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的革命故事小故事50字

读《刘少奇的故事》有感文档 (6)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0.50
读《刘少奇的故事》有感文档 (6)
读​《​刘​少​奇​的​故​事​》​有​感​文​档​ ​()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历史频道
值班斑竹:
&&论坛声明:本帖由网友上传,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转帖请注明作者及出处。删帖申请,请邮件与我们联系(邮箱:xhwjbx@xinhua.org),中介或代理机构勿扰。
1955年刘少奇反对陈毅当元帅:替粟裕争机会
&于& 14:10 &发表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佚名,原题:《刘少奇为何极力反对陈毅入选“十大元帅”?》
刘少奇是毛泽东最得力的助手与第一个接班人,曾在二十余年间受到毛泽东格外的倚重、信任。复杂激烈的党内斗争中,毛泽东之所以笑到最后,最高领导地位与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得以最终确立,都有刘少奇殚精竭虑的汗马之功。
刘少奇也因此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全党二把手。
但毛泽东的信任似乎有一个前提,这位二把手不能插手军队,或者说拥有自己的“山头”与“嫡系将领”。这也是后来两人不幸翻脸时,毛泽东对刘少奇说“你有什么了不起,我动一个小指头就可以把你打倒”的自信之源。
因此,刘少奇虽然曾做过新四军的政委、新四军军分会书记乃至中央军委副主席,但还是没有机会在军事上成就亮点,未能成为后来的三十六个军事家之一,头上也就只有政治家和理论家的桂冠。
刘少奇与粟裕的认识较晚,是在“皖南事变”前夕的1940年。后来,刘少奇对粟裕的信任与推举也是不遗余力的。
这年10月,粟裕和陈毅取得黄桥战役大捷后,与南下的八路军第五纵队会师。当年长征的红军主力与南方丛林的游击队,六年后终于再次融合在一起,也就是喜欢舞文弄墨的陈毅在诗里记叙的一件大事:“十年征战几人回,又见同侪并马归。”
粟裕以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的身份,在江苏海安主持大会,纪念这一非凡的胜利,并欢迎中原局书记刘少奇以及他带来的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员黄克诚等人。
不久,两支部队奉命统一指挥,成立了新四军、八路军华中总指挥部,陈毅任代总指挥(总指挥叶挺未到职),刘少奇为政委。这便是后来新四军新军部的雏形。
陈毅升职而去,粟裕也跟着前进了半步,开始独立打理江北指挥部。
但这时候,初来乍到的“中央大员”刘少奇,更多倚重的是早负盛名的陈毅,不仅三个月前就决定将苏北各部队(包括八路军南下部队及渡河支援的四、五支队)由陈毅担任战役上的统一指挥,而且不久后他还向毛泽东提议,重建后的新四军军部,“以陈毅代军长”。
粟裕虽然刚创造了黄桥战役以少胜多的军事杰作,被刘少奇称为“有伟大的决定意义”,但他到底还不是军事主官,其运筹帷幄的实际内情并不为人知晓。因此,刘少奇并未对他留下后来的“黑马”印象。
“皖南事变”后,刘少奇担任了华中局书记兼新四军政委,成为华中战略区的一把手,一师师长粟裕正式成为他麾下的战将。
刘少奇在新四军的时间并不长,一年后的1942年3月就奉毛泽东之命返回延安,成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三位书记之一(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进入了中央核心领导层。但这么短的时间内,他就敏锐地看出了粟裕的出色才干。
离开新四军前的1月20日,他在华中局扩大会议总结工作时,给予了粟裕和他的一师非同一般的评价。
他称赞说:“我一师几年来工作是获得了最大的成绩,在抗战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劳。在我全军中以第一师部队作战最多,战果最大。”随后,他还具体列举了一师一些战例以及其他许多工作的成绩。
粟裕与其他师长们都参加了这次会议,对这位军部最高负责人的嘉许,他当然由衷高兴,也深感任重道远。
这时候,苏南的新四军六师打得不够好,有不能立脚之势。刘少奇当即向毛泽东提议,由粟裕统一指挥一、六两个师。
毛泽东很快予以批准,粟裕也就独挑大梁,成为唯一同时指挥两个师的师长
刘少奇经过九个月长途跋涉的“小长征”后回到延安,向毛泽东详细地汇报了自己的工作。其间,他对粟裕还赞不绝口,高兴地说在华中局和新四军工作时发现两个人才,“一是新四军四师政委邓子恢,他是农村工作的专家;二是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是新四军7个师中,打仗打得最多和最好的一个师长。”
毛泽东原本和粟裕有井冈山同吃红米饭的渊源,刘少奇又如此力荐这位“黑马”,自然印象就更深了。
日,毛泽东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由刘少奇代理其中共中央主席一职。从这时开始到第二年春天,刘少奇一直主持中共中央工作。
这期间,在东北,刘少奇决定“迅速地、坚决地争取东北,在东北发展我党强大力量”,并成立了以彭真为首的东北局;在华中,他又在10月8日批准了华中局的建议,“同意粟裕留华中任司令”。
同时,刘少奇还决定让年长粟裕九岁,曾参与组织福建西部农民暴动,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老资格领导人张鼎丞担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
华中军区管辖原来新四军的区域,与陈毅任司令员的山东军区平级,刘少奇此举,无疑是对粟裕相当的信任与重用。
但“有古名将风”的粟裕认为,由张鼎丞担任华中军区司令员,更有利于工作和团结,因此向华中局建议,改任自己为副职,张鼎丞为正职。
在华中局未同意的情况下,粟裕直接致电中共中央,陈述自己这一建议和理由。
刘少奇接到电报后,认为粟裕担任正职是适当的,也依然坚持原来的决定。
10月27日,华中局根据刘少奇的批复,再次宣布华中军区“以粟裕为司令,张鼎丞为副司令”。
当天深夜,粟裕第二次致电中共中央,重申自己的理由,恳切地说:“请求中央以鼎丞为司令,职当尽力协助,以完成中央给予之光荣任务。”
粟裕的诚意终于被刘少奇理解了:他不是在推卸责任,而是出于华中军区领导上层团结考虑,愿意在张鼎丞领导下,不折不扣完成中央赋予的重任。
刘少奇深为粟裕不计个人名利的公心与谦让品格而感动,接电后进行了慎重研究,最后决定采纳他的建议,但同时决定在华中军区组建野战军,任命粟裕为华中野战军司令员,负责前方打仗事宜。决定之后,刘少奇亲自起草了回电。
在执行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做出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过程中,华中局和陈毅提出新四军除三师全部调往东北以外,其余都部分抽调去山东或东北。这样,不管是调往山东、东北的部队,还是留在华中的部队,都将打破各部原有的完整建制。
粟裕认为,这不利于部队的建设和作战,而应尽可能保留主力部队的原有建制,以保持传统的作风和战斗力。
因此,他多次向陈毅和华东局(华中局改称)建议,但没有得到同意。粟裕不得已冒着“本位宗派主义之嫌”,再次直接向中共中央陈述自己的意见。
刘少奇出于对粟裕的信任,从谏如流,支持粟裕的意见,他为中共中央起草回电说,“其(粟裕)提议是有理由的”,“各师建制应尽可能不分割”。
华东局因此改变了原来的方案。粟裕的建议与刘少奇的纳谏,均为后来华东野战军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成为全国战区战绩第一的野战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946年8月,粟裕率华中野战军在苏中取得了七战七捷,刘少奇为这位老部下的辉煌战果兴奋不已,特意搞了一个家庭聚会,交代夫人王光美做了几样难得一见的好菜,邀请了朱德、彭德怀等人来喝酒,庆贺胜利。
1948年5月,毛泽东调离陈毅,让粟裕接任其职,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粟裕坚持谦让后,改任代司令员兼代政委)。这一决策的运筹过程,除了战局需要与毛泽东的信任外,刘少奇的及时建言,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14517 个阅览者
&于& 14:11 &发表
《一个老兵心目中的陈毅元帅》与《传檄到中原》两书,曾披露陈毅突然被调离华野的真实原因:“中央有人说:‘陈毅在山东,很多有能力的干部他没有充分用起来,很多事情他揽在自己一个人身上,结果这些事情没有做好。’而这人和饶漱石的关系密切。”
这个人是指刘少奇。
饶漱石早年在东北期间,就在刘少奇领导下工作,深受其信任。刘少奇曾在华中局会议上说:“饶漱石同志是毛泽东同志的优秀学生!是一个成熟的革命者。”
因此,他离开新四军前,郑重向毛泽东推荐饶漱石接替自己的职务,使之成为华中局与新四军的一把手。饶漱石也由此成为华中以致后来华东战略区与东北高岗、西南邓小平、西北彭德怀、中南林彪同列的人物。
尽管饶漱石很不地道,后来翻脸不认人,妄图拱倒有知遇之恩的刘少奇,但他们曾经关系密切,也是不争的事实。
建国后,刘少奇虽然短时间兼任过军委副主席,但主要工作在地方,不分管军队的具体事务,不久又相继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家主席,因此与从未脱下军装的粟裕交往不多,但他并未忘记这位老部下。
日,粟裕被任命为中央军委第二副总参谋长。进京之前,他请假半个月,到上海治疗右臂内残留弹头处的发炎。
11月25日晚上,正在上海视察与疗养的刘少奇得知这一消息后,偕夫人王光美“猥自枉屈”,突然造访粟裕的驻地。粟裕的秘书鞠开马上进屋报告。
刘少奇时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兼军委副主席,可谓位高权重。粟裕深感意外,连忙到大门口迎候,说:“少奇同志,应该下级看上级,岂有上级看下级之礼。真是不敢当啊!”
刘少奇接过粟裕的话,爽朗地笑道:“怎么没有啊?今天,我和王光美同志来看你,不就有了吗?”
粟裕也笑了。随后,两人互相慰问,畅谈甚欢。
有来当有往,尽管相隔久远了一点。日晚上,粟裕也到刘少奇家拜访。
不久,刘少奇要求粟裕将所负责指导的各兵种、各部门以及有密切关联部门的情况和问题,向他和中共中央汇报一次。
粟裕随即向刘少奇提交了报告,分别汇报了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铁道兵、防空部队、公安部队以及全军装备情况的现状,五年计划和远景、存在的问题和措施,并且汇报了1954年各兵种及作战部的情况。
报告中,粟裕还建议:“今后应主要加强海、空军,而最近十年或十余年内尤以加强空军为主。”
1955年全军授衔,在粟裕早已提出辞帅并获毛泽东批准后的9月9日,负责决定元帅人选的中共中央书记处(即后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成员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召开会议,有关元帅军衔授予问题成为议题之一。两天后的晚上,中央书记处又召开会议,再次专门讨论元帅军衔授予问题。
会上,刘少奇提出对陈毅授衔元帅的异议。
此前的1954年9月,陈毅被任命国务院副总理,分工为常务副总理,兼管科学院、政法、文化,并“准备做外交工作”。1955年5月,国务院再次分工,确定陈毅分管第一、第二办公室、民族事务和科学、卫生工作。按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因工作重心在地方而不授衔的标准,陈毅显然也可以不授衔。
而如果陈毅不授衔,那么南方红军游击队、新四军以及华东野战军(三野)必然要有一位其他代表授衔元帅,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粟裕将再次成为当然人选。
显然,刘少奇在给粟裕争取授衔元帅的最后机会。
但这两次元帅人选最后确定的会议,中央书记处五大书记之一的周恩来均因正在北戴河疗养而未参加,当中央书记处委托中央办公厅主任征求他的意见时,周恩来主张给陈毅授元帅衔。
据《周恩来年谱》记载:“日,周(恩来)致函,主张给陈毅授帅,认为给陈(毅)授帅,对陈(毅)现在和将来的工作都没什么影响。”
周恩来还引用了苏联布尔加宁的例子。他说:“军衔授予,对陈毅同志现在和将来的工作均无不便之处,平时可以不穿军服(必要时穿)。苏联的布尔加宁同志也有元帅衔,现在他做部长会议主席的工作就不常用元帅的头衔了。可以说是一个例子。”
因为周恩来的坚持,刘少奇的异议未被书记处通过,粟裕也因此与军人的最高荣誉--元帅军衔再次失之交臂。
1959年庐山会议上,一年前批判粟裕的彭德怀被打倒。他曾向毛泽东施加影响,说粟裕“里通外国”,引起毛泽东的震怒,不久就解除了粟裕的总参谋长一职。
不想才过一年,“里通外国”的帽子被如法炮制,也扣到了“始作俑者”彭德怀头上。毛泽东生气地说:“其他一切都好谈,里通外国就难办了。”与上一年对粟裕的震怒如出一辙。
会议期间的一个下午,时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找到粟裕,关切地说:“1958年的事你也可以说说嘛。”
他是粟裕两让司令一让元帅的见证人,当然不相信这位老部下是什么“极端个人主义者”、“里通外国”。因此,他要粟裕提出申诉,恢复被泼了脏水的个人名誉。
不过,粟裕只表示了由衷的感谢,却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他不愿在彭德怀受批判的时候,提出自己的问题,坚信几十年的革命实践,足以说明自己的清白。
1969年11月,刘少奇这个被毛泽东培养了二十余年的接班人,没能等上“接班”的风光日子,在饱受迫害中悲惨地辞世,粟裕也失去了一位伯乐。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14517 个阅览者
&于& 13:53 &发表
揭秘历史故事1955年刘少奇反对陈毅当元帅:替粟裕争机会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14517 个阅览者
&于& 16:50 &发表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14517 个阅览者
&于& 18:03 &发表
说得好。粟裕就是刘少奇想在军队建立的山头。刘少奇原来想拉拢的是叶飞。但是他在军事上实在是外行加弱智。郭村战斗叶飞被忽悠差点全军覆没。后来在黄桥又要陈毅放心打。他将在战斗开始前派黄克诚驰援。陈毅认为不可信明确向中央提出独立解决苏北问题,就是不相信刘少奇的保证。黄桥最终是陈毅独立解决的。刘少奇就是个工贼。他所重用的人在整个华东都是狗屎。华野将领回忆录里有的是不爽言辞。可以看看。黄桥决战叶飞、陶勇、王必成都说是陈毅决定指挥。现在的人太爱用YY代替现实。叶飞《征战纪实》里还有个细节。在黄桥决战之前陈毅策划一次战役,打那个“梅兰芳”旅,要求全歼。但是粟裕指挥下打了个击溃战,期间报陈毅时陈毅反复问有没有把握。回答都是肯定的。战后陈毅大发雷霆:“包打包打,看看你们包打的”但是最后还是担起责任说:“也是我同意的。”没做任何追究。叶飞感慨:“诱敌深入现在一个军校生都能说出个12345,但是真要做到要有军事修养啊!”又说:没有这次战斗黄桥就没有那么漂亮。可是先先消灭了翁达旅还用打黄桥?呵呵,现在挺粟裕的这些都不说了?或者不知道。粟裕为什么在华野高级将领都不怎么待见他,就是这个,他不担责,他是刘饶的人。看看华野高级将领的回忆录叶飞、宋时轮、陈世渠、唐亮、王建安、许世友这些就知道。不是张震后来混到军委副主席为了抬高自己有粟裕什么事。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14517 个阅览者
&于& 09:01 &发表
好贴,绝对要支持下!!~~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14517 个阅览者
&于& 09:59 &发表
论坛无限好,回复需努力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14517 个阅览者
&于& 14:00 &发表
1948年5月,毛泽东调离陈毅,让粟裕接任其职,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粟裕坚持谦让后,改任代司令员兼代政委)。
----------------------------------
粟裕只是淮海战役期间代理过陈毅的部分职务,48年5月华野东西兵团还没有统一到一起,粟裕这时是西兵团司令,隶属于刘邓领导。而许谭的东兵团及华东其它部队,直接受华东局指挥。豫东战役之后,粟裕才重新回到了华东。济南战役前,48年8月27日,粟裕还在向中央及华东局打报告,请求西兵团能像东兵团一样由华东局对西兵团进行补给,理由是供给方便。可见,粟兵团这时仍然是隶属于刘邓的中原,建制上还没正式回归华东呢。
48年5月,粟裕在中原刘邓的濮阳,正在做着率三个纵队过江的准备工作,是隶属于刘邓建制下的兵团司令,这时怎么可能担任华东野战军全军的代司令呢?48年5月因谦让,放弃正职,担任华野代司令兼代政委,无事实根据。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14517 个阅览者
&于& 09:20 &发表
赞楼上的路见不平,不平则鸣兄台.
1948年5月, 中共中央在城南庄召开扩大会议.(又称城南庄会议).
会上, 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中原局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 邓小平为第一书记, 陈毅为第二书记, 邓子恢为第三书记, 中原局的委员有刘伯承,邓小平, 陈毅,邓子恢,李先念,粟裕, 陈庚, 张际春, 刘子久等12人, 同时成立中原军区, 刘伯承为司令员, 邓小平为政治委员, 陈毅和李先念为副司令员, 邓子恢为副政治委员, 张际春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14517 个阅览者
&于& 05:57 &发表
有贴就看,有话就说,好贴就顶~~~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14517 个阅览者
(当前可输入字数:50)
&上传单张本地图片 许可格式:jpg, gif, png 许可大小:小于1024K
&&&&更多功能
通过论坛短消息
&&&&&&&&&&&刘少奇纪念馆新展出珍贵实物 件件背后有故事
  刘少奇当国家主席时穿的中山装,就是这个模样。  图片均为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提供
  其貌不扬的皮棉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刘少奇回乡调查时,青花笔筒陪他度过不眠之夜。
  记者 李广军 通讯员 尹芳 钟菲萍 龚知明 殷彬彬
  “在照片上看到的刘少奇同志穿着的中山装原来是这个模样啊,看,衣领都已经磨损了,不知道穿了多少年。”“这个青花笔筒其貌不扬,想不到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这顶皮帽这么厚实,应该是少奇同志在北方戴过的吧。”
  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一些以前没有见过的实物和资料,成为最鲜活的党风“明镜”,感动着全国各地来此“照镜子”“正衣冠”的党员、群众。这其中就包括刘少奇担任国家主席时穿过的灰色中山装制服、在北方抗日时戴过的皮帽和1961年回乡调查时使用过的青花笔筒等。
  “去年,为了纪念刘少奇诞辰115周年,我们在设计制作‘追寻少奇足迹——全国刘少奇纪念地联合展览’时,曾经到全国各地征集和寻找了一批珍贵的实物和资料。”刘少奇同志纪念馆馆长罗雄和工作人员向记者讲述了这些来之不易的实物背后的故事。
  普通的中山装原来是刘少奇定制的制服
  这是一套普普通通的灰色毛料中山装,制服保存完整,但是衣面陈旧,衣领处有明显的磨损。
  如果不是陈列指示牌的提醒,谁也想不到,这套中山装竟然是刘少奇在担任国家主席后定制的中山装制服的原件复制品。
  这件珍贵文物的原件现珍藏于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刘少奇曾在1922年9月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对于安源,他有着深厚的感情,王光美同志深深地理解刘少奇对于安源的感情,1992年6月,她把刘少奇任国家主席时一直穿在身上的灰色中山装赠送给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2013年为纪念刘少奇诞辰115周年,刘少奇同志纪念馆花大力气将其复制了回来。
  工作人员介绍说,刘少奇生前就是穿着这套中山装参加重大国事活动和出席重大外交活动。刘少奇一生清贫简朴,对家人要求十分严格,要求“穿衣服也不能脱离群众”。平时在家里,刘少奇和王光美总是以身作则,穿布衣服和布鞋子,穿得和工作人员一样。有时工作人员穿一件新潮衣服,少奇同志都会好奇地看看,笑笑说:“啊,你的衣服比我的高级呀!”
  “这套中山装是刘少奇勤政务实、俭朴生活的历史见证。”罗雄说,它一定能激励家乡人民不断地继承和发扬刘少奇艰苦朴素的革命作风、求真为民的革命情操。
  回乡调查时,青花笔筒陪他度过不眠之夜
  展厅里,陈列着一个刘少奇使用过的青花瓷笔筒。
  记者看到,此笔筒釉面光滑、图案清晰,是白底蓝花的现代青花瓷;笔筒上绘有一盆精致形象的小松柏盆景,古朴、典雅。此笔筒是1961年刘少奇回乡调查时用过的,陪伴着他度过了不知多少个不眠之夜。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我国国民经济处于严重困难时期。1961年,刘少奇回到湖南农村进行调查。这一年5月3日,刘少奇回到了阔别40多年的家乡——花明楼公社炭子冲大队,仍然住在自己小时候住过的房子里。随后的六天六晚,一盏古朴的煤油灯、一张陈旧的书桌、一个茶杯以及这个青花瓷笔筒就是他办公的全部用品。在这里,他细心观察、找干部群众个别谈话,深夜审阅文件、写总结材料。了解到国民经济困难的真正原因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解散公共食堂,为我党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农村政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个笔筒也见证了刘少奇同志回乡调查时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艰苦朴实的工作作风,以及心忧天下的革命情怀。
  也是在这一年,刘少奇得知办公共食堂时拆掉了一些民房,很多村民没有房子住,于是决意把旧居分给那些无房的社员住,但不要自己的亲属搬进来。就这样,先后有六户村民搬进了旧居。“文化大革命”中当造反派要来捣毁旧居时,暂住刘少奇旧居的社员回想起国家主席心系人民、坚持把房子腾出来的事情,坚持说这是自己的房屋,不许捣毁!就这样,刘少奇旧居没有遭到严重破坏,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为了保护刘少奇旧居,当时区委、区公所的几位干部职工忙了个通宵,用土车子将包括刘少奇旧居牌匾在内的文物运送到区办公楼二楼档案室阁楼封存。由于刘少奇曾用过的青花瓷笔筒易碎,时任花明楼区区委秘书的孙楚良便将它收藏起来妥善保管。尽管后来孙楚良因工作调动辗转了好多地方,但这个笔筒一直都没有弄丢过。
  直到2010年9月,已搬过好几次家的孙楚良偶然发现这个笔筒竟然还在且完好无损。于是他与刘少奇同志纪念馆联系,将此青花瓷笔筒完璧归赵。
  他坚持把自己的皮棉帽送给农民革命家
  新展出的文物中,还有一顶色彩陈旧、式样普通的皮棉帽不得不提。
  “这顶皮棉帽是一件复制品,帽子外层为动物皮毛,内里和帽顶为深棕色布料,耳封及帽檐均能放下又可复上,耳封上有两根蓝色的布带,便于上下系紧。”工作人员介绍说,别看它普通,其实背后还有一个感人至深的小故事。
  日,刘少奇到达确山竹沟镇担任中原局书记。当时,农民革命家王国华任新四军四支队第八团队留守处主任,驻确山竹沟镇。王国华生活朴素、平易近人,他经常农民衣着,留着光头,蓄着一簇白胡须,因此大家都叫他“王老汉”。少奇同志非常爱惜和尊重这位农民革命家,在革命工作中和他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有一天傍晚,天气非常寒冷,王国华去找刘少奇汇报、研究敌后工作。他们一起沿着竹沟河边散步,边走边谈,不知不觉走了许久,连天空中飘起了雪花都不知道。由于当时竹沟条件艰苦,同志们穿戴都相对单薄,少奇同志感到一阵寒意袭来。他关切地看了看王国华,发现五十多岁的老人光着头没有戴帽子,两只耳朵冻得通红,赶紧把自己头上的皮棉帽取下来,递给了王国华。
  这顶帽子是少奇同志在天津担任北方局书记时买下的,其时已经戴了一年多,是他冬天的必备物品。王国华看到少奇同志衣着更单薄,连忙推脱不要,少奇同志则严肃地说:“你是我们的‘老汉’,年龄也比我大,还要经常去外地,比我更需要它,所以送你正合适,不要再推辞了!”说完亲自给王国华戴上了。
  从此,这顶皮棉帽陪伴着“传奇老汉”王国华度过了几十个寒冬,一直到王国华去世后还珍藏着。1984年由王国华的夫人杨纯芝老人捐献给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现保存基本完好,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2013年,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工作人员前往竹沟,以一比一的比例复制回花明楼。
  相关链接
  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继续对外征集文物
  刘少奇同志纪念馆自1982年重新对外开放以来,已收藏珍贵文物571件,其中一级文物39件、二级文物93件。
  “刘少奇同志纪念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为丰富馆藏,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职能,进一步做好陈列、布展工作,正在向社会公开征集文物。”罗雄说,此次征集的范围包括:有关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或者有关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的著名人物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史料价值的实物和资料。
  “征集的文物和资料应尽可能品相完好、意义重大,具有代表性。”罗雄承诺,对于捐赠文物的个人和集体,纪念馆将颁发收藏证书,并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捐赠等级文物的,捐赠文物一经陈列,在展品说明上永久具名;个人和集体可将收藏的重要文物寄存到纪念馆委托管理,纪念馆将无偿做好科学保护。刘少奇同志纪念馆联系人及电话:刘伯强,1、094027。
( 23:21:59) ( 22:21:02) ( 09:31:42) ( 09:40:1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少奇的故事续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