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复兴足迹图文展 图文并茂 副标题 新中国影都农业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2013年科研成果发布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2013年科研成果发布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2013年科研成果发布会定于12月23日(星期一)上午9:00-11:30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多媒体会议室举行。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各位专家学者、新闻界的朋友,中国社会科学院自2011年下半年启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以来,应当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院学者完成了专著700多部,论文9000多篇,研究报告3000多份。这次经过全院各所学术委员会推荐,专门成立了专家委员会进行评审,而且经过了院务会通过,发布16项重要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分四场发布,今天是第二场,主要是集中在史学成果,应当说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筑的这所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殿堂,史学是一个主要的支柱,今天发布一共五项,一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5卷本)》,第二项是《中华民国史(36卷本)》,第三项是《商代史(11卷本)》,第四项是《中华史纲》,第五项是《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下面我们首先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5卷本)》,发布者是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张星星教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我来介绍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5卷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5卷本)》是由当代中国研究所历时20年编撰完成的,凝结了几代博士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去年9月经中央审定批准,由人民出版社和当代中国出版社联合出版,这套书真实记录和深刻总结了从1949年10月新中国创立到1984年10月中共12届三中全会的发展历程和宝贵经验。
下面我先介绍第一个问题,关于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国史稿一共是5卷,其中序卷主要阐述古代中国为人类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惨痛教训,并着重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的革命历程。第一卷主要记录了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基本上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展有计划经济建设的历程。
第二卷主要记录从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发表到1966年4月文化大革命前叶,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奠定物质基础,提供宝贵经验,进行理论准备的时期。
第三卷主要记述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在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左倾严重错误的同时,客观记述了十年期间党和人民同左倾错误的斗争,以及在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外交工作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
第四卷主要记述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实现伟大历史转折,逐步推进改革开放,初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辉历程。
我要汇报的第二个问题,《国史稿》的主要特色。我着重讲几点:
第一,严格遵循中央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总结和评价。我们认为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的有关文献对重大历史问题作出的总结和评价,不仅是郑重的政治结论,而且是集中全党、全国人民智慧,反映历史本质,揭示历史规律的科学结论。国史稿为准确记述科学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历程和宝贵经验,书写忠实于历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信史,始终坚持严格遵循中央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总结和评价,并作出科学的历史论证。
第二,坚持突出主题,围绕主线,把握主流。突出主题就是突出中国人民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围绕主线,就是主要围绕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探索和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把握主流,就是集中反映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
第三,正确处理国史和党史的联系和区别。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决策、理论创新和实践活动在国史当中占有重要地位。写好国史必须充分反映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同时,国史与党史在技术主体、范围、重点等方面毕竟有所区别,为了突出国史特点,国史稿在内容上更侧重于治国理政的国务活动,注意反映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国家大事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第四,坚持据史立论,论从史出,以详实准确的档案资料为依据,真实客观地记述评价历史,是历史著作的生命所在。《国史稿》在20年的编写和修改工作中,坚持从研究第一手的文献档案出发,以第一手档案资料为基本依据,据史立论,论从史出,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还原历史,力求以详实的史料,客观的分析、科学的总结,努力达到国家水平、权威版本的要求,写出一部传之于世的国家信史。在结构上力求编排严谨,条例清晰,逻辑缜密;叙述上力求史论结合,加叙加议,用语平实;行文上运用政史时弊,纸纹兼备,注视规范,这是我想介绍的几个主要特色。
第一,这是第一部经中央审定、批准出版的国史著作。高度重视自身历史的编撰与传承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套24史成为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绵延不绝的重要载体。当代中国研究所作为中央批准成立的专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编撰和出版的机构,历经20个春秋编写完成了《国史稿》,又经过30个中央和国家部委三度审阅,在重大问题的把握、历史线索的勾勒、重要事件的记述、经验教训的总结、主要观点的准确性、历史资料的可靠性等方面是一部具有权威性的国史著作。
第二,国史稿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教材。学习党和国家的历史实践,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国史稿》在力求准确记述新中国发展历程的同时,注重加强对中国特殊国情发展道路和历史经验的理论分析,有助于推进对国史国情的宣传教育,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历史借鉴。
同时《国史稿》是国史学科发展和成熟的标志性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逐步兴起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历史学科,经过国史工作者和其他相关学者的共同努力,国史研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学科体系渐趋成熟,经中央审定、批准出版的《国史稿》,在国史研究对象和范围,编撰体例和方法方面都作出了具有创新性的探索,成为国史学科达到成熟的重要标志,将会有力推动国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国史稿》出版后,新华社于日发布通稿,认为这套书的出版发行对于发挥国史研究、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对于帮助人们系统学习新中国的历史、了解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深刻认识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辉煌成就和历史经验,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义。理论界和学术界也作出了积极反响。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李捷,当代中国研究所原所长李力安,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原所长朱佳木等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上撰文,对这本书的出版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人民网、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等单位也举行了各种各样的宣传和推介活动,对提高本书的影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上介绍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下面就这本书由两位专家进行点评。首先请北京大学原副校长梁柱教授进行点评。
这部分部分国史稿我至少通读了三遍以上,我谈一点感受。总的说来这是一部是很有特色、很有深度和现实意义的精品力作,作者能自觉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丰富而详实的史料立论、并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很好地做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写出了人民共和国的历史风貌和恢弘气势,在巨大成就中透露了曲折、艰难的奋斗历程,在历史的叙述中凝聚了启迪后人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在体现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史实中发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的资政育人的作用,这部《国史稿》容科学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体,是国史研究的重大成果,又为进一步深化国史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国史作为一门历史学科同当代中国有着更为积极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它的资政育人的作用也更为显著,更为重要。这个特点成为贯穿这部国史稿的一个重要线索,特别是在它的整体结构中,增加了一个细节,这是很有创意、很有特色、很有意义的,它不仅概要地叙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而且浓缩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也无比自豪地写出了我们民族的辉煌,深沉地表现了近代中国所经历的炼狱般的苦难和不懈的探索奋斗,这会使读者在情感与理性的思考中受到历史的教育,会从中获得对近代中国历史规律性认识,深刻理解新中国是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超越,从历史的发展和要求中使人们懂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选择的深刻道理,有助于人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各族人民共同的理想,提升到历史自觉的高度这样一个认识,也有助于人们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础上,认识实现民族振兴的正确方向。区别并抵制近些年来出现的各种外理邪说的诱导,坚定的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这部《国史稿》很好地体现了人民共和国历史的主体和主流,实事求是地评价了它所经历的曲折,特别是毛泽东的功过是非,毛泽东是新中国的主要开创者,空前的民族英雄,我们并不否认他在晚年犯有严重错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郑重的党,在正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纠正毛泽东晚年错误的同时,指明他的错误和他的伟大贡献相比是第二位的,维护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国史稿》在历史叙述中体现了评价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政策效果的共同标准,这主要是看它是不是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不是推动了社会进步,是不是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更加优越的条件,它以丰富的史实刻划了我们在毛泽东领导时期取得的是历史性的伟大成就,是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总体上带给人们的是福利,而不是灾难。这些历史事实有力地驳斥了历史虚无主义的种种诬蔑,揭露了所谓非毛化背后的政治企图。与此同时,《国史稿》既没有回避我们工作中的失误,也拒绝那种用浅薄的态度对待我们在探索中出现的错误,而是认真分析阐述产生错误的主客观原因,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体现了既敢于坚持真理,又勇预修正错误的正确才能。
《国史稿》正是通过对毛泽东领导时期历史的全面考察和分析中,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对待新中国两个历史时期的辩证统一关系,正确对待历史和历史经验,因而也揭示了对改革开放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识。应该说这部《国史稿》在叙述历史的进程时,比较注意总结和体现历史经验,努力发挥国史的借鉴作用。我们党是在自觉地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中不断走向成熟的,是保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性的重要途径。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们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正是按照这样一条思想路线,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始终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善于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勇于开拓创新,不断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国史稿》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研究和叙述中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有助于党的事业向前发展的正确态度。这部国史稿的问世对建立好发展国史学科也作了有益的探索和贡献。在国史研究中如何体现与社会主义时期党史既联系又区别,以显现国史的特色,是必须加以妥善处理好正确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史稿》较好地体现了以国史活动为主,又融通了党的领导作用,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领域来表现共和国的发展历程,而不局限于党的活动和建设,这表现国家领导人的主要活动路线、方针的贯彻和各方面建设的进程,又尽可能地表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此外,党的理论活动也是国家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且会发生不同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因而如何妥善处理史与论的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国史主要写史,又要精湛地表述一定时期的理论成果,使之互相融通,史论结合,国史稿在这些方面都做了有益尝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谢谢大家。
下面请中国人民大学周新城教授进行点评。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概述的是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为止的35年的历史,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就决定要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为此专门成立了当代中国研究所,当代所的研究人员在大量原始材料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研究,撰写出了初稿,他们又请了中央和国家30各部委审读,特约有关专家审稿,提出修改意见。根据这些意见,当代所的研究人员也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历时20多年,反复斟酌、推敲才形成了这部书稿。最后,经中央批准于2012年正式出版。
应该说这部书稿凝聚了国史研究人员,既包括邓力群、李力安等老一代的国史研究人员,也包括刚刚进入这个队伍的年轻的国史研究人员,多年来的心血是一部无愧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大辉煌历史的、难得的精心之作。整个国史稿围绕一个主题,就是我们国家政权机构,包括人大、国务院两高和人民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活动,与这个主题无关的事情尽量少写或者不写,遵循一条主线,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把一切活动、经济成就、都放在探索的背景下来写,把握一个主流,就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成绩是第二位的,主要的是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展示出来,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要写失误和挫折,但是这毕竟是第二位的,而且是在探索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发生的。写失误这方面的内容是为了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前进。
国史稿是严格按照历史事实来撰写的,写得过程中就明确必须以档案材料为主要依据,尽量不用第二手材料,包括回忆录,防止以讹传讹,有一些流传很广的说法都经过核实和甄别,决定取舍。这是史书,尤其是真史所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同时注意分析和概括,防止把国史稿变成史料的堆积,在分析时国史稿严格遵循把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有关文献精神,这是因为历史问题决议是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写出来的,符合客观事实,而且经受住了历史的经验。
《国史稿》主要是写改革开放以前的历史,也写到了改革开放后的一小段历史,在撰写时充分注意到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衔接,把他们作为一个统一的历史过程的两个阶段来撰写,这是附和习近平同志1月5号讲话精神的。在文风上《国史稿》应用的是史笔,而且是正式的史笔,全书周密严谨而不是道听途说,没有随意的猜测和想象,这就能够体现出它的权威性。《国史稿》确保史料详实可靠,坚持史人结合,分析评价,客观全面,这是一部进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程,在当前野史泛滥,有人竟拿党史和国史说事的情况下,这部带有权威性的著作可以起到正本清源、还历史真相的作用。我是在大学工作,我认为各个中学、大学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教育时基本观点和史实完全可以以此为准。谢谢大家。
下面进入第二单元,发布的作品是《中华民国史(36卷本)》,请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汪朝光教授进行主题发布。
在座各位领导、各位学者、各位嘉宾、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早上好,我现在就《中华民国史(36卷本)》的有关情况向大家做报告,基本的内容已经印给各位同仁了。
主题叫40年磨砺而成近代史精品力作。第一部分是编著的缘起,中华民国是年,前承清朝,后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时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历史学界已经注意到对《中华民国史》的研究,在1956年国家制定的第一个国家级的重点科学规划“国家科学发展12年规划”中将中华民国史列入范围。经过若干年,到1971年在全国出版工作会议上,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将《中华民国史》列入国家的重点研究和出版计划,并将这个项目交给了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就是现在中国的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进行,由当时担任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的著名史学家李新先生组建团队,开始民国史的研究历程。
大概从1978年开始民国史各分院开始陆续出版,一直到2011年,前后经过40年的时间,全部《中华民国史(36卷本)》由中华书局一次推出,这是一个大概的编著缘起过程。
第二是《中华民国史》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中华民国史。二是中华民国史大事记。三是中华民国史人物传。《中华民国史》主要是以中华民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核心,大约分为三个大的历史时段来介绍。第一个历史时段是中华民国的创立和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第二个是北京政府统治时期;第三个历史时段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具体分为12卷16册,大约800万字,各卷主要内容是:第一卷2册,年,主要写辛亥革命与民国的建立;第二卷两册,年,写北洋军阀袁世凯统治时期;第三卷是年,写北洋军阀晚系统治时期;第四卷是年,写北洋军阀的直系统计时期;第五卷是年,写北洋军阀负系统治时期;第六卷是年,写北伐战争与北洋军阀的负面;第七卷年,写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初期统治;第八卷分为两册,年,写国民党的统治加强与深化;第九卷是年,全面抗战的爆发及其坚持;第十卷是年,写持久抗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第十一卷是年,写抗战胜利到国共内战;第十二卷是年,写国民党统治的崩溃与中华民国时期的结束。
《中华民国史》第二个大的部分是中华民国史大事记,一共12卷,大概800万字,以大事突出要事不漏为取材原则,以民国时期各个阶段为经纬,逐年、逐月、逐日编排自日中国同盟会成立至日中华民国历史时期结束期间发生的历史大事,包括政治、军事、外交,也包括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乃至天灾、地变、民生等等自然和社会生活层面的内容。
第三个大部分中华民国史人物传,一共8卷,大约500万字,选取了民国年间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以及其他领域有代表性、有影响的人物,近千人撰写人物简传,这是《中华民国史》主要内容。
第三个方面是《中华民国史》突出特点。《中华民国史》著作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第一是内容全面丰富,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民国史研究体系,民国史上的主要问题、重要人物、大事要事基本上均已涵盖其中。第二个方面是学术水准较高,对民国史上的重要问题、事件、人物都有比较深入的探讨,对若干重要个案的考察、分析较为透彻。第三个特点是评价平实客观,尽量做到依据史实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给予客观、求实、公允的评价,注意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改变了以往片面、主观、单一评价的缺陷,不夸大也不虚实,不拟古也不偏颇。第四方面的特点是史料博弈,尽可能运用所能搜集到的各种历史资料,包括档案、文献、报刊、日记、回忆、口述、外文等史料,以及现藏于中国台湾地区和国外各档案馆、图书馆的史料,还有不少是近年来新开放的史料。第五个方面的特点是文字清新可读,全书文字清新流畅,平实简练,具有相当的可读性。
总体而言,在前后四十年的写作过程中,中华民国史各卷虽然写作年代不一,但其一致性在于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秉持科学精神,站稳求实立场,充分占有史料,如实记叙历史,评价公允平实,文字清新简练,并在其研究和撰写的过程中对于史料运用、论述方法、评价标准等等既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有研究、有继承,又在新时代环境中有变化、有创新,通过这套书的撰写而确立的民国史研究的指导思想、基本框架、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等宏观的方面,乃至名词术语的确定、历史资料的考辩等等具体方面,已经成为现在民国史研究的重要指南,并且为学界所大体沿用。
第四个方面,社会反响。
中华民国史出版之后得到了学术界高度评价,认为这套著作继承中国古代修史的优良传统,发扬近代修史的成功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实事求是原则,吸收各种新的史学方法,充分利用历史资料,如实叙述历史过程,是民国史学科的奠基作和代表作,代表了当下国内民国史研究的学术水准,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史学研究在诸多方面的发展和进步,在民国史研究和中国史学上都展有重要的地位。
《中华民国史》出版后也得到了海内外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可以说是较好又叫座,既赢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更收获了广泛的社会效益。新华社发表的通稿,人民日报用近一个版的篇幅发表了专访。据目前的不完全统计,在著作出版后不长的时间内,发表专题报道和采访的传媒有中央和各省市数十家媒体,以及各大门户网站,还有香港、台湾地区和日本、韩国、新加坡、韩国、美国的新闻媒体,《中华民国史》出版所引发的社会反响对于一套历史学术著作而言确实是比较少见的。
第五个方面,创新的成果。
中华民国史在写作、编辑、出版过程中,一直是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点研究心目和中国社科院的学术精品工程项目。在其编撰过程中,始终得到中国社科院历届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全力支持。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实施创新工程计划之际,《中华民国史》的编撰又得到创新工程项目的大力支持,所以它的最终完成和出版也是中国社科院实施创新工程计划取得的丰硕成果。
最后还有一个非常具体的事,就是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届中国政府奖评选,就是国内现在最高水准的出版奖的评选中,《中华民国史》已经入选社会科学类的优秀成果奖,目前正在公示中。这是我向大家报告的《中华民国史》有关情况,谢谢大家。
下面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李学通研究员评论。
很高兴有机会在这里就《中华民国史》谈一点自己的感想。《中华民国史》虽然短短的38篇,但是刚才介绍,它是近代中国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而且它的许多历史因素对于我们今天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社会生活还产生着间接或者直接的影响。在这38年中,不仅中国历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人类历史也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因而研究《中华民国史》、分析和探索这一历史剧变的内在机理,总结其成败兴亡的前因后果,经验教训,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也有很巨大的现实意义。《中华民国史》的具体情况前面已经介绍了,全书共有36册2千余万字,构成了一部体系完备的中华民国历史,堪称宏篇巨制。较为系统、全面、客观地反映和再现了民国的历史、复杂进程和历史发展脉络,深刻揭示了包括北洋政权、国民党政权成败兴旺的历史原由,可以说是目前国内该领域最高研究水准的代表之作。就我个人阅读和学习的体会,我觉得有几个特点特别值得关注。
《中华民国史》不仅是一部断代史,同时通过著作的撰写过程,也开创了一门新的学科,培养了几代民国史研究人才。其学术价值和意义已经超过了著作本身。今天以《中华民国史》为题目的专史著作已经不只这一部,但是《中华民国史》从1981年第一部出版以来,可以说是国内《中华民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研究和编撰的过程既是《中华民国史》这个学科发展和创立的过程,也是大陆民国史研究人才队伍逐渐培养壮大的过程。这种现象在新中国以来的史学领域是绝无仅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是其他同名著作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60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发展趋势,可以说前30年是以晚清历史,包括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义和团运作等晚清革命历史为主,后30年整个中国近代史研究重点已经转向了民国史,可以说也是在这部民国史编撰工作的带动和引领下,目前《中华民国史》已经成为近代史学界的一门显学,每年出版的民国史著作,发表的学术论文,举办的学术会议不胜枚举,极大推动和促进了中国大陆史学的学术发展的繁荣,甚至也激发和推动了海峡对岸的民国史学术研究。
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说是几代民国史研究者通过参加本书的编撰,成为专家,甚至成为学术大家,包括我们院的几个学部委员都是通过参加民国史的编撰,同时民国史编撰的研究更多吸引学者成为研究员、教授、博导。30年来它成为高校历史专业的教材和必备参考书,有更多的人从中通过阅读和学习这部书获得收益。
《中华民国史》的研究和编撰过程其本身也是保留下了近40年来中国历史学发展的痕迹,是40年来中国历史学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特别是在早期的几卷民国史著作中,受档案开放和对外交流的局限,未能充分利用珍藏档案及台湾包括海外史料,利用极为有限,后面几卷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不仅是大陆各相关部门的档案得到充分利用,而且对台湾以及海外所辖民国历史档案的文献利用也大为增加。包括台湾国史馆的档案,包括美国一些大学所存的民国史档案,这充分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大陆中华民国史学不断发展和进步,充分反映了编撰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在书写历史的同时也保留下了中国40年来历史发展的痕迹,成为中国历史学发展的缩影。
编撰者始终坚持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始终坚持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守严格的学术标准,继承和发扬了近代史所由范文澜先生提倡和形成的学术传统,就是甘坐冷板凳的学术精神。编撰者几十年来在这方面所付出的努力案例不胜枚举,就我本人比较感兴趣的史料而言,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全面充分占有相关史料是历史学研究编撰工作的前提。民国史编撰的工作从最初起步之时就对此充分高度重视,编撰工作之初就是从史料搜集整理工作开始,组织国内档案部门整理民国档案,组织相关部门翻译海外的资料和著作。据不完全统计,从1970年代开始,在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名下先后整理出版了特刊、增刊、专刊专题资料等等29种36册,组织和翻译海外的资料有19种43册,此外还翻译了很多顾维钧日记等等。《中华民国史》编撰工作同时也促进了国内相关档案部门对民国史档案的整理和出版工作。这部《中华民国史》的编撰成果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坚实史料基础之上的,为历史研究者树立了光辉史学典范,我们相信《中华民国史》的出版不仅既是以往40年民国史研究成果的总结,同时也必将开始《中华民国史》研究的一个新的时代。谢谢。
谢谢。下面请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研究员进行点评。
刚才李学通研究员的发言很全面,和我要说得差不多。《中华民国史》这套书可以看作开山之作、奠基之作、集大成之作。直观上看这个书有两个特点:一规模大,这套书分三部分,一个是民国通史,一个是大事记,一个是人物传。事实上和这套书相关的还有大量的史料,包括许多的史料集,大概有几十部,虽然没有算作这套书正式的组成部分,实际上也是这个项目的子项目。二是这套书编写时间非常长,将近40年,超过了它所记载的历史的长度。这也反映了历史研究的艰辛,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这本书的质量,人们常说十年磨一剑,这套书磨了40年。
我认为《中华民国史》可以说是若干年来史学界出版的最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这么说有四方面原因:
第一,这段历史本身的重要性。第二,这个项目受到的关注和支持。第三,这项研究所具有的开拓性。第四,这个成果所达到的学术水准。
《中华民国史》这段历史前承清朝后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是近代史一个重要的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同时这段历史的内容极其丰富,过程非常复杂。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中国进入了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革命的时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各方面都在不断深刻发生变化,同时这段历史也反映了中国旧的统治者不断衰落的过程,中国人民的力量,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不断成长壮大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压迫、实现民族独立的过程。所以这段历史本身的内容是非常重要、非常丰富的。
编撰《中华民国史》可以说是新中国史学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中国有一个传统,就是后朝为前朝修史。在此之前,实际上对中华民国史的研究是非常弱的,1956年,《中华民国史》被列入国家科学发展12年规划,1971年文化大革命中间,周总理亲自指示民国史列入国家重点出版规划。1972年,由李新先生领衔,拟定计划开始编写。改革开放之后才进入正规,并得到有力支持。从1978年开始陆续出版各卷,这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的重点科研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点研究项目、学术精品工程项目和创新工程项目。
刚才说这套书本是民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奠基之作、集大成之作,实际上跟它写作的时间长非常有关系,到80年代初的时候,我们对民国史的研究还是非常薄弱的,长期以来史学界真正有点研究还是集中在民国初年辛亥革命时,我是83年到近代史所念民国史的研究生,当时我念研究生时找不到一本比较象样的民国史的著作,我的导师告诉我没有书可看,就是这么一个情况。所以我说这套书是开山之作,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另外,它作为奠基之作,是作为学科,有了这么一套书之后,《中华民国史》这个学科可以说真正有了自己坚实的基础,而且它拖得时间长,这个学科从无到有,虽然写作时间很长,但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发掘了最新史料,从这个角度来讲又是集大成之作。这套书的出版表明民国史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知识系统,而这个知识系统包括通史、大事记、人物传,这三大件是任何史学领域中最基本的东西,民国史有这个东西,基本上这个学科就比较完整了。同时,编写这套书的过程是几代史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它也为我们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民国史专家。这都是不争的事实。
最后简单讲一讲这本书所代表的学术水平。我觉得这个书的特点:一是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虽然书的写作时间很长,但指导思想是一贯的。二是这个书所使用的史料。写史最重要的也是这本书的特点,它对历史的概括、提炼、深化,民国史这套书虽然是一套大书,但如果仔细看的话会发现,它在许多地方都有新的成果,都有新的观点,它对许多问题的概括跟我们传统的提法其实是不一样的,它更加客观、更加准确,一部优秀综合性学术成果的产生,可以为专题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更好的方向和平台,同时也有一个任务,就是把这里面已经包括的大量的成果普及化。近代史所现在也在做这项工作,我希望这套书的出版可以成为民国史研究的一个新的起点。谢谢大家。
章教授说过去通常是后朝为前朝编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当朝编史,为了保持客观性和真实性通常会有一点时间的间隔,一般我们说时间间隔至少要30年,这也是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的编写截止到80年代初期的原因。下面开始发布第三项成果,《商代史(11卷本)》,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研究员做主题发布。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朋友们,我现在介绍《商代史(11卷本)》。99年立项,到2011年全部出齐,一共688万字,前后花了十多年时间。这一部书主要分两个方面来介绍:一是关于《商代史》重建工作的契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独立起源的古文明之一,“商代”是这个未失落的古文明的早期阶段,中国历史画卷是在《商代史》的永久记忆和影响之中拉开。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通过商代史的研究,可以找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由来、特征、品位与传统途径,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模式的认识也具有典型意义。
因为历史上的很多原因,因文献的不足及真伪莫辨等种种原因,在断代史方面,真正的24史起点是在秦代之后,在这之前是没有的,在断代史方面是相当滞后的。春秋时的孔夫子早就说“商代的文献不足征”的感叹。汉朝司马迁《史记·因本记》,尽管他被视为信史,但是他只有2868个字,是很不系统的。特别是上个世纪20年代、30年代中叶以来,伪经疑古之争,以文献为主的中国上古史体系,受到了严厉的批判。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1921年,胡适曾经写过信,他说我们现在先把国史出版一点,从春秋战国开始写,将来等到考古学走上科学轨道之后,慢慢用史料拉长东周以前的国史。1926年在中国新发现的学问中提出来,古代的新学问之起大都由于新发现。这样的契机是1899年出图的甲骨文的发现,为我们穿越三千多年的历史时空隧道,近距离观察商代社会,拉长中国上古史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海内外学者很早就开始利用地下出土甲骨文等材料开启商代史研究途径。根据我们编撰的《百年甲骨学论著目》统计,自1899年甲骨文发现,至1999年百年内来海内外发表的甲骨学殷商学商史论著超过1万3千种,涉及到的国家十一个,数千万学者都参与到商代史的研究。
实际上商代史重建工程属于新学问、新建设范畴。大量的甲骨文金文资料需要整理解读,相关历史文献记载需要辨伪和考订,地下考古新发现又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视野,许多课题长期处在探讨中。旧学商量需要加邃密,新式结论的涵养才能生存,故重建工作非常艰巨,撰写难度很大,启动条件长期不能具备。商代史研究过去一万多种论著里基本集中在政治、文化、宗教、经济、社会等某些单项或者稍多几个领域,不少只是属于上古史的一部分,而作为断代史著性质的商代史,却始终没有。
为了推动断代史、商代史重建工作,国内外学者前赴后继,付出了极大心力,取得了很多创造性、开拓性成果。而且当代考古发掘和研究的整体状况,已经由遗物类型分析转至历史功能解析,有关遗址遗存的研究作风从重心移到历史领域,为我们启动撰写大型的商代铺垫了坚实的基础。
《商代史》著述的学术意义,在于拉长中国古史,填补商断代史著的空白。定位为全方位、系统性、一体性,多卷本的断代史,注重学术的创新性,构建中国上古体系的重要部分。
《商代史》由13人组成,主要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甲骨文殷商史研究的学者群体,适当吸收外校专家学者。既有资深的老研究者,另外又有年轻的后起之秀,具体名单由于时间关系就不念了。
《商代史》旨在用深刻的历史发展意识和现代认知尺度,会通多学科研究的有效品位,打破传统史著撰述模式,不拟古,不执今,不媚俗,立足于考据和实证,点、面、线结合,全方位、多视角、长时段解析商代历史时空,典型分析和综合研究结合起来,建立一个既合乎商代史实、又展示现代认识的一个可行性体例。从1999年立项,经过10多年的努力,又听取各方意见,进行了修订,这部长达688万字的11卷本的《商代史》终于出现在2011年。我们是站在前人探索成绩基础上来架构《商代史》的。架构《商代史》,是一门新学问,不是单纯的文献整合,也不是那种甲骨文金文资料或考古学成果的搜集和堆积。建立一个《商代史》著述架构的基础性平台,我们是目的预留充分的学术探讨空间。这是我们当时启动《商代史》的基本思路。
《商代史》的体例和学术目标主要是展示当代商代史研究领域最前沿动向,它有三方面的特色:一是涵盖商代史的主要方面,题内应有者不可或缺,但是更要注重于研究领域的开拓和填补,成为《商代史》研究工作的新方阵。
二是既有传承又有突破,充分考虑著述的可行性,多层面放权威勾勒复杂纷纭、生动具体的历史事象,考察其社会内在特征和时代严禁规律。三是集大成性,多学科性和后续性,在最前沿领地完成著述工作,推进21世纪《商代史》的更深入探索。
研究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四点:一是对传世商代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给出其真史所在价值。二是利用甲骨文、金文、陶文、玉器契刻文字等地下出图的古文字与古文献资料,作为研究的重要依据。三是充分利用当代考古发现材料,进行典型遗址、和文化功能。四是强调多学科性,整合甲骨金文等本身的内容,结合文献学、考古学等方面的学科有效手段和研究成果,以获得《商代史》重建工作的新起点和新认识。
《商代史》比较过去传统的史著有一些建设性的构想,传统性的史著都以本记、世家、列传、表志等所谓记传体为著述架构。还有的根据典章制度等搞记事本记等等,还有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板块来著述,我们考虑对《商代史》都不是太合适。《商代史》的主要特点是11卷,主要考虑到长史理与史徽联系,长项与专题及专项结合。专是在一些专题或专门性领域有所建树。每间都有自己的主题内容,成为前后相关的有机整体。
《商代史》一共11卷,第一卷是商代史论纲,是总纲,概述本书的著述体例,商代史研究的回顾,重建商代史的课题立项羽翼已,有关商代史的史料问题与研究方法。总论上朝的历史年代、政治地理、社会人口规模等等。第二卷是《殷本纪》切入,我们对司马迁的《史记》做了订补,结合甲骨文和金文提供的材料重新补充商代人物的重要事情。第三卷是商族起源与先商社会变迁。整个梳理历史文献与甲骨文,考古学材料,借鉴国外人类学的理论及其成果,考定商族的发祥起源和变迁问题等等。第四卷是上代社会与国家,主要阐述商代社会性质、商王朝国体与政权结构形式、分封制与内外服制相兼的国家政治体制、社会等级分层和社会基本架构,从中考察一些当时应该考虑的阶级矛盾和当时国家是如何管理事务的具体运作和直观体系和刑罚等等。第五卷是商代都邑,我们都知道商代前后,建国前八迁,建国后又有五次迁都,建国以后又有六个都城,这六个都城在考古学上现在研究的情况怎么样,我们结合甲骨、金文的文献材料来分析商代产业的空间关系和体系的分层结构形态和文明,从理论上把握。第六卷是商代经济和科技,主要是利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采借科技考古研究成果,利用甲骨文、金文文献材料,就商代社会经济形态、经济基础、土地所有制、贫富分层差异等展开论述,在当时的财政收支、方国经济、商品交换、货币状况来分析当时的农业、畜牧业、建筑业、青铜冶铸业、纺织业等等,同时还介绍有关当时的科技、天文等。第七卷是上代社会生活与礼俗,考察商朝礼制与社会生活礼俗,论述家属和亲属的关系,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制度方面的东西,同时考察商代社会的风俗等等,包括生老病死。第八卷是商代的宗教祭祀。我们通过有关的考察,讨论商代图腾的残遗信仰,论述天上、人间、地下宗教的分野,神灵崇拜的蜕变和统领权力的神权,包括祭祀制度、人祭制度等等,分析当时的宗教功能和宗教活动的性质等等。第九卷主要介绍商代各种各样的战争规模以及情况。第十卷是关于商业地理和方国。第十一卷是关于灭亡的教训以及后来的问题,以及对中华文明整个发展中历史变迁,总结历史经验,保证商代史的完整性。11卷本《商代史》出版,改变在商断代史专著方面长期滞后的状况,拉长了中国古史,填补了一些空白。我们期待得到学界同仁的批评指正。学问贵在求真,《商代史》将接受学术严格的检验。谢谢大家。
下面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一曼研究员进行点评。
很高兴参加今天的会议,我对《商代史》谈谈自己的读后感。我觉得《商代史》有很重要的学术意义,大家知道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上承夏代,下继周代,是我国上古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商代至今已经三千多年,商史文献资料很贫乏,刚才已经提到了,我们熟知的史记殷本记不足3千字,加上《尚书》等总共不到4500字,由于文献资料贫乏,长期以来对商史的研究相当滞后,不少商史的著述属于中国通史的一部分,篇幅不大,字数不多,比如《中国通史》、《中国通史简编》当中的商史部分一般1字,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30多份,也只有31000多字。到80年代《商史探微》就从政治、经济、意识形态、文化来叙述商史,篇幅稍微多了,有255000字,但是我们觉得虽然字数增多了,但总的对商代历史的叙述还是不够全面,不够详细,至今没有一部全方位的整体研究商代史的大部头的著作。
近30多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蓬勃开展,商代遗迹、遗物大量发现,特别是甲骨文、商代铜器铭文、春秋战国秦汉的文字不断出土,使商史文献不足的情况得到很大改善,从而对商史的深层次全面研究成为可能。宋镇豪主编的这部《商代史》正是适应了学术界需要,这部近700万字的11卷本的宏篇巨著成为重建中国上古史的重要著作,它的出版必将大大推进《商代史》、先秦史、商代考古及古代文明的研究,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我认为这部书有不少创新的地方:第一,体例新。中国传统的断代史体例或者纪传、编年、纪事,现代的断代史流行的政治、经济、文化三大板块,而商代史以新的封建著述,全书11卷内容合在一起具有系统性,内容丰富,涵盖了商代史主要方面,但又注重研究领域的开拓与填补,比如说卷7和卷11,是过去商史所忽略的。第7卷是商代社会生活与礼俗,内容有关商代的衣食住行、农业礼俗、婚姻、治病医疗、占卜等,通过生动具体的叙述,揭示出商代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人群的生活状况,使商代史更为丰满、科学。第11卷考察商王朝灭亡之后,殷移民的状况,探讨商王国之教训,商周制度的演变、文化的异同。这一卷的设置保证了商代史的完整性和周代史的联系,十分必要。体例的创新使这部书能够在学术热点、难点上追逐前沿,有所突破。
在研究方法和著述途径上有所创新,作者不鉴于从古代文献、甲骨文考古等途径研究商史,特别注意整合文献学、甲骨、金融学、民族学、人口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地理学、经济学、天文学、古代科技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从而获得对商代史的新认识,这种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在第6卷、7卷中运用相当好,第6卷商代的经济与科技,不断大量使用考古资料,还充分吸收了自然科学的成果,比如陶瓷成份鉴定,古遗址出土的土壤分析,植物种类鉴定等等,极大地扩展了商代经济史、科技史的研究范围和深度。第7卷商代社会生活礼俗,不断联系了《礼记》等先期文献和甲骨资料,还运用了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方法进行综合研究,获得不少新的认识。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使得商代史研究视野更加开阔,研究领域得到拓展,研究深度进一步加强。
特别重视运用甲骨文资料研究商史,众所周知,商代甲骨文已经出土了十几万片,研究商史最重要的文字资料。过去出版的商史著述相当问题引用了一些甲骨文,但是不多。这部《商代史》大量引用了甲骨资料,比如第6卷,引的甲骨文资料达2千多条,第9卷商代战争引甲骨文资料900多条。作者在引用甲骨文时对原文进行了认真的考订和分析,由于商史的各位作者都是甲骨文专家,所以对甲骨文有很深的造诣。应该用它来研究商史,取得了较前人更为显著的成绩,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点和创新之处。
注重全与专的结合。各卷对主要内容都有论述,但是在某些专题又有所突破,在该书第9卷尤为明显,第9卷全面论述商代从早期到晚期的战争,对战争的性质、规模、手段、过程都有分析,论述了商代的军事和国防,使读者对商代的战争和军事有全面的认识。同时该卷还对过去研究不够,或者学术界争议比较多的问题作了专门的探讨,比如论述古今时期商王朝对周方采取了有别于其他方国的策略,化敌为友。再如指出方是带有草原民族特点的古族,这些都是有说服力的新见解,较以往的研究前进了一大步。
总而言之,这部《商代史》是一部代表商史研究,注意新水准的高档次的、优秀的学术论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谢谢大家。
下面请北京大学李伯谦教授进行点评。
我读了《商代史》之后,我有四句话评价,在80多年前疑古思潮之后探索怎么样编写科学的上古史之后,推出的一部有关商史研究的全方位、集大成、一体性、填空白,具有很高学术水平的巨著。
所谓全方位,刚才宋镇豪先生在介绍《商代史》时把每卷的内容列出来了,并且对每卷的情况都做了介绍,涉及到商代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各个方面,所以我认为是全方位的,迄今为止还没有看到商史著作当中这么全面的。
集大成,指书的内容,吸收了历史文献,甲骨文、金文、考古发现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并通过各个卷章作综合分析,将这些成果汇于一炉,熔炼提升,打造成有机联系的一部精品。比如考古工作关于殷商文化、殷商社会的研究,关于商文化分析的研究,关于宫殿、区域、布局,关于殷墟的墓地,甲骨学关于商王的事记、宗教祭祀,地理学家关于人口地理,环境学家关于殷都水系缓解以及青铜冶炼等等研究成果都做了吸收。吸收的成果不仅仅是把他们的结论拿来,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分析,所以能够把它融合到一起,我认为这是一个集大成的,把最优秀的学术成果都拿来了。
一体性,是指商代史整个书的结构是自成一体的,和我们看到的其他相关的著作是不一样的。刚才刘一曼已经讲到了这个问题。它是从发展的观点来看,这本书增加了先商部分和商亡以后的部分,因为没有考古学我们就不知道建商王朝之前的状况,甲骨文讲到了很简单的事情,所以考古学的发展把成果都吸收进来了。比如商朝的分期,现在吸收考古学的成果,把它分成商代早期、中期、晚期,这在同类著作当中是没有的。所以我认为在这些成果之后,这个书就贯穿了历史唯物主义引导之下的完整解析,纵的、横的方面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所谓填空白,宋镇豪先生在介绍《商代史》时提到,在80多年之前,胡适曾经提出来,因为大家觉得中国的历史都靠不住了,考古学走上正规轨道之后,我们再慢慢拉长《商代史》的历史。这80年很多学者都在努力研究《商代史》,但都是从他比较熟悉的方面,比如甲骨学、文献、考古,而综合成一部,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成体系的《商代史》,这是第一部,所以我觉得这是填补了80年代以来重建中国《商代史》过程中非常辉煌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
从这四个方面来看,我觉得《商代史》在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当然,《商代史》的撰写除了依靠文献材料之外,很多是从甲骨材料来的,还有很多考古材料,而考古材料有一个特点,日新月异,不断有新的东西出来,所以我觉得尽管我们现在说《商代史》达到了一个高峰,但是若干年之后可能还要修订。谢谢。
下面发布第四本学术著作,《中华史纲》,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汪朝光研究员进行发布。
下面我介绍一下《中华史纲》的有关情况,主题是中国气派、中国文风,一部简明中国通史。《中华史纲》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荣誉学部委员、近代史研究所的研究员蔡美彪先生个人独立撰写的,2012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是一部适合各界读者学习中国历史的简明读本。分几个方面内容做一个大体的介绍:
第一,《中华史纲》的主要内容。《中华史纲》全书并不长,30万字左右,大约分为十章,概括叙述了数千年中国历史发展的大体脉络。第一章是原始社会与国家的起源。第二章周朝的风雨纷争。第三章秦汉一统。第四章汉朝的重建与瓦解。第五章南北对峙与再统一。第六章屹立世界的大唐。第七章,辽宋金和战。第八章,猛元一统。第九章,汉族王朝再建明朝。第十章的清朝的强盛与衰亡。在这不长的篇幅里,中国远古时代先人的劳作和文明的遗存,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国国家的产生及其王朝更替,历朝历代治乱兴衰的潮起潮落,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思想、社会变迁、对外关系、农民起义等等,这些头绪纷繁、复杂多样的中国历史由作者以简练的文字、条分缕析、娓娓道来,在不长的篇幅中勾画出中国历史发展多样化的全景风貌,体现了作者的深厚功力。
第二,这部书的学术特点。《中华史纲》追诉了前代史学家的足迹,反映了作者创新的立题,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有许多鲜明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通史加封,体例严整,《中华史纲》以30万自的篇幅写出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在历史的纷繁复杂中,予以非常细致的条分缕析的叙述和分析,看似篇幅不长,但是分析却非常老道。二是主题突出,主线清晰。对于中国上下数千年历史,全书摒弃了细枝末叶,突出主题,详略得当,尤其对于历代治乱兴衰的形成、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拙易交待,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第三,注重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统一国家,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共同名称,在这个多民族统一国家是怎么形成的?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是怎么融合、怎么成长的,本书也特别清楚的交待。
第四,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本身就植根于中国悠久的历史之中,本书对中国历史详略得当的叙述,使读者可以油然升出对中国历史、中华文明创造中国历史辉煌的先人的敬仰,从而向读者传递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第五,全书以叙事为主,简明扼要,兼有分析评论,文字流畅,表述简练,详略得当。
第三方面的内容是总体的评价。《中华史纲》提纲挈领,要言不烦,既有宏观整体把握,又有不乏微观的个案叙述,文笔大气,文字明快,文风质朴,文气平实,读者在捧读之际,在得到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能得到强烈的阅读愉悦感,适合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社会层次的各界读者了解学习中国历史的阅读之需,是一本雅俗共赏的优秀的简明历史读本,读后令人受益良多。简而言之,《中华史纲》是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文风的,是中国通史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简明历史读本。我个人因为这个发布会,最近一个月也在反复看这本书,确实从中受益良多。
《中华史纲》的作者蔡美彪先生长期在近代史所工作,曾经长期协助近代史所的前所长、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撰写《中国通史》,在范老撰写的《中国通史简编(4卷本)》,蔡先生贡献良多。在范老去世之后,蔡先生又主持撰写完成《中国通史》的第5—12卷,所以蔡先生是中国古今历史造诣极深、学养丰厚的大家,在当下中国历史学界也是很少有的、能够通贯关古今的史学大家,否则很难写出这么一本历史著作。蔡美彪先生在80有余的高龄之际,一丝不苟、奋发有为,独立完成《中华史纲》,是他一生学问的集中体现,也是老一辈学者认真治学态度的最好写照。
第四个大的方面是社会意义。蔡先生在《中华史纲》的前言里说,编写这本书的宗旨是提供给工作忙碌的同志们、朋友们用不多的时间了解一下中华民族发展的概况,叙事酌取要指,文字务求简约,蔡先生自谦地说:这样做效果如何,就要请读者来评判。我认为,《中华史纲》的出版完全达到了蔡先生的写作初衷,既可以作为历史沿袭者深入研究历史的入门读物,又可为广大的历史爱好者了解中国历史,可以作为一个基础的读本。还可以为公务繁忙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习中国历史更好地治国理政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正是因为《中华史纲》具有上述多方面的鲜明特点,使许多读者,包括许多非历史专业出身的读者都非常喜看也爱看这样的历史读物,从而使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最后一个方面,和社科院创新工程的关系,《中华史纲》在撰写和完成出版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的大力支持,所以也是创新工程强调落实中央对中国社科院三个定位要求,强调学术创新,强调打造学术精品,强调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而取得的突出的成果。我的报告到此。谢谢。
下面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海鹏教授点评。
各位学者,各位媒体的朋友,我做一个简单的点评。《中华史纲》这本书严格说来不是一本学术专著,它是一本基于学术研究的普及性读物。刚才前面介绍的三本都是断代史的大部的书,《中华史纲》只是一本。上面三本都是断代史,一个朝代,一个时期的历史,《中华史纲》是写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刚才发布人已经讲了,蔡美彪先生完成这部著作时已经85岁了,他是接受中央有关负责同志的委托来撰写中国历史的普及读本。
我觉得这部书对于提供给我们现在工作很忙碌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来了解中国历史的大事,是一部很好的书。我通读了《中华史纲》,我想看看蔡先生是怎么在30几万字把中国5千年的历史写出来的,通读之后,深深佩服蔡先生的学术功力,他的确用30几万字把中国5千年的历史写出来了。但是他不是平均来用笔写5千年的历史,如果是这样写的话写不好,而是突出了重点,省略了一些东西。
突出的重点有:5千年的历史经历了很多朝代,唐宋元明清,南北朝等等,有过很复杂的时期,蔡先生对历代的治乱兴衰,对于历代的治国理政给予了高度的概括,这些治国理政当中透露出了哪些成功的东西,哪些失败的东西,哪些应该值得总结的东西,他都非常概略地点到了,我觉得这是很宝贵的。他抓住了中国历代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工具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明怎么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历代的重要思想家的重要思想贡献在哪里,他都做了非常简明的概括。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在五千年历史中是怎么形成和发展的,我觉得蔡先生的书当中就这个问题做了很好的。讲了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过程,对于我们今天认识中华民族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蔡先生分析了中国怎么从奴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又怎么从封建社会进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社会形态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的历史,寻找出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理论和看法。我觉得这是一本很值得推荐给社会大众,特别是值得推荐给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读的一本书,这本书去年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新书发布会,政治局委员刘云山同志出席了新书发布会,中央宣传部也专门把他和历史所编的中国历史简明读本一起推荐给全国的党政干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实杂志都专门发表了推荐文章。
我就做这么一个简单的点评,谢谢各位。
下面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黄兴涛教授点评。
各位学者,各位朋友,史学前辈蔡美彪先生多年追随范文澜先生编写这部通史,他集一身功力所著的《中华史纲》,我认真细致地读了两遍,以30万字的篇幅概括了民国以前数千年的中国历史,我个人觉得不愧为一部普及中华文明史知识、具有大家风范的优秀作品。我再做一点补充评论:
我觉得这本书有一个特点,就是不仅内容系统,而且叙述也很讲究,对中国历史上许多基本的知识点的提炼、叙述都很用心,注意在适当的位置自然而然地讲述出来,很便于读者接受。比如在谈到明朝朱元璋的年号时,作者对于“何为敢言”,何时开始中国皇帝年号几年,从哪年哪个朝代开始皇帝在位不再敢言,人们以其年号直接称在位的皇帝,比如朱元璋称洪武帝,这些叙述非常自然,对于非历史专业的一般读者来说也很有知识性。这是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非常重视疆域和民族问题,自觉注重展现中国多民族的融合史,对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发展过程解释得清晰准确,满怀深情,秉持理性,这点我有深刻的印象。这本书对中国历史上曾经活跃的重要民族都有记录和反映。比如第八章第四节作者特意列出民族语文这一部分,除了对汉语汉文有叙述外,专门介绍了契丹文字、女真字、西夏字、蒙古国字等等,可以说非常鲜明强烈地凸显了中华民族语言文化是多民族创造的,一体多元的多元、多彩特点。这也是蔡先生学术专长之所在。注重疆域的演变和民族问题,对今人借鉴历史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三个特点,结构合理,对文化问题的论述特别讲究。本书本来是以王朝更替为线索,以政治为主线,但是它也很注意揭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内容,特别是文化史内容,有很精心的安排和布局和反映。我个人是学文化史的,对这些问题格外敏感,本书对文化问题的叙述很有选择、很概括,也很精炼,有不少的部分很有见解。比如对宋元时期汉族语文出现的四个新现象的提炼和概括,我觉得富有见解,很精彩。有四个现象:一是以元大都方向为基准的形成,二是简化字的流行;三是体文的应用,四是拼音的出现,对每一个现象都有非常简明概括,还有评论,这种现象的出现对中华民族意味着什么,都有非常独到的评论,内容非常丰富,很有知识含量,也很见功力,这样的概括还是很多的。
第四个特点,概述语言简练、流畅,很有表现力,文字表述我很喜欢。刚才介绍人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这点评价是很到位的。
总体来说,《中华史纲》是一部具有系统性、很简洁,对中国历史知识有准确传播,内涵丰富,容易阅读,而且耐读的优秀历史普及读物。谢谢各位。
下面发布最后一本著作。下面请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发布《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尊敬的各位学界前辈、各位媒体的朋友,《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为落实江泽民同志要求全党、全社会应充分学习中国历史的指示编撰的。在编撰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历史所党委以及我们院创新工程的大力关心和支持,这本书是集中了我们所老、中、青三代学者组织编写而成。
日江泽民同志通览《读本》初稿后,为本书作序,再一次强调指出全党全社会学习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并向广大读者推荐这本书,他说,“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自觉学习历史,把提高历史素养放到更为重要的位置上来看待,多读一点历史特别是中华民族发展史,汲取经验,陶冶情操,开阔眼界,以利于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历史使命感,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和能力”,并且“希望大家能读一读”。
这本书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依据翔实可信的历史文献与出土文物考古资料,吸收学术界多年积累的力学研究成果而撰写的一本历史读物。本书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地叙说上自中国境内人类与文明起源,下到1911年辛亥革命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清朝灭亡的中国历史。全书40万字,附有彩图、黑白插图60余幅。读本既不是学术专著式的中国通史,也不是讲历史故事的通俗史话,而是近年来由高水准研究机构编写的一部面向全国各级党政干部和社会大众的中国历史基本知识读物,力图改变大部头的中国通史使一般读者难以阅读的现象,也力图纠正一些读物当中存在的基本历史错误的状况,所以我们这本书特别在基本历史知识的准确性上下了很大的功夫,需要各位媒体朋友核对历史问题材料的时候可以比较放心地用这本书。
这本书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立场观点正确,体现了正确的历史观。全书无论是绪论还是各个章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来考察中国历史,即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等基本原理来考察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及其变迁,但同时又紧密结合了中国历史的特点,并不完全是讲空洞的理论。
在绪论中,以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来解释文明起源及历代政治结构的演变,特别注重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及生产力在人类社会理事发展阶段中的作用。读本明确指出清代以前的中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几个阶段。其中夏商西周是奴隶制社会、春秋战国是奴隶制度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确立的阶段,鸦片战争以后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读本明确指出中国历史游子身的特点,但又不脱离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全书各历史王朝的撰写都注重了由经济变化所带来的阶层的变动关系,强调了阶级压迫所导致的农民起义的进步作用。相比最近这些年,很多通史当中,特别是关于阶级关系,战争的历史作用这样一些内容,很多都是被虚化了。
二、脉络清晰,结构合理,点面结合,突出重点。读本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历代治乱兴衰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中华文明的灿烂与辉煌为主线,以简练的笔墨,多层的结构、简明扼要地从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科技、民族诉之于中外关系等层面,展示了中国历史各时期的发展演变,勾画出中国历史的发展大势,再现了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风貌。
读本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影响各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与重要人物,承前启后,革故鼎新的历史变迁,富有启迪和借鉴意义的历史现象作为叙述重点,但又注重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简而不漏。读本高度重视普及,尽量减少古籍原文的引用,对比较生疏的史实、名物制度、词语概念等正文中叙述不详或不易理解者,用350多条注释加以简要注解、注音,恩因此全书具有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特点,这本书还邀请了各个领域里的顶级专家进行审稿,反复核对资料,确保了基本历史知识的准确性。
三、注重新材料、吸收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是否反映史学研究最新成果和是否运用新材料是衡量一部史学著作的很重要的标志。读本撰写的各个部门都注重新成果和新材料的停显:先秦部分,在文明起源中采用了“邦国”学说解释中华文明起源,吸纳了中国国家起源早于夏代的学说,并采用了复合制国家和单一制国家理论解释先秦国家向秦汉国家的转变。
秦汉部分吸收了新出简帛资料的内容,如关于汉初土地分配与继承问题,汉代户籍的文本问题,都吸纳了张家山汉简的材料。在唐宋部分吸收了在宁波天一阁新发现的《天圣令》的内容,从而使读者对唐律的形式有了最新的认识,这在以往通史中是没有的。在元代部分吸收了郭守敬“四海测量”其最南点在黄岩岛的最新研究成果,有助于读者,特别是广大干部关于南海问题的历史认识进行了解。在明代部分,关于白银流入及其历史作用的叙也吸收了学界新成果。全书尤重边疆和民族问题,元代和清代部分关于西藏问题的叙述尤为详备。
第四个特点是彰往察来,注重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读本》注重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对革新和励精图治所带来的社会繁荣,对腐败与吏治松驰所造成的王朝衰落与灭亡,对历代边疆民族问题处理的利弊,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书中都有十分清晰的总结分析。当时初稿出来以后,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同志审查了这本书,提出了四点意见,写了一封信,认为这本书观点正确,结构合理,彰往察来,体现了新的学术研究成果。
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新书出版发布会,有两本书一同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原中国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李文海同志在出版座谈会的发言上评价这本书出版非常适时,很有意义,适应了广大干部学习历史的迫切需要,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一部观点正确、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优秀历史教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高强同志在《人民日报》撰写评论文章,认为《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历史、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权威工具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同志认为这本《读本》是普及历史知识的一部作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历史过程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文化建设工作。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评价《读本》,认为它是一部观点正确、内容详实、结构严谨完整、体例统一、简明扼要、深入简出,能雅俗共赏的优秀历史教材。这本书出版之后,全国各大主流媒体和海外媒体纷纷介绍本书。读本发行之后,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并由新华网日发布2012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的文化类别之一种,众多网民发表评论。
全书发行10余万次,并且即将以日文、英文文字在海外出版,这本书出版之后应读者需要,我们又编了一本与这本书相配套的《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手册,以便于读者全面理解这本书。我们历史研究所以此为基础,与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联合制作了百集记录片中国通史,目前正在制作过程中。
以上是我的介绍。谢谢大家。
下面请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白云翔研究员做点评。
各位领导、各位学者、各位朋友,今天很高兴参加发布会,这本书出版之后,我进行了通读,读后我的感想是三句话:难度大、写得好、值得读。
难度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我们国家有200万年人类活动的历史,五千年延绵不断的文明史,形成了独具东方特色的中华文明。在一部仅有40万字的著作当中,如何将200万年人类活动史、五千年的文明史浓缩出来,并阐述其发展历程的特点是很难的。同时我们有优秀的传统,古代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但是在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社会重大变革历史问题上存在争论和不同的学术观点。在线索很有限的情况如何博采众长,充分吸收学术研究成果,如何在自成一家的同时,又尊重学术界的争论其观点同样是很难的,这是第二个难点。第三个难点,作为史学研究家来说,撰写专门的学术论文和学术著作很不容易,但是撰写通俗性的史学读物,尤其是严肃的史学读物某种意义上说同样不容易、很难的。这些困难对于史学研究工作者来说是一个挑战。令人敬佩的是,历史所组织读本的编写者们集体攻关,勇于接受挑战,克服困难,编写出来的这部非常大众的、高水平的、雅俗共赏的《简明中国历史读本》,非常值得祝贺。
写得好,这是一部理论水平高、知识丰富、史料详实、结构完整、内容系统、科学性与科普性兼备的《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在我看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读本既然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用唯物史观记录历史、评价历史,我们感觉到书中没有大量直接引用马克思主义的论述,当然篇幅所限无法展开详细的论证,但通篇贯穿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从生产力的发展观察社会关系的演进,与促进所有制为基础考察社会生产方式,从社会矛盾在运动中分析国家的起源、国家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历史演进,在整个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变迁进行客观评述,比如说关于私有制的起源以及意义,书中说相对于生产力低下的原始公有制,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推动了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转变。又比如关于书中公元十到十三世纪,也就是五代十国和辽宋西夏金时期的发展,纵观这一时期我国和民主政权之间既有政治、军事上的对立和碰撞,也有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各民族共同推动历史的发展,创造了多民族国家的灿烂文明等等。
《读本》从中国历史发展演进历史实际出发,一方面强调了全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注重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发展所在特点的阐释,就其系统性来说,全书将我国从远古到近代划分为11个历史阶段,对各个历史阶段王朝的兴亡更替、重大历史事件、政治制度、经济生活、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都有所叙述和评述,无疑是一部中国通史,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全景化。但是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为此,我们在全景式描述的同时,又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进行重点叙述,就是说在秦汉时期章节中用较多的笔墨叙述了当年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还专门就移民大潮与开发进行了叙述,在隋唐时期当中,专门叙述了科举制的建立,以及尚不完善之处等等,读本对中国历史的记录不仅系统完整,而且描绘得色彩斑斓。
《读本》立足于史学发展前沿,最大限度吸收了中国古代史学研究的科学成果,包括科学性和学术前沿性。历史是昨天和前天,历史上发生的一切已经成为定数,但是史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许多以往未知的历史事物文化现象不断被揭示出来,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紧跟学术前沿,吸收最新成果,反映最新进展,成为《读本》的一大特色。比如关于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和专制主义是这样写的,“中央集权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专制主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专制主义必须依靠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必须仰赖于专制主义,统一是中国历史的大势,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也存在各种温床,中国历史时期来说,同一国家的分裂主要是出于政治和民族的原因,这无疑是中国历史发展大势的新的认识。”
《读本》在研究方法和材料的取舍上,努力做到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有机结合。王国维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已经得到史学界的普遍接受和认可,文献史学和考古学作为古代史研究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并且缺一不可,已经成为当今史学界的共识,《读本》在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的结合上是很成功的,对于文字发明之前的史前时代主要是依据考古发现的研究成果,也辅助以文献记载。对于夏商周三代,大体上是以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为主,并且两者互补,对于秦汉及其以后各代,在以文献资料为主的同时,也尽可能吸收考古学研究成果。比如关于秦汉代的社会的叙述中,较多叙述了有关手工业考古发行的研究成果等等。
《读本》比较好地处理好了学术上自成一家和百家争鸣的关系,在中国史研究上,从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到一些具体的历史问题,往往存在学术争论,有的争论由来已久。如何在篇幅有限的通俗性史学读物中既能自成一家,又能把学术界的不同观点客观简明地告诉读者,《读本》采取了正文中讲作者的观点,注释中介绍多家之言的做法。举个例子,比如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性质,正文中说:“陶寺遗址很可能是帝尧陶唐氏的都城”,同时在注释中说明,“关于陶寺遗址的族属,有人认为是帝尧陶唐氏的遗存,有人认为是尧和舜的遗存,也有人认为是夏禹的遗存”。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这是一种尊重学术、尊重读者的成功做法。
《读本》在坚持科学性、学术性的同时,力求增强其知识性和可读性,使之成为一部严肃的通俗史学读物。为此一方面力求语言简明、朴实,并且重叙述,少论述,寓分析和论述于叙述之中,另一方面对一些历史知识型问题做一些的简明注释。对周祭制度,东汉的明堂、辟雍和灵台等“三雍”礼仪建筑,清代的“八旗”等都做了简要的说明性注释。同时,对一些古代人名、地名、事物等涉及的生僻字、疑难字还注上读音,这样做不仅极大地方便了读者,还丰富了书的信息量,有效地传播了历史文化知识。总之《读本》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是集科学性、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的简明的中国通史,是一部好书。
正因为是一部好书,所以值得读。通过《读本》,我们不仅仅可以获得一些历史知识,也不仅仅在于能够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从中可以客观地了解历史,正确认识历史,并从历史的变迁中总结历史经验,得到历史的启示。因为《读本》虽然很简明,但以正确的历史观,详实的材料和鲜明的特点,清晰的勾画出了我国200万年人类活动发展史之脉络,和五千年文明史及其发展演变和大势,深刻揭示了中国从远古到近代从氏族公社、早期国家到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演进过程及其动因、道路和特点,全面阐释了以最初的华夏族和后来的汉族为主体、在各民族交往和融合的过程中,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科学描绘了五千年来文明多元一体、渊源流长、丰富多彩的历史途径,展现出“中华民族始终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一次次站在人类文明辉煌的高峰”的历史画卷,以及中华文明对世界闻名做出的重大贡献。这在戏说历史、外传帝王将相、揭秘宫廷秘史等所谓历史类书籍泛滥的今天,《读本》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积极的社会意义,更加凸显了出来。一句话《读本》不仅适合广大干部阅读,而且适合广大青年学生和普通大众阅读,及时对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也是很有价值的一部好书。
最后,我想引用江泽民同志的话来结束今天的点评。江泽民在这部书的序言中写: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的《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为我们了解中华民族发展史提供了一部通俗易懂的读物,希望大家都能读一读。谢谢大家。
下面请北京师范大学吴怀祺教授点评。
各位同仁,今天有机会能够参加大会,能够学到一些新东西感到非常高兴。《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出版之后,好评如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当时我问了三个问题,第一,这个读本和咱们的世代友什么关系。这个读本究竟干什么?这个读本在我们的历史上有没有依据?有没有传统?第三,学术的视野究竟有什么特色?对于今后编写史学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因为我们今天的点评不仅仅是肯定团队所做的工作,而要更好地促进今后的史学工作,这是我的看法。
我的标题是:新时期史学的担当。副标题:读《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我想起了前几天嫦娥三号飞上了天,我想起了毛主席的一句诗词,38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这是我们的时代进入强国梦,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因此这个著作的出现是适应了这个时代需要,所以下面我分四个问题谈一谈:
第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简而有要地展示出新时期史学担当,学习历史,为的是实现中国梦和强国梦,江泽民同志为《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一书作了《高度重视学习中华民族发展史》,江泽民同志在序言中多次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他指出要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发展得更好,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和发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必须注重汲取和运用历史经验,科学把握和正确运用历史规律,正确借鉴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一个民族的历史,深刻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现在和未来,今天的中国从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史包含着治国安邦的深刻道理,也揭示了学习我国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学习中华民族发展史,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自强不息的精神源泉。《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显现新世纪史学要有学术上的群众观念,要自觉传承发展通史家风。
大师写简史,专家写读本,是民族史学的优良传统,是学术上的群众观点,集体撰写的成功著作总是众手修书,又能成一家之言,出自专家笔下的普及简明读物是一种再创作,这是我国史学史上的传统。
司马光写出294卷《资治通鉴》,反映周威烈王23年后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的1362年的历史,但卷帙过长,一般官员和士子是无法读完的,这就促使司马温公去写20卷稽古录,使一般人“庶几观听,不劳而闻见甚博”,这种为读者考虑的思想,是史学思想的发展。这部简而明的史书,独特的多样的编撰形式,以及史论,比起《资治通鉴》又有重大的发展。《稽古录》中“臣光曰”,体现出的史论,系统地论说历史兴衰之由,比起《资治通鉴》又有新特点,书中所论说的人才思想直是古代人才库的理念。
据有关资料,郭沫若兼任所长的历史研究所和由范文澜担任所长的近代史研究所,并由这两位史学大家牵头领衔主编中国通史著作,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他们两位及其后继者主编和主持编写了12卷的中国通史。而侯外庐在主编、写出5卷6册的中国思想通史后,又写出《中国思想史纲》。《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是这样优良传统的传承与发扬。
当代史学家继承发展这样的传统,白寿彝先生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被称之20世纪史学压轴之作,他主持的《中国通史》的编撰工作是从1975年开始的,当时的想法是写部通史,一部是小型的20万字,一部是中型的200万字,一部是大型的600万字,中型本有250万字草稿,因具体的困难没有进行下去,小型本,即《中国通史纲要》于1980年6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后来又有外文出版出版了英文本、日文本、西班牙本。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在结构上也是匠心独运。
第一部分是《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正文包括序论、第一至第十一章。
第二部分是有代表性的插图38幅,附在正文前。】
第三部分是《简明中国历史知识手册》,内中有一,中国历史名词,二,中国历史大事记,三,夏商周纪年表,四,历代年号及元表。还有:参考书目及中国历史名词索引,结构新颖,简而明,问图并茂,便于阅读,便于检索,处处为读者群考虑。
新世纪的通史家风是体现在历史唯物主义上,事实证是以历史唯物史观为指导,才能使简明历史读物具有我们时代的通史家风,简明的历史读本拥有广大的读者,从而发挥出时代史学的更大的正能量。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体现出了世界史的大视野与开阔的民族思想。
《读本》开篇的《绪论 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的第一句话,就以全球的文明史的眼光思考中国民族史。说,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文化区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渊源流长,同篇又说:“清末梁启超首先启用了中华民族一词,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其发展历程迂回曲折,有倒退,特别是鸦片战争后,更是饱受列强欺凌,但是在艰难困苦面前,中华民族始终表现出人民的凝聚力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一次次站在人类文明辉煌的高度。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这样的《读本》,读起来,更能发人深思,催人上进,犹如宋代杨万里评《通鉴纪事本末》说的话:“今读子袁子书,如生乎其时,亲见乎其事,使人喜,使人悲,使人鼓舞,未既而继之以叹且泣也。”振奋读者的精气神,所以这部著作是成功之作,是大视野,有民族文化探索的根源,也有时代性的特点,所以向作者们表示衷心的祝贺。谢谢。
特别感谢新闻界的朋友能够参与到这样一项有成果的发布中来,现在大家关心的可能都是时尚、电影,而今天能让大家看到,还有我们这样的人在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成果,还有多少人在为这样一件事情,几十年默默无闻地奉献着。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
图片内容:
图片大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2013年科研成果展示。中国网 郑亮
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2013年科研成果发布会。中国网 郑亮
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2013年科研成果发布会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中国网 郑亮
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张星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5卷本)》。中国网 郑亮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5卷本)》中国网 郑亮
北京大学原副校长、教授梁柱点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5卷本)》。中国网 郑亮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新城点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5卷本)》。中国网 郑亮
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2013年科研成果发布会现场。中国网 郑亮
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汪朝光介绍《中华民国史(36卷本)》情况。中国网 郑亮
《中华民国史(36卷本)》中国网 郑亮
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主任、研究员李学通点评《中华民国史(36卷本)》。中国网 郑亮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员章百家点评《中华民国史(36卷本)》。中国网 郑亮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宋镇豪介绍《商代史(11卷本)》情况。中国网 郑亮
《商代史(11卷本)》中国网 郑亮
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一曼点评《商代史(11卷本)》。中国网 郑亮
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点评《商代史(11卷本)》。中国网 郑亮
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汪朝光介绍《中华史纲》情况。中国网 郑亮
《中华史纲》中国网 郑亮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张海鹏点评《中华史纲》。中国网 郑亮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黄兴涛点评《中华史纲》。中国网 郑亮
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卜宪群介绍《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情况。中国网 郑亮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中国网 郑亮
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白云翔点评《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中国网 郑亮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怀祺点评《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中国网 郑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新中国官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