命,达穷通,故勇敢于危险之中,而未始不安也。此合喻也。  【释文】《大难》乃旦反。  【五】【注】命非己制,故无所用其心也。夫安于命者,无往而非逍遥矣,故虽匡陈羑里,无异于紫极闲堂也。  【疏】处,安息也。制,分限也。告敕子路,令其安心。“我禀天命,自有涯分,岂由人事所能制哉!”  【释文】《闲堂》音闲。  【校】(一)阙误引江南古藏本作遇。(二)阙误引张君房本尧舜下有之时二字,下句桀纣下同。  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一】。”  【一】【疏】无几何,俄顷之时也。既知是宣尼,非关阳虎,故将帅甲士,前进拜辞,逊谢错误,解围而退也。  【释文】《无几》居起反。《将甲》如字。本亦作持甲。  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一】今吾闻庄子之言,汒焉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二】”  【一】【疏】姓公孙,名龙,赵人也。魏牟,魏之公子,怀道抱德,厌秽风尘。先王,尧舜禹汤之迹也。仁义,五德之行也,孙龙禀性聪明,率才弘辩,着守白之论,以博辩知名,故能合异为同,离同为异;可为不可,然为不然;难百氏之书皆困,穷众口之辩咸屈。生于衰周,一时独步,弟子孔穿之徒,祖而师之,擅名当世,莫与争者,故曰,矜此学问,达于至妙,忽逢庄子,犹若井蛙也。  【释文】《公孙龙问于魏牟》司马云:龙,赵人。牟,魏之公子。《少学》诗照反。《长而》张丈反。《之行》下孟反。《之知》音智。  【二】【疏】喙,口也。方,道也。孙龙虽善于言辩,而未体虚玄,是故闻庄子之言,汒焉怪其奇异,方觉己之学浅,始悟庄子语深。岂直议论不如,抑亦智力不逮。所以自缄其口,更请益于魏牟。  【释文】《汒焉》莫刚反,郭音莽。《论之》力困反。《及与》音余。下助句放此。《所开》如字。本亦作关,两通。本或作阂。《吾喙》许秽反,又昌锐反。  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坎井之?(一)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二)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一】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坎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二】!’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三】。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四】。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五】’于是坎井之?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六】  【一】【疏】公子体道清高,超然物外,识孙龙之浅辩,鉴庄子之深言,故仰天叹息而嗤笑,举蛙鳖之两譬,明二子之胜负。坎井,犹浅井也。蛙,虾蟆也。干,井栏也。甃,井中累砖也。跗,脚趺也。还,顾视也。虷,井中赤虫也,亦言是到结虫也。蟹,小螃蟹也。科斗,虾蟆子也。腋,臂下也。颐,口下也。东海之鳖,其形弘巨,随波游戏,暂居平陆。而虾蟆小虫,处于浅井,形容既劣,居处不宽,谓自得于井中,见巨鳖而不惧。云:“我出则跳踯〔乎〕井栏之上,入则休息乎破砖之涯;游泳则接腋持颐,蹶泥则灭趺没足;顾瞻虾蟹之类,俯视科斗之徒,逍遥快乐,无如我者也。”  【释文】《隐机》于靳反。《大息》音泰。《埳井》音坎,郭音陷。《之?》本又作蛙也,户蜗反。司马云:坎井,坏井也。?,水虫,形似虾蟆。◎庆藩案荀子正论篇注引司马云:?,虾蟆类也。与释文小异。《之鳖》必灭反。字亦作鳖。《吾乐》音洛。下之乐大乐同。《跳》音条。《井干》古旦反。司马云:井栏也。褚诠之音西京赋作韩音。◎庆藩案文选班孟坚西都赋注引司马云:井干,井栏也,积木有若栏也。谢元晖同谢谘议铜雀台诗注引司马云:干,井栏;然井干,台之通称也。互有异同,并视释文所引为详。◎又案干当从木作干。说文正篆作●,井垣也。汉书枚乘传单极之?断干,晋灼曰:干,井上四交之干。《甃》侧救反。李云:如阑,以砖为之,着井底阑也。字林壮缪反,云:井壁也。《赴水》如字。司马本作踣,云:赴也。◎卢文弨曰:赴疑是仆字。《蹶》其月反,又音厥。《泥则没足灭跗》方于反,郭音附。司马云:灭,没也。跗,足跗也。李云:言踊跃于涂中。《还》音旋。司马云:顾视也。《虷》音寒,井中赤虫也。一名蜎。尔雅云,蜎,蠉。郭注云:井中小蛣?赤虫也。蜎,音求兖反,蠉,音况兖反。蛣?,音吉厥。《蟹》户买反。《科斗》苦禾反。科斗,虾蟆子也。  【二】【注】此犹小鸟之自足于蓬蒿。  【疏】擅,专也。跱,安也。蛙呼鳖为夫子,言:“我独专一壑之水,而安坎井之乐,天下至足,莫甚于斯。处所虽陋,可以游涉,夫子何不暂时降步,入观下邑乎?”以此自多,矜夸于鳖也。  【释文】《夫擅》市战反,专也。《一壑》火各反。  【三】【注】明大之不游于小,非乐然。  【疏】絷,拘也。坎井狭小,海鳖巨大,以小怀大,理不可容,故右膝纔下而已遭拘束也。  【释文】《已絷》猪立反。司马云:拘也。三苍云:绊也。《非乐》音岳,又五教反。  【四】【疏】逡巡,从容也。七尺曰仞。鳖既左足未入,右膝(以)〔已〕拘,于是逡巡却退,告蛙大海之状。夫世人以千里为远者,此未足以语海之宽大;以千仞为高者,亦不足极海之至深。言海之深大,非人所测度,以坎井为至,无乃劣乎!  【释文】《逡》七旬反。  【五】【疏】顷,少时也。久,多时也。推移,变改也。尧遭洪水,命禹治之有功,故称禹时也。而尧十年之中,九年遭潦;殷汤八岁之间,七岁遭旱。(而)旱〔而〕崖不加损,潦亦水不加益,是明沧波浩汗,溟渺深弘,不为顷久推移,岂由多少进退!东海之乐,其在兹乎!  【释文】《九潦》音老。《弗为》于伪反。下同。《顷久》司马云:犹早晚也。  【六】【注】以小羡大,故自失。  【疏】适适,惊怖之容。规规,自失之貌。蛙擅坎井之美,自言天下无过,忽闻海鳖之谈,茫然丧其所谓,是以适适规规,惊而自失也。而公孙龙学先王之道,笃仁义之行,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忽闻庄子之言,亦犹井蛙之逢海鳖也。  【释文】《适适》始赤反,又丈革反,郭菟狄反。《规规》如字。又虚役反,李徐纪睡反。适适,规规,皆惊视自失貌。  【校】(一)赵谏议本?作蛙。(二)世德堂本跳上无出字,阙误同,引江南古藏本作出跳,无梁字。  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必不胜任矣【一】。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坎井之?与【二】?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无南无北,奭然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三】。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四】,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五】!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六】。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七】。”  【一】【注】物各有分,不可强相希效(一)。  【疏】商蚷,马蚿也,亦名商距,亦名且渠。孙龙虽复聪明性识,但是俗知,非真知也。故知未能穷于是非之境,而欲观察庄子至理之言者,亦何异乎使蚊子负于丘山,商蚷驰于河海,而力微负重,智小谋大,故必不胜任也。  【释文】《之竟》音境,后同。《蚊》音文。《商蚷》音渠,郭音巨。司马云:商蚷,虫名,北燕谓之马蚿。一本作蜄,徐市轸反。《不胜》音升。《可强》其丈反。  【二】【疏】孙龙所学,心知狭浅,何能议论庄子穷微极妙之言耶?祇可辩析是非,适一时之名利耳。以斯为道,岂非(坎)〔坎〕井之?乎!此结譬也。  【三】【注】言其无不至也。  【疏】跐,踰也,亦极也。大皇,天也。玄冥,妙本也。大通,应迹也。夫庄子之言,穷理性妙,能仰登旻苍之上,俯极黄泉之下,四方八极,奭然无碍。此智隐没,不可测量,始于玄极而其道杳冥,反于域中而大通于物也。  【释文】《方跐》音此。郭时紫反,又侧买反。广雅云:蹋也,蹈也,履也。司马云:测也。《大皇》音泰。《奭然》音释。《四解》户买反。◎庆藩案无东无西,失其韵矣,今本乃后人妄改之也。王念孙曰:无东无西,当作无西无东,与通为韵。(案大雅皇矣篇同尔弟兄,与王方为韵,而今作同尔兄弟。逸周书周祝篇恶姑柔刚,与明阳长为韵,而今作刚柔。管子内业篇能无卜筮而知凶吉乎,与一为韵,而今作吉凶。文选鵩鸟赋或趋西东,与同为韵,而今作东西。答客难外有廪仓,与享为韵,而今作仓廪。皆后人不达古音,任意而妄改之者也。)  【四】【注】夫游无穷者,非察辩所得。  【释文】《索之》所白反。  【五】【注】非其任者,去之可也。  【疏】规规,经营之貌也。夫以观察求道,言辩率真,虽复规规用心,而去之远矣。譬犹以管窥天,讵知天之阔狭!用锥指地,宁测地之浅深!庄子道合二仪,孙龙德同锥管,智力优劣如此之悬,既其不如,宜其速去矣。  【六】【注】以此效彼,两失之。  【疏】寿陵,燕之邑。邯郸,赵之都。弱龄未壮,谓之余子。赵都之地,其俗能行,故燕国少年,远来学步。既乖本性,未得赵国之能;舍己效人,更失寿陵之故。是以用手据地,匍匐而还也。  【释文】《寿陵余子》司马云:寿陵,邑名。未应丁夫为余子。《邯》音寒。《郸》音丹。邯郸,赵国都也。◎庆藩案余子,民之子弟。周礼小司徒,凡国之大事致民,大故致余子,郑司农云:余子,谓羡也,以其羡卒也。盖国之大事则致正卒,大故则并羡卒而致之也。逸周书粜匡篇成年,余子务蓺;年俭,余子务穑;年(俭)〔饥〕,余〔子〕倅(务)运(二)。汉书食货志余子亦在于序室,苏林曰:未任役为余子,即司马未应丁夫是也。《匍》音蒲,又音符。《匐》蒲北反,又音服。  【七】【疏】庄子道冠重玄,独超方外;孙龙虽言辩弘博,而不离域中;故以孙学庄谈,终无得理。若使心生企尚,踌躇不归,必当失子之学业,忘子之故步。此合喻也。  【校】(一)赵谏议本有也字。(二)年饥余子倅运句依逸周书原文改。  公孙龙口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一】。  【一】【疏】呿,开也。逸,奔也。前闻庄子之谈,(以)〔已〕过视听之表;复见魏牟之说,更超言象之外。内殊外隔,非孙龙所知,故口开而不能合,舌举而不能下,是以心神恍惚,形体奔驰也。  【释文】《口呿》起据反。司马云:开也。李音袪,又巨劫反。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一】”  【一】【疏】濮,水名也,属东郡,今濮州濮阳县是也。楚王,楚威王也。庄生心处无为,而寄迹纶钓,楚王知庄生贤达,屈为卿辅,是以赍持玉帛,爰发使命,诣于濮水,先述其意,愿以国境之内委托贤人,王事殷繁,不无忧累之也。  【释文】《濮水》音卜,陈地水也。《楚王》司马云:威王也。《先焉》先,谓宣其言也。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一】  【一】【疏】龟有神异,故刳之而卜,可以决吉凶也。盛之以笥,覆之以巾,藏之庙堂,用占国事,珍贵之也。问:“此龟者,宁全生远害,曳尾于泥涂之中?岂欲刳骨留名,取贵庙堂之上邪?”是以庄生深达斯情,故敖然而不顾之矣。  【释文】《巾笥》息嗣反,或音司。《而藏之》李云:藏之以笥,覆之以巾。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一】。”  【一】【疏】大夫率性以答庄生,适可生而曳尾,不能死而留骨也。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一】。”  【一】【注】性各有所安也。  【疏】庄子保高尚之遐志,贵山海之逸心,类泽雉之养性,同泥龟之曳尾,是以令使命之速往,庶全我之无为也。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一】。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二】。”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三】。  【一】【疏】姓惠,名施,宋人,为梁惠王之相。惠施博识赡闻,辩名析理,既是庄生之友,故往访之。  【释文】《惠子相》息亮反。下同。《梁》相梁惠王。  【二】【疏】梁国之人,或有来者,知庄子才高德大,王必礼之。国相之位,恐有争夺,故谓惠子,欲代之()言〔相〕(一)也。  【三】【注】扬兵整旅。  【疏】惠施闻国人之言,将为实录,心灵恐怖,虑有阽危,故扬兵整旅,三日三夜,搜索国中,寻访庄子。  【释文】《子恐》丘勇反。《?》字又作搜,或作廋,所求反,李悉沟反,云:索也。说文云:求也。◎卢文弨曰:今本作搜。  【校】(一)相字依正文改。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一】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二】?”  【一】【疏】鹓鶵,鸾凤之属,亦言凤子也。练实,竹食也。醴泉,泉甘味如醴也。吓,怒而拒物声也。惠施恐庄子夺己,故整旅扬兵,庄子因往见之,为其设譬。夫凤是南方之鸟,来仪应瑞之物,非梧桐不止,非溟海不停,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而凡猥之鸢,偶得臭鼠,自美其味,仰吓凤凰。譬惠施滞溺荣华,心贪国相,岂知庄子清高,无情争夺。  【释文】《鹓》于袁反。《鶵》仕俱反。李云:鹓鶵乃鸾凤之属也。《醴泉》音礼。李云:泉甘如醴。《吓》本亦作呼,同。许嫁反,又许伯反。司马云:吓怒其声,恐其夺己也。诗笺云:以口拒人曰吓。  【二】【注】言物嗜好不同,愿各有极。  【疏】鸱以腐鼠为美,仰吓鹓鶵;惠以国相为荣,猜疑庄子。总合前譬也。  【释文】《嗜》时志反。《好》呼报反。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庄子曰:“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二】。”  【一】【疏】濠是水名,在淮南钟离郡,今见有庄子之墓,亦有庄惠遨游之所。石绝水为梁,亦言是濠水之桥梁,庄惠清谈在其上也。  【释文】《豪梁》本亦作濠,音同。司马云:濠,水名也。石绝水曰梁。◎卢文弨曰:今本豪作濠。  【二】【疏】倏鱼,白倏也。从容,放逸之貌也。夫鱼游于水,鸟栖于陆,各率其性,物皆逍遥。而庄子善达物情所以,故知鱼乐也。  【释文】《倏鱼》徐音条。说文直留反。李音由,白鱼也。尔雅云,鮂,黑●。郭注:即白儵也。一音筱,谓白倏鱼也。◎卢文弨曰:倏,当作鯈,注同。此书内多混用。又鮂,黑●也。旧鮂为●,今据尔雅改正。《从容》七容反。《鱼乐》音洛。注、下皆同。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一】?”  【一】【疏】惠施不体物性,妄起质疑,庄子非鱼,焉知鱼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一】?”  【一】【注】欲以起明相非而不可以相知之义耳。子非我,尚可以知我之非鱼,则我非鱼,亦可以知鱼之乐也。  【疏】若以我非鱼,不得知鱼,子既非我,何得知我?若子非我,尚得知我,我虽非鱼,何妨知鱼?反而质之,令其无难也。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一】。”  【一】【注】舍其本言而给辩以难也。  【疏】惠非庄子,故不知庄子。庄必非鱼,何得知鱼之乐?不乐不知之义,于此无亏,舍其本宗,给辩以难。  【释文】《以难》乃旦反。  庄子曰:“请循其本【一】。子(一)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二】。”  【一】【疏】循,犹寻也。惠施给辩,有言无理,弃初逐末,失其论宗。请寻其源,自当无难。循本之义,列在下文。  【二】【注】寻惠子之本言云:“非鱼则无缘相知耳。今子非我也,而云汝安知鱼乐者,是知我之非鱼也。苟知我之非鱼,则凡相知者,果可以此知彼,不待是鱼然后知鱼也。故循子安知之云,已知吾之所知矣。而方复问我,我正知之于濠上耳,岂待入水哉!”夫物之所生而安者,天地不能易其处,阴阳不能回其业;故以陆生之所安,知水生之所乐,未足称妙耳。  【疏】子曰者,庄子却称惠之辞也。惠子云子非鱼安知鱼乐者,足明惠子非庄子,而知庄子之不知鱼也。且子既非我而知我,知我而问我,亦何妨我非鱼而知鱼,知鱼而叹鱼?夫物性不同,水陆殊致,而达其理者体其情,(足)〔是〕以濠上仿徨,知鱼之适乐;鉴照群品,岂入水哉!故寄庄惠之二贤,以标议论之大体也。  【释文】《方复》扶又反。《其处》昌虑反。  【校】(一)阙误引张君房本子上有且字。外篇至乐第十八【一】  【一】【释文】以义名篇。《乐》音洛。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一】?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奚去?奚乐奚恶【二】?  【一】【注】忘欢而后乐足,乐足而后身存。将以为有乐耶?而至乐无欢;将以为无乐耶?而身以存而无忧。  【疏】此假问之辞也。至,极也。乐,欢也。言寰宇之中,颇有至极欢乐,可以养活身命者无有哉?  【释文】《至乐》音洛。篇内不出者皆同。至,极也。乐,欢也。  【二】【注】择此八者,莫足以活身,唯无择而任其所遇(一)乃全耳。  【疏】奚,何也。今欲行至乐之道以活身者,当何所为造,何所依据,何所避讳,何所安处,何所从就,何所舍去,何所欢乐,何所嫌恶,而合至乐之道乎?此假设疑问,下自旷显。  【释文】《奚恶》乌路反。  【校】(一)世德堂本遇下有者字,赵谏议本无。  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一】;所下者,贫贱夭恶也【二】;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三】  【一】【疏】天下所尊重者,无过富足财宝,贵盛荣华,寿命遐长,善名令誉;所欢乐者,滋味爽口,丽服荣身,玄黄悦目,宫商娱耳。若得之者,则为据处就乐。  【二】【疏】贫穷卑贱,夭折恶名,世闲以为下也。  【三】【注】凡此,失之无伤于形而得之有损于性,今反以不得为忧,故愚。  【疏】凡此上事,无益于人,而流俗以不得为苦,既不适情,遂忧愁惧虑。如此修为形体,岂不甚愚痴!  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一】。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二】。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何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三】。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吾未知善之诚善邪,诚不善邪?若以为善矣,不足活身;以为不善矣,足以活人。【四】故曰,“忠谏不听,蹲循勿争【五】。”故夫子胥争之以残其形,不争,名亦不成。诚有善无有哉【六】?  【一】【注】内其形者,知足而已(一)。  【疏】夫富豪之家,劳神苦思,驰骋身力,多聚钱财,积而不散,用何能尽!内其形者,岂其如斯也!  【二】【注】故亲其形者,自得于身中而已。  【疏】夫位高虑远,禄重忧深,是以昼夜思量,献可替否,劳形怵心,无时暂息,其为形也,不亦疏乎!  【三】【注】夫遗生然后能忘忧,忘忧而后生可乐,生可乐而后形是我有,富是我物,贵是我荣也。  【疏】夫禀气顽痴,生而忧戚,虽复寿考,而精神惛暗,久忧不死,翻成苦哉。如此为形,岂非疏远,其于至乐,不亦谬乎!  【释文】《惛惛》音昏,又音门。  【四】【注】善则适当,故不周济。  【疏】诚,实也。夫忠烈之士,忘身徇节,名传今古,见善世闲,然未知此善是(有)〔否〕虚实。善若实也,不足以活身命;善必虚也,不应养活苍生。赖谏诤而太平,此足以活人也;为忠烈而被戮,此不足以活身也。  【五】【注】唯中庸之德为然。  【疏】蹲循,犹顺从也。夫为臣之法,君若无道,宜以忠诚之心匡谏;君若不听,即须蹲循休止,若逆鳞强诤,必遭刑戮也。  【释文】《蹲》七旬反。郭音存,又趣允反。《循》音旬,又音唇。《勿争》争斗之争。下同。◎家世父曰:外物篇踆于?水,释文引字林云,踆,古蹲字。史记货殖传下有(踆)〔蹲〕鸱,徐广云:蹲,古作踆。玉篇足部:踆,退也。?部:逡,退也。踆逡字同。汉书巡行郡国作循行。蹲循,犹逡巡也。◎庆藩案蹲循即逡巡。广雅:逡巡,却退也。管子戒篇作逡遁,(汉郑固碑同。)小问篇作遵循,(荀子同。)晏子问篇作逡遁,又作逡循,汉书平(常)〔当〕传赞作逡遁,(万)〔萭〕(二)章传作逡循,三礼注作逡遁,字异而义实同。  【六】【注】故当缘督以为经也。  【疏】吴王夫差,荒淫无道,子胥忠谏,以遭残戮。若不谏诤,忠名不成。故谏与不谏,善与不善,诚未可定矣。  【校】(一)赵谏议本此句作厚形知足。(二)当字萭字均依汉书改。  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一】?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誙誙然如将不得已【二】,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一)不乐也【三】。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二)矣【四】,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五】”  【一】【疏】果,未定也。流俗以贪染为心,以色声为乐。未知此乐决定乐耶?而倒置之心,未可谓信也。  【二】【注】举群趣其所乐,乃不避死也。  【疏】誙誙,趣死貌也。已,止也。举世之人,群聚趣竞,所欢乐者,无过五尘,贪求至死,未能止息之也。  【释文】《誙誙》户耕反,徐苦耕反,又胡挺反。李云:趣死貌。崔云: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誙誙,本又作胫胫。  【三】【注】无怀而恣物耳。  【疏】而世俗之人,皆用色声为上乐,而庄生体道忘淡,故不见其乐,亦不见其不乐也。  【四】【注】夫无为之乐,无忧而已。  【疏】以色声为乐者,未知决定有此乐不?若以庄生言之,用虚淡无为为至实之乐。  【五】【注】俗以铿槍为乐,美善为誉。  【疏】俗以富贵荣华铿金槍玉为上乐,用美言佞善为令誉,以无为恬淡寂寞虚夷为忧苦。故知至乐以无乐为乐,至誉以无誉为誉也。  【释文】《铿》苦耕反。《鎗》七羊反。  【校】(一)阙误引江南古藏本未之俱作未知之,赵谏议本作未知。(二)阙误引江南古藏本诚乐作而诚者为乐。  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虽然,无为可以定是非。【一】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二】。请尝试言之。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三】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四】。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五】!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六】!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七】。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八】,人也孰能得无为哉【九】!  【一】【注】我无为而任天下之是非,是非者(一)各自任则定矣。  【疏】夫有为执滞,执是竞非,而是非无主,故不可定矣。无为虚淡,忘是忘非,既无是非而是非定者也。  【二】【注】百姓足(二)则吾身近乎存也。  【疏】几,近也。存,在也。夫至乐无乐,常适无忧,可以养活身心,终其天命,唯彼无为,近在其中者矣。  【释文】《近乎》附近之近。  【三】【注】皆自清宁耳,非为之所得。  【四】【注】不为而自合,故皆化,若有意乎为之,则有时而滞也。  【疏】天无心为清而自然清虚,地无心为宁而自然宁静。故天地无为,两仪相合,升降灾福而万物化生,若有心为之,即不能已。  【五】【注】皆自出耳,未有为而出之也。  【释文】《芒乎》李音荒,又呼晃反。下同。《芴乎》音忽。下同。  【六】【注】无有为之象。  【疏】夫二仪造化,生物无心,恍惚芒昧,参差难测;寻其从出,莫知所由;视其形容,竟无象貌。覆论芒芴,互其文耳。◎庆藩案芴芒,即忽荒也。(尔雅太岁在巳曰大荒落,史(书)〔记〕?书荒作芒。三代世表帝芒,索隐:芒,一作荒。)淮南原道篇游渊雾,鹜忽恍,高注:忽恍,无形之象。文选七发李注引淮南正作忽荒。人间篇曰,翱翔乎忽荒之上,贾谊鵩赋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是其证。  【七】【注】皆自殖耳。  【疏】职职,繁多貌也。夫春生夏长,庶物繁多,孰使其然?皆自生耳。寻其源流,从无为种植。既无为种植,岂有为耶!  【释文】《万(万)〔物〕职职》司马云:职职,犹祝祝也。李云:繁(植)〔殖〕貌。案尔雅,职,主也。谓各有主而区别。◎卢文弨曰:旧殖讹淔,(三)今改正。  【八】【注】若有为则有不济(四)也。  【九】【注】得无为则无乐而乐至矣。  【疏】孰,谁也。夫天地清宁,无为虚廓而升降,生化而无不为也。凡俗之人,心灵暗昧,耽滞有欲,谁能得此无为哉!言能之者,乃至务也。若得之者,便是德合二仪,冥符至乐也。  【校】(一)赵谏议本无者字。(二)赵本足作定。(三)世德堂本作殖。(四)世德堂本济作齐。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一】,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二】。  【一】【疏】庄惠二子为淡水素交,既有死亡,理须往吊。  【二】【疏】箕踞者,垂两脚如簸箕形也。盆,瓦缶也。庄子知生死之不二,达哀乐之为一,是以妻亡不哭,鼓盆而歌,垂脚箕踞,敖然自乐。  【释文】《箕踞》音据。《盆》谓瓦缶也。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一】!”  【一】【疏】共妻居处,长养子孙,妻老死亡,竟不哀哭,乖于人理,足是无情,加之鼓歌,一何太甚也!  【释文】《长子》丁丈反。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一】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二】。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一),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三】。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四】。”  【一】【疏】然,犹如是也。世人皆欣生恶死,哀死乐生,故我初闻死之时,何能独无概然惊叹也!  【释文】《无概》古代反。司马云:感也。又音骨,哀乱貌。  【二】【疏】庄子圣人,妙达根本,故睹察初始本自无生,未生之前亦无形质,无形质之前亦复无气。从无生有,假合而成,是知此身不足惜也。  【三】【疏】大道在恍惚之内,造化芒昧之中,和杂清浊,变成阴阳二气;二气凝结,变而有形;形既成就,变而生育。且从无出有,变而为生,自有还无,变而为死。而生来死往,变化循环,亦犹春秋冬夏,四时代序。是以达人观察,何哀乐之有哉!  【四】【注】未明而概,已达而止,斯所以诲有情者,将令推至理以遣累也。  【疏】偃然,安息貌也。巨室,谓天地之闲也。且夫息我以死,卧于天地之闲,譬彼炎凉,何得随而哀恸!自觉不通天命,故止哭而鼓盆也。  【释文】《巨室》巨,大也。司马云:以天地为室也。《噭噭》古吊反,又古尧反。《将令》力呈反。  【校】(一)阙误作万物皆化,今又变而之死,云:化下有生字,又作有。  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一】。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二】。  【一】【疏】支离,谓支体离析,以明忘形也。滑介,犹骨稽也,谓骨稽挺特,以遗忘智也。欲显叔世浇讹,故号为叔也。冥,闇也。伯,长也。昆仑,人身也。言神智杳冥,堪为物长;昆仑玄远,近在人身;丘墟不平,俯同世俗;而黄帝圣君,光临区宇,休心息智,寄在凡庸。是知至道幽玄,其则非远,故托二叔以彰其义也。  【释文】《支离叔与滑》音骨。崔本作●。《介》音界。《叔》李云:支离忘形,滑介忘智,言二子乃识化也。《冥伯之丘》李云,丘名,喻杳冥也。《昆仑》力门反。《之虚》音墟。《所休》休,息也。  【二】【疏】蹶蹶,惊动貌。柳(生)者,易生之木;木者,棺椁之象;此是将死之征也。二叔游于昆仑,观于变化,俄顷之间,左臂生柳,蹶然惊动,似欲恶之也。  【释文】《左肘》竹九反。司马本作胕,音趺,云:胕,足上也。◎家世父曰:说文:瘤,肿也。玉篇:瘤,瘜肉。广韵:瘤,肉起疾。说文亦以瘜为寄肉。瘤之生于身,假借者也;人之有生,亦假借也;皆尘垢之附物者也。柳瘤字,一声之转。《蹶蹶》纪卫反,动也。《恶之》乌路反。后皆同。  支离叔曰:“子恶之乎【一】?”  【一】【疏】相与观化,贵在虚忘。蹶然惊动,似有嫌恶也。  滑介叔曰:“亡,予何恶【一】!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二】。死生为昼夜【三】。且吾与子观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恶焉【四】!”  【一】【疏】亡,无也。观化之理,理在忘怀,我本无身,何恶之有也!  【二】【疏】夫以二气五行,四支百体假合结聚,借而成身。是知生者尘垢秽累,非真物者也。  【释文】《垢也》音苟。  【三】【疏】以生为昼,以死为夜,故天不能无昼夜,人焉能无死生!  【四】【注】斯皆先示有情,然后寻至理以遣之。若云我本无情,故能无忧,则夫有情者,遂自绝于远旷之域,而迷困于忧乐之竟矣。  【疏】我与子同游,观于变化,化而及我,斯乃(是)〔理〕当待终,有何嫌恶?既冥死生之变,故合至乐也。  【释文】《之竟》音境。  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一】,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二】?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三】?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四】?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五】?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六】”  【一】【疏】之,适也。髐然,无润泽也。撽,打击也。马捶,犹马杖也。庄子适楚,遇见髑髅,空骨无肉,朽骸无润,遂以马杖打击,因而问之。欲明死生之理均齐,故寄髑髅寓言答问也。  【释文】《髑》音独。《髅》音楼。《髐》苦尧反,徐又许尧反,李呼交反。司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求签解签大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