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登高原文及翻译望尽山河模样 原文

古风·登高望四海 -
  登高望四海①,天地何漫漫②!
  霜被群物秋③,风飘大荒寒④。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⑤。
  白日掩⑥,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⑦。
  且复归去来⑧,剑歌行路难⑨。
古风·登高望四海 -
作品注释  ①四海:指天下。
  ②漫漫:。
  ③被:披,覆盖。“霜被”句:谓各种花草树木因受霜寒而呈现出一派秋色。
  ④大荒:广阔的原野。
  ⑤“荣华”二句:荣华易逝,有如东流水一去不返,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化无常。
  ⑥徂辉:太阳落山时的余辉。“白日”句:即夕阳西下。
  ⑦枳棘:有刺的灌木。“梧桐”二句意为,鸳鸾本来栖宿于梧桐,燕雀只配作巢于枳棘,现在情况正相反。喻是非颠倒。
  ⑧归去来:回去吧。东晋诗人不愿逢迎权势,弃官归乡,并作《》。
  ⑨剑歌:弹剑而歌。《·齐策》记载:战国时齐人为孟尝君门客,最初不如意,曾三次弹剑而歌。《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调名。作品译文  登高四望,海天茫茫,大地苍凉。
  秋风劲吹,秋霜遍野,万物萧瑟。
  荣华富贵,如水东流,人间万事,尽起波澜。
  浮云不定,遮掩太阳,万物黯淡。
  雀巢梧桐,荆棘刺丛,双栖鸳鸯。
  不如归去,弹剑高歌:行路真难!
古风·登高望四海 -
  李白《古风》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三十九首。这首诗作于初离朝廷之时,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地广大无边,群物被霜而秋,从而想到光阴飞逝,荣华似水,人生短促,身世飘摇,贤愚颠倒,最后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悲叹。登——望——想——叹,是全诗的脉络。
  这是李白在长安失宠以后的思想活动,此时他已经萌发了离京回家的思想。为了逃避权贵们的迫害,李白想到了的故事:加入道士籍,还山,做回酒中仙。诗中对社会分配不公等问题进行了抨击,比如“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两句;也对权贵们的陷害进行了揭露,比如“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两句。
古风·登高望四海 -
  李白像(701~762)字太白,号。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结交。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李白是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之美誉,与杜甫并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30卷。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5次
参与编辑人数:4位
最近更新时间: 02:47:08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小题1:C小题2:D小题3:C 小题4:(1)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博学”“日”“参”错一个扣1分)(2)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聚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小题1:试题分析:须臾为“片刻”之意,《鸿门宴》上有“坐须臾,沛公起如厕”也是此意。点评: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考生要上牢牢记住课文中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做到课内知识可外用,举一反三。小题2:试题分析:A兼词(于此)/语气词,B从/比,C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点评:文言虚词是考查的重点,也是难点,考生要结合课文语句记住18个常用文言虚词的含义及用法,高考一般是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考查,考查频率较大的有“而、之、于、且”等。小题3:试题分析:C为定语后置句,其他是状语后置点评:此种题型不难,特殊句式一般不单考,大多在翻译题中考查,是重要的给分点,考生要注意,尤其是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判断句、固定句式等。小题4:试题分析:注意“博学(广泛的学习)”“省(反省)”“日(每日)”“跬步(半步)” “无以(没有……的办法)”的翻译,语句要通顺。点评:翻译句子是每年高考必考题型,相对较易,考生要注意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翻译,讲求“信、达、雅”的原则。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张稷字公乔,幼有孝性,生母刘无宠,得疾。时稷年十一,侍养衣不解带,每剧则累夜不寝。及终,哀恸过人,杖而后起。见年辈幼童,辄哽咽泣泪,州里谓之淳孝。长兄玮善弹筝,稷以刘氏先执此伎,闻玮为清调,便悲感顿绝,遂终身不听。性疏率,朗悟有才略,起家著作佐郎,不拜。父永及嫡母相继殂,六年庐于墓侧。齐永明中,为豫章王嶷主簿,与彭城刘绘俱待以礼,未尝被呼名,每呼为刘四、张五。以贫求为剡令,略不视事,多为小山游。会山贼唐宇之作乱,稷率部属保全县境。所生母刘先葬琅邪黄山,建武中改葬,物资委积。于时虽不拒绝,事毕随以还之。自幼及长,数十年中,常设刘氏神座。出告反面,如事生焉。永元末,为侍中,宿卫宫城。梁武师至,兼卫尉①江淹出奔,稷兼卫尉卿,都督城内诸军事,无恙。时东昏②淫虐,北徐州刺史王珍国使直阁③张齐行弑于含德殿。稷乃召右仆射王亮等列坐殿前西钟下,且遣博士范云等诣武帝,告之以事。梁朝初,为散骑常侍,中书令。及上即位,封领军将军。武帝尝于乐寿殿内宴,稷醉后言多怨辞形于色。帝时亦酣,谓曰:“卿兄杀郡守,弟杀其君,袖提帝首,衣染天血,如卿兄弟,有何名称?”稷曰:“臣兄弟无名称,至于陛下则不得言无勋。东昏暴虐,帝率义师来伐,臣与之。”帝捋其须曰:“张公可畏。”中丞陆杲弹稷云:“领军张稷,门无忠贞,官必险达,杀君害主,以为常。”帝留其表,竟不问。累迁尚书左仆射。帝将幸稷宅,以盛暑留幸仆射省。旧临幸供具,皆酬太官馔直。帝以稷清贫,手诏不受。宋时孝武帝经造张永,至稷三世,并降万乘,论者荣之。稷性明烈,善与人交,历官无畜聚,奉禄皆颁之亲故,家无馀财。为吴兴太守,下车存问遗老,引其子孙置之右职,政称宽恕。初去郡就仆射征,道由吴,乡人候稷者满水陆。稷单装径还都下,人莫之识,其率素④如此。(《南史》卷三十一·列传第二十一&编者有改动)【注】①兼卫尉:官职名;②东昏:侯爵名;③直阁,官职名;④率素:朴素。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哀恸过人,杖而后起杖:拄拐杖B.兼卫尉江淹出奔奔:逃亡C.皆酬太官馔直直:同“值”,价值,价钱D.帝将幸稷宅幸:宠幸,喜爱小题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稷以刘氏先执此伎②且遣博士范云等诣武帝,告之以事B.①于时虽不拒绝,事毕随以还之②使直阁张齐行弑于含德殿C.①帝率义师来伐,臣与之②稷性明烈,善与人交D.①奉禄皆颁之亲故②稷单装径还都下,人莫之识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A.张稷对生母刘氏可谓“淳孝”,生母病时他不辞劳苦的侍奉,生母死后他悲痛不已,几十年一直供奉着生母刘氏神位。B.张稷为官,粗中有细,他平息唐宇之之乱,都督城内诸军事,协助武帝伐东昏,立有不少功劳。C.面对武帝酒后严厉的质问,作为臣子的张稷不卑不亢,据理力争。面对陆杲的乘机弹劾,武帝却不追究。D.张稷家几代人都深得皇帝的信任,也深得民心,得益于张稷家族世代为官清廉,与人为善,率素宽厚。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父永及嫡母相继殂,六年庐于墓侧。(3分)(2)初去郡就仆射征,道由吴,乡人候稷者满水陆。(3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每小题3分)叔孙通,薛人也。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数岁,陈胜起,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功蕲入陈,于公何如?”博士诸生三十余人前曰:“人臣无将,将则反,罪死无赦。愿陛下急发兵击之。”二世怒,作色。通前曰:“诸生言皆非。夫天下为一家,毁郡县城,铄其兵,视天下弗复用。且明主在上,法令县于下,吏人人奉职,四方辐辏,安有反者!此特鼠窃狗盗,何足置齿牙间哉?郡守尉今捕诛,何足忧?”二世喜,尽问诸生,诸生或言反,或言盗。于是二世令御史按诸生言反者下吏,非所宜言。诸生言盗者皆罢之。乃赐通帛二十匹,衣一袭,拜为博士。通已出,反舍,诸生曰:“生何言之谀也?”通曰:“公不知,我几不免虎口!”乃亡去之薛,薛已降楚矣。及项梁之薛,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通降汉王。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汉王已并天下,诸候共尊为皇帝于定陶,通就其仪号。高帝崩,孝惠即位,乃谓通曰:“先帝园陵寝庙,群臣莫习。”徙通为奉常,定宗庙仪法。及稍定汉诸仪法,,皆通所论著也。惠帝为东朝长乐宫,及间往,数跸烦民,作复道,方筑武库南,通奏事,因请间,曰:“陛下何自筑复道高帝寝,衣冠月出游高庙?子孙奈何乘宗庙道上行哉!”惠帝惧,曰:“急坏之。”通曰:“人主无过举。今已作,百姓皆已知之矣。愿陛下为原庙渭北,衣冠月出游之,益广宗庙,大孝之本。”上乃诏有司立原庙。                 (节选自《汉书·叔孙通传》)臣光曰:过着,人之所必不免也;惟圣贤为能知而改之。古之圣王,患其有过而不自知也,故设诽谤之木,置敢谏之鼓;岂畏百姓之闻其过哉!是以仲虺美成汤曰:“改过不吝。”傅说戒武丁曰:“无耻过作非。”由是观之,则为人君者,故不以无过为贤,而以改过为美也。今叔孙通谏孝惠,乃云“人主无过举”,是教人君以文过饰非也,岂不缪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戍卒功蕲入陈 功:攻下B.及稍定汉诸仪法 稍:稍后C.益广宗庙,大孝之本 广:扩大D.毁郡县城,铄其兵 铄:削弱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数岁,陈胜起  ②数跸烦民B.①乃赐通帛二十匹  ②汉王憎之,乃变其服C.①惠帝为东朝长乐宫  ②愿陛下为原庙渭北D.①及项梁之薛  ②愿陛下急发兵击之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二世就陈胜起义的事询问众博士儒生的看法,听他们说是造反就生气变了脸色,待听了叔孙通的一番巧辩宽慰之词后,于是转怒为喜。B.叔孙通离开寝宫回家后,遭到众儒生对他言行的质疑,他解释说自己也是迫不得已。他逃到薛县,薛县已归降楚国了。C.叔孙通的儒生装束令汉王憎恶,于是他就改穿楚地风格的短装,很合汉王的审美观,得到汉王的喜爱。D.孝惠帝不愿在看望太后的途中常惊扰百姓,便在武库的南面修复道,听了叔孙通所言此举不妥的劝谏后,惊惧地要赶快拆掉。小题4: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认为人犯错误在所难免,但只有圣贤之人能做到有错必改。B.以仲虺赞商汤、傅说劝武丁为例证,说明做君王的人不以不犯错误为贤明,而以改正错误为美德。C.从对叔孙通的批评中,暗中告诫做臣子的面对君王的过错不应教君王文过饰非,而应帮助其认识改正。D.从古代君主设置诽谤木和敢谏鼓的举动中,看出了他们生怕自己的过错被人知的心理。小题5: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节选自司马光《谏院题名记》)(1)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译文:                             &&&                                                                    (2)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译文: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和凝,字成绩,郓州须昌人也。其九世祖逢尧为唐监察御史,其后世遂不复宦学。凝父矩,性嗜酒,不拘小节,然独好礼文士,每倾赀以交之,以故凝得与之游。而凝幼聪敏,形神秀发。举进士,梁义成军节度使贺瑰辟为从事。瑰与唐庄宗战于胡柳,瑰战败,脱身走,独凝随之,反顾见凝,麾之使去。凝曰:“丈夫当为知己死,吾恨未得死所尔,岂可去也!”已而一骑追瑰几及,凝叱之不止,即引弓射杀之,瑰由此得免。瑰归,戒其诸子曰:“和生,志义之士也,后必富贵,尔其谨事之!”因妻之以女。天成中,拜殿中侍御史,累迁主客员外郎,知制诰,翰林学士,知贡举。是时,进士浮薄,喜为喧哗以动主司。主司每放榜,则围之以棘,闭省门,绝人出入以为常。凝彻棘开门,而士皆肃然无哗,所取皆一时之秀,称为得人。晋初,拜端明殿学士,兼判度支,为翰林学士承旨。高祖数召之,问以时事,凝所对皆称旨。高祖将幸邺,而襄州安从进反迹已见。凝曰:“陛下幸邺,从进必因此时反,则将奈何?”高祖曰:“卿将何以待之?”凝曰:“先人者,所以夺人也。请为宣敕①十余通,授之郑王,有急则命将击之。”高祖以为然。是时,郑王为开封尹,留不从幸,乃授以宣敕。高祖至邺,从进果反,郑王即以宣敕命骑将李建崇、焦继勋等讨之。从进谓高祖方幸邺,不意晋兵之速也,行至花山,遇建崇等兵,以为神,遂败走。出帝即位,加右仆射,岁余,罢平章事,迁左仆射。凝好饰车服,为文章以多为富,有集百余卷,尝自镂板以行于世,识者多非之。然性乐善,好称道后进之士。唐故事,知贡举者所放进士,以己及第时名次为重。凝举进士及第时第五,后知举,选范质为第五。后质位至宰相,封鲁国公,官至太子太傅,皆与凝同,当时以为荣焉。(选自《新五代史杂传·和凝》,有删改)【注】①宣敕:诏书。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独好礼文士礼:以礼对待B.吾恨未得死所尔恨:怨恨C.每倾赀以交之赀:财物D.高祖将幸邺幸:特指皇帝到某处去小题2:下列句子中对划线的词的解释都相同的一项是A.尔其谨事之吾其还也B.高祖数召之,问以时事臣以险衅,夙遭闵凶C.不意晋兵之速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当时以为荣焉。永之人争奔走焉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和凝自幼聪明,考取进士后,被贺瑰召为从事。当瑰战败逃走时,他不离不弃,独自跟随,并临危不惧,射杀追兵,救了瑰的性命,忠勇可敬。B.和凝知人识人,为国选拔人才,自信又有胆识,在担任贡举之职时,他敢于破旧规,拆掉荆门,打开省门,所录取的进士均为当时才名杰出之士。C.和凝深得晋高祖的喜爱,多次被召见询问时事,他有远见卓识,料定已有反心的安从进必将趁高祖幸邺时谋反,于是帮助高祖预先谋划,平定叛乱。D.和凝作为主考官,乐于行善,喜欢提携在科举考试中排名靠后的进士,如所选进士及第第五名的范质,后来当了宰相,时人都为和凝此举感到荣耀。小题4:将下列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已而一骑追瑰几及,凝叱之不止,即引弓射杀之(3分)(2)先人者,所以夺人也。请为宣敕十余通,授之郑王,有急则命将击之。(4分)(3)唐故事,知贡举者所放进士,以己及第时名次为重(3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与阮光禄书(清·侯方域)执事,仆之父行也。神宗之末,与大人同朝,相得甚欢。其后乃有欲终事执事而不能者,执事当自追忆其故,不必仆言之也。大人削官归,仆时方少,每侍,未尝不念执事之才而嗟惜者弥日。及仆稍长,知读书,求友金陵,将戒途①,而大人送之曰:“金陵有御史成公勇者,虽于我为后进,我常心重之。汝至,当以为师。又有老友方公孔炤,汝当持刺拜于床下。”语不及执事。及至金陵,仅见方公。执事与方公,同为父行,理当谒,然而不敢者,执事当自追忆其故,不必仆言之也。忽一日,有王将军过仆甚恭。每一至,必邀仆为诗歌,既得之,必喜,而为仆贳②酒奏伎,招游舫,携山屐,殷殷积日不倦。仆初不解,既而疑以问将军。将军乃屏人以告仆曰:“是皆阮光禄所愿纳交于君者也,光禄方为诸君所诟。诸君者,陈君定生、吴君次尾。此二子,皆为君之友。愿君道之以光禄之意,庶稍湔③乎。”仆敛容谢之曰:“光禄身为贵卿,又不少佳宾客,足自娱,安用此二三书生为哉。仆道之两君,必重为两君所绝。若仆独私从光禄游,又窃恐无益光禄。辱相款八日,意良厚,然不得不绝矣。”昨夜方寝,而杨令君文骢叩门过仆曰:“左将军④兵且来都人汹汹阮光禄扬言于清议堂云子与左有旧且应之于内子盍行乎?”仆乃知执事不独见怒,而且恨之,欲置之族灭而后快也。仆与左诚有旧,亦已奉熊尚书之教,驰书止之,其心事尚不可知。若其犯顺,则贼也;仆诚应之于内,亦贼也。士君子稍知礼义,何至甘心作贼!窃怪执事常愿下交天下士,而展转蹉跎,乃至嫁祸而灭人之族,亦甚违其本念。倘一旦追忆天下士所以相远,未必不悔,悔未必不改。果悔且改,静待之数年,心事未必不暴白。心事果暴白,天下士未必不接踵而至执事之门。仆果见天下士接踵而至执事之门,亦必且随属其后,长揖谢过,岂为晚乎?仆今已遭乱无家,扁舟短棹,措此身甚易。独惜执事忮⑤机一动,长伏草莽则已,万一复得志,必至杀尽天下士以酬其宿所不快,则是使天下士终不复至执事之门,而后世操简书以议执事者,不能如仆之词微而义婉也。仆且去,可以不言,然恐执事不察,终谓仆于长者傲,故敢述其区区,不宣。&&&&&&&——选自《四部备要》本《壮悔堂文集》[注]①戒途:出发②贳(shì):赊③湔(jiān):洗濯④左将军:此时为朝廷叛将⑤忮(zhì):嫉妒。小题1:下列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执事,仆之父行也行,同辈B.虽于我为后进,我常心重之重,想念C.有王将军过仆甚恭过,拜访D.终谓仆于长者傲谓,以为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将戒途,而大人送之曰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B.①每一至,必邀仆为诗歌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C.①仆乃知执事不独见怒②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D.①果悔且改,静待之数年②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回忆当年父亲嘱咐自己到金陵要拜访的人时没有提到阮光禄,说明父亲并不欣赏阮光禄的人品德性。B.从此信中看出,阮光禄善于使用手段拉拢作者,想让作者去同有关人士说情解释,以表明自己是清白的。 C.当作者明白王将军的意图时,感谢厚待的话语中主要为阮光禄着想,才不得不恳切表示同阮光禄断绝关系。D.文章最后一段告诫阮光禄,并写出我与后世议者对光禄的不同态度,提醒阮光禄善待天下士,不要留下骂名。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左将军兵且来都人汹汹阮光禄扬言于清议堂云子与左有旧且应之于内子盍行乎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 将军乃屏人以告仆曰:“是皆阮光禄所愿纳交于君者也,光禄方为诸君所诟。”(4分)(2)倘一旦追忆天下士所以相远,未必不悔,悔未必不改。(3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9分,每题3分)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杀人如不能举举:举起B.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细说:详细地解说C.拔剑切而啖之啖:吃D.窃为大王不取也窃:敬词,私下里小题2:下列每组句子中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赐之彘肩臣之壮也,犹不如人B.项王按剑而跽曰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C.因招樊哙出不如因善遇之D.臣死且不避且君尝为晋军赐也小题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樊哙陈词,把项王看得仅次于怀王,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所以项王屡屡赐酒,还加彘肩。B.刘邦在危机中“如厕”是借口,实情是急于脱逃。招樊哙出,暗中有所谋算。C.樊哙闯帐陈词后,项王赐座,表明杀机已经基本消除。D.樊哙闯帐,“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主要表现樊哙对项王的愤怒、仇恨。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3分)(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3分)(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⒄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逄孙、扬孙戍之,乃还。小题1:下列句子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夜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而出B.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筑土墙用的夹板)焉。C.既东封郑,又欲肆(延伸,扩张)其西封(疆界)D.晋军(军队)函陵,秦军氾南小题2:下列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①以其无理于晋,且二于楚也。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③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④吴其还也。⑤焉用亡郑以陪邻?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⑤⑥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⑤⑥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⑤⑥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⑤⑥不同小题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充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夜缒而出,(烛之武)见秦伯B.若(秦国)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C.(晋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D.(晋国)既东封郑,(晋国)又欲肆其西封小题4:烛之武从围郑对秦、晋的利害关系劝说秦穆公退兵,下列各句全都表明“阙秦以利晋”的一组是(&&&&)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④邻之厚,君之薄也⑤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⑥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⑦夫晋,何厌之有⑧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A.①②④⑧B.②③⑤⑦C.③④⑧D.④⑤⑥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每句4分,共12分)①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②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③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持千金之资币物币:礼品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予、赠送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道谢D.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完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A.使毕使于前若亡郑而有益于君B.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以其无礼于晋C.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乃不知有汉D.倚柱而笑夜缒而出小题3:下列有关文段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3分)&&&&&&&&&&&&&&&&&&&&&&&&(&&&)A.这段文字,重点描述了荆轲廷刺秦王的场景,刻画了荆轲临危不惧、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B.文段写秦武阳色变振恐,是为了显示秦廷的森严和始皇的威武,这一“色变振恐”与荆轲的“顾笑”形成鲜明的对比。C.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正是前文荆轲对樊於期将军所说的刺杀设想的实施,此处印证了荆轲计划的合理性。D.由于刺杀秦王是在仓促之间出现的,秦廷上下反应迟钝:秦王惶恐到拔不出剑的地步,大臣们也都是目瞪口呆、手足无措。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5分)(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5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每题3分,共9分)陈遵字孟公,杜陵人也。祖父遂,字长子,宣帝微时与有故,相随博弈,数负进。及宣帝即位,用遂,稍迁至太原太守。遵少孤,与张竦俱为京兆史。竦博学通达,以廉俭自守,而遵放纵不拘,操行虽异,然相亲友,哀帝之末俱著名字,为后进冠。并入公府,公府掾史率皆羸车小马,不上鲜明,而遵独极舆马衣服之好,门外车骑交错。又日出醉归,曹事数废。西曹以故事适①之,侍曹辄诣寺舍白遵曰:“陈卿今日以某事适。”遵曰:“满百乃相闻。”故事,有百适者斥。满百,西曹白请斥。大司徒马宫大儒优士,又重遵,谓西曹曰:“此人大度士,奈何以小文责之?”乃举遵能治三辅剧县,补郁夷令。久之,与扶风相失,自免去。槐里大贼赵朋、霍鸿等起,遵为校尉,击朋、鸿有功,封嘉威侯。居长安中,列侯近臣贵戚皆贵重之。牧守当之官,及郡国豪杰至京师者,莫不相因到遵门。遵嗜酒,每大饮,宾客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投井中,虽有急,终不得去。尝有部刺史奏事,过遵,值其方饮,刺史大穷,候遵霑醉时,突入见遵母,叩头自白当对尚书有期会状,母乃令从后阁出去。遵常醉,然事亦不废。遵长八尺余,长头大鼻,容貌甚伟。略涉传记,赡于文辞。性善书,与人尺牍,主皆藏去以为荣。请求不敢逆,所到,衣冠怀之,唯恐在后。王莽素奇遵材,在位多称誉者,由是起为河南太守。(选自《汉书·游侠传》有删改)注:①适:通“谪”,惩罚,谴责。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宣帝微时与有故微:地位低,卑下B.相随博弈,数负进数:屡次C.值其方饮值:遇到D.刺史大穷穷:贫穷小题2:下列各项中,直接表现陈遵“放纵不拘”的一组是:(&&&)①遵独极舆马衣服之好②日出醉归,曹事数废③西曹以故事适之④取客车辖投井中⑤满百乃相闻⑥奈何以小文责之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④⑥D.④⑤⑥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遵、张竦都担任过京兆史。张竦博学通达,廉洁节俭;陈遵豪放,不拘小节。B.西曹请求罢免陈遵,大司徒马宫却认为陈遵能治理三辅地区政务繁杂的县,并向皇帝推荐他。C.陈遵担任校尉,打击赵鹏、霍鸿有功,加以贵戚的推重,被朝廷封为嘉威侯。D.陈遵富于文辞,擅长书法,给人写的书信,收信人把它收藏起来以为荣耀。第Ⅱ卷(非选择题87分)小题4: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8分)①故事,有百适者斥。满百,西曹白请斥。&&&&&&&&&&&&&&&&&&&&&&&&&&&&&&&&&&&&&&&&&&&&&&&&&&&&&&&&&&&&&&&&&&&&&&&&&&&&&&&&&&&&&②牧守当之官,及郡国豪杰至京师者,莫不相因到遵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杜甫登高原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