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几年前的好友今天国家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什么事?

关于《明朝那些事儿》: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今天
(一)关于成功
好几年前,就有同事向我推荐这本书。后来偶然间看到其中的一句话,还写下了如下的笔记:
一个老友提醒我一本书的最后一句(我还没看到)是:所谓成功,就是按自己的方式,度过一生。
说到成功,这本书里的一个人给我印象很深,他就是建文朝的大将盛庸。他本是逃跑将军李景隆手下的一个将领,跟随李景隆作战,屡战屡败,积累丰富的经验,并且了解了朱棣的战术特点,并最终在济南保卫战中一举大败朱棣。他正是一个从失败中学习经验、并将这种经验转化为成功的典型。
(二)朱元璋普法教育的启示
后来终于买了第一本(大概一共有六本),并且看完了,又时隔多时,才拿起第二本。前些日子开始听“读”的书,读得还不错。又记下一段笔记:
朱元璋推广《大诰》(《大明律》案例读本)如何做到家有一本?可以凭借减刑,所以普及率很高。今之香港安全制度也是类似,如出现事故,先查制度与人员的完备情况,如没有则罪加一等。还有某企业规定,司机必须等乘客系上安全带才能开车。
古今的高手做事依据的都是人性,岂有它哉?
(三)谁跑得快?
今天听到明军发明的类似“三段击”的火器使用方法,比欧洲普鲁士早一百多年。不仅感叹不已:多年之后落后的欧洲人就是拿着这样的武器来到中国肆意横行与掠夺。每个国家,就像个人一样,都有跑得快与慢的时候,如果不自强奋发,就会被人所侮。
当年的日本侵略我疆土,倭寇今日仍然不绝。刚看到某位专家“日本不可战胜”的言论。有时候可能不是是否能战胜的问题,而是是否有决心一战的问题。当年的朝鲜战争也无论如何谈不上有把握,不过就是战了。
(四)专制者的特征
所有的专制者都很多疑,无论是朱元璋还是希特勒,因为他们小心地维护的是个人或是小集团的利益,为着这个利益他们剥夺着大多数人。所以他们知道别人对自己的憎恨,并且害怕这种憎恨的结果。
专制者以物质教育他的接班人,例如朱元璋教育他的孙子朱允炆,朱允炆一副忠孝仁厚的面孔伺候老爹和爷爷归天后,就开始大义灭亲,最终酿成不可收拾的靖难之变。以物质教育他人,必然会导致背叛。
(五)目标导向
以下是为了读书讲座而做的笔记:
有一天在读《明朝那些事儿》,听到朱棣起兵造反,朝中的太监是他的细作,给他捎信,说是京城空虚。但是他很郁闷,因为在山东济南有铁玄、盛庸和平安,他打不过去。后来一个人提醒了他,他才意识到,他要的不是济南,而是天下。何必着眼于一城一地之得失,绕过济南不就得了?于是就改变战略,最终一举成功,夺取了天下。
这个对于我们的思维有没有启发?我们经常讲要目标导向,有人就觉得目标谁还不知道啊?你看看,历史就告诉我们,我们经常会在过程中忽略了自己的最终目标。
(六)关于制度
接着听《明朝那些事儿》。土木堡之变,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一个惨痛教训。20万明军主力,一朝丧尽,置国家于险境。也先后来也才有胆量长驱直入,进攻北京。从表面上看起来,太监王震是一个败家子,胡乱指挥,一将无能,累死三军。但是如何避免这样的败家子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绝不是一个人的问题。
我们总是习惯找人的问题。像是土木堡之变中的王震,北京保卫战中的于谦。但是对于一个组织而言,人既重要又不重要。人的重要之处在于创造奇迹与败绩的都是人,人的不重要之处在于有良好的、行之有效的制度才能吸引人、留住人,并且让人发挥正面的作用,克服人消极的方面。
建设一个组织,比培养人更为重要。这也是《基业长青》(BUILT TO
LAST)这本书的主题所在。我们中国人总是讲英雄,什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类的,却很少讲英雄成长的土壤。
就像通用电气,这家百年老店也盛产人才而著称。它的继承人培养机制就是其制度优势的一个集中体现。如何培养一个能带领组织前进的英雄,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一种发现。它是一种制度化的培养。它归根结底是制度的力量。而不是等待英雄出现。有好的制度,英雄必然会出现,而败家子则无所遁其形。
路易斯凭借《林肯》一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但让我印象深刻的确是那废奴法案投票的一幕。政治当中,投票就是一种制度。政治是利益的分配,而投票则体现这种分配的公平性。
(七)关于敬畏
作者谈到英雄,说心存恐惧并且能够战胜这种恐惧的人,就是英雄。我理解,这就是敬畏。
敬畏,不是害怕,而是尊重,尊重他人,尊重规律。
想要好的结果,就去积累好的原因。做不好的事,就要预到不好的后果。这就是敬畏。
(八)朱祁镇:历史与今天的联系
最近读《明朝那些事儿》,看到朱祁镇的一段,却意外地引起了我的兴趣。他听信太监王震导致土木堡之变,为明王朝带来了巨大灾难。他后来好不容易从瓦剌回来,又面对弟弟的冷遇与敌视,被囚禁了七年之久才在偶然的机会下复位。
这样一个人,有什么值得我们吸取的历史营养呢?自己做的事结果要自己承担,人情冷暖,无不与今天并无二致。
这位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国家民族的罪人,按道理没有什么值得同情的。但是他的人生好像是自土木堡之变才刚刚开始。围绕着他上演了一出出人性的活剧。
一个是也先派来看管他的伯颜帖木儿,最后竟与他发展出一段真挚的友谊。
能把朱祁镇从也先那里接回来的那位外交家(名字后补)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属于学历不高能力很强、舌灿莲花深谙人心。
还有一个是他的妻子钱皇后,不仅全力营救他而且在他落难归来之后自己做针线活维持生活。这可是一位皇后啊。
后来他被朱祁钰囚禁于南宫,那个接受他小礼物的太监,在严刑拷打下也没有昧着良心诬告朱祁镇。后来向朱祁钰上表要求复立太子的官员在锦衣卫严刑拷打下也没有攀诬朱祁镇。
其实中国历史上有气节的人物大有人在,就好像“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为什么大家脑子里就剩下了蒲志高?这本书的作者在于谦祠的感慨非是无因。
因为大家都要为自己的软弱找一个借口,这就需要找一些更坏的榜样。所以,好的榜样反而不受人待见。
朱祁镇被作者称为一个好人,但不是一个好皇帝。这个评价与永乐帝朱棣刚好相反。
朱祁镇作为好人的一个证据之一,就是禁绝了活人陪葬的陋习。
(九)朱祁钰:皇帝也不一定快乐
当然,反面的典型也是在所多有,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就是一个。虽然他的所作所为都是权力游戏的常规动作,但是他毕竟也是这个权力游戏的受害者。
怎么看他也像是一个心怀不安的盗贼,总是担心自己偷来的东西又被失主给要回去。结果一直耗到自己儿子死去、自己再病入膏肓时终于等到失主上门讨债。他内心的挣扎与恐惧折磨着他,当他恶意对待自己落难的兄长时我想他早年的那个自己一定在内心之中对他予以了谴责。
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由一个恭顺的弟弟变为迷恋权位的君王,更体现了欲望面对诱惑的妥协,而对权力的攫取最终也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好结果。
有时候人们会有困惑,为什么今天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却并不比以前快乐,例如计划经济的黄金时代,建国初的那一二十年。其实,这很正常,因为快乐本来就不是由物质所决定的。丰富的物质并不会带来快乐。
举个例子,明朝历史上有一个皇帝叫朱祁钰,他本来不是皇帝,而是皇弟,弟弟的弟。但是哥哥朱祁镇被蒙古的也先给抓走了,他是赶鸭子上架,成了皇帝。那么他会不会比以前更快乐呢?
我们就讲讲他的故事。先是对付蒙古人,保卫北京,那时有些大臣已经吓得要迁都了。接着朱祁镇回来,他又郁闷了。老担心被哥哥把皇位抢回去,再又是立太子的事。他废掉了朱祁镇的儿子作为太子,将自己儿子立为太子,但是儿子竟然比他死得还早。最后他自己病入膏肓时,还真被哥哥把皇位抢了回去。最终当然是在郁闷中死去。虽然他当了八年的皇帝,又如何呢?
皇帝拥有天下,他们是那个时代最成功的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成功人士、世界首富兼国家首脑之类的。他们有的是白手起家当上的皇帝,有的是拼爹当上的。但是问题就在于不是你拥有的东西越多就越快乐。
(十)公器不能私有:个人利益VS政治利益
历史已经证明,国家的权利不应为一人或一族所私有。明朝的历史也告诉了我们这一点。
其他的小人还有那些复辟派人士,例如徐有贞?,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但是他们诬告于谦的罪名意欲勾结藩王这个意欲却大有历史意义,让我们想起了后世著名的动乱时期,让我们想起直到今日依然步履蹒跚的法治进程。以意图而定罪,可见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而朱祁镇处理此事的思路也是政治思路:为自己的复位而寻找借口,管他于谦是冤枉还是不冤枉呢?这个思路又让我们想到后世动乱年代出现的诸多冤假错案,又有几多是政治性的呢?
说的倒是轻松!但是于谦的生命已经后世那无数人的名誉、青春乃至生命都牺牲在了这种政治性当中了。今天我们还可以经常听到以为了大局服从集体利益的口号下悍然侵犯个人权益的事情。
其本质其实是封建性的、一部分特权阶级以为自己的权利就是高于他人的这种固有观念。所以我们不重视个人的权利,以为那只是局部,无关大局。实际上,如果这样想,即使国家主席也无法避免含冤而死。这是历史已经反反复复告诉我们的事实。对,是事实,而不是什么道理。
孟德思鸠在三百年前说:“专制国家有一个习惯,那就是下级给上级送礼,而上级对下级没有任何义务,于是上下级合伙对人民没有义务。人人都认为每个上级对下级都没有义务,只有人民对各个上级有义务。在那里,人的命运与牲畜别无二致,只有本能、服从和惩罚。”
普遍人权保护的不仅仅是“我”的自由,而且是作为“我”的他人的自由——在这种价值观念里,社会由无数个尊严对等的“我”构成,而不是由一个身处顶点的“我”、数个身处中层的“你”以及无数身处底层的“他”组成,也只有将社会理解成无数个尊严对等的“我”,普遍人权才变得必要和珍贵。——刘瑜
现在有人告诉你“牺牲你个人的自由去争取国家的自由”。可是我要告诉你“为个人争自由就是为国家争自由,争取个人的人格就是为社会争人格。真正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立起来的。”——胡适
肯尼迪总统说过:只要还有一个人被奴役,所有的人都不会自由。
我的评论:因为制度的力量就在于“复制”,你永远也不知道什么时候那个丧失自由的人会不会变成自己。就像历史上很多曾经将暴力甚至屠刀对准他人的人中很多自己也受到暴力与屠刀的反噬。以暴易暴的弊端就在这里,以错误的手段达到正确的目的,初初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时间长了问题自然会显现。所以时代的进步已经高度强调程序的合法性与正义性,因为这个程序正是体现了做事的方法与过程。
由剑得到的亦将因剑失去。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实行非暴力主义。弱者永远都不会宽容,宽容是强者的特质。手段的不纯洁,必然导致目的的不纯洁。不可对人性失去信心。人性是大海,几滴脏水不会使海洋变脏。----甘地
个人利益不是不能够为整体利益而牺牲,但前提是自觉自愿。
(十一)人性的光辉与朱见深
今天开车时一路听《明朝那些事儿》,忽然想到这个作者自己就是他所说的为读书而读书的典范。他应该是历史的一个业余爱好者,但是正因为不是被要求学的东西,反而可以从兴趣出发,反而从故纸堆中看到了前人所没有阐发的一些东西,例如人性的光辉。
例如朱祁镇的儿子后来继位的朱见深的万贵妃虽然在早年的艰苦岁月中对朱见深不离不弃,直至守到云开见月明。但是在自己儿子早夭后性情大变,竟然逼迫其他妃嫔堕胎以保障自己的地位。人性的复杂一面展现无遗。而围绕朱见深儿子的生死,又展现出母亲(广西来的纪姑娘)与太监、宫女等人深刻的母爱与同情的人性面。
好像有的所谓大师就记得赵氏孤儿之类的老黄历,怪不得会脱离群众。而《明朝这些事儿》的作者在这方面就比这些大师强,讲出历史中这些小人物身上的伟大之处,传播出历史中的正能量。很难得!
讲到成华年间的朝廷乱象,作者概括了五大门派,什么仙派、后派、混派、春派等,其实都是围绕权力中心皇权的附庸。说起来所有朝代的腐败,都是围绕着公权力,本来是人民应该享有的权利,总是有人要占为私有,皇帝就不必说了,不仅生前穷奢极欲,死后也要极尽哀荣。
于是人民的愤怒从古而至今,从项羽开始就没断过。所以很多宫殿都被付之一炬。虽然说起来是皇帝的,但也是人民的吧。所以这个产权问题不搞清楚真是害死人啊。
因为不仅有皇权压在身上,更有象明成化五大门派之类的附庸附着其上对民众敲骨吸髓,让人民不堪其苦。在经济上各种税收与乱收费,在政治上利用特权侵占公产、谋夺私产。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腐败不堪。
历史已经证明指望皇帝良心发现,还权于民,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只有人民的抗争才能争取到自己的权利。英国的大宪章就表现出这种抗争的过程。
(十二)等明君等得好辛苦
到朱见深的儿子朱佑樘已经是明朝的第九个皇帝了,明朝称得上还不错的皇帝除了朱元璋、朱棣、朱高炽、朱瞻基后又过了朱祁镇、朱祁钰、朱见深三个不怎样的皇帝才等来了还算不错的朱佑樘。
皇帝家可以等,反正都是他们家一代代做皇帝,但人民又有几条命等到一个好皇帝呢?
因为一个国家不是私人或是家族所有的,所以不能依赖一个皇帝,这是一个原因。因为如果这种私有制成立,皇家就有可能为了家族利益而牺牲国家利益。另一个原因是风险太大,因为一个家族里出一个精明强干的就不容易,更别提雄才大略的了。
所以国家的执政者必须由人民来选择贤能之士担任。并且由人民切实掌握替换执政者的权力。在现代社会,执政者很多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治政集团,或者说政党。政党与封建统治者家族的区别在于它是一个以执政为目的、为专业,而且它不仅具有严格和有效的组织,还必然处于国家制度框架内的有效监督之下。
(十三)朱棣与奥巴马
奥巴马要打叙利亚,说巴沙尔有化武,这个事情如果看历史大家都熟悉,小布什打伊拉克用的都是同样的理由。当年朱棣打越南,是说人家胡氏父子谋朝篡位。看样子自己干过什么坏事儿,就更忌讳别人也干。把别人打压下去,好像自己就纯洁了?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朱棣与奥巴马、小布什的共同之处可能是:
既然台上的那个人不听话,就换一个听话的上台。所以说,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今天。
(十四)历史的教训
读元末历史,忽然发现朱元璋之流与之对敌的,可是曾经世界无敌的蒙古铁骑。那就有些像小米加步枪对阵机枪大炮的感觉。蒙古铁骑在那个时代在军事上是世界范围内无敌的一个存在,就像今天的美国,指哪儿打哪儿。朱元璋等一群泥腿子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竟然打败了天下无敌的蒙古铁骑。一直到朱棣的时代,依然可以率大军深入蒙古草原追击北元残敌。
这段历史告诉今天的我们,对上看似强大的美国,也不用那么心虚。假以时日,何尝不能战而胜之?当年的抗美援朝,就是这种亮剑气概的充分体现:国际事务,尤其是涉及到中国的国际事务,绝不能按照美国设计的路线图一步一步地走,而是要把握主动,主动在我。
但是为什么天下无敌的蒙古铁骑打不过农民军,包括后来的满清铁骑也总是打不过洪秀全?
那都是因为这支军队已经腐败,失去了进取的活力。如果以朱棣时代冠绝天下的军事水平,会被只有骑兵的满清打败? 别忘了明军是怎么起家的?
打蒙古铁骑。
这些历史又告诉我们什么呢?
关键是,为什么很多时候很多人不吸取历史的教训?有时是因为无知,但大多数时候是因为利益,因为立场,而不是因为对错,因为是非。用什么来制约个人的利益损害公共的利益?只有制度和制度的执行。而制度与制度的执行需要有良知的人们去共同努力。
朱元璋已经向我们证明,严苛的惩罚对于贪官并无太大的震慑作用。人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而不是不想控制。严刑峻法对于反腐是有震慑作用,但相对而言,组织和制度上的安排更为重要。尤其是职能与人事上的平衡安排具有事先控制的作用,比起制度监控的事后控制更为有效。
(十五)造反有理
封建时代最大的罪名是谋反,纵观历史,有真有假。例如武则天时代的裴炎谋反,就很可疑,虽然郭沫若也认可其谋反。尤其是朱元璋、武则天这类皇帝,杀人需要的不过是一个借口而已,而谋反不过是其中一个好用的借口。
像明朝胡惟庸案中的李善长与唐朝的裴炎都是因政治原因而被杀的,说是谋反就很扯淡了。
毛主席曾概括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为造反有理。朱元璋其实就是一个典型,一家多人被饿死,食不果腹。陈胜吴广也是,死中求活。
从历史的角度看,造反的原因其实可以概括为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或是社会管治的失败。社会进步的一个途径就是能够通过和平的方式纠正社会治理的不合理因素。
(十六)顽主朱厚照
朱厚照是朱佑樘的儿子,独子,独生子的弊端那个时代就显露无疑。据说朱佑樘因为老爹朱见深身世坎坷于是溺爱儿子朱厚照,但听起来这中间也没什么联系。
这位正德皇帝以能玩敢玩而著称。他出名的东西很多,包括豹房,包括八虎,包括自命大将军(朱厚照大概是唯一一个封自己为大将军的皇帝。所以谥号好像是什么武宗),包括私自出走居庸关发动青州战役。打出了一个边关太平。从这一点上,他倒也算尽到了天子守国门的责任。
关键是这里可以看出这个皇帝对外敌的信心,经历了曾祖朱祁镇的土木堡之变后依然如此。
今天在真纳公园跑步。继续听明朝的故事。朱厚照落幕了。作者对他的评价是作为人并不出奇,作为皇帝则未免失职。至少也该抽空生个继承人吧,生不出来也要有所安排。作为皇帝要让国家冒这种风险,很难说算称职。
作者的结论是皇帝这个活儿就不是人干的。其实不是职位的问题,而是权力的问题。皇帝的权力更特别,为一家私有,一人所私有,权力对人性的腐蚀就更甚。
(十七)圣贤王阳明
朱厚照的正德时代,还出了一代大贤王阳明。
孔孟朱王之一的王圣人,原来叫王守仁。号称“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谓之三不朽。原来是中考不错,20岁乡试中举人,但高考(22岁、25岁、28岁三次会试)就考了三回才中了进士。
第二次没考中进士时他说:“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后来当然当官,官至六品京官,不过当得好好地却上书言政,被贬到贵州龙场做驿丞,及招待所所长。据说是没有一个下属的穷乡僻壤的招待所所长。他在那里来了龙场悟道,创立了心学。
让我们学习一下他的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就是转败为胜的典范。他就具有这种将失败、挫折转化为动力的能力。
今天在真纳公园跑步,听《明朝那些事儿》。王守仁(王阳明)对付来打秋风的锦衣卫也是利用舆论的力量。他提出要写文章赞扬对方的清廉,其中自然也有隐隐的威胁。可见这一武器乃是古已有之,屡用不鲜。
今天在真纳公园跑步。王阳明也落幕了。史称其为圣人。按照我的标准,为他人与社会创造了极大价值的人,方可以称圣。王阳明固然名副其实,其他人却未必。王阳明的心学,确乎极具价值。在我看来,它与天赋人权遥相呼应,认为天赋良知,有其积极意义。特立独行,追求梦想,这些东西都能从中演绎而出。
但责任感等一些优良品质就不是与生俱来,朱厚照就是明证。教育要合乎人性,启发培育人性中的积极一面,也要将黑暗那一面展现出来引以为惕。
王阳明还是一个教育家。学生对老师的尊崇,很大程度是对老师给予的关于人生意义的指导的感激之情。意义让人生寻找到方向,给我们追寻到幸福的可能。你给别人指明幸福的方向,别人就会感激你。你不给他人创造价值,别人怎么会把你放在心上呢?
一天早上看到一句引用,是伽利略的:We can not teach people anything, we can only
help them discover it within themselves. (GALILEO GALILEI)
像不像王阳明的“心学”?
Dale Carnegie则说:Happiness doesn't depend on outward
conditions. It depends on inner conditions.
还有Abe Lincoln: Most folks are about as happy as they make up
their minds to be.
(十八)失意的艺术家唐伯虎
唐伯虎却是由胜致败的典型。本以为可以金榜题名的他却莫名卷入了科考舞弊案,出狱后又险些卷入宁王造反,幸亏装疯卖傻逃得一命,于是纵情声色山水,反而成就了一代艺术家。
好像没有痛苦真的成就不了艺术家似的。小布什说从耶鲁大学毕业就可以当总统,而尝尽人间冷暖就能成就艺术家了吧,好比那位惊采绝艳的张爱玲,家道中落的曹雪芹,等等。
(十九)嘉靖皇帝与杨家父子
在卡拉奇边开车边继续听《明朝那些事儿》。到了朱厚照的堂弟嘉靖皇帝朱厚熜了。朱厚熜是一个藩王之子,号称最聪明的皇帝。不过继位之初就为老爹要尊号力战杨廷和,还是有些水平的。
这位的皇帝当得就很累。他继位就算走运,于是就有些受气。好不容易赶走了杨廷和,又有小杨杨慎出来捣乱。于是将小杨贬谪云南,遂于困苦中成就了一位博学大家,号称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另两位可是解缙和徐渭。
杨慎这个名字可能比较陌生,但是《三国演义》开篇词就是他写的。非有曲折起伏的人生阅历,写不出这种苍凉中饱含怅惘的词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年轻时还读过琼瑶阿姨的小说《几度夕阳红》。
杨家父子可谓惊才绝艳。老子是神童兼三朝元老,以内阁首辅退休,儿子也是状元,虽仕途不顺,但博学多才,著作等身。一个是生前风光无限,一个是死后青史留名。可谓是老子英雄儿好汉。
《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好看,是因为作者把历史作为人的历史来写,写各种人的人生故事和起起伏伏。
但是这一段里作者说:观点斗争是假的,方向斗争也是假的,只有权力斗争才是真的。我不能苟同。因为实际上与事实还差了一点点,那就是权力斗争的背后是利益之争。利益才是让社会各个阶层乃至个人不得不争的一样东西。
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说:无视、遗忘或蔑视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第一原因。实际上,人权的主张就是利益的主张,也就是法国大革命强调的个人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而法治的首要意义就是对利益主张的维护。
(二十)嘉靖朝朝堂变迁
接着听明朝的故事。按照作者的思路,笨蛋如我等都算有福之人,因为聪明人都没有好下场。
其实认真分析起来,我们需要把握的,是在什么地方犯傻,什么地方聪明。
明朝的故事。大奸臣也不是那么好当的。严嵩虽是神童,但科举考试和仕途却并不算顺利。杨廷和父子谢幕了,张璁也谢幕了,轮到了夏言和严嵩。
看到他人艰难的个人历史,是为了给我们自己信心。因为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所谓成功人士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比实际要小得多,这也是导致我们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也可以说,如果我们知道成功需要付出那么高的代价,也许我们根本就不会去追求这样的目标了。
明朝的故事。严嵩父子,也是一对活宝。夏言被干掉,并不意外。正人君子就是要被小人所计算的。然后是徐阶和张居正等一干猛人等的粉墨登场。
明朝的故事。在提到徐阶时用了天将降大任于其身之类的词语,并且说老天爷如果让某人吃很多苦,一定会有所回报。这点我也同意。反过来,通常情况也可以这样观察和判断别人。
作者对张居正的评价很高。不惜溢美之词。好像他虽然有些个人缺点,但是却于国于民有大贡献。他之前的首辅是高拱,评价也还可以。
海瑞的评价好坏参半,群众很欢迎,但好像不太务实的样子。但在我看来,每个人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好的优点也可能仅有几点,这就是真实的人。如果这几个优点有益于他人和社会,那就值得褒奖了。只要他其它的缺点无关大局就好。&
(二十一)倭寇
大概是在嘉靖朝就开始抗倭斗争了,一直到隆庆、万历朝。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更是值得大书特书。
胡宗宪、徐渭、俞大猷、戚继光、李成梁、李如松、麻贵等等,陆续登场。
历史为什么重要?看倭寇在明朝就开始作乱一直到近代的历史,说明了强盗是一种惯犯,因此必须以惯犯的身份来加以对待。这就是历史的一个启示。
看看日本这个后起的强盗之国。今天也要和我们打口水仗,真打仗还要靠老美。而当年它是一贯以动武为主的。
我们总是说日本人总搞突袭有些无耻,我觉得这是我们的心态有些问题。两军对敌,无所不用其极。是我们不够灵活机动,而谈不上对方无耻不无耻的,难道这还用说吗?
或者难道敌人品德良好就不打了?
我们从明朝就开始与日本人作战,有足够多的历史经验教训。美国的珍珠港之败不应该让我们感到奇怪。
中国历史上称日本为倭奴和倭寇,这个称呼还是有其道理的。因为其改变学生身份后在明朝再登场就是以海盗及侵略军的形象出现的,一直到近代。中国只有强大才能避免被海盗再掠夺。但是海盗会不会等中国全面崛起后才来挑衅呢?那就不是海盗的风格了。海盗的风格是趁其不备,打了就跑;如果利益巨大,那就不惜玩命。
从历史的角度看,日军绝对不是孬种,而是坏种。即使是抱着抢来的东西也是死不撒手。在风度上,可比老牌殖民者西方列强差远了。日本人的思维一向是抢到的就是自己的。这还是通过武力对决决定一切的传统思维方式。
一个国家的国民性与其历史地理因素密切联系。日本是一个岛国,缺乏资源和土地,地质灾害也多,人口却并不少,因此其侵略扩张的动力始终很强。随着历史的发展,其扩张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但是军事解决依然是一个传统手段。中国的特点是地大人多。我们拥有战略纵深,而人口也始终是一个传统优势。日本在二战时就是输在了这一点上。
中国对待日本的态度,有时还没有从老师的历史迷梦中清醒。从明朝到清朝,总是看不上对方,觉得人家地小国穷,不值一提。结果屡次吃亏后才明白原来人家建立现代国家的步伐比自己快了很多。一个直接的体现就是军事的现代化。地小却并不一定没有实力。历史上的荷兰、英国和今天的日本都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地小也不一定就不能带来巨大的伤害。我们在二战中就接受了惨痛的教训。日本,将是中国走向全球性大国之路的一道门槛,一块试金石。否则,连在亚洲都没有绝对优势,又何谈全球性的影响力呢?
欲压制日本,必须向美国学习。以强大优势和绝对实力才可能遏制其野心。跟强盗是无法谈道义的。美国太平洋战争所流的血不是白流的,原子弹只是最后一击而已。在实际做法上则必须向俄罗斯学习,持续保持中国式的高压逼迫态势。因为中国的态度也没有多少回旋的余地,只能是再抢就打。跟强盗是没法谈判的。因为它总是在惦记着你的东西呢。
(二十二)历史的高峰
横向比较,中国历史的高峰是明朝。我们自己的评价,好像秦皇汉武什么的,对明朝倒有些不以为然。我的意思是中国依然站在世界之巅的最后的那个朝代是明朝。
而从明朝实施海禁、闭关锁国开始,国家开始走下坡路。对比而已,近代的日本正是被迫开放后又主动开放,向西方学习,才走上强国之路。国家乃至个人的发展,都必须实施开放的策略。以他国/他人为鉴,面向未来,才可能在未来获得领先的地位。
国家与个人的成长,都必须要有开放的心态。没有包容开放的思想,就无法站到巨人的肩上。
女真固然满万不可敌,难道打得蒙古铁骑四处逃窜的明朝铁骑就逊色了?还有曾经先进的航海技术与火器技术,还有三段射击的先进战术。固步自封不仅会落后于世界,就连身边的威胁都无法避免。
说的简单点,就是不看着他人的发展,闭门造车,自己发展,不能说就不能发展,只不过会落后于他人而已。明朝中后期直到清朝的历史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十三)万历的明朝
继续听明史。援朝抗倭,很有意思的历史。在我看来比起抗日战争的历史来,至少这是一次没有争议的胜利。有人说日本人其实对中国人并没有太多的恶感,在我看来恐怕是因为没有什么大的压力吧。
复习完回明,继续听《明朝那些事儿》。
张居正搞的考成法,就是今天的业绩考核。前些日子正在单位里搞目标管理,因此听到这里就有些敏感。
据说被考成法逼迫而造成明朝中后期的流民问题。就是今天所说的盲流吧。
万历最恨张居正,可见当时的官僚制度竟然可以做到客大欺主。后来立太子一事万历又被官僚们​狠狠折腾了一通。
再听明朝觉得有些浅了,但是它至少将历史讲得很好听。就像很多流行小说一样,自有它的价值。例如里面对于政治家与官僚之间区别的分析,就很有趣。都是先当孙子再当爷爷。前者干实事,后者混日子。
碰上万历这样一个皇帝,也够这帮无论是政治家还是官僚的头疼了。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不会想着换个皇帝,因为本质上,他们与皇帝都属于一个即得利益集团。​
我觉得万历就一个不思己过只知怨人的典型。事实上,我觉得太子之争某种意义上讲反映了官僚体系希望换掉万历这个不敬业的皇帝的一种强烈愿望。
(二十四)努尔哈赤与老子
努尔哈赤虽是英明神武的武装匪徒头子,也没有打破清朝的山海关。还要待明朝内乱纷起,李自成起义以及失心于吴三桂等等内部因素,才最终打开了这道雄关的大门。想想清朝末年,先有太平天国肆虐,再有列强入侵,内忧外患,最后还有袁世凯的私心作祟、翻云覆雨,借辛亥革命之势图谋天下,于是大厦倾倒,不可挽回。
老子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够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呢?
(二十五)袁崇焕
昨天听钱文忠讲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包括相互生发克制之道。克制努尔哈赤的是不是就是袁崇焕呢?
袁崇焕对敌努尔哈赤守宁远时为了激励守军或者说让他们卖命,让山海关守将将逃回去的官兵一律处死。他在宁远以一万守军面对努尔哈赤十三万大军,就是不放弃,敢于豁出去。
(二十五)强者
前几天读到卡耐基的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在这本书的第三章里竟然引用了一段老子:The reason why rivers and seas receive
the homage of a hundred mountain streams is that they keep below
them. Thus they are able to reign over all the mountain streams. So
the sage, wishing to be above men, puttet
wishing to be before them, he putteth&himself
behind them. Thus, though his place be above men, they do not feel
though his place be before them,they do not count it an
卡耐基在这一段讲解的原则是:Let the other person feel that the idea is his
我拿来《老子》,一直找到了66章,才找到这段原文: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比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前面英文翻译到此),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讲的是处下和不争的道理。
《老子》76章: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最近听《明朝那些事儿》里有一句话:很多时候,愤怒者往往是弱者。因为强者处下而不争。
(二十六)魏忠贤与因果报应
中午听明史听到了魏忠贤。
读历史的另一个好处是它的时间可以拉得足够长,长到让我们看到因与果,看到报应。我们有时有负面的心理如羡慕嫉妒恨或是攀比着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自信,不像那个与兔子赛跑的乌龟一样从容。另一个原因就是不相信因果,总觉得不公平。这时我们可以去读读历史。
实际上,命运之所以冷酷无情、无法抗拒,就是因为它没有利益冲突,不会徇私舞弊。它严格地遵守因果报应的规律,有努力就有成果,有恶性就有报应。
所以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其实也可以具体分析一下我们羡慕嫉妒攀比的对象,应该是和我们差不多的情况时感觉最强烈,包括年龄、性别甚至出身。别人比我们发展得好,比我们有钱有地位,于是就成了我们的眼中钉。而我们很少看到的是别人的努力与付出。因为如果看到这一面,不就是说我们自己因为不努力所以不成功嘛。
至于那些巧取豪夺获得不义之财的,我们也总是看到其光鲜的一面,而忽视了其报应来到一无所有的结局。所以,不是上天不公平,而是太公平了。而公平会给我们自信,让我们从容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面对世间的繁华兴衰。
有人说,你无法让我信服。我只看到了不公平的事情发生,巧取豪夺的荣华富贵一生。这个时候,我相信,需要一些信仰,站得远一些,从更大的层面上、更长的历史中来关照这个世界。这种关照需要读书,需要领悟。而不要让我们内心的偏见与借口误导了我们对于人生与世界的认识。
记得宋美龄曾经有一段话:We Chinese have a saying:“if a man plants melons,
if he sows beans, he will reap beans.” And
this is true of every man’s life: good begets good, and evil leads
to evil.True enough,the sun shines on the saint and sinner alike,
and too often it seems that the wicked wax and
prosper.But we can say with certitude that, with
the individual as with the nation, the flourishing
of the wicked is an illusion, for, unceasingly,
life keeps books of us all.
有人说,你说得对,我明白了因果报应的道理。但我还是想成功。曾国藩说:天下古今庸人皆以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人才皆以傲字致败。你看看,你属于哪一类?如果都不是的话,我相信,就像我相信命运的力量一样,你一定会成功!
(二十七)崇祯之整人与用人
崇祯同志就是分不清主次矛盾的典型。皇太极兵临城下,大敌当前,非要内部先搞清算,拿下了袁崇焕。
有人说崇祯政治上很老练,那是指整人方面,而不是用人方面。
有人说袁崇焕无关紧要,那是崇祯上台后树立的第一督抚,拿下这面旗帜不说对于后金防御方面的影响,就说对内能没有影响?祖大寿之反复就是了。
用人之际,即使是皇帝也要忍住。崇祯整人搞魏忠贤时做到了这一点,在用人时却没有做到用人之有用之处,例如袁崇焕。有人评价崇祯性急,确是的评,忍不住就是性急嘛。
还有人说崇祯是什么成熟老练的政治家,这个评价恐怕也不是什么成熟老练的话。内阁成员靠抓阄产生,这说明其在用人方面极不自信,听天由命,造成的后果是内阁更迭频繁,党争内乱不止。
崇祯没有维持住大明王朝,固然有他哥天启和他爷万历的“功劳”,他自己在处理内政方面的的无能也是“功不可没”的。魏忠贤阉党为其所破固然是一个进步,但破而不能后立,终究是徒劳无功。
继续听明史。有人说崇祯很多疑,不容易信任人,除了那位自杀的杨嗣昌。十几年换了几十位内阁大学士,实为国家动荡之重要原因。不仅让内阁成员无法熟悉情况,政策无法保持连续性,也失去了臣下的忠诚,所以祖大寿、左良玉等都各存私心,耽误了大事。
这种多疑见于很多领袖,包括斯大林和我们的伟大领袖。这种多疑如果仅存在于一个嫉妒心重的丈夫身上,大不了造成一场家庭悲剧,但是它如果存在于一个拥有巨大权力的领袖身上,则会造成深重的苦难。从文革后平反冤假错案的规模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平反的总要比实际的要少吧?
一个组织也好,一个国家也罢,要搞好的话,一是要有正确的政策(对于企业而言就是正确的市场策略),二是要有好的人才,当然人才的整合也很重要,也就是团队的建设(对于企业而言就是正确的组织和管理模式)。
说到人才,短期而言要招贤纳士,就像刘备三顾茅庐周文王三寻姜子牙之类的,长期而言要靠培养(对于国家而言就是靠教育)。
说到明朝的灭亡,虽然不光是崇祯的责任(也有他祖上的责任),但他恐怕也难逃其咎。他在用人上多疑而善变,对于贪污腐败问题也是一筹莫展,组织政策上存在重大失误。他的对内对外政策也是乏善可陈,导致饥民揭竿而起,后金频频叩关,国祚岌岌可危,直至败亡。
中国古代帝王讲究发罪己诏,以对国家重大灾乱负责,其实有些问责制的味道,而且符合中华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国家治理不好,统治者当然首当其责。难道怪老百姓?
(二十八)关于婊子立牌坊
继续听明史。总听这个年青的作者引用一句俗语:
既想做婊子,又要立牌坊。听着有些刺耳。究其原因,我想如果我做了婊子,置身处地而言,大概也想立个牌坊什么的吧。人嘛,都希望肯定而不是否定自己。这一点,年纪大些了大概就会知道吧。
人是不能认为自己的行动是没有意义的,例如工作。因为人需要肯定自己。而如果自己的行为没有意义的话,人就无法肯定自己。而人在心理上是本能地追求内外一致的,例如内在的肯定自己与外在的行动。
前一段读卡耐基,说到穷凶极恶的罪犯也是肯定自己的,而况妓女乎?又何必少见多怪呢?
(二十九)组织衰败的原因
继续听明史。明朝晚期的问题也是腐败。所有政权衰落的问题都是这样。
腐败为什么致命呢?因为它不能解决一个组织/政权必然会产生的各种问题。组织(包括婚姻)的稳定性取决于它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于婚姻,解决问题就是经历艰难的时刻,了解相互的缺点,包容和理解的能力。
就像明朝晚期,可以说内外交困,外有后金,内有乱军,而研究其解决这两个重要的外敌(外因)的过程时,领导者崇祯的缺乏领导力以及组织成员(官员将领)的腐败,就是其中突出的因素。乱军数次被围,而又诈降成功,都是有赖于明朝官员的“通力配合”。
而今天的大型组织,例如大型企业,其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官僚主义(体现在文化上就是傲慢自满),即作为骨干的组织管理者与市场的脱节。这些问题的结果,都是导致无法解决所出现的各种新问题,从而走向衰败。
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决于组织成员的品德与能力。腐败的组织成员,能力再强,也无济于事。反之,组织成员德才兼备,组织的凝聚力强,领导者领导有方,就能够形成组织的战斗力、竞争力和生命力。
(三十)家天下的问题
继续听明史。封建王朝的问题,最主要的还是激励问题。这个国就是你家的,臣子凭什么为君王卖命呢?食君之禄,忠君之事。那君臣之间就是雇佣关系了。这里仍然存在一个委托--代理问题。所以还有教化,忠君教育,由孝而忠,正是儒家的推爱理论。监督机制也有,言官就是。教化与监督并举。谁说古人不聪明?
不光是君臣之间的激励问题,还有帝王家族的利益之争。很多封建帝王都倾向于封同姓王作为稳定天下的举措,但往往适得其反,反而成为动乱之源,例如西晋的八王之乱。
一个国家,它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在一定程度上就体现在它纠正自身错误政策的能力和制度,或者说,换掉一个错误的领导者。
或者说,是无序地更换领导者,还是有序地按照规则更换。起义与动乱就是无序地更换,谁武力强,谁拳头硬,天下就是谁的。
(三十一)家学渊源
继续听明史。郑成功原来是海盗世家,老爹郑芝龙,家学渊源,怪不得能成为海战专家。
(三十二)李自成
再说李自成,这个日子过得也够波澜起伏的,老婆跟下属跑了,后来一度身边只剩下十七个人。过着如此颠沛流离的生活,所以他攻下北京,能不肆意享受?包括女人。
再说,他一个强盗头子,懂什么组织建设、政权建设?不乱才怪。即使身边有明白人,也未必就能为他所用。他又不是穿越回去的怪才。因此,批评他人不要想当然,以今天的标准来做历史的判断。
(三十三)悲观与希望
明朝皇帝朱祈镇问臣下为何撒谎陷害于谦。这还用问吗?
当然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了。林彪四人帮陷害刘少奇,也同样如此。刘少奇一案,牵连数万人,自然是为了打击异己,难道是为了真理正义?
今天听完了《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应该看或是听了几年。终于回到了几年前朋友推荐的那句话: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真不好找啊,正文的最后一句。
今天在卡拉奇的星期天市场里读完了《明朝那些事儿》的后记。年轻的作者也很悲观,因为他所读到的历史都是悲剧结尾。而且没有什么借鉴历史经验的良好记录。他说那源自于人的弱点。而弱点是无法克服的。能够克服的,那叫缺点。虽然他在最后鼓励人们保持希望,但是却没有给出理由。
但是,在我看来,悲观与希望的根源都在于人性。人性确实倾向于追求自身的利益,为此不惜不择手段,杀人放火。这些都写在历史与现实的画卷中。但是,人性也有追求精神满足的倾向。一旦人们在物质的追求获得基本满足的情况下,获得良好教育与引导,就可能积极追求利他主义的精神满足感。这也是有依据的。
孔老夫子的话: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说的就是这一点。他所忽视的,就是需求的层次问题。如果补充上管仲的说法: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就比较完善了。换言之,创造一个能够满足较好物质条件的社会,辅之以良好的道德教育(不是我们现在这种),就有可能有很多人潜心向善。
如果你不赞成的话,难道你自己就是坏人?如果你不是坏人的话,难道你对于自己没有信心?
(根据我的微博与其它博文整理)
附:明代皇帝年表
太祖朱元璋()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
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惠帝朱允炆()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明惠帝朱允炆,明朝无谥,清乾隆元年追谥「恭闵慧皇帝」,史籍称为建文帝。性寡断。
惠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成祖朱棣()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1420年推翻明惠帝自立,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死于1424年,时年65岁。
仁宗朱高炽()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
仁宗,明成祖长子,仁宗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在位1年,死于1425年,时年48岁。
宣宗朱瞻基()年号“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宣宗,仁宗长子,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宣宗死于1435年,时年38岁。
英宗朱祁镇()年号“正统”;“天顺”(57-1464)在位,在位23年。
英宗,宣宗长子,即位时才9岁,被宦官王振专权,1449年,瓦剌大举南侵,王振胁英宗亲征,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1450年,被放回,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死于1464年,时年38岁。
景帝朱祁钰()年号“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
宣宗次子,英宗被俘后被拥立为帝,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剌对北京的进攻,迫使瓦剌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帝将其软禁,直到1475年,景帝病危时,英宗才又被拥为帝。景帝死于1457年,时年30岁。
宪宗朱见深()年号“成化”1464年即位,在位24年。
宪宗,英宗长子,宪宗好方术,溺于女色,致使宦官“奸欺国政”。1487年,宪宗死,时年41岁。
孝宗朱佑樘()年号“弘治”1487年即位,在位19年。
孝宗,宪宗三子。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被誉为“中兴之令主”(史称弘治中兴)。死于1505年,时年36岁。
武宗朱厚照()年号“正德”1505年即位,在位17年。
武宗,孝宗长子。好逸乐,贪女色,是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因荒淫过度,死于1521年,时年31岁。
世宗朱厚璁()年号“嘉靖”1521年即位,在位46年。
世宗,宪宗孙,父兴献王。世宗前期颇有一些作为,诛杀宦官,节用宽民,但后期荒淫无度,政治腐败,多次爆发农民起义世宗因服丹药中毒死,时年60岁。
穆宗朱载垢()年号“隆庆”1566年即位,在位7年。
穆宗,世宗第三子。在位7年,死于1572年,时年36岁。
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1572年即位,在位48年。
神宗,穆宗第三子。即位时才10岁,由皇太后陈氏及李贵妃主持政务。神宗亲政后,深居宫中,荒淫享乐,政治腐败,神宗时,北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窥视中原。神宗死于1620年,时年58岁,为明朝在位最长的皇帝。黄仁宇先生在其《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认为“明,非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是也。”
光宗朱常洛()年号“泰昌”1620年即位,在位1月。
光宗,神宗长子。是一个贪财好色的皇帝,由于淫欲过度,即位当天就病倒了,后因服用丹砂过度而亡。时年39岁。
熹宗朱由校()年号“天启”1620年即位,在位8年。
熹政治腐败。努尔哈赤宗,光宗长子。在位时任用宦官魏忠贤,致使后金乘机攻占沈阳。熹宗死于1627年,时年23岁。
思宗朱由检()年号“崇祯”1627年即位,在位17年。
思宗,光宗第五子。即位后,诛杀魏忠贤,颇为勤政,勉力振作,无奈积重难返,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又崇祯性多疑,刚愎自用。终于在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缢身亡。时年35岁。死前于兰色袍服上大书“勿伤百姓一人”。
南明皇帝:
朱由崧安宗简皇帝 弘光(1644年——1645年)待考
朱聿键绍宗襄皇帝隆武(1645年——1646年)隆武陵
朱聿鐭文宗节皇帝 绍武(1646年)绍武陵
朱由榔昭宗匡皇帝永历(1646年——1662年)永历陵
明朝皇帝列表明朝皇帝,则是指由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直至明思宗朱由检共16位明朝皇帝。
“”称帝,在位31年
太祖,安徽人,公元8月,由领导的起义军在大将、等人的指挥下一举攻陷--北京,宣告了元朝的灭亡。同年,朱元璋在(今南京)称帝,,建立了,朱元璋是为。他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太祖孙,的,朱元璋在世时,大封,20多个儿子均封为,分驻各地,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其兵北京,攻入南京,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
“永乐”即位,在位23年
成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以入京除奸为名,发动了““。经过四年的战争,在1420年打败惠帝统治集团,夺取了明朝政权,永乐,是为。
1421年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死于1424年,时年65岁。
年号“”1424年即位,在位1年仁宗,长子,仁宗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一些缓和的措施。在位1年,死于1425年,时年48岁。
年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仁宗长子,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与仁宗并称“”,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宣宗死于1435年,时年38岁。
年号“正统”“”(;)在位,在位23年
英宗,宣宗长子,即位时才9岁,被专权,,瓦喇大举南侵,惬英征,英宗被俘,史称“”,,被放回,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死于1464年,时年38岁。
年号“”即位,在位9年
宣宗,英宗被俘后被拥立为帝,即位后,用为,粉碎了瓦喇对北京的进攻,迫使瓦喇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帝将其软禁,直到1457年,景帝病危时,英宗才又被拥为帝。景帝死于1457年,时年30岁。
年号“”1464年即位,在位24年
,英宗长子,好,溺于,致使“奸欺国政”。1487年,宪宗死,时年41岁。
年号“”1487年即位,在位19年
孝宗,宪宗三子。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被誉为“中兴之令主”。死于1505年,时年36岁。
年号“”1505年即位,在位17年
武宗,孝宗长子。好逸乐,贪,是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因荒淫过度,死于,时年31岁。
年号“”即位,在位46年
,宪宗孙,父。前期颇有一些作为,诛杀,节用宽民,但后期,,多次爆发世宗因服中毒死,时年60岁。
年号“”即位,在位7年
,世宗第三子。在位7年,死于1572年,时年36岁。
年号“”1572年即位,在位48年
神宗,第三子。即位时才10岁,由及李贵妃主持政务。神政后,深居宫中,荒淫享乐,,神宗时,北方建立,窥视中原。神宗死于,时年58岁。
年号“”即位,在位1月
光宗,神宗长子。是一个贪财好色的皇帝,由于过度,即位当天就病倒了,后因服用过度而亡。时年39岁。
年号“”即位,在位8年
熹宗,光宗长子。在位时任用宦官,致使。乘机攻占沈阳。熹宗死于,时年23岁。
年号“”即位,在位17年
思宗,光宗第。即位后,诛杀,颇为勤政,振作,无奈积重难反,各地不断爆发,北方又不断骚扰入侵,又性多疑,。终于在,攻入北京,在景山。时年35岁。死前色袍服上大书“勿伤百姓一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找回几年前的qq好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