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歩洲的曾国藩后人今何在在

查看: 3180|回复: 8
来自 湖南精华
翻阅南宋人王象之的《舆地纪胜》,黄州的景物之多让人惊叹,囊括黄州人文历史,每一座亭台楼阁都有一段感人肺腑的往事,每一道景观都记录着历代前贤与它的情缘。
& && &翻阅南宋人王象之的《舆地纪胜》,黄州的景物之多,让人惊叹,粗略数来,其中著名者如赤壁、横江馆、月波楼、涵晖楼、竹楼、栖霞楼、四望亭、春草亭、寒碧堂、梓潼阁、无倦斋、无愠斋、净治堂、坐啸堂、睡足堂、味道斋、思贤堂、遗爱亭、无尽藏楼、临江亭、酹月亭、快哉亭、海棠桥、鸿轩、夏澳、雪堂、南堂、临皋亭、延晖阁、览春亭、三贤堂、一枝堂、金甲井、韩魏公读书堂、安国寺、承天寺、二程祠、临皋馆、赵龙图忠显庙、君子泉、谢晦墓、徐邈洞、白龟渚、柯山、东坡、黄泥坂、聚宝山等等。
& && &以上近五十所著名景物中,囊括着古城黄州的人文历史,每一座亭台楼阁都有一段感人肺腑的往事,每一道景观都记录着历代前贤与其难分难解的情缘。
一 赤鼻山、赤壁、黄州赤壁、东坡赤壁、聚宝山、白龟、白龟渚
& && &黄州赤壁,原名赤壁,因其山色赭赤,陡峭如壁而得名。又因赤壁矶头横亘在大江之中,状若悬鼻,亦名赤鼻山。早在二千年前,汉人桑钦就将其载入《水经》之中。黄州赤壁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现代最新科技测试,她的年龄为108.74万年。举世闻名的三国赤壁之战发生于此之后,历朝历代的骚人墨客皆慕名而来,或临江凭吊前贤,或登高吟诗抒怀。其中诗文最有影响者,是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的赤壁“二赋一词”,被誉为是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清康熙末年,黄州知府郭朝祚因景仰苏东坡的道德文章,始将其号“东坡”二字冠于赤壁之上,“东坡赤壁”一名延用至今已有将近300年的历史。
& && &东坡赤壁的古代建筑在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是在南宋之前,北宋人韩琦诗句“临江三四楼,次第压城首”即当日写照。可惜的是,南宋之前的古代建筑全部毁于南宋建炎年间()的战火。
& && &东坡赤壁的第二次辉煌时期是在明代,只是好景不长,几十座楼台亭阁皆毁于明末崇祯十六年(1643)。
& && &东坡赤壁现有二赋堂、雪堂、涵晖楼、栖霞楼、挹爽楼、碑阁、留仙阁、羽化亭、放龟亭、睡仙亭、坡仙亭、酹江亭、问鹤亭、快哉亭、揽胜亭、望江亭、慨然斋、石字藏、苏东坡塑像、白石龟、剪刀峰等建筑与观赏景物。景区内的建筑以院落景门相连,巧嵌于峭壁石矶之上,与地形结合浑然成一体,巧夺天工,为园林建筑中的佳作,故有“江山如画”的美誉。东坡赤壁既以“江山如画”的美景名重寰宇,又以其诗文之盛驰名天下。那震撼古今的三国赤壁之战事与那滔滔的大江、峥嵘的亭阁、壮美的风光、雄奇的山石、风月水石融为一体的雄奇壮丽的自然美,为历代诗人提供了谱写不尽的诗材。东坡赤壁现存历代骚人墨客留下的诗文数以千计。
& && &赤壁之战的当事人王粲在《英雄记》中说:“周瑜镇江夏。曹操欲从赤壁渡江南。”曹植在《求自试表》中说:“臣昔从先武皇帝南极赤岸。”汉人桑钦《水经》云:“江水左径赤鼻山南。”北魏郦道元注:“山临侧江川。”
& && &赤鼻山、赤壁、赤岸同地异名,皆指今人熟知的黄州赤壁。
& && &南朝梁人庾信在《哀江南赋》中说:“张辽临于赤壁,王濬下于巴丘。乍风惊而射火,或箭重而回舟。未辨声于黄盖,已先沉于杜侯。……钓台斜趋,望赤壁而沾衣。”
& &&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赤壁送别歌》中说:“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台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郎于此破曹公。”
& && &晚唐大诗人杜牧说:“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居家似野人居。……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 && &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在《念奴娇o赤壁怀古》中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又在《赤壁记》中说:“黄州守居之数百步为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处。……遇风浪静,辄乘小舟至其下。舍舟登岸,入徐公洞。非有洞穴也,但山崦深邃耳。《图经》云是徐邈也。岸多细石,往往有温莹如玉者……”“黄州稍西山麓,斗入江中,石室如丹,传云曹公败所,所谓赤壁者。”
& && &南宋人王象之在《舆地纪胜》卷四十九淮南西路黄州景物下记述说:“赤壁矶,在州治之北,东坡作《赤壁赋》,谓为周瑜破曹操处。”“聚宝山,在州治之后,赤壁之上,山多小石,红黄粲然,东坡所作《怪石供》,即此石也。”“白龟,《舆地广记》云:‘东晋毛宝,守邾城,为石季龙所败。有卒投江,遇白龟之救。’”
& && &“白龟渚,在黄冈大江之侧。按《晋史》,毛宝守邾城,城陷。初,毛宝军人有于武昌市买一龟,养之渐大,放之江中。及邾城之败,养龟者投于水,如堕石上,视之,乃先所养龟,送之东岸,获免。”
& && &明人方孝孺《赤壁歌》说:“西夏口,东武昌,赤壁峭绝当中央。奸雄将军气盖世,败卒零落惭周郎。”
& && &东坡赤壁于清光绪年间以“长江十大战迹”之一载入当时最权威的地理志书《长江图说》之中。建国之后,于1956年定为湖北首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晋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翻阅南宋人王象之的《舆地纪胜》,黄州的景物之多让人惊叹,囊括黄州人文历史,每一座亭台楼阁都有一段感人肺腑的往事,每一道景观都记录着历代前贤与它的情缘。
二 横江馆、梓潼阁、回马坡
& && &横江馆,座落在赤壁山的南端,建造者是东晋龙骧将军蒯恩。蒯恩建造横江馆的用旨是为了纪念三国赤壁之战发生于此,唐人杜牧曾题诗其上。
& && &南宋人王象之在《舆地纪胜》黄州景物下说:“横江馆,在赤壁南。李宗谔《图经》以为晋龙骧将军蒯恩建。杜牧有《题横江馆》诗曰:‘孙家兄弟晋龙骧,驰骋功名业帝王。至竟江山谁是主,苔矶空属钓鱼郎。’”
& && &明代弘治《黄州府志》卷之四记载说:“横江馆,在汉川门外左边高岸,梓潼阁址是也。梓潼阁,即晋龙骧将军蒯恩所建之横江馆,后人以为梓潼阁,在汉川门外左险崖间,俗呼马回坡,与赤壁矶南北相并屹立。阁久废。近年大石磉犹存,今磉失,为民居。”
& && &明万历《黄冈县志》卷之一载:“横江馆,在赤壁山南,晋蒯恩建。王濬破吴,封恩为龙骧将军,世其地。后于其处建梓潼阁。今废为民居。杜牧诗‘苔矶空属钓鱼郎’指此。”
& && &清康熙《黄州府志》卷之二古迹下说:“横江馆,在赤壁山南,晋蒯恩建,今废。”清乾隆《黄州府志》卷之二古迹下说:“横江馆,在赤壁山南,晋龙骧将军蒯恩建,杜牧有诗。”
& && &清人张楠《赤壁杂咏十首》之六注云:“横江馆在山之南,晋蒯恩建。宋王元之重新。今废。”
& && &根据以上地方志书的记载,今汉川门外的赤壁一矶头,即横江馆、梓潼阁原址。
三 月波楼、汉川门
& && &月波楼是宋代黄州四大名楼之一。王禹偁曾在《月波楼咏怀》诗序中说:“‘月波’之名,不知得于谁氏,《图经》故老皆无闻焉。因作诗一章,凡六百八十字,陷于楼壁,庶使兹楼之名与诗不泯也。”其诗言:“齐安古郡废,移此清江头。筑城随山势,屈曲复环周。兹楼最轩豁,旷望西北陬。武昌地如掌,天末入双眸。平远无林木,一望同离娄。山形如八字,会合势相勾。”
& && &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黄州景物下说:“月波楼,在郡厅之后。”
& && &明弘治《黄州府志》卷之四载:“月波楼,在府治西城上,与竹楼相通。楼今毁,尚有遗址。旧志以为汉川门楼,非也。”
& && &明万历《黄冈县志》载:“月波楼,在县西北城上,王禹偁建。或云今汉川门城楼其址也。”《大明一统志》载:“月波楼,在(黄州)府治西北城上,今为汉川门。”《楼村集》说:“月波楼,今为严更之地。”
& && &清康熙《黄州府志》卷之二古迹下载:“月波楼在县西北城上,王禹偁建。或云今汉川门城楼其址也。”
& && &清乾隆《黄州府志》卷之三古迹下载:“月波楼,不知建自何代,宋刺史王禹偁有诗。旧志以为王禹偁建者,误。诗序甚明。或云今汉川门城楼其址也。”
& && &综合以上地方志书的记述,今汉川门城楼即月波楼旧址。
四 竹楼、礼贤堂
& && &北宋咸平二年(999),黄州刺史王禹偁见黄州城西北角雉堞久废,一片荒秽,就利用黄州盛产的楠竹盖了两间小楼,并为此写了一篇绝妙的文章。文中借竹楼的妙处来披露自己不追求世俗的享乐,也不在乎声名是否显赫的高尚情操,这就是脍炙人口的《黄冈新建小竹楼记》,简称《竹楼记》。记中说:“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榛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 && &陆游《入蜀记》:“循小径,缭州宅之后,至竹楼,规模甚陋,不知当王元之时亦止此耶!楼下稍东,即赤壁矶。”
& && &范成大《吴船录》:“竹楼,在黄冈县西北,宋王禹偁有记。竹楼,郡治后赤壁山上,方丈一间耳。”
& && &南宋王象之在《舆地纪胜》黄州景物上说:“竹楼,王元之作记云:‘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销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 && &明弘治《黄州府志》卷之四记载说:“竹楼,初在古城西北隅,后迁城,今在城内府治仪门西南。宋王元之为黄州守,以竹建此楼,自为记。元至顺辛未,郡守脱颖普化九畴楚公以木陶瓦重建,儒人龙仁夫重为记。元末兵燹。洪武甲戌,知府叶宗因址重建,宣德间推官王缮重修。”
& && &清康熙《黄州府志》卷之二记载:“竹楼,在城西北隅,府治仪门外之右,宋王禹偁有记。今废。”
& && &清乾隆《黄州府志》卷之三古迹下载:“竹楼,在城西北隅,府治之右。宋王禹偁建,有记,今废。按欧阳修《于役志》,竹楼有,在兴国寺。又,陆游记竹楼下稍东即赤壁矶,则竹楼又当在赤壁稍西。”
& && &清《黄冈县志》载:“明嘉靖间,知府郭凤仪移建今县治西,下为宾坐,曰礼贤堂。国朝康熙间,通判宋荦移建洗墨池西,与并建之雪堂对峙。”
& && &根据以上地方志书的记述,今汉川门仿古城墙的北端,即今上城墙的入口处即竹楼旧址。
五 涵晖楼、无尽藏楼、延晖阁、坐啸堂、无倦斋、味道斋、净治堂
& && &涵晖楼为宋代黄州四大名楼之一。楼始建于何代,地方志书语焉不详。韩琦在黄州念书之日,常登此楼吟诗作文。其《涵晖楼》诗云“临江三四楼,次第压城首。山光遍轩楹,波影摇窗牖……”
& && &南宋人王象之在《舆地纪胜》黄州景物下说:“涵晖楼,即无尽藏也。后易名无尽藏,丁宝臣为之记。延晖阁,即涵晖楼。……无尽藏,在郡治,张安国大书其榜,曰‘无尽藏’,取《赤壁赋》‘无尽藏’之义。无倦斋,在郡厅竹楼之下。味道斋,在州治无倦斋后。坐啸堂,在州治无倦斋后。净治堂,在设厅后。无愠斋,在无尽藏之下。”
& && &明弘治《黄州府志》卷之四亭堂下载:“涵晖楼,在古城内。宋韩魏公有诗,张孝祥取《赤壁赋》中语,大书其榜曰‘无尽藏’。后有坐啸堂及无倦、味道二斋,悉毁。今无址。”
& && &明万历《黄冈县志》载:“涵晖楼,在县西南,宋状元张安国孝祥取《赤壁赋》中语,大书其额,曰‘无尽藏楼’。后有坐啸堂及无倦、味道二斋。今废。”
& && &清康熙《黄州府志》卷之二古迹下载:“涵晖楼在县西,宋状元张安国书其额曰‘无尽藏’。今废。”
& && &清乾隆《黄州府志》卷之二古迹下载“涵晖楼,在县西南(省志在县内),宋张安国书其额曰‘无尽藏楼’,后有坐啸堂及无倦、味道二斋。”
& && &根据以上地方志书的记述,涵晖楼原址在黄州清源门之上,即今赤壁电影院之侧。
来自 湖南精华
六 栖霞楼、庆瑞堂
& && &栖霞楼,宋代黄州四大名楼之一。楼始建于何代不详。北宋人许端夫在《齐安拾遗》中说:“栖霞楼,在郡城最高处,江淮绝境也。”苏东坡谪居黄州时期常游栖霞楼,他曾在次韵王巩诗中说:“宾州在何处,为子上栖霞。”在《水龙吟o黄州梦过栖霞楼》词序中,苏轼记述说:“闾丘大夫孝终公显,尝守黄州,作栖霞楼,为郡中绝胜。”
& && &南宋人陆游在《入蜀记》中记述说:“栖霞楼,本太守闾邱孝终公显所作。苏公乐府云‘小楼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正谓此楼也。下临大江,烟树微茫,远山数点,亦佳处也。楼颇华洁,先是郡有庆瑞堂,谓一故相所生之地,后毁以新此楼。”
& && &南宋人范成大在《吴船录》中说:“栖霞楼,面势正对落日,晖景既堕,晴霞亘天末,并染川流,醺黄酣紫,照映上下,盖日日如此,命名有旨也。楼之规制甚工。其人则曰故相秦申王生于临皋舟中,黄人作庆瑞堂于其处,近年撤而作栖霞。”(故相秦申王,即南宋宰相秦桧。)
& && &南宋人王象之在《舆地纪胜》黄州景物下记载说:“栖霞楼,在仪门之外西南,轩豁爽垲,坐挹江山之胜,为一郡奇绝。东坡所谓‘赋鼓笛慢者’也。又闾邱太守孝终公显尝守黄州,作栖霞楼,为郡之绝胜,东坡次韵王巩诗云:‘宾州在何许,为子上栖霞。’”
明弘治《黄州府志》卷之四:“栖霞楼,旧志在西南。宋李显守黄州时建,坐挹江山之胜。昔人孙载诗:‘地据淮西尽,江吞石壁宽。’苏轼诗:‘黄州在何许,与子上栖霞。’今毁,无址。”
& && &清康熙《黄州府志》卷之二古迹下载:“栖霞楼,在县西南,宋李显守黄时建。今废。”
& && &清乾隆《黄州府志》卷之三古迹下载:“栖霞楼,在县西南,宋李显守黄时建,今废。”
& && &《湖广通志》:“栖霞楼,在(黄冈)县西南。”
& && &根据以上史料,栖霞楼原址应在今黄州区委宿舍区内的最高处,即黄州赤壁一矶头之上。始建者究竟是闾邱孝终还是李显,待考。
& && &快哉亭在黄州城南,北宋清河人张怀民贬谪黄州时始建。苏东坡为亭题名,并作《水调歌头》词相赠。苏轼之弟苏辙作《快哉亭记》以彰其举。记中说:“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苏辙作《快哉亭记》
& && &南宋人王象之在《舆地纪胜》黄州景物下记载说:“快哉亭,张梦得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江流之胜,东坡以‘快哉’目之。栾城(苏辙)为之记。坡诗云:‘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 && &明代弘治《黄州府志》卷之四记载说:“快哉亭,旧《志》云在府城南,宋郡人张梦得建,以览江山之胜。苏子瞻匾曰‘快哉’,又为作词,末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弟子由作记。”
& && &清乾隆《黄州府志》卷之三古迹下载:“快哉亭,在县南,宋张梦得谪齐安时建,苏辙为记。”(张怀民字梦得)
& && &清光绪《黄州府志》载:“快哉亭,在城南……今移府治内西北。”
& && &根据以上史料,可知快哉亭原址在城南,后迁至今黄州区委宿舍区内,与栖霞楼遗址相近。
八 东坡、雪堂、黄泥坂、洗墨池、东坡祠、黄冈县儒学
& && &北宋元丰四年(1081),苏轼因生计艰辛,躬耕东坡,自号“东坡居士”。第二年二月,苏轼在东坡之肋,作草屋五间。房子落成之日,适逢大雪纷飞,有感于雪的品质,苏轼就在草房堂内四壁绘满雪花,自名“东坡雪堂”。不久,作《雪堂记》以彰其举。苏轼离开黄州之日,在雪堂设宴与黄州父老话别,作《满庭芳》词留念,并将东坡与雪堂托著名诗人潘大临兄弟照管。
& && &苏东坡与杨元素书:“近于城中葺一荒园,手种菜果以自娱。”又与堂兄子安书:“近于城中得荒地数十亩,躬耕其中,作草屋数间,谓之东坡雪堂,种蔬接果,聊以忘老。”与李公择书:“某见在东坡,作陂种稻,劳苦之中,亦有乐事。有屋五间,果菜十数畦,桑百余本,身耕妻 蚕,聊以卒岁也。”又与巢元修书:“近日牢城失火,烧荡十九,雪堂亦危。潘家皆奔避堂中,飞焰已燎檐矣。幸而先生两瓢无恙,四柏亦吐芽矣。”
& && &苏东坡有《日日出东门》诗,南宋人王十朋注引王子仁的话说:“《东坡图》云东门,近东坡之门也。在乾明寺前五十步,今无矣。”施元之注《东坡八首并叙》云:“东坡,在黄冈山下,州治东百余步。”
& && &南宋人陆游在《入蜀记》中记述说:“十九日,早,游东坡。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有屋三间,一龟头曰居士亭。亭下面南一堂颇雄,四壁皆画雪,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是为雪堂。雪堂东大柳,传为公手植。”
& && &范成大《吴船录》:“郡东山垄重复,中有平地,四向皆有小冈环之。东坡卜居时,是亦有取于风水之说。前守鸠材欲作设厅,已而辍作雪堂,故稍宏壮。堂东小屋榜曰‘东坡’,堂前桥亭曰‘小桥’,皆后人旁缘命之。对面高坡上新作小亭曰‘高寒’,姑取《水调》中语,然此亭正对东岸武昌数峰,亦登览不凡处。”
& && &南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载:“东坡,在州治之东百余步。元丰三年,苏轼谪居寓临皋亭,后得此地,立雪堂而徙居焉。七年,移汝州。去黄之日,遂以雪堂付潘大临兄弟居焉。崇宁壬午,党禁既兴,堂遂毁焉。其后,邦人属神宵宫道士李斯立重建。”“雪堂,道士冲妙大师李斯立重建东坡雪堂,何斯举作上梁文。其警联云:‘岁在辛酉,蔚成鸾凤之栖;堂毁崇宁,奄作鼪鼯之野。’又《上梁文》云:‘前生化鹤,曾陪赤壁之游;故事传鹅,无复黄庭之字。’盖其雪堂有观,道士作堂故也。”“黄泥坂,在高寒堂之西,‘过黄泥之坂’是也。”(高寒堂前身即四望亭)
& && &明弘治《黄州府志》卷之四亭堂门下载:“雪堂,在府城内东南百步。宋苏子瞻谪居黄,三年,故人马正卿为守,以故营地数十亩与之,是为东坡,以大雪中筑室名曰雪堂,绘雪于堂之壁,西有小桥,堂下有暗井。七年,移汝州。去黄之日,遂以雪堂付潘大临兄弟居焉。……元季,宫(堂)亦毁。洪武戊申移筑城,遂围旧址在内,建今县学,即墨池、古梅傍建东坡祠。弘治己未,改建堂于府治内东,与竹楼对峙,堂前植梅一本,翰林罗先生景鸣作记。”同书卷之一古迹下载:“东坡故居,在今县学东。宋元丰三年,苏轼为吴兴守,谪黄州。三年,故人马正卿为守,得此地,立雪堂居之,自号东坡居士。”同书卷之二山川门黄冈县下说:“黄冈山,在府城南。度壕堑,绵亘而行,平冈迤逦,由便民仓至洗马池止,其北则接一字门西之山顶,遡县学、按察分司、军储仓冈而来,此即《赤壁赋》云苏子与二客所过之黄泥坂也。以土色黄故名。”
& && &明万历《黄冈县志》载:“以《东坡图》考之,自黄州门南至雪堂四百三十步。……元季,堂毁。洪武戊申展筑城,遂围旧址在内,建县学。宏治己未,改建于府治内东隅,与竹楼峙。”
& && &清康熙《黄州府志》卷之三古迹下载:“雪堂老梅在城东南,苏子瞻谪黄二年,故人马正卿为守,与故营地数十亩,躬耕其中,是为东坡(旧志云:县学东),筑垣作室,落成时大雪,因名雪堂。后移汝州,遂以堂付潘大临兄弟居焉。党禁起,毁堂。其后,邦人属道士李斯立重建。元季毁。明洪武戊申展筑郡城,旧址遂在城内,今县学其基也。弘治间改建于府治东隅,与竹楼对峙。子瞻尝于雪堂前手植一梅,大红千叶,一花三实(府旧志:在洗墨池畔),至嘉靖后枯,知府郭凤仪摹形于郡斋之后,今置赤壁。”
& && &清乾隆进士陈诗在《湖北旧闻录》卷二十七记述说:“《县志》言东坡雪堂旧址,至洪武戊申展筑郡城,遂在城内。考之本集,与杨元素及兄子安尺牍,并云‘于城中得荒地’,而简巢元修又言‘牢城失火,雪堂亦危’,则《志》言未为的也。”
& && &清光绪《黄州府志》载:“雪堂在城东南……宏治间,改建于府治东隅,与竹楼对峙,后移府治西北隅。咸丰八年毁于贼。八年,巡按胡林翼驻师黄州重修。”
& && &根据以上方志的记述以及清光绪十年《黄州府志o城图》上“东坡”、“洗墨池”的标识,明清时代的县学即东坡遗址,即今黄州胜利街派出所、大穆家街至黄冈市第一人民医院一带;雪堂原址在今十三坡,亦即黄冈市烟草专卖局宿舍区内;黄泥坂即清代的会同冈,也就是今日黄冈中学大门之前至十字街口的公路段。
& && &苏东坡谪居黄州时期,黄州通判孟震有“君子”之称,因其居所有泉,大旱不枯,大雨不溢,苏东坡将其名之为“君子泉”,苏东坡之弟苏辙为君子泉作铭,黄庭坚亦为此泉作诗一首。
& && &王象之在《舆地纪胜》黄州古迹下记载说:“君子泉,‘云梦泽南君子泉,泉水无名托人贤。两苏翰墨人为重,未刻他山世已传’,言黄倅孟震公宇中有此泉,东坡名,子由记。”
& && &明弘治《黄州府志》卷之四载:“君子泉,在府治北。宋通判孟震(亨)有贤德,时称孟君子。庭中有泉,苏轼因以名之。黄庭坚诗:‘云梦泽南君子泉,水无名字托人贤。’年久湮塞。弘治戊午,推官罗翰因修城得泉所,浚淘及泉。庚申,为建小亭,刻石记其事。”
& && &清乾隆《黄州府志》卷之三古迹下载:“君子泉,近赤壁。宋通判孟震有贤德,时称孟君子,庭中有泉,因以名之。苏子由为名,子瞻为跋,黄鲁直为诗。”
& && &根据清光绪《黄州府志》城图上的标识,君子泉在古城墙之下,即今汉川门城楼入口处右侧。
十 四望亭、高寒楼、南楼、培风亭、柯山、柯邱
& && &唐太和年间(827—835),黄州刺史刘嗣之(又作刘胤之、刘应之)在黄州城南高阜上建亭一座,名为“四望”,翰林学士李绅作《四望亭记》以彰其举,四望亭因此记声名大显。
& && &北宋元丰年间,苏东坡曾在《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诗中说:“高亭废已久,下有种鱼塘。暮色千山入,春风百草香。”
& && &北宋末年,黄冈知县张激在四望亭旧址上建楼一座,取杜甫诗“玉山高并两峰寒”之意,将楼定名为“高寒”。
& && &南宋人陆游在《入蜀记》中记述说:“又有四望亭,与雪堂相值,在高阜上,览观江山,为一郡之最。”
& && &南宋人王象之在《舆地纪胜》黄州景物下载:“四望亭,在雪堂高阜之上。唐太和中刺史刘嗣之所立,李绅作记。”“柯山,在东坡高寒亭之东。”“柯邱,《东坡图》云:‘柯山四望,直南高邱也。’故亦名柯邱。坡诗‘柯邱海棠吾有诗’。”
& && &明弘治《黄州府志》卷之四:“四望亭,在雪堂之南高阜处。唐太和间,刺史刘胤之建,李绅作记,后张激更为楼,今无址,疑在今一字门西城高处是其址也。”
& && &明代中叶,黄州人又在四望亭旧址上建楼一座,取其座落的位置,名之为南楼。
& && &清康熙《黄州府志》卷之三古迹下载:“四望亭(高寒楼),在县西南高阜(府旧志云在雪堂南),唐太和中刺史刘应之建,李绅作记。”
& && &清乾隆《黄州府志》卷之三古迹下载:“高寒楼,在县东。唐太和中刘应之筑四望亭于郡西南,李绅为记。苏轼有《步至四望亭鱼池上》诗,张激摄令日,更今名,取杜甫诗‘玉山高并两峰寒’之义。”
& && &清嘉庆十八年(1813),黄州通判胡楷又在四望亭旧址之上建石亭一座,名之为培风亭。培风亭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拆毁。
& && &根据以上史料,可知四望亭原址在今黄州区幼儿园内。十一 临皋亭、回车院、南堂、临皋驿、临皋馆、夏澳、洗马池、藕池
& && &临皋亭,古之回车院,苏东坡谪居黄州的栖身之所。
& && &苏东坡与范之丰书云:“临皋亭下不数十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又与司马光书云:“寓居去江无十步,风涛烟雨,晓夕百变,江南诸山在几席下,此幸未始有也。”
& && &北宋人许端夫在《齐安拾遗》中载:“夏澳之侧,本水驿,有亭曰临皋。”
& && &南宋人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说:“夏澳,在州之西南二里许。夏英公守是州,凿水入陂以藏舟,名曰夏澳。……东坡故居,即今之临皋亭及临皋馆,后又居雪堂。……临皋馆,在朝宗门外,元名瑞庆堂,以故相秦公桧之父舣舟其下,秦公于是乎生。又有临皋亭,东坡曾寓居焉。”夏英公即夏竦,北宋名臣,因家事贬谪黄州为太守。
& && &明弘治《黄州府志》卷之四载:“临皋馆,在府城南,即古临皋亭,宋苏轼初谪黄寓居此亭,有诗曰‘临皋亭中一危坐,三见清明改新火’。后秦桧父官于黄,生桧于亭,改亭为馆。后为临皋驿,今改赤壁巡司。”同书卷之一古迹下载:“夏澳,在府城西南二里。宋夏竦守黄州,凿水入陂以藏舟,故名。”同书卷之二池塘下载:“洗马池,在府城南三里,即古之夏澳,今名藕池。”
& && &明代万历《黄冈县志》载:“夏澳,在城西南隅二里。宋明道间,夏竦守黄州,以府治临江,常苦风湍,不利泊舟,凿陂于临皋驿东,以止水维缆,人皆便之。今为洗马池,其傍有旧城向日门遗址。”
& && &清康熙《黄州府志》卷之二古迹下载:“夏澳,在城西南隅二里。宋明道间,夏竦守黄州,府治滨江,常苦风湍不利泊舟,凿陂于临皋驿东,以纳水维缆,人皆便之。今洗马池其故陂也。”“临皋亭,在县南,濒江,乃古之回车院也。苏轼曾寓居之,尝曰‘亭下大江,半是峨嵋雪水’,为筑南堂于此。久废。国朝康熙间知县李经政建亭于此,以憩行人。又,府旧志云桧父官于黄,生桧于此地。”
& && &根据清康熙《黄冈县志o城图》、乾隆《黄州府志o城图》,临皋亭遗址滨江,位于黄州城南,今黄冈中学宿舍楼、原教工食堂所在地为其遗址。
来自 湖南精华
十二 定惠院、扪腹轩、揩目轩、啸轩、啸台、海棠轩、洗墨池、睡足堂、文忠祠、快哉亭
& && &定惠院是北宋黄州城东南一座风景幽雅的寺院。初时声名不大,后因苏轼寓居于此声名大显。苏轼在定惠院留下了不少诗词,至今脍炙人口。
& && &南宋大诗人陆游于淳熙六年(1179)再游黄州东坡诸胜之后作诗数首,自注其一云:“定惠院已废,海棠亦不复存在。安国院老僧景滋年九十一,自言东坡去黄后四年方生。”
& && &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黄州景物上载:“海(棠)桥,秦少游在黄州,饮于海(棠)桥。桥南北多海棠,有老书生家海棠丛间。少游醉卧于此,明日题其柱曰:‘唤起一声人悄,衾枕梦寒窗晓。瘴雨过,海棠晴,春色又添多少。社瓮酿成微笑,半破瘿瓢共舀。觉健倒,急投床,醉乡广大人间小。’东坡爱之,恨不得其腔。”
& && &明代弘治《黄州府志》卷之四载:“定惠院,在府治东南。苏子瞻尝寓居,作《海棠》诗以自述。院废。弘治庚申得故址,其茂林修竹,园池风景,宛如苏子所言者。因筑亭以彰胜,概扁曰‘坡仙遗址’。东曰扪腹轩,西曰揩目轩,用诗中语也。”
& && &明万历《黄冈县志》载:“定惠院,在城东清淮门外。苏子瞻以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至黄,寓居于此。后人以啸轩名啸台,而移构快哉亭于其下,前有海棠轩,后有洗墨池,又有扪腹轩、睡足堂、文忠祠,其它亭树桥塘甚具,近圮尽。海棠久失种。知县茅瑞征始查得堂前侵地,修筑啸台,颇堪舒眺。”
& && &清康熙《黄州府志》卷之三古迹下载:“定惠院,在城东清淮门外,苏子瞻以元丰三年二月至黄寓此。院之东有海棠一株,为子瞻手植,因作《海棠》诗,后手书‘开啸’二字勒石。下有快哉亭,前有海棠轩,后有洗墨池(南门内亦有洗墨池),有扪腹轩、睡足堂、文忠祠,今并废。”
& && &根据清康熙、乾隆《黄州府志》城图的标识,今黄冈市缫丝厂及市自来水公司所在地为定惠院遗址。
十三 护国寺、安国泰平讲寺、安国寺、韩魏公读书堂、春草亭、览春亭、遗爱亭
& && &安国寺位于黄州城东南。寺始建于大唐时代,初名护国寺,于北宋嘉祐八年(1063)更名为安国泰平讲寺,简称安国寺。
& && &北宋天圣年间(),韩琚出任黄州太守。其弟韩琦因年幼丧父,跟随兄长读书于黄州。韩琚将弟弟安置在安国寺内一间僻静的僧房内,目的是让他静下心来苦读。时隔三年,韩琦自黄州进京举进士,荣获第二名。韩琦年幼折节黄州读书,继为朝廷重臣,黄州人将其读书处名之为“韩魏公读书堂”。
& && &南宋人王象之在《舆地纪胜》黄州古迹门下记载说:“韩魏公读书堂,在安国寺。初,王兄琚守齐安,王侍兄之官,即安国寺庑为书斋,逊志励学,郡人思之,就书斋立生祠。”在同卷景物下又记述说:“春草亭,在东门外。《齐安志》云:‘门外犹有春草亭故基,韩魏公所为作春亭者是也。’……览春亭,在州治。韩魏公居黄,尝作《览春亭诗序》。”
& && &北宋元丰年间,谪居黄州的苏轼,与安国寺僧首继连过从甚密。继连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和尚,曾获得皇上亲赐袈裟,并将获得皇上亲赐法号的待遇,但继连主动放弃,不为此虚荣动心。苏轼与继连的兴趣爱好相似,继连为苏轼的谪居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安国寺炭薪充足,苏轼每隔一段时间就到安国寺洗头洗澡。每当清洗身上的污秽,苏轼就当作是在刷洗自己在人世间的荣辱。洗完之后披上衣服,在寺内小阁中面对修竹“焚香默坐,深自省察”,以至“物我相忘,身心皆空”。苏轼离开黄州之日,应继连之请,为安国寺作记一篇。《安国寺记》至今脍炙人口。
& && &苏轼谪居黄州之日,常与太守徐君猷到安国寺竹林间小亭内烹茶吟诗。徐太守任满之前夕,与苏轼再游竹间亭,继连大和尚请为此亭题名,苏轼名之为“遗爱”,并代老朋友巢谷作《遗爱亭记》。
& && &南宋人王象之在《舆地纪胜》黄州景物下载:“遗爱亭,元丰中徐猷守齐安,有善政。既去,东坡以‘遗爱’名其亭。”
& && &明弘治《黄州府志》卷之四:“安国泰平讲寺,在府城东南三里。唐显庆三年郡人张大用始舍基,僧惠立创建。按,宋苏东坡记云‘寺立于伪唐保大二年,始名护国。嘉祐八年赐今名。’二说不知孰是?”
& && &清康熙《黄州府志》卷之九载:“安国泰平讲寺,在城南二里。”
& && &根据清康熙、乾隆、光绪年间的《黄州府志》城图上的标识,今日安国寺仍在旧址未曾变更。
十四 相隐堂、酹月亭
& && &南宋人王象之在《舆地纪胜》黄州景物下记载说:“相隐堂,在司理厅。庞公籍初为郡司理,后邦人即厅建相隐堂。”
& && &庞籍(998—1063)字醇之。北宋单州成武(今属山东)人。进士及第,为黄州司理参军。皇祐三年(1051)出任宰相,后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颖国公。庞籍在黄之日,曾大病在床不起,自忖不久将离开人世,便请当时的黄州太守夏竦来府第商议后事。夏竦善相面,当亲临庞籍病床之时,却言庞籍:“异日当为贫宰相,亦有年寿,疾非其所忧。”庞籍半信半疑。数年后,庞籍果然位及宰相。晚年的庞籍作诗言“田园贫宰相,图史富书生”即咏此事。庞籍位及宰相之后,黄州人在司理厅建堂名“相隐”。
& && &明弘治《黄州府志》卷之四:“相隐堂,在府城东南三里司理厅。宋庞公籍初为郡司理,其邦人即厅建相隐堂,今不存。”
& && &清乾隆《黄州府志》卷之三古迹下载:“相隐堂,在旧司理厅。宋庞籍参知政事尝为司理,后人为建此堂。”
& && &酹月亭,在知录厅,取东坡‘一樽还酹江月’之句。
来自 湖南精华
十五 东坡先生祠、宋贤祠、洗墨池
& && &南宋人王象之在《舆地纪胜》黄州景物“三贤堂”下记述说:“在郡学,内翰王公、文忠苏公、忠献韩公。”
明弘治《黄州府志》卷之四载:“东坡先生祠,在府城,有二,一在赤壁矶,正统六年,通判黄容建;一在洗笔池畔,天顺辛巳,佥事淮南沈靖建。各有碑记。”
& && &明弘治《黄州府志》卷之二池塘下载:“洗墨池,在府城内县学前,东坡故址旁,佥事沈靖砌甃以右。”
清康熙年间,宋荦曾在《宋贤祠记》中记述说:“仕而至黄,靡不言苏子瞻、王元之,至于张文潜、秦少游,非其忘之,即不知之矣。仕而过黄者,靡不言元之、子瞻之雪堂、竹楼,至于子瞻墨池,非其忘之,即不知之矣。余判黄之二年,梅川张长人过予而言曰:‘吾黄自兵燹以来,诸名胜悉委榛莽……’”
& && &除此之外,宋荦还在《筠廊偶笔》中记载说:“洗墨池为东坡遗迹,废且久。余判黄州时,重加疏凿,更建竹楼、雪堂于池旁,祀王元之、苏子瞻诸公,合名曰‘宋贤祠’。祠成,为作记,陷雪堂壁。”
清康熙《黄州府志》卷之二古迹下载:“洗墨池,在县治西南,为苏文忠洗墨池,至今春夏之交,泉涌如墨色(内有苏文忠祠,明末兵毁。国朝康熙间通判宋荦置亭浚池,移建雪堂竹楼,祀王元之、苏子瞻、张文潜、秦少游四先生。旧有赵文敏书‘洗墨池’三字石刻,为居民移置阶砌,修建时清出嵌壁间)。”
& && &清光绪《黄州府志》载:“洗墨池,在报恩寺后。”
& && &张仁熙《藕湾集》载:“洗墨池,在东坡祠侧。”
& && &根据清光绪《黄州府志》城图上的标识,洗墨池、东坡祠与宋贤祠皆在今黄冈市艺术学校院内。
十六 玄妙观、天庆观、元妙观、真武观、承天寺、乾明寺
& && &天庆观,本名玄妙观,由于北宋王朝避圣祖赵玄朗之名讳,改称天庆观。因苏东坡在天庆观斋居四十九天,其声名因此大显。由于受宋、元、明、清四代朝廷大势的影响,天庆观曾经多次改名换姓,如在元代一度恢复玄妙观的旧称,后由于清代避讳,又改名元妙观或真武观。
& && &承天寺,位于黄州城南,与临皋亭相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东坡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与其步于中庭,欣赏月色。当晚作小品《记承天寺夜游》抒怀。承天寺因苏东坡《记承天寺夜游》而遐迩闻名。
乾明寺,因苏东坡有诗多首,其名大显。
& && &明弘治《黄州府志》卷之四:“承天寺,古寺,在今城南大云寺前,今为民居。”“乾明寺,古寺。在古城东,今无。”“玄妙观,在城南二里。唐真观间道士李云外建。宋为天庆观,元为玄妙观,元末兵燹。洪武四年,江西吉安府道士刘道山重修,立景佑真君祠于左,立东岳行祠于右。景泰五年,知县徐缙领府县同寅及道纪毛正美、提掾鼎建三清殿。成化年间,知府王霁提调建通明殿于三清殿后,原设本府道纪司在此观内。真武殿,在玄妙观前。元至元元年建,兵燹不存,惟存记文一篇,见后卷。”
& && &清康熙《黄州府志》卷之九载:“元妙观,在城南。”“真武殿,在玄妙观前,元至元元年建,兵燹不存,惟存记文一篇。见后卷。”
根据明清时代的《黄州府志》城图,今日黄州区实验小学(原八一小学)即天庆观旧址。
十七 河东书院、雪堂书院、东坡书院、黄州府学、黄冈县儒学
& && &《续文献通考》记载说:“河东书院,在黄州府治东。宋天圣中,程珦为黄陂尉,生二子颢、颐于官舍。宝祐中,郡守李节请建院祀之。”“黄州府学有二程先生祠。”
& && &《谢叠山集》:“平山先生毋公制机,分教黄州,兼理雪堂、河东两书院事。”
& && &明弘治《黄州府志》卷之四载:“河东书院,宋天圣中,二程先生生于本府黄陂县,为时大儒。宝祐中,覃怀李节来守黄州,请建书院于河东,即今之府学是也。”“东坡书院,苏子瞻去后以雪堂付潘大临。陈慥开学教生徒,名曰书院,今之县学即东坡故址。”
清康熙《黄州府志》卷之三学校下载:“黄州府儒学,去府治东数百武,即宋河东书院,乃宝祐中郡守李铣建,以祀二程先生者也,元毁。明洪武初,郡守李仁就其址改建为学。”“河东书院,即府学址。东坡书院,即县学址。”“黄冈县儒学,宋建南城外,元末毁。明洪武初,知县万士安移建于城隍庙之西南,址甚隘,堂宇久渐倾圯。正德中,知县胡洁乃迁于清淮门内军器局东废地,或曰即东坡故居也。”“附县旧志:城外有冈横亘,正对学宫,形家称为‘一字文星’,故城门以‘一字’名。城上东楼角(旧额为培风楼),久圯,形家称为县学巽峰,又为郡县华表。”
& && &清乾隆《黄州府志》载:“黄冈县儒县,在县治东,宋时建南城外。元末兵毁。明洪武初,知县万士安迁建于县治东南高处,即东坡故居。”
黄州书院旧貌
& && &清光绪《黄州府志》卷之九《学校志o书院》黄州府“河东书院”条下记载说:“在府治东南,宋乾道间郡守李沈初建二程祠,宝祐间郡守李节因祠室增建书院,原在旧城中,后移今处。”同卷黄冈县“东坡书院”条下记述:“在府城东,旧传宋苏轼雪堂即其地。临去以畀潘大临。陈慥于此讲学,遂为书院,久废。”
& && &清乾隆进士陈诗在《湖北旧闻录》中说:“黄州府学,在府治东,即宋河东书院址。”
& && &根据清康熙《黄州府志》、乾隆《黄州府志》、黄州府图、黄冈县图的标识,东坡书院在今市烟草专卖局宿舍区内,即十三坡之上。
来自 湖北精华
来自 海南精华
来自 湖北精华
走走黄州,寻找历史
来自 广东精华
版主,这么给力的帖子不置顶加精,真是没天理哦!
来自 湖北精华
很多好资料,有的还是第一次听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曾国藩后人今何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