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界倾途事已迁,浩歌电影遥望意茫然什么意思

耶律楚材及其词
鹧鸪天 题七真洞
花界倾頺事已迁,浩歌遥望意茫然。
江山王气空千劫,桃李春风又一年。
横翠嶂,架寒烟。野花平碧怨啼鹃。
不知何限人间梦,并触沉思到酒边。
  金末元初,北方大地几经沧桑,短短一百多年间,辽、金、宋、蒙王朝更替如花事倾頺,世事无常,每一个有良知者莫不感到悲凉和茫然。想那金王朝,铁骑辱我中原之时,是何等的威风,可如今,亦如这七真洞,不管从前如何神圣,香火如何鼎盛,然迟暮王朝必将被新生政权所替代。兴衰更替岂是人的意志所能转移得了的?就如同这七真洞,如今也只见断壁残垣。古今多少兴衰事,转眼空作兴亡人。站在七真洞前的耶律楚材,唯留经纶满腹,只可仰天长啸,在此桃李春风又一年之际,何去何从?沧桑巨变如梦幻,只有美酒助沉思了。想想也可怜,契丹辽国人,在金国效力,就像同时代的宋皇室后裔赵孟頫在元朝效力那样,有多少苦酒,只有自己品尝了。
  所幸元初,成吉思汗治国人才奇缺,马上可以打天下,但马上不能治天下,这个游牧民族的英雄还是拎得清的。招楚材以治汉,此乃聪明人的做法。再说,他耶律家族乃契丹人,所建的辽国也已被女真人所灭,今以其楚材之民族仇金的情绪,以利剿灭金国残部,当能为大元所用。遂被招至元朝廷为官,元太祖任人唯贤,材尽其用,也算佐命大臣了,乃楚材人生之幸。不像赵孟頫,也满腹经纶,可惜身为汉人,只能当三等公民。虽然元朝忽必烈对其个人的才华还是充分赏识的。但当时元朝把人分为四等:上等是蒙古人,其次是色目人(也就是除了蒙古人和汉人之外的“外国人”),再次是汉人(当时的“汉人”大概只指中原人吧?),最次是南人,也就是南宋统治时期的人了,亡国之人,没有尊严的。
  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时病死,窝阔台继其汗位,可恨蒙古之凶残,每克一城必大肆屠城,比当年小日本在南京时的暴行还令人发指。想当年,蒙古鬼子铁蹄踏入中西亚乃至整个欧洲时,多少个国家遭到不同程度的灭国之灾呀。
  所幸这个完全习我中原文化的耶律楚材,以其聪慧,行元中书令,力主行君臣之礼法,尊汉仪,提倡文治,实行以儒治国的方案。废除屠城旧制,在元军攻克宋朝首都临安之时,未出现大规模百姓人头落地的惨剧。按照蒙古人以前的打算,看中了中原肥活的土地,最宜废良田,改种牧草的。读史到此,我对这个耶律楚材的敬仰之心油然而生。早已忽略了其祖辈对北宋的种种行径了。其实,话又说回来,辽国与我北宋打仗,并反复侮辱之事,发生在“澶渊之盟”之前。寇准那厮,在危急之时为了有效的抗辽,对孱弱的宋真宗连哄带骗,让他“御驾亲征”,战战兢兢地打了一回大胜仗。得胜之师的宋真宋还是与辽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澶渊之盟”。自此,恨虽恨,却换来了宋辽百年无战事。话题扯远了,我看宋朝,也只不过是一个封建王朝而已,有什么需要为其没落而可惜?而这个辽国后裔耶律楚材,从小在中原(金国)为官,空有经国济世之才,却不能为同样没落的金国所用,也是个怀才不遇之人,倒是到了元朝,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为中华(当时的“汉人”和“南人”)保住了血脉......。
  历史,谁能说清楚?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谈谈颐和园中的耶律楚材祠
  耶律楚材(公元),为蒙古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的大臣,元朝开国元勋,字晋卿,辽契丹皇族子孙。其名与字出自《春秋左氏传》中的“楚虽有材,晋实用之”的典故。耶律楚材祠位于颐和园昆明湖的东岸,文昌阁的东北角,始建于元代。乾隆皇帝修建清漪园时,将其墓地圈入了园内,并重新为他修建祠堂。咸丰十年(1860年)墓地被毁,光绪年间重修,现仅存墓穴及殿房三间。庭院中竖有一尊翁仲(石人)及清代乾隆御碑一座。《元史》记载:
  耶律楚材,字晋卿,辽东单王(耶律)突欲八世孙。父(耶律)履,以学行事金世宗,特见亲任,终尚书右丞。楚材生三岁(虚岁)而孤,母杨氏教之学。及长,博及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下笔为文,若宿搆者。
  在我看来,耶律楚材不但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学者,更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在为政方面堪称一代伟人。《元史-卷一百四十六-列传第三十三》详细地记载了耶律楚材波澜壮阔的一生,我反复地研读了好几遍,每次都被耶律楚材的光辉事迹所深深感动。下面举几个例子:
事例一:大仁之心感君王 免使生灵遭涂炭
  大家知道,当年蒙古军队横扫天下,所到之处,常行屠城之策。元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在攻打金朝首都汴梁(也叫汴京,即今河南开封)时,遭到了城中人民的顽强抵抗。《元史》记载:
  旧制,凡攻城邑,敌以矢石相加者即为拒命,既克,必杀之。汴梁将下,大将速不台遣使来言:“金人抗拒持久,师多死伤,城下之日,宜屠之。”楚材驰入奏曰:“将士暴露数十年,所欲者土地人民耳。得地无民,将焉用之?”帝犹豫未决,楚材曰:“奇巧之工,厚藏之家,皆萃于此,若尽杀之,将无所获。”帝然之,诏罪止完颜氏,余皆勿问。时避兵居汴者得百四十七万人。
  如果当初没有耶律楚材的大菩萨心肠,这一百四十七万人就要被元军斩尽杀绝,那该是多么惨烈的一幕人间悲剧啊!其中”将士暴露数十年,所欲者土地人民耳。得地无民,将焉用之?”这段话,更是充分表现了耶律楚材高瞻远瞩的政治家风范!
类似的例子还有:
  时河南初破,俘获甚众,军还,逃者十七八。有旨:居停逃民及资给者,灭其家,乡社亦连坐。由是逃者莫敢舍,多殍死道路。楚材从容进曰:“河南既平,民皆陛下赤子,走复何之!奈何因一俘囚,连死数十百人乎?”帝悟,命除其禁。金之亡也,唯秦、巩二十余州久未下,楚材奏曰:“往年吾民逃罪,或萃于此,故以死拒战。若许以不杀,将不攻自下矣。”诏下,诸城皆降。
  耶律楚材以自己的好生之德,劝说元太宗废除了残酷的连坐制度,并使得原本属于金国的二十多个州放弃了拼死的抵抗,避免了更大的人间杀戮。所有这一切不得不归功于耶律楚材所具有的伟大的人道主义情怀!
事例二:城破寻求孔後裔 治国必定用儒臣
  耶律楚材深知:蒙古军队尽管武力赫赫,横扫天下,但是却根本不具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必须重儒术、用儒臣才能治国。要想重用儒臣,必须尊重孔子和他的後人。因此,耶律楚材做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金国都城汴梁被蒙古军队攻破以后,立孔子第五十一代孙孔元措袭封衍圣公。这一举措实在太了不起了,绝对大手笔。这既树立了文化上的正统地位,又对于天下的读书人具有极大的文化感召力。《元史》记载:
  楚材又请遣人入城,求孔子後,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付以林庙地。命收太常礼乐生,及召名儒梁陟、王万庆、赵著等,使直释九经,进讲东宫。又率大臣子孙,执经解义,俾知圣人之道。置编修所于燕京、经籍所于平阳,由是文治兴焉。
  第二件事是重用儒臣治国,耶律楚材具有深邃的政治家眼光,他明白:培养读书人,让读书人参与管理国家,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积几十年之功。《元史》载:
  丁酉,楚材奏曰:“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儒臣之事业,非积数十年,殆未易成也。”帝曰:“果尔,可官其人。”楚材曰:“请校试之。”乃命宣德州宣课使刘中随郡考试,以经义、词赋、论分为三科,儒人被俘为奴者,亦令就试,其主匿弗遣者死。得士凡四千三十人,免为奴者四之一。
事例三:高风亮节 两袖清风
  耶律楚材五十五岁(虚岁)去世。去世以后,有人在皇后面前诬告他,说他担任宰相时贪污腐败严重,天下的贡赋竟然有一半都给他家了。皇太后派人去查看,发现这绝对是诬告。《元史》载:
  甲辰夏五月,薨于位,年五十五。皇后哀悼,赙赠甚厚。后有谮楚材者,言其在相位日久,天下贡赋,半入其家。后命近臣麻里扎覆视之,唯琴阮十余,及古今书画、金石、遗文数千卷。至顺元年,赠经国议制寅亮佐运功臣、太师、上柱国,追封广宁王,谥“文正”。
  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中统二年(1261年),在瓮山东南麓营建元代著名宰相耶律楚材的墓地。乾隆年间的《日下旧闻考》对耶律楚材墓有非常详细的记载。出于对耶律楚材的景仰,本人不辞辛劳恭录如下:
【原】瓮山距南麓数百武为耶律楚材墓,西湖正当其前。袁廷玉诗:“玉泉东畔瓮山阳,水抱孤村地脉长。”盖咏此也。今墓前石像犹存。(《长安客话》)
【臣等谨按】瓮山自本朝乾隆十六年始命名万寿山,在清漪园内,详见苑囿门。耶律楚材墓,乾隆十五年奉命特加培护,覆以屋三楹,并命于墓前建立祠宇。伏读御制诗并序,褒贤劝忠,用光幽壤,今恭载卷内。
【原】瓮山下数十武,元耶律楚材墓,墓前祠废,石像尚存,表碣羊虎零落,一翁仲立未仆。天启七年夏,夜有萤千百集翁仲首,土人望见,夜哗曰:“石人眼光也。”质明,共踣而碎之。(《帝京景物略》)
【原】耶律丞相墓在瓮山下,前有石像,须分三缭,其长过膝。(《匏翁家藏集》)
【原】耶律楚材大有造于中国,功德塞天地。元世祖眷之亦异他将相。其寿域想必属当时恩赐者。近日一友人治别业于京城外西山,忽发一塜,开榇,得大头颅加常人几倍,不知为何人葬地。予闻之,谏止之曰:“此无论何代,殆必异人,盍早纳其匶闭之!未几,掘得碣石,则楚材墓也。虽稍为葺治,圹中他物散去多矣。耶律生前举动已是慈氏后身,又安问遗骸之完缺?但功济一世而七尺之不保,报应之说似不足信。友人本吴籍,髫年登北畿贤书,慧而有心计,顿成富家,后甫强仕即世,竟无后。(《野获编》)
【补】瓮山下东南数十步,旧有耶律丞相祠,崇祯中尚存公及夫人二石像,端坐陌头。少前,二翁仲其一首毁,相传居人夜见有光,疑有怪而凿也。后一高阜,则公墓。迨今三十年,断陇已平。问之土人,鲜有知公墓者。墓西半里圆静寺,僧犹能言其处。(《青箱堂集》)
【原】杨文秀,金李以善墨闻,其法不用松炬而用镫煤。子彬得其遗法,以授耶律楚材,楚材授子铸,使造一万丸,铭曰”玉泉万笏“。(《墨史》)
【増】乾隆十五年御制题耶律楚材墓(有序):
  墓在瓮山好山园之东,昔年营园时,以其逼近园门,故培土为山其上以藏之。闻其为楚材之墓久矣,使阅时而湮灭无传,岂所以褒贤劝忠之道哉?!因命所司仍其封域之制,并为之建祠三间,使有奠馈申酌之地。并命汪由敦为碑记而题之诗如左。
曜质潜灵总幻观,所嘉忠赤一心殚。
无知幸免称冥漠,有墓还同封比干。
窀穸即仍非改卜,堂基未没为重完。
摛文表德辉贞石,臣则千秋定不刋。
【增】汪由敦《元臣耶律楚材墓碑记》
  瓮山之麓有元臣耶律楚材墓一区,岁久弗治,渐就芜没。会其地近别苑,所司将有所营建,上特命覆以屋三楹,俾勿坏,而勅臣由敦记之。臣谨按元史,楚材事元太祖、太宗,历三十馀年,时方草昧,一切定赋税,分郡县,籍户口,别军民,皆其所经理。尝谓治弓尚须用弓匠,治天下安可不用天下匠?遇所不便于民,必力争不少屈,至有厌其为百姓哭者。卒赖其规画,法制粗立,民得宁息。故论有元一代名相,必以楚材为称首。顾阅世久远,蹟渐湮没,当日丰碑高冢已翳为荆蓁,几莫有过而问焉者。王士祯裂帛湖诗已有”谁弔湖边耶律坟“之慨;而赵吉士寄园所记并云”遭掘于摸金之手“。则此荒垄之仅存,其不致荡然磨灭尽也,难矣。乃一旦沐圣天子表彰培护,不唯不以在苑侧为嫌,更为之界以垣墉,盖以檐宇,较之贞珉绰楔而愈垂不朽,斯岂楚材当日意计所能及哉?昔唐元和中因白居易一言而为魏徵子孙赎赐第,史册书之以为盛事。然此犹第加恩于本朝勋旧,而于前代无与也。我皇上乃施及于异代之臣,虽远至四五百年,犹为之表遗墟而存故蹟,褒忠崇德之圣心,诚有度越前古万万者,固不徒以泽及枯骨广收恤之仁而已。史称楚材精术数,其卜兆于此也,岂真预知身后必膺荣遇,抑亦其功烈所存,有不容终泯者?然使不遇我皇上眷怀贤哲,安望于世远年湮之后勿堕而益传?则是举也,固为楚材幸,而圣天子所以教忠劝功,大彰瘅而示风励,直使百世下咸知感奋,尤当大书特书以垂示无及者也。臣得承命纪斯盛举,实不胜欣幸,拜手稽首而书诸石。
【原】王嘉谟 耶律丞相墓作
丞相遗邱湖水阴,荒榛野草自萧森。
亭前瀑布摇空穴,雪后寒禽啅大林。
惨憺尚思戎马日,艰难深仗哲人心。
云龙鹅鹳真馀事,独吊空山泪满襟。
(《蓟邱集》)
【朱彛尊原按】耶律文正王题和林新居壁诗有旧隠西山五亩宫之句,其子所制墨亦以玉泉为名,今瓮山遗墓或即其所居井椁,未可定也。
【臣等谨按】朱彝尊原按楚材子所制墨名玉泉。考元史,楚材子二:一曰铉,二曰铸。证之墨史,则制墨名玉泉者乃铸也。附识于此。
  下面请大家欣赏耶律楚材的一首词。
花界倾頺事已迁,浩歌遥望意茫然。
江山王气空千劫,桃李春风又一年。
横翠嶂,架寒烟。野花平碧怨啼鹃。
不知何限人间梦,并触沉思到酒边。
  要想理解这首词,必须要懂得“七真”和“花界”两个典故。
  七真:道教尊崇的七位真人。相传汉朝的茅盈 、茅固
、茅衷兄弟隐于茅山,得道成仙,后晋之 杨羲 、许穆 、许翙 及唐朝的郭崇真皆于茅山得道,因合称“七真”。 唐
陆龟蒙《和江南道中怀茅山广文南阳博士》诗之一:“一片轻帆背夕阳,望三峰拜七真堂。”自注:“三 茅 、二 许 、一 杨 、一
郭,是为七真。”
  花界:原本指佛寺,此处指七真洞道观。清代厉荃《事物异名录·佛释·佛寺》:“《白六帖》:花界、花宫……皆佛寺名。”
唐代元稹 《与杨十二李三早入永寿寺看牡丹》诗:“晓入白莲宫,琉璃花界浄。”
唐代罗邺《夏日宿灵岩寺宗公院》诗:“花界已无悲喜念,尘襟自足是非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