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过秦论论中描写秦国武力扩张南北版图的句子是什么

> 文章正文
原文|翻译|赏析
过秦论(贾谊)原文及翻译:原文(上)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
------分隔线----------------------------
|| 文言汉语网版权所有 2013 Powered by《过秦论》中秦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_百度知道
《过秦论》中秦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中心论点放在全文的最后一句。 这句话是从反面总结出历史教训。 因此《六国论》观点是 六国破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就得施行仁义政策,翻译过来是。这就是说,“攻守之势异也”是结果,过分迷信武力,秦始皇不施行仁义,才使攻守之势起了变化,“仁义不施”是原因:马上得天下,来劝谏西汉统治者。 而《过秦论》一文。 因此,如果从正面讲,“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用形象的语言来说是:不可失掉民心,却不能马上治天下。”这句文言。” ,非兵不利,战不善,秦要想使其攻与守的形势不发生相反的变化,归纳为两字“暴政”(残暴),由攻势转为守势,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秦帝国的灭亡的原因,弊在赂秦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苛捐杂税。 秦朝建立以后繁重的劳役以及严苛的刑罚激起人民群众的反抗,重的劳役苦役,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四处征战暴政
过秦论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并梳理文中的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等。 能力目标:加强诵读,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诵读语感;培养学生能够从历史和 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学习本文铺陈渲染、气势酣畅的语言特点,注意在诵读中积 累语感。 2.讨论秦王朝兴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其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教法学法 1.教法:讲授法 课堂讨论法 练习法 2.学法:朗读法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法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 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分析课文结构。 第二课时:讲授课文,领悟写作意图,了解作者政治主张的进步性与历史局 限性。 第三课时:学习本文从对比中引出结论的论证方法,体会本文气势磅礴,说 理透彻,逻辑严密,文辞优美的特点,并进行拓展训练。 教学准备 朗读课文,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进行翻译,课上组织竞赛; 搜集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识记文学常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战争史。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 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两千多年前,当秦始皇做着 千秋万代掌权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惫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 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 手”。 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 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 过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 (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可以请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准备好,上课时相互交流, 教师出示课件补充) 二、整体感知 (一)播放课文朗诵,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腴(yú) 恬(tián) 笞(chī)轸(zhěn)镞(zú)万乘之势(shèng) 孝公既没(mò) 践华为城(huà)比权量力(liàng) 藩(fān) 召滑(shào) 俯首系颈(xì) 劲弩(jìng) 牖(yǒu)不及中人(zhōng) 墨翟(dí) 瓮(wèng)蹑足行伍(háng)朝同列(cháo) 将数百之众(jiàng)度长e大(duó) 一夫作难(nàn)(二)读全文后回答,这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 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三)默读,分组讨论: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 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①段到第③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 势”体现在第③段、第④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四)请各小组讨论文章结构,用列表的形式划分并展示。 明确:三、翻译课文 (一)翻译竞赛:请各小组代表口译课文,翻译不准确的地方,请本小组成 员及时纠正补充,看哪一组翻译得更准确、通畅、优美生动。 (二)指导要点: 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高考 中要求“读懂文言课文的基本内容”,并有一定的翻译题,因此,我们在平时就 要做到译文的“信、达、雅”。一般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文言文中的每个实词、虚词的意义是什么,译文中有没有译错的词语或遗 漏的词语。 2.译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们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 人的语法习惯。 3.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风格,各种修辞格的处理是否得当。 四、小结 学习古文要注重积累。从实词、虚词的用法到各种句式,整理归纳,不断积 累,才能提高翻译水平,增强理解能力。 五、作业 整理归纳全文文言语法现象,包括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第二课时 研习新课 分成小组, 进行讨论, 采用竞赛法回答问题, 看哪个小组回答的又快又准确。 (一)“过秦”,即言秦之过。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 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地指出导致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⑤ 段议论 中。请学生朗读第⑤段,思考以下问题: 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 符号“〈”连结排列起来。 2.“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 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 3.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 点拨:作者议论秦的过失,首先肯定地理条件没有变,接着采用多项对比的 论证方法, 层层推进。最详细的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 最详细的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从各个角度对比,极言 最详细的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 陈涉弱小;其次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强调秦朝的强大。九国与秦的对 比包含在上面第二个对比中,不够明显,但从课文第 2 段“秦人开关延敌”等 句中已经明确。不能忘记陈涉与秦朝的对比 陈涉与秦朝的对比。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自然而然的,既 陈涉与秦朝的对比 告诉我们秦亡的原因,也点明了课题“秦之过”。当然,“秦之过”主要是“仁 义不施”而非“攻守之势异也”。这一段议论是全文的重点,需要反复朗读与全 面理解。抓住对比即抓住了重点纲目。 (二)“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①-④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 先 从第⑤段中分别找出一句话概括“攻”与“守”的史实,然后读①-④段, 说 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段写“守势”。从各段中找一句表明“兴”或“亡” 史实的句子。 点拨:“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依靠权谋武力,扩张土地,夺取天下,吞 并六国;“守”是以整个天下为本,采取种种措施巩固政权, 保住秦王朝的帝 位。秦从诸侯变成了天子, 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强大,结果却走向反面,更 令人深思。第③段第一层的七字排偶句, 写的正是秦始皇攻取天下、统一六国 的巅峰。“兴”指秦国强大起来,不能用表达措施的句子来表明,而要选择能够 表现一个阶段强大的句子。 3.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找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 请从课文中找出秦“仁义不施” 请从课文中找出秦 并加以解释, 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并加以解释, 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 (1)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 天下,分裂山河。 (2)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4)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 (6)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国惨败,“伏尸百万, 流血漂 橹”,已经蕴藏着导致失败的尖锐矛盾。秦统一天下,攻守之势转化以后,不但 不施仁义,反而变本加厉,用严酷的刑罚奴役百姓,迅速导致大规模起义,致使 帝王之业土崩瓦解。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贾谊采用铺 张渲染的手法言秦之过,是借秦作鉴,猛敲警钟,劝谏西汉统治者施仁政。 点拨:“仁义不施”,换种说法是“施行暴政”,这在秦攻取天下中也必然 有所表现, 在固守天下中表现得尤为厉害。主要体现在治国措施中。 小结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 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 政治的借鉴。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 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 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布置作业 (一)进一步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叙多于议、理寓事中的特点。 (二)细读文章,找出自己认为写的最好的地方,如语言、写作特点、表达 特色等,在班内交流。 第三课时 一、复习讨论 课上交流本文写的最好的地方。(只要学生表达流畅,有理有据,教师就要 及时鼓励。如课下准备不足,也可以课上分组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合作探究。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指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主要就文章的语言华美、结构精 妙、思想进步等方面进行评价) 明确: 本文是史论,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 (一)叙事铺陈 以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课文前四段,按时间顺序,详略 有致地概述了秦从攻到守,由兴而亡的全过程,作者用千余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 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概括地说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 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这就帮助我 们对这一段历史事实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把大量事实摆出来,结果道理可以不讲 而自明,或少讲而大明。 (二)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 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 比如第①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 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 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 法。第②、第④、第⑤等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所谓“铺张扬厉”, 主要就是指的这一类句子。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 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 (三)全篇对比论述 本篇精彩处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 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 先盛后衰、 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 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 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 小结: “贾生才调更无伦”, 贾谊散文开两汉政论风气之先, 扣紧时代脉搏, 篇篇针砭时弊, 说理透辟晓畅, 深刻犀利, 言词激切, 理足气盛, 《论积贮疏》 如 、 《治安策》等;而《过秦论》更以铺张扬厉,排比渲染、词采绚丽见长。影响所 及,非但两汉,下及唐宋奏议、骈文莫不受其遗泽。故鲁迅评为:“惟谊尤有文 采,而沈实则稍逊,如其《治安策》、 《过秦论》……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 其泽甚远。”(《汉文学史纲要》) 二、讨论:作者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讨论: 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 拨延伸) 明确:施仁义,行仁政 贾谊施行仁义的主张,是从维持封建统治阶级利益出发的,但因为它与反对 暴政相联系,所以符合当时人民的要求,加上作者充分肯定商鞅变法,主张儒法 并用,所以它的仁义主张就更带有进步性。 本文还描述了陈涉起义这一历史事实,并肯定陈涉起义的必然性、正义性以 及它在推翻秦朝统治中的作用与地位。作者不仅看到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由 于失去了民心,而且还看到秦国由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 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相一致。可见,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 认识到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但他在描述陈涉的平凡时,明显地表现出对 劳动人民的轻视,这是他的阶级局限性。作者还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秦朝 统治者的残暴罪行,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还看不到封建阶级的本性,却 要求封建统治阶级真正施行仁义,消除阶级矛盾,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这是不 可能的。 小结: 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古为今用。对于这个道理,古人很早就懂得。贾谊就 说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他的史论《过秦论》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 世而亡的教训,来讽谏汉朝统治者。他这样做,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 行仁义, 以免蹈秦朝的复辙。 这是贾谊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 为他们谋划“长 治久安”之道,事实上只能是一种幻想。 虽然由于历史局限, 作者不可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找出秦朝灭亡 的根本原因,但这篇文章表现出贾谊对农民起义的力量和意义有所认识,写出了 他反对统治者施暴政于人民。 尤其他针对当时现实而论史的精神今天仍值得我们 学习。 三、拓展延伸 焚书坑 (唐 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东山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请同学们体会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观点。(自主探究,合作讨论) 点拨:这首诗就秦末动乱的局面,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 讽和无情的谴责。 明确:第一句写伴随着书本(“竹帛”)化成青烟消散,“万世帝业”的根 基却也淘空掉了。这是说嬴政企图用焚书的蛮横手段来愚化民众也许是成功了, 然而他的权力根基(现代称“政权的合法性”)却也同时被毁坏了。第二句写不 可一世的嬴政指望依仗武力维持“万世基业”,那只是一厢情愿罢了。第三四句 说这坑(“焚书坑”)里的书灰还没冷呢,山东就已经有反秦的“叛乱”了,而 终于覆灭强秦的项羽、刘邦等人也都不属于“讥议朝政、蛊惑民心”的读书人之 列啊!后面这两句冷峻十分,可以看成是对暴虐封建统治者的无情讽刺 。 这首诗采用了近乎喜剧的表现手法揭示矛盾,使秦始皇处于自我否定的地 位。这样写表面似乎很委婉,很冷静,其实反对的态度和憎恶的感情十分鲜明。 如果说这就是“怨而不怒”的表现,那么,它也不失为一种成功的艺术手法。 四、巩固练习 (一)第4自然段写陈涉起义,天下响应,迅速灭秦,这和“过秦”有什么 关系?作者为什么要评写陈涉出身之低下、起义的仓促、士卒的弱少、兵器的钝 劣以及“天下云集响应”的形势?读本段和上段有关内容,填写下表: 地位 陈涉 秦始皇 明确: 地位 陈涉 出身 军队数量 数百 军队素质 疲惫之卒 良将 信臣 精卒 武器状况 斩木为兵 出身 军队数量 军队素质 武器状况地理条地理条件瓮牖绳枢之子,迁徙之 行伍之间 徒阡陌之中秦始皇至尊王侯之家万乘劲弩利据亿丈之城金解析:将陈涉与始皇作比较,是因为陈涉起义时虽然“始皇既没”,但“余 威震于殊俗”,说明秦当时国势未衰。从比较中可以看到,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因 为陈涉力量强大,也不是因为秦国的力量不强大和地理条件发生了变化,而是因 为秦“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仁义不施”,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做好了铺垫。 (二)指出没有通假字的一组( A.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B.倔起阡陌之中 C.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D.追亡逐北 答案:D)(三)指出与例句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1.例: 因利乘便( A.蒙故业,因遗册策 B.因河为池 C.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D.相如因持璧却立 答案:C 2.例: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A.秦人开关延敌 B.余人各延至其家 C.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D.延颈而鸣,舒翼而舞 答案:C ) ) 五、布置作业 (一)完成课后练习题 (二)拓展练习 以“从历史看天下兴亡”为主题写一篇自己的心得体会。 (可建议学生课外 阅读《史记》、《阿房宫赋》、《季氏将伐颛臾》、《谏太宗十思疏》等文章, 从中寻找观点并融入自己的分析) 附: (一)通假字 1.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 2.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从”通“纵”) 3.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 4.赢粮而景从(“景”通“影”) 5.威振四海(“振”通“震”) 6.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二)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过秦(过:指责过失) (2)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作帝王) (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瓦缸做;绳:用绳子系) 2.名词作状语 (1)席卷天下 (席:像卷席子那样) (2)包举宇内(包:像打包袱那样) (3)囊括四海 (囊:袋子;像装袋子那样) (4)天下云集响应(云:像云彩那样;响:回声,像回声那样) (5)赢粮而景从 (景:像影子那样) (6)南取汉中(南:向南) 3.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败兵;北:溃败,溃败的军队) 4.动词的使动用法 (1)外连衡而斗诸侯 (斗:使……争斗) (2)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见) (3)亡诸侯(亡:使……亡) (4)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5.动词作状语 争割地而贿秦(争:争着) 6.形容词作名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险固的地方) 7.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变小变弱) 8.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以愚黔首(愚:使……愚蠢) (三)一词多义 1.因(1)因遗策(沿袭)(2)因利乘便(趁着)(3)因河为池(就着) 2.制(1)制其兵(统帅)(2)制其弊(制服)(3)增其旧制(制度,规 模) 3.致(1)致万乘之势(导致)(2)以致天下之士(招致,招纳,招引) 4.亡(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2)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兵) (3)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4)河曲智叟亡以应(无,没有) 5.遗(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2)路不拾遗(遗失的东西) (3)蒙故业,因遗策(遗留)(4)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wèi,送给)6.度(1)内立法度(规章制度) (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e大(duó, 计算)(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越过)(4)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 (duó,揣度) 7.利(1)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好处)(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分裂山河(有利的形势)(3)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 (四)古今异义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黄河以西一带/今:河的西面) 2.赢粮而景从 (古:担负/今:输赢的“赢”) 3.山东豪俊并起 (古:崤山以东/今:指山东省) 4.流血漂橹 (古:盾牌/今:使船前进的工具)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省略句: (1)(孝公)内立法度 (2)(始皇)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3)于是(始皇)废先王之道 (4)以(之)愚黔首 3.被动句: (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典故: 公元前 313 年的一天,秦国的使臣张仪来到楚国,对楚怀王说:“秦王愿意 和大王结成兄弟之国。大王如果能同齐国断交,秦国愿献地六百里,两国永远和 好。”楚怀王听了非常高兴,便一口答应下来,并派使者同张仪一起来到秦国, 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刚入秦国境内,张仪就假装从车上摔下来,称病不出,拒绝 会见楚国的使者。楚怀王见秦王迟迟不肯献地,以为秦王担心楚与齐的断交不够 彻底,于是又派人北上大骂齐王。齐王被惹怒了,坚决和楚国绝交,并且与秦国 建立了联盟关系。当楚使再次向张仪索讨献地时,张仪却说:“哪有六百里地献 给你们,一定是听错了,只有六里宽嘛。”楚怀王发觉上了当,决定发兵攻秦, 结果受到秦、齐两国夹攻,楚国大败而归。接着,在蓝田交战中,楚国又被秦国 打败,割给秦国两个城市。从此,楚国就一蹶不振。这就是张仪采用连横政策, 帮助秦王离间敌国联盟,扩张秦国势力的典型例子。 过秦论》之武林秘史版 杭州电子信息职业学校 黄云 教学目的: 1.了解武林兴衰: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 2.识辨武林秘器:文言文主要词法和句法。 3.总结武林经验: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注 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学武指津: 读。本文始终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层次先后的,很具有“汉赋”的特点,气势充沛,一 气呵成。初读时不要中断,不要旁及其余,以形成整体感。 理。在读的基础上划分结构,理出头绪。用列表的方法表示出秦的兴亡过程。 用列表的方法表示出秦的兴亡过程。 用列表的方法表示出秦的兴亡过程 (1) 如: )孝公:崛起 ( 孝公: (2) 五王” 强大 兴(攻) ) 五王” “ : (3)始皇:统一 )始皇: (4)二世:灭亡 亡(守) )二世: (5)亡因: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亡因: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析。即是对内部层次的理解。 第一段,要抓住客观条件、主观因素、施政方针三方面进行分析; 第二段, 要注意领会作者极写诸侯约从反秦的强大阵容和不可抗衡的声势的意图 (用以反衬 秦之强大,为下段写秦统一全国已成定局蓄势) ; 第三段,分析秦创建大帝国之后怎样转入守势,从其愚民、弱民、防民等守策看其走向覆亡 的必然性; 第四段,要明确作者写陈涉亡秦而采用寓褒于贬的写法的用意(秦民心丧尽,自取其祸) ; 第五段, 分析内部层次以及与全篇的关系 (①从不同的角度将陈涉之众与九国之师进行对比, 提出问题。②归纳中心论点,解决问题。在第二层次中,均有与上文相照应的句子:前 4 句照应一、二段,中间 5 句照应三、四段,最后照应“成败异变”二句,顺势回答了第一层 留待解决的问题) 。 诵。即是深入领悟全文要旨的重要步骤。诵读时一定要注意语气。 文中的铺排,要读出气势,高亢而有力; 文中的对比,要读出情感,抑扬有别,褒贬分明; 深责时,要义正词严; 惋惜处,要让人警醒。 本文虽为史论,但语言上明显地带有赋的特色,诵读时要细加品味。 教学过程: 第一部:一个武林高手的成长史 一、开堂说书: “弱肉强食” 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 但在人类社会, 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 两千多年前, 当武林盟主秦始王刚做着千秋万代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弊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 ,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 。这 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 “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 ,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二、说史析文: 1. 战国七雄”指的是哪些武林高手?在地理分布上和国力上有什么特色?(备地理分布 ?(备地理分布 . 战国七雄”指的是哪些武林高手?在地理分布上和国力上有什么特色?( “ 图) 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 (宋 中山) 齐、楚、燕、赵、韩、魏、秦、 宋、卫、中山) ( 群雄分布图: 除秦外,其它各国在东部呈纵向排列,秦在西部与各国呈“扇”形之势。 高手特点: 武林小地主――楚,版图最大(辖两湖一带,望不尽湖光山色、鱼米洞庭! ) 武林财神爷――齐,货殖最富(抢占有利地形――今山东半岛一带,一边条条大路通四方, 一边靠海吃海,钱财滚滚而来! ) 武林硬汉――秦,兵力最强(一路打将过来,在战斗中成长! ) 2.什么叫“连横”和“合纵”?秦国是怎么做的? .什么叫“连横” 合纵” 秦国是怎么做的? 秦国之所以能成为强国,得益于“精修内功,强攻外敌” 。内外兼修,才能成为天下第一的 武林高手! 城堡: “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 (占据有利地形,严加把守,正所谓“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 修练内功: 商鞅变法 (政策要好) 务耕织 、 (饭要吃饱、 衣要穿暖, 才能有强壮的士兵) 修守战之具 、 (兵 器要利害,磨刀不误砍柴功) 修练外功: 连横(杀人不见血) (1)连横的实质――秦国的“反间计” (不唯强攻,要用智取!新的外交政策诞生新职业― ―“纵横家) 从地理位置上解释,引入屈原放逐投江的故事(历史的悲剧) “外连衡而斗诸侯”――使诸侯相斗! 连衡的结果: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南取汉中,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会盟”达成的协议――合纵 (2)合纵的产生――梦醒时分(九国:我们上当了! ) 连衡的结果就是产生合纵原因: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南取汉中,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合纵! 合纵部队: “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众” 合纵选才: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合纵分工:人才济济,训练有素 春秋四君子: “魏有信陵、楚有春申、赵有平原、齐有孟尝” 谋士(门客制度)“有……为之谋” : 外交: “有……通其意” 统帅: “有……制其兵” (3)兵临城下,秦国的策略是――开关延敌(来呀,来呀,我索性打开城门,看你敢进不 敢进?诸葛亮“空城计”不是没来由的) 九国之师: “逡巡不敢进” (这秦国,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这么多国家的部队,干吗要我打头阵?最 好现成捡个便宜――且等待,且观看) 秦国: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九国之师坐失良机,一发呆酿成千古恨! ) 合纵的结果: “于是纵散约败,争割地而略秦” (奴才相:不是我要来打的,我和你多好啊,怎么会来打 你呢?送你百城,饶我一命,至少保我个全尸吧! ) 秦国: 痛打落水狗! (杀杀杀――“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 马到成功! (且看我――“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 ) ――一代武林盟主就要诞生!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马上就要横空出世!第二部:一个武林高手的称霸史 一代武林盟主横空出世! 姓名:赢政 职务:始皇帝 强劲登基: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 强势出击: 1.南取百越之地――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统编) 2.北筑长城而守藩蓠――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国防) 强权整顿: 1.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四海之内,唯我独尊) 2.隳名城,杀豪杰――砸碎那旧世界,杀掉那把兄弟。绝后患,谁敢与君王称兄弟? 3.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缴械缴枪,防患于未然 4.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天时地利,金城千里 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哪怕一只鸟也甭想过! 始皇美梦: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第三部:一代武林盟主的灭亡史 PK 台: 秦二世(极强)――陈涉(极弱) 对手历史记录: 出身: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 身份:迁徙之徒 智力:才能不及中人(无墨翟仲尼之贤,无陶朱猗顿之富) 对手现状: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对手武器: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对手粉丝: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业余粉丝) 山东豪俊并起(专业粉丝。项梁、项羽,注意下集《鸿门宴》哦) PK 结果: 极弱挑战极强,结果――强者亡矣! 贾眼看史,用心良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唐魏征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且观贾眼看史。 1、读全文后回答,贾谊认为秦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 导致亡国。 2、从全文看, “攻守之势异也”“攻” , “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 “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 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3.文章题目为“过秦论” ,在文章中真正指责秦之过的文字有多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作 品内容? 秦创业 ―― 雄心勃勃 兴 秦日盛 ―― 所向披靡 攻 秦教训――全凭武力,不施仁政 过秦论 秦统一 ―― 势如破竹 亡 秦灭亡 ―― 一败涂地 守 叙事(1―4 节) 事实胜于雄辩 议论(第 5 节)4.自然界中的“弱肉强食”在文中演变为了“强肉弱食”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弱:陈涉的实力 & 九国中任何一国的实力 & 秦国的实力 & 秦王朝的实力(强) ,但陈涉不畏 秦王朝的强大,反抗强秦,导致秦的灭亡,可见强权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5.全篇对比到底,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 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 秦与九国的对比; 对比 秦与九国的对比; 秦与陈涉的对比; 秦与陈涉的对比; 陈涉与九国的对比。 陈涉与九国的对比。 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 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观形 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 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 小结: 1.写作特色: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 的中心论点: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文 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 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和感染力。 2.借古讽今: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古为今用,对于这个道理,古人很早就懂得。贾谊就 说过: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也。 他的史论《过秦论》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教训, ” 来讽谏汉朝统治者。 他这样做, 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 施行仁义, 以免蹈秦朝的复辙。 这是贾谊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 为他们谋画 “长治久安” 之道, 事实上只能是一种幻想。 识辨武林秘器 (文言词法和句法归类总结) 一、词法 1.一词多义: 追亡逐北 败逃的人 因利乘便 趁着 北 北收要害之郡 向北 因 因遗策 沿袭 将军战河北 北方 以致天下之士 招纳 延及孝文王 延续 致 致万乘之势 达到 延 秦人开关延敌 引进 而致千里 到达 会盟而谋弱秦 削弱 因遗策 策略 弱 弱国入朝 弱小 策 振长策而御宇内 鞭子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变弱 2. 古今异义词 赢粮而景从 古:担负 今:输赢的“赢”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崤山以东 今:指山东省 流血漂橹 古:盾牌 今:使船前进的工具 铸以为金人十二铜金子 不爱珍器重宝吝惜 喜欢 然后践华为城这样以后 关联词 开关延敌打开关口开关 3.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名作状 名作状) 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 名作状 (名作状 名作状) 赢粮而景从 名作状 (名作状 名作状) 云集响应 名作状 (方位词作状语 方位词作状语) 内立法度 方位词作状语 外连衡 斗诸侯 南取百越之地 序八洲而朝同列 会盟而谋弱秦 以愚黔首 4. 通假字 约从(纵)离衡(横)(方位词作状语 方位词作状语) 方位词作状语 (动词作使动用法 动词作使动用法) 动词作使动用法 (方位词作状语 方位词作状语) 方位词作状语 (动词作使动用法 动词作使动用法) 动词作使动用法 (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使动用法羸粮而景从(影)m隶(氓) 钩棘(戟)百有余年(又)二、句法: 1.定语后置: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2.状语后置:余威震于殊俗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Ii棘矜,非于钩戟长铩也;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3.判断句: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附录一: 1.关于作者: 贾谊(前 200―前 168) ,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 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 岁时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 的赏识,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 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 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 33 岁。 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 能洞察隐微, 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 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 《陈政事疏》 (也称 《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 ) 革现实的坚决态度。故刘向把他比为古之伊尹、管仲。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主张国 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有法家运用法术势,力主中央集 权, 削弱诸侯权势和道家的貌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 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积极进 步,富有进取精神的,而在对待个人不幸遭遇方面则表现为悲观失望。他的文章峻拔锋利, 针砭时弊,淋漓酣畅,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他的赋作趋向散文化,所以有“开汉赋之先声 者”之称,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辞赋以《吊屈原赋》《f鸟赋》为最,明人 、 辑有《贾长沙集》 ,另传有政论文集《新书》十卷,散文作品有《过秦论》《鹏鸟赋》《吊 、 、 屈原赋》等。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 《屈原贾生列传》 。 2.本文选自《新书》 ,个别字句从《史记》和萧统《文选》《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 。 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过秦”即“言秦之过” ,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 ,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3.时代背景: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 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 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 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 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 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西汉初年,经历春秋战国楚汉战争 500 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 农民大量流亡异乡, 不得耕作; 还有些为生计所迫, 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 战乱使人口锐减, 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 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 “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人 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 规劝汉 , 文帝吸取秦王朝不施仁政导致覆亡的教训,防止重蹈覆辙。主张施行仁政, “与民休息” ,以 求经济大发展,社会的稳定。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 ,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 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 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 这是历史的局限、 阶级的局限, 我们不能苛求。附录二: 过秦论练习测试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一、字词 1.下列加黑字注音不全对的一组是 ( ) A 召滑(shào) 鞭笞(chī) 藩篱(fán) B 墨翟(dí) 谪戍(zhé) 契(xié) C (xiān) 隳(huī) 逡巡 (quān) D 牖(yǒu) 棘矜(qín) 锋镝(dí) 2.书写全对的一组是 ( ) A 度长契大 嬴粮景从 云集响应 B 瓮牖绳枢 同年而语 价值连城 C Ii棘矜 摄足行伍 A袍敝衣 D 足肤皲裂 崛起阡阳 门廷若市 3.解释下列多义词4.选出“因”字用法相同的两项 ( ) A……蒙故业,因遗策 B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C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D 廉颇……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E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二、语言运用 1.对下列名词状语的分类、用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席卷天下 ②云集响应 ③船载以入 ④西举巴蜀 ⑤内立法度 ⑥斗折蛇行 ⑦日积月累 ⑧吾得兄事之 ⑨良庖岁更刀 ⑩相如廷叱之 (11)舟行适临汝 (12)箕?运于渤海之尾 A①②⑥⑧句表比喻,讲成“像……那样” B④⑤⑩句表处所,译为“在……” C⑦⑨是时间名词作状语,译为“日日”“月月”“每年” 、 、 D③(12)表工具,译为“用……” ,(11)也表工具,译为“乘船” 2.下列各句中加黑的词属于以下哪种词类活用: A 名词用作动词 B 名词作状语 C 使动用法 D 意动用法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 ) ②履至尊而制六合 ( ) ③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 ) ④赢粮而景从 ( ) ⑤外连衡而斗诸侯 ( ) 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 3.选出下面译文正确的项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 ( A 不吝惜珍奇的祭器、贵重的宝物以及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士人。 B 不爱惜珍贵的器具、贵重的财宝及肥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士人 C 不爱惜珍贵的祭器、贵重的宝物以及肥沃富饶的土地,因而招致了天下有才之士。 D 不吝惜珍奇贵重的器物和宝物以及肥沃富绕的土地,因而招来了天下的士人。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契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 ( A 试着让山东的国家与陈涉比比长短,较量一下权势和军力,简直不能同日而语。 B 假使让肴山以东的国家与陈涉的军队比比长短, 较量一下权势和军力, 简直不能同日而语。 C 假使让山东诸国与陈涉比比长度,较量权力的大小,就不可以同日而语了。 D 尝试着让肴山以东的国家同陈涉的军队比比权势和军力的大小,简直不能相提并论。 4.找出不是判断句的一句( ) A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B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C 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D 刘备天下枭雄 三、文学、文化常识 1.下面是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和作者的称谓,请回答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A 司马谏议 杜工部 贾太傅 庖丁( ) B 欧阳文忠 范文正 左忠毅 王忠肃( ) C 王临川 韩昌黎 柳柳州 沛公( ) D 苏子瞻 诸葛孔明 方望溪 李太白( ) 2.下面的成语典故与哪一组人物有关 完璧归赵 脱颖而出 游刃有余 碧血丹心 A 蔺相如 平原君 伯乐 窦娥 B 蔺相如 毛 遂 庖丁 关汉卿 C 蔺相如 毛 遂 庖丁 邹衍 D 蔺相如 毛 遂 庖丁 苌弘 3.对下列文章篇名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①《过秦论》②《出师表》③《察今》 ④《送东阳马生序》⑤《<指南录>后序》 ⑥《论积贮疏》⑦《答司马谏议书》 ⑧《左忠毅公逸事》⑨《石钟山记》⑩《师说》 A 除①③⑧外,篇名中均含文体名称,如“表”“序”“疏”等。 、 、 B ⑤中的“序”是书序, “后序”是附在《指南录》书后的一篇序文。④中的“序”则是赠 序,相当于现代的临别赠言。 C“表”“疏”是臣下写给皇帝的奏章。 、 D“说”是议论文; “记”则可记事、写景、抒情、议论; “书” ,指书信体。 阅读思考 答案: 过秦论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1.C( “逡”读qūn) 2.B 3.①统率、指挥;制服;控制,统治;规模②沟通;通达;普遍;通晓、理解;畅通、顺利; 贯通③败逃的; 在北面; 溃败④剩余的; 遗留的; 整数后不确定的零数; 其余的 4.B E 多, 我; 1.A2.①C②A③A④B⑤C⑥D3.①A②B4.A 1.A 官职 B 谥号 C 籍贯 D 字 2.D 3.B过秦论》第三课时教学实录 (上课,师生互致问候) 铁皮鼓:今天是三八妇女节…… 学生:可是跟你没关系呀?! (一部分坏笑)祝老师节日快乐! 铁皮鼓:祝所有女同学节日快乐!今天是你们的节日,男同学可要做到打不还手,骂 不还口啊! (有几个女生已经伸手去捶身边的男生了,气氛非常活跃) 铁皮鼓: (示意安静)我们上一节课讲到《过秦论》的最后一句,也就是论点: “仁义 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我说过,这句话怎样讲最好? 学生:不施行仁义,没有看到攻与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铁皮鼓:对呀,不要理解成因果关系。我还讲过一句话: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大 家把历史教材要与真正的历史区别开来, 我们看到的历史教材并不就是历史本身, 而是对历 史的一种叙述,里面包含着一种视角,一种理解。 (有些学生茫然)真实的历史是混乱而丰 富的,充满了大大小小的事件,大到秦统一六国,小到刘邦放了一个屁……(学生轰笑)笑 什么啊,假如刘邦放了一个屁,但是这个屁如果没有引起严重的后果,比如吹翻了阿房宫, 那一般的历史书就不会记载。 为什么?跟我们记日记一样, 历史学家也要对历史事件进行有 选择性的记录,你选择哪些不选择哪些,实际上就构成了不同的历史。当然,还包括你对历 史的理解,基本的态度,比如对于抗日战争,日本的历史教材就不同于大陆的历史教材,是 不是? 学生:是。 铁皮鼓:所以每个人看历史,总是从当下的现实情境出发的,而古人写历史的一个最 重要的目的就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所以总结秦亡的教训的人很多,各有各的意义。 而贾谊为什么要写《过秦论》呢? 学生:为当时的政治服务。 铁皮鼓:对呀!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期,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盛世DD 学生:文景之治! 铁皮鼓:对。在经过秦乱之后,社会终于慢慢地恢复了生机,但是也不是桃源。社会 上的各种矛盾依然很突出, 百姓卖地卖子的现象依然存在, 统治阶层奢侈淫逸之风也开始滋 长,贾谊看到了这些,所以提醒要注意秦亡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而总结秦亡的教训,也 不是从贾谊开始的。汉初曾随高祖平定天下的陆贾就曾经多次劝说刘邦读《诗》《书》板 、 书)DD要加上书名号,但是刘邦怎么说: “乃公马上得天下,安事《诗》《书》?”就是 、 说你们老大凭枪杆子DD应该说刀杆子DD夺得天下, 哪里用得上看那些玩意儿?陆贾就说 了,你马上得天下,难道能马上治天下吗?就是说夺天下使用武力,难道治天下也用武力? 刘邦最后还是听了他的意见,陆贾就写了《新语》 ,把教训全写在里面供帝王阅读。但是写 得最好的,却是贾谊,所以,这篇千古雄文的写作目的就可以概括为通过总结秦亡的教训, 提醒统治者施行仁政。 好了, 我现在要问大家一个问题, 如果让你们来写一篇 《过秦论》 DD 只是假如, 不是真写DD你们会怎样写?能不能简单思考一下, 给个提纲?想一想我们平时 的议论文训练? (学生思考,有小声议论,一两分钟后) 铁皮鼓:有没有同学能够简要地描述一下自己的作文思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没有人举手,有同学小声地说) 铁皮鼓:大家想一想,如果写比较标准的议论文,一开始要怎么样? 学生:提出论点。 铁皮鼓:对呀!我给大家即兴创作一篇。第一段,按应试作文的标准写法,应该先提 出论点:治理国家必须施行仁政。而且应该在五十字以内,最多不超过一百字里提出来。然 后第一段怎么写?应该是举秦亡的教训了, 在运用材料的时候要注意选材为话题服务, 紧扣 仁政,而且思维要有条理性。比如以《过秦论》为材料,那么课文哪一部分能够提供秦不行 仁政的比较充足的材料? 学生: “及至始皇”那一段。 铁皮鼓:对,关键是要条理化。我会从四个方面来谈,一是怎样对待百姓,二是怎样 对待知识分子,三是怎样对待英雄豪杰,四是怎么对待自己。对待百姓有两种方式,一是愚 民, “以愚黔首” 嘛。 二是弱民, “收天下之兵, 聚之咸阳, 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弱天下之民” 。 不是不让你拥有武器,既要让你大脑简单,还要让你四肢不发达,手里没家伙。对待知识分 子则是DD 学生:焚书坑儒。 铁皮鼓:是的。对待英雄豪杰呢? 学生: “杀豪杰” 。 铁皮鼓:对待他们自己,一方面是暴虐,一方面是腐败。这些材料理顺以后尽可能用 排比句式来铺陈。 这样写完了没有?我说过, 写议论文要防止三段论, 举几个例子就算完了, 缺少分析,这是大忌。如果我写,接下来还有一段,说秦国采取这样的政策,是因为没有分 清攻守之别,统治思想有问题,守天下依然强调法制,不施行仁政,结果导致了灭亡。好, 我的文章做完了,现在我要问一个问题,同样写《过秦论》 ,我的写法与贾谊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 余家承:我觉得老师更多地写秦的灭亡,而贾谊更多的写秦的兴盛,最后才点到灭亡。 铁皮鼓:说的好!那么,明明要总结秦亡的教训,贾谊为什么要大量地写秦的兴盛? 余家承:我想可能是为了跟后面形成落差吧。 铁皮鼓:对,就是形成了对比,你看秦国以前好强大啊,突然就灰飞烟灭了,一下子 就引起人的关注,为什么会这样。另外,你看我的写法与贾谊的写法还有什么突出的不一样 的地方?比如在记叙、议论、描写等手法的使用上? 余家承:老师主要是议论,贾谊主要是记叙。 铁皮鼓:他按什么顺序记叙? 余家承:从兴到亡。 铁皮鼓:是的,他有一个时间线索,大家看,从秦孝公写起,第二段开头就是“孝公 既没” ,第三段开始是“及至始皇” ,第四段又成了“始皇既没” ,时间线索很清楚。这简直 是在写记叙文呀!哪一段算是议论? 学生:最后一段。 铁皮鼓:是啊,这样的写法很不符合我们平时的训练。我经常讲,有的同学在议论文 里夹入大量的叙述,结果导致文体不清,四不象,但贾谊居然这样写!为什么啊?(无人应 答)我们曾经讲过,议论文里也经常需要记叙,需要讲故事,但是议论文中的记叙必须服务 于观点,这才是重要的,而这篇文章记叙上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为最后一段的说理服务,所 以也可以说是用记叙来说理。刚才余家承同学已经说了,前面写秦兴,后面写秦亡,就是要 形成一种比较,引起读者的震动。 (板书:秦兴,秦亡)那么除了这个对比,课文中还有哪 些比较? 罗涵钰:还有秦与六国和陈涉的对比…… 铁皮鼓:哦,到底是哪个与哪个比?你这里面好像包含着比较复杂的对比。 罗涵钰:是这样的,在课文最后一段,有六国与陈涉的对比,六国显得很强大,而陈 涉很弱小。 铁皮鼓:这个对比的目的何在? 罗涵钰:突出秦不守仁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很轻易地被弱小的陈涉给灭了。 铁皮鼓:说得很好。 (板书:六国,陈涉)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 邹凤娇:还有秦孝公与秦始皇的对比。 铁皮鼓:秦孝公与秦始皇?他们有什么对比?能详细地说一说吗? 邹凤娇:秦孝公一开始施行仁政,结果秦逐渐强大起来,而秦始皇则施行暴政,结果 导致了秦的灭亡。 铁皮鼓:哦,这个倒是我第一次听见有人提出来。不过挺有道理的啊,秦孝公“务耕 织” ,对内实行仁政,结果促使秦强大起来,与后文秦始皇的国内政策确实形成了对照。 (板 书:秦孝公,秦始皇)大家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没人表示反对)还有没有其他的对比? (学生沉默,无人作答) 铁皮鼓:大家看第二自然段,主要交待什么? 学生:六国的强大与秦制服六国。 铁皮鼓:对呀!这段用了铺排的手法,大肆渲染六国的强大,有多少谋士,多少武将, “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结果呢?“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纵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蔽,伏尸百万,流血飘橹,宰割天下,分裂 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我背得非常快,学生笑)既然写秦的强大,为什么花更多的 ! 篇幅写六国的强大?这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吗? 学生:突出秦更强大。 铁皮鼓:对,这又是对比。 (板书:秦国,六国)六国如此厉害,还很轻易地被秦灭亡, 而陈涉又与六国不能相比,秦与陈涉的对比便欲加鲜明,前面写一系列的对比,其实就是为 了突出秦与陈涉的对比。 (板书:秦国,陈涉)而以天下之至弱的陈涉,却毁掉了天下至强 之秦朝,这其中的原因,难道不发人深省吗?所以很自然地推出了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 势异也!作者的观点,早已经暗含在记叙中,此时点出来,水到渠成!文帝看到这儿,当然 会悚然而惊。古人称《过秦论》为古今第一气盛文章,原因之一就在于此。除此之外,大家 想想,还有哪些特点让你觉得这篇文章读起来气势充沛? 学生: (七嘴八舌,多数声音)排比句多。 铁皮鼓:对呀!大量地运用排比句增强气势,这是我们学写议论文应该学习的。汉代 赋比较兴盛,作者受了一定的影响,用铺陈造成了一种气势。好了,我们今天也有人总结秦 亡的教训,我在这儿读一篇文章,是网上下载的,估计是学生作文吧,写得相当不错,大家 仔细听,注意作者行文的思路: 一 历史不会重演,教科书总是这样教导我们,我们也总是这样告慰自己。 可读了《过 秦论》 ,我悚然一惊,――哦,两千年前的历史不正在重演么?血风腥雨的战国时代和当今 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又何其相似乃尔!当今美国,世界老大,意欲籍其强大国力,称霸世 界,其穷兵黩武,霸道无忌,酷似不可一世的强秦,而其他国家,则如各怀心胎苦于自保的 九国。 ――一超多强,合纵连横,活脱脱一部战国史的翻版!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 似,一位伟人说。 其实,历史何止相似,历史天天都在重演! 前世之事,后事之师, 贾谊之言如雷贯耳。 但可悲的是,后人从来就没有认真吸取过教训! 二 秦国的崛起是必然的。 周室衰微,群龙无首,此乃天时;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 地,此乃地利;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此乃人和。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备,秦国焉能不 兴? 然战国诸雄之中,齐楚之天时地利,并不逊于秦,也有问鼎天下之势,而最终亡国 丧家,又是为何?盖因人不和也。齐楚国君皆昏聩无能,国民皆心骄志衰,俨然一群乌合之 众,落败实是必然! 三者之中,人和是根本,所以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和。 人和者,人心齐也。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涣散,则万事难成。九国兵多将广,谋 士如云,可各怀私心,在秦咄咄逼人的攻势下,终至纵散约败,束手就擒。 今天,欲实 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须赖全体国民, 同心同德, 励精图治。 欲遏止美国独霸世界的野心, 亦 须 赖 天 下 诸 国 求 同 存 异 , 携 手 共 进 。 三 秦王朝的灭亡也是必然的。 天下已定,百废待兴,急需休养生息。但秦始皇不仅 不改弦更张,反而变本加厉,用对付敌人的那一套来对付人民,繁刑严诛,赋敛无度,民无 以堪,所以揭竿而起,一举而灭之。 打天下需要武力和谋略,治天下崇尚的却是仁义。 何谓仁义?仁义说到底就是一种爱民、保民、富民之心。 无仁义之人,是谓暴徒;无仁 义之君,是谓暴君;无仁义之政,是谓暴政。 行仁政者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秦始皇之过,也是所有亡国之君之过。 “三个 代表”就是今天最大的仁义,共产党如若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重,走共同富裕之路,那么 中国就能长治久安,坚如磐石。 仁者无敌,过去是如此,今天也是如此! 四 治国需要名君,更需要贤臣。 秦孝公英明,这是秦国的幸运,但更幸运的是他拥 有了一位奇才――商鞅。 商鞅眼界开阔,气魄超人,内政外交,奇招叠出,很快使秦国 脱颖而出,进而称霸天下。毫无疑问,商鞅是秦帝国大厦的奠基人,没有商鞅,就没有秦的 兴盛,更没有秦始皇的煊赫一时,中国的历史也要重新书写。 一人之力关乎百姓安危 国家命运,甚至历史的进退,人才之重要可想而知。 但是,拥有人才并不值得炫耀, 重用人才,才是关键。秦帝国也不乏人才,李斯之才堪比商鞅,但却蜕变为一十足小人。这 不全是李斯之过, 暴君的身边岂容贤臣立足? 今天, 知识经济已蔚为大观。 国力的竞争, 其实就是人才之争。 美国能发展到如此强盛的地步, 与其广罗各国人才并大胆使用密不可分。 而中国的所作所为,就相去甚远,大量人才被闲置,被压制,甚至被摧残,令人痛心疾首! 龚自珍大声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我想说,我劝诸君开心胸,不拘 一格用人才! 五 人和, 乃强国之源;仁政,乃安国之策;人才,乃治国之本。人和,仁政,人才,如鼎之三足,缺 一不可。 这是秦帝国的兴衰给我们的启示。 历史的车轮,已驶入二十一世纪,人们 向往的幸福、友爱、和平的新世界仍遥遥无期,贫穷,饥饿,暴虐,屠杀,非但没有根除, 反成愈演愈烈之势,核战阴云,生态灾难,更是严重危险到人类的生存。 为了人类的未 来,请君再读《过秦论》 (在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提醒学生注意关键句,中心句与作者 ! 的行文思路) 铁皮鼓: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 学生:好啊。 铁皮鼓:我们写作文就应该借鉴别人的长处,而对写议论文而言,思路清晰又尤为重 要。但是不是他就写得非常好,没有办法超越了呢?也不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篇文章的 漏洞? (学生摇头) 铁皮鼓:这篇文章依然提出一个观点,就是所谓的仁政。然而在现代社会,实行仁政 是一个理想的目标吗?美国是不是因为行仁政才成为超级大国?显然不是。 我曾经讲过许多 次, 中国要富强, 关键不是实行仁政, 而是实行法治。 现在有一种很传统的说法被经常提起, 甚至在主要媒体中频频出现: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是有问题的!得民心的目的是为了得 天下?说到底还是专制社会的思维,推翻了一个王朝自己再建立一个王朝,永远是“驾长策 而御宇内” ,永远是统治与被统治的二元思维。当然,有同学可能说了,法治也不新鲜,秦 始皇不也是行法治吗?但是注意, 秦始皇的法治与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是两回事情, 甚至是截 然相反的。秦始皇的法治不叫法治,应该叫“刑治” ,它的内核是专制,就是说你老百姓只 需要遵守我订的规矩,不遵守就要受到惩罚,但你根本无权参与规则的制订。秦律有没有经 过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大家轰笑)显然没有嘛!而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则以民主为内核,它 确立规则, 但是这个规则的确立应该是民意的反映, 老百姓应该通过一定的渠道参与制订规 则,否则,就是专制。所以现在有许多提法经不起推敲,比如“执政为民”的口号,有人就 反驳了, 什么叫执政为民?你凭什么替我执政?这还是统治或者说人治思维嘛, 应该改一改, 叫“还政与民”才是。我前面说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贾谊当然不可能提出现代意义上 的法治主张,他在专制社会呼吁仁政,已经充分体现出了一个封建知识分子的良知,而我们 站在 21 世纪来重新审视秦亡的教训,得出的结论与贾谊自然也是不一样的,那就是,要使 社会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民主化的道路!好,下课。 东方雪评: 课堂上的铁皮鼓是清醒的,也是睿智的,他清晰地指引思考问题可以采用的方式,思 路严谨,流程顺畅。课堂上的铁皮鼓是热情的,也是勇敢的,他在促读的同时也在促写,文 章是个例子,例子的意义丰富而生动;同时,他授文也传道,讲过去也谈现在,有人有文, 视角独特,语言滚烫,极有震撼力。 铁皮在播种人文的种子,我们还在等待什么? 边城评: 有灌的味道。 但从以前铁皮发的贴来看,他所教的班的学生基础较差,基本上带不动,更不用说让 他们自主探究了。 但从这堂课上,我觉得铁皮与以前的课还是有变化的。 首先导入,不再是远离学生,上课前师生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融洽的氛围,学生 自然学习的兴味也提高了。 其次,学生不再是完全的一脸茫然,虽然也有茫然的时候,但现在总还有声音了。比 如学生分析对比,分析老师与作者写法的不同。都很不错。我相信如果再加以时日,铁皮的 学生会有更多的精彩发言的。 提出几个疑问: 1.在课堂上如此讲写作方法,似乎效果不大,而且看学生的反映多以茫然为主,不知铁 皮能不能具体说说课堂效果? 2.念完文章后,马上问学生文章写得好不好,以为不妥。因为学生多半会揣测,老师念 的必定是好文章。能不能换种形式提问? 3.然后要学生说文章的漏洞,这不好,因为学生仅听一遍,如何有这样敏锐的头脑?如 果有如此敏锐的头脑,想来铁皮的课当以学生争论的为多。 铁皮已经很努力了,这堂课可能并不符合现在新课标的一些精神,但是根据学生的具 体情况,能上到这样,我觉得已经是不小的进步了。 铁皮鼓自评: 多谢各位,特别多谢边城! 这节课的课堂气氛还是不错的,当时上下来挺满意,还跟摩西讲过。冷了几个小时, 感觉就不一样了,有些沮丧。 但是这节课依然体现了某种变化,当然是我个人的变化,就是由注意内容发展到注重 形式,也就是,我在力求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而不是哲学课,历史课,政治课或者其他什 么课,也就是所谓的“自觉的语文意识”或者说上出语文味。 我个人比较满意的是前半部分的设计,我把重点定位在过秦论的写法上,但是为了避 免生硬,也为了让学生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我采取了比较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写作上的特点, 我觉得这样处理比较好。 后面引用网文是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看写文章怎样理思路, 更是为了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道理,从而明白政论文很强的针对性。后面的 批判我个人觉得也很重要,当然我讲得比较生硬。 如果以热闹而言,这节课显然不及上一周某些课热闹,但是仍然体现了我的某种思考, 包括我在古文教学上所想要进行的一种突破。 其实我现在在课上并不甚用功,部分原因是因为我要上得非常符合现在学生的实际, 在难度上就要大幅度降低, 这是我所不愿意的, 高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习惯的形成不是 一朝一夕之功。 这些学生这节课的发言,说实话我已经很满意了。
过秦论.doc―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过秦论教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