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到碧宵.三四看谁敢.心事难排遗.尾数走在前。十二生肖犯太岁指什么肖?

第9期-上学期-高三-同步测试-学科题库-题库-腾龙远程教育网
高中3年级上学期 语文 范文涛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急复乘舟梦日边①。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①相传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溪垂钓;伊尹受命于商汤之前,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
① 对这首诗各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二句是美酒佳肴的铺陈,三、四句写停杯拔剑的苦闷,烘托出诗人内心的茫然。
  B、五、六句写诗人出游黄河太行,却遭遇冰天雪地之险,借山川阴障隐喻政治道路的坎坷。
  C、七、八句写诗人以吕尚和伊尹自比,表达出诗人的政治抱负;要像两位先贤那样,辅佐圣明君, 做一番匡世济时的事业。
  D、末尾二句写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总有一天会云帆高挂,乘风破浪,到达理想的彼岸。
② 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几句节奏急促,音调高亢,反复咏叹, 反映了在封建时代的仁人志士命运多舛,壮志难酬的共同心声。
  B、全诗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严酷的现实,一条是崇高的理想,两条线索交替、冲突, 呈现出一种此起彼伏,飞腾跳跃的形势。
  C、政治上的挫折与打击,并没有使诗人消沉于金樽清酒之中,因而这首慨叹个人际遇的诗篇充溢着乐观豪迈的激情。
  D、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思想感情相同。
2、对下面一首唐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A、首句实写客中寒食节的情景,尾句遥念故园寒食节的景色,首尾呼应,紧扣诗题。
  B、第二句暗写了自己独在异乡,第三句明写对诸弟的思念。
  C、“雨中禁火空斋冷”一句,既写出雨中炉火熄灭、空斋阴冷的景象,又写出诗人心境的清冷。
  D、第二句的“独”,既是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下句“想”字的伏笔。
3、比较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和杜甫的《旅夜书怀》,选出下列理解中有误的一项:(3分)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A、杜甫《旅夜书怀》所写的是峡中夜景。李白《渡荆门送别》写的是出峡日景。
  B、李诗语言深沉刚健,像千锤百练熔铸而成,杜诗语言超脱豪迈,无迹可求;李诗语言沉郁,杜诗语言奋发。
  C、李诗描绘的景象开阔伟丽,杜诗描绘的景物险恶孤危。“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取景都非常阔大,构思都非常精巧,有异曲同工之妙。
  D、“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用的是比喻手法;而“官应老病休”是“老病应休官”的语序倒装。
4、对下面这首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3分)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A、首联、颔联怀古,慨叹当年王朝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已逝,吴国宫廷荒芜, 东晋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
  B、颈联实写眼前景。“半落”一词恰到好处地写出了远望三山能看到它的山尖的景象, “一水中分白鹭洲”是“白鹭州中分一水”的倒装句式。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
  C、尾联抒怀。暗示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
  D、这首登临吊古之作,把历史典故,眼前景物,诗人感受交织在一起,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5、细读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完成下面两题(6分)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① 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中“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河南河北”指河南省和河北省。
  B、“涕泪”指鼻涕和眼泪,一个“满”字写出其“涕泪”之多,说明了诗人感触之深,激动之甚。
  C、“妻子”指作者的夫人,“愁何在”属宾语前置,即“愁在何”。
  D、“青春”指春天。春天山青水秀,草木发芽,一派青绿色,故曰“青春”。“青春”二字在句中还包含着更深一层的含义;安史之乱平息,国泰民安,大地将呈现出一派生机。
② 关于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七律,除第一部叙事外,其余全是抒情为主。全诗洋溢着一派欢快的情绪和幻想,不愧是杜甫“生平第一诗也”。
  B、颔联中“漫卷诗书”是说诗人的思想,连整理诗书都漫不经心,表明了狂喜的程度。
  C、颈联是深入描写诗人的心理状态。“放歌”、“纵酒”“还乡”只是他激动喜悦的想象而已,并非已成为事实。
  D、尾联诗对仗工整,这与一般的律诗不大相同。其中四个地名脱口而出,具体形象地描画出回家的路线,似乎真的踏上归乡的旅程,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的急切心情。
6、阅读王维的《使至塞上》,完成①―②题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开元年间,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①对这首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 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 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见到了侯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②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出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有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觉,意境雄浑。
7、对下面杜甫的一首绝句所作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A、这首诗第一、二句写景,写了四种景,四种颜色,运用的主要方式是映衬。
  B、这首诗第三、四句写情,所抒的情与一、二句的景、形成反衬。即以美景对哀情。
  C、“山青花欲燃”的“欲”字,则是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显其勃勃生意。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面对绮靡灿烂的美景而勃发的愉悦情怀,又流露出诗人迟暮飘零,归期遥遥的感伤之情。
8、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①―②题。(6分)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① 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碧玉”是一位妙龄女郎,贺诗中喻写高高柳树。“丝绦”即丝带,这里以翠绿的丝带喻写纷披下垂的柳条。
  B、贺诗中三、四句设问作答,“谁裁出”、“似剪刀”,其意是春风像碧玉手中的剪刀,剪出了千万的柳叶。
  C、曾诗中“解”读作“jiě”意思是散开、抛洒。“清霜”指秋天萧条的严霜。三、四句意思是以飞舞的柳絮去遮掩日月的光明,忘了春夏之后,秋天严霜会把柳叶剥得精光。
  D、曾诗中“初黄”指柳枝初吐嫩芽,呈浅黄色。“乱”“倚”“狂”表达了诗人愤怒、憎恶、嘲讽的感情色彩。
② 关于这两首诗,分析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贺诗用妆扮的碧玉少女为喻写早春二月的垂柳,又以利剪为喻写春风,这就使后两句与首两句联系起来,想象奇美,描写生动。
  B、曾诗以所咏之柳喻某些政治小丑得意忘形、猖獗一时的丑态,告诉人们,这些人总有一天会失势遭殃、受到惩罚。
  C、两诗同为咏物诗,构思均与传统咏诗相异。第一首,咏柳不抒离别思乡伤感之情,第二首,咏柳不颂柳,却反其意喻小人。
  D、两首词都是七言绝句,都以柳为喻,有深刻的含意,贺诗颂扬唐王朝兴盛光明;曾诗抨击北宋末年政治之黑暗。
9、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①―②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雪 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① 对这两首诗的内容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柳诗首二句极写大雪中环境的寥廓、静寂;末二句则细绘江中之雪,雪中之江,传江雪之神。
  B、罗诗虽以“雪”为题,但实际上并非咏雪,而是借题发挥,别寓深意地由“雪兆丰年”引出自己的见解:“为瑞不宜多”。
  C、柳诗中所描绘的纯洁空灵、纤尘不染的白雪世界,正是诗人内心向往的、与混浊现实相对应的理想世界,也是诗人超然脱俗、奇峭幽深的感情世界的投影。
  D、罗诗提出“为瑞不宜多”,充分体现了诗人对温暖无忧的达官贵人们的憎恶和对饥寒交迫的贫苦人民的关怀之情。
② 对两首诗艺术特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两首诗风格不一:柳诗“甚约而味大”,罗诗“平淡而有思致。”
  B、两首诗构思有别:柳诗是由雪及人,重在写人;罗诗是由雪而理,重在议理。
  C、两首诗运用了铺垫手法:柳诗以雪境作背景铺垫,突出雪中之人斗寒傲雪的精神;罗诗以“雪中贫者”作铺垫,使“为瑞不宜多”的议论之有据。
  D、两首诗语言特色一致:简约、通俗、平实。
10、对下面一首诗的分析,有错误的是( )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唐?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注:李德裕,唐杰出政治家,任宰相六年颇有建树,后为政敌陷害贬为崖州司户参军。王谠《唐语林》云:李卫公在珠崖郡,北亭谓之望阙亭。公每登临,未尝不北睇悲哽。
  A、首句自述孤独凄凉之状和对帝京的依恋之情,这种依恋既是对故乡的想念,更是对君国的依恋和关注。
  B、“鸟飞犹是半年程”用艺术的夸张极写与帝京相隔之远,状写思念之情切。
  C、后二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崖州的山水有情,状写他依违两难,去留难定的矛盾心态。
  D、这是一首政治感遇诗,但通篇未写政治上的愤慨和遭贬的哀伤。但正是在这优游不迫、舒缓宁静的语气中包孕了无限的忧郁与感伤。
1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①―②题
       从军行七首(其一)
   烽火域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注]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七首(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① 对这两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从军行》本为乐府旧题,“行”,又叫“歌行”,是汉朝乐府歌曲中一件体裁的名称。
  B、两首诗中提到的“羌笛”、“琵琶”都是边地风味的乐器,“胡琴琵琶与羌笛”常出现于边塞诗中,是因为这些带有异域情调的器乐极易唤起征戍者的感触。
  C、第一首中的“关山月”是乐府古曲之一,表现了征戍之苦和离别之情;第二首中的“关山”,则为双关,既有“关山度若飞”的“关山”之意,又有“关山月”曲调的凄清。
  D、两首诗都写到了“秋”,一是秋风,一是秋月,虽然景不相同,却都表达出了缘秋而愁的心绪。
② 对这两首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首诗都采用了记叙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都是前三句叙事、写景、层层深入,反复渲染,为末句抒情作铺垫。
  B、第一首诗用“万里愁”表现征夫思妇,“万里”既有相隔之远的意思,也有愁绪之长绵延万里之意。
  C、第二首诗说到边愁时用了“听不尽”三个字,可谓意味深长,是怨?是叹?是赞?,其中包含的复杂感情通过这三个字得到了丰富的表现。
  D、两首诗都表现了征夫怀念亲人,思恋故乡的感情,并且都是从听觉、视觉和心理感受来写,情调苍凉沉郁,哀怨低婉。
1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6分)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拓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① 对诗中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兵死”即因为战乱而丧命。
  B、“蓬茅”,本指茅草,这里指茅屋,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
  C、“和根煮”中的“和”是连词,相当于“跟”“同”。
  D、“旋斫”读“xuàn zhuó”,即临时砍下之意。
② 下面对本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夫因兵死”既是寡妇守寡的原因,又是她避难山中的原因。
  B、“鬓发焦”既描绘了她容颜的憔翠也显露出她内心的忧愁。
  C、颈联具体描绘寡妇在山中的生活状况。此间还暗示了逃到山中的不只是寡妇一人,而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D、此诗以层层推进的表现手法,描写了山中寡妇被沉重的赋税逼得走投无路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贪婪与残暴,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
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6分)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王昌龄《采莲曲》)
  涔阳女儿花满头,毵毵(注)同泛木兰舟。
  秋风日暮南湖里,争唱菱歌不肯休。
      (戒显《采莲曲》)
① 对这两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王诗将“荷叶”与“罗裙”并写,“芙蓉”与“脸”并写,生动而又含蓄地写出采莲女的穿着和如花之美。
  B、王诗“乱入”一句描写采莲女进入莲塘采莲的动作,写出她们愉快的劳动生活。
  C、戎诗写采莲女外貌很直观,重点描写了她们插满鲜花的乌发。
  D、写出采莲女采莲归途中歌声此伏彼起的场景,“争唱”一句发表了她们爽朗的性格。
②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王诗“乱入池中”句是此诗的关键之句,既照应了前句对采莲女的描写,又为“闻歌始觉”作垫,故后人评价“宛转变化工夫”全在此句。
  B、戎诗无王诗含蓄之笔,直露而浅白,风格与李白“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越女词》)接近。
  C、两首诗所描写的采莲女性格不同,王诗中的羞涩怕生,戎诗中的豪爽泼辣。
  D、两首诗都是通过描写采莲女而表达了作者对水乡风光的欣赏与留连。 14、阅读下面两首诗,做①――②题。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注]乌江亭在安徽和县东北乌江浦。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
① 关于这两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杜诗第一句中“事不期”的意思是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能预料。
  B、杜诗第二句强调只有“包羞忍耻”才能算做“真男儿”,实际是批评项羽不应该灰心丧气,含羞自刎。
  C、王诗第一句中的“壮士”和第四句中的“君王”都是指乌江自刎的项羽。
  D、王诗第二句中“势难回”指的是项羽垓下失败之后,根据当时形势,再也难以回到江东了。
② 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诗一开始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设想为前面提供证据,宣扬了百折不挠的精神,颇有积极意义。
  B、王诗先分析项羽面临的形势,再针对杜诗的说法,说明项羽人心丧尽,不可能卷土重来。
  C、这两首诗都是咏史诗,都采用议论的方法对项羽乌江自刎一事发表看法。两人观点针锋相对,但都能言之成理。
  D、杜诗高屋建瓴,一气呵成,颇有气势;王诗论据坚实,击中要害,末句以设问出之,含蓄而有力,从艺术性来说王诗胜过杜诗。
15、读李益的两首诗做①――②题(6分)
      春夜闻笛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①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夜闻笛》一二句,从迁客的听觉角度,写出了笛声哀怨。
  B、 《春夜闻笛》写群雁为笛声感动,连夜北飞,衬托出春归而迁客不归的感叹。
  C、《夜上受降城闻笛》一二两句点明闻笛的地点,“似雪”、“如霜”、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气氛。
  D、“一夜征人尽望乡”,写出笛声所产生的客观效果。
② 下列几项是对这两首诗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是绝句。
  B、这两首诗都没有正面描绘笛声,而是借助闻笛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C、两首诗各有两句写得极为含蓄。不写笛声,却着重写“迁客”“征人”闻笛后所产生的感情波动 (反衬了吹笛技艺的高超)
  D、这两首诗都是边塞诗,与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题材相同。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①――②题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注],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注:[叹门外楼头]隋文帝派大将韩擒虎率兵伐陈,从金陵朱雀门攻入。其时陈后主与宠妃张丽华正在结绮楼上寻欢作乐。此处用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意。
① 对这首词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千里澄江似练”句中一个“练”字,勾画出千里江面似一匹白绢,波光闪亮。
  B、“画图难足”句的意思是说:眼前的金陵美景,用画笔都难以完美地描绘出来。
  C、“念往昔……相续”几句,揭示了六朝兴亡的因果关系―以骄著始,以悲恨终。
  D、“漫嗟荣辱”句中的“漫”通“慢”,意思是慢慢地感叹伤嗟亡国者的耻辱。
② 关于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此词怀古讽今,用含蓄的笔法点出宋王朝潜伏着很大的危机,表达了作者的忧国之情。
  B、上阕围绕金陵秋色抓住征帆、去棹、淡云、星河等一系列典型事物,点染出一幅萧瑟凄凉的秋景图。
  C、下阕借景抒情,用典贴切,既追忆历史往事,又处处联系现实,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D、此词不受当时绮靡风气的影响,笔力雄健,最后用无知商女还唱亡国之音作结,寓意深远,开拓了词的境界。
17、对朱熹《偶成》一诗分析不当的一组是(3分)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当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A、“觉”释为睡。“未觉”“梦”、“已秋声”,形容时光宝贵。
  B、“少年”指青年,“一寸”极言短小。
  C、“池塘春草梦”,比喻青春期的欢乐生活,写得含蓄有味。
  D、全诗旨在勉励青年人刻苦学习,不要只图眼前快乐而浪费青春。
1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①――②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①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②?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释:[孙郎]指三国时期的孙权,他曾“亲乘马,射虎,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冯唐]西汉文帝时的大臣。当时魏尚为云中太守,守边有方,功绩显著,因报功不实而获罪削职。冯唐为魏尚鸣不平,文帝“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
① 对这首词文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左牵黄,右擎苍”一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塑造了诗人出猎时左手牵黄犬,右手擎苍鹰的豪迈潇洒的形象。
  B、“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一句,描写猎队武士的装束打扮,并以千骑飞驰的勇武气势来烘托亲率猎队的诗人自己。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以冯唐自况,企盼有朝一日得到信任和重用,戍边杀敌,报效朝廷。
  D、“西北望,射天狼”一句,用代表“贪残侵掠的”天狼星暗喻数犯边境的辽和西夏,表示诗人渴望抗敌戍边的雄心。
② 对于这首宋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借描写出猎来抒写报国热情,场面描写威武雄壮,围猎气氛渲染浓烈,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样,都是豪放词的出色之作。
  B、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样,两首词都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仰慕,并分别具体刻画了孙权出猎或周瑜破敌的英雄形象。
  C、在内容的描写方面,两首词都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爱国热情,同时在不同程度上都流露出失意情绪。
  D、在结构安排上,两首词也有相似之处,上阕或叙事,或写景,下阕或叙情,或怀古,但都能做到熔铸自然,辉映生色。
19、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①~②题。(6分)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饔暌嗥妗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清)周起渭
   天边明月光难并,人世西湖景不同。
   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
① 对两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苏诗中的“水光潋滟”是指日光照射下水波盈溢闪动的样子。这四个字描绘了西湖在晴天的美丽景色。
  B、“山色空鳌敝冈谟曛形骱芪缴黄鳎粲腥粑薜难印U馑母鲎置杌媪宋骱谟曛械拿览鼍吧
  C、 周诗中“光难并”的意思是指天上明月的光辉四散分洒,难以将它合拢来。这一句形容了月光之美。
  D、 “人世西湖景不同”是说西湖风景与别处不同,有独特的美。“广寒宫”是传说的月中宫殿。
② 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诗从白天在湖上饮酒看到的先晴后雨的景色写起,然后将西湖与古代美女西施相比,突现了西湖的神韵,说明本质美的东西无论形式如何变化都是美的。
  B、周诗先分写天边的明月与人世的西湖都是美的,再将西湖与明月相比,并进而用湖心亭与广寒宫相比,更突出了西湖与明月的相似,表现了西湖的神妙。
  C、两首诗都运用了新奇的比喻,苏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成为西湖的定评,使西湖有了“西子湖”的别称;周诗“湖心亭似广寒宫”,也十分新鲜别致,别具一格。
  D、两首诗的比喻都是遗貌取神,不求形似,只求神似,既空灵又贴切,都把西湖的美表现得十分高妙超俗,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0、阅读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完成题目①――②。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①对这首宋词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写词人酒醉时,拨亮灯火端详宝剑,在迷离恍惚中酣然入梦,梦醒时军营号角声连成一片。
  B.“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意思是指赏给部下烤熟的牛肉,军乐队演奏雄壮战歌,以鼓舞斗志。“八百里”、“五十弦”分别指牛和乐器。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指词人骑着快如“的卢”的烈马,跃马张弓,弓弦响声如雷,威震敌胆。
  D.“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意思是作者已完成恢复中原大业,获得了生前死后美名。
②对于这首宋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在结句之前一路抒写想象中练兵杀敌的场景和气氛,痛快淋漓,雄壮无比,洋溢爱国激情。
  B.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感情急转直下,现实与梦想形成强烈对比,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
  C.这首词的构思奇特,富于创新,词的上片写景,下片转入新意,上下片之间有明确界限。
  D. 整首词基调豪迈高昂,采用对偶、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丰富,抒发了作者的理想,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
21,对李好古《谒金门》一词分析不当的一组是(3分)( )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归巢元觅处。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A. 第一、二句写景――雨后百花竟相开放,春色正浓。
  B. 第三、四句写物,借燕子遭遇感叹于物是人非的凄凉。
  C. 第七、八句运用借代和似人手法发议论,认为只有借王侯的力量,才能平息胡人点燃的战火。
  D. 第五、六句运用问句和对比,揭露社会的不平。
22、 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①--②题(6分)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①对这首宋词词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行人”指的是当年金兵南侵时流离失所的难民。
  B.“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意思是眺望国都长安,被重重山峦所阻隔。
   C.“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说青山虽遮住了人们的望眼,却阻挡不了向东奔流的江水。
  D. 最后一句写的是作者极度的愁绪。
②关于这首宋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片借山水起兴,下片借山水托情,句句愁山怨水。
  B.“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暗含着人民要求收复中原的愿望,是什么也不能阻止的。
  C.这首词反映作者渴望恢复中原的爱国思想及其羁留后方,抑塞不抒的苦闷。
  D.这首词有的词句直抒胸臆,有的词句情景交融,有很高的艺术性。
23.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①--②题(6分)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玻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窜飞。
                  (欧阳修《采桑子》)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如梦令》)
① 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欧词写水绿、草青,极写西湖之色,又见“隐隐笙歌”,声色兼备,富诗情画意。
  B.欧词写水面“无风”,“不觉船移”,贴切地反映出作者放舟西湖的无穷雅兴与闲适心情。
  C.李词中“沉醉不知归路”表达女词人为排遣忧闷而借酒消愁,不愿返回现实的心理。
  D.李词中结句写起惊起“鸥鹭”是为了反衬作者急切寻找归路,夺路而返的心情。
②关于这两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欧词是流连风光之作,词中写静景、场景,又写目遇、耳闻,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B.李词尽写作者游兴沉酣,乐而忘返,揭示词人豪放,洒脱的性格。
  C.两首词都很好地将个人情感同对景物的刻画自然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令人耳目清新。
  D.欧词色彩浓艳,精雕细刻,李词清疏隽永,朴素自然。
2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①--②题。(6分)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甲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戴争济楚。如今憔翟,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知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注:李清照晚年高居南宋都城临安时写的一首《永遇乐》)
①下列语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词中“甲”处应填入的内容为“谢他酒朋诗友”。
  B.上阕“人在何处”与下阕“听人笑语”中的“人”,所指对象相同。
  C.“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此句既写出早春时节的自然特点,又反映出词人内心对国事的忧虑。
  D.“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写临安妇女盛装欢度佳节的景象。
②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
  A.词的上阕突出了自己无心欢度元宵佳节的愁情。
  B.词的下阕以强烈地对比反映出自己今昔大不相同的心境。
  C.作者以借乐景写苦情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D.这首词指斥了南宋统治者沉湎于醉生梦死之中的腐化生活。
25.阅读下面一首短诗,完成①--②题。(6分)
        小池塘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① 对这首诗各句内容的解说,不恰当一项是:
  A.第一句说泉眼默默而有节制地给小池送去源头活水。
  B.第二句说倒映于池中的婆娑树影正陶醉于晴暖柔和的天光水色之中。
  C.第三句说小小的荷花苞刚刚钻出水面沐浴在阳光雨露之中。
  D.第四句说一只漂亮的蜻蜓早已悠闲地站立在尖尖的小荷之上享受着良辰美景。
② 关于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通过对初夏荷池景致的描绘,展示出一幅淡雅恬静的风景画。
  B.作品借对眼前秀丽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陶醉于天光水色的喜悦之情。
  C.这首诗格调是清新明快的,形象鲜明活泼。
  D.这首诗蕴含着这样一个哲理:谁要想尽早脱颖而出,就要防止枪打出头鸟。
2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①--②题。
  抚剑悲歌,纵有杜康,可能解忧?为修名不立,此身易老;古心自许,与世多尤。平子诗中,庚生赋里,满目江山无限愁。关情处,是闻鸡半夜,击楫中流。淡烟衰草连秋,听鸣G声声相应酬。叹霸才重耳,泥涂在楚;雄心玄德,岁月依刘。梦落莼边,神游菊外,已分他年专一丘。长安道,且身如王粲,时复登楼。
① 对这首词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的词牌是沁园春。
  B.本词开头一句化用了多功能陶潜《饮酒》中的诗句:“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表现自己内心无法排遣的苦闷。
  C.“平子诗中,庾生赋里”分别指的是东汉张衡的《四愁诗》和南朝梁庚信的《愁赋》。
  D.“闻鸡半夜,击楫中流”用了晋祖逖的典故,作者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怀。
② 对这首宋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 词中用了晋文公和刘备的典故,用来表明作者对统一天下英雄的期盼。
  B.“梦游莼边,神游菊外”表达了作者浓浓的乡思和对仕途的厌倦。
  C.这首诗的中心内容是咏愁。
  D.“为修名不立,此生易老;古心自许,与世多尤”是全词中的点晴之笔。
27.阅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
        春阴  宋?朱弁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竟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注]:朱弁()字少章,南宋时人。高宗建炎元年出使金国,因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屈服,而被拘留15年,高宗绍兴13年才回到故国。这首诗是他被拘时所写。
①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二句中的“关河迢递”和“塞柳”点明作者身处北地,远离故国。第七、八句中的“绝域”是指“塞北”,“东风”指春风。
  B.“诗穷莫写愁如海”中“穷”是“技穷”意,“愁如海”言愁之深。全句是说自己的诗没有把浩荡的愁怀抒写出来。
  C.“酒薄难将梦到家”句中,“将”是“扶助、携带”意,全句是说酒力微薄不能携带自己的梦回到故国。
   D.“只应催我鬓边华”的“华”字双关,说东风能把花吹开,可是塞外没有多少花,只能把作者的头发吹得“花白”。
② 关于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的一至四句写了塞外春色,字里行间透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B.诗的五至八句借“诗穷”、“酒薄”、“东风”无力,来抒发作者的愁苦之深。
  C.第三、四句准确写出了北方春色寒窘的特点,情景交融。
  D.这首诗用北国春色反衬深婉的愁绪,格调婉转缠绵,情感曲折深挚,构思巧妙。
28.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①--②题
  倦客新丰,貂裘敝,征尘满目。弹短铗,青蛇三尺,浩歌谁续?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叹诗书,万卷致君人,翻沉陆。休感慨,浇X(1)。人易老,欢难足,有玉人怜我,为簪黄菊,且置请缨封万户,竟顺卖剑O(2)黄犊。甚当年,寂寞贾长沙,伤时哭?
  注:(1)X(lǐng lù)酒名,这里泛指酒。
(2)O同酬,这里是买的意思。黄犊,意指农务。
① 对这首词的文字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貂裘敝”,是以貂裘破敝,指长期未遇到建功立业的机会。
   B.“沉陆”,指大陆沉沦,这里喻世乱之甚。
  C.“且置请缨万户侯”,意思是说暂且搁下战事而等待封万户侯。
   D.“贾长沙”即贾谊。因贾谊曾任长沙王太傅而得此名。
② 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不被重用,壮志未酬时的忧愤,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
  B.“休感慨”一句,一反上阕的沉郁悲愤,显出了豁达乐观的情绪。
  C.词中多处用典,借古人自比,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是一首“壮词”。
   D.此词的词牌名是“满江红”,全词“目、续、国、陆、X、足、菊、犊、哭”押韵。
29.下边对张先《木兰花》一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
  龙头舴艋吴儿竟,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亡归,秀野踏青来不停。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A.“竟”“并”二字渲染出了欢快的气氛,仿佛使人听到了竞渡龙舟的热烈呼喊,游戏秋千时的欢快嬉笑。
  B.“暝”即日光渐暗了下来;“中庭”即庭院之中;“过”字虽写动,实则写静。
  C.这首词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全篇以静为主调,以动写静,上片写一幅充满着生活情趣的画面, 是为了衬托下片悠闷恬淡的静谧气氛。
  D.全词以恬静的心境,以欢快的笔调,写出清明时节水乡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情景。
30.下面四首诗各咏的是什么花?判别正确的一项是(3分)
甲.冷艳全欺雪,余香昨入衣。
  春风且莫定,吹向玉阶飞。
乙.春红始谢又秋红,息国亡来入楚宫。
  应是蜀冤啼不尽,更凭颜色诉西风。
丙.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丁.未植银宫里,宁移玉殿幽。
  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
  侠客条为马,仙人叶作舟。
  愿君期道术,攀折可淹留。
  A.甲.杜鹃花 乙.菊花
    丙.桂花 丁.桂花
  B.甲.杜鹃花 乙.梨花
    丙.菊花 丁.梨花
  C.甲.梨花 乙.杜鹃花
    丙.菊花 丁.桂花
  D.甲.梨花 乙.菊花
    丙.杜鹃花 丁.桂花
31.阅读明代于谦的《北风吹》一诗,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北风吹,吹我庭前柏树枝。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冰霜历尽心不移,况复阳和景渐宜。闲花野草尚葳蕤,风吹柏树将何为?北风吹,能几时!
  A.这首诗用“北风吹”开结,塑造了风中柏树不屈不挠的视觉形象和滥施淫威、肆意摧残万木的北风形象。
  B. 这是一首咏物诗,借风中柏树的英姿自喻,展示自己坚贞的情操与蔑视恶势力的乐观精神。
  C. 托物言志诗,往往先写所咏之物,塑造一种可视的艺术形象,再抒情言志,这首诗也是这样,用“况”字转笔,由咏物转到抒情言志。
  D. 这首诗先写风中柏树毫不动摇的斗争精神,再以“况”字转笔,展现春回大地,万木复苏的情景,揭示“北风“虑弱本质,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32.对袁子才的《马嵬坡》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 )
     莫唱当年长恨歌 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 泪比长生殿上多
  A.首句言不要像当年唱《长恨歌》那样,专门歌咏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生活。
  B.二句言人间也有不少夫妻生死离别,如天上银河隔断牛郎、织女一般。
  C.三四句则从杜甫诗《石壕史》中百姓在安史之乱时期所受的苦难对照,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D.全诗从旧题材中翻出新义,构思巧妙,借古讽今,语言清新自然,强烈对比构成了全诗的基调。
33.阅读艾青《盼望》一诗,下列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
  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1979年3月上海)
  A.诗人抓住轮船起锚出发和到港抛锚的两个瞬间场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塑造艺术形象。
  B.诗人选取两位海员不同的心态,表露出海员不同的情趣,反映了他们不同的追求。
  C.诗人选取两位海员不同的心态,却表达了同一个愿望,即对航海事业的无限热爱。
  D.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抒情诗,富有象征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航程,这首诗正是人生不懈追求的艺术写照。
34.阅读下面一首散文诗,完成①--②题。(6分)
  在阳光照不到的河岸,他出现了。白天,用美丽的彩衣,黑夜,用暗绿的磷火,诱惑人类。然而,连三岁孩子也不会睬他。因为,妈妈说过,那是毒蛇吐的唾液……
①对这首散文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他”是个别字,应改为“它”。
  B.“彩衣”指毒菌周围的各种颜色的花草,毒菌白天就躲藏在这些花草之中。
  C.第一句诗介绍了毒菌生长的地点只能是没有阳光的河边,有阳光的森林、草地、沙漠、公园等地是不可能长出毒菌的。
  D.“连三岁孩子也不会去睬他”表明“毒菌”太毒,尽管采用各种诡计伪装,人们也决不受它诱惑。
②关于这首散文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采用了散文的形式,但注意语言的节奏,内容富于诗意。
  B.这首散文诗语言朴素,不饰雕琢。
  C.这首散文诗揭露了“毒菌“的迷惑性。
  D.这首散文诗批判了“妈妈”的“愚民”方法:不向孩子介绍有关毒菌的生物知识, 而欺骗孩子说那是“ 毒蛇吐的唾液……”
35.阅读臧克家的诗《老马》,完成①--②题。(6分)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
①下面对诗句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总得叫大车装个够”表现老马心甘情愿背负沉重的压力。
  B.“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是说在黑暗的社会,劳动人民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C.“眼里飘来一道鞭影”,“飘”字看似很轻,实际上是沉重的欺压,有“甩起来”狠狠抽下的意思。
  D.“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表明老马希望看到苦难的尽头,并更加以坚定的信念去争取美好的未来。
②这首诗的主题表述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沉重的笔触,借老马的形象表现了劳苦大众的忍受沉重剥削和压迫的悲惨命运。
  B.作者以愤激的笔触,表达了对旧社会的反抗之情。
  C.作者以沉重的笔触,表达了对老马的深切同情。
  D.作才以悲愤的笔触,表达了对劳动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
   1.①B ②D   2.C   3.B   4.B
   5.①D ②B    6.①B ②A   7.D
   8.①C ②D    9.①A ②D     10.C   11.①D ②C
  12.①C ②C    13.①B ②C    14.①D ②D  15.①C ②D
  16.①D ②B   17.A       18.①C ②B  19.①C ②D
  20.①D ②C   21.C       22.①B ②D  23.①C ②D
  24.①C ②D   25.①C ②D    26.①B ②A  27.①C ②D  
   28.①C ②B   29.D    30.C    31.C   32.D
   33.B  34.①D ②D   35.①A ②A
第五课时: 针对测试(十一)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恨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1、对这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暗用唐代威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已任的豪情。
  B、领联中“六郡雄”指西汉时在边地立过战功的英雄豪杰,激励友人去驰骋疆场,杀敌立功。
  C、颈联中,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的重要;一个“接”字点明飞狐塞与云中郡的相连。
  D、尾联所用典故,说的是东汉车骑将军窦宪,以卓越战功,大破匈奴,登上燕然山,勒石纪功而还。
2、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出诗人“感时思报国。拨剑起蒿莱”的思想情操。
  B、 该诗用典贴切,灵活自然,鲜明地表达出诗人对这次战争的看法,也说明魏大从戎是御国保国的壮举。
  C、诗中以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也为结句作了铺垫。
  D、这首赠别诗,缠绵悱侧、凄苦悲切,从友情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
3、对陆游《楚城》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A、荒城:一个楚国兴亡的见证。
  B、一千五百年间事;一部误国者的历史。
  C、屈祠:一座爱国者的纪念碑。
  D、滩声;一曲无尽的挽歌。
4、对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A、开头两句从现实处境落笔,抒写赤心报国的情怀。
  B、 后两句从现实转入梦境,抒写赤心报国的情怀
   C、“僵卧孤村”的现实,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D、“铁马冰河”的梦境透露出作者壮志难酬的隐隐悲哀
5、对叶绍翁《游园不值》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写揣测主人不开门的原因。“怜”,爱的意思。
  B、三、四句写意外发现的惊喜一枝出墙红杏让人看到了满园春色。
  C、这首诗景中有情,那不开门的主人不正像那出墙的红杏么。
  D、这首诗景中寓理,一切美好的,向上的、生机勃勃的新生事物总是“关不住”的
6、对朱熹《观书有感》一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A、全诗捕捉可感的形象,意在讲道理。
  B、全诗通篇用比喻,主要是写读书的情趣。
  C、诗中的“源头活水“指的是书本知识。
   D、诗的主旨在于劝人认真读书,博览群书,从书中吸取前人的间接经验。
7、对苏轼《蝶恋花》一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A、上阕写景,描绘了一幅秀丽的水乡的暮春景色图。
  B、下阕写人,描写了墙外行人对墙里佳人枉自多情而无端气恼的微妙心情。
  C、“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句表现了诗人爱春的豁达情怀。
  D、这首词不单是普通的伤春言情之作,它寄寓了作者仕途失意,有志难酬的惆怅。
8、对李清照《武陵春》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A、上阕写触景生情,睹物思人而来的愁。
  B、下阕写极力排遣却无法排遗的愁。
  C、上阕写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的。
  D、下阕写愁用了夸张、比拟的修辞手法。
9、对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A、这是辛弃疾自抒壮情与友人陈同甫共勉的词。词中洋溢着爱国之情和悲壮之气。
  B、全词十句,第一句和末一句写现实,勾勒出一位急欲杀敌但处境艰难的战士形象。
  C、末句“可怜白发生”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抒发的是同一情怀。
  D、“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10、对李好古《谒金门》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A、第一、二句写景,写雨后百花竞相开放,春色正浓。
  B、第三、四句写物,借燕子遭遇感叹物是人非的凄凉。
  C、第五、六句运用问句和对比,揭露社会的不平。
  D、第七、八句运用借代和拟人手法发议论,认为只有借王候的力量才能平息胡人点燃的战火。
11、对朱熹《偶成》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雨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A、“少年”指青年,“一寸”极言短小。
  B、“觉”,睡。“未觉”、“梦”、“已秋声”,形容时光宝贵。
  C、“池塘春草梦”,比喻青春期的欢乐生活,写得含蓄有味。
  D、 全诗旨在勉励青年人刻苦学习,不要只图眼前快乐而浪费青春。
12、下面一首诗中划线的词依次指的是哪三个人( )
  子瞻无地隐危身,天赐黎山活逐臣。万里鲸波隔希爽,千年桂酒吊灵均,
  忠贞塞得乾坤满,日月伴渠文字新,底个短檐长帽子。青莲居士谪仙人。
  A、杜牧  李白   白居易
   B、杜甫  诸葛亮  贾谊
  C、苏轼  屈原   李白
   D、王勃  文天祥  李白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3-14题
    放言五首(其三)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13、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题“放言”,就是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的意思。
  B、“钻龟”、“祝蓍”都是古代占卜的方法。
  C、“周公”句中“流言日”意思是说周公害怕流言一天天地多起来。
  D、“向使”即假使,“当初”指周公、王莽真伪未辨之时。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开头就说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却不径直说出,而说不是什么、不是什么,使诗歌有曲折有波澜,对读者更有吸引力。
  B、第二联用“试玉”“辨材”两个例子,从正面说明了这个方法;第三联“周公”“王莽”两个例子却是正反对比,说明人们在评价周公时是正确的,评价王莽却错了。
  C、中间两联点出方法是什么,含意明确却出语委婉:四个例子都没有点破,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让读者深思而得之。
  D、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它告诉我们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而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15――16题。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5、对这首元曲中语句的解说,不确切的一项是( )
  A、“山河表里”,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地势险要。表里,外内之意。
  B、“望西都”即遥望长安;“意踌蹰”指心潮起伏。
  C、“伤心秦汉经行处”说秦汉两代,当年游幸的处所,如今是这样的凄泠,使人感到伤心。“经行处”,即行经处。
  D、“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说诗人经过秦汉故地,看见原来成群的宫殿都化作了尘土,变成了一片废墟。
16、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篇有三个层次,前三句写景,中间四句抒情,最后两句议论,构思严谨。
  B、开篇三句都运用拟人修辞格描绘景色,以壮丽山河衬托自己难于平静的心情。
  C、中间四句,是诗人缅怀历史陈迹发出的慨叹,蕴含着借古讽今的意韵。
  D、最后两句,指出封建帝王的兴亡胜败,都只会给人民带来痛苦和灾难,表达了对民间疾苦的同情。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7――18题。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暧睡鸳鸯。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头斜。
   今夜偏知春气暧,虫声新透绿窗纱。
17、对这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杜诗中“江山丽”的“丽”字对“江山”巧加点染,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
  B、杜诗中的“沙暧睡鸳鸯”句和刘诗中的“偏知春气暧”句,均着一“暧”字,形象地从料峭春寒中写出春天的暧意,谱写出一支独特的回春曲。
  C、刘诗中的“月色半人家”是说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暗影中,这一明一暗的对比衬托出了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阒寂。
  D、刘诗中的“偏知”应该是指正在试鸣新声的虫儿。敏感的虫儿首先感觉到了夜气中散发的春的信息,因而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而诗人又在“新透绿窗纱”的“虫声”中感觉到春的来临。
18、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杜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春天灿烂阳光照耀下的明净绚丽而阔远的图景,然后转向具体而生动的春天景物的描绘。
  B、刘诗从月夜所见所闻所感的角度,形象地表示出了春的气息,以及这种春的气息给人的新鲜感、欢愉感。
  C、两首诗都有“以诗作画”的特点,都写得动静对照,相映成趣。
  D、两首诗都将早春图描绘得格调清新,清丽工致,都着力表现了类似于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理性。
阅读毛泽东《七律?到韶山》,完成19―20题。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19、对这首诗文句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中“咒逝川”,是感叹时间如同流水般的过去了。其中“咒”字突出了作者的怨恨之情。
  B、颔联中的“卷起”生动地描写了三十二年前中国共产党组织千千万万农民冲决一切罗网、朝着解放路上迅跑的声势。  
   C、颈联的意思是,因为有先烈牺牲,更激励了后继者的壮志,他们敢令日月改换新的天地。
   D、尾联中的“千重浪”是指随风起伏的大片庄稼;“下夕烟”是指农民们从暮霭中收工归来。
20、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一、二句是叙述,三、四句是描写,五、六句对革命精神的赞扬,是议论与抒情结合,七、八句写丰收景象,以描写为主。
  B、全诗歌颂了人民创造历史、革命改换天地的事业,有一种“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之感。
  C、这首诗容量大、境界高,写得大悲大喜,气势宏放,感情强烈,思想深刻,境界高远。
  D、全诗语言通俗、典雅,如“农奴”、“黑手”、“牺牲”等词语便是“俗”,“别”“梦”“依稀”、“逝川”之类便是“雅”。
    1、A   2、D  3、C   4、C   5、A   6、B   7、C  8、C
    9、D  10、D  11、B  12、C  13、D  14、B  15、B  16、B
    17、B  18、D  19、A  20、B}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二生肖顺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