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本一

高一历史必修一试卷与答案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高一历史必修一试卷与答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两极世界的形成
一、从盟友到对手(美苏“冷战”背景)
(1)雅尔塔体系的确立;美苏均势
(2)二战结束后,美苏反法西斯联盟的政治基础不复存在,战时同盟关系破裂。
(3)战后苏联势力的不断增强,及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影响日益增大,美苏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加剧。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可以概括为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三大方针。
二、成就:
1、新中国成立仅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最突出的外交成就是中苏建交和毛泽东、周恩来访问苏...
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个根本制度、两个基本制度)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筹建新中国提上议事日程。
(2)1949年6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召开。
2.召开(1949年9月;北平)内容
①通过《共同纲领》。
②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
1)社会经济基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日益暴露,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825年,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首先在英国)
一、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总体比较
19世纪上半期
19世纪下半期
资本主义社会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 “光荣革命”(英国代议制产生背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 “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结束。
二、限制王权的法案(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发展过程:确立)
1、法案:《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
1、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a.地中海东部、欧、亚、非三洲要冲b.三面环海,山与海阴隔,海岸曲折,良港众多
c.地中海式气候,温和宜人
2、地理环境对希腊的影响,
a.不利于粮食生产,适宜葡萄和橄榄的生长...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西周分封制
内容:(分封对象)周天子将子弟和功臣以及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分封到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奴隶制...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册试卷-高中一年级历史试题练习、期中期末试卷、测验题、复习资料-高中历史试卷-试卷下载
当前位置: - -
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册试卷
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册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列中央官制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①三公九卿制    ②三省六部制
   ③中外朝制
    ④内阁制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③②④    D、③②①④ 
2.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由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君臣关系日趋不平等        &B、君臣关系逐渐疏远
C、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       &D、君主越来越不开明
3.一位与伯利克里同时代的人曾经自豪地说“假如你未见过雅典,你是个笨蛋;假如你见到雅典而不狂喜,你是一头蠢驴;假如你自愿把雅典抛弃,你是一头骆驼。”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伯利克里时代的雅典
A、疆域最辽阔        
 &B、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C、所有人都享有公民权      D、对外战争屡获胜利
4.下列关于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民主的表述,最为合理的是
A、都维护了所有公民的利益      B、都使妇女权益最受法律保护
C、都导致最终的衰落         D、都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
5.美国总统华盛顿在其著名的告别演说中,一再告戒“那些领导政府的人们,要谨慎行事,把自己限制在各自的宪法范围内。避免在行使权力时一个部门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他强调的是
A.民主性原则   B.司法独立原则  C.自由平等原则  D.分权制衡原则
6.德意志民族曾经号称‘思想家和诗人的民族’,也涌现出了一流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但是,这个伟大的民族也曾在一个狂人的操纵下进行过最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后者产生的历史根源是
A、德意志民族性格的双重性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C、传统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残余的影响   D、没有形成一部真正民主的宪法
7.《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在会议的闭会期间,如果每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这说明
A、总统控制议会         &
B、总统权大,议会权小
C、总统的权力受议会限制     &
D、行政权高于立法权
8.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这说明英国的责任内阁制
  A、首相对内阁负责而不必对国会负责
  B、内阁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C、内阁拥有行政与立法大权,对首相进行限制与制约
  D、首相和内阁成员中的多数可能来自不同的政党,因而相互牵制
9.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称鸦片战争是“通商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英国为维护正常贸易而进行的,这种观点①是错误的,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②是正确的,认识到战争的实质③是为英国殖民者进行辩护④混淆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近代最早在中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设想是
       
       &
A        B         &
C        &D
11.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年各报刊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其中属于1901年的是
A、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赔款、“新政”
B、三民主义、民国、南京、孙中山、共和、阿Q
C、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骞、仲甫
D、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改造、抗日
12.五四运动之所以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主要是因为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来    
B、无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C、帝国主义从此改变侵华策略     D、反帝反封建开始成为中国人民主要任务
13.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供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董仲舒      C.孟子      D.朱熹
14.有的学者称抗战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未有的大事”,主要理由是
A、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B、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
C、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D、改变了反帝斗争屡败的局面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15.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是在    
  A.粉碎重点进攻  B.战略反攻  C.三大战役  D.渡江作战
16.《共产党宣言》之所以成为科学共产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因为它
A.是第一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纲领
B.最早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
C.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D.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17.一部影片有一组镜头:凌晨,政府军企图夺取首都城内高地国民自卫军的大炮,被人发现,随即,首都警钟长鸣,一场革命开始了。自卫军向政府军发动进攻,当晚就占领了政府的各主要机关,临时政府狼狈逃往郊外某宫邸。这组镜头所取材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1640年英国的伦敦          
B.1871年法国的巴黎
C.1917年俄国的彼得格勒        
D.1949年中国的南京
18.毛泽东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对第一个“新纪元”的准确理解是                  
  A.推翻了沙皇的统治            &
B.在俄国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C.人类社会进入到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D.不再参加帝国主义战争
19.新中国实行的既能体现民族平等,又能保证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政治制度是
A.民主改革制度     &
 B.一国两制
C.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0.关于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      B.初步形成于1949年
   C.中共和民主党派共同执政        D.其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1.文革中,刘少奇在中南海被批斗,失去人身自由。他拿着《宪法》愤怒地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是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刘少奇最后含冤而死,成为共和国第一大冤案。这说明
A.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
B.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
C.民主合作多党协商的重要     D.当时缺乏必要法律依据
22.我国能够顺利收回香港,关键在于                                 
   A.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力明显增强  B.英国政府彻底放弃了殖民主义政策
   C.香港获得了高度的自治权           D.实行了中、英、香港三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23.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主要是指 
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 
B.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C.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24.下列的我国外交活动,对应图片的解释不科学的是
A.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美苏争霸结果  B.它的基础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C.这是一国两制的推动产物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形成关键
25.日至9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这次访华被喻为“破冰之旅”。早在三十多年前,就有一位日本首相对华进行了二战后的“破冰之旅”,他是
  A.田中义一  B.田中角荣 &
C.伊藤博文  D.东条英机
26.以下对上海合作组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由中国领导创立        &B.加强了中国和俄罗斯及中亚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
C.合作范围 扩大到除军事外的一切领域   &D.原则是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
27.“阻止共产党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此观点说明了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重要政策是        
  A.进行反共反苏的舆论宣传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北约组织           D.实行军事援助
28.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两极格局中出现多极化趋势的主要表现是:①西欧国家走向联合;
②日本崛起; ③中国的振兴; 
④不结盟运动蓬勃发展&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    D. ①②③
29.在两极格局下,对美苏关系的评价不符合史实的是
A、美苏关系的演变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B、战后美苏之间一直都没有直接交战
C、美苏间的争夺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D、军备竞赛加快了苏联经济的发展速度
30.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表明
A、资本主义制度到目前为止是人类历史上最理想的社会制度
B、社会主义制度已经不符合上述地区经济、政治发展的要求
C、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政策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31.2006年,国民党副主席回乡祭祖。中华民族这种认祖归宗、祭拜祖宗的文化习俗最早可追溯到
A.夏商周时期             &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
D.隋唐时期
32.19世纪中叶有这样一段民谣:“竹枪一支,打得妻离子散,未闻炮声震地;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 它反映的是
A.外敌的武力入侵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B.原始武器竹枪能够杀敌
C.鸦片输入的危害               
D.因为吸烟中国人民内部互相仇杀 
33.中国没有完全沦为列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人民不屈的反侵略斗争        B.清政府组织了强有力的抵抗
C.中国地大物博并且人口众多        D.列强无力控制中
34.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一方针的核心是
A.一国两制               B.两岸直接三通
&C.一个中国原则            &
D.台湾高度自治
35.到2006年底,有1487名来自中国的维和军事人员在联合国维和行动,就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中国热爱和平、积极履行国际法义务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它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一特点
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重视同世界大国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
 C.重视经济外交和不结盟外交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36.现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是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37.欧洲共同体形成的根本因素是A.联合抗衡美苏的需要         B.生产力的发展,经济联系加强C.摆脱美国控制的需要         D.遏制共产主义,稳定欧洲秩序
38.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下列哪次双边谈判中
A、中印谈判    &
B、中缅谈判
C、中苏谈判    &
D、中美谈判
3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大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主要措施有(   )
①提出“有法可依”十六字方针 ②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③加紧全面立法工作,制定多部法律④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0.下列对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提出的
②目的是更好地扩大民主,团结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③根据这一方针,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④这一方针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A、①②③④      
C、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
41.社会组织方式的演进,是人类政治文明史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 公元前6世纪,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创立新的五百人议事会,每部落选出50人参加,议员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当选议员可以连选连任,但公民一生只能担任两届议员。据记载,公元前431年雅典公民近17万人,其中只有约四五万成年男性享有参政权力。
(1)雅典民主政治有何显著特点?
材料二 《汉书》“秦遂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这表明秦朝将新创的制度推向全国。
(2)说明秦制中具有创新意义的内容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
材料三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
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普选产生……
 1954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国务院
领导人构成表(单位:人)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民主党及无党派人士
(3)从材料中看到新中国民主政治内容有?
(4)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三,简要比较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与雅典公民大会的异同。
42.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的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道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美国之政策端在支持自由之民族
                        &
――丘吉尔在富尔顿的演说
材料二  余相信以抵制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企图。
                        
――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三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四  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
――《北大西洋公约》
(1)   
丘吉尔所说的“铁幕”下的国家和地区有那些? 
(2)   
根据材料二、三,杜鲁门采取了什么具体措施?
(3)   
这四则材料反映了美国战后初期的政策是什么?它说明什么?
(4)针对材料四反映的内容,苏联采取了什么措施?它出现意味着什么?
43.阅读下列有关南京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而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    ――《光明日报》
① “南京静海寺的大铜钟高1.842米”和“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并选择在日悬挂”,这跟哪两个历史事件有关?前一事件对中国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材料二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1949年4月)
②材料二中的诗和图反映了哪一重要历史事件?有何伟大意义? 
44、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
读下列诗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①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
         ――丘逢甲《春愁》
②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 (1928秋)
③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④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诗①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5年台湾在割占50年后回归祖国,主要原因又有哪些?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其众所周知的原因是什么?
(2)诗②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此前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道路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3)导致诗③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远征”结果如何?
(4)诗④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什么?
45、观察下列图片,回答相关问题: 
图一            &
图二          
(1)图一所示文件由哪个政府颁布?它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宪法?
(2)图二是1954年我国颁布的一个重要文件,请问它体现了哪两大原则?它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宪法?
(3)图三中的《十二铜表法》的发表是罗马法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它的意义主要是什么?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于东罗马帝国时期,其标志是什么?当时的皇帝是谁?
4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
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等。
&材料二 皇帝任命帝国首相;皇帝任命帝国官吏;皇帝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帝国的全部陆军组成一支统一的军队,在战时、平时均由皇帝统率;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以及使议会延期结束。
材料三 “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
(1)材料一出自英国的什么文件?英国颁布此文件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出自德国的什么文件?它体现出什么特征?
(3)材料一、材料二所反映的政体有什么异同?
(4)与材料二中的“皇帝”比较,材料三中“朕”的权力有何不同?其反映了什么性质的政体?
47、回答下列有关“马克思主义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问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2)巴黎公社是什么性质的政权?它对马克思主义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怎样的一个国家?十月革命的胜利对马克思主义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一、选择题
1――10   CCBDD   CCBBB   11――20  ABCDC    DBBDC
21――30  BAAAB   CBADD   31――40 &
ACACD   
二、非选择题
第41题:(1)主权在民,轮流执政,真正享受民主的人是少数。
(2)皇帝制度,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度。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为后世所沿用,明清后越来越成为社会进步的羁绊。
(3)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同:都是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和决定一切国家大事;都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代议制民主,公民大会是直接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具有广泛性,公民大会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人民民主专政,公民大会是奴隶主阶级民主专政。
第42题:(1)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   (2)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3)冷战政策;说明美国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进行遏制。
(4)建立华约;意味着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正式形成。
第43题:(1)《南京条约》的签定; 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香港回归
(2)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意义: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第44题:(1)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与澎湖列岛;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国共两党内战,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
(2)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井冈山道路)。夺取“中心城市”。道路选择要符合国情,要实事求是。
(3)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左倾错误的领导。到达陕北,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4)解放战争时期;渡江战役;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第45题:(1)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2)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标志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民法大全》的编纂; 查士丁尼)
第46题:(1)《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确立议会的主权)
(2)《德意志帝国宪法》。体现出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3)同:都是君主立宪制。异:英国的君主“统而不治”,实权掌握在议会手中;德国皇帝拥有大权,议会权力有限。
(4)“朕”的权力至高无上,不受任何限制。性质: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第47题:(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2)性质:无产阶级政权;影响:A、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B、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3)国家:帝国主义国家(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影响:A、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B、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 点击数: &&&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
文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五、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经济前提: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日益暴露,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825年,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首先在英国)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三大思想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B、诞生的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①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阶级斗争推动历史的发展;②阐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肯定共产主义最终将取代资本主义;③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建设共产主义。C、影响: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巴黎公社1)、背景普法战争法国失败,第三共和国的成立,临时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的反动政策。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正式宣告成立。2)、革命措施在政权建设方面:废除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代之以工人阶级的国家机器。民选供职人员,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在经济建设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维护工人权利,实行八小时工作制3)、失败主观原因: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也没有同外省取得联系,更没能发动广大农民;根本原因:法国资本主义还处在向上发展时期,还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 4)、意义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它的经验教训是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1)客观条件经济:俄国资本主义有一定的发展,但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政治&& ①腐朽的沙皇制度占统治地位,是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②俄国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国内矛盾尖锐。③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2)主观条件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广大农民成为革命同盟军2、十月革命的过程1)、二月革命& (1917年3月)&&&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结果: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工兵代表苏维埃、临时政府(掌握实权)2)、《四月提纲》的发表&&&&&& (列宁)内容: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化; 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的方式取得政权。3)、七月事件&&&&&&&& 结果: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和平夺取政权已经不可能。4)、十月决议&&&&&&&& 内容:举行武装起义,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5)十一月起义攻打东宫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具体内容P128)内容:《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选举产生了第一也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意义:苏维埃政权在俄国的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诞生。3、意义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俄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劳动人民开始实现“当家作主”的美好愿望;它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实践,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世界: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推动了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背景: (1)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已经垮台(2)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历史纵横和新政协筹备会的召开)&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召开:①时、地:1949年、北平②代表:社会各阶层~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议在北平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六百多人,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界民主人士、各民族以及国外华侨。(2)内容:①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②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③决定了首都、国歌、国旗、纪年法(3) 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中共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1)职能改变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主要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2)发展:(1)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拥护。(2)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立1、背景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方法产生。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2、创立:一届人大的召开&&&&&& 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 2)、内容:&&&&& (1)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 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 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大会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3、意义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含义: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按照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物。2、背景& ①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3、建立(1)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自治区。&&&&& (2)1949年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 (3)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中国省级民族自治区共有5个。除内蒙古自治区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相继于20世纪50年代成立。西藏自治区于1965年成立。除5个省级自治区外,全国还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了100多个自治县(旗),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4、意义&&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制度。&& ②它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中国一项基本国策和根本的政治制度。&二、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文革”出现的原因 & ①党内“左”错误发展以阶级斗争为纲&&&&& (根本原因)& ②毛泽东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面临被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③林彪、江青、康生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2、“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大批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和学者,惨遭批斗、抄家和残酷的人身迫害。(2)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3)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一纸空文,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保障。(4)1967年1月,以王洪文为首的 “造反派”组织,非法夺取了上海党政各级领导权。接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都被夺权,许多地方发生武斗,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5)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人民代表已无法正常行使其权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重难突破]、“文革”的教训(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2)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3)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禁止和克服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二)民主与法制的健全和完善1、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1)、条件:①“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 (健全法制和民主建设)②法制建设方针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措施 & ①平反冤假错案。& ②加紧全面立法工作&&&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义务教育法》《民法通则》《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3)、意义& ①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的局面。③为依法治国奠定可重要的基础。2、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1)、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3)、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4)、建立村民民主自治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三)祖国统一大业1、历史之源―――港澳台问题的由来A、香港问题由来英国占领香港问题的三个步骤。第一步:1842年《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第二步:1860年《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区;第三步:1898年强租新界B、澳门问题由来澳门被葡萄牙强占的过程&&&&&&&& 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 1557年,葡萄牙通过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 19世纪五六十年代,葡萄牙人先后侵占了胱械汉吐坊返C、台湾问题由来台湾在历史上有哪三次分离与回归?一、荷兰殖民者占领,郑成功收复;二、《马关条约》被日本占领,抗战胜利收回第三次分离是国共内战造成2、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构想A 、“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过程1)、《告台湾同胞书》:在《告台湾同胞书》中,大陆向台湾伸出了橄榄枝,提出了和平解决的方法,并发出了真诚的邀请。停止炮击的决定更引起了台湾同胞的强烈反响。2)、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在政策中建议国共两党进行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这一方针政策受到海峡两岸人民的热烈欢迎。3)、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B、有“一国两制”的含义一国两制”的涵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一国”是“两种制度”的前提。3、回归之路――& 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A、香港回归 &&& 香港回归的经过(1)中英谈判①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的会谈 (放影象资料《与撒切尔夫人的会谈》)经过3年,22轮的艰苦谈判,终于在1984年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②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的发表(2)香港回归庄严的时刻到来了(播影象资料《香港回归》)&B、澳门回归1、《中葡联合声明》的发表&& (结合图片讲解)2、澳门回归[重难突破] 1、中国为什么能够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前提条件: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关键因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群众基础:香港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准备工作: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圆满的完成了各项任务2、中国政府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有何重大意义?(1).港澳--结束列强占领,开创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新纪元.(2).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3).世界--为解决国家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范例.C、祖国统一大业的未来展望台湾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关系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全面复兴。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海峡两岸人民在“一国两制”方针的基础上日益达成共识,两岸关系有了新发展。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979年,大陆停止了炮击金门,实现了30年来的真正停火1987年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三通”,1987年台湾政府迫于形势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1991年,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岸授权海协会和海基会进行广泛接触和对话&1992年,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此即著名的“九二共识”&1993年,汪道涵和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并与胡锦涛主席见面,双方一致坚持“九二共识”,主张和平统一。[重难突破]影响和平统一台湾的阻力是什么?一些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台湾岛内分裂势力猖獗
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建国―50年代)1、建国初的环境1)国际形势: 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A、有利形势:1) 资本主义阵营(削弱)2) 社会主义阵营(壮大)3)亚非拉大 批民族国家独立 4)新中国的成立B、不利形势: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封锁、包围(建国后采取的外交政策必须巩固政权、保卫和平、卫主权、打破封锁)2)国内形势: 历史:新中国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的外交关系,而且在华有特权和不正当势力现实: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2、外交方针的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①另起炉照,这就使中国改变了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②打扫屋子干净再请客,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③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3、建国初的外交建树&1)、建国后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建国一周年,中国已同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另有英国、荷兰等8个国家承认了新中国。2)、提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原则③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家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成为世界上解决国家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 、日内瓦会议&&& (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问题)& 1954年,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4)、万隆会议(亚非会议)1955年,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同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打开外交新局面(20世纪70年代)&&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抵制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所非法占据;(2)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3)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4)1971年,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遭到中国的断然拒绝。2)、概况:1971年10月,26届联大上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3)、意义(1)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2)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更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3)反映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历史潮流,极大地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力量。 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1)、 原因: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1)从美国方面看①建国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②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③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④经济上受到日本、西欧的挑战;⑤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2)从中国方面看①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②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③有利于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 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1)试探之旅-- “乒乓外交”(2)旋风之旅-- 基辛格秘密访华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3)破冰之旅―尼克松访华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主席。1972年2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中美联合公报》是中美两国签署的第一个双边关系的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4)建交:1979年,中美发布建交联合公报3、中日关系正常化(1)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及条件 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美国谋求同中国缓和关系的活动,却避开了日本政府,这种“越顶外交”的做法,在日本引起强烈震动。②日本许多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两国民间交流日益加强,日本国内要求中日建交的呼声高涨。(2)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9月,毛泽东主席会见应周恩来邀请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田中访华期间,两国政府首脑签署了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 4、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1)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2)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3)促进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1)、外交思想的调整 ①背景: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②内容: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 (这一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方针的出发点) 提出霸权主义是战争的根源,强调反对霸权主义。 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外交政策的调整――新时期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实行坚持不结盟政策 2、新时期外交成就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后,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2001年10月,在上海成功举办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3)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于2001年成立并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 八、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 两极世界的形成 (一)、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 1、二战极大的改变了世界各国政治力量的对比。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壮大 东欧(8个) 亚洲(4个) 2、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由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3、美苏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上的分歧。美苏反法西斯联盟的政治基础不复存在。 (二)、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 1、冷战概念: 二战后美国为首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手段、活动,来遏制共产主义(本质),稳定资本主义。 2、“冷战”的表现 (1)杜鲁门主义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笼,实际上是美国政府“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全面开始的标志。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 (2) 实施马歇尔 目的:帮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控制西欧,遏制共产主义 (3)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4)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5)成立华约组织1949年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为战后初期美国“遏制”苏联,推行“冷战”政策和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后来的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两极格局也正式形成。 (三)、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美苏激烈对抗,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形成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A德国分裂 1949年5月,柏林封锁刚刚结束,美国便支持西德通过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根本法》,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接着在苏联的支持下,东德于同年10月也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这样,两个德国的局面便形成了。 德国的分裂与当时的国际形势是密切相关的,是美苏对抗“冷战”的结果,是冷战的第一次高潮,分裂的根源是美国的霸权政策。日德国重新统一。 B.朝鲜分裂 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依据在波茨坦会议上达成的协议,分别进驻朝鲜南部和北部,其分界线是北纬38度线.经过长期的对峙,1948年8月在朝鲜半岛南部先行成立了大韩民国。次月,金日成在朝鲜半岛北部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C.古巴导弹危机 2、两强长期处于均势,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背景 (1)现实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它要重 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有力影响,必须联合起来。 (2)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3)政治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4)思想因素:欧洲传统的统一思想的影响 2、过程 (1)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 (2)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3)欧洲共同体成立: 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欧洲共同体 3、影响: (1)欧洲共同体成立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2)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3)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4)增强与美苏抗衡的实力,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原因: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的作用 (1)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 A内因: ⑴政府进行大力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⑵重视教育,引进先进科学技术。 ⑶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⑷适时提出经济发展的口号 B外因: ⑴美国大力扶植。 ⑵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 (2)结果: ①1956年―1972年,日本经济高 速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②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美日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③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 2、史实: 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原因: ①政治基础: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继获得独立。 ②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不结盟运动兴起。 ③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 (2)标志: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举行(时间、地点、倡议国、斗争目标等) 提出: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度总理尼赫鲁 正式形成: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政策: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发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重要任务和行动纲领(政治:反对美苏霸权主义。经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 (3)意义: ①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②20世纪70年代开始,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同时,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③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2、中国的振兴: 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三、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1)、概念:1989年,东欧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丧失政权。 2)、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3)、典型 波兰 (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 德国 (1990年,两德统一) 4)、原因 历史根源:东欧各国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 内部原因: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政治上各国党和政党忽视民主和法制。 外部原因: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直接原因: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在国内国际压力下,宣布实施“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承认反对派的合法存在,最终丧失了国家政权。 2、苏联解体 (1)解体过程& a、戈尔巴乔夫改革 (造成人们的思想严重混乱;造成苏联局势更加动荡;民族矛盾加剧,民族分离活动剧烈。) 1985年.经济领域改革,但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 1988年,政治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初行多党制,加剧了政局动荡 。 b、八一九事件 ①原因:1991年8月,苏联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把这个联盟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 ②结果:改变了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c、1991年底,哈萨克的阿拉木图签署《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2)原因: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非但没有成效,反而激化矛盾; 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出现严重的弊端,已无法适应苏联社会的发展; 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 (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特点:“一超多强”的局面 美国依旧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超级大国的地位并没有动摇。因此美国极力构筑的 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的设想很难实现。但与此同时,又有一些新的力量在崛起。相反,各种新崛起的力量正把世界向多极化方向推进。 2.表现 &1&、欧盟 1992年欧共体各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正式签订《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一个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诞生。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欧盟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它不再向过去那样为美国马首是瞻,而是有了自己的政治和外交要求。 &2&、俄罗斯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和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好转,俄罗斯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 &3&、日本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4&、中国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 &1&、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不同的政治力量相互制约达到平衡,可以遏制各国冒然发动战争,谈判和协商成为解决国际问题的主要途径。 (三)、多极化趋势下的国际关系-----和平和动荡并存 1. 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 &1&巴以冲突、 &2&波黑战争、 &3&卢旺达种族屠杀 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1&2003,伊拉克战争、 &2&1999, 北约轰炸南联盟 3. 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 我们感受恐怖主义最震撼的一件大事就是“911事件”。 文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