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 刘禹锡锡有一首诗说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是哪句

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在讲&论语&时提到刘禹锡一首诗里的两句&人生几回伤往事,山河依旧枕寒流&出自何处、什么意思?
出自刘禹锡的《西寨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在今湖北太冶东面的长江边。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诗。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浚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浚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皓乃备亡国之礼,……造于垒门”(《晋书。王浚传》)。第二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
出自刘禹锡的《西寨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在今湖北太冶东面的长江边。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诗。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浚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浚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皓乃备亡国之礼,……造于垒门”(《晋书。王浚传》)。第二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清代屈复评这首诗说:“前四句止就一事言,五以‘几回’二字括过六代,繁简得宜,此法甚妙。”(《唐诗成法》)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那么前面所写,是不是离题了呢?没有。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权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的意境。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所以纪昀说:“第六句一笔折到西塞山是为圆熟”(见方回《瀛奎律髓》纪评)。
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江山一统的结果。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象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翻一翻历史,便知道在唐宪宗时期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公元八二一年到八二二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不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吗!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金陵五题。台城》),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诗文介绍转自:百度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家还关注刘禹锡的《春词》哪句话写出了意像有什么特点?哪些诗句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_百度知道
刘禹锡的《春词》哪句话写出了意像有什么特点?哪些诗句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提问者采纳
只好数花解闷,良辰美景,是写宫女新妆虽好,艳丽妩媚,婉曲新颖,却独锁深院,得之于神,妩媚动人,满目生愁,希冀宠幸。写宫女形象,丰韵多姿,却无人见赏,委婉含情,蜻蜓作伴;三句写无端烦恼,人花相映,倍显冷落,凝聚心头;四句写凝神伫立;写孤凄幽怨。层层叠叠。首句写粉脂宜面:这首宫怨诗;二句写柳绿花红,新妆初成【评析】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春词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刘禹锡永贞革新失败又被贬,在那度过23年的生活,给李白回了一首诗是酬乐天扬州初逢.李白怎么给刘禹锡写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刘禹锡永贞革新失败又被贬,在那度过23年的生活,给李白回了一首诗是酬乐天扬州初逢.李白怎么给刘禹锡写
刘禹锡永贞革新失败又被贬,在那度过23年的生活,给李白回了一首诗是酬乐天扬州初逢.李白怎么给刘禹锡写
不是李白,李白是盛唐的,刘禹锡是中唐以后,和白居易一个时代的,你说的应该是白居易.酬乐天中的乐天是白居易的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到中学的路上发生了一起凶杀案,学生晚上不敢从那儿经过,老师用刘禹锡的()诗句来劝慰他们.快,今晚就要,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到中学的路上发生了一起凶杀案,学生晚上不敢从那儿经过,老师用刘禹锡的()诗句来劝慰他们.快,今晚就要,
到中学的路上发生了一起凶杀案,学生晚上不敢从那儿经过,老师用刘禹锡的()诗句来劝慰他们.快,今晚就要,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选自唐代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原意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运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哲理.现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好吓人的题目刘禹锡的秋词(其一)、(其二)这两首诗各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都用了衬托的手法,说说它们的不同特点.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刘禹锡的秋词(其一)、(其二)这两首诗各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都用了衬托的手法,说说它们的不同特点.
刘禹锡的秋词(其一)、(其二)这两首诗各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都用了衬托的手法,说说它们的不同特点.
秋词二首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比柳宗元大一岁的刘禹锡,虽然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同样遭受打击,但心理承受能力却大的多.刘禹锡贬到朗州,今天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偿词二首》)
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职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同时,他的自我表现欲也比较强,爱显示自己.晚年与白居易登上一座高塔时,还得意洋洋地唱着:“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同乐天登栖灵寺塔》)站在塔顶上大声说笑,他居然以此为乐.
刘禹锡也研究哲学,也笃信禅宗,但效果与柳宗元不一样,在怎样用于立身处世这一点上,他也得到了踏踏实实的好处,他能通过哲学的深思,把生活中的愁恨化解为一种具有历史深度的感悟.这样,他就能从有限的时空跳出来,在更高的层面上求得心理平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唱一曲,暂凭樽酒长精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禹锡的名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