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和钱钟书在国外的重要故事(我们仨 杨绛 txt)

杨绛写的《我们仨》里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中钱钟书开会,古驿道这些是什么最好有时代背景说明什么是意象啊比如比喻的本体喻体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杨绛写的《我们仨》里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中钱钟书开会,古驿道这些是什么最好有时代背景说明什么是意象啊比如比喻的本体喻体
杨绛写的《我们仨》里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中钱钟书开会,古驿道这些是什么最好有时代背景说明什么是意象啊比如比喻的本体喻体
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钱钟书去开会,很神秘,不让人知道.“地点在山上,司机找不到.明天上午有车来接.不带包,不带笔记本.上午九点.”电话就挂断了.这个电话更神秘,充分埋下了伏笔.这是杨绛先生无法理解、无法接受钱老先生去世的先前写照.古驿道:古驿道就具体的,细腻的描写出了杨绛先生对钱老先生和女儿逝去的不舍,依依惜别之情,生动,传神,令人黯然泪下.古驿道上那一站一站的客栈更是杨绛先生不忍老伴的离去,那一次次的挽留,却又一次次的失去.是一种若隐若现,朦胧的,彷徨的,无奈的告别.还有,后来钱瑗生病,杨绛先生两头跑,回来晚了怕进不了古驿道,但又不得不去看钱瑗,这体现出了她的矛盾与无奈,身心疲惫,很难熬.钱老先生所在的311号船,就是他生病期间在北京医院北楼的311室.这些都是意象.这部作品是在2003年7月出版的,背景是杨绛先生对逝去的丈夫和女儿的怀念,对人生的感触.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百岁杨绛:我无名无位活到老,活得很自在(图)|杨绛|钱钟书_凤凰文化
百岁杨绛:我无名无位活到老,活得很自在(图)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撰文《芒果画报》记者王畅 &我无名无位活到老,活得很自在& 日,杨绛103岁。而钱钟书去世已经有16年时间了。这对夫妻,一同走过了大半辈子,终究抵不过病痛的侵
百岁杨绛: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撰文《芒果画报》记者王畅 &我无名无位活到老,活得很自在& 日,杨绛103岁。而钱钟书去世已经有16年时间了。这对夫妻,一同走过了大半辈子,终究抵不过病痛的侵蚀,钱钟书先走了。 &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女儿钱瑷和丈夫钱钟书相继去世后,钱钟鲁和妻子陈霞清去见大嫂杨绛,她竟然一滴眼泪都没有。对于悲痛和酸楚,她从不多著一字;潺潺缓缓地道来,举重若轻。 不久之后,杨绛开始写《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详尽地记录着他们仨相处的时光。 与外界不多接触的她,早就借翻译兰德的诗,写下了无声的心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杨绛每年都要&躲&生日,她一再告诉出版社等机构不要去她家看望,也不要祝寿。杨绛说:&我无名无位活到老,活得很自在。& 杨绛96岁那年写下散文集《走在人生边上》:&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三里河南沙沟寓所,钱钟书和杨绛的家很容易辨识。几百户人家里,没有封闭阳台也没有进行装修的,如今只有他们一家。 杨绛说:&为了坐在屋里能够看到一片蓝天。& 这里离钓鱼台国宾馆极近,小区门口有人站岗,里面清一色三层旧式小楼,楼距很宽,中间是静谧的乔木和草坪。 1977年立春,钱钟书一家搬到此处新宅,这也是他们人生中的最后居所。37年来,这是一个略显寂寞的地方,因为主人罕有的孤独;但它也不断迎来送往,因为主人稀世的分量。 &他们家不是一般的朴素啊!&曾经有记者专门去他们住所采访过他们同小区的邻居,每个人都这样感叹。钱杨夫妇过着极其简朴的日子:素粉墙、水泥地,天花板上还有几个手印,据说,那是钱钟书在的时候,杨绛登着梯子换灯泡留下的。 客厅即书房,中间安放着一张大写字台,钱钟书过去坐这里,他走后杨绛继续在此伏案,坚韧地写出《我们仨》、《走在人生边上》等近作,笔耕不辍。 家里一切都保持钱钟书在世时的旧样。西墙边放着两张沙发,专为接待客人;东、北两排靠墙书柜,实际仅一个书架,且多是工具书;南面一溜明亮的玻璃窗,映出主人的剔透。 &人家口蜜腹剑,你却是口剑腹蜜& 钱钟书和杨绛同是无锡同乡,1932年相识,1935年结婚,恩爱60多年。学者夏志清说:&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界再没有一对像他俩这样才华高而作品精、晚年同享盛名的幸福夫妻了。& 杨绛和钱钟书更像是一对天作之合。杨绛撰写《我们仨》,回忆与钱钟书的美好时光。从相识到去英国留学再到钱去世,杨绛大小巨细记载着那些走过的日子。 杨绛回忆:钟书也爱玩,不是游山玩水,而是文字游戏。满嘴胡说打趣,还随口胡诌歪诗。他曾有一首赠向达的打油长诗。头两句形容向达&外貌死的路(still),内心生的门(sentimental)&--全诗都是胡说八道,他俩都笑得捧腹。向达说钟书:&人家口蜜腹剑,你却是口剑腹蜜。& 能和钱钟书对等玩的人不多,不相投的就会嫌钱钟书刻薄了。&我们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又好像是骄傲了。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钟书和我就以此自解。& &人谓我狂,不知我之实狷& 钱钟书小时候最喜欢玩一种游戏,&原来只是一人盘腿坐在帐子里,放下帐门,披着一条被单,就是'石屋里的和尚'。 杨绛说,她不懂那有什么好玩,但他说好玩得很;晚上伯父伯母叫他早睡,他不肯,就玩&石屋里的和尚&,玩得很乐。所谓&玩&,不过是一个人盘腿坐着自言自语。 这件&小时候干的营生&,钱钟书乐此不疲&玩&了一辈子:在自己的&石屋&里,不受干扰地读书、笔记、沉思,于他,便是极乐。 钱钟书经历了中国最为动荡的时代,而世间诸般变化,他均豁然以对,更是练就了&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胆魄。 黄永玉在《北向之痛》中回忆,&四人帮&横行时,某天通知学部要钱钟书去参加国宴,&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钱钟书一再拒绝:&我很忙,我不去!&通报者只得讨饶:&那么,我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钱立马回应:&不!不!不!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哈!我很忙!我不去,哈!& 钱钟书自辩:&人谓我狂,不知我之实狷。& 1982年6月,社科院人事上略有变动。文学所换了所长,钱钟书被聘为文学所顾问,他力辞得免。那天晚上,他特别高兴说:&无官一身轻,顾问虽小,也是个官。& 第二天早上,社科院召他去开会,有车来接。他没头没脑地去了,没料到乔木忽发奇想,要夏鼐、钱钟书做社科院副院长,说是社科院学术气氛不够浓,要他们为社科院增添些儿学术气氛。乔木同志先已和夏鼐同志谈妥,对钱钟书却是突然袭击。他说:&你们两位看我老同学面上&&& 夏鼐同志已应允,钱钟书着急说,他没有时间。乔木同志说:&一不要你坐班,二不要你画圈,三不要你开会。& 钱说:&我昨晚刚辞了文学所的顾问,人家会笑我'辞小就大'。&乔木同志说:&我担保给你辟谣。&钱没什么说的,只好看老同学面上不再推辞。回家苦着脸对杨绛诉说,我也只好笑他&这番捉将官里去也&。 钟书对出国访问之类,一概推辞了。社科院曾有两次国际性的会议,一次是和美国学术代表团交流学术的会,一次是纪念鲁迅的会。这两个大会,他做了主持人。杨绛说:&我发现钟书办事很能干。他召开半小时的小会,就解决不少问题。他主持两个大会,说话得体,也说得漂亮。& 一年之后,他就向乔木同志提出辞职,说是&尸位素餐,于心不安&。乔木同志对杨绛点着钱钟书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辞职未获批准。 钱钟书也只挂个空名,照旧领研究员的工资。他没有办公室,不用秘书,有车也不坐,除非到医院看病。 他在社科院的同事徐公持记述,&他在会上不大发言,大部分情况下只是听别人说话,有时他听着听着会低头微笑,笑什么当然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那只是钱钟书&默&然而&存&,以求治学的&隐身大法&。 钱钟书这一生,渊博的知识、深刻的讽喻,是他学术研治和文艺创作的一贯风范;而在这些令人叹服的著述背后,是一张隐隐含笑、耐人寻味的面孔。如同所写:&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假使人生真是这样,那么,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书评一篇写完交卷。&
[责任编辑:吕美静]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播放数:2984550
播放数:1608620
播放数:1422217
播放数:198652
48小时点击排行相守:此情可待成追忆
爱女阿圆出生时,钱钟书致“欢迎辞”:“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杨绛说女儿是自己“平生唯一的杰作”。
回国后,这个三口之家一直居无定所。1962年8月,一家人迁居干面胡同新建的宿舍,有四个房间,还有一个阳台,他们又添置了家具,终于有了个舒适的家。那时,钱钟书经常带着妻女去饭馆吃饭,有一次,在等待上菜的空挡,钱钟书和阿圆一直在观察其他饭桌上吃客的言谈举止,并且像看戏一样很是着迷。杨绛奇怪地问:“你们这是干嘛啊?”阿圆说:“观察生活是件很有趣的事,你看那一桌两个人是夫妻,在吵架,那一桌是在宴请亲戚……”杨绛明白了,这父女俩是在看戏呢。待到吃完饭的时候,有的戏已经下场,有的戏正在上演。这三人在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平淡的生活充满了温情。
这个三口之家,很朴素,很单纯,温馨如饴,只求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时光静静流逝着,再美好的故事总有谢幕的一天,杨绛在《我们仨》里写道:“1997年早春,阿媛去世。1998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现在,只剩下我一个。”
阿圆去世时,钱钟书已重病卧床,他黯然地看着杨绛,眼睛是干枯的,心里却在流泪。杨绛急忙告诉他:“阿圆是在沉睡中去的。”钱钟书点头,痛苦地闭上眼睛。怀着丧女之痛,杨绛还要每天去医院探望钱钟书,百般劝慰他,并亲自做饭带给他吃。那时,杨绛已经八十多岁高龄,老病相催,生活日趋艰难。尽管如此,她依旧坚强地支撑起这个失去爱女的破碎之家。
女儿走了,丈夫走了,昔日其乐融融的家庭不复存在,只剩下杨绛孤零零一个人。从此,杨绛深居简出,很少接待来客,开始悉心整理钱钟书的手稿。有一日,社会学家费孝通来拜访杨绛。他对当年的心上人还是情有独钟,便带着自己的著作来请杨绛“斧正”。旧友重逢,喜上眉梢,两人嘘寒问暖,交谈甚欢,忽然杨绛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态了,便态度冷淡起来。待送别费老时,他颤巍巍走下楼梯,还依依不舍地频频回头,杨绛淡淡地说:“楼梯不好走,你以后再不要知难而上了。”费老瞬间领悟了她的意思,从此彻底死了心。
日,是杨绛先生的百岁大寿,但是她很低调,没有举行任何隆重的庆祝仪式。她只嘱咐亲戚们在家为她吃上一碗寿面即可。
钱钟书曾用一句话,概括他与杨绛的爱情:“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这对文坛伉俪的爱情,不仅有碧桃花下、新月如钩的浪漫,更融合了两人心有灵犀的默契与坚守。纵然斯人已逝,而杨绛先生的深情依旧在岁月的轮回中静水流深,生生不息。
            3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杨绛:钱钟书的情人、妻子和朋友
13-07-10 12:41
  钱钟书、杨绛夫妇哲人晓畅、嗜书如命的专业贡献我们因熟悉而敬重;钱钟书、杨绛夫妇远离媒体的家庭生活我们因不熟悉而更加敬重。超然物外、淡泊名利、拒绝奢华、一心治学,在漫漫红尘行列我们看不见他们的踪影。7月17日是杨绛先生102岁寿辰,今天,我们随作者钱晓鸣先生,一同走进文学家、翻译家杨绛的学术浓浓、亲情融融的家&&
  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生于日,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年至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我们仨》、《将饮茶》、《走到人生边上》和《堂吉诃德》、《斐多》等译著。
  一位安静、优雅、博学的女性,她高贵、生动而深刻的灵魂,扣动着从知识界到普通老百姓的心。她是专家学者,是作家翻译家,是女儿,是姐妹,是妻子,是母亲。她守候着人类最小的社会单元,为人生创造了美丽的&第一秩序&&&家。她有一个被时代熟知的称号&钱钟书夫人&,她是一个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却有着一个世纪令人感动的平民情怀。
  102岁的宋美龄在得知她的旧居连同她的私人物品被一家美国公司骗购后说:让那些美国人发不义之财吧。而102岁的杨绛,在得知有人想拍卖已故丈夫钱钟书的手稿和书信时,毅然表示如不停止拍卖,将以百岁高龄亲自走上法庭。这就是杨绛,她生命的底线就是家,家庭被她视为&人生的第一秩序&。
  入水能游出水能跳
  杨绛曾说,我最珍惜和感念的是与家人的亲近。
  杨绛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快乐的源泉就是恩爱有加的父母亲。本来已经就读东南大学的杨绛,坚持一定要再考清华大学,结果考上清华后就遇到了钱钟书。杨绛的母亲就说,阿季是脚上拴着月下老的红绳,所以心心念念要读清华。
  在英国陪读的时候,杨绛的任务是带孩子、照顾钱钟书学习。每当钱钟书被灯泡坏了等生活琐事困扰时,杨绛总是说&有我呢&。就连钱钟书因为枯燥不喜欢而考不及格时,还是杨绛帮助他复习过关。
  回国后,当钱钟书久别刚回到妻女身边时,陌生的女儿看着这个男人把行李放在自己妈妈床边就提醒道: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说着小手指着奶奶床的方向。钱钟书尴尬地道:怎么到底是你认识你妈妈早还是我认识早?女儿毫不迟疑地道:当然是我早,我一生出来就认识我妈妈,你是后来才认识的。钱钟书回家的任务是带女儿玩,杨绛包揽了一切杂活。
  20世纪40年代初,杨绛接连发表了系列喜剧,成为国内文学界的名人,这也激起了钱钟书的创作欲望。在杨绛的陪伴和关注下,钱钟书完成了一生唯一出版的长篇小说《围城》。
  家在杨绛心中是人生的核心。自从嫁给钱钟书后,杨绛一直甘愿做&灶下婢&,不辞辛劳地操持家务。以至于心疼女儿的父亲不免有不平地说:&钱家倒很奢侈,我花这么多心血培养的女儿就给你们钱家当不要工钱的老妈子!&钱钟书的婶婶夸杨绛:&季康啊,你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宣哥(钱钟书)是痴人有痴福。&
  生活中笨手笨脚的钱钟书常常碰到墨水瓶弄翻了污染了桌布,台灯、门轴坏了等等琐事,杨绛一说&不要紧&,问题就解决了。在牛津大学学习时,因钱钟书不喜欢古文书学加上粗心竟考了不及格,这大概是他一生中在文科领域考的唯一的不及格。杨绛用一只耳挖子的尖头,一个一个点着帮助钱钟书认识英国古人到今天书写是如何变化的,钱钟书看清楚了就很容易的过关了。
  &妻子、情人、朋友&自称&灶下婢&
  钱钟书有今天的著作面世,既是杨绛担负了大多数家庭琐事,更直接的还是杨绛拼命保存了钱钟书许多重要手稿。从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孤岛时期,杨绛在日军传唤她时,拼命地把钱钟书《谈艺录》手稿藏好。钱钟书《围城》创作也正是在杨绛创作的启发下动的念头。为此杨绛节衣缩食,辞退保姆,自任&灶下婢&,让钱钟书减少教课时间全心创作。
  钱钟书的短篇小说集《人&兽&鬼》能保存出版是因为&此稿本曾由杨绛女士在兵火仓皇中录副,分藏两处&,书出版后钱钟书用英文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名言:&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钱钟书&。对此,杨绛认为:&三者应该是统一的。夫妻该是终身的朋友,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是知心朋友,至少也该是能做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情人而非朋友的关系是不能持久的。夫妻而不够朋友,只好分手。&钱钟书先生和女儿钱瑗去世后,杨绛整理出版了卷帙浩繁的钱钟书英文和中文手稿。特别是钱钟书英文手稿,还蕴含着钱钟书先生想写而未能完成的英文《管锥编》。杨绛写出了一家人感人至深的散文集《我们仨》,这个书题原来是女儿钱瑗准备写而未能完成的。杨绛把这个称之为:我们仨失散了,留下我独自打扫现场,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如果说专家们总是把人生的主要时间花在专业上,那么杨绛的专业应该是守望家园的园丁,而且无怨无悔。即便如此,百岁杨绛回忆中有女儿童年因为看着妈妈要批改众多学生作业而不能陪她玩,含着眼泪抡起小拳头作势要砸作业本情景;有因告诉钱钟书女儿离世消息后钱钟书伤心而难以承受的后悔。杨绛的&家&承载着百年悲欢和深切动人的人生温情,闪烁着理想的光辉。
&&&&稿源:
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
              ――张爱玲
  全球3000万张迷翘首企盼,张爱玲最神秘的小说遗稿,浓...
  &台湾皇冠大众小说奖得主叶细细,以细腻优美的文字,再现民国女子的情感故事。那些湮没已久的传奇,轮回着我们今世的爱情。
  或许你会在某天,某段感情里,想起这本书...
玄学天后首次披露2010虎年财富、健康、事业运程
中国内地独家授权,完整收录港版内容
香港多家知名报纸鼎力推荐的2010虎年运势完美制胜宝典
工作事业、投资时机、病...
  作为郭敬明的成名作和最具代表力的作品,《幻城》自03年出版后多次创造出版界销售神话,连续几年位列全国虚构类图书排行榜前茅。时隔5年,由郭敬明对全文进行重大修订、重新润色后,《幻城》08年修订版近...  【核心提示】钱钟书是中国现代文坛最特立独行的作家。他一生淡泊名利,甘愿寂寞,辛勤研究,享誉海内外,被誉为文化大家。他学贯中西,长期致力于中国和西方文学的研究。著有《写在人生边上》、《围城》、《管锥篇》(五卷)等。《管锥篇》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他是“300年来难得一见的天才”,却从不接受媒体的采访,也没有留下一本自传。
  中国青年网北京6月6日电(记者 刘梦)1982年,《管锥篇》由中华书局出版。这部多卷本学术著作是钱钟书先生数十年心血的结晶,堪称传世经典。在这部著作出版30周年之际,中国青年网记者精心编写并在今日的青春励志故事主页推出钱钟书先生一生嗜学如命、成为一代文化昆仑的故事。
  他36岁创作了小说《围城》,却在70岁才成名。他从不接受媒体的采访,也没有留下一本自传。身为一代鸿儒,他狂傲不羁,又率直、痴顽。他著作等身,却不接受任何荣誉。他是现代文坛最特立独行的作家--钱钟书。
钱钟书。(资料图)
&  在上世纪末,有一部电视剧红遍大江南北,他就是根据钱钟书先生同名小说改编的《围城》。“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这句话为人们所熟知。写下这名句的人,这位与王国维、陈寅恪并称为20世纪中国学界三座巍巍“文化昆仑”、被柯灵及郑朝宗先生称为是“300年难得一见的天才”的国学大师,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文学巨匠,学贯中西
  就在一百多年前的冬天,钱钟书出生于江苏无锡市一个家庭,他的父亲钱基博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古文学家、文史专家和教育家。在这个男孩满周岁抓周时,他抓到了一本书,于是家人便给他取名叫钱钟书。出生在书香门第的钱钟书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一代鸿儒就在那里成长,并造就了一代人间传奇。
  由于大伯钱基成没有儿子,钱钟书的父亲便把他过继给了钱基成。这样,大伯便成了钱钟书人生中的第一个老师,对他的教育倾注了很多心血。秀才出身的钱基成信奉“教之有方,顺天致性”的自然主义教育方法,每天下午授课,上午则带着钱钟书上茶馆、听书、品民间小吃。在家学的熏陶下,钱钟书人如其名,钟情于文学,喜好博览群书,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中学时代,钱钟书先后就读于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这两所学校都是教会学校,注重英文教育,这段求学经历,为他打下了坚实的英文基础。1929年,钱钟书已经20岁了,此时的他风华正茂,已经颇具才气。满腔热情与才华的钱钟书报考了清华大学外文系,准备大展宏图。然而考试成绩却是很不乐观。酷爱文学的他,由于严重偏科,中英文成绩极佳,英文甚至考了满分,但数学只考了15分。按照清华的规矩,这样的学生是不能被录取的。就在钱钟书的清华梦将要破灭时,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罗家伦看到他的成绩,惊呼“此乃奇才”,决定破格录取。此事亦成为罗家伦老师生平一段佳话。
  钱钟书最终成为清华的一名学子,与清华结下了一段深厚的缘分,掀开了他那传奇而精彩的一生。
  “围城”内外:才子自风流
  由于钱钟书入学时的特殊待遇和独有才华,入学后立即名震校园,成为清华出名的才子。钱钟书的学长吴组缃先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与曹禺等人在咖啡室偶遇钱钟书,曹禺说:“钱钟书在那里喝茶,还不叫他给你开英文禁书看?(书库随便看,但书太多,摸不到门)”我就叫钱钟书给我开三本。随手拿起一张纸,轻轻松松便在纸的正反面写下了三、四十本书的英文名字,并且用英文写下了这些书的主要内容和各自的特点。这个故事流传甚广,钱钟书读书数量之多,可见一斑。
文坛昆仑,一代鸿儒--钱钟书。资料图
  当年在清华大学钱钟书和颜毓蘅、曹禺并称“三杰”,而钱钟书实为三杰之首,又格外显得出众了些。教文学的吴宓教授称赞他:“自古人才难得,出类拔萃、卓尔不群的人才尤为不易得。当今,文史方面的杰出人才在老一辈中,当推陈寅恪先生,在年轻一辈中应推钱钟书,他们都是人中之龙。”
  那时候的清华大学与现在并无二致,男多女少,女生都是被宠爱的。那时候的女生宿舍,有个很典雅的名字,叫“古月堂”。古月堂不设会客室,男生们便都立在门口,无论春冬,无论寒暑,古月堂前总能看到一两个焦灼的身影,眼巴巴地盯着大门,盼着那一位千呼万唤始出来。不知从何时开始,这些男生中多了面容俊朗的一位,他正是钱钟书。他要等的这个女孩子,名叫杨绛。
钱钟书一家。约1946年摄于上海。资料图
  杨绛,原名杨季康,也是一名才女,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她虽出身名门,但身上毫无千金小姐的傲气,浑身散发着恬静淡雅、朴素无华的气质。加之才貌出众、秀外慧中,身边不乏众多追求者,然而她都不为所动。直到这一年的春天,结识了钱钟书。杨绛的才气和聪慧并不亚于钱钟书,他和她,一个是出身名门的才子,一个是书香门第的才女,门当户对,佳偶天成,连她的母亲都说:“阿季的脚下拴着月下老人的红丝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
  1935年春,钱钟书参加了教育部公费留学资格考试。当时国民党教育部将英国退还的庚款用做国内青年去英国留学的奖学金,但这种公开招考的录取名额极为有限,英国文学就只有一个名额,钱钟书以绝对优势名列榜首,顺利地拿到了这个名额。消息传来,杨绛极为高兴,有哪一个念西方文学的人不向往英国呢?她与老师商量,用论文形式代替考试,提前一个月毕业了,七月中,两人正式完婚。一个月后,他们双双离开了江南,从上海起航,乘船去了英国。
  钱钟书在牛津拿到学位之后,他们又一起去了法国巴黎大学念书。巴黎大学比牛津自由,他们更加肆意的读书,阅读量叫人叹而观止。
  1935年,钱钟书杨绛夫妇在赴英国留学的船上。资料图
  在牛津和巴黎的数年,是钱钟书夫妇最快活的时光,用杨绛自己的话说就是“好像自己打出了一片新天地。”他们在巴黎呆到了1938年,那年秋天的时候,他们带着一岁的女儿,回到了战火硝烟的中国。
  “民国第一才子”的傲慢与痴顽
  钱钟书出生于书香门第,他不像父亲那样一本正经。他读书时全神贯注,但放下书本时,却又全没正经,好像有无尽的兴致和能量无处寄放。年轻时的他,少不得年少气盛,也难免恃才傲物,锋芒外露。
  1933年钱钟书从清华外文系毕业,校长亲自告诉他要破格录取他留校,陈福田、吴宓等教授都去做他的工作,想挽留他,希望他进研究院继续研究英国文学,为新成立的西洋文学研究所增加光彩,可他一口拒绝道: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其率真狂傲可见一斑。难怪作家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中评价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狂人”之一。对于这样的评价,钱钟书本人却说:“人谓我狂,不知我之实狷。”
  1927年,商务印书馆要出版钱穆的《国学概论》,钱穆请钱基博写序,钱基博把此事交给儿子钱钟书。钱钟书一气呵成,钱基博读后一字未改。就这样,冠名钱基博的《国学概论》序言,竟出自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年钱钟书之手,不禁让人拍案叫绝。
  学识上恃才傲物的钱钟书,在生活中却痴顽、率真的像个孩子。全然没有一代鸿儒的风度翩翩。
  解放以后,他们和大名鼎鼎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为邻,两家各养了一只猫。有时难免争斗,爱猫如命的钱钟书便亲自上阵帮忙。据其夫人杨绛先生文章记载,“钟书特备长竹竿一枝,倚在门口,不管多冷的天,听见猫儿叫闹,就急忙从热被窝里出来,拿了竹竿,赶出去帮自己的猫儿打架。”一代鸿儒,有时竟像一个孩子一般。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也许对钱钟书来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他平生淡泊,独钟情于书,人谓“书痴”。他曾经对杨绛说“只要有书可读,别无营求”。面对繁华的世界,钱钟书似乎甘愿做一个纯粹的读书人,在充满书香的纯净世界里,铸造属于自己的围城。他沉醉的自己的围城中,乐此不疲地用知识建造自己的世界。他沉浸在书的海洋中,用自己平生之所学,著写了《管锥编》。这部书被人称作“完美主义的学术经典”,堪称20世纪中国学术所达之巅峰。
钱钟书的博学已经成为一个传奇。资料图
  钱钟书一生淡泊名利。对于世人趋之若鹜的名,他有与众不同的看法。在《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一文中写道:“人怕出名啊!出了名后,你就无秘密可言。甚么私事都给采访们去传说,通讯员等去发表。这么一来,把你的自传或忏悔录里的资料硬夺去了。将来我若作自述,非另外捏造点新奇事实不可。”基于此,钱钟书对名有一种本能的害怕并时刻保持警惕。钱钟书获得了很高的学术声誉,但终其一生,却从未接受过任何荣誉。
  钱钟书不喜欢抛头露面,不喜欢记者采访。为此,他拒绝接受任何记者的采访,拒绝摄影记者的镜头,即使是电话采访也不接受。1990年,《围城》拍成电视剧播出后,钱钟书的名气便一下子如日中天。希望拜访他的人络绎不绝,而他却闭门谢客,也很少跟媒体打交道,钱钟书自己解释说:“如果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在他的眼中,有那些时间,倒不如多看点书。
  1991年,18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国当代名人录》,将钱钟书列入第一辑,结果被他婉拒。友人告诉他对方有巨款酬谢,钱钟书冷冷地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东西吗?”《东方之子》是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主要是以国内优秀人物为拍摄对象,很多人将能成为“东方之子”引为毕生之荣耀,然而钱钟书至死不接受采访。他说:“我不需要出名。”
  为潜心治学,钱钟书拒绝各种社会头衔,拒绝出席各种学术会议,拒绝为他父亲举办百年诞辰纪念,拒绝国外多所大学的盛情邀请,拒绝法国政府授其勋章,拒绝美国的天价讲课费,拒绝祝寿,拒绝出席国宴,拒绝一切浪费生命的各种应酬……钱钟书的这些拒绝、不合作,这些矜持和风骨,充分地显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操守。
  戴着眼镜的钱钟书以其睿智的“钱氏”微笑,感染着仰慕他的每一个人。资料图
  日,88岁的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杨绛在《我们仨》中写道:“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回首这一生的长路,他用一颗真挚纯粹的灵魂,笑对人情世故。倾其一生,用知识建立起纯净的“围城”,这座围城孤傲地耸立着,独一无二。
  更多内容,请上中国青年网浏览:
  《青春励志故事:钱钟书》()
编辑:王岑予
来源:中国青年网
共青团中央主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号-17 京公网安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们仨 杨绛 txt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