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仙姑夫的故事对我的启迪

还没有开通你的开心账户?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对我们的人生有所启迪的故事(六十四)【开心雨荷】
&&&&很久以前,一位挪威青年男子漂洋过海到了法国,他要报考著名的巴黎音乐
学院考试的时候,尽管他竭力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到最佳状态,但主考官还是没
能录取他。
 身无分文的青年男子来到学院外不远处一条繁华的街道,勒紧裤带在一棵树
下拉响了手中的琴。他拉了一曲又一曲,吸引了无数人驻足聆听。饥饿的青年
男子最终捧起自己的琴盒,围观的人们,纷纷掏出钱来,放在了琴盒里。一个
无赖鄙夷地将钱扔在青年男子的脚下。青年男子看了看无赖,弯下腰拾起地上
的钱,递给无赖说“先生,您的钱丢在了地上。”无赖接过钱,重新扔在青年
男子的脚下,傲慢地说“这钱已经是你的了,你必须收下!”青年男子再次看
了看无赖,深深地对他鞠了个躬说:“先生,谢谢您的资助!刚才您掉了钱,
我弯腰为您捡起。现在我的钱掉在了地上,麻烦您也为我捡起!”无赖被青年
出乎意料的举动震撼了,最终捡起地上的钱放入青年男子的琴盒,然后灰溜溜
  围观的人群中有双眼睛一直默默关注着青年男子,他就是刚才的那位主考
官。他将青年男子带回学院,最终录取了他。这位青年男子叫比尔撒丁,后来
成为挪威小有名气的音乐家,他的代表作是《挺起你的胸膛》。
  当我们陷入生活最低谷的时候,有时会招致一些无端的蔑视;当我们处在
为生存苦苦挣扎的关头,有时会遭遇肆意践踏你尊严的人。针锋相对的反抗是
我们的本能,但往往会让那些缺知少德者更加变本加厉。我们不如以理智去应
对,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展示并维护我们的尊严。那时你会发现,任何邪恶在
正义面前都将无法站稳脚跟。
  有的时候,弯下的是腰,但拾起来的,却是你无价的尊严!
&&&&&&&&&&
本转帖分类:&&&&
&&上一帖:
下一帖:&&
(%)点击发表你的观点
10-26 11:0010-26 11:0010-26 11:0010-26 11:0110-26 11:0210-26 11:0310-26 11:0410-26 11:0510-26 11:0610-26 11:06
热门转帖:
最新专题:
&2015 开心网增城小楼何仙姑文化的考察与研究
韶关学院文学院中文系08级汉(2)班钟丽斯&
指导教师:温阜敏
何仙姑文化,在素有“仙姑故里,道德圣地”美誉的增城小楼最为当地民众津津乐道,是小楼历史文化的结晶。小楼何仙姑集中华传统美德于一身,是善良美丽、勤劳勇敢、能诗善织、好施济世的典范,留下来的是独一无二的民俗文化特色,成为增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何仙姑文化内涵,传承岭南民间文化,推动小楼乃至增城乡村旅游的文化瑰宝和重要载体。何仙姑信仰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稳定完好地传承至今,对维系民族发展、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我们应更加努力地让这份独特的小楼何仙姑民俗文化保存、传承与发扬下去。
【关键词】:增城小楼;何仙姑文化;民俗特色;影响;传承
Cultural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f Zengcheng Xiaolou He Xiangu
【Abstract】: The culture of He Xiangu is very
popular in Zengcheng, the city which has been kown as the hometown
of Xiangu, and the moral Shrine. The culture of He Xiangu involves
the history of the ancient town--Xiao lou. He Xiangu who is kind
and beautiful, industrious and brave, cultural, intelligence and
kindhearted, is born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s. The virtues
of He Xiangu has formed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Xiaolou’s
folk culture,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ure of
Zengcheng. The culture of He Xiangu which inherits the folk culture
of southern China, promotes the tourism in Zengcheng and becomes
the cultural treasure of Zengcheng. The culture of He Xiangu has a
profound cultural background which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on
enriching people's spiritual life. We should spare no effort on
protecting it and inheriting it.
【Key word】: Xiaolou Z the culture of He
X heritage
一、……………………………………&&&………(1)
(一)……………………………………&&&………(1)
(二)……………………………………&&&………
二、小楼何仙姑文化的民俗特色……………………………………
&&………(4)
(一)传承何仙姑文化,丰富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 &………(4)
(二)……&&
………(5)
(三)……&&&
………(7)
(四)…………………&&&
………(8)
三、小楼何仙姑文化的表现及影响…………………………………&&&
………(9)
(一)……………………………………
………(9)
(二)……………………&&&
&………(11)&
(三)……………………&&
………(12)
四、……………………………&
&&………(13)
(一)…………………………………………&&&
………(13)
(二)……………………………………&&&
………(15)
五、结束语……………………………………………………………&&&
………(17)
致谢…………………………………………………………………&&&
………(17)&
参考文献……………………………………………………………&&&
………(18)
增城小楼何仙姑文化的考察与研究
八仙是宋金时代出现的一个神仙群,与道教许多神仙不同的是,他们由社会上形形式式的人组成,与一般神仙道貌岸然的形象截然不同,他们有着丰富和离奇的凡间故事。八仙的出身、相貌、经历都各有民间所津津乐道的特色,在中国众多的神仙中独出风头。八仙事迹跟市井生活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更加生动、贴切,深受民众喜爱。明代王世贞在《提八仙像后》对八仙有这样描述:
八仙者,钟离、李、吕、张、蓝、韩、曹、何也。……以是八公者,老则张,少则蓝韩,将则钟离,书生则吕,贵则曹,病则李,妇女则何,为各居一端作滑稽观耶。[1]
八仙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极其深厚的影响。其中何仙姑是百姓喜爱的八仙之一,其形象在八仙中是变化最大的,她是八仙群体中的唯一女性,也是最晚进入八仙的成员。笔者为了能够收集更多何仙姑文化的资料以及了解何仙姑信仰文化的现状,特意走访了增城旅游局、何仙姑文化研究会、何仙姑旅游景区、何仙姑家庙、何仙姑井等处深入考察增城小楼何仙姑的具体情况,并做了增城小楼关于人们祭拜仙姑诞的人数和祭拜祈福方式的调查报告,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何仙姑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据了解,年轻貌美的何仙姑在民间有着许多的传说,特别是在源远流长并有着无数动人故事的古文化城市——增城。增城之所以有仙境的美誉,是因为她是何仙姑的故里,有美丽动人的传说,有如画的山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何仙姑一直深受着增城人们的喜爱和信奉,其文化对增城文化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
1、何仙姑相关的传说与记载
何仙姑是八仙中的唯一的女仙,在八仙中手持一朵荷花,飘逸脱俗的妙龄女郎便是何仙姑。关于何仙姑的仙迹流传、故事源流已经有不少的学者进行了考证,对于其出身籍贯及成仙经历更是众说纷纭,其真正的起源地至今也是无人知晓。就她的籍贯少说也有八九处,如湖南的永州、广东的增城、循州、安徽的桐城、浙江的昌化,还有福建等地。《歙县志》则认为何仙姑是安徽歙县人。而小说《飞剑记》则云何仙姑是淮安玉溪陈家使女,心地善良,吕洞宾度之成仙。《福建通志》认为何仙姑是福建武平南岩人,得吕洞宾桃而成仙《浙江通志》则认为何仙姑是浙江人,因食山中如杯大桃而成仙。清代讲唱文学《八仙缘》则把何仙姑作为浙江一富家独生女,立志修行,梦中得吕洞宾赠桃,后得吕洞宾度脱成仙。《何仙姑宝卷》则把广州何仙姑与浙江何仙姑融合在一起,把何仙姑父因逃难而定居杭州为调和办法。在近代的地方传说中,何仙姑的籍贯更乱。
有学者研究发现其原型主要有永州(湖南零陵)、维扬(江苏扬州)何仙姑和何仙姑广州增城何仙姑。增城何仙姑带有外丹道色彩,其传说自唐朝始就逐渐得到传播,但与八仙成员之间没有任何关联。维扬、永州何仙姑传说发生并盛传于宋代,均带有巫术色彩且都和吕洞宾有密切关系。中山大学伊蓉博士称,何仙姑是最晚进入八仙的成员,但何仙姑的仙事,甚至比八仙中曹国舅、铁拐李早许多,这不仅和全真教的发展有关,更与社会的发展,和宋元明妇女地位的提高有关。两宋,巫风在江南地区最盛,湖南永州,在北宋出现了一个自称何仙姑的女性。北宋湖北襄阳人魏泰的《东轩笔录》卷十四记载:
永州有何氏女,幼遇异人,与桃食之,遂不饥无漏。自是能逆知人祸福,乡人神之,为构楼以居,世谓之何仙姑。[2]
永州的何氏女,从小遇到神人给了仙桃,于是不食人间烟火,并能“知人祸福”,同乡人称她为何仙姑,许多士大夫因此拜访她,基本可以断定她是当地的一个著名女巫,而且有较高的知名度,据研究统计:有大量的记载在士人文集中流传,相关传说共有九种,有十多位北宋士人人的文集记载。[3]
2、增城何仙姑的传说与记载
小楼,并不是一座楼。小楼是岭南古镇,位于广东增城市中北部,虽地处广州、东莞、深圳、香港等发达都市区间,却仍传承着古朴的风貌与格局,是一个陶情宜性的好处所。小楼是何仙姑的故乡,有着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何仙姑尊道贵德,品性柔静,聪慧贤良,能诗善织,修道家之正源,故得道成仙,为世人敬仰。当地人为彰显何仙姑的功绩,四百多年前已立庙缅怀。时至今日,何仙姑家庙、挂绿荔枝、仙姑井、千年古藤、凤凰山依旧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何仙姑文化已成为增城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深深扎根于增城这荔乡大地。
在众多何仙姑中,独以增城何仙姑脱颖而出,被公认为八仙系列中何仙姑之正宗,追溯起来,增城何仙姑传说酝酿了相当长的时间。在增城何仙姑的相关传说,最早见于宋人编纂的《太平广记》引述《广异记》的记载:
广州有何二娘者,以织鞋子为业,年二十,与母居。素不修仙术,忽谓母曰:“住此闷,意欲行游。”后一日便飞去,上罗浮山寺。
按此处记载,广州有一个何二娘,以做鞋子为生计,二十岁的时候还跟母亲住在一起。何二娘在广州、循州已经相当有名气,这告诉了我们何二娘在广州有了较高的知名度,但此时的是称何二娘,而不是何仙姑。发展到唐代白居易原本、宋孔传的《白孔六帖》卷五云:
增城何氏女,有神仙之术,持一石措小石楼之上,远观其石如画罗浮山。有大、小石楼。 [5]
南宋王象之《與地纪胜》卷89“何仙”条云:“《会仙观记》:
昔有何仙居此。食云母。谭景龙(707-710)中白日升仙。[6]
南宋方信孺《南海百咏》记载:
会仙观:在增城县三百步许,何仙姑所居也,姑生于唐开耀(681-682)中,尝于旁穴得云母石服之,体中渐觉轻举,有凌云之致……[7]
这两处记载“何仙”的成仙年代,两处明确地说明增城何仙是唐代人,生于开耀,于唐代景龙中“白日升仙”。
元人赵道《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简称《仙鉴》,收录了众多神仙的事迹,尤其是对女仙进行了专门的记载。《仙鉴》后集卷五收录了增城的何仙姑传说,记载有:
何仙姑,广东增城县何泰之女,唐天后时住云母溪,年十四五,一夕梦神人教食云母粉可得轻身不死,因饵之,誓不嫁,常往来山顶,其行如飞,每往来山顶,其行如飞,每朝暮则持山果归遗其母……至玄宗天宝九载(750),都虚观会乡人斋,有五色云起于麻姑坛,众皆见之,有仙子飘渺而出,道士蔡天一识其为何仙姑也,代宗大历(766-779)又现身于小石楼。”[8]
这则记载告诉了我们,何仙姑为广州增城一位叫何泰的女儿。生时头顶有六条头发。十六她按照梦里仙人的指示,吃云母,发誓不嫁,经常来往山谷之中,健行如飞。每天的早上出去,晚上带回一些山果给她的母亲吃。后逐渐不吃五谷,武则天遣使召见她去宫中,在入京中的途中忽然失踪。之后白日生仙。唐天宝九年,出现在麻姑坛中,站立在五朵云中,其后,又出现在广州的小石楼。[9]
以上记载可以说明,何仙姑的传说在增城流传已久,何二娘、何氏女、何仙、何仙姑的一个演变过程,增城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正是因为何仙姑传说流传久远而不断地充实。而又有何氏族人世代相传,奉祀不断,因而使增城何仙姑在全国八九个地方的何仙姑之中取得最为权威的位置。
从民间因素来讲,道教根直中华大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道家敬天尊祖,重生贵生,道法自然,行善积德。陈泽泓的《何仙姑传说的民俗文化意义》中提到,八仙在中国众多的神仙中独出风头,是因为其迎合了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心理需要,满足了全民喜庆娱乐的需要。[10]
二、小楼何仙姑文化的民俗特色
何仙姑是人们在贫苦劳动人民化身的基础上造出来的神,她具有兼有人性所共同追求的美德。当人们面临自然灾害的威胁,祈求平安,追求丰衣足食、社会繁荣时,人们就将这一切美好的愿望寄托于何仙姑的信仰上,于是人们就将何仙姑作为尊神而进行供奉,形成了小楼何仙姑文化极其浓厚的民俗色彩。
1、传承性——传承何仙姑文化,丰富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
&增城还存在多处祠庙,如小楼何仙姑家庙、正果何屋何仙姑祠、派潭何仙姑庙、仙村何仙姑佛庙、石滩沙垅何仙姑庙、石滩南壆何仙姑坛、镇龙何仙姑庙,还有在市区荔城凤凰山下的建于唐代的“会仙观”,解放后被拆毁,现仍留有仙姑井及双履痕迹。其中当前最大最出名的就要数小楼何仙姑家庙。始建于唐代的何仙姑家庙,尽管历400多年的沧桑,却依然格局完好,庄严古朴,具有古色古香的味道且香火极为鼎盛,当今已经成为增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古至今,人们一代代传承着何仙姑文化,使其深深扎根于人们的生活中,在家庙祭拜何仙姑的人年年如此,在空间上,近年何仙姑文化不断的往外界流传,也引得外界人士的关注与支持,使得何仙姑家庙在华南乃至东南亚一带有巨大的民间影响力。
何仙姑家庙始建于唐代,明代曾作大规模的修缮,清咸丰八年重修(1858年),这座家庙历经沧桑战乱。何仙姑家庙规模不大,为砖石台梁式结构,三进式,第一、三进为封火山墙;第二进的四柱一间五架阁楼为硬山顶,其正脊和垂脊均有反翘装饰。庙内外装饰以木雕、灰雕、砖雕为主,飞檐拍板遍布花鸟、戏曲人物,工艺精湛优美。[11]何仙姑家庙(见图一)的古式建造架构一直流传至今,“三进式”这独特的结构传承着何仙姑文化民俗色彩,近年来还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祭拜,影响极大。时代在变,何仙姑也跟上了潮流,但何仙姑的法力不变。在此求签许愿,都有求必应,灵验非常。堂上高挂着林林总总的锦旗是马来西亚、泰国、日本、新加坡等地善信答谢何仙姑的信物。
(图一:何仙姑家庙)
何仙姑家庙座西南向东北,这有别于一般庙宇的坐北向南的建造规律。其独特的座向建构原因在于人们希望家庙的大门正对着增城的母亲河——增江河的水口,这寓意着家庙风水好,凡来拜祭何仙姑的都有求必应。其二,家庙历经战乱灾难却依然格局完好。相传在1940年8月,小楼附近遭到了日军飞机的猛烈轰炸,整个小楼镇几乎夷为平地,但惟独何仙姑家庙依然完整无损;此外这座庙自始建以来,周边的房屋已发生过多次火灾,但每一次烧到家庙就会熄灭,最近的一次是在1972年10月。这听起来还是挺奇妙的事情,何仙姑文化带给我们的精神文化信仰延续不断,这是何仙姑家庙所独有的文化特色,何仙姑家庙历史悠久,不断传承何仙姑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社会生活。
象征是民俗文化个性之一,任何一种或一个民俗事物和现象,都是由人们相应的表现体构成的,何仙姑文化也不例外,它的民俗的象征符号在不停地传送着民俗特有的知识、经验和概念等多种信息。
一提到何仙姑文化的民俗特色,不得不说家庙中的何仙姑井,何仙姑井是最具象征性的。何仙姑井又名天花井(见图二),传说这是何仙姑升仙的地方,井边有一只石鞋,传说是当年何仙姑遗留在井边的绣花鞋,增城人们也津津乐道其奇特之处。井台用花岗岩石凿成八角形状,上面铭刻“仙源涓涓,饮者万年”八个字。据当地居民说,以前他们常到此井取水饮用,因为此井水清澈甘冽,而方圆几里的井水都略带有咸味,用此井水沏茶特别香醇清润。据记载:1948年农历三月初六早晨,仙姑井突然沸腾蒸气而上,但又不越井栏,现任小楼镇小学校长朱寿欣当时是小学生,眼见井栏升气,俯首闻之,感到略似咖啡味。[12]
(图二:何仙姑井)
何仙姑井水很受欢迎,来此井取水的人络绎不绝,特别在“仙姑诞”这几天,装用井水的人就更多了。相传这几天井水特别走俏,说是喝了可治百病。从三月初六下午就有人来请上一瓢“仙汤”,所谓的“仙汤”实际上是庙中道士用井水加了红枣、冰糖熬制而成的。还有,在农历初七的黎明时分,用此井水来泡木棉花干、冬瓜干、黑凉粉和米等,密封浸上几年也不会发臭。浸泡过的水具有清热解毒、清肠利胃的作用,是很好的一味良药。
其实,这都与当地的一些习俗有关。广州人喜欢喝凉茶且此习惯历史悠久、代代流传、相习成俗,时至今天,凉茶仍然是广州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气候湿热易上火的环境,把广州造就成了一座具有凉茶气质的城市。地处广州东北部的增城,人们除了找一些山草药来配制凉茶外还会利用当地所特有的资源——仙姑井水来制造凉茶。
增城小楼的何仙姑流传下来最具独特性的就不得不讲到灵气的麻姑仙桃和盘龙古藤了,它们的独特造就了充满着民俗色彩的何仙姑文化。
在何仙姑家庙里的仙姑井右边上的瓦背屋脊上有一棵已有一百多年时间的桃树(见图三),人称“仙桃”,传说为麻姑献寿的仙桃。在当地还保留着何仙姑“吃了仙桃而辟谷”和“麻姑拿此仙桃献寿的传说”。在陈梿的《罗浮山》中记载:何仙姑吃仙桃后从此不饥不渴,不吃五谷。《神仙传》也有记载:民间传说王母娘娘三月三过生日时,举办蟠桃盛会,麻姑特在绛珠河畔用灵芝酿酒,献给王母,这就是所谓“麻姑献寿”。关于“仙桃”,当地有这样的一个传说:曾有几个好事之徒,一时贪玩,企图拔掉“仙桃”,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没有成功。其中一个因气愤而折断枝叶,结果此人立刻肚痛不止,最后非得本人亲自到何仙姑像前赔礼道歉才解除了痛苦。
命运把你扎根在广东增城何仙姑家庙瓦脊,前面是空的,后面是空的,孤立无援地立在寸土之上。纵然,你环视不屈于失血的贫瘠。古庙的香火总是向着你缭绕上升,古庙的蹉跎岁月驮起你的坚强。[13]阳光匆匆赶来,游人纷纷登梯,他们把精神扎根进思索之中,感受这风景线上浓郁而有独特的文化。
(图三:何仙姑家庙瓦背上的麻姑仙桃)
在离何仙姑家庙300米处有一根1300多年历史的盘龙古藤(见图四),古藤缠绕攀附三棵粗壮的古榕而生,覆盖面积达900平方米,树叶非常繁茂,由于藤枝交错,分不清藤生树生,也找不到藤的根源所在。经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专家鉴定,该藤隶属蝶形花科鱼藤属,学名为“白花鱼藤”,藤茎最粗部分周长为2.3米,是我国稀有的植物。关于这一仙藤的起源,在增城人们中流传着这样一个小故事:传说何仙姑成仙后返回家乡,在家庙旁边的树林里乘凉。师傅吕洞宾听闻,欣然赴会。匆忙间竟用神仙拐杖叉住了何仙姑的绿丝带,何仙姑羞羞然掩面飞往天庭。吕洞宾撒手丢掉拐杖,架起祥云向何仙姑道歉。于是何仙姑的绿丝带化作了这棵千年仙藤,吕洞宾的神仙拐杖也日久生精,变为几棵支撑仙藤的大树。就这样增城政府根据仙藤起源的传说,以仙藤为中心,何仙姑文化为主题,结合中国传统园林建筑手法建成了仙藤园。
(图四:何仙姑家庙的盘龙古藤)
这是增城小楼遗留下来独有的遗迹,而这些遗迹都与何仙姑有密切的关系,使得何仙姑文化的民俗色彩越来越浓,古藤比树还要粗,遮天蔽日,狂龙巨蟒般盘旋回环,不见首尾,增城政府正在申报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这就证明了古藤的独特对增城的经济发展,文化传承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
敬香还愿,祈求何仙姑保佑,每次祈求完毕,心理上都带着何仙姑信仰文化的补偿、克敌制胜的信心和勇气离开,人们这样一种在思想上的需求每年都能在增城小楼祭拜何仙姑后得到满足,因此东南亚藤类之冠的盘龙古藤,不断地加深对何仙姑传说文化的传播;绣花鞋的传说、灵气的麻姑仙桃等这些遗迹对人们的认识都有着永续性的作用,使现代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受何仙姑留下的仙迹和美丽的传说,人们带走的是对何仙姑文化精神的各种印象和感受,使增城小楼这块神秘的土地增添了传奇的色彩,使何仙姑文化的民俗特色不断往后凸显。
何仙姑文化有着传承性、象征性、独特性与永续性,可见何仙姑文化已经成为了增城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传承性,它是我们祖先创造的财富,这份财产不但属于我们,也属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并且它是连接民族情感、维系民族发展的纽带。何仙姑文化象征性,寄寓深邃的思想,对何仙姑文化民俗特色有着更为突出的代表意义,我们可以通过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使得何仙姑文化更为丰富。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小楼何仙姑文化是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其独特不但在于遗留下来独特古迹,而且在于遗留下来独特的文化精神,不断是丰满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有着它独特的意义。永续性也是何仙姑文化的一个特点,何仙姑信仰文化的永续保存,遗产资源的永续利用,思想精神的永续感受,都是其文化的永续性表现。人们对何仙姑的喜爱和信奉,可以根据自身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从何仙姑文化中得到永续的人生感悟。
三、小楼何仙姑文化的表现及影响
1仙姑诞和何仙姑成仙之日
关于何仙姑文化,增城当地有两个重要的节庆,一个是农历三月初七何仙姑的诞辰,另一个是农历八月初八何仙姑成仙之日。据我的年长长辈回忆1949年前,诞日祭仙姑以市区凤凰山仙姑庙(先已毁)为主,其次是小楼何仙姑家庙与正果何屋何仙姑祠,这三个地方都设有何仙姑祭祀会,备有金猪、斋菜、鲜果,还有八音吹唱或演大戏,门前有各种小买卖。旧时此节庆十分热闹,一般要唱大戏贺寿,少则三五天,长则十天半月,甚至一个多月。在三月初七那天,增城会举行庙会,由本地的一些有地位的男丁抬着何仙姑的行身穿街过巷,来到各家门前送福、贺寿,户主要放鞭炮来迎接仙姑,还要送上一个红包作为答谢,而这些活动主要根源于“八仙贺寿”的故事。(见图五)
(图五:2010年游客们共庆何仙姑诞辰庙会的照片)
到了近年,会期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七(何仙姑诞辰)和八月初八(何仙姑得道成仙)左右,少则三五天,多则一个月。庙会期间,何仙姑家庙方圆数十里,四乡云集,增城居民还会前往何仙姑家庙拜祭、祈福、许愿,庙内的香火盛极一时,场面蔚为壮观。每年前往增城小楼何仙姑家庙参与庙会的人都有很多,据笔者在增城小楼镇以及周边的小镇关于近年就庙会期间游人以及善信前往参与的人数调查显示,从2006年到2010年到增城小楼庙会祭拜祈福的人数不断增多,可以说明何仙姑文化在不断地影响着增城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一般来说,三月初七的和仙姑诞参与庙会的人相对八月初八何仙姑得道日稍微多一些,到2010年约有10万名游客和善信共聚于此,共庆何仙姑千年庙会。在庙会里不但可以祈福许愿,还有看的、玩的、吃的,十分精彩,在庙门口的广场区域内搭起了舞台,川剧变脸,杂技魔术,歌舞表演,引来观众阵阵叫好,而在旁边则是各种风味小吃,烤羊肉串,香炒板栗,酱油烤鸡脚等,游客一边欣赏表演,还可一边逛街品尝仙姑包、仙姑鸡等地道民间小食。这些活动使得增城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更加显得和谐有活力。
关于增城小楼近年仙姑诞祭拜祈福人数的调查
(图六:关于增城小楼近年仙姑诞祭拜祈福人数的调查数据)
以上是20062010增城何仙姑庙会期间揽客超过十万,这数字
每个地方在历史文化方面都有自己的品牌,近代以来,在那悠久历史的何仙姑文化的基础上,以自然景观为依托,增城人们赋予和继续强化其何仙姑的传说,使何仙姑形象和故事更加丰富。何仙姑庙会也成为拉动小楼旅游发展的一大盛会,也逐渐成为启动乡村旅游,深化何仙姑文化内涵,传承岭南民间文化,推动小楼乃至增城乡村旅游的文化瑰宝和重要载体。
增城的品牌——挂绿荔枝,增城市远近闻名的“荔枝之乡”,结下了何仙姑情缘,据史料记载,增城挂绿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现仅存三百年树龄的西园挂绿母树一棵。相传这颗树与何仙姑有密切的联系:挂绿荔枝之间的绿线正是何仙姑的绿丝带化成的,并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挂绿”之神奇和名贵,并带有非凡的“仙气”。
许多商家也因此利用它的“仙气”而大力打造增城“挂绿品牌”,
2001年首次在挂绿广场举行的珍果拍卖会上,一颗“西园挂绿”荔枝拍卖出5.5万的高价,成为全国最贵的水果,一举打破了世界吉尔斯记录;2002年的拍卖会上,更是拍出一颗55.5万元的天价,成为“世界上最昂贵的水果”,引起了全国关注。拍卖会使这棵几乎被人们遗忘的“西园挂绿”又重新受到了增城市民乃至全国人民的关注,吸引了很多人远道而来一睹“西园挂绿”的风采。同时何仙姑的美丽传说就这样以挂绿荔枝为载体成功地得到有效的宣传。关于何仙姑与“挂绿”的传说,在《增城县志》有类似的记载:相传八仙中的何仙姑是增城小楼桂村人。何仙姑15岁时得仙人点化,食凤凰山云母片学会飞身法术。18岁时因父母将她许婚别人,何仙姑不同意,在婚礼前夕乘人不觉,飞身至罗浮山得道成仙。后因不忘家乡令人陶醉的荔枝佳果,常常回乡漫步荔枝园中。一天,何仙姑留恋西园荔枝美景,坐在树枝上编织腰带,离开时把一条绿色丝线遗留树上,绿丝飘绕在荔枝果上,于是荔枝果上都有一道绿线,人们就给它取名——挂绿。[14]
仙桃义卖也是作为何仙姑文化展会的丰富活动之一,仙桃凝天地神韵,聚日月精华,集仙姑灵气,为桃之极品,稀世珍果,这家庙屋脊瓦顶上的百年“仙桃”已成为人们心中健康长寿的象征。自2004年以来,每年仙桃成熟的季节,小楼镇都组织举办何仙姑文化旅游节,致力于何仙姑旅游文化的宣传推广,先后以“仙桃赠抗日战士”、“仙桃赠寿星”、“仙桃回馈有缘人”、“义卖助学”等为主题承办何仙姑文化旅游节,义卖仙桃,所得的善款均用于何仙姑家庙维修及慈善事业。
2010年的仙姑诞庙会不仅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而且融入现代因素。庙会期间,小楼单车踏青游也全面启动(见图七)。据了解,小楼境内已经建有22公里自行车绿道,主要有“田园小路”、“荷塘清道”、“果林幽径”三种主题风格。沿途江坳绿道综合服务区、汽车文化公园等配套措施已经投入运营,提供租单车、农家商铺、农家美食品尝等服务。
何仙姑的传说流传到当代,经过不断的演绎发展,逐渐形成了追求“博爱、平安、和平、慈济”的何仙姑文化,已经成为增城人民的一种良好的文化信仰。
(图七:此图为2010年增城何仙姑文化旅游节的照片)
在人们心目中,何仙姑也是普渡众生、济世利人,能够把人们祈求儿孙绕膝、合家平安、人寿年丰、美好姻缘等愿望一一实现。同时,何仙姑又是勇敢的,她勇敢地追求自由,反对包办婚姻。人们赋予她女性的一切优良的品质,显示出何仙姑的至真、至善、至美、至爱、至勇的美德,这正是何仙姑信仰的内涵所在。这些美德内涵随着市民对何仙姑的信仰得到了有力的宣扬,在社会道德教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每一个地域的经济发展必然会带动文化的发展,同时,文化的发展也是会反作用于经济发展,文化发展了,也会带动经济发展。其中增城政府以仙姑文化搭台,旅游经济唱戏的方式成功地打造了增城的城市品牌,同时也有力地强化了增城仙姑文化的渗透力。增城政府紧紧抓住何仙姑深厚的文化基础,大力促进与其相关的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如以小楼何仙姑家庙——千年古藤——挂绿荔枝广场——白水寨等旅游线路的开发开拓了新的旅游市场,吸引了更多的客人前来游览、朝圣和学术考察交流,使旅游成为一种大规模的各种文化的交流活动,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通过仙桃义卖、百年仙桃赠艺术家和有缘人等活动,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为打造何仙姑品牌,推动何仙姑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如今,仙姑诞庙会逐步演化成增城独具岭南特色兼具祈福朝圣、经贸交流、民俗风情展示和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节庆品牌。
在全球化的历史大环境中,各国不断受到来自他国多元文化价值的冲击,我们的文化该如何发展?是固步自封,还是兼容并蓄?是割裂历史,还是继承创新?增城何仙姑文化以其源远流长的和动人的历史成为增城人民共同拥有的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那么要怎样才能切实地保护和充分地把这么文化传承下去呢?笔者有一下两点想法:
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民族的形象,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保护它。
2.2提高小楼何仙姑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建立独具地方特色和韵味的文化品牌
五、结束语
本论文是在导师温阜敏老师耐心的指导和悉心的帮助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到论文的最终定稿,温阜敏老师都能很客观地指导我的论文设计并且最后提出非常有用的意见让我的论文得以修正达到正确的要求。温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仅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而且让我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通过论文的撰写,我能够更系统、更全面地学习中国文化学,并得以借鉴众多专家学者的宝贵经验,进行了一次当地何仙姑文化的探究实践,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同时,感谢在整个毕业设计期间帮助我完成相关调查工作的同学,感谢曾经在各个方面给予我帮助的伙伴们。在此,我再一次向指导我的老师和帮助我的同学表示真挚的感谢!
王世贞.《州续稿》[M].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1986年版.
魏泰.《东轩笔录》[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卷十四
吴光正:《从何仙姑传说看宗教传说与民间传说的互动》,《海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54页
李.《太平广记》[M] .亦凡网:亦凡公益图书馆,卷62
白居易.《白孔六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版.卷25
王象之.《地纪胜》[M]. 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卷89
方信孺.《南海百咏》南宋:光绪刻本
徐道.《历代神仙通鉴》[M]. 上海:上海江东书局出版,2004年版.卷14
[9] [宋]魏泰:《东轩笔录》卷14
陈泽泓.《何仙姑传说的民俗文化意义》
王可.《岭南人文图说之八十四——何仙姑家庙》
城县小楼乡重修何仙姑家庙筹备委员会.《何仙姑的故事和传说》[N]
《瓦上仙桃》
《增城县志》[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卷14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何仙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