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无题诗的风格的【无题】的诗句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和李商隐《无题》诗的比较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和李商隐《无题》诗的比较研究
【摘要】: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无题诗是李商隐在唐代诗歌艺术上的代表作,在诗里常以自己的感怀和心境作为真实的思想内涵,表达身世之悲和处境的凄楚,深刻细腻而地表现了晚唐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感情波动和心理特征。莎士比亚是16世纪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文艺复兴”的时代成就了莎士比亚,让他获得了戏剧上的最高成就,他的十四行诗也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李商隐和莎士比亚之间存在着时空、国别、文化、社会背景上的差异,但他们之间在很多方面可以进行平行比较研究。
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的诗歌的思想内容积极向上,语言清新优美,富有表现力,给人启迪。晚唐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审美特质,也深刻地影响了李商隐创作的风格,他从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之中体悟到的真情实感,委婉曲折地抒发在《无题》诗中。
诗歌就其“真善美”来说是统一的。李商隐的“真”体现在他对儒家传统诗教守则和他个人性格的执着真挚上;莎士比亚的“真”与他所受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有关,代表着真实与忠贞。李商隐的“善“融于诗歌的“纯净”之中,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他的诗篇纯净高雅,不流于艳亵,;莎士比亚的“善”包含在他与朋友深厚友谊和他对朋友高尚品德的歌颂里。两个人的诗作无疑都是美的,区别是李商隐是一种悲剧之美,不仅写了爱情的间阻的痛苦,同时也慨叹自身命运的凄凉;而莎士比亚则高歌“生命之美”,是一种对永恒和光明的追求。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和李商隐的《无题》是都涵盖了很多的自然意象,虽然中外的语言不同,诗人的生存背景不同,甚至在时间上都没有任何交集,但两位诗人在自然意象的运用和把握上还是有着相似之处。以中西文化的源头为起点,即“天人合一”和“主客相分”中西哲学理论,来探求这些相似的“自然意象”背后的本质区别和根本原因。两种诗体在诗篇结构上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虽然英语和汉语是不同的语言,在表现形式上也有很大的差异,英语使用形合的衔接手段,汉语使用意合的衔接手段,但在整个诗篇结构的语义连贯方面呈现出了很多的相似性,都采取了“起承转合”的诗篇模式。
莎士比亚诗歌的创新基于对传统十四行诗继承,并赋予个人的特色和当时的时代精神。李商隐则独辟蹊径,选择创写《无题》诗,这更适合他含蓄阴柔、欲说还休的朦胧诗风,他将这种朦胧含蓄之美推向了极致。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分类号】:I0-03;I106【目录】:
中文摘要4-5
英文摘要5-8
(一) 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8-15
(二) 研究方法和意义15-16
(三) 研究范围的限定16-17
第一章 两位诗人生存背景的比较17-22
一、莎士比亚的生存背景17-19
二、李商隐的生存背景19-22
第二章 “真善美”主题的比较22-34
一、真22-26
二、善26-29
三、美29-34
第三章 从中西文化的源头出发,进行“自然意象”的比较34-44
一、自然意象的比较34-42
二、从“天人合一”和“主客之分”角度寻找比较的可能性42-44
第四章 诗篇结构的比较44-47
第五章 诗歌创新方面的比较47-50
一、莎士比亚对十四行诗的创新47-48
二、李商隐对于传统爱情诗的创新48-50
参考文献52-55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汾;;[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年02期
王改娣;;[J];外国文学;2006年02期
范冬梅;;[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曹明伦;;[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罗益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罗益民;[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舒奇志;[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林继中;[J];中州学刊;1999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崇琛;;[J];蒲松龄研究;2008年03期
华泉坤;[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鲍恒;[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龙明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宛小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曹小云;;[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郑韬;;[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陈逢丹;;[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徐海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王婉婉;;[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蒋祈楠;;[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王惠萍;;[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杨超;;[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蒋春生;;[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熊辉;;[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陶世龙;李鄂荣;;[A];地质学史论丛(4)[C];2002年
林文才;;[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梁青;;[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陈满铭;;[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朱燕秋;;[A];贵州省外语学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施佳胜;[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王厚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史兵;[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李鸿雁;[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赵爱华;[D];南开大学;2010年
宋新娟;[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肖曼琼;[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陈莉莎;[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彭伟;[D];吉林大学;2011年
李明华;[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传宝;[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王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张博;[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杨巧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周锡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朱姗姗;[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彭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杨媛;[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付莹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龚莹莹;[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修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黄宗英;[J];国外文学;1994年04期
聂珍钊;;[J];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02期
王忠祥;;[J];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02期
罗益民;[J];中国翻译;2004年03期
陈尚真;[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归鸿;;[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邓韶玉;[J];中国图书评论;1988年04期
吴调公;;[J];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02期
陈世作;黄云岩;;[J];泉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李秀琴;;[J];文史知识;2002年09期
朱富铭;[J];领导之友;2004年06期
张放;;[J];名作欣赏;2008年03期
李殿奎;;[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董乃斌;;[J];阴山学刊;1989年03期
高尔太;;[J];读书;198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余恕诚;;[A];中国李白研究(1997年集)[C];1997年
李鄂荣;;[A];地质学史论丛(4)[C];2002年
刘重来;;[A];百家谈养生[C];2009年
梁晓景;;[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后毅;[N];新闻出版报;2000年
姚建斌;[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王小宁;[N];人民政协报;2002年
李静;[N];中华读书报;2007年
魏小毛;[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
汪梦川;[N];光明日报;2007年
陈旭照;[N];洛阳日报;2006年
丁放;[N];光明日报;2005年
刘红路;[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胡传志;[N];人民政协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许琰;[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徐美秋;[D];复旦大学;2009年
张自华;[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宫洪涛;[D];暨南大学;2010年
段莉萍;[D];四川大学;2004年
曾艳红;[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朱建光;[D];西北大学;2013年
颜文武;[D];暨南大学;2010年
张一南;[D];北京大学;2011年
葛红;[D];西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鹏飞;[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周俊海;[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段雅楠;[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孟祥君;[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胡怡晴;[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张思宁;[D];青海师范大学;2013年
罗桢婷;[D];北京大学;2011年
杨宏婧;[D];延边大学;2011年
杜可可;[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李奇珊;[D];浙江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李商隐诗词鉴赏李商隐的诗
许多经典李商隐的诗流传至今,李商隐的诗专题收录了关于李商隐的古诗,以及李商隐的诗句的注…
《凉思》是写诗人初秋夜晚的一段愁绪。“凉思”一题,语意双关:既指“思”由“凉”生,也意…
《杂曲歌辞?无愁果有愁曲》是唐朝诗人李商隐所作诗词之一。李商隐的诗歌有广泛的师承。他悲怆哀怨的情思和香草美人的寄托手法源于屈原,他诗歌意旨的遥深、归趣难求的风格与阮籍有相通之处。
李商隐诗歌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言律绝。他是继杜甫之后,唐代七律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他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
想象为有如天宫白玉堂前飘拂下垂的帷幕,又象是从天空这张碧牙床上翻卷下来的簟席。帷幕、簟席都是织纹细密而质地轻软的物件,用它们作比拟,既体现出细雨的密致形状,也描画了细雨随风飘洒的轻灵姿态。
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正是本诗的特色。全诗精致伤感,蕴含深厚。
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有人认为夕阳是嗟老伤穷、残光末路之感叹;也有人认为此为诗人热爱生命、执着人间而心光不灭,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杜工部蜀中离席》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乃诗人于宣宗大中六年时所写,当时李商隐要离开成都,返回梓州,于是在饯别宴席上写下此诗。诗歌描绘了战乱时候与朋友惜别的感伤……
《献寄旧府开封公》是唐朝著名文学家李商隐的代表作品之一。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一帜,在于他心灵善感,一往情深,用很多作来表现晚唐士人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爱情的执著,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
生气。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诗的尾联,采用反问递进句式加强语气,结束全诗。“此情 ”总揽所抒之情,“ 成追忆”则与“思华年”呼应。可待即岂待,说明这令人惆怅伤感的“此情”,早已迷惘难遣,此时当更令人难以承受。
《浑河中》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此诗赞颂浑{,不仅突出其复京卫城的大功,并且赞颂其忠谨谦慎的品德,虽系咏史之作,但抚今追昔,蕴含有现实的感概。
李商隐的诗具有丰富的语言艺术魅力,即是那些咏史、吊古之作,也往往写得奇绝、瑰丽、深远。爱情诗也写得缠绵悱恻,哀艳动人。其诗有鲜明独特的风格,在晚唐独树一帜。
本诗表达了诗人的离别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后辈的情真意切。诗中最后两句名句,将冬郎及其父亲畏之比作凤凰。丹山相传是产凤凰的地方,其上多梧桐。桐花盛开,凤凰偕鸣,其中雏凤鸣声清圆,更胜于老凤。
题目意思:韩冬郎:韩∶桑抢钌桃牧螅ㄇ准遥┖暗亩樱峭硖拼笥忻氖耍傲腔簿谩笔撬氖洹@铣桑褐付伤淠晟伲缋狭烦墒臁
此诗因蜀客而想到临邛,因临邛而想到文君,然而又不说文君,而说琴之“无情”,但读者总会读出作者之用心,实则在赞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之深。作者立意新奇,用词诡谲,读来令人叹止。
李商隐的诗
太平洋亲子网李商隐的诗专区为您提供全面的李商隐诗歌信息,包括李商隐的诗全集、李商隐简介、李商隐的诗有哪些、李商隐的爱情诗等资料。
李商隐的诗排行榜
联系编辑:吴佳子
联系邮箱:.cn
联系电话:020-8李商隐的《无题》全文是什么?
李商隐的《无题》全文是什么?
09-10-14 & 发布
无    题【李商隐】  
 之一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之二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之三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坐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多隐约、朦胧,表现含蓄、委婉,因此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对李商隐“无题诗”的评析也众说纷纭。比如这首“无题诗”,有人认为是政治诗,也有人认为是爱情诗。
2回答者: 翠芷凝烟 - 初级魔法师 三级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李商隐《无题》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无题(1)    体裁:【七律】 类别:【闺情】   (一)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1  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  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  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  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涸干。  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  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  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  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   译文2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乌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从这里去没有多远,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题解  就诗而论,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然而历来颇多认为或许有人事关系上的隐托。起句两个“难”字,点出了聚首不易,别离更难之情,感情绵邈,语言多姿,落笔非凡。颔联以春蚕绛腊作比,十分精彩,既缠缅沉痛,又坚贞不渝。接着颈联写晓妆对镜,抚鬓自伤,是自计;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计人。相劝自我珍重,善加护惜,却又苦情密意,体贴入微,可谓千回百转,神情燕婉。最终末联写希望信使频传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终境逢生,别有洞天。春蚕两句,千秋佳绝。  简介  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缠绵委婉,咏叹忠贞爱情的诗篇。诗人情真意切而有含蓄蕴藉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体现了爱情的坚贞,意境新奇,诗味隽永,已成千古传诵的名句。  赏析  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  首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东风”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两个&难&字包含了不同的意义,前一个&难&是写当初两人相聚的不易,有过多少思念追求;后一个&难&字则写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和离别后双方所经受的情感煎熬,可见这对恋人的爱情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和辛酸。第二句则写伤别之人偏逢暮春。百花盛开凭借的是春风之力,而春风力竭,则群芳凋逝。花尚如此,人又能怎样呢?诗人在这里用暮春景象进一步表达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伤。   颔联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等皆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   颈联从诗人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想象出对方的相思之苦。上句是写出了年轻女子&晓妆对镜,抚鬓自伤&的形象,从中暗示出女方的思念和忧愁。“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亦即六朝诗人吴均所说“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和萧洗马子显古意六首》)的意思。但是,《无题》“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夜间的痛苦,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总之,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这种昼夜廻环、缠绵往复的感情,仍然表现着痛苦而执着的心曲。下句,“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直接写出年轻女子寒夜相思的悲凉情境,深夜沉吟,孤寂无伴,会感觉月光的刺骨清寒。细腻地描写对方的愁苦,可见诗人对女方的体贴入微,也就更加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深挚。   尾联,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这就是其内容。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诗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从李商隐以前的诗歌创作中发现相似的描写。在前人创作的薰陶和启发下,诗人有所继承和借鉴。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创造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把原来比较朴素的表现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动,用以反映更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已经脱去旧的形迹,成为新的创造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丰富的文学修养与他对于意境和表现手段的探索,是这首诗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  无题(2)  体裁:【五古】 类别:【未知】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无题(3)  体裁:【七律】 类别:【未知】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注解】:   1、画楼、桂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2、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3、送钩:也称藏钩。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4、分曹:分组。   5、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6、鼓:指更鼓。   7、应官:犹上班。   8、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韵译】:   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   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   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   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   策马赶到兰台,象随风飘转的蓬蒿。   【评析】:   ??所谓“无题”诗,历来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应属于寓言,有人认为都是赋本事   的。就李商隐的“无题”诗来看,似乎都是属于写艳情的,实有所指,只是不便说出   而巳。   ??此诗是追忆所遇见的艳情场景。先写筵会时地;接着写形体相隔,人情相通;再   写相遇的情意绵绵;最后写别后离恨。艳丽而不猥亵,情真而不痴癫。   【注释】:   送钩,古代宴会中的一种游戏,把钩在暗中传递,让人猜在谁手中,猜不中就罚酒。射覆,古代的一种游戏,在器皿下覆盖东西让人猜。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时李商隐任秘书省正字。   【赏析】  首联以曲折的笔墨写昨夜的欢聚。“昨夜星辰昨夜风”是时间:夜幕低垂,星光闪烁,凉风习习。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索绕着宁静浪漫的温馨气息。句中两个“昨夜”自对,回环往复,语气舒缓,有回肠荡气之概。“画楼西畔桂堂东”是地点:精美画楼的西畔,桂木厅堂的东边。诗人甚至没有写出明确的地点,仅以周围的环境来烘托。在这样美妙的时刻、旖旎的环境中发生了什么故事,诗人只是独自在心中回味,我们则不由自主为诗中展示的风情打动了。  颔联写今日的相思。诗人已与意中人分处两拨儿,“身无彩凤双飞翼”写怀想之切、相思之苦:恨自己身上没有五彩凤凰一样的双翅,可以飞到爱人身边。“心有灵犀一点通”写相知之深:彼此的心意却像灵异的犀牛角一样,息息相通。“身无”与“心有”,一外一内,一悲一喜,矛盾而奇妙地统一在一体,痛苦中有甜蜜,寂寞中有期待,相思的苦恼与心心相印的欣慰融合在一起,将那种深深相爱而又不能长相厮守的恋人的复杂微妙的心态刻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此联两句成为千古名句。  颈联“隔座送钩春酒暖,分营射覆蜡灯红”是写宴会上的热闹。这应该是诗人与佳人都参加过的一个聚会。宴席上,人们玩着隔座送钩、分组射覆的游戏,觥筹交错,灯红酒暖,其乐融融。昨日的欢声笑语还在耳畔回响,今日的宴席或许还在继续,但已经没有了诗人的身影。宴席的热烈衬托出诗人的寂寥,颇有“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凄凉。  尾联“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禽类转蓬”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奈:可叹我听到更鼓报晓之声就要去当差,在秘书省进进出出,好像蓬草随风飘舞。这句话应是解释离开佳人的原因,同时流露出对所任差事的厌倦,暗含身世飘零的感慨。  全诗以心理活动为出发点,诗人的感受细腻而真切,将一段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描绘得扑朔迷离而又入目三分。  无题二首(1)  (其一)  体裁:【七律】 类别:【未知】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元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注释】:   莫愁:泛指少女。典出梁萧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   【简析】:   第一首似写一位女性在怀思所爱。写深夜难眠还在缝制罗帐,回忆起当时偶遇的情景。及写渴望和惆怅的心情,期待着有机缘能再相遇。也可以从男性的角度作拟女方的解释。第二首,写少女醒后细品梦中的情景,必然若失,徒自伤感,并表示为了爱情甘愿受折磨,决心追求幸福。   李商隐的七律无题,艺术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无题诗的独特艺术风貌。这两首七律无题,内容都是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又都采取女主人公深夜追思往事的方式,因此,女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就构成了诗的主体。她的身世遭遇和爱情生活中某些具体情事就是通过追思回忆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来的。   第一首起联写女主人公深夜缝制罗帐。凤尾香罗,是一种织有凤纹的薄罗;碧文圆顶,指有青碧花纹的圆顶罗帐。李商隐写诗特别讲求暗示,即使是律诗的起联,也往往不愿意写得过于明显直遂,留下一些内容让读者去玩索体味。象这一联,就只写主人公在深夜做什么,而不点破这件事意味着什么,甚至连主人公的性别与身份都不作明确交代。我们通过“凤尾香罗”、“碧文圆顶”的字面和“夜深缝”的行动,可以推知主人公大概是一位幽居独处的闺中女子。罗帐,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被用作男女好合的象征。在寂寥的长夜中默默地缝制罗帐的女主人公,大概正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和对会合的深情期待中吧。 接下来是女主人公的一段回忆,内容是她和意中人一次偶然的相遇——“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对方驱车匆匆走过,自己因为羞涩,用团扇遮面,虽相见而未及通一语。从上下文描写的情况看,这次相遇不象是初次邂逅,而是“断无消息”之前的最后一次照面。否则,不可能有深夜缝制罗帐,期待会合的举动。正因为是最后一次未通言语的相遇,在长期得不到对方音讯的今天回忆往事,就越发感到失去那次机缘的可惜,而那次相遇的情景也就越加清晰而深刻地留在记忆中。所以这一联不只是描绘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中一个难忘的片断,而且曲折地表达了她在追思往事时那种惋惜、怅惘而又深情地加以回味的复杂心理。起联与颔联之间,在情节上有很大的跳跃,最后一次照面之前的许多情事(比如她和对方如何结识、相爱等)统统省略了。 颈联写别后的相思寂寥。和上联通过一个富于戏剧性的片断表现瞬间的情绪不同,这一联却是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概括地抒写一个较长时期中的生活和感情,具有更浓郁的抒情气氛和象征暗示色彩。两句是说,自从那次匆匆相遇之后,对方便绝无音讯。已经有多少次独自伴着逐渐黯淡下去的残灯度过寂寥的不眠之夜,眼下又是石榴花红的季节了。“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寸相思一寸灰”,那黯淡的残灯,不只是渲染了长夜寂寥的气氛,而且它本身就仿佛是女主人公相思无望情绪的外化与象征。石榴花红的季节,春天已经消逝了。在寂寞的期待中,石榴花红给她带来的也许是流光易逝、青春虚度的怅惘与伤感吧?“金烬暗”、“石榴红”,仿佛是不经意地点染景物,却寓含了丰富的感情内涵。把象征暗示的表现手法运用得这样自然精妙,不露痕迹,这确实是艺术上炉火纯青境界的标志。 末联仍旧到深情的期待上来。“斑骓”句暗用乐府《神弦歌·明下童曲》“陆郎乘斑骓……望门不欲归”句意,大概是暗示她日久思念的意中人其实和她相隔并不遥远,也许此刻正系马垂杨岸边呢,只是咫尺天涯,无缘会合罢了。末句化用曹植《七哀》“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诗意,希望能有一阵好风,将自己吹送到对方身边。李商隐的优秀的爱情诗,多数是写相思的痛苦与会合的难期的,但即使是无望的爱情,也总是贯串着一种执着不移的追求,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式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希望在寂寞中燃烧,我们在这首诗中所感受到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感情。这是他的优秀爱情诗和那些缺乏深挚感情的艳体诗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也是这些诗尽管在不同程度上带有时代、阶级的烙印,却至今仍然能打动人们的一个重要原因。 比起第一首,第二首更侧重于抒写女主人公的身世遭遇之感,写法也更加概括。一开头就撇开具体情事,从女主人公所处的环境氛围写起。层帷深垂,幽邃的居室笼罩着一片深夜的静寂。独处幽室的女主人公自思身世,辗转不眠,倍感静夜的漫长。这里尽管没有一笔正面抒写女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但透过这静寂孤清的环境气氛,我们几乎可以触摸到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觉到那帷幕深垂的居室中弥漫着一层无名的幽怨。 颔联进而写女主人公对自己爱情遇合的回顾。上句用巫山神女梦遇楚王事,下句用乐府《神弦歌·清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独处无郎。”意思是说,追思往事,在爱情上尽管也象巫山神女那样,有过自己的幻想与追求,但到头来不过是做了一场幻梦而已;直到现在,还正象清溪小姑那样,独处无郎,终身无托。这一联虽然用了两个典故,却几乎让人感觉不到有用典的痕迹,真正达到了驱使故典如同己出的程度。特别是它虽然写得非常概括,却并不抽象,因为这两个典故各自所包含的神话传说本身就能引起读者的丰富想象与联想。两句中的“原”字、“本”字,颇见用意。前者暗示她在爱情上不仅有过追求,而且也曾有过短暂的遇合,但终究成了一场幻梦,所以说“原是梦”;后者则似乎暗示:尽管迄今仍然独居无郎,无所依托,但人们则对她颇有议论,所以说“本无郎”,其中似含有某种自我辩解的意味。不过,上面所说的这两层意思,都写得隐约不露,不细心揣摩体味是不容易发现的。 颈联从不幸的爱情经历转到不幸的身世遭遇。这一联用了两个比喻:说自己就象柔弱的菱枝,却偏遭风波的摧折;又象具有芬芳美质的桂叶,却无月露滋润使之飘香。这一联含意比较隐晦,似乎是暗示女主人公在生活中一方面受到恶势力的摧残,另一方面又得不到应有的同情与帮助。“不信”,是明知菱枝为弱质而偏加摧折,见“风波”之横暴;“谁教”,是本可滋润桂叶而竟不如此,见“月露”之无情。措辞婉转,而意极沉痛。 爱情遇合既同梦幻,身世遭逢又如此不幸,但女主人公并没有放弃爱情上的追求——“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即便相思全然无益,也不妨抱痴情而惆怅终身。在近乎幻灭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渝的追求,“相思”的铭心刻骨更是可想而知了。 中唐以来,以爱情、艳情为题材的诗歌逐渐增多。这类作品在共同特点是叙事的成份比较多,情节性比较强,人物、场景的描绘相当细致。李商隐的爱情诗却以抒情为主体,着力抒写主人公的主观感觉、心理活动,表现她(他)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而为了加强抒情的形象性、生动性,又往往要在诗中织入某些情节的片断,在抒情中融入一定的叙事成分。这就使诗的内容密度大大增加,形成短小的体制与丰富的内容之间的矛盾。为了克服这一矛盾,他不得不大大加强诗句之间的跳跃性,并且借助比喻、象征、联想等多种手法来加强诗的暗示性。这是他的爱情诗意脉不很明显、比较难读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也正因为这样,他的爱情诗往往具有蕴藉含蓄、意境深远、写情细腻的特点和优点,经得起反复咀嚼与玩索。 无题诗究竟有没有寄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离开诗歌艺术形象的整体,抓住其中的片言只语,附会现实生活的某些具体人事,进行索隐猜谜式的解释,是完全违反艺术创作规律的。象冯浩那样,将“凤尾”首中的“垂杨岸”解为“寓柳姓”(指诗人的幕主柳仲郢),将“西南”解为“蜀地”,从而把这两首诗说成是诗人“将赴东川,往别令狐,留宿,而有悲歌之作”,就是穿凿附会的典型。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诗歌形象的整体出发,联系诗人的身世遭遇和其他作品,区别不同情况,对其中的某些无题诗作这方面的探讨。就这两首无题诗看,“重帏”首着重写女主人公如梦似幻,无所依托,横遭摧折的凄苦身世,笔意空灵概括,意在言外,其中就可能寓含或渗透作者自己的身世之感。熟悉作者身世的读者不难从“神女”一联中体味出诗人在回顾往事时深慨辗转相依、终归空无的无限怅惘。“风波”一联,如单纯写女子遭际,显得不着边际;而从比兴寄托角度理解,反而易于意会。作者地位寒微,“内无强近,外乏因依”(《祭徐氏姊文》),仕途上不仅未遇有力援助,反遭朋党势力摧抑,故借菱枝遭风波摧折,桂叶无月露滋润致慨。他在一首托宫怨以寄慨的《深宫》诗中说:“狂飚不惜萝阴薄,清露偏知桂叶浓”,取譬与“风波”二句相似(不过“清露”句与“月露”句托意正相反而已),也可证“风波”二句确有寄托。何焯说这首无题“直露(自伤不遇)本意”,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和“重帏”首相比,“凤尾”首的寄托痕迹就很不明显,因为诗中对女主人公爱情生活中的某些具体情事描绘得相当细致(如“扇裁月魄”一联),写实的特点比较突出。但不论这两首无题诗有无寄托,它们都首先是成功的爱情诗。即使我们完全把它们作为爱情诗来读,也并不减低其艺术价值。   (其二)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注释】:   刘郎,相传东汉明帝永平五年刘晨、阮肇入山采药,迷不得出,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居半年才还,后人以此典喻艳遇。蓬山,即蓬莱山,泛指仙境。韩寿,晋人,司空贾充的僚属,充每在家聚会,贾女从窗格中偷窥,见其貌美而爱之,与私通,充发觉后乃以妻寿。宓妃留枕:曹植《洛神赋·序》:“黄初三年,作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植过洛水时,忽见一女子来,赠所用枕。宓妃,传说中伏羲氏之女。   【简析】:   第一首是情诗,写与情人别离后的思念。始从觉醒的甜梦中醒来觉得怅然若失,回忆起梦中依依惜别的情景,又匆忙地写信给她。从借用刘郎的典故,显见今后要再会是几乎不可能了。第二首也是情诗,但比较隐晦、深沉而痛苦,结尾二句为千古佳句,引人共鸣。   无题二首(2)    体裁:【七律】 类别:【未知】   (其一)   何处哀筝随急管, 樱花永巷垂杨岸。   东家老女嫁不售, 白日当天三月半。   溧阳公主年十四, 清明暖后同墙看。   归来展转到五更, 梁间燕子闻长叹。   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时予以悼亡日近,   不去,因寄。   (其二)  谢傅门庭旧末行, 今朝歌管属檀郎。   更无人处帘垂地, 欲拂尘时簟竟床。   嵇氏幼男犹可悯, 左家娇女岂能望?   愁霖腹疾俱难遣, 万里西风夜正长。[编辑本段]鲁迅《无题》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呤动地哀。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注释】  墨:黑色。墨面:此处形容凋零破败的模样。没:隐藏。蒿(hāo):香蒿,青蒿,二年生草本植物,叶如丝状,有特殊的气味,花小,黄绿色,可入药。莱(lá i来):一年生草本植物,开黄绿色花,嫩叶可吃。茎长老了可做拐仗。  敢:敢于。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看着万家凋零破败,隐没在蒿莱等野草丛中,就敢于唱出惊天动地的哀歌。万家墨面没蒿莱:与杜甫诗句“城春草木深”有相似的意境[(安史之乱期间,唐朝首都长安被安禄山军队所占领)春天,长安城里草木茂盛,一片萧条]。  浩:浩大。茫:茫茫,面积大,看不清边沿。广宇:广阔的宇宙。于:在。心事浩茫连广宇:心事茫茫,想得非常遥远。  于无声处听惊雷:即便是万籁无声,仿佛也能听到人们心中悲愤的怒吼。  【赏析】  本诗中,诗人以深沉的笔调描绘了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中人民的困苦生活,万家凋零破败,淹没在蒿草丛中,人民在生存线上挣扎。同时诗人心里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心事浩茫连广宇)。  依然是痛定之后的长歌当哭,动地的哀吟之中,是对惊雷的期待。鲁迅没有李白的疏狂,没有杜甫的愁苦。有的是屈原那样飞扬驰骋的想像和绵密深刻的忧思。从“我以我血荐轩辕”,到“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耗尽了一生的精力。心事浩茫,不为国君,为万家墨面的人民。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商隐的无题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