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名字号的人名中有带淿字的吗?

古代的人名中有带淿字的吗?_百度知道
古代的人名中有带淿字的吗?
这是一道待解决的难题
您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20(财富值+经验值)+难题奖励30(财富值+经验值)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煮酒多的是名利之辈,lz这种真正专心做学问的人才是难能可贵的。好好学习下,希望lz继续更新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于按:在阅读古籍时,经常遇到一些人名中有多音字,无法确定其读音,《辞源》《辞海》等权威辞书要么无注音,要么注音不一致,不仅一般读者感到无所适从,有的连学者也莫衷一是。近年来,历史剧拍得很多,演员们对此类人名屡屡读错。煮酒的朋友阅读古籍最多,更是经常遇到此类问题。  本人从1991年开始研究多音字,现在把一些容易误读的人名发到煮酒,与各位切磋,谬误之处,敬请指正。      今天先发一个:    一、钟繇的繇怎么读?        钟繇,三国魏大臣,著名书法家。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钟会之父。东汉末,为黄门侍郎。曹操执政时,任为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经营关中,招集流散,使生产逐渐得到恢复。曹丕代汉后,任廷尉。明帝即位,迁太傅。人称“钟太傅”。工书,师法曹喜、蔡邕、刘德昇,博取众长,兼善各体,尤精于隶、楷。点划之间,多有异趣,结体朴茂,出乎自然,形成了由隶入楷的新貌,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三国志》有传,《后汉书》《资治通鉴》亦屡次提及此人,但上述三部史书之注均未对钟繇之繇注音,《辞源》《辞海》等辞书也没有明确注音,以致至今人们对钟繇之繇的读音争论不休。凡是看过《三国演义》的都应该知道此人。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晋文帝与二陈共车,过唤钟会同载,即驶车委去。比出,已远。既至,因嘲之曰:‘与人期行,何以迟迟?望卿遥遥不至。’会答曰:‘矫然懿实,何必同群?’帝复问会:‘皋繇何如人?’答曰:‘上不及尧、舜,下不逮周、孔,亦一时之懿士。’”南朝•梁•刘孝标注:“二陈,骞与泰也。会父名繇,故以遥遥戏之。骞父矫,宣帝讳懿,泰父群,祖父寔,故以此酬之。”晋文帝,即司马昭。晋宣帝,即司马懿。又:“钟毓为黄门郎,有机警,在景王坐燕饮。时陈群子玄伯、武周子元夏同在坐,共嘲毓。景王曰:‘皋繇何如人?’对曰:‘古之懿士。’顾谓玄伯、元夏曰:‘君子周而不比,群而不党。’”钟毓,钟会之兄。景王,司马懿长子司马师。玄伯,即陈泰。元夏,武周之子武陔。      东晋亡后即为宋,根据《世说新语》所记载的上述两则逸事,钟繇之繇无疑当读yáo。      清•胡鸣玉《订讹杂录•钟繇》:“晋•钟繇,字元常。繇音遥,取‘皋繇陈谟彰厥有常’之义。”《尚书•虞书•大禹谟》序:“皋陶矢厥谟,禹成厥功,帝舜申之,作《大禹(谟)》、《皋陶谟》、《益稷》。”“矢厥谟”即“陈厥谟”。又《皋陶谟》:“皋陶曰:‘……彰厥有常,吉哉!……’”       但是读钟繇之繇为yóu也并非无中生有,而是空穴来风。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十二《马超兴兵取潼关》:“长安郡守钟繇,一面飞报曹操,一面引军拒敌。”小字注:“(繇)音由。”明•萧良有、杨臣铮《龙文鞭影》卷下尤韵:“篆推史籀,隶善钟繇。邵瓜五色,李橘千头。”《龙文鞭影》是风行于明清两代的蒙学读物,影响甚大。      萧良有官至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大学校长,但大学校长也不能保证不念白字,君不见这几年大学校长、文学大师念白字的比比皆是么?        
  有潜力的沙发。
  啊?我一直听一些挺有名的书法家读钟由的,难道他们都错了?
    嗯,很好。不过“上不及尧舜”一语,岂不也犯讳?  
  严重支持
  曾经听几个台湾人也读钟由.
  感谢各位回帖,可是我看不到回帖,怎么会事?
      作者:聊公 回复日期: 18:36:55 
        嗯,很好。不过“上不及尧舜”一语,岂不也犯讳?  -----------------------  回先生:繇、尧两字现在读音一样,但是古音不同。繇(yáo),馀昭切,平,宵韵,喻母。尧,五聊切,平,萧韵,疑母。这是从《辞源》上抄下来的,至于古音的读法,我也不会,反正是读音不一样。《辞源》是抄的《广韵》,《广韵》反映的是唐代的读音,说明繇、尧两字在唐代读音就不同。    感谢先生的提醒,以前只顾抄书,没注意这个问题。    zibo侨联先生是不是淄博侨联的,我有一哥们在那里工作。  
  没看明白!
  2、张僧繇的繇怎么读?                    张僧繇是南朝.梁画家,提到“画龙点睛”这一成语,就必然会提到他。但是张僧繇的繇怎么读?《辞源》《辞海》等权威辞书均未明确注音,《现代汉语词典》在“画龙点睛”下注音yóu。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七:“(梁)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之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此即为成语“画龙点睛”的出处。        如果古代人名中有多音字,确定其多音字读音的通常办法是:根据其名和字的关系考证其多音字的字义,再由字义确定其读音。还有一个办法是:根据其兄弟名字之间的联系考证其字义,再确定其读音。如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里说:“又倘若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贵了。”      但是我们只知道张僧繇叫张僧繇,这僧繇或者是他的名,或者是他的字,史籍中也没有说他有没有兄弟,所以用上面说的两种办法都无法确定“繇”的读音,只得另想办法。          宋.赵恒(宋真宗)《海棠》诗:“翠萼凌晨绽,清香逐处飘。高低临曲槛,红白间纤条。润比攒温玉,繁如簇绛绡。尽堪图画取,名笔在僧繇。”宋.释慧远《志公和尚赞》:“一据独龙冈,三朝扬圣化。擘破老面皮,索尽辽天价。当时误杀张僧繇,谁料而今转更遥。描不成,画不就,三个骰儿抛十九。一段风光何处有,曲尺翦刀并扫箒。”相传梁武帝曾诏张僧繇为志公和尚画像,志公和尚抓破面皮,显出十二面观音相,形象或慈或悲,张僧繇无法下笔。      从上面两首诗的押韵情况看,张僧繇的繇应该读yáo。      查历代韵文,未见张僧繇的繇读yóu而押韵者。    
      作者:此地无银百两 回复日期: 11:29:48 
    没看明白!  -------------------------  回先生:那几个人就是互相拿对方老子的名字开玩笑,这习惯,在我家乡还有,在某人面前不能提人家父亲、爷爷的名字。钟会的父亲叫钟繇(yáo),所以司马昭用“遥遥”和“皋繇(yáo)”开他的玩笑。  
  有意思。  我试着从元常的字上瞎想  不过没有什么收获。
  回于先生:在下曾在淄博侨联工作过。谢谢您的知识帖,我会常来拜读的。
  3、刘繇的繇怎么读?      刘繇(Yáo),东汉牟平(今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人,字正礼。东汉朝廷任其为扬州刺史,后又升为扬州牧、振武将军,时袁术在淮南,自置扬州刺史,刘繇(Yáo)畏袁术,未到扬州,后为孙策所败,溯江逃至豫章(今江西南昌县),打败笮融,不久病死。见《三国志.吴书.刘繇(Yáo)太史慈士燮传》。      《书.虞书.皋陶(yáo)谟》:“皋陶(yáo)曰:‘……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孔传:“庸,常。自,用也。天次秩有礼,当用我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礼以接之,使有常。”“正礼”即“常礼”。刘繇(Yáo)字正礼,言推皋繇(yáo)所陈五礼为正礼也。      另:刘繇(Yáo)之兄刘岱,字公山。岱即泰山,古代只有天子和诸侯才能祭泰山,非天子、诸侯祭泰山者即为僭礼。《论语.八佾》里鲁国大夫季氏祭泰山,孔子就指责他越礼。        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四•江西二》:“汉豫章城……又有刘繇(Yáo)城,在今府城东北三十里,相传汉扬州刺史刘繇(Yáo)所筑。”今江西省南昌县东北有瑶湖,瑶湖东岸有刘繇(Yáo)城遗址、刘城庙遗址。刘繇(Yáo)城,当地人叫做“刘瑶城”。江苏省丹阳县(汉之曲阿)也有刘繇(Yáo)城,当地人亦读yáo。      诸葛亮《后出师表》:“刘繇(Yáo)、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却说刘繇(Yáo)字正礼,东莱牟平人也,亦是汉室宗亲,太尉刘宠之侄,兖州刺史刘岱之弟;旧为扬州刺史,屯于寿春,被袁术赶过江东,故来曲阿。”      刘繇(Yáo),或读为刘由。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三《孙策大战太史慈》:“次日,策入见袁术,哭拜阶下。术问其故,策曰:‘父仇不能报,母舅吴景被扬州刺史刘繇(Yóu)追之甚急……’”小字注:“(繇(Yóu))音由。”吉常宏《古人名字解诂》:“刘繇(Yóu),三国吴人。字正礼。繇(Yóu),通‘由’。《尔雅.释水》:‘繇(yóu)膝以下为揭(qì),繇(yóu)膝以上为涉,繇(yóu)带以上为厉。’《论语.雍也》:‘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孟子.万章下》:‘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以‘礼’应‘繇(Yóu)’。正是欲出入由户,循礼而行。”    
  4、颜无繇的繇怎么读?        颜无繇(yóu),春秋末年鲁国人。字路。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颜回之父。      颜无繇(yóu)没有他儿子颜回的名气大。颜回是孔子的好学生,在《论语》里受老师表扬的次数最多,孔子说他是唯一好学的学生。颜回很穷,住破房子,吃点干粮,喝点白水,可能是因为营养不良,又太用功,终于“不幸短命死矣”。      《论语.先进》:“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      清.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名字解诂下》:“颜无繇(yóu),字路。繇(yóu)与由同,取由路之义也。”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颜由,颜回父,字季路,孔子始教学于阙里而受学,少孔子六岁。”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颜无繇(yóu),字路。”唐.张守节正义:“繇(yóu)音由。”宋.裴骃集解:“音遥。”
  受教!
  怎么会事?非得回帖才可以看到后面的内容,不然只能看到第一次发的东西?
   6、彭丽媛的媛怎么读?             彭丽媛(yuàn),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山东郓城人。媛(yuàn),美女。《诗.鄘风.君子偕老》:“展如之人兮,邦之媛(yuàn)也。”毛传:“美女为媛(yuàn)。”朱熹注:“(媛(yuàn))音院。”女子名中常用“媛(yuàn)”字,当取美女之义,读“媛(yuàn)”而不读“媛(yuán)”。丽也是美的意思,那么丽媛(yuàn)就是美美女,美女中的美女,此名,俺的这位老乡当之无愧。        除了婵(chán)媛(yuán),其余读媛(yuàn)。如:贤媛(yuàn)、名媛(yuàn)、媛(yuàn)女。  
   7、张嶷的嶷怎么读?          张嶷(Nì),三国蜀汉大将。字伯岐。名嶷(Nì)字伯岐,当源自《诗.大雅.生民》:“诞(dàn)实匍匐,克岐克嶷(nì)。”          《诗.大雅.生民》:“(后稷)诞实匍匐,克岐克嶷(nì),以就口食。”毛传:“岐,知意也。嶷(nì),识也。”嶷(nì),幼小聪慧。后多以“岐嶷(nì)”、“歧嶷(nì)”谓人幼小聪慧。          《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却说谢雄引军前行,正遇王双;战不三合,被双一刀劈死。蜀兵败走,双随后赶来。龚起接着,交马只三合,亦被双所斩。败兵回报孔明。孔明大惊,忙令廖化、王平、张嶷(Nì)三人出迎。两阵对圆,张嶷(Nì)出马,王平、廖化压住阵脚。”          嶷,除了九嶷山的嶷读yí外,其余都读nì。      
    受教受教。一个广为流传的三国冷僻字的帖子,还把张嶷读为张疑。  
   8、吴王夫差怎么读?          夫(Fú)差(chā),?-前473,春秋末年吴国君。吴王阖闾之子。公元前495-前473年在位。初在夫(Fú)椒(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中)打败越兵,攻破越都,迫使越屈服。继开凿邗沟,向北扩展,在艾陵(今山东莱芜东北)大败齐兵。夫(Fú)差(chā)十四年(前482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和诸侯会盟,与晋争霸,越乘虚攻入吴都。后来越再兴兵攻灭吴国,他自杀。          《左传.定公十四年》:“夫(Fú)差(chā)使人立于庭,苟出入,必谓己曰:‘夫(Fú)差(chā)!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则对曰:‘唯(wěi),不敢忘!’三年,乃报越。”唐.陆德明释文:“(夫(Fú))音扶。”《资治通鉴.卷四.周赧王三十六年》:“赵王封乐毅于观津……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乐毅报书曰:‘昔伍子胥说听于阖闾而吴远迹至郢;夫(Fú)差(chā)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胡三省注:“夫(Fú),音扶。差(chā),初加翻。”唐.宋之问《浣纱篇赠陆上人》:“越女颜如花,越王闻浣纱。国微不自宠,献作吴宫娃。山薮半潜匿,苎萝更蒙遮。一行霸句践,再笑倾夫(Fú)差(chā)。艳色夺人目,斅嚬亦相夸。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唐.马戴《校猎曲》:“楚子畋郊野,布罟笼天涯。浮云张作罗,万草结成罝。意在绝飞鸟,臂弓腰镆铘。远将射句践,次欲诛夫(Fú)差(chā)。壮志一朝尽,他□□(脱两字)繁华。当时能猎贤,保国兼保家。”唐.罗虬《比红儿诗》:“越山重叠越溪斜,西子休怜解浣纱。得似红儿今日貌,肯教将去与夫(Fú)差(chā)。”唐.汪遵《越女》诗:“玉貌何曾为浣纱,只图句践献夫(Fú)差(chā)。苏台日夜唯歌舞,不觉干戈犯翠华。”北宋.黄庭坚《盖郎中惠诗有二强攻一老不战而胜之嘲次韵解之》:“诗翁琢句玉无瑕,淡墨稀行秋雁斜。读罢清风生麈尾,吟余新月度檐牙。自知拙学无师匠,要且强言遮眼花。笔力有余先示怯,真成句践胜夫(Fú)差(chā)。”南宋.赵鼎《望海潮.八月十五日钱塘观潮》词:“双峰遥促,回波奔注,茫茫溅雨飞沙。霜凉剑戈,风生阵马,如闻万鼓齐挝(zhuā)。儿戏笑夫(Fú)差(chā)。”元.张可久《【双调】折桂令.姑苏怀古》曲:“小阑干高入云霞,不似当年,乐事豪华。老树僧居,垂杨驿舍,乱苇渔家。看一片夕阳暮鸦,想三千宫女荷花。何处吴娃?我有新词,说与夫(Fú)差(chā)。”           又读夫(Fú)差(chāi)。《康熙字典.工部》:“差(chāi),《唐韵》楚佳切、《集韵》《韵会》《正韵》初佳切,并音钗。《韵会》:‘差(chāi),使也。’……又《韵会》:‘夫(Fú)差(chāi),吴王名。’”《礼记.檀弓下》:“吴侵陈,斩祀,杀厉。师还,出竟,陈大宰嚭使于师,夫(Fú)差(chāi)谓行人仪曰:‘是夫(fū)也多言,盍尝问焉?师必有名,人之称师也者,则谓之何?’”唐.陆德明音义:“夫(Fú)差(chāi)音扶,下初佳反,吴王名,阖庐子。”元.陈澔注:“夫(Fú)差(chāi),音扶钗。”南宋.陈人杰《沁园春.草满姑苏》词:“草满姑苏,问讯夫(Fú)差(chāi),今安在哉。望虎丘苍莽,愁随月上,蠡湖浩渺,兴逐潮来。自古男儿,可人心事,惆怅要离招不回。离之后,似舞阳几个,成甚人才。”清.李渔《笠翁对韵.九、佳韵》:“门对户,陌对街,枝叶对根荄。斗鸡对挥麈,凤髻对鸾钗。登楚岫,渡秦淮,子犯对夫(Fú)差(chāi)。石顶龙头缩,银筝雁翅排。”            又读夫(Fú)差(cī)。《汉书.陆贾(Jiǎ)传》:“贾(Jiǎ)曰:‘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Fú)差(cī)、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使秦以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唐.颜师古注:“夫(Fú)音扶,差(cī)音楚宜反。”宋.董颖《薄媚.西子词.排遍第八》:“阖庐死。有遗誓。句践必诛夷。吴未干戈出境,仓卒越兵,投怒夫(Fú)差(cī)。鼎沸鲸鲵。越遭劲敌,可怜无计脱重围。归路茫然,城郭丘墟,飘泊稽山里。旅魂暗逐战尘飞。天日惨无辉。”聂绀弩《调怀沙新婚》诗:“夫人城下有雷池,胆怯方山慑吼狮。天上玉人来日本,吴家西子嫁夫(Fú)差(cī)。描成京兆双眉样,不合时宜一肚皮。我以新诗翻旧句,海棠压倒玉娇梨。”      
  多谢聊公先生,帖子有人看,在下才有力气继续贴。
  高科技的东西, 有点眼晕。
   10、景差的差怎么读?              景差(Chā),战国.楚.辞赋家。后于屈原,与宋玉同时。《楚辞》所收《大招》,或题景差(Chā)作。          《史记.屈原贾生(贾谊)列传》:“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Chā)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唐.司马贞索隐:“按:杨子《法言》及《汉书.古今人表》皆作‘景瑳(Cuō)’,今作‘差(Chā)’是字省耳。又按:徐、裴、邹三家皆无音,是读如字也。”          唐.李商隐《宋玉》诗:          何事荆台百万家,惟教宋玉擅才华。      楚辞已不饶唐勒,风赋何曾让景差(Chā)。      落日渚宫供观阁,开年云梦送烟花。      可怜庾信寻荒径,犹得三朝托后车。          宋.黄庭坚《次韵答任仲微》:          伯氏文章足起家,雁行唯我乏芳华。      不堪黄绶腰铜印,只合清江把钓车。      缩项鱼肥炊稻饭,扶头酒熟卧芦花。      吴儿何敢当伦比,或有离骚似景差(Chā)。      
  日月重开先生:多谢你的提醒,上面发的这样排是不是好看些。
  挺感兴趣的,支持楼主
  挺感兴趣的,支持楼主
  多谢wenwei666先生支持.
   10、司马相如的相怎么读?          司马相(Xiāng)如,西汉人。字长(Zhǎng)卿。善作赋。西汉文章两司马,就是指司马相(Xiāng)如和司马迁。          《史记.司马相(Xiāng)如列传》:“司马相(Xiāng)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Zhǎng)卿。……相(Xiāng)如既学,慕蔺相(Xiāng)如之为人,更名相(Xiāng)如。”蔺相(Xiāng)如为赵国之上卿即长(zhǎng)卿,故司马相(Xiāng)如字长(Zhǎng)卿。          相(xiāng)如,相(xiāng)同、相(xiāng)像。《墨子.备城门》:“(门)广八尺,为之两相(xiāng)如。”孙诒让间诂:“谓门左右两扇同度。”          传说,明代文学家李梦阳任江西督学时,有一次发现一童子与其同名同姓,于是便出一上联:“蔺相(Xiāng)如,司马相(Xiāng)如,名相(xiāng)如实不相(xiāng)如。”该童子略加思索便对出下联:“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魏无忌,即战国四公子之一信陵君。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同样三国人物,我用搜狗打刘繇必须打liuyao,而我用zhongyao打钟繇却提示我必须打zhongyou
  lz这帖解开了我心中好几个疑惑    还有这个张嶷,多数人还是读yi比较多吧,我从小到大都念zhangyi,去年无意中看到一本书才改成ni,但是搜狗拼音用ni打不出嶷这个字
    啊呀,念对的没几个呀。不过倘是都能念对,也不须写这文章了。  
  多谢西河太守、聊公两位先生支持。
   11、刘长卿的长怎么读?        刘长(Zhǎng)卿:唐代诗人,字文房。        吉常宏《古人名字解诂》:“刘长(Zhǎng)卿,字文房。《史记.司马相(Xiāng)如列传》谓相(Xiāng)如因慕战国蔺相(Xiāng)如之为人,故更名相(Xiāng)如。蔺为赵惠文王之相,相乃百官之长(zhǎng),故字长(Zhǎng)卿。此慕司马相(Xiāng)如,故以其字为名。《梁书.江革传》载,建安王为雍州刺史,以江革、江观兄弟二人为记室参军,掌文书。任昉乃与江革云:‘此段雍府妙选英才,文房之职,总卿昆季,可谓驭二龙于长途,骋骐骥于千里。’后世以‘文房’喻称掌管皇帝制诰敕诏之职守。《北史.柳庆传》:“尚书苏绰谓柳庆曰:‘……相公柄人轨物,君职典文房,宜制此表,以革前弊。’司马相(Xiāng)如为两汉文章大家,故以‘文房’应‘长(Zhǎng)卿’。”        刘长(Zhǎng)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诗: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让大家都学习学习
  再谢西河太守.
   12、贾琏的琏怎么读?        贾琏(Liǎn),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贾赦(Shè)之子,王熙凤之夫。        《论(Lún)语.公冶长》:“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rǔ),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liǎn)也。’”何晏集解引包咸曰:“瑚琏(liǎn),黍稷之器。夏曰瑚,殷曰琏(liǎn)。”        《红楼梦》第二回:“若问那赦公,也有二子,长名贾琏(Liǎn),今已二十来往了。”又第二十四回:“一钟茶未吃完,只见那贾琮(Cóng)来问宝玉好。邢夫人道:‘那里找活猴儿去!你那奶妈子死绝了,也不收拾收拾你,弄的黑眉乌嘴的,那里像大家子念书的孩子!’”可知贾琮(Cóng)乃贾琏(Liǎn)之弟,但可能是庶出,地位不高。琏(liǎn)是古代礼器。琮(cóng)也是古代礼器,《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cóng)礼地。”注:“琮(cóng),八方,象地。”        古人多有以琏(liǎn)字为名、字者。如:汉末有应(Yīng)玚(Yáng),字德琏(liǎn)。元代有郑琏(Liǎn),字希贡。明代有邹维琏(liǎn),字德辉,裴琏(Liǎn),字汝器,赵琏(Liǎn),字伯器。清代有裘琏(Liǎn),字殷(Yīn)玉。今有吴敬琏(liǎn),经济学家。        最可笑的是有人说读贾琏(Liǎn)听起来是假脸,不好听,所以误读的人是故意读作贾lián的。周公旦姓姬名旦,姓名连读像鸡蛋,周公是孔圣人心目中的圣人,后人还有读姬旦的,贾琏(Liǎn)是个什么东西,竟然可以因为叫他假脸不好听就随便改变一个字的读音?那谁他舅还叫卜世仁呢,听起来就是“不是人”,更难听,怎么不改变一下读音?        
   13、陈亢的亢怎么读?          陈亢(Gāng),字子禽。《尔雅》:“亢(gāng),鸟咙。”故名亢(Gāng)字子禽。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里无陈亢(Gāng),但郑玄注《论(Lún)语》和《礼记.檀弓》都说他是孔子的学生。          《论(Lún)语.学而》第十章:“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yú)?抑与(yǔ)之与(yú)?’……”。          《论(Lún)语.季氏》第十三章:“陈亢(Gāng)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朱熹注:“音刚。”          《论(Lún)语.子张》第二十五章:“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清.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原籍字亢(Gāng)。《仲尼弟子列传》:‘原亢(Gāng)籍。’《集解》引《家语》曰:‘名亢(Gāng)字籍’。案:‘亢(Gāng),字也;籍,名也。称亢(Gāng)籍者,《文十一年.左传正义》曰:‘古人连言名字者,皆先字后名。’《家语》非也。’籍亦鹊之假借,字亢(Gāng)者,《尔雅》曰:‘亢(gāng),鸟咙。’”        
   14、曹参的参怎么读?              曹参(Cān),汉初大臣。字敬伯。沛县(今属江苏)人。          吉常宏先生曰:“《史记》、《汉书》曹参(Cān)本传皆未载其字,但《史记》裴骃集解引张华与司马贞索隐,皆曰字敬伯。依此,参(Cān)是参(cān)谒之参(cān)。参(cān)谒即示敬,故字敬伯。是以参(Cān)当读cān。”          宋.苏轼《再和(黄鲁直)二首》之一:          置酒未逢休沐,便同越北燕南。      且复歌呼相和,隔墙知是曹参(Cān)。          又《次韵子由寄题孔平仲草庵》:          逢人欲觅安心法,到处先为问道庵。      卢子不须从若士,盖公当自过曹参(Cān)。      羡君美玉经三火,笑我枯桑困八蚕。      犹喜大江同一味,故应千里共清甘。          宋.王安石《送江宁彭给事赴阙》诗:          楚地怪须留汲黯,萧规疑欲付曹参(Cān)。      从来贵势公何慕,自是贤名上所贪。      未信逸身今以老,且当忧国每如惔。      论心邂逅胶投漆,搔首低徊雪满簪。          宋.刘过《赠永嘉张相士》诗:          青城游遍蜀中山,归看公卿饱已谙。      桀骜稍能儿德祖,兴亡何阙百曹参(Cān)。      诸公富贵纸上语,满座风雷终日谈。      我似北人君记取,偶然留滞在东南。          宋.刘克庄《寿建宁太守》诗:          官府升平戟卫严,退衙惟与客清谈。      宽和却笑闽溪急,苦硬翻嫌建茗甘。      南国只今歌召伯,汉庭早晚相曹参(Cān)。      情知金鼎催调燮,驿路梅开雪意酣。          宋.朱继芳《庚戌寿意一先生》诗:          江涵秋色碧潭潭,饮马胡儿不敢南。      宥密老臣功第一,缉熙天子岁登三。      身扶紫极星辰正,手拆黄封雨露甘。      见说年来淮尾涨,汉庭可要百曹参(Cān)。          宋.王洧《唐多令》词:          (庆曹松庐侍郎,与秋壑只争二日,曹新除两浙漕。八月初十。)          雁荡接台山,秋来最好看。      寿星明、高现云端。      八月初弦三日里,□二老、福人间。      玉节近天颜。东西两路安。      祝苍松、节劲根蟠。      相汉元勋萧第一,留次位、著曹参(Cān)。          元.张之翰《江城子.和韵姜中丞,兼寄赵侍御明叔》词:          黄金台下识行骖。      著朝衫。宦情酣。      不料维扬,留住老曹参(Cān)。      旧说长江千里外,今只在,小楼南。      金焦倒影碧潭潭。      送飞岚。要奇探。      看取尊前,醉袖旋分柑。      一曲高歌春未老,官里事,且休谈。        
  14、岑参的参怎么读?
  好贴,留名拜读!!!!
  谢小泉直一、地主无愚二先生回帖鼓励。    小泉直一先生说得对,下一个就是贴岑参,相关的人名贴在一起好些。
  15、岑参的参怎么读?          岑参(Cān),唐代诗人。其诗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长于七言歌行。由于从军多年,对边塞生活有深刻体验。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气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          岑参(Cān)之参(Cān),《辞海》音shēn。            唐.杜甫《渼陂行》:      岑参(Cān)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渼陂。            宋.孔平仲《子瞻子由各有寄题小庵诗却用元韵和呈》:      二公俊轨皆千里,两首新诗寄一庵。      大隐市朝希柱史,好奇兄弟有岑参(Cān)。      雪天冻坐痴于雀,雨夕春眠困若蚕。      不是本来忘世味,便投闲寂亦难甘。          宋.洪皓《戏用迈韵呈吴傅朋兼简梁宏父向巨原》:      忧患二毛侵,目睫亦毵毵。      篇什弃置久,遑暇阅龙龛。      吴侯主诗盟,欲从靳如骖。      古风风格老,叙事若绮谈。      宦情既淡薄,世故应饱谙。      置驿复郑庄,好奇过岑参(Cān)。          宋.廖行之《书怀》诗:      莱衣喜气着青衫,世路从渠裂两骖。      试问虚名空斗北,何如荣养乐陔南。      邻墙饱听新诗句,尊酒相从几笑谈。      闻道秋郊足佳趣,好奇谁复似岑参(Cān)。          宋.刘克庄《又和感旧四首》:      老马虺隤不服骖,累然病起泛溪南。      失侯我尚堪耘豆,出牧公方自种柑。      畏垒屡丰愧桑楚,汉嘉虽小屈岑参(Cān)。      新年闻说茅柴贱,陌上逢人各半酣。              岑参(Cān)诗一首:《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6、曾参的参怎么读?          曾(Zēng)参(Shēn),孔子的学生。          清.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鲁曾参字子舆,参读为骖。……字子舆者,驾马所以引车也。”依王氏之说则曾参之参当读cān。而许慎《说文解字》曰:“森,读若曾参之参。”且现在多数辞书为曾参(Shēn)之参(Shēn)注音shēn,故不从王说。          《资治通鉴》卷一:“(吴)起始事曾参(Shēn),母死不奔丧,曾参(Shēn)绝之。”元.胡三省(xǐng)注:“陆德明曰:‘参(Shēn),所金翻,一音七南翻。’”          唐.白居易《慈乌夜啼》诗:      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      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Shēn)。          唐.员(Yùn)半千《陇右途中遭非语》诗:      赵有两毛遂(Suì),鲁闻二曾参(Shēn)。      慈母犹且惑,况在行路心。          宋.王安石《次韵平甫喜唐公自契丹归》:      留犁挠酒得戎心,并夹通欢岁月深。      奉使由来须陆贾(Jiǎ),离亲何必强曾参(Shēn)。      燕人候望空瓯脱,胡马追随出蹛林。      万里春风归正好,亦逢佳客想挥金。          又《初去临川》:      东浮溪水渡长林,上坂回头一拊心。      已觉省烦非仲叔,安能养志似曾参(Shēn)。      忧伤遇事纷纷出,疾病乘虚亹亹侵。      未有半分求自赎,恐填沟壑更沾襟。        
  于振报先生,您发这么多帖挺不易的,但是我还是想问一句:    您写这个有什么意义?    您不知道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读音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吗?    如果你要说怎么读,那得按古代的读法呀    所以你这些音都是错的,现在有现在的读法.现在用习惯的就可以了,没有&对错& ------ 因为本来就是变化的.
    回白狼先生:谢谢.有什么意义?对愿意看的人有意义,对不愿意看的人比如先生就没有意义。实在没有人看,自己写着玩玩也有意义。您说什么事情有意义?王力群讲史记有意义吗?易中天讲三国有意义吗?于丹讲论语有意义吗?对没看原书的人来说都有意义,但是我看就觉得没意义,因为《史记》《三国》《论语》我都看过了。      语音是不断变化的,我还不至于无知到连这点常识都不懂。正因为语音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您说的按照古音读办不到,是按照周代的音读,还是按照汉代的音读?还是按照唐代的音读?何况隋唐以前的读音根本就没有系统地记录下来。      至于您说我的注音都是错的,未免武断。匈奴单于冒顿,现在的辞书都注音mòdú,按照您的逻辑,这些辞书的注音都是错的,国家花那么大力量编写这些辞书也都是没有意义的。为什么呢?因为冒顿现在注音mòdú的根据是古人的注音“墨毒”,可是墨毒的古音并不读mòdú,墨音亡北反,对应今音是mèi,现在山东人还有这么读的;毒的读音是入声,我是北方人,不会读入声了。按照您的逻辑,冒顿注音mòdú都是错的,编这些辞书都是错的,这道理您还是去给专家和国家有关部门去说说吧,若是您的意见被采纳了,麻烦告诉一声好吗?  
  支持LZ,这样严肃的考据,令人佩服    这个怎能说没有意义?至少对于喜欢读史书、读古文的人来说,就有莫大的帮助。例如LZ所举司马昭与钟会的逸事,如果读音不准,肯定是读得云里雾里、稀里糊涂,哪里还谈得上研究、品味?    感谢LZ
  感谢飞天之魂。
    17、佛貍的佛怎么读?                    佛(Bì)貍,也作佛(Bì)狸、佛(Bì)釐,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乳名。见《宋书.索虏传》《魏书.三太宗纪》《南齐书.魏虏传》等。              《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斩佛(Bì)貍首,封万户侯。”元.胡三省(xǐng)注:“佛(Bì),读如弼。”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可堪回首,佛(Bì)貍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18、佛肸的佛怎么读?              佛(Bì)肸(xī),也作“佛(Bì)肹(xī)”。春秋末年晋国卿赵鞅(即赵简子)的家臣,曾为中牟(móu)县宰。          《史记.孔子世家》:“佛(Bì)肸(xī)为中牟(móu)宰。赵简子攻范、中行(háng),伐中牟(móu)。佛(Bì)肸(xī)畔,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子路曰:‘由闻诸夫子,‘其身亲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今佛(Bì)肸(xī)亲以中牟(móu)畔,子欲往,如之何?’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我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按:“佛(Bì)肸(xī)叛”这一事件史书记载不详,《史记》的这一段完全录自《论语•阳货》第七章(该章朱熹注:“佛(Bì)音弼。”)。          杨伯峻《论语译注》说佛(Bì)肸(xī)是范中行(háng)的家臣,范、中行是范氏、中行氏两个人,且《史记》孔安国集解曰:“(佛(Bì)肸(xī))晋大夫赵简子之邑宰。”看来佛(Bì)肸(xī)当是赵简子的家臣。          中牟(móu),春秋晋邑,故址在今河南省鹤壁市西,不是现在的河南省中牟(mù)县。        
  19、赫连佛佛的佛怎么读?      佛(Bó)佛(bó),十六国时代的夏世祖赫连勃勃,《宋书.索虏传》称其为“佛(Bó)佛(bó)”。      唐.释道宣《广大弘明集》卷二十五:“唯赫连佛(Bó)佛(bó)据有夏州,凶暴无厌以杀为乐。”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古无轻唇音》:“古读佛如弼,又如勃……《晋书》赫连勃勃,《宋书》作佛(Bó)佛(bó)。”    
     刘禅(Shàn),字公嗣。三国蜀汉后主。刘备子。          嗣有继承义,《诗.大雅.思齐(zhāi)》:“太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毛传:“嗣太任(rén)之美音,谓续行其善教令。”禅(shàn)有传授义,《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序》:“至孝惠时,唯独长沙全禅(shàn)五世,以无嗣绝。”司马贞索隐:“禅(shàn)者,传也。”          名禅(Shàn)字公嗣,取承前而传后之义。公,男子美称。          《三国志.蜀志.杜琼传》:“先主讳备,其训具也,后主讳禅(Shàn),其训授也。如言刘已具矣,当授与人也。”此说虽类测字,但谯周与刘禅(Shàn)乃同时代的人,他说“禅(shàn),其训授也。”可见刘禅(Shàn)之禅(Shàn)当读shàn。          刘禅(Shàn)之禅(Shàn),人多误读,查此字准确读音的最简单的办法是看《现代汉语词典》后面的《我国历代纪元表》。  
  看完此帖,我感觉自己是个文盲
  多谢陈贝贝。
  21、仓颉的颉怎么读?        仓颉(Jié),也作苍颉(Jié),传说是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被后世尊称为颉(Jié)皇。    
  22、顾颉刚的颉怎么读?      顾颉(Xié)刚,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史学家。颉(xié)颃有刚直不屈之义。《淮南子.修务训》:“则虽王公大人有严志颉(xié)颃之行者,无不惮悇痒心而悦其色矣。”
  23、颉利的颉怎么读?          颉(Xié)利,唐代东突厥可(kè)汗(hán),姓阿(ā)史那氏,名咄苾(bì)。唐.皇甫松《怨回纥(hé)歌》:“收兵颉(Xié)利国,饮(yìn)马胡芦河。”后用以借指外族首领。宋.杨万里《十山歌呈太守胡平一》之十:“早个使君归鼎轴,为禽颉(Xié)利击单(Chán)于。”      
   24、羹颉侯的颉怎么读?          羹颉(jiá)侯,刘邦侄封号。          《史记.楚元王世家》:“高祖兄弟四人,长兄伯,伯蚤卒。始高祖微时,尝辟事,时时与宾客过巨嫂食(巨嫂,大嫂。)。嫂厌叔,叔与客来,嫂详(yáng)(佯装)为羹尽,栎釜,宾客以故去。已而视釜中尚有羹,高祖由此怨其嫂。及高祖为帝,封昆弟,而伯子独不得封。太上皇以为言,高祖曰:‘某非忘封之也,为其母不长者耳。’于是乃封其子信为羹颉(jiá)侯。”司马贞索隐:“羹颉(jiá),爵号耳,非县邑名,以其栎釜故也。”张守节正义:“《括地志》云:‘羹颉(jiá)山在妫(Guī)州怀戎县东南十五里。’按:高祖取其山名为侯号者,怨故也。”妫(Guī)州在今河北怀来县一带。怀戎县即今怀来县。颉(jiá)通扴(jiá)。扴(jiá),刮。颉(jiá)羹即刮羹。后人以“颉(jiá)羹”讥人吝啬。“羹颉(jiá)侯”后人也有写作“颉(Jiá)羹侯”的。  
  受教育,尤其是钟繇和张嶷。
  25、董解元的解怎么读?        董解(Jiè)元,金代人,作《西厢记诸宫调》。姓董,名失传,因其为读书人,故人称董解(Jiè)元。         解(jiè)元:唐宋时,凡举进士者,皆由州县地方推荐发送入京,称为“解(jiè)”。后称科举时乡试第一名为“解(jiè)元”。宋元以后对读书人统称或尊称为“解(jiè)元”。元.王实甫《西厢记.惊艳》:“(张珙唱词)分明打个照面,风魔了张解(jiè)元。”        
    嗯,顶起先。其实上面那位狼说的也不是全无可取之处。有些时候我明知道一个读音该怎么读,但不敢读出正确的来,只好随大流读个错误的以和光同尘。    这些东西,只好娱笔墨了。  
  多谢聊公。自娱自乐也未尝不可。
  26、司马子长的长怎么读?        司马迁,字子长(cháng)。        吉常宏《古人名字解诂》:“迁,变易,更改。长(cháng),永久,长远。二者反义相协。‘子’为男子美称。”    
   27、休屠王的屠怎么读?        休屠(chú)王,匈奴属王之号。《史记.匈奴列传》:“其明年春,汉使骠骑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馀里,击匈奴,得胡首虏万八千馀级,破得休屠(chú)王祭天金人。”。《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霍去病)收休屠(chú)祭天金人。”唐.司马贞索隐:“屠(chú)音储。”        西汉大臣金日(Mì)磾(dī)本为匈奴休屠(chú)王的太子,武帝时从昆(Hún)邪(yé)王归汉,任马监,迁侍中。昭帝即位,与霍光、桑弘羊等同受遗诏辅政,遗诏以他有擒缚谋反的莽何罗之功,封为秺(Dù)侯。岁余病卒。  
  多谢六朝人物、圣塔。
  28、神荼、郁垒怎么读?      神(Shēn)荼(shū)、郁垒(lǜ),亦作“荼(Shū)垒(lǜ)”、“荼(Shū)与郁雷(léi)”或“荼(Shū)与郁垒(lǜ)”。传说中能制伏恶鬼的神,后世遂(suì)以为门神,画像丑怪凶恶。      《论衡.订鬼》引《山海经》曰:“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Shēn)荼(shū),一曰郁垒(lǜ),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sì)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Shēn)荼(shū)郁垒(lǜ)与虎,悬苇索以御。”      《水浒传》第二十九回:“武松看那人(指蒋门神)时,生得如何,但见……真是神(Shēn)荼(shū)郁垒(lǜ)象,却非立地顶天人。”      《封神演义》第九十回回目:“子牙捉神(Shēn)荼(shū)郁垒(lǜ)。”  
  29、夏王帝予的予怎么读?      予(Zhù),即杼(Zhù),夏朝帝名。      《史记.夏本纪》:“帝少康崩,子帝予(Zhù)立。帝予(Zhù)崩,子帝槐(Huí)立。”唐.司马贞索隐:“(予(Zhù))音伫。《系本》云季伫作甲者也。《左传》曰:杼(Zhù)灭豷于戈。《国语》云杼(Zhù)能帅禹者也。(槐(Huí))音回。”      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附录.我国历代纪元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予”音yú,误。  
  30、夏革的革怎么读?          夏革(Jí),商代人,汤之臣。          《列子.汤问第五》:“殷汤问于夏革(Jí)。曰:‘古初有物乎?’夏革(Jí)曰:‘古初无物,今恶(wū)得物?’”杨伯峻集释:“(晋.张湛)注:‘革(Jí)字,《庄子》音棘(jí)。’郭庆藩曰:‘革(Jí)、棘(jí)古同声通用。《论语》‘棘(Jí)子成’,《汉书.古今人表》作‘革(Jí)子成’。《诗》‘匪棘(jí)其欲’,《礼记.坊(Fáng)记》引作‘匪革(jí)其犹’。《汉书》‘煮枣侯革(Jí)朱’,《史记》索隐:‘革(Jí)音棘(jí)’,皆其证。’(唐.殷敬顺)释文云:‘殷汤姓子,名履,字天乙。革(Jí)音棘(Jí)。夏棘(Jí)字子棘(Jí),为汤大(dà)夫(fū)。’伯峻案:‘释文‘夏棘(jí)’,疑‘夏革(Jí)’之误。’”          《庄子.逍遥游》:“汤之问棘(Jí)也是已:汤问棘(Jí)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Jí)曰……”        
   31、老种经略相公的种怎么读?        《水浒传》第三回有“老种(Chóng)经略相公”和“小种(Chóng)经略相公”。《宋史》有《种(Chóng)师道传》《种(Chóng)师中传》。种(Chóng)师道曾任知渭州,“天下称为‘老种(Chóng)’”。《水浒传》里的“老种(Chóng)”“小种(Chóng)”当指种(Chóng)师道和种(Chóng)师中,但《水浒传》是小说,所说与史实出入颇大。在电视连续剧《水浒传》里,这个“种(Chóng)”字都读错了。姓种(Chóng)的种(Chóng)不可繁化为“種”。  
   32、文种的种怎么读?              《辞海》:“文种(Zhǒng),春秋末年越国大(dà)夫(fū),字少禽(一作子禽)。楚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人。越王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越被吴击破,勾践困守会(Kuài)稽(jī)(今浙江绍兴东南)。他献计到吴贿赂太宰嚭,得免亡国。勾践入吴为质三年,由他主国。勾践归国后,授以国政,君臣刻苦图强,终于灭亡吴国。后勾践听信谗言,赐剑命他自杀。”按照《辞海》的注音体例,“种”读zhǒng。          《左传.哀公元年》:“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会(Kuài)稽(jī),使大(dà)夫(fū)种(Zhǒng),因吴大(tài)宰嚭以行成。”唐.陆德明音义:“大(dà)夫(fū)种(Zhǒng),章勇反。”          清.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越文种字禽,种读为【重隹】(chǒng)。《玉篇》:‘【重隹】(chǒng),雀也。’”依王说则“种”读chǒng。        
  作者:于振报 回复日期: 19:07:02 
    28、神荼、郁垒怎么读?          神(Shēn)荼(shū)、郁垒(lǜ),亦作“荼(Shū)垒(lǜ)”、“荼(Shū)与郁雷(léi)”或“荼(Shū)与郁垒(lǜ)”。传说中能制伏恶鬼的神,后世遂(suì)以为门神,画像丑怪凶恶。  =====================================================  这个没给理由呀?
  看得我头直晕。佩服楼主的见识。
  长见识了    我文盲啊
  清•胡鸣玉《订讹杂录•钟繇》:“晋•钟繇,字元常。繇音遥,取‘皋繇陈谟彰厥有常’之义。”  =======================================================  这个不一定吧?  读yóu也有理由  《春秋名字解诂》:鲁颜无繇字路,繇与由同,取由路之义也。  按这个意思,“常”有规则的意思,“天行有常”,或者取“五常”的意思  所以名繇yóu字元常,比“皋繇陈谟彰厥有常”更合理~  
  很长见识的文章啊
  往下看,正看到“4、颜无繇的繇怎么读?”,呵呵~
   33、楚顷襄王的顷怎么读?         楚顷(Qīng)襄王,芈(Mǐ)姓,原名熊横(héng)。公元前298年至前263年在位,楚怀王之子,楚考烈王之父。熊横做太子时,在秦国当人质。前302年逃回楚国,楚怀王被困于秦后继位。顷(Qīng)襄王在位期间,淫乐无度,“是时楚王恃其国大,不恤(xù)其政,而群臣相妒(dù)以功,谄(chǎn)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良臣,又无守备。”(《战国策•中山策》)。顷(Qīng)襄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包括屈原)对顷(Qīng)襄王和子兰当初鼓动怀王赴秦之约而导致怀王死于秦,楚国蒙受奇耻大辱,十分愤慨,对顷(Qīng)襄王和子兰颇有怨愤之辞。于是“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dà)夫(fū)短屈原于顷(Qīng)襄王,顷(Qīng)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被逐出郢(Yǐng)都,放逐在江南长江及沅湘流域荒野之地,过着长期的飘泊愁苦的生活。顷(Qīng)襄王二十年(前279年),秦分兵两路攻楚,一路由白起率军攻陷楚之邓城后,向鄢(今湖北宜城东南)进逼;另一路由秦蜀郡守张若率水陆之军东下,向楚国的巫郡及江南地进军。鄢之战,数十万人被溺死,当时白起引西山长谷水,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城东皆臭,因名其陂(bēi)为臭池。”(《水经注.沔水》)秦王诈以公主许配给顷(Qīng)襄王,屈原长跪城外力谏不果。秦军趁顷(Qīng)襄王开城迎亲,长驱直入,攻入楚京郢(Yǐng)都。屈原投汨(Mì)罗江自尽。公元前263年秋,顷(Qīng)襄王病死于陈都。          西周时期燕(Yān)国有燕(Yān)顷(Qīng)侯。春秋时期有周顷(Qīng)王(姬壬臣),齐国有齐顷(Qīng)公,晋国有晋顷(Qīng)公。        
  多谢楼上几位。         作者:好熊熊逸 回复日期: 17:01:15 
    作者:于振报 回复日期: 19:07:02        28、神荼、郁垒怎么读?              神(Shēn)荼(shū)、郁垒(lǜ),亦作“荼(Shū)垒(lǜ)”、“荼(Shū)与郁雷(léi)”或“荼(Shū)与郁垒(lǜ)”。传说中能制伏恶鬼的神,后世遂(suì)以为门神,画像丑怪凶恶。    =====================================================    这个没给理由呀?  =====================  回先生:《辞海》《辞源》《汉语大词典》《康熙字典》都是这么注音的,当然他们都有根据,因此不再引经据典了,省得写着看着都麻烦。         作者:好熊熊逸 回复日期: 17:30:32 
    清•胡鸣玉《订讹杂录•钟繇》:“晋•钟繇,字元常。繇音遥,取‘皋繇陈谟彰厥有常’之义。”    =======================================================    这个不一定吧?    读yóu也有理由    《春秋名字解诂》:鲁颜无繇字路,繇与由同,取由路之义也。    按这个意思,“常”有规则的意思,“天行有常”,或者取“五常”的意思    所以名繇yóu字元常,比“皋繇陈谟彰厥有常”更合理~  ===================    这一条只作为补充说明,关键的证据是《世说新语》上的。  
    34、郦食其、审食其怎么读?          郦食(Yì)其(jī),秦汉之际陈留高阳乡(今河南杞县)人。本为里监门吏。秦末农民战争时归刘邦,献计克陈留,封广野君。楚汉战争中,说(shuì)齐王田广归汉,韩信袭齐,齐王以为被出卖,把他烹死。郦食(Yì)其(jī)嗜酒,人称高阳酒徒。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夏侯婴)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柰何弃之?’于是遂得脱。求太公、吕后不相遇。审食(Yì)其(jī)从太公、吕后间行,求汉王,反遇楚军。楚军遂与归,报项王,项王常置军中。”宋.裴骃集解:“其(jī)音基。”唐.司马贞索隐:“食(Yì)音异。按:郦、审、赵三人同名,其音合并同,以六国时卫有司马食(Yì)其(jī),并慕其名。”司马食(Yì)其(jī),复姓司马,名食(Yì)其(jī),战国时期魏国人。见《战国策•魏策四•客谓司马食(Yì)其(jī)》。          《汉书.王陵传》:“陵之免,吕太后徙平(陈平)为右丞相,以辟(Pì)阳侯审食(Yì)其(jī)为左丞相。”颜师古注:“食(Yì)其(jī)音异基。”          食,只在人名“食(Yì)其(jī)”中读yì。    
    这个倒是晓得,不过食其是个什么意思呢?  
  回聊公:古人那么注音的,也没有解释是什么意思,大概是古音吧,人名、地名代代相传,往往保留古音。
   35、应玚的玚怎么读?        应(Yīng)玚(Yáng),汉末文学家,字德琏(liǎn)。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西)人。“建安七子”之一。        吉常宏《古人名字解诂》:“应玚,字德琏(liǎn)。《说文.玉部》:‘玚(chàng),圭尺二寸,有瓒(zàn),以祠宗庙者也。’《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rǔ),瑚琏(liǎn)也。’何晏注引包咸曰:‘瑚琏(liǎn),黍稷之器,夏曰瑚,商曰琏(liǎn),周曰簠(fǔ)簋(guǐ),宗庙之器贵者。’玚(chàng)、瑚琏(liǎn)皆宗庙礼器,朝廷所贵之物,故可相应。饰以‘德’字,意谓有玚(chàng)和瑚琏(liǎn)等廊庙器之德。”        案:据吉氏说则“玚”当读chàng,但诸辞书皆注音yáng,久已积非成是,故从辞书。        
    36、钱俶的俶怎么读?        钱俶(Chù),929—988。原名弘俶(chù),字文德。赵匡胤的父亲名弘殷,故钱弘俶(chù)改名钱俶(Chù)。五代时吴越国最后一位国君,后归宋。弘俶(chù)当为弘善之义。俶(chù)取“善”义,有shū、chù两读。位于杭州市西湖南岸的雷峰塔为钱俶(Chù)下令而造,又名保俶(chù)塔、保叔塔。        《诗.大雅.既醉》:“令终有俶(chù),公尸嘉告。”朱熹注:“俶(chù),尺六反。”《说文解字》:“俶(chù),善也。从人,叔声。《诗》曰:‘令终有俶(chù)。’”段玉裁注:“按《释诂》《毛传》皆曰‘淑,善也’,盖假借之字,其正字则俶(chù)也。”“俶(chù)”,《汉语大字典》据《集韵》“神六切(qiè)”音shū,《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音chù。      
  38、许寿裳的裳怎么读?        许寿裳(cháng),字季黻(fú),浙江绍兴(xīng)人,教育家。鲁迅留学日本弘文书院时的同学。与鲁迅交谊甚笃。著有《我所认识的鲁迅》、《亡友鲁迅印象记》等。抗战胜利后,在台湾大学任教。一九四八年二月十八日深夜被国民党特务刺杀于台北。        除了近代汉语中泛指衣服的衣裳(shang)读裳(shang)外,其余皆读裳(cháng)。
  39、黄裳的裳怎么读?        黄裳(Cháng):1、,字勉仲,延平(今福建南平)人。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进士第一。历官端(Duān)明殿学士、礼部尚书。能填词。其词以《减字木兰花》为最著名。2、1919—,原名容鼎昌,回族;笔名黄裳(Cháng)、勉仲、赵会仪,当代散文家、高级记者。1919年出生,曾在南开中学和交通大学就读。1943年至1946年间,黄裳(Cháng)先后就读校园、出任美军翻译,奔波于成都、重庆、昆明、印度等地。1945年至1956年就任《文汇报》记者、编辑、编委等职。1951年至1956年任上海电影系统创作所编剧。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上海文联委员。        除了近代汉语中泛指衣服的衣裳(shang)读裳(shang)外,其余皆读裳(cháng)。    
  40、李芾甘的芾怎么读?        巴金,。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Fèi)甘。四川省成都市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春》《秋》(合称“激流三部曲”)等。        《诗.召(Shào)南.甘棠》:“蔽芾(fèi)甘棠,勿翦勿伐,召(Shào)伯所茇(bá)。”朱熹注:“(芾(fèi))音废。蔽芾(fèi),盛貌。”一说为小貌。孔传:“蔽芾(fèi),小貌。”        巴金之名、字源于此,“尧”为行(háng)辈字。  
  41、华陀的华怎么读?  我知道读划拳的划,但是为什么别人姓华的都读笔画的画,他老人家就读划拳的划?  
  42、岑参字什么?  唐代大诗人都有字,为什么岑参没有字?
  学习了
  41、胡三省的省怎么读?        胡三省(xǐng),,元代天台(tāi)(今属浙江省)人,字身之。博学善文,尤笃于史学。南宋宝祐四年进士,除朝奉郎。宋亡后,乡居不仕,著《资治通鉴音注》。其名、字取《论(Lún)语.学而》“吾日三省(xǐng)吾身”之意。        
  谢二位。    回小泉直一先生:华佗的华就是读四声啊,我没听说过读二声的。岑参有名无字,或者说有字无名,反正是现在只知道他叫岑参。
  42、贾平凹的凹怎么读?      贾平凹(wā),当代作家。陕西省丹凤县人。贾平凹(wā)自传:“贾平凹(wā),姓贾,名平凹(wā),无字无号;娘呼‘平娃’,理想于通顺,我写‘平凹(wā)’,正视于崎岖,一字之改,音同形异,两代人心境可见也。”
      作者:上唇吻下唇 回复日期: 18:41:06 
    dddd        ===================    多谢顶帖.  
  43、贺绿汀怎么读?      贺绿(Lǜ)汀(tīng),,作曲家,音乐家。湖南邵东县人。早年参加湖南农民运动和广州起义,皖南事变后参加新四军,1943年赴延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全国文联第四届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二、三届副主席。主要音乐作品有《天涯歌女》《四季歌》《游击队之歌》。      绿汀,绿色小洲。  
  学究你好
  44、令狐绹的令怎么读?        令(Líng)狐:1、古地名。春秋晋地。在今山西临猗(yī)西。公元前636年晋重(Chóng)耳从秦返国,渡河,围令(Líng)狐;前620年晋败秦兵于令(Líng)狐,皆此。2、复姓。汉代有令(Líng)狐略。——《辞海》。唐代有令(Líng)狐绹(Táo),官至宰相。金庸小说《笑傲江湖》里有令(Líng)狐冲。    
  45、胶鬲的鬲怎么读?      胶鬲(gé),殷(Yīn)周时人。原为殷(Yīn)王纣臣。遭纣之乱,隐遁为商,文王于鬻(yù)贩鱼盐之中得其人,举之以为臣。其名字散见于《孟子》之《公孙丑下》《告子上》、《国语.晋一》、《吕氏春秋》之《诚谦》《贵因》。——《辞源》。《广韵.麦韵》:“鬲(Gé),姓。殷(Yīn)末贤人胶鬲(gé)之后。”宋.洪迈《戏赠吴知伯》诗:“交游得朱亥,负贩鄙胶鬲(gé)。腰间铁丝箭,上镞紫寒翮(hé)。”  
    谢二位。        回小泉直一先生:华佗的华就是读四声啊,我没听说过读二声的。岑参有名无字,或者说有字无名,反正是现在只知道他叫岑参。    谢谢!但是我在新华词典上看到的读第2声。
  现在汉字的读音,和古代汉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
  46、包牺的包怎么读?        包(Páo)牺,即伏羲。《易.系(Xì)辞下》:“古者包(Páo)牺氏之王(wàng)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于是始作八卦。”陆德明释文:“包(Páo),本又作‘庖’。”汉.许慎《说文解字叙》:“古者庖(Páo)牺氏之王(wàng)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包(Páo)”,《辞源》音bāo,《汉语大词典》音páo。    
      作者:gookings 回复日期: 16:52:36 
    现在汉字的读音,和古代汉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  ===============================  不一样.    ---------------------  小泉直一先生:我手头没有《新华词典》。《辞源》《辞海》都是读四声,《现代汉语词典》“华huà,姓。(近年来也有读huá的)”工具书与大众是互相影响的,一方面,工具书指导大众纠正错误读音,另一方面,当大众错得多了、久了,工具书就会不得不承认那个错误读音,把姨太太扶正。  
   47、逢蒙的逢怎么读?          逢(Páng)蒙(Méng),夏代善射者,相传是羿(Yì)的弟子。《孟子.离娄下》:“逢(Páng)蒙(Méng)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鲁迅《奔月》:“哈哈,骗子!那是逢(Páng)蒙(Méng)老爷和别人合伙射死的。”“逢(Páng)”,《荀子.王(Wàng)霸》《吕氏春秋.具备》《史记.龟策列传》皆作“蠭(Páng)”。逢(Páng),姓。东汉有逢(Páng)纪,袁绍谋士。        
  48、伊稚斜的斜怎么读?          伊稚斜(chá),也作“伊穉(zhì)斜(chá)”。汉代匈奴单(chán)于名。          《史记.匈奴列传》:“军臣单(chán)于弟左谷(lù)蠡(lí)王伊稚斜(chá)自立为单(chán)于。”司马贞索隐:“斜(chá),音士嗟反,邹诞生音直牙反。盖穉(zhì)斜(chá),胡人语,近得其实。”——《汉语大字典》。案:“斜(chá)”,《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音chá,《辞源》《辞海》无“伊稚斜(chá)”。  
      书签,学习。      
  49、颜名徵在的徵怎么读?      颜徵(Zhēng)在,孔子之母。      《史记.孔子世家》:“纥(Hé)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司马贞索隐:“《家语》云:‘梁纥(Hé)娶鲁之施氏,生九女。其妾生孟皮,孟皮病足,乃求婚于颜氏徵(Zhēng)在,从父命为婚。’其文甚明。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Hé)老而徵(Zhēng)在少,非当壮室初笄(jī)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礼记.曲(Qū)礼上》:“卒哭乃讳,礼不讳嫌名,二名不偏(biàn)讳。”汉.郑玄注:“谓二名不一一讳也。孔子之母名徵(Zhēng)在,言在不称徵(zhēng),言徵(zhēng)不称在。”唐.孔颖达正义:“‘不遍讳’者,谓两字作名,不一一讳之也。孔子‘言徵(zhēng)不称在,言在不称徵(zhēng)’者,案:《论(Lún)语》云:‘足则吾能徵(zhēng)之矣’,是言徵(zhēng)也;又云‘某在斯’,是言在也。”  
  50、不凖的不怎么读?      不(Fōu)凖(Zhǔn),西晋时人,盗墓贼。      《通志.氏族略五》:“不(Fōu)氏,晋时有汲郡人不(Fōu)凖(Zhǔn),发魏襄王冢,得竹书科斗文者。”
  51、李一氓的氓怎么读?      李一氓(méng),1903年出生。原名民治。四川彭县人。文化工作者。参加过北伐、南昌起义和长征。主编过左翼刊物《流沙》、《巴尔底山》。译有《马克思文选》、著有《一氓(méng)题跋(bá)》、《存在集》等。1990年12月4日在北京逝世。      氓(méng),民。一氓(méng),取一名普通百姓之义。      除了流氓(máng),其余读氓(méng)。  
  52、撒贝宁的撒怎么读?      撒(Sǎ)贝宁,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撒(Sǎ),姓。明代有撒(Sǎ)祥、撒(Sǎ)明。
  53、蜚廉的蜚怎么读?        蜚(Fēi)廉,(1)夏后启(开)的臣子,铸九鼎于昆吾。《墨子.耕柱》:“夏后开使蜚(Fēi)廉采金于山川。”《后汉书.崔骃传》“达旨”唐•李贤注引作“飞廉”。(2)商纣的臣子。《史记.秦本纪》:“蜚(Fēi)廉生恶(è)来。恶(è)来有力,蜚(Fēi)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Yīn)纣。”《孟子.滕文公下》作“飞廉”。      蜚(fěi)蠊(lián)、蜚(fěi)廉,指蟑螂。  
  我见到过姓第五的,
  54、要离的要怎么读?      要(Yāo)离:春秋末吴国刺客。相传吴王阖(Hé)闾(lǘ)派专诸刺杀王僚(Liáo)后,又派要(Yāo)离谋刺出奔在卫的王子庆忌。要(Yāo)离请吴王断其右手,杀其妻子(zǐ),诈称得罪出逃。及至卫国,见庆忌,庆忌喜,与之谋。当同舟渡江时,庆忌被他刺中要(yào)害。庆忌释令归吴,他行至江陵,也伏剑自杀。事见《吕氏春秋.忠廉》、汉.袁晔(Yè)《吴越春秋.阖(Hé)闾(lǘ)内传》、《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要(Yāo),姓。  
  55、那英的那怎么读?      那(Nā)英,女歌手,满族人。        满人姓那(Nā),源于叶赫那(Nā)拉氏。慈禧太后就姓叶赫那(Nā)拉。《清史稿.那(Nā)桐传》:“那(Nā)桐,字琴轩,叶赫那(Nā)拉氏,内务府满洲镶黄旗人。”      汉人姓那(Nuó),明代有那(Nuó)嵩(Sōng)。      
  56、查慎行的查怎么读?      查(Zhā)慎行,清代诗人。      查(Zhā),姓。明代有查(Zhā)尚义,回族,创查(Zhā)拳。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原名查(Zhā)良镛。      查(Zhā)慎行《舟夜书所见》诗:“月黑见(xiàn)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57、李阳冰的冰怎么读?      李阳冰(bīng)(冰一读作níng):唐文字学家、书法家。字少(Shào)温,赵郡(治今河北赵县)人。乾元时为缙云县令,官至将作监(jiàn)。工篆书,得法于秦《峄(Yì)山刻石》,变化开合,自成风格,后来学篆者多宗之。曾刊定《说文》为三十卷,然多有臆说。五代时徐锴(Kǎi)在《说文解字系(xì)传》的《祛(Qū)妄》篇中加以辩驳。自二徐本《说文解字》行世,其书不传。石刻有《怡亭铭》、《般(Bō)若(rě)台题名》等。——《辞海》。      元.吾丘衍《学古编.合用文籍品目》:“阳冰(bīng)名潮,杜甫(Fǔ)甥也,后以字行,因以为名,而别字少(Shào)温。木玄虚(即晋.木华)《海赋》云:‘其下阳冰(bīng)不冶,阴火潜然。’则知名潮,又且有理。人多不知,因详其说。”清.王筠(Yún)《文字蒙求》:“仌(bīng),初寒蹙(cù)凌作此形,大寒冰裂亦作此形。冰(níng)、凝本一字,今以冰(bīng)代仌(bīng),专以凝为凝聚字。《尔雅》:‘冰(níng),脂也。’郭注:‘《庄子》云:‘肌肤若冰(níng)雪。’冰(níng)雪,脂膏也,即《诗》‘肤如凝脂’也。’是以冰(níng)为凝字之仅存者。李阳冰(bīng)之兄名坚冰(bīng),而少温自篆其名作冰,误也。今人读作李阳凝者,非。”在小篆中,“冰(bīng)”字当作“仌(bīng)”,故王筠(Yún)说“少温自篆其名作冰,误也。”  
  58、妺喜的妺怎么读?      妺(Mò)喜,也作“妺(Mò)嬉”、“末喜”、妹(Mèi)嬉。夏桀(Jié)之妃。《国语.晋语一》:“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妺(Mò)喜女(nǜ)焉。妺(Mò)喜有宠,于是乎与伊尹比而亡夏。”韦昭注:“有施,喜姓之国,妺(Mò)喜,其女也。”《楚辞.天问》:“妺(Mò)嬉何肆,汤何殛(jí)焉?”《幼学琼林.妇女》:“三代亡国,夏桀以妺(Mò)喜,商纣以妲(Dá)己,周幽以褒姒(sì)。”传说商汤在鸣条打败夏桀,桀与妺(Mò)喜奔南巢之山,终被杀。《吕氏春秋.慎大》作“末嬉”,《荀子.解蔽》《史记.外戚世家》《汉书.外戚传》作“末喜”。《康熙字典》:“妺(mò)……又桀妻妹(Mèi)嬉通作妺(Mò)嬉。按:《路史》注:‘妹(mèi),以妹(mèi)妹(mei)目之。’似宜从妹(mèi)。”      
      作者:5ukui 回复日期: 15:01:50 
    经典好贴!  ----------------------  多谢夸奖。
  59、哪吒、那吒怎么读?      哪(Né)吒(zhā),《西游记》《封神演义》中的人物。《西游记》说他是玉帝部下托塔天王李靖(Jìng)的第三个儿子,形似(sì)少年,而神通广大,曾参与讨伐孙悟空。《封神演义》则写他出生不久,就打死了龙王太子敖丙,四海龙王奏准玉帝,来拿他父母,他为了表示自己所作所为与父母无涉,就毅然剖(pōu)腹、剜肠、剔(tī)骨肉,还于双亲而死。死后,其魂魄借莲花为躯体,得以复活。后助姜子牙兴(xīng)周灭纣,屡立战功。按,佛教经籍载(zǎi)有护法神那(Né)吒(zhā),梵(Fàn)文全名那(Né)罗鸠婆,一译那(Né)吒(zhā)矩(jǔ)韈(wà)罗、那(Né)吒(zhā)俱伐罗,又称那(Né)吒(zhā)太子或那(Né)拏(ná)天。相传为毗(Pí)沙门天王第三子。《佛所行赞•第一生品》:“毗(Pí)沙门天王,生那(Né)罗鸠婆,一切诸天众,皆悉大欢喜。”《北方毗(Pí)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尔时那(Né)吒(zhā)太子……白佛言:‘我护持佛法。’”哪(Né)吒(zhā)这一人物当即由此演化而成。其剔(tī)肉还母、拆骨还父事,亦见于佛教经籍《五灯会元》。——《辞海》      《封神演义》里还有金吒(zhā)、木吒(zhā)。      除了人名中的吒(zhā)外,其余读吒(zhà)。  
  60、枚乘的乘怎么读?          枚乘(Shèng),?-公元前140年。西汉辞赋家。淮阴人,字叔。初为吴王刘濞(Pì)郎中,时濞(Pì)欲反,乘(Shèng)上书劝阻(其书人称《上书谏吴王》),不听,遂(suì)去,为梁孝王刘武客。吴、楚七国反时,再上书劝濞(Pì)罢兵(其书人称《上书重谏吴王》),又不听。景帝召任乘(Shèng)为弘农都尉。后以病去官。武帝即位后,以安车蒲轮征,死于途中。有赋九篇,今存《七发》等三篇。《汉书》有传。          汉.扬雄《法言.吾子》:“或问:‘景差(Chā又读Chāi)、唐勒、宋玉、枚乘(Shèng)之赋也,益乎?’”汪荣宝疏引《法言音义》曰:“枚乘(Shèng),绳证切(qiè)。”唐.杜甫(Fǔ)《奉汉中王手札》诗:“枚乘(Shèng)文章老,河间礼乐存。”清.仇(Qiú)兆鳌注:“去声。”唐•李瀚《蒙求》:“枚乘(Shèng)蒲轮,郑均白衣。”唐.徐夤《龙蛰二首》诗之二:“时通有诏征枚乘(Shèng),世乱无人荐祢衡。”宋.梅尧臣《送张秀才之淮南》诗:“枚乘(Shèng)旧居处,向来秋草生。”依诗律,以上四首诗中的“枚乘(Shèng)”之乘(Shèng)当读Shèng。宋.王谌《张守送酒次敬之韵作诗谢之游北山》:“登临旧能赋,七发踵枚乘(Shèng)。此兴老未衰,西日尚馀映(yìng)。”此诗压仄声韵。但是明代之后作诗者也有作平声读者,明.李梦阳《五律.中秋二首》之二:“寂寞枚乘(Chéng)笔,空怀八月涛。”今江苏省淮安市(原淮阴市)南高教园区有枚乘(Shèng)路。枚乘(Shèng),《辞海》、台湾“教育部”编《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皆音chéng。  
  61、焦赣的赣怎么读?        焦赣(Gòng),或作“焦贡”。汉代人。字延寿。赣(gòng),同“贡”,奉献,进献。《正字通.士部》:“凡以金帛赠人曰寿。”故名赣(Gòng)字延寿。西汉有吾丘寿王,字子赣(gòng)。相传《易林》为焦赣(Gòng)所作,称《焦氏易林》。        《汉书.儒林传》:“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寿,延寿云尝从孟喜问《易》。”唐.颜师古注:“延寿其字,名赣(Gòng)。”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二六八:“《陈留风俗传》曰:昭帝时蒙人焦贡为小黄令,路不拾遗,囹圄空虚。诏迁贡,百姓挥涕守阙,求索还贡。天子听,增贡之秩千石。贡之风化犹存,其民好学多贫,此其风也。”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人名大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