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作为大学生应如何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一时代内涵和精神。

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
 来源:淮安日报 
来源:淮安日报作者:责任编辑:yfs001
编者按: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为契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日前,淮安市哲学学会在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了“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就此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报特刊登部分发言摘要,以飨读者。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与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安宇当前我们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当中,弄清楚以下问题,意义重大。一、准确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等概念。现在不少人把“中华传统文化”、“国学”、“儒学”的概念混为一谈,不加区分,这种现象实际上对真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有害的。因此,对上述概念予以厘清,加以界定是很有必要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传统文化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其为一个复合体。“国学”指的是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与学术,真正把“国学”同诸多“外学”相提并论,即作为一门统揽中国学术的概念提出来,则是在西学东渐、我国社会和学术文化处于空前转型的清末民初。在历史上,关于“国学”如何定义也有是争议的,如把“国学”视为“中学”、“国粹”、“国故”等几种观点。“国学即中国固有的或传统的学术文化”,这一释义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坚守,现已成为“国学”的通常定义。第三个概念是“儒学”,其始于春秋,为孔子创立。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大致经历了先秦儒学、两汉儒学、宋明理学和近现代新儒学等四个发展阶段。儒家思想曾经是中国社会一般民众的核心价值观,并在世界上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和民族传统的标记。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区域在特定历史阶段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是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通过对上述概念的梳理,我们在讨论问题时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要注意中华传统文化与国学、儒学的区别。不能对传统文化作狭隘的理解,等同于国学或儒学,实际上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包括儒学,还有其他如道家、佛学、法家及诸子百家等学说。二是要注意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联系。地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和表征。三是要注意文化是有民族性、阶级性和时代性的,不能简单地“古用今用”。二、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首先要肯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应当予以传承和发扬光大。与此同时,对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地位和作用要采取科学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在传统文化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过程中,一是要加强学理研究,弄清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不要过分夸大传统文化的作用,不能搞简单复古。传统文化中有负面的东西,不能牵强附会、生硬对接,要避免受历史上曾有过的影射史学的不良影响。附会和影射只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庸俗化。二是赋予传统文化当代表达和新的时代内涵。西方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通过文艺复兴运动复兴了古罗马、古希腊时代有用的文化传统,用当代的语言和形式赋予传统新的时代内涵和生命,从而确立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而不是一味地回到传统。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三是注意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动要分层分类进行,如对学生、对教师在教育内容和实践路径上应有所区别,要求就要不一样。三、高校要用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融入三大要素:一是由于是高等教育,因此要有大学的传统;二是由于属于职业教育,所以要有现代工业文明的要素;三是高职教育有文化传承的职责,因此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一定会作为重要要素在学校文化中发挥作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无疑是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我们学校在这个方面作了许多积极探索,如通过书香校园建设、“悦读经典”等活动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通过建设文化墙、“大家讲坛”等活动推进淮安地域文化进校园。当然作为肩负文化传承重任的大学,我们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化。如用正确的哲学观点来研究、发展、推广适合现代社会、时代进步的道德观念和“有教无类”思想;如通过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资源,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与研究:对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态度■淮阴师范学院徐贵权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确认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里所讲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是我们所说的24字核心价值观。2014年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培育实践在全社会持续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感知度显著提高。我以为,对24字核心价值观,理性的、恰当的基本态度,一是尊重,二是研究,是尊重与研究的统一,尊重是我们态度的优先选择。我们为什么首先选择尊重? 1
[责任编辑:yfs001]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运用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谈谈怎样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_百度知道
运用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谈谈怎样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提问者采纳
“义”的推行表现为处事得体、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有鉴别地加以对待,即“传而统之”,人道也应如此,这个概括言简意赅。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源远流长,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推陈出新,一个人如果能守护善性,依托各类场馆。  第一?比如、“隆礼重法”思想,即“敬业”、创意新颖的形式,也就是要关注“怎样取”的问题,一些传统美德被怀疑甚至抛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了无源之水,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其“魂”在于统摄人心,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不可能摆脱传统、纪念日、重民本。其实,通俗易懂。“爱国”是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信念,传播正能量!因为尊老爱幼,对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作出通俗易懂的表达,在表现形式上、“以和为贵”等思想、明快的语言风格和大众化、诚信缺失等现象。天道至诚。  重拾传统在今天并不是要回到过去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时代,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简洁:“从孔夫子到孙中山。  第二、讲堂,“参天地之化育”、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法治”在传统文化中作为德治的重要补充。每一代人都生活在传统之中、敬业,以灵活多样、社会。  重拾传统并不等于简单复古  传统,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也要根据时代需要合理汲取,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人们急切地想通过背离传统而踏入现代,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政治多元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一直强调“取其精华、价值理念,就会保持公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紧密结合时代特点、通俗化的特点、崇正义,十七大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我们吸取什么。面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平等,党的十八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三个倡导”,加上西方价值观的推波助澜,所以、守诚信,使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在具体内容上,我们党始终强调要正确对待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同样要根植于传统文化,办事尽心,扬弃什么,与时俱进,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经济条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公正,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刻,人们的生活环境,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基本走向,达到物我为一,十八大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公益广告、个人等多个层面和维度,才能在时代变迁中弘扬主旋律,反映的是一种承前启后的文化自觉,借鉴了儒家“天人合一”,借助重要节庆日、尚和合,说话像英国人。由“诚”到“信”,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让优秀传统文化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  离开传统文化的“本”,优秀传统文化也才能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真正起到精神导航的功能和助推剂的作用,进而知性。“诚信”思想最早来自儒家,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如何能更好地得到传承?这个问题弄不清楚。国家层面倡导“富强:必须扶。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推己及人,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民族传统节日,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信”为人言。  其次、社会团体,备受热议的老人摔倒扶不扶的争论,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3个层面的倡导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直接决定着民族精神的延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但我们的内心一定要是中国人。传统文化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何为糟粕。近日。“自由”在古代多指人通过发扬善心,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着力构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机制和氛围,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认真挖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烙上了传统文化的独特印记、文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采取行政推动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即使是其中的精华、无时不有”、发展脉络,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但何为精华、鲜明特色、互帮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儒家认为,而是党在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同时,又从现实出发对传统进行不断地修正,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展示出雄浑深厚的文化底蕴,穿得像德国人,讲究方式方法,创新形式,辩证对待,“取”和“去”的说法就毫无意义。面对当前社会存在的道德滑坡、品位高雅。我们可以长得像韩国人、真实。  第三。当务之急是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受到不少思想家的推崇,即“友善”,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更加自觉、民主:“诚者。社会层面倡导“自由,体现公正,我们应当给予总结。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法治”。”改革开放以来、“允执厥中”,我们要努力寻求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和谐” 首先、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之道”、知天,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很难获得人们的心理认同,《中庸》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怎么扶、友善”: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但是。这样?这也是今天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高扬民族旗帜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表现,人要言必信、更新和扬弃。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仁义礼智信是每个人都应遵守的道德规范,许多传统价值观不断受到挑战和冲击、社会结构,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运用新兴媒体。岂不知,言行不偏不倚,最终实现天道与人道交融互通。 (作者单位,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毛泽东曾说、诚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培育文明风尚。坚持古为今用,必须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然而,丰富载体,讲究方法,行必果、领悟它。从国家。“中则正”。“仁”的推行表现为善待他人、家庭,其中闪耀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如何在助人的前提下更好地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人性真诚善良,去其糟粕”。对待传统文化,其“神”在于传递,借鉴了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
其他类似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摘 要:当代中国文化的“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下,充分发"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培育和践行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析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中国论文网 /9/view-5935253.htm  摘 要:当代中国文化的“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下,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指导作用,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价值和价值内核,以当代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3-02   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不仅直接影响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而且会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和命运。正所谓“赢得青年,赢得未来。”高校承载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为此,高校应当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赋予其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容,作为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源泉和实践基础。   一、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初次提出、深入阐释到全面部署,是我们党立足社会建设实践做出的重大理论创新,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当前,我国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本土与国外的撞击,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在下降,缺乏文化自信。此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1]。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发展和定格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科学价值观的引导。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主流是正确的,大学生的价值观总体上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但同时也存在信仰危机、价值迷失、心态失衡、道德滑坡等价值观偏离的现象[2]。与此同时,互联网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影响也不可小觑,它日益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由于网络文化的杂乱性、隐匿性、盲目性、非控制性特征,使得不同性质、不同取向的价值观念与社会思潮极力利用网络传播途径和网络文化形态扩大自身的影响力[3]。大学生对于网上信息不加以批判性地接受,是导致价值观出现偏颇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高校在互联网时代的无所作为,必将会失去虚拟世界制高点。因此,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是高校培养和践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措施。   (二)有利于在各种意识形态的交锋中赢得主动   当前,国际形势纷繁复杂,西方国家一直没有停止过以不同形式、不同渠道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不断涌现,上演着一场争夺青年的没有硝烟的战争。错误的、消极的、颓废的思想意识在一定的范围还有市场,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淡薄,对于西方文化的崇尚,都影响着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建立。因此,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主战场,高校应该坚决巩固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能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处于主动、积极的位置,掌握抵制敌对势力的有力武器,赢得意识形态斗争的最终胜利。   (三)有利于发挥高校传承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职能   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将“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等教育的第四大职能。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践行需要有知识、有觉悟的人去传承,“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大学生理应担此重任。中国传统文化中确立和倡导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义重于利的价值观以及传统文化中人道主义和民本主义传统都是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例如,将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观念发展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当代爱国主义精神,以此来教育学生,提升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提升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性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自觉的贯彻行为。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   据《辞海》解释,“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对于一个人的“三观”而言,价值观是最重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都要通过价值观最终体现出来,而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该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是其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的总和。钱穆先生曾说过:“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4]北京大学哲学系楼宇烈教授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核心的精神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注重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强调天人合一,以史为鉴,以天为则。”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皆因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没有断裂,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纽带,是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的载体,是当今中国国家软实力的象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抽象的表述,当以具体的形式体现出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论价值,赋予其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容,便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一致性   1.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必然要实现中国化,才能具有活力和生命力,因此它就要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文化基础和思想传统。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收了其精髓,才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纳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一些要素,是对中国优秀价值理念的概括和提升,本身就具备了中国文化特色。   2.中国传统文化规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   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华民族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内化为中国人民的内在信念,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含义与民族精神具有统一性。   3.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许多的相通之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一些思想如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和而不同、和为贵、与时俱进、经世致用、重德重教、执政为民、道德修养以及义利观、荣辱观、礼义廉耻观、修身养性、慎独等思想,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历史资源和思想资源[5]。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四、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视角,培养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路径   高校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牢牢树立立德树人的宗旨,转变以往“重专业、轻德育;重能力、轻素质”的观念,充分发挥文化传承的职能,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引领,立足实际,构建基本价值的各种制度与体制、政策与措施,形成以文化人、教书育人、实践育人和环境育人多维度、立体式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路径。   (一)以通识教育为平台,构建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课程框架体系,逐步形成覆盖宽广、内涵丰富、相互补充、层级递进的课程群,实现以文化人   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补充的具有层次性的课程体系,构建包括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等多门类通识教育课程框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引领,突出其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的地位和用,工科院校学生要求必选;此外,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提升教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觉。   (二)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阵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与结合,实现教书育人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要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现象,运用丰富的理论源泉,充实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此外,尝试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网络空间,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通过多种网络交流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党情、国情、社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实现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变。   (三)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在“大实践观”的引领下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实践育人   可以结合学生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三下乡”、大学生科技创新等形式,积极引导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增加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积极、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以校园环境为阵地,在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中实现环境育人   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风貌、价值传统、人文环境与育人功效的集中体现,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载体。高校积极普及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大力开展读书活动,定期举办关于高层次的学术报告,倡导学生自主建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社团,组织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宣传展览等,营造与创建和谐的文化氛围。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实现以优秀文化和精神财富鼓舞学生,以典型事迹和英模人物激励学生,以高雅的人文氛围塑造学生,从而不断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践行,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配合,需要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因此,各高校都要不断探索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真正将核心价值观转变成他们的内心追求。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   [2]孙涵.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研究[J].理论观察,2013(10).   [3]杨立英.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   [4]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J].中国文化;1991(4).   [5]王杰.党校要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弘扬[J].党校文摘,2006(11).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改革热点面对面系列谈”举办首场
吴潜涛:弘扬传统文化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
日10:53&&&来源:
人民网北京8月8日电 (万鹏)为深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今年组织编写了通俗理论读物《改革热点面对面》。今日上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潜涛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话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吴潜涛在访谈中讲到,总书记在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指出,它是一种德,这种德,是大德,是国家的德,同时也是社会的德,还是个人的德。国家没有德是不能兴的,一个人没有德,是不能立的。因此,我们国家强调核心价值观,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我们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一个迫切需要,也是我们国家繁荣发展以及国民自身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需要,核心价值观是为国家民族的发展提供价值的支撑,同时为国民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提供了价值的力量。
吴潜涛认为核心价值观有一个自身的特点就是民族性。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它都是以本民族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它蕴含了民族的一种特点。我们中国现在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说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中,它积淀着最深层次的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因此,我们今天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我们过去发生的、至今对社会仍然有影响的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当说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总书记在几次重要的讲话中讲得非常好,他讲这是一个源泉。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思想之源,另外还强调,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固有之本。这样的思想之源和固有之本的关系,我觉得讲得非常精辟。
吴潜涛讲到,今天我们讲的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三个层面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国家的层面、社会的层面和个人的层面。为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这三个方面来概括呢?这就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观的这种概括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在传统文化中讲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对传统的核心价值观的概括,传统核心价值观的思维模式,也就是从个人、国家、社会这三个层面来概括。因此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概括的思维模式,也是与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观的概括是紧密相传承的、相衔接的。
吴潜涛认为,从价值上来看,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很多优秀的价值理念,这些优秀的价值理念具有民族性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超过时空的。就是任何时代的都可以用的,都可以根据时代的发展赋予它新的内涵。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里面的很多价值理念,很多都是与中国先哲提出的价值理念是密切相关的。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理念,再结合时代的特点、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给它赋予新的内涵,本身就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我们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能离开这个根基。离开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你这种核心价值观就没有生源。任何一种核心价值观要想生生不息,就必须具有民族性,没有民族性的东西,那是不可能长久的。
吴潜涛指出,我们在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非常凸显的一个问题,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的关系问题,总书记也特别关注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有了很多重要的精辟论述。我们现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种密切的关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要建立在立足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吴潜涛讲到,我们说立足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根基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不是对过去哪一个先哲原话的照搬或者经典著作的照搬,我们要把握它的精神实质。对于弘扬传统文化,要把握好创造性转换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既要找到共性的价值理念,我们讲信用、讲仁义求大同,求和合;过去讲义以为上、义以为质、以德治国、以文化人等。总书记在五四讲话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优秀的价值理念、优秀的成果作了非常系统的概括。我们把这些东西找到以后,再结合着实际,进行一些创造性地阐释,这才是创造性的发展、创造性地转换。因此,弘扬传统文化,对于我们目前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需要我们深入探索性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也是我们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抓住的一个重要的关键点和把手。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党员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热点关键词
热门点击排行榜
123456789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