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为仁人,一起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中心思想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谈谈孔子的《论语》(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
&&&&&&&&&&&&&&&&&&&&&
---《论语 为政》
什么是仁?这一直是孔子思想研究的中心。仁之一字对于孔子来说就如同道之一字对于老子来说是一样的。大道泱泱,浩如烟海。而仁也不仅仅是简单的仁爱,它的含义远比爱要复杂得多。
事实上,将仁理解为爱是韩愈的观点。韩愈说:博爱之谓仁。于是后世多把仁爱放在一起,以为是孔子的观点。而最先提出仁就是爱的是西汉时期汉武帝的宰相的公孙弘。韩愈只是正式将仁做了一个定义。
先贤圣哲势必有他们的考量。但是下定义实在是一件太过于困难的事,以至于先师孔子都无法用一种解释来完全的阐述他的思想。孔子对于仁说的最著名的话除了我引出的这一句,还有一句:“仁以爱人”。我以为,仁之所以无法被完美的阐释是因为它本身就包含了无数含义,汪洋恣肆,无边无垠。它是儒家思想的大成,是一种人类超脱于人类本身的最高境界。所有的真善美,所有的修身养性都集中于一点,这就是仁;所有的品行都被概括与总结,所有的克己复礼都被概括,这个如宇宙一样的东西就是仁。所以我说,仁者,近道矣。
再回到这句话。孔子说:克己复礼就是仁。什么叫克己呢?克己就是对自身的克制。南怀瑾大师对它有一个更好的解释:“心灵的净化”。人活着总有各种各样的烦恼,用佛家的话来说一切皆由欲望而起。说的也很是在理。克己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和烦恼,克制因欲望和烦恼而产生的冲动与更多的欲望。比如说一个人有什么事情不如意,就会冲动,就会犯错。就会想要是这一切都不发生多好啊,或者是要是上天现在给我五十万多好啊。这就是因为欲望而产生的更多的欲望。这些都应该被克服。
为什么呢?我小时候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所有的经典和名著都叫我们克制作为人的天性。为什么不能随着我们的心灵呢?现在渐渐明白了,人类的天性和惰性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就在于对于生活过于美好的追求和现实的巨大落差之间。追求美好是人类得以进化的重要原因,对于现实的认识也是人类进化的原因,那么为什么他们之间会有矛盾和落差呢?原因在于度。请原谅我暂时先谈谈《中庸》吧。
度是中庸思想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中庸思想的核心在于把握为人处世的度。这个度应该不偏不倚,不要太激进,也不要太消极,处于一种中间的状态,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很典型的中国式思维,而且经过了几千年的验证,它也自然而然的被视为中国人的行为准则。那么中庸跟孔子的克己什么关系呢?在我看来,二者源自一家,都是对仁的一种阐述,而且都是针对自身而不是他人的。克己的关键在于把握好度。克制自己超出度外的言行举止,荡涤自己的心灵,修养自己的德行。
那么怎样克己呢?这就要说到复礼了。复礼的字面意思就是跟从礼教的约束。既然欲望是人类的天性,克制欲望自然难上加难,那么用什么去说服自己呢?孔子说了:用礼教。我们会发现当我们挣扎徘徊的时候心里好像有两个人在交战似的,一个人说好吧,另一个人说不好。所以说服自己的理由很重要。孔子的思想之所以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是因为他不仅告诉人们如何修身养性,有用于国家,还告诉人们做人的准则。孔子认为只有用礼教才能遏制并驾驭人们的欲望。由此一来,克己复礼顺理成章。而克己复礼所带来的修身养性也就是达到“仁”这个境界的必经之路。所以孔子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材料一: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日:“请问其曰。”子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域名:学优高考网,每年帮助百万名学子考取名校!问题人评价,难度:0%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材料一: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日:“请问其曰。”子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日:“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材料二: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政权已下移,已到了“陪臣执国命。的地步。所以孔子一直主张“克己复礼”,礼即周礼,讲求“忠臣不二君,贤女不二夫”。23.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克己复礼”的含义。 24.材料二对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马上分享给朋友:答案23. (共2分)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语行动都合乎礼仪。24. (共3分)不正确(1分)。孔子所提倡的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1分)。“忠臣不二君,贤女不二夫”是后世人把这种关系片面化、绝对化了,这种极端的主张,违背了孔子所倡导的“周礼”(1分)。点击查看答案解释本题暂无同学作出解析,期待您来作答点击查看解释相关试题克己复礼 -
克己复礼【名称】:克己复礼&  【拼音】:kè&jǐ&fù&lǐ&  【解释】: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西)。&  【出处】:《论语·颜渊》:“。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近义词】:严于律己&  【示例】:小官公谨忠信,~,奉公守法,正直无私。(明·无名氏《紫泥宣》第一折)
克己复礼 -
这是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出自一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己复礼 -
克己复礼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颜回又问:那麽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按照先生的话去做。&由此看来,“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历代学者都认为,这是孔门传授的“切要之言”,是一种紧要的、切实的修养方法,然而对于“克己复礼”的含义却有不同的阐释——这里的“克”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克制”的意思,也有“战胜”的意思。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在这里,“礼”不仅仅是具体的礼节,而是泛指天理,“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这就把“克己复礼”的内涵大大扩展了。指出,“仁”就是人内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实也无非天理,所以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自然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克己复礼 -
克己复礼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我们对孔子的这段话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何谓“复礼”我们前面讨论过《论语·卫灵公》中,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的涵义”,知道“义以为质”中的“义”是“礼”的质,是“礼”的唯一标准。所以,“复礼”的意思是要求我们的行为要回复到礼之质“义”上,按公义、公理来办事。(2)“克己”的对象是谁“克己”的己字应该是对天下每一个人说的,每一个人都作到“克己”,则“天下归仁”就顺理成章了。另一种理解,“克己”是专指居上位的当政者,依“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的思想理论,当政者“克己”作示范,老百姓跟着也“克已”,当每一个人都作到了“克己”,人们的行为都回复到公义上了,则当然“天下归仁”。(3)“克己”之意在《论语.里仁》中,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关于“自省、自责、自讼”曾子的名言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但一般人很少有自责精神,孔子就曾感慨地说:“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4)“克己”的内容“自戒”关于“克己”的“自戒”内容。在《论语.季氏》中,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在《论语.颜渊》里,孔子在回答樊迟问“辨惑”时,讲的不是分辨是非之道,而是自修自戒。他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是强调遇事戒冲动。(5)“克己”的关键是克什么说到底“克己”只是克制念头。《书》曰:“惟圣作狂,惟狂”。圣是通明,狂是昏愚,心思通明为圣,为狂。而“圣”与“狂”之间的转换只在“罔念”与“克念”之间。克己复礼只在克制我们的邪念,以立人之正念。&  子曰:“仁乎远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从“仁义”的概念“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和对“克己”含意的讨论,孔孟原儒的思想对人的要求都是对自己言,对君主居上位者言的,并且对居上位者有更高的要求,《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儒家在君王与臣民之间真实作到“不偏不倚”,我是看不出孔孟之道有维护了谁、袒护了谁的意思。
克己复礼 -
朱熹以及其他的阐释,把“克己复礼”上升为某种普遍的。然而从《论语》中的看来,孔子说的“克己复礼”只是在说一种具体的学习和修养方法;这里说的“礼”,就是指当时社会生活中实行的各种礼仪规范,而学习各种礼仪,正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这里强调的,不是应当按规范去待人接物,而是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做。也就是说,学习礼,不仅仅是要依礼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随时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礼的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做到这“四勿”,就必须“克己”,也就是要随时注意约束自己,克服种种不良习性和私心,这其实也正是今天我们常说的“战胜自我”。 当然,孔子强调随时注意不失礼,不是希望弟子都变得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孔子认为:礼的本质是仁爱。如果人们都能够依礼行事、非礼不行,那麽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之间提升自己的人格而成为一个“仁者”。也就是说,克己复礼是“为仁”。这其实并不是什麽高深的理论,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和领悟,所以颜回对孔子说:我虽然不大聪明,但会依照先生说的去做。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8次
参与编辑人数:16位
最近更新时间: 21:06:56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①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②焉。为仁由己③,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④。&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⑤,请事⑥斯语矣。&
  【注释】
  ①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言行都符合于礼。
  ②归仁:归仁于你,即称赞你有仁德。
  ③由己:指全靠自己。
  ④目:具体的细目。
  ⑤不敏:不聪明、不敏慧。
  ⑥事:实行、实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心思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