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在3539厂开的有一个餐馆,怎样才让更多的顾客知道我的店,北京好吃不贵的地方,大众消费

广州推行垃圾分类一年 餐饮企业垃圾管理依然混乱_新浪新闻
广州推行垃圾分类一年 餐饮企业垃圾管理依然混乱
  晚上6时左右,居民自觉下楼投放 羊城晚报记者 汤铭明 摄
  广州不少社区都配备了垃圾分类桶 羊城晚报记者 陈秋明 摄
  开展垃圾分类的社区还设置积分奖励 羊城晚报记者 陈秋明 摄
  广州推行垃圾分类一年回头看,街坊的投放习惯从抗拒到接受渐渐在改变……
  六榕范本见证
  “垃圾不落地”在广州悄然“落地”
  文/羊城晚报记者 梁怿韬
  写在前面
  1年前的7月10日,广州中山纪念堂3000人聚集,一场旨在鼓动全广州十区二市参与垃圾分类、对抗垃圾围城的“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部署动员大会”在此召开。随后,广州市进一步细化一年内垃圾分类目标,要求全市131条街道在2012年年底前全面推广生活垃圾分类。
  1年后的7月10日,广州市在中山纪念堂召开“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阶段总结暨动员大会”。这次会议,被认为是1年前同一天会议的延续。在2013年广州垃圾分类动员大会召开前夕,羊城晚报记者走访部分垃圾分类试点社区。发现经过官民共同努力,一些投放习惯,开始悄悄改变……
  习惯之变从“对抗” 开始
  六榕范本让外界看到了台北“垃圾不落地”在广州落地的全过程
  日,广州市组织对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大检查,检查的第一站,便是越秀区六榕街道兴隆东社区。这次检查,被外界认为是原本被认为分类基础薄弱的六榕街道,第一次接受公众“小考”。街道内的兴隆东社区,试点的是模仿台北的“垃圾不落地”投放模式。该模式要求居民住宅楼层、街巷不设收集容器,居民定时定点投放,环卫车队直收直运,改变居民原有的投放习惯:即将垃圾混合扔在楼道,由环卫工上楼收集。
  这次“小考”,成绩显然不尽理想:小部分居民愿意将垃圾拿下楼,准确分类投放到分类垃圾桶中;一部分居民虽然愿意改变习惯下楼扔垃圾,但没有分好类;更大一部分居民根本不理会试点要求,依然将垃圾混合投放,扔在楼道。为此,环卫工承担极大压力,居民也吐苦水(羊城晚报日A14版曾作报道)。
  2013年7月初,羊城晚报记者回访六榕街道兴隆东社区。在没有打任何招呼直接采访的情况下,兴隆东的表现,让外界看到了改变。
  7月6日18时,这是社区规定的夜间垃圾桶开始摆放在指定投放点的时间,18时一到,环卫工准时将标注绿色的“餐厨垃圾”和灰色的“其他垃圾”两只垃圾桶推出。此时,部分街坊已在投放点守候。桶一打开,有街坊便习惯性将垃圾分类投放入桶中。这一幕,和记者不久前赴台北考察的情况有些相似:台北一到傍晚,不少社区会出现居民把垃圾拿下楼,等候分类垃圾车到达并分类投放垃圾的场景。
  紧接着的7月7日和7月8日,羊城晚报记者多次巡访,看到的场景基本和7月6日相同:居民或早早等候,或稍微迟来,但把垃圾拿下楼来投放到垃圾桶的场景未改。偶尔有居民投放灯管等有害垃圾,会有人善意提示该居民,有害垃圾要单独投放。每天傍晚,六榕街道兴隆东社区,犹如“小台北”。
  1年前向记者诉苦的街道环卫工周师傅,如今不需要再爬楼梯收垃圾。兴隆东社区由“对抗”到“小台北”的过程,他全程见证,“现在比一年前好多了,居民肯自己拿下楼来扔垃圾”。
  周师傅称,去年10月记者到访时,社区正经历一定程度的官民对抗,“居民不满意下楼扔垃圾,他们认为既改变习惯也浪费钱。”因为按照广州市的规定,户籍居民每户每月需要缴纳15元垃圾收运和保洁费,如果要自行把垃圾拿下楼来倒,15元就没有给付的必要了。不少居民一度还拒交垃圾费。
  “我们苦口婆心地劝说,同时也想办法补偿居民。”周师傅称,街道、社区、环卫工们一次次登门向居民解释15元的含义,告知“收运”的含义不是环卫工到楼道内收垃圾,而是将垃圾从社区运到处理地点;为让居民感到以往将垃圾丢弃楼道是一种不卫生行为,环卫工们还进行每周一次的“洗楼运动”,“我们给每栋居民楼,一周增加一次清洗楼道服务,让居民感到楼道干净没有垃圾会很好;同时我们借洗楼机会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周师傅称,这种“洗楼运动”坚持了近1年,终于打动了大部分居民,即使少数仍不愿改变习惯下楼扔垃圾的居民,环卫工也敢理直气壮管理起来,“谁还把垃圾扔在楼道,我们不上去收,这样旁边居民会责怪这家人乱扔垃圾,他自己也受不了”。
  “垃圾不落地”挑战新高度
  在萝岗区天鹿花园,18层高楼居民也要走下楼来投放垃圾
  六榕街道兴隆东社区位处广州老城区,多是低层老宅,居民下楼扔垃圾麻烦尚少。但在广州新区,有社区敢“挑战”高度极限,让18层高楼的居民,也要“垃圾不落地”,也要走下楼来扔。
  萝岗区天鹿花园,便是一个敢挑战高度的社区。记者走访发现,社区高楼下方,设有定时垃圾投放点。每到投放时间,不仅分类垃圾桶就位,还有垃圾分类指导员就位。居民垃圾投放是否正确,有指导员把关。
  “我们和居民说明,不下楼扔垃圾可能存在的问题,力争说服居民。”据萝岗联和街道城管科科员黄先生介绍,天鹿花园5月份正式试点垃圾不落地,为此街道大量宣传。根据街道提供的宣传材料,记者发现亮点多多:政府部门推行政令往往向居民宣传改变的好处,但联和街的宣传,却夹杂不改变习惯可能存在的坏处,如楼道肮脏,用电梯运输垃圾会导致电梯被占用时间长,电梯也遭受污染等问题。
  “宣传了1个月,居民便基本做到下楼扔垃圾了。”黄先生称,小区居民基本是农村改造后回迁的农民,其本身在住村屋期间就有将垃圾拿到村内集中投放点投放的习惯,再加上密集宣传,居民基本学会“垃圾不落地”的规则。记者看到,天鹿花园内尚有新建成未入伙的房屋,黄先生称,街道打算让小区内新入伙的业主也要做到垃圾不落地,并不在楼道设垃圾桶,“居民入住之后就必须适应垃圾不落地,即一入住就具备下楼扔垃圾的习惯了。”黄先生还透露,街道还有其他社区,也在试点垃圾不落地。
  六榕社区每天分早晚两个时段定点收集可回收垃圾 羊城晚报记者 汤铭明 摄
  锐观察
  分类放居民开始迈向楼下
  终处理政府正在提升能力
  “小台北”向“大台北”过渡,广州还缺什么?通过对垃圾分类试点社区的观察,羊城晚报记者发现,前端居民进一步具备分类意识,后端政府的分类终处理能力达标,是“大台北”的核心。
  由于广州的生活垃圾中餐厨垃圾比重较大,垃圾减量的关键,落在对占填埋垃圾总量约50%的餐厨垃圾处理上。20时,一台餐厨垃圾专用运输车开到百灵路上。顾名思义,该运输车专运餐厨垃圾。根据广州市城管委的安排,只要试点社区能让餐厨垃圾准确率达到95%,其餐厨垃圾便可由餐厨垃圾专用车运输,做到“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对此,周师傅称,自从居民亲眼看到垃圾被分类运走后,过去“我分类投放你还是混合收走”的质疑声不再有。
  虽然该垃圾车最终驶入的是兴丰生活垃圾填埋场。也就是说,辛辛苦苦分出来的餐厨垃圾,还是要拿去填埋,不能像台北般,由政府安排进行喂猪和堆肥处理。但记者了解到,目前广州唯一较大型集中处理餐厨垃圾的终处理设施,为黄埔区大田山生态循环园项目。该项目6月份月处理量256吨。根据广州市对餐厨垃圾终处理设施的建设安排,大田山日后会建设日处理量200吨的餐厨垃圾处理项目,白云区李坑会建设日处理量1000吨的厨余垃圾处理项目。
  政府部门一度想出在社区安装餐厨垃圾处理机,实现“餐厨垃圾不出社区就地处理”。在萝岗金峰园社区,便有一台这样的机器。不过,该机器日处理量只有200公斤,按照该社区5月份日产出餐厨垃圾165-251公斤的量,即使有餐厨垃圾处理机,餐厨垃圾仍有不能完全就地处理的可能。
  微对话
  刘女士:下楼分类投放都是孙女带路
  作为广州市垃圾分类试点小区的“先行者”,居民们如何看待垃圾分类的成效?记者对六榕街市民进行一番微调查。
  刘女士傍晚带着幼儿园大班的孙女小瑜在楼下刚丢完垃圾,记者上前询问。
  记者:您知道垃圾分类的类别吗?
  刘女士:我说不出来,你问她(指孙女小瑜)吧。
  小瑜:我知道!鱼鱼和苹果是厨余垃圾,电池和轮胎是有害垃圾……其他我就不知道啦。
  记者:你平时有没有做好这些分类呢?
  小瑜:有啊,在家里我教奶奶分类。
  刘女士:她有幼儿园的老师教,我没有老师教,每天晚上吃完饭散步她就带我下来丢垃圾。
  热心市民许伯今年70岁,在围观下棋时遇记者采访,立刻放下正看得津津有味的棋局发表评论。
  记者:垃圾分类势在必行,您有何建议?
  许伯:回馈老百姓,将垃圾分类产生的利润让老百姓受益,例如减免水电费或垃圾袋费用,而且一定要落实到位才行。(梁爽)
  “分”速度
  数据:不到一年时间,广州的“小台北”已占三成
  2012年年底,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公布详细数据,全市1400多个社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推广工作的,占总数87%;其中分类收集设施配置到位,家庭实质开展垃圾分类的社区占全市30%。也就是说,不到一年时间,广州的“小台北”,已占了全市三成。
  “袋”尴尬
  声音:政府部门的持续投入,是居民分类的动力
  除了“垃圾不落地”,为了迎合未来广州有可能出现的如台北般垃圾费按袋计量,广州还曾设立了“按袋计量”、“专袋专投”两类试点。但这些和“袋”有关的社区,也出现了尴尬。
  海珠区沙园街道广重社区,一年前记者到访时,发现居民利用一种印刷有编码的特制垃圾袋投放垃圾,每晚收垃圾时,环卫工人可从垃圾桶中翻出款式一致的垃圾袋。不过一年后,记者再度来到该社区,在垃圾桶中没有翻出任何一袋由专用垃圾袋装载的垃圾。各种未分类的垃圾,被混合投放进分类垃圾桶中。
  “只发了两次袋子,就没了。”有社区居民告诉记者,相关部门配备的垃圾袋,根本不够用。“不派袋子了,是不是就不用分类了?”有居民认为,政府部门的持续投入,是居民分类的动力。
  记者向沙园街道了解到,受制于仅是试点以及广州尚未出台真正的按袋计量制度,街道方面确实没再进一步向居民派发垃圾袋。目前,街道提倡居民按照分类指引,用自备塑料袋将垃圾分类投放。?梁怿韬?
  大事记
  ●日广州在中山纪念堂召开了3000多人参会的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部署动员大会。提出了要实现垃圾分类三年内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2012年年底前在十二个区、市城镇全面推开城市垃圾分类。
  ●日广州城市废弃物处理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成立,负责对广州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重大项目建设、决策进行咨询、监督、评议。
  ●日广州市城管委召开通气会,透露市政府常务会议已通过了4亿元以上的垃圾分类资金投入方案。
  ●日 广州市长陈建华利用周末带领各区及职能部门进行“百日回头看”。
  ●-26日广州市城管委、城管执法局联合对广州131条街道和35个镇进行全市生活垃圾分专项检查工作。
  ●日 200辆崭新的垃圾分类运输车陆续从广州市环境卫生机械设备厂开出。
  ●日广州市召开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全面实施动员电视电话会。市长陈建华要求,到2013年年底,全市80%的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要达到合格标准并接受验收。
  ●日 广州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验收正式开始,首度对海珠、天河、越秀区的6个社区进行垃圾分类验收评价。
  ●日广州市市委书记万庆良再次就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开展专题调研。他强调,垃圾分类处理是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建设低碳、智慧、幸福理想城市的重大抓手。
  ●日 广州市副市长谢晓丹率“广州市资源环保赴台考察团”到台北市开展考察调研。
  整理/梁怿韬
  春 日,在广州市垃圾处理工作座谈会上,陈建华举着《居民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手册》向大家说:“现在我每天也都在学习垃圾如何分类处理。” 宁彪 摄
  夏 日, 广州垃圾分类“新快样本”启动,陈建华对音乐垃圾收集车上门服务大加赞赏 羊城晚报记者 朱文海 摄
  秋 日,陈建华在广州市回民小学调研垃圾分类情况梁爽 供图
  冬 日,陈建华在荔湾区冲口街杏花社区,复查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推进情况 羊城晚报记者 陈秋明 摄
  垃圾分类一周岁
  春夏秋冬市长忙
  羊城晚报记者 梁爽 实习生 王秀茹
  写在前面
  广州这个城市跟垃圾较上劲了!执政者中有自称愿当“垃圾市长”的陈建华,自上任以来以开明的作风问计于民;民间则有深入社区的“垃圾斗士”们,他们身体力行地践行和推广垃圾分类,时刻冲在环保问题的最前线。最让人自豪的是,从网民问政到政府座谈,“垃圾市长”不拒绝任何批评,市民们也直言不讳。在垃圾围城的紧急形式之下,市长能否带领广州市民突围而出?市民对这一年实施垃圾分类的成效有何评价?让我们知无不言,坦诚相待。 ?梁爽?
  日,从上任广州市市长的那天起,陈建华为解决“垃圾围城”四处奔走。远赴国内外各城市取经、写市长公开信、自编顺口溜、推行垃圾分类试点“新政”和“百日回头看”……在这一年多时间里,陈建华在公众场合身体力行推行垃圾分类,“垃圾市长”的形象也在市民心中立体起来。
  ●日,陈建华在“垃圾处理工作座谈会”上自编了三句顺口溜“能卖拿去卖,有毒单独放,干湿要分开”。如今,这三句顺口溜以及垃圾分类街道宣传大使“企理仔”的卡通形象早已被市民熟记于心。
  ●2012年6月末,陈建华上任广州市长后首次现身网络,直面的议题就是垃圾处理。他以“建华”为署名抽空回复了一个网络问政帖子,回应网友对“垃圾分类和垃圾焚烧想法过于超前、超出环境承受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担忧,称焚烧、生化处理技术已成熟,避免二次污染的关键是管理到位。
  ●日,在“垃圾分类广州范本”连环炮活动的启动仪式上,市民组队用道具进行垃圾分类竞赛,陈建华现场当起老师。“废弃植物应放在哪里?应该放在厨余垃圾桶;骨头、花生壳、剩饭应该倒入厨余垃圾桶中;废金属、废旧书本、牛奶罐应该归入可回收垃圾。”
  ●日,陈建华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上谈起“廉政”:“垃圾分类处理,社会关注度极高,绝对不能出现腐败问题。”
  ●日,在广州市城市废弃物处理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垃圾市长”的外号在委员的一个善意调侃中产生,陈建华:“如果能把广州市的垃圾分类工作处理好,我愿意做‘垃圾市长’!”
  ●日,广州实施垃圾分类“新政” 试点的第100 天。“壮士断腕、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置之死地而后生。” 陈建华用一连串成语形容自己100天前向垃圾分类宣战的决心。
  ●日,广州市市长陈建华来到广州市回民小学,参加了一堂特别的垃圾分类主题班会,与小学生们一起分享、交流垃圾分类的“金点子”。
  ●日,陈建华回访部分垃圾分类试点小区,面对垃圾分类参与率和准确投放率皆高达百分之八九十的数据,他在肯定的同时也主动质疑“会不会有一点水分”,随后责成市城管委将垃圾分类统计口径进一步明确。
  ●同一天,陈建华首次“触电”,为中国首部垃圾分类公益环保微电影《习惯?爱》录制片头,在镜头前特意放慢语速念起自创的三句垃圾分类口诀,“演出”1分钟干净利落,无“NG”。
  ●日,陈建华在广州“城市矿产”开发利用座谈会上称广州垃圾分类“初战告捷”,有80%的社区实行了垃圾分类,城市垃圾总量下降了3.09%。他表示,垃圾分类是一场革命,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日,陈建华回应“胡萝卜加大棒”论,称若社会参与度高就不用出“大棒”。此前陈建华曾描述他心目中的垃圾分类“胡萝卜加大棒”三部曲:首先是宣传,其次是劝导,这两个过程只能用萝卜;到了第三阶段,剩下一小部分老不遵守、不自觉的人,再针对他们使用“大棒”。
  日上午,广州市召开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部署动员大会。
  对于个人而言,垃圾分类只是举手之劳,但对于整个城市来说,如果没有全体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和减量只能是空中楼阁。 ――万庆良
  垃圾分类,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不能当旁观者! ――陈建华
  日上午,广州市召开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再动员大会。
  巴索风云(真名罗建民,宜居广州生态环境保护中心总干事)
  民间“垃圾斗士”向市长隔空建言
  巴索风云: 焚烧项目不断上马,厨余垃圾一个项目都无?
  文/羊城晚报记者 梁爽
  巴索风云是2009年番禺居民反垃圾焚烧维权活动的核心人物之一,“垃圾反焚”经历让他走上“垃圾分类”理性倡导之路,成为该领域的官民互动代表。
  对于广州市实行垃圾分类全民动员一周年的效果,巴索风云肯定其中“有一点成效”,但更多的是担忧:“我主要聚焦在垃圾分类后的处理上,厨余垃圾终端处理能力至今未见到成效,对焚烧厂的有效监督机制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讨论。此外,物业管理的配套制度没有落实,垃圾分类列入公务员考核指标也不知是否做到。”
  巴索风云强调,占垃圾总量50%以上的厨余垃圾是解决垃圾处理问题的工作重点,实际发展缓慢,关注度不及垃圾焚烧。“政府上马的几个项目都是焚烧方面的,厨余垃圾方面没有一个项目被讨论、被关注、被立案。我们并非没有技术,我怀疑政府究竟对此投入有多大?决心有多大?”他问道。
  大田山生态循环园作为厨余垃圾堆肥的试点项目,在巴索风云看来是有成效的,厨余肥效果好,市民也乐于使用,但试点过后却不见立案推广。“绝大部分垃圾还是填埋后用来沼气发电,我对此有所保留,把有机肥埋起来做什么?”因此他建议将大田山试点项目的成功经验进行推广,同时在国外引进厌氧发酵等技术,提高厨余垃圾终端处理能力。
  樱桃白(真名宋小慧,反垃圾焚烧践行者)
  樱桃白:市民不分类也没惩罚,垃圾分类不就是假的吗?
  文/羊城晚报记者 梁爽
  樱桃白和巴索风云一样,是2009年“垃圾反焚”后涌起的民间环保议题关注者。她至今仍坚决站在“垃圾反焚”阵营。她指出,广州除了部分试点社区外,其他社区没有配套的分类运输条件,垃圾分类光喊口号,没有真正实行。
  “台北的垃圾分类非常成功,我把台北和广州比作金庸笔下的孪生子。台北就像裘千仞,有‘水上漂’的真功夫;广州的垃圾分类就像裘千丈,他也能水上漂,但都是踩着桩子过的。那些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就是这些桩子。”樱桃白说。
  她以自己所在的番禺某小区为例,去年11月正式推行垃圾分类,却只是在楼下象征性地多了一个分类垃圾桶,小区居民在垃圾分类上没有任何行动。“责任不能归咎于市民。第一,管理处没有任何宣传教育,甚至连通知也没下达,只是无声无息地多了几个桶;第二,有分类垃圾桶却没有分类运输车,这是所有居民有目共睹的,垃圾分类只是一场空,他们不愿意做这个无用功。”
  樱桃白建议,政府不能只给出垃圾分类进小区的宣传推进时间表,更重要的是垃圾分类实质推进的时间表,分类运输能力、后端分类处理能力的推进时间表。“政府只会比划花招,一切都是原来的说法,只是片面地建设垃圾焚烧厂。我身边的同事和朋友不进行垃圾分类也没有惩罚和损失。你说,这垃圾分类不是假的吗?”
  网友七嘴八舌
  @叶前CHIN_YIP:三年,当初有关广州垃圾分类处理的建议和设想大致实现了。个人觉得,初期还需严刑峻法,许多人只想要干净,自己却不行动。这种惯性需要更严苛的处罚。
  @极品小小说:把补贴直接发到各小区的卫生员,她们监督住户,城管监督她们就能解决垃圾分类问题!
  @陈志强:#广州垃圾分类#陈晓运评价:1,百花齐放的模式,但缺乏原则性政策。2,虽有经济杠杆,激励链条残缺。3,虽有政府主导,公众参与不足。4,前端垃圾分类和后端处理的矛盾。
  @松松老爸:在垃圾分类的宣传环节,NGO组织大有作为,政府也应该出台对接相应的对策。可能涉及共青团、城管委、民政局、街道居委等多方面,相关指导意见应该出台。政府采购环保NGO组织的专业服务,有没有可能?条件、绩效如何考评?未来不可避免。 (梁爽 整理)
  7月9日晚10时40分左右,私自收运潲水的车开进了广州珠江新城的一家食肆停车场 羊城晚报记者 汤铭明 摄
  广州餐饮企业垃圾管理依然混乱
  大量私收潲水流向不明
  文/羊城晚报记者 杨辉 黄汉城
  写在前面
  “食在广州”,广州的餐饮垃圾产生的量很大。2008年开始广州市餐饮垃圾日产量超过1000吨,这些并未计入1.8万吨广州市生活垃圾日产量当中。多年来广州餐饮垃圾处理一直不规范,用来养猪,甚至有的被用于私炼潲水油。
  为规范餐饮垃圾处理,2012年1月《广州市餐厨垃圾管理试行办法》印发,餐饮垃圾需要专人运输和管理,送到专门地方处理。不过羊城晚报记者近日暗访发现,很多餐饮企业的垃圾还是流向私人手中。专家坦言目前的餐饮垃圾这块的利益格局已经定下来,基本被江苏、山东两省以及本地人控制。政府要打破利益格局十分困难。
  凌晨私运潲水
  位于天河区珠江新城和广州大道边上的“广州潮府”是一家潮菜中的中高档食府,人均消费约300元。这样中高档的酒店,餐饮垃圾也流向了私人回收者。
  昨日凌晨零时20分,一台来自清远市清新县的白色货车停在了广州潮府门外,车牌号是粤RCK1xx,餐饮垃圾桶堆放在车上,车外表上占满了潲水油的污垢。小货车停留了一会儿,开始转入星汇云锦地下一楼停车场。停车场中一部电梯直通4楼潮府的厨房,餐饮垃圾就通过电梯运送到地下,然后装车。货车上两名白色T恤的工人下车,将4至5桶装的满满的蓝色潲水大桶装上了货车。桶里都是潮府酒楼顾客吃剩下的饭菜。
  地下停车场的路面和潮府厨房装潲水的电梯,由于常年有餐饮垃圾滴漏,已经黑乎乎的。跟门口豪华装潢形成鲜明对比。
  而在潮府门外,仅一马路之隔,一台车体十分肮脏的小面包车上下来两个人,头上戴着头顶灯,打开下水道开始打捞潲水油。一旦周边有风吹草动,他们立刻停止打捞,随时准备离开。
  约二十分钟后,打捞潲水油者和运送餐饮垃圾者相继离开。货车车主十分机警,感觉到有人在盯梢后,车主在路口很快加速摆脱离去。
  潲水非法养猪
  广州类似的私人餐厨垃圾回收者,还有很多。下夜班的市民都可以在食街上看到这些私人潲水回收车。这些车的餐厨垃圾最后流向何方,除了回收者没有其他人确切知道。而实际上,只要私人回收的餐厨垃圾行为在继续,地沟油的生产和销售还有利润,问题油就依然有很大可能流回市民的餐桌。
  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落入私人手中的餐饮垃圾,部分流向了郊区养殖场,给当地居民带来了烦恼。今年6月16日,广州萝岗区九龙镇重岗村有居民向广东省环保厅进行投诉,反映当地非法养殖危害当地环境。
  这个村民介绍,他本人一直在外读书,今年暑假回到家,发现村子里的变化很大。因为位于村里多年存在的用城市潲水进行非法养殖的养猪场,又多了几个,村子受到了养殖场围攻,养猪场长期排放污水,致使本来一条清澈见底的水沟现在变成一条污水沟,“想去流经村里稻田的小河去抓鱼,一看水是那么的黑,下水一试,一踩下去水更黑还伴着一股臭味,太难闻了,更恶心的是,脚底下踩到的全是猪粪,真可气啊。这个水源的汇流处是流溪河,流溪河就是九佛水厂的取水点,这样的养猪场居然没人管”。
  不过,截至记者发稿,省环保厅并未答复该村民,也未将问题转交到广州市环保部门。
  尚等政府作为
  “广州城管委在收这餐饮垃圾,但每天能收到多少是有疑问的!严格意义上来说,收餐厨垃圾是要有资质的,但有多少人是有资质的呢?”广州垃圾处理方面专家熊工告诉羊城晚报记者,“除了养猪、生产燃料用油外,广州餐饮潲水也有制作成地沟油。”
  熊工介绍,餐饮垃圾有专门的收集渠道的,跟生活垃圾是不一样的。“餐厨垃圾是政府立法专门收集,餐饮企业也要想办法把它收集起来,集中到一个地方去。居民生活垃圾和餐饮垃圾是混装。我知道广州在增城有一家企业是专门搞餐饮垃圾处理的,但一直没怎么动,没生意。广州企业就是声音大,但他们收集不到东西。”
  广州另一位垃圾转化为生物柴油专家王忠铭研究员也称,政府难以收集到餐饮垃圾,给希望用这些垃圾制造生物柴油的环保企业带来了困境。“目前广东这边生物柴油企业,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基本没做起来。国家补贴政策都有,就是收集不到餐饮垃圾。企业都难以做下去,都将这块业务停掉了”。
  责任不清 执法不严
  2012年1月,广州市环保局印发了《广州市餐厨垃圾管理试行办法》,办法规定,宾馆、酒店、饭店、餐馆、快餐店、小吃店等餐饮业经营者及单位食堂等餐饮垃圾的产生者,应当对其餐饮垃圾承担收集、运输和处置的义务。将餐饮垃圾运输到具备资质的处置场所。城管负责本市餐饮垃圾收集、运输、处置及其相关管理活动的统一管理。区、县级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范围内餐饮垃圾收集、运输、处置及其相关管理活动的日常管理。经贸、财政、环保、工商、农业、水务、食品药品监管、质监、公安等有关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实施本办法。
  现在看来,在强大的利益驱动力的催动下,该办法成了一纸空文,餐饮企业还是没有执行。熊工等多名垃圾处理专家表示广州餐饮垃圾回收这块是垄断的,收集者用潲水生产地沟油卖的价格更贵,一吨一万块,利益更高,暴利驱使下很多人就铤而走险去做了,甚至已形成固定利益集群。
  处罚措施松散,也使得餐饮垃圾流向非法途径有恃无恐。目前相关法律对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等内部集体食堂、餐厅不按照规定处置餐饮垃圾的,除依法进行行政处罚外,只是表示“应追究食堂、餐厅所属单位负责人的责任”。到底如何追究,怎样追究,哪个部门执法,都含混不清。
  (杨辉 黄汉城)
  广州市城管委主任危伟汉谈垃圾处理未来之路
  2016年争取实现垃圾零填埋
  文/羊城晚报记者 梁怿韬
  写在前面
  广州垃圾分类全市总动员满一年,引用市长陈建华的话:初战告捷,但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这一年间,垃圾分类运收的硬件体系已初步构建,但距离全市垃圾分类“五步走”定下的目标还有很长距离:2015年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每日1.2万吨、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回收率50%、无害化处理率100%、餐厨垃圾分类收运处理率90%。
  未来,广州垃圾分类之路怎么走?
  昨日,在广州市进行垃圾分类再动员前夕,广州市城管委主任危伟汉接受羊城晚报专访。谈到过去一年垃圾分类进程,危伟汉认为广州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谈到广州垃圾处理未来,他期望能在2016年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的“广州梦”。
  过去一年做了什么?
  垃圾处理法规建设用力多
  羊城晚报:怎么看广州目前的垃圾处理?
  危伟汉:过去一年,只能说是一个阶段性进程。从台湾经验看,也用了十几年时间来解决。对于广州来说,垃圾问题不可能是今年开一次会,明年再开一次会就能解决的,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去做。
  羊城晚报:过去一年,广州市政府部门在垃圾处理问题上,做了什么工作?
  危伟汉:我们首先进行了法规建设,这也是城管委目前花得精力比较多的工作。举个例子,广州市目前正在制定的餐厨垃圾处理和地沟油管理的条例,两者之间该如何挂钩?这个是要考虑的,不是说前端做好分类,建个处理厂就能完事,要考虑整个下游产业的运作。除了餐厨垃圾,涉及垃圾处理的其他环节,我们全部都要考虑用法规去理顺。
  我们还做了终处理设施的建设。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目前这一工作进展是顺利的。可能两到三年后,7个资源热力电厂(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有望全面建成。在这7个资源热力电厂的基础上,还将形成若干环保产业园。届时将会视实际需求和地块容量考虑,将餐厨、粪便、生化、渗滤液、建筑垃圾、灰渣等处理,都能在产业园内完成。这样的布局规划,既能让这些产业对居民影响较低,也能形成一个集中管理的模式。
  持续动员全社会参与前端垃圾分类,这是我们过去一年另一个重点工作。
  2015年日焚烧1.3万吨是否过量?
  设定1.3万吨是理想状态
  羊城晚报:近期广州市对于垃圾处理的大动作,是一系列焚烧项目的点火或奠基。但广州对于垃圾焚烧的争议,仍在持续。2015年日焚烧处理量1.3万吨,被认为是焚烧过量,对此怎么看?
  危伟汉:1.3万吨焚烧量,是根据广州目前垃圾处理现状提出的。目前广州日均产出1.8万吨生活垃圾,通过前端分类减量,减少4000多吨,即仍有1.3万吨要进入终处理设施。目前政府部门的思路是,广州的人口仍会增长,我们根据未来广州垃圾量“增人不增量”的原则,期望通过一系列的前端源头减量,维持1.3万吨的垃圾日产量,故设定1.3万吨的值,是最理想的状态。
  羊城晚报:但广州目前同样面临一个问题,辛辛苦苦分出来的餐厨垃圾没有妥善处理的方法。目前不少分出来的餐厨垃圾,还要运到兴丰填埋场做专区填埋。
  危伟汉:争取明年能够解决餐厨垃圾仍用填埋处理的尴尬。目前规划上在大田山,有一座日处理能力200吨的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在李坑,有一座日处理能力1000吨的厨余垃圾处理项目。大田山项目预计今年内能够奠基开工,李坑项目如果进度快,今年也可以开工。
  如何消除垃圾焚烧恐惧?
  今年万人参观李坑焚烧厂
  羊城晚报:目前社会上对于垃圾焚烧的恐惧仍存在。随着日后更多焚烧厂的落成,政府部门如何消除民间对焚烧厂的恐惧?
  危伟汉:我们采取的是开放政策。目前李坑焚烧厂,社会各界可通过多种途径向城管部门申请参观。今年以来,李坑焚烧厂区,已经接待超过1万人入内参观。
  除了开放政策,我们也很重视管理,真正管理好焚烧厂。现在的李坑二期焚烧厂,我们邀请台湾方面的企业参与管理,二期的厂长也是台湾人。我们希望在此基础上,积累一些管理焚烧厂的经验。
  羊城晚报:你对广州的垃圾处理终极目标是什么?
  危伟汉:原生垃圾零填埋,全部垃圾都能做到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处理。我们希望到2016年就可以做到零填埋。可以算笔账,2015年日焚烧量达1.3万吨,加上餐厨处理能力每日2000吨,即每天不经填埋处理的垃圾量可达1.5万吨。现在有人担心我们的焚烧量会有富余,如果真的有富余,我们也可以解决“历史问题”,和台北内湖一样,将几个填埋场的垃圾挖出来烧。对于填埋来说,垃圾的降解最少要50年,这一过程对于水和土壤都有污染。如果有富余能力,我们就挖出来烧。
  幼儿园的垃圾分类课
  “能卖拿去卖,有害单独放,干湿要分开……”昨日,朗朗上口的童谣从越秀区中六幼儿园的操场传出,孩子们正在学习如何垃圾分类。
  幼儿园老师告诉记者,从去年年初开始,孩子们通过游戏等方式学习垃圾分类。小朋友们还曾走上街头唱“垃圾分类”童谣,向大人们派发垃圾分类宣传单。
  “现在我们来玩垃圾分类接力赛……”老师发出游戏指令之后,记者看到,孩子们把垃圾放进分类桶时往往迟疑半天,老师则在一旁微笑观察。有迟疑,也就有思考。
  垃圾分类从小做起,相信这座城市会越来越洁净。
  羊城晚报记者 陈秋明 摄影报道
  未来,向先行者看齐
  垃圾细分为44类
  在日本,垃圾分类的运作可谓达到“精致”。据了解,其最大分类有可燃物、不可燃物、资源类、粗大垃圾,这几类再细分为若干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又可分为孙项目。在给市民发放的垃圾分类手册中,最多达27页,涉及条款有518项之多。
  例如:袜子,若为一只则属可燃物,若为两只并且“没被穿破、左右脚搭配”则属旧衣料;领带也属旧衣料,但前提是“洗过、晾干”。在其德岛县上胜町更已经把垃圾细分到44类,并计划到2020年实现“零垃圾”的目标。
  在回收方面,有的社区摆放着一排分类垃圾箱;有的则没有垃圾箱,而是规定在每周特定时间把特定垃圾袋放在特定地点,由专人及时拉走。一般均是当天就拉走,不致污染环境或引来害虫和乌鸦。
  鼓励拾荒者建合作社
  在巴西,生活垃圾就分干垃圾和湿垃圾两种,然后通过上门收捡、市民自觉投送和拾荒者合作社分选等渠道分流。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拾荒者合作社。巴西政府鼓励拾荒者自发组成合作社,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工作场地,以及传送带、打包机等简单垃圾分选设备。
  每天,政府垃圾运输车将垃圾送上分选传送带,合作社成员就开始流水线作业。每人从传送带上分选出废纸、玻璃、可口可乐瓶等可回收利用废弃物的一种,经简单打包后送往政府指定的回收利用企业,从中获得劳动收入。
  垃圾分类可积分换奖品
  今年三月杭州在三个社区试行推出废旧物资回收平台终端机,市民参与垃圾分类可积分换奖品。
  终端机有三个口袋,一个用来投放小物件的废品,比如废电池、废U盘、废摄像头,一个专门投破灯管,还有一个口袋投废玻璃瓶。市民将垃圾打包后,可将有积分功能的银行卡塞入机器插卡口,在显示屏上选择“垃圾回收”的种类,机器就会吐出一张条形码,将条形码贴在打包好的垃圾上,按指示投进回收箱就可以了。
  接下来会有专人定期对回收箱进行清理,根据垃圾的种类重量转换成积分。积分累计后,就能换取实用物品。
  并非结语
  台北能,广州也能?
  依靠前端减量加后端处理,配以恰当的法律手段,昔日受垃圾围城困扰的台北,如今已可执行“资源全回收,垃圾零掩埋”政策。上月,广州市资源环保赴台考察团在台北看到的场景,令人眼红。如今受垃圾围城困扰的广州,可以和台北一样摆脱困境吗?
  从去年垃圾分类动员大会至今,记者看到了广州已有居民开始垃圾分类;也看到过往被人诟病的终处理设施,具备更高处理能力……在这一年中,广州人的努力有目共睹。这种种努力,也预示着我们有可能告别“垃圾围城”。
  然而,种种现状仍然让人忧虑:持续增长的人口,意味着垃圾量会随着增长;制度的不健全,让相关负责人对垃圾费按袋计量的推行信心不足;每月城管委接访日,焚烧厂屡屡成为投诉对象……
  当然,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把2000年垃圾费随袋征收视为台北垃圾减量的拐点,人家至今也走过13年了。广州2012年发起垃圾分类总动员,13年后的广州,是否也能走到台北的今天?让我们拭目以待。?梁怿韬?  (原标题:广州推行垃圾分类一年 餐饮企业垃圾管理依然混乱)
&&|&&&&|&&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宜昌好吃的餐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