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火车票提前几天看到一本书

程浩的《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是怎样的一本书?
按投票排序
144 个回答
我记得第一次看到程浩的文章,是那篇《你觉得自己牛逼在哪里》。感觉是作者有非同寻常的经历,但行文中透露出一股强烈的自我表达愿望,这种过强的自我表达愿望,其实损害了他对文字的驾驭。从自己的感觉,我同意陈萍萍关于他文笔不佳的说法。但关于”知乎几乎一边倒赞他的才华“,我并没有看到多少这样的现象,但觉得能够理解陈萍萍的感觉。因为我自己,其实也在后来对于纪念程浩的现象,觉得有些不对劲。在一开始,我所看到的是Timeline,以及各种评论的里面的纪念信息。后来看到媒体报道,觉得语气有些”神话“的感觉(大概这是媒体的通病,当然踩人的时候他们也会踩得体无完肤)。再后来陆续的看到有出书的信息。事实上无论是纪念信息,还是出书本身,我觉得都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这样一种信息和情感在知乎上持续存在,我觉得它的密度已经达成了形成一种“群体意志”的程度。这个就像在公司会议时,当有人提出一个方案,当你看到所有人都已经兴奋起来的时候,即使你有不同意见,恐怕也很难开口。”群体意志“会压制表达自由,而自由表达是良好沟通的前提。在这个讨论里,我能明显的感觉到这种”群体意志“的压力。比如即使是提出了一些异议的人,也会拼命解释自己其实是”很看重程浩的“,例如:=====可能我的答案会有一种误导的倾向,觉得我也认为他的文笔一般,但出于同情心而来支持他,但事实上不是的。我是觉得他写的很好很好,他的文字让我学到了很
多,我也压根就没想过从文笔方面来重新看待他的文字,因为它们是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给我的,没法割裂。如果文字上有任何贬损他的嫌疑,我很抱歉,但绝不是。=====如果人们是在评论其他的书,会这么强烈的解释“其实我是很看好这本书的”吗?为什么在这个讨论里,异议者会小心翼翼解释这种事情?我想恐怕最强烈的动机,就是我们避免被“群体”认为是敌对阵营。这种群体划分常常是和道德标签贴到一起,例如:“即使是最阴暗、最冷血的人,对程浩这样的一个存在,也没什么可挑剔指责。”难道挑剔指责程浩,就比“最阴暗、最冷血的人“还不如了吗?如果一个人他的确是挑剔程浩的,难道他就没有权利在这个问题中回复了吗?或者,他的回复就自动被打入”没有价值”的行列?一个自由社区的基础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坚决捍卫你发言的权利”。用“群体意志”来进行道德判断和归队,是在扼杀这种基础。顺便说一下,不少人反对“反对程浩的声音”,是因为这是对他的不尊重。我觉得这恐怕是混淆了“尊重”和“同情“。如果你觉得”人家是残疾人,这么努力已经不错了,你还这样说“,那叫同情,因为你的本质上,还是把对方当成一个弱者。而真正的尊重,是要将对方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记得一本武侠小说里,两人对决。其中一人断臂。对手对他说:“尽管你有这样的情况,但一旦开战,我就会出尽全力,因为你是值得尊敬的对手”。(大意)程浩一生在自强不息,如果你潜意识还把他当作一个需要保护的弱者,这不是挺滑稽的吗?同情常常是对人最大的侮辱。
一、去程浩化来看待这本书
1.封面简洁,设计者是朱赢椿,这位设计者出版过诗集《设计诗》让人惊艳。
2.蒋方舟写得序《世界上最强的少年》特别好。
3.我最喜欢的是《致远方的你》和《伯爵写给女巫的一封信》,我觉得这小子真是写情书的好手啊!看见“思远,你愿意给我一个对你好的机会吗?”这句时,我都想说我愿意啊!
4.《原谅我,不能再带你一起飞翔》、《一觉醒来的幸福》都有点某知名博主睡前故事的意思。
5.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不认同《请连岳别“偷”患者的钱》一文中的观念,但作者对医务人员的理解,我表示很感谢。
6.知无涯部分很精彩,给现下一部分浮躁的人温柔的耳光。可以看出书籍对作者人生的巨大影响。
7.在知乎部分的回答有趣。
8.简单的读书笔记这部分,我大致翻阅的时候以为是出版社的广告,细看才是作者非常简短的书评。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阅读面非常广泛,而读书笔记中的书还是比较大众,非常给读者留面子啊。二、回归程浩看这本书,实际上就是带着情感因素阅读。我这种泪点低的鼻涕虫从看照片开始,就不断的抽纸巾了。
一直没发现居然还有这样一个问题,这样一场争论,谢谢
让我看到了。作为程浩生前的好友,同乡,以及内心和他很类似的一个家伙。我只想说,这本书以及其他人对他的评价,都是他压根不需要,也不在乎的。我们固然是为了纪念他,出了这本书,流传他的文字,但他自己若还在世,怕是根本不鸟。如果他的路还长,一定能有更多更精彩的东西问世,现在这些算得了什么?同样是新疆人,我明白这个小兄弟善良、好奇、敏感、坚强。这些结集出版的文字,未必有很高水平,很好的文笔,但只是一个被病痛困在床上20年的人,用来表达自己,和世界沟通的工具。我们惊叹的不仅仅是他的文字和情绪,更惊叹的是,这是一个困在床上20年的人做到的。做到这点成就,对普通人来说也许不难,对于他,怕是要付出10倍的代价。面对困境的不屈和挣扎,可以死,可以败,不能跪。这是他所以能打动如此多人的原因。那些质疑他文笔如何如何,消费苦难如何如何的。请在床上躺一个月,不多,就一个月,不下床,看看能留下什么文字。知易行难,说别人如何如何太容易了,自己不妨试一下么。书至今摆在我的床头,睡之前翻一翻,看几页,就好像当初和他没事扯几句淡一样。他让我看到了十多年前的自己。没错,是我自己。我们就这么骄傲,怎么着吧。写作也好,远行也好,就是为了自己,为了那些内心不曾熄灭的一些亮闪闪的东西,努力去追求。至于百年之后的事情,别人的赞誉或者抨击,那算什么?我们可曾是为别人的舌头而做的这些么?知乎上很多朋友都是和程浩一样坚韧勇敢的人,我们用自己的方式纪念他,认同他。不认同的各位,可以不买,可以无视,但请不要用什么文笔来评价。这事从一开始就和文笔无关。我们在乎的是百年之后,仍旧能让我们的子孙依旧战斗下去的东西:灵魂。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分享一个故事,它来自亚马逊CEO贝索斯在母校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典礼上的发言。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的夏天总是在得克萨斯州祖父母的农场中度过。我帮忙修理风车,为牛接种疫苗,也做其他家务。每天下午,我们都会看肥皂剧,尤其是《我们的岁月》。我的祖父母参加了一个房车俱乐部,那是一群驾驶Airstream拖挂式房车的人们,他们结伴遍游美国和加拿大。每隔几个夏天,我也会加入他们。我们把房车挂在祖父的小汽车后面,然后加入300余名Airstream探险者们组成的浩荡队伍。我爱我的祖父母,我崇敬他们,也真心期盼这些旅程。那是一次我大概10岁时的旅行,我照例坐在后座的长椅上,祖父开着车,祖母坐在他旁边,吸着烟。我讨厌烟味。在那样的年纪,我会找任何借口做些估测或者小算术。我会计算油耗还有杂货花销等鸡毛蒜皮的小事。我听过一个有关吸烟的广告。我记不得细节了,但是广告大意是说,每吸一口香烟会减少几分钟的寿命,大概是两分钟。无论如何,我决定为祖母做个算术。我估测了祖母每天要吸几支香烟,每支香烟要吸几口等等,然后心满意足地得出了一个合理的数字。接着,我捅了捅坐在前面的祖母的头,又拍了拍她的肩膀,然后骄傲地宣称:“如果两分钟就吸一口烟的话,你就会少活9年!” 我清晰地记得接下来发生了什么,而那是我意料之外的。我本期待着小聪明和算术技巧能赢得掌声,但那并没有发生。相反,我的祖母哭泣起来。我的祖父之前一直在默默开车,他把车停在了路边,走下车来,打开了我的车门,等着我跟他下车。我惹麻烦了吗?我的祖父是一个智慧而安静的人。他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严厉的话,难道这会是第一次?还是他会让我回到车上跟祖母道歉?我以前从未遇到过这种状况,因而也无从知晓会有什么后果发生。我们在房车旁停下来。祖父注视着我,沉默片刻,然后轻轻地、平静地说:“杰夫,有一天你会明白,善良比聪明更难。” 在知乎这种地方,牛人云集,聪明人一抓一大把。出于一贯的风格,或者为了适应社区氛围,我们很多时候倾向于“选择”展现自己聪明、理性、客观的一面,看看谁更聪明,谁更理性,谁更客观。当然,这种“选择”才能产生越来越多精彩的回答,也是大家愿意留在知乎的原因之一。但是,往往很难找到一条原则来正确地处理所有的情形,比如这个问题,这种选择可能就遇到了挑战。一本书很难,甚至可以说不能,与作者分离开来单独讨论。作者的经历影响着他的作品,他的作品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他的经历。脱离王小波下放到到云南的经历,没法很好地评价《黄金时代》。脱离程浩本人所经受的一切,也没法评价他的这本书。这是我回答的大前提,如果不认同这一点,可能也无法认同我下面的观点。大家很佩服程浩,是因为他的经历以及坦然面对的精神,而这些都是通过他的文字所呈现出来的,而不是看到了他坚毅的眼神,淡然的笑容。现在他的这些文字汇集成了一本书,你让我怎么屏蔽掉他的经历和精神,单独评价这本书文笔、逻辑、深度上的优劣?程浩用文字给知乎传递了很多的正能量,现在他的文字正通过另一种方式继续做这件事。如果你要问我这本书怎么样,我只能说他之前给大家带来的东西怎么样,这本书就怎么样。即使有些朋友看过很多优秀的作品(相信大家都看过不少),真心觉得他的文笔一般,还没有达到见仁见智的水平,但我就想把贝索斯故事中的那句话“善良比聪明更难”呈上仅供参考。我们在太多太多地方可以且需要表现自己的聪明、理性、客观,但有时侯,真的是有这些个时侯,最需要的是善良,而不是扛着打击人云亦云的大旗来说出这部分心里话。我想,如果程浩的父母(或者程浩在天上)看到这些关于文笔的评价,我想他们会有一些难过,至少不会开心。他们已经够不幸,够难过的了,我不希望再为他们带去哪怕一丁点儿的难过,只是希望他们心里能好过一点。如果他们因为看到这段文字心里好过了哪怕一点点,我都觉得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了一点点,就像罗永浩说的。前两天帮朋友做一个视频,讲述的是一个退休多年的老人年幼时家境贫寒,白手起家,成功后做了多少慈善,帮助了多少人。视频是要给老人家送过去看的。朋友说,老人家年纪大了,也没什么想要的。别人给他说点好听的话,赞美下他,他心里会很高兴的(当然不是拍马屁之流,因为讲的都是实情)。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在想办法让别人高兴起来,但有些事情却可能会给别人带去难过,即使是无心的或者出于伸张理性客观,而这次的“别人”,正是很需要积极情绪的痛失爱子的父母。有个朋友前段时间家里发生变故后,我都停止了在空间更新动态,害怕对方看到后觉得我依旧过着开心的生活,分享着开心的动态,害怕对方心里有一丝丝难过。不能给朋友带去积极情绪已属无奈,更要避免那些可能让其难过的事情,哪怕一点点也好。程浩很认真地回答了每一个问题,用鼠标点击写下了每一个文字,他已经做到了最好,也的确非常不错。相信他的父母也为自己儿子文字所表现出的才华、精神感到自豪。饱经不幸的他们都希望得到大家多一点的肯定,心里会好过一点。当然他们可能也知道会听到一些不好的评价,做好了准备,但真到那一刻,也许他们心里还是会难过,非常、一些、一点...“其实我也不明白,像我这么好的一个人,他们怎么老骂我呢?大概是因为自卑吧。”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没法想象这个不幸的人面对了多少次这样的“难过时刻”。啰嗦了这么多,就是希望能表达一种观点:有的时候,善良比聪明更重要。有些话即使是真的,也可以忍住,留在心里。因为这一忍,也许世界就美好了一点点。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季羡林-----------------------------10.3增-------------------------可能我的答案会有一种误导的倾向,觉得我也认为他的文笔一般,但出于同情心而来支持他,但事实上不是的。我是觉得他写的很好很好,他的文字让我学到了很多,我也压根就没想过从文笔方面来重新看待他的文字,因为它们是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给我的,没法割裂。如果文字上有任何贬损他的嫌疑,我很抱歉,但绝不是。至于善良比聪明的观点,只是为了告诉那些真心觉得他文笔一般的人(且不论这是否是客观事实),这个时候说这些话会让人有些难过。善良也分很多种,真觉得程浩水平一般而忍住没说的人,我愿意为他们的善良抬举他们;可能有一部分人是其他层面的善良,不小心对号入座,觉得被抬举了,但不是我本意。我当然也相信
的答案是在不带任何恶意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但只是不太认同她这次的选择。虽是无心之举,但会让某些人难过。(顺便提个问题,当艾特某人,提示框好几个重名的人都未设置头像时,完全不知道该选谁,刚刚艾特了陈萍萍四次才选对。希望知乎工作人员能看见,如有余力,望改进。)关于目前白热化的争论,是一件好事儿,不同观点的碰撞才能让大家知道不同人的想法是如此的不同。但凡事把握一个度,太激烈了容易擦枪走火,理性小人就要被感性小人打倒了哦。大家以后低头不见抬头见,点到为止吧 。当然我的话没什么份量,就奉上大哲人罗素1959年寄语未来的话吧(原谅我老是引用名人名言,只是这些智者的确已经想的很明白了),其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在这个日益紧密相连的世界,我们必须学会容忍彼此,我们必须学会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总会有人说出我们不想听的话。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共同生存,而假如我们想要共存,而非共亡,我们就必须学会这种宽容与忍让。因为它们对于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存续,是至关重要的。大家共勉:)
1959年,伯特兰·罗素寄语未来
/v_show/id_XMjkzMTA0Mzgw.html
其他答案:
点了徐博闻先生的赞,基本赞成,只有一点略有不同。
文笔好的,大多不是不是不世出的奇才,即使在知乎这种大神遍地的地方。能让文字绽放异样光彩的,永远是经历。而程浩恰恰如此。他短暂的生命浓缩了常人在几倍于这段时间里的痛苦和思考。所谓重剑不锋大巧不工,有时最能打动人心的不是华丽的技巧,壮观的排铺,精心修饰的词藻,而是一番平铺直叙却有挥却风云直见日月的感觉。我不想班门弄斧的说这是不是“文学的才华或天赋”,但这不正是我们阅读一本书时最想体会的感受么?读一本书始终是为了与文字后面的灵魂谈笑风生。如果可以做到,便是一本好书。非要形容的话,应是这样:你站在一幅远古的壁画前,静静凝视着它。这壁画线条古朴,颜料粗砺。它不如后来者精致与细腻,形象丰满与传神。然而你站在它的面前,能感受到遥远的风穿越几千年的时光拂过你的脸,感受到那时人为了生存,血腥而残酷的斗争,能感受到他们的幸福与悲凉,痛苦与坚强,挣扎与奋斗。你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明明这画远不如后来者形象传神,然而这种感受却真实存在着,它让你对这幅粗砺的甚至有些简陋的画肃然起敬。你觉得这画从技法上远不成熟,却无法否认,它在你心里远胜其他。以上。
你们能一年后再来回答有关程浩的问题吗?
这本书,大部分是网络上的东西,只要有心,百分之七十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如果要问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只能说,这是程浩生命之作。不是煽情,而是的确如此。理所当然的有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渴望,也有普通人对爱情的渴求,20岁少年看世界的稚嫩。程浩并不是神,我们也没有想要包装他成神,他的局限与超越,都在书中。我们没有想要渲染他的经历,但他的人生的确与疾病不能脱离,我们也没有刻意躲避。每一步的制作,主编都会问我,这些文字会不会有欺骗或是消费的嫌疑?我们小心翼翼,就是不希望有太多责问的声音,当然谁都知道,这种声音避免不了。一本展示程浩的书。如此而已。版税当然是给父母,一直不明白这种问题为什么都会出现。出书快是因为主编不希望热度过去了大家都忘了程浩后书才出来,所以加班加点地在做这本书,那天去拜访晓燕姐,走的时候已经九点多,晓燕姐都没有要下班的意思。不要热度下去是希望书能畅销,当然为什么希望书能畅销大家揣测随意。晓燕姐是个非常温柔的人,她非常看重我这个刚入行的小编辑的意见,几乎没有一次不采纳的。只是因为,我比他们更了解程浩,她读程浩的文稿几度落泪,一心要做好这本书。我实在无法容忍匿名用户对理想国的一声声责问,在我们反复思量程浩到底想要一本怎样的书的时候,你做了什么?你究竟有什么立场,说出“炒作程浩”四字?再次说明,这是一本展示程浩的书,而已。我为这本书做的所有工作,只是因为身为朋友,又恰是一个图书编辑,这些事在我看来责无旁贷。而那些义务在知乎上做宣传的人,真的非常感谢。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知乎的很多事情都陷入了「政治正确」和「政治不正确」之争。而最有趣的是,代表所谓正能量的,不是真正的「政治正确」,而是一众怀疑一切、反驳一切、抨击一切人士嘴中的「政治正确」,他们义无反顾地走在所谓「政治不正确」的路上,觉得自己冷静、客观、理智,甚至带着几分悲壮气息。让我遗憾的是,连程浩这么一个单纯积极的例子,都要陷入到这样的争论里。而值得注意的是,程浩刚过世的时候,反对的声音并不那么多,微博也好,知乎也好,看到的绝大多数声音,都是被打动,同情,伤感的。而这样一个让人难过的事情,对很多人来说,像一个具有时效性的新闻一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变得审美疲劳。又因为有很多知乎知名网友支持、宣传,使一些看客开始不耐烦,甚至站在他们的对面,认为这是一系列「炒作」「消费逝者」。这本书的出版,使这件事终于走到了上纲上线的阶段。很多反对、质疑的人,你们好好想一想,你们反感的到底是什么,是程浩本人?是程浩文字本身?我相信都不是。即使是最阴暗、最冷血的人,对程浩这样的一个存在,也没什么可挑剔指责。你们反感的,是知乎所谓知名网友、微博大V这些所谓权威精英阶层一边倒的宣传和支持,你们反感的是这种「政治正确」「逝者最大」的倾向和传统,反感的是无处不在的「感动中国」「正能量」。我可以理解。我们都受着伟光正的教育长大,我们都惧怕洗脑、盲从、不会独立思考。于是我们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从接受雷锋,变成嘲笑雷锋。我们从新闻联播粉饰太平,变成门户网站触目惊心。直到现在,连这么一个平凡的职业病人都容不下了。你们那么轻易打出「炒作」两字的时候,不觉得惭愧吗?言归正传,这个问题是,程浩这本书是怎样的一本书。让我们先明确,这世界上有许多类型的书,也有不同的受众,文笔从来都不是衡量一本书好坏的唯一标准。提供一点浅见,就我个人而言,这本书的第一意义是收集程浩生前的一些文字,纪念逝者,完成他的一个心愿,给家人一些慰藉。第二意义,作者本身的经历,积极、乐观的态度,能带给很多人一些触动,比如最重要的那个回答,看看他打动过多少人?第三意义,作为一个本身活到20岁都是奇迹的生命,他真正的面对过生死,那些对命运的思考,一次次从死亡边缘逃脱的感受,岂是你我可以想象?我们就不能放轻松,回到你第一次看到程浩的回答、程浩的文字的时候,回想一下当时那种纯粹的触动 - - - 你当真没有被打动,被激励过?能打动那么多人的文字,就有它的价值。这本书的价值如何,不完全取决于程浩自身的文笔、才华,和我们大家如何判断他、是否捧杀他也关系不大。(事实上程浩的文笔、思维能力不能比肩什么文坛巨人,但是至少也是水准之上,特别是,在出版行业如此混乱,各种网络写手七零八落的文字都能集结出书的今天)也无需强调文字应该独立于作者,它不是一个剧本,不是一部小说,它从诞生那一刻开始,就和作者的经历紧密相连。这世界有形形色色的人可以出自传,访谈,程浩出本书,到底有什么奇怪?也许你需要的是结构精良巧妙、文笔优美动人的小说,但是,是的,也有人需要你时刻在调笑的心灵鸡汤。他的文字也许没有打动你,但是也许会给其他人带来帮助。你可以发笑,对,「心灵鸡汤」在知乎上是个「政治不正确」的词。但是比起这里的很多文字,那还是营养太多了。不客气的说,你们这其中很多人,根本没有创造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没有分享任何有意义的知识,除了断章取义,讽刺刻薄,再无贡献。质疑纠错,比起创造分享当然容易得多,如果笑别人发的是鸡汤,你们的水准,也不过药渣罢了,泼得满地都是,又有什么用?
第三次“揪住”关于文笔的问题。揪住文笔不放不是因为你评价了他的文笔一般,而是你在评价他的同时,把大家都说成是觉得他文笔好,这个我需要你能给出相关信息来。一间本来就以环境好交通便利而出名的饭店,至于饭菜可能一般但不至于难以下咽。大家去那里吃饭也很少考虑到饭菜的问题,只是觉得那里环境很好适合聚餐。你去吃完后发现饭菜一般,回去评论说你觉得不好吃,这没问题。但是你顺带就给去那饭店的所有顾客扣上一个“大家都觉得那里饭菜非常好吃”的帽子。这是我唯一不能接受的。你认为大家应该客观评价程浩,这个可以有。那么同样我也来客观评价你的回答:你提倡的要客观评价程浩这我很赞同。你对程浩的具体评价我保留看法,因为目前来说我没看过书无法完全确定,而且觉得自己外行。而你最后认为知乎是把他塑造成一个文笔非常好的人这一点我认为不妥和反对,请你拿出你客观的事实来证明。------------------------------------------------------------------------ 再一次针对排第一的回答提出疑问:回答最后说“知乎之前和现在的氛围,几乎把他塑造为一个“文笔非常好”的人 ”我不知道从哪里可以看出知乎的这个倾向,因为在知乎,大家是在交流各种经历,各种观点各种思想。同样在知乎的程浩,大家也是看重这些。按答主的意思,在知乎的大牛们之所以成为大牛都是因为文笔好,而程浩只是因为经历,大家却把他跟其他大牛等同于文笔好?这里又不是作协。这给人的感觉就好像一个国内的某个领域里的天才用着他水平一般的英语,在哈佛大学开讲座讲述着他的观点,大家都被他的独特观点吸引住了。然后这时突然有人跳出来说:从他蹩脚的英语水平可以看出他其实也很一般,毕竟跟李阳俞敏洪这些英语专业的人士相比,他真的很一般。所以大家要理智点,哈佛也不要把他塑造成一个英语很强的人。 ------------------------------------------------------------------------------------------我也是其中一个关注程浩的平凡人,为避免各种动机猜测,先匿了。说实话,没看到排第一的答案的时候,我还没想过程浩文笔的问题,因为:我只知道我日注册知乎账号成功,但是一直闲置着没怎么用,那时忙着考研。直到日晚上无意中看到他的那篇最多票的回答,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一直看到深夜四点钟,还在翻着他的回答,那时本来是要赶毕业论文的。第二天下午还在看,而且马上向朋友推荐知乎推荐看他的回答。从此爱上了知乎,并建了第一个收藏,大多数都是收藏他的回答。我只知道那一天晚上得知他去世,一个男人哭了好几个小时。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想到他说的“呼吸也是一种奢侈”,自己总会忍不住想哭,并且深呼吸。直到现在形成了一种习惯:一想到程浩就会深呼吸和一深呼吸就会想到程浩。因为他让我知道,其实,能呼吸真的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我要好好珍惜。我只知道我虽然没跟他交流过,他在世的时候我也只是默默关注着他,甚至在知乎时间长了之后也没怎么看他的回答了,因为其他人的回答也很精彩。但我不会忘记是他带我来知乎,让我看到原来生命可以活得如此倔强。甚至让我一度想起那时走饭抑郁自杀。感慨同样面对生命,为什么有的人会觉得多呼吸一口都是奢侈,而有的人恨不得马上就了断它,多吸一口气都恶心。我自己其实也是一个残疾人,左腿报废,单脚走路。那时也疑惑过,因为从小走在路上就被各种“注目礼”,已经是被贴上一个残疾人的标签,但是自己还是不愿承认。拒绝用拐杖,也拒绝爸爸要给自己办残疾证。小的时候也玩伙伴们玩的游戏,跟他们一起混,小学之后又学会了踩单车。总之所做的一切,就是不想让别人给自己贴标签。但是,长大后也知道这个肯定回避不了。而自己感觉也不像个“残疾人”的样子,每每看到史铁生啊张海迪什么的励志故事,自己就觉得真的愧对“残疾人”这个称号,因为就单单是大学,自己经常逃课,挂科十几门,重修几科,大一大二沉迷网游,连续一个多月没去上课,最后被辅导员叫去。这些根本就不像一个励志的身残志坚的“残疾人”该有的行为,有时感到愧疚。直到看到程浩说的最无礼的行为莫过于“拿残疾人当教鞭...”,那时一下子就释然了。我比他大5岁,也比同龄人成熟一些,但是他的某些想法却是我一直都没想过的。我很感谢他告诉了我。我就想说,就仅凭以上这些,就足够让我买他的书了。我想我会放在我经常能看到的地方,即使书里很多是我看过的,但是就是想提醒自己,这个人带给我的启示,无论是某些观点看法,还是生命的感悟。它们都比文笔更具价值。文笔真的很重要?出书就一定要文笔好才能出?没有好的文笔就不能传达他想传递给别人的信念?我不在乎。我真的不在乎。理性久了,我也想任性一回。或许,就当它是一本职业病人的传记吧。我文笔不好,看的觉得无味的人,见谅。
-一、每个时代的人,都应该有他们的程浩。我的父辈们,读海伦凯勒,读罗斯福、爱迪生的传记。我这代台湾人,读郑丰喜,读杏林子(刘侠),同代大陆人,可能读的是张海迪。下一代人,可能读的是乙武洋匡,朱仲祥,司晶。再一代人,比如我儿子,今年国三,让他有机会读程浩,当然是人生,无上的养份。二、1、程浩,一个「罕见病」的病人。失学。完全靠自修,成就自己的文字。2、全凭家人的扶持,奇迹般地活到二十岁。3、他何其不幸,但,又幸好遇上了电脑时代,又遇上了网路时代。4、而且,就在他死前的两年多,中国出现了问答网站,他有幸和众人互动,留下了这许多文字。5、最重要的是,这些文字,没有毒素,而且有丰富的精神气力在其中贯穿。6、许多人都看见了,愿意为这些文字的流传,尽一份小小的心力。上面说的这几点,只要有一点不能成立,程浩的生命就会像一阵轻烟一样,来时无影,去时无踪。那些求生的挣扎奋斗,对生命的不舍,卧床二十年被打磨的高傲心志,自己教育自己的艰辛,包括程家体现出来的那种爱心,在中国边陲地带一个无名小城,这么喜乐的生命呀……。种种种种的「殊胜」,幸好被留成文字下来。也许这本书不能传世,但,我相信「只要能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整个世界」的老话。我们拯救不了程浩,但我相信藉著这本书,程浩可以拯救无数的人。我相信这本书,绝对有如此的力量,我衷心祈愿,程浩的文字,至少能影响我的儿子。若程浩能教会我儿子,「生命的真正意义」,作为一个父亲,我会满怀感恩之心。------------------------------------------------------------------------------------------------有人在评论串中留下如此的评论:很抱歉,我必需指正你,为这本书宣传,希望它被很多人看到,是知乎许多人共同的心愿。你们也许不同意,也许不能理解,但请莫再说三道四了,把尊嘴闭上吧。你我,不是生活在一个维度之上。话说三句,嫌多。-
10.5补充:不再回应10.4补充:1.我不是勇气的象征也不是正义的化身,回答的初衷不是辩驳或影响任何人,不是为显示自己的理性,也没有忍辱负重的悲壮感,只是说出自己很朴素的看法,虽然我后来觉得有不妥之处,但一直没有对原始回答做任何修改,我认为这样能让后来者更客观地看待,虽然可能这种客观并不偏向我。这个回答收到这么多质疑,批评,和赞同,我觉得本身就很能说明一些问题。2.我没有关闭评论不是不尊重逝者,而是我认为本答案评论的关闭与否,跟是否尊重程浩,没有关系。3.质疑我的人很多,我在正文里回应是因为我觉得评论里掰扯很没劲,我只回应了两个人,回应采铜是因为他实在到处说我,回应朱怡婧是因为我认为她进行了人身攻击。4.本题所有答案我都有关注,印象最深的是yolfilm说“每个时代都应该有自己的程浩”,和庄表伟说“文笔真真是最细枝末节的”。前者印象深到在此单独拿来说是因为,这种说法是我个人非常反感的调调,看得我很不舒服,我不喜欢,仅此而已。后者是因为,先抛开本回答我是否围绕文笔说事,我个人认为文笔不是细枝末节,是非常重要的,重要性跟内容,思想性什么的平级,没有谁比谁重要一说。5.我只是一个很直白说自己想法的普通网友,请不要预设角色和立场。6.采铜,朱怡婧,yolfilm,都是我之前就关注了的人,但我不赞同他们在本楼的言论,仅此而已。10.4补充:我写这个答案时,也许考虑得并非十分周全,但完全没有恶意,没有不尊重任何人,只是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却成为靶子,遭受观点上的质疑很正常,水平上的质疑也能接受,但后来上升到人身攻击,实在觉得过分。如朱怡婧说:“你这种一边装小白兔一边伦大棒的语无伦次行为骗骗男人还行,我这种中年妇女看见了就会觉得很恶心。”——装小白兔?骗骗男人?至于采铜,说了一堆,现在又说我人品还行,但水平不行,他用心良苦帮助我提高,我提高了就把他挂出来,是为“不智”。——无力吐槽10.4补充:大家对我文笔,水平,逻辑等的评论我都默默地看,也在反思,本来已经不打算再回应,但看到朱怡婧说——“有些人只有胆量对不能还嘴的人才敢来什么客观评价,而一旦发现自己的言论也会被别人客观评价马上一边装可怜一边扯大棒到语无伦次了”,“抽刀向弱者的人,无法体会弱者自强不息的美感”——我实在太震动了,认为这是十分恶意且无理的揣测,恕我不愿领受这番盛情。“只有胆量对不能还嘴的人才敢来什么客观评价”“抽刀向弱者”……无法辩驳,失语中10.3补充:我不是爱辩论的人,也没什么脾气,所以面对本题所有答案下的评论,基本保持沉默,把采铜单点出来是因为他实在太奇怪了,我集中回应一下。而且我很期待他独立开回答,详细论证。10.3补充:采铜在我的答案里不停地发言,同时在其他答案里不停地到处指摘我,让我觉得他的行为很诡异,也有点滑稽。我认为他已经失去了客观,也没有了起码的风度,更谈不上尊重。题主问程浩这本书如何,我作为一个看过程浩在网上留下的大多数文字的人,没有写出详细的论证过程,只是说出我的看法,不为过吧?就像评价一部电影,我说这片子摄影一般,剧情一般,演员也不好看,被过誉了,这样有问题吗?难道我一定要从每个角度进行专业分析,写成一篇论文?你可能要说没过誉,都是我瞎想的,但我真诚地说,我真觉得程浩被过誉了,像徐湘楠所说,他被吹捧得对自己的认知已经远远超过实际水平,我觉得这样对他本人不是什么好事。采铜一再拿我没有论证说事,我想对他说,你独立开个回答详细论证程浩这本书有多好行吗?我说一个观点,你不认同,在其他答案里【数次】评论说我水平不行,没有论证,没能力看懂程浩,说来说去也没见你给出具体的论证,你所攻击的,跟你自己有什么区别?强烈建议你开个回答,详细论证下程浩的书有多好,不然你现在说的这些,就成了打自己脸了,打得特别响,特别自以为是,特别双重标准。10.3补充:“唯其善,故其有害无益的性质,难以指陈”,没记错的话,这句话出自木心老师,现在听来,振聋发聩。(善有时可以加引号)另外,晚上刷知乎,看到程浩的母亲李哲女士发的程浩近照,瞬间心情十分沉痛,对男友说:“他的胳膊那么细,写字那么不方便,我却在知乎说他,我好冷血。”——这是我当时内心一个很直观的感受。但冷静下来,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这对我来说很困难,但我认为是正确的。10.3补充:无语了,我只是就这个事表达我的看法,没有针对任何人的言论去辩论,也没有试图影响别人的看法,现在竟然有人揪住我的文笔说事,大家的答案和各答案下的回复我都看了,仍然无心辩论,只是想说,针对一个事情,大家有不同看法,这很正常。但有些人真的很奇怪,比如采铜,他声称看了我所有回复,说我这个人文笔不行,水平不行,没能力看懂程浩,我感到莫名其妙。那我能不能说,他这个人文笔不行水平不行,没能力看懂我?要这么辩就没劲了。我现在的感觉就是,我去饭店吃了个饭,在点评网说不好吃,然后一帮人围过来,有说:你尊重厨师吗?你怎么这么说?有说:你没品位!不知道什么好吃!你吃不出来!有说:你做个试试!肯定还不如这好吃呢!有说:吃都吃了,还说什么?有说:你懂哲学吗?有说:傻逼!不管被怎么喷,我不会删答案的。我所说的就是我的立场,我不想去影响别人的,只想坚持我的。10.3补充:许多人质疑我围绕文笔说事,我想申明,我没有围绕文笔,我也写了其他方面,只是在结尾处简单点了一下文笔,我不认为这是“围绕”。我也不知道我的答案怎么恶意了,我感到很多人曲解了我,或者反应过度,很奇怪,我整个人感到莫名其妙。我是否尊重程浩,我相信大家有自己的判断,我认为自己没有踩他,没有消费他,没有不尊重他,只是偶然路过这个帖子说了几句心里话。总之现在氛围很怪,作为一个笑点低的人,我感到了一种幽默——希望你别因为我提到幽默,又说我不尊重往生者。至于采铜说的程浩文笔比知乎95%的人都好,个人认为这个说法比较可笑。10.2补充:评论里很多不同声音,我有很多话想说也很想辩论,但我太懒了就不说了,只说一点,做人要善良但不能人云亦云。 —————————————————看过程浩不少文字,他阅读量中等,表达欲很强,自尊心也强,但属于健康的强,并没有因疾病而扭曲,这一点非常难得,我认为这才是他最牛逼的地方。以他的背景和年龄,他所表现出来的沟通能力也很好,也有怯的时候,但我相信如果他一直活着,再长大一些,会表现得很好。至于文笔,个人觉得一般,思想性,逻辑性,想像力,深度,视角,也一般,在20岁的普通人里算好的,真拿到文艺界,出版界,很一般。我说这些毫无恶意,只是看到知乎几乎一边倒赞他的才华,感到可怕,忍不住说几句。我觉得我们可以欣赏他,称赞他,甚至崇拜他,但不应该是从才华的角度,太虚伪了,或者说媚俗。如前所说,程浩最牛逼的是他遇上悲剧,他扛住了,而且性格健康,有一些自得但是完全可以理解包容,一个20岁的男孩子。总体上他有健康的尊严感,身体健康的人很多都没有。另外他完全没有放弃自我,他非常努力,他行动不便但很认真地利用网络,这不是他唯一的选择,通常情况下与他有类似疾病的人会选择懒惰。他战胜了自我。我想说的其实就是,客观地看待和评价他的书他的文笔,也是对他的尊重。知乎之前和现在的氛围,几乎把他塑造为一个“文笔非常好”的人,这不是好事。
-10月4日。各位知友,请原谅我关了这个答案的评论,我实在是不愿意看到这个问题再带来更多的争执了。其实在决定写这个问题之前,我就明白,程浩的好,是不用谁来替他发言的。爱他的人,自然有一万个理由去爱。而不爱的人,也有更多的理由去踩。毁灭一件事,比创造一件好事容易得多,而改变一个人的看法,比创造一件好事还难。在这个问题上我从来都没有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上,对待一个刚刚逝去的人,就算是批评,也应该用一些温和的措辞。没有人觉得程浩是神,知友们一边倒地赞程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话说回来,如果不这样,您还想看到什么呢?您希望,在这样一个人逝去之后,我们一半人赞程浩,另一半人去客观严肃地讨论他20年的人生有多少缺憾和污点,哪里做的不好,哪里又值得称道?知友们几乎一边倒赞他(再次声明,知友们是赞这个人,而不是赞他的才华,所以不媚俗,也不虚伪),哪里可怕了?如果对程浩的评论不是现在这样,我看才更可怕。世界不是冰冷的机器,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用客观来看待的,也不是所有的事情的评判都是在一行行代码之后导出的唯一结论。我这一颗充斥着文科思维的脑子,说不出顶楼那样的话,不在于水平孰高孰低,只是看待世界的角度完全不同。所谓发现更大的世界,我的理解就是,他告诉你这么想,我来告诉你还可以那样想,一元论可以休矣。就像我在答案里写的,程浩之所以牛逼,是因为他集众多不可复制的特点于一身,缺了哪个,都不会是现在这样,这才是我真正想说的事情。而对顶楼的一些意见,我也要说明自己不赞同的地方。在知乎潜水了很久,目睹了很多骂战。这是一个讨论问题的地方,就事论事,不要针对个人。但如今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总是会发展成指名道姓的人身攻击,之所以说国人普遍心态不好正是于此,这是一种非常不文明的表现。我们不是一直讲究中庸、大同、包容吗?(这个毛病的成因在这里有讨论:)我不同意你,就要骂你,把你辩倒,让你跪下认错,这是种很粗暴的手段。观点不一太正常了,说出自己不同意的地方,再讲讲自己的看法,就足够。不光在知乎,在今日之中国,都很难找到一片真正讨论问题的净土,呜呼哀哉。看着不爽的,我在此道歉。点赞的各位,谢谢您的支持。这是最后一次更新,今后最多改改错别字什么的了。————————————————————————————————————————(主观,阅读如若引起不适,在此道歉)前几天看到这个问题,当时图书还没有出版,我个人与程浩也没有任何交流,就没有怎么关注。直到今天,看到排名第一的答案感到莫名的难过,才觉得有必要写点什么,就当为程浩说两句话吧。刚才用网页核查自己的订单,发现《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目录已经在当当网展示了。除去序言,全书共有七个部分,分别为:杂文、读书、学习、信件、小说、知乎趣答和伯爵在城堡里的思考。在二级目录中,可以看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还是由程浩在知乎的回答构成的,也就是说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知友们是看过的了。《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是怎样的一本书?我想大致就是三点,其一是一本对程浩一生所写文字的记录,其二是对他为知乎世界所作贡献的纪念,其三是社会对他的家人一种表示爱心的媒介。那么,《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会是一本好书吗?至今为止,我没有看到谁在拼命给程浩贴上“文笔非常好”的标签。知友们之所以悼念程浩,从来不是因为他的文笔有多好、思想多有深度、逻辑有多严谨、视角有多新颖。甚至,我们都必须承认,程浩在文学上的才华,并没有特别出众,他从来都不是不世出的奇才,只是一个简单的,1993年出生的职业病人。所以,从文学表达能力的水平来看,这或许不是一本好书。生老病死,是每一个人都无法抗拒的事情,对于程浩而言,病与死来的比我们更早了一些。我更愿意称之为不幸,程浩的一生遭遇了很多不幸,但他的一生绝不是一个悲剧。就连他自己也说,不愿意被挂上「身残志坚」的标签。知乎上有一个问题,讲的是“苦难带给了你什么”,里面有很多精彩的回答。看了那些故事,让我感受到,当人们面对苦难的时候,除了坚强,往往没有别的选择。在我之前关于陈寅恪先生的回答之中,也不能否认,在苦难面前,就连陈寅恪的选择也逃不开“不得已”三个字,何况程浩呢?是一个多么扭曲的世界,才会让人们认为“通常情况下,与程浩有类似疾病的人会选择懒惰,会没有健康的尊严感,自尊心会被疾病扭曲”?接触过多少与程浩有类似疾病的人,才能让自己下达这种结论。如果谁有兴趣,可以去各大医院的血液透析病房看看,看看那些肾衰竭,如果不透析就会立刻死掉的病人,有多懒惰、没有健康的尊严、或是自尊心被疾病扭曲。我承认会有选择逃避的人存在,但我见到的更多的是一个个坚强求生的灵魂。(经知友提醒,在此处我需要申明,形成这种认识,于我身边诸多遭遇不幸的朋友普遍乐观向上有关,请各位自行参考,望海涵。)也许我们可以说,坚强只是人类面对苦难之后产生的自然反应。世界上比程浩的命运不幸的人,有的是。比程浩更加坚强乐观的,也有的是。从人生经历的传奇程度来讲,这大概也不会是一本好书。知乎是Web 2.0时代的产物,在这里每个人都是发布者。知乎上能人云集,随便拣出几个人,例如
等等,在谁的几千个答案之中挑选挑选,都有能力出版一本“问答录”,而且一定有人可以比程浩写的更好。程浩的作品,拿到文艺界、出版界,确实很一般。如果说是要记录知乎上精彩的回答,有的是人比程浩更有资格。从知乎社区的角度来讲,它一样没有理由是一本好书。但我依旧要说,《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一定会是一本好书。因为,程浩或许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具备基本的文学表达能力,又遭遇了人生中的种种不幸,并且还活跃于知乎这个平台,并且被大家所接受的人。人无完人,程浩当然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和不足,如果有人以为,知友们欣赏他、称赞他,甚至崇拜他的原因,只是因为他的才华,那实在是太狭隘了。程浩之所以牛逼,不是因为他文笔有多好,也不是因为他有多坚强,更不是因为他为知乎世界的做了多少伟大的贡献。只是因为,他是集合以上诸多特质于一身的人,他蒙受着命运的苦难,依旧有着说得过去的文笔,并且在知乎上让我们认识了他,带给了我们许多感动。如果知乎上再有这样一个人出现,我会一样认为他很牛逼。这样的人出现多少,我就佩服多少。我们生活在一个足够残酷、硬实的世界,蒙受着一个比我们不幸千万倍的孩子的恩惠,却依然念叨着“做人要善良,但不能人云亦云”,揪住他的文笔一般这一条缺陷而大放厥词,对着一些莫须有的评论展现自己客观思考的能力。如果“揪住一条辫子不放”就是所谓的善良和独立思考,还烦请低头看看“人文关怀”四个字是怎么写的。比一个职业病人高明多少,也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至少,在我的世界之中,程浩固然满身缺点,但这不妨碍他成为一个牛逼的人。这样的人写出的书,我相信会是一本好书。他带给我的,远比我能为他做得多,程浩,晚安!
当当网预购我买了两本,准备送一本给朋友,系统预计24号送到。所以——对于一本还没有任何人读过的书,怎么能去评价它?题主莫急,等我们读完了再来评价吧。有种叫做『书皮学』的技法,就是讲你没读过的书——但至少有其他人读过,它已出版了。请看这两集八分钟的节目。(真的教你谈一本你没读过或没读完的书。这本书,我买过,读完了。真的!值得推荐!) (这本其实不是教你不读书而谈书,而是讲一本书作为一个文化现象和其他书的关系,以及人们对它的想法的文化现象。)嗯。那么套用《不读完一本书》的思路,我们倒是可以讲一讲程浩的这本书。可以预见,会有很多没有读过这本书的人,甚至连程浩知乎上答案都没看过的人,在听到程浩经历的只言片语后,会认为这是一本『正能量』满满的书。这本书也必将被赋予另一些期望,乃至本身就成为一个符号。但我更希望,没有读过这本书的人,不要去谈论这本书。我也该闭嘴了。至于文笔这种东西达到一定水平再往后,基本上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程浩书写是有困难的。就我个人狭隘的写作经验——很多时候你必须写出来再反反复复的修改斟酌,久而久而才有『文笔』的进步。因为人的短期记忆是有限的,如果不能及时写下,很多文字上的得失都会消散掉。程浩的天赋多少未可知,但他努力的门槛比我们高太多了。程浩的文笔和叙事、思路其实并不对我的胃口。我跟他一句话也没说过。再者,我对他并无太多同情。某种程度上,我甚至羡慕他——作为一个入门级书虫、拖延症患者、注意力涣散青年,我始终觉得能像他那样与笔墨紧紧绑在一起,也是一种残酷又『美好』的际遇。代价沉重。换做我,我不敢。说文笔这事,可以分出类别,然后在一个类别里排序。若是无视类别去比较,我觉得有些不公平。阅读量和有效阅读量是不同的。我的阅读量五百本左右,但其中有效的,我只敢说出十本。程浩是个值得尊重的人,至于每个人心中他到底是怎么样的,随大家吧。如果能够在无数人心中有无数种形象,是否也算弥补了他受困病床的一生。一月三身,都不是本身。如果觉得他书写内容哪里有误,就事论事也就够了。而读书这事,也不是每个人都奔着提升笔力和心力去的。各取所需吧。
真想从头到尾的点没有帮助虽然我不是很喜欢“**是怎么样的一个**”的问答不过既然来了就请认真回答题主问的好么?仔细看了一遍大家的回答除了 叔的话大概可以理解为这是一本类似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样带给人力量的书(理解错了的话勿怪)和 回答了书的内容组成以外每个人都在谈论程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几乎所有人都在以爱为名无意义的争吵大家都觉得和自己观点不同的人充满恶意书还没看到不过内容列表里面曾在知乎出现的我几乎全拜读过如果现在让我回答这个问题我会说这是一个年轻男孩的成长的记录用简单乐观的话教会他人如何更好的面对苦难给人以力量是一碗不煽情的鸡汤或者说是一碗排骨汤至少我需要时不时来上一碗
我个人来讲,非常喜欢程浩。不是说他的文采达到了多么令人瞩目以至于可以跟世界上最好的作家论高下的程度,单单是他文字里表现出来的精气神,就让我受益匪浅,丝毫不亚于我所看过的其他作家诗人哲学家的作品,给我带来的收获。
任何伟大的作品,不都是在表达同一个主题吗?那就是对现实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巨大生命力的赞颂,以及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程浩的文字,我觉得足以达到这个程度。
至于文采,我觉得是思想的外在,在好的思想内容物上,好的文采当然是锦上添花,比如《阿房宫赋》,《离骚》,以及洛阳纸贵的《二京赋》,西有《追忆似水年华》等,他们确实称得上是思想和文采并举,两者高度和谐统一。但好的文字,相信绝大多数人更赞同拥有足够的表现力,何况每个作家诗人哲学家的风格迥然,有很多好作品并不过分考究文采,比如我所喜欢的杰克·伦敦,以及海明威。程浩的文采,当然比不上那些绝世作品,也比不上某些过于雕琢的文字,比如说余秋雨先生,和那些南朝艳辞。后者我相信也没几个人喜欢吧。文采是为思想服务的,没必要过分拔高他炫耀他。文以载道足矣。
说到阅读量,其实我非常反感show这个。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阅读之后,更重要的是“学而思”,而不是继续下一本。孔子不是也说了吗:学而不思则惘。好读而精思之下,效果远比囫囵吞枣要强上百倍吧。程浩一直有做思维导图和读书笔记的习惯,这在他的文字里也透露过,吃透一本书,才继续下一本。这和一晚上看两本书有何可比性?是在比百米短跑吗?过目不忘又如何,就像牛吃草,草始终停留在胃部而不消化,于牛有何益?
程浩之所以特别,是在于他站在了与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一样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并行诸笔端,让我们能一同感受他不一样的心路历程。我承认我被震撼到了。我比他大十一岁,生活稳定,四肢健全,但看到有太多不如自己的人,比自己过得好,总是心有不甘。我没有思考过自己想要什么,同这个甚嚣尘上的社会一样浮躁,一样缺乏思考。过于注重外在的“文采”,却忽视了对“思想”的关照。
他的文字,即使是第一次看到,我也不觉得陌生,反而是一种久违的感觉。心尘被涤去了一些,让我又更接近了原我了一些。反观当下,又有多少文字能见心性?
写小说,确实需要不同寻常的想象力和代入感,这是一种很高的资质,先天没有,后天也需要很多的修炼和顿悟。我赞同@采铜 老师的话,他还不是一个成功的小说家,但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的散文家。假以时日说不定他可以的。他对人生、对他人都很有诚意,这难道不比陆琪郭敬明之流要强上千万倍?
以上只是自己内心想说的,不具备参考价值,没有消费逝者的意思,也没有与人为敌的想法,纯属个人意见,只对我个人负责。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是怎样一本书?记忆是苍白的,但文字和画面是永恒的。我更愿意把《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这本书看成是一个程浩一生的印记。程浩的存在,对我而言,第一个重要的启示意义就是:接受各种评判,不要轻易去否决和反驳别人的观点。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每天都有无数的人在发出声音,转瞬之间,你的声音就会被淹没。决定你的声音能够存留多久,除了你所传达的内容质量,还有你表达的方式。从程浩在知乎的回帖来看,他是一个宽和、平和的人,或者可以说化有形于无形的人。面对“心灵鸡汤”的戏谑,面对炒作的质疑,这个20岁孩子的表现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有趣 有腔调”的男生。很多人喜欢程浩,是因为他的回答给了他们启发,也同时展示了另外一种活法。他让我们觉得我们活得太浅薄的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提示:一切都可以从现在开始,打理好自己的生活,关心家人和朋友,好好工作,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一点。再过50年,如今这批知友都将老去,但年轻一辈看到这本书,他们会知道,这个世界上,一个叫程浩的牛逼小伙曾经走过。作为一个被程浩深深触动和感动的知友,我希望,我能做点事,让更多的人知道他,记住他。我和出版社、程浩的母亲一起,做了一个有关程浩的纪念视频。但愿这个视频和这本书,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个坚强小伙子的正能量。程浩,愿你在天堂一样牛逼!
人生其实不过三件事而已,自欺,欺人,被人欺 。他一生没有自欺,勇敢面对生死。没有欺人,把最后的真实与你我分享。我们平静的注视里,无语中,有你我默默的,面对人世无常的缄默。在安静无息中安息,在沉默凝重中默哀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 ,一边是生,一边是死。如果这两个世界边缘你都站过,那么你是感同身受,你可以说你是客观评价,那是你的自由如果没有经历过,那么请问所谓的客观评价的客观依据是什么,这样说腰会酸痛吗?如果你只站过一边,没有站过另一边,那么有同情作者的苦痛经历或我执之嫌。默哀之关键不在哀,而在默。那或许是我们能给程浩唯一的,最后的,最真挚的敬意和祝福。人的怜悯同情更多的不是对他人,而是你在释放自己同情的同时找到了自我的存在和所谓善的满足感。这属于人性问题,人性问题少谈,谈多了,会发现自己离人越来越远。我觉得这多少有点略带伪善的自欺,欺人色彩,而且对作者是不公平和正义的。如果你真的尊重和缅怀作者,那么请放下人自我自私的所谓可怜和同情心,真正的缅怀作者。真正的祝福他和他的家人,珍惜那些我们现在尚存的生命的和健康,珍惜每次用心的交流,因为这样的交流稍纵即逝。不太清楚如何去界定所谓文笔,文艺文学最大的价值不在表面的所谓功力笔法,而在于真实。《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最珍贵和厚重的是,那是作者自己的真实面对死生的境遇。他真正的处在过这两个世界的边缘,一边是生,一边是死,字句中包含着,生死这对困扰我们一世的理解。我们是否该选择沉默的去缅怀作者,给予作为人最后的尊严。安静而平静的去祝福。唯一值得深思的是为何他在的时候我们没有关心过他的字句,他走了,我们错过了他,失之交臂。这是你我心里永远难于抹平的遗憾和痛楚。希望珍惜能让你我,不再错过,,哪怕只是一句问候。在这个基本不用笔的时代,
还天空一片宁静,湛蓝。
简单点讲。用红拂夜奔里的话,程浩死了,我们评价这本书,能不能不把程浩当做一件事而把他当做一个人?
10月5日更新:呵呵,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道德不再是我们做人的标尺,而成了一些人手中的大棒,挥向一切持不同意见的人。恰恰是你们这些自以为是的人在做着党同伐异之事。————————————————————————————————————————一直很佩服采铜老师,在知乎只关注了13人,采铜老师是其中之一。但是我今天在这个问题下实名反对 老师说的每一个字。采铜的主页自我介绍里面写着“好为人师”,以前觉得可能是谦虚,现在看来倒也未必了。在与别人的交流中别人说自己文笔不好,采铜说“你能承认这一点,说明你还有个诚实的优点”。之所以说这个,是因为我自己也在采铜的答案下说自己没才华时,也被采铜说“起码你还有一个优点是诚实”。有人说自己文笔不好时,有可能是调侃,也有可能是谦虚,而这两种情况都未必需要你给人安上一个“诚实”的优点。这世界上大概有八成人都在想着“举世皆醉,唯我独醒”,而未必这八成人都有资格对别人指手画脚。在这个问题中我对排名第一的
的答案点了赞同,也完全支持她的观点,但是同时在这个问题下的每一句话都字斟句酌,生怕用冰冷的文字伤害了别人,生怕自己一不小心成了消费他人不幸的恶人。但是我看到的是当我用极尽平和的语气在反对
的答案下试图发表一些评论时,收到的却是极其不善的嘲讽,言语中几乎都带着攻击性。这是我第一次发的评论:“很遗憾,排名第一的答案我也点了赞,因为我觉得作者的表述并无偏颇。在这个问题上,我反对 老师,也反对答主,但是并未因此取消关注,因为一个健康的社区更应该能容纳不同的声音。答主大可不必悲哀,这世界上大概有八成人心里的想法都是“举世皆醉,唯我独醒”。”匿名用户答主对我的回复是:“挺搞笑的,希望你能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再来我的答案下面评论好么?
”另一人对我的回复则是:“看不出来你来这里讨论什么的?在这个话题里我没看到你一条关于题目的分析,完全是来发泄个人喜好的?你不喜欢点个反对就行了。跑人家匿名用户后面吵架来了?无聊的人。
”而采铜则在反复强调一个观点:你们水平太低,根本看不懂程浩的水平有多高!截止到目前陈萍萍的答案有800多票赞同,我承认采铜老师才华出众,但这不是你狂妄自大地一竿子打死八百人的理由。关于对程浩的看法,我发在另一个问题下了;没有看过那本书,但是看过程浩写的其他文字,文笔感觉确实不算特别出众。大家之所以纪念程浩,应该多是因为他特殊的经历和在绝境中不屈的意志,某种程度上,这是比文笔更重要的东西。区别对待即可,硬要较真文笔如何,未免太钻牛角尖了。有人说对赞陈萍萍答案的人感到心寒,可是正是你们这些自诩善良的人,在遇到分歧时不是说理,而是攻讦和嘲讽,言辞中满满的恶意。
它就是本书啊。也没看你们为哪本名著争的面红耳赤啊。我没读,读了也不会把读后感写这里。因为绝大多数读法对于著作者来说都是子非鱼的误读。人才刚走,你们就思想文笔各种解读简直就是亵渎。记得程浩走的时候,各路媒体给出的标签都是:最牛小伙xxx。而且这些媒体大多都把程浩的那两篇文字发了出来,丫的是瞎了眼么?人家都说了真正牛逼的,不是那些可以随口拿来夸耀的事迹,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你们还要说人家是最牛逼的。所以了,对很多人来说,读了也是白读。有些书,留给后人去读去评说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