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观唐诗词一首

您(@)目前可用积分:1279795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转帖] 唐代最好的一首七律诗的版本之争
18247 次点击
11:12:48 发布在
唐代最好的一首七律诗的版本之争――“乘黄鹤”还是“乘白云”?丁启阵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宋人严羽誉为唐人七律第一、清人沈德潜赞其“擅千古之奇”的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起首第一句,有两种版本:一种是“昔人已乘黄鹤去”,一种是“昔人已乘白云去”。何者为崔颢原诗,孰优孰劣,历来有不同说法。作“昔人已乘白云去”的版本如:唐殷[《河岳英灵集》(选崔颢诗11首),芮挺章《国秀集》(选崔颢诗7首),韦庄《又玄集》(选崔颢诗2首),韦e《才调集》(选崔颢诗1首),《全唐诗》(“白云”下注出一作“黄鹤”),北宋编《文苑英华》,宋计有功编辑《唐诗纪事》,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元吴师道《吴礼部诗话》,等等。作“昔人已乘黄鹤去”的版本如:清金圣叹《批才子书》,沈德潜编《唐诗别裁集》(选崔颢七言律诗2首),孙洙编《唐诗三百首》(选崔颢七言律诗2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选崔颢诗4首)。如今的唐诗选本,基本上都是“黄鹤”版。两种版本的分布,大致是这样的情况:古本多作“白云”,今本多作“黄鹤”。因此,有学者认为,“黄鹤”始于元人,自清金圣叹痛批“白云”版之后,“黄鹤”版大行于世。换言之,崔颢原本是“白云”,接着流传九百年的也是“白云”,近三百年才被改成“黄鹤”(黄永武《中国诗学?鉴赏篇》28-29页,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9月版)。金圣叹批评“白云”版的主要理由有:连写三“黄鹤”,可显示诗人“浩浩大笔”诗才;如果是“白云”,“黄鹤楼”得名费解;世界上没有千载不消的白云,既然昔人乘去,不可能至今悠在(《批才子书》);力挺“白云”版的学者,主要理由有:鉴赏当以底本为依据,不能凭鉴赏随意改底本;二白云二黄鹤,两两对峙很巧妙(黄永武《中国诗学》)。两种意见,针锋相对,势不两立。孰是孰非呢?我的意见有如下几点:崔颢《黄鹤楼》虽是七言律诗,但无论是“白云”还是“黄鹤”,前四句,均不甚遵格律诗平仄对仗规则。因此,格律上没有对错优劣之别。唐诗中,“乘白云”、“乘黄鹤”,两种词语搭配形式,均有用例。“白云”例:萧颖士句“中有群仙兮乘白云”(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岑参《感遇》“昔来唯有秦王女,独自吹箫乘白云”,刘禹锡《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几山诗,小臣斐然有感》“天上忽乘白云去,世间空有秋风词”,寒山诗“苟欲乘白云,曷由生羽翼”。“黄鹤”例:李白《江上吟》“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数量上,“乘黄鹤”只有李白一例,“乘白云”却有四例。但在崔颢之前和同时,“乘白云”也只有一二例(萧颖士、岑参),两者之间,无法据以作出对错判断。尽管如此,我还是比较认同“黄鹤”版。我的理由有如下两点:一是,早于崔颢、李白的诗人卢照邻,其《送幽州陈参军赴任寄呈乡曲父老》诗有“人同黄鹤远,乡共白云连”两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意境与之相似,似系由此化用而来。卢照邻诗中,跟人一同离去的是黄鹤和人(人乘黄鹤),白云跟乡村相连,并无离去行为。卢照邻诗可以证明,黄鹤楼之名系元人附会仙人乘鹤而来的说法,是不足信的。二是,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该闻录》)、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等文献记载,李白到黄鹤楼,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慨,当时没有写下咏黄鹤楼的诗。但是,李白内心并不服气,事后还是仿崔颢《黄鹤楼》作《登金陵登凤凰台》、《鹦鹉洲》两首诗,带有跟崔颢决高下的意思。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诗前两句分别为“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和“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都是“鸟(凤凰、鹦鹉)飞走了,只留下地名,供人流连寄慨”的意思。既是仿作,似乎也可以反过来印证,崔颢《黄鹤楼》前两句主要意思是“黄鹤飞走了……”。崔颢《黄鹤楼》诗,除了首句有“乘黄鹤(白云)”的版本不同外,其他诗句还有“此(兹)地”、“汉阳树(戍)”、“芳(春、青)草”、“萋萋(青青)”、“何处是(在)”等的差异,本文不再一一讨论。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延伸阅读|最新热帖
[废话一筐]
[huangsi2001]
[剑门碧玉]
[我是旺财哥]
[孟婆给碗汤]
[挑灯看吴钩]
[aab10011]
已获打赏(0)
还没有人打赏此帖,觉得帖文写的好,点击右边的按钮打赏。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14:22 &&
这首怎么能称为最好的呢?我所知的“孤篇压全唐”的应该是“春江花月夜”吧?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31:08 &&
15:14:22&&的原帖:这首怎么能称为最好的呢?我所知的“孤篇压全唐”的应该是“春江花月夜”吧?他说的律诗。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0:50:30 &&
“乘黄鹤”应该没有异议的,一是题诗所在是黄鹤楼,当时应有相关传说。一是“乘白云”不妥,驾白云才妥。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43:36 &&
你这篇文章还不如那个卖药的写的好。。。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0:21:52 &&
当然是乘黄鹤了,只有“乘黄鹤去”,才有“黄鹤一去”的不复返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9:00:45 &&
看看同时代的李白仿黄鹤楼的诗: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就知道是乘黄鹤了,同时代的不清楚,难道还是后人明白?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9:34:37 &&
看不太懂呀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0:47:15 &&
习惯了乘黄鹤,乘白云还真不习惯,白云轻飘飘的乘的住吗?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4:55:02 &&
15:14:22&&的原帖:这首怎么能称为最好的呢?我所知的“孤篇压全唐”的应该是“春江花月夜”吧?第 3 楼
15:31:08&&的原帖:他说的律诗。谢谢,没看清楚!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21:08 &&
乘黄鹤”应该没有异议的,一是题诗所在是黄鹤楼,当时应有相关传说。一是“乘白云”不妥,驾白云才妥。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2:11:22 &&
为什么非要搞出个最好的一首出来 呢?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2:36:59 &&
没有这三个“黄鹤”,这首诗也就平淡了…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8:51:30 &&
两首名诗之差&&&&&&&&&&&&&&&&&&&&&&&&&&&&&&&&&&&&&&&&&&&&&& □/余辔扶桑大概是从孔子学说彻底统领了中国思想界之后――皇权意识基本占据了华族人的头脑,我们的诗歌也就逐渐被理性化道德化了。那么,诗歌到底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是我们通常说的“诗言志”就能概括得了的嘛?――我以为不这么简单。那位并不“沧浪”的严羽说:诗是“妙悟”、“独任性灵”、是“肺肝间流出”的、是“非关书”“非关理”的“别裁别趣”。当然,它肯定不是这“主义”那“原则”的附属品。追溯起来,中国最有“人性味道”的诗歌乃至审美的真脉要属《诗经》,继有屈原的《楚辞》《离骚》和后来的《古歌十九首》等一些诗篇,再后来似乎就有些变“味”了。当然,也不能忘记,竹林七贤、曹子建、陶渊明等人为这“真脉”的续流所做的贡献。只可惜,再后世的文化人大多是“很现实的”常常为名利所惑,他们的“志”中――脑子里血液里,所剩的“妙悟”“性灵”越来越少了,理性和道德越来越充斥其间。举一例,我们做一下比较。为什么李白在黄鹤楼上面对崔灏的诗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提诗在上头”?细想,是李大诗仙江郎才尽了吗?还是他一时灵感没到位?而崔先生这首被人誉为“七律之冠”的《黄鹤楼》到底好在哪里呐?后来,李白顺江而下在南京凤凰台摹仿崔诗写的那首七律,难道真不如崔诗吗?差距在哪?这些问题,上中学时就没少搅扰我。我们来重温这两首名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的《黄鹤楼》)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谓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便人愁&&&&&&&&&&&&&&&&&&&&&&&&&&&&&&&& (李白的《题金陵凤凰台》)在这两首诗中我们很容易看出,从韵脚到结构,李诗确是摹仿崔诗的。然而,我们又必须承认李诗比崔诗似乎“高超”了许多:1-李诗用了首起的两句就完成了崔诗前四句的所涵的内容;2-李诗的颔联内容“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很显怀古之丰富――是崔诗没有的;3-“总谓浮云能蔽日”一句,属哲理性警句,崔诗中无此高深之语;4-“长安不见便人愁”是怀国之心,似乎比崔诗的“日暮乡关何处是”要崇高一些。――这里就含有我前面说的诗中的“道德化理性化”问题了。其实,早在1500年前,严羽把这一问题就谈得蛮清楚了。他说“诗有词、理、意兴”三个方面。这里的“词”是说“字词功夫”;“理”指“所含的道理”;而“意兴”是说其中的“意境与情趣”。同时,严先生又准确地说“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朝(宋)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尤其是这后面的“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三句。几乎就是对崔李两首诗的评判了。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这既是对整个唐诗很准确的评价又是对李白这首“凤凰台”诗的很公正的评判。而对崔颢的“黄鹤楼”来说,正是“词理意兴无迹可求”“混沌难以句摘”――而这,正是这首流传千古不衰朽之诗的最本质的艺术特点。用我们现代语言补释一句,就是:崔颢这位“小公务员”的诗,是从肺腑流出一股自己的、又是每位游子心中都有的浓浓的思乡愁、念家情;而见过大世面、住过皇宫的李大诗仙的脑子里想得似乎太多了些。――那么,“想多了些”又有什么不好呢?――那就是,诗中的“理性与道德”对诗的单纯、自然、人情之“性灵”的伤害。而李白当初面对崔诗之所以“惆怅”,正是他以大诗人的敏感,觉察了自己与崔颢之间的某种“差距”;而以他当时的“诗学”水平和“心理学”水平,还总结不出啥道理来。于是很不服气地来到凤凰台又作了这么一首――为后人在诗学研究上提供了资料。这让我想起了马蒂斯那幅独特的名画《舞蹈》:说来,这幅画简单且又直纯的。画面上几乎没有具体情节,只有五个肌体强健的女性人体在携手绕着圈在跳舞。画面上只有三种颜色――蓝色,显然是天;绿色,显然是地;桔色,是人体。而那“舞”,也绝无任何我们惯见的“姿式”,以及“流派”什么的。然而,我们细心反省自己的观画感觉――却能从那五个姿态各异的、具有流动性的人体动态动感中,感受到一种生命的能量、欢快、和谐;进而又感受感觉到远古的榛莽与洪荒;感受到人性的质朴与理应的狂野;乃至联想到现代人性的异化与人性本该的回归。等等。这显然就不是一般的绘画艺术、摄影艺术等其他形象艺术能够给予我们的。用马蒂斯自己的话说,“我所追求的是一种均衡、纯洁、而宁静的艺术”。我们来试想一下,这幅似乎“毫无技巧艺术”的画面,比之那些跟我们现实生活很贴近的画面,跟我们习惯视域很熟悉的画面,是不是能给予我们更多的欣赏趣味?我们所获得的精神灵魂上的启迪是不是更多些?这其实也就是严羽的“混沌难以句摘”的诗理。&&&&&&&&&&&&&&&&&&&&&&&&&&&&&&&&&&&&&&&&&&&&&&&&&&&& (本文2130字)※&& 本文参考资料严羽的《沧浪诗话》(此文2010-9月发于《鸭绿江》)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23:55 &&
这让我想起了马蒂斯那幅独特的名画《舞蹈》:说来,这幅画简单且又直纯的。画面上几乎没有具体情节,只有五个肌体强健的女性人体在携手绕着圈在跳舞。画面上只有三种颜色――蓝色,显然是天;绿色,显然是地;桔色,是人体。而那“舞”,也绝无任何我们惯见的“姿式”,以及“流派”什么的。然而,我们细心反省自己的观画感觉――却能从那五个姿态各异的、具有流动性的人体动态动感中,感受到一种生命的能量、欢快、和谐;进而又感受感觉到远古的榛莽与洪荒;感受到人性的质朴与理应的狂野;乃至联想到现代人性的异化与人性本该的回归。等等。这显然就不是一般的绘画艺术、摄影艺术等其他形象艺术能够给予我们的。===========这个比对吗,感觉有点儿穿越鸟。现今这嘎达会画西洋水粉、水彩、油画的专业和业余的人士多得无法胜举。但是,西洋人能熟练地画水墨画的寥寥无几,会写汉语格律诗,甚至打油诗的人士似乎少得可怜鸟。不妨假设,各位穿越回到盛唐年代,用那个年代的标准考量一下子《黄鹤楼》好在哪里?首先,唐士们完全继承了汉代文化遗产之一――中国刷子――毛笔,从此以后,不但写字必备,画画也是必需品鸟。文人画讲究“诗情画意”,自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确实,旧体诗实现诗配画是一种传统做法,就是到了大清帝国后期,文人对此仍然情有独钟;(顺便说一句,大部分西洋油画没有这样明显的特色)。但是,格律诗在唐帝国时期倒是“新鲜”事物,或者是一种新型的创作格式,猜测,那个年代的文化人,尤其是年轻人对这个新形式的狂热,有同现在的同龄人对流行歌舞的追捧热潮相类似?不过,如同歌舞有不同的流派一样,新型的格律诗也是有不同的写作特点的。李太白留存的诗很多,按照格律规则细分,也有很多流芳百世的“律诗”,但是更有名的大多是不拘泥格律的乐府类的诗。至于,为何李大师看到崔颢的黄鹤楼会如此赞叹呢?一种猜测:(1)崔颢对格律规则的理解是符合士林共识的;(2)用典抢先了一步,仙人跨鹤是应了楼名之景;(3)对仗工整;(4)白云,仙鹤,芳草,鹦鹉,晴川,烟波---色彩艳丽,有动有静(5)确实做到了诗中有画。如同发表论文一样,崔颢在这个话题上占尽先机,以致使得后面来的诗人无法超越鸟!个人理解,仅供参考。
共 18247 次点击,25 个回复& 1
本版块主题总数:186724 / 帖子总数:1982761
今日论坛共发帖:5612 / 昨日发帖:27677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史海钩沉&&├舆情观察╋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凯迪海南&&├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重庆会馆&&├猫眼观渝&&├山城拍客&&├重庆教育&&├巴渝情缘&&├猫人游记&&├健康养生&&├重庆车友&&├两江房产&&├渝民新婚&&├麻辣吃货&&├渝财有道&&├时尚渝女&&├公益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转帖] 唐代最好的一首七律诗的版本之争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找一首唐代的诗人写的诗?_百度知道
找一首唐代的诗人写的诗?
那首诗写的是酷热的夏天农民田地里干活
谁知道这首诗给我写上来好吗
提问者采纳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 lì lì jiē xīn kǔ
粒 粒 皆 辛 苦 ,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
盘中餐?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碗里的饭食,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正是农民风雨之中,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锄禾李 绅
chú hé rì dāng wǔ
锄 禾 日 当 午 :禾苗。 古诗今译
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 hàn dī hé xià tǔ
汗 滴 禾 下 土 。 shuí zhī pán zhōng cān
谁 知 盘 中 餐 。
禾,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农民们不避烈日。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这一鲜明的对比,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粒粒皆辛苦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妇姑荷箪食,岁晏有余粮,童稚携壶浆观刈麦
白居易田家少闲月。足蒸暑土气,闻者为悲伤,但惜夏日长。力尽不知热。今我何功德,背灼炎天光,拾此充饥肠。
右手秉遗穗,尽日不能忘。
夜来南风起。听其相顾言,抱子在其旁?曾不事农桑。复有贫妇人,丁壮在南冈。念此私自愧,小麦覆陇黄,左臂悬敝筐。吏禄三百石。相随饷田去。家田输税尽,五月人倍忙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代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1)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2分)。忽然看到陌头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2分)(2)“锁”字是诗眼(1分)。“锁”字形象地表明了满庭春色闭锁在高墙之内,无法泄露(1分);而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1分)。(3)运用了反衬手法(1分)。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人不如花(1分)。这里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1分)。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人教社高中教材配套综合能力辅导用书
阅读下面的唐诗和宋词,完成1~2题。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①范仲淹写作此词时正在西北边区抗击西夏。②燕然:山名,汉和帝永元元年,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勒,雕刻。
1.对这两首诗词,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王诗“孤城遥望玉门关”应理解为“遥望孤城玉门关”,作者是出于平仄和对仗的需要而颠倒了语序。
B.王诗“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的意思是黄沙滚滚,战斗频繁,战士们穿着坚固的铠甲奋勇杀敌。
C.范词“四面边声连角起”是说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都从各个角落传来。
D.范词“燕然未勒归无计”是说战争还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事还不能谈起。
2.对这两首诗词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范词“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既写出了时令和环境,又映衬出边关将士们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B.王诗中的“终不还”,范词中的“归无计”,都表现了他们既爱国又思乡的情绪。“终不还”中的一个“终”字,表达了将士们夺取胜利的决心。
C.范词的上阙重在写景,可以使人想见充满肃杀之气的边塞景象。“羌管悠悠霜满地”是写夜景,从时间上看是“长烟落日”景象的延续。
D.两首诗词都描写了西北边塞将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歌颂了边关将士为国家献身的精神,表现了激越雄壮的风格。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广东省惠阳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和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陌头:意谓大路上。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1)阅读第一首诗。这首诗很好地抓住了闺中少妇的微妙心理变化,请具体说说少妇的这一心理变化过程。
(2)阅读第二首诗。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3)阅读第二首诗。这是一首表现宫女怨苦的诗,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唐诗和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陌头:意谓大路上。
宫 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1)阅读第一首诗。这首诗很好地抓住了闺中少妇的微妙心理变化,请具体说说少妇的这一心理变化过程。
(2)阅读第二首诗。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3)阅读第二首诗。这是一首表现宫女怨苦的诗,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年广东省高二期末语文卷
题型: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唐诗和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陌头:意谓大路上。
宫 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1)阅读第一首诗。这首诗很好地抓住了闺中少妇的微妙心理变化,请具体说说少妇的这一心理变化过程。(4分)
(2)阅读第二首诗。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3分)
(3)阅读第二首诗。这是一首表现宫女怨苦的诗,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3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核心价值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