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同意作者对屠夫的评价吗请结合课文和其他寓言两则课文内容

internal order by 屠夫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internal order by 屠夫
屠​夫​s​a​p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如何评价电影《雪国列车》?
按投票排序
120 个回答
在看豆瓣前,先来点纯的个人观感。1、《雪国列车》可以说是一部封闭版的《进击的巨人》。世界上大部分人死于严寒&世界上大部分人死于巨人;车厢抵御严寒&城墙抵御巨人;严寒是人类自己造成的&巨人是人类搞出来的;列车居民崇拜永动引擎&墙内居民崇拜城墙;为了保证人口平衡大老板忽悠末节车厢乘客反抗借势杀死了七成人口&为了减少人口压力王室忽悠平民夺回玛利亚之墙;主角团要推翻大老板的等级统治&主角团要推翻王室的等级统治; 男角很容易被忽悠小女主有特技&小男主几乎没思想小女主是超人;列车外的世界并非全无生命&墙外的世界并不一定没有活人……2、 剧情主线很像闯关游戏,每一关都要完成一个任务,要完成任务必须找到关键人物或者道具。例如找到前安全系统专家,使用火柴,抓住眼镜大妈,收集克莱姆,找到小男孩……3、最后的爆炸引发雪崩摧毁了列车,恐怕所有人都死了,人类只剩下吸毒的韩国小萝莉和被洗脑的小黑人,当真要扮演好亚当夏娃的角色吗?韩国人为了欧美市场生硬地加入了宗教元素。 4、最后一幕,小女孩看到不远处山上有一只北极熊,明白了他欧巴的话是真的:外面的世界已经适宜人类生存了。但是,且不去管北极熊是怎么漂洋过海爬到某座山上的,小女孩和北极熊,他们相互在对方眼里恐怕都是食物吧。 5、大老板只设计了列车和轨道,列车内的社会架构并不是一开始就设计好的,充其量只设计了是一个构想:严格的等级制度。试图让每个人都处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不允许他们越级,这样车内社会就能保持平衡,一如某节车厢内的水族馆内的鱼。6、但这一设想在执行的十八年内不断地出问题,大老板只能不断地补位。比如最重要的引擎虽然永动但配件跟不上损耗,只能用人力代替,这一细节呼应之前蟑螂膏生产车厢的自动化系统故障。还例如高级车厢的人需要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例如小提琴手、园丁、厨子、裁缝、牙医和服务员。这些人如果无法从高级车厢内产生就只能从末节车厢的人里找,于是有手艺的人就能升级,根据手艺获得不同等级的生活。这就等于承认了人可以凭本事改善生活环境,但这和大老板信奉的“为了秩序的稳定每个人都应该固定在一个位置上”是矛盾的。 7、末节车厢的人对列车和大老板有何意义?首先列车是一个全封闭自循环号称永动的环境,大致分为穷人、工作人员、富人和大老板。但真正维持这个环境运作的只有掌握核心技术的大老板,和在中间各车厢从事生产和监管的人。末节车厢和前端车厢的人都不工作,不产生社会价值(没看过原著小说,仅从电影情节看)。前端车厢的人是花最高价买车票的,每天就是喝酒桑拿和吸毒。既然之前花了大钱,现在坐享其成勉强说得过去。末节车厢的人也没有从事苦力,每天等着点到、领蟑螂膏然后琢磨反抗。有趣的是,这两节车厢都是全封闭看不到外面照不到阳光的。回到开头的问题,什么都不做的末节车厢的人为何还要留着?肯定不只是提供五岁小孩儿那么简单。窃以为,养着他们的意义就是维持富人们,尤其是中间劳动阶层的优越感。8、 教室车厢的孩子被告知,末节车厢的人都睡在大便上。小孩子对此很鄙视,可以推断他们的家长乃至所有乘客都这么看。于是就会出现这样的心理,哪怕还有比我生活在更前车厢的人,只要我不沦落到末节车厢,生活就能令人满意。小提琴家就是最好的例子,能穿燕尾服给孩子们演出,逢年过节有鸡蛋吃就很开心了,完全忘了老婆。中间层有了优越感就会安于现状,就会本分,否则人人想着往上爬,大老板的平衡就无法实现。所以当末节车厢发声人吃人现象后,大老板开始制作蟑螂膏,让他们继续活下去。9、我原以为制作蟑螂膏是应对食物短缺,但其实列车上的资源虽然有限,食物还是足够全车人吃的。眼睛大妈在吃寿司时说过,鱼够吃,刀斧手也用大鱼擦斧刃,说明粮食不缺,之所以一个月只提供两次是为了平衡,即让中间层的乘客只处于刚刚好温饱的状态。10、 但社会底层不全都是顺民,而且人类的繁殖速度也仅次于蟑螂。于是大老板想出了诱惑他们暴动,借机屠杀的主意。编剧通过这一设定解释了为何人类总要打仗——通过消灭同类来节约资源。电影中提到的三次反抗都是大老板在幕后策划的。 11、韩国人是设计列车安全系统的,照理应该是列车最核心的人,为何会被关在监狱车厢?他曾说七日暴乱的领头人是爱斯基摩人,是前端车厢的服务员,曾教过他雪地里生活的知识。但是片中韩国人是通过爆破的方式从列车里出去的,十年前那七个人怎么出去的?可推理的解释是,韩国人是当年七人外逃的参与人。因为某些原因,例如女儿太小扛不住冻,他帮七人开门后自己没有出去,于是被抓关起来。门也被改装成他也打不开的状态。杀不死的胖子执意要杀小萝莉,可能是在那时看出她超级听力的苗头,知道这是最大隐患。12、雨伞柄老头见过首节车厢的大门上有个M,并且提醒男主一见到他立刻割舌头不要被嘴遁。而他又说男主冲到的供水车厢是史上最靠前的一次,上一次暴动的人在供水车厢前败在刀斧手之下。既然男主是史上冲的最前的,那么他又如何知道大门标记和老板为人呢?我推断,老头恐怕是最早反抗的一批人,并且成功杀入首节车厢,但被大老板嘴遁,心肝情愿回到末节维持整个系统的秩序,甚至帮大老板清理人口。可能后来想想又后悔了,也可能男主对他无比崇拜,想临终前赌一把。如果男主过不了刀斧手车厢,那么自己又完成一次任务,如果过得了,就有可能成功逆袭,无论如何他都有得赚。
雪国列车不是一部“反乌托邦”电影,而是一部“反反乌托邦”电影。转来我很久前深夜看完电影临时写的一个影评(后来了解该导演的政治观点,更加让我相信自己的理解):标题:雪国列车的马列主义解读  雪国列车这部电影,本人给它打十分。   倒不是因为本人认同该作的全部价值观,而在于它极为艺术化、戏剧化,充满浓烈情感的表达手法。   这些话不多说了。接下来解读一下这部电影的各种政治隐喻。   一、列车   毫无疑问,列车隐喻着人类历史上的一切阶级社会。电影剧情对这个隐喻已经展示地比较直接了,从车尾到车头:   *尾部车厢,象征着阶级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最为凄惨,也最具GM性;   *蛋白质块生产车厢,象征着给底层社会提供生活最底保障品的最下服务阶层;   *维护列车秩序的军队,象征着国家的暴力机器,他们在最底层的边缘;   *植物区、水族馆等,象征着技术劳动者的中间阶层,相对于底层而言待遇稍好,但对社会变革无所适从,他们既服从于统治阶级的权威,又对底层劳动者怀有同情与恐惧;   *高级乘客车厢:象征着腐朽的统治阶级,越往车头走,堕落地越彻底   *引擎车厢:象征着阶级社会最高统治者,一直控制人类社会方向的最少数   这些隐喻展示地已经很直接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影高潮部分的一段台词反而过于直白:“这列车就是世界,我们就是全人类”。如果讲究留白的美感,不用这么直白   关于列车的第二个隐喻,“方舟”哲学,这个后面再讲   二、列车的暴力机关   在电影中出现的列车统治机关,象征了阶级社会中几种代表性的专制暴力。   例如最开头出现的士兵,完全按照美国大兵的形象打扮。其实很多装备细节都是多余的,如此形似的形象,就是映射现代资本主义“民主社会”里的暴力机关。   注意一个细节,那些大兵在执行秩序时,对妇女会说“mam”,女士,用词还显彬彬有礼。和接下来的暴力相比,之前的伪善昭然若揭。这就是暗示现代民主社会里名义保护人民,其实是捍卫阶级社会秩序的国家机器。   那个戴眼镜,口含假牙的女头目,形象打扮让人一看就联想到1984。这个形象毫无疑问,是影射所谓“斯大林主义”下的极权官僚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的政治倾向或许更偏向托派和第四国际。不过,从此引发的理论派别争论,无法掩盖这部电影自身的GM性。   水源车厢前的蒙面军队,则一看就让人想到当代的极右纳粹民族主义者,军国主义(注意蒙面人还用日语喊了万岁),以及各色法西斯。用的武器也充满了血腥和残忍的意味。他们当然象征着历史上极右的极权暴力统治机关。   从美国大兵,到极权官僚,到法西斯屠夫,这个排比顺序,揭露了作者对阶级社会伪善的认识。阶级社会的秩序是第一位的,底层的劳动者反抗越激烈,统治阶级的伪善面具就私下越多,他们的本质是极右法西斯式的。   三、人名   我个人确信所有人物的名字都有符合西方历史文化的隐喻。但个人知识太差,说不出内在的联系来。这里就跳过   四、老人导师吉列姆   老人吉列姆的形象,与托洛茨基非常相似。在电影中隐喻的是GM先知。   围绕吉列姆有两个关键故事,一个是割肉饲人,一个是他和列车发明者wilford是好朋友。都需要详细解读。   五、导师吉列姆和列车长是老朋友   先说老朋友的问题。社会GM的先知,马恩,自己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甚至本身就是统治阶级一员。最早研习的绝大部分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用于维护统治的工具。他们本该是统治阶级在底层群众中最直接的宣传工具。   吉列姆和wilford是老朋友,就是这种关系。此外,列车长说老吉列姆经常和他长谈。这个是符合历史的,因为GM的先知很大一块的精力用在与旧的统治阶级哲学和理论对话、辩论,比如资本论。   六、吉列姆走向GM的新生   老吉列姆从列车长的协助者,变成GM的先知,有一个关键点,就是他割下了自己的肉让别人吃,以此来阻止尾部车厢的自相残杀。是人民的痛苦,尤其是孩子(象征着人类的未来),让他觉醒了。割掉自己手臂,绝对不是计划的一部分。   这特别像恩格斯。恩格斯本来是工厂主的儿子,当初让他去工厂是为了学习管理技术。可恩格斯亲见工人的苦难,反而成长为坚定的GM者。   此外,托洛茨基本来也是富农的儿子。他看不惯父亲对雇工的剥削,萌芽了GM意识。当然,毛更为典型,毛自称第一个GM的对象就是自己资产阶级的父亲。   七、周期性的GM   列车长wilford说,自己和吉列姆老朋友商量好,让他到列车的车尾,定期煽动GM。利用GM来削弱底层和上层人口,使列车保持平衡。   列车里周期性GM的隐喻,直观地象征着阶级社会里周期性的社会危机。   列车长GM周期性的解读,也恰恰是剥削阶级自己对GM的解读。许多anti-revolution理论,尤其是马尔萨斯主义为代表的统治哲学,就把历史上的社会危机和GM,解释为人类发展过剩,而生产力不够,导致的混乱(chaos),是混乱(chaos)而不是进步(revolution)。这种混乱削减了人口,也削减了与生产力的矛盾,从而又让社会重新回到稳定,当然是阶级社会秩序的稳定。   而马克思主义看待经济危机,却认为是剥削的直接结果,社会不公平,尤其是经济上的不公平,导致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   八、列车长送出的纸条   电影中,列车说自己是周期性GM的缔造者。这个隐喻恰恰是符合现实的。在阶级社会里,无论是天灾还是经济危机,剥削阶级的最高层其实都是看到了危机的发生的。他们不去试图阻止危机,他们的选择是利用危机本身牟利。粮食饥荒时有投机倒把,股票跌落时可以唱空,金融危机时进场抄底,战争中倒卖军火等等……   他们不仅掌握了更多的信息,看到了社会危机的到来,还会想尽各种办法在社会危机中获取更多的利益。   在当代阴谋论中,更是有一种观点,认为统治世界的极少数寡头们,策划制造一系列的灾难事件,让全人类人口下降至五亿左右以维持他们穷奢极欲的生活,也不至于让地球环境灭亡。   电影中一个贯穿的谜团,就是在蛋白质块中的红纸指令究竟是谁发出的。结局告诉我们这反而是列车长亲自发出的。   九、老吉列姆利用纸条掌控GM的节奏   按列车长的说法,吉列姆是知道GM背后的目的。他如果不是与列车长合作实施阴谋,为何还要按纸条的指示指导GM,而不是揭露它呢?   这个隐喻恰恰符合马克思主义的GM原理。剥削统治阶级知道社会危机、经济危机的来临,把温和的反抗当成减压阀,同时当成剪羊毛的重大机遇。但同时,对底层劳动者的GM者而言,也只有在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的关键时期,才迎来GM的高潮机遇。因此吉列姆觉醒了之后,也是要伪装成和列车长配合,以促成GM的。即便以牺牲为代价   十、老吉列姆的两重性   这种对GM的污蔑,主要的论据就是历史上不成功的GM。这个也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一个前提和对立面。在马、恩、列之前,gm的意识分为两种,一种是奴隶翻身做奴隶主,农民翻身做皇帝(后面会详细分析)。另一种是有限的斗争,典型代表是工联主义等。这些斗争虽然也轰轰烈烈,但只是争取底层个人的、一时的利益,却不能颠覆阶级社会的根本秩序(不能打碎列车)。客观上反而成为统治阶级的帮凶。   马列主义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就是反对工联主义、修正ism、社会GM党、费边社、堕落后的社会党国际等等。这些派别之中,最具代表性的当然是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党。   这些思想或者主张用温和的反抗,争取统治阶级的让步;或者主张盲目的恐怖主义,以发泄对剥削统治的仇恨。但都不懂得重建新秩序的必要性。   老的吉列姆,就代表这类GM者,同时也是列车长(最高统治阶级)的协作者。更具体一点,他象征着马克思恩格斯等先驱创建的社会民主党。所以吉列姆称自己“I am the shadows of shadows”。   吉列姆被杀,也是很有趣的隐喻。列车长说他没能控制住GM的步伐。这也隐喻了当代社会党在阶级社会里的地位。他们代表底层群众,在社会危机爆发时进行有限度的斗争,此时他们的地位是得到统治阶级认可的。一旦社会党变得更富GM性,就会被统治阶级视作背叛者,无穷的扼杀。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作为社会民主党中最进步的领袖,在旗帜鲜明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人枪杀,非常相似。   十一、老吉列姆和新领袖柯蒂斯的关系   社会民主党由于理论的不够彻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了反GM力量。但另一方面,社会民主党也孕育了ccp.。后来的以列宁为领袖的俄国ccp,最早也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一派(布尔什维克)。   精英化的社会民主党孕育了群众性更强的ccp,这和电影里老吉列姆培养的男主角柯蒂斯的过程是一致的。相比于老的社会GM党,列宁式的ccp更主张吸收劳动人民中的进步者,尤其是工人中的进步者加入。   领袖从吉列姆向柯蒂斯的过度,也隐喻着社会GM从精英知识分子主导,向底层人民自己主导的GM进化的趋势。   柯蒂斯最后的决断让他彻底超越了老吉列姆。新的GM者不仅站立在他们肩膀之上,还要以相反的方式超越他们,不再成为最高统治阶级的协助者。   十二、柯蒂斯的原罪   到电影的末尾,我们知道,柯蒂斯在刚上车陷入饥荒后,是吃过人的。他甚至知道婴儿的味道最好。这是柯蒂斯内心最深处的原罪。   这个恰恰是对阶级社会最深刻的分析和揭露。在一切阶级社会的最顶层,人民过着最为穷困窘迫的日子。天灾人祸之后,人相食的悲剧是切实发生过的。电影中的人相食是一个特别强的隐喻,在人相食之外,底层社会的穷人们也陷入互相欺诈、抢劫之中。用劣质的食物骗钱,抢劫,偷窃等等。   权贵阶层以此来批判最底层。用教育车厢小孩的话说,他们是吃自己拉的屎的猪。可别忘了,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刚一上车,士兵就收走了我们的全部财物”。这才是人相食的根本原因。   而底层劳动者脏、乱、差,互相争斗的悲剧,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剥削阶级对把底层剥削到无法生存又无力反抗的地步。底层的人民往往陷入不去掠夺其他穷苦人,自己就会死的道德绝境。而与此同时,剥削阶层却过着富裕的生活。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而底层社会人相食的惨剧,是靠最早一批理想主义者,以割去自己的肉来保护他人的方式终结的。他们的大无畏奉献精神,让底层人的人性觉醒,从而学会团结起来而不是互相争斗,共同反抗阶级社会。   十三、柯蒂斯说,要夺取列车的引擎   柯蒂斯认为过去的GM者不够成功,是因为他们走得不够远,没有去夺取引擎。他要下决心夺取引擎。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隐喻。引擎就隐喻着国家的最高权力。   前面说过,历史上代表底层群众的反抗者分为两种,一种是温和的反抗者,他们的错误就在于“没有去夺取引擎”;另一种反抗者,他们的明确目标是“夺取引擎”。在马列主义的谱系里,夺取引擎意味着“无产阶级专政”。社会民主党、形形色色的其他反抗者(尤其是资产阶级与小资民主党派),和ccp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试图“夺取引擎”,用暴力GM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十四、柯蒂斯最后也没有夺取列车的引擎   这个隐喻暗示了社会主义最核心的争论点,对待“国家”的态度。马克思他们写的“法兰西内战”,和列宁的“国家与GM”,要点就是讲述这样一个道理。对无产阶级而言,夺取国家到手之后,它本身就成为最大的祸害。必须要打破国家机器,使它进化到新的形态   电影中的隐喻非常精妙。当柯蒂斯终于走到列车头部的引擎车厢时,他才看到了全部的真相。所有人都依靠这个列车在生存着,“我们都是这量列车的囚徒”。只有保持列车的前进,同时保持列车内“生态系统”的均衡,大家才能生存。更残酷的真相是,列车的零件损坏了,要让列车继续前进,必须要靠尺寸合适的小孩子做机械化的奴隶去维护它的运转。   当柯蒂斯终于走到列车的头部时,他才发现即便控制了列车,也永远无法改变列车的黑暗秩序。这就相当于GM者爬到社会最顶层时才看见的问题,旧的国家机器要延续下去,他们就必须做新的剥削统治阶级,不是去终止阶级社会的秩序,而是维护它继续运行下去。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无不如此。即便是ccp领导的社会主义GM,也许多都走向了修正ism,让阶级社会复辟。所以列车长才如此自信满满地说服柯蒂斯,要让他做列车新的领导者,就像让农民起义的领袖做新皇帝,或让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去做新的垄断剥削阶级一样。   十五、雪国,列车,方舟   现在要再次介绍列车这个隐喻的更深层含义。世界陷入雪国,人类大部分灭绝,只能生活在一个奔驰的列车里。这寓意着人类社会的起源。原始社会更早的时期,人类是在一个丛林法则的世界中生存。他们组建了国家来保卫自己,获取资源繁衍,以及改造周围的环境。   当阶级社会出现以后,剥削阶级最大的统治意识形态就是这样:世界是一个难以生存的世界,而国家是全人类共同生活的“方舟”。一旦打碎了国家,如同打破了方舟,所有人都要灭亡陪葬。这就是影响最深的anti-revolution理论,让许许多多的人无论自己生活多么惨痛,却不敢颠覆整个秩序,害怕连被剥削的人生都在乱世(chaos)中失去。   这种共同体关系,电影中用非常戏剧化的场面来表达。就是列车通过叶卡特琳娜大桥,度过新年时,厮杀中的双方居然停止砍杀,集体倒数,欢呼“happy new year”。如此超现实的画面,就暗示着阶级社会中用国家兴衰来绑架被压迫的人民,以此来维护阶级社会的“秩序”。   十六、环形铁轨   环形铁轨暗示着历史周期率。既然毁坏引擎导致人类的灭亡,而保护引擎又意味着GM者称为新的统治着,就说明用我国的话说,叫“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环形铁轨遍布全球,隐喻着如果不打破列车本身,GM也无法改变阶级社会,周而复始的历史,将是全人类所有文明的共同的宿命。暗示GM的唯一出路,不是夺取引擎(政权)而已,而是打破列车(阶级社会)本身。   十七、冻死的七个人   冻死的七个人是最早GM的一批人。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在冰雪天地下生存,然而却冻死了。这隐喻了第一批试图走出阶级社会的先驱。而他们的出逃与冻死,直接隐喻了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失败,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下,是因为他们既缺少科学的理论指导,更缺乏建立社会主义的客观条件。   而这个“客观条件”,在电影里表现为冰雪终于在逐步融化,而隐喻的理论概念,当然是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里,正是到了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时代,才使得科学的社会主义真正能够实现。这样的观点写入了ccp宣言。   包括柯蒂斯在内,面对这个预言(韩国人想要炸掉列车的门),第一反应也是你疯了吧?这隐喻了在打破一切阶级社会的科学社会主义预言面前,旧时代人们的惊讶和不敢相信。   十八、列车长   列车长最早是贤人,最伟大的人,他预料到雪国的来临,并建造了永动引擎的列车,拯救了许多人。列车长隐喻了国家的起源,他也象征着人类文明最早的贤者。然而这些最初的贤者,却慢慢演化成了阶级社会的最高统治者,蜕变成了剥削阶级。如果放在中国历史上,列车长则是伏羲氏、包牺氏、轩辕氏、神农氏等。直到大禹治水之后,他的儿子成了夏朝的第一代君主,从此国家不再是天下为公,而是为了统治阶级的一己之私。   而统治阶级最终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构建、维护一个阶级社会,使之变成了全人类的牢笼。   柯蒂斯越来越深刻地了解列车和历史之后,对列车长陷入两难情绪,也象征着这样的疑问:最有利于人民的领袖,蜕变成了剥削压迫人民的罪魁祸首后,怎么办?   十九、破坏列车   列车意味着阶级社会,铁轨意味着周而复始,永动的引擎也意味着永远的剥削秩序。GM变成了屠杀人民以实现“生态均衡”的工具。最终要打破这个周期率,不是靠夺取引擎,而是靠破坏整个列车。这当然就隐喻了从ccp宣言,法兰西内战到国家与GM中的最高理想和唯一出路,改造国家机器,终结阶级社会。   破坏列车造成的后果,是遭遇雪崩而车毁人亡。在马列主义的视角里,这当然是一个很悲观的论调。一定会引发影迷们的讨论:该GM,还是放弃GM?   但主角柯蒂斯做出了他的选择。当他了解大部分真相时,陷入了深深的迷惘中,不知道自己是否要去维护这个残酷至极的剥削社会。但他看到孩子被当成零件奴役时,被毒舌蒙蔽的良知彻底觉醒了,为了保护孩子,不惜造成列车的覆灭。   这是柯蒂斯的选择,隐喻了ccp人GM精神的源泉和坚决性。这种最彻底斗争精神总是与被剥削压迫最深重的阶层同在。中国历史上就有这样一句名言:“日曷丧,吾与汝偕亡!”   质疑这个结果的观众,最好也思考一下《三体》中的一句名言“给文明以岁月,还是给岁月以文明?”   二十、关于结局   结局带有强烈的末世情怀和宗教色彩,反映了作者的悲观面。这点是本人比较不喜欢的。   二十一、其它的一些隐喻   电影中,GM者藏起武器,害怕给小孩不良的印象;而特别和蔼可爱的怀孕女教师,却当着学生面悍然拔枪杀人。而分发新年礼物貌似慈善的仆佣,其实是大屠杀的执行者。这两个隐喻的意思不言自明。   电影中,儿童象征着人类的未来。有三种儿童,一种是底层劳动者中倔强生存的儿童;一种是权贵阶层被深度洗脑的儿童;第三种是最终被当成列车零件,机械化地维护阶级社会秩序的儿童。这也象征着人类的三种未来。   导师吉列姆是因为儿童而觉醒,他割去了自己的手臂作为赎罪,走上了彻底GM的道路。遥相呼应,柯蒂斯最后也是为了保卫儿童而彻底地GM了。   火在电影中有许多次应用。一次是照亮黑暗的火炬,一次是点燃炸药的火种。它的意义也是不言自明的。《无人区》的一句话特别适合用在这里,“我认为人类和动物的区别不是放弃自私,而是人类会使用火”
关于电影的评价我写在之前如何评价奉俊昊的答案里了。只是看到
的答案,突然想感叹几句题外话。那么多人嚷嚷着快拍《三体》,觉得故事我们有,钱我们有,技术可以花钱找好莱坞买。而事实上时机完全不成熟。《雪国列车》在文化跨度的局限和塑造架空世界上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就是我觉得为什么现在不能拍《三体》的原因。请折叠。
这是一部政治隐喻电影,想看科幻、动作、悬疑等待的观众,要失望了。也请不要以这些类型片的角度来评价它。电影的设定,就不要吐槽了。看了一圈下来,很多人的欣赏水平很堪忧,不懂得区分艺术真实和客观真实。任何文艺作品,有的是贴近客观世界的,有的是天马行空的。就好比绘画里,有写实的学院派,也有普通人看不懂的立体主义。重要的是领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而不要太过苛求其表现的世界到底是不是合理。按照上面一些人的说法,卡夫卡的《变形记》就是一烂作品。奉俊昊的电影,很喜欢夹塞政治的东西,这次他算是找到一个地方来表现一番。从结果看,不太好,想把说教和商业结合起来,需要很高明的讲故事的手段,这次他没做好。这部列车,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映射,但被变形处理过了,客观环境极端恶劣,矛盾空前激烈。我觉得导演想借这个高压锅社会,来探讨一下革命的问题。比如,底层民众发动的革命到底如何。由于自身起家底层暴力革命,我们的教科书对所有类似的革命都是比较美化的。事实上,这类革命的过程往往丑陋不堪。还有,结尾那个到底炸不炸,反映了对革命本质思索,你到底是为什么要革命?这当中的代价你愿意付多少?到底是生存重要还是尊严重要?……这些问题,其实没有绝对的答案,留给观众自己思索,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总体而言,你要是不喜欢政治隐喻,那这部电影其实没多大看头。
这并不是一部科幻电影,也不是一部“反乌托邦”电影。前者容易看出来,环游全世界的列车,永动的引擎,自给自足的生态科技,只是承载主题的背景而已。导演甚至连懒得将火车设定打磨得严谨精致一点。挑科幻硬伤的同学,你们辜负了导演的一片苦心啊。《雪国列车》整个叙事都是按照“反乌托邦”的经典模式展开的,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这是一部反乌托邦电影。反乌托邦社会中是"理想社会"的反面和对照,但是在雪国列车上,理想社会并不存在。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是必然的,它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处在一个可以不断拓宽的生存环境中。可以想象,如果人类的始祖没有发明用火的方法,让我们得以征服黑夜,或者他们没有发明出独木舟,让我们可以冲破陆地的封锁,我们今天的文明形态将不复存在。或许可以提出这样一个假设,在环境恒定的情况下,人的总体自由也是恒定的。这个假设的一个令人不安的推论是,只要存在人性的弱点,在人的总体自由恒定的情况下,人的受压迫和异化就是必然的。如此一来,我沉痛地意识到,雪国列车中存在的秩序,无论是自发形成的(乘客一窝蜂用上列车,抢占能抢到的最好位置),还是由恩主设计出来的(电影里那样凭票上车,对号入座),总会发展到一个糟糕的稳定状态。导演还提醒我们,列车周而复始的行程并不安全,铁轨上的积雪、一场大雪崩以及老化的零件,都会威胁到列车。可以预想,随着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车上的文明程度只会继续恶化。同样,威尔福德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大哥”,他并没有剥夺民众选择的权利,因为只有他和吉列姆清楚事实上没有选择。威尔福德所做的,只是尽量维持引擎的运转,确保列车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不至于崩溃。政治学上有个概念叫“必要的恶”,威尔福德是恶的,但却是必要的。柯蒂斯和威尔福德,表面上看处在乌托邦社会的两极,但他们各自的激进和保守在精神上却有内在的亲和力,所以威尔福德和吉列姆一致认为他是接管列车的最佳人选。回到影片的主题,我认为,这部片真正想讨论的,是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影片开头,世界各国为了控制被自己糟蹋的气候,像大气中释放了CW7气体。这代表了处理人与客观世界关系的第一种方式,就是人对客观存在的绝对控制和征服。几行字幕匆匆交代了后果——文明和物种通通被毁灭。威尔福德和吉列姆代表了另一个极端,他们将列车视为神圣而不可冒犯的,不惜用威权、洗脑和杀戮来维持列车的正常运转,这代表了处理人与客观世界关系的第二种方式,就是人对客观存在的绝对服从和适应。正如上面谈到的,这种方式将以文明的持续退化和人的异化为结局。理想的雪国列车只是一个会跑的蜂巢而已。韩国工程师在影片中作为搅局者出现,只有他一个人的目光超越了列车,他第一个看到了积雪逐渐消融,发现了重返外部世界的可能性。可以说南宫民秀是一个先知,是盗火的普罗米修斯的化身。他代表了处理人与客观世界关系的第三种方式,就是抛弃旧世界,发现新世界。我不能同意 的观点,韩国人并不是正义的化身——不是威尔福德,不是柯蒂斯,而是南宫不顾后果的暴烈行动,导致了列车的覆灭——旧世界被摧毁了,可是新世界未必如想象中美好。三种方式在现实中都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人:贪婪的能源巨头、极端环保主义者、将征途永远指向星辰大海的冒险家。奉俊昊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站在造物的立场上,审视,而不是审判。我认为,一个导演采取这样的立场,已经具备了杰出甚至伟大的条件。雪国列车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技巧和特定主题的因循之争,对于它让我们不必亲身经历那些可怕场景,而能够变得不那么狭隘、极端和自负,我心存感激。
下一部应该是以北极熊的视角拍的《来自火车的你》。
首映那天看完,感觉优缺点都有,总体评价还是算不错的影片,可以打7分左右下文可能带剧透,慎入先说说不好的地方:生态圈的存在,是有必要的,但是在这个列车的世界里,我无法看到末节车厢的人存在的必要,他们不提供劳动力,只消耗“蛋白块”,为何需要维持这样的生态圈?奉俊昊这次把想说的东西表露的太直白了,他想探究的东西很深,深到怕许多观众看不懂,于是在电影里不断的借角色、剧情之口一遍遍的重复“生态链”的重要性,存在的合理,不存在的危害等等等等。剧情角色的合理性不足、一大堆人、能让人记住的很少、很鲜活的也很少、整个角色体系的骨架可能都是散的,更别说血肉了,这点在观影的过程中会时常蹦出来,某些情节看不懂了,很可能就是导演交代的不到位(这个与表露的直白不同)影片的其他漏洞,宋康昊既然是设计者,为什么需要炸弹来打开门?既然自己是想要自由的,为什么会炸门(必然会导致雪崩),孩子那节车厢的屠杀时,孩子们去哪里了……(难道我漏看了)结局有点莫名……再说点自己其余的想法:我喜欢一切带政治含义的电影,奉俊昊把社会搬到了列车上,有高下,有斗争,人与人之间生活质量天差地别,可以说故意营造了最最极端的阶级矛盾,这个设定还是比较吸引我的关于生态链,有人说奉俊昊是在为维护体制,我很认同这个人的观点,并且也认同“维护体制”这个观点,最早在饭否,最早在twitter,每天都觉得这个朝代被推翻了,走向德先生了,这个国家就有救了(好极端……),后来接触的越多,收获的越多,也越发现之前想法的幼稚,进步应该是有最优线路的,不是最快即最优,一个体制,或者说一个生态链及其复杂,追求捷径是非常危险的如果你是主角,在引擎的地方会做什么决定?这一场戏主角没演好,但想表达的东西初步放在这边了(这个比较开放,现在的我,会维持这个生态链继续走下去,然后慢慢改进一些末尾车厢的条件)光是拍这样的题材,就值得鼓掌了,哪怕奉俊昊有一点点演砸了的成分在,也依旧瑕不掩瑜,也发现了电影审查在,中国电影必然做不好的原因了……这片儿如果国内拍,肯定会因为各种隐喻,革命问题被驳回(说实话能上映已经不错了……)如果人不能自由的写作,自由的拍摄,活该没有伟大的作品,或者说,活该只有一些“反抗作品”才能被称之为伟大
渣一样的逻辑,渣一样的剧情,渣一样的人物,渣一样的设定,渣一样的结局,流于表面,没有灵魂,组成了一部渣一样的电影。
非常遗憾的一部电影,观赏结束出电影院的心情和看完朴赞郁的《Stocker》一模一样。要不怎么说呢?西方文化的东西,不是东方导演轻易能玩的。这种反乌托邦题材,以我有限的观赏广度来看,东方还真的没有过。反体制,反乌托邦,恰恰是西方近代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式的产品,东方导演来处理,就算你的电影手法再牛逼,从小的教育和思维方式限制了发挥。最大的特点就是,这部电影特别啰嗦。人家西方类似题材的电影用几句话说清楚的事情,奉俊昊非要说上一大段,前后有好几段这样的戏:梅森部长关于“人应该有自己的位置”/鞋和帽子一大段,此段一看就是刚开始玩西方话语语境导演的心态----这么酷的台词,多拍点吧。还有Ed Harris最后的那一大段,这都是没有必要说那么多的,因为这些所谓的“体制化”、“平衡“、”反抗者实际上就是施暴者“、等等,都是西方类似电影玩残了的东西,看的时候,我真有点觉得Ed Harris是不是有点捉急啊,这种类似的台词早在《Trueman Show》里面讲过一遍了的。还是不自信和新鲜感的问题,怕观众不明白,怕台词没说清楚,怕观众看不出来深刻,这都是很能理解的毛病。论电影技巧而言,我也是感觉没有什么惊喜,杀人之前弄条鱼的桥段,真是感觉为了设计而设计,耍酷专用,运火那一段,充满了设计感,有点硬来的感觉。那一群带黑毛线帽子的打手,哎,怎么说呢,一点也不酷,没有制造暴力机器的感觉。反正,动作场面强差人意,没有聊的兴头。逻辑上其实硬伤也比较多,始终不明白,全世界的人都冻死了,那环球一周的铁轨早就应该残破不堪,这十七年来为啥一点事都没有?大Boss轻易被一拳撂倒,毫无还手之力,手下肥胖金发玩尺子的女秘书没有存在感,宋康昊的角色看不到太多内心,既然是自己设计的火车系统,为啥通道门就用电线搞定,出去的门非要用炸药?男主角最后目瞪口呆有点没到位……好莱坞拿手好戏的小人物出彩这种特点,此片完全没有,小人物还就真成了小人物……剧本在许多方面是存在问题的,也许是我们对好莱坞式的叙事和世界观太熟悉,都火眼金睛了。我在想,诺兰拍会怎样?马丁拍会在怎样?斯科特拍会怎样?芬奇拍会怎样?门德斯会怎样?如果说好莱坞导演拍东方文化浮光掠影,得不到精髓,那有理由相信,东方导演去拍西方文化语境电影,即使贵为奉朴二人,也不能创造奇迹。唯一能两边都横跨的,也只有Kurosawa了。
很多精彩,很多遗憾
《雪国列车》的故事近似基于模糊背景下的一种极端射会试验,被锁在铁罐头车里的微缩人类世界,拥有阶ji与不公,也需要在发展与空间的挣扎中获得一种所谓的“平衡”。这样的世界构架于设定似乎在《饥饿游戏》等类似电影中也有翻版模子,但是《雪国列车》中所弥漫的黑色和怪异夸张气息在科幻片算是少见,而其中所包含的宏大命题,也给这个添加了故事更多的负重感,相对于习惯娱乐化、展示化的商业大片,《雪国列车》给影院添加的是几份需要思考的沉重黑色感。人类自身的阶层矛盾、生产与发展空间的挣扎,长期以来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向前发展,而《雪国故事》里的世界构架,便是浓缩夸张化的一个人类微缩模型了,能不能在两个小时内保持个人风格下又做到知微见著,引申出宏大的命题,对于好莱坞首役的奉俊昊确实是一次挑战,虽然在此之前他一直很擅长刻画人物心理,并在此中表达出深刻的命题。此次在《雪国列车》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奉俊昊非常个人风格化的展示,也能明显看出他在好莱坞体系下的水土不服。从科幻电影的角度来说,《雪国列车》确实是一次非常大胆出色的尝试,但是基于奉俊昊之前的作品来说,《雪国列车》虽然在技术上得到大幅提升,但是在内容上似乎丧失了些奉俊昊之前的叙事水准。
《雪国列车》结尾部分的仓促和急燥表现得较为明显,在漫长出色的铺垫后,迎来一个不怎么出色的结尾让人较为沮丧,整个故事的浓烈政治寓意在埃文斯最终暧昧的姿态中变得缺乏力量,而结尾的孩子女人的古典科幻尾巴也显得有那么点俗套和苍白,这预示着希望和信心的象征有时候是最好的东西,但是也经常让人感到厌倦。奉俊昊个人对于电影的掌控能力和技巧让这部电影的漫长铺垫和小高潮变得非常具有含金量,他浓烈的个人风格和执导能力在这部好莱坞电影中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表现,《雪国列车》可以被当成是一部可以反映导演功力深厚,但是电影本身不足够完美的尝试性作品。窃感此片在构架和概念上的缺憾最终影响到了此片的最终效果,雪国列车世界构架和概念上的模糊、清晰的处理尺度把握得并不合适,导致逻辑瑕疵众多,而这最终反映到了人物的塑造上,奉俊昊在《杀人回忆》、《母亲》等电影中对于人物性格塑造极其推动故事碰撞的犀利与精密似乎在《雪国列车》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影片的埃文斯缺乏分明的角色性格,而一干配角也缺乏很强的辨识度,这个黑色深刻的世界设定最终变得较为暧昧无力。
除了结尾的松弛,影片其他部分的段落质量均属上乘,隧道砍杀等段落充满镜头美感,戾气十足,奉俊昊对于电影语言的独特审美让人记忆深刻,他高超的执导能力理应得到称赞,但是《雪国列车》剧本上的缺憾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世界设定上的限制与处理影响到了故事本身,可能是因为水土不服的缘故,虽然本片在整体性上依旧可以让人看到韩国黑色电影风格,但是韩国电影对人物性格塑造的精髓并没有得到良好的继承,这扁平的人物性格就像这部电影的宏大深邃主体一样,有样子,但是还是不够到位。奉俊昊与好莱坞的首次碰撞,所得与所失都表现在了电影之中。
这小铁笼里类似于极端射会试验的产生的那些对立如:阶级与公zheng、生存quan与空间、失衡与秩序,均是人类漫长历史中不断挣扎与组合的对立元素,而在这个微缩的人类世界之下,这种挣扎与对抗表现得较为夸张,而这一切宏大命题的汇合之下,最终又回到了人性本身,这错综复杂的历史与人类的挣扎,最后可以在人内心深邃的欲望之中解开,分解人类天性成三个部分:占有欲、权力欲、创造欲(罗素),车主威尔福德由最初的创造欲转变到权力欲可以看到,而扁平化的革ming者埃文斯渴望的公平之下,其实缺乏人性上的显著纹理,显得有点无zheng府主义,而细观此片无产者的革ming之旅,确实是蛮力有余,思想不足,这种自上而下的变革与再次的重组平衡,和王朝更替区别不大,而这生存quan与生存空间之间的矛盾将一直困扰人类的历史轮回,作为一部这样的科幻片,展现便可,不见得也绝不可能提出什么解决方法,历史上最伟大的wuchanjieji怒吼,到最后又何尝不是一个扭曲的轮回梦。电影最后这猛烈的一炸,看到的希望也是镜中看花,或许这只是下一次庞大轮回的开始。其实摒除奉俊昊电影本身的个人风格魅力,《雪国列车》对于这些庞大问题的微缩影像表达比较简单粗暴,但是这种略显单薄的宏大展示,聊胜于无。
《雪国列车》是奉俊昊的野心之作,他的个人水平毋庸置疑,《雪国列车》也是一部有价值的科幻佳作,但是离完美还很远,韩国导演们善于用镜头勾勒细微的人物纹理,但是一旦他们抬起头望望天空,小国寡民下的中二病真是很容易暴露,虽说如此,他们的一次又一次尝试,一次又一次颠覆,一次又一次的脑袋一热,也足以让人敬佩,因为他们对这眼前的一切尚且拥有足够的热忱。
轻度剧透。个人认为,这是奉俊昊迄今完成度最差的一部电影。时间比较紧,草草写就,慢慢完善吧。奉俊昊是一个扎根在社会环境/社会文化的导演,和金基德/朴赞郁有很大的区别。他之前完成的优秀作品,统统都是植根于韩国文化和社会图景中的。在奉俊昊的电影中,《母亲》和《绑架门口狗》对人物关系的刻画相对复杂些;而在《怪物》、《杀人的回忆》中,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一直不是叙事的核心。不管是在前两部的小题材抑或后两部的大题材中,他都在努力通过电影中的人物折射更全面的社会图景和深层的社会困境,而在这样的叙事中,人性的困境其实是被导演摆在第二位的,即便是在《杀人的回忆》这样几乎毫无漏洞的作品中,我也认为,因为在影片中把行凶者消隐掉,在把行凶者融入社会时代背景——甚至每个人心中——的同时,却稍稍减轻了本来行凶者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人性价值。往深了说,这有东西方文化区别的问题;往浅了说,探究人物内心在剧本和导演两个层面,都更难一点点。当然,完成社会折射也不容易。要完成这个得一管而窥全豹的过程,导演首先要有情怀,而后是锱铢必较地抠细节,这是奉俊昊的优势。之前扯得有点远,看回《雪国列车》。《雪》是架空历史、社会的题材,且跨种族、跨语言。题材很酷,但这让奉俊昊失去了叙事的根基。详细说说:1,首先,建构阶段,尤其是商业电影在开局阶段的故事背景的建构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个过程,直接影响到观众的入戏。对于奉俊昊这样的“风景画家”来说,这个过程更是绝对重要。《杀人的回忆》的经典开场不说了,《母亲》开场在稻田里曼舞的段落,《怪物》开场的几个跟怪物出现有关的片段都完成的很好,可是《雪国》这一点就很差,室外的镜头寥寥两个,转内景,便已经进入了故事——这等于完全没交代。这对别的片子可能不算大问题,但对这部电影,却是开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头,直接影响了后面的叙事。2,其次,人物。接上文,直接进入故事也还好,不一定完蛋。但《雪国》一开场,叙事的层次就出了问题,怎么说呢?特别着急,没耐心。这个本来就是架空的环境观众本身就不容易进入,人物再难进入的话,还看什么?事实上,我从影片开始到最后,都没有真正进入柯蒂斯这个人物,因为缺乏细节。前10-20分钟的极度缺乏细节,尤其是人物生活/情感/性格细节的全面缺失直接导致了人物的失败。一般来说,开场创立人物,要不是靠情感靠细节,要不就是靠戏剧冲突(爹死娘家人外星人光顾捡到武功秘籍等等),能看出来,在这部片子中,奉导是想用第二条路,但是架空环境+上文说的环境建构的缺失问题导致了这个过程根本没实现。事实上,直到俩孩子被抢走,接着有一个配角的手被冻掉,这个反抗军的故事模型才建立。这是剧本的问题。后面的叙事中,导演一直在梳理逻辑和人物关系,在完成叙事的同时很努力去做情绪,但是这个时候人物还没建立呢啊?除了知道他叫什么,观众对他一无所知,导演没有叙事的支点,怎么完成情绪气氛的渲染?洒狗血也得有人洒啊。所以,《雪国》的人物是巨大败笔。因主人公立不住而导致影片失败,这对奉俊昊这个级别的导演来说,不算少见,但绝对算失常。这是奉俊昊之前从来没有过的问题。我觉得还是和架空环境有关,但是架空环境不是理由不是借口,只是诱因。离开熟悉的韩国社会,又犯懒不对新的影片空间进行细致的推敲和思索,想象力基本没发挥——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3.其他问题不多说了,故事的漏洞/节奏不好这些说起来也没意思。有人关注这个问题的话的话,再补充好了。总之,我认为奉俊昊选了一个他很不习惯的题材和类型,这个题材让他完全发挥不出自己的优势,而劣势尽显。他强于用基于小人物的社会事件打开很广阔的电影空间,但却没有在这部影片里把很广阔的电影空间安放到小人物身上。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前者是利用观众的通感,丰富影片的世界;后者呢,则是要利用更加标准的电影语言,引导观众的好奇心,把观众带入已经进行了完全设定的世界。前者韩国已经能完成的很好,和好莱坞差距不大;但是后者,好莱坞建设架空世界的工业水平现在还是遥遥领先的。因为还要去工作的原因,很难写透。请诸位轻拍。评价一部有问题的电影,能说的太多了。更何况是自己非常喜欢的导演。最后吐个槽,韩国电影工业的水平和好莱坞的差距除以一百,就是中国电影工业的现状。
离我们越远的,才是我们渴望得到的。影片中,总共展示出18节车厢,按故事发展,从最后到最前分别是:底层人居住的车厢 → 监狱车厢 → 军队车厢 → 制造食物的车厢 → 砍人车厢 → 水源车厢 → 植物温室车厢 → 水族馆与生鱼片寿司的海洋生态系统车厢 → 肉类车厢 → 学校车厢 → 牙医裁缝商店车厢 → 餐厅美容院车厢 → 游泳池车厢 → 桑拿房车厢 → 酒吧夜店车厢 → 吸毒车厢 → 引擎车头。一个疑问一直在我脑中。从常识来判断,孩子、学校(教育)为何不安排在靠近车头的地方?孩子、未来、希望难道这不该是最优先被保护的吗?但为何却排名在享受与放纵之后?我们每人心中都有一列火车,离你越远的车厢,才越是你追求的目的,离你越远的车厢,才是你真正希望得到的。。革现阶段的命,还是革未来的命?承认吧,包括我自己。我们没有那么高尚。我们追求奋斗的动力,只是对比当下惨淡的物欲。
带着调研科幻片的心理预期是错的。很多人拿雪国和《骇客帝国》、《银翼杀手》比,说永恒引擎科幻设定有些荒诞,茫茫雪国只有一辆火车每年无休止地运行——背景欠说服性。虽然雪国被贴上科幻类型的标签,在我看来,那不过是为了商业运作罢了。奉俊昊在漫画店意外翻到那本法国漫画时,我想他心底那份为基层人民诉说的情怀又使劲翻涌了。很可能他冲出漫画店,老泪纵横,颤巍巍地和老朴客打了个电话:奉俊昊:老朴,是我,我终于找到它了。朴赞郁:呵呵,你的梦?奉俊昊:是的,我终于遇见了真爱。这个剧本太棒了,你一定要帮我。朴赞郁:阿西吧我预见我可能会拍斯托克啊,只能帮你搞定版权。奉俊昊:阿西吧我还拍着汉江怪物呢思密达。朴赞郁:我很贵的。奉俊昊:什么都别说了,挂鸣谢。朴赞郁:监制。奉俊昊:鸣谢。朴赞郁:监制。奉俊昊:鸣谢。朴赞郁:监制。奉俊昊:鸣谢。朴赞郁:咱俩联手,干掉金洪李。奉俊昊:deal。所以,擅长将小人物的悲鸣上升到现实意义的奉俊昊,遇上,特别会运用镜头释放信息量的朴赞郁,绝不是北京遇上西雅图,应该是克莱诺遇上火柴——砰!制造出雪国这一出杂糅了奇幻色彩的,寓言电影。那它到底寓言了什么呢,在这部电影里,我居然看到了鲁迅、看到了毛爷爷、看到了奥运会、看到了法西斯、看到了唇齿相依的Revolution和
Freedom。总之是看到了倒退的历史和逼仄的现在(这些都不可意会只可言传,万一被禁了就不能愉快地上知乎了呢)。有人说看到了微型社会,有人说看到专制集权,还有人说奉俊昊就是一傻逼,上来那一个大飞踹的过气梗还要用多久?呵呵,难道你真的不懂?有,时,候,重,复,是,一,种,幽,默?幽默。嗯这部戏里从头到尾充斥着幽默。就说一点,比如面罩男集结出现时,Teamleader突然拿出了一条鱼,轮流用斧头削砍。这是什么安排?坐我前排的女性观众,突然松开捂住的双眼,大叫一声:喔他们只是为前排车厢供应食物,弑杀深海河鲜的屠夫呀。呵呵闭嘴。碧池你不懂奉俊昊。这是一种仪式美,一种「四喜丸子红烧带鱼糖醋排骨,你准备好了吗,我要开吃了喔」的形式。再比如那条死鱼被随心所欲的丢在了地下。柯蒂斯在打斗中,无意中踩到,溜了一脚。这是什么安排?拍摄现场,柯蒂斯一定与奉俊昊有过殊死对抗。柯蒂斯:让我摔个仰八叉?我这么帅气的男一,怎么可以踩上一条死鱼,我不!奉俊昊:这是一种失误的美。柯蒂斯:我这样的正面人物,只可以有道德上的瑕疵,不可以有行为上的Stupid,我偏不!奉俊昊:我的电影里不允许绝对脸谱化。柯蒂斯:我不,我偏不,我就不!奉俊昊:从最开始,我在头等舱,你是尾箱,认准自己的位置!不然给你减十场戏。又比如双方对峙中,敌方停下,高呼新年愉快。MotherFucker我又老了一岁。叹息完接着开打。这又是什么安排?“搞什......”。不待我前排的女性观众收音,我先发制人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地笑出声来,笑地她转过头,怒瞪着我。呵呵,你没办法发表愚蠢的看法了吧?闭嘴。碧池你不懂奉俊昊。......这些松紧有致的节奏、收放自如的冷幽默,就是我的克莱诺,支撑着我一路达到高潮。所以,我看雪国的时候全程保持着一种热血状态,每隔半分钟就要说我操来抒发一下我的观影五感。即使分别从叙事、人物设定、节奏、价值观云云分别剖析,在我认为都是过度解读,看电影,看客终究还是抛开那些电影领域内各种专业术语,以最普通观众的位置,获得心理上的愉悦。这一点最重要。如何评价电影《雪国列车》?看楼上这样严肃正经的评价,我觉得他一定不开心。而我是欢愉的,浑身打颤般余尿排尽后的欢愉。好像是我的血,它又热了起来,滚烫,灼人,可燃上大半辈子,也对得起我们对中国电影漫漫路的自卑坚持。
秩序是保障了人性和人类生存,还是秩序毁灭了人性和人类生存的意义?这是一个太究极和形而上的命题。导演和原作给出的答案是如果秩序把人性囚禁在了一个铁笼里,那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这个一个过程残酷结局却乐观的答案。一个更加残酷些的升级版的《动物庄园》。
认真地看了三个回答,我非常不同意的观点,在我看来,奉俊昊的《雪国列车》这次完全是在所谓“维护体制”。社会学教育出生的奉俊昊很喜欢将复杂的道德伦理命运困境融入进惊悚题材的商业片外壳中,堪称韩国版Frank Darabont。而具体到奉俊昊热衷的道德伦理困境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我个人觉得就是反英雄的底层人物角色在晦暗无助甚至绝望的处境中在其自身的人性缺陷(如自私)和外部环境的恶化逼迫双重作用下做出的一个morally-ambiguous的抉择,而结局往往是绝望迷惘中的角色并未完全逃出黑暗、得到解脱。首先,《雪国列车》是一部观赏性较好的商业电影,因其剧本一定的想象力和几段暴烈、推进节奏但节制的动作戏(不知道是不是朴赞郁做监制的因素)。例如,在故事刚开始,起义的末等舱民众利用铁桶一步步推进队伍,其中一个男子踩着滑板在滚动的铁桶上向前滑动,以及最终在黑夜里众人如接力赛一样将火把一个车厢一个车厢向前传递,这里的剪辑干练,使用平稳但快速的移动镜头跟踪拍摄,基调跃动刺激,”第一人称“的镜头极具代入感。而在电影的一个高潮中,反叛力量和维系体制的力量在拳肉和斧头间展开,奉俊昊使用了在《骨肉同谋》(??)的结尾拍摄母亲的镜头处理方法,去掉四周多余的噪音、缓慢的镜头、远远的探视,令这场搏杀如画卷一样展现在面前,让角色隐去身份藏在“反叛者”这个集体里,场面壮观但极度残忍和惊心动魄,非常震撼。因为是奉俊昊的电影,无法避开其剧情的影射。奉俊昊的电影一贯传递的都是相对客观、理性和冷静的中立讽刺批判态度,例如在处理底层民众的悲剧命运的命题时,奉俊昊在设计剧情时清晰地将外部环境的残酷、绝望与咄咄逼人乃至体制障碍(《杀人的回忆》(??? ??)里将兵力都调去镇压民主运动而疏于治安的80年代军政府;《韩流怪吓》(??)中对内恫吓民众、对外懦弱地谄媚美国的韩国政府;《骨肉同谋》里冰冷和不负责任的司法队伍、不完善的社会救济制度和苍凉凄苦悲惨的底层人物命运)和人物自身人性的弱点瑕疵(《杀人的回忆》陷入内心矛盾的个人,无法坚守法律准则上私刑、懒散而效率低下的警方,民众的冷漠疏离情绪;《骨肉同谋》里被护犊心夺取了理性,自私的母亲)同时展现,而最终无一例外都是用残酷的事实(《杀人的回忆》里凶手成谜、警察意识到自己也是扼死那些花季少女的一员;《骨肉同谋》无法承受的事实让母亲因爱走向极端,丧失理性,双手沾满唯一的目击者——拾荒老人的鲜血)完成了对体制和个人“各打三十大板”的工作,在这其中强调作为受害者的底层民众进行自省、承担责任(例如《骨肉同谋》结尾,母亲在看守所与被栽赃的、替自己儿子背上命案的智障儿见面,在得知这个被推上刑场、但其实无辜的孩子身处在残疾、双亲撒手人寰、比自己家庭还要凄惨的命运时,母亲为自己自私、不道德但无奈的所作所为感到心如刀绞,受到强烈的良心上的谴责,于是在狱中悲伤到不能自已、失声痛哭。这里导演非常用心地设计出了几块审讯室玻璃窗的远景,一环套一环,像是对母亲的罪和命运苦楚的象征),而非简单地把问题推给体制。因自省的过程不是复仇欲望简单地释放,所以奉俊昊的电影非常压抑。回到《雪国列车》,这列车厢让我想起张爱玲的小说《封锁》,奉俊昊和张爱玲都有把一个社会的缩影投射在一列车厢里的野心。我们可以在这班末世列车的前世今生、人员的分布中看出一个社会、甚至是人类革命史循环往复的困境。故事的起因是悬殊的生活待遇和残暴的压迫激起了最后一列车厢的底层民众揭竿而起的决心,他们要奋力抵抗、不断向前方的车厢推进、扼死人们口中”残暴“的统治者Wilford。在起义的过程中,
Curtis和他的同伴们与挥舞着武器残忍施暴的统治机器对峙、绑架“传声筒”Mason作为筹码、目睹了老师用不真实、偏颇的内容对幼童进行灌输洗脑、最终被自己激进的革命行动炸死。剧本简单地囊括了一个社会的缩影:阶层分化、统治阶级和他使用的统治机器、维护统治而进行的舆论操纵、对未成年人的教化洗脑、政治喉舌、被飞扬的政治模糊了的历史书写、为了消除阶级而进行的血腥革命、夺权后违背革命承诺又建立新的统治秩序的循环和因此提出的问题:激进的推翻社会阶级和温和的改良主义,绝对的平等和相对的平等,如何选择?在电影的最后,温和的统治者Wilford和怒火中烧的革命青年Curtis对面而坐,Curtis无法认同Wilford通过屠杀维持列车生态系统的平衡、通过牺牲孩童维持人类唯一的希望——末世列车的滚滚向前的做法,而Wilford则相信其通过这种残虐、不人道的行为、牺牲一部分人、维持更多人类繁衍生息的做法的正当性。是暴力地推翻阶级还是温和地改良现有的阶级?”阶级“何去何从?如今,当我们享受着飞机分为头等舱、商务舱、经济舱各取所需、各不打扰的安逸,实际上认同了阶级分化的合理性,并等待着社会在这一格局下的自我提升,如何为《雪国列车》提出的问题给出回答,实在是个难题。因为谁知道一个推平了阶级的社会,会不会像一列充满着瘴气和污浊、各阶层混杂的火车车厢一般令人不适?谁知道一个推平了阶级的社会,又会不会产生新的阶级,激起新的革命,引起更多普通的无辜民众的流血?所以,在看到了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时,倒回去回想那些在革命里牺牲的男女老少,自然会对激进主义产生怀疑,而一点点倒向保守的改良阵营。《雪国列车》的人物形象依然是”奉俊昊式“的多面反英雄路线:Curtis勇敢、足智多谋的领导者面孔下藏着饥饿时食人的“懦弱”一面、南宫看似沉溺于精神药物然实际上确是为了逃出列车这一生态系统而积攒炸药、喉舌Mason不断倒戈的虚伪、老师的变脸、把观众拉入思维困境并和传说中的形象不符合的温和面孔统治者Wilford以及一个很值得捉摸的人物先知Gilliam。Gilliam在此前对Curtis说遇到Wilford的第一件事就是割下他的舌头,但是Curtis没有照做,令Wilford却道出了Gilliam实际上作为他的隐秘同僚、挑动阶层矛盾、利用革命的实情。但事实是否如此?因为Gilliam的死已经死无对证,这不由得令人想起被胜利者篡改的历史面庞。阶层和许许多多社会问题,如今的民间舆论和官方实际上是互相推诿、互相指责对方的,尤其在民粹高涨的当下民间,将政治粗暴简单地理解,将权力阶层简单地妖魔化、抽象化、概念化、脸谱化,这种不负责任鼓吹愤青思维的理性主义的缺失非常令人担忧。我想奉俊昊借由《雪国列车》希望民众自省阶层和规则存在的合理性、人类的革命政治史、革命的意义,并强调改良主义的重要性,各自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最后,我还是建议奉俊昊以后尽量少接手这类探讨政治的剧本。因为这样的作品若激进,则沦为消费民粹的幼稚的反独裁话题电影(也就是所谓”神作“的一种);若温和,虽建设性,但常会被讥笑为懦弱的保皇而被讨伐的口水淹没,分寸很难把握。作为科幻题材,剧情漏洞不少。奉俊昊最擅长的还是围绕着清晰的个体悲剧展开的社会写实题材电影
禁止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品乘车这个规定是多么的正确。。。
封闭的社会(朝鲜),艰苦环境下底层人民苟延残喘的生活(底层朝鲜人民),相对应的是上层奢靡的生活(上层朝鲜统治者),对人权和生命的漠视,洗脑的教育下神话的领袖(金xx)和向往自由的人悲惨命运(脱北者),沉迷于毒品也因它而毁灭(核弹),活下来的朝鲜族人预示毁灭之后的希望。总之,我觉得棒子导演在映射朝鲜...
结尾如果能像《杀人回忆》一样开放式结局(把观众憋死)就好了,不过这样一来肯定会有很多处女座打一星的。=============================================奉导之前的作品都是小格局的,小镇,小村子,小区,环境不大,主要角色也少,每个角色可着墨的地方也多,加上没有文化交流障碍,奉导调教起演员来得心应手,片子拍得很顺。这次的背景虽然看着也不大,只是在一辆加长列车上,但是是人类社会和历史的缩影,一不小心玩儿大了,而看完片子我觉得奉导还是在用拍小格局的思路在拍雪国。其实这是一个问题,也不是一个问题。有些镜头,如果是好莱坞导演,肯定就很快就切了,比如黑人大妈死的时候,一般来说撑死了眼部特写5s吧,奉导搁在那里10s还多,手法一点都不好莱坞,这就造成了观众的分歧。比如我这样看过韩国电影并且对奉导抱有好感和期待的观众,看到有些时间过长的特写,节奏缓慢的打斗等还是很有接受度的,可是据不怎么看韩国电影的小伙伴反应,这片子节奏太拖沓,一点都不好莱坞。是的,它一点都不好莱坞,但它足够奉俊昊。=============================================为什么说“其实这是一个问题,也不是一个问题”呢?有个段子,说普通人画画,型不准那就是型不准,大师画画,型不准那叫风格。拍电影也是。奉俊昊的风格带进好莱坞,喜欢他的人接受他的人多了,拖沓也是一种风格,接受不了的人多了,那他就是火候不够。=============================================男主在引擎里跪下哭那场戏太韩国人的思密达了。最郁闷的是男主哭的还没有思密达们那么动情!让我感觉这分明应该是个思密达来演的场景但是被一个欧美人演了而且还演得不够思密达…………这种憋屈的感觉你们谁能理解我!(大猩猩捶胸============================================总体来说我对这个片子评价还是比较高的,四星。
给电影洗一下地。说这部片不够科幻的,似乎就像说伊索寓言故事推理不够严密,说是童话又太暗黑,说是神话又太不严肃,云云。我只觉得这就是一部寓言电影。科幻神马的都不过是商业标签,非要拿这个说事较劲那也没辙。至于认为作为寓言也不合格的,另算。但是,至少我看的还算很爽,这种形式的故事体验也很新鲜(原谅我见识浅薄)。然后再吐一下槽。就算说不是科幻,只是一部寓言,有个扯淡的地方仍然让我不吐不快。(下有剧透!不喜者速速退散!)……………………威尔福说历次的暴动和镇压其实是早策划好的,只是为了保证人口数量的均衡。貌似有点道理,但经不起推敲,暴动和镇压暴动死去的乘客,都是精壮男子为主。每次暴动并不是简单的均匀分布地死去74%的人口,或者只有老弱病残的死去,大多数亡者是人类繁衍的核心人群,这是一个逆淘汰,残酷得没有一丁点意义。当然,这可能是直接援引原著的,没有修改调整。但就是觉得即使是寓言也不合逻辑的地方。好吧,我就是装逼型的观众。
既然是评价,一半是要给没看过的人看的:推荐指数3星:作为末日题材的好莱坞作品,电影99%都是发生在一列脏兮兮的列车上的,空间非常的压抑,主要人物大部分时间都是脏兮兮的,没有帅的美感,更没有美女骚情,动作场面时而血腥,但是没有多少暴力美学。所以对于小情侣来说,选择要慎重,除了中间妹子可能害怕受惊吓之外,看完后的心情可能会很沉重。剧情3星:考虑到原著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漫画作品,有着苏联解体前冷战的历史背景,但是作者的科学素养和逻辑让我比较崩溃。唯一解决的办法是,参照《1984》、《动物庄园》之类的政治小说,把电影当作一个寓言来看,不停开的列车就是一个国家。(这个电影可以轻松通过审查,发行方要审慎地避开这种政治评论)表演及其他:三星:总体上,演员的表演中规中矩,男主角的内心有强烈的冲突,可是表现得很不充分,此外几乎算不上有女一号。唯一的景色就是美丽的雪景。—————另一半给看过的人看,前面已经有很多深入全面的评价,我就试着重构这个故事吧:这是一个阴谋:人类因为科学家的愚蠢遭受了灭顶之灾,调节气候变暖,结果导致了全球被冻住。这肯定是一个科学家的阴谋,因为科学家不会那么愚蠢。同时科学家也没有用电子技术保留人物文明的结晶,而是仅仅依靠一个疯狂的火车头爱好者延续,这是一个更大的阴谋,因为永不停息的火车引擎还是一个永动机,这个永动机还是要靠小孩子手动操作的,看到的肯定是假象,或者真正的动力在哪里?火车里的人看到的外面世界是真实的吗?还是真实一个疯狂的科学和社会学试验,这只能是阴谋。英雄的无耻。完全依靠不知道从哪里来的纸条的指示,完全是盲目的,缺乏理念指引。所谓的英雄一个是帮兄,是可恶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另一个则是更加无语,曾经要了朋友妈妈的命,曾经被感化的人。这样的英雄,到头来能走得多远呢生态系统的崩溃,非战之罪。电影反复强调列车是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环环相扣的生态系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生态位),构成清晰的分工。可这帮人没几个干活的,全是吃现成的主,根本不想事,就知道一天天等吃的,社会机构从一开始就彻底固化,完全缺乏流动性。这样的生态系统居然还能稳定运行这么多年不崩溃,已经是奇迹中的奇迹了。让冲突来得更猛烈些吧。虽然电影中不乏血腥的场面,但是冲突还是太单一,除了暴力冲突,其他冲突可挖掘的东西还很多。两种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别才是反差和冲突最强烈的地方,一边是吃着蟑螂蛋白质,如果看到另一边吃寿司,配着水果,看到了两边的差距,冲突相信会更强烈;一边睡着肮脏狭窄的小床,如果看到另一边载歌载舞,豪华空间的时候,反抗才会更激励。男主17岁的时候,犯下的罪行,不在开头就交代,观众怎么就会知道他内心的纠结?结局留下17岁的亚裔少女和才几岁的黑人小男孩,如果让他们来繁衍人类,我好像想多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寓言两则课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