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七十周年征文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

共同的历史&永远的记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七十周年英烈祭
&&&&来源:&&&&
原标题:共同的历史 永远的记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七十周年英烈祭   这是几名抗战老兵在云南腾冲国殇墓园的牺牲美国军人纪念碑旁(日摄)。国殇墓园位于云南省腾冲县城西南1公里处的来凤山北麓,是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攻克腾冲战斗中阵亡将士而建。腾冲国殇墓园是在全国建立最早的抗战烈士陵园,也是滇缅战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最具代表性的抗日战争陵园。清明时节雨纷纷,洒落在曾经被抗战英烈鲜血浸染的大地上。从1931年“九一八”开始,长达14年的抗战中,中国军民牺牲、死难者高达3500万人。英勇的呐喊已经沉寂,壮烈的牺牲也已远去。回望历史,面对未来,一种激越而凝重的血液仍在我们心中流淌。 2015年,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我们为先烈默哀,向历史致敬! 新华社记者 蔺以光 摄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频道精选|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抗战七十周年献礼:中国,被遗忘的盟友 - 大吴哥网
抗战七十周年献礼:中国,被遗忘的盟友
第6 章 恐慌西逃
日本的悍然入侵打乱了中国民众平凡的生活,自西晋、北宋两次为躲避战乱而进行的大规模人口迁移之后,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迁徙上演了。这是一幅怎样的血泪交织的惨烈画面!占当时中国人口总数四分之一的人(1亿)踏上了这一条万难征程,前路漫漫&&
就像长三角地区很多地方一样,上海往西80公里的繁华城市--无锡市也在战争的最初几个月里遭到了猛烈的轰炸。跟丈夫和孩子在一起的中国基督徒杨夫人,也成为成千上万被疏散人群中的一员。1937年11 月16 日,她仅携带了一些重要物品就出发了,这些物品中包括两个萝卜,其中藏有多张面值为200元(本书涉及的货币单位&元&,如未特别说明,均指中华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译者注)的钞票;另外还有一些掏空的鸡蛋,其中藏有几件珠宝。这一队人马还必须做出一个可怕的选择:他们是通过大运河,还是穿过太湖转道其他不那么知名的运河逃难?如果他们选择大运河,那他们的路线就会与铁路、主干公路平行,而这些交通干线都是日本轰炸机的袭击目标。但如果他们走湖泊,就很有可能会被抢劫--这也是死路一条。但此时,头顶上突然出现轰炸机,他们不得不马上做出选择。但赶到大运河一看,他们&遇到了成千上万的人,有富人,有穷人,都乘着像我们一样的小渔船&&大运河里挤满了船只&。到处都是恐怖的景象,&岸边、河里的死尸,到处都是炸沉了的船只&。船上的状况很糟糕,但那些负责保护船只的士兵却让这一状况更加恶化。杨夫人绝望地描述道:&每艘船上都挤满了人,几乎无法动弹。&他们不得不共用唯一的盥洗盆,&一位母亲为了不让孩子的哭喊被士兵们听见,甚至差点把孩子弄得窒息&。国民党的士兵本应在那里保护难民,但他们的心思却更多地放在私自利用船只或趁机从难民身上窃取贵重物品上。
11 月22 日,他们最终抵达了上海西北方向约219公里的镇江。接着,一次空袭打乱了登船的队伍,但他们还是想方设法,最终挤上了一艘英国轮船。这期间,难民队伍被喷射水柱,以阻止他们往前挤压。后来有人描述道:&我们都成了落汤鸡。&但他们还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最终还是登上了船。有人记载道:&被留在浮桥上的几千人万般绝望,还有许多人为了登上船而抛弃了他们的随身物品甚至是孩子。&接着他们从镇江出发前往武汉,两者之间大约520公里的路程花了他们超过4 天的时间。11月中旬,国民党正准备撤离南京,将军事总部迁到武汉。所以,当时的武汉纷乱异常。但对杨夫人而言,在武汉的逗留却是颠簸的难民生活中一次小小的休整。随着首都的迁移,许多外国人大量撤到武汉。杨夫人和许多中国难民一样,深感有必要搬迁到更靠近内陆的地方。他们下一步计划乘火车逃往武汉向南350公里的长沙市。但他们很快就发现,轮船上的混乱局面又在火车上重演了:
在车站等了7 小时之后,已是晚上11点,火车终于到站。可是很不幸,我们等待的地方是一等车厢停靠的地方。当我们奔向三等车厢的时候,许多人在拥挤中几乎被踩踏致死,尤其是那些孩子和老妇,即便有人帮助他们也无济于事。我发现我有3名家人失散了,我丈夫和用人在一节节车厢里询问:&这里有无锡人吗?&但始终没有人回应。我担心他们被推到了铁轨上,那样他们就不可能再次登上火车,因此我焦急万分。直到第二天早上,失散的亲人回来找我们,我才放下心来。
在经历了水路和铁路的折磨之后,杨夫人一家踏上了公路,这是他们噩梦般的逃亡旅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大家商议着要雇一辆卡车,前往长沙西南方向500公里的广西。但卡车却万般拖延,迟迟不到。1938 年1 月3日,救命卡车终于到达他们的等待地点,难民们被命令马上上车。但这辆救命卡车却让他们感到各种不适。杨夫人回忆道:
&我闻不惯汽油的味道,卡车震动得也很厉害,我忍不住呕吐起来。我睁开眼睛,吃的东西全都吐光了,紧跟着另一个乘客也吐了。当时卡车上共有21个人,只有5 个没有吐。&虽然蒋介石及其政府或许做出决定,要在1937年秋天进行有序的撤离,但像杨夫人这样的普通民众根本没有收到任何通知,而且当时的情况也不仅仅是中国城市被攻击这么简单。在城市之外,90%的中国人生活在农村地区,他们的生活方式几百年来都没什么变化:平时从事农业生产,虔诚地信奉宗教,忍受着政府的苛捐杂税和政令条文。蒋介石的抗日计划是以中国人民齐心协力为核心的,但战争似乎把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稳定性和居民社会都破坏殆尽。
一寸山河一寸血
1937 年7月底,日本夺取北平和天津之后,立刻向西驱赶装备不良、散沙一般的中国军队。铁路在华北的战争形势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日本想要快速运送大批部队和精良的武器装备,就必须掌握华北的铁路。因而在1937年的夏季,它对华北铁路的控制权也确实是越来越大。
那一年秋天发生了两场战争。在华中地区,国民党与日本军队拼死抗争,战场主要集中在上海,但也往南延伸至广州。华北的形势则更加复杂:地方军阀控制了这些地盘,他们虽然与蒋介石结盟,但其军队并不在后者掌控之下。除此之外,共产党也是一股很有影响的力量。它的军队虽然没有参与上海战役,但其领导人却非常关心华北其他城市的守卫情形,因为这些城市距离他们在陕西的延安根据地都不远。从理论上讲,蒋介石是全国名义上的最高军事指挥官,但实际上他无法控制共产党的行动。毛泽东在长三角的战事上没发表多少意见,但他从延安发布了一系列命令,试图在北方打造有利的战局。位于陕西省东北方向350公里的太原,现在成了地方军阀阎锡山的抗日中心,阎锡山试图抵御不断涌入华北的日本军队。太原和再往北250公里的大同是山西省的两座主要城市,在1937年的秋天,它们的命运将主导整个华北地区的战事。太原有一个兵工厂,而大同则有重要的煤矿资源,这两样都是令日本人垂涎欲滴的诱惑。
国民党、地方军阀、共产党对抗日本人的战争对越来越多的人造成了灾难性影响。在军队交火的情况下,人们该待在原地不动,还是收拾行囊逃往吉凶未卜、生活艰难的陌生之地?穷人们常常连选择的余地都没有,他们一无所有,根本无法背井离乡。因此,这个问题对中产阶级而言,往往显得更为急迫。
此时,并非所有逃亡者都那么无助。记者杜重远反而觉得自己可以在这种环境下一展所长。他曾在1935年因刊登反日文章而被判入狱。1936年,杜重远被释放之后,国民党因赞赏其立场而接收了他。中日全面战争的爆发给了杜重远施展才华的机会,他得以全程报道抗日战争的进展。随着华北的沦陷,以及在国民党拼死保卫国土的1937年秋季到1938 年春季期间,杜重远在华北和华东地区处处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将战争的故事实时地传达给广大读者。1937 年8月13日下午,杜重远抵达上海,当天正值淞沪会战正式开战。杜重远定期在《抵抗》报上更新的战况报道让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印象:自从日寇侵略开始后,中国陷入了一片混乱。讽刺的是,杜重远自己却整天陶醉在工作中,对其所见所闻既震惊又振奋。现在一切如其所愿,他与部队的车队同行或搭便车,自由地报道抵抗日军的战况。在此期间,他常常以报道战况为由要求军事护送或搭乘便车。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当敌人不在眼前,天气晴朗、万里无云的时候,&大家就像是要去逛山旅行的样子&。但在杜重远的战争游历中,最值得注意的部分是他对被日军包围的中国铁路线的报道。
他从中国中部出发,开始了一段前往北方战场的曲折历程。1937年8月中旬,他和伙伴李公朴无法搭乘火车离开上海。他们不得不搭车前往上海西边120公里处的城市苏州,一路上都在躲避敌军飞机的轰炸。抵达苏州后,他们找到了火车站站长确认预订的车位,但却被告知&客车无多,仅代预备铁篷车一辆,平时系用于拉牛&。
杜重远一次又一次地发现自己总是遭遇火车延误或线路取消的厄运。他在日记里详细记录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挫败感,更反映了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全面破坏。当然,对于杜重远来说,找到多种灵活的方式到达目的地也是他旅途乐趣的来源之一。在20世纪早期的中国,铁路是最为快速而时尚的现代化交通工具之一。到战争爆发为止,中国的铁路运输从大规模投入建造到使用只有20多年的时间,其速度和能力被看成是中国发展的一个象征。日本控制的南满铁路公司定期利用高速火车的形象来做广告,以展现日本帝国时尚而具现代化的面貌,彰显其相对于落后中国的优越性。在国民党掌权的10年间,中国的铁路线获得了极大的增长,从3 万公里增长到6万公里,国民党为此甚为骄傲。但此时,这样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却处在敌人的包围之中,危在旦夕。
杜重远一路上看到了很多东西,对整个国家的备战情况了如指掌。在陆地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防空工事。在20 世纪30年代中期,尽管人们听说过轰炸的厉害,但空战仍然只是一件新鲜事。西班牙内战依然在进行之中,到了1937年,局势已然变得明朗,德国和意大利的轰炸机为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对抗共和党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在西方政治家中,包括英国首相斯坦利&鲍德温,迷信&轰炸机所向披靡&是他们推崇绥靖政策背后的强力动机。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人不像欧洲人那么习惯于新技术战争,因此在跟空中死神打交道时更是吓得魂飞魄散。但仍然有些地方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山西太原是军阀阎锡山控制的地盘,此人是颇令蒋介石忌惮的诸多军阀之一。杜重远往北行进的旅程虽然危险重重,但并没有遭遇杀身之祸。1937年10月上旬,他到达太原。抵达当天,他报告称,&我们看到各处都在进行着防空工事的准备。到目前为止,这项准备已经有一年之久,这证明当局早就下决心要抵抗侵略&。但情况没有那么乐观,更为典型的是往北250公里的大同的景象。杜重远从太原搭乘一辆卡车前往大同,结果被堵塞在军用汽车和马车之中。到达时,他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大同景象与太原殊异。每日因敌机常来轰炸,满城已呈死气,防空工事除了在城市周边挖掘了一些隧道之外,其他可说均为零。城中的政府人员,每天早上会拿上几个馒头当早餐,此外整天都伏在隧道之中躲避飞机,直到晚间7点左右,方敢自由活动&&民众方面毫无组织&&老百姓视飞机如神物,敌机虽飞去多时,老百姓尚不敢行动&&即使伏在隧道中也不敢高声谈话,恐被飞机听了去!
在几周之内,正常的生活状态被完全打乱。人们不得不在晚上工作,他们长时间静止不动,忍受着不断袭来的死亡威胁。在杜重远抵达太原之前不久,日军的一次空袭就导致180人丧生。
混乱的阴影笼罩了中国,从普通店员和农民到士兵与政府官员,社会的每一个层面都被影响到了。一些有偏见的国外观察家对政府的维持能力表达了怀疑,英国外交官道格拉斯&麦基洛普在一份从武汉发往伦敦的备忘录中表现得尤为悲观:
我在此感受到的最强烈印象就是国民政府的消极、无能、分裂主义、不负责任,以及毫无根据的乐观。它的乐观几乎完全是建立在一种不确定的希望之上:其他国家包括我国将会自愿或不自愿地卷入这场战争,并为岌岌可危的中国政府挽回点什么。
客观地为它辩解,国民党政府机制和中央的重心,已被外界力量强行破坏,它首次被要求为这个国家的领土完整负责,中国又是一个在现代化进程中难以掌控的国家,而且如今无法获得来自外界的建议,源自上海的财富也被日寇侵占。但现在对我们来说,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纷纷谴责或同情它,而在于如何继续维持它的统治。在我看来,一旦撤离武汉,它必将解体。
武汉的陆军军官W.A.拉瓦特-弗雷泽发送了一份内容大致相似的备忘录,他在其中警告道:&中国军队将被永久性粉碎,空军也被消灭。&国民党政府中&大部分人都有不良记录&,他们企图通过抵抗来迫使英国出手相助。弗雷泽还说:
国民党政府并不严肃对待抗战,除了在上海造成严峻的国际局势、损害我们的利益之外,他们简直一事无成,甚至还严重危及我们在中国中部的商业利益。因此,不应该再鼓励国民政府一意孤行&&
这些负面看法集中体现了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外交官的态度。&中国政府会倒台,但中国却会长存&的观点是西方长期以来的清晰观点。他们认为,对传统绵延不绝的&契丹&国(&契丹&,中世纪欧洲对中国的称谓。--译者注)而言,现代政府是格格不入的。有些人始终难以接受&国民政府是现代新中国土生土长的产物&的观念。麦基洛普的备忘录也勉强承认,国民党的问题并非都是它自己造成的,一个走向现代化的政府只有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才会放弃其经济资源及国外先进技术。但这一点令西方列强颇感不安,因为它暗指西方列强应该受到谴责。英国最不想看到中国发生战争。欧洲的处境日趋暗淡,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即将踏上命途多舛的慕尼黑之旅,最终更是为了取悦希特勒而将捷克斯洛伐克的几个地区拱手相让。麦基洛普的备忘录中的言辞有颇多自相矛盾之处,暴露了这些外交官们心中的不安。麦基洛普是在为英国的不作为寻找借口。对蒋介石政府而言,他们面对的挑战就是去证明麦基洛普的悲观预测是错误的。而事实上,也有像罗伯特&豪这样的英国外交官写信给英国外交大臣安东尼&伊登,表示反对麦基洛普的观点,称中国不应该得到&特殊装备&,但英国中立派也不应该限制国民党对武器的进口。
外界对中国抗日的评价依据的往往是中国民众的士气。作为中国媒体界的杰出代表,杜重远需要做的就是凝聚人心的工作。他鼓励他的读者坚持抗日斗争,但也会毫不留情地批评抗战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待在大同的日子里,他遇到三五个受伤的士兵,这些人都是汤恩伯将军手下的士兵。1937年8 月中旬,在北平西北45 公里的南口镇,汤恩伯率军英勇作战,损失士兵2.6万人。他几乎没有获得中央军的支持,因为蒋介石觉得北方大势已去,于是再次将其最精锐的部队留守华中作战。士兵们向杜重远诉苦,揭露他们的艰苦努力是如何因为缺少物质支持而付诸东流。杜重远是这样向读者描述这场败仗的:
南口阵地本极险要,惜乎(第)二十九军驻防时丝毫未建工事。我军开到南口,一方作战,一方施工,在机枪炮弹之下施工,如何得手?且吾方无飞机无高射炮,敌人飞机来轰炸时,只有站着等死&&这样的惨烈牺牲不知若干。每天只进一食,因输送伙夫彼时被敌机炸死。而最觉凄惨者,当吾方退却时,许多重伤的弟兄们无人照管,有的匍匐于道旁,有的饮枪自杀,最后吾等虽侥幸归来,而商庙开门,无人过问,请问吾辈为谁而战,为谁牺牲?
发现所到之处普遍缺乏抗战热情,杜重远感到十分痛心。他为遇到的士兵提供了一些资助,找车将他们送往太原。他叹道:&此次在大同所见种种现象,至为痛心,伤兵之惨状如此,民智之闭塞如彼,而一班腐化军官,犹复计算在此次战争中可得若干粮秣,若干贴饷,手拿算盘的军人们,如何可以作战?&回太原的旅程并没有缓解他的悲观:&不料道路越走越坏,又走到天昏地暗&&(车子)几乎滑到崖下。&于是大家只得下车步行,在泥泞的土路中一路跋涉,直到凌晨1点才到达目的地。他进入山西饭店后叹道:&真有出地狱而入天堂之感,一夜的酣睡,非笔墨所能形容了。&
汽车行到险处常令人不寒而栗,乘坐火车又会出现各种问题,还有种种不适,但跟残酷的战争相比,这些似乎微不足道。不过,尽管战争是改变冲突的关键所在,但跟战时的日常生活相比,它并不占主要地位。20世纪全世界发生了多次战争,发生在中国的也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对国民党来说,报刊是传播舆论的有力武器,杜重远的专栏就是这一武器的组成部分。
20 世纪30年代,中国没有成形的广播网,但报刊文化却显得生机勃勃,内容十分丰富。读者对杜重远的经历也都感同身受,因为他们自己也正在经历这样的困苦。许多像天津《大公报》这样的中国重量级报纸,也都跟着读者一起到处流亡。在流亡过程中,他们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就像这个国家一样,这个社会也在求生存的过程中成长起来。
在山东以西几百公里之外的太原,杜重远见到了阎锡山部队建起来的防御工事。日本人已经夺取了几个主要的铁路终点站,其中包括河北的石家庄,该站让他们拥有了攻打太原的必备根据地。从1937年10 月13 日起,日本人分成3支独立的队伍分别进行攻击。阎锡山的部队奋勇抵抗,因为有几万名士兵或伤或亡,最终防线还是崩溃了,阎锡山部队往西撤逃。惊恐的中国军民在敌军的空袭下纷纷逃命,日本人占据了这座城市。虽然毛泽东在附近部署了部队,但共产党的八路军并没有直接参与到该城的防守中。然而,他告知包括周恩来和朱德在内的几位亲密战友,命他们为太原失守做好准备,而且如果有必要的话,&准备烧毁太原城&。
太原的失守令毛泽东相信,共产党必须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他们应该更充分地运用能够激发中国人民斗志的游击战。毛泽东以一贯的通俗手法写道:&矛盾的本质是那些人占着茅坑不拉屎,而整个国家的人民却饱受腹胀之苦。单纯的政府和军队的抗战,是决然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相反,共产党的军队却惯于袭击敌军,&游击战争主要应处于敌之翼侧及后方&。
共产党努力开展游击战的行为跟蒋介石的其他一些指挥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臭名昭着的应属山东军阀韩复榘,他竟然企图与日本人做交易,并于1937年12 月底抛弃部队独自飞往开封。后来,蒋介石逮捕了他,并经过军事法庭审判将其处决,杀一儆百。
&&&&&5&&&&
军事观察历史秘闻社会万象靓丽女兵武器图片历史热图
精彩推荐··········
热点排行··········
Copyright 2011-至今
Inc.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一封来自山西的感恩书_渑池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76,389贴子: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一封来自山西的感恩书收藏
导读:中条山战役发生时,山西有无数的难民渡过黄河,逃难河南,2011年5月他们启动了抗战70周年难民真实故事采集、报恩活动,所采故事汇集成册由杨圣清主编的《痛苦的记忆-中条山战役难民口述历史实录》已由人民出版社发行,几年来以郭发亮、富平宁、曹安怀等为首的自愿者,奔走于山西河南,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并代表山西难民写下了这篇真诚的感恩书,发在这里。感恩书
——中条之役难民感恩团全体亲爱的渑池县父老乡亲:我们是来自山西平陆、夏县、垣曲三县的抗战难民及后人代表。今天,我们像朝圣一样怀着虔诚的心,回来看看渑池的山山水水,城市乡村,感受渑池乡亲们的浩然之气和博大胸怀。
日夜,日本军队大举进攻,枪炮声大作,10万日本鬼子一夜之间从中条山北攻上山来,数日之间,日军飞机轰炸扫射,中央军20万人被像赶鸭子一样,溃不成军,一退百里。中条山的百姓从此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这就是有名的中条山战役。
乡亲们迫于淫威,撇下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和已经成熟的麦田,有的随溃军先期逃出,有的被祸害没法停留才逃亡。人们携家带口,陆陆续续,趁夜晚偷偷摸摸,从日军的炮楼之间,穿过封锁线,来到渡口,用各种方式渡河,涌入豫西,尤其是渑池。逃难人口总计有上万人。
当时,当地的驻军17军,是刚从中条山败退下来的,召集难民中的绅士,立即办起了粥场,希望能给饥民每天一瓢之助。当地善良的人民或送一马瓢水,或给半块馍,或一件衣,或一间柴屋、半截敞窑,尽其所有怜悯、施舍这些背井离乡的难民。饥饿难耐的人们,连根拔去成片成片的油菜苗,晾晒的玉米窖里的红薯被偷,主家装作没看见。财主看见拾麦穗的小女孩,便鼓励到棵堆里多拿一些。稍殷实的人家设法给难民做活的机会以让其糊口。难民也自己想办法,小伙去做干儿子或入赘上门,单身妇女去找个人家嫁出去。有当地顽少趁暗夜闯入窑洞想欺负难中少女,遭到村中绅士严厉的家法伺候。这时候的渑池人呀,无论老少,人人有救济之心,无论贫富,个个有救命之仁,无论男女,分明是活命菩萨。难民们也被当时的国民政府赈济机构设法分流至豫西各县,或扩军、或成立抗日游击队、侦察队,或难民学校招生,甚或通过铁路运送到陕西、甘肃、新疆安置。数年后,有部分人在那里落户,也有一部分人返回家乡。
第二年,豫西遭受了大旱灾、大蝗灾、,当地居民也成了灾民,自身难保,实在无力救助他人,才不得已关上了自家大门。渑池被日军占领后,中条山难民只得转回早被日军占领的家园。
后来的日子里,当年的难民,一直念记着渑池的乡民,思谋着日子好过时能回来看看。
一饭不忘,活命当报。这是一个迟到的感恩,这是一句早该递达的真情的话语,一句话到人心暖。
出于这个目的,我们回来了。这是七十四年后的旧事重提。这是盛世对过去人文关怀和战乱赈灾这段历史的修复。出于这个目的,我们回来了。我们怀着敬仰之心看看这块土地,这里历史悠久,人民淳朴,化行俗美。一个人有德,一个人会有福报;一个地方的人有德,一个地方的人会有福报。渑池,这里是仰韶文化的发祥地,这是个吉祥的地方,我们祝福它繁荣昌盛。出于这个目的,我们回来了。渑池县只是一个象征,我们想通过渑池县人民转达我们对豫西宜阳、新安、洛宁、陕县、灵宝、阌乡各县人民的感恩。我们谨祝福渑池以下城镇村庄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福寿安康!渑池县城、黄楝树下、小羊河村、陈村、段村、马口、英豪、沟堡观、万寿村这些地名村名通过我们先人的口,记在我们的脑子里。我们走访这里,这里有我们先人受难时蹒跚的步履,痛苦时的呻吟。这里有你们先人在那段艰难困苦里对我们先人的相帮相扶,这是一段中华民族相濡与沫的佳话,这是一个黄河南北共度时艰的故事,我们希冀这段历史在渑池一隅永远有个记号,让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人永远铭记这一曾经的经历!多少年过去了,两岸乡民通过那一段的交往,有的已经互相来往,结亲走对,世代罔替。如渑池县丹霞旅游景点的投资商陆朝军先生,就是平陆老鸦石村难民的后人,他的投资也可以说是一种回报!以食食我,填我饥肠;以衣衣我,怕我寒冷;以屋屋我,以避风雨豺狼。同胞之情血浓于水,民族大义可昭日月!大恩不言谢,渑池县先民当年的义举,着实是憾人心,惊天地,泣鬼神!我们声泪俱下,难表对渑池先民感恩的衷肠,和泪挥墨,感恩的文字罄竹难书,和泪含笑,亲人的恩情唯有世世传颂!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借借此机会感恩渑池先民救助中条山难民的恩德,所赠牌匾由先民后人代表惠存留念,纪念碑树于旧地,纪念救助1941年5月中条山战役难民一事。这次感恩活动是对当年救助难民的回馈。活动发轫于日,在夏县祁家河乡召开的“中条山沦陷70周年座谈会”会后的倡议。此次感恩活动由渑平两县政协主办。
你说得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o(╯□╰)o
附:一、中条山战役简介中条山难民逃难情况简介(一) 西线战况简述日,日寇发动中条山战役。战场西起平陆县张店,东边到豫北的博爱、温县。以绛垣大道可分成东西两大战线,(东线是刘茂恩的14集团军防地,西线是曾万钟的帝集团军防地。)西线为主战场。西线日军兵分三路进攻中国军人阵地。一路从平陆县的张店镇向东突袭中国军人第80军防线(西路);一路从闻喜、夏县突袭中国军人底军防线,翻越中条山向南进攻(中路);一路从横岭关突袭中国军人第17军防线,直插垣曲县城,再溯黄河向西包抄中国军人的后路(东路)。8日凌晨,西路日军突破我第80军第27师防线,27师退至平陆县东的曹家川、太寨一带。同时,原在平陆县望远集中的80军165师,遭袭击后也退至曹家川一带,当晚,日军步兵已占领黄河上重要的渡口尖坪、槐扒、南沟等处。最远的一支先头部队已到达平陆、垣曲、夏县交界处祁家河乡附近的七泉村。5月8日,中路日军也突破我第三军泗交一带防线,事前空降在夏县马村第五集团军司令部附近的伞兵也乘机突袭司令部,成功后直奔祁家河。5月8日黄昏,日军突破我第十七军横岭关防线,直驱垣曲县城。这样日军完成了从中间突破中国军人防线的目的,整个中条山防线被分割成东西两部分。5月9日,占领垣曲县城和渡口的日军溯黄河而上到达垣曲、平陆、夏县交接处的五福涧村,与西路来的日军之间相隔仅十几公里。(二) 群众仓惶出逃得到日本人来的消息,中条山里老百姓纷纷离家躲避。距山近的人家逃往深山躲避,离深山稍远的,有人甚至钻进村外的煤窑里躲藏。平陆县太寨村的“平陆儿童教养所”(难民学校)五百多名师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连夜跑到黄河上游的尖坪渡口。可是因飞机轰炸,渡船不敢开,师生们又沿黄河向下游的南沟渡口走,这时南沟渡口附近,聚集着许多溃散下来的中国军人、逃难的师生还有部分群众,不下两千人,头顶上日军飞机俯冲着往人群里扔炸弹,光秃秃的河滩里无处躲藏。有人万般无奈跳进黄河想要游过河去,却被无情的大浪卷走了。大部分学生只得跟着老师往东边山里转移。有些女学生哭喊着说,谁要是救了自己的命就嫁给谁。可这时候大家连自己的命还保不住,谁还能顾得上别人呢?除个别军官骑马游过黄河外,许多人被飞机炸死了,溃散的军人眼看过河无望,就跑到别处想办法。垣曲县城附近的群众得到日军来的消息后,离开家到处躲藏。城外关家村22岁的妇女赵申芳,已结婚并怀着孩子将要临盆。听说日军抓住孕妇就把肚子扒开,用未出生的孩子做药。家里人就请人把她先送过黄河。没有渡船,临时捆扎了一个木筏。一个即将临盆的孕妇,身子侵泡在水里很长时间,虽然过了黄河,可孩子没有保住,但幸运的是大人总算保住了性命。夏县西北庄村段文成的母亲,那时也怀着孩子即将临盆。5月9日,日军进到西北庄村的第一天就将其杀死,真的把她的肚子扒开,倒提着死婴欣赏。夏县七泉村的群众于5月8日晚饭后得知日本鬼子要进村了,就扔下家里的一切往山上跑。那时山里没有公路,能走牲口的就叫大路。村北的大路在悬崖边上,许多人挤着往山上跑,慌乱中陈桃安的父亲陈海太老人被挤下悬崖。到山上后才发现老人不见了,第二天返回来找时,老人早已断气。逃到山里的难民,日夜提心吊胆。因为飞机不停地在头顶上盘旋还扔炸弹。山坡上到处是日军步兵在搜山,说是搜“中国兵”,可他们见到老百姓就抓。躲在大树底下,石头洞里的人们随时有被日本兵发现的可能。为了不被日军发现,有人把怀里抱着哇哇哭的孩子扔掉,有人把孩子的嘴捂住,竟然捂死了。夏县祁家河乡西北庄村段乖女的母亲抱着一个吃奶的孩子,因没有奶水,孩子总是哭声不断。为了不连累大人,就把孩子放下不管了,到远处躲了一会儿再回来找时,孩子已经断了气。段乖女的伯母也把一个孩子扔到野地里。夏县祁家河乡侯家山村张年才的母亲,逃难时怀抱一个男孩。为了不连累别人,独自躲在一个石洞里,搜山的日本兵快到头顶上了,可孩子哇哇直哭,母亲只得把孩子紧紧按到奶头上,日本人走远了,再看孩子时已经被捂死了。夏县祁家河乡文家坡村的文安成一家,逃难时母亲抱着一个几个月大的女孩子。父亲看着一家人少吃没喝的,这孩子肯定养不活,就留在山坡上没有再管她。不是当大人的狠心,实在是没有办法啊!(三)美好家园被毁老百姓逃走了,强盗们进到村里,见到牲畜就杀了吃肉,他们吃牛肉不把牛杀死,而是用刀把牛的两条后腿卸下来,牛还活着,疼得直叫唤。鬼子兵用枪把老百姓的猪打死,不褪毛,而是把皮剥掉吃。仅仅几天时间,中条山里老百姓家的猪、牛、羊、鸡差不多被吃光了。家里带不走的粮食被强盗们任意糟蹋。平陆县郭原村是个大村,村里富户多,贮存的粮食也多。鬼子兵用枪逼着民夫把老百姓的粮食背出来倒进村当中一座地窨院里,地窨院都垫平了,然后让他们的军马随意吃。日军还把军马放到将要成熟的麦田里乱跑。夏县文家坡村、寺沟村、横口村的人全部逃走了,日军把老百姓的房屋拆了烧火。老百姓逃难回来,这几个村子连一间房屋也没有了。占领垣曲县解峪村的日军,把老百姓的房屋拆了烧被打死的日军。每烧一个死人就得拆三间房屋。中条山成了日本强盗的天下
(四)日军野蛮兽行群众在山里躲了十几天,因没有吃的喝的,许多人得了病。这时日军在所占领的大些村子成立了维持会,说是不再糟害群众,要大家安心回家来。说是这样说,可还是照样糟蹋群众。日军把夏县西北庄村的年轻妇女抓起来,集中到郑苟才家院子里,然后一个一个拉到段大勇家糟蹋,过几天,又把年轻妇女集中到后村段忠义家院里糟蹋。日军占领中条山半个月后,部队大换防,把夏县七泉村的年轻妇女集中到王家院里糟蹋。日军把抓到的群众,男女分开,强迫他们脱光衣服,先奸淫妇女,然后又用刺刀逼着让老百姓互相发生关系,谁不愿意就用刺刀捅。这样的兽行在平陆县下涧村、夏县旗杆岭村、祁家坡村、垣曲县解峪村都不止一次发生。占领垣曲县的日军,在解峪村任意强奸妇女,完事后,又叫老百姓用自己家的锅烧些热水,日军就把自己的生殖器放在锅里洗。老百姓敢怒不敢言。正是因为日军无休止地糟蹋妇女,人们感到实在无法忍受,才拖儿带女,抛却家园到一河之隔的河南渑池县当难民。要不然,在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相对滞后的偏远山乡,谁愿意背井离乡到外边受苦去呢?(五)深夜偷渡黄河要过黄河还得避开日军的岗哨穿过日军防锁线,所以难民都是晚上走的,像尖坪、槐扒、南沟、五福涧、垣曲县城这些大渡口,有日军日夜把守,老百姓不敢过。垣曲县黄河沿线的老百姓大都是乘坐木筏或羊皮筏偷过黄河,还有人自己临时用木料绑一个筏子过河。他们过去河先到南村再经段村到坡头,然后到渑池县。夏县沿黄河边的群众大都是经小堆或王家滩、下巴滩这些小渡口过的河。平陆县难民除少部分是从老鸭石渡口过河外,大多是在南沟渡口以上的各小渡口过河。平陆县马坪村的张四科回忆,逃难时自己才三个月大,为了怕孩子的哭声引来日本人,有人建议给孩子嘴里塞一点大烟土。可能是用得多了,孩子竟然熟睡了一天一夜,不哭不闹也不知道吃奶。大人说这孩子不行了,打算扔掉不要。多亏一位好心的邻居把孩子抱着,算是捡了一条命。夏县祁家河乡横口村的祁积德回忆,自己逃难时也才几个月大,父母亲商议说,过黄河到河南去可不比在家里,孩子带在身边是个累赘,就打算扔掉不要了。可爷爷不答应,爷爷说,孩子交给我带,不麻烦你们。就把孩子裹在自己宽大的腰带里一直到河南地界才解下来看,原来匆忙中,孩子一直是头朝下裹着的。夏县祁家河乡东北庄村郭文敏一家人逃难时,走到半路上,小弟弟实在是抱不动了,为了逃命就把一岁多还生着病的孩子放到路边,再也没有回头。夏县祁家河乡窑泉村的安占业回忆,逃难时自己的母亲正坐月子。一家人到黄河边,水手不让母亲上筏子,说是如果坐月子老婆上了筏子,会亵渎神灵,大不吉利。无奈,大热天一家人只得在河边等着。没有吃的喝的,母亲就没有奶水,孩子饿得直哭,父亲一气之下,提起哇哇哭的孩子扔进波涛滚滚的黄河里。孩子虽然扔了,可水手仍然不让母亲过河。一家人在河滩一直等到第八天,给人家说了不知道多少好话,再加了几倍的渡河钱,水手总算是勉强叫母亲上了筏子。平陆人过河后除少数人逃到陕县的观音堂附近,大多数人是来到渑池县的陈村、段村一带。数以万计的难民,除个别人家在河南有亲友可以投奔。如夏县彭家坡的张茂盛一家过河后先到庙坡村投奔早年结识的朋友张发科家,夏县横口村张德保一家过河后投奔到坡头附近史家洼孩子的舅家。平陆县南沟村姓陆的一大家过河后投奔白浪附近姓陆的本家。大多数难民群众在渑池县无依无靠,就漫无目的先到坡头街或者是渑池县城再说。一时间,渑池县北山一带,所有的窑洞里都住满了难民,小路上都是面带菜色急匆匆赶路的难民身影。他们或要饭、或急于找一个打零工的地方混饭吃,唯一的条件是管饭吃,根本不敢谈工钱。(六)到渑池吃舍饭眼看河北(渑池县人把黄河以北的山西叫河北)许多难民可怜的样子,先前已流亡到渑池的山西运城专员公署,还有平陆、夏县、垣曲等县的流亡政府人员,报请上级政府赈济机构设法救济。当地富户有不少人捐出钱粮在黄楝树下、小羊河村,陈村、后段村、杨广沟等地先后开舍饭场。如曾任过陕西靖国军副司令的新安县铁门镇张伯英先生就出资在多处开粥场舍饭。但难民太多,这些舍饭场远远供养不上无数难民每天的吃喝。于是平陆、夏县的一些有识之士,七泉村的杨受益、北坡村的杨仁义、庙坪村的文养业还有把第五集团军曾万钟司令用羊皮筏子送过黄河的水手张水德四个人,到洛阳找到曾司令。曾万钟此时已没有实权,仅挂一个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的空衔。曾万钟遂将来人介绍给驻扎在新安、渑池一带的第17军军长高桂滋将军,高将军感念中条山人的救命之恩,就命令全军每人每天节省出二两(旧制)粮食,在渑池县多处开场舍饭。难民们喝的麦糁子粥就是17军的军粮。(有资料说,17军每月供难民粮食五万斤。)平陆县北坡村的杨银法回忆,他们一家人到渑池北边的陈村吃舍饭,锅里虽然是稠稠的小米粥,可不知道那是多少年的陈米,有一股霉味。米里边还有许多老鼠屎,看着就让人恶心。可是不吃却饿得心慌,只得把老鼠屎拣出来,再闭住眼睛使劲往下咽。现在想起来还让人恶心。夏县祁家河乡七泉村的杨官年,跟着奶奶到小羊河吃舍饭,一天早上,到舍饭场排队领饭,还没有轮到他跟前,饿得实在没办法,有人不小心把饭撒到地上,他就爬下去添着吃,后来有人传说那是别人吐出来的。夏县祁家河村杨敬礼随大人逃难时年仅四岁,到渑池县生活无着落,为了有一口饭吃,他父亲和伯父到新安县铁门镇报名当了兵,其实当小兵的生活也特别艰苦,只不过饿不死罢了。他自己也曾到兵营里看过父亲,亲眼见父亲他们吃的是玉米面糊糊,稀糊糊里只有几个铜板大小的玉米面饼子。为了逃一个活命,有的人就把自己的亲人或送给人家或卖给人家。有的年轻妇女不告诉家里人就自寻出路去了。杨敬礼的大姑妈被卖给渑池县城一家做媳妇,小妹妹也被卖与他人,堂姑妈嫁给一个当兵的,以后去了陕西。夏县祁家河村的杨景致一家8口人逃到渑池县坡头街,刚到河南弟弟就病死了,一家人在坡头街要了几天饭,又到万寿村登记,被分到渑池县南的藕池村,以后又到宜阳县三乡镇,到哪里都不好过,再返回渑池吃舍饭,舍饭不管饱吃,还得要饭,后来连舍饭也没有了。为了活下去,叔父和父亲先后当了兵,婶婶一个人离家自寻出路,妹妹又被人拐走,奶奶也饿死在渑池县的小西关,真的是家破人亡。逃难三年,他家剩下四口人了。在舍饭场里吃舍饭,平日总是不管够吃,过大年那天,舍饭场多熬了些稀粥,说是叫大家管饱喝。夏县祁家河乡庙坪村文东科的母亲那时正怀着孩子,平日总是半饥半饱,这次一下子喝了一瓦盆稀粥,站起来时竟然把旧布条拧成的裤腰带撑断了,当时就成为笑谈,可仔细想想是笑不出来的,这是难民的悲哀,这是悲剧啊!到了冬天,难民的日子更不好过。难民都说,那年冬天的雪特别大,大家扒开地里的积雪,找冻干了的野菜,有时饿极了就拔些麦苗吃,如果能找到一棵油菜,那简直是无上的美味。曹家川的某某说,他们许多人住在陈村,那年冬天,先拔光地里的野菜,接着拔地里的油菜叶子,等油菜叶子也拔光了,仍然抵挡不住饥饿,就拔油菜根,你拔他拔,结果一大块油菜竟然被拔光了。奇怪的是没有听到主人家的一句怨言。
(七)难民学校读书流落到渑池县的“平陆县儿童教养所”师生,吃尽千辛万苦逃过黄河,在渑池县重新招收新生,并且吃穿全管。(在渑池县时间不长,该校迁到陕西扶风县绛帐镇,改叫“扶风县平陆儿童教养所”。)许多难民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该校,不为读书上进,为的是孩子能有一个吃饭的地方。但由于学校条件不好,有些难童病死在扶风县教养所。夏县七泉村的杨乱成、张平义就是死在该校。夏县庙坪村文居仁一家就有六个孩子到这所学校读书,其中一个病死于学校。垣曲县青年学生鲁璐,过黄河后,先到“难民学校”读书,小学毕业后被位于陕西汉中的国立七中录取,他在国立七中读到初中二年级就报名参加了青年军,先乘汽车到云南昆明,再乘飞机出国到印度受训,也就是参加了中国远征军,到缅甸打日本。有些青年从难民学校(除扶风县外,还有位于西安的“济源难童学校”“长安难民学校”、“洛阳难民学校”等多处。)毕业后报名支援新疆建设,到迪化(乌鲁木齐)支边,以后就留在那里工作。(八)分流外县安置滞留在渑池县里的难民实在是太多了,短时间里根本消化不了,政府赈济机构在万寿村将难民登记造册,分流到周边的新安、宜阳、洛宁(那时叫永宁)陕县、灵宝、阌乡各县。难民出发的时候,还派当兵的护送,为的是保证难民人身安全。到当地联保处后,再分到各保甲,要求每五户当地人接受一户难民,按月供养粮食,并且不能歧视难民更不能欺负难民,确实是一个好办法。可惜,到了第二年,河南全省遭灾,先是旱灾,接着是蝗灾。当地人的吃饭都成了问题,也就顾不上供养难民,难民的生活还是丝毫没有办法。(九)西出潼关逃生为了分流难民,渑池县火车站还免费运送难民到陕西去,说是越往西越好。但难民太多,一时运送不了,为了早日离开渑池,有些人就冒险爬到火车顶上往西去,更有的难民把自己和家人用绳子捆起来吊到火车两边,为的是早早逃到陕西。这办法无异于拿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开玩笑,但那确实是真的,是万般无奈的下下之策。万恶的日本强盗,在山西平陆县到芮城县的黄河沿线架设许多门大炮,见到火车就瞄准开炮。因从陕州会兴镇(现三门峡市)往西到潼关这一段火车路大部分在黄河边上,和一河之隔的山西直线距离非常近。于是,许多运送难民的火车常被击中,无论车厢内还是车厢外的人都被炸得血肉横飞惨不忍睹。那时把坐火车过潼关叫做 “闯关”。夏县祁家河乡横口村张香莲的爷爷、奶奶、二叔和小姑妈一家四口坐在火车顶上,一路不知道闯过多了少关口,就在最后一关,眼看火车前半部分已经进入潼关隧道,只要几秒钟时间,闯过去就安全了,可就在此时,山西风陵渡的日军开炮击中了这列车,张香莲爷爷一家四口全被炸死,同时被炸死的还有张香莲本家另一位爷爷两口和同村姓刘的一家三口。解放后家里人再到潼关寻找亲人尸骨,时过境迁,只捧回来一包当地的泥土权作自己的亲人安葬。这次挨炸的还有七泉村杨泮女一家,她和哥哥嫂嫂还有四岁的侄子,一家四口往陕西去,也是坐在火车顶上。日寇炮击过后,她的哥嫂和侄子全部遇难,仅杨泮女一人幸免,此人以后流落到陕西渭南市安家,1970年去世。夏县祁家河乡横口村的刘治法一家也是同样遭遇。逃到陕西的难民中许多人响应政府号召,自愿到大西北去支援边疆建设,时至今日,夏县祁家河乡交泉村的祁周太一家、祁石管一家仍然住在新疆的沙窝,祁家坡村祁家玉叔父一家还在哈密住着。有人从陕西出发继续向西到达甘肃、青海。甚至还有人辗转流落到云南。直到文化大革命年月才找到家。夏县祁家河乡庙坪村的文东朝一家,逃到陕西后,伯父病故,伯母和堂弟不知怎么辗转流落到云南某地,直到文化大革命中,因为历史不清才找到老家的。庙坪村的文全朵流落到兰州,也是解放后费了好大劲才找到家里人的。
(十)难民种种不幸夏县祁家河乡侯家山村的张年才,出门逃难时一家7口人,最小的弟弟被母亲捂死在山坡上,二弟病死到小羊河舍饭场。剩下的五口人再逃到陕西麟游县山里开荒。父亲病死到那里,母亲改嫁他人,姐姐和哥哥领着他沿着火车道跑到宝鸡。姐姐在那里嫁给一个逃兵,此人的老家在河南省汝南县,日本投降后姐姐随人家去了汝南,张年才和哥哥又沿着川陕公路继续向南跑,一直走到甘肃和四川交界的两当县。在外边跑了9年,回来时仅剩下兄弟两个。
夏县祁家河乡杨家山村的王学博,老家在河南鲁山县,中原大战时,一家人才到山西安家,为的是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中条山沦陷后,一家人逃过黄河,大伯一个人返回鲁山老家,他跟着家里人到渑池县几个地方吃舍饭。后来混到火车上倒贩纸烟,再后来竟然利用火车倒贩起小麦来。他爬火车到陕西兴平县产麦区搞来两口袋麦子,捆到车箱底下的钢板上,再把自己也捆到钢板上。一路颠簸来到渑池县出售,虽然能赚取一点差价,却吃尽了苦头。平陆县曹川镇马坪村的赵勤俭,随难民大军辗转逃到潼关,大热天露宿在野地里,被风陵渡日军打来的炮弹炸断一条腿,伤好后又流落到宝鸡城里要饭,解放后才回到家里。大多数人家离开渑池县往西边逃,可平陆县曹川村的李天来一家却是往东逃。他们漫无目的的逃到郑州、又往南到信阳,到哪儿都无法安身,就又返回来到汜水城里。这里也有舍饭场,可这里是灾区,舍饭是供遭灾的人吃,没办法一家人又转回到渑池县,最后才回到老家。
有人说陕西麟游县山里土地特别肥沃,种啥收啥。是个好地方。难民有许多就去了那里。这地方也真好,真的种什么都收,只是一样,这里的水有毛病,大人吃了还不大要紧,孩子吃了会得大骨节病,个子长不高,手脚会变成畸形,走路一瘸一拐的。祁家河乡西北庄村的段豫秦、赵乱平、七泉村的杨秦生就是这样,段豫秦的病最厉害,个子只有一米多点。现在这几个人都还在世。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中条山难民所受的苦难真是诉说不完。 “历史,对于旁观者是一段故事,对于亲历者则是感受和忧伤。”时间过去了七十四年,如今,那些亲身经历过苦难的人已经不多了。但我们不能忘了前辈人所受的苦难,我们更应该记住造成这些苦难的根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不应该忘记这段历史,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当然我们并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我们只是不希望历史的悲剧重演。今天的年轻人更应该记住“落后就要挨打”这沉痛的历史教训,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放眼未来,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更强大,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关于渑池县舍饭场情况的调查提起舍饭场,当年中条山逃到河南的难民都很熟悉,但渑池县附近到底有多少舍饭场,都有谁在哪些舍饭场吃过舍饭,至今谁也说不清楚。因为舍饭场的开设不是同一时间,关闭也不是同一时间。已经过去了70多年,当年吃过舍饭的人大多已作故,现在仍然健在的七八十岁以至九十岁的老人,当年吃舍饭时还是一个孩子,他们只记得在几个地方吃过舍饭,要具体说出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吃舍饭,谁也记不清楚。现在就手头能找到的资料结合老人们的回忆简述如下。中条山难民逃到河南渑池接受救助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政府赈济机构发放的钱物,地点是在万寿村中间侯景周的家的大院里。(许多人说是在万寿寺,其实有误,万寿村外有一寺院叫万寿寺,时间久了,可能对万寿寺印象深一点。)赈济机构在侯家院子里设有办事处(西阳坡村也有登记难民的办事人员)。先把赈济钱物发到流亡在渑池县的平陆、夏县、垣曲三县县政府办事人员手里,再由各县办事人员登记本县难民,按人头发放给难民。当时的法币(中央票)还没有贬值,每人每次领取两块钱,可以吃几天饭。有些夏县难民当时就说,垣曲县的难民领取的救济款不但次数多,而且每次每人领取的数量也多,可能是垣曲县的办事人员本事大。救济机构不但发放现钱,还发过旧衣服,(好像是队伍上退下来的)。快到冬天了,还给到场的每个孩子发了半斤棉花做棉衣。另一次给难民发了两条用过的盐布袋,说是把盐渍洗干净可以做衣服。另一种接受救助方式是吃舍饭。舍饭场的粮食来源有三个渠道。一个是当地富户捐助的。如家在新安县铁门镇,曾任过陕西靖国军副司令的张钫(字伯英,辛亥革命元老,和孙中山关系密切,于右任任陕西靖国军司令时,张任副司令。解放后担任过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66年逝于北京。)自己曾出资舍饭,难民刚过黄河在黄楝树等地吃的舍饭,就是张伯英先生施舍的。他还动员当地富户拿出粮食舍饭。舍饭场粮食来源的第二个渠道是赈济机构发放的。流亡到渑池县的平陆、夏县、垣曲县政府工作人员,眼见自己县的难民大批流落到渑池县,无衣无食,饥寒交迫。就报请上级赈济机构拨来部分粮食开粥场舍饭。舍饭场粮食来源的第三个渠道是当地驻军节省的军粮。曾参加中条山战役的国民革命第十七军,其队伍在中条山被日军打散。高桂滋军长本人在当地群众掩护下脱离险境(高桂滋,字培五1891——1959,陕西定边人,原是榆林胡景翼部下,与杨虎城是朋友关系。曾任第十七军军长,参加过中条山会战,解放后任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抗美援朝时,捐献飞机一架,1959年病逝于北京),从乡宁、吉县渡过黄河到陕北宜川,以后重新整理队伍,驻扎在河南渑池、新安一带把守河防。看到中条山难民拖儿带女,饥寒交迫的样子,为报答中条山人的救命之恩,就命令所属部队,每人每天节省出二两口粮,开场舍饭。并且邀请难民里有办事能力,处事公道的人管理舍饭场。部队还派人到每个舍饭场监督,以保证每一粒粮食都用于难民。难民后来吃的麦糁子粥就是军粮。有资料说,部队每月供舍饭场5万斤粮食,部队在渑池城外曾开舍饭场十余处。当时就有人给高桂滋送去感恩匾一块,还有颂词。中条山难民到底有多少,这数字不要说已经过去了74年,即使在当时,恐怕也难以搞清楚。我们现在所说的中条山难民是指平陆县坡底乡以东,垣曲县旧县城以西这一大片区域。尽管范围比较大,但都是山区,人口不是很稠密。再说当时各县的总人口比起现在来要少得多。例如垣曲全县当时不到十万口人,平陆全县当时也不足十万口人。夏县祁家河一带,逃往河南的仅几个村子。有些村里还不是全部,只有一部分群众逃往河南。所以估计逃到渑池县的难民大约应该在一万人以上,但绝不会超过两万。渑池县到底有那些舍饭场?现在的夏县祁家河乡各村和垣曲县五福涧附近的人刚过黄河,大都是在白羊山附近的“黄楝树下”杨受益、杨治水和五福涧的陈绍廷几个人管事。垣曲县流亡政府派一人前来监管。这时的粥场无论大人、孩子都叫喝。每天是不稀不稠的小米粥。难民小米粥形容是“喝着稠,挑着流”意思是不能用筷子挑。几个月后粥场停办。1942年冬天,十七军在渑池县城外的小羊河开舍饭场,管事的仍然是杨受益、杨治水,垣曲县流亡政府仍然派一位监管,部队也派有代表监管。这时粥场就只管老人和儿童喝粥,大人不让喝。粥场磨麦糁子的,洗萝卜的都是夏县祁家河人。据难民回忆,这个舍饭场规模较大,有几口大铁锅熬稀饭,有四个人专门洗菜,四个人磨麦糁子。这个舍饭场存在的时间也比较长。在这里喝粥的除夏县、垣曲难民外还有平陆难民。像郭家原的郭成规(其祖父是郭振华、父亲叫郭海),就是在这里吃舍饭才认识了七泉村的杨盛朵并结了婚。流亡在渑池的运城专员公署专员关民权也参加了他们的婚礼。杨盛朵现在住在平陆县城里。渑池城外不远处的“车沟”(又叫马口)(杨圣清家、杨景致家)好像马口的舍饭场开的迟,1943年还开着,直到十七军撤回陕西,没人供粮食了,舍饭场才停办。渑池县小西关也有舍饭场,难民回忆是在1943年前后开设的。阳光沟也开过舍饭场,夏县东北庄村的郭发喜一家刚过去黄河,就住在阳光沟,吃过舍饭。不过这个舍饭场时间不长就关了。阳光沟村还有十七军办的难民学校,由高军长的太太亲自教孩子们。十七军还有一个剧团,也招收了不少难童,像夏县祁家河乡西北庄村的段金成、段毛女、段憨女,庙坪村的文三娥等人就加入了剧团。(沟堡观也开过舍饭场,夏县西北庄的段宗汉和垣曲县五福涧人张作平等人管理,吃的人主要是垣曲县人和夏县人。这个舍饭场开的时间较长,很多难民都回忆在那里吃舍饭。陈村有舍饭场,(1941年夏天开的)平陆县曹川一带人在这里吃舍饭。段村(后段村)也有舍饭场,平陆曹川人有人在这里吃舍饭。泉沟的刘延时是管理者之一,杨仁义也到这里管过。小南庄也有舍饭场,也是平陆曹川人吃的。以上三个舍饭场开设时间都很短。万寿村不但有赈济机构的办事处,也有舍饭场,平陆人陆根治一家在这里吃过。坡头街是垣曲县、夏县难民最先到的地方,这里设有赈济机构的办事处,或者是办事人员临时登记难民的处,但自始至终没有舍饭场。难民在这里登记后,发一个证明,然后凭证明到别处吃舍饭或者领钱物。渑池县东边有一个村子叫白良沟,一有一个舍饭场,这里过黄河的都是垣曲县安窝、河堤一带人。这里的舍饭场开的时间很短。以上作者均为山西难民感恩团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抗战胜利七十周年诗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