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 鲁迅日本为什么不废除汉字“赞成废除汉字” 》

[转载]鲁迅为什么“赞成废除汉字”
&&&&&&&&&&&&
方舟子的博文中有:“鲁迅的孙子搞了一个鲁迅文化奖,……评委中很搞笑的有那个曾经长篇恶毒攻击鲁迅的朱大可,……鲁迅是主张废除汉字的,评委们却把‘保卫汉字’提名为年度呐喊事件。”(《崔永元得了“国际大奖”?》)
之前我对周令飞已经“笑”过了,他是借鲁迅的名义,设了鲁迅认为是套人的奖。说明在“全面地、准确地”认识自家爷爷方面,他有欠缺。此外,笑点倒在既然“曾经长篇恶毒攻击鲁迅”、却去鲁迅旗下卖弄本事的评委那边。他们不正像拿着写有“鲁迅”名号的标签,抽自己耳光么?很容易让人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气话:“什么名人的谈话,……还不如一个屁的臭得长久……”(林克多《苏联闻见录》序)。
而打着鲁迅旗号,“把‘保卫汉字’提名为年度呐喊事件”,确是荒唐“搞笑”的。但要说清这“笑”,不容易。我只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一、
首先,说鲁迅对汉字“主张废除”,不如说“赞同废除”来得精当。因为在大家都争着要“爱我中华”的今天,说“废除汉字”就不像好人。而“主张”比较“赞成”,更像“仇视汉字”的“首恶分子”。所以这里含糊不得。
鲁迅先生参加“革文字语言命”,也与他的做小说一样,是被人拉去的。早在“新青年”时期,钱玄同鼓吹“世界语”,就说“唐俟(鲁迅笔名)也不反对”。鲁迅似乎觉得这说得还不够清楚,便补充说:“依我看来,人类将来总当有一种共同的言语;所以赞成”(《集外集&渡河与引路》)——我以为鲁迅这里对“汉字废除”事,表明的意思是:一、“赞成”;二、“为时还早”。
&&&&因此,鲁迅对当时的“立即动手”,实际是不赞同的:因为“倘若思想照旧,便仍然换牌不换货:才从‘四目仓圣’面前爬起,又向‘柴明华先师’脚下跪倒”(同上)——这里的“四目仓圣”,是指汉字,“柴明华先师”,便是洋文;明白的一个意思是:若是“换牌不换货”,这“爬起又跪下”,不是白忙活么?鲁迅强调:“灌输正当的学术文艺,改良思想,是第一事;讨论(世界语),尚在其次”。
鲁迅还举了个很有意思的比方:“耶稣说,见车要翻了,扶他一下。(尼采)说,见车要翻了,推他一下。我自然是赞成耶稣的话;但以为倘若不愿你扶,便不必硬扶,听他罢了。此后能够不翻,固然很好;倘若终于翻倒,然后再来切切实实的帮他抬。”(同上)——我以为这个比方,很能说明鲁迅的脾气:对“圣人”、“超人”,他或赞成或钦佩,但不模仿、不追随。以此来说“汉字”,先生虽知道“要翻车”,但“扶”与“推”的事,他都不做。为什么呢?他已经说了,这不是眼下的“第一事”。
综上所说,鲁迅先生早年对“废除汉字”,不是“主张者”,只不过表了个“赞成”的态度。
&&&&&&&&&&&&&&&&&二、&&
一九三一年,吴玉章等人拟定了“拉丁化新文字”方案,刮起了“大众语”和“拉丁化”的风,对“废除汉字”事,鲁迅先生才说了狠话:“汉字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但我们的祖先,比汉字还要古,所以我们更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为汉字而牺牲我们,还是为我们而牺牲汉字呢?这是只要还没有丧心病狂的人,都能够马上回答的。”(《汉字和拉丁化》)
——但这里的“狠”,其实是解说道理:我们是祖宗留下的“种”,汉字只是祖宗留下的工具;“种”是不能灭的,工具是可以换的。
我的理解是,好比我们祖宗曾经给我们留下石刀、石斧,是可以砍砍剁剁利于生活的宝贝,但后来有了铁与钢的新家伙,旧宝贝不就成了没用的劳什子被仍掉了么?我们至今没有“断种”的事实,就证明我们不是“丧心病狂”的民族。
曾有人认为中医耽误了鲁迅父亲的病,所以他才反对中医。对不对先不去管它。现在说“鲁迅赞成废除汉字”,是“实为公仇,决非私怨”(鲁迅语)的干净事,大概讲得过去。因为没有听说有“汉字”谋害鲁迅家人的故事。
&&&&&&&&&&&&&&&&&三、&&&&&&&&&&&&&&&&&&&
网上有篇文章,其中一段打着粗体字,自然是“精彩或重要”的意思,这么说:
“(鲁迅)……表示:‘方块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
他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他认定‘劳苦大众没有学习和学会(方块字)的可能’。”
——接着这位好汉就对准这“他认定”狠下了巴掌——“这是社会的罪恶,怎能让汉字来承担?拉丁化只有二十多个表声的符号,学起来确是比方块字省力,然而也必须通过学习才有可能去认识和运用。不知他有没有想过,假如劳苦大众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得不到提高,那也将失去学习的机会,这一来,就算实现了拉丁化,不也同样产生大量文盲?”
——但这并不是鲁迅先生的“认定”。因为原话已经被那省略号砍去了的一段:“不但劳苦大众没有学习和学会的可能,就是有钱有势的特权阶级,费时一二十年,终于学不会的也多得很。”(《关于新文字》)这样地裁剪来的东西,自然是他自己的“认定”。那么,反正是他的嘴巴,要怎么打就随他去吧。
&&&&&&&&&&&&&&&&&四、&&&
但鲁迅先生这被人瞧不起而丢弃的话,其实很有意思:“方块汉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不但劳苦大众没有学习和学会的可能,就是有钱有势的特权阶级,费时一二十年,终于学不会的也多得很。最近,宣传古文的好处的教授,竟将古文的句子也点错了,就是一个证据——他自己也没有懂。”(《关于新文字》)
——这“特权阶级也学不会”的证据,前不久,CCTV又提供来了“最新的”。
也是“保卫汉字”的“汉字听写大会”,出洋相了:一个“枞”字(我是复制来的),先是主考官念错了,后是状元郎写错了,再是裁判员判错了……再再就是场外专家咬着《汉语词典》来声讨主办方的错,而主办方专家则嚼着“酌古难今”的原则来辩不错,而“不站边”的记者则说电脑字库里也没有这个字、也是一个错……
一大片的错之后又怎样呢?“他们可以装作懂得的样子,来胡说八道,欺骗不明真相的人”(同上)——鲁迅的旧话还真管用。事后这些“错家”真的都很听先生的话,“装作懂得的样子”说:“汉语文字博大精深”!大家都错就是一个铁证。
我本来想,要是请这些“爱我汉字”的专家教授,与被考得瘟头瘟脑的学生们换一下位,来表演“默写”,不知会怎样?想不到一百零八岁的“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好像早有了这“被请”的预料,索性丑话在先:“我去《听写大会》,一定零分”。
&&&&&&&&&&&&&&&&&五、
踩西瓜皮滑到这里,回头看,似乎说了这么些废话——
鲁迅先生对汉字,只是说了这么个道理:因为“人类将来总当有一种共同的言语”,而我们的“方块字本身就是一个死症,吃点人参,或者想一点什么方法,固然也许可以拖延一下,然而到底是无可挽救的”(《从“别字”说开去》)。所以,他赞成“为我们而牺牲汉字”,是没办法的事。
这个道理对不对,可以由“实践来检验”。
“把‘保卫汉字’提名为年度呐喊事件”,确是周令飞的笑话。
但我也闹了笑话,前不久还说了他的好话。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凤凰博报 由你开始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鲁迅为什么“赞成废除汉字”
& & & & & &方舟子的博文中有:“鲁迅的孙子搞了一个鲁迅文化奖,……评委中很搞笑的有那个曾经长篇恶毒攻击鲁迅的朱大可,……鲁迅是主张废除汉字的,评委们却把‘保卫汉字’提名为年度呐喊事件。”(《崔永元得了“国际大奖”?》)之前我对周令飞已经“笑”过了,他是借鲁迅的名义,设了鲁迅认为是套人的奖。说明在“全面地、准确地”认识自家爷爷方面,他有欠缺。此外,笑点倒在既然“曾经长篇恶毒攻击鲁迅”、却去鲁迅旗下卖弄本事的评委那边。他们不正像拿着写有“鲁迅”名号的标签,抽自己耳光么?很容易让人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气话:“什么名人的谈话,……还不如一个屁的臭得长久……”(林克多《苏联闻见录》序)。而打着鲁迅旗号,“把‘保卫汉字’提名为年度呐喊事件”,确是荒唐“搞笑”的。但要说清这“笑”,不容易。我只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 & & & & & & &一、首先,说鲁迅对汉字“主张废除”,不如说“赞同废除”来得精当。因为在大家都争着要“爱我中华”的今天,说“废除汉字”就不像好人。而“主张”比较“赞成”,更像“仇视汉字”的“首恶分子”。所以这里含糊不得。鲁迅先生参加“革文字语言命”,也与他的做小说一样,是被人拉去的。早在“新青年”时期,钱玄同鼓吹“世界语”,就说“唐俟(鲁迅笔名)也不反对”。鲁迅似乎觉得这说得还不够清楚,便补充说:“依我看来,人类将来总当有一种共同的言语;所以赞成”(《集外集 渡河与引路》)——我以为鲁迅这里对“汉字废除”事,表明的意思是:一、“赞成”;二、“为时还早”。 & &因此,鲁迅对当时的“立即动手”,实际是不赞同的:因为“倘若思想照旧,便仍然换牌不换货:才从‘四目仓圣’面前爬起,又向‘柴明华先师’脚下跪倒”(同上)——这里的“四目仓圣”,是指汉字,“柴明华先师”,便是洋文;明白的一个意思是:若是“换牌不换货”,这“爬起又跪下”,不是白忙活么?鲁迅强调:“灌输正当的学术文艺,改良思想,是第一事;讨论(世界语),尚在其次”。鲁迅还举了个很有意思的比方:“耶稣说,见车要翻了,扶他一下。(尼采)说,见车要翻了,推他一下。我自然是赞成耶稣的话;但以为倘若不愿你扶,便不必硬扶,听他罢了。此后能够不翻,固然很好;倘若终于翻倒,然后再来切切实实的帮他抬。”(同上)——我以为这个比方,很能说明鲁迅的脾气:对“圣人”、“超人”,他或赞成或钦佩,但不模仿、不追随。以此来说“汉字”,先生虽知道“要翻车”,但“扶”与“推”的事,他都不做。为什么呢?他已经说了,这不是眼下的“第一事”。综上所说,鲁迅先生早年对“废除汉字”,不是“主张者”,只不过表了个“赞成”的态度。 & & & & & & & & 二、 &一九三一年,吴玉章等人拟定了“拉丁化新文字”方案,刮起了“大众语”和“拉丁化”的风,对“废除汉字”事,鲁迅先生才说了狠话:“汉字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但我们的祖先,比汉字还要古,所以我们更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为汉字而牺牲我们,还是为我们而牺牲汉字呢?这是只要还没有丧心病狂的人,都能够马上回答的。”(《汉字和拉丁化》)——但这里的“狠”,其实是解说道理:我们是祖宗留下的“种”,汉字只是祖宗留下的工具;“种”是不能灭的,工具是可以换的。我的理解是,好比我们祖宗曾经给我们留下石刀、石斧,是可以砍砍剁剁利于生活的宝贝,但后来有了铁与钢的新家伙,旧宝贝不就成了没用的劳什子被仍掉了么?我们至今没有“断种”的事实,就证明我们不是“丧心病狂”的民族。曾有人认为中医耽误了鲁迅父亲的病,所以他才反对中医。对不对先不去管它。现在说“鲁迅赞成废除汉字”,是“实为公仇,决非私怨”(鲁迅语)的干净事,大概讲得过去。因为没有听说有“汉字”谋害鲁迅家人的故事。 & & & & & & & & 三、 & & & & & & & & & 网上有篇文章,其中一段打着粗体字,自然是“精彩或重要”的意思,这么说:“(鲁迅)……表示:‘方块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他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他认定‘劳苦大众没有学习和学会(方块字)的可能’。”——接着这位好汉就对准这“他认定”狠下了巴掌——“这是社会的罪恶,怎能让汉字来承担?拉丁化只有二十多个表声的符号,学起来确是比方块字省力,然而也必须通过学习才有可能去认识和运用。不知他有没有想过,假如劳苦大众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得不到提高,那也将失去学习的机会,这一来,就算实现了拉丁化,不也同样产生大量文盲?”——但这并不是鲁迅先生的“认定”。因为原话已经被那省略号砍去了的一段:“不但劳苦大众没有学习和学会的可能,就是有钱有势的特权阶级,费时一二十年,终于学不会的也多得很。”(《关于新文字》)这样地裁剪来的东西,自然是他自己的“认定”。那么,反正是他的嘴巴,要怎么打就随他去吧。 & & & & & & & & 四、 & 但鲁迅先生这被人瞧不起而丢弃的话,其实很有意思:“方块汉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不但劳苦大众没有学习和学会的可能,就是有钱有势的特权阶级,费时一二十年,终于学不会的也多得很。最近,宣传古文的好处的教授,竟将古文的句子也点错了,就是一个证据——他自己也没有懂。”(《关于新文字》)——这“特权阶级也学不会”的证据,前不久,CCTV又提供来了“最新的”。也是“保卫汉字”的“汉字听写大会”,出洋相了:一个“枞”字(我是复制来的),先是主考官念错了,后是状元郎写错了,再是裁判员判错了……再再就是场外专家咬着《汉语词典》来声讨主办方的错,而主办方专家则嚼着“酌古难今”的原则来辩不错,而“不站边”的记者则说电脑字库里也没有这个字、也是一个错……一大片的错之后又怎样呢?“他们可以装作懂得的样子,来胡说八道,欺骗不明真相的人”(同上)——鲁迅的旧话还真管用。事后这些“错家”真的都很听先生的话,“装作懂得的样子”说:“汉语文字博大精深”!大家都错就是一个铁证。我本来想,要是请这些“爱我汉字”的专家教授,与被考得瘟头瘟脑的学生们换一下位,来表演“默写”,不知会怎样?想不到一百零八岁的“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好像早有了这“被请”的预料,索性丑话在先:“我去《听写大会》,一定零分”。 & & & & & & & & 五、踩西瓜皮滑到这里,回头看,似乎说了这么些废话——鲁迅先生对汉字,只是说了这么个道理:因为“人类将来总当有一种共同的言语”,而我们的“方块字本身就是一个死症,吃点人参,或者想一点什么方法,固然也许可以拖延一下,然而到底是无可挽救的”(《从“别字”说开去》)。所以,他赞成“为我们而牺牲汉字”,是没办法的事。这个道理对不对,可以由“实践来检验”。“把‘保卫汉字’提名为年度呐喊事件”,确是周令飞的笑话。但我也闹了笑话,前不久还说了他的好话。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评论审核中请稍后...
评论审核中请稍后...
还没有评论哦,&
凤凰博报用户登录
支持更多帐号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亲,您在凤凰博报的用户名为
绑定凤凰帐号
欢迎您来我的凤凰博客!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编辑推荐 13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再谈《 鲁迅为什么“赞成废除汉字” 》
一个朋友背后批评我的博文:&钻牛角尖&。我也不当面回他:批得对。因为我说的几乎全是&过时的鲁迅&,要翻检出他那&还有用的话&,常与学者教授之类的大道理不相符,力道不足,只好&钻牛角尖&。好,再继续&钻&上回的&牛角尖&
一、上篇文章的意思,原只想为鲁迅先生开脱&废除汉字&的&罪魁&帽子,指出他是被人拉下水的。证据只在他文章中找得,钱玄同是站在他前面的&祸首&。但也觉着几分不妥。因为那时钱先生忙的只是&世界语&,并没有直接要&废除汉字&。现在找到了在《注音字母和现代国音》(1929)中的几句话:&1894年(甲午),中国给打了一次败仗,于是国中有识之士,知道非改革政治,普及教育,不足以自存于,但是提到普及教育,即有一个问题发生,则汉字形体之难识,难写是也。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非另制拼音
这就是说,他还不是领头,也是跟在人家屁股后的。顺着他的交代,再往前找。百度资料上这么说:&甲午战败后,
有爱国天良,推究中国失败的原因,认为 汉字不革命,则教育决不能普及,断不能富强。 当时,被称为 思想界之彗星 的就首先带头呼吁废除汉字&。
好!原来&带头&闹&废除汉字&的,是这个&扫帚星&!而且还披着&爱国天良&的长袍
但这一切,不关我事。我松了一口气的是,鲁迅那时还只是个十三岁的少年,为医治父亲的病,整天忙着和&有意或无意的骗子&打交道。&主张废除汉字&,不管是&纸帽&还是&桂冠&,肯定扣不到鲁迅的头上了。
二、上回临末写道:&鲁迅先生 赞成废除汉字 的道理对不对,可以由实践来检验&。收到这么一声冷笑:&我等着看 实践 ,到底周树人的 赞成废除汉字 被认可的时间长,还是汉字的存留时间长(大意)。&
我先引鲁迅的话来答:&我以为凡对于时弊的攻击,文字须与时弊同时灭亡&(《热风 题记》),就是说,不用等,它们是要同归于尽的。其实,我原来想说的是,&实践&已经证明,鲁迅对&废除汉字&投的&赞成&票,没有错。这些事实,不远说,抓最近的来:一、首善地区的教委,已酝酿在高考中把英语的分值拉下,把语文的分值抬高,吹响了&扬母语、抑英文&的大喇叭;二、CCTV搭起了&默写汉字&的擂台;三、&鲁迅文化奖&的评委们发出了&保卫汉字&的吼声。这些大吹大擂,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搜狐网&鲁迅文化奖&的页面上,有这样的说明:& 汉字危机 成为一个令人非常不安的话题
如今却仅有不到四成的人还把手写汉字作为习惯,更大比例的人们随着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越来越多地使用键盘输入。当只有百分之一的人没有经历过提笔忘字的尴尬,当曾是 正字 的繁体字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面不识(更别提书写了),保卫汉字的疾呼还是小题大做、多此一举吗?&
怎么说呢?也就像&不能见死不救啊&的空嚷一样,仅表示了关注的热心。因为既拿不出什么灵丹妙药,也做不出什么抢救措施。还是我之前说穿过老把戏,变戏法的手巾一翻,&爱国&而已。这些空爱,与&汉字&本身不相关。却&疾呼&出了一个事实:&汉字要死了&。这五个字打出来,我自己也吓了一跳,然而&汉字危机&,不就是这么个意思么?
三、其实,这&危机&早就有。鲁迅文章中介绍过:&
议论写别字以至现在的提倡手头字,
我是不反对的,但也不热心&(《从&别字&说开去》)
这里的&别字、手头字&是指,&手头上大家都这么写,书本上并不这么印&的字。我理解也就是今天所说&简体字&
&因为我以为方块字本身就是一个死症,吃点人参,或者想一点什么方法,固然也许可以拖延一下,然而到底是无可挽救的
鲁迅对&汉字简化&的这种&不反对的,但也不热心&的态度,今天看来,也是对的。新中国建立以来,人民政府带领了绝大多数的中国人,走&汉字简化&的路,是很有信心的。进入新世纪后,连海峡那边的中国人也心动得叫出要&识正书简&。但这种补救,到底&也不过一点樟脑针,不能起死回生&(同上)的瞎忙活。鲁迅不以为然的原因是,他当时只看好&拉丁化&这条路:&它只有二十八个字母,拼法也容易学。 人 就是Rhen, 房子 就是Fangz, 我吃果子 是Wochgoz, 他是工人 是Tashgungrhen。现在在华侨里实验,见了成绩的,还只是北方话。但我想,中国究竟还是讲北方话
不是北京话
的人们多,将来如果真有一种到处通行的大众语,那主力也恐怕还是北方话罢。为今之计,只要酌量增减一点,使它合于各该地方所特有的音,也就可以用到无论什么穷乡僻壤去了。&(《门外文谈》)
&二十八个字母&的玩艺,就是我们今天的汉语拼音;&到处通行的大众语&,就是我们今天的&普通话&!先生赞成先走&拉丁化&路的眼光,又被证明没有错!我原先不懂鲁迅所赞成的&中国语书法之拉丁化&是怎样的怪物,还很害怕。因为&活到老学到老&,不是人人能做到的。现在才知道,我早就混在这道上了。这不,我的博文都是在心里默念拼音,再用&一指禅法&敲出。而今天还有许多爱国英雄,明明和我走在一条路上,即用&普通话&的发音,再用&拼音字母&打出,却反对&汉字拉丁化&。真叫人哭笑不得。
三、老寿星周有光最近说了这么个故事:自己买过一个手机,但耳朵不灵,就给了保姆。保姆就天天用这个手机发短信,而且是用拼音输入法。周有光细一打听才知道,保姆在小学就学过汉语拼音。老寿星于是有了一个新发现:在手机普及的掌上时代,汉语拼音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便捷了(《108岁拼音之父周有光:我去《听写大会》一定零分》)。
我从这个故事也有发现:一、新中国在教育方面,做的非常了不起的事,就是&从娃娃抓起&,推行&普通话&和&汉语拼音&的教育;二、像保姆这类的中国人(也包括我),对鲁迅设问&为汉字而牺牲我们,还是为我们而牺牲汉字呢&的回答是,&牺牲汉字&,&没有丧心病狂&地死抱着&文房四宝&去同归于尽;三、科技发展是不管&爱国&啦之类的多情事的,只管&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便捷&。差不多了,再说吧。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鲁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母爱如同湿棉袄,脱了感到冷,穿着感到难受,这句话真切道出了他对母亲鲁瑞纠结复杂的情感态度。
这种复杂情感态度纠缠了鲁迅一生,成了鲁迅一辈子的心结。
鲁迅是家中长子,在他十三四岁的时候,家道中落,父亲卧病在床,经常奔波于药铺与当铺之间,受人白眼的鲁迅十分理解母亲的不容易,在许多事情上,鲁迅是不愿意违逆母亲的,唯母亲的话是从。对鲁迅来说,母亲给他的既有温暖也有痛苦:鼓励他走异路、逃异地、寻求新生活的是母亲,急电召他回国与朱安结婚、酿成他20年不幸婚姻的也是母亲。
鲁迅去南京求学时,母亲给他订了亲,女方叫朱安,是个没有文化的缠足姑娘。鲁迅请求退聘。但他母亲坚决不同意,说退聘有损两家名声,会给女方造成嫁不出去的痛苦。
1906年,在日本留学的鲁迅接到母亲的信,说她患病要鲁迅回绍兴探亲。7月初,当鲁迅赶回家中,只见客厅张灯结彩,中间贴了张大红纸喜字,一切都明白了,为了不使母亲伤心,鲁迅默默接受了母亲的安排,奉命完婚,行礼如仪。入洞房那天晚上,鲁迅对着新娘一言不语。第二天清早,他就独自搬进了自己的书房,过了三天,他离家回日本了。从这一天起,朱安的命运就和周家联系到了一起,然而她名义上的丈夫的一切又似乎与她无关,鲁迅仅仅跟她维持着一种形式上的夫妻关系。
24岁的朱安从鲁迅离开那日起就和婆婆生活了一辈子——这是她绝没有想到的,她天天做针线、料家务、侍候婆婆,终日盼着先生回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日,朱安孤独地去世了,身边没有一个人。她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69个春秋,孤独地度过了四十多个漫长的岁月。直到晚年,她还说“我生为周家人,死为周家鬼”。
鲁迅与朱安的婚姻,是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果却让两人都孤独痛苦了一辈子,但鲁迅却没有与朱安离婚,尊重母亲的意愿。鲁迅多次对友人说朱安“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的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其实,鲁迅何尝不知道爱情,但是他不愿让母亲为难,结果是造成了他和朱安两人在感情和婚姻上的悲剧。
明乎此,就不难理解鲁迅说过的这句话:母爱如同湿棉袄,脱了感到冷,穿着感到难受,对于母爱这件湿棉袄,穿也不是,脱也不是,成了他一辈子挥之不去的心结。
Leave a Reply
2015 &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tabe为什么叫电竞鲁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