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已无可挽回的最后失败了的标志性事件

辛亥革命_失败_辨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辛亥革命_失败_辨析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辛亥革命:民主政治的开始与失败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无数先烈无数牺牲,最后一击,却于偶然间失去领导权,难免遗憾。民主政治与实力政治,民国初年的政治运转,实则由这两种模式竞争构成。很遗憾,传统的实力政治,最终胜出。中国民主政治之途,多艰。
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湖北武汉,进入汉口的清军侦察骑兵
作者:李鸿谷
武昌首义,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那个历史时刻,最紧张最仓皇失措的,恐怕是黎元洪。这是一出颇具传奇色彩的历史悲喜剧。黎元洪之惧,倒并非他的生命有危险,而是起义新军,四处寻找他,要拥戴他做首领&&出任中华民国军政府革命军鄂军都督。这个让他害怕。
重看那段历史,黎元洪后来虽贵为民国总统,但还诚实,并不讳言自己的恐惧。在一封写给清朝海军提督的信中,他自述出任都督经过:
&&&洪当武昌变起之时,所统各军,均已出防,空营独守,束手无策。党军驱逐瑞督出城后,即率队来洪营,合围搜索。洪换便衣匿室后,当被索执,责以大义。其时枪炮环列,万一不从,立即身首异处。洪只得权为应允。&
如此情状,既真实也狼狈。非革命派出任革命军的首领,革命派的同盟会成员当然心有恨意。后来被称为辛亥元勋的居正记录这一时刻,又增添了更能形容黎元洪窘状的细节:&黎元洪见事急,匿屋中床下,党人搜查得之&&&有此恨意,只因黎元洪所得,即同盟会所失。其中,最为后悔者,则是宋教仁。吴相湘先生所著《宋教仁传》论:&武汉情势既已展开,宋氏不及赶赴事机,引为终生大憾。&
这一历史的细节,并非只是黎氏的八卦。历史跌宕起伏,从同盟会角度看,这一拥黎之举,已使历史面目大变,而原本同盟会是可以名正言顺领导这场起义的。
失去的机会
辛亥年之夏,四川保路运动风波骤起,湖北其时也风声鹤唳,社会盛传:&八月十五(阳历10月6日)杀鞑子。&这种传言,还真不是空穴来风。当时湖北的革命派文学社与共进会商议合作,决定派人赴香港与上海,邀请黄兴、宋教仁与谭人凤来鄂主持起义,并推蒋翊武为革命军临时总司令,刘公与孙武分任军政府总理与参谋长。居正,即为当年去上海邀约黄兴、宋教仁与谭人凤的关键人物。
得到居正的信息,宋教仁与谭人凤颇为兴奋,决定不等在香港的黄兴回来,即赴武汉主事。很意外,谭人凤忽然染病入院,不及出行。随后又有意外,宋教仁的好友胡瑛,当时虽被捕在湖北狱中,也秘密派来一学生找宋教仁,《宋教仁传》记:&痛哭流涕极言湖北不能发难。&这是一桩疑案。胡瑛是坚定的革命派,他的&不能发难&真正的理由,难以认定。
从读史者后来能够占有足够的材料看,这个时机,还真是天赐良机。历史学家郭廷以统计当年湖北:&新军有第八镇及第二十一混成协,约共1.7万人,加入文学社、共进会(革命团体)及已有联络的约6000人。1911年8月、9月间,为镇压四川争路风潮,新军被调入川,及分防宜昌、襄阳、岳州的近9000人,留守武汉的约8000人,其中约半数与革命党保持联系,就比例上说,情势有利革命党。&
宋教仁与胡瑛是患难之交,他更相信胡瑛。他犹豫了。
于是,宋教仁先是决定等黄兴到来后,再一并同行;10月3日,同盟会中部总会催促宋教仁速往武汉,宋同意6天后起程;结果,之后,宋教仁又以于右任不在上海,《民立报》无人主持为理由,拒绝启行。再三延宕,机会一失再失。
对此极为不忿的是谭人凤,10月8日他带着各种药物出院,离沪赴鄂。这位年纪已经51岁,远远大于宋教仁的革命前辈临行之言:&此行专为维持团体信用起见,资望才能皆不及宋(教仁),仍乞宋君速装继来。&谭人凤尚在途中,武昌起义已经爆发。
平情而论,武昌起义比较仓促,计划一变再变,最后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稍早一些时候,蒋翊武被调入进川部队离鄂;起义前一天,孙武因为制造炸弹失慎引发爆炸而受伤。与孙武共造炸弹的刘公,在派人送孙去医院后,也迅速躲藏起来。其妻子与弟弟,都被逮捕&&历史学家李剑农据此解释,这是胡瑛劝说宋教仁湖北&不能发难&的理由。但是,蒋翊武确实离开了湖北,但孙武受伤却是在起义前一天,亦即在胡瑛密使劝阻之后。所以,据此而论,胡瑛的理由未必明确在此。信息不对称,或许是解释这一变故最合适也难确凿的理由。
黄兴与宋教仁之于武昌起义的重要性,历史学者迟云飞在其所著《宋教仁与中国民主宪政》里提供的一个解释是:&武汉的起义准备渐趋成熟&&但是在起义最高领导人问题上却难以确定。因为不仅孙武、蒋翊武和刘公三人地位声望相当,而且他们的才干也不适合出任最高领导人。&&&这是邀请黄兴、宋教仁的原因。而同时,谭人凤的观察是:&当时内地同志对于海外来者实有一种迷信心理。&这是更重要的原因。但是,机会还是失去了。
10月10日,武汉起义爆发。寻找此次&革命&的领导人,遂成关键。蒋翊武离鄂去川、孙武受伤、刘公&失踪&,而黄兴与宋教仁,包括谭人凤都未抵达武汉。一个又一个的环节错失后,黎元洪获得了机会。虽然他甚至躲在床下,不乐意接受这个首领之位。
从同盟会以及革命事业的角度,这当然令人扼腕。谭人凤后来评论:&黎元洪一无用之庸劣懦夫也,武昌革命以统率无人,拥为都督,旋而副总统,旋而大总统,居然命世之英。而察其前后事功,汉口由其犹豫而烧;赣宁由其反对而败;国会由其违法怕死而解散。推原祸始,则皆宋钝初(教仁)之迁延有以致之也。不然,安有黎元洪?无黎元洪,又安有此数年来之惨剧?&
事处历史巨变时刻的当事人,其进退稍有失措,即使历史跌宕。那个历史现场,以及谭人凤的愤怒,后世读史人当然可以感同身受。只是,历史现场还有另外的信息不容遮蔽,武昌起义事发,湖广总督瑞澂与第八镇统制张彪随即逃亡,放弃抵抗,革命军于是有了意想不到的顺利。所以孙中山先生评论:&武昌之成功,乃成于意外,其主因则在瑞澂一逃&&初不意一击而中也。&抽身离开同盟会视野里的历史现场,孙中山所言当然客观。
只是,孙中山先生自1894年致力于革命,并选择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清王朝,无数先烈无数牺牲,最后一击,却于偶然间失去领导权,难免遗憾。
100年后,再来回望那段历史,公允而论,历史逻辑已然昭著:清朝之倾覆,各种政治力量合作促成而已。任何单向度的逻辑解释,都将失之武断。这段历史,足可供后人再三思考讨论的是清亡之后中国民主政治的实践,以及经验与教训。显然,&民主政治&这一开创性制度及其演化,所有讨论,则必须回到历史现场。非此,一切徒为空论。
陈世宁的油画《共和肇始》。画中人物左起:蔡元培,黄兴,孙中山,林森,胡汉民,宋教仁
失败的立宪,以及新的政治力量
湖北新军起义发难,总督逃亡,然后,辛亥革命成功。历史果真如此简明?当然不是。武昌起义,史称&首义&,即&率先举义&,它的结果得等到4个月后清帝逊位,中国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就此终结,才宣告成功。
这是一个既推翻旧王朝,又建立新的国家制度的时刻。所谓&民主政治&的肇始,即在这一时刻。细究这一历史时期,其方法论当是厘清各种政治力量,并研究他们的运作与互动。舍此,无可理解庞大的王朝何以顷刻间颠覆,也无法明白&民主政治&之艰难。
回到武昌首义的那个历史现场,真问题便是:谁能帮助革命军稳定战争状况下的社会格局?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政治力量?
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需要回到清末&立宪&运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立宪派。
一般史论,1904年的日俄战争,是促使清朝取&立宪&制度的关键。梁启超论日本之胜&君主立宪为救国强国特效药&,此论迅速而广泛流行。但是,如慈禧般强人,放权,在她的人生里,何曾有过?所以,她为什么会决定放权&立宪&,当是疑问。历史学家郭廷以的解释极具洞见:&迫使清内外当局不得不走向立宪法道路的最大原因,为不断增高的排满空气。满、汉的不睦,至维新运动而愈彰著。主张维新的尽为汉人,反对的多为旗人。政变后遭诛戮惩处的全为汉人,以满排汉之说,一时极盛。&由此而观,&立宪&选择,其动机实为缓和民族矛盾。此际,民族矛盾已臻极点,&立宪&制度不过为缓和与补救而已。循此而言,真正有洞见者实为能窥破民族矛盾的慈禧。可惜,爱新觉罗氏后人不肖,最后不仅未能缓和,反而激化民族矛盾,并断送大清江山。
1908年,慈禧辞世。有罕见控制力的控制者消失了。在离世前,慈禧的清廷发布了&宪法大纲&,并规定在宪法生效以前有9年预备期。时间,还来得及吗?
慈禧离世并没有中止&立宪&运动的运行。1909年开始选举&咨议局&,次年选举&资政院&&&&在正式议会尚未成立之前,以咨议局及资政院作为人民练习议政的场所,是一种临时议会的性质。&若取&民主政治&来观察现代化的中国演进,这是重要环节,毕竟,票选议员的经验,在中国是前所未有的。
简而言之,这次选举是一种复选方式,即先由选民选出若干候选人,再由候选人互选而产生定额议员。比如,陕西的议员定额为66人,初选时选出10倍于此数的候选人660人,再由这660人互选出66名议员。当然,初选,也有省份定5倍于定额候选人的。这是各省咨议局的选举。而资政院200人的选举,则一半由咨议局选出,这是民选;另一半由皇帝指派,这算钦选。如今,更为认真记录的材料已经泯然。历史学家张朋园,查访各地方志,搜索集纳,统计这一选举:如果用人口总数来与之比较,便发现当年享有选举权利者之百分比为0.39%,也即1000人中仅有4人获有选举权,出人意料地低。
即使如此,这一过程也在清朝内部产生了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后来,泛称的&立宪派&,即由此次选举而生成。按张朋园著作的注释所统计:清亡之前,士绅阶级一直存在。当时中国上层及下层士绅总数,约为145万人。政府机构中诸种官职及头衔所能容纳者,不过15万人,闲置无职位者,多至130万人。因为咨议局与资政院的成立,传统功名之外,&议员&,新的政治之途,似乎为中国传统士绅开辟了新的政治空间。由士绅演化而来的这一政治集团,显然是中国政治的基础性力量,而且带有&地方性&特征。
观察政治之演变,若无政治集团之概念,从何谈起呢?
新的政治集团一旦形成,利益诉求,无可阻挡。1909年10月,各省咨议局成立,在立宪的倡导者张謇(此时为江苏咨议局议长)的策动之下,进行了3次要求速开国会,并迅速组织责任内阁的请愿运动。请愿的结果,朝廷下诏,将立宪筹备期由9年缩短到6年&&这一决议,未使立宪派满意,他们谋求第四次请愿。这次清廷极其严厉,将新来的东三省代表&解回原籍,并命各督抚开导弹压,如有违抗,查拿严办&,还将天津的温世霖发配新疆。
体制内的进步,空间近无。《近代中国史纲》述论:&请愿不成,立宪派已无可再忍。高压政策,有如火上加油,密议相机反抗,遇有可以发难之事,竭力响应援助,起义独立。&中国基础性的政治力量,已经背弃清朝。这是辛亥革命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
稍后,清廷宣布责任内阁人选,史称&皇族内阁&。当年为缓和民族矛盾的&立宪&选择,结果控制者的消失,反而激化了民族矛盾。清朝倾覆,无可逆转。辛亥革命后,取&共和&制度,&立宪&自然烟消云散,但这支政治力量却未消失。
责任编辑:郭子钰
日照网新闻热线:
想咨询?要投诉?提建议?欢迎登陆
留言,参与问政。
日照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日照广播电视台下属3个广播电视频道的作品均已授权日照网(以下简称本网)在互联网上发布和使用。
&未经本网所属公司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日照广播电视台下属频道作品以及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热线电话: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1)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失败(指义和团运动期间,孙中山领导的惠州起义)之后,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请回答:庚子年,中外间发生了一场较大的战争是什么战争?(3分)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为什么当时人们的态度“前后相较,差若天渊”?(4分)(2)辛亥革命老人吴玉章曾做诗说:“丧权辱国震人心,铁路风潮鼎沸腾,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请回答:该诗中反映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四件事)(6分)(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的观点是否正确?(3分)为什么?(4分)-乐乐题库
& 辛亥革命知识点 & “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1)孙...”习题详情
24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65.8%
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1)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失败(指义和团运动期间,孙中山领导的惠州起义)之后,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请回答:庚子年,中外间发生了一场较大的战争是什么战争?(3分)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为什么当时人们的态度“前后相较,差若天渊”?(4分)(2)辛亥革命老人吴玉章曾做诗说:“丧权辱国震人心,铁路风潮鼎沸腾,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请回答:该诗中反映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四件事)(6分)(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的观点是否正确?(3分)为什么?(4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3-江西省吉安市白鹭洲中学高一上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1)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失败(指义和团运动期间,孙中山领导的惠州起义)之后,鲜闻一...”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庚子年,中外间发生了一场较大的战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被迫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辛丑条约》。签订条约前后,国人对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原因是《辛丑条约》签订后,人们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本质,不推翻清政府,就不能救中国的思想正在被大多数人所接受。(2)仔细的分析材料“丧权辱国震人心,铁路风潮鼎沸腾,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并不难得出答案,丧权辱国指的是《辛丑条约》的签订;铁路风潮指的是保路运动;武汉义旗指的是武昌起义;推翻专制共和兴说的是共和制的创立。(3)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已达到”其实是不正确的,因为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撺夺,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未发生改变,中国人民的革命的任务也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孙中山的认识是错误的。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1)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失败(指义和团运动期间,孙中山领导的惠州起义)之...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1)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失败(指义和团运动期间,孙中山领导的惠州起义)之后,鲜闻一...”主要考察你对“辛亥革命”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与“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1)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失败(指义和团运动期间,孙中山领导的惠州起义)之后,鲜闻一...”相似的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英、法等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二:经历了从“师夷长技以自强”到变法维新的探索,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旧制度。于是,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共和国。接着,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请回答:(1)材料一中,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不平等条约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师夷长技以自强”指的是什么事件?揭开了“变法维新”序幕的是什么事件?(4分)(3)材料二中,“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共和国”指的是什么事件?该事件的领导者是谁? (4分)(4)材料二中,“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指的是什么事件?(2分)(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能从中国近代抗争和探索的历史中吸取什么教训?(2分)&&&&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把西方的政治制度引入中国的同时,都不尽照抄照搬,而是有所损益变通。其中孙中山领导建立的民主政体,对美国政体最为显著的变通是责任内阁的权力重心三权分立的权力分配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主权在民的民权原则
干支纪年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在1851年“辛亥”年和下一个“辛亥”年中,各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革命运动,对这两次革命运动说法正确的是①都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②都把斗争矛头直指清朝统治者③都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④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①②③①③④②③④①②④
“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1)孙...”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1)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失败(指义和团运动期间,孙中山领导的惠州起义)之后,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请回答:庚子年,中外间发生了一场较大的战争是什么战争?(3分)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为什么当时人们的态度“前后相较,差若天渊”?(4分)(2)辛亥革命老人吴玉章曾做诗说:“丧权辱国震人心,铁路风潮鼎沸腾,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请回答:该诗中反映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四件事)(6分)(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的观点是否正确?(3分)为什么?(4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1)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失败(指义和团运动期间,孙中山领导的惠州起义)之后,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请回答:庚子年,中外间发生了一场较大的战争是什么战争?(3分)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为什么当时人们的态度“前后相较,差若天渊”?(4分)(2)辛亥革命老人吴玉章曾做诗说:“丧权辱国震人心,铁路风潮鼎沸腾,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请回答:该诗中反映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四件事)(6分)(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的观点是否正确?(3分)为什么?(4分)”相似的习题。辛亥革命小故事,不要太长,也不要太短_百度知道
辛亥革命小故事,不要太长,也不要太短
提问者采纳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
其他4条回答
这个不算是太长了
其实如果想了解的更好的话
就看完吧 蒋翊武
辛亥革命首义英雄民国开国元勋蒋翊武
1913年7月,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这时蒋翊武正在澧县探视父母。他在家接到友人催他去长沙发动湖南独立的电报 ,便向父母表示:“儿誓志杀贼,保障共和,否则不生还也。”7月25日,湖南宣布独立,他被任命为鄂豫招抚使,派往岳阳布置军队。湖南都督谭延?虽然也加入了国民党,但并不真正反袁;虽然宣布独立,却没有在军事上积极准备。江苏、江西等地的讨袁军遭受失败后,湖南于8月12日宣布取消独立。蒋翊武回到长沙,事情已无可挽回,只好与其他革命党人逃离湖南。别人都经汉口乘舟沿长江东下,蒋翊武觉得汉口太危险,那里认识他的人太多,于是决定改道广西去香港。
o(∩_∩)o 哈哈
辛亥革命首义英雄民国开国元勋蒋翊武
1913年7月,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这时蒋翊武正在澧县探视父母。他在家接到友人催他去长沙发动湖南独立的电报 ,便向父母表示:“儿誓志杀贼,保障共和,否则不生还也。”7月25日,湖南宣布独立,他被任命为鄂豫招抚使,派往岳阳布置军队。湖南都督谭延?虽然也加入了国民党,但并不真正反袁;虽然宣布独立,却没有在军事上积极准备。江苏、江西等地的讨袁军遭受失败后,湖南于8月12日宣布取消独立。蒋翊武回到长沙,事情已无可挽回,只好与其他革命党人逃离湖南。别人都经汉口乘舟沿长江东下,蒋翊武觉得汉口太危险,那里认识他的人太多,于是决定改道广西去香港。
蒋翊武走到广西全州所属兴安县唐家冲,为驻军统领秦步衢的部下所捕,由全州押...
则体现辛亥革命领导人——孙中山反迷信的小故事
在辛亥革命成功前,孙中山的队伍,屡战屡败,很多士兵失去了信心,无心再打下去。
武昌战役之前,有个士兵跑过来,问孙中山的生辰八字,说要算一算这一仗能不能打赢。孙中山笑着说:“都参加革命了,怎么还是那么迷信啊?不过,我的八字,倒是可以告诉你。我的八字是:坚决革命,抗争到底!”
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当了临时大总统。有一次,他身穿便服,到参议院出席一个重要会议。然而,大门前执勤的卫兵,见来人衣着简单,便拦住他,并厉声叫道:“今天有重要会议,只有大总统和议员们才能进去,你这个...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辛亥革命 电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