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 擎天鸣鹿一柱擎天是什么意思思

让人留连忘返的山西好风光
您现在的位置:&>>&&>>&
让人留连忘返的山西好风光
.cn&& 0:00:00
&周国富(武汉工程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武汉&& 430010)&&& “人说山西好风光”,滔滔黄河水、莽莽黄土高原、巍巍高山形成了山西质朴壮观的地貌,恒山、五台山、北武当山,山色不同,神态各异;各种民居、石塔、石雕制品、石窟造像、壁画展示了山西的文化艺术,有“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的美称: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寺庙群集千年之萃,恒山悬空寺以惊险奇特著称,太原晋祠古建筑荟萃,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云岗石窟是全国三大佛教石窟之一,洪洞县大槐树上的老鸹窝是一亿多华夏子孙心目中故乡的象征……还有“水从天上来”的壶口瀑布翻江倒海飞流直下……。&2011年9月,天高气爽,经过周密策划和联系,我踏上了瞧瞧到底有多好风光的山西旅行之路。&&& 一、太原晋祠、永祚寺、步行街&&& 山西省会太原火车站到了,一场大雨把我们堵在窄小的出站口,一看外面的广场,太小了,一边是为数不多的公交线车站,一边是川流不息的进站人流,广场前面是一条马路,的士靠在路边栏杆内行走。想想武汉气派的三大火车站,这儿就显得太寒酸了。好容易雨下小了,上的士处稀稀拉拉站着几个人,但开过来几辆的士却坐满了人,不知道他们在哪儿上的车,经过候车处时呼啸而过。再一看,原来他们在栏杆进口处拦车。候车处的人也不排队了,都跑到前面去拦车了。上了的士,汽车行走在与火车站垂直且宽阔整洁的迎泽大街上,路两边的高建筑与翠绿的绿化相辉映,与火车站成鲜明的对照。但接下来的士本来在迎泽大街直接右拐就是联系的宾馆所在地柳巷南路的,却弯到了解放路再转回来,而且柳巷南路是太原有名的商业街,没有太原人不知道,何况是的士司机。到山西后接连的印象让人感受到这儿的“风光”不太好。&&& 安顿好住宿,直奔太原晋祠。&&& 坐了近一个小时的公交汽车到了晋祠。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祠始建于北魏前,是为了纪念周武王的次子姬虞而建,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而晋祠初名唐叔虞祠,又因位于晋水的源头,故名晋祠。北齐天宝年以后,历代予以多次的修建和扩建,逐渐形成了一处自然山水与历史文物相结合的园林式建筑群。 &&& 晋祠内建筑布局由中、北、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结构壮丽而整肃,为全祠之核心,北部建筑以崇楼高阁取胜,南部建筑楼阁林立,小桥流水,亭榭环绕,一片江南园林风光。 祠内建筑由东向西有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其北面为唐叔虞祠、吴天神祠和文昌宫,其南面是水母楼、难老泉亭和舍利生生塔,整个建筑群布局紧凑、严密,既像庙观院落,又好似皇室的宫苑。 &&& 圣母殿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是现在晋祠内最古老的建筑。圣母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黄绿琉璃瓦剪边,雕花脊兽,四周围廊,殿前廊柱上木雕盘龙八条。殿的内部采用减柱法,扩大了空间,是中国规模较大的一座宋代建筑。殿内有宋代的彩塑43尊,主像圣母端坐木制的神龛里,其余42尊侍从分列龛外两侧。圣母凤冠蟒袍,神态端庄,侍从手中各有所奉,或侍饮食起居,或梳洗洒扫等,是宫廷生活的具体写照。塑像十分生动,充分地表现出人的神情,各个塑像神态自然,神情各异,塑工高超,是中国宋代彩塑中的精品。在圣母殿的南面,有一座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创建的难老泉亭,亭为八角攒尖顶。晋水主要的源头难老泉水从亭下石洞中汩汩流出,常年不息,因此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为名,名为“难老泉”。泉水晶莹透明,常生萍四季一色,常年水温保持在17℃,历朝历代的诗人多吟诗赞美,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写下了“晋河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的佳句。源头上有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建造的水母楼,二层五开间,内塑水母坐像及侍女,体态优美,造型别致,也是宋代彩塑中难得的艺术佳品。祠区北侧的唐叔虞祠,建筑分前后两院,前院四周有走廊,后院东西各有配殿三间,正北为唐叔虞殿,宽五间,进深四间,中间神龛内设有唐叔虞的塑像,其两侧是从别处移来的12尊塑像,她们手持笛、琵琶、三弦等不同乐器,是研究中国乐器和音乐史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有种说法,姬虞被封为太原王,自改姓王,也就是中国王姓家族的始祖,于是一些王姓人到这儿来寻祖。晋祠被称为三晋胜景,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为晋祠留下了碑碣多达300余篇。著名的《晋祠之铭并序》碑矗立在“贞观宝翰”亭中,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撰文并书写的。祠内的“齐年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老枝纵横,虽已历数千年之风雨,但仍生机勃勃、郁郁葱葱,与长流不息的“难老泉”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以前,山西给人印象是黄土高原:风沙弥漫、一片黄土。谁知去了晋祠象是进了江南的寺庙公园,“好风光”扳回了一分。&&& 返回市区,与旅游公司定下行程后,开始逛太原市区。&&& 太原简称并,别称并州,古称晋阳。唐朝建立后,太原被定为“北都”,使它拥有仅次于长安的地位,可以说是藏龙卧虎之地,故又有“龙城”之称。悠久文明的历史,给太原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例如著名的晋祠、永祚寺双塔等。名山、石窟、寺院、庙宇、湖泊、森林、温泉、溶洞、峡谷、河流、古建筑、古遗址、名人故居、历史文化纪念地、博物馆等旅游资源的丰富以及高品质的文物集中,在国内也是非常少有。&&& 去永祚寺真是不好走,虽然离住地只几公里远,但那一片在修路,而且在铁路外,跨过铁路的马路就那一条,还要经过人来人往的服装市场,难怪的士司机都不愿意去,好说歹说,才捎了一脚,到了铁路边,无论如何也不走了,只有步行了。从铁路边往前走的路上呈现出武汉市多年不见的“脏、乱、差”景象:坑坑洼洼、污水横流、人车混行、“麻木”乱窜……唉,这儿的“风光”又不好了。走了一段,实在不好走了,再加上路不熟,终于拦了一个“麻木”,谁知司机是老乡―湖北人,我们高兴的攀谈起来。老乡一家四口,原来在武汉卖肉,前两年来太原卖服装,他也兼着开“麻木”,他认为这里的人的钱比武汉人的钱好赚些。由于到永柞寺的大路在修,只有绕道弯弯曲曲坑坑洼洼的小路,再一次体验“麻木”的滋味。等屁股颠麻了,永祚寺才到。寺门口是一个大停车场,寺院高高在上,要爬几十步踏步才到大门口。&&& 永祚寺俗名双塔寺,位于太原东南郝庄村南之向山脚畔,创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是一位名叫佛登的高僧奉皇帝之旨修建的,距今有近400年的历史。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所寺院,在当时并没有达到现在这样的规模,寺名也不叫“永祚寺”,而是叫做“永明寺”。那时,仅建了一座补辅太原“文运”不足的文峰塔,取名“宣文塔”,即如今偏于东南隅的那座旧塔。永祚寺寺院的建筑方位,一反我国千百年来寺院建筑坐北朝南的传统习惯,是坐南朝北的,它依山构筑,居高临下而视野开阔,由前院、后院、塔院三部分组成,著名的双塔就在塔院里。巍峨壮观的两座古塔非常引人瞩目,所以寺院被世人称为双塔寺。永祚寺绿树红墙,宝塔梵殿,龛阁玲珑,碑碣栉比,花卉溢香,松柏凝翠,肃穆幽静,古香古色。寺内双塔均为砖石结构,共13层,50多米高,两塔相距60米,雕饰清丽、轮廓分明,塔的外壁和内壁间还有盘旋式阶梯,可以直达11层。除双塔外,主要看点还有大雄宝殿、三圣阁及碑廊。大雄宝殿前的小院内遍植牡丹、丁香等树种,穿过院旁东厢月门,就是碑廊,这里陈列着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张旭、颜真卿、柳公权、苏东坡等人的书法碑刻。&&& 离开永祚寺,来到太原市商业街柳巷南路(我们住在商业街另一端)。柳巷南路是太原市一条历史悠久的商业老街,具有三百多年的商业历史,也是太原最繁华的一条商业街道。拥有中国华北地区最大的夜市,日人流量多达二十余万。在柳巷新开发的太原市铜锣湾商业步行街以当今国际化大都市中央商业区为标准,力争建成中国一流的大型综合商业区。步行街上还有铜锣湾购物中心、茂业百货、贵都、华宇等大型商场;周边有儿童公园、百度娱乐、长风剧场等;夜市也形成了一条“好吃”街;还有一条食品街;……这儿在市中心,交通便利,市场繁荣,大凡外乡人到太原市出差旅游时,都要在柳巷里走一走,用心体味一番晋商的遗风。&&& 二、五台山、恒山悬空寺、云岗石窟&&& 我们开始了“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的旅游生活。本人总结过:“旅游就是快乐+辛苦”!早上五点多钟就起床,六点钟有车来接我们这些散户到集中点汇合。看来这儿是个大集中点,一条街上站满了等车的散户们。&&& 天高气爽,大巴向北行驶在新的高速公路上(太原到大同的高速公路老早修好,过了忻州往五台山刚修好一条高速公路,咱的运气好,刚刚才启用,不然只能走老旧路了。路过定襄县蒋村镇时,才知道阎锡山老家就在此地,我们这次无缘了。虽然起得早,但大家心情象天气一样出奇的好,看到窗外郁郁葱葱满目绿色的大地,原来山西给人印象是风沙弥漫、一片黄土、光秃的山的景象,“好风光”再扮回一分。&&& 大巴在五台互通下了高速,到五台山景区还有十几公里路,导游开始活动了。他首先介绍了五台山的人文历史、民俗趣~……,大家听得正带劲时,导游的话峰一转,谈到了住和吃,他一定要大家要考虑得艰苦些。我们听了还没有当回~,谁知道后来发生的~果然应验了导游的话不是吓唬吓唬我们的。&&& 大巴停在台怀镇街边,导游领着我们去吃中饭,街后面象是一个村庄,七弯八拐,小心翼翼的走在污水横流的泥巴路上,穿过菜园,跨过小沟,终于来到“村长”家(他家的房子比别人家稍大一些,我们这样称呼)。一间房挤着摆两桌,房间里要多脏有多脏,苍蝇满天飞,到处迷漫着说不出的气味,床上脏兮兮的被子随意的堆放在那儿……。没有办法,大家只有三下五去二,吃完就赶快站到外面去。“吃”算是领教了“考虑艰苦”是什么滋味。“住”就更不用“考虑艰苦”不“艰苦”了:房间脏还不说,既没有空调又没有热水(五台山主峰已下了大雪),而且被子还很潮湿,晚上只能用冷水抹一下脸,脱个外套和衣而睡了。我去过那么多地方旅游,八十年代未改革开放前不用提了,但那以后就没有遇到这么“艰苦”的了!要不是五台山深厚的历史、古老的庙宇让人惊叹不已的话,不然这一下就把“好风光”让人一下“冻”没了!&&& 五台山与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与尼泊尔蓝毗坭花园、印度拘尸那迦、印度鹿野苑、印度菩提伽耶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或者世界五大佛教名山 。&&&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东北部五台县境内,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点北台叶门峰海拔3058米,被称为“华北屋脊”。五台山方圆约300公里,主峰五座,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 巍然矗立,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东台望海峰可看云海日出,南台锦绣峰的花的海洋,西台挂月峰可赏明月娇色,北台叶门峰可览群山层叠,中台翠岩峰可见巨石如星,更有天造奇观:“热融湖”、“冰胀丘”“石海石川”、“龙翻石”、“写字崖”、“佛母洞”等。南北穿流的清水河,哺育着沿崖万物生灵,有野生动物百种,奇花异卉万枝,是美丽的高山自然公园。 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建艺术、佛教文化、民俗风情、避暑休养为一体的旅游区。五台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胜地,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而五台山又以其建寺历史之悠久和规模之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在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尼泊尔等国享有盛名。五台山寺庙始建于汉明帝,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达360多处。清代,随着喇嘛教传入五台山,出现了各具特色的青、黄二庙。五台山五座台顶合围的地区,称为台内,其外围则称台外。&&& 五台山是佛教文殊菩萨的道场,为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相传这里最早的佛教寺庙始建于东汉,经历代修葺扩建已形成一定规模。五台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建成群、文物荟萃、珍品云集,是中国古建、雕塑、绘画的艺术宝库。唐建南禅寺,佛光寺;始建于东汉,规模宏伟的显通寺以及《华严经字塔》等千百件珍贵文物早已名扬四海。淳朴的民俗风情诱人动情,历史的名人轶事给人以启迪,众多的僧尼生活引人入胜。 &&& 五台山现存的寺院一共有124座,但台内有47座寺院都可以参观,但是距离甚远,时间有限,只能选择一些有代表性,有特色的寺院参观。&&&&&&&&吃了午饭,我们来到住所不远、半山坡上、五台山最著名的大白塔寺院――塔院寺。进入大门,看似不大的院子,但沿着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影壁、牌坊、石阶、周门、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慈廷寿宝殿、塔殿藏经阁,以及山海楼、文殊发塔等建筑,气魄雄伟,有殿堂楼房一百三十馀间,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 &&& 寺以塔名,颇为得体。该寺原为大华严寺塔院。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扩充建寺,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全山“青庙十大寺”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塔院寺坐北朝南,由横列的殿院和禅堂僧舍组成。在五台山众多佛塔中,塔院寺大白塔最著名,其他诸塔犹如众星捧月一样簇拥着它。此塔据说在汉明帝以前就有了。佛教有一传言,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佛灭度,其尸骨炼就成八万四千个舍利子,古印度阿育王用黄金七宝铸成了八万四千座佛舍利塔,分布於大千世界中。中国有十九座,五台山独得其一,称之为“慈寿塔”。现在的大白塔,据专家研究,始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年),由尼泊尔匠师阿权尼哥设计建造,俗称“大白塔”,将以前的慈寿塔置於大塔腹中。该塔工程之大,建造之难,为五台山之冠。&&& 大白塔位於殿阁之间,旌伟挺拔,直指蓝天,有气盖山河、一览五台之慨。古人称誉此塔:“厥高入云,神灯夜烛,清凉第一胜境也。”塔基为正方形,宝塔通体洁白,塔身状如藻瓶,从底到顶,精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每逢风和日丽,鸟雀围翔,风吹铃响,悠然成韵。大白塔是我国建塔史上的一项伟大成就,是我国塔式建筑中少见的珍品和孤例,是研究高层建筑如何经历地震和风雨雷电侵袭而不衰的实物资料。大白塔也是朝圣佛教信徒心目中的偶像。香客多绕行白塔还愿,一边走一边念经或叩头,一边抚转法轮。蒙藏族佛教徒到五台山,首先要朝拜“塔院寺五圣迹”的第一圣迹,就是大白塔。 &&& 在大白搭东侧,还有一座高两丈余砖构文殊发塔,外抹白灰,通体白净,状如宝葫芦。相传文殊菩萨显圣遗留的金发,就藏其中。白塔北侧建有面宽五间,高二层的大藏经阁。正中门顶上挂有一块木匾,上有乾隆皇帝御笔绝句,这更说明了该寺的地位。&&& 出了塔院寺不远,我们来到广宗寺。它位於菩萨顶东南方,由於正殿的殿顶全部覆盖著铜瓦,故俗称铜瓦殿。始建於明正德二年(一五0七年),清代重修。寺院落成时,明武宗还送上一匾,上书「敕建广宗寺」故名。 &&& 广宗寺是一座典型的明代木构建筑。寺宇坐北面南,钟楼各式两座、石碑四通。山门建在正面,与天王殿合二为一,所以亦称为山门殿。山门殿位於院的中心,重檐歇山顶,铜瓦覆顶,古色古香,别具一格。殿内上座供著脱纱「华严三圣」。下座供著「西方三圣」。殿内两璧有铜铸的十八罗汉,壁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铜瓦殿後藏经楼,面宽五间,上下两层,前出席,内贮《大藏经》等佛教典籍。在寺内东北隅还有一座法尊法师灵骨塔,塔高六米,围基十米,通身砖筑,外涂白垩,洁净雪亮。塔身正面嵌一石刻塔铭,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书写的「翻经沙门法尊法师灵骨塔」。该塔端庄大方,朴素典雅,是一座白色的覆钵式墓塔,为汉藏文化交流的结晶。导游说围着塔转运气来,大家都为了运气转了起来……。&&& 运气还没有到,我们又来到殊像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弘历陪皇太后到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殊像寺进香,见文殊妙相庄严,令人起敬,“默识其像以归”。&&& 殊像寺为典型汉式寺庙,采用庭园布局手法,大规模叠砌假山,散植松树,创造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殊像寺是皇帝和太后经常临幸之所,建筑布局高低错落,内部摆设考究,环境幽雅。 &&& 殊像寺门楼在山门面南,内供护法神哼、哈二将。山门前左右置石狮一对,两侧设腰门。过门殿两侧摆钟、鼓楼,山门正北为天王殿。天王殿正北地势增高,上多级大石阶可登达月台,殿内奉主尊文殊菩萨(骑狮),两侧有观音、普贤(骑象)。在内蒙、青海、西藏少数民族中,很多人都知道的五台山“荞面头文殊菩萨”,指的就是殊像寺的这尊塑像。神话传说是文殊菩萨显了真容,才把这神像塑成。那是盛夏的一天,绿毛狮子已塑完,文殊菩萨就差塑造头部了。工匠们犯难了,菩萨的面容、神态究竟是什么样子,谁也没见过。你说要塑成这样,他说要塑成那样,七嘴八舌,众说不一。做饭的伙夫正在伙房里和荞麦面,听见院里吵闹,以为是发生了什么事,忙出来挤在人们中间打听。弄清吵闹的根由后,伙夫大声说:“文殊菩萨的相貌可不是随便捏弄的,你们再吵也无用!”一句话,说得大伙不张口了。伙夫返回房里,正准备做荞面食,突然,院内金光照耀,伙夫朝打开的窗口望去,原来是文殊菩萨显了真容!寻彩画匠描摹已经来不及了,他急中生智,就把笼屉里的荞面搬出来,照着菩萨真容的样子捏了起来。头部捏好了,文殊菩萨也在空中隐没了。匠人们来了以后,忙把荞面头安了上去,又在外面贴了金。人们就把所塑的菩萨成为“荞面头菩萨”。这个故事流传得相当广泛。看来,殊像寺的“殊”字,就是指这尊菩萨的塑像。&&& 经对照寺内索引,得知本家周姓家族的保护神为文殊菩萨,我又在塑像前多拜了几下,让他对咱周家显显灵吧!&&& 在导游的指引下,我们来到古董一条街,千咨百态的菩萨像让人目不暇看、爱不释手,但都是过过眼瘾,无论服务员怎么介绍,手就是不掏荷包。大家是怕把菩萨放在身边就不能干“坏~”了吧……哈哈!&&& “坏~”还没有来得及“做”,就要看“病”了。导游把我们带到药王寺,它是药师佛的净土,药师佛手持药钵,医治一切众生之病源和无名痼疾,药师佛的十二大愿中,其中最令人瞩目的一条是“除一切众生病,令身心安乐。”寺内僧尼手把脉搏、口中念念有词为众生看病、卖药,我等众人没有“做坏~”、也没有“病”于是“逃”了出来。&&& 吃了晚饭,在街上转了转,街上饭馆生意较好,卖与佛有关的东西和小饰物为多,还算是灯火辉煌。房间里算是有个电视机,但只有两个台,而且声像完全不清。没有办法,洗又没有热水,用冷水抹下脸,钻进冰冷且潮湿的被窝,似睡非睡昏昏沉沉折腾了一夜。吃过早餐,大巴跨过五台山山脉,驶上恒山山脉,经过东山、砂河、千佛岭……,终于到了恒山悬空寺,看到悬在半山腰的寺庙,一路的辛苦全抛在脑后。&&& 悬空寺,又名玄空寺,位于山西浑源县,距大同市65公里,悬挂在北岳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间。悬空寺始建于15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历代都对悬空寺做过修缮。北魏王朝将道家的道坛从平城、今大同南移到此,古代工匠根据道家“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要求建设了(导游却告知我们是当时皇帝怕道士们吃人间烟火、不专心修心养性,把他们挂在半空,还用士兵守护……好笑的传说。) 悬空寺距地面高约60米,最高处的三教殿离地面90米。悬空寺发展了我国的建筑传统和建筑风格,整个寺院,上载危崖,下临深谷,背岩依龛,寺门向南,以西为正。全寺为木质框架式结构,依照力学原理,半插横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紧联。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 &&& 奇――远望悬空寺,像一付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间,近看悬空寺,大有凌空欲飞之势。&&&& 悬――全寺共有殿阁40间,表面看上去支撑它们的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实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据说在悬空寺建成时,没有这些木桩,人们看见悬空寺似乎没有任何支撑,害怕走上去寺会掉下来,为了让人们放心,所以在寺底下安置了些木柱,所以有人用"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来形容悬空寺。 &&& 巧――体现在建寺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布置和建造寺庙各部分建筑,将一般寺庙平面建筑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等都有,设计非常精巧。&&& 我走在上面,犹如挂在空中之感觉,尤其有一段栈道横木斜撑看起来太萧条,总有摇摇欲遂的感觉。而且不管是房间道场,还是楼梯走道,几乎都只能一人通过,再加上人又多,看的看、照的照像、要进的、要出的……,抱怨声此起彼复,热闹得忘记了危险。这样的场面,我还是第一次遇到。 &&& 我仔细观察,悬空寺的总体布局以寺院、禅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关帝庙、鼓楼、钟楼、伽蓝殿、送子观音殿、地藏王菩萨殿、千手观间殿、释迦殿、雷音殿、三官殿、纯阳宫、栈道、三教殿、五佛殿等组成,你只能走马观花大概看一下,要想仔细研究,一是没有时间,二是后面的人会推着你走,不会让你挡道的。。 &&& 殿楼的分布都对称中有变化,分散中有联络,曲折回环,虚实相生,小巧玲珑,空间丰富,层次多变,小中见大,不觉为弹丸之地,布局紧凑,错落相依,其布局既不同于平川寺院的中轴突出,左右对称,也不同于山地宫观依山势逐步升高的格局,均依崖壁凹凸,审形度势,顺其自然,凌空而构,看上去,层叠错落,变化微妙,使形体的组合和空间对比达到了井然有序的艺术效果。& &&& 远望悬空寺,像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间,近看悬空寺,大有凌空欲飞之势。登临悬空寺,攀悬梯,跨飞栈,穿石窟,钻天窗,走屋脊,步曲廊,几经周折,忽上忽下,左右回旋,仰视 一线青天,俯首而视,峡水长流,叮咚成曲,如置身于九天宫阙,犹如腾云皈梦。& &&& 悬空寺不仅外貌惊险,奇特、壮观,建筑构造也颇具特色,形式丰富多彩,屋檐有单檐、重檐、三层檐,结构有抬梁结构、平顶结构、斗拱结构,屋顶有正脊、垂脊、戗脊、贫脊。总体外观,巧构宏制,重重叠叠,造成一种窟中有楼,楼中有穴,半壁楼殿半壁窟,窟连殿,殿连楼的独特风格,它既融合了我国园林建筑艺术,又不失我国传统建筑的格局。& &&& 悬空寺内现存的各种铜铸、铁铸、泥塑,石刻造像中,不少风格,体例具有早时期的特点,是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珍品。 &&& 恒山悬空寺是国内现存的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正因为悬空寺三教合一,历代统治者都对其进行了保护。在悬空寺千手观音殿下的石壁上,嵌着两块金代的石碑,距今已800多年历史。碑文中赞颂了三教创始人各自不同的出身和伟大的业绩。后人据此碑认为,悬空寺是从金代开始由单一的佛陀世界变成了三教合一的寺庙。现今更有一些基督教学者认为,悬空寺第十三室内,二尊北魏太武帝复兴道教前的佛像,即法身佛和如来佛,其实是天主教的,分别表示天主的人性权能和主会再来尘世。可以说,悬空寺给我们透露的最重要的信息,就是我国各种宗教之间相互融合其实早在北朝时期,也就是悬空寺的始建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对悬空寺而言,虽然名为&& “寺”,却佛道儒三教合一,时僧时道,僧道融合。有记载的明代以前是僧,明清两代时僧时道,清末以后到20世纪60年代前是道人,以后又一直是僧人。 &&& 悬空寺更是历代文人墨客向往之处,古代诗人形象的赞叹:“飞阁丹崖上,白云几度封,蜃楼疑海上,鸟到没云中”。公元735年,诗仙李白游览后,在岩壁上写下了“壮观”二个大字,但仍觉得不够体现自己激动的心情,便在“壮”上多加了一点。明崇祯六年,徐霞客游历到此,称之为“天下巨观”。当人们感概之余,不禁要问,建悬空寺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历经1500多年,能够保存完好? &&& 全球著名杂志《时代》周刊“历数”世界上看似“岌岌可危”的奇险建筑 ,北岳恒山悬空寺进入该杂志“法眼”。2010年12月,在《时代》周刊公布的全球十大最奇险建筑中,悬空寺与“全球倾斜度最大的人工建筑” 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市的“首都之门”、希腊米特奥拉修道院、意大利比萨斜塔等国际知名建筑同列榜中,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的确是华夏文明的奇迹。&&& 我去过那么多的寺庙,只有悬空寺给人震撼、令人难以忘怀!&&& 中午赶到浑源县吃午饭,买了点特产糖饼,又往大同市赶路。&&& 大同市是煤炭之都,可想而知一个灰蒙蒙的天、脏兮兮的路、“干打垒”的建筑……会迎接我们。“大同到了”,随着导游一声提醒,大家睡眼松松地望了望车窗外,窗外面的景色让我们惊呆了:蓝蓝的天空、宽宽的街道、刷黑的沥青路面、崭新高大的房屋、绿翠的草地树木……,这与想像是十万八千里。&&&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地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大同市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故而具有典型的北方传统文化和独特的边塞风土人情。大同城夹在内外长城之间。外长城是古代的”国界“,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分野;内长城则属于对外第二道防线。从先秦到明清,这里的长城、边堡累代修筑,从未间断。大同市地处晋、冀、蒙交界处,是闻名全国的"煤都"。区位条件比较优越,交通通信较为便利,矿产资源颇为丰富,旅游资源声誉中外,工业基础比较雄厚。境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地、丘陵、盆地、平川兼备。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且寒冷干燥,夏季短暂且温热多雨,春秋凉爽,&&& 大同至今保持着古城的方正格局,市内最繁华的商业区是鼓楼及大西街附近,也就是老城区偏西南部。如果去广场逛一逛夜市,非常热闹。&& 据说多年前大同与我们想像的一样“脏、乱、差”,后来出了一位强势的市长,大规模的拆迁、重建,终于彻底改变了“煤都”的“黑”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就是惊呆的城市面貌。许多人非常痛恨强制拆迁,也非常反感大规模重建。但是近几年来一些城市的建设经验,说明没有强大的行政力量和非常的手段、甚至有时会让一些人感觉痛苦而换来象大同市这样脱胎换骨的城市变化是不可能的。不象欧洲那些国家在一百多年前开始大发展,城市建设发展到现在无须大动干戈,而亚洲多数国家一直很落后,许多城市破烂不堪,再加上原来没有规划好,又一直没有钱,总是修修补补,现在有了钱,只有大规模拆建。但是如果太民主,想人人都满意是不可能的。想想武汉的楚河汉街的建设,当建成后漂亮地展现在大家面前时,当初极力反对搬迁的人都感叹不已……。&&& 说了这么多感概,我们也只是大巴从大同市内穿进穿出,表面领略了崭新的城市风貌,又向主要目的地大同云冈石窟进发了。&&& 云冈石窟到了,高大、古装、气派的门楼一下吸引了我们,一看就知道大同市有钱了。进大门两行威武的大象基座、上立形貌各异的小石佛的高大石柱整齐排列向前延伸……,过了一个宽阔的石拱桥,就是一个庙宇大院,院内一个高大的石塔和各式宝殿等……。出了院门,还要坐一段路的电瓶车才到石窟处。&&&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亘约1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最大者达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 &&&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 &&&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 第一窟、第二窟位于石窟群东端,两窟同期开凿,窟内布局大致相同。 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崖高25米,中上部凿有12个方形石孔。窟分前后两室,后室雕一佛二菩萨像,两颊腴润,体态丰满,形态自然,衣纹流畅,此窟从雕造手法判断,应为隋唐时期的作品。&&&&&第四窟,平面呈矩形,中央雕方形立柱,东壁交脚弥勒像保存较完整。 &&& 第五窟,窟前是五间四层木构楼阁。清代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建造。窟内,中央端座佛像一尊,佛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雕像。这尊佛像,膝上可站立120人,一只脚上站立12人。大佛周围,小佛围绕、互相映衬。&&& 第六窟,中央是连接窟顶的两层高达15米的塔柱。每层四面有雕像,周壁雕有佛、菩萨、罗汉、飞天的造像。窟顶有33天神像和各种骑乘。壁上,塔柱上面,雕刻有释迦牟尼佛传教事。是云冈中具有代表性洞窟。 &&&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窟内分前后两室。后室正壁上层刻有菩萨坐于狮子座上。东、西、南三面壁上,布满雕刻的佛龛造像,南壁门拱上的六个供养菩萨,形象优美逼真。窟顶浮雕飞天,生动活泼,各以莲花为中心, 盘旋飞舞,舞姿动人。 &&& 第八窟,窟内两侧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东侧刻有三头八臂骑牛的摩醯首罗天,这种雕像在云冈极为罕见。 &&& 第九窟,分前后两室,前室门拱两柱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龛、乐伎、舞伎,造像生动,动感强。 &&& 第十窟,与九窟同期开凿,分前后两室。前室有飞天,体态优美,比例协调。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构图繁杂,玲珑精巧,引人注目。 &&& 第十一窟,窟中共有直达窟顶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正面,菩萨像保存完好。窟周壁上佛龛上满刻造像和小佛。 &&& 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乐天人,手执弦管、打击乐器,神情迥异,形象生动。他们手中的排箫,箜篌等古典乐器十分珍贵,是研究我国音乐的重要资料。 &&& 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脚弥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与腿之间雕有一托臂力士像,这是云冈石窟仅有的一例。南壁门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饰精美,姿态飘逸。 &&& 第十四窟,雕像多分化,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东侧存有方形佛柱。 &&& 第十五窟,雕有一万余尊小佛坐像,人称万佛洞。 &&& 第十六窟,与后面三窟是云冈最早开凿的“昙曜五窟”,窟形椭园,中间主佛立于莲座上,周壁雕有千佛与佛龛。 &&& 第十七窟,正中有交脚弥勒佛倚于须弥座上,东西两壁有佛龛,东边是座像,西边是座像。 &&& 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达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画细腻,生动感人。&&&&&第十九窟,正中雕有一尊巨佛坐像。 &&& 第二十窟,露天造像,主佛胸以上部位保存较完整,脸型丰满圆润,双耳垂肩,双目有神,面目慈祥,雕饰精美,刚健雄浑,是云冈石窟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二十个窟有的开放有的关闭,虽然我们实际上只看了六个洞,但最大的、最多的、最神奇的、最精致的、最优美的等等基本上都看了。 &&& 纵观群佛,在这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公分的石雕,巨石横亘,石雕满目,蔚为大观。他们的形态,神彩动人。有的居中正坐,栩栩如生,或击鼓或敲钟,或手捧短笛或载歌载舞,或怀抱琵琶,面向游人。这些佛像、飞天的面目、身上、衣纹上,都留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这些佛像与乐伎刻像,还明显地流露着波斯色彩。这是我国古代人民与其它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云冈石窟,是在我国传统雕刻艺术的基础上,吸取和融合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艺术的精华所进行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本人去过敦煌和龙门石窟,敦煌石窟与云冈无论从地质、布局、形态、雕刻艺术、建筑形式、装饰风格、窟前广场……是那么的相像,就像是一张图纸设计出来、一个工匠雕刻出来一样,真是太神奇了!&&& 离开云冈石窟大门前,是一条仿古街,经营各种石佛相关的饰物等。&&& 大巴带着我们迎着斜阳,怀着满足的心情,向南,向太原进发……。&&&&由于是散户,山西景点分多条线旅游,一条线完了,多数是要回太原,再与另外线拼团。&&& 三、洪洞大槐树 、吉县、壶口瀑布&&& 又是一大早到指定地点汇合,登上大巴向南向西南驶去。山西的高速公路比较发达,多数景点离高速路都不远。&&& 今天第一个景点洪洞县的大槐树。进入县城,正在翻修道路,到处是堆放的建筑材料和垃圾,车好容易左拐右突终于来到一宽敞处,又宽又新的马路呈现在眼前,还有一个大停车场,“大槐树”到了。&&& 洪洞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洪洞县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洪洞,西周为杨候国,秦汉置杨县,隋改洪洞至今,因境内有“洪崖”、“古洞”两个自然地貌而得名。人文资源古老独特,民俗风情绚丽多彩。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胜寺有三绝一奇:全国四大名塔之一飞虹琉璃宝塔,国内首屈一指;佛国圣典《赵城金藏》 ,举世无双;元代戏剧壁画保存完整,独一无二;唐代左右对扭千年古柏,传说神奇。一曲“苏三起解”更使洪洞名扬四海,囚禁苏三的监狱也是全国最完整的惟一一座明代监狱。侯村女娲陵寝是炼石补天的伟大祖先女娲最后长眠的地方。尧王访贤、舜耕历山引发的五千年传承不衰的羊獬历山联姻民俗全国绝无仅有。另外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皇庙、泰云寺、碧霞圣母宫等古典建筑艺术的瑰宝以及有“小布达拉宫”之称的青龙山玄帝宫和清净幽雅、小巧玲珑的净石宫,九凤朝阳、二龙戏珠的乾元山元阳观,避暑圣地兴唐寺等集人文、古建、自然风光于一体的名胜古迹。还有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开发价值的坊堆甲骨文遗址,上村遗址,古杨侯国遗址,永凝堡西周古墓遗址,侯村龙山文化遗址。著名作家李荐葆称洪洞县为“神圣之邦”,因为“华夏大半部古文明史在这里浓缩,抓一把沃土就能攥出古老文明的液汁”。&&& 600多年来,广大地区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故乡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是说,自己的祖宗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移来的。如果接着要问:为什么迁移呢?那就得从“燕王扫北”说起了。 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子,名棣,领重兵镇压守大都(即今北京)。朱元璋长子朱标早死,朱元璋死后,根据传长不传嫡的传统,朱标的大儿子朱允(火文)即皇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听从齐泰、黄子澄等大臣建议,大力削藩,剥夺分封全国各地的叔父们的兵权。燕王以讨齐、黄为名,起兵反抗,号称“靖难”。建文帝派兵平叛。于是在河北、山东一带,进行了长达三、四年之久的大战。史书上称之为“靖难之战”,民间传说则为“燕王扫北”。在此期间,人民遭受战乱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袭击,“村庄毁去十之八九,民仅存十之一二”,“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史书上记载,河北这块地方“青辚白骨”,“怵惊心目”,满目荒凉。而山西洪洞一带,却无兵荒马乱之苦,连年风调雨顺,四境安宁,人民生息繁衍,一片升平景象。 “靖难”之役,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1403年,燕王军攻占南京,建文帝于战乱中失踪。燕王即皇帝位,改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明成祖在历史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大力发展生产,极力恢复河北一带经济。永乐初年,诏令从山西“分丁于真定、南官一带占籍为民。”于是,当时的中央政府便在洪洞县设立一个移民机构,专门办理移民事宜。相传此处有一棵老槐树。故河北老百姓中有“要问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老槐树”的说法。&&& 进入大门,在地导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传说中的大槐树下(此树为人造)。在喇叭和敲锣声中,我们看了一场展现当年大槐树下的祖先们迁移的悲惨情景的古装戏:锵锵有词的告示声、轻轻细语的议论声、狐假虎威的吼叫声、声嘶力竭的拉扯声、悲痛欲绝的告别声……,真是催人泪下!在迁移押解过程中,创造出了“解手”的名词(被迁移的人在押解途中要大小便,需要解开手上被捆住的绳子)。&&& 中午在高速公路服务站吃了饭,向著名的吉县黄河壶口瀑布方向进发。由于从临汾到吉县的高速公路没有修好,在临汾下了高速,转上309国道经光华镇、台头镇、屯里镇、车城等处,经过吉县时,这里也在大兴土木、道路翻修,汽车颠颇厉害,真是把我们害得好苦。过了吉县,走了一段柏油山路,壶口终于到了。&&& 下了车一看,黄河在此处并不不宽,但很深,正是这儿的深与上游几百米远高处的浅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坎,才形成瀑布。黄河两岸是陡峭的山,山脚下各有一条路,一边是山西吉县,一边是陕西宜川县,当中一座桥相连,拒说两省各修一半,山西钱少,只能做混凝土桥,而对方却是钢结构桥,所以一个桥是两种结构。两岸均可观瀑,但真正却是山西钱少的这边效果更好。&&& 号称“天下黄河一壶收”的黄河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它位于山西省吉县城西南二十五公里的黄河壶口处。黄河巨流一路奔腾,在此被两岸苍山挟持,约束在狭窄的石谷中。滔滔黄河,由三百米宽骤然收束为五十余米。倾泻在落差达三十余米的石槽中,犹如巨壶注水,故名壶口。&&&&导游介绍,壶口观瀑,春、夏、秋、冬,各有特色。在观瀑布的入口马路对面,依顺排列着一排大幅宣传画,其中四块描述的是壶口瀑布的四季之美:壶口之春--桃花春汛,沧海横流。晚春桃汛期,冰河解冻,黄河秒流量增至立方米。壶口一变温柔为怒颜,狮吼虎啸,咆哮如雷,成群冰块,接踵而下,时而接队成行,时而垒杈成山,如千军布阵,万马奔腾,变幻无穷。 壶口之夏--谷涧起雷,水底冒烟。夏季,水流量减小,龙槽水位下降,落差加大水柱冲天。身临其境,眼前浪花飞午,脚下龙据潭生烟。 壶口之秋--飞流激荡,走石扬波金秋雨季,千溪万壑之水汇聚,河水流量骤然增大,主、副瀑布连成一片,洪波怒号,呈现“天开一堑势雄豪”的雄壮景象。 壶口之冬--冰瀑相映,妩媚妖娆。严冬至初春,河水涸瘦,冰封河面。壶口冰雪相映,安祥如眠,给人以妖娆俊美之感。&&& 从马路边入口处,下十几步踏步就到了河床,两岸之间四、五百米宽,而山西这边三百多米宽,一部分水是从上游往下游冲,一部分却是从陕西那边斜着跌于嵌下,所以为什么山西这边叫壶口,观瀑要在这边看呢!而现在夏季刚过,正值秋初,水不是最大,也不算小,但河床还是显得异常开阔。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边,也就是巨大的深嵌边,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如果水位低,还可以从一个洞中下去观瀑,但现在水较大,不让下去,我们只有小心翼翼往河边靠,坎边有警示绳拦着,也不能太靠近,湿漉漉的雾水迎面扑来,照像机的镜头只有先躲在衣服内,瞅准空档掀开衣服就照。&&& 我站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高的深沟,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更涌、更挤、更急,在沟底飞转着一个个的漩涡,从沟底升起一道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我远远欣赏着这黄浆般的河水跌落深槽,浪涛击起一团团水雾和黄色烟云而呈现出的“雾雨翻腾、水中冒烟”奇观,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地剁去。&&& 你要想在雾中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你吞没。&&&&&&&& &&& 我见过九寨沟宽阔的瀑布、见过黄果树既宽又高的大瀑布,但都比不上壶口瀑布这么壮观、这么汹涌澎湃,看了让人震撼、让人眩晕、让人心惊肉跳!&&& 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摆脱了沉思,我突然想起每年二、三月中央电视台总要介绍黄河冰凌解冻、冰块你挤我撞向龙槽冲下的电视拍摄画面。问过当地人,我向上游走了百多米,来到拍摄处,也拍了起来……但我拍的不是冰,拍摄的却是奔腾的黄河水……。&&& 坐上了回程的车,在我们的要求下,大巴往下游走了几百米处停下,这里的黄河又宽水流又平缓,河当中顺水卧着长几百米、两头尖的大坝,与四川都江堰一样起着水利灌溉让水分流的作用。大家一边看的看、拍的拍照,一边赞叹中国人的伟大。&&& 晚上我们住在吉县一个私人小宾馆,但很干净,晚餐各自解决。早就听说山西的面食有名,俗话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面食种类繁多,一般家庭主妇能用小麦粉、高粱面、豆面、荞面、莜面做几十种,如刀削面、拉面、圪培面、推窝窝、灌肠等。到了厨师手里,更被做的花样翻新,目不暇接,达到了一面百样,一面百味的境界。据查,面食在山西按照制作工艺来讲,可分为蒸制面食、煮制面食、烹制面食三大类,有据可查的面食在山西就有280种之多,其中尤以刀削面名扬海内外,被誉为中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其他如大拉面、刀拨面、拨鱼、剔尖、河捞、猫耳朵、蒸、煎、烤、炒、烩、煨、炸、烂、贴、摊、拌、蘸、烧等多种,名目繁多,让人目不暇接。&&& “到山西旅游不尝面食,就等于没到山西。”山西面食文化传统,独树一帜,又博采众长。前段时间看了电视剧“走西口”,片中主人公把山西的攸面馆开到了内蒙古。对,攸面。&&& 小餐馆老板从冰箱中拿出攸面,莜面是由莜麦加工而成的面粉。经过精细制作成为食品。莜麦属“裸燕麦”,俗称“油麦”,所含蛋白质和脂肪量为五谷之首,莜面的营养成份是其它面粉营养成份的七倍以上,可与精面粉媲美。经了解,它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其中的一种是今天的这种,铅笔头那么粗、两头尖,煮制面食的做法下了一大碗,吃起来还很有“筋道”;还有一种是莜面栲栳,它是山西晋北、晋中、吕梁一带家庭主妇的拿手戏。她们将一大块热水和好的面团放于手背上,夹于中指食指中间,放置光洁石板一块,随手一拐、手托一推、食指一挑一卷,筋薄透亮的一个个栲栳便整整齐齐地码放在笼中,急火蒸10来分钟出锅后,浇上羊肉蘑菇臊子或葱油盐醋等,软筋适口、浓香不绝。&&& 在山西的几天里,我们陆续了“剔尖”--剔尖又叫拨鱼,先用面、温水5∶3的比例加少许食盐和好面,然后不断加水,不断揣面,直至水面适中后,再用湿布盖在面上,约醒放半小时置于碗内或盘中,下锅的时候左手端碗,右手用削尖的筷子沿碗边向沸锅中拨出,拨成两头尖,中间粗的小鱼形,煮好后捞出,浇上浇头即可;还了“猫耳朵”--介休人订婚时,丈母娘一般以猫耳朵招待女婿,其意是让姑爷听话。做猫耳朵前,先用面、水2∶1的比例和好面(冬温、夏凉),揉匀后盖湿布稍醒。将和好的面团擀成约半厘米厚的面片,撒上面扑后,切成1厘米大小的面丁。然后双手拇指压住小面丁向前推;也有将面用刀切成3厘米宽的长条,然后左手执面片,面片头端朝上,右手食指和拇指揪下指头肚大小的面丁,反方向搓捻,使面丁成为猫耳朵形。&&& 公元13世纪,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两次来到山西,沿着“丝绸之路”将面食传入意大利。后来,意大利人也喜欢上了面条,将面条种类发展到了四百多种,大多是空心面,粗者如指,细者如丝。风靡世界的意大利“通心粉”,就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 吃了晚餐,逛了一下县城,主要是宾馆门口一条大街,有各种商业店,县政府也在大路边,两、三百米,一下逛完。&&& 一大早坐上大巴原路退到临汾市,来到尧庙。&& 尧庙位于临汾市秦蜀路南端,就为纪念中国原始社会末期的尧帝而建。尧庙是一座集纳丰富历史文化和五千年文明史的国祖庙,俗称三圣庙,是中国专门纪念尧、舜、禹三位先祖的庙宇。尧在4000多年前就定都平阳(临汾史称平阳),划定九州,形成中国最早的格局,平阳成为华夏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素有华夏第一都之称,足见华夏文明自尧始。据说尧在位七十年时访到舜,考察三年后辅政二十年,禅让于舜,而后八年故世。舜二十岁时以孝闻名,三十岁时尧举用了他,五十岁时代行天子政事,六十一岁接替尧登上帝位。由于禹治水有功,于是帝舜便将其位禅让于禹。舜逝世,禹即天子位。&&& 尧庙内主要有山门、五凤楼、尧井亭、广运殿、寝宫等古建筑群,以及距今已1600余年的汉代奇树柏抱槐、柏抱楸、鸣鹿柏、夜笑柏等景观。庙内还有10多座石碑,上面记载了尧王的丰功伟绩。&&& 进了尧庙,首先看到的是秀丽的五凤楼。它始建于唐代乾封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楼高十九点三米,三层十二檐,楼底有砖建窑廊三孔,有直通三层角柱十三根,甚为雄伟。楼顶直立陶人三十余个,陶狮为中,风吹可上下走动,十分美观。据说,尧王常同他的四个大臣(既两位宰相、两位阁老)登楼远眺,而当时人们又把他和他的四位大臣喻为"五凤",并有"一凤升天,四凤齐鸣"之说。"五凤楼"之名便由此而来。&&& 五凤楼的后面有尧井亭。亭中水井据说是尧王亲手所掘。井是人类文明显进程中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古时期,人们都是择水而栖,沿河而居,尧“寻蚁造井”,人类就围井而居,改变了依赖河流而住的状况,遂有了村落、乡镇、城市,形成了人类最早的文明。至今人们把市井称为城市、城市文明称为市井文化、市井文明,把井看作为家,把远离家乡看作“背井离乡”。这口井也被称为“天下第一井”。& 广运殿亦称尧宫,是召见众臣共商国是的地方,也是庙内的主体建筑。殿后是寝宫, 宫龛内塑有尧王和其夫人的像。据说尧王的夫人是鹿仙女,生于姑射山中。山上现有鹿仙女洞、鹿仙女照镜石(约一亩多大)、梳妆台等。庙内苍劲的古柏,植于晋代,高十数米,直径两米多,十分罕见。其中的柏抱槐、柏抱楸,每至夏日,柏树中间盛开着槐花、秋花、奇趣盎然,堪助游兴。出了尧庙大门,门口是一个大广场,正对面突然发现一栋建筑与天安门一模一样,广场上还有两个华表,大家纷纷在此照像,心中在感叹:“天安门什么时候搬到这儿来啦?”&&& 我们来到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著名的王家大院就在这里。灵石县,据传因隋文帝巡游恰有陨石落地而得名。灵石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据说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最开始是选中号称“中国第一大院”的王家大院,但王家要价太高,张只有找到乔家大院,而乔家不但不要钱,还可以提供大量物资和人力帮助,唯一提的条件是主要演员巩利的道具留下。乔家到底是经商世家,多精明呀,一个看起来“亏本”买卖,一下子让他的名声盖过了王家,接踵而来的是全国人民慕名而来、蜂踊而至的来“送钱补偿”。&&& 走进王家大院,人们不但惊讶于它宏伟的规模,更看重它的原汁原味――基本没有遭到损坏,保留了500多年来明清官商宅院的建筑风貌。&&& &&& 如果说,故宫作为皇家建筑的风格在于炫耀“非壮丽无以重威”的设计思想,并将其推向顶峰;那么作为体现中国“家”观念的王家大院,则更多显示出“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的民居特色,并将其发挥到极致。无论从规模、建制、风格还是工艺水平上看,王家大院都堪称中国北方民居的明珠。&&& 我们参观的是分别建于乾隆、嘉庆年间的红门堡、高家崖两组建筑群,东西对峙,一桥相连,皆是窑洞与瓦房相结合的全封闭建筑,加上孝义祠堂等,面积共45000平方米,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这些建筑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基本上继承了我国西周时期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再加上匠心独运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而又美观,兼融南北情调,具有极高的文化品位。&&& 王家大院之所以曾有人称为“中国民居艺术馆”和“华夏民居第一宅”,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里蕴藏了大量卓尔不群、璀璨夺目的“三雕”艺术精品。其砖雕、木雕、石雕艺术品,随处可见,且件件精妙,引人入胜。&&& &&& 与高家崖一桥之隔的红门堡,占地多达25000平方米,虽早于高家崖近百年建成,却更具特色:整体布局呈“王”字形;中间的主干道连接三条横巷,所有院落须先通过横巷才能转入主路。180米长的主干道由大石块铺就,南北有象征龙头龙尾的亭阁相互照应,阳光下熠熠生辉,大有“日照龙鳞万点金”的气势。依功能区分的88座院落面积不同,风格各异:书院、花院、厨院、寝院、围院等个个结构精巧,回廊环绕,曲径通幽。&&& 而附属于建筑上的石雕、砖雕、木雕工艺之精,典故之多,更是不可胜数。仅柱础石就分鼓形、瓶形、瓜形、六面锤形,上面杂雕着佛家八宝、道家八宝、民间八宝和历史故事。而屋顶无处不见的瓦雕,则将每座建筑都化作一件艺术品,各种珍禽异兽点缀其间。建筑中额、枋、柱、廊部分的木雕,雕工细腻精湛,有的与雀替相连的额枋,为三层高浮雕,以镂空法雕出吉祥图案,芭蕉、佛手、卷轴、盆景、四艺、如意、葡萄、海棠层层相叠,旨在表现宇宙万物循环反复生生不息的运动规律。&&& 王家始祖就是我在前文中参观太原晋祠的王子乔,他是周灵王的太子,后废为太原王(据说他干脆把自己的姓称为王,从此中国有了王姓),遂在太原生息繁衍,渐成巨族,后又分支散布四方。&&& 我们平时所说“大家庭”,与王家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我们所住的百多平方米的“豪宅”,与王家大院比起来,相差十万八千里。惭愧惭愧!&&& 惭愧归惭愧,旅游还要继续。我们回到太原,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拼团。&&& 四、 祁县、乔家大院、平遥古城&&& 一大早,我们坐车向祁县进发,乔家大院就在祁县。&&& 祁县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晋商发源地之一。 祁县古城始建于北魏年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祁县古城以其严谨、周密的布局设计,精巧细致的建筑工艺,使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广泛关注。有关方面将祁县古城概括为“一城四街二十八巷,六十个圪道,四十个大院,万余间房室”。其间有与乔家大院相媲美的渠家、何家、马家等十二处。&&&& &祁县古城东西长850米,南北700米,周长三公里,整个城池形同占代官吏所戴的纱帽,故有“纱帽城”之说。旧时城墙砖砌到顶,外筑护城河,设四道城门,门顶筑有匾额,东曰“瞻凤”,西曰“挹汾”,南曰“凭麓”,北曰“拱辰”,十分雄壮。虽然因战争的破坏和风雨沧桑,城墙不复存在,但城内建筑保存完好,风韵格局依旧引人注目。祁县城区布局以十字口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垂直交叉,南正北直,东西对应。以十字交叉为主轴架的28条街巷与之纵横贯通。严谨的布局体现了传统建筑设计方面的一贯风格。 &&& 整个古城,集古街巷、古寺庙、古店铺、古民宅于一体,结构合理,而且井然有序,浑然一体,组成了一个建筑宏伟、完整的古文物群。这是祁县明、清时期商业兴盛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县城构筑、街道规划、民宅建设和商业网点布局不可多的的实物资料。祁县的民居建筑,集实用、艺术于一体,实现了二者和谐的统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被中央电视台列入《中国民居精华》系列片,已介绍到国外。祁县古城明风清韵,古色古香。全城共有古院落1000多所,明清建筑风格的房屋2万多间。民居代表作乔家大院和渠家大院,被誉为“双璧”。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的所有场景都在乔家大院拍摄,因而引起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大巴载着我们在县城内转了转,下车向乔家大院走去。&&& 乔家大院位于祁县乔家堡村正中,我们沿着一条小巷走了几十米才到乔家大院。这么赫赫有名的大院居然蜗居在这么一条小巷中,是不是太有点委屈了?&&& 乔家大院是清末华北民居建筑的典型,华北第一民俗博物馆――乔家大院。它占地8724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分6个大院,含20个小院。整个宅院呈双“喜”字型,不仅富有整体美,而且在局部建筑上又各具特色。它被誉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今年来,又被辟为民俗博物馆。大院以独特的建筑和馆藏珍品吸引了无数游人。正如大家所说:“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 &&& 现乔家大院共分为六个部分:一、乔家史料:主要介绍乔家世系,经商发迹和建筑掠影等几方面。二、乔家珍宝:主要是丰富的雕刻艺术和绘制艺术,瓷器和各种硬木家具。其中有稀世珍宝“犀牛望月镜”和“万人球”。三、经商习俗:展示的分别是“行商、度量衡、货币票证、坐商”。四、人生礼仪习俗:包括生日满月,婚丧习俗,祝寿礼仪等内容。其中以婚事习俗系列更为详尽。五、民间工艺:展出了剪纸、刺绣、泥塑、皮影四部分的内容。富有浓郁的乡土风情。六、农事习俗:介绍了普通农民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此外馆藏文物多达1110件。其中,古字画500件,为唐、五代、宋、元、明、清十几个世纪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且大多数属珍品之列。历代名家如南宋管道升,明代唐寅、仇英、蓝瑛、董其昌,清代傅山、何绍基、钱载等人的真迹,均有收藏。&&& 以上这些虽然在参观中不能全看到,但房屋的建筑与雕刻、当地人的风俗习惯,尤其是晋商的发家史……,让人留连忘返。& &&& 大院内的一些建筑上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屋檐下,许多地方保持着电视剧拍摄时的场景,尤其是巩利“住”过的房间,游客们更是挤得水泄不通……。看到这些实物联想到电视剧中的情节,大家自言自语、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这也确是别有一番情趣。&&& 最让我忘怀的是居然在后院有一个小巧别致的花园,江南风格的庭院花园居然出现在北方的民宅中:翠绿鲜艳的树木花草、潺潺流水的拱桥小溪、形状各异的假山亭阁……,让我这个江南人大开眼界。&&& 离开了乔家大院,我坐在车上,脑海里却在放着电影:晋商们通过“走西口”经过万般痛苦的磨难、前赴后继的挣扎、生生死死的考验、艰苦卓越的努力,有些人实现了发财的梦想,回到家乡造家立院、大兴土木;有些人发点小财、回家聚妻生子、买田种地;有些人只能糊口留落他乡;还有些人发财的梦没有做完客死他乡或倒在走西口的路上……。人生就是这样,有些人站起来了,有些人却倒下了!活着的人要珍惜生命,珍惜剩下来的时间,珍惜现在!&&& 好了,珍惜归珍惜,现在还是要继续辛苦了!我们继续旅行,向“中国第一古城”平遥进发!&&&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的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明代洪武三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人称平遥有三宝,古城墙便是其一。平遥古城墙周长约6公里,有3000个垛口、72座敌楼,据说象征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圣人。城墙历经了600余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雄风犹存。&&& 出古城北门有镇国寺,它是古城的第二宝。该寺的万佛殿建于五代(公元10世纪)时期,目前是中国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结构建筑,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殿内的五代时期彩塑更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 古城的第三宝是位于城西南的双林寺。该寺修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寺内10余座大殿内保存有元代至明代的彩塑造像2000余尊,被人们誉为“彩塑艺术的宝库”。&&&&平遥古城是保存完整的历史名城,也是中国古代城市的原型。古城池总面积2.25平方千米,至今还居住着4.2万城市居民,基本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历史风貌。平遥古城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深深。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微妙维肖,栩栩如生,是迄今汉民族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 平遥古城被誉为“中国古建筑宝库”的山西省范围内的一个“文物大县”。平遥古城众多的文化遗存,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形式、施工方法和用材标准,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艺术进步和美学成就。&&&& 我们先是在古城外集合,今天太阳有些辣,城墙边连树都没有,好热好热!不知什么原因,等了很久才买来票,大家连忙向城门口奔去。&& &&& 在城门口,用栏杆保护着土路灰砖上的两道很深的马车轮印,见证着当年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城楼上,古装的士兵持矛站立和古铁炮架卧着,纷纷引起大家的围观和拍摄。地导指着下面的民居告诉大家,单坡的瓦屋面房是孩子们住的,双坡的是老人住的……,这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民俗。到了城墙根,地导告诉我们城墙的构造和建筑材料,听到介绍仿佛听到劳动的号子声和搬运建筑材料沉重的踏步声……,伟大的人民创造了伟大的历史奇迹。&&& 导游还讲解了有关“城”的其他方面:瓮城(建在城门外小城 ,又叫月城 ,用以增强城池的防御能力)、城楼(修筑于城池的城门顶,是“城”的标志,古代有时称“谯楼”。平遥城墙的城楼共有六座)、角楼(建于城墙四角上的楼橹 , 主要用以弥补守城死角即城墙拐角处的防御薄弱环节,从而增强整座城墙的防御能力。角楼分别指西北角的“ 霞叠”楼,东北角的“栖月楼”。西南角的“瑞霭楼”,东南角的“凝秀楼”)、点将台(位于上东门和下东门之间城墙顶上,现为砖砌高台)、角台(突出于城墙四角、与墙身联为一体的墩台马面与敌楼、马面(城墙中向外突出的附着墩台,因为它形体修长,如同马的脸面)……。&&& 平遥城墙的平面布局呈方形,平遥城有古城门六道,东西各二。鸟瞰平遥古城,形同一只欲行未动的乌龟,“龟”头南尾北,东西四门比拟为龟之四足,民间故有“龟城”之说。南门之外,古有中都河水蜿蜒而过,从而引发了古代文人“龟前戏水,山水朝阳,城之攸建,以此为用”的感慨。乌龟是吉祥、长寿的象征,“龟城”之说源于古人对“四灵”的崇拜,“龟城”寓意固着金汤,长治久安。&&& 我们又来到了县衙署。&&&&县衙署位于衙门中段路北,坐北朝南,占地2.66万平方米。衙门外,左翼有观风楼,右翼有乐楼,前有照壁。衙门内,建筑群主从有序,布局对称,前朝后寝。沿中轴线自南而北为仪门、牌坊、大堂、宅门、二堂、内宅、大仙楼。衙署东部有彰瘅亭,自南而北又有钟楼、土地祠、寅宾馆、邓侯祠,粮厅和花园。西部有申明亭,往北有重狱、女狱、轻狱,洪善驿、督捕厅和“马号”。民国年间,县公署、县政府以及日伪县政府均先后在县衙设立。&&& 1948午7月平遥城解放后,屡经拆旧建新,原古代建筑所剩无几。1996年平遥县人民政府着手修复县衙署,在2002年底全部结束。平遥县衙作为封建王朝最基层的统治机构外貌将完整再现。&&& 随着地导的引导,我们跨大门、迈二门、进堂宅、逛花园、上楼阁……,里外逛了一遍。尤其是在大堂,“肃静”的牌子威严地竖立两旁、“明镜高悬”的横匾高挂梁上、县官大人的太师椅悄悄的躺在那儿、官桌上的生死竹签只能让游客们摆弄……这一切的一切仿佛让人回到昨天:“喔……”声吼叫着、犯人申辨着、县官质问着、证人对证着……,随着生死签心惊肉跳的掷地声,嘶声裂肺的嚎叫声徊想耳边……。人们痛恨衙门,是因为它不公平正义;人们怀念包公,是因为他清正廉洁!&&& 平遥是中国古代商业中著名的“晋商”的发源地之一,我们来到“中国银行的乡下祖父”、“大清金融第一街”、“中国第一家票号”DD“日升昌”。 &&& 日升昌票号的前身是西裕成颜料庄,总庄设在平遥,并在北京崇文门外设有分庄。清嘉庆末年,由于社会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埠际间货币流通量大增,而过去的起标运银由于很不安全,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西裕成颜料庄首先在京、晋间试行汇兑办法,结果效果很好,便开始兼营汇兑业。道光初年,西裕成颜料庄正式更名为日升昌票号,专营汇兑山西平遥日升昌票号。票号――种专营钱钞汇兑业务的机构,称为“票号”,也称“票庄” ,或“汇兑庄”,也是清代出现的一种金融机构。三年之后,“日升昌”在中国很多省份先后设立分支机构。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这个行业为山西人所包揽,又被称为“山西票庄”,它垄断了全国的汇兑业,当时全国最大的票号共有17家,平遥人开的就占了7家,其中最大、开办最早的票号是“日升昌”。 日升昌曾以“天下第一”、“汇通天下”而闻名,其分号遍及全国各大城市,包括汇兑业务。当时,在“日升昌”票号的带动下,平遥的票号业发展迅猛,鼎盛时期这里的票号竟多达22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 平遥票号在经历了一百年的历史,1910年以后近代银行业兴起,银行的经营方式比票号先进,特别是大银行都是以外国资本为后盾,中国土生土长的票号斗不过外国的洋币外钞,票号很快就衰落了。更由于山西票号与清朝政府的经济相互依存,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政府被推翻,票号就逐渐衰落而被时代所淘汰。&&&&&电视剧《日升昌票号》以反映当年山西平遥日升昌票号创办、鼎盛、衰败的发展历程为题材,该剧再现了山西票号的先人们建立票号人生经历,令人感动,深入浅出地讲述了票号建立的历史背景及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贯穿了晋商时代别具特色的中国文化精神和文化思考的线索,热情讴歌诚信为本的晋商理念。 &&& 参观了日升昌,我才知道票号的历史,才知道山西人也曾有过这么辉煌的历史,晋商在中国历史上还有过这么重要的地位!想想当年,山西人多有钱、他们有多牛啊!保不准那时的山西人象现在的上海人叫其他的中国人都是“乡里人”吧?也不知道那时上海人在干什么?处于“乡里人”的上海人在想什么?&&& 算了吧,不想这些了,还是逛逛平遥的街吧!&&& 平遥古城内的街道、商店和民居都保持着传统的布局与风貌。街道虽然不象大都会那样宽阔、沿街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但平遥古城的街道建筑却也那个年代中国县城建设的高水平,并有着它独特的一面。街道呈十字形,商店铺面沿街而建。铺面结实高大,檐下绘有彩画,房梁上刻有彩雕,古色古香。铺面后的居民宅全是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轴线明确,左右对称。整座古城呈现出一派古朴的风貌。整个城市的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 &&& 南大街为平遥古城的中轴线,北起东、西大街衔接处,南到大东门(迎熏门),以古市楼贯穿南北,街道两旁,老字号与传统名店铺林立,是最为繁盛的传统商业街,清朝时期南大街控制着全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机构。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 &&& 西大街,西起下西门(凤仪门)、东和南大街北端相交,与东大街呈一条笔直贯通的主街。著名的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就诞生于古城西大街,被誉为“大清金融第一街”。 &&& 东大街,东起下东门(亲翰门)、西和南大街北端相交,与西大街呈一条笔直贯通的主街。 &&& 北大街,北起北门(拱极门)、南通西大街中部。 各条小街和小巷,名称各有由来,有的得名于附近的建筑或醒目标志,例如衙门街、书院街、校场巷、贺兰桥巷、旗杆街、三眼井街、照壁南街、小察院巷等;有的得名于祠庙,例如文庙街、城隍庙街、罗汉庙街、火神庙街、关帝庙街、真武庙街、五道庙街等;有的得名于当地的大户,例如赵举人街、雷家院街、宋梦槐巷、阎家巷、冀家巷、郭家巷、范家街、邵家巷、马家巷等;古城东北角有一座相对封闭的城中之城,类似于古代城市中的坊,附近的四条街道也就被命名为东壁景堡、中壁景堡、西壁景堡和堡外街;还有一些街巷则已经无法探究名称来历了,例如仁义街、甜水巷、豆芽街 、葫芦肚巷等。 && 平遥古城民居,为砖墙瓦顶的木结构四合院为主,布局严谨,左右对称,尊卑有序。大家族则修建二进、三进院落甚至更大的院群,院落之间多用装饰华丽的垂花门分隔。民居院内大多装饰精美,进门通常建有砖雕照壁,檐下梁枋有木雕雀替,柱础、门柱、石鼓多用石雕装饰。 &&& 民间有句俗语:“平遥古城十大怪”,其中一条是“房子半边盖。”平遥民居之所以大多为单坡内落水,流传最广的说法称之为“四水归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山西地处干旱,且风沙较大,将房屋建成单坡,能增加房屋临街外墙的高度,而临街又不开窗户,则能够有效地抵御风沙和提高安全系数。而院内紧凑的布局则显示对外排斥,对内凝聚的民族性格。而我们导游说的单坡、双坡屋盖的说法是不一样的,他知道随便怎么说都是没有人反驳的,说对说错谁又放在心上呢? &&& 平遥古城街道的商业铺面,什么东西都有卖的,但平遥的特产却有特色:&&&&一是“推光漆器”:平遥推光漆器源于商周,发展于唐代、到明清时发展到鼎盛时期,产品风靡三晋大地。并出口英、俄、法、新加坡等国家。推光漆工艺考究、从选料到成品约三十道工序,耗时较长,主要特色是利用特有的大漆,在精致的木胎上挂灰后,刷、涂、阴干、磨推、多至八、九道,然后手掌蘸取麻油手工推光,谓之推光漆,再经描金彩绘、或刻灰雕填、镶嵌等工艺,装饰出花鸟、山水、人物、楼阁及多变的纹样图案,最后安装铜制饰件。成品造型华丽、线条流畅、漆面光洁,映影似镜,防潮防热。耐腐蚀性能尤异。&&& 二是“长山药”:被国内外称为“中国小人参”的平遥长山药。〈又称薯蓣、怀山药〉。是邑地久负胜名的特产,其制品营养丰富、性温味甘,是健身、扶脾、养胃的上等滋补药品。远销南洋群岛、日本、美国旧金山等地。为本县特产之一,尤以岳北乡种植长山药历史悠久,质地优良,以条长、茎粗、皮薄、质细著称而远近闻名。加工后的长山药,远销南洋群岛、日本、美国旧金山等地。人参由于食后躁热,不宜青年人服用,但长山药性温不火,营养丰富,不论老年、青年、还是妇女、儿童、婴儿均可服用。& &&& 三是“冠云牛肉”:风味独特的平遥牛肉,清代时已誉满神州。制作历史悠久,肉质鲜嫩,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醇香可口,营养丰富,具有未见其肉、浓香扑鼻,目睹其物。色红诱人等特点,及扶胃健脾之功效。它的制作工艺独特:屠宰出血要净,腌渍使用当地产的硝盐,用年代久远的煮肉老汤兑入新水略加调料,大火煮沸后,温火慢炖,形成“牛油锅盖”,直至熟透。捞出锅前,猛火沸滚中将肉捞出沥干。宰杀时平刀大拉,割断颈部动静脉血管,将血放尽。否则血渗入肉内。会使成品色泽不鲜。&&& 四是碗脱则:平遥碗脱则精素不腻,是筵席饮酒的理想食品。夏季吃,凉爽可口,冬季吃,热和清香。 其制作方法是:白面用温水调成糊状,面水比例为一比十六。再加0.6%的盐水以及适量的大料水。一斤面和入5%的菜籽油,由硬到软,由稠到稀,调匀后盛入五寸小碟内上笼蒸十五分钟左右。蒸熟后凉冷后,离碟依次放入笼箱内,互不粘连。形园、色呈米黄,折卷不断,光滑如鱼的碗脱则就做成了。食用时有冷调、热炒两种。冷调是用刀切成面条状放入盘内,加醋、蒜、芝麻、大料水、辣椒末、香油调匀便成了凉爽、清香的美餐。热炒是将炒瓢内放入熟猪油,入葱蒜后,将切成的玩脱则倒入。加山药丝、黄豆菜、大料水、酱油、醋等调料,便成了香味四溢、引人垂涎欲滴的佳品。 &&& 本来平遥参观完后又要回太原拼团,但导游开恩:我们几人就地住一晚,明早拼团。再好不过了,让我们逛逛平遥夜景,享受一下古城民宅的风味吧!&&& 城内交通为电瓶车,先逛了一下古城外的现代县城,又回到古城内找了个小餐厅吃了没有吃过的山西面食,像:碗脱则、平遥牛肉等。吃完了,天也快黑了,嘴巴一抹,再去逛逛古城的夜景。&&& 走在古城大街上,夜神不知鬼不觉地爬上了天空,它就像一张无形的网,一点一点的侵蚀着光明、吞噬着太阳。当最后一道晚霞消失在天际边,黑夜刚布满整个古城,家家门口亮起了一串串大红灯笼,路灯也随之开启,把夜色中的古城长街装扮得妩媚多姿,成为了这个古城中的一道绚丽的风景线。天空中月光与灯光两相和,凑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我们放慢了脚步,慢慢地逛着。街道上各个商铺蔽开大门迎接客人:山西大枣与陈醋、平遥的四大特产、各地的饰物纪念品等,尤其是餐馆里灯火辉煌、人影晃动、杯盏交斛、笑声不断……,仿佛演绎着古时她的繁华与热闹……。 &&& 今天晚上是我此生第一次住四合院:古城内一家私人办的小宾馆,一共才四间房,一家三口既是老板又是服务员,忙了半天电热水器才放出不热的细流水……。好在房子新、床上干净、古香古色的灯、窗户上帖着窗花、房间的空间又高……。一大早,在小院子里欣赏栽的盆花,结满红红果实的小树吸引了我们……,老板摘了两个樱桃让我带回家发芽结果、做个纪念。早餐是稀饭、馒头、包子、淹菜,还比较合口味。 电瓶车把我们送到大马路边,等太原的车过来接我们,再拼成一个团去下一个景点。&&& 五、绵山&& 号称“人间天堂”的绵山的旅游广告几年前就深深地吸引了我:高高的山半腰上,一长排悬空庙宇和栈道象挂在天上……,让人浮想联翩。从那时绵山便成为我心中的一个梦。今天,咱们终于可以探个究竟、一睹为快了!大巴在山路上行驶,终于来到了期待已久的目的地,我站在景区入口极目远眺。只见一座座山脉首尾相连,峰峦叠嶂,横亘百里,古树繁茂,浓荫蔽日,飞泉流瀑,有缓有急,洞中藏幽,奇石兀立,山水相伴,花香鸟语;仔细观察,发现峭壁上镶嵌着一块小小的八卦图,半山腰还有几户人家,让人感到害怕――那山,一边是悬崖,犹如刀割斧砍一般;另一边是万丈深渊,深不见底,探头一看,让人倒吸一口冷气,好险呀!&&& 绵山因春秋介子推携母归隐被焚于此,闻名于世二千余年。&&&& 绵山风光“无峰不奇,无水不秀,无洞不幽,无道不险,无景不典”, 绵山风光有六大特色,自然景观:奇:抱腹岩之大,抱二百余间殿宇及一两百万游人于内而不满;险:天桥是一条三百余米,上离山顶20多米,下距沟底300余米,多云天气,人在桥上过,云在脚下涌。从岩沟直插岩上摩斯塔的500余米的路程,几乎都是75度的绝壁,其惊险程度比华山千尺幢毫不逊色。秀:水涛沟树木曲径怪石,树木荫翳,瀑布各异;栖贤谷九曲一线天,人行吊桥惊无险,脚踏瀑布奇亦秀。博:绵山共有88座寺庙,二千余间殿宇,仅大罗宫道教建筑群面积即达三万平方米,为全国之最。精:绵山虽屡遭劫难但仍保留有许多古建筑和碑刻、彩塑。云峰寺石佛殿全部斗拱和其它构件都是精心雕琢而成,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古:绵山铁瓦寺是我国最早的山区佛教寺院,抱腹寺始建于三国曹魏时期,回銮寺建于唐代之前,五龙寺为北宋前建筑。因此绵山既有北方山水的险峻粗犷,又有江南名山的秀丽多姿。&&&& 绵山夜景华夏一绝。苍茫夜色之中,满山建筑的灯景悬在空中,宛若人间仙境。特别是那些以《周易》为主要内容的不同名称、不同造型的灯图,体现了现代科技与宗教文化的完美结合,真是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仙境在绵山。&&&&&&&& 入口处有个万寿图,据说是由一万个不同的“寿”字组成,由于雾越来越大,走近了才能看清楚一些。经仔细观察,果真未发现类同的“寿”字,万寿万象,真可谓是人间奇书。 &&& 再往里走,那据称是天下第一道观的大罗宫出现在眼前。大罗宫依山而建,层楼迭阁,青墙金瓦,画栋雕梁,气势宏伟,建筑面积达一万多平米 ,为“天下第一道观”,可与布达拉宫媲美。主要有财神殿、救苦天尊殿、三官殿、六十元辰殿、斗母殿、三清殿、星宿殿、灵霄殿、九曜星君殿、六丁六甲殿、五老君殿、药王殿、混元殿、藏经阁、讲经台,集道教殿宇之大成。狮子山雄狮背驮整座宫殿,形象逼真,威武生动。白云洞高悬于绝壁,常有白云飘出,为阴雨前兆。白云庵内唐代《金刚经》石刻,更为稀世文物.。道德经碑刻 《道德经》即《老子》,是一部奇书。此书九九八十一章,五千字,内容深邃博大,构造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坦荡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不仅为中国历代学人所称道,而且被西方学者所推崇。 &&& 我去过很多道教圣地,包括江西旅游景点“三清山”,总是记不住“三清”是哪“三清”。这次在三清殿,我仔细记了一下,原来是指玉清、上清、太清,本来指道教天神所居的圣境,后逐步演变为指居住在三清境的道教三位最高的神。殿内中央为玉清元始天尊,左为上清灵宝天尊,右为太清道德天尊。三清是“天界”最高神灵,执掌宇宙,主宰万物,造化阴阳,生成天地,是世界的本源道的化身。他们的两侧为“四大天师”,均是道教的创立者,分别为东汉“张道陵天师”,是五斗米教的创立者,以及“南北朝时的葛仙翁、许旌阳”和宋代的“萨守坚”。左右墙上的壁画分别为“玉帝”“王母”带领天界诸神朝拜三清的场面,供桌两边雕刻的是和合二仙.和合喻意同心、和睦、顺气,是中国的喜神、爱神。中间的雕刻为骏马驰骋,龙腾虎跃,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一种龙马精神,喻示着人们一帆风顺,马到成功。&&& 唉,多难记啊!我不禁胡思乱想:难怪道教虽是中国教,却没有佛教那么普及,是不是三个“清”没有一个“释加牟尼”好记,中国人虽然多,但以前不识字者居多,太复杂他们就记不住了……啊,开开玩笑!&&& 大罗宫垂直峭陡,我是一口气爬子上去的,一些人爬了一半就喘气下去了。从上面往下看,虽然有雾,但还是看得头晕,看得心惊肉跳。&&&&离开了大罗宫,大巴行驶在半山悬岩山路上,雾也渐渐散去。下一个景点是抱腹岩。&&& 绵山抱腹寺,建于抱腹岩中,为绵山第一胜景。抱腹岩崖高千仞,山岩上部突出,下部凹回,腹中空荡,抱二百余间殿宇、馆舍于“腹”内,容两千年历史文明于其间,为天下“绝无仅有”。雪、雨无法侵及,险绝的景象实为罕见。 &&& 抱腹岩-云峰寺景区主要景点有毗卢殿、玉皇阁、空王殿、五龙殿、迪公洞、鸾公洞、五龙松、铁索岭、《大唐汾洲抱腹寺碑》等四十余处。寺内供奉有当地真神介之推、真佛空王佛。空王志超是汉人第一个成佛的,塑像为包骨真身。寺内还保存有许多唐、宋、元、明碑刻、雕塑,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抱腹岩顶壁挂祥铃、挂云牌、挂灯,为中华绝技,场面惊心动魄,令人赞叹叫绝。据说每年总有那么些时间是挂物的吉祥时间,不是自己上去,也不可能攀上去,而是花钱雇人(据说少则几千,多则几万元),挂个东西上去,主要是图个吉利。&&& 抱佛岩东百米处有铁索岭,是天下最古老的攀崖铁索险道。原来此处有连环铁索长数十米,从崖顶垂下,攀援而下,可以到达绵山之巅的银空洞、竹林寺、铁瓦寺、摩斯塔等处。铁索岭的铁索和下方云梯悬挂于唐代之前,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当年登山的一条险径。&&& 抱佛岩的左手边是天桥。绵山旅游宣传画的空中栈道就是指它。天桥是一条三百余米,上离山顶20多米,下距沟底300余米的木板悬臂栈道,多云天气,人在桥上过,云在脚下涌。一些游客都在上面照相,我也沿着栈道往前走,边走边往上看,好家伙,真的很悬。桥面木板下都是用木棍在岩上凿洞插入里,由于不太宽,利用悬臂的力学性能解决受力问题。而恒山悬空寺却是用木棍一头支在桥下岩石上、另一头斜撑在桥面木板的边缘来解决受力问题。&&& 抱佛岩的右手200多米往后再沿山壁走100米处,就是从岩沟直插岩上摩斯塔的500余米的路程,几乎都是75度、之字形的绝壁坎路,其惊险程度比华山千尺幢毫不逊色。从下往上看,如果戴了帽子往上看,肯定帽子会掉下来。我想,要是年轻,又有时间,我肯定要去试试能否爬上去。唉,老了,不中用啦……。&&&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水涛沟。&&& 水涛沟因自然山水风光而著称,传说是神仙修炼的地方。这里有陡峭秀丽的山,有清澈见底的水,有稀奇古怪的石,有千姿百态的树,还有多姿的小桥,逼真的山兽……。&&& 先说山吧!有五龙峰、莲花峰、仙女峰、五虎山和母子峰等。那母子峰原是两座山峰排在一起,正面看一高一低,侧面看两相偎依,形似母子,所以叫母子峰,古人的想象力还真丰富。&&& 再看瀑布。这里的瀑布多的数不胜数,最大落差八十余米,最宽水面近二十米,三步一小瀑如晶帘莹壁,五步一大瀑如飞龙吐玉,单看玉龙瀑即达五级,第一级很窄、很高如悬壶注水,第二级忽隐忽现似有似无,第三级好像其上为无底洞,永远也注不满;第四级多么整齐呀!方方正正着实像个帘子,第五级,一下变得汹涌澎湃,又宽又急,撼人心肺。&&& 再看老树。那漫山坡满山沟的不知名的各类植物,浓荫蔽日、郁郁葱葱,远远望见一棵大树,上边有个很大的鸟巢,走近一试,居然三个人都抱不住,鸟巢里,能装下十几个小孩呢。&&& 另外,还有五龙潭、五龙树、五龙峰、石桐水、五虎山、仙童坐龟、水牛竞渡、虎神护药、二龙戏水、碧溪垂钓.佛香亭、五龙树、神泉浴、牛角挂书、知章醉酒、虎口脱险、封侯挂印、巨蟒护生、双龟驮经、天堂知音、金鱼戏豹、五龙飞瀑、七星仙桥、刀劈石、先天八卦、后天八卦、群仙拜月、水帘洞府等等。&&&&五龙树DD 又被人们叫做五龙打坐椅。传说空王佛在这里讲经说法时,五龙也常在此听法,并在树上接天地之气。时间长了,这里便留下了五龙打坐的痕迹。后人将它叫做“龙椅”。 &&& 五龙峰DD 与说法台遥遥相对,五座山峰犹如五条汉子一字排开,是五龙在此听空王佛讲经说法。他们那全身贯注的样子,给人一种真心向佛的感觉。&&&&碧溪垂钓DD最有趣的是半路上溪流中间有一艘石船,老者坐在船头钓鱼,全是石头雕凿而成。大家知道姜太公钓鱼DD愿者上钩,但唐代诗人自称烟波钓徒的张志和在绵山无饵垂钓却鲜为人知。张志和是由母亲梦见腹生枫树而生,后肃宗赐名志和。他不愿进翰林书院,而遨游江湖,守真养气,有卧雪不寒,入水不濡之功。天宝九年(750),他来到绵山,见此是仙佛聚集的宝地,便在有枫树的溪上独钓,而钩上无饵。家人多次唤其回乡,他以词答日:“斜风细雨不须归。”后人说他垂钓志不在鱼,而在修行。后功德圆满,跨鹤升天。后世人在此塑像以做纪念。&&& 仙童坐龟DD 绵山终年仙气缭绕,成了八方众仙打坐修行之处,有不少猛兽也沾此灵气而修炼成精。现在看到的这个动物叫龙龟。因禹王治水排干晋阳湖水来到这里,天长日久也修炼成精.这怪兽嗜血成性,为害乡梓,使家畜,人丁日益稀少,仙山宝地笼罩在阴暗之中。如果不顺它的心,只要翻一下身,就会引起地震,附近百姓叫苦连天。渡海观音闻知此事,前来降伏龙龟,命一童子坐在龟背上,以后便有了“仙童坐龙龟,天下保太平”的说法。从此百姓安居乐业,乡梓安泰详和,遂塑此像。&&& 知章醉酒――唐代诗人贺知章,性格旷达,好饮酒,和李白、张旭等是好友,合称“饮中八仙”。唐开元七年(719),贺知章游绵山来到这里,见如此胜景,诗兴大发,遂留诗曰:“别离江南岁月多,绵山修真消劫磨,常见门前涛沟水,不思它山镜湖波。”&&&&刀劈石――这里有一个抽刀断水的故事。尉迟恭在马跑泉战败后,来到岩沟看到涧水流淌,眼前便又闪现出马跑泉马失前蹄的一幕。于是一股无名火起,便抽刀向涧水砍去,本欲断水,但因将横在溪流中间的巨石一劈两半,反使涧水流得更加湍急。真可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从而使他领悟到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归顺李唐王朝是大势所趋.尉迟恭曾为介休留守。现市内尚有尉迟公点将台,及诸将听令处(现称巷)可觅。民间大门所绘门神之一即尉迟恭。&&& 水涛沟沿溪而上有几公里远,往返需要两小时多,大家都打了退堂鼓。我问了一下人,决定冒雨快步前往。里面后半路程景点相应少多了,我撑着雨伞,加快了步伐。一边欣赏风景,一边照相,终于到达水帘洞府。绵山历来就是道佛圣地,加之这里独特的地势,成了高僧、高道打坐修行的风水宝地,师父们不论严冬酷署,都不出此洞。东汉张良、唐代王贾、宋代雷隐翁、清代海云道人都是在这里修行成真的。溪水在此处急速从洞旁边急速下泄,冲击着顽强抵抗的大石头,喷起一人高的水花,水珠溅到两米多高刻着“水帘洞府”的大顽石上,又变成更细小的水雾四散而去。我攀上二十多步石坎,跳过去照了照像,没有路了,原路返回。实在是太美,要不是时间不等人,我一定会慢慢欣赏、慢慢拍摄、慢慢的“韵泡子”……没有办法,只有三步并成两步往回赶,终于赶在开车时间返回大巴车。&&&&美景不胜枚举,令人心旷神怡,虽然游兴正浓,依依不想离去,不走也得走了!&&& 别了,绵山!别了,山西!真正游了山西这些主要景点,虽然遇到了太原市有些地方的脏、乱、差,虽然遭到五台山的冷水潮被,虽然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辛苦地走东奔西,但山西的风光确实太美、太让人留连忘返,我不得不高唱:“我说山西好风光!”&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见鹿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