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张之洞班关于师范教育有哪些思想主张

当前位置: >>>
张之洞师范教育的特色
张之洞是洋务运动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为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张之洞平生所为最为后人称道的却是其在中国教育由封建传统向现代化迈进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他在兴办师范学堂的同时,还在教学目的及方法、教师队伍、教学内容等方面大胆创新,促进了
阅读技巧:Ctrl+D 收藏本篇文章
 张之洞是洋务运动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为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张之洞平生所为最为后人称道的却是其在中国由封建传统向现代化迈进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他在兴办师范学堂的同时,还在教学目的及方法、教师队伍、教学内容等方面大胆创新,促进了师范教育的发展。  一、重视师范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首先,张之洞强调师范学堂应将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既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又要注重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要&激发其爱国志气&,使学成后必当勤学诲人,以尽报国家之义务。张之洞主张通过历史、地理课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悠久、文明的灿烂及地大物博等,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此外,还要&砥砺学生志操&,使学生&养成善良高明之性情,使不萌邪妄卑鄙之念&。  其次,张之洞十分重视师资建设问题。新旧学制交替,师资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从张之洞制定的《学务纲要》中即可看出张之洞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  (1)要重视教师的品行,教师应自觉履行教育的职责,一方面以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去&化导学生&,以身作则,即&身教&;另一方面也应重视&言教&,耐心细致的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学校的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提倡教师&贵庄重而戒轻佻,尚和平而戒暴戾&、&必当敦品养德&、&循礼奉法&,以自己的良好行为规范为学生树立榜样。 毕业论文
  (2)在师资队伍构成方面,提倡教员与管理员并重,张之洞说:&学堂所重不仅教员,尤在管堂之人,必须有明了教授法管理法者实心从事其间,未办者方易开办,已办者方能得法,否则成效难期,且滋流弊&。  (3)关于师范学堂教师的来源。张之洞认为有三种途径:一是聘请外国教员为师。二是派人出国学习师范教育。在湖北推行新式教育之处,张之洞就曾从经心、两湖、江汉三个书院中挑选优秀学生&赴日本学习师范,以为速成师范之预备&。三是创办师范学堂,自己培养师资,如优级师范学堂的毕业生去向之一就是充任初级师范学堂的教师。  再次,张之洞指出&身体强健,成业之基&。他把身体健全作为师范学堂招生的一个重要条件。他注重师范学堂的体育发展,规定各级师范学堂都开设体操课,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训练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他还要求从事管理之人考究研求学校卫生学,对酗酒和吸食鸦片等影响身体健康的恶习严令禁止。  二、师范学堂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师范类教育的特色。开设课是师范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一个标志。 论文网
  首先,在张之洞所开设的师范学堂里,课程除普通中学堂所开设的学科外,另加教育学、卫生学、教授法、学校管理法等。1904年制定的《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中规定的学习科目则更加细致。可见在当时的师范学堂里教育课程已受到重视,&师范性&比较突出。  其次,张之洞注意因材施教,由于初级师范的毕业生主要从事小学教育,而小学生初入学时既不识字,又不会写字,所以在初级师范学堂里,张之洞将&习字&列为专门的学习课程。正如他自己所言:&教幼童亦重习字,故习字列为专课&。  再次,加强师范生的语言训练。随着新式学堂的增多,受教育对象的扩大,使用统一语言成为普施教育的必然要求和趋势。张之洞指出:&拟以官音统一天下语言,故师范以及高等小学堂,均于中国闻一种内附如官话一门&、&将来各省学堂教员,凡授科学,均以官音讲解&,这就要求师范生首先要掌握&官音&,挑起促进全国语言统一的重担。同时,张之洞还认为,作为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善于语言者,则讲解学理,醒豁确实,启悟必多&。教师如果善于讲解,口头表达能力强,加之教学方法得当,一定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张之洞要求师范学堂注意培养学生此方面的能力。 代写论文
  三、重视师范生的实习,培养教学实践能力是培养师资的关键。  教育实习是未来教师的一种教学尝试,即把已学到的教育理论通过实习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之中。张之洞深刻的认识到教学实习的重要性。他在创设湖北师范学堂时,以东路小学堂附属其旁,作为学生教学实习之处。后来在他主持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初、优级师范学堂都要有附属学校(小学和中学),以供师范生实习使用。因此,他特别强调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这一&讲习与历练兼之&的思想,基本符合教育学规律,在当时成效很大。张之洞主张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反对加重学生负担,搞疲劳轰炸,启发学生思维举一反三。他主张相互切磋,&经史繁重者,一人翻之则畏难而自费,同力检之则多得,疑义难解者,独坐冥思则窒,诘难推求,谈谐趣妙则通,此友之益,亦师之亚&。  四、张之洞极其尊重教师,注意提高教师的待遇。  为保证师范学堂的教学质量,张之洞聘请了一批知名学者担任教师,如邹代钧、杨守敬等。加之教师的待遇优厚,又受到极大的尊重,自然更加尽心尽力。  张之洞这些在师范教育领域的创新与改革,不仅给近代中国的教育以巨大的影响,对当今我国的师范教育同样意义深远。
毕业论文搜集整理:&&
更多相关论文
------分隔线----------------------------
浅谈师范教育系英语口语教学的方法 语言是是用于交流的工具,所有语言的学习都是为了...
民国时期四川省师范教育经费研究 一、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增加 民国时期四川...
清末新政时期的师范教育学费制度简析 一、清末师范教育制度的确立 从1902年开始师范教...
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过程中的政策利益分析 根据毕业论文网教育部、人...
师范生教育教学实习刍议 一、引言 毕业论文网 教育教学实习是高等学...
网络信息化下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研究 在网络信息毕业论文网化背...张之洞&张之洞(日—),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清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于贵州。咸丰二年(1852年)顺天府解元,十八岁中举人,廿六岁中进士。同治二年(1863年)探花,庶吉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教习、侍读、侍讲学士及内阁学士等职,一度是清流派健将,后期转化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力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的作息与常人不同,每天下午二时睡觉,晚上十时起床办公。参劾张之洞负职,“兴居不节,号令无时”。后来粤督李瀚章奏称:“誉之则曰夙夜在公,勤劳罔懈。毁之者则曰兴居不节,号令无时。既未误事,此等小节无足深论”。他注重教育和治安,对清末教育和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中国近代的警察制度也是由他开始主导。曾任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曾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刘坤一与驻沪各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次年病卒,谥文襄。有《广雅堂集》。张之洞与、、并成为晚清“四大名臣”。期间,其墓遭人恶意破坏,尸骨从此失踪直至近年寻回。
十八岁中举人,廿六岁中进士。同治二年,历任编修、教习、侍读、侍讲学士及内阁学士等职,一度是清流派健将,后期转化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注重教育,对清末教育有很大的影响。曾任山西巡抚、、、(多次署理,从未实授)、等职。 同治年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军机大臣,是后期的首领。&张之洞1884年时,由山西巡抚升任两广总督,起用退休老将冯子才,在边境击败法军。又设广东水陆师学堂,立广雅书院,武备文事并举。 1889年至1907年任湖广总督。在英、德支持下,成为后起的洋务派首领。督鄂期间,着力扶持民族工业,先后开办汉阳铁厂、兵工厂、煤矿、、湖北缫丝局等重轻工业企业,并筹办芦汉铁路。他主持修筑的南北长堤和长堤排除水患,划定了20世纪初的武汉三镇与今天的武汉市相近的城市规模,同时支持民族企业家操办水电等现代化市政建设,为她自近代以来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1893年奏请清政府创办自强学堂。 1894年署理两江总督。曾上疏阻和议,要求变通陈法,力除积弊。 1898年发表《劝学篇》,提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以维护封建伦理纲常,反对戊戌变法。 1900年力主镇压运动,与刘坤一、李鸿章等东南督抚实行东南互保。 1901年与联衔上奏提出“兴学育才”办法四条,仿日本学制拟定“癸卯学制”(即1903年经修改重颁的《奏定学堂章程》),为全国最早采用的近代教育体制。继刘坤一署任两江总督后,1903年2月上奏《创办三江师范学堂折》,拟“先办一大师范学堂,以为学务全局之纲领”,并委任缪荃孙负责筹建,为近代南京大学之开端。 1903年强调办学首重师范。 1907年授大学士,9月4日与袁世凯同日授军机大臣,兼管学部。 1909年去世,谥文襄。
张之洞张之洞是清末洋务派重要领袖人物之一﹐一生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原则,主张以“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劝学篇.会通》)。他企图在维护封建专制主义基础上,“法外国教养富强之实政”(《正学报序例》),增强国势,巩固清王朝统治。他强调“保种”“保”,在洋务派领袖人物中较能维护国家权益,并大力兴办书院和各种实业学堂,对清末教育影响很大。但他坚定地维护封建统治与封建伦理,“斥民权之乱政”(《劝学篇序》),成为近代民主新潮流的对立派人物。咏怀吊古等方面,中晚期诗歌多表现封疆大吏的情怀,夹杂一些对内懮外患﹑国势日下的懮心。他在诗歌上既反对轻浮,又反对诘屈怪僻,自言“河北老生喜常语”(《哀六朝》),主张“平正不入恶道”(《.读古人文集》)。他批评黄庭坚的诗“多槎牙﹐吐语无平直”,而称扬诗“荡坦无雕饰”(《忆蜀游.摩围阁》),又说“江西魔派不堪吟,北宋清奇是雅音。”(《过芜湖吊哀沤簃》其四)所以他与当时诗坛上盛行的诗歌流派“同光体”异趋,主要是承袭干嘉诗风余绪,糅合唐宋﹐采北宋欧阳修﹑苏轼﹑王安石诸家诗歌路数而出以唐人格调,别开一派。他的诗虽然也有学古痕迹,但不有意标榜古人,也不为时风所囿。他依自己身份,称心而言,以学识才力为根柢,运用自如,无论写景叙事抒怀,遣词都戒浮泛而求切实,用典则避堆砌而求精当,形成一种重厚宽博的风格。古诗如《题董研樵太守太华冲雪图》﹑《新春二日独游慈仁寺谒顾祠》、《九日慈仁寺毘卢阁登高》﹑《携家游江亭》、《彭刚直公挽诗》等,近体如《九曲亭》、《悲怀》、《焦山观宝竹坡侍郎留带》等,都能表现这种特色。张之洞除诗以外,还有大宗奏议文字。骈文也有一定成就。 着有《》229卷,其中诗文著作包括诗集4卷﹑古文2卷﹑骈文2卷。
教育改革思想
张之洞的教育改革思想是以“致用”为灵魂的“旧体新用”论。他在中主张以“变科举”来推动新式教育,以“守约”来改革“旧学”,分类型、分层次地“广实学”,鼓励多层次的“游学”来促进中国教育近代化。 张之洞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涉及品格和学识两个方面,品格教育包括德化教育、情怀教育、理想教育、品质教育、人格教育、作风教育等范畴,反映中国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的层面;学识教育涵盖实学教育、全面教育、学习方法、游学教育等内容,是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的展现。张之洞家庭教育思想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转型教育的基本内涵,对当今的家庭教育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张之洞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一、办新式教育,二、办实业,三、练新军。 张之洞的实业主要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卢沟桥——武汉,大名鼎鼎的京汉铁路,曾记否,北伐时京汉铁路大罢工),另外一件是把内陆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以芦汉铁路的修筑为契机,张之洞为了“图自强,御外侮;挽利权,存中学”,在他主政的18年间,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 张之洞在武汉期间,主要兴办了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和布、纱、丝、麻四纺织官局等三大近代工业。 布纱两局,开始几年虽有盈余,纱局1899年也曾获利5万两。以后由于外资纱厂的竞争,加上管理不善,纱布滞销,两局出现亏损,产品积压,资金运转不灵,被迫先后停产,丝、麻两局也被波及,同时停工。于是,纺织四官局,不得不于1902年由粤商韦柴封、邓纪常组织的应昌公司承租接办,租20年。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又聘租给徐廷荣等人组织的楚兴公司,后来发展成为华中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张之洞花去近400万两白银,历时5、6年,艰苦创建的这一庞大近代纺织工业,虽然成效不大,但在武汉地区四局均属首创,织麻局更属全国首创,这对武汉地区近代化,乃至全中国的近代化,其影响无疑是不小的。 除以上三大近代工业外,张之洞还在武汉地区先后兴办了近10个中小型近代工业,作为三大工业的卫星群。与此同时,他还全面推行城市建设、交通建设、文化教育建设等一系列“湖北新政”,促使武汉地区的近代化出现一派生气蓬勃的局面;特别是由张之洞主持的1897年4月动工修筑、1906年全线通车的芦汉铁路,更起着全国近代化大动脉的重大作用。 在短短的10余年间,张之洞在武汉地区兴办的大小近代工业,共投入资金达白银1700余万两,职工总数最多时达16000余人。这一兴办近代工业的庞大规模,在晚清整个洋务运动过程中,显然呈现着后来居上之势。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张之洞为旧中国近代工业的第一代。
1837年(道光十七年) 生于贵州义府。一说生于贵筑县(今贵阳市)。其母朱氏是邛州(今四川邛崃)的知县千金。   1840年(道光二十年) 三岁,母亲朱氏死。鸦片战争爆发。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 四岁,入塾就学。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 十一岁,从师胡林翼。   1850年(道光三十年) 十三岁。应试,入县学。   7月 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父张瑛勇抗拒太平军。   1852年(咸丰二年) 十五岁。回原籍直隶应顺天府乡试,中式第一名举人。   1853年(咸丰三年) 十六岁。   4月 太平军攻占江宁,清廷宣布畿辅戒严。   8月 出都抵贵州兴义府。   1854年(咸丰四年) 十七岁。在兴义城与父兄一直参加抵御农民起义军的战斗。娶石夫人。   1855年(咸丰五年) 十八岁。侍父于贵州军中。秋,父令其北上入京。   1856年(咸丰六年) 十九岁。   4月 赴礼部试,考取觉罗官学教习。   8月 父病死军中。   1857年(咸丰七年) 二十岁。在籍守制。翌年继续守制。   1859年(咸丰九年) 二十二岁。   3月 将赴会试,因族兄张之万为同考官,循例回避。在家乡(直隶南皮)办清平团练。   1860年(咸丰十年) 二十三岁。   7月 长子张权生。   9月 英法联军陷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张之洞感愤时事,作《海水》诗。秋冬至济南,入山东巡抚文煜幕府。   1861年(咸丰十一年) 二十四岁。   4月 回南皮,后赴任丘,为人作家庭教师。   1862年(同治元年) 二十五岁。   2月 入都。   4月 应会试,落榜。后入河南团练帮办毛昶熙幕府,参与镇压捻军。   8月 入河南巡抚张之万幕府。   1863年(同治二年) 二十六岁。   3月 入都。   4月 会试,中贡生。   5月 殿试,列一等一名;廷式对策,列一甲第三(探花),赐进士,授职翰林院编修。   1865年(同治四年) 二十八岁。   5月 散馆考试,列一等第一名。   6月 石夫人死。   1866年(同治五年) 二十九岁。   5月 翰林大考,列二等第三十二名。   1867年(咸丰六年) 三十岁。   7月 充浙江副考官。   9月 简放湖北学政。   1868年(同治七年) 三十一岁。在湖北学政任内。   1869年(同治八年) 三十二岁。在武昌创建经心书院。   1870年(同治九年) 三十三岁。   2月 娶唐夫人。编刻《江汉炳灵集》。   11月 任满交卸入京,在北京与藩祖荫、王懿荣、吴大澄、陈宝箴等清流名彦结交。   1871年(同治十年) 三十四岁。充翰林院教习庶吉士。   1872年(同治十一年) 三十五岁。   10月 加侍读衔。   11月 编纂《平定粤匪方略》、《剿平捻匪方略》。1873年(同治十二年) 三十六岁。   7月 充四川乡试副考官,又简放四川学政。   1874年(同治十三年) 三十七岁。整顿四川科举积弊,创建尊经书院。   1875年(光绪元年) 三十八岁。   2月 同治帝死,载湉继位,是为光绪帝。著《輶轩语》、《》。   1876年(光绪二年) 三十九岁。继续整顿四川科举积弊。   12月 任满交卸返京。充文渊阁校理。娶王夫人。   1877年(光绪三年) 四十岁。充教习庶吉士。   1878年(光绪四年) 四十一岁。为清流党人黄体芳代拟疏稿,陈时政得失。   1879年(光绪五年) 四十二岁。   3月 王夫人死。补国子监司业。   5月 上疏,议皇统继承。   6月 奏议四川东乡知县孙定扬“诬民为逆”。   8月 疏请“直言不宜”。   9月 补授左春坊中允。   10月 转司经局洗马。   1880年(光绪六年) 四十三岁。   1月 上疏。言“中俄条约”“十不可许”,并力主整修武备,与俄另订新约,治出卖主权的崇厚以“应得之罪”。   6月 转翰林院侍读,旋晋左春坊右庶子。   8月 充日讲起居注官。继续就“中俄条约”事上奏。   9月 奏请加强海防,转左春坊左庶子。   1881年(光绪七年) 四十四岁。   1月 与陈宝琛会奏请裁阉官。   3月 补翰林院侍读学士。   6月 充咸安宫总裁。   7月 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郞衔。   12月 补授山西巡抚。   1882年(光绪八年) 四十五岁。   1月 出京赴山西任。禁革山西种种陋规。   5月 敦请阎敬铬出山任职。荐举中外文武官吏59人。奏请遣重臣驻粤,以应付法国在南疆的侵略活动。   7月 奏明“治晋八事”。设清源局、教案局。   1883年(光绪九年) 四十六岁。筹办山西练军,调、吴元恺等管带操练。   5月 设洋务局、桑棉局、铁绢局。   1884年(光绪十年) 四十七岁。   1月 与北洋大臣会奏晋铁改由天津出海。创办令德书院。   3月 中法在北宁开战。   5月 赴京陛见,署理两广总督。   6月 抵广州,筹办省城防务及琼廉潮州防务。   8月 法海军挑起马尾战端,张之洞以枪械饷银援助福建水师。二十三日补授两广总督,二十七日清政府对法宣战。   9月 奏请唐景崧率师入越,会同刘永福抗法。   11月 奏派王孝祺率八营赴琼山。   1885年(光绪十一年) 四十八岁。   1月 因保徐廷失当,吏部议奏降一级留任。   2月 因“筹济军事”,加一级。   3月 冯子材于镇南关大败法军,中法于巴黎订停战条约,张之洞上奏反对撤军,上谕令其如期停战撤回 边界,有必严究。   4月 再次奏称撤兵之害。   6月 上谕广西关外大胜,张之洞拨军筹饷有功有功,著赏花翎。   7月 募广胜军练习洋操,创设广安水军。   l0月 奏请分全国海军为北洋、南洋、闽洋、粤洋四大支。   1886年(光绪十二年) 四十九岁。   1月 调刘永福回粤。   3月 派使周历南洋各岛,安排华侨事宜。   4月 设广雅书局。   5月 法领事索赔教堂损失,严驳之。6月 试造浅水兵轮,派冯子材赴琼州剿办客家和黎民起事。   10月 创设枪弹厂。   1887年(光绪十三年)五十岁。   2月 光绪帝亲政。   6月 创建广雅书院,设办理洋务处。   8月 创办水陆师学堂。   1888年(光绪十四年)五十一岁。   5月 奏请保护旅美华工。   1889年(光绪十五年) 五十二岁。   1月 请总理衙门阻止法国在越中边境接通电线。   2月 请缓造津通铁路,改建腹省干路。   4月 筹设枪炮厂。   5月 铸钱厂建成。   8月 调补湖广总督,奏设纺纱厂。   9月 上谕赞许修筑芦汉铁路计划。   11月 交卸两广总务。   12月 抵鄂。   1890年(光绪十六年) 五十三岁。   1月 派员赴湘 鄂各县及川黔山诸省勘探煤铁矿。与两广总督李翰章议定将炼铁厂、织布厂移设湖北。   2月 奏请移设枪炮厂于湖北,设矿务局(后改名铁政局)。   4月 筹建枪炮厂于汉阳大别山,筹建织布局于武昌城外。   5月 创建两湖书院。   9月 勘定炼铁厂基于大别山。   11月 晓谕两湖商民自购机器开采煤矿。   1891年(光绪十七年) 五十四岁。   2月 织布厂开场兴建。   6月 设方言商务学堂,设湖北舆图总局。   9月 炼铁厂开工兴建。   1892年(光绪十八年) 五十五岁。   1月 选译洋务书籍。   2月 派工匠赴比利时炼钢厂学习。   5月 发美国棉籽令民试种。   1893年(光绪十九年) 五十六岁   1月 汉阳铁厂若干厂房告成。   5月 大理寺卿徐致祥参劾张之洞“辜恩负职”,经李瀚章等确查具奏,将徐奏驳回。   6月 令地方官严办麻城教案。   10月 炼铁厂工程竣工。   11月 设自强学堂。   1894年(光绪二十年) 五十七岁。   2月 炼钢厂开炉。   8月 清政府对日宣战,奏派兵赴天津听候调遣。   11月 刘坤一北调主持军务,两江总督由张之洞署理,湖北炼铁织布各局仍由其经理。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 五十八岁。   3月 电奏割弃台湾之害。   4月 密筹台湾饷械。   6月 筹练自强军,扩充湖北枪炮厂。   8月 议设商务局。   12月 奏明创练自强军,奏陈筹办江浙铁路。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 五十九岁。   1月 创办储才学堂 招商设纱厂于州(今南通)。   4月 铁厂招商承办。   5月 设官钱局。   8月 创设武备学堂。   1897年(光绪二十三岁) 六十岁。   会奏芦汉铁路借用比利时款项。   7月 纺纱局成。   8月 选防军绿营兵勇练习洋操。   10月 筹设农务学堂。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 六十一岁。   1月 奏请设立粤汉铁路总公司。   4月 创设汉口商务公所、制麻局,撰《劝学篇》。   5月 光绪帝张之洞来京陛见,中途令其折回本任。   6月 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7月 奏请妥议科举新章。   9月 慈禧发动政变,变法失败。   10月 派学生游学日本。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 六十二岁。   2月 修武昌南北江堤。   4月 创办《商务报》。   12月 设农务局。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 六十三岁。   5月 进入高潮。   6月 电致总理衙门“调兵速剿”义和团,令江汉关道照会各国驻汉口领事“力任保护”,会同刘坤一与驻沪各领事议订“东南互保”。   8月15日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光绪西逃,21日张之洞在汉口破获自立军机关,随即杀害唐才常等人。   10月 慈禧、光绪抵西安。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 六十四岁。   1月 慈禧发布“变法诏”。   2月 电奏与俄定东三省条约之害。   4月 清廷设立主持“新政”的,张之洞遥为参预督办政务大臣。   6~7月 与刘坤一会奏“变法三疏”。   7月 设学务处综理湖北全省学堂事务。   11月 因“东南互保”赏加太子少保。慈禧、光绪还京。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 六十五岁。   5月 改两湖书院改为两湖大学堂,自强学堂为文普通学堂,武备学堂为武高等学堂,设武普通学堂,创建湖北师范学堂。   7月 兼充督办商务大臣。   9月 设铜币局。   10月 刘坤一死,张之洞署理两江总督。   11月 抵江宁接两江。   12月 魏光焘调补两江总督,张之洞回湖广本任。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 六十六岁。   2月 奏设三江师范学堂。   3月 与袁世凯会奏变通科举,奏陈移江南制造局于内地。   7月 与管学大臣张百熙,荣庆会商学务,鳌定学堂章程。   12月 奏请重定学堂章程。陛呈请训,面奏"化除满汉畛域"。   1904年(光绪三十年) 六十七岁。   7月 筹备粤汉鄂省铁路赎款,建两湖劝业场。   9月 改枪炮厂为湖北兵工厂,议结宜施教案。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 六十八岁。   4月 粤汉铁路建成。   7月 奉旨督办粤汉铁路。   8月 粤汉铁路赎路约成。   9月 与袁世凯会奏立停科举推广学校。   11月 设川汉铁路于武昌。   12月 奏陈改变湖北常备军。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 六十九岁。   6月 开办湖北印刷局。   7月 批准汉口商办水电公司。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 七十岁。  1月 设宪兵。   6月 任协办大学士。   7月 授大学士,仍留湖广总督之任。充体仁阁大学士,奏请化除满汉畛域。补授军机大臣。   9月 手书各学堂各军营停造石像铜像。到京,奉旨管理学部事务。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 七十一岁。   7月 兼充督办铁路大臣。   11月 14日光绪帝死,15日慈禧太后死。   12月 溥仪登们,载沣为摄政王,张之洞赏加太子太保衔。   1909年(光绪三十五年) 七十二岁。   1月 载沣拟杀袁世凯,张之洞阻止。   3月 任德宗实录修纂部裁官。   7月 因病请假。   9月 奏请续假。   10月 4日病逝,6日追谥文襄,晋赠太保。翌年归葬南皮。
位于白米斜街路北。大门在白米 斜街,门外有照壁、上马石、八字门墙。后临什刹海前海。 临海平列3幢小楼,中楼前花厅2间,四面带廊,中楼7 间,是一座高台,台为城砖所砌。东楼面阔5间,2 层。西楼面阔6间,2层。张之洞坟于1966年农历九月廿六被刨开。之后方法有二说:将张氏夫妇尚未腐烂的尸体吊在树上。后人不敢收尸,任尸体吊在树上月余,至被狗吃掉。 张氏夫妇的遗体被红卫兵抬出后,放在坟坑东面暴晒了数十天后,遗骨不知去向。后来,墓地附近的南关村村民张执信应村里胆小妇女提出的要求,和一位王姓老人把曝晒得异味扑鼻的两具尸骨拽到坟地的大坑里,偷偷将张之洞尸体和西侧一位夫人尸体用土掩埋起来。 至2007年6月,其尸骨被重新发现。目前,张之洞和夫人遗骨被安置在烈士陵园,等进一步科学鉴定后,祭奠重葬。
张之洞有13个儿子。   长子:张权。有孙女:张遵颜、张遵领。   幼子:张仁蠡(排行十三)。有孙女:,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子:张厚珹;张厚珕,北京自来水集团工程师;张厚玫,计算机工程师,在美国多年。   曾孙:张法鹤,目前在。
与西方法律
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张之洞是主张学习西方的,这从他在洋务运动时期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说可以得到证明。他与刘坤一合上的《采用西法十一条折》就此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并指出了采用西法的理由:西方列强的政体学术,经历了数百年的研究、数千人的修改,确系精良;且能相互仿效,故成效显著;学习西法可以使中国由弱变强另外,张之洞还主张法分民刑、改良监狱等,因此,聘用日本法学博士当顾问,必须两人:“一专精民法,一专精法”; 改良监狱,在他看来,也是采用西法的必然措施。但是学习和采用西法要有前提,即“中学为体”,中法的根本原则不能动;“西学为用”,西法的不能学。 早在清末修律正式开始之前,张之洞就主张“择西学之可以补我阙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他认为这样做是“有其益而无其害”。光绪二十七年五月,他又与两江总督刘坤一联名上了三道《变法折》,提出了“恤刑狱”、“结民心”、改良法制的建议,并同袁世凯一起保举沈家本、伍廷芳为修律大臣。 修改法律张之洞在光绪二十七年所奏的《整顿中法十二条折》中关于刑法改革的九条意见中,便参考了西法,提出了“重众证”、 “改罚锾”、“教工艺”、 改良监狱等具体改进方法。稍后,他明确提出:“鉴前事之失,破之说。将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 张之洞还十分重视西律中的“公法学”,这是在办洋务过程中与西方各国打交道时经常遇到的课题。对此,他提出两条建议: 第一,参酌中外法律,制定“通商律例”,作为处理在华外国人案件的法律根据; 第二,培养熟悉中外法律的人才,以适应这种需要。后来,张之洞还主张聘请各国,博采各国矿务律、铁路律、商务律、刑律等,为中国编撰简明矿律、路律、商律、交涉刑律,说制定此四律是“兴利之先资”,“防害之要”。现实意义中国毕竟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不可照搬西方的法律,但可以学习西方立法的技术和经验,引进某些新兴领域的法律内容,并从其自然法种理论模式,强调“天人合一”以及“礼”与法的结合,是一种从人本身出发的伦理法学说,在当前再次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儒家把法与、法与社会、法与政治密切结合起来的思考方法,与现代综合治理原则有着某些暗合,这对于我们的现实法制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张之洞是慈禧扶植起来以抗衡湘军和淮军势力的重要人物,又是清流领袖,且镇压革命,史称“”之一,因此树敌颇多,死后毁誉不一,甚至毁多誉少。 去世之际,天津评论说:观其一生,“毫无宗旨,毫无政见,随波逐流,媚主以求荣之人也。”则称“张之洞浮华之人也”。但他主政湖广多年,百姓口碑颇佳。而且,他在湖北打下的基础,客观上为爆发创造了条件。曾称“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而另一方面,他又是继曾国藩、李鸿章后,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为中华民族重工业、轻工业及近代军事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因此在清亡后被遗老们视为清朝灭亡的“祸首”。张之洞为官十分清廉,家有薄田若干,死后不增一亩,但创设工厂的巨大资金采取“中饱”、“私规”的方法进行募集(如抽签捐款),又得罪了当地富商。另外,所到之处,建设很多,人称“财屠”,与袁世凯(喜好打仗,人称“人屠”)、岑春煊(喜好弹劾官吏,人称“官屠”)并称“清末三屠”。因此,作为晚清政治界、思想界、经济界和文学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张之洞树敌颇多,死后毁誉不一,甚至毁多誉少。去世之际,《天津大公报》评论说:观其一生,“张相国毫无宗旨,毫无政见,随波逐流,媚主以求荣之人也。”梁启超则称“张之洞,浮华之人也”。但他主政湖广多年,百姓口碑颇佳。&而且,他在湖北打下的基础,客观上为辛亥革命爆发创造了条件。孙中山曾称“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袁世凯曾盛赞张之洞学问。但却又消遣其不够务实:“张中堂是讲学问的;我是不讲学问的,我是讲办事的。”张之洞幕僚辜鸿铭听闻,愤而斥之。郑孝胥曾说“南皮(张之洞)有学无术,项城(袁世凯)不学有术,西林(岑春煊)无学无术,惟端公(端方)有学有术。”张之洞听说之后,笑着表示:“我是无术,也无学。不过比项城跟西林多认识了几个字。袁项城何止有术,根本是多术!至于端方,只是整天搜集假字画跟假碑文,这样也叫做有学?根本是郑孝胥在巴结。”消遣了郑、端、袁三人。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近代史研究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湖北社会科学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33次
参与编辑人数:24位
最近更新时间: 16:44:02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之洞后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