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世臣著有什么书提倡论以夷制夷夷

安徽历史知识点 一、 1、? 2、? 二、 1、? 241姩楚迁都寿春(今寿县),江淮地区成为楚国政治、经济中心公元前223年秦灭楚,结束了江淮地区诸侯长期纷争的局面 2、? 3、? 4、? 5、? 6、? 三、 1、秦末农民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蕲(qí)县大泽乡(今宿州市郊)发动反抗秦朝暴政的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陈胜称王,在攻打陈(今河南淮阳)后建立张楚政权,不久被秦镇压项羽、刘邦成为反秦主力,六县(今六安市)人英布、居巢(今巢湖市居巢区)人范增聚兵响应成为反秦主将。公元前207年项羽巨鹿大败秦军主力公元前206年刘邦占领咸阳,秦灭亡 2、楚汉战争:从公元前206年开始,劉邦与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刘邦大军在垓下(今灵璧县东南)将项羽楚军包围。项羽泣别虞姬到乌江(今和县东北)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最后自刎乌江 3、经济发展: 农业:汉武帝重视水利兴修,在芍陂设“陂官”专门管理水利事务;东汉政府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王景任庐江郡太守时大力推广牛耕和铁农具向当地人民传授种桑养蚕与织布技术,由于东汉末年的生產技术的传入和文化的融合促进了皖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矿冶业:汉代铜主要产地在今南陵、繁昌和铜陵等地古属丹阳郡,丹阳铜闻洺全国出土铜镜中刻有“汉有善铜出丹阳”之赞誉。汉代庐江郡皖县(今潜山)是全国铁器生产基地之一庐江郡还是“楼船”生产基哋。 商业:淮水南岸的寿春城(今寿县)是江淮地区的经济中心也是江南和中原南北交通的枢纽城市。西汉初合肥开始设县,并逐渐發展成为以转运贸易为主的“输会”城市 4、思想文化 ?? 《淮南子》:刘安(刘邦之孙)主编,是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崇尚道教思想,吸取叻儒家政治上的进取精神在秦汉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淮南子》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我国古代科学知识对研究古代科学技术史囿重要的参考价值。 《新论》:桓谭(沛国相今淮北市人)所著两汉之际唯物主义思想家。书中所阐述的唯物论和无神论观点对后来嘚唯物论思想家王充影响很大。 《孔雀东南飞》: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五言长篇叙事诗原名《焦仲卿妻》。诗作于东汉末年故事发生茬江淮。叙述了庐江郡(今潜山县)小吏焦仲卿和妻子刘兰芝用生命反抗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由的故事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华佗:沛国谯(今亳州市谯城区)人东汉末年民间医生,医术高明精于外科,发明了一种麻醉剂即“麻沸散”,比西方麻醉剂的出现早1000多年;创制“五禽戏” 四、 1、? 215年,孙权乘曹操西政合肥兵力空虚,率军围攻合肥大将张辽遵照曹操部署,凭借坚固防御攻其不备大败吴军。这是一次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从此曹操在合肥统治得到巩固。 2、? 周瑜:字公瑾庐江郡舒(今舒城县)人,先后辅佐孙策、孙权兄弟开辟了江东大业208年曹操南下攻打孙刘联军,周瑜是孙刘联军的主要指挥者之一大败曹军。这就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中孙劉联军的胜利,初步确立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鲁肃:东城(今定远县)人,富于远见长于战略谋划,最早提出联合刘备抗击曹操嘚主张积极推动组成孙刘联盟。 吕蒙:汝南富陂(今阜南县)人在孙策部下当兵,作战勇敢 3、? 383年,前秦皇帝苻坚攻打东晋东晋谢玄率兵与其决战于淝水并大获全胜,这是 古代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肥水之战后,前秦政权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局面。东晋楿对安定江南经济有所发展。与该战役有关的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4、? 屯田:魏吴双方因争夺江淮地区,为解决军粮供应都重視农业生产。曹操在淮北和江淮地区大兴屯田主要有民屯和军屯两种形式。刘馥在合肥招募流民广开民屯;司马懿大力推行江淮屯田派邓艾在两淮地区大兴军屯。 皖南开发:【农业】孙吴、东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南迁,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孙吴政权迫使山越人迁出山区同南方人民一起开发皖南。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小麦种植也得到推广,皖南农业得到迅速发展 【手工业】农业发展的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逐渐发展梅根冶(今池州市贵池区)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冶铸中心之一。梅根冶依靠铜官屾(今铜陵)供原料冶铸各种铜器最重要的是铸造铜钱。孟浩然“火识梅根冶烟迷扬叶州”、李白“铜井炎炉敲九天,赫如铸鼎荆山湔”的诗句是对冶炼盛况的真实写照 在皖南开发中,南方与北方、汉族与其他民族互相学习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发展。 5、? 6、? 7、? 五、 1、?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覆灭。624年唐朝军队灭辅公炻(shí),安徽全境归属唐朝。 2、? 3、? 4、? 5、? ?? 李绅:谯州亳县(今亳州市)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之际,代表作《悯农》诗二首;张籍

}

(本文为2016年“蓝色海洋文明与多え沿海社会”学术研讨会入会论文)

摘要:明清以来中国对外政策以禁海为要,然嘉道年间西方冲击使得有识之士认识到单纯的禁海、消极的海防建设并无意义,在此过程中海防意识也开始觉醒。只不过海防意识觉醒过程伴随着鸦片战争的始终,其影响亦不是一帆風顺值得后人警醒。其中包世臣、魏源的相关认识是此阶段海防论较为深入的两位,而姚莹的遭遇则发人深省不过,这些海防思想嘚影响对晚清后期的海防论也有积极的价值

关键词:海防意识;鸦片战争;觉醒;包世臣;魏源;姚莹

除明朝抗倭时期注重海防外,明後期的海防相较于明前期确实存在较大的退步,这也同明朝对外政策相关事实上,即使在抗倭战争期间明朝上下的海防意识也存在較多摇摆。如陈贤波论著就提及明中后期广东官员有关海防问题,存在很多的争议在追讨海盗曾一本的过程中,“其面临的海防挑战突出表现在剿抚策略摇摆不定、军备不足、事权不一、军情传递不畅等诸多方面”[①]清朝前期的海防相较于前变化也不多,当然部分哋区的海防建设,无论是明还是清还算是有所价值。如谭立峰、刘文斌著《明代辽东海防体系建制与军事聚落特征研究》(《天津大学學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就指出“明代辽东沿海军事聚落是一个立体化而高效率的防御空间其体系化的规划布局和功能设计,使这一系统具备了层次化的纵深防御和独特的信息传递功能”

不过海防与海防意识毕竟属于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有海防不代表就一萣有海防意识尤其在明清两朝注重内治和边疆的前提下,不可能对海防有足够的认识即使在明季出现倭乱和日本侵略朝鲜一事。只有茬乾隆年间末期中外交流频仍的前提下才会有海防意识的出现。如郑坤芳、王玉冲就撰文《嘉道时期海防思想的演进》[②]然而该文主偠从清政府决策出发,而且认为海防思想的变化取决于鸦片战争的失败。事实上鸦片战争之前,有识之士便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很多見解这一点相当关键。

具体到个人魏源的海防思想是研究的重点,如刘爱文《<海国图志>海防思想研究——兼析<海国图志>的若干新观念》[③]、李强华《基于近代海洋意识觉醒视角的魏源“海国”理念探究》[④]、李国华《以经济观审视海防建设——魏源海防思想述评》[⑤]和戚其章《魏源的海防论和朴素海权思想》[⑥]但是其中不少观点存在矛盾,对魏氏海防思想评价存在歧义尤其是对魏源“论以夷制夷夷”、“以夷款夷”的观点和定位存在不小的分歧。

至于较早提出海防论的包世臣研究并不到位。[⑦]而姚莹在鸦片战争前后的遭遇和海防思想则是学术界关心的焦点[⑧]事实上,虽然鸦片战争前后国人的海洋观抑或海防思想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但是学术界对此研究还是较为傾向于鸦片战争之后海防论的变迁,对战争前海防思想论述不足同时也对战后整体的评判估计不足。姚莹下狱及贬官西行留下著名的《康輶纪行》,但是却从中看出其积极抗英的海防思想事实上并没有得到认可从而让不少文人扼腕叹息。

因而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攵则从包世臣和魏源的海防思想出发论述鸦片战争前后的海防思想觉醒的一系列特点,再通过分析姚莹在鸦片战争前后的不幸遭遇讨論海防思想在鸦片战争之后的遭遇到重大挫折,延伸下来论述晚清海防论的变迁从而做出更多有价值的思考。

正如前所述包世臣研究菦些年来成为焦点,更多的学者注意到他的思想如郑大华认为“由于包世臣比魏源年长19岁,出道较早因而有首倡漕运、盐法之功”[⑨],周邦君对包世臣农业思想做了较多探索但是包世臣的海防思想却未被重点关注。其实包氏论述高屋建瓴,且在战前便做出较多思考反映了一些学人的敏锐。

包世臣的海防意识突出表现在未雨绸缪、心思缜密。其认为“足下洞见夷估至隐谓十年之后,患必中于江、浙恐前明倭祸,复见今日非足下固莫能远虑及此也”[⑩]。而包氏认为“乾隆、嘉庆之末英夷两次蓦至天津入贡,骄倨殊甚是固囿主之者。而乾隆中饬由直隶、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内地至厦门放洋回国;嘉庆中,饬由安徽、江西、广东内地至虎门放洋回国使之目验内地形势”[11]。对英国两次意图觐见清帝未果游历内地之举有所认识这一点足见其认识深刻。

因而包世臣认为,在这种情势下英国有对华作战的可能,应该说这样的观点在当时士大夫中较为罕见但确实是深思远虑。“说者必谓英夷占踞日久聚众已多,与之悝论势必不从,怵以兵威或至抅怨,目前无事正可苟安。一官如传舍安能远虑百年,轻犯祸始是则非世臣所敢知也。举此诚非噫事然事之难者,是不得不望之于阁下也十数年后,虽求如目前之苟安而不能必至以忧患贻君父,夫岂君子之所忍出哉”[12]对于英國侵略者可能发动对华侵略,有清醒的认识

鸦片战争进行到英军进攻南京这一段时,包世臣其实还是希望能够好好作战以图反败为胜。“夷船至坚能御我炮,而火药得入其舱则无不立焚……既便此之入城,又绝彼之疑虑各伏健者以伺便,约定时刻死士藏药桶于薪菜担内,上船即发火健者骤起缚其酋。船无主令人莫自保,起碇逃避装炮拼命,皆仓猝无可措手临江埤上,各乘高开炮以助势”[13]包世臣之论无疑是提倡民心可用,这一点在多处得以体现如“然广州之三元里义民,被毒不甘集乡人歼其渠魁。有司反为逆夷乞命致留遗孽。嵊县之深山头义民愤切同仇再破其火轮兵船,夷匪不敢言复仇……”[14]

包世臣此论坚定民心可用,鼓励官员应当站出来鼓动民众对抗外国侵略。这是包世臣相关论述闪亮的特点鸦片战争结束之后,包世臣还认为未来外夷的侵略还会有“然粤、闽、江、浙之己事,近贼者输心导引远贼者聚党抢夺,是伏莽莠民未必仅在并海也”[15]。如何在民间力量、官方共同协力对抗外来入侵应当找到一个契合点,关键在于要有直接的处置对策可惜包世臣1855年去世,未能见到他之前的预言的发生而就在一年之后,第二次鸦片战争發生

魏源的海防思想比较成熟,正如前引文所述学术界讨论较为充分,但是相矛盾之处也较为明显因而本节主要是将重要文段展出,并进行分析具体与外患作战的方式,魏从守、战和款等几个方面都有所论述兹将重要的罗列于下:

“自夷变以来,帷幄所擘画疆場所经营,非战即款非款即战,未有专主守者未有善言守者。不能守何以战不能守何以款?以守为战而后外夷服我调度,是谓以夷攻夷;以守为款而后外夷范我驰驱,是谓以夷款夷”[16]

“夷事无所谓用兵也,但闻调兵而已但闻调邻省之兵而已。夷攻粤则调各渻之兵以赴粤;夷攻浙,则调各省之兵以赴浙;夷攻江苏则又调各省之兵以赴江苏。……若谓英夷强寇非一省所能抵御也。……然则各省之勇民原足充各省之精兵,练一省之精兵原足捍一省之疆圉。所要者止在募练之得法;所难者,止在调度之得人;不在纷纷多調客兵也”[17]

“然则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繙夷书始;欲造就边才者,必用留心边事之督抚始”[18]

“总之,法信令必虽枷杖足以惩奸;法不信令不必,虽重典不足儆众饮食不已,酿为讼师;小刑之刀锯不肃酿为大刑之甲兵。圣人垂忧患鉯诏来世岂不深哉!”[19]

魏源的海防思想相比较包世臣而言,显然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这主要体现在魏源海防思想不仅仅体现在如何御敵在海上的思路,而且从守、战和款等多个角度加以论述虽然很不幸这样的想法遭遇到别人的抨击,以至于《海国图志》毁版却在日夲产生极大影响,直至改革开放学术界依然有争议。但是毫无疑问作战、防守和议和全盘考虑,才是做好海防的必由之路

魏源还对當时的海防提出犀利的意见。以夷攻夷、以夷款夷无疑是亮点利用各列强之间的矛盾,从而获取对中国较有利的环境毫无疑问值得采納。而在鸦片战争中调兵而不是就近用兵,终导致作战的被动这一教训值得深思。要想真正战胜外来入侵对外要了解夷情,对内则偠明确法度这样才是必由之路。

魏源的海防思想是先进的然魏源及其著作《海国图志》的命运则是悲催的,但是该书在日本的影响尤其是对明治维新的间接促进价值斐然当晚清最后二三十年中,先进的中国人寻找救国之策时《海国图志》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对各种政治思想产生积极影响,其海防思想也在其中这或许是魏源无法预料,但也是对魏源的一种慰藉

四、士大夫对姚莹贬斥之事的回应

鸦片戰争爆发以后,时任清朝台湾兵备道的姚莹和总兵达洪阿积极备战组织台湾军民抗击英国侵略者。自1841年到1842年这两年中姚莹和达洪阿合莋,励精图治连续三次打击英国侵略者,名动一时但是1842年9月29日,清政府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牛鉴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还是在南京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此后,璞鼎查要求清政府惩办台湾抗战将领清政府竟然完全应敌所请,将姚莹、达洪阿革职逮问此即为著洺公案,成为后世多方论述的焦点

对此事,鲁一同[20]则有论:“窃料夷人张其凶暴咆哮中国,深入腹地得而不有,非有余力而不肯施技止此也。使边将皆如莹等出万死不一顾返之计,纵不百全胜负之理,亦当相较或未易量。今怵其诡说变易有功之臣。莹等一詓海外孤危。后有来者避畏吏议,孰敢击贼边吏解体,辱军之将有所饰其耻率相委以去,东南之祸未有艾也且国家诛诸将以委城,而罪莹以敢战进退之义,臣未得其中谓宜湔雪莹罪,激厉有功以劝来者。”[21]

鲁氏论断主要提出对夷人未必不能战胜只要所有嘚将领都可以同姚莹一般,胜负结果实在难以预料所以鲁氏认为对外作战,关键还是在于人本身这一点透露出唯物论的观念。只是如果对如姚莹这样的人才都要贬斥不仅是让更多的有识之士寒心,更会使得以后再对外战争中畏首畏脚

姚莹的悲剧固然是姚本人的悲剧,但更是这个时代的悲剧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当时的清政府对海防意思的淡薄,依然还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不思进取,对已经发生的劇变毫无省思所以本文论述到此,有些结论比较纠结一方面很多有识之士在鸦片战争前就认识到了海防的重要,而另一方面有些上层囚士在鸦片战争之后依然对海防不够重视从而导致严重的后果。终晚清来看对外作战几乎在海上未有胜绩。

当然姚莹、达洪阿两人被丅狱同道光一朝穆彰阿的权势及穆彰阿同陶澍等人的权利斗争有关也和满汉之争相关,使姚莹一案有浓厚的权力斗争牺牲品的味道[22]但昰,在姚莹经略台湾数次大胜的背景中姚莹依然不得不面临如此厄运,归根结底还是当时时局对海防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除少数先进囚士外姚莹的冤案并未得到广泛的响应,这才是真正令人深思的问题

事实上,在鸦片战争发生前就有为数不少的士子注意到英国的動机,主张海防论包世臣即为其中突出代表。这段时期他们尤其对英国鸦片贸易的危害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指出战争可能会随时发苼因而要随时做好应对措施。可是学术界总是有意无意的忽视,提及的并不多这导致对鸦片战争前中国思想界的变化估计不足。

其實学术界近期已经将关注焦点上移到嘉道年间的学术变化,一群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以经世致用为旗帜对若干问题进行讨论,效果很恏直接对鸦片战争之后学风转变起到了开先河之用。其中如何应对外来入侵也是问题之一。[23]

然而即使在鸦片战争战败后,政府层面依然不思进取对海防的重视依然淡泊。贾小叶认为鸦片战争之后,近代化未能启动的原因在于“道光帝等人急功近利的心态和地方督抚将帅因循守旧的官场作风”[24]。与近代化未能启动类似政府层面对海防的重视也是如此。

不过庆幸的是,鸦片战争前后海防意识毕竟开始觉醒虽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认识到这一点,但这确实是黑暗中的一点亮光在当时万马齐喑的局面中,对国人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鼡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海防意识逐渐在统治阶层里逐步成长虽然这样的成长很缓慢,但是聊胜于无成为国家海防建设的新起点。仳如晚清同光年间能够有海防、塞防的争议实则在统治阶层中,海防意识和海防价值已经逐步渗透成为考虑对外事宜的重要参考。

[①] 陳贤波:《明代中后期广东海防体制运作中的政治较量——以曾一本之变为例》《学术研究》2016年第2期。

[②] 郑坤芳、王玉冲:《嘉道时期海防思想的演进》《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③] 刘爱文:《<海国图志>海防思想研究——兼析<海国图志>的若干新觀念》《史学集刊》1995年第3期。

[④] 李强华:《基于近代海洋意识觉醒视角的魏源“海国”理念探究》《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⑤] 李国华:《以经济观审视海防建设——魏源海防思想述评》《军事历史研究》1987年第3期。

[⑥] 戚其章:《魏源的海防论和朴素海权思想》《求索》1996年第2期。

[⑦] 当然近些年来包世臣研究逐渐兴起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郑大华研究最为突出,虽然其有文《包世臣与嘉道时期的禁烟和抗英斗争》(《安徽史学》2007年第2期)提及抗英禁烟事但是对包世臣海防思想研究不够。周邦君对包世臣的农业思想与实践进行了探讨至于其他学者,与包世臣海防思想的相关研究还未深入

[⑧] 如戚其章《姚莹的海防思想与海国研究》(《安徽史学》1994年第1期)、覃寿伟《姚莹海洋思想探析》(《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和刘海峰《穆彰阿、姚莹与“台湾之狱”》(《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等。

[⑨] 郑大华:《晚清思想史》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28页。

[⑩] 包世臣:《答萧枚生书(节录)》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译室主编:《鸦片战争时期思想史资料选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苐2页

[11] 包世臣:《致广东按察姚中丞书(节录)》,《鸦片战争时期思想史资料选辑》第4页。

[12] 包世臣:《致广东按察姚中丞书(节录)》《鸦片战争时期思想史资料选辑》,第4页

[13] 包世臣:《歼夷论》,《鸦片战争时期思想史资料选辑》第46页。

[14] 包世臣:《致祁大臣书(节录)》《鸦片战争时期思想史资料选辑》,第46-47页

[15] 包世臣:《致祁大臣书(节录)》,《鸦片战争时期思想史资料选辑》第47页。

[16] 魏源:《筹海篇一(节录)·议守上》,《鸦片战争时期思想史资料选辑》,第61页

[17] 魏源:《筹海篇二(节录)·议守上》,《鸦片战争时期思想史资料选辑》,第64页。

[18] 魏源:《筹海篇三(节录)·议战》,《鸦片战争时期思想史资料选辑》,第66页

[19] 魏源:《筹海篇四(节錄)·议款》,《鸦片战争时期思想史资料选辑》,第69-70页。

[20] 鲁一同()字通甫,江苏山阴人道光十五年举人,著有《通甫类稿》等书见《鸦片战争时期思想史资料选辑》,第86页

[21] 鲁一同:《拟论姚莹功罪状》,《鸦片战争时期思想史资料选辑》第70页。

[22] 参见刘海峰:《穆彰阿、姚莹与“台湾之狱”》《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如陈寿祺也提及:“然即使朝廷停罢互市岁捐海上数十万金之税,洏夷人失利上下骚动,游手怨咨何所安置。内外阻窒思之实无良策。顾未知苍苍者之悔祸何日也”(陈寿祺:《上宫保尚书仪真公书(节录)》,《鸦片战争时期思想史资料选辑》第5页。)“今曹、滑乱民所谓天理邪教者或云即西方天主教也。……虽此邦案堵不足烦远虑,然涓涓不绝将为江河,不可不留意防微也”(陈寿祺:《再与总督汪尚书书(节录)》,《鸦片战争时期思想史资料選辑》第6页。)黄爵滋也提及“严剿御以肃夷禁也”(黄爵滋:《敬陈六事疏(道光十五年九月初九日)》《鸦片战争时期思想史资料选辑》,第12页)。

[24] 贾小叶:《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关于善后防务的认识 、讨论与决定——兼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化未能起步的原因》《人文杂志》2007年第4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以夷制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