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自号号

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陶渊明好读哪些书?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那么具体是读哪些书?既然喜欢读书,并且达到了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却为何不求甚解?如果没有甚解,怎么会意?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论左健(一)陶渊明雅好读书,把读书作为安顿精神、提升人格的本质 需要。他不仅博览群书,融汇贯通,而且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读书命题。其《五柳先生传》曰:先 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先说说他的“好读书” 。据陶集诗文中明用、暗用的资料,可以看出他“历览千载书”,读书甚为广博。经书自不必说: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二十首》)六经之中的《诗经》在其诗文中被引用、化用 近三十处之多。其他涉及到的经书、子书、史书、小说家言之类著作有《礼记》、《左传》、《逸 周书》、《论语》、《老子》、 《庄子》、《孟子》、《荀子》、《列子》、《韩非子》、《史记 》、《汉书》、《三国志》、《吕氏春秋》、《淮南子》、《孔丛子》、 《山海经》、《穆天子传 》、《列女传》、《高士传》等;文学类的著作有《楚辞》以及贸谊、董仲舒、扬雄、张衡、蔡邕 、王粲、曹植、陈琳、阮踽、应、张华、阮籍等人的作品,可见其综赅百家,弥纶经史,涉猎之广 博。渊明读书,更在于依文取兴,感发深微,获一己之心得。他阅《山海经》,作五言诗《读山海 经十三首》;观《史记》,作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论左健(一)陶渊明雅好读书,把读书作为安顿精神、提升人格的本质 需要。他不仅博览群书,融汇贯通,而且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读书命题。其《五柳先生传》曰:先 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先说说他的“好读书” 。据陶集诗文中明用、暗用的资料,可以看出他“历览千载书”,读书甚为广博。经书自不必说: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二十首》)六经之中的《诗经》在其诗文中被引用、化用 近三十处之多。其他涉及到的经书、子书、史书、小说家言之类著作有《礼记》、《左传》、《逸 周书》、《论语》、《老子》、 《庄子》、《孟子》、《荀子》、《列子》、《韩非子》、《史记 》、《汉书》、《三国志》、《吕氏春秋》、《淮南子》、《孔丛子》、 《山海经》、《穆天子传 》、《列女传》、《高士传》等;文学类的著作有《楚辞》以及贸谊、董仲舒、扬雄、张衡、蔡邕 、王粲、曹植、陈琳、阮踽、应、张华、阮籍等人的作品,可见其综赅百家,弥纶经史,涉猎之广 博。渊明读书,更在于依文取兴,感发深微,获一己之心得。他阅《山海经》,作五言诗《读山海 经十三首》;观《史记》,作四言诗《读史述九章》,实际是以诗的形式所作的兴会淋漓的“读后 感”。他不是把读书作为茶余饭后的逍遣,更不是将它作为博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而是在其中寄 寓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精神追求、他有感于“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真风告逝,大伪斯 兴”(《感士不遇赋》)的严酷现实,亟望“归去来兮”,回到“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 ,抱朴含真”(《劝农》)的初民时代。然而“黄唐莫达,慨独在作”(《时运》),这是不可能 实现的梦想。在现实中他所能做的一是回归田园,在大自然中寻找远古时代的淳朴遗风;另一便是 读书(还有抚琴等),通过书籍领略古代圣贤的精tltl风采。陶渊明虽然是一位“0纵浪大化 中。不喜亦不惧”(《神释别的高士,但他的这种思想并非一下子得以形成并巩固的。在相当长的 时间内,他的精神世界中还存在着出与处、社会与自然等矛盾。而这些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是他通过 读书、神交古人得以化解、得到平衡的。“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高操非所攀,谬得团穷节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选别“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贫士)))他以古 代圣贤为榜样,最终接受了“君子固穷”这一现实,确认了“君子虽穷但精神自由”这一人生价值 范型,使自己“孤云独无依”的心灵有了最终的归宿。一旦达此人生境界,他的读书生活也就处处 呈现出花开花落、鱼跃鸯飞的盎然生机,充满了艺术化的审美情趣:衙门之下,有琴有书,载弹载 咏,爱得我像(《答庞参军》)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二 首U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和郭主簿二首N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诗书敦宿好,林国 无世情。(《辛丑岁七月赴假gi还江陵夜行涂口为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屡空 常晏奴(《如作镇军参军经由阿扔在这里,书籍和山水田园一样,成为他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Z” 读书生活与他虚静自然、混灭物我的人生境界融为一体,成为他生命的本质需要。因此,我们应该 在这样的高度上来看待陶渊明的“好读书”。(二)陶渊明的人生态度主要表现了道家崇尚自然的 宗旨,当然也受孔门“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论语·为政》)的审美精神的影响,故而 在污浊黑暗的社会中,他能超迈世俗,洁身自守,以顺天委运的自然哲学精神,另辟审美的人生天 地。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日常生活中,感受生活美的 律动,获得“即事多所欣”(《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一一7首N的艺术化情趣。因此,作为陶氏生 活内容之一的读书活动,虽不是纯粹的艺术欣赏,却深具审美之内涵,正如《庄子》中无一字论及 文艺,却最合艺术之道一样。从这层意义上说,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之说正是他审美人 生观与艺术化的读书精神的反映。他反对对本文作繁复的考证和附丽于政教文化的经学诠释,而注 重个体自由精神的感悟与神会。这一点同宋人读书的“心解”之法颇为类似:“心解则求义自明, 不必字字相校。”(张载《经学理唐·义理》)从陶氏这一段话先后逻辑关系也可以看出,在“好 读书,不求甚解”之后,接着就是“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见他是以直觉性的“会意”来否 定、取代思辨性之“解”的。“解”与“会意”其内涵虽有交会之处,但性质之差异更为显然:“ 解”以认知分析为特征,是科学型的;“会意”以情感体验为特征,是艺术型的。从《读(山海经 >十三首》之一可以看出他的这种读书风致:孟夏草木长,绕屋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国中蔬。微雨从东来, 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乔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这首诗描写了生趣盎然的农耕 生活的场景,抒发了主人公不为五斗米折腰、耕读自乐的高远情怀。在这种生活情调中,读书也一 定是十分快乐,自由滞洒,充满了情感特征,而不会是穷搜苦研、雕肝楼肾、繁琐考证的那种读法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泛览”、“流观”二语正表现了陶氏读书“会意”式的审美体 验方式,是“不求甚解”的最好注脚。另一方面,陶氏的“不求甚解”说,还基于文章事物中确有 许多不可思议、难以言传之性征。《老于》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备”(一章)《 庄于》曰:“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秋水则就陶渊明自己的人生 感受而芙,他也深切地认识到:经验世界中的某些东西往往单凭知识思维是难以把握的,也是无法 用语言加以传达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二十首》),“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 言”(《连雨独饮》),都说明“真意”只可体味,难以言辩。陶氏为人为诗,都表现了这种精神 。为人“闲静少考’;为诗,以自然平淡为宗。“渊明意趣,真古淡之宗。”(《西清诗话N“谢 所以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沧浪诗话别“渊明诗所不可及者,冲 淡深精出于自然。”(《龟山语录N而自然之境是深远广大、难以言传各工粥曰:“自然,无义之 言,穷极之辞也。”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对陶诗这种“只堪肾冶悦,不可持赠君”的自然境界,宋 人苏武评曰:“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 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意远。此未可于文字、语句间求之。”(见《竹庄诗话 别特别是文学作品,由于它的形象性、情感性及其多义性、模糊性等特征,更具有许多只可意会、 不可索解之处因此,陶渊明的“不求甚解”之说既有从审美意义上的“不必求解”的内涵,也有从 “真意”与语言相矛盾的角度的“不可求解”的因素。以学术的、思辨的态度来“理解”书本,读 书所获得的是求真的、认知的满足而不是情感的满足。很难想象,汉儒在为五经作注时乃至后人阅 读这些注疏时能在多大程度上引发自由的想象和情感的激动。而“不求甚解”、“会意”的读书方 式,就可能启人想象,产生“技文人情”的审美效应。因而,渊明在“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之后 ,紧跟着就是“欣然忘食”这一句。他在《与子怦等疏》中也写道:“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 有得,便欣然忘食。”“欣然忘食”,可见他在读书时人情之深,赏会之切!充分表现了渊明读书 的强烈的情感特征和审美品格。陶渊明在人生态度上是“抱朴守静”(《感士不遇赋》),不喜不 惧,随运委化。但正如鲁迅所说的,陶渊明既有浑身静穆的一面,也有“形天舞干戚,猛志因常在 ”的“金刚怒目”式的一面。其实这并不矛盾。魏晋玄然提倡复归自然,但并没有将人的情感与之 对立,而是认为人的哀乐之情乃是人的“自然之性”,主张“有生即有情,钟情gp自维。”(向 秀《难<养生论>N文论家刘揽又将这种思想落实于文学创作:“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 ,莫非自然。’”(《文心雕龙·明诗川所以,渊明在读书时所表现出来的强烈情感,不仅同他“ 不求甚解”的读法相契合,而且同他作为隐逸诗人的人生态度井不矛盾。他的《读史述九章》,是 他“读《史记》有所感而述之”的情感记录,他所咏叹的人物,除“管鲍”、“七十二弟子”二章 外,皆是历史上怀才不遇z或遭谗被害的悲剧人物。其《箕f))章云:去乡之感,犹有迟迟。蚓 伊代谢,触物皆非。哀哀箕子,云胡能夷?狡童之初凄矣其悲。黍离麦秀之感慨,溢于言表。又如 他读了董仲舒的《士不遇赋》,“慨然惆怅”,心潮难平。在这种审美情感的作用下,又使他产生 强烈的创作冲动:“夫导达意气,其惟文乎’共举萨蹑@③@赋之。”从而纵笔写志,作《感(士 不遇赋地,完成了一个以审美情感为基础,从披文人情(阅读)再到作文抒情(创作)的过程。这 种情感,不是分析思辨结果,而是与对象心心相印、体验涵茹的产物;也就是说,只有“不求甚解 ”、“会意”式的阅读心理型态,才能更有助于激发出“慨然惆怅”的审美情感效应。 陶渊明“好 读书,不求甚解”说,在当时并非孤明先发,而只是比较典型地反映了时代的学术思潮,反映了汉 代五经章句之学一变而为魏晋玄学在思维方式上的变化。《晋书·阮籍传附阮瞻传》日:“瞻字千 里,性情虚寡欲,自得于怀。读书不甚研求,而默识其要,遇理而辩,辞不足而旨有余。”与陶氏 之说相似,同样表现了排斥章句、注重意会的读书意识。《世说新语》载,支遁“解释章句,或有 所漏,文字之徒,多以为疑。谢安石闻而善之,曰:此九方皋之相马也,略其玄黄而取其隽逸。” (《轻低》篇注引《支遁传N如相马取其精神略其形色一样,读书也应“得其精,亡其粗2在其内,亡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遗其所不视。”(《轻低》篇注引《列子则颜延之《五君咏五肾向常侍》诗曰:“向秀甘淡薄,深心托毫素。探道好渊玄,观书鄙章句。”(《宋书》卷五)“观书鄙章句”,。亦与“不求甚解”之说有相通之处。
大家还关注
屈原 屈原的原文及译文~~~谢谢陶渊明集笺注图片/大图(号) - 智购网
您的位置:看图购物:号图片
对这款产品感兴趣?您可以:辞赋学术网◆中华赋学院◆中华辞赋家联合会◆中国赋帝辞皇◆8号
←←欢迎您访问中华辞赋学术网!中华辞赋家联合会主席兼中华赋学院院长潘承祥教授代表本院全体工作人员欢迎您的莅临指导!
 当前位置:&&&&&&&&
按文章标题
按文章内容
按文章作者
双击自动滚屏
陶渊明词赋新论 / 陈平
发表日期:日&&出处:中华赋学院 赋帝骈尊古也司马呈祥潘氏 审辑&&作者:陈平&&本页面已被访问 156 次
【摘要】:对陶渊明现存的三篇辞赋进行探讨 ,认为这些作品对于我们把握归隐的深层原因和了解他作品的不同风格具有重要意义。陶渊明的归隐 ,既有他向往大自然、厌弃黑暗官场的原因 ,更与他政治理想破灭后 ,恪守“忧道不忧贫”的理念有关 ;在表现手法上 ,陶渊明的辞赋继承了屈骚之思和《楚辞》注重辞章文采的传统 ,形成了与他的诗歌颇不相同的华丽绵密、郁勃含蓄的另一种风格
【作者单位】: 江南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 陶渊明 辞赋 美人香草 寄托 【分类号】:I207.22【正文快照】:
陶渊明的价值 ,在历史上曾经历了一个不断发掘和逐步认识的过程。他的杰出的文学成就 ,特别是他所开创的田园诗 ,最终奠定了他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长期以来 ,人们研究陶渊明大都侧重于对他诗歌的论述 ,而对其为数不多的几篇辞赋 ,却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陶渊明的辞赋…………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崔小敬;生存的苦涩与死亡的超越──论阮籍的悲剧人生[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王渭清;阮籍人格建构的文化阐释[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周晓琳;孤独者的哀音――阮籍《咏怀诗》心理学解读[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林继中;生存焦虑与情志离合――魏晋文学自觉的动力探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林家骊,陶琳;阮籍《咏怀诗》源出《小雅》解[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张丑平;阮籍的生存困境及其解脱方式[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7 渠晓云;阮籍《咏怀》诗的意象魅力[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常为群;西晋诗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杨合林;玄言诗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建伟;阮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丁梅;论阮籍价值观对其美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何志娟;论法国汉学家侯思孟之嵇康、阮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红;“竹林七贤”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马洪莉;论阮籍《咏怀》诗的边缘特色[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袁文丽;论阮籍的生存美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邓晶艳;楚辞对阮籍思想及其文学创作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曹春茹;阮籍、陆机诗歌死亡意识之比较[D];延边大学;2007年 8 米晓燕;阮籍诗歌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
&【同被引文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维;论《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归隐体验[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S1期 2 庄勤珠;论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十六首》[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许程明;试论陶渊明诗文中的树木意象[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李文初;陶渊明享年研究:历史的回顾与审视[J];九江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5 马晓坤;陶渊明蓄“无弦琴”之意辨析[J];九江师专学报;2002年02期 6 陈忠;二十世纪中日韩陶渊明研究信息概说[J];九江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7 王振泰;《闲情赋》研究[J];九江师专学报;2004年03期 8 黄佳佳;从《拟挽歌辞》看陶渊明的死亡观[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杨燕;陶渊明在儒家道统中的地位新论――对《桃花源记》主旨的一种剖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高建新;陶渊明在元明清及近代的地位及影响[J];零陵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邹志远;李B光文学批评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长之;谈选本[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5期 2 何世华;陶渊明评价中的几个问题[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3 梁扬;辛词用典问题初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4 庄苇;“风格即人”[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04期 5 张廷杰;简论辛弃疾的归隐思想[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6 陈永中;《桃花源记》中的“外人”及其它――教学研究心得[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7 谷风;谈陶渊明的“乞食”与“躬耕”[J];殷都学刊;1980年00期 8 滕碧城;陶渊明的理想王国――浅析《桃花源记》[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0年01期 9 王骧;民间文学对陶渊明创作的影响[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0年02期 10 ;王季思、钱谷融等教授来我校讲学[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景蜀慧;;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疏释[A];六朝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六届年会论文集[C];1998年 2 西村富美子;;白居易诗中的“北窗”及“竹窗”的问题――与陶渊明《与子俨等疏》之关系[A];唐代文学研究(第五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六届年会论文集[C];1992年 3 道坂昭广;;试论初唐四杰笔下的陶渊明形象――以卢照邻为中心[A];唐代文学研究(第六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4年 4 李大明;;《文选》编诗“以时代相次”考辨[A];高校编辑出版工作论集[C];1999年 5 庄月江;;着眼社会与寄情山水[A];徐霞客在浙江[C];1998年 6 李筱华;;天台、雁荡的另一种解读――兼论徐霞客山水游记的文学性[A];徐霞客在浙江[C];1998年 7 浦经洲;;洗心句溪月 清耳敬亭猿――李白在安徽[A];李白学刊(第二辑)[C];1989年 8 王运熙;;论李白的平交王侯思想[A];中国李白研究(一九九零年集?上)――中国李白学会第二届年会纪事[C];1989年 9 梁森;;李白饮酒诗中的生命价值取向[A];中国李白研究(一九九一年集)――中国首届李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1年 10 张瑞君;;魏晋人物品评与李白诗歌[A];中国李白研究(年集)[C];199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健华;难忘陶博吾先生[N];中国文化报;2000年 2 许墨林;朗朗襟怀 奕奕神韵[N];中国文化报;2000年 3 赵建国;饮酒与留名[N];大众科技报;2000年 4 胡廷武(作者为云南人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构建中国休闲学[N];光明日报;2000年 5 葛培岭;光彩鲜丽的学术新花[N];河南日报;2000年 6 钟健华;品高艺绝 光照人间[N];江西日报;2000年 7 刘承芳(作者系中共宜丰县委书记);打旅游文化牌 建生态经济园[N];江西日报;2000年 8 井汉升;“香格里拉”画境[N];青海日报;2000年 9 王红旗;“不求甚解”之解[N];人民公安报;2000年 10 夏茂臣;“桃花源”里好投资[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新营;宋代格韵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明辉;陶渊明研究史论略[D];河北大学;2003年 3 阮氏明红;汤汉注《陶靖节先生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4 许晓晴;中古隐逸诗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李翰;汉魏盛唐咏史诗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于志鹏;宋前咏物诗发展史[D];山东大学;2005年 7 高俊林;现代文人与“魏晋风度”[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丁楹;南宋遗民词人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9 徐宇春;苏轼唱和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殷海卫;《苕溪渔隐丛话》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能胜;回归自然――论陶渊明对自由的追求[D];暨南大学;2000年 2 许晓晴;论陶渊明诗歌的理性精神[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郑永晓;黄庭坚的诗论与晚年诗歌创作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唐朝晖;平民化与贵族气[D];湘潭大学;2001年 5 黄珊;回归自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张自华;宋代诗学的“平淡美”理想[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陈玉杰;陶渊明诗歌的“静穆”论[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陈婉;魏晋士人的生命意识――兼及死亡意识[D];浙江师范大学;2002年 9 刘薇;秦观诗歌创作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10 蔺文龙;由尊屈到崇陶[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双击自动滚屏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500)
|&&|&&|&&|&&|&&|
联系地址:中华赋学院 中华辞赋出版社 [中国?香港]
信箱:   联系电话: 互动QQ:
专区QQ群:   联系人:赋帝司马呈祥 赋后上官妍姝 赋姑卡惠子 赋仔克乃尔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陶渊明代表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