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国家遗址公园遗址二期拆迁有那几个村

您现在的位置: > 新闻正文
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初露端倪
————未央宫遗址保护展示区顺利开放
发布时间:
来源: 西安晚报
编辑: 孙文芳
未央宫前殿遗址被纳入丝绸之路“申遗”的那一刻,沉睡已久的汉长安城遗址开始“复苏”。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经过一年多的建设,未央宫遗址保护展示区也在今年10月底顺利开放。到2020年,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将再现往日的辉煌,成为一个可观可感可悟的历史展示区。
申遗“叩门”
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特区建设启动
汉长安城遗址,位于西安市北郊。宏大的建筑群早已湮没在岁月的风尘中。但沉睡于地下的历史遗存经常在不经意间出现,让世人惊叹。
2012年曾在北三环的一个村子发现一座秦汉古木桥,“寿命”在两千年以上。夕阳西下,一根8.8米残高的桥桩伫立在沙子里,风尘仆仆。仰望它就像仰望一段历史,你以为它消失了远去了,其实它一直在你脚下。
汉长安城遗址,这里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如今它就在若干个村子的脚下。2000年前的汉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市。它最有名的宫殿就是未央宫。
建筑易碎,历史难封。未央宫大气恢弘,内有四十余座建筑。公元前200年萧何主持修建了未央宫。刘邦在这里举行过盛大国宴。司马迁在未央宫的石渠阁查资料,并写出《史记》。
未央宫前殿是汉长安城的最高点,至今残存的夯土台基最高处仍高达15米,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200米。当年张骞从这里启程,踏上丝绸之路。目前汉长安城遗址已探明重要遗址点46处,城墙和一些大型夯土遗迹依然清晰可见。
2012年3月,这里被列入“丝绸之路”跨国申遗的大名单。申遗像一块敲门砖,同时敲开了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的大门。
1961年,汉长安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汉长安城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10年,省政府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签署《合作共建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框架协议》,将“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作为重点支持对象。2012年3月,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列入“丝绸之路”跨国申遗的大名单。
2012年,西安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的重大决策,并将其列入事关西安长远发展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
2012年8月,《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实施方案》通过,从2012年到2020年,分3个阶段推进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工作。2012年至2013年12月为第一阶段,启动、完成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就成为特区建设的启动项目。
遗址保护特区建设有序推进
在申遗区的未央宫街道天禄阁、周河湾等9个村被纳入保护拆迁范围。
“听说要拆迁,村民都说咋这么快,我却说来得慢了,早都该拆了。”汉长安城遗址保管所所长甘洪更,望着未央宫前殿遗址陷入了回忆。
1961年汉长安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出于保护的需要,遗址内禁止建高楼、办工厂、不许修建市政道路。直到拆迁之前,申遗区9个村子绝大部分没有自来水。在这里生活,村民的房子限高、排水要靠明渠、天然气暖气都没有,曾经发展过的万亩莲地,也因为对遗址保护有威胁,消失得干干净净。
甘洪更说遗址区的文化层很薄,“文化层就在地下1米左右,最薄的地方只有30厘米。”这种“穿越”让遗址保护变得两难。村民在自家地里种庄稼,有时翻着地,文物就跑出来了。要保护遗址最好是不动一寸土地,所以这片土地成为招商引资的禁区,市政基础设施几乎空白。遗址区的民房都租不上价。
随着汉长安城国家保护特区建设的启动,村民致富与遗址保护,这道多年的难题终于破解。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申遗区征地拆迁指挥部成立,拆迁工作从去年10月中旬拉开帷幕。 “不能让遗址区群众吃亏,他们为保护遗址付出了太多”,这是制定拆迁方案的大原则。
日起至2013年春节前,未央宫遗址丝路申遗区完成了9个村、近4000户、1.5万村民的拆迁安置协议签署和搬离工作。今年4月1日,申遗区安置项目开工仪式举行。这里位于未央区着力打造的“四大商圈”之一的北客站商圈核心区域。幼儿园、学校、医院和群众休闲娱乐的各种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不到3年时间,9个村子的村民就会在这里安家。
申遗区垃圾清运、环境整治和绿化工作也相继进行。共计栽植杨树、蜀桧等近2.9万株,播撒草籽259.30万平方米,新建围栏1万余米,完善电力电讯、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到今年9月份,按照考古先行的原则,推动重点遗址本体保护展示。未央宫前殿、100号遗址、西城墙展示工程(局部)已基本完工,完成地上地下遗迹标示展示61处,东宫墙、北宫墙已建设展示段500余米。直城门保护考古大棚已经完工,正在进行内部清理工作。同时,汉长安城遗址陈列馆改造和安防工程以及椒房殿、中央官署、少府等文物本体保护工程正在加紧实施。
目前,已完成未央宫前殿、中央官署、少府、椒房殿、天禄阁、石渠阁、城墙、宫墙等文物本体保护展示工程,恢复“环涂”等汉代道路20余公里。
10月12日,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接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派专家的实地考核。10月28日,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保护区初步对外开放。
未央宫遗址保护展示区10月底开放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特区建设在10月28日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一天,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未央宫遗址保护展示区向社会免费开放。千年风霜让宫殿建筑大多土崩瓦解,可那段历史留下的痕迹仍清晰可见。
未央宫遗址展示区总面积6.11平方公里,包括整个未央宫遗址和汉长安城西南角的城墙、城壕区域。目前保护展示区主要展示6处遗址和1处陈列厅。分别是未央宫前殿遗址、椒房殿遗址、直城门遗址、天禄阁遗址、石渠阁遗址以及汉长安城遗址陈列厅。
这里广阔、荒芜且草木丛生,并没有刻意清理。原来,现在的保护理念是尽量保存原貌,不重建宫殿。这样才能传递出遗址的旧日信息。
遗址展示中采取了原始展示、模拟展示、视窗展示等多种展示方式,并用不同色系石子模拟展示建筑。例如,在中央官署遗址,这里主要管理郡国工管,考古证实这里有院墙并分为东西两个院落。为了更好理解构架,这里用不同色系的石子模拟描绘出了院落的结构。“你看,黑色石子是房屋内部,黄色石子代表墙,白色石子表示庭院。”汉长安城遗址保管所宣教部的高亚平告诉记者,“房间”里的大石头确有其石,那是柱础石,垫在柱子下面。这里还用视窗展示真的遗迹。透过两个灰色玻璃罩,可以看到当时发掘的一个漏洞和一个天井。
未央宫遗址保护展示区设有西安门、李西路、丰景路东、丰景路西等4个出入口。遗址区还有300辆租赁自行车,一小时内免费,方便市民欣赏遗址。
接下来未央宫遗址区将进入二期工程,继续完善路网、恢复水系、提升绿化,完善服务。待所有工程完成以后,遗址区概貌还将更加清晰,会让市民更直观体验感受汉文化的恒久魅力。
记者获悉,特区建设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启动、完成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第二阶段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完成汉长安城遗址考古普探成果的规划调整和主要文物本体的保护和展示,全面启动特区建设范围内的基础设施。第三阶段从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完成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启动特区整体保护和建设项目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使其成为体制机制完善、管理科学高效、人民安居乐业、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特色突出的城市新区。
届时,这片保护特区还将成为西安市城市建成区内最大的一块绿地,成为美丽西安的一张新名片及人类文明的新亮点。
请点击进入&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未央宫附近几个村是不是要拆迁啊?求可靠消息_百度知道
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未央宫附近几个村是不是要拆迁啊?求可靠消息
提问者采纳
不知道么 闹火的凶狠要拆迁 不知道拆不拆
采纳率100%
其他类似问题
汉长安城遗址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不知道有没有你们村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大遗址保护中聚落搬迁研究——以汉长安城为例
下载积分:999
内容提示:大遗址保护中聚落搬迁研究——以汉长安城为例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2:27:29|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大遗址保护中聚落搬迁研究——以汉长安城为例.PDF
道客巴巴认证
机构认证专区
加  展示
享受成长特权
官方公共微信关于推进汉长安城遗址区域保护与发展的调研和若干建议 调研视察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安市未央区委员会
调研与视察
关于推进汉长安城遗址区域保护与发展的调研和若干建议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6 font-family: 仿宋_GB年8月16日,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利用工程全面启动,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沉寂半个世纪的汉长安城遗址区迎来了新的希望。为了充分发挥政协参政议政作用,更好地服务和推进汉长安城遗址区域的保护和开发,区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成立了专题调研组,主动围绕遗址区保护发展问题开展了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具体情况如下:
一、汉长安城遗址区域的历史变迁
1、基本情况
汉长安城遗址历时2000多年,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现在西安西北10公里处,是西汉时期的都城遗址,先后有10朝建都于此,使用年代近800年,汉长安城包括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三大宫殿群,共有12个城门,城内分为9个市区。根据2009年国家文物局批准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现存遗址保护范围为75.02平方公里,其中城址区54.81平方公里,建章宫9.38平方公里,礼制建筑区10.83平方公里,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遗迹最为丰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遗址。汉长安城遗址现存遗迹主要是汉代建筑物的夯土基址,包括地面的城墙、建筑夯土台基和地下的建筑基址、道路、渠道、池沼、城壕和坑窖等遗迹,经过各级考古部门对城墙范围、地层堆积、城门位置、城墙尺度、宫殿宅第、陶器窑址,冶铸遗址等的长期勘测,目前确知的遗迹共有70余处,占地面积342万平方米:其中地面遗迹12处,占地面积51万平方米;地下遗迹59处,占地面积291万平方米。尤其是城墙和一些大型的夯土遗迹,目前依然清晰可见。
2、现状及发展
汉长安城遗址区规模大、范围广,地跨未央区、莲湖区、经开区、沣渭新区四个区域,涉及未央宫、汉城、六村堡、三桥4个街道63个行政村,总户数15715户,总人口57650人。多年来,根据文物保护规定,遗址区内控制没有建大型企业,没有高层建筑,绝大部分农户为二层砖混结构,没有地下管网设施,人畜饮用自建深井水,生活污水排于村旁,村内绿化程度不同,村外绿化充分,遗址大格局基本保存完整,大多数夯土台基和城墙至今仍耸立于地面之上,地下遗迹的位置和保护范围比较明确。
随着遗址所在西安北城区的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与遗址保护矛盾愈加凸显,实施大遗址保护发展逐渐提上议事日程。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汉长安城、大明宫等重点大遗址保护展示园区&;2009年国务院《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将这一区域定位成&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同年汉长安城遗址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被纳入中国政府与中亚五国跨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项目;2010年汉长安城遗址被列入国家文物局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12年8月16日,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利用工程全面启动并计划于2020年完成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截止目前,以未央宫&丝路&申遗为突破口,遗址区保护和发展取得了良好进展,申遗区9个村及罗寨村共3532户村民和1138户企业平稳完成搬迁工作,拆除建筑面积300万平方米,完成土地整理1.15万亩,清理垃圾320万方,绿化工程进展顺利,汉代道路及环涂道路即将完工,正在准备迎接世界文化遗产专家的考核验收。但是,由于周边区域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西安市政府行政中心的北迁,城北经济园区、交通线路的建设以及大量城中村的改造,部分居民出于自身利益和经济发展的考虑,进行违章改变土地用途、村庄建设、果园林地建设、变相工矿用地等方式实现利益诉求,遗址区域近年来成了企业租地仓储,打工族租房暂住的选择地区,加之部分居民因看到遗址区保护拆迁前景而开始乱搭乱建违章建筑,遗址区内目前急需全面整治环境并有规划的进行保护发展。
二、遗址区域保护与发展的掣肘因素
1、遗址区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使遗址保护逐渐丧失群众基础。受遗址保护的影响和限制,遗址区内工商业基础设施、生活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受到较大的制约,区域内村落多数处于无序建设之中,各户建房宅基地普遍偏小,且地平参差不齐、高低不一;自来水、排水网、天然气、主干道路等市政设施不能进入遗址区内,大多村庄为自建深井,水质较差,村内污水无法正常排出,污水横流,家家户户使用罐装煤气或煤炭;村民产业类型主要为第一产业,除了农业耕作以外,限制其它生产性开发,遗址内群众的收入不足遗址外的一半,形成了典型的遗址区经济社会凹地效应。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周边区域的快速发展,遗址区内外的反差和矛盾愈加凸显,部分群众甚至戏称&汉城&为&害城&,爱汉长安城也&怨&汉长安城已成为遗址区群众的普遍心声,群众自觉保护遗址的积极性正在逐步降低。
2、遗址区分属多个不同区划加大了统一协调的难度。汉长安城遗址地跨多个行政管理区划,被分割归属于不同的区域,由于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全面负责管理遗址区的文物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生活,区域内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各管理部门和机构难以在经济发展和文物保护之间取得协调和平衡。由于长时间未能实施统一规划,通盘研究,没有走出一条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环境建设的路子,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和环境建设仍处于消极应付的局面,有关的地方性行政法规还不健全,文物执法缺乏统一的法律依据。区域内管理不到位,部分村庄和群众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私自划拨宅基地,对宅基地少批多占、挤占绿化带,甚至非法买卖宅基地,还有些区域或是集体出面或是个人出面不办任何审批手续,对外出租土地,引进物流中心、废品收购站、黑做坊、小型加工企业等,严重冲击了文物遗址的保护。
3、遗址保护和展示工作滞后使遗址本体遭到不同程度地侵占和破坏。一方面作为我国大遗址保存的典型,汉长安城遗址区长期以来处于&不敢动&、&不能动&的状态,仅有霸城门和桂宫2号遗址2处实施基址复原展示,长乐宫4号和5号遗址2处采用场馆展示,其余的地上遗迹用栅栏隔离维护,并立牌标注,多数的地下遗迹未做标注。另一方面由于遗址区土地所有权基本上是属于农村集体所有,地区文物部门受管理权限、行政许可职能的制约,执法权限主要是劝阻和制止文物破坏行为,致使遗址人为破坏的趋势难以得到有效地遏制。就目前遗址保护现状来看:位于六村堡街道办孟家村的神明台遗址,东部、南部和西部被民房包围,夯土基址上被挖出了数个洞室,遗址表层剥落,有的洞室的坍塌,遗址表面裂隙遍布;六村堡街道办六村堡村内的三台奄遗址三面被民宅包围,有村民经常在此地种菜,小孩子经常上去玩耍,遗址内曾丢失过许多珍贵的碑文等遗物;而建章宫遗址区的保护更是失控,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住宅区的建设对遗址的侵蚀和破坏严重,绝大部分遗迹已被现代建筑占压等等。如何统筹遗址保护与遗址区土地利用、人口调控、生态环境及基础设施建设等经济社会的发展,已成为汉长安城可持续保护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三、大遗址保护特区发展需面对的几个难题
1、特区建设的政策层级还需进一步提高。汉长安城遗址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遗迹最丰富、文化含量最高的古代都城遗址,是汉民族和汉文化形成过程的中心,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古遗址和世界文化遗址,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乃至世界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遗址区保护和发展不仅是大规模的文物保护工程和传统文化寻根溯源的重大文化工程,还是一个涉及近10万人的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的民生工程和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生态工程。这样一个无论在国家层面、文化层面、民族层面都具有深远影响的规模庞大的综合性重点工程,单靠地方政府根本难以承担、更难以高水平地完成。就目前而言,由于缺乏国家级的专项政策支持,遗址区建设工作依然面临诸多困难,汉长安城遗址区巨大的文化价值优势难以发挥,因此迫切需要国家和省上研究制定高层次、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在政策层面上建立支持特区建设的长效机制,汇聚更大力量共同将遗址保护和发展工作做好做实。
2、保护与发展综合规划还需尽快协调完善。当前,由于特区建设工作的独特性、开创性及多个方面的客观原因,国家、省、市整体工作机制还未能完全形成,遗址区域保护开发综合规划和具体工作部署虽然取得巨大进展,但仍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进一步健全和深化现有的省部联系协调机制,尽快协调完善规划指标,研究修编《汉长安城遗址总体保护规划》()工作,明确汉长安城遗址区内的搬迁安置建设用地范围;全力争取国家立项支持,推进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项目立项国家&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享受国家级开发区相关政策;积极寻求补偿土地支持,为汉长安城申遗拆迁安置、平衡用地项目和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工作规划安排建设用地指标;主动建立文物规划审批绿色通道,在遗址保护利用上开通林业、水利、农业、民生和保障房建设审批的&绿色通道&,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3、专门融资机制和平台还需加强研究探索。就目前测算,仅未央宫遗址保护预算就达125亿元,而实施整个遗址区保护将达数百亿元以上。虽然西安市政府在批准的特区建设方案中为特区划定了两期安置平衡用地,但是一期北三环以北约5500亩区域由于北客站动车组向南扩建、渭河古桥发掘及其他项目占地,实际可用地约为4000亩左右,在保障被拆迁群众的安置用地后已不能平衡整个未央宫申遗项目投入,预计资金缺口将达40亿元;二期安置平衡用地即六村堡街道西三环以西区域可用地约12000亩,目前因尚未获得省政府的同意而无法使用。自申遗项目启动至今,尽管未央区在国家、省上资金未到的情况下多渠道筹集并投入资金已达15亿元,但仍下欠被拆迁群众的社会养老金、被拆迁企业补偿资金、土地流转及青苗补偿费用共计近10亿元急需支付。遗址区建设承担着远超出自身实力的沉重的资金压力,迫切需要探索研究新的融资机制和平台,谋求新的平衡用地资源和资金补助。
4、群众日后生活还需妥善并适度超前安排。汉长安城遗址区域36平方公里,共涉及的拆迁安置居民达10万人。这10万人的拆迁安置关系着整个区域的繁荣稳定,是汉长安城遗址顺利推进的保障。西安市市长董军同志也曾在今年两会中提出关于对国家大遗址区域的居民及城市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补助,以补偿其对保护国家大遗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建议。这就需要我们在具体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中认真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如何才能更好的结合城市发展,打造满足拆迁群众安居需要和持续、稳定、良性的生活保障的拆迁安置和商业用房规划;二是如何才能更好的统筹和开展拆迁群众社会保险、土地流转费用以及流转后的就业谋生问题,真正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使其尽快融入现代都市生活。
四、关于遗址区保护和发展的几点建议
1、打造独特的遗址文化保护特区。将汉长安城建设成为展示大汉文化,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历史任务和庞大的系统工程,仅靠一地一家是远远无法完成的,需要全国上下各级各方面的配合以及巨额的资金和特殊的政策支持。建议以政府为主导,紧紧抓住汉长安城遗址公园获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的机会,应用全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对遗址区内的土地统一收为国有,全面提升特区层级,将遗址保护特区在国家级层面统筹安排,依据已通过国家专家组评审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加快完成《规划》的修编工作,制定完善汉长安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积极争取国家在文物保护展示、立法和融资、筹资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和授权。以便更好的发挥大遗址特区的独特性,在完整保护遗址环境风貌,确保文物安全的基础上,高层次实施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打造考古遗址公园和汉代文化产业园区。
2、加强遗址保护目标设计和文化重构。汉长安城是内涵最为丰富的汉王朝制度、礼仪、文化、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的最集中表现,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建议结合西安新的总体规划和文化产业发展,系统的梳理和设计区域文化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一是加快遗址考古工作。以当前&丝路&申遗工作为契机,按照&考古先行&原则,全力推动遗址区整体考古工作,进一步明确区内遗址分布,积极配合申遗规划机构开展文物本体测绘、申遗区域航拍、水系项目设计规划等方面工作,确保规划切合实际,操作可行。二是统筹规划遗址展示与保护工作。在全面考古的基础上,对地面遗迹清晰和已发掘的遗址区域进行原址保护性展示,并合理设计观赏路线,发挥遗址的历史价值和科学艺术价值,及有效实现遗址的社会教育功能;对地面遗迹不清晰和未开发的重点保护区域,采取栽树种草的绿化保护方法,既完整保护汉长安城遗址的遗迹本体、整体格局和历史环境风貌,同时又积极为城市打造新的绿肺;对开发对遗址保护影响不明显的区域,比照汉代建筑民居风格,将有明确历史记载从汉代延续至今的村落实施整村复古规划重建,浓缩区域内各个村落的经典建筑与民间传说,留住区域内原村民的30~40%人口,确保遗址区域的历史文脉与生态人脉不出现断代,逐步将遗址内建设成为具有&真实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区,遗址外建设成古代文明与现代文化融合的集中展示区。三是协调多方力量整合汉文化资源。可采取以汉城湖为起始,从小景入手,从局部入手,实行内外联动,逐层推进的方式,引进水源修复代城中漕运河旧道,连接遗址区安门广场、西安门广场和未央宫前殿等遗址,不断保护和美化遗址,消除汉长安城城墙遗址是优美的汉城湖公园和落后凋蔽的农村的&围挡&的现状。
3、统筹协调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汉长安遗址的保护必须走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道路,在有利于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利用文物资源,加快地区经济开发,通过开发支持遗址区文物保护,形成以文物保护促进遗址区开发利用,以开发利用支持遗址区文物保护,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的良性体系。建议在加强遗址保护的同时,一是在遗址区周边预留土地,通过遗址区域景观环境的改善提升周边土地地价,利用土地级差收入来反哺遗址区,为遗址的发展创造条件。二是在遗址区范围内划分绝对遗址区和可开发区,绝对遗址区具有较高的外部性收益,如古朴的汉代城郭、清新的绿地空间、高雅的人文环境等,得到来自可开发区受益范围的经济补偿。三是在严格遵循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将规划中可望有收益的项目推向社会,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解决发展资金问题。把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开发和宜人宜居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遗址保护为主线,以外围开发反哺遗址保护,&内外联动&确保遗址区内外经济协调发展。
4、合理规划遗址区内群众搬迁安置和今后发展。建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9&2025年)》为依据,按照&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提高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水平相结合、与当地城乡建设相结合、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相结合&的理念,积极探索、合理规划遗址区内群众的搬迁安置工作,一是对于遗址区的村庄拆迁、改造、建设、安置和启用,每个环节都依法依规依序管理,形成体制机制完善、管理科学高效、人民安居乐业、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特色突出的城市新区。二是根据国家、省、市的有关法规,制定切实可行的村庄改造建设规划,既要明确啥地方不能干啥,又要明确啥地方可以干啥,在汉长安城遗址区域范围内选取合适地点,量身研制《秦风汉韵》的汉韵建筑形态与风格,建立汉朝习俗的&文化寻根博览园&,严格规划统一的主体建筑风格,严谨规划出皇宫、衙门、庙宇、民居等建筑风格与格调及彩色,突出大汉盛世国都的皇城气概与市井格局,最大限度解决在遗址区内安置居民,确保古汉长安城开发不会变成空城、死城。三是依托汉长安遗址区无形文化遗产,在遗址的保护区域内,比照杭州的宋城、成都的宽窄巷子、礼泉的袁家村,规划建设2~3条历史风貌的民俗步行街~汉街,情景再现大汉盛世的山河壮观与富足民生,体验再现大汉盛世的商贾云集与市井繁荣,让遗址保护区更具历史魅力与民俗灵性。借助&清明上河图&热闹市井的构思,以&汉街&的形式还原大汉盛世的商业繁荣情景,建立汉朝习俗的&市井文化体验博览园&,延展汉时臣民的市井生活,将遗址的保护、展示、管理及遗址区环境整治与旅游服务等资源保护和开发结合起来,使遗址开发真正成为富裕一方百姓的民生工程。
5、全面构筑与周边发展相适应的产业结构。遗址保护必须坚持与产业结构相协调,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遗址环境景观设计要追求与遗产文化价值的和谐一致,维护和完善遗产文化价值。建议主动结合遗址区域开发实际,积极完善和调整遗址区内的产业结构规划,一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与区域特色,将观光旅游与商业服务放到重要的产业结构的高度来重视,提升区域规划的旅游观光与商业物业的比重,杜绝以工业生产加工为主的企业进驻,制定优惠政策借助遗址区拆迁的机会,将生产加工企业、仓储与停车场等简单落后的物流企业,迁出汉长安城遗址区腾笼换鸟,以城市现代服务业为产业结构的主力支撑,建立发散式的立体服务性产业链条,全方位多角度延伸服务业。二是紧抓&十二五&大遗址保护内容的重要发展机遇,把汉长安城遗址区的汉代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的旅游景区来策划,将遗址内打造成具有时代品位特色、体现汉代文化内涵并具有高科级含量的汉长安城遗址博物馆,以遗址文化旅游为主导发展文化产业链,如数字考古、创意设计、工艺美术、书画艺术、会展、职业教育等高端产品和服务项目,以及其他传统服务业,如租赁业、饮食业等。三是结合遗址区域占地面积较大,地面遗留文物量少,可视文物占地面积小,剩余的土地面积较大的特点,在遗址保护的规划伊始,就要量身研制园林规划方案,扶持建设绿色遗址公园,发展生态休闲产业,开发附加值高的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积极引入芦荟、玫瑰等花卉、水果和苗圃类经济性作物,打造大型的经济作物种植园区,并向旅客提供以生态休闲、苗木花卉为主的良好生态环境和天然的城市氧吧,把古汉城打造成西安市民的前花园。最终实现汉长安城遗址区域文化最深厚、生态最优美、生活最舒适、产业最有活力的城市综合区域的建设目标。
&&&&&&& 区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
&&&&&&& 2013年8月8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长安城遗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