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古代宫廷小说烧鸡的名称

您当前的位置是:
清雍正 斗彩鸡缸碗
中国古代瓷玉工艺品
编号:1391
估价:300,000-500,000
编号:1392
估价:200,000-300,000
编号:1393
估价:400,000-600,000
编号:1394
估价:280,000-350,000
300,000至500,000
北京五洲皇冠假日酒店皇冠宴会厅(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中路8号)
拍卖会名称
拍卖会专场
北京五洲皇冠假日酒店皇冠宴会厅(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中路8号)
品相:请索取品相报告
就中鸡缸最为冠
—清雍正斗彩鸡缸碗珍赏
成窑斗彩鸡缸杯为有明一代彩瓷之冠,数百年来赢得赞誉无数,上至帝皇贵胄,下至士人庶民,均倾慕不已。世风所致,盛情难止,故历朝仿烧不断,乐此不疲。入清以后,康雍乾三代君主均有慕古之心,谕旨御窑仿做,并留下精美的作品。细加评品,雍正所仿者是为三朝之首。此斗彩鸡缸碗即为一例。
此斗彩鸡缸碗为雍正御窑之精绝佳器,虽是仿做,却绝非一味摹仿。题材一致,器形不同,正好说明雍正皇帝好古而不拟古之品性。其造型轻盈优美,荡漾出一种阴柔婉约之气。胎薄如纸,映日光照之表裹能见手影,釉质滋润莹泽至为可爱,青花幽靓而雅洁,彩料绚丽又清新,画笔生动娇丽无匹,画中群鸡皆神采欲飞,栩栩欲活,翎毛尤极工致,纵使恽南田命笔,难以复过。可谓夺造化之天工,极制作之能事,直追成窑之遗韵。
考其画片之由来,可知是以内府所藏明代宫廷绘画为蓝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吕纪《寿祝恒春轴》的群鸡局部(图 1 )与该碗一面的主题纹饰非常相似。吕纪,鄞州(今浙江宁波)人,字廷振,号乐愚,弘治间()供事仁智殿,为宫廷作画,官锦衣卫指挥。擅画临古花鸟。而其另一面主题纹饰则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宣德皇帝敕赏辅臣杨时的《宣宗御笔母子鸡图》(图 2)如出一辙。此二幅院画在清代一直为内府所藏,相信正是其特别的题材正好符合皇帝对成化鸡缸杯的好古情怀而受到重视,最终移植于瓷器之上。由此可见,清三代官窑瓷图案与院画之间存在着紧密联么。由于瓷器绘画往往受制于器型大小、造型差异以及空间局限性等,致使所绘图案难以和院画原本保持完全一致,需要设计者适当添减增删、调整图案布局。根据故宫档案记载,在官窑瓷器制作之前,先由内务府造办处指派宫廷画师依据谕旨绘出所设计器型、图案,并由皇帝本人裁定,方可命令递交御厂依样制作,此举称为“内廷颁样”。在雍正朝,御窑厂瓷样均由怡亲王、内务府总管大臣海望等亲自过问、管理,制作过程相当严谨。
故此,此斗彩鸡缸碗当由雍正皇帝亲自参与设计和选材的御用珍品,存世数量罕少,其等级之高不谕而明。
(黄清华撰)
艺术品收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来已久。新中国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于改革开放之后,历经十余年...…[]
联系电话:010-/77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霞光里18号佳程广场A座8层所属地区:北京拍卖品:
成交价RMB 18,400
估价RMB 85,000--102,000
估价RMB 80,000--100,000
估价RMB 40,000--60,000
估价RMB 40,000--60,000
估价RMB 40,000--60,000
估价RMB 40,000--60,000
估价RMB 104,000--144,000
估价RMB 120,000--160,000
成交价RMB 107,350
估价RMB 600,000--800,000
估价RMB 60,000--80,000
估价RMB 600,000--800,000
估价RMB 3,000,000--3,500,000
估价RMB 1,500,000--2,000,000
估价RMB 800,000--1,000,000
估价RMB 400,000--420,000
估价RMB 200,000--250,000
估价RMB 60,000--80,000
估价RMB 1,000--2,000
估价RMB 550,000--700,000
估价RMB 800,000--1,000,000
估价RMB 1,000--2,000
估价RMB 500,000--600,000
估价RMB 250,000--350,000
估价RMB 1,300,000--1,600,000
估价RMB 180,000--280,000
估价RMB 350,000--550,000
估价RMB 350,000--500,000
估价RMB 400,000--500,000
估价RMB 8,000--8,000
估价RMB 3,000--3,000
估价RMB 5,000--5,000
估价RMB 2,000--5,000
估价RMB 2,000--5,000
估价RMB 10,000--20,000
估价RMB 520,000--600,000
估价RMB 22,400--32,000
估价RMB 100,000--150,000
估价RMB 380,000--580,000
估价RMB 60,000--90,000
估价RMB 300,000--400,000
估价RMB 500,000--800,000
估价RMB 80,000--120,000
估价RMB 180,000--250,000
估价RMB 50,000--80,000
估价:成交价RMB 88,000时间:公司:匡时国际
成交价RMB 55,000
成交价RMB 44,000
成交价RMB 66,000
成交价RMB 308,000
成交价RMB 44,000
成交价RMB 88,000
成交价RMB 77,000
成交价RMB 99,000
成交价RMB 44,000
估价:成交价RMB 9,240,000时间:公司:匡时国际
成交价RMB 7,260,000
成交价RMB 7,260,000
成交价RMB 6,710,000
成交价RMB 6,490,000
成交价RMB 5,500,000
成交价RMB 4,290,000
成交价RMB 4,180,000
成交价RMB 3,960,000
成交价RMB 3,850,000
估价:估价RMB 6,000--8,000时间:公司:匡时国际
估价RMB 13,000--15,000
估价RMB 200,000--300,000
估价RMB 45,000--55,000
估价RMB 1,000--2,000
估价RMB 20,000--25,000
估价RMB 6,000--8,000
估价RMB 6,000--8,000
估价RMB 1,000--2,000
估价RMB 10,000--20,000
估价:成交价RMB 1,000,010,000时间:公司:东方艺都
成交价RMB 883,200,000
成交价RMB 672,000,000
成交价RMB 625,600,000
成交价RMB 474,600,000
成交价RMB 474,600,000
成交价RMB 436,800,000
成交价RMB 425,500,000
成交价RMB 403,200,000
成交价RMB 402,500,000
估价:估价RMB 3,100--3,720时间:公司:美国威启达
估价RMB 2,480--3,100
估价RMB 18,600--24,800
估价RMB 6,200--12,400
估价RMB 2,480--3,100
估价RMB 4,960--6,200
估价RMB 6,200--12,400
估价RMB 12,400--24,800
估价RMB 2,480--3,720
估价RMB 1,860--2,480古代菜肴名称和背景故事_百度知道
古代菜肴名称和背景故事
药膳希望大家能够帮我提供一些古代有名的菜肴,酒水以及背景故事- -我找到的大部分是有菜名..,但是没故事的- -都是告诉怎么做就完了- -
提问者采纳
听说他喜欢吃红烧肉,少着水。  7,成为湖南名菜,更加香酥味美,府中的名厨也做了扬州的这几道名菜,搅拌入味,有如雄狮之头,只因福州话“福寿全”与“佛跳墙”的发音相似、蟹粉狮子头(淮扬菜)  。一时间淮扬佳肴、东坡肉(浙菜)  苏东坡触犯皇帝被贬到黄州时,在湖南东安县城一家小饭店用餐、扬州地区,遂流传至今,红油油。后来由于疗效显著,被赞誉为“车行半边路、南海等地食蛇的菜或不断丰富、牛舌嫩,烧制出被人们用他的名字命名的“东坡肉”。知县听说后。他上任后,捉来童子鸡现杀现烹,果然名不虚传。以后郑春发离开周莲衙府,以红烧肉最为拿手,改善了环境,火候足时它自美。  当时,如果把佐料和米线等吃时再放。  4。他曾作诗介绍他的烹调经验是,集资经营聚春园菜馆,人们纷纷仿效。夫妻肺片的成分里并没有肺。”不过,一天,切成很薄的片杂荟在一起,心里非常高兴。  2,有客商赶路,亲自到该店品尝,也有人来学烧“东坡肉”、学写文章的外。它的特色是。店主老妪因无菜可供,趣闻传开:郇国公半生戎马,说,而是牛肉、夫妻肺片(川菜)  创始人郭朝华,到处称赞此菜绝妙,除了来学书法的,因此“夫妻肺片”就慢慢出名了,“福寿全”成了这家菜馆的主打菜,既为群众带来水利之益。宾客们乘机劝酒道,后世就把它叫做“过桥米线”,倾倒朝野,当时向苏东坡求师就教的人中,食者盛赞苏东坡送来的肉烧法别致。周莲吃后赞不绝口、牛肚脆,人们称之为“荟片”,把挖起来的泥堆筑了长堤,加之广州,秀才贤慧勤劳的娘子常常弄了他爱吃的米线送去给他当饭、姜、亮闪闪,少用肉类,也为纪念这位贤妻,之后加入米线,再烹以酒,秀才娘子发现鸡汤上覆盖着厚厚的那层鸡油有如盖盖一样,吃之对肌肤增白无可厚非、牛心和牛头皮,久而久之,于是赐宴群臣。随即唤来御厨,他的绍兴籍夫人亲自下厨做了一道菜。当“葵花斩肉”这道菜端上来时、盐焖烧。  5。这条堆筑的长堤。到了唐代、葵花岗等名景之后。后农历除夕夜,一并放在盛绍兴酒的酒坛内煨制而成,按照民工花名册分送到每家每户,香料精配、“金钱虾饼”和“葵花斩肉”这三道菜,用他的烹调方法烧制、蒜,到了春节,其实蛇乃高胆白食物。后来形成了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把“连酒一起送”领会成“连酒一起烧”结果烧制出来的红烧肉,夫妻俩推着小车沿街叫卖凉拌牛肉片,饱览了扬州的万松山,肉香一条街”:肉料精选,香油爆吵,十分高兴,又增添了西湖景色,还能更加爽口、辣调味,老百姓赞颂苏东坡为地方办了这件好事,发动数万民工除葑田、三蛇龙虎凤大会(粤菜)  最早流行于民间,并且可以美容小孩肌肤,米线已不热、童子骨等熟好清汤、东安子鸡(湘菜)  唐玄宗开元年间、过桥米线(滇菜)  清朝时滇南蒙自县城外有一湖心小岛,可以让汤保持温度,厚薄均匀,但等出门到了岛上时,终于做出了“松鼠桂鱼”。后来一次偶然送鸡汤的时候,据传那还是他第二次回杭州作地方官时发生的一件趣事。此法一经传开。  6,成为淮扬名菜,觉得应该同数万疏浚西湖的民工共享才对,福州官钱庄一位官员设家宴请福建布政司周莲:“慢着火,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又可蓄水灌田、牛舌,应佩狮子帅印:“为纪念今日盛会,多用海鲜,并建桥以畅通湖水,听闻蛇肉可以去除小孩晚上冒汗的毛病,连酒一起,上覆厚厚鸡油,做出几道菜来,把“荟”宇写成了“肺”宇,苏东坡的烹调,客人赞不绝口,内有鸡。现在成为杭州一道传统名菜。  3,民间家家户户都制作东坡肉,并在用料上加以改革,都不约而同地给他送猪肉,让他们以扬州名景为题、头皮薄。肉料加工要达到牛肉粑。”从此扬州狮子头就流传镇江,疏湖港,用来表示对他的怀念之情,味道鲜美。相沿成俗,而不少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岛上后用滚油烫熟。这款菜流传至今上千年,仍然余兴未消,因为到岛上要过一座桥。苏东坡收到那么多的猪肉、醋,“福寿全”就被“佛跳墙”取而代之名扬四海了。他的家人在烧制时,回到住处,使菜越发荤香可口。据说是好事的学生用硬纸板写个招牌接在车上、佛跳墙(闽菜)  据传清朝同治末年(1876年),鲜香滑爽,遂称其为“东安子鸡”。杨广品尝后,来表示自己的心意,入夜饥饿。  那时西湖已被葑草湮没了大半。韦陟高兴地举杯一饮而尽,因调制得法,可口好吃、肉和几种海产,葵花斩肉不如改为‘狮子头’,战功彪炳,鲜香软嫩,常常亲自烧菜与友人品味。楼外楼菜馆效法他的方法烹制这个菜、金钱墩;米线在家烫好,名叫“福寿全”。童子鸡经过葱。于是她先把肥鸡,一秀才到岛上读书,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块块,郑春发登门求教、鸭,隋炀帝杨广来到扬州,首家经营蛇食餐的是现太平镇的凤凰水闸蛇餐馆,遂命衙厨郑春发仿制。众口赞扬,郇国公韦陟宴客。御厨们费尽心思,食蛇的风俗在新兴俏然兴起,只见那用巨大的肉圆子做成的葵花心精美绝伦,使西湖秀容重现,供应于世  1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后来他由于戍边御敌有功被朝廷封为“太子少保”,而做法就是将鸡肉切成丁。调任四川总督后,也被称为“宫保鸡丁”。
二说,所以人们就称此菜为宫保鸡丁,人称“丁宫保”,他都让家厨用花生米,每遇宴客,木耳等配料一起炒,少保等称号,家厨以“宫保鸡丁”名之,被称为左宫保:
一说、鸡肉爆炒的菜肴,笋丁。一次在一小肆用餐,献其喜食的炒鸡丁,他就命家厨制作“酱爆鸡丁”等菜:丁宝桢来四川,也有说法认为这道菜源起于著名人物左宗棠:丁宝桢在四川时,很合胃口。
另外,又因为左宗棠曾任巡抚,百姓感其德,鸡肉的鲜嫩配合花生的香脆。
说左宗棠最喜欢吃家厨给他做的鸡,几成中国菜代名词,曾任山东巡抚,一般认为和丁宝桢有关,其家厨烹制的炒鸡丁、花生米等炒制而成。清朝巡抚有宫保宫保鸡丁,大兴水利,叫家厨仿制,但那时此菜还未出名,清咸丰年间进士,后任四川总督,宫保鸡丁“泛滥成灾”。由于其入口鲜辣,很受客人欢迎,常微服私访,据说在山东任职时,再配上花生,广受大众欢迎,吃到以花生米炒的辣子鸡丁,有三种传说。尤其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川菜传统名菜、干辣椒,由鸡丁。
三说、干辣椒和嫩鸡肉炒制鸡丁,名曰“宫保鸡丁”:丁宝桢原籍贵州,肉嫩味美。他一向很喜欢吃辣椒与猪肉。关于宫保鸡丁的来历,情形类似于意大利菜中的意大利面条
满汉全席——蒙古亲藩宴
此宴是清朝皇帝为招待与皇室联姻的蒙古亲族所设的御宴。一般设宴天正大光明殿,由满族一、二品大臣坐陪。历代皇帝均重视此宴,每年循例举行。而受宴的蒙古亲族更视此宴为大福,对皇帝在宴中所例赏的食物十分珍惜。《清稗类钞*蒙人宴会之带福还家》一文中说:“年班蒙古亲王等入京,值颁赏食物,必之去,曰带福还家。若无器皿,则以外褂兜之,平金绣蟒,往往汤汁所沾需,淋漓尽,无所惜也。”
茶台茗叙 :古乐伴奏-满汉侍女敬献白玉奶茶
到奉点心 :茶食刀切 杏仁佛手 香酥苹果 合意饼
攒盒一品 :龙凤描金攒盒龙盘柱 (随上乾果蜜饯八品)
四喜乾果 虎皮花生 怪味大扁 奶白葡萄 雪山梅
四甜蜜饯 蜜饯苹果 蜜饯桂圆 蜜饯鲜桃 蜜饯青梅
奉香上寿: 古乐伴宴-焚香入宴
前菜五品: 龙凤呈祥 洪字鸡丝黄瓜 福字瓜烧里脊 万字麻辣肚丝 年字口蘑发菜
饽饽四品: 御膳豆黄 芝麻卷 金糕 枣泥糕
酱菜四品: 宫廷小黄瓜 酱黑菜 糖蒜 腌水芥皮
敬奉环浆: 音乐伴宴-满汉侍女敬奉贵州茅台
膳汤一品: 龙井竹荪
御菜三品: 凤尾鱼翅 红梅珠香 宫保野兔
饽饽二品: 豆面饽饽 奶汁角
御菜三品: 祥龙双飞 爆炒田鸡 芫爆仔鸽
御菜三品: 八宝野鸭 佛手金卷 炒墨鱼丝
饽饽二品: 金丝酥雀 如意卷
御菜三品: 绣球乾贝 炒珍珠鸡 奶汁鱼片
御菜三品: 干连福海参 花菇鸭掌 五彩牛柳
饽饽二品: 肉未烧饼 龙须面
烧烤二品: 挂炉山鸡 生烤狍肉
随上荷叶卷 葱段 甜面酱
御菜三品: 山珍刺龙芽 莲蓬豆腐 草菇西兰花
膳粥一品: 红豆膳粥
水果一品: 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 信阳毛尖 满汉全席(二)
廷臣宴于每年上元后一日即正月十六日举行,是时由皇帝亲点大学士,九卿中有功勋者参加,固兴宴者荣殊。宴所设于奉三无私殿,宴时循宗室宴之礼。皆用高椅,赋诗饮酒,每岁循例举行。蒙古王公等皆也参加。皇帝籍此施恩来拢络属臣,而同时又是廷臣们功禄的一种像徵形式。
丽人献茗:狮峰龙井
乾果四品:蜂蜜花生 怪味腰果 核桃粘 苹果软糖
蜜饯四品:蜜饯银杏 蜜饯樱桃 蜜饯瓜条 蜜饯金枣
饽饽四品:翠玉豆糕 栗子糕 双色豆糕 豆沙卷
酱菜四品:甜酱萝葡 五香熟芥 甜酸乳瓜 甜合锦
前菜七品:喜鹊登梅 蝴蝶暇卷 姜汁鱼片 五香仔鸽 糖醋荷藕 泡绿菜花 辣白菜卷
膳汤一品:一品官燕
御菜五品:砂锅煨鹿筋 鸡丝银耳 桂花鱼条 八宝兔丁 玉笋蕨菜
饽饽二品:慈禧小窝头 金丝烧麦
御菜五品:罗汉大虾 串炸鲜贝 葱爆牛柳 蚝油仔鸡 鲜蘑菜心
饽饽二品:喇嘛糕 杏仁豆腐
御菜五品:白扒广肚 菊花里脊 山珍刺五加 清炸鹌鹑 红烧赤贝
饽饽二品:绒鸡待哺 豆沙苹果
御菜三品:白扒鱼唇 红烧鱼骨 葱烧鲨鱼皮
烧烤二品:片皮乳猪 维族烤羊肉 随上薄饼 葱段 甜酱
膳粥一品:慧仁米粥
水果一品: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珠兰大方
满汉全席(三)
万寿宴是清朝帝王的寿诞宴,也是内廷的大宴之一。后妃王公,文武百官,无不以进寿献寿礼为荣。其间名食美馔不可胜数。如遇大寿,则庆典更为隆重盛大,系派专人专司。衣物首饰,装潢陈设,乐舞宴饮一应俱全。光绪二十年十月初十日慈禧六十大寿,于光绪十八年就颁布上谕,寿日前月余,筵宴即已开始。仅事前江西烧造的绘有万寿无疆字样和吉祥喜庆图案的各种釉彩碗、碟、盘等瓷器,就达二万九千一百七十余件。整个庆典耗费白银近一千万两,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
丽人献茗:庐山云雾
乾果四品:奶白枣宝 双色软糖 糖炒大扁 可可桃仁
蜜饯四品:蜜饯菠萝 蜜饯红果 蜜饯葡萄 蜜饯马蹄
饽饽四品:金糕卷 小豆糕 莲子糕 豌豆黄
酱菜四品:桂花辣酱芥 紫香乾 什香菜 暇油黄瓜
攒盒一品:龙凤描金攒盒龙盘柱 随上
五香酱鸡 盐水里脊 红油鸭子 麻辣口条
桂花酱鸡 蕃茄马蹄 油焖草菇 椒油银耳
前菜四品: 万字珊瑚白菜 寿字五香大虾 无字盐水牛肉 疆字红油百叶
膳汤一品: 长春鹿鞭汤
御菜四品: 玉掌献寿 明珠豆腐 首乌鸡丁 百花鸭舌
饽饽二品: 长寿龙须面 百寿桃
御菜四品: 参芪炖白凤 龙抱凤蛋 父子同欢 山珍大叶芹
饽饽二品: 长春卷 菊花佛手酥
御菜四品: 金腿烧圆鱼 巧手烧雁鸢 桃仁山鸡丁 蟹肉双笋丝
饽饽二品: 人参果 核桃酪
御菜四品: 松树猴头蘑 墨鱼羹 荷叶鸡 牛柳炒白蘑
烧烤二品: 挂炉沙板鸡 麻仁鹿肉串
膳粥一品: 稀珍黑米粥
水果一品: 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 茉莉雀舌毫
满汉全席(四)
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的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康熙五十二年在阳春园第一次举行千人大宴,玄烨帝席赋《千叟宴》诗一首,固得宴名。乾隆五十年于乾清宫举行千叟宴,与宴者三千人,即席用柏梁体选百联句。嘉庆元年正月再举千叟宴于宁寿宫皇极殿,与宴者三千五十六人,即席赋诗三壬余首。后人称谓千叟宴是“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
丽人献茗:君山银针
乾果四品:怪味核桃 水晶软糖 五香腰果 花生粘
蜜饯四品:蜜饯桔子 蜜饯海棠 蜜饯香蕉 蜜饯李子
饽饽四品:花盏龙眼 艾窝窝 果酱金糕 双色马蹄糕
酱菜四品:宫廷小萝葡 蜜汁辣黄瓜 桂花大头菜 酱桃仁
前菜七品:二龙戏珠 陈皮兔肉 怪味鸡条 天香鲍鱼 三丝瓜卷 虾籽冬笋 椒油茭白
膳汤一品:罐焖鱼唇
御菜五品:沙舟踏翠 琵琶大虾 龙凤柔情 香油膳糊 肉丁黄瓜酱
饽饽二品:千层蒸糕 什锦花篮
御菜五品:龙舟镢鱼 滑溜贝球 酱焖鹌鹑 蚝油牛柳 川汁鸭掌
饽饽二品:凤尾烧麦 五彩抄手
御菜五品:一品豆腐 三仙丸子 金菇掐菜 溜鸡脯 香麻鹿肉饼
饽饽二品:玉兔白菜 四喜饺
烧烤二品:御膳烤鸡 烤鱼扇
野味火锅:随上围碟十二品
: 鹿肉片 飞龙脯 狍子脊 山鸡片
野猪肉 野鸭脯 鱿鱼卷 鲜鱼肉
刺龙牙 大叶芹 刺五加 鲜豆苗
膳粥一品:荷叶膳粥
水果一品: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杨河春绿
满汉全席(五)
九白宴始于康熙年间。康熙初定蒙古外萨克等四部落时,这些部落为表示投诚忠心,每年以九白为贡,即:白骆驼一匹、白马八匹。以此为信。蒙古部落献贡后,皇帝高御宴招待使臣,谓之九白宴。每年循例而行。后来道光皇帝曾为此作诗云:“四偶银花一玉驼,西羌岁献帝京罗。”
丽人献茗: 熬乳茶
乾果四品: 芝麻南糖 冰糖核桃 五香杏仁 菠萝软糖
蜜饯四品: 蜜饯龙眼 蜜饯莱阳梨 蜜饯菱角 蜜饯槟子
饽饽四品: 糯米凉糕 芸豆卷 鸽子玻璃糕 奶油菠萝冻
酱菜四品: 北京辣菜 香辣黄瓜条 甜辣乾 雪里蕻
前菜七品: 松鹤延年 芥茉鸭掌 麻辣鹌鹑 芝麻鱼 腰果芹心 油焖鲜蘑 蜜汁蕃茄
膳汤一品: 蛤什蟆汤
御菜一品: 红烧麒麟面
热炒四品: 鼓板龙蟹 麻辣蹄筋 乌龙吐珠 三鲜龙凤球
饽饽二品: 木犀糕 玉面葫芦
御菜一品: 金蟾玉鲍
热炒四品: 山珍蕨菜 盐煎肉 香烹狍脊 湖米茭白
饽饽二品: 黄金角 水晶梅花包
御菜一品: 五彩炒驼峰
热炒四品: 野鸭桃仁丁 爆炒鱿鱼 箱子豆腐 酥炸金糕
饽饽二品: 大救驾 莲花卷
烧烤二品: 持炉珍珠鸡 烤鹿脯
膳粥一品: 莲子膳粥
水果一品: 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 洞庭碧螺春 满汉全席(六)
节令宴系指清宫内廷按固定的年节时令而设的筵宴。如:元日宴、元会宴、春耕宴、端午宴、乞巧宴、中秋宴、重阳宴、冬至宴、除夕宴等,皆按节次定规,循例而行。满族虽有其固有的食俗,但入主中原后,在满汉文化的交融中和统治的需要下,大量接受了汉族的食俗。又由于宫廷的特殊地位,逐使食俗定规详尽。其食风又与民俗和地区有着很大的联系,故,腊八粥、元宵、粽子、冰碗、雄黄酒、重阳糕、乞巧饼、月饼等仪器在清宫中一应俱全。
丽人献茗:福建乌龙
乾果四品:奶白杏仁 柿霜软糖 酥炸腰果 糖炒花生
蜜饯四品:蜜饯鸭梨 蜜饯小枣 蜜饯荔枝 蜜饯哈蜜杏
饽饽四品:鞭蓉糕 豆沙糕 椰子盏 鸳鸯卷
酱菜四品:麻辣乳瓜片 酱小椒 甜酱姜牙 酱甘螺
前菜七品:凤凰展翅 熊猫蟹肉 虾籽冬笋 五丝洋粉 五香鳜鱼 酸辣黄瓜 陈皮牛肉
膳汤一品:罐煨山鸡丝燕窝
御菜五品:原壳鲜鲍鱼 烧鹧鸪 芜爆散丹 鸡丝豆苗 珍珠鱼丸
饽饽二品:重阳花糕 松子海罗干
御菜五品:猴头蘑扒鱼翅 滑熘鸭脯 素炒鳝丝 腰果鹿丁 扒鱼肚卷
饽饽二品:芙蓉香蕉卷 月饼
御菜五品:清蒸时鲜 炒时蔬 酿冬菇盒 荷叶鸡 山东海参
饽饽二品:时令点心 高汤水饺
烧烤二品:持炉烤鸭 烤山鸡 随上
薄饼 甜面酱 葱段 瓜条
萝葡条 白糖 蒜泥
膳粥一品:腊八粥
水果一品: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杨河春绿 饮料:明代由于改制以条形散茶为主,并将煎煮法改为冲泡法。这种冲泡法就是在泡茶时不需将散茶碾末,而是直接取一撮散茶入壶或碗,用开水冲泡,稍候即饮。这种饮茶方法称为撮泡法。到了清代,在绿茶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红茶、 乌龙茶、白茶、黑茶和黄茶,形成了六大茶类,推进了制茶技术的发展。而这些茶类的形状仍属条形散茶。所以,不沦那种茶类,其饮茶方法仍是沿用明代的直接冲泡法,即“撮泡法”。因此, 清代的茶具无沦是种类和造型基本上没有突破明人的规范。 零食:明代时,北京则苹婆果、黄、马牙松;山东则羊肚梨、文官果、甜子;福建则福桔、福桔饼、牛皮糖、红腐乳;江西则青根丰城脯;山西则天花菜;苏州则带骨鲍螺、山楂丁、山楂糕、松子糖、白圆、橄榄脯;嘉兴则马交鱼脯、陶庄黄;南京则套樱桃、桃门枣、地栗团、窝笋团、山楂糖;杭州则西瓜、鸡豆子、花下藕、韭菜、元笋、塘栖蜜桔;萧山则杨梅、莼菜、鸠鸟、青鲫、方柿;诸暨则香狸、樱桃、虎栗;嵊则蕨粉、细榧、龙游糖;临海则枕头瓜;台州则瓦楞蚶、江瑶柱;浦江则火肉;东阳则南枣;山阴则破塘笋、谢桔、独山菱、河蟹、三江屯怪、白蛤、江鱼、鲥鱼、里河。 清代零食基本可见满汉全席菜单。 那些格格贝勒猪脚们有福了……那些村姑走卒猪脚们要哭了……(不过有村姑走卒猪脚吗?猪脚最起码也有个“小燕子”命的说) 还是唐代好啊!!!! 特别说明: 粽子——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冰糖葫芦(哇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给俺一串冰糖葫芦!)——起至宋光宗,名赵停(公元1147——1200年),是宋孝宗赵慎的第三个儿子。公元11对年,孝宗立他为皇太子,任临安府尹。 公元1187年10月受孝宗内禅而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绍熙”。 那是绍熙年间,赵停最宠爱的黄贵妃有病了。她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御医用了许多贵重药品,皆不见什么效果。皇帝见爱妃日见谁淬,也整日愁眉不展。最后无奈只好张榜求 医。一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为黄贵妃诊脉后说:“只要用冰糖与红果(即山植)煎熬,每顿饭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准见好。”开始大家还将信将疑,好在这种吃法还合贵妃口味,贵妃按此办法服后,果然如期病愈了。皇帝自然大喜,展开了愁眉。(果然是男猪讨好女猪的不二法宝)
后来这种做法传到民间,老百姓又把它串起来卖,就成了冰糖葫芦。 原来,山植的药用功效很多,它能够消食积、散淤血,驱绦虫,止痢疾,特别是助消化,自古为消食积之要药,尤长于消肉 积。也许是黄贵妃所食山珍海味积住了食,做下的病,小小山楂解除了病痛。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也曾经说过:“煮老鸡硬肉,入山植数颗即易烂,则其消向积之功,盖可推矣。”
今人研究证明,山植还有降血脂、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因此而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山植食品也花样翻新,品种繁多。 但酸甜香脆的冰糖葫芦直至今日仍是受人们喜爱的吃食。 (特别注明:中国栽培山楂有悠久历史,三千年前的《尔雅》一书中已有记载。而最早入药的是《神农本草经集注》) 冰淇淋——最早冰制冷饮起源于中国,那时帝王们为了消暑,让奴隶们在冬天把冰取来,贮存在地窖里,到了夏天再拿出来享用。大约到了唐朝末期,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大量硝石,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可使水降温到结冰,从此人们可以在夏天制冰了。以后逐渐出现了做买卖的人,他们把糖加到冰里吸引顾客。到了宋代,市场上冷食的花样就多起来了,商人们还在里面加上水果或果汁。元代的商人甚至在冰中加上果浆和牛奶,这和现代的冰淇淋已是十分相似了。旧时传统岁时风俗。亦称“藏冰”。我国北方夏日暑热,冬日结冰,故有于冬季藏纳冰块于冰窖以供来夏使用的风习。此俗起源甚早,《诗经》中即有记载,且多行于宫廷、官府。古代有专门管理此事的官吏,并建有窖冰的“冰井”。宋高承《事物纪原》云:“《周礼》有冰人,掌斩冰,淇凌。注云:凌,冰室也。其事始于此。《邺城旧事》有冰井台。《魏志》云:建安十九年,魏王曹操造此台以藏冰,为凌室,故号冰井。《宋朝会要》曰:建隆三年,置冰井务,隶皇城司也。”清代冰窖分三种:官冰窖,府第冰窖,商民冰窖。 每到十一月三九、四九天,即有伐冰、藏冰之举,颇属盛事。清《会典》“工部都水清吏司藏冰”条云:“凡伐冰取诸御河……岁以冬至后半月,部委司官一人,募夫伐冰,取其明净坚厚者,以方尺有五寸为块。凡纳冰,紫禁城内窖五,藏冰二万五千块;景山西门外窖六,藏冰五万四千块;德胜门外窖三,藏冰三万六千七百块,以供各坛庙祭祀及内廷之用。德胜门外土窖二,藏冰四万块;正阳门外土窖二,藏冰六万块,以供公廨……设暑汤之用。”民国时仍有此俗。 幸福啊,就算回到西周做王妃什么的,也一样有冰凉凉的甜点吃! 汤圆——元宵又名汤圆、说团、圆子等。元宵节吃汤圆,最早见南宋诗人宋必大的《平园续稿》,书中有“元宵煮食浮阔子,前辈似未曾赋此”的记载。宋时的浮圈子,亦名汤团。到南宋,仅临安的上元节食品,便有乳糖圆子、山药圆子、珍珠圆子、澄沙圆子、金桔水团、澄粉水团和汤圆等。那么,这类似米粉为料的“圆子”为什么能成为上元的应节食品呢?原来,元宵节必吃元宵,以取“团团如月”的吉祥意思。至明代,元宵作为上元节的食品在北京已很常见。其制法是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东南所称汤圆也。清代时,御膳房所制的宫廷风味“八宝元宵”。早在康熙年间即为朝野所传闻。名剧《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对八宝元宵曾有这样的诗句牶“紫云茶社斟甘露,八宝元宵效内做。”元宵发展到今天,已形成地区有别,风味各异,丰富多彩的特点。面灯也叫由面盏,是用面粉做的灯盏,多流行于北方地区。面灯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做灯盏十二斗(闰年十三只),盏内放食油点燃,或将面灯放锅中蒸,视灯盏灭后盏内余油的多寡或蒸熟后盏中留水的多少以卜来年十二个月份的水、旱情况,这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其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如清乾隆年间陕西《锥南县志》载牶“正月十五,以荞麦面蒸盏燃灯,按十二月,以卜雨降。”表达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的愿望。面灯在正月十六落灯之日煮或蒸而食之。清咸丰年间,山西《澄城县志》载牶“正月十五日蒸荞麦面为灯盏,注油燃灯,次早食之。”目前农村仍有此俗。 月饼——唐代“安史之乱”以后,祭月之风迅速从官宦之家进入平凡百姓家。中秋月圆时,民间百姓都常用自己精制的圆形夹馅的甜饼来祭祀月神,借以表示对月亮神的尊敬;祭祀之后,全家老少分吃,如有家人未归也要留下一角,以示全家团圆。后来这种圆形甜饼即演变为“月饼”。 关于“吃月饼”历来说法不一,有一说法是为纪念元代末期高邮人张士诚在圆饼中夹小纸条串联民众在中秋之夜起义抗金,才开始吃月饼。实际上唐代以来随着中国的统一和疆域的扩大,人们慢慢摆脱了以前的封闭状况。由于人口流动性增大,“居家团圆”已不是任何时候都可能享受到的。李白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他远在异地的思乡之情。“团圆”对人们来说日显珍贵。赏月、吃月饼也更多地融入了感情色彩。 到北宋初年,朝廷正式设立中秋节。《宋史•太宗记》记载:“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和“中秋节食玩月羹”、“民间争占酒楼玩月”等,已经描绘出中秋节的赏月情景。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对此记述颇详:“八月十五是中秋,王孙公子、富豪巨室莫不登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延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至如铺席之家,亦登上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民,也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苏东坡曾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那时的小饼与现在的酥皮月饼很相似。 月饼象征团圆。明《酌中志》说:“八月,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起,即有卖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如有剩月饼,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分用之,曰团圆饼也。” 清代月饼尤以清咸丰年间昆明“合香楼”的火腿饼,清末“吉庆祥”的火腿四两砣最有名气。因“饼”的名气,“合香楼”求得了慈禧太后题写的匾牌,“吉庆祥”得来书法家陈荣昌撰写的“吉庆祥陈记”招牌和“尘飞白雪”、“玉屑金泥”的墨宝。 云南的火腿月饼最早由“合香楼”创制,至今约有一百五十年左右的历史。“合香楼”的创立者是清朝咸丰年间朝廷派到云南的巡抚舒兴阿带到昆明专为其制作膳食的大师傅胡善、胡增贵父子(满族人)。以后舒兴阿被革职回家,胡善父子留在昆明自开糕点铺,取名“合香楼”。胡善能烹饪各种宫廷名菜,胡增贵则特别擅长白案和糕点制作。因“合香楼”在糕点制作中结合了汉、满、蒙和云南的糕点制作特点,而且又继承和发扬了宫廷糕点选料认真、制作精细、式样精美、香甜适度的特点,糕饼问世以后就得到昆明各届的称赞。一次慈禧作寿,各地纷纷敬献寿品。胡师傅为了感谢清廷的恩典,遂用云南著名的宣威火腿拌白糖、蜂蜜等原料为馅,制作出火腿饼并配上“合香楼”糕点奉献给太后,太后吃了颇为满意,并在舒兴阿的请求下亲自为“合香楼”题写匾牌。 饺子——
中国的黄河流域自古就是种植麦子的旱地农业区。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人们已经懂得将小麦磨成面粉,做成带馅的面食,用青铜蒸锅蒸熟。到两千年前的汉代,出现了一种比较普及的面食——“馄饨”。我们今天的饺子很可能是由汉代的“馄饨”演变而来。唐代饺子是我们今天吃到的饺子已经没有差别,但那个时期还没有饺子这个名称。当时,人们把这种食品称为馄饨或者牢丸,又根据不同的做法,分为汤中牢丸,笼中牢丸。 到了宋代,根据文献记载,把饺子称为“角儿”,是牛羊角的那个角字,加个儿字。这个称呼非常重要,这是今天“饺子”这种称呼的一个词源。到了元代,又把饺子称为“扁食”,到明代统称为扁食。到了清代,才统称为饺子。饺子一名,应该正确地讲,是从清代开始的。 随著名称的增多,最早产生在中原地区的饺子,流传范围也不断扩大。到清朝末期,大部分中国人都接受了饺子,而饺子这个称呼,也基本固定了下来。
苏东坡被流放时研究做菜就有了东坡肘子,东坡肉,东坡豆腐忽必烈爱吃羊肉可是羊肉不易熟,有一次忽必烈行军打仗时间太短于是厨师把薄羊肉放开水里过一下肉熟了,于是就有了涮羊肉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菜肴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好看的古代宫廷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