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假面骑士大乱斗人物包写乱天子横天子的书籍

凌力写的《暮鼓晨钟》这本书是我心里永远的烙印。  
  这是我看的第一套于历史相关的小说。刚刚初中,看《少年天子》看的满眼的泪,幼稚的笔也写了几篇评述之类,拙劣但是自己感动异常。续集《暮鼓晨钟》,玄烨和冰月和我差不多年龄,看得不只是感动,而是唏嘘了。小小年龄,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身不由己。    十年后,毕业前综合症,无聊的很,有去借了这本书,六十多万字,看到半夜一点半,竟夜不能寐,心痛异常。    从冰月和玄烨,一直到乔梦姑,柳同春,甚至索尼,鳌拜和玛尔塞,色色人等,都碰到了心里的那根弦。这些人物,都有着其他历史小说里少见的人性。    凌力和二月河同是陕西人,作品之中有着黄土高原那种黄钟大吕般的厚重。但是凌力是个女人,又是个学理工科出身后转为历史研究的女人。所以她的作品偏重于人文气息和文化思考,闪烁着母性的光辉,其中的女子和爱情都很出彩,又有理工的那种逻辑谨慎,波澜壮阔。    《少年天子》和《暮鼓晨钟》两部书,写的是两个少年天子,却有一个共同的文化侧重点,就是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满汉之间的,中西之间的。辅臣的守旧,时时记得如何马上打天下,却不懂如何治理天下,不得民心,他们骂着蛮子,却仍是极爱看南戏;安亲王岳乐和索额图,仰慕汉文化也颇得其中精髓,虽被满清贵族指指点点,却眼见庄园一天好胜一天;鳌拜指使杨光先掀起的天算案,虽以汤若望病逝杨光先擢升至钦天监告终,看似胜利,到最后还是南怀仁的西洋历取而代之;乔梓年,朱三太子,白衣道人时刻想着反清复明,却做出了一幕幕愚忠,卑鄙,可笑的事情,白衣道人也是感叹,朱家子孙若似鞑子小皇帝,大明何以至此……一串一串的冲突,没有哪个民族是绝对正确的,正确的是先进的文化。    从顺治和乌云珠的爱恋和玄烨和冰月的爱恋,也可看出文化上的选择。乌云珠母亲是江南世家才女,冰月是乌云珠义女。二人在相貌上都是那种温柔美貌的南国佳丽,和佟佳氏,赫舍里这等艳丽健美的北国胭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才华上,二人都是扫眉才子。乌云珠自不必说,冰月以“秋水淡于鸥”应对“春风狂似虎”见才思机敏;另有“闻木樨香否?知游鱼乐乎?”为园子的楹联,文采飞扬而闲适散淡;嫁于额附之后,可见弹琴,下棋的描写;还有曾央求老祖宗去看她的画。可见是琴棋书画样样皆通的才女。二人又不同于顾横波等江南才女,而是柔中有刚,会骑射的女儿。冰月和玄烨商议政事,因亲政之事掌掴额附,颇有见识。同样的女子还有孔四贞一个。三人无论血统满汉,均可称为神仙式的人物。    顺治心中苦闷,引乌云珠为知己,谈禅说诗弹琴皆为汉文化;玄烨对冰月是爱,对皇后只是敬,除了青梅竹马感情深厚外,皇后虽和冰月一样甚有才学,却缺少那一点子神韵,也就是汉文化的神韵。二位皇帝可以说是满清贵族中的异类,却标志着一个方向:向先进文化靠拢的方向,简而言之就是满汉一体。    而二位皇帝和弘光帝,朱三太子的对比更为鲜明。贤良和拙劣,仁慈和残暴……对待女子,也是一方是心灵交会,一方是强暴民女。玄烨更是始终努力学习儒家经典和西方历法算学。身为“正统”的明朝贵族,竟不如“鞑子”更能领会文化真韵。    《少年天子顺治篇》还算将就。《康熙篇》之所以拍糟了,就是缺在这点子神韵上。好好的一本书,被拍成言情剧,两个女子为皇帝争风吃醋,皇帝和额附各不相让。小家子气的爱恋,殉情。玄烨爱上的居然是一个小花小草星星月亮的小女子。书中是以花喻人,但请注意那是“白鹤卧雪”,汉文化里高洁的菊花。也只有那只叫小雪的小白猫带来些小女儿情态。若想表现玄烨对汉文化的倾慕,怎可让他爱上如此白痴兼小家子气的女孩子。尽得冰月优点的芳儿又偏偏没有那种神韵,虽是“四全姑娘”,也美中不足。    何苦糟蹋了这本书呢?塑造高大全的人物又不讨喜,弄出个悲悲切切的言情剧,有没有书里那种跌宕起伏的爱恋。让人心里发堵。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十二年前我第一次读暮鼓晨钟,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开始喜欢起关于清朝的历史小说。
    另外,书中的顺治和玄烨虽同是孝庄调教出来的,却是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父子二人虽然都倾慕汉文化,都想富国兴邦,都只真心爱恋一个女子,都为爱痴狂,但是明显可以看见不同。顺治聪明灵敏却有些喜怒无常,阴暗可怕,大概是被多尔衮压抑的心性。而康熙虽自幼丧母,却人格健全。在太皇太后的指引下一步步成熟。他自小威仪慎重,喜怒不形于色,大概只对冰月一人不隐瞒什么。才学品性智慧都是一流。对待鳌拜虽然深恨,却始终装出小孩子模样。虽挚爱冰月却不曾闹出宫闱弄得天下皆知如果像电视剧中那样,活脱脱是另外一个顺治,而芳儿竟成了他成长的导师。太皇太后的教导在哪里?玄烨若是如此,不知被鳌拜弄死多少回了。      
  等着看树姐姐的下文。  特别是顶这句话——  一串一串的冲突,没有哪个民族是绝对正确的,正确的是先进的文化。    
    支持楼主。这两部书也是我的最爱之一,特别是第二部。为此已经对电视《少年天子》将原著简单地宫闱纷争化非常遗憾,听说《康熙》篇拍的还不如顺治篇,连看的心思都没有了。等待几年以后有人重新拍摄。  
  树~~我对不起你,《暮鼓晨钟》俺没有看过,俺就是暗暗揣测,  “[电视]十年后重读小说《暮鼓晨钟》再度鄙视《少年天子之康熙篇》顺便说说书中的满汉 ”  这个题目后面有“全席”二字~~~俺就立马进来了,现在羞愧的溜走*-_-*~       
    想到玄烨对冰月的爱恋。不是对美色的贪恋,也不是贪恋小女儿情态。而是引为知己。无论是诗文品性还是性格爱好二人出奇一致。冰月可以看出玄烨在人前刻意隐瞒的情绪,玄烨也只有在冰月那里可以得到真正的解脱和情绪平定。玄烨也曾提出为了冰月不当皇帝了,和孝庄大闹,但是最终是在暮鼓晨钟中平定。在一生再无所爱,痛苦万分和失去皇位和万千子民间康熙选择了失去冰月。他的确没有像父亲那么殉情。那是因为他理智,放弃皇位于事无补,他却自小许愿做个有道明君。  最后一章,玄烨想起和冰月最后相对时,冰月的大眼睛和其中的理解。二人选择了以寂寞殉情。  玄烨始终带着冰月的绣的小红马荷包,始终知道真正爱他的只有冰月,相信如果战败是他,冰月会像玛尔塞陪鳌拜一样陪伴着他。二人的感情,比顺治和乌云珠更加互相信任,互相支持,而且更加克制,一己私念放在后头,令人敬佩。      
  作者:豁边茶杯 回复日期: 22:02:14 
    树~~我对不起你,《暮鼓晨钟》俺没有看过,俺就是暗暗揣测,    “[电视]十年后重读小说《暮鼓晨钟》再度鄙视《少年天子之康熙篇》顺便说说书中的满汉 ”    这个题目后面有“全席”二字~~~俺就立马进来了,现在羞愧的溜走*-_-*~    =================================================    宝贝~~~你是不是又饿了?    但是如果在这里灌水~~~~~~~~(树在一旁阴笑)        
    飞舞和玻纹jj来啦?    抱抱~~~~
    要熄灯了    明天再来续~~~~~~~~~
  顶一下,这篇文章……即使我一直都不怎么喜欢冰月,无论是书里的还是电视里的。
  放心好了,树,不灌水,再说灌水也解不了馋不是?嘿嘿~    作者:看落花飞舞 回复日期: 21:44:08 
    等着看树姐姐的下文。    特别是顶这句话——    一串一串的冲突,没有哪个民族是绝对正确的,正确的是先进的文化。      ==================================  虽然我没有看过这本书和这部电视,但是这句话真地说得好棒!  树真是好样的啊~~
  本人最讨厌顺治,不是男人。什么事情都埋怨别人。不是男人是对他最好的评价
  作者:qwe_asd 回复日期: 22:36:30 
  本人最讨厌顺治,不是男人。什么事情都埋怨别人。不是男人是对他最好的评价  ---------------------------  那是电视里的人,原著里多丰满多矛盾多有吸引力的一个人,有长情一面有冷酷一面,有果断一面有脆弱一面,英姿勃发文武双全却又为情所困更为朝野中不同的思维不同的利益所困,社会问题和性格弱点共同造成个人的悲剧结局和朝政改革的暂时停顿。不但让你了解历史,还能让让你思考现在,不但回味个人情感,更值得回味的是制度、文化和人性的交织与冲突。那才是精彩故事,虽然具体细节不尽符合史实,但原著的着眼点、关注的问题、具体的内容都是从历史社会基本人性的角度出发,其高度和厚度是电视无法相比的。看电视看到十几集都没看出书的痕迹,还在后宫几个女人圈里来回扯,太吃惊失望了当时。还有孝庄那么端庄睿智的人给改编演绎得象常见的影视作品里的慈禧。编剧刘恒当初还说原著过于温和,他要改编得更加符合史实,结果改编得很多时候就只是在后宫的几个女人里来回打滚,那些有血有肉的朝野人物提前呈现出多年以后才有的以及我们在各个清宫戏里面都熟得不能再熟的单一的奴性,朝廷纷争的真正原因,那些社会现实民众的情况描述得少而又少,小说里那条平民线几乎荡然无存也没有合适的替代。造成剧中好些人物的冲突、情绪的起伏缺少足够的理由,很多时候靠演员的阴森的表演虚张声势,不免显得矫情,说服力不够(不怪演员)。就像他以前把自己好好的《没事偷着乐》改成粉饰太平的电视剧《贫嘴张大民》一样庸俗化。相比之下,《少年天子》改得更糟,张大民还算有趣。想起来就有点郁闷。邓超和郝蕾的表演不错。  
    回来续帖    现在,天涯的满汉之争,大汉民族独尊和为满清歌功颂德的声音都不小,看过好多类似的帖子,甚至说起唐装旗袍就骂满洲鞑子怎么样怎么样,还有鼓吹满蒙性能力的,真真可笑。    我在发这段话以前先说明:凌力是陕西延安人,余秋雨是浙江余姚人(今慈溪),金庸是浙江海盐人,孔尚任是山东人(应该是曲阜人),我祖籍山东,现在东北。均为汉族,无满清血统。    看《暮鼓晨钟》会注意到一个问题。凌力笔下的贤愚与民族无关。  康熙和朱三太子相比,绝对是云泥之别。看看康熙勤政和学习的时候朱三太子在做什么,国破家亡了,他不思进取,倒是在女色上记得《周礼》上说的三宫六院。不得意时把气统统撒在梦姑身上,梦姑先是被他强暴,后来又被打得体无完肤。在他的口里知道,明朝当年每年进献200个8-12岁的幼女,据说是补!他的叔父弘光帝,南明小王朝的那位“帝王”一夜间强暴致死两个幼女。好好的不学,荒淫无道倒是学了个十足十。回想那个二十几年不上朝的万历帝,弄出宦党魏忠贤的明朝帝王,明朝若不亡国,倒是天理不容了。  而配角中,可称贤良的有汤若望,龚鼎孳,陆健,索尼,苏纳海……无道小人也有张汉,鳌拜,苏克哈萨等人。而吕之悦和安亲王岳乐更是是好友兼知己。冰月和芳儿的出彩也是出在汉家学识才华和满族女儿的矫健上。  贤愚忠奸无民族之分。    而余秋雨,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他,都得承认他写了一些不错的文章,尤其散文。有一篇是《一个王朝的背影》,专讲避暑山庄,而由此写了一些点评清朝算是比较公允的话。  里面首先提到了汉族的民族情绪:  “我们这些人,对清代总有一种复杂的情感阻隔。记得很小的时候,历史老师讲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时眼含泪花,这是清代的开始;而讲到“火烧圆明园”、“戊戌变法”时又有泪花了,这是清代的尾声。年迈的老师一哭,孩子们也跟着哭,清代历史,是小学中唯一用眼泪浸润的课程。从小种下的怨恨,很难化解得开。  老人的眼泪和孩子们的眼泪拌和在一起,使这种历史情绪有了一种最世俗的力量。我小学的同学全是汉族,没有满族,因此很容易在课堂里获得一种共同语言。好像汉族理所当然是中国的主宰,你满族为什么要来抢夺呢?抢夺去了能够弄好倒也罢了,偏偏越弄越遭,最后几乎让外国人给瓜分了。于是,在闪闪泪光中,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汉奸,什么是卖国贼,什么是民族大义,什么是气节。我们似乎也知道了中国之所以落后于世界列强,关键就在于清代,而辛亥革命的启蒙者们重新点燃汉人对清人的仇恨,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化”的口号,又是多么有必要,多么让人解气。清朝终于被推翻了,但至今在很多中国人心里,它仍然是一种冤孽般的存在。”    但是这是民族正统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是符合历史的,顺应人心的,但是后一段话更让人注意:  “汉族当然非常伟大,汉族当然没有理由要受到外族的屠杀和欺凌,当自己的民族遭受危难时当然要挺身而出进行无畏的抗争,为了个人的私利不惜出卖民族利益的无耻之徒当然要受到永久的唾弃,这些都是没有异议的。问题是,不能由此而把汉族等同于中华,把中华历  史的正义、光亮、希望,全都押在汉族一边。与其他民族一样,汉族也有大量的污浊、昏聩和丑恶,它的统治者常常一再地把整个中国历史推入死胡同。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有可能作出超越汉族正统论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又未必是倒退。” “满族是中国的满族,清朝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统观全部中国古代史,清朝的皇帝在总体上还算比较好的,而其中的康熙皇帝甚至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之一,他与唐太宗李世民一样使我这个现代汉族中国人感到骄傲。”“《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是孔老夫子的后裔,连他,也对历史转捩时期那种盲目的正统观念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他把这种怀疑,转化成了笔底的灭寂和苍凉。”    
    金庸写《书剑恩仇录》的时候乾隆是个不怎么样的皇帝,到了《碧血剑》,袁承志在屋顶听范文程和皇太极谈话也曾暗暗心惊:“这鞑子皇帝当真厉害,崇祯和他相比可是天差地远了。我非杀他不可,此人不除,我大汉江山不稳。就算闯王得了天下,只怕……只怕……”隐隐觉得闯王的才具与此人相较,似乎也颇有不及,只不知心中何以会生出这样的念头来。又想:“这皇帝的汉语可也说得流利得很。他还读过中国书,居然知道卞庄刺虎的典故。” 而《鹿鼎记》里,小玄子倒是个不错的皇帝了。评价和道德观也在变。    在《暮鼓晨钟》的结尾,凌力曾提到柏杨的《中国史纲要》,原话记不得了,大意是:“站在当时的视角看,灾难是惨痛的,而站在整个历史的视角看,却并非如此。朱明王朝积重难返,领土只剩下300多万,在19世纪的列强瓜分狂潮中,中国将四分五裂,像犹太人一样走上复国之路。而中国人历来没有犹太人那种强烈的宗教信仰,中国将永无复国之日!虽是在晚清的瓜分中,中国失去了近二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中国还剩一千多万,基本是完整的,为将来的复兴创造了条件。”  而凌力也举了个例子,广东新会在明末曾迎数百百姓进城,并非仁爱之心,而是“无粮后十日军粮”,而被围困,百姓的确被……(汗了)。在战乱中,无论是汉族之间的战乱,还是各个民族之间的战乱,都没有百姓的好日子,受苦的永远是百姓平民。  公道的讲,“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除了当时八旗子弟的残暴凶狠外,也该怪罪朱明王朝的腐败无能。而这种无能,间接的造成了百姓的沉重灾难。        
  楼主,到了明朝那个时代,亡不亡国,已经不应该由君主的贤愚来决定了.万历不临朝,但这个国家还可以运转,朝廷中甚至出现了"非君"浪潮,这在清朝是不可想象的.这说明什么,说明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当成熟的官僚体制,可以不依靠皇帝而作为,从另一方面,就可以说明君主专制是减轻了.而到了清朝,在西方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同时,中国的君主专制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所以,清朝的各位明君,反而是中国的劫数,中国的倒退.  没错,康熙的确喜欢西学,但他始终把它当作个人的爱好,而没有把它运用到建设国家上去.西方在大发展的时候,我们却在故步自封,较之你看不起的明朝,火器在军事上得到广泛运用,嘉靖年间,一半以上的水上部队使用火器,到了被大家诟病更深的万历,这个比例达到了70%.朝廷上下,对西方的先进技术是积极学习,积极应用,并且加以发展的.在陆军中还首次运用了车载火器.  当然,这个国家积病已深,上下腐败,也是合该灭亡.但历史的阴差阳错,导致了中国被落后的游牧渔猎民族统治,满族自恃马上得天下,对先进武器毫不重视,使中国回到冷兵器时代.另一方面,加强君主制,禁锢思想.终清一代,无论是科技,军事,还是思想的发展,都远远比不上前朝.更落后于世界,1840年后的悲剧,早在清兵入关的那一刻,就被注定.  再者,你也承认,朱三太子的种种荒淫,是凌力虚构出来的.你怎么可以在小说的基础上,讨论历史呢.  最后声明一下,我所指落后民族,仅指文化落后,毫无歧视满族之意.我想当年满族文化之落后于汉族,是不争的事实吧.对清朝的批评,也与现在的满族人无涉.
   "公道的讲,“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除了当时八旗子弟的残暴凶狠外,也该怪罪朱明王朝的腐败无能。而这种无能,间接的造成了百姓的沉重灾难。"    楼主此话,寒一个...首先满清入观是历史的偶然,明朝的腐败和这些屠杀并没有必然联系.比如如果是李自成的大顺则不会有这些屠杀.  其次,我们能说,公道的讲,600万犹太人被屠杀除了当时的纳粹残暴凶狠外,也该怪罪犹太人的软弱无能(两千年前以色列亡国),而这种无能,间接的造成了自身的沉重灾难么?  
    我曾经去过沈阳的故宫,后宫和北京的完全是不同的风格。基本上就是个大院子,一个妃嫔一个房子,屋里甚至还有一做饭的大锅。饮食绝对没有那么精致。但是养育出了强壮的子女和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三次高峰。本人在东北,也认识一些满族人,虽已汉化,却也有点儿祖先遗风。健全,骠悍,格外的具有精神力。而呆在北京故宫的深墙大院里几百年以后,又是活脱脱另外一个朱明王朝。生命力消失殆尽。    好好的可以拍出韵味的电视剧,还可以宣扬主旋律的,给拍俗了,真是可惜啊~~否则即叫好又叫座,岂不乐哉~~    回头说一句:《红河谷》里,藏族土司曾伸出一只手,五个手指握成拳头……    我不多说了:)        
  作者:衡阳燕去 回复日期: 10:39:09 
     "公道的讲,“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除了当时八旗子弟的残暴凶狠外,也该怪罪朱明王朝的腐败无能。而这种无能,间接的造成了百姓的沉重灾难。"        楼主此话,寒一个...首先满清入观是历史的偶然,明朝的腐败和这些屠杀并没有必然联系.比如如果是李自成的大顺则不会有这些屠杀.    其次,我们能说,公道的讲,600万犹太人被屠杀除了当时的纳粹残暴凶狠外,也该怪罪犹太人的软弱无能(两千年前以色列亡国),而这种无能,间接的造成了自身的沉重灾难么?      ================================================    不深辩解,容易辩解出大乱子    我原意是朱明王朝如果励精图治,不那么腐败没落,就没有满清入关的机会,也就没有那么大的屠杀。                
      另外,请注意,我强调了“间接”    
  汉族的确没满族彪悍,ETC,ETC...  但为什么是满族汉化而不是汉族满化呢  而且汉族曾经彪悍过,但我们农耕文明的本质和它的发展,注定我们会发展成一个温和的民族.  这个封建社会的第三次高峰,不要也罢,这是个拖中国后腿的高峰...就比如现在我们决不会要什么尧舜一样的明君来统治我们一样...更别提乾隆时期百姓惊人的贫穷...
      请仔细读帖子,抱歉我不回答你了。怕绕来绕去被砸~~~      
  我不需要你回答也不是砸你,只是觉得你从小说看历史的角度有点怪
    嘿嘿,小女子有些鄙陋,看《清史稿》会头疼~~~    还是看小说的好~~大言不惭地说:窥一斑而知全豹:)        
  二月河是山西人啊,咋变成陕西了?
  看《清史稿》就更要不得了,谁都知道,《清史稿》是一帮清朝的遗老们做的,思想基本上是反动的。
    一串一串的冲突,没有哪个民族是绝对正确的,正确的是先进的文化。楼主说的这句话算是正确的,可是,满清的入关,明显的就是落后的文化征服了先进的文化。你既然以文化来论,但你的通篇却是以君主的愚贤来做结论的。很同意楼上一位的这段话:       作者:衡阳燕去 回复日期: 10:31:33 
    楼主,到了明朝那个时代,亡不亡国,已经不应该由君主的贤愚来决定了.万历不临朝,但这个国家还可以运转,朝廷中甚至出现了"非君"浪潮,这在清朝是不可想象的.这说明什么,说明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当成熟的官僚体制,可以不依靠皇帝而作为,从另一方面,就可以说明君主专制是减轻了.而到了清朝,在西方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同时,中国的君主专制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所以,清朝的各位明君,反而是中国的劫数,中国的倒退.    没错,康熙的确喜欢西学,但他始终把它当作个人的爱好,而没有把它运用到建设国家上去.西方在大发展的时候,我们却在故步自封,较之你看不起的明朝,火器在军事上得到广泛运用,嘉靖年间,一半以上的水上部队使用火器,到了被大家诟病更深的万历,这个比例达到了70%.朝廷上下,对西方的先进技术是积极学习,积极应用,并且加以发展的.在陆军中还首次运用了车载火器.    当然,这个国家积病已深,上下腐败,也是合该灭亡.但历史的阴差阳错,导致了中国被落后的游牧渔猎民族统治,满族自恃马上得天下,对先进武器毫不重视,使中国回到冷兵器时代.另一方面,加强君主制,禁锢思想.终清一代,无论是科技,军事,还是思想的发展,都远远比不上前朝.更落后于世界,1840年后的悲剧,早在清兵入关的那一刻,就被注定.    再者,你也承认,朱三太子的种种荒淫,是凌力虚构出来的.你怎么可以在小说的基础上,讨论历史呢.    最后声明一下,我所指落后民族,仅指文化落后,毫无歧视满族之意.我想当年满族文化之落后于汉族,是不争的事实吧.对清朝的批评,也与现在的满族人无涉.  
  读历史书才能勉强叫做窥一斑而知全豹,读现代人的小说书想这样太难了.清朝历史不必从清史稿入手,明清时代的笔记很多的(8是笔记小说)
  刚才在 娱乐八卦 看了楼主发的同样的文章,回了一贴如下:    清朝的错误不仅仅是入关时进行的大屠杀,更是在于它所执行的一些反动的政策  比如:种族隔离性质的政策,八旗制度、旗俸、旗民不通婚、对东北其统治者“龙兴之地”的隔离……,这些都是把一族的利益置于其它民族之上的表现 ;  为了维护统治者民族的本体利益,对汉人的民族意识采取防范态度,甚至不惜对整个社会进行思想上的沉重压制。说到“汉文化”,可以做到画形画像,可是又哪里有去深入思考和发展的可能?  在政治、经济方面,沿袭的是原来最保守的一套生产及管理制度,再伴随着思想文化上的僵化过程,使得商业、贸易、手工业受到严重压抑,一些生产上的技术不进反退。  
    作者:tigerzhu 回复日期: 13:09:51     ==============================================    小女子读书不多,为自己的无知汗流浃背。    小小辩解几句:    我通篇的意思,应该可以看出来:先进的文化最后同化落后的文化。只有文化的先进,没有民族的先进。比较清初和清末,满清是被汉文花同化。不管他是马上得天下也好,游牧民族落后也好。    而朱明腐败没落,被清所灭是偶然事件,被灭却是必然事件。论才干能力不如满清有生命力是必然的。    不知道如果不是满清统治中国,而是另外一个汉族政权,结果如何。只是历史不容假设。    我只是不喜欢很多人把满清统治完完全全看作是一段屈辱史,甚至  试图否定清朝的存在。但是历史是在那里存在的。        
      尤其想强调的是:没有什么,也没有哪家是正统。皇位不是说他家得到了就必须坐到地老天荒。    即使是以君主的贤愚判断,判断的标准也是汉文化的标准。也就是说满清的康熙比朱明末期的君主,更符合汉文化对君主的衡量标准。并非扬满抑汉    
  树美眉,昨天看你开这个帖子,就有些担心。  现在看来…………  抱歉,不能也不想帮你辩了。
  无分满汉,天下一家,当年是遥远的理想,现在是更遥远的理想。
  当年,无分满汉,天下一家,是谁的理想?满族统治者?汉族老百姓?当年汉族百姓对满族的统治其实并不抵制,直到他们发现了自己连民族服装都不能保留.是谁粉碎了这个理想?是写着诗的文人,还是拿这些诗当罪证,消灭他全家,把他从坟墓里拉出来鞭尸的人?  无分满汉,天下一家,当年从来就没有过这个理想.  现在,也不是理想,事实上我们已经一家了.除了满族同学可以加分生两个BB以外 :(
  满清的祸害我认为有如下几条:  1,残杀、压迫汉族,就像世界上任何一个帝国内部的民族压迫一样,都是不可原谅的,作为汉族人尤其不能忘记这段耻辱,虽然没有道理罪责于今天的满族人;  2,把一种非常落后的社会体制和文化观念强加于中国人,导致了中国社会整体上的衰败和落后;  3,出于对汉人的猜忌而拒绝变革,是中国错失了亡羊补牢的机会,完全可以假设汉人的皇帝在关键时刻会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来做出是否改革的决策的,明朝和宋朝的皇帝就是例子,特别是明朝的皇帝,从来没有在民族大义上作半点退却。再说,日本明治维新的事实也说明,改革会巩固皇权,应该说本民族的皇帝在改革的问题上是没有顾虑的。
  谈谈顺治帝 (清史杂谈转贴)     顺治其实和他的后代子孙同治是一个类型的人物,只是,他有个好爹,又有个好儿子,再加上个好妈和好叔叔,所以,等于白拣了一个皇帝当。如果,就是按照他的为人行政,满清连关都进不了。顺治说白了,就是老百姓说的混球一个,不过,是个运气好的混球而已。         多尔衮在位的时候,顺治连个屁也不敢放,见天忍着,多尔衮一死,顺治的大板牙马上就呲出来了,他叫来郑亲王济尔哈朗,问他皇帝的玉玺怎么能跑到睿亲王府去呢?老郑也蒙了,一个月前,刚刚给多尔衮送葬,追封成宗义皇帝,现在,何以又问起这挡子事呢?可是,老郑是什么人啊?那多机灵啊,想当年,他爹、他哥,都让他大爷和他堂兄给弄死了,但就他没事,还封王,而且,皇太极那爆脾气,谁他不骂啊!多尔衮、多铎、连亲儿子豪格都不放过,可就有一样,从来不骂老郑,看看,这就是修行!老郑一琢磨,对了,皇帝老侄子变心了,于是,马上给多尔衮端出来了,恰好,多尔衮的没死的亲哥哥英亲王阿济格不服管,让在京的议政王大臣给参了,好,有兴一起来,有老郑这边撑着,顺治胆子大了,他比万历狠多了,万历就是整了张居正一家,顺治一下子就灭了10家!英亲王赐死,儿子也赐死,当年上三旗的赫赫名将、祖父努尔哈赤的爱子、追杀李自成的功臣就此完活!(阿济格的后裔直到乾隆43年前后,才蒙恩赏还红带子和闲散宗室的名号,英亲王的后代孙子敦敏兄弟和曹雪芹关系很好),这还不算,顺治他爹当年瞧得上眼的几位拜音图兄弟(努尔哈赤的侄子)、谭泰、告密起家的冷僧机、文字满洲的刚林等等,全给宰了。范文程也吓得请假检讨,顺治一下子牛 逼 大发了!他觉得这还不过瘾,于是,举行鞭尸仪式,多尔衮死了也不放过。多铎死后追夺爵位,降封郡王。正白旗的苏克萨哈逢迎顺治,告密多尔衮说他老小子要谋反,这一来,牵连的人更多,几乎酿成大祸。要不是南边战事吃紧,顺治还能整死一批。         顺治这个人不定性,他要是喜欢谁,恨不得管人家叫爹,二陈(陈名夏、陈之遴)得宠的时候,顺治总是找陈名夏聊天,还人摸狗样的作诗,后来,陈名夏也是嘴欠,给顺治出主意说是要想不费吹灰之力平了南边,就一招准灵,“复我华夏衣冠”,好麻,这一下,让宁完我、冯铨几个汉 奸 狗屎抓住了把柄,一个本子上去,论绞!顺治的残暴,是群臣有目共睹的,不过,后代人多是不注意这方面的记载,再加上康熙为他老子遮羞,所以,300多年了,几乎被历史湮没了,清初最祸害人的几条法令像圈地法、逃人法,顺治亲政以后,变本加厉。彷佛鬼子进村一样。顺治这个人还不爱听逆耳忠言,谁要是一说,他一看是满人说的,立刻大骂说是忘本!有时候高兴了还给你一大耳光,他的亲弟弟,皇太极的幼子襄亲王博穆博果尔就是让他一耳光给搧的回家上了吊(这不是因为劝谏,是因为顺治想霸占人家的老婆,就是后来的董鄂妃),要是汉人,他就威胁人家说你是不是想学陈名夏?         顺治私生活方面也不太正常,为了董妃,谁也不理,爱谁谁,都滚一边去,董妃生了个儿子,夭折,追封荣亲王,而且,超规格赐祭,其实是按照太子的礼仪来搞的,后来,康熙说过他当年“无一日承欢于世祖膝下”,康熙对他哥哥裕亲王福全说要是那个死了的荣亲王活着,皇位谁都没戏!要不怎么说,顺治做事出尔反尔,明朝宦官当权为乱,清初多尔衮的时候很注意这一点,控制的很严,顺治不管那个恢复了13衙门24局,后来,脑瓜皮一热,想明白了,又立了个铁牌,说是宦官不得与政,与者杀无赦。          不过,顺治在汉化方面步子迈的很大,很多满洲大臣反对,他就说要整死人家,就做了这么一件明白事,临死前还后悔了,说是有违祖制,狠狠的把自己臭骂一顿,没有那个皇帝的遗诏是罪己诏,偏偏顺治就这么干,有人还说这是孝庄太后和辅政大臣干的,实际,按照顺治的人性看,这类不着调的事一准就是他自己干的。         如果,把中国历代王朝(大一统)的庙号世祖的皇帝排列出来,顺治是最臭的一位,汉世祖刘秀,那是千古一帝的人物,晋世祖司马炎早年也不荒唐啊。元世租忽必烈那是元朝的皇太极加康熙,说来说去,就是顺治最臭,可是,傻人有傻福,愣让他给撞上了。造化弄人!   
    忽必烈除了统一中国,赚得“混一六合”的世祖庙号,也没干过什么出色的事,光是海上征日本,被“神风”吹得东倒西歪的平底船就够丢份了。况且,如果不是南宋大将刘整反水,蒙古是没那么容易突破长江防线的。出征日本,刘整倒是丢了性命。为宋叛臣,为元赤子。倒也难得。  元倒是挺得汉族士大夫的心,明初仍然有不少被迫在新朝为官的元遗民“身在江南,心在塞北。”相比而言,大清就不怎么成功了。
  是说书怎么说到历史问题上去了?!
      2月河是河南南阳人...        .
  唉,可惜了凌力这么好的两本书,当初说要拍《少年天子》我还颇高兴,结果跟凌力的书完全是八竿子打不着啊,我觉得根本别说是人家的小说改编还好些啊,完全没把书里面清初的历史画卷展现出来,就是个后宫戏了。尤其是孝庄和贵太妃,寒啊~~
       作者:magda 回复日期: 16:51:16 
      无分满汉,天下一家,当年从来就没有过这个理想.    现在,也不是理想,事实上我们已经一家了.除了满族同学可以加分生两个BB以外 :(  ---------------------------  即使今日也难说。    有一位新窜出的佟姓男星出了一本名为《赫图阿拉梦》的书。    书我是没看,光看名字也知,这不是汉族人能搞出来的。    毕竟汉人如果深切怀念那段历史,就真是贱到家了。    为了一件衣服而杀人,全世界也只满清入关一例。
  呵呵!我水王来了!签名永远不换!   就是为了鄙视现在有些衣冠楚楚,满口礼仪道德的伪君子还没有这些江湖朋友讲信用和职业道德!  
2003年当时我女友要办一个“大专毕业证”,当时办证的要求女友把资料和照片邮寄给他,证件办好后贩子给女友邮寄回来,前一段,女友找一个专业“网络代办证件”的(他邮箱)办“英语四级证”和“本科毕业证”问办证的怎么给他照片和资料,办证的让女友把数码照片传到一个指定的邮箱,没多久做好的证件就传到女友的邮箱里,后来我看女友拿到贩子EMS特快来的证件,和真的一模一样,跟她同学的真证件对比几乎就看不出来真假!大家说这叫不叫与时俱进???他留的邮箱(请把#符号替换成@符号,谢谢合作),呵呵,有需要的GGJJDDMM也许可以救个急,别砸我啊,现在社会不就是认证件不认能力吗?!  
  明朝的失败在于其糟糕透顶的财政和宗室制度,就明朝皇帝们的平均素质而言并不糟糕,起码比之清朝并不逊色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动漫人物大乱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