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国共两党关系史第一次,第二次合作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破裂的?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1924年—1927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革命浪潮席卷全国,这一切,都始于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建立,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握手,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以破裂告终,但……它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十年之后,……国共两党终于又一次握手。——摘自《第一次握手》材料二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时任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身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定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材料三 日至30日,当时日本新任首相福田康夫对中国进行了被称为“迎春之旅”访问活动,中日领导人再次握手,他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针对中日关系问题指出“……而今的日中关系正在迎来第二个春天。”⑴ 国共前两次握手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6分)⑵ 当年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和周恩来总理握手的政治背景是什么?(4分)⑶ 促进尼克松与周恩来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分)“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如何理解这句话?(2分)⑷福田康夫指出当今日中关系迎来第二个春天,那么现代中日关系史的“第一个春天”应该是什么事件?(2分)-乐乐题库
&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知识点 &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习题详情
132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65.9%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1924年—1927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革命浪潮席卷全国,这一切,都始于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建立,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握手,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以破裂告终,但……它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十年之后,……国共两党终于又一次握手。&&&&&&&&&&&&&&&&&&&&——摘自《第一次握手》材料二&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时任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身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定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材料三& 日至30日,当时日本新任首相福田康夫对中国进行了被称为“迎春之旅”访问活动,中日领导人再次握手,他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针对中日关系问题指出“……而今的日中关系正在迎来第二个春天。”⑴ 国共前两次握手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6分)⑵ 当年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和周恩来总理握手的政治背景是什么?(4分)⑶ 促进尼克松与周恩来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分)“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如何理解这句话?(2分)⑷福田康夫指出当今日中关系迎来第二个春天,那么现代中日关系史的“第一个春天”应该是什么事件?(2分)⑴目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和统一中国;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6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1-福建省龙岩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标签】
分析与解答
习题“(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1924年—1927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革命浪潮席卷全国,这一切,都始于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1924年—1927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革命浪潮席卷全国,这一切,都始于1924年国共第...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1924年—1927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革命浪潮席卷全国,这一切,都始于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主要考察你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与“(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1924年—1927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革命浪潮席卷全国,这一切,都始于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相似的题目:
“遗留在中国的外国使领馆,除社会主义国家外,我们一概不承认其外交地位。此后建交工作,要通过谈判进行,他们必须表明与台湾断绝一切‘外交’关系,我们才予承认。”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清除外国在华的侵略势力和特权用和平共处的方针指导外交工作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使中国改变了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
1955年印尼苏加诺总统在万隆会议开幕式上说“各民族、各国从几个世纪的沉睡中醒来了。用战火燃烧地球的白人旧世界正在垂死挣扎;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正在崛起,这个世界将消灭冷战,建立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社会,因为所有伟大的宗教在宽容的教义上是一致的。有色种族将建立新的道德标准。”从中提取的有效信息是&&&&白人主导的国际旧秩序已不复存在亚非独立国家成为国际新兴力量有色人种将统治新世界冷战马上就被终结
《论语》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视为至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是其中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活动最能体现该思想的是&&&&奉行“一边倒”方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多边外交关系支持不结盟运动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1924年—1927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革命浪潮席卷全国,这一切,都始于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建立,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握手,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以破裂告终,但……它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十年之后,……国共两党终于又一次握手。——摘自《第一次握手》材料二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时任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身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定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材料三 日至30日,当时日本新任首相福田康夫对中国进行了被称为“迎春之旅”访问活动,中日领导人再次握手,他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针对中日关系问题指出“……而今的日中关系正在迎来第二个春天。”⑴ 国共前两次握手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6分)⑵ 当年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和周恩来总理握手的政治背景是什么?(4分)⑶ 促进尼克松与周恩来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分)“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如何理解这句话?(2分)⑷福田康夫指出当今日中关系迎来第二个春天,那么现代中日关系史的“第一个春天”应该是什么事件?(2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1924年—1927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革命浪潮席卷全国,这一切,都始于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建立,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握手,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以破裂告终,但……它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十年之后,……国共两党终于又一次握手。——摘自《第一次握手》材料二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时任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身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定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材料三 日至30日,当时日本新任首相福田康夫对中国进行了被称为“迎春之旅”访问活动,中日领导人再次握手,他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针对中日关系问题指出“……而今的日中关系正在迎来第二个春天。”⑴ 国共前两次握手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6分)⑵ 当年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和周恩来总理握手的政治背景是什么?(4分)⑶ 促进尼克松与周恩来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分)“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如何理解这句话?(2分)⑷福田康夫指出当今日中关系迎来第二个春天,那么现代中日关系史的“第一个春天”应该是什么事件?(2分)”相似的习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为反帝反封建,成功地进行了两次合作。回答下列问题:(1)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是什么?(2分)中共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教训?(2分)(2)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主要背景是什么?(2..域名:学优高考网,每年帮助百万名学子考取名校!问题人评价,难度:0%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为反帝反封建,成功地进行了两次合作。回答下列问题:(1)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是什么?(2分)中共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教训?(2分)(2)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主要背景是什么?(2分)这次国共合作最主要的成果是什么?(2分)(3)由此得出的启示是什么?(2分)马上分享给朋友:答案点击查看答案解释本题暂无同学作出解析,期待您来作答点击查看解释相关试题试论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
试论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谢赐余第二次国共合作从1937年正式形成到1947年国共关系彻底破裂,前后经历了10个春秋。正是由于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才出现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也正是由于坚持和发展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挽救了民族危亡。但是,抗战结束后仅一年时间,国共两党合作关系就彻底破裂,其原因何在?本文拟作一初步探讨。一、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坚持反共、独裁、内战政策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的根本原因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建立在国共两党共同抗日的基础上的,但是,国共两党合作抗战的政治目的并不同。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洛川会议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并建议以孙中山的革命三民主义和这个纲领作为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1937年12月,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不久,中共中央在《对时局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不仅诚意在抗战阶段中与国民党并肩携手地共同救国,而且决心在抗战胜利后与国民党和衷共济地共同建国。”(...&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近年来,对于抗fl战争期间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抗战的研究较为深入,但在涉及导致第 几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问题时,一某些台湾学者同于政治成见却得出了一些与厉史,事实相违背的结论。例如,有的台湾学者宣称:中共在七大即己做好内战的准备,一毛择东19续5年8月13月在延安‘l,!司共产党干部会议1几的讲话则是“宣示r全面转变发动‘叛乱’的决心川’‘,这种片面地把第屯次国共合作破裂的责任推到中卜q共产党身_1几的结论,当然是完全违背了历史JF实。 一、导致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基本政治 原因是国共两种建国方案的尖锐对立 抗!】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各自要建_亿什么样的囚家,抑或说几者各自设计f什么样的建川方案呢? 「},Il;J共产党在战后要建_亿的是一个独亿、民毛、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19」O年l月毛洋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文,对这建国蓝图做了全面的阐述。他指出:“!tJ体一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一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_i二主义的政治,...&
(本文共5页)
权威出处:
试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经验王永康抗日战争的胜利,主要是由于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结果,同时也是由于国共两党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不记前嫌,第二次携手,共赴国难的结果。认真研究和总结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经验,对推动国共两党的第三次合作,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适应主要矛盾的变化,调整各自的政策是实现国共合作的前提国共第二次合作,是国共两党同感民族危机的深重,相互在对内政策上不断作出调整的结果。当然,由于国共两党对民族危机的迫切性、严重程度的认识是不同的,其立场、目的更有区别,因此,两党政策的转变,经历了不同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就发出了抗日救亡号召,提出要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并在1933年1月,发出了“在停止进攻红军、给民众以自由和武装民众三个条件下,准备同国民党部队订立抗日协定的宣言。”①尽管如此,但由于“左”倾机会主义者在党...&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通过八年的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迎来了和平建国的新曙光。但是不久,这种新的希望就破灭了,国共两党由合作走上了对抗和战争。这是为什么?它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还是偶然的因素造成的?是国民党的责任,还是共产党的责任,还是历史的多种的国际国内因素造成的?海峡两岸有不同的看法,一些不了解历史真象的人,也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推测与想法。本文就这一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关心这一问题的同志。一、破裂的原因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大凡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的产生和变化,绝非偶然的、个 别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合力作用的结果。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破裂,这是国共两党既定目 标的分裂,也是美苏既定战略的恶劣影响的结果。它的破裂是不可避免的。破裂的根由早在 ·抗战胜利的前夕已经种下。美国的抗日扶蒋反共政策,苏联的联美抗日妥协政策,均助张了 蒋介石的分裂独裁野心。1 945年4一6月召开的国民党的“六大”和共产党的“七大”两党 ...&
(本文共6页)
权威出处: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原因新探□谢晓鹏关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过去史学界多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破坏、国民党右派的叛变、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以及苏联和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革命政策上的失误等方面进行分析,本文拟从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局限性这个角度来分析。一、联合苏俄与反对苏化孙中山联合苏俄的思想产生于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不久。当时,经过了多次失败和挫折的打击,正在民主革命征途上徘徊和迷茫的孙中山,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光芒中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希望曙光,开始关注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寻求苏俄的援助。1920年秋,经陈独秀介绍,孙中山在上海会见了共产国际来华使者魏金斯基,提出与苏俄建立电台联系的要求。1921年8月,孙中山在复苏俄外交人民委员齐契林的信中说:“我非常注意你们的事业,特别是你们苏维埃底组织、你们军队和教育底组织。我希望知道您和其他友人在这些事情方面、特别是在教育方面所能告诉我的一切。”①同年12月,他在桂林会见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从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到1946年11月这次合作最后破裂,长达10个年头。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出现的国共对立,不是十年内战时期血与火的战争般的国共对立,而是在抗战大背景下的国共对立。两党合作是为民族的解放与振兴、国家的统一与富强。尽管由于阶级的和历史的原因,两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会有很大分歧和矛盾,甚至国民党在合作中多次制造军事磨擦和反共高潮,但国共合作不仅没有破裂,反而持续了下来。本文将探究其原因并力求引申出某些历史启示。一、捍卫共同的民族利益是第二次国共合作长期持续的根本原因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进入全面抗战阶段,抵御外辱、捍卫民族独立成为包括国共两党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最迫切任务。在第二次国共合作过程中,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军事磨擦和反共高潮最为典型的,则是1941年围歼新四军的“皖南事变”。如何善其后,便成为国共两党政治的焦点。(一)“皖南事变”使得国共合作关系面临破裂的危险,为此双方都在努力“舒解...&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当前位置:
>>>国共两党在近代史上曾有过两次合作,根据所学知识,请回答:(1)第..
国共两党在近代史上曾有过两次合作,根据所学知识,请回答:(1)第一次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和标志分别是什么?(2分)(2)从共产党方面看,导致第一次合作破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3)说出国共第二次合作组成的统一战线的名称,根据两党协议将红军改编为哪两支著名的抗日军队?(2分)(4)第二次两党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重大胜利,这一胜利在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历史上有何重要地位?(2分)
题型:综合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1)新三民主义(1分),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分);(2)以陈独秀为首的党中央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党对革命的领导权(2分);&&&&&&(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分),八路军、新四军(1分);&&(4)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2分)略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国共两党在近代史上曾有过两次合作,根据所学知识,请回答:(1)第..”主要考查你对&&全民族的抗战,九·一八事变,日军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潘家峪大扫荡、七一三部队对中国人的杀害),中国远征军的滇缅作战&&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全民族的抗战九·一八事变日军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潘家峪大扫荡、七一三部队对中国人的杀害)中国远征军的滇缅作战
全民族抗战背景:进行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等军事侵略活动,抢占中国领土、掠夺中国资源。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犯下滔天罪行。典型事件有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用中国活人作实验。
中共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其领导下,国共两党相互配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百团大战,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国民党军队不仅在国内抗击日军,还派出远征军赴缅作战击败侵缅日军。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反蒋:1、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推行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2、造成了红军革命根据地的困难局面,却助长了日本侵略的气焰的内外局势。逼蒋抗日1、在中共的号召下,全国人民一致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2、东北杭日义勇军坚持抗成,激发了民族爱国精神。3、“一二九”运动掀起全国杭日救亡运动新高潮。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联蒋抗日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年7月—1945年8月):
1、阶段性特征:中华民族与日本的民族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以合作为基础,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形式进行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其抗日战争有以下特点:①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全国各个阶层,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抗争;②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③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④中共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作用; ⑤最终以弱胜强,这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完全胜利;⑥抗战具有持久性,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2、三条线索: (1)一对主要矛盾: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 (2)两条抗战路线和两个战场:国民党执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执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的路线。在两条不同抗战路线的指导下,分别出现了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负责的正面战场。(抗日战争的全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两条路线、两个政党、两个政权、两支军队的抗战局面。) (3)三个发展阶段: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和战略反攻阶段。①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是防御阶段。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国抗战的开始。这一时期,日本大举进攻中国;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出现两个战场抗战的局面,这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特点之一。②1938年10月至1945年8月初是相持阶段。1938年10月,日本占领广州、武汉后,抗日战争进人相持阶段。这一阶段,日本改变了侵华策略;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蒋介石集团发生动摇,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使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对抗战胜利具有决定的意义。③1945年8月至9月是反攻阶段。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美国动用原子弹轰炸日本,中国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至此,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九一八事变:
又称沈阳事变、奉天事变、盛京事变、满洲事变、柳条湖事变等,是指日在中国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突双方是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日军以中国军队炸毁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为借口而占领沈阳。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国内,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国会和内阁总理大臣权力下降,导致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这次事件爆发后的几年时间内,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被中华民国政府视为国耻日。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①侵华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中国东北是日本重要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地,农业、重工业原料供应地,“东方会议”确立了先占领东北,进而侵占全中国的政策。②内部原因是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③外部条件是,国际上,欧美资本主义各国忙于应付本国经济危机,无暇东顾;中国内部,蒋介石政府集中重兵“围剿”红军,无心北顾。这给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以可乘之机。
九一八事变的结果:①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根源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蒋介石政权的本质决定其反共反人民的政治立场,他宁可牺牲中华民族的利益,以求巩固自己的统治。②国际联盟对中日冲突的态度是力图通过“国际合作”使中国东北成为帝国主义各国的殖民地。这使得蒋介石国民政府想依靠国联公理裁决,迫使日本从东北撤兵成为幻想。③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意把中国变成日本独占殖民地的严重步骤,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地位上升;④九一八事变也开始打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均势”,加深了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和日本的矛盾。关东军: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侵略军强占了中国原被沙俄“租借”的关东州(指辽东半岛普兰店至皮口一线以南地区)和南满铁路,1919年在旅顺口设关东军司令部。关东军是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元凶,控制伪满洲国傀儡政权的太上皇。他们在东北屠杀我国人民,掠夺我国资源,实行残酷的军事镇压和殖民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关东军总数约百万人,是日本陆军中最精锐的主力和战略预备队。1945年8月,中国人民武装力量,包括抗日联军和苏联红军一起歼灭了日本关东军。
不抵抗政策:蒋介石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持不抵抗政策。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于8月16日已给张学良铣电:“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事变发生后,又电令张学良“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西安事变资料》第1辑第1页)东北军奉命:“即使勒令缴械,占入营房,均可听其自便”。(《九一八事变真相》,《革命文献》第34辑第879页,台北1978年版)对于蒋介石的不准抵抗,爱国士兵愤慨不已。据东北军参谋长荣臻报告:“士兵各持枪实弹,怒眦欲裂,狂呼若雷,群请一战,甚有持枪痛哭者,挥拳击壁者。”
东北三省沦陷:由于蒋介石的不准抵抗,十余万东北军不战而退,使东北大片土地迅速沦陷:19日晨,日军占沈阳,同日又占长春、营口、鞍山、抚顺、安东等20座城市,掠地千余里。21日,日本驻朝鲜的三十九旅团渡过鸭绿江,进入中国东北,分向辽宁、吉林进击。同日,代理吉林省主席熙洽叛国投降,吉林城陷。22日起的一周内,辽、吉二省基本丢失。接着,日军又于日陷锦州,2月5日占哈尔滨,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东北三省全部沦陷。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对南京和平居民进行大屠杀,被杀害的总计三十万人以上。 潘家峪大扫荡:1941年,日本在河北丰润县潘家峪村屠杀村民1200多人。 “七一三部队”: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的“七一三部队”,用中国活人做试验。 日军南京大屠杀:日,日军攻占南京。在日军华中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略军进行了长达六周之久的烧杀抢掠,对中国军民犯下了滔天罪行。根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调查报告:无辜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被集体杀害,并焚尸灭迹的有十九万多人;被零散屠杀,尸体经慈善团体掩埋的有十五万多人,总共有三十多万人丧生。在南京城郊,侵略军大肆洗劫机关、仓库、商店、民宅、村舍,古玩文物,鸡鸭猪牛、粮食蔬菜,无所不抢。全市约有三分之一的建筑物被日军烧毁。这就是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
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1、表现:(1)军事上:不断扩大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2)政治上:实行“以华制华”政策,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①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企图肃清沦陷区内的抗日力量。 ②在华中:发动“清乡运动”,对抗日爱国人士实行恐怖政策。 (3)经济上:野蛮的经济掠夺。①方针:把沦陷区经济变为自己的附庸经济。 ②表现:农业:强占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工矿交通运输业:定为“统制事业”,由日本专营公司。金融业:抢占银行,掠夺金银和现款;开设金融机构,滥发伪币;印制军用票;增加苛捐杂税;劳动力:大肆掠夺劳动力。 (4)文化教育上:推行奴化教育,实现其同化政策。2、影响:日本达到了的目的,沦陷区成为补充日本侵华不足的基地。 沦陷区人民过着的生活,中共领导了各种形式的斗争。揭露日军侵华的暴行:
日军侵华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1)军事上:不断扩大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2)政治上:实行“以华制华”政策,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3)经济上:野蛮的经济掠夺。(4)文化教育上:推行奴化教育。这里学习的关键是要结合事例对日军侵华的暴行进行深刻的揭露,如南京大屠杀、细菌战和毒气战。要把南京大屠杀作为揭露日军暴行的学习重点。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事件。对于这段史实,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战后中国在南京、上海、北京等十个地方成立的审判日本战犯法庭均认定:侵华日军在南京对手无寸铁的无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进行了疯狂屠杀。总计被集体屠杀者19万人,被分散屠杀者15万人,被害总数30万以上。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不断发现的大量史料一再证实这两个法庭对南京大屠杀案件判决的正确性。然而日本右翼势力却全然不顾事实,一再制造事端,妄图掩盖军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行。日本右翼否认侵华历史也总是从否认南京大屠杀做起。其卑劣手法有二:一是以质疑三十多万被害者人数来否定大屠杀本身的存在;二是以战争中有伤亡乃天经地义、日本人也有伤亡为由否认屠杀罪行。如日本新编历史教科书称:“东京审判认定日本军队在1937年日中战争中占领南京时,杀害了大量中国民众。关于这一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有许多疑问点,有各种各样的见解,现在还在持续争论。”该书通篇渲染日本士兵和平民的伤亡人数,对亚洲各国的巨大损失和伤害情况却只字不提。 中国远征军:
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政府为支援英国军队在缅甸殖民地对抗大日本帝国陆军、及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补给线安全,而组建、出国作战的国民革命军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并立下赫赫战功。日,中英在重庆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中国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组建了中国远征军。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 远征缅甸(1942——1945年):原因:1942年初,日军由泰国、缅甸北上侵入我国云南境内。目的:为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 。战果:中国远征军救出被围英军七千多人;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中国远征军组建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陷于欧洲战场无力他顾,对于英国的战略方针而言在远东地区首要之务就是保卫输出最多资源的殖民地印度,并将其余殖民地视为保卫印度的战略纵深;但是对于中华民国而言,缅甸此地为争取国外援助的最后生命线,如果滇缅公路不保外援即无法轻易进入中国,与日本的对战也将陷入补给不足之劣势,因此中华民国方面极力争取与英国间的军事同盟以保障作战资本。  为此,1941年春,英国邀请中国军事考察团赴缅甸、印度、马来亚考察。几经协商,在同年的12月23日于重庆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成立中英军事同盟。中国远征军就是根据中英军事同盟而组织的。  当时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的西藏和云南接壤。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日本进攻缅甸对于其自身来说也有着很多意义,比如孤立中国,以及作为入侵印度的基地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1942年日本用于进攻缅甸的军队大约有6万人,大大超过英国在缅甸的防务力量。  1942年初,日本侵占马来西亚后,开始入侵缅甸。1月30日,日军攻克缅甸东部重镇,随后分两路继续前进,3月8日,日军占领缅甸首都仰光。3月到4月间,日军进攻重镇曼德勒,企图切断滇缅公路。此时,在英国依照协定求助由中华民国组建远征军协防缅甸,远征军司令长由罗卓英担任(而后史迪威的压力下以杜聿明接任代理司令长官),由中缅印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指挥,集合当时精锐力量的中国远征军约10万人向缅甸进发。
发现相似题
与“国共两党在近代史上曾有过两次合作,根据所学知识,请回答:(1)第..”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2451222137620339727521523357520458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