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罗隐《筹笔驿》诗歌艺术手法法比较

毛泽东与罗隐
在公开发表的毛泽东诗词中,我们见不到有为罗隐写的诗词,但毛泽东对罗隐却也心向往之。据毛泽东逝世后,参加过毛泽东藏书整理工作的人统计,毛泽东圈点过的罗隐诗,就有91首之多,与毛泽东最喜爱的唐朝诗人“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不相上下。后人多因为辛文房《唐才子传》之误,很少选用罗隐的诗文,惟有人民领袖毛泽东给予了正确的评价。毛泽东不但喜欢罗隐的诗,而且由喜欢诗而喜欢人,对罗隐身世遭际深刻理解和同情,对罗隐的军事才能也十分赏识。
毛泽东读的《通鉴纪事本末》,在第220卷上有这样的一段记载——
唐末藩镇割据,江东纷扰,镇海、镇东节度使钱鏐与黄巢所属孙儒旧部作战时,在杭州修筑城垒,对身旁的幕僚说:“十步一楼,可以为固矣。”当时罗隐在钱鏐的手下当掌书记,他说:“楼不若皆内向。”从此,人们都以罗隐的话为准。
毛泽东对罗隐的话,逐字加了旁圈,并且批注道:“昭谏亦有军谋。”以此观之,足见了毛泽东这位大政治家、大哲学家、大军事家的慧眼。毛泽东倾心于罗隐,其心境与倾心于屈原、贾谊、刘蕡大同小异,也是因为罗隐很有才气,又很不得志。
罗隐生活的时代,正是李唐王朝急转直下、由盛转衰的时代。朝廷内部各派系的纷争;藩镇与藩镇之间、朝廷与藩镇之间的混战;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连绵不断。内忧外患的李唐王朝,摇摇欲坠,瓦解之后几近土崩。生于斯,长于斯的罗隐,虽然有大才大志,却也难于伸展。怀才不遇的感慨,对现实不满的激愤,必然流于笔端,传于诗文。所以,罗隐的诗文,大都是激愤之作。甚至在与妓女的诗词唱和中,也没有忘记发泄自己的愤愤不平。在他的《赠妓云英》诗中,我们看不到艳词丽句,见到的却是满腔激愤。诗曰:
锺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罗隐的才气名声很大,当年他的顶头上司钱鏐,就曾经赞誉他为“黄河信有澄清日,后世应难继此才”。后来,《吴越备史》的作者,把这句诗写进了《罗隐本传》,充分肯定了他的文才。但是,罗隐却没有因为自己的文才而科举中第,十次投考进士,十次落第不中。
《唐才子传》说罗隐“恃才忽睨,众颇憎忌。自以当得大用,而一第落落,传食诸侯,因人成事,深怨唐室。”
这段评价有失公允。罗隐的“十上不中第”,非因“恃才忽睨,众颇憎忌”,而是因为他写了《谗书》,并且以此来讥讽当时的朝政。尽管当时的唐王朝已经是江河日下,日薄西山,但是它的统治者,也决不容许来自民间的指责。触犯了统治阶级,统治阶级就容不得这种跟自己对着干的人物,更不能叫他中第出仕。可见罗隐的悲剧是与统治阶级不合拍,又专门揭统治阶级的疮疤,总想挖尽腐败,还老百姓一个清平世界的结果。
如果说还有什么原因,那就是唐朝科举制度本身的问题。唐朝的科举制度有着明确的要求,《新唐书"选举志》说:“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四事皆可取,则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得者为留,不得者为放。”第一条就是相貌,虽然不是选美,但长相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据说罗隐长相很丑,显然第一条就不过关。至于罗隐丑到何等程度,我们无法知道。因为没有画像流传于世,更没有图片录像为凭。但有一个传说故事,可以佐证。
据说当时的宰相郑畋很器重罗隐的才学,罗隐也经常将自己的诗稿投给郑畋。郑畋有个女儿,长得很漂亮,而且喜欢吟诗作画。看到罗隐神采飞扬、遒丽脱俗的诗稿,以为是个何等翩翩美公子。于是,爱屋及乌,存了切慕之心的郑小姐,朝思暮想,患上了相思病。一天,听说罗隐到相府拜访郑畋。郑小姐就跑去会客厅,从屏风后偷看。这不看还好,一看却使郑小姐后悔终生。写出如此风情篇章的罗才子,竟是这等丑陋不堪。从此便“恨屋及乌”,再也不读罗隐的诗了。罗隐由此得名“丑才子”。
其它三条都过硬,只此一条就把天下的才子挡在门外了。因为有了这一条,像罗隐这样“性简傲,高谈阔论,满座风生。好谐谑,感遇辄发”,又不会阿谀奉承的人,恐怕就与科举中第无缘了。事实上,这一条越到后来越成为重要的标准,以至到了宋朝,这一条就成了唯一的选人标准。宋朝的洪迈在《容斋随笔》卷十“唐书判”条下就说:“宋朝初年,选人还有唐代遗风,经久便四去其三,只凭长相选人了。”
但是,罗隐的不得志,也成就了他现实主义诗人的盛名和后人赞誉的文学事业。尽管那盛名之下的成就里更多的是揭露与抗争,愤世与疾俗。罗隐怀才不遇,必有感慨;对现实不满,必有激愤,写《谗书》也就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情。他在《谗书》自序中说:“取其所为书诋之曰:他人用是以为荣,而予用是以为辱;他人用是以为富贵,而予用是以为困穷;苟如是,予之书乃自谗耳,目曰谗书。”后人亦说“所为谗书,乃愤闷不平之言,不遇于当世而无所以泄其怒之所作。”
鲁迅先生对罗隐及唐末的小品文有着极高的评价。鲁迅先生在《小品文的危机》中说:
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文放了光辉。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皮日休和陆龟蒙自以为隐士,别人也称之为隐士,而看他们在《皮子文薮》和《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糊涂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皮日休和陆龟蒙是和罗隐相通的,都是科举和仕途上多坎坷的现实主义诗人,但罗隐的小品文比皮日休、陆龟蒙二人更胜一筹。
罗隐的诗,虽不见于《唐诗三百首》之类的唐诗选本之中,那多半是含有文人相轻式的嫉妒在里面。但这并不影响世人对罗隐诗歌的喜爱,虽然那诗歌也同他的小品文一样的明快和犀利。一代伟人毛泽东对罗隐的诗十分喜爱,尤其喜爱罗隐的咏史诗。毛泽东对罗隐的《筹笔驿》多有偏爱,几次圈点。诗曰: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怨谯周。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李商隐的咏史诗很多,也很有名气,其中也有一首《筹笔驿》,诗曰:“鱼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这首诗虽然被收入到《唐诗三百首》之中,那是因为选编者看中了李商隐的名气,就诗而论,李商隐的《筹笔驿》比起罗隐的《筹笔驿》,就“稍逊风骚”得多了。
古人替西施做翻案文字的很多,并不新奇。但罗隐的《西施》却独有见解,诗曰:
家国兴亡自有时,越人何苦进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罗隐不但不把亡国之罪强加于“红颜祸水”,使历朝历代女子蒙受不白之冤,而且认为封建王朝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规律。此种观点,正值李唐王朝已经到处显现着灭亡征兆,统治阶级又都把这罪过,一股脑推到女人身上的时候,罗隐“起特奇”,大胆揭露统治者的虚伪,大胆为无辜受害的女子伸张正义,尤其难能可贵。
历史上,帝王出了事,总要找些“替罪羊”来为自己顶罪,许多史书也常常于有意无意之间,为这些帝王开脱罪责,把亡国的罪过强加到无辜的女子身上。唐玄宗时发生的“安史之乱”,是使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开始,这场军事政变,完全是唐玄宗自己惹的祸,可是,人们却把罪责一股脑地推到了杨贵妃的头上,而且还把这位“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美女子,推上了断头台,制造了一场千古奇冤。
李商隐对这起冤案有些不满,曾经写《马嵬》诗为杨贵妃翻案,诗中除了对唐玄宗有些嫖客之间妒忌的幸灾乐祸之外,就是对唐玄宗的凄楚哀惋;对杨玉环的美丽和钟情,还有些吃醋捏酸的味道。诗曰:“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穿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李商隐在唐朝诗人中,虽然善嫖之名不及白居易、元稹、杜牧之流,但看他与妓女唱和的诗就知道,他也是妓院的常客。所以,李商隐看李隆基与杨玉环,总有一种嫖客看嫖客的心态。罗隐不同,罗隐虽然也偶尔去喝花酒,但他不是妓院的常客,他看李隆基与杨玉环,就没有嫖客看嫖客的心态。罗隐爱憎分明,并不把乱世的罪责推给弱女子杨玉环,而是直刺荒淫无度的唐玄宗。罗隐在《华清宫》一诗中写道:
楼殿层层佳气多,开元时节好笙歌。
也知道德胜尧舜,争奈杨妃解笑何。
在《帝幸蜀》一诗中写得更加干脆,直接质问逃亡巴蜀避难的唐僖宗,说他根本就没有资格埋怨女人,你的祖宗唐明皇,把“安史之乱”的罪责,推到杨玉环的身上,这回你还能怨杨玉环吗?诗曰:
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在《马嵬坡》一诗中,罗隐则对杨玉环更多是同情,诗曰:
佛屋前头野草春,贵妃轻骨此为尘。
从来绝色知难得,不破中原未是人。
罗隐的咏古诗是出了名的,毛泽东喜读他的咏古诗,是因为在那诗里,充满着唯物论的观点,与毛泽东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罗隐在《王浚墓》一诗中写道:
男儿未必尽英雄,但到时来即命通。
若使吴都犹王气,将军何处立殊功。
王浚是西晋大将,大练水军,破东吴有功。罗隐在诗中不仅仅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酸楚感叹,更含有一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千百年来,人们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即:是英雄造时事,还是时事造英雄。罗隐认为是时事造就了英雄,所以他对王浚的这段历史作了上述客观的评价。
晋武帝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晋朝益州刺史王浚率八万大军,乘着相连百里的战船,自武昌顺风顺水而下,浩浩荡荡,敲锣打鼓,直逼石头城。孙皓反绑双手,抬着棺材,到王浚军营门前投降。
东吴王朝末代君主孙皓,是孙权的孙子,算是第三代,东吴政权到了他的手里,已经是腐败透顶了。陈寿在《三国志》里说:“皓既得志,粗暴骄盈,多忌讳,好酒色,大小失望。”孙皓在晋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十二月,把国都由武昌迁回建业,第二年六月兴建昭明宫,俸禄二千石以下的官吏,都亲自进山督促伐木。大规模开辟园囿,兴建土山、楼台,极尽才艺工巧,工程、劳役的花费以亿万计算。
当时东吴的民风奢侈,民间争相奢华,家里没有一锅米、一石粮的积蓄,出门却都穿着丝织的艳丽服装。朝廷有人屡次向孙皓上书,劝谏他应该勤政戒奢,端正民风。但是孙皓从来不听,腐化日甚一日。
陈寿对东吴的这位亡国之君作了这样的评语——
皓之淫刑所滥,陨毙流黜者,盖不可胜数。是以群下人人惴恐,皆日日以冀,朝不谋夕。其荧惑、巫祝,交致祥瑞,以为至急。况皓凶顽,肆行残暴,忠谏者诛,谗谀者进,虐用其民,穷淫极侈。宜腰首分离,以谢百姓。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西塞山怀古》中,也怀着与罗隐同样的心情,记录了这段历史,但刘禹锡更多是感伤,诗中见不到唯物论的观点,其诗曰:“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帆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古垒萧萧芦荻秋。”
罗隐对秦始皇的评价,也与古代文人大相径庭,他对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壮举,充分肯定,而对六国的所谓“英雄”们,罗隐不屑一顾。他在《始皇陵》一诗中写道:
荒堆无草树无枝,懒向行人问昔时。
六国英雄漫多事,到头徐福是男儿。
徐福何许人也?徐福就是徐市,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五代后周的义楚和尚在《义楚六帖"城廓"日本》中记载:“日本国亦名倭国。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今人物一如长安。”据义楚自述,这一说法得之于他的日本朋友弘顺和尚。据说至今日本新宫市还保留着徐福和他的侍员七人墓、徐福祠等遗迹,每年八月新宫市还要举行大祭仪式。甚至有人提出,徐福到日本后建立了日本王朝,徐福就是神武天皇。《太平广记"神仙三》上也有关于徐福的记载。由此可见,不论有无徐福这个人,有关徐福的传说,却真真地在中日两国流传着。
罗隐认为,六国君主反对秦始皇统一中国,算不得英雄,他们不如一个徐福,远渡重洋,去开辟新的天地。这不是对秦始皇个人功业的赞扬,而是对一个民族走向统一文明的歌颂。
同样,在《焚书坑》中,罗隐从另一个角度写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含蓄之中别有新意:
千载遗踪一窖尘,路旁耕者亦伤神。
祖龙算事浑乖角,将为读书活得人。
毛泽东对此诗也作了圈点,而且在最后两句下面加了密圈。毛泽东很关注前人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评价,罗隐友人章碣的《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多为后来人称道,毛泽东也非常喜欢。
对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评价,罗隐、章碣,以及人民领袖毛泽东,是英雄所见略同,都有点反潮流精神。毛泽东也有关于这方面的诗,他在《读〈封建论〉致郭老》一诗中就有: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罗隐对一代大儒董仲舒的直言评价,在封建社会也是极为大胆的。《董仲舒》诗曰:
灾变书生不合闻,漫将刀笔指乾坤。
偶然留得阴阳术,闲却南门又北门。
儒学一向被统治阶级奉为正统,董仲舒又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祖师爷,罗隐大胆嘲讽,足见他的潇洒。
董仲舒曾经给汉武帝上《天人三策》,系统阐述了他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他著有《春秋繁露》,认为《春秋》一书著录了长时期的天象资料,集中了天人相与之际的许多解释,所以后世言灾异要以《春秋》为依据。他主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神化专制皇权,力图把封建政权和族权、神权、夫权紧密结合起来,而四种权力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所以长期为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所拥护。而罗隐能够在那个时代对董仲舒大胆讽刺,实在是难能可贵!
罗隐也间或有消极和低沉的情绪流露于诗中,但他的消极,不是醉生梦死、沉湎于声色酒肉的颓废,不是超脱尘世、遁入空门的虚无,而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受压抑的血泪呻吟,是他对世事沉浮客观冷静的观察。以下三首诗就是罗隐心境的直白。
《自谴》: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偶兴》:
逐队随行二十春,曲江池畔避车尘。
如今赢得将衰老,闲看人间得意人。
《东归别常修》:
六载辛勤九陌中,却寻归路五湖东。
名惭桂苑一枝绿,鲙忆松江两筋红。
浮世到头须适性,男儿何必尽成功。
惟惭鲍叔深知我,他日蒲帆百尺风。
毛泽东对这三首诗多次咏读,多次圈点,也看出他对罗隐的深刻理解和同情。毛泽东终其一生,在哲学、政治、军事诸多方面都获得巨大成功,而且为中华民族成就了千秋伟业。能够对一位科举挫折,政治坎坷的古人,如此的看重,除开自身的伟大之外,能不说明罗隐的才华和人格魅力?!
其实,罗隐并非是一味抗争和激愤,也有专述平和道理的文章。《谗书"辨害》就是告诉人们办事要以小服大,不可顾小局而坏大局。这不是很好的工作方法吗?
《谗书"蒙叟遗意》虽然是一则寓言,不足百字,却把今天人们才提倡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等等,讲得十分明白和透彻。文章说道——
上帝既剖混沌氏,以支节为山岳,以肠胃为江河,一旦虑其掀然而兴,则下无生类矣。于是孕铜铁于山泽,滓鱼盐于江河,俾后人攻取之,且将以苦混沌之灵,而致其必不起也。呜呼!混沌氏则不起,而人力殚焉!
罗隐也同其他的知识分子一样,奔走于公卿之门,希望得到引荐,求得功名。但他从来没有卑躬屈节的向人哀求,他希望在受到别人尊重的条件下,使自己的才华得以发挥。他在外面颠簸多年,后来回到老家,去见钱鏐,想在钱鏐幕下讨个谋生的差事,但钱鏐拒不见他,后来罗隐给他写了两句诗——“一个祢衡容不得,思量黄祖漫英雄。”
钱鏐一见这两句诗,二话没说,就把他留了下来,而且礼尚有加。
祢衡这个人,大家是知道的。《后汉书"祢衡传》说祢衡“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祢正平裸身骂贼”的故事,后来被改编成戏剧《击鼓骂曹》,一直在民间流传,所以这个祢衡就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了。当时很有名气的孔融,比祢衡年长一二十岁,可二人却是忘年交。孔融深爱其才,在曹操面前大加赞赏祢衡。于是,曹操就召见祢衡。曹操虽然也酷爱文学,而且还是“建安文学”的主要开创者之一,但他一向不把文人放在眼里,对祢衡也不例外,因此故意戏弄他。但祢衡也不是好惹的,他也当众羞辱了一番曹操。后来,老羞成怒的曹操,使借刀杀人之计,把祢衡送与刘表,刘表又转送江夏太守黄祖,黄祖终因祢衡言不逊顺,把他杀了。
《三国演义》对此有一段很意思的描写——
操遂使人召衡至。礼毕,操不命坐。祢衡仰天叹曰:“天地虽阔,何无一人也!”操曰:“吾手下有数十人,皆当世英雄,何谓无人?”衡曰:“愿闻。”操曰:“荀蔼、荀攸、郭嘉、程昱,机深智远,虽萧何、陈平不及也。张辽、许褚、李典、乐进,勇不可当,虽岑彭、马武不及也。吕虔、满宠为从事,于禁、徐晃为先锋;夏侯蔼天下奇才,曹子孝世间福将。安得无人?”衡笑曰:“公言差矣!此等人物,吾尽识之:荀蔼可使吊丧问疾,荀攸可使看坟守墓,程昱可使关门闭户,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牛放马,乐进可使取状读招,李典可使传书送檄,吕虔可使磨刀铸剑,满宠可使饮酒食糟,于禁可使负版筑墙,徐晃可使屠猪杀狗;夏侯蔼称为完体将军,曹子孝呼为要钱太守。其余皆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耳!”操怒曰:“汝有何能?”衡曰:“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上可以致君为尧、舜,下可以配德于孔、颜。岂与俗子共论乎!”时止有张辽在侧,掣剑欲斩之。操曰:“吾正少一鼓吏;早晚朝贺宴享,可令祢衡充此职。”衡不推辞,应声而去。辽曰:“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操曰:“此人素有虚名,远近所闻。今日杀之,天下必谓我不能容物。彼自以为能,故令为鼓吏以辱之。”
来日,操于省厅上大宴宾客,令鼓吏挝鼓。旧吏云:“挝鼓必换新衣。”衡穿旧衣而入。遂击鼓为《渔阳三挝》。音节殊妙,渊渊有金石声。坐客听之,莫不慷慨流涕。左右喝曰:“何不更衣!”衡当面脱下旧破衣服,裸体而立,浑身尽露。坐客皆掩面。衡乃徐徐着裤,颜色不变。操叱曰:“庙堂之上,何太无礼?”衡曰:“欺君罔上乃谓无礼。吾露父母之形,以显清白之体耳!”操曰:“汝为清白,谁为污浊?”衡曰:“汝不识贤愚,是眼浊也;不读诗书,是口浊也;不纳忠言,是耳浊也;不通古今,是身浊也;不容诸侯,是腹浊也;常怀篡逆,是心浊也!吾乃天下名士,用为鼓吏,是犹阳货轻仲尼,臧仓毁孟子耳!欲成王霸之业,而如此轻人耶?”
罗隐常自比祢衡,可见他也是一个不阿权贵的耿直之士。何况唐朝的科举制度,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是风气大坏,到了非依靠权贵推荐,否则就不能及第的地步。连韩愈也是在京城盘桓了十数载,东投西靠,奔走于豪门之间,才于唐德宗八年考中进士。像罗隐这样“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的贫寒之士,想要考中进士,的确比登天还难。为了生计,罗隐则不得不投奔郡守,做幕僚佐吏。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这是罗隐对诸葛亮出众才华的颂扬和钦佩,同时也是对诸葛亮未能实现初衷的惋惜。当然也是对自己一生不得志的真实写照。
罗隐的时代早以成为历史,但是,历史却没有因为罗隐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结束,而不再出现罗隐式的悲剧人物。这也许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所以对罗隐寄予极大同情的真正原因。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千里山河轻孺子如何解释?唐朝诗人罗隐《筹笔驿》中的“千里山河轻孺子”如何解释?_百度作业帮
千里山河轻孺子如何解释?唐朝诗人罗隐《筹笔驿》中的“千里山河轻孺子”如何解释?
唐朝诗人罗隐《筹笔驿》中的“千里山河轻孺子”如何解释?“千里山河轻孺子”会不会是指国家轻视天子,因为当时诸葛亮统揽朝政,根本不把刘禅放在眼里。而不是“孺子轻千里山河”,请赐教。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诸葛亮死后,魏将邓艾率军攻蜀,谯周劝后主投降.后主听了他的话投降了.蜀国千里山河,孺子阿斗轻轻地断送了.两朝冠剑:指在刘备和后主两朝的文臣武将,主要是指诸葛亮,他既管政事,又管军事,是两朝冠剑.他如有知,一定是恨谯周的.这里应该是指将大好河山轻易地,随随便便地,拱手让给他人.是古文倒装句式,轻孺子应是孺子轻.诸葛亮揽朝政后,并没有轻视刘禅,反而毕恭毕敬,否则蜀国也不会那么快就灭亡了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诸葛亮死后,魏将邓艾率军攻蜀,谯周劝后主投降。后主听了他的话投降了。蜀国千里山河,孺子阿斗轻轻地断送了。两朝冠剑:指在刘备和后主两朝的文臣武将,主要是指诸葛亮,他既管政事,又管军事,是两朝冠剑。他如有知,一定是恨谯周的。这里应该是指将大好河山轻易地,随随便便地,拱手让给他人。是古文倒装句式,轻孺子应是孺子轻。诸葛亮揽朝政后,并没有轻视刘禅,反而...
两朝冠键解释错了→ 这四首诗,你更喜欢哪首呢?
您是本帖的第 758 个阅读者
标题:这四首诗,你更喜欢哪首呢?
等级:新手上路
门派:无门无派
12:11:00 )
这四首诗,你更喜欢哪首呢?
下面四首诗,均是相近题材诗作,你更喜欢哪首呢?欢迎发表高见,有独到见解的中秋有礼物! (一)罗隐《筹笔驿》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二)李商隐:筹笔驿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三)温庭筠《过五丈原》铁马云雕久绝尘,柳营高压汉营春。天晴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象床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四)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23:11:30编辑过]
等级:论坛游民
威望:5文章:126
经验:1671
门派:无门无派
20:59:00 )
杜甫的《蜀相》是最深入我(人)心的,也是艺术感最强烈、技巧性最明显的,绝对是是七律的典范之作;但是更合我意的还是温庭筠的《过五丈原》,第一次读的时候震撼好久;罗隐的《筹笔驿》也是好诗,虽然这种手法现在被用的泛滥了;李商隐是我最喜欢的诗人,但是真心觉得这首《筹笔驿》比不上《利州江潭作》、《隋宫》。
地黑L吹海去,世g原未有斯人。
等级:新手上路
门派:无门无派
21:17:00 )
幼时听姥爷谈诗,每及温庭筠,总言八叉之才无限神往拜服之意,当时读韦庄温庭筠令词较多,总认为温庭筠是风格比较绮靡的鸳鸯蝴蝶派。后来读大学,系统读了温庭筠的诗词集,读至“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已是凌朔古今;而过陈琳墓、过五丈原、苏武庙三首怀古之作,雄浑沉厚,八叉之才,简直无所不能。
等级:版主
威望:18文章:4011
经验:28631
门派:无门无派
15:54:00 )
还是老杜味厚。
等级:论坛游侠
经验:1725
门派:无门无派
12:24:00 )
罗隐之作,中二联精工大气。温庭筠之作,艺术感染力较强。李商隐之作,骨力稍弱。杜甫之作朴厚。
等级:论坛游民
门派:无门无派
19:03:00 )
喜欢第四首    
我的象棋笔记
等级:新手上路
门派:无门无派
9:58:00 )
杜甫的喜欢得太久了,无法正常品鉴其它。其实我并不喜欢杜甫这个人。
等级:刚刚注册
门派:无门无派
12:20:00 )
喜欢罗隐的。
Powered By
CopyRight &
本站编号:闽ICP备号 福建省通信管理局求李商隐《筹笔驿》赏析_百度知道
求李商隐《筹笔驿》赏析
好的有追加
CTRL C+V就算了 那个我也会 能不能自己写点啊各位老大 我就是不会才来这问的
提问者采纳
在今天的四川广元县北、诸葛亮等人便成为他诗歌中常见的题材,被驿车押送到洛阳去了,地名:六百多年过去了。颔联却说他徒有神智、议论。  他年锦里经祠庙,蕴藏着诗人深沉的感慨、激愤与无奈相交织的情感,怎能述尽自己的吊古伤今,栅栏,也是在暗中赞叹他独撑局面,一木难支”的宿命悲凉,有感而发,运筹帷幄又有什么用呢。诸葛亮早年躬耕南阳时“好为《梁父吟》”,柳仲郢结束东川节度使的任职、彷徨无依的感慨。诗人既为他势单力薄、张飞无命早亡,出降时也曾经过筹笔驿,关张无命欲何如  诸葛孔明真不愧有管仲和乐毅的才干、王粲,聚集变幻?  他年锦里经祠庙,纵使有千般能耐。作者往往以个别虚词点缀其间,猿猴和飞鸟还犹豫着不敢靠近,这时坐的却是传车,祭祀诸葛亮的武侯祠就建在那里。  徒令上将挥神笔。  可是紧接着诗人又来了一个转折。  这两句,歌词悲凉慷慨。“善言情者。“忝”。尽管诸葛亮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政治远见、汉高祖,他又能怎么办呢,又是一抑。“简书”。  评 解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在于善于用抑扬交替的手法,指古代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管仲和乐毅、万般雄心,途中经过筹笔驿。“犹疑”、笔力雄健。诗人以肯定的语气说。  【题 解】  李商隐常常借对历史人物的怀咏来表达自己感时伤世的情怀,为蜀汉立下不朽功劳,因古人把字刻在竹简上而称之,肃然起敬,又能怎么样呢。诸葛亮隐居南阳时,寓有自己志向不遂的感慨,借以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驿;今日经过丞相出师的故地、蜀。正如何焯所说、之功,隐含讽刺之意,  终见降王走传车。正如纪昀所说、感时伤世的情怀,在为其事业未竟深表惋惜的同时、“风云”作为筹笔驿的实景;风起云涌,风云长为护储胥  诗人来到筹笔驿。后主刘禅是皇帝,曾驻扎在此筹划军事,邓艾伐蜀。李商隐大中五年曾前往拜谒,并且议论更为突出、不得天助感到惋惜和同情,更见遗憾之深,有着浓重的末世情怀。  管乐有才真不忝。  管乐有才真不忝,常常自比为管仲和乐毅,死而后已,出山后果然奠定了魏。  筹笔驿,是肯定诸葛亮为一代英杰。《梁父吟》本是古代的一首挽歌,是赞扬其治军严明,曾经写下了为诸葛亮抱恨的诗篇,唐代绵州绵谷县境内,诸葛亮失去羽翼,尚未正面着笔就已经使人复见诸葛孔明的风烈神威、叙事,  风云长为护储胥;“真不忝”的极度推崇和“欲何如”的苍凉追问,这里专指军令文告;但在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上有其独到之处,篱笆,使人一唱三叹:诸葛亮真不愧有管仲和乐毅的才干、之智,也使本诗一看即为商隐诗,梁父吟成恨有余  “锦里”,诸葛亮大挥神笔。是啊,抒写“出师未捷身先死。  徒令上将挥神笔,转有余味,终见降王走传车  可是,诗人的感情突然由景仰变为激愤,蜀汉归于败亡,写下了这首咏怀古迹的诗篇、军事才能,诸葛亮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艰难地支撑着局面。说猿,前后呼应,帮助燕昭王成就大业、乐毅、之才。“储胥”,自然环境的描写中融入了个人浓厚的感情。因此,被征为吏部侍郎,挥笔书写公文,以咏叹贯穿始终的本质上的抒情性,是抑,  梁父吟成恨有余,尤在抑扬顿挫处。  昔年诗人经过锦里瞻仰武侯祠时,本诗蕴含着“大厦将倾、“终见”,可最终的结果呢。  《筹笔驿》沉郁顿挫。  “猿鸟”,同样也蕴含着诗人惋惜,是驿站的意思?诗人在种种赞叹之后,面对诸葛的遗迹,李商隐的这两句诗就是极好的代表,像是为古人长久护卫着当年的军营壁垒。  大中九年(855)。乐毅是战国时期燕国的名将,贾谊,全家东迁洛阳、吴天下三分的局面,指诸葛亮。  句 解  猿鸟犹疑畏简书,至今军威尚存,渲染了一种肃穆的气氛,是极写其威严、写景几种表现手法都有。”抑扬顿挫的唱叹和大开大阖的议论归结到最后是“恨有余”的浩叹。该诗的主题虽然与大多数凭吊诸葛亮的作品相似;说风云还在护卫营垒,犹主帅。诗人在这里用“梁父吟”指代自己寄托政治感慨的诗篇,又是一扬,本诗抒情?不争气的后主刘禅最终还是投降做了俘虏。这最后一联?  “管乐”。由于作者对诸葛亮的敬仰。魏元帝景元四年(263),深感余恨未尽,这区区纸笔怎能道尽武侯的千古遗恨?后主孱弱,风云仍为之变色,可是关羽和张飞早早丧命。这首《筹笔驿》和《武侯庙古柏》都是写诸葛亮的名篇,曾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失去了得力臂膀,即文书,终见后主投降。相传诸葛亮出师伐魏时,后主刘禅出降。从字面上。如“徒令”,以见言外不尽之意。抑扬之间。今天我们见到的《梁父吟》托名为诸葛亮所作,自成面貌,因而名为“筹笔”  猿鸟犹疑畏简书。对句写关羽,风云护其藩篱,然而这种种铺垫最后都是为突出一个“恨”字,手下得力大将又相继战死,可是关羽和张飞早死。  首联说猿鸟畏其军令,亦是盛赞其政治、能力非凡,  关张无命欲何如,即《武侯庙古柏》一诗,在成都城南,但写景而情在其中”(清·况周颐《蕙风词话》)。  这两句以虚写实,看似与杜甫的《蜀相》一脉相承。颈联出句称他无愧于管仲,尽管他鞠躬尽瘁、鸟都畏惧诸葛亮的军令,愧:诸葛才高。  除了悲剧意味这种鲜明的个性特色外,这里指军营的壁垒,继之以痛惜之情,此诗“结局隐然自喻”。“传车”,曾大败强大的齐国:“议论固高,在对比中显示诸葛亮之威,常使英雄泪满襟”的遗憾,是扬,同时寓有诗人怀才不遇。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国,未必是当年他所吟诵的,似乎依然畏惧诸葛亮森严的军令,是古代驿站的专用车辆。“上将”,畏缩不前的样子。李商隐随他一块回长安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③上将,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似乎仍在护卫着诸葛亮的军营;许印芳:何焯:旧址在今四川省广元县北;亮躬耕垅亩;纪昀,此真得其骨髓矣。储胥。《潜溪诗眼》称此二句&quot:管仲是春秋时齐相。以往论者多将此诗与杜甫《蜀相》相提,称为简书。谁将《出师表》。关张无命,此诗实则更近于杜甫《咏怀古迹》第五首(诗附于次);
②猿鸟。这两句说诸葛亮确有管:指诸葛亮?锦里,三四句斗然抹倒,他人亦不能及也:《三国志·蜀志》载,故址在成都,皆融抒情、乐之才。《方舆胜览》;才命相妨&quot。传车。&quot:不能长寿;鱼鸟&quot,笔笔有龙跳虎卧之势;
⑤他年。景元四年(263)。《梁甫吟》:军营。
④管乐句,悲凉慷慨。此诗之艺术成就确可比肩《蜀相》:空,一问为昭融,曾作《武侯庙古柏》诗,写了这首咏怀古迹诗,于抑扬顿挫中突出诸葛亮&quot,不能辅助他。&quot,不仅感叹武侯怀旷世奇才却难成功业、写景:&quot:&quot注释
①筹笔驿。徒。评析
张《笺》定此诗于大中九年(855),诸葛武侯祠所在地:&quot。这也是古代士人文学中一个永恒的生命主题,刘禅投降,无奈关,途中经过蜀地的筹笔驿,白白地;诸葛亮自比于管仲。张飞被部下张达范强谋害。此指诸葛亮军中的文书,尤当观其抑扬顿挫处,全家东迁到魏都洛阳。这两句说诸葛亮军令严明:古时驿站备用的长途运载车辆,又自有议论;沉郁顿挫、叙事;;不忝。《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称此二句&quot:-作&quot。&quot。《瀛奎律髓汇评》;之悲剧。唯博陵崔州平,义山学杜:锦城。这两句深为诸葛亮惋惜。《三国志·蜀志》。&quot。无命;议论固高:指蜀后主刘禅降魏、议论为一体之作,意境宽然有余,然后以五句解首联,魏大将邓艾伐蜀。简书,谓为信然;玉垒经纶远:古人在竹简上写字,曾大败齐师。乐毅是战国时燕国的统帅,被孙权所杀。&quot。此诗所谓《梁父吟》,此真杀活在手之本领,他孤掌难鸣:&quot:诗人吊古伤今。降王。&quot:此言往年,并为他未能实现统一中国的志愿而深感遗憾,连他驻地附近的猿,好为《梁父吟》,乃指自己所作《武侯庙古柏》诗。而风云长聚,金刀历数终,使人一唱三叹、张命短;起二句斗然抬起;属对亲切,而且深为自己怀才不遇而感伤、鸟都心怀敬畏:关羽守荆州:无愧。&quot,史论味道很浓,不逊色,转有余味;写得诸葛武侯生气奕奕、乐毅,蜀诸葛武侯出师:&quot,六句解次联、颍川徐庶与亮友善,作者随东川节度使柳仲郢还朝:&quot。诗中对诸葛亮表示崇敬,指大中五年(851)到成都;《梁父吟》本属挽歌,有句云,尝驻军筹划于此;筹笔驿在绵州绵谷县北九十九里,时人莫之许也。&quot。但以内容而论
第二个写得好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筹笔驿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