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世界史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游戏中很多条约相互冲突?

2014年全国中考历史真题按课标分解:专题14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00
&&¥0.50
&&¥2.00
&&¥0.50
2014年全国中考历史真题按课标分解:专题14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第一次世界大战地图](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信息。_试卷分析-牛bb文章网您的位置:&>&&>&&>&[第一次世界大战地图](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信息。[第一次世界大战地图](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信息。作者:www.niubb.net&&来源:&&时间: 00:26:50阅读:所属专栏: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信息。图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      图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比较图一、图二,提出两项有关欧洲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题型:综合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如能提取其他相关信息,并言之成理,也可酌情记分,但不能超过此题总分)信息一:俄罗斯国名由俄国变成了苏联。(2分)说明:“一战”引发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并先后推翻沙皇专制政府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2分)1922年,按照自愿的原则,俄罗斯、白俄罗斯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组成联盟,简称苏联。(2分)信息二:德国疆域变小,且一分为二。(2分)说明:“一战”后,《凡尔赛和约》重划德国疆界,德国西部、东部领土大量丧失;(2分)“波兰走廊” 被割,使东普鲁士与德国本土分离;(2分)(说明:如只答《凡尔赛和约》严重压制了德国。记2分)信息三:欧洲民族国家数量激增(增多)。(2分)说明:“一战”导致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战败、削弱或分裂;(2分)战后民族自决原则的运用。(2分)信息四:波兰摆脱俄罗斯统治,重新获得国家独立。(2分)说明:十月革命后,俄国为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放弃波兰;(2分)波兰民族意识复兴及独立力量的壮大;战后民族自决原则的运用。(后两点任答一点记2分)信息五:奥斯曼帝国变成土耳其(共和国)。(2分)说明:“一战”的影响及《色佛尔条约》的签订;(2分)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独立战争)的胜利;(2分)信息六:奥匈帝国分裂成奥地利、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2分)说明:奥匈帝国在“一战”中战败;(2分)战后民族自决原则的运用。(2分)试题分析:从两幅图的变化可提取一下信息:俄罗斯国名由俄国变成了苏联;德国疆域变小,且一分为二;欧洲民族国家数量激增(增多);波兰摆脱俄罗斯统治,重新获得国家独立;奥斯曼帝国变成土耳其(共和国);奥匈帝国分裂成奥地利、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俄罗斯国名由俄国变成了苏联:“一战”引发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并先后推翻沙皇专制政府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1922年,按照自愿的原则,俄罗斯、白俄罗斯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组成联盟,简称苏联;德国疆域变小,且一分为二:“一战”后,《凡尔赛和约》重划德国疆界,德国西部、东部领土大量丧失,“波兰走廊” 被割,使东普鲁士与德国本土分离;欧洲民族国家数量激增:“一战”导致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战败、削弱或分裂,战后民族自决原则的运用;波兰摆脱俄罗斯统治,重新获得国家独立:十月革命后,俄国为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放弃波兰,波兰民族意识复兴及独立力量的壮大;战后民族自决原则的运用;奥斯曼帝国变成土耳其(共和国):“一战”的影响及《色佛尔条约》的签订,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独立战争)的胜利;奥匈帝国分裂成奥地利、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奥匈帝国在“一战”中战败,战后民族自决原则的运用。考点:考点名称:《非战公约》的签订《非战公约》的签订: 1、背景:法国为解决安全保证问题,希望与美国结盟,使法国的安全得到美国的保障。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概况:1928年,美、法、英、德、日、意等15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即《非战公约》,亦称《百里安―凯洛格公约》。 截止1933年,共有63个国家加入。3、内容:缔约各方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用和平方法处理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 4、影响:①积极:第一次正式宣布在国家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从而限制了国家的战争权,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并且在二战后成为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战犯的法律依据。②局限:对废弃战争、维护和平没有规定明确的责任,没有涉及裁军问题,也未制定实施公约的办法和制裁违约国的措施,未能对制止二战的发生起到实际作用。考点名称:凡尔赛宫里的勾结与争夺巴黎和会的召开:(1)时间:日―6月28日;(2)地点:法国巴黎凡赛宫; (3)出席国家:27个(不包括战败国和社会主义的战胜国);英美法三巨头实际操纵会议,并决定了会议的一切重大问题,而其他弱小国家则作为陪衬。 大国的各自目的:(1)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会议,企图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建立国联,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 (2)英国奉行“势力均衡”政策,既要削弱德国海军力量,剥夺它的海外殖民地,勒索战争赔款,维护其庞大的殖民帝国及海上优势。在欧洲联合美国遏制法国称霸,因此英国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在东亚支持日本以牵制美国。 (3)法国为重建欧洲霸权,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索取尽可能多的战争赔款,坚决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乃至肢解德国。 (4)意大利希望落实参战时协约国的承诺,扩大领土。 (5)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中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合法化。在山东问题上的勾结:(1)日本:希望把在战争期间从德国手中夺来的山东据为己有。(2)英法:支持日本对山东的要求。(3)美国:美国虽然反对日本的要求,但由于私利的考虑没有坚定地支持中国的合理要求。最终导致日本实现了自己的意图。(4)中国:坚决要求收回山东,并在会上对日本进行了一定的抗争。帝国主义的行径激怒了中国人民,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爆发。而和会的决议也突破了北洋政府的最后底线。在这种情况下,参加和会的中国代表,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和人民反对和约的压力下,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凡尔赛宫里的勾结与争夺:战败国和社会主义的战胜国──苏俄被排斥在外:苏俄被看作是另类国家,是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最大政治敌人,是帝国主义封锁和准备加以颠覆的对象,所以,不会允许它参加这个会议。德、奥等战败国,是被宰割的对象,对它们的宰割过程,由于战胜国大国之间的争夺而变得十分复杂,而让战败国参加会议,会使战败国利用战胜国之间的这些矛盾从中添乱,所以,要将战败国排斥在外。 大国的各自目的:1、各大国各怀鬼胎的共同背景: 在战败国已经被彻底击败的条件下,它们心中考虑的除了制裁德国的直接目的外,更主要的是怎样使自己获利更多,以及建立一个更有利于自己的国际关系格局。2、美国最为跃跃欲试,想法颇多。战争成就了美国经济,也刺激了美国的政治野心。美国企图依仗其雄厚的经济实力,谋求扩大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力,逐步建立世界霸权。 3、英国由于利益分布广泛,意图比较复杂。首先要尽一切努力,掠夺德国殖民地;其次,联合美国遏制法国称霸欧洲;再次,在东亚地区利用美日矛盾,维护在这一地区的既得利益。 4、法国的打算比较集中和单一。围绕严厉制裁和防范德国展开。一是最大限度地制裁德国,甚至要求肢解德国,二是要谋求建立防范德国的安全体系。通过实现这一目标,确立法国在欧洲大陆上的霸主地位。 5、日本的图谋比较现实和具体,它对欧洲的争夺没有胃口,而只想把从德国手中夺取的中国山东和太平洋上的那些岛屿变成自己的既得利益,巩固在中国扩张的地位。对德问题上的争斗:巴黎和会的中心问题──如何处理德国的问题以及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争斗的。 法国出于长远的安全考虑,极力主张最大限度制裁德国,甚至建议将德国莱茵河西岸的领土分割出来,建立一个受法国保护的“莱茵共和国”,以实现肢解德国的目的。 英国出于传统的“均势外交”政策,不想把欧洲政治平衡打破,不愿因过分削弱德国而导致法国称霸欧洲的局面出现,因此极力反对法国的主张,特别是建立“莱茵共和国”的主张。 美国的想法比较复杂,且有所矛盾。美国反对过分制裁德国,特别是建立一个法国控制的“莱茵共和国”的建议。但又不能不考虑到法国未来的安全,只能与英国一起承诺一旦遭到德国的进攻,将联合援助法国。考点名称:中国山东问题中国山东问题: 1、背景:列强急需解决的问题是调整在中国的利益和对付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恢复领土和主权完整要求。2、日中在会外签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把日本在山东的权利归还中国3、 结果:日本将山东的主权和一部分权利归还中国,仍保留一些特权。日本被迫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 4、评价:是对《凡尔赛和约》中有关山东问题的不公正条款的重要修正,是近代中国人民取得的少有重大外交成果。 5、解决原因:①中国人民坚持斗争的结果;(主要)②美英和日本的矛盾。考点名称:《洛迦诺公约》的签署《洛迦诺公约》的签署:1、背景:道威斯计划实施后,法、德调整两国关系,开始探索和解的道路。 2、签订:1925年10月,德、比、英、法等七国代表在瑞士洛迦诺举行会议,讨论欧洲安全问题,签署了《洛迦诺公约》。3、评价:①这是协约国在政治上正式承认德国作为一个平等国家的前提下,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又一次重大调整; ②暂时解决了安全问题,改善了法国同德国的紧张关系;③公约孕育着新的不稳定因素,它使法国丧失了在德国违约时单独制裁的力,使法国的边界安全置于英国和意大利的空头保证之下。 签署《洛迦诺公约》的背景:《凡尔赛和约》缔结后,战胜国同德国的关系仍然紧张,在赔款和安全问题上,法德的矛盾尤为突出。按照《凡尔赛和约》,战胜国占领了莱茵河左岸的德国领土。1921年3月,战胜国又占领了位于莱茵河右岸的三个德国城市。1923年1月,法比出兵鲁尔,法国官方人士公然策动莱茵地区脱离德国的分裂运动。1924年12月,协约国宣布延期自莱茵河左岸北区撤出占领军,而按和约规定,本应于1925年1月撤出。这些都使德国感到自身的安全没有保障。1924年,道威斯计划通过后,德法在赔款问题上的矛盾缓和,安全问题便被提上德国外交的日程。 法国深知德国一旦治愈战败的创伤,就可能起而复仇。为了防止德国的强大,它一方面想凭借集体力量钳制、遏制德国,为此同比、波、捷、南等中小国家结成了同盟,但因为没有得到英国的保证,这些同盟的作用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对德国进行军事制裁,占领鲁尔是制裁的顶点,但这种高压政策也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1924年上台的埃里奥政府主张从鲁尔撤出占领军,改善同德国的关系。1925年就任的法国外长白里安坚决主张和解,结束对抗。于是,德法两国都开始调整政策。 这时的英国对欧洲政策,也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英国既希望法国边界的安全得到保证,又不希望这会驱使德国同苏联接近;第二,英国同样也不愿意看到出现法国在西欧称王称霸,希望限制法国,保持法德之间的均势。权衡利弊后,英国决定促成法德的和解。道威斯计划通过后,1924年11月和1925年8月,外国占领军相继撤出德国的鲁尔和莱茵河右岸的三个城市。1925年10月,洛迦诺会议正式开幕。 欢迎您转载分享:推荐:相关试卷分析热点试卷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一切的战争_新浪新闻
&&&&&&正文
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一切的战争
  参考消息网6月27日报道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6月20日刊登题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一切的战争》一文。作者为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院长玛格丽特&麦克米伦。
  文章称,一百年前的6月28日,在巴尔干小城萨拉热窝,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谋杀了奥匈帝国皇储和他的妻子。就像一颗卵石可以引发一场滑坡一样,这次刺杀引爆的一系列事件在5周内将欧洲拖进了一场全面战争。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日发生了成为一战导火线的萨拉热窝事件。图为事发现场刺杀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的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被捕。(资料图片)
  冷酷的数字记录了这场战争的恐怖之处:900多万人死亡,受伤人数还要翻一番。那时,随着枪炮归于沉寂,一种新的灾祸以致命流感的形式袭击了人类。部队返乡时,无意中把这种疾病带到了世界各地,导致5000万人死亡。
  欧洲神话碎了一地
  欧洲和中东许多如今看着眼熟的政治边界仍体现着这场战争之后达成的和平协议。这导致俄国和德国面积缩小,伟大的多民族帝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瓦解。新的国家以南斯拉夫和伊拉克等名字出现在我们的地图上。
  更难确定和评估的是这场战争的长期后果&&政治、社会和道德上的后果。这场冲突改变了所有参与其中的国家。各国政府加大了对社会的控制力度。旧政权垮台,代之以新的政治秩序。在俄国,共产主义制度取代了沙皇制度,对20世纪剩下来的时间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场战争的规模之大和破坏之重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有许多人们今天仍在与之搏斗&&并传播着新的政治理念。威尔逊总统谈到了民族自决以及在世界范围内捍卫民主。他希望建立一个国际联盟作为国际合作的基石。俄国方面,列宁和他的布尔什维克提供了一个鲜明的替代方案:一个没有边境线或阶级的世界。相互竞争的设想使25年前刚刚结束的冷战愈演愈烈。
  这场战争使欧洲社会变得残酷无情,在大半时间都风平浪静的19世纪,欧洲社会已变得对和平习以为常。1918年后,从政治刺杀到街头暴力,欧洲人越来越愿意诉诸武力,以及用激进手段解决自己的问题。极右和极左的政治运动&&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种子在1914年前的岁月中就种下了,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它们提供了养料。
  一战导致许多欧洲人对自己的社会不抱希望。1914年前,他们知道欧洲凭借其经济和军事力量支配着整个世界,他们可以以欧洲的力量和繁荣为傲。他们可以夸耀欧洲文明比其他所有文明都要优越。战后留给他们的是一块陆续花光自己的财富、削弱了自身力量的破碎的大陆。
  来自非洲、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或新西兰的士兵当时亲眼目睹了他们的欧洲主人能干出什么样的事。欧洲人彼此征战时那种浪费、混乱而残忍的姿态,以及欧洲大部分战争行动体现出的能力不足,摧毁了欧洲至上的古老神话。在帝国各地,过于自信和迫不及待的民族运动&&通常由那些从战场上返回的人领导&&将帝国推向末日。
  德国坚称“未被击败”
  1918年的停战还带来了以下挑战&&我们仍面临这一挑战&&如何以不制造新冲突的方式结束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没有直接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但它创造了让后者成为可能的条件。威尔逊总统提倡以不施加报复的方式实现和平,创造一个各国为共同利益团结起来的世界;参议员亨利&卡伯特&洛奇等他的对手认为,只有对德国及其盟友取得决定性胜利才能为持久的和平奠定基础。这些人或许是对的。1918年后,德国的右翼精英和许多普通人无疑说服了自己&&德国并未真正输掉一战。
  实际上,1918年夏,德国就在战场上被打败了。不过,战争在德国遭入侵前结束了,所以几乎没有几个后方的德国人直接经历了战败。德国军队返乡时秩序良好。德国总统说:“我们欢迎你们这些未被击败的人。”而埃里希&冯&鲁登道夫将军等统帅部的成员匆忙散布以下恶意的神话:国内的叛徒&&管他是犹太人、社会主义者还是自由主义者&&从背后捅了军队一刀。
  因此,德国人普遍认为《凡尔赛条约》&&从割让领土到赔偿战争损失,把一大批处罚强加给德国&&不合法。撕毁《凡尔赛条约》的承诺成了纳粹吸引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转而“以俄为师”
  即便在战胜国方面,一战后签署的和平协议也导致仇恨情绪的滋生。在远东地区,曾站在协约国一边的日本的民族主义者觉得他们的国家先是被利用,随后遭到了拒绝将种族平等条款写入《国际联盟盟约》的“白人”大国的轻视。这促使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道路,并最终与美国在珍珠港爆发了冲突。
  对未来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是,中国对西方的失望情绪愈演愈烈。中国也是协约国的一员,为西线提供了10多万名劳工。其中2000人葬在了法国。然而当各大国在巴黎召开会议时,它们没有给中国它最想要的东西&&德国在山东省的租界和特权&&反而把它们移交给了另一盟友日本。这是极具讽刺的强权政治:日本更强大,因而对西方更重要。
  在由此产生的民族主义怒潮中,中国自由主义的重要人物放弃了西方和西方式的民主。一名示威学生说:“我们立即意识到以下事实:外国仍是自私的,仍奉行军国主义。”就像命运安排的一样,当时一种替代模式现身了&&在俄国,新的共产党领导人正承诺要建立一个新的、更公平、更有效率的社会。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于1920年,1919年曾参与反西方示威活动的人有许多成了共产党员。这一转折带来的后果今天仍影响着我们。
  美国变成“一种理想”
  在世界的另一头,美国开始为世界领导权挑战日渐衰落和分裂的欧洲。在战争过程中,随着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跨越大西洋由伦敦转移到了纽约。在其他方面美国也强大得多。一战推动了美国工业的发展,加快了美国的经济力量转化为外交和军事实力的步伐。到一战结束时,美国成了世界最大的制造商,拥有能支撑美元的最多的黄金储备。美国海军可以与英国海军匹敌了,在那之前英国海军一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
  美国例外论&&认为自己既与众不同又优于世界其他国家的观感&&也得到了强化。正如威尔逊曾说的:“美国是一种观念,美国是一种理想,美国是一种设想。”美国代表团是带着对古老欧洲的蔑视和道德上的优越感来参加战后的和平会议的。当结果证明媾和并非易事时,这种感觉更强烈了。
  随着欧洲战后问题的增多,许多美国人对此的反应是沮丧,愤怒,觉得他们受骗卷入了错误的冲突。这与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孤立主义者的冲动不谋而合,并再一次产生了危险的后果。我们永远无法知道,但这至少仍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如果美国加入了国际联盟并做好了与其他民主国家合作抵御盛气凌人的非民主大国的准备,二战能避免吗?
  此类关于在过去一个世纪中可能走上的另一条道路的问题使得人们对一战的兴趣经久不衰。我们的生活中仍充斥着一战的后果,我们也面临类似的担忧。例如,若大国的领导人觉得他们必须占据有利地位的话,世人要如何面对这样的大国呢?当时的德国,现在的俄罗斯。
  奥匈帝国大公在萨拉热窝街头遇刺一个世纪后,回顾一战或许仍能帮助我们朝更和平的未来迈进。
  【延伸阅读】
  纪念一战爆发百周年 柏林举办纪念展览会
   16:19:00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柏林举办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展览会开幕式上,德国总理默克尔正仔细查看一个马拉式战地厨房。(法新社)
  参考消息网6月2日报道 据德新社5月31日报道,以德国人为主的人群开始参观柏林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百年纪念展览,对他们来说,往事属于另一个国家。
  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为此次展览揭幕。展览在一间昏暗的博物馆地下室举办,里面摆放着各种可怕的装备:炸弹、火焰喷射器、防毒面罩等。在一个信奉和平主义的国家,许多人对这些展品充满厌恶。
  “我从书上读到过这种东西,但从未亲眼见过。”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26岁学生表示,他正半跪着观察一门保存完好的德国迫击炮。
  “竟然有人想到制造火焰喷射器,真是匪夷所思。”
  展览在位于柏林菩提树下街的德国历史博物馆举办,它将持续到11月30日。
  所有参加了一战的国家都在铭记本国作出的牺牲,但德国的纪念活动不多,主要形式就是博物馆展览。
  饱经沧桑但坚强不屈的德国军人后代并未表现出自豪之情。
  在英联邦国家,纪念的重点往往是向被迫经受战争磨难的普通百姓致敬。但在德国,哪怕是向堑壕战幸存老兵致敬似乎都已过时。
  展品中有一幅上世纪30年代的绘画作品,画面上,一个满脸污垢的德国军人在1918年签署停战协议前,心有不甘地扔出最后一枚手榴弹。
  文字解说称,这是纳粹的宣传画。
  许多德国人不愿形容他们的国家在一战中的角色不如在二战中那么邪恶。
  此次展览并不宣扬认同1914年的德国,它突出强调了战时宣传的荒诞不经,比如有一幅油画描绘一群衣着整洁、头戴尖顶盔的德国军人穿过刚刚收割的玉米地发动攻击。
  自始至终,整个展览充斥着阴森森的气氛。最后一部分则展示了柏林的战时生活、饥荒和粮食配给。
  整个展览中没有音效,灰色调的地下室犹如掩体,地面凹凸不平。开幕当天,这座博物馆附属建筑里挤满了神情肃穆、沉默不语的参观者。
  “我对历史很感兴趣。”18岁的莱娅&尼恩贝格尔表示。她是和父母一起来的。
  伦敦的帝国战争博物馆经过整修后将于7月19日重新开放,其中的一战陈列馆进行了改造。但德国并不打算实施类似的浩大工程。
  德国没有全民共同的痛苦感受,因此根本不大可能就修建一个国家级一战纪念馆达成一致意见。
  默克尔在开幕式上指出,她在当时的东德长大时,那场战争极少被人提起。
  在许多人看来,一个世纪以前的德国就像外星人居住的地方。
  一名46岁的律师说,他感到困惑,不明白为什么此次展览热衷于描绘1914年的那场战争,也不明白为什么当时冲突双方都普遍认为战争会有助于消除无聊、重振活力。
  【延伸阅读】
  一战:欧洲人至今仍须讲述的故事
   09:41:00
  参考消息网5月30日报道 德国《世界报》网站5月28日发表题为《为什么1914年至今仍引起我们思考》一文,作者系荷兰历史学者黑特&马柯。文章摘编如下:
  那是黄金时代,技术发展势如破竹,所有人都生活在对新成就的陶醉之中,年复一年:火车和汽车的速度令人窒息,电话的发明是一个奇迹,化学和物理简直是魔法,电灯驱散了室内的昏暗和逼仄。伦敦、柏林和巴黎等城市充满活力和乐观情绪。人们越来越认为,在这些幸福且文明的国家之间爆发战争是不可能的。
  导致所有灾难的源头
  我的姑妈曾向我讲述一战爆发的消息是如何传到我祖父母位于荷兰小城斯希丹的家中的。她那时6岁。有一天突然全城钟声齐鸣,她便匆忙从学校往家跑。
  在工人住宅区,一些人站在门前聊天。一名男子激动地喊道:“英国和德国开战了,我们要开始战时动员了!”所有孩子都沉默无声,没有奔跑或呼喊,就好像他们直觉感受到发生了某些完全不正确的事情。
  欧洲随处都是这样的情景:沉默无声的孩子、抽泣的妇女,但同时也有很多兴高采烈的男人,他们充满当时无处不在的乐观情绪,呼喊着,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圣诞节前就能回家。
  我们知道接下来所发生的。那一年没有圣诞节庆祝,也没有重返故里,他们再也没回来。那场大战毁灭了帝国,创造了各种形式和大小的新国家;它拉开了苏联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的序幕并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20世纪的原始灾难成为其他所有灾难的源头。
  今天,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知道它是如何发生的。在一战爆发100周年纪念日前夕,历史学家们重新思考和阐释了战争爆发的原因:俄国无法控制其不听话的卫星国塞尔维亚;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发生后,奥匈帝国下达了塞尔维亚不可能接受的最后通牒;随后德国无条件支持奥匈帝国。
  法国坚持与俄国的盟友关系;踌躇的英国政府明确自身立场过晚&&不管是对盟友,还是对敌人;软弱的俄国沙皇在军方领导层施加的压力下第一个下令开展战时动员,随后其他国家不论愿意与否都不得不卷入其中。
  最终,几乎所有欧洲人都遭受了这一命运。最强势的国家元首和政治领袖一同胡乱参与到这场大战中来。英国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弗&克拉克写到,他们是“梦游者&&醒着,却什么也看不见,被噩梦困扰,却无法认识到他们即将在世界上实施的暴行的真实性”。
  历史重演几率有多少
  这一切会再次发生吗?最近几周人们经常提出这个问题,这并非毫无理由。
  乍一看,答案无疑是否定的。1914年7月发生相互碰撞的事件是如此独一无二且复杂,因此同样的情况不会再次发生。此外,欧洲各国如今紧密联系的程度远胜100年前。当时,国家间爆发战争是常见现象,如今却很少发生了。但如果您问我,2014年的春天是否与1914年的春天有相似之处?是否可以重新辨认出某些规律?我可能无法作出明确的否定回答。我首先会想到三件事:
  首先是政治的终结。我所指的是一种政治决策进程,它已被另一种力量接管&&一种具有完全不同的优先任务、价值和考量的系统。不久前,我们在欧元危机中体验了这一点:金融市场的法则突然接管了欧洲政治,而且时至今日我们仍在忙于将幽灵重新装进瓶子里&&倘若还有这种可能。
  其次是在低估历史力量的同时高估当今时代和持久的进步。俄罗斯如今要成为神秘大国的梦想、欧洲民粹主义者的血腥民族主义&&这些都源自19世纪,同时又完全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
  同样的现象也是1914年闹剧的一部分:当时的制服、语言和梦想还源于18和19世纪,而技术&&天然气、坦克、飞机和机关枪&&已经是20世纪的产物。不仅技术,盲目的乐观主义也出自20世纪。
  最后是一再围绕灾难和战争编织出的神秘主义,一种总是随处存在的神秘主义。太过频繁地主导公众讨论的荒谬的共同传说,还有被斥责为魔鬼或被奉为中世纪英雄的政治领袖。
  杀死别人的人也杀死了自己的一部分。伤害别人的人也伤害了自己的一部分。1914年的夏天,这个阳光明媚、大有希望的夏天,标志着欧洲历史的深度断裂。20世纪前10年的乐观主义、对永久国际合作的设想、共同的欧洲文化和经济,这一切突然都成为过去。
  争取和平与国际正义的伟大法国斗士让&饶勒斯就是在那几周里被暗杀的。后来德国的瓦尔特&拉特瑙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他们的声音陷入沉寂,民族主义和复仇的呼声在几十年里决定着欧洲政治。
  欧洲灯光不能再熄灭
  直到1945年以后,欧洲才又亮起了灯光&&但之后这片大陆又被铁幕分割了40多年。不过,我们经常忘记1914年也意味着当时欧洲秩序的终结。自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署后在几百年里或多或少决定着力量平衡的主权国家体系,在这个夏天以灾难性的方式失灵了。
  1945年以后,欧洲记住了这个教训。上世纪50年代,欧洲人发展出了塑造国家间关系的全新形式的制度。随着时间流逝,这种制度在欧洲大陆绝大部分地区传播开来。它是一种带有超国家机构的制度,它不希望通过武力和封闭的边界而是通过开诚布公、良好的关系、合作和说服力去创造安全。是的,的确,这就是著名的欧盟软实力。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实验&&虽然包括很多错误和缺陷。但这同时也是一个奇迹,是的,是满目疮痍的战后欧洲的一个奇迹。
  经历过那场欧洲大战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都是受过严重创伤的两三代欧洲人的孩子、孙子和重孙子。
  1914年的这个夏天对我们自己的家族史、对我们自己的生活、也对我们的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便在100年后的今天仍是如此。
  “知道战争结束的兄弟,向我讲述故事吧。请一遍遍地讲述,我必将一直哭泣。”这是我的同胞莱昂&弗罗曼写的诗句。是的,我们欧洲人必须继续讲述历史故事,一再讲述。这是理解对方、重新发现对方、互相安慰和重新相互拥抱的唯一途径,是把共同的过去一劳永逸地变为共同的未来的唯一途径。
  【延伸阅读】
  日媒:当今世界局面与一战前夕相似
   10:02:17
  参考消息网4月17日报道 《日本经济新闻》4月16日发表题为《与一战前不吉的相似性》的文章,作者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中西宽。
  2014年逐渐作为一个转折年份被历史长河铭记。在一战爆发100周年,同时也是柏林墙倒塌25周年的今年,世界局势迎来冷战结束以来最剑拔弩张的局面。
  不言自明,直接起因是欧美与俄罗斯围绕乌克兰局势产生对立。俄罗斯普京政权闪电吞并克里米亚引起欧美强烈反弹。欧美近来持续加强对决俄罗斯的姿态,包括促使联合国大会通过认定吞并无效的决议、北约决定向东欧成员国增派军事力量等。
  一些人宣称“冷战已死灰复燃”,但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要比冷战时代深厚得多,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这是好事,也是坏事。
  最佳方案是“和平解决方案”,即各国领导人注意到对立造成的损失,不采取单方面行动,通过以谈判解决争端这种手段达成共识。最糟糕结局是对立不只停留于“冷战层面”,而是陷入“热战”,就是陷入“一战”那样的事态。届时可能造成比一战还要惨烈的灾难,因为一战时还没有核武器。
  东西方“新冷战”或“第二次冷战”是一种介于最佳方案和最糟糕结局之间的折中局面,因为冷战时代最受青睐的核遏制力理论将可能起作用,但出现折中局面的概率在三种可能性中是最低的。
  话虽如此,在21世纪,真的可能上演大国战争等事态吗?就在数个月前,无人认为这会带有几分现实意味。时至今日,世界上大部分人仍不相信大国之间会打仗,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眼下的局面和一战开战前的状况呈现出不吉的相似性。
  在近年出版的一战相关著作中,引起英语地区热议的是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克里斯托弗&克拉克撰写的《梦游者》。该书认为,当时的欧洲各国领导人像梦游者一样不知自己正在走向何方,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事实上,当今世界也和一战前一样,前景极度不明朗。在去年的叙利亚化武危机中,在到底是谁动用了化武这一问题不明确的情况下,各方就销毁叙化武达成协议,但叙内战并无平息的迹象。
  另一方面,主要国家领导人对彼此的不信任感正在加剧。日中没有举行领导人会谈,美俄领导人之间也只剩冰冷的感情。本应为友邦的日韩也几乎没有对话,还有美国高官被曝曾痛骂欧盟。在浓雾中,各国领导人虚张声势,认为自己的不安情绪不会被对方察觉,犹如在上演一场“懦夫游戏”。这种姿态看上去就像梦游者。
  总的说来,乌克兰已经陷入看不到希望的境地,欧美与俄罗斯在没有提出任何解决方案的情况下,正在让局势进一步升级。当然,普京政权吞并克里米亚不仅违反国际法,而且其排外的民族主义已经显现出危险的征兆,因此我们也可以理解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为什么会将这种做法与希特勒相提并论。
  但是,假设这一比喻成立,西方是不是应该为避免重蹈二战前绥靖主义的覆辙而尽早与俄罗斯对决?正如当年不知能否遏制希特勒一样,今天我们也不知道能不能遏制得了俄罗斯。
  为今之计,乌克兰民众、欧美以及俄罗斯应当同时对今日乌克兰的局势进行反省,联手找到打破僵局的办法。乌克兰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共同课题,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如果解决不了,不仅是乌克兰,世界任何地方都有可能爆发冲突。
  具有军事和经济脆弱性的日本不得不与西方保持联系,想在欧美和俄罗斯之间坐收渔利的外交风险过高。但同时,日本在同欧美、俄罗斯抑或是中国打交道时,也要从梦游症中回过神来,平静地表达理性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当然,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以我们自己采取理性行动为前提。  (原标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一切的战争)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一次世界大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