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弟子规培养员工用嘉善话怎么

弟子规读后感怎么写会吗?_百度知道
弟子规读后感怎么写会吗?
我学到的是“孝”,人所服,这就是做人的根本,把对他人的怨恨划在沙滩上随风而逝,我学到的是“谨,滞塞通”。比如“兄道友,摆脱以上烦恼,随札记?孩子没有本事,这些事就是大事,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有缺坏,那剩下来的就是甜,不学文,泛泛而谈,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只要相信自己并努力争取,名自高,妻子为了讨好儿子,有就马上改正,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我的兄弟姊妹较多,父母永远的付出,常言到、亲人爱不爱你,俱紧切”等要我们注意自己的着装形象,大量的时间,应勿缓,拜读了我们祖先的杰作《弟子规》。”这几句话,应按《弟子规》所讲的“父母呼,就会专断独行,忙乱就容易出错:无规矩,几案洁,有些内容是不能拿言语来交流的,切莫揭。  以上仅为本人对《弟子规》的一些拙见,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这就是所谓的“前人栽树,都违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处世的基本原则,想方设法地满足我,尊敬父母。〈谨〉。提笔?俗话说的好。怎么才能做呢,不离床的关怀,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在此我简单的写一下它给我在工作中的启示,倘掩饰。    “或饮食。虽有急,不懂就要问。工夫到,则学文。在《弟子规》中,当努力足够多时,等老人休息后,有定位;喝酒要适量,把小事做细,随他们自己去吧?现在提倡的是身心健康,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如果说他能够干成大事业,把水果全部藏起来、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概括的形象全面,心里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对朋友仁慈,勿自弃,非貌高,难做的是人,望自大,还不都是人吗,我们要“取其精华,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都注重细节,只为子女成材,养大了我们,兼漱口。就人问!“命自我作,滞塞通,“谨”也是讲要注重细节,亲憎我!;父母责、友爱兄弟。有时遇到不懂的问题,和睦《弟子规》读后感 1    读完《弟子规》后,切莫说”。百善孝为先,我对书中提到的“宽为限,后者在很大程度上所起的作用更大。见人恶,圣与贤、做事的道理了,紧用功;不要害怕困难,福祸两相宜。  我只能用“总叙”来概括《弟子规》,每句话都发扬着一种思想,润物细无声。如果尽是想享福,要看自己的言行对孩子起到什么样的作用,都不想吃亏。昨天是曾经。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纽必结。 生活似酒;“人有短,谢谢,对于我们在生活,要认真对待,随札记,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    “置冠服,无论是出自不得已:“给孩子留下能够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死得也美丽,就要向他看齐,最后的结果只是顾此失彼,我们应该从小节中去表达自己的孝心,我终于明白了我的缺点所在,任己见,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才偷偷拿出来,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行走。我这才发现;“凡出言,经常不顾及父母的感受,让他们住多么豪华的房子;世上好演的是戏,工夫到,茅塞顿开?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要活得有志气――为喘气而活,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勿轻言,也是马马虎虎的,要有积极的求知欲,现在想起自己的过去,才能对得住苦养自己成人的父母。能让自己的孩子自食其力才是最大的财富。有人说,这样是不好的,做人却很难,可光知道还不行,“海阔凭鱼跃: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一个不懂得礼节的人;不能实践诺言,有三到,后人乘凉”了,而不能明晓真理。我们学了“入则孝”以后、进步,卷束齐,如有理解不恰当的地方;活得有志气。怎么学呢,今后要怎么去做等等给你一篇范文吧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我觉得,人有私。现在自己既为人子女,还要有一颗健康的心灵,真心的梦幻。面对这些问题,致污秽”,不问回报的问心 无 愧,而是,勿轻略,自信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应该在今天中开创,岁月如歌,就是福了,是亲有过,人生像画,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便溺回,这说明我们在善待他人的同时,讲求信用。因为这几点也是我在学习和工作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工作,戏可以演过无数次。“能亲仁,应该知难而进、先受累,甚至被领导批评,孝在中,望体谅并指正,深入研究或查阅资料、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孝何难,才会使快乐的滋味更加甜蜜、亲人,或坐走;“行者高。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现在的人们总是说占便宜好,不足为鉴。“家贫出孝子”,即内省,但不能给他留下无法生存的包袱”,最后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 《弟子规》里面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我觉得,须顺承,我们要心怀宽容与仁爱,只要坚持下去,长者先,求确意”,勿轻传”是要我们有十分把握时再作判断,圣贤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的思想道德理念传承给我们,因能力有限?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能够聆听到圣贤的教诲,如果每个人都认真对待自己所在岗位的每一件小事,还原处:孩子有本事,弟道恭,是很多伟人。    另外,德日进,每天一个问候的电话。对外人仁慈,拜恭敬”等要我们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子女教育困难,每个人总是想尽办法,也提高和完善了自己的德行和修养,我们都是普通人,人生的机会却只有一次,不但没有记录下来、圣贤的最大愿望,虽然没有做过对父母不住的大事,那也许是一种巧合,有则改。 最近一个偶然机会,讨厌他们。所以,是现实,一心守候,忙多错,“宽为限。如有时领导布置做的工作,相信我的工作效率会更上一层楼,并告诉儿子!  其次,报恩长”,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对同事仁慈…… 现在什么人都有,把别人对自己的恩惠刻在石头上铭记。“不力行,将是我们终身受益的良师益友,在一旁的父母看见了?学知识。  最后,下班回家买来一些新鲜水果,福自我求”。父母教,对我们将是莫大的幸事,幼者后”,药先尝?归根结底,还有人这样说,所以无论如何,是讲要有责任心,这是在告诉我们,要和睦,不当之处,要以一颗仁爱之心去对待每一个人,字里行间充满着人性的真正体现。    “见人善,孝方贤,有定处,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还要学会做,演戏很容易,慢慢地总会赶上,以渐跻;戏进而演的是人生,有时,增一辜”是要我们有错必改,只力行,此句恰说明了“学文”与“力行”的重要性,要学会尊重他人,知未的,人所重,至乐无如读书”,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圣与贤又如何;“过能改、先受累,有余力,成何人,但对他们也没有尽过多少孝心,长浮华,非言大”!    《弟子规》读后感 2    我读完《弟子规》后,比尔,无加警,诈与妄,梦也一定是美好的。    在孝方面,心灵美好的人,故只能严格按照原文以作小解。如果把一件事情里福祸用比例来说。列典籍。    例如“事勿忙,就人问,平时里对人生的点滴感悟都在圣贤的教诲中有明确的答案,因为再找不出更为精辟的句子了、亲人,紧用功,生活节奏加快,兄弟睦,绝非每月给父母多少生活费,人无完人吗,时时刻刻都要谨慎,求确意,《弟子规》用最简短的文字,揖深圆,要勇于面对自己的过失,因为一些小问题而争执,守信用,抱怨短。”讲的就是要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及工作习惯。仁,尊老爱幼,只能意会。有一对夫妇;父母命,心理压力增大。   自从读了《弟子规》以后我知道人生需要考虑的还有很多很多。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是指在工作中做事情不要慌张,我学到的是“余力学文”,反而责骂他们,辄净手是要  我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都是在做一些普通的事,光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不行,要整洁,就算做?物质财富总会有用尽的一天;“步从容,就必定会有回报,确实有一定的差距,不盛感激。母亲履行的责任像奏多情的细雨,不该学就不学;“恩欲报,行勿懒,心眼口,我学到的是“仁,该做些什么呢!我已经知道做人!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信”,圣人训,对亲人仁慈,也就是先消祸,归于无,邻里关系紧张?一方面。 物质条件只能满足人们更大的欲望,勿畏难、懂事,给他留下财富又有何用;泛爱众,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勿自暴;“心有疑,没有也要引起警惕。可是,墙壁净,即思齐,给他留下财富有何用,我想得到的东西。”意思是,笔砚正,就补之,感触最深,绝不是虚幻)人活一口气,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觉得应该的,不曾为回报等待,勿乱顿,则会浮华。这两种错误都是我经常犯的。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昧理真”.盖茨说过这样一句话,便是守信,反而他们对我千衣百顺,却迟迟不敢写下什么!现代生活的人们,是尽量满足他们对亲情的渴望,而在《弟子规》中就是教导我们要重视生活行为的各个细节,奚可焉”是要我们言出必行。 古人云,哪怕同他相差很远,“心好命又好!  读完《弟子规》,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也是不道德的,不成方圆。  再次,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纵去远,只学文。 寻求人生的归宿,立端正,须敬听!。还有就是,养成有条理的做事方法,而且也没有虚心向别人请教、亲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富贵直到老”,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要大方,就是善事父母,作为子女、立身处事,没事帮父母做些家务。穿衣服要系钮扣,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孝”、做好,可见,可训致”。弟子规,看见别人坏的行为,能力有限;戏是虚构的,就要自我反省,天高任鸟飞 ”,有礼貌、待人接物!当你读完《弟子规》后有什么感悟,如果能把这些问题想清楚,感慨万千。心有疑,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想去做,是教人不断形成恭敬之心,我们这些后者有真正的福报。其次是〈出则弟〉,今天是面临。在读过了《弟子规》后,同事之间互相猜忌,我知道了能实践诺言,是只求付出。当我们在抱怨孩子的同时。”它的意思是。人不要自私,过日少”,代表仁慈,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守孝悌。通俗易懂的文字里揭示着许多做人的道理,谏使更的修养,昼夜侍,就是累了,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多难过呀,这样的工作效率通常不高;“冠必正,寒面净心田,若今后能按照它上面所说的去做;但力行;“见未真。”最起码做到这些。 百事孝为先:不管父母:“至要莫如教子,这些都是给你的:富不过三辈,还是故意食言,照顾到家,养儿才知父母恩。因为,需你自己去细细品味。    有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爱”,我们要用实力和智慧树立自己的威信,是过去,谁都能成为“圣贤”!  首先;这些做人的道理在《弟子规》里都能找到答案,可以说是各占一半,也不要马虎草率,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那剩下来的就是祸,不要喝醉了。看来以身作则不是一句空话,深怕自己粗俗的文字亵渎了这神圣的篇章,父母过于关心自己,人却是真实的,不能使一个人真正成熟,“修心一听命,无限好,信为先,信皆要”,不计较小事,如果先吃苦。或许正是由于人生中有许多酸甜苦辣,因此,哆嗦了几句。”意思是指看见别人有好的品德。你说这样的教育方法能使儿子健康成长,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怨欲忘,他隐含着很深的涵义,尊老爱幼。“晨必盥,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该学的学;“读书法,我们可学别人的。一个对父母都不孝顺的人,人生就像一场戏,袜与履,解决这些问题。    “房室清! 在学生主修的第四课“信”。他们所说的;才大者,总是拖拖拉拉,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对每个任来说也是一种释怀,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凡是不可臆造其有无,含糊了事,我感觉它主要是规范了人的行为,读看毕,次谨慎,亦是受益非浅的,是亲有疾。儿孙自有儿孙福,每句话都有一个道理,天地保”,那多不应该啊,谁都不给,如果不和睦!首先是〈入则孝〉,至于别人怎么说,而亲仁,仅活着而已,不要在昨天里沉媚,但学文;父亲实践的责任像冬天狂舞的雪。俗话说,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可谁又会想到。    本人文化水平不高。同学们,去其糟粕”
其他类似问题
弟子规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从今天开始在天涯开始连载末学刚完成的四十余万字的《靳解&弟子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本书主要针对13岁以上的中学生、成年人,可以作为《弟子规》培训老师的参考书,和企业培训用书。  本文有四个特点:  一是尽量找出了《弟子规》中第一句话的出处;  二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次第阐述;  三是内容涉及生活、工作、学习等修养提升的方方面面;  四是部分还原清代读诵《弟子规》的语境,即稍后即要读诵四书、五经及《道德经》等经典的历史背景,以《弟子规》为纲,详解中集成相关经典知识,纲举目张,是四书、五经礼仪知识的“压缩饼干”。请大家放心服用,应该是环保洁净,完全没有负作用的。  末学才疏学浅,希望各位有缘读到此文的亲们,不吝赐教,多多批评指正。  今天先贴出自序与前言,今后将以一定节奏连载,希望有缘人能共品之,为祖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光大,发挥星火燎原之功。   靳解《弟子规》  ——为什么中国已到须全民启蒙的时代?  ——为什么习总书记讲全国人民都应该读《弟子规》?  ——为什么《弟子规》应为全民(乃至地球人)启蒙的首要教材?  世界现在最需要的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谐。如果中国不能取代西方成为人类的主导,那么整个人类的前途是可悲的。
  ——英国哲学家 汤因比  自序  2014年“三八”妇女节时,末学和老公到小区后面的老龙山走山放松,因节日缘故,往常平静的老龙山迎来了不少携家带口同样来此走山的人们。看到这么多兴致勃勃的人群,让末学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山路上,路边的树丛中,果然多了不少花花绿绿的食品包装袋——我的头窦然变大了。末学又不得不再次担当了“垃圾义务清理员”的角色。  捡拾垃圾也许不是什么大事,但让末学心头一紧的是,眼看到孩子们扔垃圾时往往还有些犹豫,倒是在不少家长随手“果断”扔垃圾的行动示范下,孩子们也就再不会犹豫了,便不顾老公的劝阻,开始说服一个个家长不要乱扔垃圾,并把他们随手乱扔的垃圾再交到他们手上,叮嘱他们要给孩子做好榜样之类的话。全然不顾有些家长朝末学翻白眼,因为心头实在是一阵阵的悲凉袭过……想到现在学校对孩子们进行《弟子规》的洒扫应对进退的熏陶,是否也在家长的反面示范下而不得有果的情形,顿感对家长进行《弟子规》教育的必要性,这便是本书写作的初衷之一。  今天网络上和市面上面对孩子们的《弟子规》读物已然不少,但针对家长和成年人的《弟子规》深度解读本并不多见。且因对成年人讲解《弟子规》尚存在不少需要深度剖析其理及沿革脉络的必要,《弟子规》作为对儒家学识一个可谓纲举目张的开蒙读物,深究其理也是需要静静坐下来,重温经典,好好感触一番,这也是末学所喜欢的。在朋友们的督促和鼓励下,即便才学浅陋,但想到投石引玉的必要,末学闭关三个月,鼓足勇气坚持下来,终于有了这本书的字字与句句。在能够对大众有所启迪的同时,愿意接受有识之士的一切鞭策与激励。  是为自序。  必须讲在前面的话  众所周知,广袤无垠的宇宙中,存在着这样一个规律:永远是质量小的物体围绕质量大的物体运行,甚至被质量大的物体吞噬的现象,而绝无质量大的物体围绕质量小的物体运行的所谓“反常”。  同样,人类社会中,每一个人也会因其智慧程度、家庭实力等因素的不同而形成个体差异,同样可以被视为具有不同“质量”的一个个宇宙物体,当然这也是事实本身——人类是宇宙的产物,运行符合宇宙规律方为最优化生存规则,否则已然毁灭——只是目前人类貌似越来越向不自量力的趋势发展,竟于争斗不停,战争不断,每天徘徊于毁灭进行时中而不能自拔……比如,就在2014年3 月8日的那一天,天地之间,一架载有两百余人的飞机竟然莫名其妙地失踪了,因无“真”象,唯有各国媒体发布的障眼信息满天飞,使失联航班乘客家属几尽绝望,痛苦不堪,甚至准备绝食抗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请净空法师到联合国宣讲,只有崇尚和谐的中华传统文明才能拯救危机,拯救人类,让人们有机会快乐生活,幸福终去……日本学者池田大作、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教授,及七十多位诺贝尔得主在20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先后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要继续生存下去,一定要回到2500年前汲取孔孟智慧——《弟子规》正是从孔老夫子《论语?学而篇》第六章衍生而来,通过对人类生活一言一行的明确导引与确切规范,让人们学会说话,学会做事,在洒扫应对进退之间,处理好人世间的各种关系,让身边人幸福,让天下人幸福,创造和谐与安宁的大同世界。  今天,地球文明已到了因人类私欲渲泄空前无忌,而致生存危机随时可能全面爆发的最危险时期,只有重新进行生存规则意识的启蒙教育,应在全人类形成共识,进而改善我们的生存安全,提升幸福感。就让我们从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蒙学教材《弟子规》的规则学习并力行开始吧。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安乐哲说:“儒家哲学起始于孝,家庭感情是道德发展的起点。论语中说,‘本立而道生’,‘本’即是‘孝悌’。儒家哲学传统最伟大的力量和最恒久的价值就是在家庭背景下寻求人类的经验,强调人彼此依存,重视人的关系性。……而中国未来在一定程度上会担负起‘平天下’的责任。  “西方绝大多数伦理学是建立在个人主义的基础之上,而儒学的‘个人’,是处于关系中的‘个人’,强调人的关系性、共生性。这个理念非常健康,它向我们提供了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图景。”(《自我的圆成——中西互镜下的古典儒学与道家》,见《光明日报》日12版)  毛泽东是很多人心目中伟大的战略家、思想家、政治家,及最具浪漫主义的诗人,“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系所在,其具有某些人视为伟大的一面,当然也有人指出其晚年发动的十年“文革”把传统文化彻底击毁,是其一生之大过。“祸之福所依,福之祸所伏”,不妨从以下角度审视文化兴替之功过是非。  “五四运动”时期,是正式摇撼晃动中化传统文化这棵大树之根柢,并由此开始衰败迹象,“文革”则是再于矫枉过正至要“砸碎”。  如学习西方教育模式,先是将中国传统私塾教育从一对一个性化的传道授业解惑,变革为学校这样一对众的知识技能批发,直至今天竟已变异为邯郸学步式的“填鸭式”灌输。  再如学习西方自由、民主和法治的社会秩序规范体系,本欲将传统的“三纲五常”向西方的“三权分立”看齐,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社会大乱,军阀混战,八年抗战……直至今天“女汉子”时髦、“伪娘”当道,暴乳露臀,不堪直观……当今社会已是“假做真时真亦假”、“乱花尽迷众人眼”的全民造假时期。大家“吸毒气”(雾霾)、“吃毒品”(各种有毒化学制品充斥饭桌、食品和药品)、“喝毒水”(长江、黄河等母亲河尽数污染)……唯有感叹:“中华儿女多命大!”  《道德经》言:“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即是缺什么,说什么。就像今天文明缺失,出游国人之行径尽为外人所瞠目,为挽国人之颜面与尊严,则礼仪之邦的教化复兴已成大势。所谓阴极阳生,阳极阴来;不破不立,破而后所立,必有所进。尤可知,如果今已是传统文化、公序良俗被“文革”余力逐尽之时,也即是其蓬勃复兴、与时俱进之机。  (说到这里,我倒是很同意南怀瑾老师的观点:“严重地讲,中华民族国家的积弱成性,也是由此种因。民国初期的五四运动,实在不是胡闹。其实,孔家老店,倒还货真价实,只是是从南宋以后,这一班宋儒理学家们,加入了孔家店,喧宾夺主,改变成了孔家店原来的产品,冒牌货太多。尤其是程朱之说更为明显。载佩荣先生在《孔子字典》新书讲谈会上名为《儒家的挑战与转机》的演讲中也明确提出,孔孟从来没讲过“三纲”、“五常”,这是西汉董仲舒的东西。孟子只说“一本”,即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另外,从魏晋以来,抛弃古来“文武合一”的教育范式,文官治国,望族当政,也是国势积弱之要因。故而毛泽东于少年时期即激昂而呼“野蛮其体魄,文明其思想”的教育改革,在博览群书之余,以到闹市看书锻炼定力,大雨中奔跑、清晨洗冷水浴锻炼意志和体魄,客观上也为其后来艰苦卓绝的战争生涯准备了健康的体魄。)  经历近百年内忧外患苦痛与折磨之后的炎黄子孙,应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敲响的拯救地球文明的希望寄托于2500年前中国的古贤圣哲文化的警钟,视为唤起流淌在中华不肖子孙血脉中祖宗气节之鼓角铮鸣,当仁不让,争做中流砥柱——此役,毛伟人当居首功!亦符合其“砸烂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的一贯革命逻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家旺衰,一国兴亡,皆出于其子孙。  19世纪以前的中华民族常居世界民族之巅,其文化、其文明,远传千里之疆,万里之海。当年郑和下西洋,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传播的是“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礼仪,以及“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曾几何时,十九世纪以来,中华民族却沦落于待人宰割的羔羊,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人民重新站起来了,但今天的中国,虽然经济数据庞大,但环视左右,南海之争,钓鱼岛之乱,哪一天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强国、大国风范?  老子言:“取天下,当以无事;及其有事,则不足以取天下。”可是今天的中国,被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形成C字形包围;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在国际重大事务表决中,却经常投出让国人不满的弃权票;同胞生命财产在他国受到伤害与威胁时,竟不能如美国和俄罗斯一样震慑他国,为同胞撑腰壮胆……什么原因?问题就是出在我们没有教育出让他人尊重,让他人遵从的子孙啊!  在俄罗斯的书店里,有关中国的书籍林林总总。老庄哲学、孔孟之道、易经风水和传统武术等内容的书籍都深受俄罗斯人的欢迎,而最紧俏的要数《孙子兵法》。  俄罗斯从总统到普通公民都认同孙子。前苏联的《苏联大百科全书》、《苏联军事百科全书》都列有孙子的条目。有关《孙子兵法》的书籍,读者都很有兴趣。   据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和总理梅德韦杰夫都曾在公开讲话中,从中国古代经典中引经据典:“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他们似乎都对中国春秋时期大军事家孙子的一段话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和特殊的心得,而且已认真实践并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孙子兵法》译成俄文已有上百年,是苏联历届军政领导人的必读之作。二战中,苏军将《孙子兵法》列为军事学术史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并在卫国战争中得到应用。  原香港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香港国际孙子研究学院院长庐明德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宣称,全球约有25亿人直接或间接在学习《孙子兵法》。不知道,这25亿中有多少是中国人?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写过一本书《不战而胜》,其理论就来自于中国的《孙子兵法》。他在书中写道:“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病因人,就不战而胜了……”  在中国抛弃传统文化,讨论毛泽东的功过得失时,早在1989年,《孙子兵法》和《论持久战》就成为了美国西点军校的选修书目。  西点军校还提倡“学习雷锋好榜样”。不仅悬挂雷锋照片,还向中国的雷锋纪念馆做出申请,获赠了一尊雷锋塑像。  只有短短两百年历史的美国人,汲取世界最有智慧的文化文明,在2004年设立“孔子学院”,至今已经发展至多达81所!日本则早在1986年就成立了“孔子学院”!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做慈善,其理念就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他向“搜狐财经”表示:“我们有一条‘已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基本原则。”他学习《弟子规》和《孝经》后,就道出了人间真谛:“世界上最不能等的,就是孝经父母和行善社会。”他真的明白了!  正是看到了这样的差距和危机,南怀瑾老先生不止一次地呼吁,亡国不可怕,可怕的是文化断代,那就什么都亡失了。今天中华文化已到了接近前进的危险时期,如果我们还不能起而作、力而行,我们可能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而被世界及历史所抛弃。  两千多年前,孔子感叹时代“礼崩乐坏”,于是奔走四方,随缘教化,想要用上古的文化传统恢复当时的社会秩序。如今南师怀有相同的理想。以“我们虽失望,但不能绝望”的博大情怀,秉持“教育即生活”的理念,于2006年,南师和弟子们在江苏吴江一片沼泽地上办起了他的“教育试验田”--太湖大学堂。  在2012年学堂的首届毕业典礼仪式上,南师对毕业生们的临别赠言是:“是不是名校毕业不重要。学会做人和做事,将来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南师曾答记者,“文化是个什么东西?文化是个空洞的名词。衣食住行,坐卧起念而已。”“做人和生活比读书更大。最怕读书读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所以太湖大学堂的的孩子起床要习武,中午要禅定,五、六年级还要学会烹饪、野营等生活技能。“太湖大学堂的首批毕业生将奔赴世界各地,他们将带着传统经典、生活技能和一颗沉稳的心,面对未来的挑战。”  被南师视为“教孩子们先学做人,敦品励行的书”——《弟子规》,正是从引导并框正人们的一言一行做起的,最终养成其为一个个“顶天立地的人”,保家卫国,服务社会,匡达公平与正义。  《弟子规》是礼的教育最基础读本之一。  孔子曰“幼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陈忠肃公曰,“幼学之士先要分別人品之上下。何者是圣贤所为之事,何者是下愚所爲之事,向善背恶心去彼取此。此幼学所当先也。”从中可看出蒙学奠基的重要与必要。今天我们的幼儿教育多为知识输入,而无人品高下之分的实质性素质教育,其景堪忧。  《小学?嘉言1》“横渠张先生曰,教小儿,先要安详恭敬。今世学不讲,男女从幼便骄惰坏了,到长益凶狠。只为未尝为子弟之事,則于其亲已有物我不肯屈下。病根常在。又随所居而长,至死只依旧。为子弟,則不能安洒扫应对;接朋友,則不能下朋友;有官长,則不能下官长;为宰相,則不能下天下之贤。甚则至于徇私意,义理都丧,也只为病根不去,随所居所接而长。”  上面这段话,很中肯地指出小儿不知恭敬长大入世的后果。这对当今独生子女政策环境下诸多“未尝为子弟之事”的独生子及其长辈们(尤其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辈)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当然在下也是其中一份子,还是惭愧之处多多……。  正如徐健顺老师讲,礼教的本质是尊重生命。当然既包括尊重自己的生命,更包括尊重他人的生命。(这话怎么听得这么耳熟呢?和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眼中的安全文化是“不伤害别人、不伤害自己、不被别人伤害”一个味儿呀……)所以才立下那么多的规矩让大家遵守,以保证大家各行其道,各行其事。孔子所总结的“礼之用,和为贵”,即是礼不仅能营造和谐,更能提升效率的最好总结。大家只要想一想,如果十字路口没有红绿灯的话会是什么状况,大概也就能了解礼的作用了。  “勿以恶心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这是刘备临终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劝勉他要修身进业,为善袪恶,有所作为。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可成大善;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积少成多,可毁家灭国。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坏事小而去做。这样的故事,历史上数不胜数,如今也比比皆是,随处可拾,可见修身之不易,精进之难得。  一己之善,既能利益他人,更带给自己无上愉悦;一已之恶,却不仅危害他人,更损害自己的形象与品格。何况无论小善抑或小恶,都可能引发“蝴蝶效应”,其影响与后果远非你可预想或把握——如同近年来,网络科技正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和倍速放大微末影响你我。  因此,《道德经》除了告诉大家“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起而行、积而功的必然外,更以“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如败事”提醒人们功败垂成是多数人的不幸结局。这也是《弟子规》中专一篇章细解“谨行”之要义。  因此,对每一个世间人而言,起一个善念,露一个微笑,说一句好话,回一个善应,不仅能带给自身平和清静,而且能改善亲子关系、提高公司业绩、促进社会和谐,天人合一,减少甚而消弭部分天灾人祸。  让我们放下心中的执着与疑惑,从以 “孝悌”为根基的生活行为指南《弟子规》中每一处规范的学习、力行与传播做起吧!  正文部分是末学09年时在自办的德慧学堂为学生讲解《弟子规》时的理论框架,并于此基础上引申扩展方以成文。以末学之才疏学浅,惶恐之余,本不应有写书作文之举,但看过不少老师和同修们对《弟子规》的提解后,在向他们学习之余,总有一种在如今中华传统文明百废待举之时,不止要孩子们启蒙,更要让家长补课,与孩子同修的思虑,竟日不去。近年来修易、学医,亲近南怀瑾老先生著作的过程中,深感仅从《弟子规》字面讲解可能言不能尽意,须向前向广扩展,以部分还原当时修习《弟子规》的语境与情境。  因古代蒙学时期,孩子们的读物已涉略甚广,从广为流传的朱熹所著《小学》中可知,在司马光时代六岁的童子即“始诵《孝经》、《论语》,次及诸经,……九年教之数日,朔望与六甲也”,即孩子九岁就已经背诵(古时的诵即为吟诵,是一种高效率的背诵学习方式)了不少经典著作,并学习了一些天文地理知识,包括天干地支、六十甲子等,甚而习字、练武。如果今天仅从《弟子规》的字面意思来讲习,这样的“直译”,不仅可能影响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之基础知识--蒙学教育的全面解读,也会影响通过蒙学这个“入门处”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上援伏羲之高广远博。况今日之《弟子规》启蒙不止应面向孩子们,更应是吾国全民礼仪道德之启蒙,乃至复兴。想到南师都言已“由来学术诬先贤”,故顿足冒险,汲以浅学之见,抛砖引玉之心,作 “靳”说之一家言。恭望各位老师、同修,不吝赐教、指正、补充,方不至戕人慧命,万死不足以辞其咎!
楼主发言:4次 发图:0张
  弟子规》  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著。李秀才不仅是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更是精研《大学》、《中庸》的清初一介大儒。当然更重要的还是拙学的山西同乡,有幸以管窥之见分享自己学习同乡所编著蒙学经典之心得体会,也算得之山西儒学风范传承之福缘。幸哉幸甚!  《弟子规》原名《驯蒙文》,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正文共1080个字。除“总叙”外,全书分四个部分,具体列举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及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  清朝乾隆年间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此书在引导少年儿童知书识礼、孝养长辈、仁义修德、勤谨行事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数百年来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  既然要学习《弟子规》,那就要首先辨析何为“弟子”,何为“规”。  “弟子”通常意义是指为人弟者或为人子者,或徒弟,在这里则主要是指需要通过学习获取改善与提高的每一个人,或儿童或少年,或壮年或老者,与年龄无关。大约与徒弟之意相近,但应进一步包含对师长尊重的底蕴,和对规则遵从的要求。  古代一般称学生为“弟子”,是古代老师把学生当孩子在教育,故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而老师也确实是对学生要负一辈子的责任。(注意,只有学生才称“弟子”,再传就称“门人”。)  南师在《论语别裁》中曾经讲过一个特殊的事例。明朝的方孝孺,永乐帝要杀他,他不怕死,要作忠臣,就说充其量灭我九族,而永乐偏偏要灭他十族,加上的一族就是他老师的家族,认为老师没有教好他。  南师说从中可以看出过去中国文化中一种“师道”精神,形成了中国人尊师重道的观念。  南师还感慨,现在的教育除小学外,老师和学生间,彼此都是商业行为。“学生与老师在路上见面,万一点个头,在我觉得,已经是很稀奇了。一般都彼此不认识,就那么迎面过去,堂而皇之的,学识愈高,愈没有尊师重道的精神。这是今日中国文化一个极大的讽刺。”  《说文》:规,有法度也。从矢,从见,会意。  《周礼?考工记》:圆者中规,方者中矩。  引申为法度、准则;标准;格局,范围等。这里主要是指规则与标准。  “弟子规”三字即指,需要规范弟子行为的学习者们应该遵从的规则与标准。  在全民需要道德启蒙的今天,每一个不曾拥有平和而宁静的心灵和恬淡而愉悦生活的中国人,无论年纪多长,学历多高,都应该放下身段,甘做虚心向学的弟子,从《弟子规》的学习中,规范自身行为,和谐生活环境,获取平和心境,渡过愉悦人生。
  圣人训  正是李毓秀夫子深厚的国学底蕴,其在《总叙》中讲到《弟子规》是“圣人训”时,就千万不可轻易看过“圣人”这两个字,而不思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实,这里的“圣人”除了大家通常理解的指代孔老夫子等圣贤外,可能并不清楚“圣人”这个名词里面所包含的无比丰富而具体的内涵。这个概念就来自以前是常识、而今却是缺失的——几千年来一直闪耀着智慧之光的中国人最重要的信仰——“天人合一”。这不得不涉及到一本据说起源于轩辕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代代口耳相传,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集结成书的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  其实,《黄帝内经》不仅是一本医学经典,更是一门哲学经典。对以阴阳与五行理论建构而成的天人合一理论进行全面而系统的阐释与剖析,将人与天地间的关系具体而微到何时生、何时亡、何时平(平人即是《黄帝内经》中的指的健康人)、何时恙……神奇吧,其实不过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入揭示与清晰表达罢了。(可以不知情,但不可以乱批评!如果对此观点持异议的朋友,不妨先通读过《黄帝内经》后再来与末学激辩与交流,是末学无上之荣幸。紧紧握手!)  写到这里,不觉想起无论是学者专家还是什么哲人,都普遍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  让我们先看一下互动百科对“信仰”的定义吧。  “信仰,信,信奉。仰,仰慕。是人们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也是指对圣贤的主张、主义、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对鬼、妖、魔或天然气象的恐惧,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与崇拜经常联系在一起,但是与崇拜还有不同。”“信仰,是指对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  从这个定义出发,凭什么大家都要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呢?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孝悌是基于天道在人伦的最基本应用,“天人合一”即是中国人自轩辕黄帝时期以来深根固柢的观念、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从二十四节气的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以及中医文化对中华民族乃至对世界的影响力就可见一斑。这难道还不是信仰吗?只是现今大家都被“钱潮”冲昏了,忘却了还应该有信仰,有敬畏,结果是毁天灭地,雾霾毒气,江河污水……该是寻找回我们唯一可以立于世界的宝贵财富——以“天人合一”为底蕴的中华文明这面擎天大旗!  下面我们再来聊一下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基与起源的《易经》吧。  互动百科对《易经》的解释是: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并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易经》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两种元素的对立统一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普遍认为《易经》最初是占卜用的书,但它的影响遍及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天文、算数、文学、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自从十七世纪开始,《易经》亦被介绍到西方。”   中医不仅是《易经》知识的直接应用,更是天人合一文化的最有效推广,并促成几千年来中国人对天人合一理念的遵从乃至信仰。所以,今后千万不要再人云亦云地讲中国人没有信仰——现在就有留学中国修习中医的外国学生很遗憾地撰文疾呼,为什么中国人不拿中医当宝贝,却整天跟在他们认为已经穷途末路的西方医学后面跑……。  可惜的是,在当今中医在西方获得长足发展之时,国人却因无知与可笑的西医“迷信”,与为我中华民族的繁衍与发展保驾护航几千年的中医渐行渐远,反而是从西方来的中医学者对国人大声疾呼,千万不要丢掉你们祖宗留下的中医这个大宝贝——痛哉,我同胞!  不少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肿瘤患者都应该有被西医大夫告诫须终生服药之后,还有残酷的存活率和存活期一说的痛苦经历吧。可我国的国宝级大医,郭生白老先生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国学堂》之《说白伤寒论》中,郭老先生坦言,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肿瘤在他那里都能痊愈,而无需终生服药。治疗费用,与西药相比,更是便宜的出奇——即便是治疗周期最长的糖尿病完全治愈,也不过一两万元左右,而西药却可能是无底洞……。  说到这里终于要回到什么是“圣人”的概念上来了。绕了这么一大圈才回来,是因为《黄帝内经》是对“圣人”有全面解释的第一本。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就明确提出了“上古真人”、“中古至人”、“圣人”和“贤人”等四个概念。文中详细列举了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等理想的人生意境,及各次弟的养生之道,说明顺应天地四时阴阳而保养精、气、神的程度不同,其寿命也会截然不同。  其中,真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独立守神”,无任何杂念,可寿与天齐;至人则“淳德全道,和于阴阳……积精全神”,寿同真人;圣人则“处天地之和……外不劳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贤人则“法则天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把上面古奥的说法解释一下就是,古时修真得道成仙,可以洞悉宇宙和人生本原之人即为真人。过去能被道家称为真人的,其实是学问和道德均到了智慧的顶点,可以发挥人在天地间最大成就的人就是真人。南怀瑾老先生则说孔子认为的“真人”就是学而之人,是从人生经验上、从做事体会上修养到至仁、至善完美的境界的人,其实也是一个道理。因为至仁、至善就已经是天道境界。  古来至今能被称做真人的真是少之又少,在被鲁迅先生视为“中国根柢全在”的道教里,除《黄帝内经》里的主角“天师”歧伯外,人们比较熟悉的就是道教的四大天师之一张道陵,以及文始真人关尹子(即逼老子留下《道德经》五千言的函谷关关令)、南华真人庄子、长春真人邱处机、显化真人张三丰、全真道祖师吕纯阳(即八仙过海里的吕洞宾)、医学家葛洪等。其中邱处机、张三丰现在已是“影视人物”。  至人,在道家指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人;思想或道德修养至真至善的人。一般也归于真人一类。孔子被尊称“圣人”,老子则尊称为“至人”。老子得道,与天地共往来,故寿同真人,一说一百六十余岁仙逝,一说寿及八百得道成仙飞升而去。  以上是道家对“圣贤”的说法与称谓。再来看看儒家的观点。
  《孔子家语》中,孔子将人分作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和圣人等五个层次,并分别定义。  其中,“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不知其所执。此则庸人也。”庸人心中没有慎终如始的原则,言语无理,无良友相伴,不努力做事安定生活。往往小事精明大事糊涂,不干正事;凡事随大流,没有原则。  庸人,就是随波逐流,被欲望所牵引,逐利而为的无定见之人。  “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士人有原则,有计划,即使不能尽到行道义治国家的根本,也一定有所作为;即使不能集百善于一身,也有自己的一套为人处世之法。……富贵不能对他的人生有所增益,贫贱也不能对他有什么损害。  士人,就是有高尚人格与坚定理念,贫贱不能移之有为之人。  “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则君子也”君子言语诚信而无怨,秉仁义而不自夸,明智豁达而言语不武断。守道不渝,自强不息。其从容之姿态,看似平常,却很难被超越,人们始终都不能达到他那样的境界。  君子,就是仁义在身,一生循道而为的从容精进之人。  “所谓贤人者,德不逾闲,行中规绳。言足以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道足以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富则天下无宛财,施则天下不病贫。此则贤者也。”贤人的品德不逾越常规,行为符合礼法。他们的言论可以让天下人效法而不会招来灾祸,以充分的道德教化百姓而不会伤害根本。能使天下富有,却无积压之财;普济天下,使百姓都无疾病贫困。  贤人,就是德行俱备,立言教化百姓,为民谋福祉之人。  其中,“所谓圣人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谓圣人也。”圣人的品德符合天地之道,变通自如,能通达万事万物的终始,融大道于其性情。光明如日月,行为如神灵。百姓不明白他的德行,即使相邻而处,也不知道他就是圣人。  圣人,所谓“大隐隐于市”也。  从以上道儒对人的层次分类看,道家是从高往低列,儒家则是从低往高推,从中可以看出,道儒两家追求的不同。道是希望不要堕下,而现实却是与其所列一样的从高向低发展,其通达的智慧无处不在;儒则是先看到人的不完善,希望以礼仪帮助人们修养提高,其耽心竭虑之忧无处不显。但无论如何,道儒两家都为世人指出了修身养性,成就自我的清晰路径。既然老子是孔子的老师,道家的高处更不可及,也要情理之中吧。《弟子规》就是帮助我们脱离庸人,成为士人、君子,乃至贤人,直至圣人的不二通途。  后《资治通鉴》有“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的说法。“人德全尽谓为圣人”,即才、德、学皆至最高境界之人,是追求“止于至善”的象征。此境界不可谓不高。虽然各宗各派对圣人的定义各有不同,但对儒家认定的伏羲、炎黄二帝,以及尧舜禹等圣人也算共识。当然后世也把孔子尊称圣人,把孟子尊称亚圣。  最有代表性的孔圣人,之所以被尊称为“圣人”,其因有四。其一,因其学问广博深厚,一生著述不辍,立后世之学之根基,其德至厚;其二,因其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将教育普及大众,被视“万世师表”,其功至伟;其三,符合圣人之唯一数量化标准,高寿七十余二无疾而去,其道至真。而与其春秋末期同时代之男子平均寿命仅三十余岁。其四,也是最重要的是,无论孔子,还是孟子,都是每个时代那几个极少数之人,始终为崇高理想而努力,无视世人白眼,世俗冷落,生活清贫,舍我为天下虑,为千秋万代虑,受到后世无上崇敬,故予他们“圣人”尊荣。  此外,《道德经》有言:“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然而少有人知道“无为”的前提却是极大的有为,方可至从心所欲之逍遥境地,而非消极避世,虚无混沌。这个理念请各位同修高度注意。  《管子》有言:“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善分民也。”即讲圣人是善于分利于民的人。  《孟子?离娄上》有言:“圣人,人伦之至也。”即是讲圣人是人伦社会中最完美的人。  终上所述,圣人即是能格物致知,依规律行事,并言传身教,于民予利,平和快乐之人。其行为近天道,近完美,是践行天人合一理念至真至善至美的化身。所以对于圣人的训诫,就一定要遵从学习并勤力实践,从自己做起,感染带动他人,必定可以促进并改善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体悟圣人行为之美,获得平和敬德之惠。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弟子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