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姓氏是格,日本罕见姓氏氏,想看看我国啥地方有这个姓氏,并且留下QQ号

本月排行TOP10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中国姓氏文化小故事
 一、百家姓与&赵钱孙李&百、家、姓
提到百家姓,很容易让人想到宋代《百家姓》中开头的几个姓氏:&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些姓氏,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都是常见姓氏。全国也有不少人以它们为姓,甚至还有人把它们当做百家姓的代称,与它们有关的故事或传说也经常可以见到。在有关故事中,有些还与它们所表示的姓氏无关。比如一个关于"赵钱孙李&的传说,是说从前在苏州一带有一个教书先生,有次正因一个姓李的有钱人生气,又碰巧有学生让他讲&赵钱孙李&是什么意思。他便没好地讲道:&这赵吗,就是咱苏州话中所说的精赵,意思是放肆。钱就是铜钱的钱字,孙就是小猢狲的孙字,李就是张三李四的李字。&学生问:&这几个字要是倒着连在一起讲,能讲通吗?&老师说:&当然能讲通。也就是:姓李的小猢狲,有了几个臭铜钱就精赵起来了。&显然,这样的故事里,&赵钱孙李&的含义已经溢出了它的姓氏本身之外,成为民间的一种文化象征了。
此外.还有一个与&赵钱孙李&有关的谜语,说&天下第一家,出门先用它,人人说它小,三月开白花&,谜底也是赵钱孙李。
由上可见,本来是姓氏的&赵钱孙李&而不再被当做姓氏,也不再是姓氏的代称。仅仅当做调侃的对象对待,反映了我国民俗文化内容的广泛和语言文化的丰富。但另一方面,还有一种与此不同的情况。就是&百家姓&三个字既是我国姓氏的总称,但它们同时又都是姓氏。
首先。关于&百&这个姓氏,相传是春秋时期秦国名人百里奚的后代。百里奚曾经是虞国的贵族,在虞国被晋国灭亡后沦为战俘。成为一个叫晋伯的人的家奴。后来,晋伯因事出使秦国,他也跟随;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见到秦国的君主秦穆公,深受赏识.被用五张羊皮换了自由身,留在秦国辅佐秦穆公,后来官至大夫。人称五羊大夫。他的后代为了纪念他,便有人姓百,或者姓百里。据史书记载,先秦思想家列御寇有个叫百丰的学生,汉代有个官吏叫百政,明代有担任千户官职的百恭、百通,都是在历史上知名的百姓人。另外,唐代的高丽人中有人姓百,现在的北京一带仍然有人以百为姓,说明百作为姓氏,从古到今都有人使用。
& 像&百&一样,从古到今也都有人姓&家&,但家姓的来源另有传说。相传,家姓是周幽王太宰家伯的后代,历史上曾先后有人知名于今西安、河北、四川等地,在汉代还有一个叫家君的人发明了弹棋游戏献给当时的汉成帝,被赏赐许多财物。另一位叫家进的人知名于宋代,曾考中进士。他的祖籍在今四川峨眉一带。那里也是历史上家姓人最为集中的地方。而在当代,人口普查中在上海发现了姓家的人。所以说,家姓也是一个从古到今都有人使用的姓氏。
&至于&姓&姓,则比较罕见。它主要出自春秋时期的蔡国。据有关姓氏书记载,蔡国公爵的后代中有人名叫公孙姓,公孙姓的后代在后来便有人姓姓。历史上,姓姓的人还有代表人物:汉代的大商人姓伟,祖籍在现在的山东淄博一带,家产5000万;又有宋代县令姓益恭、明代贡士姓秉恭等人。至于当代,在浙江上虞、山西大同、河北蔚县等地也有姓这一姓氏的人。
综合上述可以看出,我们常说的&赵钱孙李&百家姓,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是姓氏的可以不再是姓氏,是姓氏代称的可以变成真正的姓氏,我们的百家姓文化就是这样奇妙!
&二、百家姓与炎黄二帝
从上述所举关于百家姓的几个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它各有渊源,各有传说,彼此之间几乎没有联系。那么,它们真的没有联系吗?
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按照我国的传统观点,姓与姓之间不仅有联系,而且还有共同的渊源,这一渊源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炎黄二帝。当然,关于炎黄二帝与姓氏来源的关系,其实是说来话长了,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
首先,炎黄二帝其实都是传说时代的英雄人物,远古两大部落集团的领袖,他们所领导的部落集团及其后代在中华大地上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现在的中国人都自诩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共认他们是中华人文初祖。其实,除他们以外。历代还相传上古时有女娲氏、燧人氏、伏羲氏、蚩尤氏、少吴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等氏族首领。他们实际上也都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都没有像炎黄二帝那样获得广泛认同,人们仍然自称是炎黄子孙。如今,如果提到炎黄二帝,人们想到的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历史,他们实际上都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同时也都被以不同形式加以纪念。如在河南郑州市黄河南岸的黄河游览区,就坐落着炎黄二帝的大型塑像。塑像依山而建。高106米。分别用红色和黄色花岗岩建造。塑像表面犹如自然风化的效果,内部建有展厅,分天象、渔猎、农牧、百草、石器、陶器、冶炼、兵器、科技、文化等展馆,系统展现了他们二人开拓中华民族历史的光辉历程。同样,在上海,一个资料说也在筹建炎黄文化城,其主体建筑炎黄站立金像高55米,二人交臂携手,组成&人&字结构,托起苍穹。其中炎帝手持五谷穗,黄帝手握图书宝卷,共同凝视着神州大地。当朝霞满天、天地交融之时,他们金光万丈,神采飞扬,给民族以希望与力量;当晚霞西陲、万家灯火之时,他们又流光溢彩,祥瑞蔼蔼,给民族以振奋与护佑。另外,在河南新郑市,作为炎黄二帝中黄帝的故里,也扩建了面积达30000平方米的黄帝故里景区,成为中国旅游优先发展项目。根据当地的总体规划,拟建拜祖殿、业绩厅、起居长廊、生活厅、婚礼厅、大型粮坛等。再者,在浙江奉化市溪口镇,也拟建一座以他们为主的始祖城。这些与他们有关的纪念地或景点的建设,一方面是对他们丰功伟绩的肯定,同时对唤醒广大炎黄子孙的爱国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都有一定意义。
正是由于炎黄二帝获得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广泛认同。他们也都很自然地被当做我国众多姓氏的缔造者,几乎所有的姓氏相传也都与他们有关。我们今天都习惯把他们当做中华人文始祖,还说他们都是有名有姓的人,其中炎帝姓姜,黄帝姓姬。其实,在炎黄二帝以前,也有许多部落氏族存在,为了区别各自之间的血缘关系,产生了许多姓氏,最后都被他们统一起来。并逐渐融合为一体,形成华夏族群。这一族群,实际上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前身。
&在我国早期的一部史学著作《国语.晋语》中,还记载了一段关于炎黄二帝得姓的传说:&昔少典娶于有轎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说,过去少典与有轎氏的女子结婚.生下了黄帝和炎帝。黄帝居住在姬水边,炎帝居住在姜水旁。因为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养成了不同的习惯,因此也姓了不同的姓氏,其中黄帝姓姬,炎帝姓姜。其实,这段资料所反映的实际上是我国早期姓氏的一些情况,炎帝与黄帝分别是由同一祖族分裂出来的胞族,而姬、姜则是我国早期的两个著名姓氏。
&关于炎黄二帝得姓的传说,还有另外一些说法。其中之一是说他们的姓氏并不像今天大多数人那样由父亲传下来,也不是自己得姓。而是直接来源于母亲。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他们生活在&知母不知父&的原始社会,无法从父亲那里获得姓氏,只能与自己的母亲联系起来。因此,无论是炎帝还是黄帝,在传说中都被认为是&天之子&,亦即充满神秘色彩的苍天的儿子,而不是现实社会中某一个具体男子的后代。至于他们的母亲,则要显得具体得多。其中炎帝的母亲是&有嬌氏之女,名女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黄帝的母亲名叫附宝,她&见大电绕北枢,星光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帝于寿丘&。可见.二人都是&母感天而生&,或者说是天人交媾而生的贵子。对于这种&天子感生&的传说,如果抛开其中的神秘色彩和后人捏造的超人光环,实际上是当时&知母而不知父&婚姻特点的真实反映。它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启发我们,&姓&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阶段,尽管在炎黄二帝时的中华大地可能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但其初始获姓仍有从母姓的原始遗风。
&三、炎帝后代中的百家姓
&我们以上谈到炎黄二帝的姓氏和与他们有关的姓氏来源,除此之外,他们与我国现在的百家姓也有直接关系。关于这点,由于情况较为复杂,我们不妨分别来看。
首先,看看炎帝。前面已经提到,《国语.晋语》记载了炎黄二帝得姓的传说,其中所说炎帝居住的姜水,一般认为是现在陕西岐山、武功一带的姜水流域,那里是炎帝的发祥地,并且以水名为姓,姓姜。后来.炎帝的后代又分出祝融、共工、夸父、蚩尤等几支,活动范围从姜水流域扩展到今天的河南、山西、山东、河北、湖北、安徽等!地。据《世本》记载,仅姜姓一支就占据16个地方,有列(烈)山氏、缙云氏、三乌氏、封父氏、共工氏及其分支申、许、齐、高、姜、吕、赖、龚、谢、于、丁、贺、卢、乐、纪、向、黄、焦等247个氏每一个氏又发展为姓,共247个姓。另据一些学者考证,古代所谓&四夷&多是炎帝的后代,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属炎帝族系。
在上述与炎帝有关的姓氏中,姜姓和吕姓有一个共同的著名例子,出自历史小说《封神演义》。其中有一个半神半人式的人物姜子牙,在另外一些书里又把他叫做吕尚。也就是说。他的姓氏有两个::一个是姜,另一个是吕。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姜子牙是历史上一个著名人物,据传说是炎帝的后代,姓姜又姓吕。相传,炎帝的后代中有个叫伯夷的人,大约生活在夏禹时,因帮助治水有功,被任命为主管四夷的官,分封在吕。也就是在今天的河南南阳一带。从此以后,炎帝的后代中除有人姓姜外,又有人姓吕,姜子牙便是他的后代之一。
&除姜姓和吕姓外,由炎帝而来的其他姓氏在来源上也与吕姓有近似之处。像吕姓这样的姓氏来源情况,用姓氏学的话说是以封地的名称为姓,这类的姓氏在由炎帝而来的姓氏中也是很多的,著名的就有许、焦、崔、高、谢、沈等姓。在这些姓氏中。许姓人的祖先最早居住在现在的河南许昌一带,焦姓人居住在安徽亳州,崔姓在山东济南,高姓在山东禹城,谢姓在河南唐河.沈姓在山西临汾,都是各有各的发源地,各有各的传说.但最终的源头都能与炎帝联系起来。所以说,他们都是炎帝的子孙。
在由炎帝而来的姓氏中,还有一些由于其他原因而来的姓氏。比如,现在的百家姓中有共、洪、龚等姓,相传都来自炎帝的后代共工。共工在黄帝时担任治水的官职。他的后代为了纪念他,有人把他的名字当做姓氏,姓共;又有人把他的名字和从事的职业合在一起,姓洪。另外,相传他有个儿子叫句龙,句龙的后代中有人把他的名字和姓氏合在一起,姓龚,于是又有了龚姓。像共姓、洪姓、龚姓这样得姓的情况,虽然都与共工有关,但最早都可以追溯到炎帝,加上姓氏的来源都与人名有关,因此用姓氏学的行话说,都属于由人名而来的姓氏。
在与炎帝有关的姓氏中,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人的称号而来的.属于这种情况的代表性姓氏是丁姓。相传,丁姓人最早的祖先是炎帝,直接得姓祖先是姜子牙的儿子及。他在周成王和周康王时都在朝中担任重要官职,年老去世时被赏赐一个称号,叫做&丁&。意思是说他当官勤勤恳恳,做事兢兢业业,对主上忠心耿耿。后来,他的后代为了纪念他,便把他的这个称号当做姓氏,从而有了丁姓。&&&
在与炎帝有关的姓氏中,当然还有其他一些类型的姓氏。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姓氏,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也就是都自称是炎帝的后代,把他当做了血缘先祖。由于这样的姓氏很多,与由黄帝而来的姓氏一起共同构成了我国百家姓的主体,因此,我们现在常说都是炎黄子孙,仅从姓氏的来源上便可以得到证明。
总之,炎黄二帝,炎黄子孙,从根本上说是有个祖先叫炎帝,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主要缔造者,也是百家姓中的人文共祖之一。
四、黄帝后代中的百家姓
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除了炎帝还有黄帝。与炎帝后代中的姓氏相比,相传是黄帝后代的姓氏更多,大约占全部姓氏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之所以如此,根据一些专家的研究.大约是与黄帝后代人丁兴旺有直接关系。首先,从炎帝与黄帝的直接后代看,炎帝仅传姜姓一系,而黄帝相传有25个儿子,后来发展为25宗,分为十二个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姑、儇、依。可见,在他们直系子孙的数量上,黄帝就比炎帝多了许多倍。其次,中国历史上传说时期的英雄人物,如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禹等人,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开创者,相传都属于黄帝族系,是黄帝的后代,而没有一人出自炎帝族系。从而在数量上更胜炎帝一筹。此外,从他们二人本身的情况看,炎帝相传仅有&姜&一个姓氏,而黄帝的姓氏则有三个。其中除在上面已经提到的&姬&姓外,又有&公孙&、&熊&两个姓氏。正是在这些多种原因的共同影响下。黄帝的作用远远超过炎帝,他被更多的人当做血缘先祖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黄帝后代的发展中,根据《世本》一书的统计,从传说时代到先秦时期,曾经有101个方国自称是他的后代。后来,这101个方国又进一步分化出10个氏。加上由颛顼、帝喾、尧、舜、禹等人而来的方国和氏,在总数上大约有800多个。除了其中重复和被淘汰的一小部分,绝大部分直到今天仍然被当做姓氏使用。当然,其中的一些是复姓,另外一些是单姓,在性质上都属于我国古老姓氏的组成部分,并且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由黄帝直接发展而来的姓氏,还有一些是现在常见的大姓。如张、王、李、赵、陈、刘、黄、周、吴、杨等都是。当然,由于各个姓氏的具体情况不同,与黄帝的关系也不完全一样。比如张姓。相传它出自黄帝的儿子挥,因为发明了弓箭,担任弓长的职务,进而由&弓&、&长&两个字组成一个&张&字,于是便有了张姓。王姓的直接得姓祖先是周灵王太子晋,而周灵王相传是黄帝的后代,因此.王姓也是一个出自黄帝的姓氏。再如赵姓,也有一个关于它与黄帝的传说。这个传说是说西周穆王时,黄帝的孙子颛顼的后代有一个名叫造父的人是周穆王的马车夫,有驾御千里马的本事。周穆王在瑶池幽会西王母流连忘返,东方的徐偃王乘机作乱。周穆王听说后急忙赶回来,乘坐的便是他驾的马车,一日千里。及时平定了这次叛乱。事后,周穆王认为他劳苦功高,便把他分封在赵城,他的后代在后来便姓了赵。所以,赵姓人也是黄帝子孙。
&在与黄帝有关的姓氏中,还应提到一个黄姓。其实,黄姓与黄帝也有直接关系。关于黄姓的来源,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的今山东曲阜一带有一个叫皇娥的姑娘,常常白天乘船远游,夜里挑灯纺织。一次出游的时候遇见了年轻英俊的黄帝,两心相悦,便结为百年之好,一年后又生下了黄姓的远祖少昊。后来,从少昊数传到大廉,在夏禹时被分封在黄,建黄国,成为黄国的开国君主。他的后代在后来便以黄为姓,从而成为黄姓人。
除上述以外,与黄帝有关的姓氏还有很多。比如在尧舜的时候,黄帝有个后代叫伯益,是个著名大臣,曾被任命为虞政,掌管火种.训练鸟兽,开垦荒地,又曾协助大禹治水。在治好水患以后.帝舜论功行赏,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并赐他姓嬴。到战国的时候。他的后代赵奢被分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后代后来便把他封地名的第一个字当做姓氏,这样便有了马姓。
&当然.除了上述这些姓氏以外,有些姓氏与黄帝的关系可能较为复杂一些,其中李姓便具有代表性。相传,李姓是黄帝的孙子颛顼的后代,直接受姓始祖是在帝尧时担任大法官的皋陶。皋陶相传是颛顼的孙子,由于当时把大法官叫做大理,他的后代为了纪念他,后来便把他所从事的职业作为姓氏,姓理。到商朝末年的时候,他的一个叫理征的后代仍然担任大法官,因为执法公正得罪了商纣王,被商纣王杀害。理征的夫人契和氏带着儿子利正逃命,在逃难途中饥渴难忍,只好采摘李树上的果子充饥。从而才保住了性命。后来,为了纪念这种救命的李子,便改姓李.从此才有了李姓。可见,李姓虽然历经坎坷,但最早仍与黄帝有关.是他的后代,这也是不容置疑的。
总之,综合上述这些得姓传说,我们可以发现它们都与黄帝有密切关系。其实,谈到姓氏的来源,每个姓都有说不完的话.又岂止是它们呢。
五、由自然数组成的姓氏
这类的姓氏有时也叫数目姓。提到它们,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记载在明代大作家冯梦龙《古今谭概》一书里的,是说当时的山南县县令的夫人姓伍,因她丈夫是全县最大的官,平日很是骄横。一天,伍夫人会见丈夫下属官员的妻子,指着其中的一位问道:&贵姓?&那位女子回答说:&免贵姓陆。&县令夫人听了很不高兴,心中暗想:我男人的官比你男人的大,我才姓伍(5),你倒姓陆(6),想压我一头呀!又指着另一女子问:&你姓什么?&那女子不紧不慢地回答:&回县令夫人的话,鄙姓戚。&县令夫人一听,不觉怒气冲天,跑到丈夫那里说:&我才姓伍,你下属的妻子却姓陆、姓戚(7),再问下去,说不定有姓八、姓九的呢!&这虽然是个笑话,但也说明在百家姓中确实有与数目字同音的姓氏,其中不仅有伍、陆、戚,甚至还有姓八、姓九等更多的。比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零、壹、贰、叁、肆、伍、千、万等,看起来是孤孤单单的数字,但也都是人们的姓氏。其中如一姓,虽然比较罕见,但在汉族、傈僳族中都有姓这个姓的人。而在过去,据一部姓氏书介绍,南北朝时的代北就有这个姓,是后魏那娄氏的后代。&
另外,还有一个千姓。据清代张澍《姓氏寻源》一书介绍,三国时魏封氏族酋长杨千万为百顷王,杨千万后入蜀,其后有千姓。又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一书,清代出过四个千姓进士,其中三个是河南武陟人,一个是江西星子县人。而据当代的一些专家调查,河南武陟县干村自明代以来就是千姓人的聚居地,村中有建于清代的千氏宗祠。当地的千姓人来自孟津县上古邮村,在洛阳北芒山一带还有千姓祖茔。明朝末年时,由于当地发生战乱,百姓纷纷逃难,他们中的千百祥、千百让兄弟随母李氏到武陟千村,现在已繁衍到河南焦作、新乡、郑州及方城、西华等地。另外,四川、浙江、陕西等省以及韩国等地也都有千姓。据韩国《口阳千氏大同谱。中原世谱》载,韩国千姓人的始祖叫千岩,生于西蜀终北山千古峰的万仞岩上,因所生之地姓千。洪武年间已传28世,一位叫千万里的人还出仕为官。非常巧的是,在明代的武陟县也有个千万里。考取武举后随军入朝鲜对日寇作战,立功封爵,留驻朝鲜,成为韩国千姓开基祖。这一千万里与韩国的千万里当是一人,但韩国的千姓始祖千岩可能是宋代人,因为从明初到明代中叶肯定传不了28世。&&&&
&还可以举个万姓的例子。西周初年大分封时,周武王把毕公高分封在毕,建立毕国。春秋时期,毕公高的裔孙有个叫毕万的,投奔到了晋国,在晋献公那里任职。晋国攻灭魏、霍、耿三个小国时,毕万立下了功劳,晋献公就把魏国&今山西芮城北旧地赏赐给他作为封邑。后来,毕万的子孙中有人以他名字中的&万&字为姓,成为万姓人。
当然,在数目姓中不光是由自然数字组成的姓氏,也有像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之类的姓氏。在这类姓氏中,较有影响的是第五姓,汉代有第五伦,唐代有第五琦,宋代有第五宁远等。其他数目姓氏的影响虽略有不及,但也都有人使用过。
六、方位姓
在百家姓中,还有一些是方位姓。像东、西、南、北、上、下、左、右等,本来都是表示方位的字,但也都是姓。
比如东姓,据郑樵《通志》载,是舜之友东不訾之后。而在现实生活中,天津、河北、山东、甘肃、云南都可以找到东姓人。另外,在藏族、土族和傈僳族等民族中也都有东姓。至于与东姓相近的复姓东方,早在汉代就有了,其中的东方朔还是一位著名人物。&&
再如北姓,《世本》上说&晋有高人隐于北唐,因氏&。也就是说晋国有个高逸之士隐居在北唐,北唐是北方的一个地方,于是就姓北了,这也是个方位姓。此外,《左传》上有卫大夫北宫贞子《庄子》上有北门成,汉代有北唐子贞,是研究《易经》的学者。再者,《广韵上说:&北,高丽姓。&意思是说,朝鲜族中也有人姓北。现在,河北蔚县、阜平、黄骅,山西大同、临汾,四川通江都等地也都有人姓北。
又如上姓,《姓氏急就篇》说&齐上之登,御邢公,见《左传》&,《姓苑》说&上之登,为邢公御&。就是说,上之登是为邢公驾车的人,地位不高。历史上姓上的名人不多,元代有上御,在府里当过判官;明代有上志,陕西人,中过进士;还有上观,在江夏(今湖北武汉)当过知府。现在,这个姓分布较广,广东、江西、湖北、山西、陕西都有。从民族成分看,汉族、土家族都有人姓上。&&&
另外,姓下的也有,但人数不多。汉、东乡、傈僳族有下姓,云南的泸水、福建的上杭、山西的大同等地有分布。&&&&
&再比如左姓、右姓,出现都很早。《左传》说,齐国的公族有左、右公子,后来都变成了姓氏。汉代有左雄,明代有左光斗、左良玉,清代有左宗棠,知名度比较高。另外,先秦时期的鲁国还有一位左丘明,《史记》里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但也有人说他的姓是一个复姓。至于右姓,汉代有右公弼,宋代有右家祥,名气都相对小一些,远不如左姓那样人口众多。&&&
七、以季节和时间为姓&&&
&在我国汉字中,有一些是表示季节或时间的字,如春、夏、秋、冬和年、月、日、分、时、秒等,这些字也都是姓氏。其中,在春、夏、秋、冬四姓中,姓夏的比较多,是常见姓。秋姓则很有意思。《姓氏考略》引《路史》注说:&少昊之后有秋氏。少昊名挚,字青阳,号金天氏。&有的书上说,秋姓是秋胡的后代。但在历史上,秋胡却有两个人,其中的一个即著名典故&秋胡戏妻&&中的秋胡。《古今姓氏书辨证》上说,古代有鲁国人秋胡,娶妻三日而出外游历做官,过了三年才回家。走到家门附近,看到一个貌美的女子在路边采桑,就是他妻子,但他已认不出来了。秋胡见她貌美,便送给她黄金一二十两,想调戏她。他的妻子也认不出丈夫了,并没接受金子,很庄重地说:&我是有丈夫的人,他外出游学已经三年了,我闭门独居,从来没有受到过这样的侮辱。&说罢掉头而去,返回家中。过了一会儿,秋胡也回到家中,发现刚才调戏的正是自的妻子,心中甚觉惭愧。秋胡的妻子则觉得自己苦苦等丈夫归来,不料等回来的是个品行不端之人,一气之下便跳河自杀了。
另一个秋胡是汉代人,研究《尚书》的专家。在他年轻时,一个姓翟的老人很喜欢他钻研学问的精神,想把侄女嫁给他,但他说:&古代有个秋胡,已娶妻而失礼,导致妻子跳水自尽,我不能再娶妻了。&翟公笑笑说:&古代鲁国有两个曾参,赵国有两个毛邃,他们做的事各不相同,怎能因古代的秋胡失礼而你这个秋胡就不娶妻呢?&他这才无话可说,答应娶翟公的侄女为妻。
秋姓还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女中豪杰,就是鉴湖女侠秋瑾。
至于按年、月、日、分、时、秒来定的姓,它们与春、夏、秋、冬四季姓一起统称为时间姓。其中如年、月、日的月姓,汉族、傣族都有。《姓氏词典》注说,月姓的最早记载见于《博古图》,周代有称为月季的酒杯,又有叫月鲁基的鼎,月就因此演变成了姓。也有的书上说,古代有夕月的官职,专门为帝王祭月,他们的后代雹陳就姓月了。而在云南孟连及沿中缅边境的傣族中,月姓还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姓氏。月字在傣族中是长女的意思,傣族女子在未生子女之前的名字构成是&排行+名&,因此,大女儿往往称&月某&,沿用汉人姓名习惯,月就慢慢成了姓。
此外,在时间姓中的分姓、秒姓也都有人使用。分姓在广东新会、四川合江等地都有分布,汉族、黎族也都有分姓人,但来源不详。秒姓在《新编千家姓》上有收录,但如何起源还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八、以天体气象为姓
在天体气象中,比如说打雷了,出虹霓了,下雪了,降霜了,结冰了,都是自然现象,但也都可以构成姓氏。其中如日月星辰的星姓,据《姓氏考略》注说是&宋司星子韦之后&。司星是官名掌管天文星象,后来这一支人就以星为姓了。而星姓则是土族的大姓。&&&
再比如虹霓的虹姓,据《元和姓纂》说:&以封地为姓氏,源于姒姓。唐尧初封禹于虹,后有以虹为姓者,地在今安徽五河县西。&现在的北京市就有姓虹的,汉族,《新编千家姓》有收录,但未提供详细情况。&&&
又如霜姓,一些书上说是楚熊严子伯霜的后代,后人以祖父的名为姓,知名于湖北江陵。另外,在傈僳族中也有霜姓。&
九、以地形地貌为姓
在我国汉字中,有一些是与自然界中地形地貌有关的字,如田野的野,海岛的岛,提岸的岸,山岭的岭,江河的江和河,水渠的渠,湖水的湖,等等,它们也同样都能作为姓氏,其中江、山、田等姓还比较常见。至于以田野的野为姓的人,《姓氏考略》注引《姓考》说是&东野氏之后&,知名于广陵,也即江苏扬州。春秋时鲁国有野泄,宋代有野处,都不很出名。今河北、山西、吉林都有野姓,《新编千家姓》中也有收录。
再如岛姓。《姓氏考略》说:&山西曲阳有岛氏,因避居岛屿而为姓。&明代有岛璞,山西垣曲人,弘治年间举人。今山西太原、阳曲都有这个姓氏。
又如堤岸的岸姓,《姓氏考略》据《后汉书》注说是西羌人的姓,还有的说是东岸氏的后代。东岸相传是东汉人,但真假还无从考究。
十、以人体部位为姓
在百家姓中,有一些是与人体的部位,如头发、眉毛、眼睛、口、舌头、牙齿、鼻子等同名的姓氏,一般被称为人体部位姓。其中,头、耳、口、舌、鼻、眼、眉、齿、发、足,甚至心、胆、皮等都是姓。比如口姓,《广韵》上说&口,姓,今同州(今陕西大荔)一带有之&,《元和姓纂》则说&口,羌种也,今同州有此姓&。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出自羌族的姓氏。今山西的太原、大同等地都有这个姓氏的人。
又如眼姓,《姓苑》一书中有收录,但不详来源。今北京及山西大同有这个姓,汉族。
再如耳姓,有的书上说是李耳之后,以祖上的名字为姓,也有说是魏如耳之后的。李耳就是古代思想家老子。魏如耳是战国时魏国大臣。在今天,汉族、白族都有耳姓,山西长治、湖南冷水江、云南泸水等地都有人姓耳。
&十一、以动物名称为姓
在百家姓中,不仅表示人体不同部位的字可以为姓,而且以马、牛、羊、熊、麂等动物名称作姓氏的也不少见,其他动物像鸡、狗、猪、蛇、猫等也可以成为姓。&&&&&
比如蛇姓,有的书上说出自春秋时齐国公族蛇丘氏,他的后代中有人以蛇为姓。蛇字古代也写作&它&,但读音仍是she。又有人说,春秋战国时的楚平王有个孙子叫田公它成,他的子孙把他的名当做姓。它又读ta,后来衍变成它、蛇两姓。更多的记载记说蛇姓是从南北朝时期后秦来的,后秦国主姚苌有个皇后姓蛇,南安人,南安就是现在甘肃的陇西县。蛇皇后有个哥哥叫蛇越滂,任南安太守。她还有个本家侄子叫蛇玄,后来当了建武将军。现在,傈僳族也有蛇姓。&&&
又比如狗姓,现实生活中有这个姓,但没有多少资料。《万姓统谱》中有收载,但来源不详。现在的山西长治、云南泸水有狗.姓。另外,据说过去的台湾新竹有人姓犬,人称狗大哥。犬也就是狗,说起来比姓狗好听。
十二、以树木花卉和民间称谓为姓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姓氏是与花卉树木同名的,如杨、柳、梅、柏、桐、竹、兰、菊、荷、花、叶等,并且姓这些姓的人还很多,不必我们一一举证。另外,有些姓氏是与我们对别人的称呼相同的,如姑、舅、公、婆、叔、伯、兄、弟、姐、夫、儿等,几乎都有姓氏。&&&
比如说舅姓,相传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晋国大夫狐偃乙晋文公重耳的舅舅。重耳在即位前曾奔走于各国之间寻求支持舅舅,狐偃是他的得力臂膀,称他为舅犯。为了纪念这位舅舅,后来就有了舅姓。再比如婆姓,在现在的山西亲、忻洲、临汾等地都有姓这个姓氏的人,但关于它的来源还不为人知。&&&
又如姐姓,《姓氏考略》称音&紫&,今天则读作姐妹的姐。早在汉代时,西羌人中就有姐姓,今北京和山西太原、大同,四川成都等地有姐姓。再如夫姓,《路史》说出自春秋的吴王夫余、夫差,《后汉书》都姓这个姓氏的人。
十三、以金属为姓
百家姓中有一个金姓,人还比较多。除它之外,还有银、铜、铁、锡等姓。对于这类的姓氏,由于我们在习惯上把金、银、铜、铁、锡叫做五金,这类的姓也叫五金姓。比如金姓,来源不止一支,有一支得姓比较有趣。秦朝末年,刘邦在鸿门宴上差一点被项羽杀掉,项羽的叔父项庄为刘邦说了好话,刘邦建立汉朝后,赐他姓刘。到五代时,项庄的子孙迁到吴越,因为刘字和吴越王钱僇的僇字同音,必须避讳,于是去掉刘字的卯头和刀旁,以余下的&金&字为姓。
再比如铜姓,《姓氏考略》根据《汉书.霍光传》注说,匈奴人中有铜姓,可见出自匈奴族。《新编千家姓》也收有铜姓,但没有列举更多资料。今北京、上海、湖北武汉、河南信阳、山西长治、临汾等地都有铜姓。
又如锡姓,一本书上说在春秋时,郑、宋之间有六个小村落,其中的一个叫&锡&,宋国在这里筑了城,安置元公的孙子。后来,元公的后代便以邑为姓,姓锡。
十四、以人体动作为姓&&&
在人体动作中,打、杀、砍、扔、扑、拍、拉、扫、抱等都很常见,但也有人分别以它们为姓氏。当然,这些动作不一定全都是姓氏,比如姓打、杀的有,姓砍的似乎还没有见到。至于姓扔、扑、拍、扫、拉、抱等姓的,也有。&&&&
&不仅如此,表示人体其他动作的字也有不少是姓氏,如开、关、问、听、吼、爬等。其中姓杀的人尽管不是很多,但来源相当早。《后汉书.东夷传》中曰:&马韩官有杀奚,后人或以官为氏。&马韩是三韩之一,在今朝鲜半岛南部,杀奚是马韩的官名。《新编千家姓》也收有杀姓,但未提供更多资料。现在山西雁北地区仍有人姓杀。&&&
又比如扔姓,《康熙字典》收有,注说&《前汉古今人表》有扔君&,但没有说是怎么来的。
十五、以朝代名和国名为姓
&这类的姓氏,是指与古代的国名、朝代名称相同,如唐、宋、元、明、清等。&&&
&比如宋姓,是由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的封地而来的。他在商朝灭亡后被周朝封于宋国.,都城在今河南商丘。后来。宋国被齐国灭掉,宋国的王族便以国名为姓,姓宋。再后来,赵匡胤又建立了一个宋朝。他之所以把国名定为&宋&,是因为他在后周时当过归德军节度使,归德就是商丘。商丘由于是微子启建立宋国的地方,他也因此把朝代的名称定为宋。当然,宋姓还有其他来源,以国名为姓只是其中的一种。
&再如元姓:郑樵《通志》引《风俗通》说:&元都,古诸侯国也,子孙国为氏。&《中国姓氏大全》则说:&玄武是传说中的北方之神,宋代金国居北方,为避讳,把玄字改为元字。&
&十六、以行政区划为姓
省、市、州、府、县是行政区划,也能作为姓氏。不仅如此,还有国、旗、区、镇、乡、郡、家等也都可以构成姓氏。比如省姓,《姓氏考略》据《左传》注说,是春秋时宋国的姓,宋国有个大夫叫省臧。如今,四川成都、合江,云南泸水,湖南芷江,湖北武汉,山西大同、长治等地都有省姓,汉族、傈僳族都有姓省的。
&再如市姓,《姓苑》、《续通志.氏族略》中都有收录。《姓氏考略}注也说,《周礼。地官》中有司市一职,负责市场管理,是市官之长,其后人便以官为姓。
&又如县姓,有本姓氏书上说是康叔的后代。康叔是周文王的儿子,封在魏地,他的子孙中后来便有人姓县。还有一种说法,楚国王族的后代也有人姓县。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说明县姓的来源并非单一。
&十七、以天干地支为姓
&&在我国古代,曾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地支。而在百家姓中。也有不少与它们相同的姓氏。在这些姓氏中,丁姓、申姓相对较多,甲、乙、丑等姓也有不少。至于壬姓,据《路史》说,&齐太公后有壬氏&。齐太公就是姜太公姜子牙,这支壬姓就是他的后代。还有的书上说,齐太公并非指姜子牙,而是指田氏代齐后的田和,因此壬氏源于妫姓。不管怎么说,壬氏来源已很久了。今山西太原,安徽贵池,福建清流、浦城,广东吴川,云南马关等地都有人姓这个姓。&&&
&再如癸姓,排在天干的第十位,郑樵《通志》说出自&姜姓,齐癸公之后&,今山西临汾有姓这个姓的人。&&&
&再说巳姓,是地支中的姓氏。《庄子》一书中有巳齿,《战国策》一书中有巳宁。《中国姓氏大全》一书中收录有巳姓,但未提供更多的资料。&&&
十八、以军队编制为姓
由上可见,百家姓的构成实际上是多元的,在平时看来是分散的、不相关的东西,连起来就成了姓。当然,各个姓都有自己的来历,放在一起就很有意思。比如有人姓师,又有人姓班,我们会由此想到军队的编制,有军、师、旅、团、营、连、排、班等,这些字其实也都是姓氏。不仅如此,甚至帅、校、尉、将等军衔,兵、卒等都是姓。当然,它们并非因军队编制、军衔而来。&&&
比如营姓,郑樵《通志》引《风俗通》说:&周成王卿士营伯之后也。&就是说,营伯是营姓人的祖先,他的后代中有人以营为姓。而《姓氏考略》则说,营姓是以营丘为姓。营丘在今山东昌乐县东南,是周代齐国的土地。现在天津、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广东的一些地区都有这个姓。
再如元帅的帅姓.有本书上说原本姓师.在晋代因避司马师讳才改为帅。另外,傣族也有帅姓。傣族男子名字构成是排行加上名字,老四称帅,凡在家行四的都称帅某。有的人随汉族习惯,便把帅当成姓了。如今,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湖北、湖南、云南、四川等省的某些地区都有帅姓。
又如当兵的兵姓,现在山西太原、阳泉、运城,广西的灌阳都有,《新编千家姓》也有收录,是个汉族姓氏,但来源还不为人知。
&十九、以文化用品为姓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笔、墨、纸、砚是学习用品,琴、棋、书、画与艺术有关,箫、鼓、笙、号是民族乐器,它们也都是姓氏的组成部分。
在笔、墨、纸、砚四姓中,墨姓因为出了大思想家墨子而大名远播,笔、纸、砚三姓的影响则相对小一些。其中,笔姓见于《姓苑》。没有更多的材料可资说明。纸姓,据《姓氏考略》称,大禹之后改为纸,未说明原因。禹是姒姓,因此纸姓当出于姒姓。至于砚姓,是个汉族姓,北京、湖北、四川都有。《姓氏考略》说,以砚为姓.如釜氏、杯氏之类。釜是锅,杯是喝茶用的,这里是指从器物来的姓。这个砚姓是从元朝才开始有的,《元史》中有个人叫砚弥坚,官职是国子司业,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官员。
再如琴棋书画的琴姓,是个比较少见的姓,今山西、河北、湖南、广西、四川等省的一些地区都有这个姓,汉族、壮族、朝鲜族中也都有人姓琴。《元和姓纂》引《家语》说:&仲尼弟子琴牢字子开,一字子张,卫人也。&《家语》是指《孔子家语》这本书,仲尼即是孔子。这句话是说孔子有个叫琴牢的学生,字是子开或子张,他的后代姓琴。也有人说,这个姓是以弹琴的人的职业为姓的。
&二十、以食物为姓
提到米饭、豆腐等食品,每个人都不陌生,但如果说这些食品的名称都可以成为姓氏,就不能不让人惊叹我国姓氏的丰富多彩了。& &
在食品姓中,米姓是一个常见的姓氏,而姓饭、姓豆的也大有人在。饭姓很特殊,是汉族的姓,《姓氏词典》中收有这个姓,倒不详所出。今天的湖南益阳、山西长治、临汾有这个姓。豆姓则是一个起源很早的姓。据一本书上说,早在周朝时,楚国就有人姓豆。汉代有人叫豆意,跟随卫青破匈奴有功,封官内侯。古代鲜卑族也有豆姓,叫豆卢氏,简称豆姓。不过,鲜卑族在南北朝后期已融入汉族,不存在了,倒是现在的彝族、土家族中有豆姓,当然汉族最多。如今,天津及河北、山东、内蒙古、湖南、广东的某些地区都有姓这个姓的人。&&&
另外,还有一些与食物有关的姓,如烟、酒、茶、糕等。其中地姓在《姓苑》一书中就有记载,但来历不详,然而今天的河北获鹿、河南卢氏、山东东平、山西太原等地都有人姓这个姓。&&&
又如糕点的糕姓,《姓氏词典》根据《姓考》说,&源于姜姓,系春秋时齐国的后代&,但没有更多的解释。现在,山西临汾有糕姓。
二十一、以日常用品为姓
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以日常生活用品为姓的,如伞、烛、席、秤、钵等都是有代表性的一些。比如盆姓,《孟子》一书中记载了一个叫盆成括的人,在春秋时的齐国当官。又据《风俗通》记载,盆成括后来被齐侯杀了,他的儿子因逃难及时才免于一死。后来,他的儿子怕再受迫害,也为了纪念父亲,就改姓盆。汉代有个中郎将盆谧,据说便是盆成括的后代。
再如枕头的枕姓,《姓氏考略》引清人张澍的话说:&指枕为姓,如被氏、绣氏之类。&意思是说,这个枕只是指枕头为姓,与被褥的&被&、绣花的&绣&字都是姓一样。另外,《姓苑》收有枕姓,但未说明来源。现在湖北武汉、山西朔州都有这个姓。
又如镜子的镜姓,来源不一,有的书上说是指器为姓,还有的说是根据地名来的。浙江绍兴会稽山北麓有镜湖,住在湖边的人曾以镜为姓。五代后唐时有个唱戏的人叫镜新磨,是个有正义感的人,往往以诙谐滑稽的形式向天子进谏,每次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当然,也有人说镜新磨是他的艺名,他真正的名字并没有流传下来。
二十二、以地名为姓
我们在以上曾介绍过一些东郭、西门等方位姓。此外还有一些由地名而来的姓氏,所指的都是具体地名,比如三国时魏国有个人叫邯郸淳,他姓邯郸,那是现在河北省的一个地名。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类似的情况,常见的有会稽、东阳、长兴、唐山、长沙、当涂、商丘等。其中的长沙在汉代扶风万年县有这个姓。万年在今陕西临潼北,长兴是浙江的一个县名,十六国时便有这个姓。还有一个典故,典故说燕国的统治者慕容氏对这个姓很忌讳。说你要是长兴,我们慕容氏怎么办?姓长兴的怕被害,便去掉长字。姓兴。当然,这只不过是一个传说而已。我们不必认为真的如此。
复姓商丘的来源则相对复杂一些,它所指的地方今天仍名商丘,在河南东部。据《风俗通》等书记载,这个姓氏中的一支出自姬姓,是周朝王室的后代。周朝在建国后把自己的一位王室成员分封在卫,建卫国,统治商丘一带的地方,后来还把它当做一位大夫的食邑,这位大夫的后代再后来便以食邑的名称为姓.姓商丘。而在此之前,颛顼高阳氏和帝喾高辛氏都曾先后在这一带建都或居住,他们的后代中也有人姓这个复姓的。&&&&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来自地名的例子。如复姓中的涂山,是地名,在今安徽怀远县东南的淮河东岸。早在夏朝初年,夏禹的皇后便出自涂山氏部落,涂山氏之后便以涂山为姓。又如唐山,是现在河北省的一个市,过去也有人姓这个姓。据说汉高祖有个妃子叫唐山夫人,是春秋时宋国司马唐山的后代,后来便姓唐山。其他如汉代称京城是京兆,设有京兆府,即现在的陕西西安,后来京兆也成了姓。又如泾阳在今甘肃平凉,后来也有人姓泾阳。&&&
当然,除了上述这些复姓外,也有人以京、津、沪、宁、杭等地名为姓的。如京姓,相传是春秋时郑国京城大叔的后代,京城大叔就是郑武公的少子共叔段,因封邑在京,人称京城大叔,他的后代中便有一些人在后来姓京。另据《路史》记载,&老子之后有京氏&,是说这支京姓出自李姓。&&&
再如天津的津姓,《姓谱》上说是以地为姓。津是古地名,在今湖北枝江县西。今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山西、江西、广西等省市区的一些地方都有这个姓。
二十三、以民族为姓
如上所述,既然国名、地名、山川名等都可以成为姓氏,那么,像现在我国各民族的名称,如汉、满、蒙、回、藏等,当然也都可以成为姓氏了。
&比如汉族的汉姓,据说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在汉朝建立以前,楚霸王项羽曾封沛公刘邦为汉王。后来刘邦建国号为汉,又分西汉、东汉,都是刘姓,到汉献帝时亡国,在历史上存在了四个多世纪。相传在汉朝灭亡时,刘邦的子孙中有人为了纪念故国.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国名&汉&。今山西太原、大同、临汾,新疆塔城,广东吴川,云南陇川等地也都有姓汉的。
又如满族的满姓,一说是出自胡公满之后,胡公满是虞舜后裔。郑樵《通志》注引《国语》则说:&潞、洛、泉、余、满皆赤狄,隗姓。&意思是说,满姓是少数民族赤狄人中的一支。此外,还有的书上说古代的荆蛮有人姓瞒,后来演变为满,也是少数民族。而在今天,北京山东、山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的一些地区都.有满姓人居住。
&二十四、中国三大姓:王、李、张
&说到中国大姓,按照通常的标准划分,最大的几个姓氏非王、李、张莫属了。根据前些年的一个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它们的人口都在全国总人口的7%以上,合在一起有两亿多。也就是说。在每10个人中就有两个人姓这三个姓氏,它们无疑都是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姓。在此,我们不妨对它们各自的情况做进一步的了解。
&谁是中国第一大姓呢?目前在国内有许多种说法,排列顺序也很不一致。据一项人口普查材料表明,王姓人口已经接近一亿。是中国第一大姓。另外,有人对北京、陕西、辽宁、上海、四川、广东、福建等7省市的十七万余人口的姓氏分布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在被调查的737个姓氏中,王姓人口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如在被抽样调查的25029个辽宁人中,有3033人姓王,约占调查总数的12.1%,位居辽宁第一位;在24948个北京人中。有2569人姓王,约占人数的10.3%,位居北京大姓的第一位;在23795个陕西人中,有2436个人姓王,约占人数的10.2%。位居陕西大姓的第一位;在25239个四川人中,有1552个人姓王。占总数的6.1%,位居四川大姓的第三位;在25092个上海人中,有1399人姓王,占总数的5.6%,居上海大姓的第三位。
&王姓人口虽然很多,但在历史上称王称霸、建立了王朝并当上皇帝的人并不多,经常被提到的只有西汉末年的王莽和他的新朝、五代十国时期的王建和他的前蜀,以及同一个时期的王审知和他的闽国,另外最多再加上隋朝末年的王世充和他的郑国。他们在位的时间和所建立的政权延续的时间都很短,没有给家族带来更多的福寿和名望,相反却都不同程度地给家族带来了灾难和耻辱。其中如王莽的儿子因为杀死了奴婢,被父亲赐死;王莽的女儿对于父亲篡夺刘氏的政权深感羞辱,最后投火自尽;王莽自己也身败名裂,众叛亲离,贻笑天下。可以说,显赫的皇权并没有给王姓人家带来多少荣华富贵。
王姓能够在王气不振的情况下繁衍成为一个数一数二的大姓。当然有它自己的原因,其中源流众多、历史地位高等都在以前的有关部分中有所涉及。仅从源流上看,他们中的一些人出自姬姓。发源地在琅蚜(山东胶南);另一些人出自子姓,是商朝比干之后;还有一些出自姜姓,是齐国国君的后代;再有一些人出自少数民族,例如匈奴休屠王之后,就改姓了王姓。由于大多是帝王诸侯的王子王孙,所以才以王为姓。在这些众多来源中,以出自姬姓的王姓人最多,他们都自认是东周灵王太子晋的后代。太子晋又称王子晋,聪明早慧,未成年就已名闻诸侯。在他15岁那年,晋平公派使臣叔誉人周朝贡,见到了他,相与谈论后大为折服,回国后告诉晋平公说:&太子晋行年十五,才识过人,能言善辩,我都不是他的对手。&另一位大臣师旷听后不以为然.请求入周见他。两人相见后反复论辩,从天地万物、圣君贤臣一直谈到立国之道、安民之策,最后才相信叔誉并非危言耸听,并对太子晋说:&瞑臣无见为人辩也,唯耳之恃,而耳又寡闻而易穷。王子,汝将为天下宗乎?&至灵王二十二年(前550),京师洛阳附近的谷、洛二水泛滥,威胁王宫,灵王准备派人壅塞二水。太子晋得知后,认为这不是一个好办法,应该因势利导,顺其自然,于是便向灵王说出了自己的意见。这本是一个好主意,但灵王不听。后来还因此废掉了他的太子名位。再后来,他的家人也因此受到牵连,沦为平民百姓。但为了纪念他曾是王族的身份,便以王为姓.进而发展成为今天绝大多数王姓人所在的支派。&&&
在发展中,王姓还创造了辉煌的家族文化,诞生了无数政治名人、文学名人、艺术名人、科技名人。如王莽、王建、王审知等都曾是一国之主,王允、王导、王安石都是名臣贤相,王翦、王离、王浚都是著名将帅,王充、王粲、王羲之、王维、王守仁、王国维等都是享有盛誉的学者、思想家、艺术家,王昭君是女中豪杰,王赣骏则是第一位华裔太空人。据有人统计,王姓不仅人口居全国第一,而且历史名人也居全国第一位。难怪有人要说:&王氏,天子之裔也&&以其所出既多,故王氏之族最为蕃盛云。&&&&&
<font color="#.李姓
像王姓一样,李姓也是数一数二的天下大姓,甚至有人说它是世界第一大姓。这是因为它除了在我国人口众多外,在其他许多亚洲国家里,如越南、朝鲜、韩国、新加坡等,也是如此。由于人口基数都很大,把他们和我国的李姓人口加在一起,就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姓。
在我国各行各业中经常有李家军的说法,随便到一个地方,所遇到李姓人的几乎连成一片,一个单位会出现好几个李芳。在大学校园里,老师李白在台上讲唐朝李白的诗歌,讲台下的学生李白不断问有关李白的问题,也是曾经出现过的事。另外在历史上。李姓也很有影响,出了不少著名人物,真可谓群星灿烂,人才辈出,文武双全,不胜枚举。其中文的有李白、李贺、李商隐、李清照.武的有李陵、李广、李牧、李逵,思想家有老子、李贽,政治家有李悝、李世民。至于李姓人口,目前已有9000多万,并且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 是人数多。遍布世界各地。除我国外,越南和朝鲜半岛在历史上都曾经出现过李姓王朝,统治时间很长,繁衍了大量人口。
二是名人多。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都出现过众多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圣贤大家、社会名流。
三是来源广,民族多。李姓来源十分复杂,涉及到汉族、匈奴族、氐族、突厥族、朝鲜族、党项族、女真族、回族以及波斯、大食、中亚等国的相关民族。西汉时期,李陵因反击匈奴失利而投降匈奴,娶妻生子,使匈奴族中多了一个李姓家族。唐朝的少数民族黠嘎斯也自称是李陵的后代,黠嘎斯就是今天的柯尔克孜族。而在当时。又有更多的少数民族出身的将领以李为姓。其中如奚族人李宝臣,原名张忠志,从安禄山叛军中投奔唐朝后,被赐姓李,改名李宝臣;高车人李叔明,原名鲜于叔明,官至剑南节度使、京兆少尹、遂州刺史,后上表乞姓,唐代宗满足了他的要求;西突厥别部沙陀族人李国昌,原名朱邪赤心,因军功赐姓李,官至朔州刺史,后唐李克用就是他的儿子;突厥可汗的族人李思摩,原名阿史那思摩,被俘之后归化唐朝,赐姓李。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在唐朝,就有徐、安、郭、张、董、罗、阿布、舍利、鲜于、朱邪等16个姓氏的人改姓李。&&&
国外,朝鲜半岛上的李姓人不少是辽东人李成桂的后代。越南的李姓人则有一部分是唐朝李氏政权的宗室,为了避难逃到当地。&&&
四是影响大。像新加坡前总统李光耀,美国华裔科学家李政道,香港实业家李嘉诚,以及数不清的体育明星、电影巨星、文化名人和科学巨匠,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font color="#.张姓&&&
张姓的发源地在河南北部的濮阳一带,人杰地灵,文化悠久,子孙众多,在很长时期都处于中华姓氏的显著位置,传统的&张王李赵遍地刘&等说法也以它为首。此外,张姓还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第一,张姓历史十分悠久,相传是黄帝之子挥的后代,在汉代就已发展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姓,至唐代又名列天下十大姓之一。明代时,张姓人已遍布全国的1113个县中。如今它已是一个拥有数千万人口、分布遍及世界许多地区的中华大姓。&&&&
第二,张姓因为是大姓,来源众多,分布广泛,仅郡望就有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等,另外还有百忍、金鉴两个著名堂号。相传唐代有张公艺一家,九世同居共财,远近称颂。事情传到唐高宗那里,高宗亲自前来探望,并向他询问保守家业、和睦宗族的诀窍,他只写了一百多个&忍&字作为回答。高宗从中悟出了治国齐家的大道理,深为感动,心满意足地起驾回宫。此后,张公艺家族为了纪念这件有意义的事,便以&百忍&作为自己家族的徽号。另据唐代典籍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群臣为玄宗祝寿,多献奇珍异宝,只有宰相张九龄献上一部名为《千秋金鉴录》的书籍。他在书中详细论述了古今兴亡之道,意在规劝玄宗应在天下太平之时记取历代兴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永葆社稷。事后,玄宗对他这份礼品十分珍视,还专门下诏进行表彰。从此,张九龄的家族也引以为荣,并以&金鉴&为堂号。
第三,从古到今,张姓人才济济,共出了63位宰相,56位将帅,此外还有许多富有盛名的科学家、医学家、政治家。比如,周宣王时的卿士张仲就是一位较早的张姓名人,他曾以孝友著称,辅佐宣王中兴,《诗经.小雅.六月》就是歌颂他的作品。西汉时,汉高祖谋士张良更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他作为韩国贵族之后,为报亡国丧家之仇,曾经行刺过秦始皇,但没有达到目的。后来参加秦末农民起义军,与萧何、韩信等人一起辅佐刘邦,因功被封为留侯。稍后,又有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两次出使大月氏和乌孙等国,开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域少数民族的联系,发展酊汉朝与中亚各地人民的友好关系,成为中西交流的友好使者。东汉时,&医圣&张仲景出生于河南南阳,担任过长沙太守,是与神医扁鹊、华佗齐名的医学家,所著《伤寒杂病论》也被称为国医经典。另一位科学家张衡在东汉时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具有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后来到明朝,政治家张居正胸怀大志,勇于改革,创立了一条鞭法,引发了我国经济制度的一场革命,也因此而奠定了他作为张姓政治名人的历史地位。&&&
不仅如此,张姓还有许多崇武尚侠的英雄好汉。其中如三国时期的蜀汉大将张飞、抗日名将张自忠、爱国将领张学良等都是名闻遐迩。此外,至于思想家张载、张拭对儒家理论的贡献,佛学家僧肇(俗姓张)对佛教思想的升华,以及张天师的道教世家、月行(俗姓张)的子午线测量、张之洞&中体西用&理论、张福林的太空探险,等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或者是功在当世、名垂青史的重大事件。这些,无疑也是张姓人对历史和文化的贡献。&&&&
&二十五、东南地区的大姓&&陈姓和林姓
&在东南沿海和台湾地区,陈姓和林姓人口众多,向有&陈林半天下&之说。在20世纪50年代,台湾文献会曾调查岛内各地的姓氏状况,并按各姓人口多少排序,结果是陈姓和林姓分别居第一和第二位,证实了人们的传说。对于两姓的情况,我们也可以分别来看。&&&&
<font color="#.陈姓&&&&
&陈姓在东南沿海和台湾地区是绝对大姓,约占福建人口总数的14%,台湾人口的12.2%,广东人口的10.5%,许多著名人物也都姓陈。&&&
&陈姓人的祖先有不少是从河南经过江西迁去的,后来又繁衍到各地。其中福建陈姓共祖陈实在东汉桓帝时任太丘令。太丘即现在的河南长葛。他的后代在后来先后有七支迁入福建:其一是他的七世孙陈润在西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出任福州尹,后定居下来;其二是陈润11世孙陈迈在唐代任莆田令,任满后留居莆田;其三是陈实九世孙陈野在西晋末年迁居今福建龙岩:其四是陈实19世孙陈伯恭、陈叔卿、陈叔文、陈叔俭四兄弟在南朝时受封于闽,居福州、泉州、建州等地;其五是陈实第23世孙陈元光在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入闽,后任漳州刺史,子孙多蕃衍漳州各地,被尊称为&开漳圣王&;其六是陈实第22世孙陈邕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被谪人闽,居漳州南厢山;其七是陈实第4l世孙陈魁、陈璋率家人于宋末人闽,定居汀州、兴化、福州等地。在以上7支人闽陈姓人中,以第一、五、六、七4支最为显著,他们的后代还有不少人进一步由福建迁居广东、台湾等地,成为东南地区陈姓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由福建迁居台湾和海外各地的陈姓人,由于情况大多见于家谱记载,也能够使我们有更多的了解。如据台湾《陈氏族谱》记载,陈樵于乾隆时携四子从厦门港渡海到台湾淡水河。台北《登嬴文澜渡台始祖族谱》记载,陈文澜于乾隆四十五年(1745)来到台湾,生三子,到1953年修谱时,已传九世、208年,繁衍了660人。
由于陈姓分布在物产丰富、交通发达、商贸活跃的东南沿海地区,因而使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聪明智慧,在商业经营方面大显身手。例如:爱国华侨陈嘉庚,早年到南洋去谋生,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很快成为富甲一方的商业巨富,为祖国建设捐赠了大量资金,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华侨领袖;祖籍广东潮安的陈俊有子陈少雄及陈悦明,曾在香港创立利华民商行及衬衫厂,生产&鳄鱼T恤&,1971年上市,是家喻户晓的亿万富翁;台北市人陈国和是日盛集团掌门人,曾留学日本,平时言行举止稳重,任宝岛银行常务董事,个人财富约有4.1亿美元,与被称为&股市杀匡手&的证券界龙头陈士元是兄弟;原籍福建晋江的陈觉中在菲律宾创办快乐蜂食品公司,曾有124家分店,财富超过3亿美元;祖籍福建省的陈志远是成功集团的掌舵人,业务涉及酒店业、休闲业、快餐业、房地产、工业、金融与保险业、贸易、赌馆、博彩业、报业等多种领域,也是著名的&收购(兼并)大王&。&&&&
& 2、林姓&&&
& 林姓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其来源已见于本书的相关话题中。至于其在东南沿海和台湾地区的情况,也是历史上中原移民的后裔。早在西晋末年时,由于中原地区发生动乱,林姓的一支从这里迁出,到达福建中部,并进一步繁衍为在当地影响重大的&晋安林&。&晋安林&的开基祖是林姓始祖比干的九代孙林禄,家谱说他在西晋末年随晋元帝渡江,后来任职于晋安(今福建福州),为郡太守,是林姓入闽第一人。他的后代除留居当地外,又有人迁居侯官、福唐、长乐、连江、温陵、南安、清溪、德化、惠安、龙溪、漳浦、莆田等地,分别在这些地方开基,使林姓得以光大于东南沿海一带。今天我国所形成的林姓在分布上南多北少的基本格局,其根源便是由此引起的。&&&
&晋安林&开创了林姓在东南沿海一带发展的历史,由于在,历史发展中分支众多,特别是有些在后来还回迁于北方或台湾等海外各地,以至成为天下公认的林姓最大支派。如由它分衍而出的侯官林氏,便是清代大政治家林则徐所在的支派;莆田林氏则发源于北螺村,是由&晋安林&第九代林茂迁徙而成的。除此之外,林姓的其他派生旁支,在家谱里又都以世系相称,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繁衍于今海南省的琼林世系、广东广州一带的岭南世系、浙江杭州一带的浙杭世系、江西南昌等地的江西世系、台湾云林等地的台湾世系,以及分布在其他地区的连江世系、长城世系等。在这些世系中,莆田世系至唐代时已传八世,琼林世系至南宋时传九世,侯官世系至元代传24世,瓜瓞绵绵,斑斑可考。
除&晋安林&外,原生活在北方的一些林姓人又在唐朝末年随&闽王&王审知南迁,定居在福建各地,以后也发展成为林姓中较有影响的派系。如史称在唐朝末年,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林延皓、林揆、林嵩、林穆等相率随王审知人闽,分别定居在福州等地,成为&濂江&、&控鹤&、&陶江&、&福全后安&等支派的开基祖。他们的后代中名贤众多,向有&三代五尚书&、&七科八进士&、&国师三祭酒&之誉,其世系脉络同样绵远悠长。
在福建林姓&晋安林&的影响下,台湾的林姓人也大都来自福建,其中一支的始祖是明代永历五年的林朝和,来台后定居台南。后来,又有一批林姓人随郑成功来到台湾,定居在嘉南等地。至清代,据《林氏九牧衍派台湾家谱》记载,林文进于乾隆十年秋来到台湾,在淡水牧牛耕田,&开田园,年复一年,子孙传为习惯&。如今,林姓作为台湾大姓,为了加强族人之间的团结,还组织了多个宗亲会,分布在全岛各地。
二十六、华南地区的大姓&&黄姓
黄姓作为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发源于古黄国(今河南潢川),相传是东夷部落首领伯益的后代,&帝颛顼之苗裔&。因伯益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后裔中的一支被周朝封为子爵,建立黄国,又称黄子国,直到公元前648年被楚国灭亡。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姓,成为最早的一支黄姓人。黄国灭于楚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四方。在后来的发展中,又有人在西晋末年大举南迁,其中的一支与胡、林、陈、郑、丘、何、詹等姓迁入福建,是入闽的&八大姓氏&之一。再经过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不断迁徙和繁衍,他们又迁到南方其他地区,分布更为广泛。到宋代时,一位叫黄潜善的人有九个儿子,散处广东各地,以梅州居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宋元之际,黄姓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又开始移居台湾,进而播迁海外。如今,黄姓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有一些人还融入壮、瑶、侗、水、布依等少数民族中,分布在广西、广东、湖南、云南、贵州的许多地方。其中,少数民族中的黄姓有些是历史上黄姓移民的后代,如迁到广西黄洞的人被称为黄洞蛮,大多发展为后来的壮族,还有一些融入瑶族,在广东沿海的还有人被称为蛋民。&&&
华南地区还是全国黄字地名最多的地方,像黄石、黄冈、黄山、黄梅、黄洋界等都在这里,其原因就在于这里的黄姓人多,因此多在地名中使用黄字。当然,黄姓人之所以在这些地区大量存在,相传与唐朝末年的黄巢农民起义有一定的关系。黄巢本是北方人,史书说他&善骑射,喜任侠,粗涉书传,屡举进士比第,以贩私盐为事&,在王仙芝起义爆发后又起兵相随,逐渐成为农民领袖。他曾攻洛阳,战长安,在攻占安徽之后进入浙江、江西、福建、广东,东奔西突,如入无人之境,还杀了不少贪官污吏。相传他喜欢黄色的菊花,喜欢杀人,但极少杀害黄姓人。据说有一天,他看见一个农妇带着两个男孩逃荒,但与众不同的是,农妇身上背着一个能跑会走的大孩子,手里却牵着一个步履蹒跚的小孩子。他觉得很奇怪,就问农妇是怎么回事?农妇说:&大男孩是哥哥死后留下的孤儿,怕被黄巢杀了,所以宁死也要背着;小男孩是自己生的,所以让他自己走。&他听后,内心十分愧疚,就对农妇说:&黄巢专杀贪官污吏,不伤害贫苦百姓。你今后在住宿的地方挂一根葛藤,黄巢就不会进去杀人了。&农妇听了他的话,又把它告诉逃难的百姓,于是在老百姓的住处很快都出现了高高挂起的葛藤。起义军看见了葛藤,就不再打扰老百姓,老百姓也因此平安无事地生存下来。后来,这一片挂满葛藤的&难民营&就被称为&葛藤坑&。
南方的黄姓人就是这样在战火中生息繁衍,并不断迁移、发展的。
二十七、两广地区的特殊大姓&&韦姓
在广东、广西地区,有很多韦姓人家,像太平天国的军事首领韦昌辉,新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韦国清,乒乓球运动员韦晴光,著名歌星韦唯,都是这一地区的韦姓人士。他们的祖先相传是汉初名将韩信的后代,在韩信获罪后为避免朝廷追杀而改姓韦,经广东南雄珠玑巷进入珠江三角洲或广西地区。当然,两广地区的韦姓人并非都是韩信的后代,还有一部分来自京兆杜陵,本来就是以韦为姓。京兆杜陵的韦姓人原是一个非常显赫的家族,曾经孕育出韦道福、韦虚舟、韦退之、韦皋、韦执宜、韦利器等众多名人,唐中宗的韦皇后也出自这个家族。韦皇后当年曾想效法武则天垂帘听政,执掌皇权,但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引火烧身,为家族带来灾难,结果韦姓人士死的死,流放的流放,有一部分就流落到当时的岭南地区,即今天的广东。
二十八、西北地区的大姓&&马姓
马姓是中国著名大姓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有汉族也有回族等少数民族。其中陕西扶风是汉族马姓的著名郡望。也是马姓的重要故乡。相传,汉族马姓的来源有以下几种:颛顼裔孙伯益的后代,始祖是赵国名将赵奢。赵奢在战国时以善于用兵著称,因为战功卓著,被赵惠文王封在马服,人称&马服君&,死后葬在封邑。他的子孙最初以&马服&为姓,后省去&服&字。单姓马。于是便有了马姓。后来,他们又迁到扶风,进而发展成为望族。历史上曾经出现的许多马姓著名人物,如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文学家马融,蜀汉丞相参军马谡、五虎上将马超,唐代宰相马植、马周等等,都是出自这一地区。只是从唐代开始,随着大批来自西方的伊斯兰教信徒迁入,他们把自己信奉的真主穆罕默德的名字翻译成&马哈麻&,或者简写为&马&,并纷纷以马为姓,定居西北,从而使当地的马姓人数量进一步增多,形成大量的马姓。另外在汉代,有一位叫马宫的人由别的姓氏改姓马。此后,又有一位西域人因入居临洮狄道(今甘肃省境内),也以马为姓,取名马庆祥。再后来,蒙古人月乃和因祖先曾在金末任凤翔兵马判官,也改姓马,取名祖常。这些人的后代,也都不同程度地使西北马姓的人数有所增加。&&&
总计在唐朝以前,马姓以出自汉族的人较多,唐朝以后则增加了不少从国外移居的人。特别是由于伊斯兰教在西北各地的迅速传播,使马姓人口急剧增加,进而成为当地大姓。伊斯兰教是公元7世纪出现于阿拉伯半岛的一种宗教,唐高宗永徽二年(615)传入我国内地。从此,西北地区逐渐有了来自大。食帝国的马姓人。如今,全世界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口大约有12亿,分布在60多个国家,不少国家还把它定为国教。我国的西北作为伊斯兰教流行的地区,回族、维吾尔、哈萨克、撒拉、东乡、乌孜别克、塔吉克等民族都信奉伊斯兰教。尤其是在回族中,俗话说&十个回回九个马&,说的就是这一民族马姓人较多的事实。&&
当然,由于我国具有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的突出特点,在其他地区、其他民族中也有许多特色大姓,它们在分布上也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如广东的梁、罗、赖、谭,山西的郭、崔、薛、四川的何、邓,云南的李、徐,以及福建的郑姓、江苏的徐姓、河南的程姓、河北的张姓、江西的胡姓、湖南的谭姓、陕西的赵姓、贵州的吴姓,等等,都是各地人口相对集中的特色大姓,限于篇幅,就不多谈了。
&二十九、小姓的界定
&我们所说的小姓,也就是指那些人口相对较少的姓,是与人较多的大姓相对而言的。为便于阐述,我们先对小姓给予人为的粗略界定。据现有研究成果表明,我国目前使用的姓氏有3000多个,其中占人口总数99.6%以上的人只使用500个姓氏,95.5%的人只使用200个姓氏,87%的人只使用100个姓氏。这500个、200个和100个姓氏由于人口相对较多,都可以算作大姓,除此之外也就是小姓了,它们在总数上要超过500个大姓的5倍以上,达2500多个,可见是相当多的。这些姓氏人数最多的有几万,而最少的仅有一个人。&&&&&&
&据载,在1991年苏州的一个典型的&421家庭&中,出现了姓&点&的孩子,这个&点&姓也一般被认为是目前所知人数最少的姓。关于这个姓,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在这个&421家庭&中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四位老人和一对夫妻、一个小孩。爷爷姓蒋,奶奶姓宋,他们生了个儿子,按照传统习惯,这儿子也就承父姓而姓蒋,我们姑且叫他蒋男;外公姓卞,外婆姓沈,他们生个女儿,也是依照传统,女儿承父姓而姓卞我们姑且叫她卞女。蒋男和卞女后来结成夫妻,再后来就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的生使全家都很高兴,但在让孩子姓什么姓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爷爷希望遵从传统承其父姓而姓蒋;外公认为旧习惯应该破除,最好依母姓而姓卞;外婆则反对姓卞一一小的时候被人家叫&小卞&,大了被人喊作&大卞&,有把年纪了也不过称个&老卞&,很不雅观,不如来个彻底的,姓外婆的沈姓。而奶奶却说,即使从母姓也应姓宋。全家四个姓,都想让这惟一的男孩为自己的姓&接续香火&。后来,他们觉得&接续香火&的想法太陈旧,共同商议孩子取个新姓&点&。因为这个字的结构是上边一个占有的占字,底下四点,四点分别代表蒋、宋、卞、沈四位老人的姓。对老人而言,&点&表示四姓(家)共同占有这个孩子;对孩子来说,&点&表示占有四姓老人的共同关爱。等商定以后,接着为这孩子取名&点佳浩&,并到户籍管理部门登记备案,使他从此有了合法的名字。
从上述事例看,我们知道它是一个新创的姓氏。那么,历史上有没有点姓呢?其实是有的,但与这个点姓有所不同。历史上的点姓写作&點&,是繁体,据说《太平图话姓氏综》上就有收录。&點&字现在简化为&点&,但它与内涵&四家共有&&的&点佳浩&的&点&,是有区别的,至少可以说是姓源不同。正因如此,&點&姓可写作&点&,&点佳浩&却不能写成&點佳浩&。若把&点佳浩&写成&點佳浩&,也就把&四姓共有&的美好愿望改没了。
小姓的界限既定,我们便可以归纳出几个特点。如果分开看,它们都是小姓,但合在一起却有十分庞大的群体。他们中既有古老的姓,也有新生的姓;既有单姓,也有复姓;每个姓的人口可能较少,或者不足万人,或者仅有一人,但小姓之和却以千百计。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每个姓都有自己的历史,而每段历史几乎都蕴含着美丽、凄婉动人的故事。
三十、令人吃惊的重名现象
&在本话题开始以前,让我们先来看几个典型事例。
& 一个事例是,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政协十届一中全会上.有两个都叫刘秀荣的委员吸引了众多记者的目光。她们一个是河北省石家庄市评剧院青年评剧团团长,另一个是中国京剧院的一级演员,不仅同名同姓,连宾馆房间也紧挨着。当她们某一天以同一风格的着装、手挽手出现在人们面前时。不明就里的记者还以为她们是双胞胎。
& 另一个事例是,据南方的一家报纸报道,上海松江的一位姓秦的先生在2002年12月初突然收到法院的传票,是一位姓胡的人起诉他借款两万元未还。秦某觉得莫名其妙,因为他根本不认识胡某这个人。开庭当日,秦某发现法官并没有准时开庭,而是在给原告办理撤诉申请。原来,在起诉前,胡某曾到当地派出所调取债务人的身份资料,因为只说了一个姓名,民警便为他抽取了秦某的资料。而胡某一时疏忽,见村名和姓名没错,就调取了秦某的&常住人口登记表&并提交法院。后来他发现告错了对象。向他借钱的人和秦某同名同姓,又正巧住在同一个村里。秦某当场向法官提出,要求胡某予以赔偿。法官当即和胡某进行协调.最终胡某做出了适当补偿。
还有一个与上述相近的事例是,一个叫李伟的人在离家很远的某市犯了案,然后又逃回原籍。后来,当地公安机关根据群众举报和掌握的线索知道了他的名字和所在的城市,派人到他所在的地方进一步了解线索,并打算在证据确凿时将他捉拿归案。但当负责办案的民警到他所在城市的公安局人口管理处户籍科调查时,发现该市有上千个与他的名字一模一样的人,顿时傻了眼,只得把情况向领导汇报,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他,但错过了破案的最佳时间。
&再一个事例是,在某学校的一个班上,仅叫赵毅的就有两个,为了方便把他们区别开来,老师和同学们只好称呼他们大赵毅,小赵毅。据说,后来又转学来了一个赵毅,老师和同学们更加犯难,还得为了区别他们再伤脑筋。
&上述这些事例,有喜有悲。事实上,重名确实困扰着很多人.尤其是在相同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中更是如此。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两个一模一样的名字时可能还不以为然,但如果你是上述第三个事例中的办案民警,面对上千个与逃犯相同的名字时。那感觉一定是触目惊心的。其实,生活中重名的人何止李伟一个?以北京市为例,在人口最多的王、李、张、刘四大姓中,叫王涛、张颖、张力、王军、王红、李明、李杰、张华、张亮、刘勇、刘刚的人都在1000人以上,有些名字还有上万人。另外,据有关方面统计.仅上海市就有13000多人叫王小妹;沈阳市有4800多个刘淑珍、4300多个王玉兰,另外还有王伟、李伟、李杰各3000多人;天津市有张颖、张力、张英、张健各2000多人;广州有梁妹、陈妹各2000多人。重名不仅是个社会问题,而且还常常给当事人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在前些年,某医院因药房疏忽发错了药,急需找到一个叫&王勇&的男孩,可出去一查,发现当地竟有10多个与他同名同姓的男孩。又有一个叫萧军的人因杀人逃跑在外,公安局根据名字捉拿凶手,结果发现有4位萧军。为了不让罪犯逍遥法外。公安局只得把4人都&请&进局里,其中的一位正准备结婚。未婚妻一听未来的丈夫是杀人犯,觉得没脸见人,当场就要寻死觅活。事后虽然查明这位萧军与杀人案无关,但未婚妻所受的一场虚惊毕竟已经发生,无论如何也无法挽回了。可见,我国目前存在着较为普遍的同名同姓现象,尤其是在人口稠密的大城市更是如此。对此,国内外都有研究者发出了&中国人同名成灾&的警告。&&&
面对&同名成灾&的警告,我们不管它是不是有些盲过其实,但同名同姓的人较多毕竟是事实,我国也是一个重名率很高的国家。至于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因为是同名同姓,也就是说原因至少来自名字和姓氏两个方面,其中与名字有关者无疑是由人们的起名不当所引起,而与姓氏有关的原因则要相对复杂一些,主要是因为大姓人口太多的缘故。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人口已接近13亿,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膨胀,各姓人口的悬殊变得越来越明显,特别像张、王、李、赵等大姓人口又过于集中,甚至还有逐步加大的趋势,在姓氏问题上也出现了大姓越来越大,小姓越来越小的突出特点。正如我们在以前曾提到的那样,我国今天使用的姓氏只有3000多个,其中将近90%的人只使用100多个姓氏。在北京,全市1000多万人中超过1/3的人只使用王、李、张、刘4个姓氏。另外,根据有人对不久前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代表名单的研究,发现王姓和李姓代表分别有230人和226人,张姓代表有170余人,刘姓代表有149人.它们都是代表中人数较多的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实际存在的&张王李赵遍地刘&的姓氏使用规律。与此同时,代表中也有一些较为冷僻的姓,如战、种、锁、漆、揭、娘、焉、初等,它们都是一姓一人,情况与上述这些大姓明显不同。这种在姓氏上人口数量的悬殊,用姓氏学界的话说是大姓与小姓之别,之所以如此当然有许多具体的原因,但所形成的这种结果无疑对姓氏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并且还会把这种影响持续下去。
由大姓人口较多和大小姓距离逐步加大所造成的重名现象,除以上所述的原因外,也与姓氏本身的某些特征不无关系.由于姓氏一般由多人共同使用,人数从一个到将近一亿个不等.实际上也构成了一个个规模不等的同姓群体。在各个群体中.人们不仅使用共同的姓氏,而且也用相同的习惯在有限的汉字中选取名字,从而造成同姓名现象。
当然,我国现在之所以重名太多,也有取名不当所造成的原因。我们仅从以上所举的重名例子中便可以发现,我国各地目前重名率最高的名字几乎都是那些只有一个字的单名.为了加以改变.一些姓名学家和社会学家建议人们取名时至少要起一个双字名,或者起一个两字以上的名字,而不要像现在的许多人那样喜欢起单字名,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重名的机会,而一些主要城市的户籍管理部门事实上已经在有意识地引导人们这样做。如假定我国可用于取名的汉字有5000个,在同一个姓氏中一人用一个,也只能保证5000人使用。实际上,一些大姓的人口已在一亿上下,我国的总人口也是5000的二十多万倍。因此,如果人们仍旧保持起单名的习惯,只会使重名的人越来越多。而如果改起双字名或者字数更多的名字,则可以大大减少重名的机会。如仍以可用取名的汉字50005&-计算,5000个字两两搭配,至少可以组成2500万个词组,这2500万个词组都用于人名,对减少同名人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目前我国一些户籍管理部门之所以要限制人们取单字名,要求为新生儿报户口时至少要取一个双字名,与姓氏一起构成三个字或者以上的姓名,其目的也正在于此。
我国人使用四字及四字以上姓名的现象近代以来也有所见.其基本方法是在原来的姓名前加上别的姓氏,或者在通常的名字后缀以辅助词。如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婚后又名蒋宋美龄:原全国政协常委刘王立明和赵元任之妻赵杨步伟使用的也都是四字名,她们的名字都是由自己的姓名加夫姓而组成的。另外.据有关方面报道,原国家女排老将曹慧英在与丈夫殷勤生下女儿后。为女儿取名殷乐笑子,则是另外一种性质的四字名。上述两种情况,前者由于婚前、婚后实际使用两个名字,造成了姓名的复杂化,远不如后者来得简单而自然。所以,有些研究者认为。如果想取四字名,最好在孩子生下来就取,以便减少将来改名的麻烦。
我国目前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新情况和新问题在不断出现,与之相应的是姓氏及其相关的取名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化。除以上所述的几点处,另有人在随意制造新姓氏和取新名字。其中我们已在其他话题里提到的那位苏州姓&点&的孩子.无疑是一个典型事例。除此之外,据某些资料介绍,前些年的我国台湾省由于受日本文化的影响,青少年中一度流行取像日本人一样的名字,其中女性多在原来的名字后面加上&子&字,男性则加上&郎&字,成为四字名。更有甚者,有些人还干脆把姓氏改成有日本味道的姓氏。此外,在我国内地的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如沈芳娟子、高吉太郎、爱因斯坦等像外国人名一样的名字。这种名字究竟是否符合民族习惯尚可研究,但它至少可以做到不与别人同名,对减少同名现象同样是有用的。
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类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人的的各字及其姓名观念也会出现更多的新变化。同时,由于社会和有关管理部门已经逐渐认识到&同名成灾&的危害,并都在有意识地减少这种危害,所谓的&同名成灾&必将会成为一种历史现象。
【字体: 】【】【】【】
没有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罕见姓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