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曾言,夫治国.看出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对治国有什么认识

该商品图片为网友上传的晒单图片,仅供参考,因购买时间或批次不同,实际购买的商品可能与此图片不一致。
正在加载中...
京品评分: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第2课时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当堂训练及答案中图版
下载积分:1351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07:29:2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第2课时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当堂训练及答案中图版.DOC
官方公共微信当前位置:
>>>唐太宗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
&&&&&& 唐太宗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乎?”(《贞观政要》)此材料反映了唐太宗:
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B.革新政治 C.兴科举以儒为师 D.“存百姓”的思想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期中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唐太宗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主要考查你对&&“贞观之治”的出现&&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贞观之治”的出现
贞观之治含义:
唐太宗为帝一朝,确如其名──世民──济世安民。统治过程中,唐太宗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完善了一系列制度,终于促成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
1、概况:①原因概括: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完善了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团结、平等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②主要表现:统治过程中,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2、“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1)政治方面:惟贤才是用,不避亲仇(提拔魏征);虚怀纳谏;用人扬长避短(房谋杜断)。(2)经济方面:休养生息,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存百姓”。(3)法律方面:慎用刑法,《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4)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进士科人才济济。(5)民族关系方面: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①设置羁縻府州: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唐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 ②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尊请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册封。 ③设置机构:唐攻下西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 ④和亲: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请求与唐通婚,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和亲。文成公主带去种子、工匠、书籍和冶金技术、中原文化。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关系。评价:①民族团结政策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有利的条件。②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6)对外关系方面: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贞观之治的表现:元年,关中饥,米斗直绢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上勤而抚之,民虽东西就食,未尝嗟怨。是岁(贞观四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卷193,唐记九,贞观四年
贞观年间的政治清明: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资治通鉴》卷192,唐记八,武德九年十二月 上曰:朕为兆民之主,皆欲使之富贵。若教以礼义,使之少敬长,妇敬夫,则皆贵矣。轻徭薄敛,使之各治生业,则皆富矣。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矣。 ──《资治通鉴》卷196,唐记十二,贞观十六年
发现相似题
与“唐太宗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152419386413457412734310115211819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