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 短篇小说 知青电视剧全集

八十年代-搜狐读书
---------------
重访80年代
  这是一本围绕“八十年代”情境及问题意识的对话录,谈话对象是80年代引领潮流的11位风云人物,包括阿城、崔健、陈丹青、刘索拉等人,他们分别属于诗歌、小说、音乐、美术、电影、哲学以及文学研究等领域。
  谈话内容则抽取了相关领域里在今天仍然有讨论价值的当时的热点内容作为话题……
  鸣谢:本专题所有文字、图片均为新京报提供。
  制作统筹:萧三郎、牛文怡
  采访统筹:刘晋锋
  采写:刘晋锋、张璐诗、周文翰、甘丹、曹雪萍、张弘、天蓝、刘玮
  摄影:郭延冰、秦斌
重新审视80年代文化热
  今日推出“重返80年代”特刊,从2004年10月推出第一期“追寻80年代”,这一系列已经走过了18个月的时间,到今年4月告一段落。在今天推出的这一特刊里,我们以同题采访的形式重访了文学、音乐、美术、影视等领域中80年代的代表人物,希望通过他们的回答勾勒出当今时代对80年代文化热潮反思的轮廓。[][]
80年代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吗?
对于这个问题,受访人物分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有热情歌颂者,如在《西游记》中饰演孙悟空一角的六小龄童认为:“80年代完全是文艺复兴时期。如果大家现在不急功近利,还可以超过那个时候的文艺复兴。”有审慎苛视者,艺术家黄锐说:“这种说法也太可怜了,其实80年代的文艺成就也不是很高,只不过是有一些呐喊,不是真正对社会和时代的推动。”
也有中立如林兆华的观点可以代表一部分人的看法:“真正的文艺复兴应该是各个领域都出现一些大家,所以80年代可以说成是由于时代的发展,孕育着文艺复兴的开始。”
有人感恩,有人并不怀念
  社会整体在80年代取得的成就不是很高,创作与思想上的很多作品很快就会过时”,这是追忆者们对80年代文化热最重的责问。
  从个人的角度而言,主持人赵忠祥对80年代充满了感恩:“80年代在我心中是神圣的,并且是鲜明存在的。”崔健则表示自己并不怀念那个时代……[][]
1980年文化坐标系
  ●尚在四川美院学画的罗中立以一幅超级写实主义作品《父亲》一举成名,罗中立也由此被誉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画坛的一面旗帜。
  ●在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展上展出《西藏组画》,开拓了美术界崭新的现实主义画风。
  ●《星星画展》举办第二届,参加展览的画家有艾未未、严力、王长百、阿城、林春严、鲍方等。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歌曲》编辑部共同举办了“听众喜爱的十五首歌曲”评选,获奖的两首歌曲《乡恋》与《军港之夜》,在当时引发了一阵激烈的争论。
  ●以她出色的演唱和作品中非常中国化的传统浪漫主义———混合着三言二拍中才子佳人式的浪漫,和30年代新文化运动中的感伤主义浪漫,风靡大江南北,被称为当时的“靡靡之音”。
  ●1980年,萨特逝世了,5万法国人站在房顶上爬到树枝上在巴黎为这位哲学家送行,哲学家的死亡引发了中国人对《存在与虚无》的狂热,尽管并没有多少人真正将这本厚厚的天书看完。
  ●1980年,《福建文学》发表了舒婷的诗,并展开多期讨论。当时,舒婷还是灯泡厂的女工。讨论会上,对峙很激烈。批评舒婷诗歌的人讲话很粗野,甚至把舒婷说哭了。
崔健:可能80年代真正发光之时在以后
崔健,摇滚歌手,1986年的国际和平年的音乐会上,演唱了《一无所有》一举成名
 1。你记忆中哪些人是80年代的风云人物?
 我算一个吧。朦胧诗人。音乐圈当时有唐朝乐队、黑豹乐队、王迪,流行音乐还有陈哲,黑子(王彦军)。我觉得王朔应该也算,姜文——那时候还没有开始搞电影。
 2。80年代哪件事情对你的影响最大?
 自由创作音乐,自由创作艺术。其他的太多了,一时想不起来。……[]
叶小纲:那时候没想到现在的社会是整体浮躁
叶小纲,现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作曲系副主任  80年代你最大的娱乐活动是什么?
听来访问的外国著名乐团的音乐会.
  80年代哪一个文艺作品给你的印象最深(电影、书、音乐……?)
小说《晚霞消失的时候》
  你在80年代最想去的地方书哪儿?现在去过了吗?
去美国留学. 现已留学完毕并回国.……[]
成方圆:如果重回80年代,仍然做歌手
成方圆,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
  用一个形容词描述80年代人们的表情。
  现在哪一变化是你在80年代最难想像到的?
互联网、手机、私人汽车的出现和流行。
  如果重回80年代,你会选择做什么工作?
仍然做歌手。[][]
1981年文化坐标系
  ●《傅雷家书》由三联出版社出版,一印再印后销量150万册。
  ●3月27日,我国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在北京逝世,他曾当选为全国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电影《牧马人》上映,引起强烈反响。电影《牧马人》是根据著名作家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改编而成,由和丛珊主演。《牧马人》是“文革”结束后,谢晋的又一部“右派”题材的影片,影片上映后产生了极大的轰动,并获第6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4月14日中国获第三十六届世乒赛全部项目冠军。
  ●11月16日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三届女子赛上,中国女排首次获世界冠军。
芒克:顾城和海子代表不了80年代
芒克,原名姜世伟,朦胧派诗人
  新京报:你认为目前社会整体对80年代记忆失真吗?  
芒克:举例来说,不久前凤凰卫视的某个栏目组做了一个关于80年代节目,来采访过我。后来,节目播出时,我发现只是顺便提了我一下,主要是在讲顾城和海子。两个死人代表了80年代?……[]
欧阳江河:海子和骆一禾之死对我影响最大
欧阳江河 诗人。1983年至1984年间,他以长诗《悬棺》闻名
你记忆中哪些人是80年代的风云人物?
欧阳江河:朦胧诗人,韩少功,王安忆,苏童,李陀, 阿城,甘阳,翟永明,张艺谋,陈凯歌,何多苓,贾平凹,路遥,何立伟,史铁生,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李泽厚,谢冕,顾城,舒婷,唐晓渡……[]
万夏:在诗歌方面是井喷似地创作
万夏 先锋诗人。1984年与李亚伟、胡玉、胡冬、马松等共创“莽汉主义”诗歌流派
 你认为目前社会整体对80年代记忆失真吗
 非常失真。大家都好像都忘了80年代,比如当年有成就的诗人里,四川占了很大一批,但现在很多诗歌评论好像都不知道那批诗人。[]
1982年文化坐标系
●日,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正式公布,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北京、承德、大同、南京、苏州、杭州、遵义、延安、曲阜、洛阳等。
●1982年,开始了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在80年代的新启蒙文化热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文化:中国与世界”的知识分子们。
●1982年,金庸修订出版了一套36册的《金庸作品集》。这批小说激起了香港读者的武侠阅读的热情,并迅速波及到台湾及内地,形成了一股“金庸热潮”。
●日,对文学界人士来说,是难忘的一天,当天600位文艺界人士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茅盾文学奖首届授奖仪式。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界最盛大的评奖活动。
●1982年,罗大佑出道,随即迅速掀起了黑色旋风。听罗大佑音乐会成了一个不容错过或必须参与的文化事件。
●日至11日,邓丽君于香港伊丽莎白体育馆举办五场个人演唱会,宝丽金录制推出的《邓丽君演唱会》唱片,成为白金唱片。
●1982年,吴贻弓执导的《城南旧事》上演,这是一部具有极强的平民意识,一部纯美的散文式的电影。一时间,“小英子”的形象成为判断女孩美的标准。
●1982年,电影《少林寺》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少林功夫热。这部电影带动了少林功夫的知名度直线飙升,也造就了以李连杰为代表的一批功夫明星。
●1982年,《星球大战》三部曲全部推出,被称为电影史上的里程碑、本世纪最为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
●1982年,徐克运用特技制作拍摄的《蜀山奇侠传》引起轰动,之后,他的系列电影更是奠定了自己新一代武侠电影宗师的身份。
●1982年,中央电视台开始筹拍《西游记》,这部电视剧全剧拍完历经17年之久,但现在提起这部为人津津乐道的电视剧,仍叫82年版《西游记》。
栗宪庭:聊天,喝酒,谈文化哲学社会人生
栗宪庭,艺术批评家。年任《美术》杂志编辑  
你记忆中哪些人是80年代的风云人物?
  栗宪庭:罗中立、何多苓等人。
  80年代你最大的娱乐活动是什么?
  栗宪庭:聊天,喝酒。我们谈的都是文化、哲学、社会、人生,很少谈具体的事情。
  80年代哪一个文艺作品给你的印象最深?
  栗宪庭:《走向未来》丛书以及大量的西方经典翻译著作,譬如尼采和加缪的著作……[]
朱大可:我们对80年代不仅失真,而且失忆
朱大可 文化批评家。1985年,以美学论文《论艺术及其美学的有序化》成名,1986年,发表《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引起电影理论和文化理论界的争议,成为批评界“黑马”之一。
  现在的哪一变化是你在80年代最难想象到的?
  互联网及其哄客社会的崛起
  说80年代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你认同吗?
  不是文化复兴,而是文化复苏
  你认为目前社会整体对80年代记忆失真吗?
  不仅失真,而且失忆。八十年代的许多优秀的文化成果被遗弃了……[]
刘骁纯:当时人们希望在文化上能有振兴
刘骁纯:美术批评家,曾任《中国美术报》主编
  用一个形容词描述80年代人们的表情。
  主要是渴望,当时人们希望在文化上能有振兴,所以才有那么多论争,现在已经没有那种热情了。
  说80年代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你认同吗?
  好象有一部分道理。比如美术方面,虽然现在认为80年代的新潮美术是模仿外国,但是应该看到当时刚打开窗户看世界,有些问题可以理解。现在那些人已经成为艺术界的中坚了。[]
1983年文化坐标系
  ●1983年5月,《射雕英雄传》开播,这部武侠电视剧的影响至今依旧在继续,在电视圈内,在影迷心中拥有极其崇高的地位。
  ●1983年,第一届现场直播的一炮打响。大年三十,一家人一边包团圆饺子吃年夜饭,一边看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与荧屏上的影、视、歌、曲艺明星同喜同乐。
  ●1983年,“中国电视金鹰奖”始创,这个奖项与“中国电影百花奖”一道,塑造了我国影视产业里最具大众文化色彩的两大国家级品牌。
  ●1983年,电视记录片《话说长江》播出,本片从长江源头说到入海口,从天文地理说到风土人情,其中充满了对历史的沉思和对现实巨变的肯定。
  ●1983年,由香港和内地合拍的《自古英雄出少年》上映,这部故事片青春明快,充满了单纯的娱乐性,它所具备的地道的商业元素,几乎超过了现在某些商业大片。
●1983年,美国电影《霹雳舞》上演,这部电影的诞生在全国掀起了一股霹雳舞风潮,少男少女们纷纷以效仿电影里的舞姿为乐。
●1983年,李翰祥导演的《火烧圆明园》上演并取得巨大成功,这也让香港电影界认识到中国内地市场和拍摄资源的巨大潜力。
●日-25日“毕加索绘画原作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1983年,还在中央音乐学院读书的谭盾以交响曲《风雅颂》赢得韦伯国际作曲大奖,成为第一个获得国际大奖的中国作曲家。
梁晓声:80年代是没有完成的文艺复兴
梁晓声,作家。1984年发表《今夜有暴风雪》,被视为“知青小说”里程碑式的作品。  
现在的哪一变化是你在80年代最难想象到的?
  梁晓声:手机、汽车、电脑的使用和城市面貌的变化。
  如果重回80年代,你会选择做什么工作?
  梁晓声:我还是会写作。
  说80年代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你认同吗?
  梁晓声:是没有完成的文艺复兴。……[]
张贤亮:我看到的80年代回顾没有一个是准确的
作家。1980年发表代表作《灵与肉》,改编成电影《牧马人》轰动国内。  
80年代你最大的娱乐活动是什么?  
张贤亮:我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主要是想追回失去的时间。
  80年代哪一个文艺作品给你的印象最深(电影、书、音乐等)?  张贤亮:电视剧《加里森敢死队》。
  你认为目前社会整体对80年代记忆失真吗
  张贤亮:失真。在我看到关于80年代的回顾作品中,没有一个是准确的……[]
赵汀阳:李泽厚应是80年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
 赵汀阳 哲学家。1988年,完成第一部哲学著作《美学和未来美学:批评和展望》,1990年出版。  
你记忆中哪些人是80年代的风云人物?
  赵汀阳:李泽厚应该是8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从哲学、历史学到美学,都有当时最突出的成就。
  80年代哪件事情对你的影响最大?  赵汀阳:80年代始终在学习和研究。当时对世界、国家、社会等等大事情还没有想清楚。如果仅就学术研究而言,康德和维特根斯坦的影响最大。[][]
1984年文化坐标系
  ●1984年春以来,张军钊导演的《一个和八个》、导演的《黄土地》、导演的《喋血黑谷》、导演的《猎场扎撒》相继面世,第5代导演开始受到关注。
  ●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我的中国心》风靡全国。
  ●从4月30日到8月,第一届青年电视歌手大奖赛开始,关牧村获二等奖。
  ●6月9日,北京大学等22所全国重点高等院校试办研究生院。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新译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随即引发了知识界的弗洛伊德热。
  ●《走向未来》丛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到1988年共出版约70种。
  ●9月19日,第七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上,《咱们的牛百岁》获得最佳故事片奖等。
  ●从1984年拍摄的台湾电视剧《一剪梅》开始,台湾戏打入内地市场,由费玉清演唱的同名歌曲风靡一时。
  ●同样拍摄于1984年的台湾电视剧《星星知我心》,在内地引起轰动,让观众哭得眼泪成河。
  ●北京电视台译制的巴西电视剧《女奴》红遍中国,随后,《卡卡》等南美电视剧的引进也获得成功。  ●10月,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等10所艺术院校在《北京晚报》上联合刊登启事,为美术系公开招聘模特儿,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  
●10月,美国垮掉的一代代表诗人金斯伯格访问中国,他对80年代新诗潮,包括朦胧诗,莽汉主义等都产生影响。
刘索拉:没想到现在的人们突然就对艺术极为冷漠
刘索拉 音乐家兼小说家。1985年出版了《你别无选择》,被看成是新时期“先锋派小说”的首批作品  
用一个形容词描述80年代人们的表情。  
刘索拉:皱眉。因为人们都要思索。有一次,我把蓝调带回国,在一个大学演出,我看到大学生们全都皱着眉头,他们似乎没有那么西方大学生那么放松,给人一种紧张感。
  现在的哪一变化是你在80年代最难以想象到的?
  刘索拉:商业对艺术的包装到了无孔不涉的地步。我们没有想到纯粹的艺术消失地如此之快,人们突然就对艺术极为冷漠。街上的人们在看报看杂志,但很少人对艺术关心,尤其是大学生,太让人不可理解……[]
马原:那时全国人民都读小说,回头想想多么自豪
马原,作家。1982年进藏工作后,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完成小说《拉萨河的女神》。1985年,发表代表作《冈底斯的诱惑》,1986年,发表《虚构》等
  你记忆中哪些人是80年代的风云人物?
  马原:《伤痕》的作者卢新华,虽然昙花一现,但开启了新时期小说,奇才高晓声被誉为短篇之王,而在1980年名满天下的是李湃,他突然地出现在文坛又彻底地转身离去。另外,在80年代初,我在大学里读到陈村的作品,光芒四射,我认为这些都是陈村最好的作品。
  80年代哪件事情对你的影响最大?
  马原:我的小说《冈底斯的诱惑》在《上海文学》上发表。在80年代,这是一个文学事件,以此为先锋小说的标志,作家从原来关心写什么到关心怎么写,从先前的文以载道转变为道以载文……[]
徐星:80年代人们的表情?矫揉造作
徐星,先锋小说作家。1985年,处女作《无主题变奏》由当时最权威的《人民文学》杂志刊发,为先锋文学张目,引起巨大反响。其后沉寂多年。  
80年代你最大的娱乐活动是什么?
  跟烤鸭店的同事们一起喝酒,几乎没有一天不醉。不得不离开烤鸭店有点儿惋惜,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最大的娱乐是读书和跟一些固定的朋友们交流读书体会。
  用一个形容词描述80年代人们的表情
  矫揉造作
1985年文化坐标系
●从1月开始,岳麓书社陆续出版由钟叔河主编的“走向世界丛书”中的8册,包括斌椿《诗草》、林汝耀《苏格兰游学指南》、张斯东《使东诗录》、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祁兆熙《游美洲日记》等。
●从年初的一系列行动艺术活动开始,以1985年5月举办的《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为标志,中国美术界出现各式各样模仿西方行为和装置艺术,被称为“85美术新潮”。
●1985年,顾城诗集《黑眼睛》出版。北岛、舒婷、杨炼、江河、顾城的合集《五人诗选》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表明朦胧诗的地位得到了肯定,他们被称为“朦胧诗五人”。
●1985年,四川一批校园诗人以写“莽汉”诗为号召,形成了“莽汉派”,包括李亚伟、胡冬等。
●1985年3月,民间诗刊《他们》在南京创刊,包括韩东、于坚等的“他们诗派”形成。
●1985年4月,民间诗刊《海上》,《大陆》在上海创刊,主要撰稿人包括默默、王寅等。
●4月,西方流行乐队首次在中国演出,英国“威猛”乐队在北京、广州的演出轰动一时。
●5月2日,台湾群星演唱《明天会更好》,集合了当时60多位歌手共同灌录,是台湾歌手实力的一次大展示,罗大佑的作曲旋律优美。
●1985年,刘树纲的话剧《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在北京首演,它是“探索剧”艺术创新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
●9月的电影金鸡奖,凌子风的《边城》获得最佳导演奖,《五女拜寿》获得最佳戏剧片奖,《高山下的花环》获得最佳编剧和最佳男主角,张艺谋《黄土地》获得最佳摄影。
●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上,《高山下的花环》一举获得最佳故事片、最佳男演员、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女配角奖。
●同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上,斯琴高娃凭《似水流年》获得最佳女主角奖。
●摄于1985年的电视剧《再向虎山行》,由徐小明执导,米雪等主演,在内地首播后,很快掀起巨大波澜。
●周润发主演的《上海滩》开播。许文强头戴礼帽、西装革履的派头倾倒无数少女。
●1985年底,波普大师劳森柏来中国展览,一夜间中国出现了许多玩现成品的作品。
沈昌文:做了几十年编辑,从没像在那时那么快乐
沈昌文(日/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99元/退休出版家)  
你记忆中哪些人是80年代的风云人物?  
沈昌文:我不知道有什么风云人物。我接触的都是《读书》杂志的作者,譬如张隆溪、陈平原、葛兆光、甘阳等等。
  80年代哪件事情对你的影响最大?  沈昌文:我在主持《读书》的时候,老说有要被停刊的说法,有一天,胡乔木讲话表示很支持我们的杂志。
  说80年代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你认同吗?  沈昌文:我完全赞成。我做了几十年的编辑,和老作者们打交道,从来没有象在80年代的时候那么快乐……[]
刘硕良:不是完全失真,但有褪色
刘硕良,出版人。1980年进入广西人民出版社,并参与漓江出版社的组建,成为漓江出版社主要创始人之一。  如果重回80年代,你会选择做什么工作?
  刘硕良:我还是会做出版。
  说80年代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你认同吗?  刘硕良:我同意。文艺复兴主要内容是启蒙和人本主义的回头,个性得到解放。
  你认为目前社会整体对80年代记忆失真吗  刘硕良:不是完全失真,但有褪色……[]
周国平:那个年代远远够不上文艺复兴的分量
周国平 出生年月:1945年7月。80年代居住地:北京一个地下室里。80年代的工作与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人员。收入忘了,大家都差不多吧。
  现在的哪一变化是你在80年代最难想象到的?  教育的变化。
  如果重回80年代,你会选择做什么工作?  老样子。
  说80年代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你认同吗?  不,远远够不上文艺复兴的分量……[]
1986年文化坐标系
  ●1986年,完成《随想录》。从1978年写下第一篇《谈〈望乡〉》,到1986年写完最后一篇《怀念胡风》,也是在1986年,巴金在《随想录·“文革”博物馆》一文中,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的构思。
  ●1986年,琼瑶小说终于在内地变成铅字,一时洛阳纸贵,火爆得令人难以想象。
  ●1986年王瑶在学术界率先萌动“学术史”意识,由此掀起了学术界对于学术史的高度关注。
  ●日作家王蒙走马上任文化部长。
  ●日,在北京举办了《十年一瞬间》摄影展,同年9月出版同名画册。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是李晓斌的《上访者》,潘科、侯登科的《出征》等等。
  ●5月9日,第一届百名歌星演唱会在北京举行。四川郭峰作曲,陈哲、王健等作词的《让世界充满爱》集中展示了中国流行乐坛的整体实力。崔健作为“独唱演员”第一次走到众人面前。他的曲目是《》。
赵忠祥:我对80年代充满了感恩
赵忠祥,80年代在央视主持春节联欢晚会和《动物世界》栏目。
  80年代你最大的娱乐活动是什么?
我作为主持人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因为我本身就生活在娱乐之中。我自己参加了10几次春节联欢晚会,春晚算是那个时候的娱乐焦点,但对于我来说,也不过是在工作而已。其他的什么唱歌、跳舞,对我而言都索然无味,这就像一直生活在巨大的旋涡之中,“围城”中的人想走出来的感觉一样。我比较喜欢的休闲方式是绘画,在80年代交了一大批绘画界的朋友,有空闲的时间一般就是和他们讨教、聊天。80年代总体感觉生活的要比现在累,工作很辛苦、生活清贫,孩子又小,需要贴身照顾,自己的空闲时间也不是很多……[]
六小龄童:《西游记》拍了六年,现在电视剧几天就拍一集
六小龄童 著名演员,1982年,在电视剧《西游记》中扮演孙悟空。  80年代哪件事情对你的影响最大?
六小龄童:我在1982年演《西游记》,我们家四代演猴王,演了400多年,我演《西游记》是我们家族最大的荣誉,我是赶上了好的时代。
  80年代哪一个文艺作品给你的印象最深(电影、书、音乐等)?
六小龄童:《红高粱》,它引起了海内外的轰动,而且它的摄影和故事都有很强的震撼力。还有邓丽君的歌,每一首都引起轰动,这非一般歌手所能成就的事业……[]
1987年文化坐标系
  ●1987年6月—7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特艺系“超写实绘画展”在京举办。
  ●1987年8月,韦唯参加波兰索彼特第24届音乐节获第5名。
  ●日—10月4日“首届中国艺术节美术展览”在举行。三四千件作品基本涵盖了民族民间美术的各个领域。
  ●1987年11月,毛阿敏参加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国际音乐节获演唱奖、观众奖第3名。《绿叶对根的情意》获作曲奖第4名。
  ●1987年《红高粱》诞生了。同一年,电影《老井》和《红高粱》在国际上获大奖。
  ●1987年全国首届《人体艺术大展》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举行,观者如云。
  ●1987年,相继有《生命》、《50亿的我们》、《为残疾人10年》等大型创作音乐会出台。崔健为参加修复义演推出了《请让我睡个好觉》等新作品。
  ●海外歌星方面,继1984年之后,费翔在1987年春节晚会上演唱后风靡全国。青少年的青春偶像崇拜现象已成为典型的都市文化,迪斯科舞蹈和音乐大为流行。
王广义:我们对80年代夸大了某些理想主义因素
王广义(1957年出生/哈尔滨、珠海/哈尔滨建筑学院老师 月收入56元人民币;珠海画院画家 月收入100多元人民币/现是职业艺术家)  你在80年代最想去的地方是哪儿?现在去过了吗?  
80年代我最想去北京,我在1991年来到北京。
  用一个形容词描述80年代人们的表情。  严肃……[]
黄锐:希望不要只是感情化地回顾80年代
黄锐(年代初期在北京,84去日本/职业艺术家,收入不固定,每幅画卖价300-700元人民币/职业艺术家和策展人)
  你记忆中哪些人是80年代的风云人物?
  黄锐:我在80年代后半期就去了国外。80年代前半期的风云人物是《苦恋》编剧白桦,还有朦胧诗人、刘心武。
  说80年代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你认同吗?
  黄锐:这种说法太可怜了,其实80年代文艺成就也不是很高,只不过是有一些呐喊,不是真正对社会和时代的推动……[]
艾未未:那时凡带“译”字的都会被传来传去看
艾未未,1957年8月出生于北京,后到纽约
  80年代你最大的娱乐活动是什么?
那时候没什么娱乐,在1970年代末谁有一辆摩托就非常神气了,把灯拉灭了跳舞,当时就觉得很刺激了。有卡式录音机,就很新潮了。
  80年代哪个文艺作品给你的印象最深?
  在北京电影学院读书的时候,能看到内部电影,印象最深的是《8又1/2》,读过很多翻译文学,美国短篇小说之类,那时侯凡是带有“译”字的,都会被传来传去看[]
1988年文化坐标系
●1988年初,陈醉的《裸体艺术论》上市,初版印刷即达20万册,一本学术著作竟然成了当年的畅销书。
●1月,广州东方宾馆与日本株式会社合办“东方卡拉OK”,卡拉OK从此进入中国。
●2月23日,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在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金熊奖,是中国第一次在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
●5月10日,沈从文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沈从文的代表作包括《边城》、《湘西散记》等,曾任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后放弃文学创作,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文物考古、工艺美术等,以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中国古代文物研究的一项空白。
●7月,陈思和、王晓明在《上海文论》第4期上提出“重写文学史”,在此后一年半中,他们开辟专栏发表了一批重新书写中国文学史的论文,这些论文力图摈弃传统立场,围绕“文学现代化”和“纯文学”的观念来回顾文学史,由此恢复了张爱玲、沈从文和钱钟书的文学地位。
●9月,《收获》发表格非的中篇小说《褐色鸟群》,以重复性的叙述结构探索形而上的哲学概念,是人们谈论先锋文学时必提的作品。
●12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穆斯林的葬礼》,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成功表现回族人民悠久历史和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
●12月22日,中央美术学院青年教师艺委会、中央美院画廊、广西人民出版社主办的“油画人体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这是中国第一次举行人体艺术的专门展览。
●1988年,影坛开始出现商业片浪潮,很多导演都转向制作商业类型片,张艺谋拍摄了《代号美洲豹》,这部灾难片被张艺谋本人认为是他最糟糕的作品,而田壮壮继《鼓书艺人》之后也在这一年推出了浪漫色彩的青春片《摇滚青年》。这一年成功的商业片有周晓文的《疯狂的代价》,片中第一场戏开创了中国电影界第一个裸体镜头,在国内轰动一时。当年另一部因类似原因而轰动的电影《寡妇村》被列为首部“少儿不宜”作品。
●四部王朔的小说同时被搬上银幕,1988年被称作“王朔电影年”。这四部影片分别是米家山导演的《顽主》、夏钢导演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黄建新导演的《轮回》和叶大鹰导演的《大喘气》。
林兆华:我最高兴的是艺术家小群体的出现
  林兆华,生于1936年7月。1961年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1978年开始做戏剧导演,工作至今。导演作品有《绝对信号》、《车站》、《野人》等  
1.你记忆中哪些人是80年代的风云人物?
林兆华:上海的戏剧家胡伟民。
   2.80年代哪件事对你影响最大?
林兆华:我的新戏《绝对信号》的上演。从导演手法到我对戏剧的追求,都有很大的影响。虽然这只是一种怀念,但还是激励我自己要有这种创作的状态。
  3.80年代你最大的娱乐活动是什么?
  林兆华:还是戏剧。可以说我的娱乐活动就是从《绝对信号》开始做的一系列戏剧探索。比如直接面对观众进行戏剧交流。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戏剧演出对于我就是过节。
  4.80年代哪部文艺作品给你的印象最深?  林兆华:不止一部。最早接触的西方翻译的名作,比如荒诞派戏剧、德国剧作家海伦·米勒的《组合戏剧》、童道明翻译的《梅耶荷德谈话录》,彼德·布鲁克的《空的空间》等等。
  5.你在80年代最想去的地方是哪儿?现在去过了吗?  林兆华:
我不好玩,不爱旅游,就想在北京,德国、法国、香港那边的基金会都曾邀请我作为他们那的常驻艺术家,但我一门心思的就希望在本土搞创作。我一直说真正的中国学派就诞生在本土,是扎根在民族的说唱艺术、民族的戏曲的土壤上的戏剧美学。
  6.用一个形容词描述80年代人们的表情。  林兆华:
木纳的。80年代给我的感觉就是咬着牙、低着头,没有表情。因为从《绝对信号》引起争论后,我深知在戏剧上做一些新的东西肯定会引起争论,尤其是在最具传统的北京人艺,诞生这些先锋的作品,本身就是剧院老一代艺术家的宽容,所以我和很多人都选择保持沉默。
  7.现在哪些变化是你在80年代最难想象到的?  林兆华:我最高兴的是艺术家小群体的出现,也就是民营表演团体的出现。虽然有些在艺术上并不成熟,但这表明国家剧院统治戏剧的时代过去了,对戏剧繁荣有好处。还有就是现在的北京城几乎每晚都有演出,这也是以前没有的。
  8.如果重回80年代,你会选择做什么工作?  林兆华:
还是导演。我说过,只要排的动戏我就排戏,排不动戏我就看戏。
  9.说80年代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你认同吗?  林兆华:
不认同。真正的文艺复兴应该是各个领域都出现一些大家,所以80年代可以说成是由于时代的发展,孕育着文艺复兴的开始。
  10.你认为目前社会整体对80年代的记忆失真吗?  林兆华:失真。真正的史,除了文字的记载外,恐怕留在人们记忆中、刻在心里的才是最生动最真实的。比如清末徐谓的《四声猿》,我们传统保留剧目中很少有记载,但徐谓的这部作品从戏剧文学、戏剧观念上都超过同时代的艺术家,但历史不承认他,后来对他的评价也不多,这就是失真[][]
1989年文化坐标系
  ●2月5日-19日,中华全国美学学会、《中国美术报》、《读书》杂志、北京工艺美术总公司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在举行,这次展览是中国当代艺术家一次大规模的集体亮相。
  ●2月,崔健创作并完成首张个人专辑《》,成为中国摇滚史上第一张专辑。3月,崔健在举办“新长征路上的摇滚”演唱会,轰动京城。
  ●3月26日,诗人海子在卧轨自杀。90年代初,海子诗歌在全国范围掀起了一波热潮。
  ●5月,《钟山》杂志第3期开始设立“新写实小说大联展”栏目,正式提出了“新写实小说”的名号,、方方、池莉等人的一批作品消解了文学史上占主导地位的传统现实主义观念。
  ●北京电影学院85届学生张元、娄烨、、路学长等人毕业,他们开创了体制外拍电影的制作方式,并以个人化自我表达区别于第五代导演,被称作中国影坛“第六代”。
两代人关于80年代的非正式交流:与妈妈谈那从前的事情
  崔卫平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母亲
  唐磬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学生 女儿
  唐:这回我们谈谈八十年代,不是坐在高高的谷堆上面,而是在沙发上面。  崔:
你小时候有一次对我说:“妈妈我们谈点不懂的事情吧”。眼下正是这样一个机会,你85年出生,80年代对你来说是一个“不懂的事情”的年代。
  唐:是这样的。实际上我的记事基本要从九零年之后算起。而对于这之前的事情记得非常模糊。比如,我自己出生时的事儿,都是后来听你们说,像听另一个人的故事似的。  崔:曾经有过这么一个时期,你还没有出生的时候,我与你就像一个人。84年底我离开南京大学来北京电影学院报到,我怀你四个月。系主任设想了三件我可以做的工作,问我的意见如何,我告诉他我怀孕了,我至今记得他失望的表情。很长时间在电影学院,人们提到我时就说“那个刚来就怀孕的人”。
  唐:我知道现在的毕业生留京都不是很容易,你们那时候只要填上就可以来?  崔:当时的政策好像是,研究生的分配如同部队转业一样,对方的工作地点在哪里,就可以去哪里。你爸爸是本科毕业来了北京,这样我就“随军”了。
  唐:那当时电影学院给解决房子问题么?  崔:一直到我上火车来北京,都没有想过房子的事情,不知道想什么去了。当时电影学院在北郊朱辛庄,不方便,所以暂时栖居在你爸爸的单位诗刊社,最早是挤在办公室一个单元的厨房里,大约三四米吧。
  唐:好像你们当时流行一句话:“十亿人民九亿倒,只有一亿在思考;十亿人民九亿捞,还有一亿正弯腰;十亿人民九亿侃,还有一亿在发展。”  崔:这是编的顺口溜,为了琅琅上口,你别信。哪有“一亿人民在思考”?有一万人就不错了。朋友中也有下海的,有一位诗人下海以后,来到我们家发表高论:“没有欲望的人是可耻的!”人们好像才刚接触到自己的欲望……[][]
  学者评论:
  回顾80年代,我无法掩饰的是情感上的萦怀,因为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心路历程;我也无需掩饰思想上的某些认同,因为80年代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因此可以说,回顾80年代是一项极有批判性和建设性意义的工作。这一代人的光荣与梦想,应该可以提醒今天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重返学术与思想、与社会相结合之路。[]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知青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