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有长短句吧,取其长则不问其短;情有忠伪,信其忠则不疑其伪

名人名言之人才篇
作者:佚名 来源:设计之家 时间: 标签:
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 黑格尔 不知道他自己的人的尊严,他就完全不能尊重别人的尊严。 ―― 席勒 人的天赋就象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逼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 ―― 高尔基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 ―― 孙中山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 管仲 长才靡入用,大厦失巨楹。 ―― 邵谒 古人相马不相皮,瘦吗虽瘦骨法奇;世无伯乐良可嗤,千金市马惟市肥。 ―― 欧阳修 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 ―― 康熙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 赵翼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 ―― 胡瑗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 龚自珍 人才那得如金铜,长在泥沙不速朽。愿公爱士如爱尊,毋使埋渣嗟不偶。 ―― 袁枚 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 ―― 孙中山 人才难得又难知,就要爱惜人才,就要用人不疑。 ―― 周扬 珍视劳动,珍视人才,人才难得呀! ―― 邓小平 我们说资本主义不好,但它在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方面是非常大胆的。它有个特点,不论资排辈,凡是合格的人就使用,并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从这方面来看,我们选拔干部的制度是落后的。论资排辈是一种习惯势力,是一种落后的习惯势利。 ―― 邓小平 只有有天才的人才能发现天才的幼芽,发展这些幼芽,并善意地给予他们以必要的援助。 ―― 圣西门 必须让有天才的人独立,而人类应当深刻地掌握一条真理,即人类要使有天才的人成为火炬,而不要让他们放弃真正的使命。 ―― 圣西门 天才是各个时代都有的;可是,除非待有非常的事变发生,激动群众,是有天才的人出现,否则赋有天才的人就会僵化。 ―― 狄德罗 他有着天才的火花!你知道这是什麽意思?那就是勇敢、开阔的思想,远大的眼光……他种下一棵树,他就已经看见了千百年的结果,已经憧憬到人类的幸福。这种人是少有的,要爱就爱这种人。 ―― 契诃夫 要使山谷肥沃,就得时常栽树。我们应该注意培养人才。 ―― 约里奥?居里 那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 鲁迅 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 ―― 刘向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 杜甫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韩愈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 ―― 郭沫若 我是个拙笨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 ―― 梅兰芳 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 ―― 陈毅 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麽偶然的机遇的话,那麽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 ―― 华罗庚 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 ―― 茅以升 有些人天资颇高而成就则平凡,他们好比有大本钱而没有做出大生意,也有些人天资并不特异而成就则斐然可观,他们好比拿小本钱而做大生意。这中间的差别就在努力与不努力了。 ―― 朱光潜 对作家来说,写得少是这样的有害,就跟医生缺乏诊病的机会一样。 ―― 苏格拉底 有人问:写一首好诗,是靠天才呢?还是靠艺术?我的看法是:苦学而没有丰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没有训练,都归无用;两者应该相互为用,相互结合。 ―― 亚里士多德 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 ―― 狄德罗 无论哪一行,都需要职业的技能。天才总应该伴随着那种导向一个目标的、有头脑的、不间断的练习,没有这一点,甚至连最幸运的才能,也会无影无踪地消失。 ―― 德拉克罗瓦 我的箴言始终是:无日不动笔;如果我有时让艺术之神瞌睡,也只为要使它醒后更兴奋。 ―― 贝多芬 写作的人象画家不应该停止画笔一样,也是不应该停止笔头的。随便他写什麽,必须每天写,要紧的是叫手学会完全服从思想。 ―― 果戈理 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 ―― 黑格尔 我们全都要从前辈和同辈学习到一些东西。就连最大的天才,如果想单凭他所特有的内在自我去对付一切,他也决不会有多大成就。 ―― 歌德 天才的作品是用眼泪灌溉的。 ―― 巴尔扎克 有了天才不用,天才一定会衰退的,而且会在慢性的腐朽中归于消灭。 ―― 克雷洛夫 作为一个科学家来说,我的成功……最主要的是:爱科学――在长期思索任何问题上的无限耐心――在观察和搜集事实上的勤勉――相当的发明能力和常识。 ―― 达尔文 天才就是最强有力的牛,他们一刻不停地,一天要工作18小时。 ―― 于尔?勒纳 “天才就是勤奋”,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如果这话不完全正确,那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 ―― 李卜克内西 ●宁要好梨一个,不要烂梨一筐,积极肯干和忠心耿耿的人即使只有两三个,也比十个暮气沉沉的人强。――列宁(苏)●人才――干部是世界上所有宝贵的资本中最宝贵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本。――斯大林(苏)●一个文明的真正考验不在于人口的多寡,也不在于城市的大小,更不是粮食的产量――这一切都不是,而是这个国家所培育出来的人才。――爱默生(美)●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吕氏春秋?不苟轮?赞能》(战国)●得士者强,失士则亡。――东方朔(汉)●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司马迁(汉)●智士者,国之器。――刘向(汉)●黄金累千,不如一贤。――杨泉(晋)● 国家之患,莫大于乏人。――范仲淹(宋)●文武之功,未有不以得人而成者也。――苏轼(宋)●贤才不备,不足以为治。――朱元璋(明)●贤才,国之宝也。――朱元璋(明)●构大厦者必资于众工,治天下者必赖于群才。――余继登(明)●三军易得,一将难求。――罗贯中(明)●人身之所重者,元气也;国家之所重者,人才也。――汤斌(清)●对于某些人才,必须允许他们各有千秋。――歌德(德)●把大师们的绘画胡乱地堆在博物馆里是一种灾难;一百个杰出的才智之士凑在一起会产生一个白痴。――荣格(瑞士)●一群能干而又野心勃勃的人在一起工作,难免会对许多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戴维?科恩(美)●才干越高的人,其缺点往往也越明显,有高峰必有深谷,谁也不可能十项全能。――杜拉克(美)●吞周之鱼,陆处则不胜蝼蚁。――《吕氏春秋?审分览?慎势》(战国)●骅骝良马,一日千里,然其使之搏兔,不如豺狼,伎能殊也。――《淮南子?主术训》(汉)●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刘向(汉)●猛虎处深山,百兽震恐;乃在槛阱之中,摇尾而乞食。――班固(汉)●贤愚在心,不在贵贱。――王符(汉)●鸾凤食粒于庭,则受辱于鸡鹜也。――葛洪(晋)●神龙失势,与蚯蚓同。――范晔(南朝?宋)●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白居易(唐)●地薄者大木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张商英(宋)●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吴承恩(明)●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也。――翟灏(清)●一个人无论禀有着什么奇才异能,倘然不把那种才能传达别人的身上,他就等于一无所有;也只有在把才能发展出去以后所博得的赞美声中,才可以认识他本身的价值。――莎士比亚(英)●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尚书?洪范》●造父,天下之善御者矣,无车马,则无所见其能。――韩婴(汉)●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泉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东方朔(汉)●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曹操(汉)●良材美器,宜在尽用之地。――李延寿(唐)●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韩愈(唐)●天地生一世人,自足了一世事。但恨人不能尽用天下之才,此其不能大治。――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宋)●人才以用而见其能否。安坐而能者,不足恃也。――陈亮(宋)●金石之有声,击之而后鸣;舟航之能运,操之而后动;贤者只有才,用之而后见。――余继登(明)●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孙中山(中)●人才问题,并不取决于每个人有多大的能力,而取决于能否把他们组成一个集体,能否以总体的力量来取胜。――德田虎雄(日)●对人用六成力,对工作用四成力,应可获得最佳的结果。――田山芳雄(日)●任贤勿贰,去邪勿疑。――《尚书?大禹谟》●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孔子(春秋)●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韩非(战国)●用人不以私害公。――刘向(汉)●任能者责成而不劳,任己者事废而无功。――桓宽(汉)●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汉)●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受叙,无隔疏贱。――吴兢(唐)●任贤勿猜,可以兴矣。――《旧唐书?魏徵转》●拱默取容,以徇一身之利者,亦当罢而去之。――包拯(宋)●取士之方, 必求其实;用人之术,当尽其材。――欧阳修(宋)●宁可限于择人,不可轻任而不信。――欧阳修(宋)●不须要出我门下,实用人材是至公。――黄庭坚(宋)●忠贤既用,奸邪自息。――胡居仁(明)●宽收严试,久任超迁。此八字,用人之良法。――陆世仪(清)●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择举之。――《墨子?尚贤上》(战国)●贤能不待次而举。――荀况(战国)●苟有所见,虽布衣之贱,远守之微,亦可施用。――刘禹锡(唐)●用人不限资品,但择有才。――欧阳修(宋)●资格为用人之害。――平步青(清)●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邓小平(中)●倘要所用的人没有短处,其结果至多只是一个平平凡凡的组织。所谓“样样都是”,必然是一无是处。――杜拉克(美)●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晏子春秋?内篇?问上》(春秋)●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战国策?齐策三》●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善者不疵细瑕。――班固(汉)●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矣。――葛洪(晋)●用得其长,则才无或弃;偏诘其短,则触物无可。――葛洪(晋)●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范晔(南朝?宋)●士者贵其用也,不必求备。――范晔(南朝?宋)●人各有能,因艺受任。――范晔(南朝?宋)●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吴兢(唐)●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韩愈(唐)●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贵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陆贽(唐)●有贤豪之士,不须限于下位;有智略之才,不必试以弓马;有山林之杰,不可撙其贫贱。――欧阳修(宋)●天之生人,各有偏长。国家之用人,备有众长。然而投之所向,辄不济事者,所用非所长,所长非所用也。――司马光(宋)●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短,取其所长。――司马光(宋)●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司马光(宋)●才有长短,取其长则不问其短;情有忠伪,信其忠则不疑其伪。――王安石(宋)●取人之直恕其戆;取人之朴恕其愚;取人之介恕其隘;取人之敏恕其疏;取人之辩恕其肆;取人之信恕其拘;所谓人有所长,必有所短也,可因短以见长,不可忌长以摘短。――吕坤(明)●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魏源(清)●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魏源(清)●听其言,迹其形,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墨子?尚贤中》(战国)●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战国)●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韩非子(战国)●有大略者不可责以捷巧,有小智者不可任以大功。――《淮南子?主术训》(汉)●量才而授者,不求功于器外;揆能而受者,不负责于力尽。――葛洪(晋)●德不称,其祸必酷;能不称,其殃必大。――范晔(南朝?宋)●称其任,则政立;枉其能,则事乖。――白居易(唐)●量才授职,则政成事举。――白居易(唐)●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其安业。――柳宗元(唐)●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司马光(宋)●用人不可不慎。才不称事,事何以立。――薛?(明)●用人必考其终,授任必求其当。――张居正(明)●要使山谷肥沃,就得时常栽树。我们应该注意培养人才。――约里奥?居里(法)●如果一个有才能的人想迅速地幸运地发展起来,就需要有一种很昌盛的精神文明和健康的教养在他那个民族里得到普及。――歌德(德)●环境影响人的成长,但它并不排斥意志的自由表现。――车尔尼雪夫斯基(俄)●必须小心翼翼地培养人,就像园丁栽培心爱的果木一样。 ――斯大林(苏)●出人才的部门,常常是工作多而人手少的地方。――土光敏夫(日)●无论如何努力,若不能达成使人改变的目标,就说不上是在培养人才。――富山芳雄(日)●发现并培养人们的长处,要求他们在所擅长的各自岗位上创造出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工作效率,这就是培养得力合作者的秘诀。――德田虎雄(日)●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司马光(宋)●欲讲富强以刷国耻,则莫要于储才。――谭嗣同(清)●以绳墨取木,则宫室不成。――《吕氏春秋?离俗览?高义》(战国)●教羊牧兔,使鱼捕鼠,任非其人,费日无功。――焦赣(汉)●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吴兢(唐)●好贤而不能任,能任而能信,能信而不能终,能终而不能赏,虽有贤人,终不可用矣。――陈子昂(唐)●用不才之士,才臣不来;赏无功之人,功臣不劝。――王维(唐)●不才者进,则有才之路塞。――韦嗣立《新唐书?韦思谦传》●危莫危于任疑。――张商英(宋)●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罗贯中(明)●中浅外易者,不足以当大事。――魏源(清)●苛求君子,宽纵小人,自以为明察秋毫,而实则反助小人张目。――鲁迅(当代)
相关文章:来源: 作者:张慕勋
词简义深——读王安石《委任》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尤擅长于政论性文章,他主张“词简而精,义深而明”,象《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后》等,都有这一特点。下面将要分析的这篇《委任》,也是“词简义深”的佳作。 《委任》是一篇杂文,杂文属议论文的一种。议论文的一个特点就是要有的放矢,在写作上要有论、有据,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摆事实,讲道理。如果一篇议论文只是从道理到道理,那便会流于空泛,缺乏说服力。《委任》之所以好,正是在针对性和有论有据两个方面掌握得好。 先说针对性。《委任》议的是如何用人的道理。“委任”,就是委派人担任职务。文章的主旨在于说明用人得当,事业就兴;用人不当,事业就败。王安石认为,每个人“才有长短,取其长则不问其短,情有忠伪,信其忠则不疑其伪。”他的意思是说对人应当“唯贤是举,唯才是用。”工安石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笔者无意从学术的角度去探讨,所以没有查考此文写作的具体时间,但从宏观方面看,北宋立国以后,当权者在用人上,确实存在一个“疑”字,不论文官武将,从制度上都是以甲制乙,以乙制甲,互相牵制,以集权一于中央,集权于皇帝一人。据史书记载,......(本文共计4页)
       
         &
相关文章推荐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01期
《绍兴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电影评介》2007年20期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4年03期
《九江师专学报》1991年01期
主办:北岳文艺出版社
出版:名作欣赏杂志编辑部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山西省太原市问题:50句名言,急需
暑假作业要求写50句名言,急需
 回答数7 
【满意答案】
中国古代百句经典名言(前50句)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
补充: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相关内容】
[相关搜索词]
[相关问题]
1回答 
1回答 
1回答 
1回答 
3回答 
5000元投资小吃店,1-2人经营,月入...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题库系统分析,
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题目。委 任王安石人主以委任为难,人...”,相似的试题还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赵凤,幽州人也,少以儒学知名。明宗武君,不通文字,四方奏请,常使安重诲读之。重诲亦不知书,奏读多不称旨。孔循教重诲求儒者置之左右,而两人皆不知唐故事,于是置端明殿学士,以冯道及凤为之。凤好直言而性刚强,素与任圜善,自圜为相,颇荐进之。圜为重诲所杀,而诬以谋反。是时,重诲方用事,虽明宗不能诘也,凤独号哭呼重诲曰:“任圜天下义士,岂肯谋反!而公杀之,何以示天下?”重诲惭不能对。术士周玄豹以相法言人事多中。明宗为内衙指挥使,重诲欲试玄豹,乃使他人与明宗易服,而坐明宗于下坐,召玄豹相之,玄豹曰:“内衙,贵将也,此不足当之。”乃指明宗于下坐曰:“此是也!”因为明宗言其后贵不可言。明宗即位,思玄豹以为神,将召至京师,凤谏曰:“好恶,上所慎也。今陛下神其术而召之,则倾国之人,皆将奔走吉凶之说,转相惑乱,为患不细。”明宗遂不复召。其后安重诲为边彦温等告变,明宗召彦温等廷诘,具伏其诈,即斩之。后数日,凤奏事中兴殿,启曰:“臣闻奸人有诬重诲者。”明宗曰:“此闲事,朕已处置之,卿可无问也。”凤曰:“臣所闻者系国家利害,陛下不可以为闲。”因指殿屋曰:“此殿所以尊严宏壮者,栋梁柱石之所以扶持也,若折其一栋,去其一柱,则倾危矣。大臣,国之栋梁柱石也。且重诲起微贱,历艰危,致陛下为中兴主,安可使奸人动摇!”明宗改容谢之曰:”卿言是也。”遂族彦温等三家。其后重诲得罪,群臣无敢言者。独凤数言重诲尽忠。明宗以凤为朋党,罢为安国军节度使。(选自《新五代史·卷二十八》)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凤)素与任圜善
善:交好B、今陛下神其术而召之
神:认为…神奇C、其后重诲得罪
得罪:获罪D、明宗召彦温等廷诘
诘:责罚2、下列加横线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陛下神其术而召之
夜缒而出B、明宗以凤为朋党
以其无礼于晋C、以冯道及凤为之
颇荐进之D、若折其一栋
吾令人望其气3、以下句子能够表现赵凤“直言而性刚强”特点的一项是(
)①素与任圜善,自圜为相,颇荐进之
②任圜天下义士,岂肯谋反
③好恶,上所慎也
④臣所闻者系国家利害,陛下不可以为闲⑤数言重诲尽忠
⑥罢为安国军 节度使A、②③⑤
D、②④⑥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赵凤年轻时以儒学出名,并受到孔循和安重诲的提拔做了端明殿学士,为明宗阅读奏章。
B、赵凤认为安重诲是国家的栋梁柱石,明宗不该因奸人诬陷而动摇对他的信任。但后来安重诲还是因此被杀。C、任圜被当权的安重诲以谋反的罪名杀害,只有赵凤敢于质问安重诲,并称赞任圜是天下忠义之士。D、赵凤认为天子的好恶要慎重,如果明宗迷信占吉卜凶之说,那么百姓也将效仿,造成的祸患会不小。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重诲亦不知书,奏读多不称旨。孔循教重诲求儒者置之左右,而两人皆不知唐故事,于是置端明殿学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乃使他人与明宗易服,而坐明宗于下坐,召玄豹相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明)王守仁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抵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原文稍有改动)[注]①象:舜的同父异母弟,曾多次图谋杀害舜,舜都不计较。舜继位后仍封象为有鼻国国君。②有鼻:地名。③管、蔡:周武王之弟,因作乱被诛。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
肇:建造B.举而不敢废也
举:全、都C. 斥于唐,而犹存于今
斥:斥责D. 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殆:大概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而请记于予
游于赤壁之下B. 斥于唐,而犹存于今
客喜而笑,洗杯更酌C. 而君子之修德
吾之生也幸,而生也何为D. 吾将以表于世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象祠是特为纪念舜的弟弟象而修建的庙堂,作者认为,对舜是可以修建祠纪念的,但对象的祭祀却存有异议。B.作者由象当初的不仁到最后世代受到苗族百姓祭祀这一事实,从而得出“人性原本是善良的,至善的品德可以感化天下所有人”的结论。C.舜不仅以自身崇高的品德感化了象,而且在封象之后派遣官吏帮他治理国家,从而使象能“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D.文章善用对比进行说理,入象祠被唐人毁坏而在苗族得到祭祀,以此来论述“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观点。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
(2)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上运使孙司谏①书王安石伏见阁下令吏民出钱购人捕盐,窃以为过矣。海旁之盐,虽日杀人而禁之,势不止也。今重诱之使相捕告,则州县之狱必蕃,而民之陷刑者将众,无赖奸人将乘此势,于海旁渔业之地搔动艚户,使不得成其业。艚户失业,则必有合而为盗,贼杀以相仇者,此不可不以为虑也。某为县于此两年,见所谓大户者,其田多不过百亩。百亩之直,为钱百千,其尤良田,乃直二百千而已。大抵数口之家,养生送死,皆自田出,州县百须,又出于其家。方今田桑之家,尤不可时得者,钱也。今责购而不可得,则其间必有鬻田以应责者。夫使良民鬻田以赏无赖告讦之人,非所以为政也。又其间必有扞州县之令而不时出钱者,州县不得不鞭械以督之。鞭械吏民,使之出钱,以应捕盐之购,又非所以为政也。且吏治宜何所师法也?必曰古之君子。重告讦之利以败俗,广诛求之害,以失百姓之心,因国家不得已之禁而又重之,古之君子盖未有然者也。购将安出哉?出于吏之家而已,吏固多贫而无有也;出于大户之家而已,大家将有由此而破产失职者。安有仁人在上,而令下有失职之民乎?在上之仁人有所为,则世辄指以为师,故不可不慎也。使世之在上者,指阁下之为此而师之,独不害阁下之义乎?公家日以窘,而民日以穷而怨。常恐天下之势,积而不已,以至于此,虽力排之,已若无奈何,又从而为之辞,其与抱薪救火何异?窃独为阁下惜此也。循今之法而无所变,有何不可,而必欲重之乎?今阁下为之,盖迫于公家用调之不足,其势不得不权事势而为此,以纾一切之急也。虽然,阁下亦过矣,非所以得财利而救一切之道。今之时,士之在下者,浸渍成俗,苟以顺从为得,而上之人亦往往憎人之言,言有忤己者,辄怒而不听之。故下情不得自言于上,而上不得闻其过,恣所欲为。伏惟留思而幸听之。(选自《王安石文集》,有删改)【注】①孙司谏:指两浙转运使孙甫,当时他正担任右司谏一职。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重诱之使相辅告,则州县之狱必蕃
蕃:繁多,众多。B.则必有合而为盗,贼杀以相仇者
贼:伤害,杀害。C.又其间必有扞州县之令而不时出钱者
扞:触犯,抵触。D.其势不得不权事势而为此
权:权变,变通。2.下列备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乃直二百千而己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B.①则其问必有鬻田以应责者
②作《师说》以贻之C.①其与抱薪救火何异
②其孰能讥之乎D.①故下情不得自言于上
②其制稍异于前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购人捕盐”弊端的一组是( )①今重诱之使相捕告,则州县之狱必蕃,而民之陷刑者将众②某为县于此两年,见所谓大户者,其田多不过百亩③今责购而不可得,则其间必有鬻田以应责者④出于大户之家而已,大家将有由此而破产失职者⑤公家日以窘,而民日以穷而怨⑥盖迫于公家用调之不足,其势不得不权事势而为此,以纾一切之急也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③⑤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转运使孙司谏为了杜绝私盐,想通过由百姓出资、官府悬赏的方式来抓捕私自采盐的人,王安石写信认为此举不当。B.王安石明确指出,征集钱财来悬赏,费用最终必定落到大户的头上,会导致他们破产失业甚至聚众为盗,应该谨慎行事。C.王安石认为孙司谏购人捕盐尽管是为了解决公家之用不足的问题,但是为政还是应该效仿古之君子,并遵循现行之法。D.王安石所论从百姓的利益出发,观点鲜明,论述充分、深刻,富有层次性,且无低眉折腰之态,语言直率,念度恳切。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1)大抵数口之家,养生送死,皆自田出,州县百须,又出于其家。(2)夫使良民鬻田以赏无赖告讦之人,非所以为政也。(3) 使世之在上者,指阁下之为此而师之,独不害阁下之义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短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