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丞相招祖约夜语昊 翻译加个别字赏析

「世说新语」
赏誉第八 刘义庆(南朝.宋)
------------------------------------------------------------------------------
1陈仲举尝叹曰:「若周子居者,真治国者器。譬诸宝剑,则世之干将。」
2世目李元礼「谡谡如劲松下风。」
3谢子微见许子将兄弟,曰:「平舆之渊,有二龙焉。」见许子政弱冠之时,叹曰: 「若许子政者,有干国之器。正色忠謇,则陈仲举之匹;伐恶退不肖,范孟博之风。」
4公孙度目邴原:「所谓云中白鹤,非燕雀之网所能罗也。」
5锺士季目王安丰:「阿戎了了解人意。」谓裴公之谈,经日不竭。吏部郎阙,文帝问 其人于锺会,会曰:「裴楷清通,王戎简要,皆其选也」于是用裴。
6王浚冲、裴叔则二人,总角诣锺士季,须臾去,后客问锺曰:「向二童何如?」锺 曰:「裴楷清通,王戎简要。后二十年,此二贤当为吏部尚书,冀尔时天下无滞才。」
7谚 曰:「后来领袖有裴秀。」
8裴令公目夏侯太初:「肃肃如入廊庙中,不修敬而人自敬。」一曰:「如入宗庙,琅 琅但见礼乐器。见锺士季,如观武库,但睹矛戟。见傅兰硕,江□(广啬)靡所不有。见山
巨源,如登山临下,幽然深远。」
9羊公还洛,郭奕为野王令。羊至界,遣人要之。郭便自往。既见,叹曰。「羊叔子何 必减郭太业!」复往羊许,小悉还,又叹曰:「羊叔子去人远矣!」羊既去,郭送之弥日,
一举数百里,遂以出境免官。复叹曰:「羊叔子何必减颜子!」
10王戎目山巨源:「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
11羊长和父繇与太傅祜同堂相善,仕至车骑掾。早卒。长和兄弟五人,幼孤。祜来 哭,见长和哀容举止,宛若成人,乃叹曰:「从兄不亡矣!」
12山公举阮咸为吏部郎,目曰:「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也。」
13王戎目阮文业:「清伦有鉴识,汉元以来未有此人。」
14武元夏目裴、王曰:「戎尚约,揩清通。」
15庾子嵩目和峤:「森森如千丈松,虽磊□(石可)有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 用。」
16王戎曰:「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
17王汝南既除生服,遂停墓所。兄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脱时过, 止寒温而已。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仍与语,转造精微。济
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遂留共语,弥日累夜。济虽俊爽,自视 缺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去,叔送至门。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
少能骑者。济聊问叔:「好骑乘不?」曰:「亦好尔。」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 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
曰:「始得一叔。」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 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
前,济曰:「臣叔不痴。」称其实美。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 于是显名,年二十八始宦。
18裴仆射,时人谓为「言谈之林薮」。
19张华见褚陶,语陆平原曰:「君兄弟龙跃云津,顾彦先凤鸣朝阳。谓东南之宝已 尽,不意复见诸生。」陆曰:「公未睹不鸣不跃者耳!」
20有问秀才:「吴旧姓如何?」答曰:「吴府君圣王之老成,明时之俊(义无丶)。 朱永长理物之至德,清选之高望。严仲弼九皋之鸣鹤,空谷之白驹。顾彦先八音之琴瑟,五
色之龙章。张威伯岁寒之茂松,幽夜之逸光。陆士衡、士龙鸿鹄之□(衮公换非)回,悬鼓 之待槌。凡此诸君:以洪笔为□(钅且)耒,以纸札为良田。以玄默为稼穑,以义理为丰
年。以谈论为英华,以忠恕为珍宝。著文章为锦绣,蕴五经为缯帛。坐谦虚为席荐,张义让 为帷幕。行仁义为室宇,修道德为广宅。」
21人问王夷甫:「山巨源义理何如?是谁辈?」王曰:「此人初不肯以谈自 居,然不读老、庄,时闻其咏,往往与其旨合。」
22洛中雅雅有三嘏:刘粹字纯嘏,宏字终嘏,漠字冲嘏,是亲兄弟,王安丰甥,并是 王安丰女婿。宏,真长祖也。洛中铮铮冯惠卿,名荪,是播子。荪与邢乔俱司徒李胤外孙,
及胤子顺并知名。时称「冯才清,李才明,纯粹邢。」
23卫伯玉为尚书令,见乐广与中朝名士谈议,奇之曰:「自昔诸人没已来,常恐微言 将绝。今乃复闻斯言于君矣!」命子弟造之,曰:「此人,人之水镜也,见之若披云雾睹青
24王太尉曰。「见裴令公精明朗然,笼盖人上,非凡识也。若死而可作,当与之同 归。」或云王戎语。
25王夷甫自叹:「我与乐令谈,未尝不觉我言为烦。」
26郭子玄有俊才,能言老庄,庾□(凯几换攵)尝称之,每曰:「郭子玄何必减庾子 嵩!」
27王平子目太尉:「阿兄形似道,而神锋太俊。」太尉答曰:「诚不如卿落落穆 穆。」
28太傅府有三才:刘庆孙长才,潘阳仲大才,裴景声清才。
29林下诸贤,各有俊才子:藉子浑,器量弘旷;康子绍,清远雅正;涛子简,疏通高 素;咸子瞻,虚夷有远志,瞻弟孚,爽朗多所遗;秀子纯、悌,并令淑有清流;戎子万子,
有大成之风,苗而不秀;唯伶子无闻。凡此诸子,唯瞻为冠,绍、简亦见重当世。
30庾子躬有废疾,甚知名,家在城西,号曰:「城西公府。」
31王夷甫语乐令:「名士无多人,故当容平子知。」
32王太尉云:「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泄水,注而不竭。」
33司马太傅府多名士,一时俊异。庾文康云:「见子嵩在其中,常自神王。」
34太傅东海王镇许昌,以王安期为记事参军,雅相知重。敕世子毗曰:「夫学之所益 者浅,体之所安者深。闲习礼度,不如式瞻仪形;讽味遗言,不如亲承音旨。王参军人伦之
表,汝其师之。」或曰:「王、赵、邓三参军,人伦之表,汝其师之。」谓安期、邓伯道、 赵穆也。袁宏作名士传,直云王参军。或云赵家先犹有此本。
35庾太尉少为王眉子所知,庾过江,叹王曰:「庇其宇下,使人忘寒暑。」
36谢幼舆曰:「友人王眉子清通简畅,嵇延祖弘雅劭长,董仲道卓荦有致度。」
37王公目太尉:「岩岩清峙,壁立千仞。」
38庾太尉在洛下,问讯中郎,中郎留之云:「诸人当来。」寻温元甫、刘王乔、裴叔 则俱至,酬酢终日。庾公犹忆刘、裴之才俊,元甫之清中。
39蔡司徒在洛,见陆机兄弟在参佐廨中,三间瓦屋,士龙住东头,士衡住西头。士龙 为人文弱可爱,士衡长七尺余,声作锺声,言多慷慨。
40王长史是庾子躬之外孙,丞相目子躬云:「入理泓然,我已上人。」
41庾太尉目于中郎:「家从谈谈之许。」
42庾公目中郎:「神气融散,差如得上。」
43刘琨称祖车骑为朗诣,曰:「少为王敦所叹。」
44时人目庾中郎:「善于托大,长于自藏。」
45王平子迈世有俊才,少所推服。每闻卫□(王介)言,辄叹息绝倒。
46王大将军与元皇表云:「舒风概简正,允作雅人,自多于邃,最是臣少所知拔。中 间夷甫、澄见语:『卿知处明、茂弘。茂弘已有令名,真副卿清论;处明亲疏无知之者。吾
常以卿言为意,殊未有得,恐已悔之?』臣慨然曰:『君以此试。顷来始乃有称者。』展常 人正自患知之使过,不知使负实。」
47周侯于荆州败绩,还,未得用。王丞相与人书曰:「雅流宏器,何可得遗?」
48时人欲题目高坐而未能,桓廷尉以问周侯,周侯曰:「可谓卓朗。」桓公曰:「精 神渊著。」
49王大将军称其儿云:「其神候似欲可。」
50卞令目叔向:「朗朗如百间屋。」
51王敦为大将军,镇豫章,卫□(王介)避乱,从洛投敦,相见欣然,谈话弥日。于 时谢鲲为长史,敦谓鲲曰:「不意永嘉之中,复闻正始之音。阿平若在,当复绝倒。」
52王平子与人书,称其儿「风气日上,足散人怀」。
53胡毋彦国吐佳言如屑,后进领袖。
54王丞相云:「刁亮之察察,戴若思之岩岩,卞望之峰距。」
55大将军语右军:「汝是我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
56世目周侯「嶷如断山」。
57王丞相召祖约夜语,至晓不眠。明旦有客,公头鬓未理,亦小倦。客曰:「公昨如 是,似失眠。」公曰:「昨与士少语,遂使人忘疲。」
58王大将军与丞相书,称杨朗曰:「世彦识器理政,才隐明断。既为国器,且是杨侯 淮之子。位望殊为陵迟,卿亦足与之处。」
59何次道往丞相许,丞相以麈尾指坐,呼何共坐曰:「来,来,此是君坐。」
60丞相治扬州廨舍,按行而言曰:「我正为次道治此尔!」何少为王公所重,故屡发 此叹。
61王丞相拜司徒而叹曰:「刘王乔若过江,我不独拜公。」
62王蓝田为人晚成,时人乃谓之痴。王丞相以其东海子,辟为掾。常集聚,王公每发 言,众人竞赞之;述于末坐曰:「主非尧、舜,何得事事皆是?」丞相甚
63世目杨朗:「沈审经断。」蔡司徒云:「若使中朝不乱,杨氏作公方未已。」谢公 云:「朗是大才。」
64刘万安,即道真从子,庾公所谓「灼然玉举」。又云:「千人亦见,百人亦见。」
65庾公为护军,属桓廷尉觅一佳吏,乃经年。桓后遇见徐宁而知之,遂致于庾公, 曰:「人所应有,其不必有;人所应无,己不必无,真海岱清士。」
66桓茂伦云:「褚季野皮里阳秋。」谓其裁中也。
67何次道尝送东人,瞻望见贾宁在后轮中,曰:「此人不死,终为诸侯上客。」
68杜弘治墓崩,哀容不称。庾公顾谓诸客曰:「弘治至羸,不可以致哀。」又曰: 「弘治哭不可哀。」
69世称「庾文康为丰年玉,稚恭为荒年谷。」庾家论云是文康称「恭为荒年谷,庾长 仁为丰年玉。」
70世目「杜弘治标鲜,季野穆少。」
71有人目杜弘治「标鲜清令,盛德之风,可乐咏也。」
72庾公云:「逸少国举。」故庾倪为碑文云:「拔萃国举。」
73庾稚恭与桓温书称:「刘道生日夕在事,大小殊快。义怀通乐,既佳,且足作友, 正实良器,推此与君,同济艰不者也。」
74王蓝田拜扬州,主簿请讳,教云:「亡祖、先君,名播海内,远近所知;内讳不出 于外。余无所讳。」
75萧中郎,孙承公妇父。刘尹在抚军坐,时拟为太常。刘尹云:「萧祖周不知便可作 三公不?自此以还,无所不堪。」
76谢太傅未冠,始出西,诣王长史,清言良久。去后,苟子问曰:「向客何如尊?」 长史曰:「向客□□(wei3wei3),为来逼人。」
77王右军语刘尹:「故当共推安石。」刘尹曰:「若安石东山志立,当与天下共推 之。」
78谢公称蓝田:「掇皮皆真。」
79桓温行经王敦墓边过,望之云:「可儿!可儿!」
80殷中军道王右军云:「逸少清贵人,吾于之甚至,一时无所后。」
81王仲祖称殷渊源:「非以长胜人,处长亦胜人。」
82王司州与殷中军语,叹云:「己之府奥,早已倾泻而见;殷陈势浩汗,众源未可得 测。」
83王长史谓林公:「真长可谓金玉满堂。」林公曰:「金玉满堂,复何为简选?」王 曰:「非为简选,直致言处自寡耳。」
84王长史道江道群:「人可应有,乃不必有;人可应无,己必无。」
85会稽孔沈、魏□(岂页)、虞球、虞存、谢奉并是四族之俊,于时之杰。孙兴公目 之曰:「沈为孔家金,□(岂页)为魏家玉,虞为长、琳宗,谢为弘道伏。」
86王仲祖、刘真长造殷中军谈,谈竟,俱载去。刘谓王曰:「渊源真可。」王曰: 「卿故堕其云雾中。」
87刘尹每称王长史云:「性至通而自然有节。」
88王右军道谢万石「在风林中,为自遒上」,叹林公「器朗神俊」,道祖士少「风领 毛骨,恐没世不复见如此人」,道刘真长「标云柯而不扶疏」。
89简文目庾赤玉:「省率治除」,谢仁祖云:「庾赤玉胸中无宿物。」
90庾中军道韩太常曰:「康伯少自标置,居然是出群器;及其发言遣辞,往往有情 致。」
91简文道王怀祖:「才既不长,于荣利又不淡;直以真率少许,便足对人多多许。」
92林公谓王右军云:「长史作数百语,无非德音,如恨不苦。」王曰:「长史自不欲 苦物。」
93殷中军与人书,道谢万:「文理转遒,成殊不易。」
94王长史云:「江思悛思怀所通,不翅儒域。」
95许玄度送母,始出都,人问刘尹:「玄度定称所闻不?」刘曰:「才情过于所 闻。」
96阮光禄云:「王家有三年少:右军、安期、长豫。」
97谢公道豫章:「若遇七贤,必自把臂入林。」
98王长史叹林公:「寻微之功,不减辅嗣。」
99殷渊源在墓所几十年。于时朝野以拟管、葛,起不起,以卜江左兴亡。
100殷中军道右军:「清鉴贵要」。
101谢太傅为桓公司马。桓诣谢,值谢梳头,遽取衣帻。桓公云:「何烦此。」因下共 语至暝。既去,谓左右曰:「颇曾见如此人不?」
102谢公作宣武司马,属门生数十人于田曹中郎赵悦子。悦子以告宣武,宣武云:「且 为用半。」赵俄而悉用之,曰:「昔安石在东山,缙绅敦逼,恐不豫人事。况今自乡选,反
违之邪?」
103桓宣武表云:「谢尚神怀挺率,少致民誉。」
104世目谢尚为「令达」。阮遥集云:「清畅似达。」或云:「尚自然令上。」
105桓大司马病。谢公往省病,从东门入。桓公遥望,叹曰:「吾门中久不见如此 人!」
106简文目敬豫为「朗豫」。
107孙兴公为庾公参军,共游白石山,卫君长在坐。孙曰:「此子神情都不关山水,而 能作文。」庾公曰:「卫风韵虽不及卿诸人,倾倒处亦不近。」孙遂沐浴此言。
108王右军目陈玄伯:「垒块有正骨」。
109王长史云:「刘尹知我,胜我自知。」
110王、刘听林公讲,王语刘曰:「向高坐者,故是凶物。」复更听,王又曰「自是钵 □(钅于)后王、何人也。」
111许玄度言:「琴赋所谓『非至精者,不能与之析理』,刘尹其人;『非渊静者,不 能与之闲止』,简文其人。」
112魏隐兄弟少有学义,总角诣谢奉。奉与语,大说之,曰:「大宗虽衰,魏氏已复有 人。」
113简文云:「渊源语不超诣简至,然经纶思寻处,故有局陈。」
114初,法汰北来,未知名,王领军供养之。每与周旋,行来往名胜许,辄与俱。不得 汰,便停车不行。因此名遂重。
115王长史与大司马书,道渊源「识致安处,足副时谈。」
116谢公云:「刘尹语审细。」
117桓公语嘉宾:「阿源有德有言,向使作令仆,足以仪行百揆。朝廷用违其才耳。」
118简文语嘉宾:「刘尹语末后亦小异,回复其言,亦乃无过。」
119孙兴公、许玄度共在白楼亭,共商略先往名达。林公既非所关,听讫,云:「二贤故自有才情。」
120王右军道东阳。「我家阿林,章清太出。」
121王长史与刘尹书,道渊源「触事长易。」
122谢中郎云:「王修载乐托之性,出自门风。」
123林公云:「王敬仁是超悟人。」
124刘尹先推谢镇西,谢后雅重刘,曰:「昔尝北面。」
125谢太傅称王修龄曰:「司州可与林泽游。」
126谚曰:「扬州独步王文度,后来出人郗嘉宾。」
127人问王长史江□(彪几换林)兄弟群从。王答曰:「诸江皆复足自生活。」
128谢太傅道安北:「见之乃不使人厌,然出户去,不复使人思。」
129谢公云:「司州造胜遍决。」
130刘尹云:「见何次道饮酒,使人欲倾家酿。」
131谢太傅语真长:「阿龄于此事故欲太厉。」刘曰:「亦名士之高操者。」
132王子猷说:「世目士少为朗,我家亦以为彻朗。」
133谢公云:「长史语甚不多,可谓有令音。」
134谢镇西道敬仁:「文学镞镞,无能不新。」
135刘尹道江道群「不能言而能不言」。
136林公云:「见司州警悟交至,使人不得住,亦终日忘疲。」
137世称「苟子秀出,阿兴清和。」
138简文云:「刘尹茗柯有实理。」
139谢胡儿作著作郎,尝作王堪传,不谙堪是何似人,咨谢公。谢公答曰:「世胄亦被 遇。堪,烈之子。阮千里姨兄弟,潘安仁中外。安仁诗所谓『子亲伊姑,我父唯舅』。是许
140谢太傅重邓仆射,常言:「天道无知,使伯道无儿。」
141谢公与王右军书曰:「敬和栖托好佳。」
142吴四姓旧目云:「张文,朱武,陆忠,顾厚。」
143谢公语王孝伯:「君家蓝田,举体无常人事。」
144许掾尝诣简文,尔时风恬月朗,乃共作曲室中语。襟情之咏,偏是许之所长。辞寄 清婉,有逾平日。简文虽契素,此遇尤相咨嗟,不觉造膝,共叉手语,达于将旦。既而曰:
「玄度才情,故未易多有许。」
145殷允出西,郗超与袁虎书云:「子思求良朋,托好足下,勿以开美求之。」世目袁 为「开美」,故子敬诗曰:「袁生开美度。」
146谢车骑问谢公:「真长至峭,何足乃重?」答曰:「是不见耳!阿见子敬,尚使人 不能已。」
147谢公领中书监,王东亭有事应同上省。王后至,坐促,王、谢虽不通,太傅犹敛膝 容之。王神意闲畅,谢公倾目。还谓刘夫人曰:「向见阿瓜,故自未易有。虽不相关,正是
使人不能已已。」
148王子敬语谢公:「公故萧洒。」谢曰:「身不萧洒,君道身最得,身正自调畅。」
149谢车骑初见王文度,曰:「见文度,虽萧洒相遇,其复□(忄音)□(忄音)竟 夕。」
150范豫章谓王荆州:「卿风流俊望,真后来之秀。」王曰:「不有此舅,焉有此 甥?」
151子敬与子猷书,道「兄伯萧索寡会,遇酒则酣畅忘反,乃自可矜。」
152张天锡世雄凉州,以力弱诣京师,虽远方殊类,亦边人之桀也。闻皇京多才,钦羡 弥至。犹在渚住,司马著作往诣之。言容鄙陋,无可观听。天锡心甚悔来,以遐外可以自
固。王弥有俊才美誉,当时闻而造焉。既至,天锡见其风神清令,言话如流,陈说古今,无 不贯悉。又谙人物氏族,中来皆有证据。天锡讶服。
153王恭始与王建武甚有情,后遇袁悦之间,遂至疑隙。然每至兴会,故有相思。时恭 尝行散至京口射堂,于时清露晨流,新桐初引,恭目之曰:「王大故自濯濯。」
154司马太傅为二王目曰:「孝伯亭亭直上,阿大罗罗清疏。」
155王恭有清辞简旨,能叙说而读书少,颇有重出。有人道孝伯常有新意,不觉为烦。
156殷仲堪丧后,桓玄问仲文:「卿家仲堪,定是何似人?」仲文曰:「虽不能休明一 世,足以映彻九泉。」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白话世说新语-王宁主编.pdf40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8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白话世说新语
主题索引(代 目录)
主题索引 (代 目录)
18.裴令公损有馀补不足
凡例 …………………… (1)
19.太保不在能言之流 …… (10)
20.裴令往吊 ……………… (10)
21.王戎不受赙仪 ………… (10)
22.王骏赎刘道真 ………… (11)
1.陈仲举言为士则 ………… (4)
23.裸体 …………………… (11)
2.周子居评黄叔度 ………… (4)
24.郗公抚二小儿 ………… (11)
3.郭林宗评黄叔度 ………… (5)
25.顾荣施人 ……………… (12)
4.李元礼高自标持 ………… (5)
26.祖光禄孤贫至孝 ……… (12)
5.李元礼评荀、钟
………… (5)
27.王丞相启用周镇 ……… (12)
6.陈太丘诣荀朗陵 ………… (5)
28.邓攸避难 ……………… (13)
7.陈季方答客问其父 ……… (6)
29.王长豫以慎密为端 …… (13)
8.陈太丘论子 ……………… (6)
30.桓常侍不说深公 ……… (13)
9.荀巨伯不败义求生 ……… (6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世说新语》赏誉第八56-103 - 木婉清扬的主页
(56)世目周侯:“嶷如断山①。”
①嶷(nì):形容山高特立。断山:指悬崖峭壁。按:这句形容周f&清高正直,据《晋书·周f&传》说,人们不敢轻慢他。
世人评论武城侯周f&:“像悬崖绝壁一样陡峭。”
(57)王丞相招祖约夜语,至晓不眠①。明旦有客,公头鬓未理,亦小倦,客曰:“公昨如是似失眠②。”公曰:“昨与士少语,遂使人忘疲。”
①祖约:字士少,曾任豫州刺史。
②“公昨”句:“是”字疑是衍文,此句似应为“公昨如似失眠”,否则于理不顺。
丞相王导邀祖约晚上来清谈,谈到天亮也没有睡觉。第二天一早有客人来,王导出来见客时,还没有梳头,身体也有点困倦,客人问道:“您昨天夜里好像失眠了。”王导说:“昨晚和士少清谈,就让人忘了疲劳。”
(58)王大将军与丞相书,称杨朗曰①:“世彦识器理致,才隐明断②。既为国器,且是杨侯淮之子,位望殊为陵迟③。卿亦足与之处。”
①杨朗:字世彦。参看《识鉴》第13&则。
②识器:识见和气量。理致:义理和情趣。
③国器:足以主持国政的人才。杨侯淮:杨淮,实即杨准,西晋元康未年任冀州刺史,是当时名士。陵迟:衰微。
大将军王敦给丞相王导写信,称赞杨朗说:“世彦很有识见和气量,言谈深得事物之义理而有情趣,才学精微,论断高明。既是足以治国的人才,又是杨侯淮的儿子,可是地位和名望很是卑微。你也可以和他相处。”&
(59)何次道往丞相许,丞相以麈尾指坐呼何共坐①,曰:“来,来,此是君坐。”
①“何次道”句:何次道,名充,字次道,是王导的大姨子的儿子,小时候就和王导很要好,且历任显官。王导在东晋初年任右将军、扬州刺史、监江南诸军事,很器重何次道,有意让他辅助自己并准备让他接任,所以常借故露出此意。这一则和下一则所说的都是要表示这个意思。
何次道到丞相王导那里去,王导拿拂尘指着座位招呼他同坐,说:“来,来,这是您的座位。”
(60)..&丞相治扬州廨舍,按行而言曰①:“我正为次道治此尔!”何少为王公所重,故屡发此叹。
①按行:巡视。
丞相王导修建扬州的官署,他在视察修建情况时说:“我只是替次道修建这个官署罢了!”何次道年轻时就受到王导的重视,所以王导屡次表示这样的赞叹。
(61)王丞相拜司徒而叹曰①:“刘王乔若过江,我不独拜公②。”
①司徒:官名,与司室。太尉号称三公,是最高级的官,司徒和丞相职务相通,所以一般不并置。按:东晋明帝即位后,王导升任司徒。
②刘王乔:刘畴,字王乔,年轻时名望就很高,西晋永嘉年间,任司徒左长史,后被害。当时有人以为他是司徒的合适人选。
丞相王导受任为司徒时叹道:“如果刘王乔能过江来,我不会一个人就任三公。”
(62)王蓝田为人晚成,时人乃谓之痴①。王丞相以其东海子,辟为椽②。常集聚,王公每发言,众人竞赞之。述于未坐曰:“主非尧、舜,何得事事皆是③!”丞相甚相叹赏。
①王蓝田:王述,字怀祖,年轻时继承了他父亲的封爵为蓝田县侯。性恬静,不爱显示,众人竟相辩论时,他也不为所动,所以到三十岁时还没有名望,别人就认为他痴呆。
②东海:王述的父亲王承曾任东海郡太守,所以称为东海。按:王承在东晋初年,名望很大,当时的名臣王导、庾亮等都比不上他,所以王导因为他的关系有意提拔王述。
③主:僚属称上司为主。
蓝田侯王述为人处世,成就比较晚,当时人们竟认为他痴呆。丞相王导因为他是东海太守王承的儿子,就召他做属官。有一次聚会,王导每次讲话,大家都争着赞美。坐在未座的王述说:“主公不是尧、舜,怎么能事事都对!”王导非常赞赏他。
(63)世目杨朗:“沉审经断①。”蔡司徒云:“若使中朝不乱,杨氏作公方未已②。”谢公云:“朗是大才。”
①沉审:深沉慎重。经断:顺理决断。
②杨氏:指杨朗六兄弟。杨朗兄弟六人,名声都很大,舆论界认为他们都有丞相的声望。其父杨准在西晋惠帝未年任冀州刺史,因看到战乱频起。国事无望;就终日纵酒。按:《识鉴》第13&则记杨朗曾参加玉敦的叛乱,晋明帝想杀他,看来也并非做三公的人才。
世人评论杨朗:“深沉慎重,顺理而决断。”司徒蔡谟说:“如果西晋不乱,杨氏任三公的将会接连不断。”谢安说:“杨朗是大才。”
(64)刘万安即道真从子,庾公所谓的然玉举①。又云:“千人亦见,百人亦见②。”
①灼然:形容鲜明。玉举:玉立,比喻操守坚定。
②见:同“现”。
刘万安就是刘道真的侄儿,是庾琮所说的操守鲜明坚定的人物。又说:“他在千人中也能显露出来,在百人中也能显露出来。”
(65)庾公为护军,属桓廷尉觅一佳吏,乃经年①。桓后遇见徐宁而知之,遂致于庾公,曰:“人所应有,其不必有;人所应无,己不必无②。真海岱清士③。”
①护军:护军将军,是掌握中央军权的。按:庾亮在晋明帝时升任护军将军。
②“人所”句:这里所说的有、无,大概是指礼法、道德方面的内容。按句意,似指徐宁与众不同。
③海岱:古称今山东省东海与泰山间之地。按:徐宁是东海郡人,东海郡包括江苏、山东东部一带。
庾亮任护军将军的时候,托廷尉桓彝代找一个优秀的属官,过了一年竟然还没找到。桓彝后来碰见徐宁,并且很赏识他,就把他推荐给庾亮,并介绍说:“人们应该有的,他不一定有;人们不应该有的,他不一定没有。他确实是海岱一带的清廉正直的人士。”
(66)桓茂伦云:“诸季野皮里阳秋①。”谓其裁中也②。
①皮里阳秋:指肚里有《春秋》笔法,即表面上不作评论,内心却有褒贬。原作皮里春秋,因避讳改为“阳”。
②裁中:裁于中;内心有裁决。
桓茂伦说:“诸季野是皮里春秋。”这指的是他心中有裁决。
(67)何次道尝送东人,瞻望,见贾宁在后轮中①,曰:“此人不死,终为诸侯上客②。”
①东人:指从建康以东来的人。贾宁:字建宁,后任苏峻的参军,随苏峻起兵反帝室,失败后,先投降,官至新安太守。后轮:后车。
②诸侯:指所分封的王侯。
何次道有一次送走从东来的客人,远远望去,看见贾宁在后面的车上,就说:“这个人如果不死,终归要做王侯的尊贵宾客。”
(68)杜弘治墓崩,哀容不称①。庾公顾谓诸客曰:“弘冶至赢,不可以致哀②。”又曰:“弘治哭不可哀。”
①杜弘治:杜义,字弘治,年轻时就很有名声,官至丹阳丞。不称(chèn):不相称,按:这句话指他表情不够悲伤。
②赢(lèi):瘦弱。致哀:极其哀痛。
社弘治家祖坟塌了,他的悲伤表情和这件事不相称。庾亮环顾众宾客,对他们说:“弘治身体极弱,不可以太伤心。”又说:“弘治不能哭得太伤心。”
(69)世称庚文康为丰年玉,稚恭为荒年谷①。庾家论云:“是文康称恭为荒年谷,庾长仁为丰年玉②。”
①丰年玉:比喻能润色太平。这里用来形容庾亮是能锦上添花的治国人才。稚恭:庾翼,字稚恭,是庾亮的弟弟。据《晋书·瘦翼传)载,翼素有大志,以平胡平蜀为己任。荒年谷:比喻能救助艰难困苦。这里用来形容庾翼是能够雪中送炭的挽救危亡的人才。
②庾长仁:庾统,字长仁,是庾亮另一个弟弟的儿子,曾任寻阳郡太守。
世人称颂庾亮像丰年的美玉,称颂庾稚恭像灾荒年头的粮食。庾家内部评论则说:“是庾亮称赞稚恭像灾荒年头的粮食,庾长仁像丰年的美玉。”
(70)世目杜弘治标鲜,季野穆少①。
①标鲜:标致鲜明。穆少:温和、要求少。
世人评论杜弘治风采俊秀照人,褚季野温和淡泊。
(71)有人目杜弘治:“标鲜清令,盛德之风,可乐咏也①。”
①清令:清高纯美。盛德:高尚的道德。乐咏:用音乐、诗歌来赞颂。
有人评论杜弘治:“风采俊秀照人,本性清高纯美,表现出大德的风范,是值得歌颂的。”
(72)庾公云:“逸少国举①。”故庾倪为碑文云:“拔萃国举②。”
①逸少:王羲之,字逸少。
②拔萃国举:意即出类拔革的人,全国推崇的人。
庾亮说:“逸少是全国所推崇的人。”所以庾倪给他写碑文时就写上:“拔萃国举”。
(73)庾稚恭与桓温书,称:“刘道生日夕在事,大小殊快。义怀通乐既佳,且足作友,正实良器①。推此与君,同济艰不者也②。”
①义怀:仁义心怀。通乐:豁达和乐。
②艰不(pǐ):艰难困苦。不,阻塞不通。
庾稚恭写信给桓温,称赞说:“刘道生白天晚上都在处理政事,大小事情都处理得非常称心如意。这个人胸怀仁义,豁达和乐,不但这方面很好,而且很值得结为良友,确实是优秀人才。现在把他推荐给您,和您一起度过艰难困苦的时日吧。”
(74)王蓝田拜扬州,主簿请讳①。教云:“亡祖、先君,名播海内,远近所知。内讳不出于外,馀无所讳②。”
①讳:指家讳,避忌说出一家内长辈的名字。按:晋人重视家讳,别人不能当面说出与对方长辈名字相同或同音的字。所以新官上任,下属要请求指出应该避忌的名讳,以免无意中触犯了。
②内讳:指避忌家内妇女的名字。《礼记》说:“妇人之讳不出门。”
蓝田侯王述就任扬州刺史时,州府主簿向他请示要避忌的名讳。王述批示说:“先祖、先父,名声远播全国,是远远近近都知道的。妇女的名字不能向外人说出,此外没有要避忌的了。”
(75)萧中郎,孙丞公妇父,刘尹在抚军坐,时拟为太常①。刘尹云:“萧祖周不知便可作三公不?自此以还,无所不堪②。”
①萧中郎:萧轮,字祖周,曾任常侍。国子博士。抚军:指简文帝司马呈,即位前曾为抚军大将军。太常:是九卿之一,主管祭把礼乐。按:九卿是在三公之下,是中央行政机关的长官。
②以还:以下。堪:能胜任。
中郎萧祖周是孙丞公的岳父,丹阳尹刘真长在抚军大将军那里做客时,商议提升萧祖周任太常。刘真长说:“萧祖周不知可以不可以就提为三公?从三公以下,他没有不能胜任的。”
(76)谢太傅未冠;始出西①,诣王长史,清言良久。去后,苟子问曰:“向客何如尊?”②长史曰:“向客舋舋,为来逼人③。”
①未冠(guàn):还没有成年。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到了成年。出西:指到首都建康。按:谢安在出来做官以前,住在东部的会稽郡,从会稽往西去建康,就叫出西。
②苟子:王脩,字敬仁,小名苟子,是王濛(即王长史)的儿子。尊:称呼父亲。
③舋舋(wēiwě&i):同“娓娓”,勤勉不倦的样子。这里指谈论不倦。据《晋书》说,由于王濛这句话和王导的器重,谢安年轻时名望就很大。
太傅谢安还没有成年时,初到京都,到长史王濛家去拜访,清谈了很久。走了以后,王苟子问他父亲:“刚才那位客人和父亲相比怎么样?”王濛说:“刚才那位客人娓娓不倦,谈起来咄咄逼人。”
(77)王右军语刘尹:“故当共推安石。”刘尹曰:“若安石东山志立,当与天下共推之①。”
①“若安石”句:谢安(字安石)寓居会稽郡上虞县,官府多次征召,也不肯出任官职,只想在东山隐居,畅游山水。但是他一向名望很大,所以大家仍然希望他能出仕。到四十多岁时,才应桓温的邀请出任司马。东山志:指隐居的心愿。&
【译文】右军将军王羲之对丹阳尹刘惔说:“我们当然要一起推荐安石。”刘惔说:“如果安石志在隐居,我们应该和天下人一起推荐他。”
(78)谢公称蓝田:“掇皮皆真①。”
①掇(duō):揭去,真:指真率,这句指里外皆真,不做作。
谢安称赞蓝田侯王述说:“剥去皮都是真率的。”
(79)桓温行经王敦墓边过,望之云:“可儿!可儿①!”..&
①可儿:等于可人,使人可意的人,可爱的人。所谓可儿,多从才德方面说的。按:王敦豪爽,好清谈,口不言财利,但后来兴兵作乱,心怀残忍。桓温称赞他,只是表明自己的心迹罢了。
桓温出行,经过王敦墓边,望着王敦的坟墓说:“可意人儿!可意人儿!”
(80)殷中军道王右军云:“逸少清贵人,吾于之甚至,一时无所后①。”
①清贵:清高尊贵。于:厚;亲爱。甚至:指到了顶点。所后:后来人。指没有人能比得上他。
中军将军殷浩评论右军将军王羲之说:“逸少是个清高尊贵的人,我对他喜欢到极点,一时没有人能比得上他的。”
(81)王仲祖称殷渊源:“非以长胜人,处长亦胜人①。”
①处长:处理、对待自己的长处。
王仲祖称赞殷渊源说:“他不但凭自己的长处胜过别人,而且在对待长处上也胜过别人。”
(82)王司州与殷中军语,叹云:“己之府奥,蚤已倾写而见①;殷陈势浩汗,众源未可得测②。”
①府奥:肺腑,比喻内心的话。倾写:等于“倾泻”。
②浩汗:浩瀚;广大。按:这句话比喻殷浩擅长清谈,辞锋玄理,深不可测。同时用字也语义双关,因为殷浩,字渊源,这里就用“浩、源”二字。
司州刺史王胡之和中军将军殷浩清谈,王胡之后来赞叹说:“我自己的见解,早已倾吐净尽;殷浩摆开清谈的阵势浩浩荡荡,各个源头还没法估量。”
(83)王长史谓林公:“真长可谓金玉满堂①。”林公曰:“金玉满堂,复何为简选②?”王曰:“非为简选,直致言处自寡耳③。”
①金玉满堂:原是以宝物满正屋来比喻极为富有,这里用来描写清谈,说刘真长的辞藻和玄理丰富多采。
②简选:选择。按:刘真长善谈玄理,且言辞简洁,而支道林却认为他言语谨慎,经过挑选润色。
③“非为”句:原注“谓吉人之辞寡,非择言而出也”。
长史王濛对支道林说:“真长的言谈可以说是金玉满堂。”支道林说:“既然是金玉满堂,为什么又要挑选言辞?”王濛说:“不是经过挑选,只是他应用言辞的地方本来就不多呀。”
(84)王长史道江道群:“人可应有,乃不必有:人可应无,己必无①。”
①可应有:指应该具备的各个方面。
王濛评论江道群说:“人们应该有的,他却不一定有;人们应该没有的,他自己一走没有。”
(85)会稽孔沈、魏f&、虞球、虞存、谢奉并是四族之俊,于时之杰。孙兴公目之曰:“沈为孔家金,f&为魏家玉,虞为长、琳宗,谢为弘道伏①。”
①长、琳:长指虞存,字道长;琳指虞球,字和琳。宗:尊重;推崇。弘道:谢奉,字弘道。参看《雅量》第33&则注①。伏:通“服”,敬佩。
会稽郡孔沈、魏f&、虞球、虞存、谢奉五人同是四个家族的英俊之才,当时的杰出人物。孙兴公评论你们说:“孔沈是孔家的金子,魏f&是魏家的宝玉,至于虞家则应推崇道长、和琳的才识,谢家应敬佩弘道的美德。”
(86)王仲祖、刘真长造殷中军谈,谈竟,俱载去。刘谓王曰:“渊源真可①。”王曰:“卿故堕其云雾中②。”
①可:与前面第79&则“可儿”的“可”同义,这里指才学可取,优良。按:殷渊源善谈玄理,谈论精微,为人所推崇。
②云雾:比喻蒙蔽人的东西,迷离恍惚的谈论。
王仲祖和刘真长到中军将军殷渊源家清谈,谈完了,就一起坐车走。刘真长对王仲祖说:“渊源的言论真可意。”王仲祖说:“你原来掉进了他设下的迷雾中。”
(87)刘尹每称王长史云:“性至通而自然有节①。”
①“性至”句:(晋书·王濛传)说,王濛“克己励行”,“虚己应物,恕而后行”,“喜愠不形于色”,这大概就是所谓至通,有节。
丹阳尹刘真长常常称赞长史王檬说:“本性最为通达,而且自然有节制。”
(88)王右军道谢万石:“在林泽中,为自遒上①”;叹林公:“器朗神俊”;道祖士少:“风领毛骨,恐没世不复见如此人②”;道刘真长:“标云柯而不扶疏③”。
①为:而。遒(qíu):刚劲有力。按:谢万石善自炫耀,王羲之说他有“迈往之气”(勇往直前的气概)。
②毛骨:指容貌。没世:终生。
③标云柯:高耸入云的树枝。扶疏:枝叶茂盛。按:刘真长清高恬淡,性任自然,所以王羲之这样赞誉他。&
右罕将军王羲之评论谢万石说:“在山林湖泽这种隐居地里,自然会刚劲超群”;赞叹支道林说:“胸襟开朗,精神俊逸”;评论祖士少:“风度比容貌更动人,恐怕一辈子不会再见到这样的人”;评论刘真长:“像高耸入云的大树,枝叶并不繁茂”。
(89)简文目庾赤玉:“省率治除”。谢仁祖云:“庾赤玉胸中无宿物①。”
①宿物:积物;旧物。
简文帝评论庚赤玉:“明察,直率,有修养,洁身自好。”谢仁祖说:“庾赤玉心里不存芥蒂。”
(90)殷中军道韩太常曰①:“康伯少自标置,居然是出群器②。及其发言遣辞,往往有情致。”
①韩太常:韩伯,字康伯,是殷中军(殷浩)的外甥,曾任吏部尚书。后升任太常,尚未到任就病死了。
②标置:自视甚高。居然:显然。
中军将军殷浩称道太常韩康伯说:“康伯年轻时就自视甚高,显然是超群出众的人才。当他发表意见时,他的言谈辞藻,处处都有情趣。”
(91)简文道王怀祖:“才既不长,于荣利又不淡①,直以真率少许,便足对人多多许②。”
①“才既”句:《晋书·王述传》载,王述(字怀租)年轻时性沉静,人以为痴。后任宛陵县令时,颇受赠遗,为州司所检。这大概就是这里说的内容。
②少许:一点儿。对:对当;相等。多多许:很多。
简文帝称道王怀祖说:“才能又不突出,对名利又很热心,可是只凭着他那一点真诚直率,就足以抵得上别人很多很多东西。”
(92)林公谓王右军云:“长史作数百语,无非德音,如恨不苦①。”王曰:“长史自不欲苦物。”
①长史:指王濛,曾任司徒左长史。擅长清谈。如:而;却。苦:是说使别人无话可说,陷入困境。
支道林和尚对右军将军王羲之说:“王长史说上几百句,无非是一些合乎仁德的话,遗憾的是不能困住人家。”王羲之说:“长史本来就不想困住人家。”
(93)殷中军与人书,道谢万“文理转遭,成殊不易①。”
①文理:文辞义理。《晋书·谢万传》说他“工言论,善属文”。
中军将军殷浩给友人写信,称道谢万“文辞和义理变得刚劲有力了,取得这样的成就也很不容易。”
(94)王长史云:“江思悛思怀所通,不翅儒域①。”
①不翅:不啻,不止,不仅。儒域:儒学的领域。按:江思悛(quān)博览群书,综合儒学、道学,所以这里说不翅儒域。
长史王濛说:“江思悛思想所贯通的,不止是儒学。”
(95)许玄度送母,始出都,人问刘尹:“玄度定称所闻不①?”刘曰:“才情过于所闻。”
①称(chèn):相称。
许玄度为送他母亲,初到京都来,有人问丹阳尹刘真长:“玄度究竟和传闻相称不相称?”刘真长说:“他的才华超过了传闻。”
(96)阮光禄云:“王家有三年少:右军,安期、长2&豫①。”
①安期:王应,字安期。参看《识鉴》第15&则注①。长豫:王悦,字长豫。参看《德行》第29则注①。按:安期、长豫和王羲之(字逸少,曾任右军将军)是同一家族的,是诸多年少中选拔出来称道的。
光禄大夫阮裕说:“王家有三少年:逸少、安期、长豫。”
(97)谢公道豫章①:“若遇七贤,必自把臂入林②。”
①豫章:指谢鲲,字幼舆,曾任豫章太守。喜好道学,不修边幅。放荡不羁。
②七贤:指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参看本篇第29&则注①。把臂:拉着手,表示亲密的意思。按:这句指谢鲲也会成为七贤一类的人。
谢安称道豫章太守谢鲲说:“他如果遇到竹林七贤,一定会手拉手地进入竹林。”
(98)王长史叹林公:“寻微之功,不减辅嗣①。”
①寻微:探索深奥微妙的玄理。辅嗣:王粥,字辅嗣。参看《文学》第6&则注②。按:支道林是和尚,也潜心玄学,是当时的名僧。
长史王濛赞赏支道林说:“他探索玄理的功力,不亚于王辅嗣。”
(99)殷渊源在墓所几十年①。于时朝野以拟管、葛,起不起,以卜江左兴亡②。
①“殷渊源”句:殷浩,字渊源,年轻时就有美名,善谈玄理。曾出任官职,后称病,隐居在祖坟的陵园中,将近十年。几(jī),将近。
②管、葛:管指管仲,春秋时人,辅助齐桓公成为霸主;葛指诸葛亮,两人都是古代名相。“起不起”句:起,指出来做官。殷浩素有盛名,江左人士认为他有宰相之才,他的出仕与否,关系着东晋的兴亡。
殷渊源在陵园中住了将近十年。在这期间,朝廷内外的人士都把他比做管仲和诸葛亮,看他出仕还是退隐,来预测东晋政权的兴衰存亡。
(100)殷中军道右军“清鉴贵要①”。
①清鉴贵要:清鉴,指清高、有鉴识;贵要,指尊贵扼要。
中军将军殷浩称道右军将军王羲之“清高,有精辟的见解,而且尊贵,能抓住要点。”
(101)谢太傅为桓公司马①。桓诣谢,值谢梳头,遍取衣帻。桓公云:“何烦此!”因下共语至瞑②。既去,谓左右曰:“颇曾见如此人不?”
①“谢太傅”句:谢安四十多岁时,仍隐居会稽。征西大将军桓温请他出任司马,他才离家赴任。
②下:指下堂到谢安梳头的地方去。
太傅谢安出任桓温手下的司马。有一次,桓温到谢安那里去,正碰上谢安在梳头,谢安就匆忙去取衣服、头巾来穿戴。桓温说:“何必为这事麻烦!”便下堂去和他一直谈到晚。桓温出门后,问随从:“你们可曾见过这样的人吗?”
(102)谢公作宣武司马,属门生数十人于田曹中郎赵悦子①。悦子以告宣武,宣武云:“且为用半”。赵俄而悉用之,曰:“昔安石在东山,缙绅敦逼,恐不豫人事②。况今自乡选,反违之邪?”
①田曹中郎:掌管农事的官。
②“昔安石”句:据《晋书·谢安传》载,谢安隐居会稽时,扬州刺史厦冰想请他任职,“累下郡县敦逼,不得已赴召,月余告归。”缙(jìn)绅,指官员。豫,参加。
谢安出任桓温的司马时,把几十个门生托付给田曹中郎赵悦子安排职位。悦子把这事告诉桓温,桓温说:“姑且用他一半人。”赵悦子不久就把这些人全部录用了,他说:“过去安石在东山隐居时,郡县的官员敦促、逼迫他出仕,唯恐他不过问政事。况且现在是他自己从家乡选来的人,怎么反而不依从他呢?”
(103)桓宣武表云:“谢尚神怀挺率,少致民誉①。”
①神怀挺率:指胸怀正直坦率。
桓温上奏章说:“谢尚胸怀正直坦率,年轻时就得到众人的赞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姬夜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