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亦彼也 彼亦是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什么意思

That is a criterion of right and wrong, and this is another.
apply one criterion of right and wrong to that case and another to this case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彀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翻译  如果都固执于成见并以之为绝对真理,谁又没有这个自以为是的我呢?哪里一定要懂得事物更替变化之理因而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才有呢?就是愚蠢的人也有啊!没有这个我执之心就有是非,就像“今天要到越国而昨天就到了”一样,是把没有当作有,把没有当作有,即使圣智如大禹也是不可能懂得的,我这样的人又能如何呢?  出自成心的言辩不是如天籁之音一样发乎自然。言辩者以为他们说出了真理,但其实他们所说的并非定论。他们说的果真是真理吗?还是等于什么都没说出来的废话呢?他们认为自己的言谈不同于雏鸟的鸣叫,其间真的有差别吗?还是根本就没有差别呢?大道为何隐匿而有了真伪之分呢?至言为何消隐而有了是非之辩呢?大道为何消逝而不在了呢?为何存在的言辩却无法开显真理呢?大道是被一孔之见所障,至言是被浮华之辞所蔽。所以才有儒墨之士的是非之辩,他们各自肯定对方所否定的,否定对方所肯定的,这样执著于成见是无法达到真理的,倒不如以空明如镜的无我之道心来映照万物。  万物皆是“彼”,亦皆是“此”。从“彼”的角度无法理解“此”,从“此”自身的角度则可以理解。所以说:“彼”相对于“此”而存在,“此”也以“彼”的存在为基础,“彼”和“此”是相互依存的。虽然这样,生命刚开始诞生死亡也就开始了,而死亡又意味着新生;刚刚说“是”的时候,就总是已经被此“是”所限而“不是”了,刚刚说“不是”的时候,就已经“是”什么了。你从“是”的角度看问题,自他人之“是”观之,你就是从“非”的角度看问题了;你认为别人是从“非”的角度看,可从别人的角度来说,他是顺着“是”的角度看,总之,无论选择是还是非的角度都摆脱不了是非。因此领悟大道的圣人不陷入是非的分别见之中,而是以事物自身之自然为标准,也就是顺其自然而已。“是”和“彼”无非都是选择了一个主体视角之后的人为设定,自我而言之“是”,自“彼”之“是”而言则是“彼”,自“是”之所谓“彼”,自“彼”而言则是“是”。在“彼”那里有一个是非的标准,“此”这里也有一个是非的标准。真的有所谓“彼”和“是”的对立吗?还是没有“彼”和“是”的对立呢?如果不再有“彼”和“是”的对立,那就是把握住了“道”这个关键。把握住了“道”这个关键才是进入了是非对立的圆环之中心从而没有了是非,因而可以应对无穷的是非。有无穷的是,就有无穷的非。所以说:与其自以为是,还不如以空明如镜的无我之道心来映照万物。  莫若以明  “言非吹也”。出自“成心”的意见并非真理,因为它不是放下自我之后对天道自然的聆听,从而并没有什么意义。当时的显学儒墨两家之士皆自以为是,以彼为非,他们把自我封闭起来,以自我为中心,只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以自己之是为绝对之是,以别人之是为绝对之非。这种执著就是忘记了人的有限性,从而被自我的立场视角这个“有”所局“限”住了,因此不能得窥道体之大之全。  当选择“是”这个角度的时候,就同时受此角度局限而遗漏了“非”的角度,真理的无穷可能性和绝对性就已经丧失了,如此得来的认识就已经非真理本身了,所有的自以为是都无非是“非”而已。既然任何外在于事物的主体认识都受限于自我有限的主观视角因而是相对的,那么就不如不从主客对立的主体角度来认识事物,而是“照之于天”,这个“天”就是“道”,就是“自然”,不是我之以为是而是事物自身之自然才是真理的标准,这个消除了是非对立的“环中”就是事物自身,就是无分别的自然之道。但我们如何才能达到事物自身呢?只有无我才能消除主客之间的距离和对立,只有不固执于单一视角才能避免视角的局限,当我们放下自己的成心,此心空无一物的时候,外物就将向我们显现自身,此时我与外物彻底合一,方能处于外在视角的圆环之中地,如此才能得见真理之全,达到对外物的完全认识。  另外专门探讨一下何为“环中”和“以明”。“环中”有终极的大道、无分别心之真我和事物本身三重含义,后两者皆道之显现,故此三者本为一体。“以明”也可以分化为以道明之、以空明如镜之道心明之,以事物自身显明之三重含义,它们之间又相互关联。我们要彻底认识外物,惟有外物向我们显现自身;但除非我们自身心明如镜,外物不会显现自身;但又除非我们领悟回归终极之大道,此心断不会空明如镜;而每一事物又无非是终极大道之现象,故此三重含义又三位一体而无法分割。二十世纪的西方现象学大师胡塞尔之所谓纯粹现象学直观跟“以明”这种认识方式颇为类似,他们都是试图克服主体的局限和主客体的对立而抵达事物本身。  最后谈谈关于相对主义的问题。近百年来庄子蒙受了相对主义的恶名,好像他说“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就是主张根本没有是非。实则不然,他是认为任何一个人之自以为是都受知识结构、利益立场和个人偏好等方面的局限从而都是有限的,因此任何一个有限的个体都不得声称自己掌握了绝对之是非,当如此声称的时候,绝对的真理就被此主体有限化和相对化从而不是绝对真理了。庄子亦不得如此声称,否则将陷入自相矛盾,而这恰恰显示了语言和逻辑的局限性,因此他才主张回到放下自我执著和超语言逻辑的本体直观。在他这里,绝对真理就是天道自然本身,惟此绝对之在超越分别对立的限制,纯粹有是而无非,因为它就是“是”本身。  庄子与苏格拉底  不过同样是试图打破成心之成见,庄子和苏格拉底的方式是明显不一样的。苏格拉底是通过持续的追问让持有某种成见的个人暴露其意见的有限性和无根基性,从而打破封闭朝向真理敞开。具体方法是让对方先就自己主张的理念下定义,然后用反例来让对方陷入自相矛盾,从而使对方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与庄子主张放下理性自我的执著而直观本体不同,苏氏恰好开启了在理性的基础上以定义和逻辑的方式展开对话来追寻真理的辩证方法。怀疑和思考着的理性主体始终是追寻真理的基础和起点。也许可以说,在苏格拉底那里就已经蕴含着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理性主体形而上学了。打破自以为是的方法不是把我无化,而是在彼此相互对立否定中打破双方的封闭和固执,论辩对话的辩证过程也就是真理的动态展开方式,此过程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苏氏辩证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是过程哲学。  而以佛陀和庄子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一开始就表现出对语言和逻辑的深刻怀疑,对它们抵达真理的能力表现出强烈的不信任,因为如果绝对真理就是无分别的混沌整全之“一”的话,用语言来进行的概念定义和逻辑推理都总已经是分别和限制了,那怎么还能够言说和抵达道呢!也许在苏氏看来,重要的不在于我们完全地领悟真理,而在于我们能够不断地去追寻真理,这就够了。“在语言中的理性逻辑之思”(逻各斯中心主义)和“放下语言思虑的直觉领会”之间的差别,或许是东西方认识绝对真理方式的根本差别。其间得失,有待深入探讨。近代以来展开的东西方交往对话也许就如海德格尔所说是“在开端的裂隙中相互牵系。”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很有意思。范老师如果能找出东西方异曲同工之妙就更有意思了。  
  万物皆是“彼”,亦皆是“此”。从“彼”的角度无法理解“此”,从“此”自身的角度则可以理解。所以说:“彼”相对于“此”而存在,“此”也以“彼”的存在为基础,“彼”和“此”是相互依存的。  ---------------------------------------------------------  这得多大的劲啊。
  范老师确实领悟了空性概念。佛陀认为法是船,法是指语言和逻辑,无法不得以渡,但追求的不是法本身。因而法也需空。无我,无他,无法。放弃语言,逻辑,概念对世界的描述,在这样就能放下人类的局限性,因而得真。叫空得真实,用人自身所具备的,和天地一致的直觉去感触本真。  所以东方文化放弃追寻真理的过程,返璞归真,非常的内敛。  西方文化从苏氏起,就向外寻求真理,利用逻辑和语言,概念进行论证。非常的外化。走出了科学的道路。  无论怎样,东西方都认识到语言,逻辑,概念的工具性作用,在人类的精神领域,不外求,是免除痛苦的终极方式,而在工具上,外求以探索“自然真相”。。东西方的这两种文化是可以融合的。。  
  法,应该是方法、途径、工具等;你我都是凡人,怎么可能舍弃此法而直接悟道?  那不是异想天开吗?  就连唐僧师徒都没能看懂无字真经,谁能看懂?  你还是我?
  @谁谓尔无羊
12:54:00  法,应该是方法、途径、工具等;你我都是凡人,怎么可能舍弃此法而直接悟道?   那不是异想天开吗?   就连唐僧师徒都没能看懂无字真经,谁能看懂?   你还是我?  -------------------------  无字真经也许就在于无:无语言,无概念,无逻辑。但你能触感到真实。不是吗?你面对一枝无名树,和面对一枝有名称的树。你不是也能感触到无名树的真实吗?  
  @论金 5楼
13:06:26  无字真经也许就在于无:无语言,无概念,无逻辑。但你能触感到真实。不是吗?你面对一枝无名树,和面对一枝有名称的树。你不是也能感触到无名树的真实吗?  -----------------------------  你不会认为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直接说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吧?
  @谁谓尔无羊
15:42:00  @论金 5楼
13:06:26   无字真经也许就在于无:无语言,无概念,无逻辑。但你能触感到真实。不是吗?你面对一枝无名树,和面对一枝有名称的树。你不是也能感触到无名树的真实吗?   -----------------------------   你不会认为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直接说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吧?   -------------------------  随便如你可能说不出来。你不懂唯心的世界。要经过深思才可以分辨得出来。  
  作者:论金 来自:Android客户端 时间: 16:22:56   @谁谓尔无羊 6楼
15:42:00  @论金 5楼
13:06:26   无字真经也许就在于无:无语言,无概念,无逻辑。但你能触感到真实。不是吗?你面对一枝无名树,和面对一枝有名称的树。你不是也能感触到无名树的真实吗?   -----------------------------   你不会认为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直接说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吧?   -------------------------  随便如你可能说不出来。你不懂唯心的世界。要经过深思才可以分辨得出来。  -----------------------------------------------  深思和你上面表述的似乎有些矛盾?唯心境界到极致是不可思议。
  作者:论金 来自:Android客户端 时间: 12:12:51   范老师确实领悟了空性概念。佛陀认为法是船,法是指语言和逻辑,无法不得以渡,但追求的不是法本身。因而法也需空。无我,无他,无法。放弃语言,逻辑,概念对世界的描述,在这样就能放下人类的局限性,因而得真。叫空得真实,用人自身所具备的,和天地一致的直觉去感触本真。  所以东方文化放弃追寻真理的过程,返璞归真,非常的内敛。  西方文化从苏氏起,就向外寻求真理,利用逻辑和语言,概念进行论证。非常的外化。走出了科学的道路。  无论怎样,东西方都认识到语言,逻辑,概念的工具性作用,在人类的精神领域,不外求,是免除痛苦的终极方式,而在工具上,外求以探索“自然真相”。。东西方的这两种文化是可以融合的。。  --------------------------------------  有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意思?个别细节如“因而法也需空。”是不是说为“因而法也需舍或无住。”更合适些呢?空这个词涵义颇丰。
  作者:论金 来自:Android客户端 时间: 12:12:51  范老师确实领悟了空性概念。佛陀认为法是船,法是指语言和逻辑,无法不得以渡,但追求的不是法本身。因而法也需空。无我,无他,无法。放弃语言,逻辑,概念对世界的描述,在这样就能放下人类的局限性,因而得真。叫空得真实,用人自身所具备的,和天地一致的直觉去感触本真。  所以东方文化放弃追寻真理的过程,返璞归真,非常的内敛。  西方文化从苏氏起,就向外寻求真理,利用逻辑和语言,概念进行论证。非常的外化。走出了科学的道路。  无论怎样,东西方都认识到语言,逻辑,概念的工具性作用,在人类的精神领域,不外求,是免除痛苦的终极方式,而在工具上,外求以探索“自然真相”。。东西方的这两种文化是可以融合的。。  --------------------------------------  @远烟空沫 9楼
16:43:26  有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意思?个别细节如“因而法也需空。”是不是说为“因而法也需舍或无住。”更合适些呢?空这个词涵义颇丰。  -----------------------------  空的概念难以理解的地方在于,明明看见一颗石头,却说它是空的、转而又说是真实的。我现在所知对空的理解,大部分理解成因为所见不过是因果链的过程,则所见不实,让人不必执着。而佛教确有因果论,也确让人不必执着。  范老师的想法和我接近,我认为空性是不用人类的任何语言、逻辑和概念去论断和描述事物。这样人就不会有立场,就没有彼此。  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佛陀说的,他说教了半天,又说自己没说过法,如果有人说他说法,那就是谤佛。如果仅仅理解成所见非实,而尽管非实,仍然可以用语言和逻辑去说法。  佛陀只教人空了,实际上空了之后可以再值入观念。  除了科学,人类任何社会问题都是观念的问题。所以不仅仅是解决个人的问题,还会解决人类社会未来的任何问题。
  作者:论金 来自:Android客户端 时间: 16:22:56  @谁谓尔无羊
15:42:00  @论金
13:06:26  无字真经也许就在于无:无语言,无概念,无逻辑。但你能触感到真实。不是吗?你面对一枝无名树,和面对一枝有名称的树。你不是也能感触到无名树的真实吗?  -----------------------------  你不会认为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直接说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吧?  -------------------------  随便如你可能说不出来。你不懂唯心的世界。要经过深思才可以分辨得出来。  -----------------------------------------------  @远烟空沫 8楼
16:37:54  深思和你上面表述的似乎有些矛盾?唯心境界到极致是不可思议。  -----------------------------  法为船。深思以渡。没有矛盾。
  作者:论金 时间: 21:12:48   空的概念难以理解的地方在于,明明看见一颗石头,却说它是空的、转而又说是真实的。我现在所知对空的理解,大部分理解成因为所见不过是因果链的过程,则所见不实,让人不必执着。而佛教确有因果论,也确让人不必执着。  范老师的想法和我接近,我认为空性是不用人类的任何语言、逻辑和概念去论断和描述事物。这样人就不会有立场,就没有彼此。  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佛陀说的,他说教了半天,又说自己没说过法,如果有人说他说法,那就是谤佛。如果仅仅理解成所见非实,而尽管非实,仍然可以用语言和逻辑去说法。  佛陀只教人空了,实际上空了之后可以再值入观念。  除了科学,人类任何社会问题都是观念的问题。所以不仅仅是解决个人的问题,还会解决人类社会未来的任何问题。   -----------------------------------------------  维摩经弟子品曰:“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  万善同归集五曰:“教所明空,以不可得故,无实性故,是不断灭之无。”  瑜伽八十三卷云:所言空者:无常,无恒,无不变易真实法故。  《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空意不仅是因为“所见不过是因果链的过程”,更在于一切事物皆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性。然因缘所会之处有色相,所以空又无异于色。而佛教体系中不仅有空观,更有三观。  三观者,(名数)诸家说三观,以天台之三观为最普通:一、空观,观诸法之空谛也。二、假观,观诸法之假谛也。三、中观,此有二。观诸法亦非空,亦非假,即是中,谓为双非之中观,观诸法亦空亦假,即是中,谓为双照之观。(佛学大辞典)  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无不极,所以究竟空义也。到了究竟处,两边不立中道不存,所以空性是从理体上说的,真如(为离我法二执之实体)之别名。空性不可思议,非语言逻辑所能道尽,是为证得之境。
  作者:论金 时间: 21:21:08   作者:论金 来自:Android客户端 时间: 16:22:56  @谁谓尔无羊 6楼
15:42:00  @论金 5楼
13:06:26  无字真经也许就在于无:无语言,无概念,无逻辑。但你能触感到真实。不是吗?你面对一枝无名树,和面对一枝有名称的树。你不是也能感触到无名树的真实吗?  -----------------------------  你不会认为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直接说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吧?  -------------------------  随便如你可能说不出来。你不懂唯心的世界。要经过深思才可以分辨得出来。  -----------------------------------------------  @远烟空沫 8楼
16:37:54  深思和你上面表述的似乎有些矛盾?唯心境界到极致是不可思议。  -----------------------------  法为船。深思以渡。没有矛盾。   ---------------------------------------  你这里深思何意呢?如果是思议之思,《大智度论》指出:“不可思议”是大乘佛教的特征。“心思路绝”,故“不可思”;“言语道断”,故“不可议”。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中不可思议:又作不思议。指不可思虑言说之境界。主要系用以形容诸佛菩萨觉悟之境地。俗谓事理深妙神奇,无法以思索或讨论而得者,皆以“不可思议”形容之,盖系援引自佛教经典。  你前面说到:“无字真经也许就在于无:无语言,无概念,无逻辑。但你能触感到真实。不是吗?你面对一枝无名树,和面对一枝有名称的树。你不是也能感触到无名树的真实吗?”感觉是说不思议境界,后面又说深思,是以觉得有些矛盾,不过也许我会错意了。
  @远烟空沫
00:21:00  作者:论金 时间: 21:21:08   作者:论金 来自:Android客户端 时间: 16:22:56   @谁谓尔无羊 6楼
15:42:00   @论金 5楼
13:06:26   无字真经也许就在于无:无语言,无概念,无逻辑。但你能触感到真实。不是吗?你面对一枝无名树,和面对一枝有名称的树。你不是也能感触到无名树的真实吗?   -----------------------------   你不会认为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直接说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吧?   -------------------------   随便如你可能说不出来。你不懂唯心的世界。要经过深思才可以分辨得出来。   --------------------------------------------  -------------------------  我说深思是参悟,思考,领域的一个过程。。没有这个过程,没法明白不可思议的境界。不可思议就是不能用语言,逻辑,概念,否则都将受人类所限。如老鼠境界中的人类。。类比人类境界中的佛境。。要脱离人类所限,必须脱离人类概念,语言,逻辑。以佛修的形式感触本真。。  
  作者:论金 时间: 21:12:48   空的概念难以理解的地方在于,明明看见一颗石头,却说它是空的、转而又说是真实的。我现在所知对空的理解,大部分理解成因为所见不过是因果链的过程,则所见不实,让人不必执着。而佛教确有因果论,也确让人不必执着。   范老师的想法和我接近,我认为空性是不用人类的任何语言、逻辑和概念去论断和描述事物。这样人就不会有立场,就没有彼此。   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佛陀说的,他说教了半天,又说自己没说过法,如果有人说他说法,那就是谤佛。如果仅仅理解成所见非实,而尽管非实,仍然可以用语言和逻辑去说法。   佛陀只教人空了,实际上空了之后可以再值入观念。   除了科学,人类任何社会问题都是观念的问题。所以不仅仅是解决个人的问题,还会解决人类社会未来的任何问题。   -----------------------------------------------   维摩经弟子品曰:“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 ……和我的说法无矛盾。  万善同归集五曰:“教所明空,以不可得故,无实性故,是不断灭之无。” ……不断灭是有,有生才有灭,所以不是我所讲的空,而是因缘生灭变幻不断之空。  瑜伽八十三卷云:所言空者:无常,无恒,无不变易真实法故。 ……同上。  《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同上。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空意不仅是因为“所见不过是因果链的过程”,更在于一切事物皆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性。然因缘所会之处有色相,所以空又无异于色。而佛教体系中不仅有空观,更有三观。 ……空即是色,色相是空。是因缘生灭不断之意。但不是佛陀所说,佛陀并无讲法之空。空之又空,是我所讲空性。因缘色相生灭不断之空,是法空,我所讲是空法,空佛陀,空一切生灭。  三观者,(名数)诸家说三观,以天台之三观为最普通:一、空观,观诸法之空谛也。二、假观,观诸法之假谛也。三、中观,此有二。观诸法亦非空,亦非假,即是中,谓为双非之中观,观诸法亦空亦假,即是中,谓为双照之观。(佛学大辞典)   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无不极,所以究竟空义也。到了究竟处,两边不立中道不存,所以空性是从理体上说的,真如(为离我法二执之实体)之别名。空性不可思议,非语言逻辑所能道尽,是为证得之境。   
  作者:论金 时间: 21:12:48   空的概念难以理解的地方在于,明明看见一颗石头,却说它是空的、转而又说是真实的。我现在所知对空的理解,大部分理解成因为所见不过是因果链的过程,则所见不实,让人不必执着。而佛教确有因果论,也确让人不必执着。   范老师的想法和我接近,我认为空性是不用人类的任何语言、逻辑和概念去论断和描述事物。这样人就不会有立场,就没有彼此。   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佛陀说的,他说教了半天,又说自己没说过法,如果有人说他说法,那就是谤佛。如果仅仅理解成所见非实,而尽管非实,仍然可以用语言和逻辑去说法。   佛陀只教人空了,实际上空了之后可以再值入观念。   除了科学,人类任何社会问题都是观念的问题。所以不仅仅是解决个人的问题,还会解决人类社会未来的任何问题。   -----------------------------------------------   三观者,(名数)诸家说三观,以天台之三观为最普通:一、空观,观诸法之空谛也。二、假观,观诸法之假谛也。三、中观,此有二。观诸法亦非空,亦非假,即是中,谓为双非之中观,观诸法亦空亦假,即是中,谓为双照之观。(佛学大辞典)   ……空谛,假谛,难道不是先法空,再空法吗?则空之又空。  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无不极,所以究竟空义也。到了究竟处,两边不立中道不存,所以空性是从理体上说的,真如(为离我法二执之实体)之别名。空性不可思议,非语言逻辑所能道尽,是为证得之境。   ……最后一句话说的正是无语言,无逻辑,无概念,万般法皆空。。  
  @论金  法为船。深思以渡。没有矛盾。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任何学问都是必要的。  仅以深思即可得渡,那慧能为何在说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后,就立即离开寺院,隐姓埋名十几年,在人世间生活呢?他应该是在经历实践的过程,实践才能出真知。  过了河以后,船就可以舍弃了,但是在还没有过河的情况下,船是不可以舍弃的,除非你会游泳,或者直接飞过去。
  作者:论金 来自:Android客户端 时间: 09:13:31   @远烟空沫 13楼
00:21:00  作者:论金 时间: 21:21:08   作者:论金 来自:Android客户端 时间: 16:22:56   @谁谓尔无羊 6楼
15:42:00   @论金 5楼
13:06:26   无字真经也许就在于无:无语言,无概念,无逻辑。但你能触感到真实。不是吗?你面对一枝无名树,和面对一枝有名称的树。你不是也能感触到无名树的真实吗?   -----------------------------   你不会认为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直接说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吧?   -------------------------   随便如你可能说不出来。你不懂唯心的世界。要经过深思才可以分辨得出来。   --------------------------------------------  -------------------------  我说深思是参悟,思考,领域的一个过程。。没有这个过程,没法明白不可思议的境界。不可思议就是不能用语言,逻辑,概念,否则都将受人类所限。如老鼠境界中的人类。。类比人类境界中的佛境。。要脱离人类所限,必须脱离人类概念,语言,逻辑。以佛修的形式感触本真。。  ------------------------------------------  参悟不是思考,无论戒定慧还是闻思修,其过程都是通过不同于世间做学问的方法来达到的,在佛教体系内是谓法门(8万4千法门,现在最常见的有净宗、禅宗、密宗等)修学。其实我觉得你前面那段表述得挺好的,所以再说深思我才觉得有些矛盾。
  作者:论金 来自:Android客户端 时间: 09:35:47   三观者,(名数)诸家说三观,以天台之三观为最普通:一、空观,观诸法之空谛也。二、假观,观诸法之假谛也。三、中观,此有二。观诸法亦非空,亦非假,即是中,谓为双非之中观,观诸法亦空亦假,即是中,谓为双照之观。(佛学大辞典)   ……空谛,假谛,难道不是先法空,再空法吗?则空之又空。  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无不极,所以究竟空义也。到了究竟处,两边不立中道不存,所以空性是从理体上说的,真如(为离我法二执之实体)之别名。空性不可思议,非语言逻辑所能道尽,是为证得之境。   ……最后一句话说的正是无语言,无逻辑,无概念,万般法皆空。。  ---------------------------------------------  空之又空也空了是方究竟,所以不说俗谛,不说真谛,而说中谛。
  作者:谁谓尔无羊 时间: 11:24:15   @论金  法为船。深思以渡。没有矛盾。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任何学问都是必要的。  仅以深思即可得渡,那慧能为何在说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后,就立即离开寺院,隐姓埋名十几年,在人世间生活呢?他应该是在经历实践的过程,实践才能出真知。  过了河以后,船就可以舍弃了,但是在还没有过河的情况下,船是不可以舍弃的,除非你会游泳,或者直接飞过去。   --------------------------------------------  慧能不识字的,这事情其实和识字关系不是很大。当然慧能是佛门特例,不做普适观。大多是要象神秀那样“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才行的。至于“那慧能为何在说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后,就立即离开寺院,隐姓埋名十几年,在人世间生活呢。”是因为当时有嫉妒障碍,五祖怕他受害让他离开的,这个说到底恐怕还是度众的机缘还不成熟。(其实是在五祖给慧能讲《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时六祖当下彻悟说出五个何其之后才离开的。)  “过了河以后,船就可以舍弃了,但是在还没有过河的情况下,船是不可以舍弃的,除非你会游泳,或者直接飞过去。”这个对,但佛法的修学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任何学问都是必要的。”这种。
  @谁谓尔无羊
11:24:00  @论金   法为船。深思以渡。没有矛盾。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任何学问都是必要的。   仅以深思即可得渡,那慧能为何在说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后,就立即离开寺院,隐姓埋名十几年,在人世间生活呢?他应该是在经历实践的过程,实践才能出真知。   过了河以后,船就可以舍弃了,但是在还没有过河的情况下,船是不可以舍弃的,除非你会游泳,或者直接飞过去。  -------------------------  你也知非仅船方可渡。深思,顿悟,修行皆可渡。  
  @kkfehn
  作者:论金 来自:Android客户端 时间: 13:28:51  你也知非仅船方可渡。深思,顿悟,修行皆可渡。  ----------------------  条条大路通罗马。呵呵
  作者:远烟空沫 时间: 12:37:35  慧能不识字的,这事情其实和识字关系不是很大。  当然慧能是佛门特例,不做普适观。  大多是要象神秀那样“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才行的。  -------------------  远烟、神秀;  投入、慧能?哈哈哈
  作者:远烟空沫 时间: 12:37:35  (其实是在五祖给慧能讲《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时六祖当下彻悟说出五个何其之后才离开的。)  -----------------  我其实,非常想知道,那天晚上,五祖和慧能说了什么。呵呵
  作者:远烟空沫 时间: 12:37:35  但佛法的修学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任何学问都是必要的。”这种。  -------------------------  你真的相信这句话吗?  那为何你自己每每引经据典;  而对不通经典的人呢,比如我,  或者可能同经典的人,比如kk,  聊不来呢?呵呵
  作者:远烟空沫 时间: 12:23:00  参悟不是思考,无论戒定慧还是闻思修,其过程都是通过不同于世间做学问的方法来达到的,  ----------------------  微积分之极限、而不可达到。呵呵  这里的思考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就是一些人口里的逻辑,所谓从已知、知未知;  而缺陷、局限,就在已知。  是这样的吧。哈哈哈
  作者:谁谓尔无羊 时间: 11:24:15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任何学问都是必要的。  仅以深思即可得渡,那慧能为何在说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后,就立即离开寺院,隐姓埋名十几年,在人世间生活呢?他应该是在经历实践的过程,实践才能出真知。  过了河以后,船就可以舍弃了,但是在还没有过河的情况下,船是不可以舍弃的,除非你会游泳,或者直接飞过去。  ----------------------------------  人最厉害的,就是模式识别。  比如很简单的,认出某人的面貌。  好像直到最近,计算机才可以做到。  这种东西,才是人开悟的基础能力。
  作者:论金 来自:Android客户端 时间: 09:13:31  我说深思是参悟,思考,领域的一个过程。。没有这个过程,没法明白不可思议的境界。  不可思议就是不能用语言,逻辑,概念,否则都将受人类所限。  如老鼠境界中的人类。。类比人类境界中的佛境。。  要脱离人类所限,必须脱离人类概念,语言,逻辑。  以佛修的形式感触本真。。  ----------------------------  哪用那么神乎其神的,呵呵  佛修,我以为,就是发掘本质;  而发觉本质之前,先要做好几样功课。  第一:观察自己。人的念头、直接影响到人观察的结果;所以要具备观察自己的能力。  第二:发现局限、前提。做到自己OK以后,再看世界。要能发现日常、预设的等等局限。进而突破局限性思考。  第三:要具有联想能力。不仅是物理性的1+1=2,而是化学性的1苹果+1香蕉=1个水果拼盘=1餐食物=1个生命体在成长。。。  有了这3条,就可以发现,本质,也许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呵呵
  作者:远烟空沫 时间: 00:21:43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中不可思议:  又作不思议。指不可思虑言说之境界。主要系用以形容诸佛菩萨觉悟之境地。  俗谓事理深妙神奇,无法以思索或讨论而得者,皆以“不可思议”形容之,盖系援引自佛教经典。  -----------------  即是:不可思虑言说,  请解何谓思虑、思索、讨论。呵呵
  作者:远烟空沫 时间: 00:06:04  所以空性是从理体上说的,真如(为离我法二执之实体)之别名。  -----------------  何谓:我执、法执?  我的、看法,逻辑、规则的局限。  然否?呵呵
  作者:论金 时间: 21:12:48  除了科学,人类任何社会问题都是观念的问题。  -----------------  科学本身,也可以说是人的观念问题。  比如,  原子以前,人们不知道原子的存在(此指物理上原子,不是哲学上原子);  既然不知道,它就是不存在的(我当石头是武器,就没有了石头;我当铁锤是石头,就没有武器);  自然,就没有原子能的存在(人的认识中);  原子能科学,是不存在的;(客观性)  尽管原子、一直物理存在;原子能、一直存在。
  作者:投入7th 时间: 15:07:45  ———————————————————  这个……说说吧~  我觉得,庄子再怎么追求自由,也不会以耻为荣吧~楼主这种不道德的人,去讨论庄子,我觉得是污蔑,亵渎。  以自由之名反对道德,是件非常无耻的事!!!  不过当然,虽然哥佛道儒齐修,但对于道,我喜欢(崇敬)的是老子的道,对庄子的道,我没啥兴趣。  有人喜欢卖弄庄子,就随他们卖弄好了。  如果说是提到佛或其他人,  那我觉得,论金(本身)境界还是太低,思想太肤浅。  而远烟空沫说佛,太口头禅了。
  @投入7th
15:51:00  作者:论金 时间: 21:12:48   除了科学,人类任何社会问题都是观念的问题。   -----------------   科学本身,也可以说是人的观念问题。   比如,   原子以前,人们不知道原子的存在(此指物理上原子,不是哲学上原子);   既然不知道,它就是不存在的(我当石头是武器,就没有了石头;我当铁锤是石头,就没有武器);   自然,就没有原子能的存在(人的认识中);   原子能科学,是不存在的;(客观性)   尽管原子、一直物理存在;原子能、一直存在。  -------------------------  呵呵。  你的观点是:人以前不知道原子存在,所以原子是不存在的。所以原子能也是不存在的。所以原子能科学是不存在的。  又尽管,原子和原子能一直自然存在。  请问,你的两个存在是同一个含义吗?  然后你用这段话论证的是:科学也是观念的问题。你理解了我说的观念是指主观意念的意思吗?  则如果你否认了我的意思,那么你要论证的是,科学也是主观可以改造的。我通过主观的意念,能够改变物理或者化学状态。  你回顾一下,你是都觉得我们有没有在一个层面上对话。  
  作者:@kkfehn 时间: 15:58:29  我觉得,庄子再怎么追求自由,也不会以耻为荣吧~楼主这种不道德的人,去讨论庄子,我觉得是污蔑,亵渎。  以自由之名反对道德,是件非常无耻的事!!!  -------------------------  这么巧啊,lucky、lucky。呵呵  我对不道德,不是特别反感;  因为道德本身是大众性的、现实性的、过去性的,也就是非先进性、未来性的;  比如庄子鼓盆而歌。  但我对自由之名反对道德,和kk一样,确实非常反感;  这个属于权术性的,而根源在于礼义廉耻的丧失、而不是变化。  不过,楼主的文章,我看起来费劲,没看懂;  不知道范老师是不是“以自由之名反对道德”。
  作者:kkfehn 时间: 15:58:29  如果说是提到佛或其他人,  而@远烟空沫、说佛,太口头禅了。  -------------------------  你是说她,有信、解,无行、证,知识分子、好学生吧。  我赞同。 哈哈哈
  作者:论金 来自:Android客户端 时间: 16:12:19  你理解了我说的观念,  是指:  主观意念的意思吗?  ----------------------  我再重新阐述、另一种非顺序、而结构性的角度吧。呵呵  原子,一直物理存在;  原子能,一直物理存在;  人对原子的认识,非一直物理存在;(化学始)  人对原子能的认识,非一直物理存在;(化学后)  原子能科学,非一直物理存在;  科学本身,也可以说是人的观念问题。
  作者:投入7th 时间: 16:35:15   作者:kkfehn 时间: 15:58:29  如果说是提到佛或其他人,  而@远烟空沫、说佛,太口头禅了。  -------------------------  你是说她,有信、解,无行、证,知识分子、好学生吧。  我赞同。 哈哈哈   -----------------------------------  投入,非得我说几句不好听的?好吧,无论是kkfehn 还是你,都没资格或必要给我印证吧。
  @论金  法为船。深思以渡。没有矛盾。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任何学问都是必要的。  仅以深思即可得渡,那慧能为何在说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后,就立即离开寺院,隐姓埋名十几年,在人世间生活呢?他应该是在经历实践的过程,实践才能出真知。  过了河以后,船就可以舍弃了,但是在还没有过河的情况下,船是不可以舍弃的,除非你会游泳,或者直接飞过去。  -------------------------  @论金 21楼
13:28:51  你也知非仅船方可渡。深思,顿悟,修行皆可渡。  -----------------------------  以你如此的认识,只能是陷入诡辩,而没有真正的意义和领悟。  慧能虽然说出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也只是说明了他比别人更具有悟性而已,他并没有因此立马成佛,而是随后由五祖密授法门,才得以真正领悟。  即便如此,五祖还是要他立即离开,那应该不是为了害怕神秀等人的加害,这恐怕是冤枉了神秀上千年;那就是要慧能到实际的生活中实践。
  作者:投入7th 时间: 15:11:02   作者:远烟空沫 时间: 12:37:35  慧能不识字的,这事情其实和识字关系不是很大。  当然慧能是佛门特例,不做普适观。  大多是要象神秀那样“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才行的。  -------------------  远烟、神秀;  投入、慧能?哈哈哈   ------------------------------------  这话太。。。且不说慧能大师这样几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上上根人,不是你我能比的,就神秀师这样渐修的一代宗师也不是你我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的。你的问题是要多学习些基本常识。
  作者:谁谓尔无羊 时间: 16:45:59  慧能虽然说出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也只是说明了他比别人更具有悟性而已,  他并没有因此立马成佛,而是随后由五祖密授法门,才得以真正领悟。  --------------------------------  是的。  这个观察、非常好。
  作者:远烟空沫 时间: 16:57:15  你的问题是要多学习些基本常识。  --------------------------------  这个当然。  所以,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慧能,  扫地中的慧能。  哈哈哈
  作者:远烟空沫 时间: 16:57:15  这话太。。。且不说慧能大师这样几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上上根人,不是你我能比的,就神秀师这样渐修的一代宗师也不是你我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的。  -----------------------  有啥不能的。  人类的进步的成果之一,  就是后代、总比前代先进;  无论是物质上,  还是精神状态,  乃至思维水平。呵呵  再看你,  先有此念,如何不被此念束缚啊;  这合禅修之空吗?  哈哈哈
  @谁谓尔无羊
16:45:00  @论金   法为船。深思以渡。没有矛盾。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任何学问都是必要的。   仅以深思即可得渡,那慧能为何在说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后,就立即离开寺院,隐姓埋名十几年,在人世间生活呢?他应该是在经历实践的过程,实践才能出真知。   过了河以后,船就可以舍弃了,但是在还没有过河的情况下,船是不可以舍弃的,除非你会游泳,或者直接飞过去。   -------------------------   @论金 21楼
13:28:51   你也知非仅船方可渡。深思,顿悟,修行皆可渡。   -----------------------------   以你如此的认识,只能是陷入诡辩,而没有真正的意义和领悟。   慧能虽然说出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也只是说明了他比别人更具有悟性而已,  -------------------------  呵呵。。可惜了。  
  作者:远烟空沫 时间: 16:44:13  投入,非得我说几句不好听的?  好吧,无论是kkfehn 还是你,都没资格或必要给我印证吧。  ------------------------  你干嘛在意、我们说你什么呢?  你在意我们、说明你什么呢?  你在意我们、说的某一具体部分,还是我们的评价呢?呵呵
  作者:投入7th 时间: 17:51:51   作者:远烟空沫 时间: 16:44:13  投入,非得我说几句不好听的?  好吧,无论是kkfehn 还是你,都没资格或必要给我印证吧。  ------------------------  你干嘛在意、我们说你什么呢?  你在意我们、说明你什么呢?  你在意我们、说的某一具体部分,还是我们的评价呢?呵  --------------------------------------  我在意的是你我在书话的一段缘分,所以一直对你说的总是多些,但看你现在这个样子,以后还是少说或不说了。
  作者:论金 来自:Android客户端 时间: 17:47:35   @谁谓尔无羊 40楼
16:45:00  @论金   法为船。深思以渡。没有矛盾。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任何学问都是必要的。   仅以深思即可得渡,那慧能为何在说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后,就立即离开寺院,隐姓埋名十几年,在人世间生活呢?他应该是在经历实践的过程,实践才能出真知。   过了河以后,船就可以舍弃了,但是在还没有过河的情况下,船是不可以舍弃的,除非你会游泳,或者直接飞过去。   -------------------------   @论金 21楼
13:28:51   你也知非仅船方可渡。深思,顿悟,修行皆可渡。   -----------------------------   以你如此的认识,只能是陷入诡辩,而没有真正的意义和领悟。   慧能虽然说出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也只是说明了他比别人更具有悟性而已,  -------------------------  呵呵。。可惜了。  -----------------------------------------------  慧能去黄梅求法后,他开始一直在厨房干活,没有受到五祖教诲。但其一直是“弟子心中常生智慧。”的确是上根利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境界的确是非常高了,我曾一度认为六祖此时已经彻悟,后看黄念祖老居士的一篇文才知道是悟了个“空”,而后至五祖开示《金刚经》才大彻大悟,说出其开悟后的境界:“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但这个东西和我们从小在学校的读书学知识还是不一样的。古来禅师对弟子无论机锋还是棒喝一来一往间那弟子就悟了,而这悟境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难以言说的。
  @远烟空沫  所以,有时候眼见不一定就是实,耳听更不一定就是真;传说,说六祖听闻《金刚经》即开悟。  开悟应该是真的,但他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听闻即开悟的,也许还需要整理整理传说之意。  也许这是指的六祖在密室里听闻五祖详解《金刚经》才真正开悟的,而不是他卖柴火时听闻即开悟。  当真论起来,这事就有点神奇了!  一个不识字的砍柴少年,如何能够听得懂书生的之乎者也?如何能够听得懂如此深奥的佛经?而且一旦听闻即开悟?  这里有位砍了十年柴的人,问问他能一次性听得懂佛经吗?  神秀的路径才是我们普通人的路径。  要不然,基本就是神神叨叨,装神弄鬼,居然有人能够看得懂无字真经?那不是装神弄鬼又是什么?  南怀瑾老先生的书里说的,很多修行之人,并不是在这样一味的苦思冥想中悟道的,而多是在实际的生活中,种种偶然因素,机缘巧合,一朝顿悟的。  再说了,即使悟了又如何?难道就立即成仙成佛了吗?不是,仍然还是普通人,仍然是一样的衣食住行。  不可思议,不代表不能思议。  就比如,法律规定,任何人不得犯罪,那不照样有很多的犯罪分子吗?
  @远烟空沫
18:10:00  作者:论金 来自:Android客户端 时间: 17:47:35   @谁谓尔无羊 40楼
16:45:00   @论金   法为船。深思以渡。没有矛盾。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任何学问都是必要的。   仅以深思即可得渡,那慧能为何在说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后,就立即离开寺院,隐姓埋名十几年,在人世间生活呢?他应该是在经历实践的过程,实践才能出真知。   过了河以后,船就可以舍弃了,但是在还没有过河的情况下,船是不可以舍弃的,除非你会游泳,或者直接飞过去。   -------------------------   @论金 21楼
13:28:51   你也知非仅船方可渡。深思,顿悟,修行皆可渡。   ---------------------------  -------------------------  我已经给你当头棒喝了。如果不可言说,无祖又如何向六祖言说?  为何可以言说又不可思议?按你的悟性,估计是读再多经典都徒劳。  
  作者:投入7th 时间: 16:33:09   但我对自由之名反对道德,和kk一样,确实非常反感;  ———————————————————  哈哈~哥是对滴嘛~  o(∩_∩)o
  @谁谓尔无羊
19:58:00  @远烟空沫   所以,有时候眼见不一定就是实,耳听更不一定就是真;传说,说六祖听闻《金刚经》即开悟。   开悟应该是真的,但他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听闻即开悟的,也许还需要整理整理传说之意。   也许这是指的六祖在密室里听闻五祖详解《金刚经》才真正开悟的,而不是他卖柴火时听闻即开悟。   当真论起来,这事就有点神奇了!   一个不识字的砍柴少年,如何能够听得懂书生的之乎者也?如何能够听得懂如此深奥的佛经?而且一旦听闻即开悟?   这里有位砍了十年柴的人,问问他能一次性听得懂佛经吗?   神秀的路径才是我们普通人的路径。   要不然,基本就是神神叨叨,装神弄鬼,居然有人能够看得懂无字真经?那不是装神弄鬼又是什么?   南怀瑾老先生的书里说的,很多修行之人,并不是在这样一味的苦思冥想中悟道的,而多是在实际的生活中,种种偶然因素,机缘巧合,一朝顿悟的。   再说  -------------------------  你吧,还不能放下成见去学佛。六祖如何悟道的过程只是故事会的内容。重要的是六祖惠能悟道,修佛的成果是什么。我说过你不懂唯心的世界,唯心的世界后面藏着什么,你估计连想都没想到过。和你讨论这些尚早。  
  @kkfehn
23:45:00  作者:投入7th 时间: 16:33:09   但我对自由之名反对道德,和kk一样,确实非常反感;   ———————————————————   哈哈~哥是对滴嘛~   o(∩_∩)o  -------------------------  一个“不道德”的人,并不妨碍他说出一个正确的观点。  
  @谁谓尔无羊 48楼
19:58:40  再说了,即使悟了又如何?难道就立即成仙成佛了吗?  -----------------------------  哈哈~有钱也不能永生啊~  悟了跟没悟,差别可大了!最起码,思维(方式)大不相同~ ^_^
  @论金 52楼
23:50:27  一个“不道德”的人,并不妨碍他说出一个正确的观点。  -----------------------------  所以说你肤浅嘛~看问题只停留在观点正确与否上。  就你这思维,充其量最高也就马哲的水平~(说白点,就是不适合论道)
  @kkfehn
00:58:00  @论金 52楼
23:50:27   一个“不道德”的人,并不妨碍他说出一个正确的观点。   -----------------------------   所以说你肤浅嘛~看问题只停留在观点正确与否上。   就你这思维,充其量最高也就马哲的水平~(说白点,就是不适合论道)   -------------------------  呵呵,按你这么说,你以上观点并不正确,对吗?  
  @论金 55楼
07:56:31  呵呵,按你这么说,你以上观点并不正确,对吗?  -----------------------------  呵呵,当然,不对啦!  从开始说的,“论金(本身)境界还是太低,思想太肤浅。”  但现在依然认为,“所以说你肤浅嘛”和“(说白点,就是不适合论道)”,  观点前后如此一致,(当然啦,哥是对的贯彻始终!)  你的理解能力不会差到弱智的地步吧~(还是说,哥说的话对你还是太深奥呢?)  当然,如果你认为“肤浅”不能准确表达你的愚蠢,我可以选择骂滴噢~  o(∩_∩)o
07:56:31  呵呵,按你这么说,你以上观点并不正确,对吗?  -----------------------------  @kkfehn 56楼
09:04:54  呵呵,当然,不对啦!  从开始说的,“论金(本身)境界还是太低,思想太肤浅。”  但现在依然认为,“所以说你肤浅嘛”和“(说白点,就是不适合论道)”,  观点前后如此一致,(当然啦,哥是对的贯彻始终!)  你的理解能力不会差到弱智的地步吧~(还是说,哥说的话对你还是太深奥呢?)  当然,如果你认为“肤浅”不能准确表达你的愚蠢,我可以选择骂滴噢~  o(∩_∩)o  -----------------------------  那你认为你的观点是正确的。对吗?
  @论金 57楼
09:11:44  那你认为你的观点是正确的。对吗?  -----------------------------  对。(同样的废话不要重复!)
  @kkfehn
09:23:00  @论金 57楼
09:11:44   那你认为你的观点是正确的。对吗?   -----------------------------   对。(同样的废话不要重复!)  -------------------------  那假设客观上你的观点是正确的,而你又能主观上辨识正确与否。  那么,你认为论金能否也辨识的出来正确与否呢?  
  @论金 59楼
09:35:32  那假设客观上你的观点是正确的,而你又能主观上辨识正确与否。  那么,你认为论金能否也辨识的出来正确与否呢?
    -----------------------------  不能。(一般情况下)
  @kkfehn
09:40:00  @论金 59楼
09:35:32   那假设客观上你的观点是正确的,而你又能主观上辨识正确与否。   那么,你认为论金能否也辨识的出来正确与否呢?      -----------------------------   不能。(一般情况下)  -------------------------  那么,论金就没有停留在辨识观点的正确性的水平上。  而你又说论金还停留在辨识观点的正确性的水平上。。  请问,你那个观点是正确的?  
  诸君争议得好热烈呀。  只是想问各位一个问题:你们有谁真正实践过的?  如果没有苦修,就不可能会有开悟;  如果没有开悟,又如何能体会悟者的世界?  呵呵。各位继续。。。。
  @论金 61楼
09:47:51  那么,论金就没有停留在辨识观点的正确性的水平上。  而你又说论金还停留在辨识观点的正确性的水平上。。  请问,你那个观点是正确的?
    -----------------------------  【(论金)看问题只停留在观点正确与否上】与【论金还停留在辨识观点的正确性的水平上】的区别暂不说,  如果你(论金)也认为自己的水平还达不到“辨识观点的正确性的水平上”,我可以认同(你的认为)。
09:47:51  那么,论金就没有停留在辨识观点的正确性的水平上。  而你又说论金还停留在辨识观点的正确性的水平上。。  请问,你那个观点是正确的?  -----------------------------  @kkfehn 63楼
10:09:44  【(论金)看问题只停留在观点正确与否上】与【论金还停留在辨识观点的正确性的水平上】的区别暂不说,  如果你(论金)也认为自己的水平还达不到“辨识观点的正确性的水平上”,我可以认同(你的认为)。  -----------------------------  那就是说,如果我认识错误,你也跟着认识错误。  你刚才不是说你能够辨识正确与否吗?  所以,应该是,无论我如何认识自己,你都能独立判断,我是否具备辨识正确与否的能力。你不能依赖于我的认识。
  @论金 64楼
10:15:53  那就是说,如果我认识错误,你也跟着认识错误。  你刚才不是说你能够辨识正确与否吗?  所以,应该是,无论我如何认识自己,你都能独立判断,我是否具备辨识正确与否的能力。你不能依赖于我的认识。  -----------------------------  呵呵~当然不是(你所理解的那样)啦!  仅从(这里讨论的内容)字面意思来说,如果你(论金)认识错误(即你的水平还达不到“辨识观点的正确性的水平上”),那我认为你的水平还达不到“辨识观点的正确性的水平上”则是正确的。  而从本意上来说,你可以认为你蠢,而我(的意思)是表示对你鄙视!  而对你的鄙视,一直没有改变啊~(至少到目前为止)  (也当然啦~顺便一提,我对你的鄙视(或认识),依赖你的认识(如你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等),我还不至于凭空鄙视你~ ^_^)
  @谁谓尔无羊
19:58:40  再说了,即使悟了又如何?难道就立即成仙成佛了吗?  -----------------------------  @kkfehn 53楼
00:03:27  哈哈~有钱也不能永生啊~  悟了跟没悟,差别可大了!最起码,思维(方式)大不相同~ ^_^  -----------------------------  你这个说得有道理!  也许就好像一个人,如果懂得道理越多、越深刻,那他就会更加知道该怎么面对生活、面对世界一样。
  @论金  我已经给你当头棒喝了。如果不可言说,无祖又如何向六祖言说?  为何可以言说又不可思议?按你的悟性,估计是读再多经典都徒劳。  你吧,还不能放下成见去学佛。六祖如何悟道的过程只是故事会的内容。重要的是六祖惠能悟道,修佛的成果是什么。我说过你不懂唯心的世界,唯心的世界后面藏着什么,你估计连想都没想到过。和你讨论这些尚早。  --------------------  你竟然要给我当头棒喝,可见你是多么的不着调,装神弄鬼!  别说是佛门,即使武林中各门派掌门,在选择未来掌门接班人选时,也是众里挑一,然后就是单独以祖传秘籍相授;六祖在五祖的密室里就是如此得到真传的,而不是你说的自悟,你那是吹牛!你连这么一点悟性都不具备!  佛说,不可说!因为无法可说;那还说什么呢?  我不学佛,我只是随便拿起哪本书就喜欢读读。  你上面对于唯心的解释、认识,证明你已经走火入魔了,因为你如果真的知道了,你就不说了。你现在说,就是装神弄鬼!
  @谁谓尔无羊
19:58:40  再说了,即使悟了又如何?难道就立即成仙成佛了吗?  -----------------------------  @kkfehn
00:03:27  哈哈~有钱也不能永生啊~  悟了跟没悟,差别可大了!最起码,思维(方式)大不相同~ ^_^  -----------------------------  @谁谓尔无羊 66楼
10:56:46  你这个说得有道理!  也许就好像一个人,如果懂得道理越多、越深刻,那他就会更加知道该怎么面对生活、面对世界一样。  -----------------------------  哈哈~是滴!是滴!  o(∩_∩)o
  作者:远烟空沫 时间: 17:55:25  我在意的是你我在书话的一段缘分,  ------------------------  你是如何在意的?  是像以前一样,互相的(假如你有)、从对方的发言中、发现更多的启发、更好的东西;  还是,把当时美好感觉(再假如你有、呵呵)凝固下来,从此回忆;而不在乎回忆本身,会干涸、枯萎。 呵呵
  惠能白天与刘志略一起参加劳动,晚上则听无尽藏比丘尼读诵《涅盘经》。  惠能虽然不识字,但他的悟性极好,经常在听完经之后,给无尽藏比丘尼解说经文的大义。  有一次无尽藏比丘尼手捧经卷,向惠能请教一个字的读法和意义。惠能回答说:“字即不识,义即请问。”无尽藏比丘尼说道:“字尚不识,曷能会义?”惠能回答道:“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慧能、百度百科  --------------------------------------  我本来以为,我在书话,可以有这么一段故事的。呵呵
  作者:远烟空沫 时间: 18:10:55  我曾一度认为六祖此时已经彻悟,  后看黄念祖老居士的一篇文才知道是悟了个“空”,  而后至五祖开示《金刚经》才大彻大悟,说出其开悟后的境界:“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但这个东西和我们从小在学校的读书学知识还是不一样的。  古来禅师对弟子无论机锋还是棒喝一来一往间那弟子就悟了,而这悟境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难以言说的。  -------------------------  了空本身,其实不是很难;  好比论金说,不道德的人、也可以正确;而kk批他只知道正确;  此时的空,是一时、一方的;  好比灵光一现,继而暗灭;  要难听的说,可以说是萤火烛光。  了空,难的地方,在于系统性、持续性。  我个人的理解,  看慧能的故事,他的天赋、当然是非常好的,比如和比丘尼学经、马上就可以解经;  这说明,天赋好的人呢,比知识多的人,的境界的不一样;  所谓领悟力。  但,这未臻化境;  只是慧能有佛缘、慧根好,等等;  真正点化慧能、彻底大彻大悟,而不是一点点的、自生自灭的火苗,是五祖深夜传经;  从此慧能站立的地方,不再是自己的脚尖,而是整个儿坚实、广博的土地。  而慧能开化的过程,和一般和尚,也就是科班,是整个儿反的;  慧能,是先开悟,后学知识;(开悟还是天生的,和五祖没啥关系)  而和尚,是先学知识,后开悟;  和尚,就好比上学的学生,学了一肚皮的物理知识,突然某一天,所有的知识、在自己的感觉、发生了奇妙的变化,都互相联系起来、并生动起来了;  慧能,是在每吸收一点知识的时候,都马上、就可以透彻的理解、并和之前的、产生联系;  但是,知识本身的获取、学习,也是需要缘分的;  没有五祖夜传慧能,就是把顶级的、系统的、知识,说给慧能听;让慧能自己悟道;他若真悟出来,就是另一个佛陀了。
  学物理的比喻,适用于男生;  女生嘛,用听交响乐,比如马五、也许更恰当些。哈哈哈
  作者:谁谓尔无羊 时间: 19:58:40  当真论起来,这事就有点神奇了!  一个不识字的砍柴少年,如何能够听得懂书生的之乎者也?如何能够听得懂如此深奥的佛经?而且一旦听闻即开悟?  这里有位砍了十年柴的人,问问他能一次性听得懂佛经吗?  ----------------------------  --慧能、百度百科;  神秀的路径才是我们普通人的路径。  ---------------------------------  这一点上,你和远烟、论金,是一路的;  kk,应该是另一路的;  呵呵
  这小哥,  确实有些拈花微笑的味道。  可惜,  他却说自己要一直谤佛。  哈哈哈
  作者:投入7th 时间: 16:02:53   kk,应该是另一路的;  ——————————————————  哈哈~不是说过了吗?我不是你能懂的~  ^_^
  作者:投入7th 时间: 16:06:12   可惜,  他却说自己要一直谤佛。  ——————————————————  信佛的人,可悲!
  作者:kkfehn 时间: 18:50:16  哈哈~不是说过了吗?我不是你能懂的~  ----------------------  你现在的行为,叫做臭屁;  基本上,  来自于天赋、而不是阅历。  换句话说,in another word:  you're gifted,   but   haven't been testified.  哈哈哈
  作者:kkfehn 时间: 00:30:40  信佛的人,可悲!  ------------------------------  所以,  你应该感谢父母、感谢时代、感谢改革开放、感谢二代以后的国家领导人;  也就是感谢命运、机遇、概率;  而这个感谢,  就是信教的、真正的、终极意义:怀有感恩之心。  而宗教,教会、和教士们,从它的角度,又要求信众、以行动表明、他们怀有感恩之心,  也就是回馈;(否则教会、教士们,看不见、分不出,谁是好人、好信徒,谁是坏人、假信徒。呵呵)  乃至大乘佛教更进一步的说法:施恩。  (大乘佛教的说法,基本上就是被信教马丁.路德否定的做法,比如:花钱买赎罪券、进天堂,苦修、虐待自己、闯进天堂)
  新教马丁.路德
  作者:投入7th 时间: 10:40:27   作者:kkfehn 时间: 18:50:16  哈哈~不是说过了吗?我不是你能懂的~  ----------------------  你现在的行为,叫做臭屁;  基本上,  来自于天赋、而不是阅历。  ===============================  哈哈~哥所领悟的,不是你们阅历所能达到的~  o(∩_∩)o
  作者:kkfehn 时间: 19:02:32  哈哈~哥所领悟的,不是你们阅历所能达到的~  ---------------------  这很好啊,  是值得庆贺、羡慕的事情。  有什么不满意的吗?  遭到太多妒忌了?呵呵
  作者:kkfehn 时间: 19:02:32  哥所领悟的,不是你们阅历所能达到的~  -------------------------------------  佛教有说:  信、解、行、证;  整个儿、才是一个圆满。  高水平的圆满,  当然要比低水平的圆满,  高级。呵呵
  刚翻到个词条:中二病、百度百科。哈哈哈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子无扑矣 子亦犹是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