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尝君列传患之的患的意思

答案:解析:1.D  2.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
3.A 4.B  5.A  6.C   7.A  8.B  9.BD 10.C
提示:5.解析:以……为羞,与A.“以……为耻”均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B.使……劳苦,使动用法;C.使……甘,使动用法;D.说坏话,形容词作动词。
6.解析:与例句均为使动用法,其余为意动用法。
7.解析:擅:凭借;强:强大;宜:应该;制:使……臣服。
8.解析:“智愚”为形容词作名词、“臧否”为动词作名词。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林类①年且百岁,底春被裘,拾遗穗于故畦,并歌并进。孔子适卫,望之于野,顾谓弟子曰:“彼叟可与言者,试往讯之。”子贡请行。逆之垅端,面之而叹曰:“先生曾不悔乎?而行歌拾穗?”林类行不留,歌不辍。子贡叩之不已,乃仰而应曰:“吾何悔邪?”子贡曰:“先生少不勤行,长不竞时,老无妻子,死期将至,亦有何乐而拾穗行歌乎?”林类笑曰:“吾之所以为乐,人皆有之,而反以为忧。少不勤行,长不竞时,故能寿若此,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子贡曰:“寿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恶。子以死为乐,何也?”林类曰:“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安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子贡闻之,不喻其意,还以告夫子。夫子曰:“吾知其可与言,果然;然彼得之而不尽者也。”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子贡曰:“然则赐②息无所乎?”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圹③,则知所息矣。”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仲尼曰:“赐!汝知之矣。人胥④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晏子曰:‘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死也者,德之徼⑤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又有人钟贤世、矜巧能、修名誉、夸张于世而不知己者,亦何人哉?世必以为智谋之士。此二者,胥失者也,而世与一不与一。唯圣人知所与,知所去。” &选自《列子⑥??天瑞》&
[注]①林类:古代隐士,事迹不详。②赐:子贡之名。③圹:坟墓。④胥:皆;都。
⑤徼:求取。⑥列子:战国时期郑国人,学说属于道家之流。《列子》为道教经典之一。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且百岁,底春被裘被:穿着
B.子贡闻之,不喻其意喻:明白
C.一人失家,一世非之非:不是
D.有人钟贤世、矜巧能矜;自夸
7.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故吾安知其不相若矣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B.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C.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夸张于世而不知已者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8.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子贡)乃仰而应(林类)曰
B.而(人)反以(之)为忧
C.(子贡)以(之)告(于)夫子
D.吾知其可与(之)言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古人对待死亡的达观认识的一组是()
①死期将至,亦有何乐②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
③死之与生,一往一反④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
⑤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⑥死也者,德之徼也
A.①④⑤B.②④⑥C.①③④D.③⑤⑥
10.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子用林类的故事告诉人们,以求生为快乐,也许正是人们忧虑的根源;超越生与死来看待人生,也许才能像林类那样充满快乐。
B.人们恋生惧死是因为留恋这属于自己的唯一一次生命,而在林类看来,人人都会死,死后还会在别处重生,所以死亡没有什么可怕的。
C.列子用子贡倦于学的故事告诉人们,生命是与辛劳相伴的,唯有死亡才是彻底的休息和解脱,才能使人回到和谐安宁的状态之中。
D.“孔子”认为,无论“狂荡之士”还是“智谋之士”都是有过失的,只有圣人才知道要赞扬其中的哪一种人,反对其中的哪一种人。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气质淳厚。汉乾祐中,为成德军牙将。节帅武行德见其端悫①,指谓左右曰:“此远大器,非常流也。”周太祖贵妃张氏,彬从母也。蒲帅王仁镐以彬帝戚,尤加礼遇。周祖受禅,召彬归京师。彬执礼益恭,公府燕集,端简终日,未尝旁视。仁镐谓从事曰:“老夫自谓夙夜匪懈,及见监军矜严,始觉己之散率也。”
  显德三年,改潼关监军,迁西上阁门使。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②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世宗强还之,彬始拜赐,悉以分遗亲旧而不留一钱。出为晋州兵马都监。一日,与主帅暨宾从环坐于野,会邻道守将走价③驰书来诣,使者素不识彬,潜问人曰:“孰为曹监军?”有指彬以示之,使人以为绐己,笑曰:“岂有国戚近臣,而衣弋绨袍、坐素胡床者乎?”审视之,方信。
  二年冬,伐蜀,诏以刘光毅为归州行营前军副部署,彬为都监。峡中郡县悉下,诸将咸欲屠城以逞其欲,彬独申令戢下,所至悦服。上闻,降诏褒之。两川平,全斌等昼夜宴饮,不恤军士,部下渔夺无已,蜀人苦之。彬屡请旋师,全斌等不从。俄而全师雄等构乱,拥众十万,彬复与光毅破之于新繁,卒平蜀乱。时诸将多取子女玉帛,彬橐中唯图书、衣衾而已。及还,上尽得其状,以全斌等属吏。谓彬清介廉谨,授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彬入见,辞曰:“征西将士俱得罪,臣独受赏,恐无以示劝。”上曰:“卿有茂功,又不矜伐,设有微累,仁赡等岂惜言哉?惩劝国之常典,可无让。”
  彬性仁敬和厚,在朝廷未尝忤旨,亦未尝言人过失。伐二国,秋毫无所取。位兼将相,不以等威自异。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后见。居官奉入给宗族,无余积。
(选自《宋史曹彬传》)
注:① 悫(què):诚实。② 觌(dí):相见,面见。③ 价(jiè):传达书信物件或传达事情的人。
1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公府燕集
(2) 以全斌等属吏
(3) 此远大器,非常流也。
(4) 蜀人苦之
(5) 彬执礼益恭
(6) 使人以为绐己
(7) 岂有国戚近臣,而衣弋绨袍
(8) 惩劝国之常典
(9) 位兼将相,不以等威自异
(10) 彬复与光毅破之于新繁
15. 从文中找出能够表现曹彬“清介廉谨”的句子写在下面。
16.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2) 卿有茂功,又不矜伐,设有微累,仁赡等岂惜言哉?
(3) 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后见。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 陶弼,字商翁,永州人。少俶傥,放宕吴中。行山间,有双鲤戏溪水上,伫观之。傍一老父顾曰:“此龙也,行且斗,君宜亟去。”去百步许,雷大震而雨,岸圮木拔。又出大云,仓卒遇风暴怒,二十七艘同时溺,独弼舟得济,人以是异之。一见丁谓,谓妻以宗女,因从学兵法,能持论纵横。庆历中,杨畋讨湖南贼,弼上谒,畋授之兵使往袭,大破之。以功得阳朔主簿。
侬智高犯南海,畋为安抚使,辟参军谋。使下英江会诸将议击,未至,智高解去。弼舍舟,从其徒数十人,间关步出赴畋。次临贺,大将蒋偕适战死,余众畏亡将被诛,多降贼。弼数与之遇,亟矫畋命揭榜道上,谕使归,许以不死,凡得千五百人。
调阳朔令。课民植木官道旁,夹数百里,自是行者无夏秋暑暍①之苦,它郡县悉效之。摄兴安令。移书说桂守萧固浚灵渠以通漕,不听;至李师中,卒浚之。师征安南,馈饷于是乎出,大为民利。
知邕州。邕地卑下,水易集,夏大雨弥月,弼登城以望,三边皆漫为陂泽,亟窒②垠江三门,谕兵民即高避害。俄而水大至,弼身先版歃,召僚吏赋役,为土囊千余置道上,水果从窦入,随塞之。城虽不坏,而人皆乏食,则为发廪以振于内,方舟以馌③于外,水不及女墙者三板,旬有五日乃退,公私一无所失亡。自横、浔以东数州皆没。
郭逵南征,转弼康州团练使,复知邕州。民再罹祸乱,散匿山谷,弼率百骑深入左江峒,民知其至,扶老携幼以归。逵帅官军临富良江,使弼殿。交人纳款,逵欲班师,恐为所袭。乃以计夜起,军不整,骑步相蹈藉乱行。贼隔江阴伺觇,知弼殿,弗敢追。弼申令帐下毋动,迟明,结队徐行,逵赖以善还。留知顺州。加东上阁门使,未拜而卒。诏录其家五人。
&&& 弼能为诗,好士乐施,所得俸禄,悉以与人,家至贫不恤也。既死,妻在乡里,僦屋以居。
【注】 ①暍:中暑。②窒:堵塞。③馌:送食物。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弼上谒,畋授之兵使往袭&&& 谒:拜谒,拜访
& B.次临贺,大将蒋偕适战死&&& 次:驻扎
& C.民再罹祸乱,散匿山谷&&&&& 罹:遭遇
& D.逵帅官军临富良江,使弼殿& 殿:殿下,尊称
下列句子表现陶弼“文武双全”的一组是(&& )
& A.课民植木官道旁&&&&&&&&&&&&&&&& 畋授之兵使往袭,大破之
& B.使下英江会诸将议击&&&&&&&&&&&& 为土囊千余置道上
& C.师征安南,馈饷于是乎出&&&&&&&& 至李师中,卒浚之
& D.因从学兵法,能主持论纵横&&&&&& 所得俸禄,悉以与人
下列对文段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陶弼年轻时在吴中游历,多次遇险,又多次幸免于难,说明他的机敏。后来遇上丁谓,它才得以学兵法,讨贼立功,做上阳朔主簿。
B.陶弼受杨畋之命,准备领兵前往会合诸将合击侬智高。但还没有到达,侬智高就领兵仓皇退去。陶弼在途中遇上了许多侬智高的散兵,陶弼就假托杨畋的命令,张榜于道路两旁,答应不处死他们,于是收得了一千多投降的散兵。
C.陶弼作为一方父母官,很能为百姓着想。他让百姓在大路两旁种植树木,以解百姓受烈日暴晒之苦;他建议上级疏浚灵渠,使百姓生活大为便利;他身先士卒,领导军民抗洪救灾,使邕州遭受洪灾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D.陶弼跟随郭逵征战富良江,得胜班师时,由于组织不善,军队非常混乱。全仗陶弼临危不乱,妥善组织,郭逵才能平安回来。陶弼非常乐善好施,所得的俸禄,都拿来分人,而自己家里却很贫困。他死后,他的妻子还要租房子来住。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课民植木官道旁,夹数百里,自是行者无夏秋暑暍之苦,它郡县悉效之。
&&&&&&&&&&&&&&&&&&&&&&&&&&&&&&&&&&&&&&&&&&&&&&&&&&&&&&&&&&&&&&&&&&&&&&&&&&&&& &&&&
②城虽不坏,而人皆乏食,则为发廪以振于内,方舟以馌于外。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0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测试
题型:文言文阅读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黄道周,福建人。家贫业农,事亲以孝闻。天启间入翰林。时在翰林者,多雍容养望,道周乃作《矫轻警惰文》以讽之,同列皆钦重焉。辽事方急,毛文龙自诩镇江之捷,当关①者欲藉之收觉华岛,渐图河西。上其议于朝,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已而,文龙卒无成。魏忠贤②用事,道周拂衣归。崇祯元年,起原官。明年,辽督袁崇焕杀毛文龙。道周固策文龙不足恃,至是,独抚膺谓关门之祸自此始。无何,后金兵大入,薄京师。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上疏救之。疏入,上大怒,降旨切责。道周不挫,复疏言:“养兵多年,物力已殚。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徒隳士气,而伤大体。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一当荷戈,燎原扑火,此臣所大愿也。”上益怒,竞削籍。然龙锡亦竟减死。九年擢右中允。时首辅温体仁以为灾眚兵戈,皆群郡邑无状所致,非重治无以惩,屡起大狱。而上以为能,益信之。道周上言:“天下神器,为之有道,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龌龊琐人,何足共图大计乎?”体仁衔之。既负重名,天下望以为相。是时杨嗣昌夺情③,用为兵部尚书;而宣大总督卢象升丁艰④,嗣荐陈新甲代之,亦自丧中起复。道周儒者,念国家即乏人,奈何数以墨縗从事,贻后世笑,慨然思论之。上竞相嗣昌,道周不与焉。上素知道周学行,以其性偏执,非救时相。十七年,北都陷。唐王用为吏部尚书,郑芝龙跋扈,道周引祖制抑之。有隙,自请出驻广信,芝龙龁之,无兵无饷,兵溃被执,至南京死焉。【注】①关:指山海关。②魏忠贤:明末太监,弄权误国,崇祯登基后自缢而死。③夺情:封建时代官员在服丧中因国事需要被国家要求停止服丧,继续为官。&④丁艰:古代称遭遇父母之丧为丁艰,也称丁忧。【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后金兵大入,薄京师薄:迫近。B.体仁衔之衔:怀恨。C.道周不与焉与:参与。D.道周引祖制抑之抑:约束。【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道周乃作《矫轻警惰文》以讽之/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B.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C.而上以为能,益信之/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D.天下神器,为之有道/视为止,行为迟【小题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黄道周有政治远见的一组是①魏忠贤用事,道周拂衣归&&&&&&&&&&②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③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④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⑤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⑥有隙,自请出驻广信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小题4】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道周在进入翰林院后,写了《矫轻警惰文》一文来讽劝其中一些养尊处优的官员,因此得到同僚的敬重。B.黄道周认为,如果不制止袁崇焕杀死毛文龙,就会使边关的形势变得更加危急,也就会更加让人痛心忧虑。C.黄道周先后两次就治钱龙锡死罪上疏,结果都让皇帝十分震怒;虽然如此,钱龙锡最后却也成功得以减死。D.黄道周从儒者的传统角度来审视时局,对皇上起用杨嗣昌、陈新甲提出了异议,认为这样将会贻笑于后世。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届广东省梅州市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左忠毅公逸事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微指左公处&&&&&&&&&
&&&&&&&&&&&&&&&&微:悄悄
B.及左公下厂狱&&&&&&
&&&&&&&&&&&&&&&&&及:等到
C.或劝以少休&&&&&&&&& &&&&&&&&&&&&&&&&少:稍微
D.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 造:建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久之,闻左公被炮烙&&&&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①则席地倚墙而坐&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C.①乃奋臂以指拨眦&&&&&&&&
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①皆铁石所铸造也&&&&&&&&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3.下面各组内容,都能直接表现左光斗“刚毅爱才”的是(3分)
①即解貂覆生,为掩户②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③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④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⑤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⑥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③⑤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记叙以左光斗与史可法的关系为线索,循序渐进,脉络分明,标题为《左忠毅公逸事》,表明了作者对左光斗是怀有敬意的。
B.文中写左、史相见,史遭怒斥的情况,更能突出左光斗忠贞气节,反衬了史可法的胆小怕事。
C.末段点明所叙“逸事”的来源,既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也使全文首尾相顾,圆活自如。
D.文中提到史可法为讨“流贼张献忠”而刻苦治军的事例,是作者尊崇封建正统,反对农民起义观点的反映。
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分)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2)翻译下面语句(6分)
①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3分)
&&&&&&&&&&&&&&&&&&&&&&&&&&&&&&&&&&&&&&&&&&&
&&&&&&&&&&&&&&&&&&&&&&&&&&&&&&&&&&&&&&
②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3分)
&&&&&&&&&&&&&&&&&&&&&&&&&&&&&&&&&&&&&&&&&&&&&&&&&&&&&&&&&&&&&&&&&&&&&&&&&&冯谖客孟尝君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冯谖客孟尝君
《冯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齐策》,记叙了冯谖为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而进行的种种政治外交活动(焚券市义,谋复相位,在薛建立宗庙),表现冯谖的政治识见和卓越才能——善于利用矛盾以解决矛盾。也反映出齐国统治集团内部和齐、魏等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创作年代西汉末文学体裁散文作&&&&者末编订
齐人有(xuān)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1,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2。居有顷,倚柱弹其剑3,歌曰:“长铗(jiá)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4。孟尝君曰:“食(sì)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5。”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wù)之,以为贪而不知足6。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7,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kuài),能为(wèi)文收责(zhài)于薛者乎8?”冯谖署曰:“能9。”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10。”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kuì)于忧,而性懧(nuò)愚11,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12。先生不羞13,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14,载券契15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16?”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17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18。券遍合,起19,矫(jiǎo)命,以责赐诸民20。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21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22,衣冠而见之,曰:“责(zhài)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之‘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23,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24。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25,因而贾利之26。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悦27,曰:“诺,先生休矣28!”
后期年29,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30。”孟尝君就国31于薛,未至百里32,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正日33。孟尝君顾34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35,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36,诸侯先迎之者,富孟尝君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37,以故相38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39,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jī)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40,封书,谢41孟尝君曰:“寡人不祥42,被于宗庙之祟43,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44;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45!”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46。”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xiān)介47之祸者,冯谖之计也。[1]属:嘱托,请托。
左右:指孟尝君身边的办事人。以:因为。贱:贱视,看不起。形容词作动词用。之:他,代冯谖。也:用在表原因的介宾短语之后,表句读上的停顿。食(sì):给……吃。“食”后省宾语“之”(他)。
居:停留,这里有“经过”的意思。有顷:不久。弹(tán):用指头敲击。
以告:把冯谖弹剑唱歌的事报告孟尝君。
车客:能乘车的食客,孟尝君将门客分为三等:上客食鱼、乘车;中客食鱼;下客食菜。
恶:讨厌。以为:以之为。
出记:出通告,出文告。
“谁习”二句:计会,今指会计。习:熟悉。计会:会计工作。为文:给我。文,孟尝君自称其名。责,通“债”。薛,孟尝君的领地,今山东枣庄市附近。
署曰“能”:签名于通告上,并注曰“能”。
果:副词,果真,果然。负:对不起。之:他,代“客”(冯谖)。未尝:副词性结构,不曾。
“文倦”三句:倦于事,为国事劳碌。愦(kuì)于忧,困于思虑而心中昏乱。懧(nuò),同“懦”,怯弱。
开罪:得罪。
不羞:不因受怠慢为辱。羞:意动用法,认为……是羞辱。
约车治装:预备车子,治办行装。
券契:债务契约,两家各保存一份,可以合验。
何市而反:买些什么东西回来。市,买;反,返回。
寡有:少有,缺少。
合券:指核对债券(借据)、契约。
遍合:都核对过。起:站起来。
矫命:假托(孟尝君的)命令。以责赐诸民:把债款赐给(借债的)老百姓,意即不要偿还。以:用,把。
长驱:一直赶车快跑,中途不停留。
怪其疾:以其疾为怪。因为他回得这么快而感到奇怪。
窃:私自,谦词。计:考虑。
下陈:后列。
拊爱:即抚爱。子其民:视民如子,形容特别爱护百姓。
贾(gǔ)利之:以商人手段向百姓谋取暴利。
说:同“悦”,高兴。休矣:算了,罢了。
期(jī)年:满一年。
齐王:齐渴王。先王:指齐宣王,滔王的父亲。
就国:到自己封地(薛)去住。
未至百里:距薛地还有一百里。
正日:整整一天。
顾:回头看。
梁:魏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王萄(即梁王)迁都大梁,国号曾一度称“梁”。
放:弃,免。于:给……机会。
虚上位:空出最高的职位(宰相)。
故相:过去的宰相。
反:同“返”。
赍:拿东西送人。文车:雕刻或绘画着花纹的车。驷:四匹马拉的车,与“乘”同义。服剑:佩剑。
谢:道歉。
不祥:不善、不好。
被于宗庙之祟:受到祖宗神灵的处罚。
不足为:不值得顾念帮助。
不足:不值得。为:帮助,卫护。顾:顾念。姑:姑且,暂且。反国:返回齐国国都临淄。反,同“返”。统:统率,治理。万人:指全国人民。
愿:希望。请:指向齐王请求。祭器:宗庙里用于祭祀祖先的器皿。立宗庙于薛:孟尝君与齐王同族,故请求分给先王传下来的祭器,在薛地建立宗庙,将来齐即不便夺毁其国,如果有他国来侵,齐亦不能不相救。这是冯谖为孟尝君所定的安身之计,为“三窟”之一。
纤介:细微。[2][1]
齐国有个名叫冯谖的人,穷得没法养活自己,托孟尝君人请求孟尝君,说他愿意在孟尝君家里当个食客。孟尝君问:“客人有什么爱好?”回答说:“他没有什么爱好。”又问:“客人有什么才能?”回答说:“他没有什么才能。”孟尝君笑着接受了他,说:“好吧。”
孟尝君身边的办事人员因为孟尝君看不起他,便拿粗劣的饭菜给他吃。过了不久,冯谖靠着柱子弹他的剑,唱道:“长铗啊,回去吧!吃饭没有鱼。”办事人员把这情况告诉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鱼吃,按照门下的食客那样对待。”过了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铗啊,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办事人都笑话他,并把这情况告诉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准备车,按照门下坐车的客人一样对待。”于是冯谖乘着他的车,举着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说道:“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看待了。”这以后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铗啊,回去吧!(在这里)没有办法养家!”办事人员都厌恶他,认为他一味贪求不知满足。孟尝君问道:“冯先生有父母吗?”答道“有个老母亲。”孟尝君派人给她吃的用的,不让她缺少什么。于是冯谖再也不唱歌了。
后来孟尝君出了一个通告,询问家里的食客们:“谁熟悉会计工作,能替我到薛邑去收债么?”冯谖(在通告上)签名,写道:“我能。”孟尝君看了感到奇怪,说:“这(签名的)是谁呀?”左右办事人说:“就是唱那‘长剑啊,回去吧’的人。”孟尝君笑着说:“客人果真有才能啊,我对不起他,以前不曾接见他。”便特意把冯谖请来接见他,向他道歉说:“我被一些琐事搞得很疲劳,被忧患缠得心烦意乱,生性又懦弱愚笨,陷在国事家事之中,(不得脱身与先生见面),得罪了先生。先生不以(我对您的简慢)为羞辱,还有意替我到薛邑去收债么?”冯谖说:“愿意(替您)做这件事。”于是准备车马,收拾行李,载着借契出发。告辞的时候,冯谖问:“债款收齐了,用它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说:“看我家里缺少的东西(就买些回来)。”
冯谖赶着车到了薛邑,派官吏召集应该还债的老百姓都来核对借契。借契全核对过了,(冯谖)站起来,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债款赐给老百姓,随即烧了那些借契。老百姓们欢呼万岁。
冯谖一直不停地赶车回到齐国(都城),大清早就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对他回得这么快感到奇怪,穿戴整齐来接见他,说:“借款收齐了吗?怎么回得这么快呀?”答道:“收完了。”问:“用它买了什么回来?”冯谖说:“您说‘看我家所缺少的’,我私自考虑,您宫里堆积着珍宝,猎狗和骏马充满了牲口圈,美女站满了堂下,您家所缺少的只是‘义’罢了。我私自用债款给您买了义。”孟尝君问:“买义是怎么回事?”答道:“现在您有个小小的薛,不把那里的人民看做自己的子女,抚育爱护他们,反而趁机用商人的手段在他们身上谋取私利。我私自假托您的命令,把债款送给了老百姓,随即烧了那些借契,老百姓高呼万岁,这就是我用来给您买义的方式啊。”孟尝君不高兴,说:“好吧,先生算了吧!”
过了一年,齐王对孟尝君说:“我不敢用先王的臣子作我的臣子。”孟尝君便到他的封地薛邑去。离那里还差一百里路,老百姓就扶老携幼,在路上迎接他。孟尝君回头看着冯谖说:“先生给我买义的道理,今天才算见到了。”冯谖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仅能避免死亡。现在您只有一个洞穴,还不能垫高枕头睡大觉呀。请让我替您再凿两个洞穴。”
孟尝君给冯谖五十辆车,五百斤金。往西到梁国去游说。(冯谖)对梁惠王说:“齐国把它的大臣孟尝君放逐到诸侯国来,诸侯国中首先迎接他的,就会国富兵强。”于是梁惠王把相位空出来,让原来的相做上将军,派遣使者带一千斤黄金,一百辆车,去聘请孟尝君。冯谖先赶车回到齐国,提醒孟尝君说:“一千金,是很厚重的聘礼,(出动)一百辆车,是显赫的使节。齐国该听说这情况了。”魏国的使者往返三次,孟尝君坚决推辞不去。
齐王听到这些情况,君臣都惊慌害怕起来,就派遣太傅送一千斤黄金、两辆彩车、一把佩剑(给孟尝君)。封好书信向孟尝君道歉说:“我很倒霉,遭受祖宗降下的灾祸,又被那些逢迎讨好的臣子所迷惑,得罪了您。我是不值得您帮助的;希望您能顾念先王的宗庙,姑且回来统率全国人民吧!”
冯谖提醒孟尝君说:“希望您向齐王请来先王传下的祭器,在薛地建立宗庙。”宗庙建成了,冯谖回来报告孟尝君说:“三个洞穴都已凿成了,您可以暂且高枕而卧,安心享乐了!”
孟尝君做了几十年相,没有一点祸患,都是(由于)冯谖的计谋啊。[3]这是《战国策》的又一名篇。属《战国策·齐策四》。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宗法制度遭到破坏,诸侯国王和贵族等领主势力受到削弱,他们迫切需要大量的拥护者和谋划者,于是王侯将相争相养士,从而出现了“士”这一特殊阶层。[1]这段时期,风行养士(食客)之风,尤以四大公子为甚。如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及吕不韦等。这些士大多是能辩善谋,有一定的政治见解,或有一技之长,甚至身怀绝技者。“食客三千”已经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士阶层,是当时的特殊阶层,有着一定的社会势力。他们依附于君主,不断地献计献策,为他们扩大政治影响,巩固权位。这人中,龙蛇混存,既有鸡鸣狗盗之徒,也不乏有非凡胆识的人才,本文主角冯谖就属后者。文中即通过冯谖展现了战国时代士的才干和智慧,也反映了那个时期的政治面貌。[4]齐孟尝君、赵平原君、魏信陵君与楚春申君,各养士数千,号为四公子。冯谖“贫乏不能自存”,故“请人对孟尝君说,愿意寄食门下。”孟尝君问来人:“他有什么爱好?他有什么特长?”来人故意说都没有,实为试探以礼贤下士著称的孟尝君。孟尝君“笑而受之,日诺。”虽然他有些轻视,但仍慷慨收罗。接着,冯谖又进行了第二步试探,他弹剑铗唱道:“长剑啊,我们回去吧,连鱼都吃不上!’’孟尝君听到后,吩咐和门下食鱼的门客同等对待。但此后冯谖一次比一次升级,又提出了出门坐车,供养家口的要求,但孟尝君都满足了他。尽管如此,左右以孟尝君轻视他而“食以草具”、“皆笑之”、“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左右人平庸无知,只会看主人眼色行事和以势利量人,原是常见的人情世态。孟尝君虽无先见之明,却宽容大度,为他后来地位失而复得起了巨大作用。冯谖三番五次的试探,藏才不露,装愚守拙,为其以后大有作为埋下伏笔。[1]
接下来的“收债于薛”使冯谖的才能得到了施展的机会。当孟尝君出文征求一个熟悉会计业务的人时,一向装作“无好、无能”的冯谖毅然自荐,令读者大吃一惊,也今孟尝君深感愧疚:“我亏待了他,还不曾接见过他。”继而公开道歉:“以前我把先生得罪了。”这一突变情节,展示出冯谖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士为知己者效力的气度。孟尝君的深深自责、公开赔罪,并委以重任,又使他仍不失大家风范。下文冯谖署记、矫命焚券、市义复命使冯谖的才华尽露无遗,他在全部核查诸民借据之后,假托奉孟尝君之命,把债全部赐还百姓。他的不凡举动使文势再生波澜,也表现了他重视民本的远见卓识和临机大胆决断的性格。在复命中他认为孟尝君珍宝珠玉,狗马玩好、美人婢妾都不缺少,只缺仁义爱民,故矫命焚券,买回民心。他不仅为孟尝君的统治奠定了雄厚基础,取得了人民的支持,又抓住了孟尝君的口实把柄:“视吾家所寡有者。”冯谖胆大心细,果断而讲策略,但孟尝君“不悦”、“先生休矣”则暴露了他有些鼠目寸光、狭隘浅见。[4]
接下来冯谖“经营三窟”,帮助孟尝君恢复并巩固了相位。一窟是孟尝君罢相到薛,百姓扶老携幼,“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他终于理解了冯谖市义的行为,并深受其益。二窟是冯谖西游于梁,说服梁王三遣使者以千金百乘聘孟尝君为相,为抬高孟尝君的威信而虚张声势,给齐王以危机感,从而达到了重新用盂尝君的目的。这里又表现了冯谖善于利用齐王和梁王之间的矛盾,足智多谋的性格特征。三窟是梁王重聘求贤,齐王谢罪并重新起用孟尝君,在此,冯谖满意地说:“三窟已成,您可以高枕无忧了。”一个深算远谋的谋士形象鲜然立见。此时的孟尝君对冯谖的态度也由“不悦”、“休矣”的不信任转变为言听计从,并深为冯谖的才能所折服。[1]
文章最后一句写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未遇丝毫灾祸,是靠的冯谖的计策。以对冯谖才能的肯定和孟尝君的受益作结,完整自然。[1]
先抑后扬、先贬后褒的反衬技巧,更起到了鸣则惊人的效果,平添了很多冯谖大智若愚的不凡形象。[4]
谋篇之妙是本篇又一景观。不是直叙其才,而是曲曲九转之后,方入胜景,增强了历史散文的戏剧性。[4]
全文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尤其用以虚引实,欲出先没的技巧步步诱入,使人物性格突出有加,不失为写人物形象的一篇名作。[4]
本文的特色是通过变化的情节展现人物性格的变化。冯谖的藏才不露,初试锋芒到大显身手与孟尝君的轻视、重视、存疑和折服互为衬托对比,情节也是波澜重生,引人入胜。在写作上,本文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有戏剧冲突、有细节描绘,初具传记的特征,开后世史书“列传”的先河。[1]一、运用曲折的情节和生动的细节刻画出冯谖的策士形象。
开头从反面写冯谖被人认为是个无能的人,初到孟尝君门下做食客,受到“食以草具”的待遇。他三次弹铗而歌,再三提出生活方面的要求,反映他怀才不遇的愤懑和不平凡的气概。这时的冯谖,是所谓“才美不外见”。到孟尝君征求门下食客有谁能为他去薛收债时,冯谖却“署曰:‘能’”,孟尝君对他,由最初的“贱之”变为“怪之”,并且笑着说:“客果有能也”,态度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是一道曲折。冯谖在薛以特殊方式为孟尝君收债和回齐复命的情况,反映他有胆有识,处事果敢迅速,为“能”字住入了具体内容。但当孟尝君知道冯谖如何收债、如何为他“市义”时,心里却“不悦”了。这又是一道曲折。直到一年后,孟尝君“就国于薛”时,才认识到冯谖为他“市义”的意义,因而由衷称赞冯谖。这又是一道曲折。在孟尝君陶醉于“市义”所取得的成就时,冯谖却提醒他“未能高枕而卧”,主动提出“为君复凿二窟”的任务,利用齐与魏的矛盾解决了齐王与孟尝君的矛盾,为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创造了足够的条件。这又是一道曲折。通过上述曲折的情节,多角度多层次地表现出冯谖的政治识见和长于计谋的才能。文中的细节也起到同样的作用。如冯谖去薛收债时,先问孟尝君“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答以“视吾家所寡有者”,看来这一回答是冯谖早已预料到的。他焚券市义,与孟尝君的要求毫不相关,但在回齐复命时,他抓住孟尝君的这句话,分析孟尝君家所寡有者是义。这样,为孟尝君“市义”,既合乎逻辑,又符合孟尝君“视吾家所寡有者”的要求,在孟尝君尚未认识到“市义”的作用时,也无法责备他。这也表现出冯谖这个策士的智慧和善于揣摩他人心理的特点。[3]
二、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出有关人物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如对冯谖的三次弹铗而歌,孟尝君的左右由无所爱憎到“皆笑之”,以至“皆恶之”,孟尝君却一一满足了冯谖的要求。两相对照,反映出孟尝君乐于养士的特点和左右的势利、无知,而“弹铗而歌”本身,又是冯谖对“贱之”“食以草具”的待遇的不平之鸣。又如冯谖对孟尝君说明了焚券市义的理由和情况,孟尝君反而“不悦”。两相对照,反映出冯谖的政治远见和孟尝君识见的低下。又如孟尝君对冯谖,由最初的“笑而受之”,到“怪之”,到“请而见之”,到“不悦”,到称赞,到最后的完全信赖,前后对照,不仅反映出孟尝君了解、认识冯谖的曲折过程,更重要的是使冯谖的聪明才智,随着事态的发展逐一展现在读者面前,使冯谖这个策士的形象显得完整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3]清《》卷五:此与《史记》所载不同,若论收债于薛一事,《史记》颇为近情。但此篇首尾叙事笔力,实一部《史记》蓝本,不必较论其事之有无也。初把冯谖伎俩,说的一文不值,既得寄食他人门下,又歌长铗数番。必欲尽人之欢,竭人之忠,使人不可忍耐而后已,是岂人情也哉?然孟尝君无不曲从者,所以收天下士心,于谖本无所觊也。收债自署,已怪其出人意外:即市义而归,,亦不解其用心深远,所以不悦。及罢相归薛,亲见老友,方服其能。而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凿,俞出俞奇。一以见孟尝君之好士,施之于不报;一以见冯谖之负才,为之于不测也。[5]
清《古文菁华录》卷八:叙事颖脱,此等文亦已变左氏而开史迁。[5]
清、《古文观止》卷四:三番弹铗,想见豪士沦落,胸中块垒勃不自禁。通篇写来波澜层出,姿态横生,能使冯公须眉浮动纸上。沦落之士,遂尔顿增气色。[5]
清《》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读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胜之效 ……反复相生谋篇之妙,殊属奇绝。若其句调之变换。摹写之功,顿挫跌宕,关锁照应,亦无不色色入神。变体快笔,皆以为较《史记》更胜。。[5]
清高嵣《国策钞》卷上引俞桐川评:无能无好,写得平平无奇。长铗三弹,凄凉寂寞。以下逐步生色,结穴十分热闹。回环照应,前后生情,细若罗纹,灿如锦织,极有宣村文字。[5]
清高嵣《国策钞》卷上:逐层叙次,生动变化。上接左氏,下开龙门。[5]
清《》卷十三:此冯谖传也。屈伸具态。其计某,不出为巨室老,无绝殊者。喜其叙置不平铺,且为史传开体。[5]
清唐德宜《》卷三引曹德培评:弹铗为一段,市义为一段,凿窟为一段,逐段蝉联,最有关锁。而每段中自为起伏,尤无一浪笔,岂非至文。[5]《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的斗争。全书按、、、、楚国、、魏国、韩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约12万字。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是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孟尝君的故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