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商务人士为国牺牲的人士

  15:30:32  字号设置:[ 大 中 小 ]
船 政 之 最
&&& 中国自鸦片战争失败后,接二连三签订不平等条约,国势江河日下,国家岌岌可危,有识之士奔走呼吁,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林则徐倡之于前,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行之于后。同治五年五月(1866.6)闽浙总督左宗棠上奏朝廷,说明造船对国家的许多好处,请在闽设局造船。同治帝很快批准了这个本章,以“当今应办急务”令左宗棠办理船政。左宗棠即选择马尾为基地,进行筹备工作。同年12月23日全面动工,投入建设,次年基本建成,工厂开工,学校开学。闽江之滨屹立起中国最大的洋务试验基地――福建船政。
&&& 船政一开始便以迅猛无前的态势投入生产,创造了许多新的记录,使人耳目一新,为“同治中兴”增添一些光彩。洋务运动是中国弃旧求新、改革开放的时代。我们不应妄自菲薄,割裂历史,指责一百几十年前为“皮毛改革”、“技术层面滞后”;应该重视前人点滴成就是在当时举步维艰的情况下取得的。研究船政史使人知道前人在“一穷二白”的环境中用自己培养的人才,制机造舰,驾驭轮船奔驰于万顷波涛中。由于古人的自力更生、自强不息,造成新的船政文化,改革维新,唤醒国魂。研究船政史,自然诱发我们的自豪感,这正是今日改革开放所需要的精神驱动力。
&&& 在船政史中筛选出许许多多成就,鼓舞年轻一代奋发前进,看来是有必要的。请看:
&&& 1、中国近代规格最高的专业管理机构――船政
&&& 清代专业管理机构多称局,如善后局、火药局、机器制造局等。负责一局的领导称“总办”,多由布政使或实缺道员担任,会办多由候补道员充任,提调多由候补知府充任。他们都在当地总督、巡抚管辖下进行工作。总督一般是从一品,巡抚一般是从二品(兼都御史的才是正二品),督抚资历高的才正一品。
&&& 船政是国家直属机构,由皇帝直接控制,第一任船政大臣沈葆桢是正一品大员,世袭轻车都尉,以钦差大臣派出,可以专折奏事。船政底下设局,如求是堂艺局(船政学堂),由提调领导,船政开办之初,有三个提调,官阶不低,如周开锡系福建布政使,胡光墉(雪岩)是按察使衔福建补用道,夏献纶乃署藩司候补道。这些人易地都可以担任局总办,在船政都听命于沈葆桢。闽浙总督吴棠是慈禧太后的亲信,不赞成造船,处处与船政为难。沈葆桢坚决与之斗争,终于搬走吴棠(调往四川)。
&&& 船政下辖船厂(船局)、学校。船造多了,成立舰队,由提督(相当于上将军衔)担任统领(舰队司令)。统领也听命于船政大臣。知府、知县在船政中仅充当局员、委员之类的工作人员。船政规格之高,全国只此一家。
&&& 2、远东近代最大的造船厂
&&& 船政全面动工后,用一年时间即建成衙署、正副监督洋楼、洋员办公室、医生、匠首寓楼、车间(13厂)、匠房(30间)、前后学堂(60多间)、船台(1座)等。动工最高潮时,基建工人、保卫船政的健丁营兵士、工作人员、工人多达万人。建成正式开工,工人、艺徒最多时达三千人。从国外采购的工作母机及有关器材,一批批运抵马尾。船厂规模之大,当时被列为远东第一,在世界也是少见的。日本造船业自叹不如,到后来才迎头赶上。
&&& 3、中国最早的科技专科学校
&&& 船政一开始就重视培养自己的科学技术队伍,提出“船政根本在于学堂”,设立求是堂艺局(不久改为船政学堂),对外招生105名,学制五年(后有延长)。同治五年十二月开学,分制造与驾驶两科。制造(前学堂)由法国教师任教,用法文课本;驾驶(后学堂)由英国教师任教,用英文课本。这是中国第一家正规的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中等专业与高等专业学校,也是中国近代师资力量最雄厚的学校,先后在这个学校教书的英法教师(含在工厂工作来校兼课的)有51人。教授驾驶的英国教师有中少将军官,规格不低。中国接受西方教学制度某些环节和方法,始于这个学校。孙中山先生曾计划来船政学堂读书,因阻于中法马江之战未能成行。可见这个学校影响的深远。
&&& 4、中国近代最早的技工校
&&& 船政为培养初级技术人才,于日创设绘事院,日创设艺圃。绘事院培养测绘人才,第一届招聪颖少年39人学船图、机器图、船体、机器绘算概要等,分两个专业:船体测绘与机器测绘,学制三年,成绩优良的升入船政学堂肄业。
&&& 艺圃培养造船工人,初办时招收学生100多人(叫艺徒),学习5年,培养有文化的工人及监工人才。1887年分为艺徒学堂与匠首学堂,学制均三年。艺徒学堂学生成绩优异的可升入匠首学堂,培养成高一级的技术人才,毕业后可担任监工。
&&& 5、中国生产的第一艘千吨级舰船――“万年清”
&&& 中国从前水师轮船,都是用人力驾驶,鸦片战争之后,曾国藩、左宗棠曾叫人制造小轮船,采用蒸汽为动力,1866年徐寿、华蘅芳制造的小轮船“黄鹄”,被认为 “中国自造轮船之始”,才重25吨,长55尺,明轮。
&&& 1868年8月江南制造局制成的“恬吉”号轮船下水,重600吨,1869年5月“操江”号船下水,重640吨。千吨级的轮船要推船政生产的“万年清”号兵商两用木壳船。
&&& “万年清”是船政生产的第1号轮船,长23丈8尺(75.8米),宽2丈7尺8寸(8.85米),排水量1370吨,马力580匹(功率427千瓦),暗轮,航速10节,于日下水。
&&& 6、远东首创最大的巡洋舰――“扬武号”
&&& 船政初期生产的1~6号轮船多是兵商两用或商用轮船。同治十年(1871),皇帝批准船政自第7号起改为生产兵船。同治十一年三月十六日(),新船下水,比原计划提早半年,命名为“扬武”,船上许多仪器均系马尾船厂自制。配大炮11尊(购自英国)。
&&& “扬武号”长60.8米,宽11.5米,排水量1560吨,马力1130匹(功率831千瓦),航速12节。按外洋规制,本船应配水手兵勇200多人,实际配员仅147人,中法战时增加到227人。
&&& “扬武”的设备、规模在当时中国算是最先进的。光绪二年正月十一日()访问日本,震动了日本国。日人感到“艳羡”,“骇异”,自愧弗如。由此,日本当局才急起直追,后来居上,很快就超过中国。但在当时“扬武号”不失为远东自制的最大兵船。
&&& 7、中国生产的第一艘铁胁木壳船
&&& 1859年世界第一艘铁胁木壳舰“光荣号”下水,至1876年西方才盛行铁胁舰。中国对此也有所准备,日,沈葆桢上奏朝廷,请准购买铁胁与新式卧机,以便仿造。接着派法籍监督日意格到英法两国定造铁胁,招聘几位熟练工人来华指导。12月8日,新旧打铁厂改为铁胁厂,兴工改建,1876年5月完工。
&&& 第一艘铁胁船“威远号”于日动工兴造,次年5月下水,其中许多零件都是自制的。中国造船从此进入合构时期。
&&& 8、中国生产的第一艘铁(钢)甲舰
&&& 1874年日本海军力量尚不如中国,但凭着向外国购买两艘铁甲船(钢甲钢壳),便蠢蠢欲动,借口台湾生番杀害避风琉球(当时尚属中国保护,日本已蓄意侵占)人,出兵台湾南部。清廷派船政大臣沈葆桢率舰赴台,协办台湾海防,与日本人周旋。
&&& 沈葆桢执行任务中,深感铁甲船的重要。台事解决后,日军撤出,沈葆桢回马尾,决心自制铁甲舰,但困难重重,未能实现。1879年,日本占领琉球,把琉球改为冲绳县,清廷才如梦初醒,于7月下谕旨着李鸿章、沈葆桢“妥速筹购铁甲船。”这时两江总督沈葆桢已病危在床,口中说的,遗折上叫人写的尽是铁甲船之事,死前犹高呼“铁甲船,铁甲船!”
&&& 1884年马江中法之战失败后,朝野都急于购买铁甲船。船政大臣裴荫森秉承沈葆桢遗志,决心自制,由留学归来的工程技术人员魏瀚、郑清濂、吴德章监造船身,陈兆翱、李寿田、杨廉臣监造船机。
&&& 光绪十二年十二月十七日()中国自制的第一艘铁甲舰“龙威”号下水,舰通长190英尺7英寸(58.09米),宽40英尺(12.19米),排水量2,100吨,马力2,400匹(功率1,765千瓦),时速14节。舰上配有探照灯2具、鱼雷发射器2部。大炮用当时最先进的德国克虏伯旋转式后膛炮。钢炮有:船头炮口径260毫米1门、左右耳台炮120毫米各1门,船后炮120毫米1门,霍奇基斯(HOTCHKISS)连珠炮(机关枪)4门。
&&& 据《船政厂建造钢甲船模说明书》,该舰以“钢槽为胁,钢板为壳,外护以钢甲,船身、船桅并配件以及锅炉机器,纯以钢为之”,两重钢底板,中间相距2英尺(0.61米)。裴荫森上奏:“该监造等绝无师援,竟能独运精思,汇集新法,绘算图式,累黍无差,其苦心孤诣,直凑奥微,即外国师匠入厂游观,莫不诧为奇能,动色相告。”
&&& “龙威”编入北洋海军后,改名“平远”,是北洋舰队八大“远”之一。“甲午之役与日人交战,屡受巨弹,毫无损伤,较之外购之‘超勇’、‘扬威’、‘济远’号舰似有过之,即较之镇、定、致、清、来六‘远’,亦无不及也”(南洋劝业会《福建船政成绩概略》)。此后船政建造的11艘军舰除“广庚”系铁胁木壳外,其他舰船都是钢胁钢壳的铁甲舰。
&&& 9、中国生产的第一艘钢甲鱼雷舰
&&& 鱼雷舰是大型的鱼雷艇。鱼雷艇是以鱼雷为主要武器的高速战斗艇,国外在1879年出现,排水量在10~200吨,满载时多些,最高航速每小时40~50海里,配有2~6门鱼雷发射管。用于近海攻击舰船、潜艇,在交通线上布雷。
&&& 光绪十三年(1887),两广总督张之洞两次奏请立案向船政订造8艘军舰(广甲、广乙、广丙、广丁、广庚、广辛、广壬、广癸),后因经费困难,只完成广甲、广乙、广丙、广庚4舰。其中广乙、广丙系鱼雷舰,规格相同:长235英尺(71.63米),宽27英尺(8.23米),吃水13英尺(3.96米),载重1,000吨,马力2,400匹(1,765千瓦),航速每小时14节。
舰上各配6磅炮4尊,霍奇基斯连珠炮4尊,广乙另配克虏伯150毫米后膛炮2尊,120毫米后膛炮3尊。广丙另配120毫米快炮3尊。
&&& 广乙是中国生产的第一艘钢甲鱼雷舰(穹甲舰),1890年11月下水。第二艘是广丙,1891年11月下水。第三艘是福靖(广丁改称),1893年12月下水。
&&& 10、中国生产的第一艘猎雷舰
&&& 潜艇是在水下作战的船艇。1864年美国南军“亨雷”号潜艇击沉北军“休斯敦”号军舰,潜艇渐受人重视。潜艇出现后,专门执行搜索的任务。攻击它的战斗艇也在研究生产中,出现了可以捕捉鱼雷艇的猎潜艇,排水量在300~500吨,航速20节,猎雷武器有探雷、定位、标雷、灭雷。它的任务在近海反潜、护航、巡逻、警戒、护渔、护钻,配有多种小口径大炮,能在200~500米范围内消灭下沉100米左右的水雷,对扫除液压水雷比较有效。
&&& 马尾造船紧追在世界先进国家之后,船政首先提出建造“鱼雷快舰”。日,福州将军兼管船政裕禄上《筹造新式快舰折》,拟造2艘鱼雷快舰,采取法籍监督杜业尔绘的图式,规格是:船通长257英尺10英寸(78.59米),宽26英尺7英寸(8.10米),吃水9英尺6英寸(2.94米),排水量830吨,6,500匹马力(功率4,780.74千瓦),蒸汽压力指数456千帕,达世界水平。装备配:100毫米快炮1尊,65毫米快炮船头1尊、船旁2尊,均可三面施放。鱼雷炮2尊,鱼雷4具,配电机两副、电光(探照)灯2架,10支光电灯300盏。造价据魏瀚核算,每艘约240万洋银。
&&& 船厂按此图纸建造一式两艘,第一号叫“建威”,第二号叫“建安”。第一号于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十七日()动工,铺设龙骨,当年十二月十八日()下水。第二号于光绪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二日()动工,二十六年二月初三日()下水。
&&& 它是一种测雷与排雷的军舰。《船政厂建造鱼雷快舰说明书》中提到:“此种船式,本船内可装放鱼雷,且速力较大,可捉获鱼雷艇,故又可名之臼猎舰。”猎舰即猎雷舰,又叫猎潜艇,建成后原拟拨交北洋使用,但北洋筹不出价款,后拨给广东,由广东水师付工料款,充实巩固了广东海防。民国以后,“建威”改名“大同”,“建安”改名“自强”。这两艘是中国自制的猎雷舰,也可作一般战舰投入海上作战。
&&&& 11、中国第一艘折叠式水上飞艇
&&& 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1907.1),船政员工根据法国图纸制造出折叠式水上飞艇,以厚蓬布为船底,船弦及艏、艉都用薄木片,轻如一叶,可坐一人。能折叠收展,改变形状,面积较小,重量轻,手提背负,开合自如。军事上供战士抢滩登陆,渡江作战用。当时尚没有大的战争迹象,才没有大批量生产。
&&&& 12、中国近代海军第一次远航
&&&& 船政工厂造出第一批军舰后,船政学堂第一届、第二届驾驶班学生也先后结业,下练船实习。早在同治九年十二月(1871.1),购得日耳曼(德国)夹板船“马得多”号作为练船,改名“建威”,聘英国海军少将德勒塞为教习。同治十一年(1872年),德勒塞带学生严宗光(复)、刘步蟾、林泰曾、叶祖王圭、邓世昌、张成等18人乘练船北上,经浙江、上海、烟台、天津至牛庄,然后南回福州。
同治十二年二月(1873.3),德勒塞又带他们南下,经厦门、香港、新加坡、槟榔屿(在马来西亚),历时4个月才回抵马尾,评出张成、吕翰“驾驶心细胆大”,刘步蟾、林泰曾、蒋超英精于算法,量天尺。他们实习合格,准予毕业。
&&& 13、中国近代第一支舰队
&&& 船政造船至同治九年五月(1870.6)已经制出“万年清”、“湄云”、“福星”3艘兵商两用船。同年八月二十五日()廷旨派福建提督(从一品,相当于上将)李成谋为船政轮船(水师)统领(相当于舰队司令),出现了雏形的舰队。
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日(),船政已有舰船11艘,闽浙总督李鹤年等奏请以福宁镇总兵(正二品,相当于中将)罗大春为福建水师(船政轮船)提督,李成谋调任长江水师提督。福建水师舰队规模在壮大中。
&&& 1874年5月,日本借口琉球船员在台湾南部避风被杀,命西乡从道中将为“台湾事务都督”,率兵3000人登陆台湾。清廷派沈葆桢为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6月14日,沈葆桢从山东调回“飞云”,从广东调回“安澜”,与“万年清”、“伏波”、“济安”会同,调“海东云”(管带张成)、“长胜”(管带)吕翰负责福州、台湾间的联络,派“测海”号供闽沪传递消息,派“永保”、“琛航”、“大雅”为运输船只。大大小小舰艇一共30多艘,大一点的多半是马尾船厂制造的,管带大多数是船政学堂的毕业生,这是中国第一支名符其实的舰队。
&&& 1879年上谕“将船政轮船先行练成一军”,由罗大春统率新式舰艇16艘,到此舰队已固定下来,至1884年归福建水师(船政水师)统辖的船已达26艘,比南洋水师(1884年)、北洋水师(1888年)成军都早。
&&& 14、晚清造船最多的工厂
&&& 从1868年至1907年,船政共制出兵商舰船40艘(不含小船艇),其中木壳船19艘,铁胁木壳船10艘,钢甲钢壳船11艘。晚清全国共生产50吨以上轮船48艘,船政有40艘,占83.33%。船政舰船从几百吨至2,400吨,40艘,共4.735万吨,当时全国生产的舰船总吨位为5.735万吨,船政生产的吨位占总吨位82.26%。
&&& 1890年,中国有北洋、南洋、粤洋、福建等4个水师,共有舰艇86艘,其中44艘购自国外,自制的有42艘,船政船厂生产的占30艘,占全部舰艇的34.88%,占我国自制的71.43%。
船政生产的舰艇结构齐全,有兵商两用船、商船、运输船、炮舰、巡洋舰、鱼雷艇、猎雷舰、练船、拖船、小汽艇,方方面面,应有尽有。清《皇朝经世文续编》卷一推许船政为“中国制造之肇端”。
&&& 15、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国防工业基地
船政开办时,雇了大量农民、工人,打桩砌基、挖土、平整土地,连同厂内健丁,护厂兵勇,最多时达万人左右,工厂、学校、衙门建成后,第一代造船工人二、三千人,是当时全国工人数量最多的工厂。
&&& 船厂设备齐全,1868年8月,基建工程大部分完成,有转锯厂、铜厂、模子、水缸(锅炉)、合拢、轮机、拉铁、铸铁、钟表、帆缆、火砖、舢板、打铁等厂,东西考工所(工人宿舍)、驾驶学堂、管轮学堂、绘事院、艺圃以及官厅、健丁营等。工厂已制出精密仪器、钟表、星宿盘、量天尺(经纬仪)、罗盘、水汽表、风雨镜(气压计)、千里镜(望远镜)、玻璃管子、软皮(橡皮塞)、软毡、瞄准器等。
&&& 船政共建成13个工厂(车间),生产的舰船,从木壳、合构(铁胁)到钢甲,从商船、炮艇、轻重巡洋舰、装甲巡洋舰到猎雷舰,都紧跟在当时造船先进国家之后,已能铸铁、铸铜、炼钢,进一步制造精密仪器、工作母机、蒸汽机、锅炉、汽缸等。
&&& 19世纪70年代已派出学生到处勘矿、采矿。1879年已能自制铁胁、铁梁、铁牵、铜板、钢条、铜线。1883年以前制出铁汽鼓、铁轮机座、铁冷水柜、铁滑轨、铁水缸、烟道等大小一千余件。接着自建电报线、海底电缆,自制大炮、水雷、鱼雷,应用探照灯、电扇、电灯于船上。20世纪10~20年代制造水上飞机,是名符其实的国防工业,马尾一度是全国最大的国防工业基地。
&&& 16、中国最早的船舶消摇装置
&&& 船舶在海上因受风浪影响而不断颠簸摇摆。为减少摇摆,采用舭龙骨作为减摇装置。
&&& “开济”建成后,南洋大臣左宗棠特意向船政定造同一规格的铁胁船2艘――“镜清”(日下水)、“寰泰”(日下水)。这两艘铁胁船都安装上自制的舭龙骨,以减少摇摆。两艘军舰规格直追国际标准,“ 侵侵&& 乎驾泰西而上之”。英国海军军官上船参观后,不断赞扬,认为:“非经目睹尚难信闽厂有此精工巨制也。”
&&& 17、中国第一家电报学堂
&&& 电报是利用电信号来传输文字、图表、照片等的通信方式。美国莫以斯创制电码,1844年他建成巴尔的摩至华盛顿的第一条架空电报线路,实现了远距离文字传输(有线电报)。
&&& 19世纪70年代,英国人在闽江口川石设大东电报公司,丹麦也在川石办大北电线公司。1874年中国有了自己的电报线路。这年沈葆桢率舰队巡台,主张“欲消息常通,断不可无电线。”继任船政大臣丁日昌(在任年)也主张自办电报,不用洋人或短期内雇一二洋人把洋字改汉字,“倘于理有窒息难通之处,即翻译泰西《电报全书》以穷奥妙”,以此保持电文的秘密。
&&& 1876年3月,丁日昌派船政工作人员唐廷枢与丹麦大北公司签订《通商局延请丹国电线公司教习学生条款》,3月9日在马尾船政学堂附设电报学堂(电报学塾),聘请大北公司工程师担任教习,培训中国学生学习电气、电信及制造电线专业。这个学堂相当于大专院校,第一期招收学员70人,水平都不低,船政学堂制造班毕业的陈平国、苏汝灼等都参加学习。另抽船政在校具有数理基础的学生,不足之数,派人到广州、香港招收懂得英语、学有基础的青少年入学。第二期又招70人,到1882年共培养出电讯专业人员140人。
&&& 1876年4月,英国“田凫”号海军军官到学堂参观后,写成《田凫号航行记?电报学堂》,说道:“这样一个学校建立,使中国有希望在将来采用电报设施”。
电报学堂两班学员毕业后,即分散到全国各地,负责安装电线,办电报学堂,继续培养电报专业人才。1877年李鸿章告诉丁日昌(时任福建巡抚),天津已铺设电线16里,由船政闽粤学生主持,较长的线路1884年也有了。1877年陈平国、苏汝灼还到台湾安装陆上电线,9月架设旗后――台湾府――安平一线,共95里,10月对外营业。
&&& 1880年10月,李鸿章在天津设电报学堂,1882年左宗棠在南京设同文电学馆,此时上海也设电报学堂,规模较大,1890年台湾也设电报学堂,但他们的学堂都比船政电报学堂晚几年到十几年。可见中国办电报学堂,船政先行了一步。
&&& 18、中国铺设的第一条海底电缆――电信丝路
&&& 1874年,沈葆桢奉旨前往台湾抗衡日本侵略军。台湾孤悬海外,与大陆信息沟通颇费时日。他感到局势严重,上奏朝廷要铺设海底电缆,从台湾南部到厦门。朝廷准奏,在华经营电信的丹麦大北公司抢先一步承包了这个工程。外商唯利是图,以旧次电线当正品,高价出售。船政拒绝接受,工程中止。1887年台湾巡抚刘铭传复建,由英商怡和公司负责,中国员工参与建成。
&&& 沈葆桢在台实地考察后,改变计划,调整线路。新线路由台湾沪尾(今淡水)渡海到闽江口川石,再由川石通过陆线到马尾船政衙门,转福州督抚衙门往北京。不久沈葆桢调任两江总督,方案未实现。
&&& 1885年,第一任台湾巡抚刘铭传决定铺设这条线路,委托怡和负责,马尾电报学堂毕业的学生参与施工,购买炮艇“飞捷”号为水线船,1887年7月动工,9月完工,10月11日正式营运。刘铭传为此曾请旨奖励出力的中国员工。以上是主权属于中国的第一条、第二条海底电缆。它沟通了台海两岸人民的感情,促进了中国近代化,影响巨大,被誉为“电信丝路”。
&&& 电信丝路历经破坏,已停止使用数十年。2001年台湾文史界以及政要、外国人士纷纷进行探索,要找出这条联系两岸的“文化脐带”,重温百多年前的两岸亲情。大陆方面经多方调查已找到电缆的西端遗址。
&&& 19、创五大员长期联名上奏的先例
&&& 封建王朝遇有重大事件发生,朝廷大员联名上奏是有的,并不经常。一般机构的首脑没有资格直接上奏,应由督、抚或各部大臣转奏,特设的大机构领导如漕运总督、河道总督也只是一二人联衔上奏。船政大臣上奏却要闽浙总督、福州将军、福建巡抚三大员联名。左宗棠调出后,船政奏折仍要他署名,以昭慎重。船政早期十多年都是五大员联名上奏的。对一个机构,这样重视,可以说是史无前例。
&&& 20、试用电灯最早
&&& 电灯是利用电激发作用发光的灯具。1841年英国莫林斯取得白炽灯的专利,1878年9月美国爱迪生推出白炽碳丝灯,两年后取得专利,钨丝灯却迟到1907年才出现。
&&& 船政科学技术紧跟在欧美之后,光绪五年(1879年)已在马尾试用电灯,9月27日外交报纸《新报》刊登“船政试用电灯”的消息,北京同文馆学生把它译成中文送到总署,让领导层知道。这是中国自己试验用电照明之始。1885年不但使用电灯,连舰船上都使用探照灯。
船政试用电照明距爱迪生改进白炽灯不过一年,当时美国报纸还嘲弄白炽灯的无用,但船政已在急起直追了。日上海《申报》载,上海试用电灯已数夜,比起船政来迟了三年。1885年5月,天津南局试造电灯成功,也比船政晚9年。
&&& 使用电照明,必须购机添房。光绪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日)裴荫森上奏报销“添购各厂夜工通用电灯机一副,并起盖电灯房及安装合拢添工价银二千八百两。”
&&& 日《新报》又一次报道:数日前福州船厂由外洋买到电光灯一套,在船政衙门后墙试验发电,“电光灿目,殊属可观。”说明船政一直重视电照明。
&&& 21、中国第一架探照灯
&&& 探照灯是远程(10~20千米)照明和探索的装置,它一出现就装备在军舰上,用于照射空中、地面及水上目标。它以抛物面镜为反射器,从光源发出的光经反射出平行的强光束,通过转动机构,使光束转向四面八方。国外大约在1870年已采用碳弧灯,1877年已用双球面玻璃镜改善照明强度,1885年才用抛物面反射镜。
&&& 1885年船政已把探照灯装在舰艇上,12月船政制造的铁胁快船“镜清”号配备电照明,在了望台添配双灯电机一副,“以烛黑夜,防雷艇之暗劫也”(裴荫森奏文),其作用是:1、远距离照明;2、防止敌鱼雷暗中袭击。这是中国军舰第一次使用探照灯。
此后船政制造的军舰多装备探照灯,日下水的钢甲舰“龙威”(即“平远”)装有2具探照灯,还备有电风扇,后来建造的猎雷舰“建威”、“建安”船头都装上2具探照灯,船上装300盏电灯,并配有电风扇等。
&&& 1892年闽浙总督卞宝第奏设长门山炮台,也配上探照灯(时称电光灯)。探照灯以其独特的亮度、远程烛照,形成夜空的一个亮丽景色。人们因此把长门炮台叫做电光山炮台。
&&& 22、中国自制第一台实用的蒸汽机
&&& 蒸汽机是利用水蒸汽在汽缸内膨胀的力量,推动汽缸中活塞反复运动,带动十字头、连杆,传给曲轴,转化成旋转运动。
&&& 1870年,船政生产已进入高潮,那时船用锅炉、新式抽水机都可自制。9月开始动工制造中国第一部实用的蒸汽机,经过工人、技术人员的努力,于1871年6月制成二汽缸反复式普通蒸汽机,马力150匹(功率110千瓦),7月安装于“安澜”号军舰上,时速达10海里。试用之后证明机件性能比两年前进口的优越。
&&& 1873年8月,外国员匠撤出轮机厂(装配车间),中国工人已完成新旧铸件各一台,最难铸造的汽缸也过了关。后来蒸汽机就由陈兆翱设计监造。船政学堂毕业生陈兆翱在法国留学时创造新式锅炉,引起法国人重视。他改进船用抽水机和轮船车叶,车叶化平为侧,性能优异。外国厂商纷纷仿效,称之为“陈兆翱抽水机”。他回国后,留船厂工作,担任蒸汽机制造总司(总工程师)),从事设计与监造船机工作。
&&& 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距离1865年欧洲第一个新式轮机不过数年。
&&& 23、中国第一所鱼雷厂
&&& 鱼雷属于游击类水雷,它通过发射器射入水中,靠内部动力自动前进,在水下1~6米间任意加减浮沉深度,用以摧毁敌方舰艇等水上目标。1874年李鸿章奏折中提到能行动的水雷(鱼雷),并说“沪津各局现只能仿造其粗者”,所有零部件都要向外国采购,只能说是组装的。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中方因没有鱼雷吃了大亏。
&&& 专门设厂生产正规鱼雷始于马尾,1884年12月,船政学生留德专学鱼雷归来的陈才在船政担任鱼雷总司(总工程师)着手建正规的鱼雷厂,用银400余两。同年从德国购到鱼雷10具,由陈才“出图仿造,不使外人傲我所无。”裴荫森认为:“习鱼雷者于新式鱼雷尺寸、制雷、修雷各项……莫不详求博览,理法兼精”。
&&& 1889年从国外采购到大批制鱼雷机器及原材料,动工制造。可惜不久因慈禧太后把海军经费移修颐和园,裴荫森被迫裁减人员,仅留96人维持生产。接着新任兼管船政的卞宝第撤销鱼雷厂,使鱼雷厂在马尾昙花一现,转而生产水雷。
&&& 24、中国最早的机制铜钱
&&& 中国铸铜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已能铸铜,夏商周三代铜器已极精美,但都是铸造的,通过手工操作。机制铜钱的历史不太长,光绪十一年(1885年)闽浙总督杨昌氵睿曾委托船政制造铜币“光绪通宝”,用冲压机冲压,每枚重8分5厘。这是中国最早的机制铜钱,实物还大量散落民间。
&&& 1904年兼管船政的崇善创办铜元局,鼓铸铜元(铸造),那是以后的事。
&&& 25、近代最早的学潮
&&& 1871年2月,船政聘英国海军少将逊顺为“建威”(购自德国)练船教习,在后学堂教授驾驶班学生。逊顺以战胜国军官自居,看不起中国学生,态度非常傲慢,学生常被侮辱。第一届驾驶班学生中人才多,如严宗光(严复)、罗丰禄、刘步蟾、林泰曾、林永升、叶祖王圭、许寿山、张成、吕翰、邓世昌等都是后来著名的人物。学生们忍无可忍,12月,由刘步蟾、邱宝仁为首提出抗议,拒绝上课(哄堂)。当时船政大臣沈葆桢因父丧丁忧在家,校务仍由提调夏献纶负责。
&&& 夏献纶系道员出身,官阶很高,但碍于逊顺系外国人,不得不偏袒一些,以免挑起国际争端,这是战败国官员的常态。夏献纶处分学生,令刘步蟾、邱宝仁为小工,罚挑土劳动。学生愈来愈气愤,罗丰禄等前往福州宫巷向沈葆桢哭诉经过情况。沈葆桢觉得事情闹大了,为保持国格、人格,支持学生的斗争,不顾自己丁忧在家,即到马尾,亲自过问,撤去逊顺教习的职务,顺利解决了近代最早的一次学潮。
&&& 26、近代最早的工潮
&&& 船政船厂是中国近代最大的国防工业基地,朝廷派遣部队保卫船厂,设福靖营驻扎在船厂附近。日,福靖后营洋枪教习守备(相当于上尉)朱得桂令勇丁林国桢(一名永成)洗瓷烟斗,被失手跌碎。朱得桂毒打林国桢致死,赶紧伪造现场,用布带将其勒紧,上报自杀。后营管带水师营参将(相当于上校)佘致廷向船政报案,船政饬闽县派人来验尸。
&&& 仵作(验尸人员)报告“身中无伤,确系缢死”。旁观的人大哗,有人挺身高呼“相验有弊,定要速办”。群众飞石袭击知县坐轿,挤塌尸场布棚,候补知县“踉跄避匿”。
7月24日,船政派兵保卫尸场,重新验尸,证明确系打成重伤勒死。知县令群众散开,不提讯凶手,即行退堂,激起群众更大愤怒,二千工人、农民联合起来共鸣不平,工人举行大罢工,“人心汹汹”。
&&& 25日,闽县派另一候补知县提审朱得桂,朱得桂供认不讳。尸亲林卢氏背黄状为子鸣冤。农民飞石掷屋,毁坏船政大臣住的洋楼。工人拆毁船政头门,推倒辕门,将鸣冤鼓丢到江中。闽浙总督何王景派兵到马尾镇压,督办船政黎兆堂派兵包围工人、农民,逮捕一批“无辜之民”。
&&& 武装镇压吓不倒工人农民,大罢工影响兵船下水期限。怕朝廷追究,黎兆棠无奈斩了朱得桂,工农联合的反迫害斗争才取得一定的胜利。
&&& 27、破世界海军纪录的海战英烈
&&& 1884年(甲申年)法舰侵犯马江,船政水师年青管带(舰长)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坚持抗战。督带(带2舰)吕翰战前奉命出差,但他坚决留下参战,在硝烟弹雨中指挥战斗,为国牺牲。“振威”管带许寿山把舰船冲向敌舰,与敌共亡,不幸船沉遇难。“福星”管带陈英拒绝随从后撤的劝告,奋力抵抗。“福胜”管带叶琛、“建胜”管带林森林都英勇抗敌,为国捐躯。他们英雄气慨震惊了法国征略者与观战的英美军官,被认为“在世界古老的海军纪录上均无先例”,“真正的荣誉属于战败的人们”。这些破海军纪录的英烈都出身于船政学堂驾驶班,只有广东来的督带高腾云出身行伍。
&&& 船政学堂出来的在福建水师舰船中担任其他职务的英烈还有不少。从美国学习回来在第八届驾驶班毕业的许多学生自动请战,壮烈牺牲的黄季良、杨兆楠、薛有福等都是中华民族难得的好儿女。他们的爱国精神光昭日月!
&&& 1894年(甲午年),日本侵略中国,日舰在黄海与中方北洋水师舰队大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日海军作殊死战斗,重创日舰,在日舰队夹攻下,他告诫全船官兵“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决定以自杀行动把“致远”冲向敌舰,不幸受鱼雷袭击,舰沉,拒绝营救,慷慨牺牲。光绪帝亲赐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君足壮海军威”,赐溢“壮节”。
林永升,“经远”舰管带,1889年署北洋水师左翼左营副将,升总兵。甲午海战中奋不顾身,有进无退,击伤日舰多艘,在追敌途中被敌弹击中,为国成仁。清廷照提督例抚恤,追赐太子少保。
&&& 林履中,“扬威”管带,右翼后营参将,加副将衔。甲午海战勇敢战斗,壮烈殉国,赐总兵例抚恤,世袭骑都尉。黄建勋,北洋“超勇”舰管带,左翼右营参将加副将衔。海战中誓死抗战,舰沉身死,赠总兵衔,世袭云骑尉。
&&& 以上将领都出身于船政学堂,后三人曾在英国留学,归来都完成了报效祖国的愿望。甲申、甲午两海战中,船政学堂培养的军官舍身报国的人为数最多,感人的事迹都是在世界海军纪录上难以找到的。
&&& 28、东南第一家客邮
&&& 同治五年(1866年)清廷在马尾设立船政,罗致数十个法国造船人才与英国驾驶人才。1867年他们基本到齐,有的还带家属前来。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如何跟他们母国与各国的亲友联系?经过筹备,法国人在船政内办起“客邮”,负责传递信件、汇兑钱物。客邮派人四出招揽业务,与上海、广州等地直接联络,与伦敦、巴黎等地互通邮件,连沈葆桢寄信也多由客邮投递,在榕经商的外国人自然要走客邮。
&&& 船政觉得利权外溢,不甚妥当,也在马尾办起邮政。这是新鲜事,中国人还没有经验,不能连接各地、开展业务,以至中国人寄信,宁走外国人办的邮局,船政邮局支撑不下,便让位于客邮。1874年外国员工撤离马尾,马尾客邮也就转移他去。
&&& 光绪二十三年,日,清政府在福州、厦门、罗星塔三地设邮政局(由海关兼管),加入万国通邮,邮政业务才得到发展。
&&& 29、教学上最早的革新
&&& 1866年,人们思想上还抱残守缺、故步自封,或孤芳自赏、自我陶醉。船政学堂招生,除维新人物和贫家子弟外,尚少人问津。学堂以及以后派生的学校,古老的课本(经、史、子、集)与填鸭式的教学法已让位于新课本、新教学法,表现在:一、经书、圣谕已不是唯一的功课;二、被名公巨卿所不屑的工艺技术登堂入室列为主课;三、佶屈聱牙“非我族类”的文字受到欢迎。
&&& 学堂传授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学驾驶的必须驾船长时间出海操作,学制造的必须下厂实习。工厂就在学校对面,相隔不过几米,工厂也特为学生辟出学习阵地。金工、木工、铸工是基本实习课,占学习的一半时间。金工学钳床操作和运用各种工作母机,木工学木匠基本工和制造模型,铸工学翻砂及冶铸零部件。学电工的能拆合操作各种电机、打无线电报,学制造的应懂得绘图(机械图与投影图)。
&&& 学校要求学生“手脑并用,技艺斯通”,这在旧社会是不可思议的。新生事物总是有人看不惯,1880年12月江南道监察御史李士彬上了一本,指责学生学画、学歌词,惊动皇帝颁旨调查。闽浙总督何王景调查后,作了解释,才化解了问题。
船政学堂毕业生到各地办学时,也把新一套带到各校。现代有许多老学者还津津乐道:“我是船政学堂学生的学生”,“我的学术根源在于马尾”。
&&& 30、中法词典的先河
&&& 船政前学堂请的是法籍教师,用的是法文课本,十分需要中法词典,当时尚未见法文工具书译本。译科技书的难处在于没有适当的译名。在船政工作的正副监督、监工、造船教习、造船工人不少是法国人。正监督日意格懂得汉语,在这种形势推动下,着手编写《福州船政学校常用技术词典》,1868年左右在福州印刷发行,成为前学堂的主要参考书,也售往各地。
&&& 该技术词典中收入的单词尚不太多,出书之后即感到需要增补扩充,又经几年的努力,新版的中法词典《法汉袖珍词典》于1873年12月由上海美国长老会出版,使研习法文的人有了工具书。这比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出的《金石中西名目录》(1889年)、《汽车中西名目表》(1889年)都早。
&&& 31、译界奇才――严复
&&& 严复()字又陵,船政学堂驾驶班第一届毕业,到英国留学,接受西方思想,把欧洲先进的科学方法(实验定性和归纳法)介绍到中国来,推动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从1889年到1911年,他翻译世界八大名著《原富》、《法意》、《天演论》等,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辟韩》等,呼吁变法图强,反对顽固保守,对戊戌变法、对维新派、革命派都有影响。严书一出,震动古老的中华大地,影响深远。梁启超说过:“我中国英文、英语之见重既数十年,学而通之者,不下数千辈,而除严又陵外,曾无一人能以其学术思想输入于中国。”
&&& 严复译作、著作不断受到名家的赞扬,他提出翻译三标准――信、雅、达,还是今日译界的准则。学术界公认严复、林纾、辜鸿铭为中国近代三大翻译家,其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严复。毛泽东主席把他与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同列为中国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严复被誉为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 32、中学西传第一人――陈季同
&&& 陈季同()船政学堂第一届制造班毕业,曾游历欧洲各国,在外交界当翻译,当过代理德、法公使。在法国,他利用业余时间,把法国名著译成中文,在中国出书。他也把中国古典文学《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书译成法文,在巴黎出版,因为文字优美,翻译深入,使“西方文学之士无不折服”。
&&& 近代把中国文学译成外文传到西方影响最大的有陈季同、辜鸿铭、林语堂三人,陈季同是中学西传三大奇才的第一人。
&&& 33、最早把外国小说介绍到中国的翻译家――林纾、王寿昌
&&& 林纾()字琴南,福州著名古文学家,担任过汉文总教习、教授等职务,中年丧妻,心情十分恶劣,由好友船政学堂法文教习王寿昌()介绍到马尾,住储材馆。王寿昌劝他把时间用来翻译外国小说。他不懂外文,由王寿昌口译,林纾执笔,经过二三个月,译成《巴黎茶花女遗事》。船政会办魏瀚设法将书稿在福州刻板印行,不想书一出,便被抢购一空,震动了中国文坛,各地争相翻印。自此,林纾在教书空闲时就与人合作,先后译过英、法、日、俄等十多国小说184部,自己也写了十多部小说。
&&& 中国著名的学者对林纾都有很高的评价。胡适说自司马迁以来没有像林纾这样的成绩。郭沫若、茅盾也说林的译作给原著“增添了不少光彩”,使林纾与严复、辜鸿铭并列为“中国译界三大奇才”。
&&& 王寿昌中外文学均有根柢,口译时力求字安句妥,做到“好语如珠,哀婉凄绝”。王寿昌最早介绍外国小说来中国,林纾用文字很好表达出来,《茶花女》的成就应是二人共同的贡献。
&&& 34、中国铁路界第一人――詹天佑
&&& 詹天佑()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生于广东南海。早年留学美国,毕业回国后在船政后学堂第八届驾驶班学习,曾担任船政学堂教习。1888年他进入铁路部门工作,参加修建京奉、京张、张绥、川汉、粤汉和川粤汉诸铁路,担任工程师、总工程师、总办等职。
&&& 1892年,在建唐山、天津铁路时,他采用“压气沉箱法”解决打桩难题,建成滦河大铁桥。1905年创造性设计“人”字形线路,让火车顺利爬到山顶,使外国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成为事实。列车挂钩采用新方法,人称“詹天佑挂钩”。他频用新法,多快好省建成各条铁路,以此名闻世界。他培养出中国第一批铁路工程师,逝世后,中华工程师学会在青龙桥建成铜像,纪念他的功绩。
&&& 35、近代第一个著名造船专家――魏瀚
&&& 魏瀚()字季渚,福州人,船政前学堂第一届制造班毕业,曾到法国学造船兼修法律,得法律博士学位。1879年回到马尾,担任船政工程总司,与同学吴德章、李寿田、郑清濂、杨廉臣等密切配合,制造出许多舰艇。第一艘巡海快船“开济”号、第一艘钢甲舰“龙威”(后改名“平远”)以及大型钢壳鱼雷快船“广乙”、“广丙”等都是由他设计监造而成,被誉为“创中华未曾有之奇”。
&&& 36、中国第一部古汉语语法专著――《马氏文通》
&&& 古代讨论文章体制及品评优劣的书,梁朝有《文心雕龙》。但尚不是语法专著。到1898年才出现《马氏文通》,作者马建忠(),江苏丹徒人。1877年3月,李凤苞、日意格带领船政第一届出洋留学生陈季同、罗丰禄、严复、萨镇冰等38人前往欧洲学习。他列名其中,在欧洲学习工作多年,通英、法、希腊、拉丁等文字。他专心研究古汉语的结构规律,参考拉丁语法写成《马氏文通》。
&&& 《马氏文通》是中国比较全面系统的古汉语语法书,十卷,分正名、实字、虚字、句读(标点)等。此书曾震动晚清及民国学术界,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古汉语语法专著。
&&& 37、摄政王巡视船政
&&& 清宣统二年七月(1910年8月),皇上的生父监国摄政王载沣视察船政,他从北方乘“联鲸号”,由四“江”、六“楚”等十余艘军舰护送南下到达马尾。福建省文武百官均到马尾迎接。船政布置马尾街道张灯结彩,家家插黄底黑龙旗二面。摄政王行经之处都铺设红地毯,商民人等夹道欢迎。设行台于船政储材馆。
&&& 摄政王在福建省将军、督、抚及船政大员陪同下,巡视船政十三厂及学堂,垂询频频,议欲重振海军、再兴船政。船政受到清最高当局的重视,全国罕有其例。次年辛亥革命成功,计划未能实现。
&&& 38、孙中山参观福州船政局
&&& 民国元年(1912年),船政改称“福州船政局”,派林颖启(未就任)、沈希南为局长。4月1日,南北和议成,孙中山宣布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三天后到上海,开始周游各省。他趁南下回粤时,顺路到福州慰问黄花岗死难烈士家属,并参观著名的船政工厂。
&&& 福州各界人士闻讯会同船政局局长沈希南等筹备接待事宜,派“元凯”舰驶往闽江口迎接。4月18日孙中山乘“泰顺”号轮船南下,19日在“元凯”舰护航下,傍晚抵马尾。迎接人群高举“孙中山先生万岁”的旗帜,孙先生认为“万岁”是封建口号,坚持收起标语、口号,然后下船。马尾彩旗高悬,礼炮齐放,孙中山即参观了部分工厂,对船政成就,多有赞许,鼓励工作人员努力以赴。晚,下榻储材馆,次日前往福州,会见同盟会会员、烈属,在桥南社演讲后,即南归广东。
&&& 民国元年,船政能够得到缔造民国的革命家的青睐,说明它不同凡响。
&&& 39、中国第一所飞机潜艇学校
&&& 第一次世界大战,飞机、潜艇崭露头角,引起各国的注意。大总统袁世凯派魏瀚为监督,带学生12人到美国学习,把原在英国学习的巴玉藻、王助、王孝丰等十余人转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巴玉藻等3人获得硕士学位,因国内军阀混战,留在美国工作。巴玉藻任通用飞机厂总工程师,王助任波音飞机厂第一任总工程师。
&&& 1917年冬,北京政府决定制造飞机、潜艇,派人到各地寻找建厂地址,选定马尾。马尾船厂设备齐全,可以有所作为。12月,国务院通过设“福州海军飞潜学校”,召巴玉藻等人回国,他们立即回来。学校以陈兆锵兼任校长,余笃伍为学监。学生由艺术学校选送,编为甲、乙班,另向福州招收中学毕业生50名编入丙班,由巴玉藻、王助、王孝丰、曾贻经等担任飞机制造专业教官,陈藻藩、叶芳哲等担任船体制造专业教官,黄承贶、袁晋等担任轮机制造专业教官,学制八年四个月。这是中国第一所培养飞机、潜艇制造人才的高等专业学校。
&&& 校址设在废铜元厂中(今造船厂钢结构车间、离退休职工活动室、招待所、幼儿园等处)。1925年停办,并入福州海军学校,仍以飞潜学校名义办完三届航空班。
&&& 40、中国航空的摇篮
&&& 1918年,北京政府国务会议通过在福州船政局附设飞机制造工程处。船厂挤出一点钱作为经费,腾出铁胁厂等作为铁壳、木胁和合拢的车间,另在附近空地建飞机棚一座,在靠近官道的厂内江边设飞机滑道,飞机从这里下水起飞(2000年已被废土堆成平地)。
&&& 工程处以巴玉藻为主任,王助、王孝丰、曾贻经为副主任,着手制造水上飞机,工人从200人发展至300人。1919年8月,制成中国第一架水上飞机(甲型一号双桴双翼水上教练机)。12年间,马尾共生产17架飞机(最后两架在上海组装)。1930年12月,马尾飞机制造工程处奉令并入上海海军航空处。
&&& 水上飞机放下起落架,陆上也可使用,实际是水陆两用飞机,可节省建飞机场的费用,巴玉藻、王助等人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飞机工程师。他们在连年军阀混战、国家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用国产材料代替舶来品,生产出第一批水陆两用飞机,使马尾成为中国飞机的发源地。
&&&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贵阳、柳州等地设飞机制造厂,罗致了曾在马尾飞机工程处工作的技术人员,参与飞机设计与制造,推动航空制造事业的发展。马尾飞机制造工程处可算是中国航空器的摇篮。
&&& 41、中国第一架自己生产的飞机
&&& 马尾飞机制造工程处建立后,即紧张投入备料、生产,由巴玉藻、王助等人设计图纸,于1919年8月制造出甲型一号双桴双翼水上教练机。机身长9.32米,幅长13.70米,高3.88米,功率73.55千瓦,最大时速126公里,载重1,063公斤,飞行高度3,690米,可航行3小时,航距340公里,载2人、4颗炸弹。所以制造水上飞机的原因在于费用省,不必建造飞机场,到处可用,适合于海军。
&&& 援闽粤军飞机队总指挥、华侨杨仙逸访问马尾时,介绍华侨蔡司度试飞,因经验不足,不幸失速侧滑坠水,机毁人存,发电机尚完好。制造人员并不气馁,改进技术,继续生产飞机,飞行正常。
&&& 42、世界第一个水上飞机站
&&& 马尾造出一架一架飞机,出现了存放、停靠、起飞等有关问题。1933年秋,中国航空公司开辟沪粤线,途经福州,需要一个水上机场。问题难不倒王助等人,他们设计出世界第一个水上浮动飞机库(浮机坞)。
&& 具体的做法是把竹竿依次扎成排,交叉叠几重,覆上木板,成了大平台,飞机便可升降。平台上盖起房子,有大跨度长形薄壳屋顶,拱形桁架用铜铁条,上覆装配式双曲扁体,建成木结构平房,高8.1米、长26.1米、宽10.8米、坞身宽7.9米,可存放飞机,作候机室。
&&& 另设抽水设备,用抽水来掌握浮机站的浮沉。这种结合干船坞与浮船坞的做法,好处在于可作飞机仓库,飞机出入便捷,可在浅水处行驶,行驶及驻泊时较稳妥,使用保管方便。设计后由江南造船所按图纸制造两座,供马尾及江西湖口使用。
&& 马尾浮机站最初用铁锚固定在乌龙江口(今乌龙江大桥附近),后来移到魁岐江上。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停用水上飞机,拆除。
&&& 43、第一次用于作战的中国飞机
&&& 民国时期,各地军阀割据,年年战祸蔓延。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蒋介石以何应钦为北伐军总指挥,率3个师1个团入闽。11月中,福建督军周荫人所属第一师张毅部精兵3万人从漳州急行军赶到峡兜,企图夺取福州,负隅顽抗。
&&& 30日,国共与海军三方召开“马江会议”,达成协议,迎接北伐军入闽。马尾海军出动陆战队猛攻峡兜张毅部,重创张部。12月6日,巴玉藻等人建议出动飞机,从天上撒下石头(临时马尾没有炸弹)、玻璃瓶(内装燃烧物品)。张毅部队从没有见过这种天上怪物,被烟熏火燎,打得头破血流,个个吓得胆战心惊,无心战斗。11日放下武器,投降了。这一战确保了北伐军顺利进入福州城。
&&& 1930年,福建爆发刘(和鼎)卢(兴邦)战争。卢兴邦系尤溪军阀,占地为王,不服约束。国民政府也派遣马尾制造的水陆两用飞机,携带炸弹前往助战,轰炸卢部据点。
&&& 44、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
&&& 船政为海军制造过40艘舰船,占晚清全国自造的83.3%(艘数)、82.26%(吨位)。清季海军提督、总兵中不少出自船政学堂驾驶班,如叶祖王圭、萨镇冰、刘步蟾、林泰曾等。担任过海军统领(相当于舰队司令)的有叶祖王圭、萨镇冰、程璧光。当清末陆军准备分出海军部时,曾请萨镇冰、沈翊清筹商海军章程。萨镇冰随后担任海军副大臣、大臣、统制(相当于海军总司令),民国时任海军上将、总长,代理过国务总理。
&&& 南京临时政府孙中山大元帅特任黄钟瑛为第一任海军总长,南京政府设海军部,首任部长杨树庄,护法军政府海军总长程璧光。北京政府首任总长刘冠雄,海军总司令蒋拯。海军总司令黄钟瑛去世后,由李鼎新继任。这些人大多毕业于船政学堂。
&&& 舰队司令中船政出身的更多,如宋文岁羽、林葆怿、蓝建枢、陈季良等。民国时马尾属海军要港,设要港司令部。马尾海军练营培训练兵,快安、君竹二乡姓任的多,当练兵的不少,毕业后奉派到舰船服役,以至有“无任不成舰”之称。国民党退往台湾时,80年代,海军将领中还有56人出自马尾海军学校。人民海军中有许多高级顾问也来自这个学校。自清末至民国,马尾成了众所周知的海军摇篮。
&&& 45、中国海军最早的学术研究团体――制造研究社
&&& 晚清已有研究学术的团体,但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研究团体尚未见到。民国四年(1915年),中国科学家在美国成立中国科学社,不久迁回。1918年海军一位司长曾提出组织一个研究制造学术的团体,但参加的不多,无法成立。
&&& 1927年5月,福州船政局造船、制机专家陈兆锵、马德骥、袁晋、王助、巴玉藻、沈觐宜等71人在马尾联合发起成立“海军制造研究社”。9月成立,以局长兼飞潜学校校长陈兆锵为社长。成员中有许多是从英、美、法、德等国归来的留学生(硕士、博士)。他们组成一个精悍的编辑班子,定期出版《制造》杂志。第一卷第一期于同年9月向全国发行,是中国第一个应用科学专业性的期刊,刊载造船、制造飞机等文章。作者中不乏知名人士,如世界著名制碱专家侯德榜曾在《制造》发表制碱的文章。期刊质量可与中国科学社《科学》杂志分庭抗礼。
&&& 46、最早的海军联欢社
&&& 1867年初,船政为筹建各厂(车间)、学堂及生活区房屋,购买的大批建筑材料已先后到厂,藏放保管问题日显突出。1868年进口的机件、钢材一批批运到。7月设广储所,建楼房9座,用于储藏钢铁、机器等,下设储材所,专管收发木料、建材等。船政各建筑物已在当年基本建成,机件也搬进各厂。广储所大部分空了下来,曾一度腾出部分场所供绘图用。
船政衙门附近的储材所腾空关闭。船政不断发展,制造的舰船逐年增加,来往的人多,需要一个招待所接待客人。自然而然,想到了储材所,于是把它稍加装修,接待各方来客,改称储材馆。
&&& 造船的周期长,有的客人一住就几个月。马尾当时还是个小村,没有文娱活动的场所。船政官员又动脑筋,另建一个大楼,穿斗式,飞檐翘角。大厅中建一座戏台,节日时聘请福州各戏班来此献演。平时,船政戏迷自拉自唱;下棋、练功、练武、斗诗都在这里,成为一个俱乐部。
&&& 储材馆及俱乐部之外,安置一座数十米长的假山,由海蚀石砌成。旁植各种花卉名木,假山上建亭一座,有多种题刻。小径穿行,可登亭休息。平日引水上山,涓涓下流,石润花荣。清雅秀丽,景物如画。
&&& 储材馆算是当时比较高级的宾馆、俱乐部,接待来往官员及知名人士。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古文学家林纾因丧妻悲伤过甚,留法归来的船政学堂教习、好友王寿昌邀他来馆小住。二人合作,由王寿昌口译,林纾笔述,译成《巴黎茶花女遗事》。书出,震动中国文坛,由此引发林纾不断与人合作,译出百多部小说。
清末宣统皇帝生父,监国摄政王载沣曾来马尾视察船政,被接待在储材馆,民国初1912年4月,孙中山先生来马尾参观,也住在这里。不久,储材馆改称海军联欢社,是中国最早的海军联欢社。
&&& 抗日战争期中,南京政府有人高唱“焦土抗战”,日,日本侵略军侵犯福州。马尾海军司令下令焚毁司令部及联欢社。“干芦一炬火,回首是平芜!”遗址在今共和里一带(实验小学西边)。
&&& 47、中国第一个海军大学
&&& 日,海军部为提高军官素质,培训在职舰长,在马尾创办海军大学。部长陈绍宽兼校长,要港司令李世甲兼教育长,聘请日本海军大佐寺冈讲军事学,日海军法律顾问信夫讲国际公法。校址设旧司令部(今造船公司钢结构车间,江滨路马尾旱桥头东边)。另在它的右边建一座楼房为教室。
&&& 11月,海军大学规定各舰长入学时带公费二成为交际费,其余留舰上使用,损害了舰长的利益。当时全国反日之风高涨,林元铨等23个中校以上舰长联名反对日本军人控制我海军。呈文送到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那里,林森将呈文转行政院院长汪精卫处理,汪将它转给陈绍宽自行处理。
&&& 陈绍宽以自己未孚众望,无法指挥下属,请求辞职,自动离开海军部,由次长陈季良代部长。12月,陈季良将为首的舰长林元铨、高宪申等调动工作,表示惩处。陈绍宽在行政院慰留与海军将领要求下回部工作,海军大学改在南京草鞋峡海军水雷营上课。原马尾海军大学校舍改作勤工学校。
&&& 48、第一届海军全军运动会
&&& 民国24年(1935),海军部为提高海军人员身体素质,于10月10日召开全军第一届联合运动会,地点设在马尾海军学校大操场。操场后面三岐山,是天然的大看台,山下搭盖一个木板竹篷司令台,上列奖品、奖旗等。
&&& 大会由海军部部长陈绍宽任会长,由次长陈季良及马尾要港司令李世甲负责具体工作。海军各机关、舰艇、陆战队共36个单位派出1000多名运动员参加竞赛。竞赛项目有:田赛、径赛、全能、游泳、水球、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等。
&&& 比赛期间,海军停泊在马江的军舰官兵、陆战队人员、海军要港司令部官员以及附近民众多来参观,不收门票。10月16日闭幕,决出优胜人员,总优胜由马尾海军学校夺得。陈季良代表陈绍宽部长出席大会训话,同时举行授奖典礼。
&&& 49、近代中国公派留学生最多的学校
&&& 船政学堂公派留学生计:第一届38人,第二届10人,第三届28人,第四届7人,零星留学28人。到了民国,船政学堂改为海军学校,派出留学生共121人,勤工学校派出12人,到1946年,船政系统学校总共派出244人,均学成回国。马尾一个地方公派留学生就占全国公派留学生总数的31%,数量之多,是其他任何学校所无法比拟的。
&&& 50、第一个海军讲武堂
&&& 海军陆战队讲武堂是军事学校的一种形式,相当于军士培训班及基层军官研究班。民国初期,海军招收士兵有时过滥,原定需要小学毕业程度,实际上很难招到,标准降至同等学历,懂一些字的都可以当兵,特别是海军陆战队士兵中文盲不少,质量很差。海军司令部有鉴及此,特在马尾、长门二地设讲武堂,不定期招生。生员由营、连、排选送士兵(上、中、下士)培训,叫军士班(队),6个月毕业。日招收100名入学,也将基层军官(中、少、准尉)选送进研究班深造,叫军官班。课程分学科及术科两种。
&&& 马尾讲武堂历史最久,地点设在罗星塔船坞处。当时船坞因泥沙淤塞,不能使用,设备闲置。部分房屋用作讲武堂课室,除利用罗星山南侧原外国教徒住宅外,另在船坞处对面建一座双层木结构房屋为教室。
&&& 军官班除吸收基层军官外,也向社会招收具有初中水平的知识青年,培训3年,毕业后,任命为排长。1934年10月招收100名学生入队训练。长门讲武堂在1932年4月设立,马尾海军司令李孟斌兼正监督,陆战队二个旅长兼副监督。至1936年6月,军士班已办6期,抗日战争期中停办。
&&& 51、第一所航空中专――勤工学校(高航)
&&& 日省教育厅批准勤工学校增设高级航空机械科,对外招生。学制高中三年。这一班1940年7月毕业陈伯勋等34人,其中14人由福建省政府送往成都空军航空机械学校深造,后来大部分被派往美国学习。学成归国在后方各飞机修造工厂工作。
&&& 1939年7月勤工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招收航空机械科一班,学习三年。1943年7月福建省政府令勤工学校制造滑翔机一架送战时省会永安展出。这时三年制航空机械科丘后枞等32人毕业。
&&& 抗战胜利后,勤工迁回马尾,尚继续招收航空科学生,1947年勤工已改称“高航”招收五年制航空机械科50人,毕业学生大部分进入各地飞机制造厂担任技术人员。当时全国中专设航空机械科的只此一家。
&&& 52、最早替佛塔安装避雷针
&&& 罗星塔刹用花岗石板平放在塔顶,上面可放灯火,成为夜间导航的灯塔。19世纪70年代,船政工厂特地制造一个大铁球,包住塔刹,在球顶安上1米多长的避雷针,焊上长铁条,直通到闽江江底。本地人在附近游泳,顽皮的孩子竟沿着铁条爬到塔顶,日久铁条锈蚀,父老担惊受怕,才锯断铁条。1919年8月一场大台风刮走大铁球,1926年,福州船政局又按原样安上铁球,不加铁条。1964年初,重修罗星塔,把一条长铁杆焊在针上,铁杆埋在塔边地中,作为防雷装置。
&&& 这种富兰克林式的避雷装置,系利用针尖使雷云下电场发生畸变,将雷电引到针上,代替被保护物受雷击,但它解决不了雷电磁感应电压及地电电位升高引起的反应,还有待改装新的避雷装置。
&&& 53、参加诺曼底登陆的福州海军学校学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同盟国从劣势转为优势。日(著名的“D日”),欧洲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奉令组织历史上规模最强大的舰队。以1200艘战舰、4126艘登陆艇、804艘运输舰,运载13.25万人渡过海峡,在法国西海岸诺曼底登陆。1万架飞机,空投2.35万人。德国因情报失误,仅有一个装甲师防守,很快又调来一个装甲师,盟军原定一天拿下“冈”(德军大西洋壁垒),但经过43天的激战才攻打下来。西段美军也遇到顽强的抵抗,在6月23日才占领瑟堡。这是一次决定性的战役。
&&& 参加这个战役的以英美军队为主。中国方面也派一批海军尉官参加战斗,其中多数出自福州海军学校(时迁贵州桐梓)。
&&& 1943年,南京政府(时迁重庆)军事委员会为了战后的海军建设,选拔76人(二人因病未去)前往英美学习。第一批郭成森、葛敦华等24人在海校训导主任上校周宪章的率领下,由重庆转昆明坐飞机抵印度加尔各答经孟买坐船往伦敦,当年10月7日在格林尼治海军学院军官班学习。
&&& 第二批刘馥、孟汉钟、龙家美等50人,由少将刘田甫带领于8月8日出发,10月28日抵美。第三批欧阳晋、欧阳炎等26人(21人毕业于福州海军学校)于11月10日出发,次年1月15日抵伦敦。三批共100人,年龄在20~30岁,军衔从少尉至上尉。他们经过短期培训即登舰参加对德海军作战。其中许多人参加诺曼底登陆战(大多数也出自福州海校)。参战人员无一牺牲,均胜利归来。
&&& 船政之最,引发马尾第一次腾飞。它的成就,给马尾人民以信心和力量,促进马尾开发区再一次腾飞,迎来更大的辉煌!
&&&& &《马尾造船》2002年连载,《海峡时报?历史文化》2003年3月连载
上一篇: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国牺牲的英雄事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