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是孔子思想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那么孔子看待仁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以下是我国古代几位思想家的观点A:仁者爱人,为政以德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施政要用“仁义”和“王道”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李贽《焚书》“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材料四:“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凡有企图获得权势的后人,就是希望做官的人,都是读‘四书’和‘五经’,……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权势者们的‘敲门砖’的差使的。”——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请回答:(1)据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这三位思想家分别是谁?(3分)其中A思想的核心和他的教育思想分别是什么?(6分)(2)据材料二结合课本知识,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8分)其中哪个主张对君主有警示作用?(2分)汉武帝接受他建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3)据材料三,明朝的李贽对孔子的思想言论持什么看法?(4分)(4)据材料四和课本知识,“四书”指哪四本书?(4分)(5)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以孔子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3分)-乐乐题库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点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以下是我国古代几位思...”习题详情
30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75.0%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以下是我国古代几位思想家的观点A:仁者爱人,为政以德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施政要用“仁义”和“王道”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李贽《焚书》“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材料四:“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凡有企图获得权势的后人,就是希望做官的人,都是读‘四书’和‘五经’,……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权势者们的‘敲门砖’的差使的。”&&&&&&&&&&&&——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请回答:(1)据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这三位思想家分别是谁?(3分)其中A思想的核心和他的教育思想分别是什么?(6分)(2)据材料二结合课本知识,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8分)其中哪个主张对君主有警示作用?(2分)汉武帝接受他建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3)据材料三,明朝的李贽对孔子的思想言论持什么看法?(4分)(4)据材料四和课本知识,“四书”指哪四本书?(4分)(5)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以孔子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3分)孔子、孟子、荀子;(3分)仁和礼;(3分)有教无类等。(3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1-安徽省泗县双语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周考文综历史题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以下是我国古代几位思想家的观点A:仁者爱人,为政以德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施政要用“仁义”和“王道”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演变(1)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其中根据课本所学,依次是孔子孟子和荀子,A是孔子其思想的核心仁礼,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等(2)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材料中展示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根据课本答出其他。对君主有一定制约的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说,汉武帝的接受主要是由于有利于其统治(3)根据材料总结出其主要的观点即可,即反对孔子的权威。(4)材料中所说的是儒家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5)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要辩证的看待,言之合理即可。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以下是我国古代几位思想家的观点A:仁者爱人,为政以德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施政要用“仁义”和“王道”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以下是我国古代几位思想家的观点A:仁者爱人,为政以德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施政要用“仁义”和“王道”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主要考察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以下是我国古代几位思想家的观点A:仁者爱人,为政以德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施政要用“仁义”和“王道”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相似的题目: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段材料说明孔子的教学理念是有教无类启发式教学温故而知新当仁不让于师
全世界75位诺贝尔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4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他们回到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应包括“克已复礼”“民贵君轻”“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德治国”
普罗塔戈拉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主张“认识你自己”。他们主张的共同点是倾向于相对主义忽视道德的追求强调人类的理性认为人生而平等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以下是我国古代几位思...”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以下是我国古代几位思想家的观点A:仁者爱人,为政以德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施政要用“仁义”和“王道”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李贽《焚书》“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材料四:“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凡有企图获得权势的后人,就是希望做官的人,都是读‘四书’和‘五经’,……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权势者们的‘敲门砖’的差使的。”——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请回答:(1)据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这三位思想家分别是谁?(3分)其中A思想的核心和他的教育思想分别是什么?(6分)(2)据材料二结合课本知识,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8分)其中哪个主张对君主有警示作用?(2分)汉武帝接受他建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3)据材料三,明朝的李贽对孔子的思想言论持什么看法?(4分)(4)据材料四和课本知识,“四书”指哪四本书?(4分)(5)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以孔子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3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以下是我国古代几位思想家的观点A:仁者爱人,为政以德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施政要用“仁义”和“王道”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李贽《焚书》“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材料四:“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凡有企图获得权势的后人,就是希望做官的人,都是读‘四书’和‘五经’,……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权势者们的‘敲门砖’的差使的。”——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请回答:(1)据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这三位思想家分别是谁?(3分)其中A思想的核心和他的教育思想分别是什么?(6分)(2)据材料二结合课本知识,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8分)其中哪个主张对君主有警示作用?(2分)汉武帝接受他建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3)据材料三,明朝的李贽对孔子的思想言论持什么看法?(4分)(4)据材料四和课本知识,“四书”指哪四本书?(4分)(5)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以孔子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3分)”相似的习题。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题库系统分析,
试题“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强调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做人要“恭、...”,相似的试题还有: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B.主张统治者要有五种道德规范,得到百姓信任,实行仁政
C.主张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D.主张教育“有教无类”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B.主张统治者要有五种道德规范,实施仁政
C.主张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D.主张教育“有教无类”
阅读材料(16分)材料一 孔子说:“他的为人,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位者,这种人是很少有的;不喜欢触犯上位者,却喜欢造反作乱,这种人从来没有出现过。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的根本吧!”材料二 孟子把“仁”的学说发展成为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他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孟子认为,土地、人民、政事是国家的三件宝物。实行仁政必须重民。在此基础上,孟子又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仁”政是孟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材料三 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的事业。他接受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从此,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庭选官的考察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材料四 南北朝时期,儒、佛、道教并立,刺激了中唐以后儒学的复兴。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儒家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到明代掀起高潮,将儒学思想发展到一个高度。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请回答:⑴孔子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4分)⑵根据材料二回答,孟子政治思想核心是什么?孟子如何发展了孔子的思想?(4分)⑶根据材料三回答儒家思想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义如何?(4分)⑷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简要评价宋明理学。(4分)“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上饶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
【摘要】:正 “仁”作为伦理范畴是春秋时才产生的。但是把“仁”作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则始自孔子。孔子论仁,实为数不多,整部论语才数十处。孔子主动论仁,为数就更少,“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整部论语才二、三十处。但仅此,已足见“仁”在孔子伦理思想体系中的位置了。也就是说,不管是从逻辑归纳出发,还是由内在的逻辑考察出发,我们都可以看出:“仁”是孔子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
【关键词】:
【正文快照】:
“仁”作为伦理范畴是春秋时才产生的。但是把“仁”作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则始自孔子。孔子论仁,实为数不多,整部论语才数十处。孔子主动论仁,为数就更少,“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整部论语才二、三十处。但仅此,已足见“仁”在孔子伦理思想体系中的位置了。也就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毛礼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陈景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骆啸声;[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金德建;[J];求是学刊;1980年03期
何世华;[J];人文杂志;1980年06期
高波;[J];上海会计;1980年05期
王显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80年03期
,刘福国;[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孙爱国;[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商聚德;[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钱穆;;[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周予同;;[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蔡尚思;;[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A];朱熹与闽学渊源——“延平四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陈明考;;[A];朱熹与闽学渊源——“延平四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袁启彤;;[A];朱子学新论——纪念朱熹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郁文;;[A];朱子学新论——纪念朱熹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宫达非;;[A];朱子学新论——纪念朱熹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陈立夫;;[A];朱子学新论——纪念朱熹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陈正夫;;[A];朱子学新论——纪念朱熹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泽应;[N];光明日报;2000年
本报特约记者
贺翠香;[N];社会科学报;2002年
;[N];光明日报;2003年
阮帆;[N];北京科技报;2004年
李玉洁 黄有汉;[N];北京日报;2004年
邓伟志;[N];北京日报;2004年
林毅夫;[N];中国财经报;2004年
邓志红;[N];中国档案报;2004年
单宝兰;[N];中国档案报;2004年
王如;[N];中国教育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艳国;[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王美凤;[D];西北大学;2001年
王锟;[D];西北大学;2002年
杨松贺;[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王保国;[D];郑州大学;2003年
徐正英;[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韩华;[D];四川大学;2003年
张琳;[D];复旦大学;2003年
王锷;[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傅希亮;[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万绍和;[D];湘潭大学;2000年
曲爱香;[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王珩;[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武氏红莲(VU THI HONG LIEN);[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吴冬梅;[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白龙飞;[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王贺顺;[D];郑州大学;2000年
张秀玉;[D];西北大学;2001年
夏莉;[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侯希文;[D];西北大学;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老子》思想的核心是_百度作业帮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老子》思想的核心是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
B.先秦诸子的议论文富有魅力,个性鲜明。《论语》简而能赅,态度雍容。《庄子》的文章气势逼人,善用比喻。《孟子》的文章汪洋辟阖,大抵寓言。
C.墨子思想的核心是“兼爱”或“兼相爱”,他的“非攻”“节用”等思想都是从核心思想引发而来的。
D.韩非子继承了荀子的性恶观。他主张国君以法律治国,而且必须严刑峻法。
试题分析:关于孟子和庄子的表述反了。应为庄子的文章汪洋辟阖,大抵寓言,孟子的文章气势逼人,善用比喻。点评:高中语文文学常识在考试的比例中占有很大一部分,所以如果想获得较高的分数,文学常识也是一定要学好的,高中语文也是要在不断的知识的积累的基础上才能学好的,所以从高一开始,就要注意在语文的基础知识上的积累,才可以在高考复习的时候轻车熟路,事半功倍。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不能使用此页面的全部功能。
请换用其他浏览器或者开启对javascript的支持。
【北京市老百姓国学会】仁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伦理观念,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因为儒家的发展而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道德标准、人格境界及哲学概念。孔子之前已经有关于“仁”的观念,但是孔子对“仁”的重视和阐述提高了它的重要性。很多学者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
【北京市老百姓国学会】仁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伦理观念,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因为儒家的发展而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道德标准、人格境界及哲学概念。孔子之前已经有关于“仁”的观念,但是孔子对“仁”的重视和阐述提高了它的重要性。很多学者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仁”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仁”字:“亲也。从人二。忎,古文仁,从千心作。外“尸”内“二”,古文仁,或从尸。”按照《说文解字》本书的解释,这里的“亲”就是亲密之意。清朝段玉裁认为“仁”表示两个人之间的亲密,所以“仁”字“从人二”。梁启超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也将“仁”训作“相人偶”。但是“从人二”的“仁”不是最早的“仁”,《说文解字》说明比第一个“仁”更早的古文“仁”,还有两种:从千心的“忎”和从尸的“?”。孔子前的“仁”: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以前人们一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使用“仁”字了,金文中也有仁字,在《诗经》,《书经》等古经中使用“仁”字,一般指“亲爱”,“慈爱”。孔子和儒家的“仁”: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仁”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论语》中使用“仁”字的地方有58段共105字,孔子把“仁”作为实践中的指导原理并使之贯穿于诸道德中。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主要意义是善待他人。孔子阐述了君子应当是仁者的观点。孔子的“仁”,涵义甚广。《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注重仁和礼的结合,纳仁于礼,用具有形而上色彩的价值概念“仁”,来充实既有的礼乐制度。这是孔子的创新。孟子认为仁的由来是恻隐之心,即同情心。其一例为见&孺子将入于井&时的&不忍人之心&。仁与义合称为仁义。仁: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 人的表现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如以仁为本体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   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   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   对人则有爱心&&&&&&“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孟子提出一些切于实际的主张,重点在改善民生,加强教化。其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要求实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把仁政说与王道政治联系起来。认为人皆有仁爱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则天下难以治理。孟子认为,即使是百里小国,只要行仁政,天下百姓也会归之而王。他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行仁政须落实到“省刑罚,薄税敛”,发展农业生产等要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国家经济政治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修德行教,使仁爱之心推而广之,即使是坚甲利兵也能战而胜之。强调以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批评暴力,反对战争。这是儒家仁政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与仁政学说及重视人权,满足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理论相联系,从政治治理的实践和人的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儒家重视民生,主张满足人们求生存的基本物质欲求,并倡富民思想,强调先富后教,使民从善,然后政权得以稳固。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儒家认为,民生是治国之本,民以食为天,衣食足,有恒产才有恒心,满足了百姓的衣食需求,国家才能稳固而得到治理。  儒家从重视民生出发,倡富民思想。儒家经典《周礼》提出“保息养民”的六项措施,即“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富而安之,体现了儒家早期的富民思想。孔子提出富而教之的思想,“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使众多的人民生活得到满足而富裕,然后施之以教,使人民有道德。把富民作为施教的前提和基础,可见对富民的重视。孔子还把富民与利民、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利益联系起来。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强调利民、富民、保民、爱民,体察和顺应民心的向背,这是儒家富民思想的特征。孟子还设想,物质财富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满足,百姓还有不仁的吗?他说:“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满足了百姓的生活需求,使之富足,就会使民众达到仁的境界而国安。而民穷则争,争则起暴乱,国难以治。可见民富才能国安,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民富而国富,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点。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这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 造福的大仁大义;“克己复礼,仁在其中”,好象仁这个境界很容易达到,但孔子说的不是一 人个人的仁,而是有权势在手的统治者的仁,要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 地管理国家,这决不容易,自古极少数大权在手的人能做到;连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说能做到, 只敢说自己好学,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孔子与“仁”的学说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那么,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么特征呢?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指什么?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样一来,就给不同的价值主体在施行“仁”的过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间,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从孔子的论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论根据。  具体说来,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  一、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二、“仁”的价值内涵。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三、“仁”的表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四、“仁”的实践价值。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 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仁的产生: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  在孔子提出系统的仁学思想之前的春秋时代就出现了许多关于仁的思想记载。《诗经·郑风·叔于田》曰:“洵美且仁”《诗经·齐风·卢令》曰:“其人美且仁”,两处提到仁,且都和美字联系一起,显然在这里,仁是仪文美备的意思,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意义。《尚书》有“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予仁若考”就是“予仁而巧”,“巧”就是多才多艺,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国语晋语一》:“爱亲之谓仁”,仁体现在父子关系上就是爱亲就是孝。《国语晋语二》中申生拒绝逃亡说:“仁不怨君”“逃死而怨君不仁”。仁体现在处理国与国关系上,就是保护小国,救助邻国。此外,仁还有其他含义。如《国语晋语二》说“利国之谓仁”。  可见,仁包含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他包括了各种具体的宗法道德为主的行为规范,在当时他已经涉及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孔子正是在此基础进一步提出仁的伦理道德意义。  1.同情友爱:仁心,仁义至尽  2.果核的最近部分:杏仁儿.  不仁:(1)不仁慈,无仁德如不仁不义  (2)手足痿痹,为能运动:麻木不仁,四体不仁.  3.人、仁  “最初只有人字,后以二人相爱,人旁加二为仁,故仁由人而来。仁固可作‘仁义’解,也可作人解。我认为‘克己复礼为仁’的仁字,宜作‘人’解。以孔子之话作本论,《论语》中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观过斯知仁矣’、‘井有仁焉’,这些仁字,都应作“人”解。而一般学者以其字之为仁,多曲为之解,求其说,而不得要领。故上例我以‘仁’字应作“人”解。否则,‘井有仁焉’,作仁义之‘仁’解,难以解通。又以其他著作为旁证,可知人、仁同义。例如《礼记表记》说,人也谓施以人以忠恩也。人与仁同义……《论语》所谓‘人者仁也’、‘仁者爱人’,即本此义。皆由于人、仁同出于一源,且关系密切。把仁字均解为‘仁义’,难以自圆其说、令人信服”(引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64-465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4.仁,就是二个人字,从这个字的形我们看到了这个意思。那为什么这样写这个字呢,古人的意思是什么呢?我认为这是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害人人,人人必将害我。”的简写。这句话中两次使用二人组合。所以就是仁的意思了。仁是道的一种。“仁”在其他文化语境:在英文中,仁字一般被翻译为“benevolence”,“virtue”,“compassion”等,或被音译为“ren”、“jen”等。不同的译法体现了不同作者对“仁”的理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