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子"两字华康隶书体体怎样写?

书法艺术美的层次论
&书法艺术美的层次论&&&&&概要:分析书法艺术美的层次,弄清楚每个层次的基本内涵以及层次之间的关系,对于书法艺术评审与创作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较为客观地把书法艺术美分为5个递进关系的层次,即书写规范化的中下品、有整体美感的中品、个性风格鲜明的中上品、大化之境的上品、抒发思绪的上上品,确立了层次之间的关系与内容,简明扼要地指出了各个层次的品评标准,简述了与层次相关的学术观点,从而试图解决书法艺术的客观评审与主观创作方向问题。&引&&言&&&&&&当代中华艺术发展的现状、走向以及评价标准等问题,已经成为国家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一方面要创作具有中华精神、中华气派、代表东方艺术的现代风格的艺术作品,另一方面在全国“两会”期间,多位美术界的代表、委员在谈及当代艺术的发展现状时,都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评价标准问题,表示出忧虑之情(参见中书协网站评论文章)。纵观中外艺术及美学的发展变化,人们知道艺术的发生与发展、变化与变迁都有一个社会基础,社会与时代对艺术的影响既是相互的同时也是深层次的。人们明白美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一般情况下人们是能够公正地分辨出艺术的美与丑,并且知道哪些艺术作品更美一些。包括书法在内的艺术美,也是有层次可分的。如果我们把书法艺术美的所有层次都分辨清楚了,实际上就为书法艺术创作与评价提炼出了较为客观的理论参照体系。我们认为,书法美应划分为5个层次,即中下品、中品、中上品、上品、上上品。在五个层次中,每上一层次同时兼容涵盖下面的层次,形成梯级的形态,我们称之为书法艺术“金字塔”。考察中华书法史,令人感叹的是,书法艺术“金字塔”多半还是倒立着的。也就是说,古代前贤给我们树立的书法艺术的座座丰碑,都是我们这些后人很难逾越的!造成这些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将随着我们分析的深入而逐渐显现出来,这无疑对书法艺术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一、书写的规范性要求&&&&&&&中下品:技法有渊源。&&&&&&核心理念:规范化。&&&&&&衡量标准:书写规范,临书近似原帖。&&&&&&简要说明:中国书法有5种基本书体,各有其书写要领,要求书写符合每种字体的体裁&&&&&&&&&&&&&&&&&规范,临摹书体要近似原帖之形态。&&&&&&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字,虽然形态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文字的书写性。书写是文字的基本表现形式。因此对书写的规范要求,各种文字都有其基本准则。显然,文字的标准书写体,绝不是只有中国书法特有的现象。中国文字在秦朝统一之后,文字的书写标准就成了关键,于是秦相李斯总结提炼出了标准书体——小篆,昭告天下通用。李斯的小篆,的确是李斯个人的书法艺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但是,我们如果只是传承李斯书法的体势,要求规范小篆的书写,那么这就不是本义上的书法艺术了——按照我们的层次论划分,规范化书写只是相对低等的层次。这一关键点,书学史往往是含混的。君不见一些书学论著,往往就是教人如何写好字而已。老实不客气地讲,这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书学理论的偏执趋向。或许这也就是书法艺术“金字塔”倒立的深层次原因之一。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单单就其能够体现人的思想与情感这一点,书学就自有其极大的生存价值与重要意义。因为人类各种艺术活动的意义与价值,本质上也莫过于此。而这才是书法艺术教育的正确起点。&&&李斯顺应政治需求所制订的标准书体,书写规范就成了基本要求,这个要求的目的是文字的标准化,大众化,通俗化,纯粹为文字交流的功用所订立。有5种基本书体,即楷书体(包含魏碑、唐楷),体(包含、),体(包含、小草、大草、标准草书),书体(包含古隶、今隶),体(包含、)。对这些书体书写规范的基本要求,一般可参照“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乃简而便、楷须正而活”的准则来品评。&&&小结:各种书体的一般书写规则或者近似原帖,就是书法艺术的规范性要求,符合这个要求的书写,就算达到了书法艺术的第一个层次。这个层次虽然很低,却是最基本的。因为这是书法艺术的正确起点。&&&&&孙过庭在《书谱》中指出:“八体之兴,始于嬴政。其来尚矣,厥用斯弘。但今古不同,妍质悬隔,既非所习,又亦略诸。复有龙蛇云露之流,龟鹤花英之类,乍图真于率尔,或写瑞于当年,巧涉丹青,工亏翰墨,异夫楷式,非所详焉。”且更不用说也不符合书体规则的江湖“我字体”之类,当然亦非书法艺术之本真。诸培弘先生指出:“时下书法技术化的过程,是把一个整体性的书法生命,看成笔法、结构、章法、墨法等技术性手段的简单迭加,从而抽空书法艺术的精神内涵,把鲜活而具有整体生命力的书法样式表面化、形式化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整体性和混沌性被破坏无余,实际上,书法艺术本质魅力的完整被破坏了。书法的秩序从混沌的精神层面转化到清晰的技术层面。”我们认为,把书法艺术进行技术性“解构”并仅仅视其为学习的一种手段,无可厚非。但是,一旦要把这个规范性要求高标上去,完全技术化,那就会犯方向性错误,把艺术降格为了技术。&二、书写的一般美学要求&&&&&&&中品:整体美感。&&&&&&核心理念:整体性。&&&&&&衡量标准:大小关系、枯湿墨色、奇斜反正、连绵组合、向背气息、点画到位。&&&&&&简要说明:整体美感是一件成功作品的必备要素。书写时的心、手、笔、墨、纸以及谋篇&&&&&&布&局、点画使转,均要气韵流畅,浑然一体。&美有共性美与个性美之别。书写的共性美,是指书写作品中要体现出点画、节奏、墨色、结体、篇章的整体美感。比如点画要有对比变化,即长短、疏密、曲直、粗细、润涩、藏拙等等。墨色要有浓淡、枯湿、润涩的对比。运笔要有虚实、强弱、缓急、迟速的节奏感。结体要有情趣变化,即疏密、偃仰、起伏、大小、揖让、向背等等。字行篇章要有“连带呼应,即错落有致、高低远近、方圆宽狭、盈虚气息”的整体联系。何开鑫先生提炼总结出“24字”的书法创作要素,即“大小关系、枯湿墨色、奇斜反正、连绵组合、向背气息、点画到位”,基本上概括了书写整体美的要求。由于这些书写的美学元素出现在字里行间,平添了书法作品的趣味和内涵,从而提升了书法的艺术水准。对于书写作品的整体性,至少还应要求出现风格化的趋向。简言之,作品中要反映出书写者积极的精神风貌,受众能欣赏到字里行间的神韵。没有自家精神气质的作品,只符合书体规矩,只有共性美,还叫做“不能化”。必须要写出自家的精神气质,才是对整体美的深刻理解。其实,即使现在所谓的共性美的诸多特征,也完全是过去的书法大师们通过总结提炼创造,最终成为了普遍的美学准则。本质地讲,共性美来源于个性美,是个性美的一般化、普及版。&&&&&&小结:如果说书法艺术的第一层次是要求临摹接近原帖水准,那么第二层次就是书写自己的作品时要符合书法艺术的共性美,具备整体美感,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自家特有的精神气质。&&章越的。其实,书法艺术的整体美学元素是完全可以再挖掘的。比如近代以来碑学的兴起,那种古拙、粗犷、雄浑的风格特点令人瞩目,一时金石风起,大改千年帖学面貌的传统。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把六朝碑版的艺术特征概括为十大美,作为新崛起的碑学的十项美学标准,社会效果是显著的。在《‘线条的世界’中国书法文化史》一书中,陈振濂先生表述了这一独特的书法史观:由“碑、帖”两分转向“写、刻”,进而以“书写文化”与“石刻文化”为两大脉络统领书法文化史。再有,“新帖学”落实到创作上,以“技巧的深化与变异”为最关键的切入点,结合“风格的定位与定性”、“形式的引导与拓展”与“创新新元素的介入”三方面以构成其创新的丰富体格。“新碑学”落实到创作上,则是强调“用魏碑的方法写魏碑”,依据“刻”的线条类型与技法动作类型,重点对线条中段的丰富表现进行充分的尝试和探讨,而不再是以得自唐楷或二王法帖的“起——行——收”三段式线条进行一成不变的书写;并且在魏碑内部,再细分出碑版、墓志、摩崖、造像记等不同类型,真正使“魏碑”具备立体性格(见‘学院派’到‘新帖学’、‘新碑学’&——陈振濂先生的‘研究型’书法创作探险之旅一文徐清著)。这些见解思想深刻,在“写”中融进“刻”味,确实增添了诸多共性美的元素。再。当今书法界重视展览,“展厅情结”亦可以制造出诸如“大”、“厚”、“雄”、“奇”等美学元素,弘扬大气场、大气派,也可以丰富书法艺术的表现空间。所以,凡学书者,须例如孙过庭谓之“留心翰墨,昧钟张之馀烈,挹羲献之前规(略)。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如此人工书写而浑然天成,艺术的整体美感自然就体现出来了。&三、书法的个性要求&&&&&&&中上品:自成一家。&&&&&&核心理念:个性鲜明。&&&&&&衡量标准:以气使笔,以势使笔,以意使笔,笔画与结体皆具个性特征。&&&&&&简要说明:书法家个性风格的沉淀,是经过长期的磨砺和提炼成长出来的。点画具有个人的习惯,结体具有个人的书风,篇章具有个人的气质,人书俱老,作品个人特点鲜明,呈现出书家内在的精神气质,别人可临摹,却不可替代之。&&&&&书写者总是有自己的独立人格特征。在其学习与创作过程当中,这些独立的人格多多少少会显现一些出来。书家则强化了这种独立人格,为自己而书写,化共性美为个性之特点,倾其心身激情创作,这时迸发的精神力量更为强劲,个性特点更加鲜明。在这个长期的书写锤炼过程中,真正具有潜能的书法家就会把个性明确融入书写过程,真正做到心手合一,达到心手两忘的境界,点线真正成了自己的精神舞蹈,表现出了书法家内心世界的境像。这些书法作品虽然可能展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但根底里的精神和气度却是统一的,个性的。由此可知,书法的个性是内生的,风格是由个性派生的;作品的精神、气质、意境是有个性的,点画、结体与篇章是有个人特点的。于是,书法家的个性风格就成熟起来了。扬雄曰“书,心画是也”大概就是指的这种书家气质与书写作品合一的和谐状态。既然是个性风格,书法作品当然因人而异。或流丽倡以美媚,或浑厚倡以厚重,或高雅倡以韵味,或古拙倡以风尚,或奇倔倡以变化,等等,面目各异而宾彩纷呈。不过在代表书法家鲜明个性风格的作品中应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书法家的个性风格是在“以气使笔”、“以势使笔”、“以意使笔”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作品通篇浑然一体,不是“刻意”做作的行为。把某些笔画故意扭曲并定型,或者结体怪异,这并不是个性风格的真正内涵。比如金农的漆书,主要就是一种新字体,不会因为是他所书且前无古人就定性为他的个性风格。金农为“扬州八怪”书学造诣之最高者,以书法个性风格论之,应为他的漆书与行书再度结合的书法手札风格。他的个性风格表现在用笔率真,随心所欲,点画浪藉而又笔墨醇厚,粗头烂服之间,透出苍逸稚拙之趣,单纯直朴中又有古茂之风(参见《书法空间》——金农篇)。一件书法作品,技法有渊源,篇章具有整体美感,尤其是形成了书家自己的个性风格,自成一家,对这样的书写者我们就称为之为真正的书法艺术家,并称这样的书写作品为书法艺术品。书法如同人生,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都会体现出不同的追求,因此书法家的书风一生可以有几变。但是,个性却始终趋于精炼过程中,直至人书俱老。界定书法家的个性风格,并不是通过一篇作品或者一系列作品,而是书法家经年累月的积累与沉淀,给观摩者以总体印象,且能从中筛选出典型的代表作品,其变化既有来历,具备整体美感,又能集中展示其个性特点,真正做到了“面面俱到”,所以非个性特色论之不可也。&小结:称得上书法家的代表作品,都会呈现出鲜明的个性风格。这是在规范书写,结合美学元素,创新己意的基础上形成的完整的个性风格,是别人不可取代的内在精神特质。&关于书法个性风格,钟敏先生认为“张芝彻底完成了从以‘人的风格’的个性为书法之个性,向以‘书法自身个性’为书法个性的‘脱胎换骨’,实现了人类书法艺术上的‘纯书法个性’。”我们认为这在哲理上讲是有其道理的。可是我们不能预先设定“书法自身个性”。毕竟书法艺术是我们人为创造出来的,书法本身就来源于人类。再说,我们始终要牢记,创新才是艺术的生命力。所以我们认为,“书法自身个性”概念,似乎可以转换为书法的共性概念,这两个概念既有别但更相容,事实上书法的共性美就来自于书法家的个性美,两种美之间是存在交换的。不过,原创者书法的价值与意义,绝对远远大于后来的临摹者。我们已经指出临摹者只能得到共性美的元素,而不能取代其个性;后人可以学至于皮相,却不能取代其精神特质。所以,张芝书法艺术至今依然是一座高峰。由于要形成个性风格,就有不少书家为力求个人风格而特殊创作设计,其结果可能是新的书写面目定型了,书家本人也“被定型”了,作品独立的精神气质却丧失了,这就是时下所谓的江湖习气。也有一些书家刻意追求“独特”的个性风格,却把共性美的要求弄丢了,书法倒是呈现出了“怪异”之处。实际上这些都是教训。&四、书法艺术的品格要求&&&&&&&&上品:大化之境。&&&&&&&核心理念:格调高尚。&&&&&&&衡量标准:堂堂正正,气象万千,神完气足,韵高格古。&&&&&&&简要说明:中华书法艺术的上乘品格经历数千年而成就,在书法艺术的早期,书体成熟之时,就已经产生了评价书法品格高低的准则,书圣王羲之、草圣张芝分别奠定了正行与草书的韵律和神采,确立了上乘书法的基本格调。&&&&&&界定书法家个性风格作品的更高层次,是人书俱佳的品格要求。人品高低、学品深浅,终归于书学的品格,都要在作品中体现出来。书学品格是个人书风提升至精神高尚境界的概念,反映书法连同人性进入化境后的丰韵神采。书法艺术的大化境界,非高人不可为之,非宗师不可喻之;毕竟神奇造化也罢,出神入化也罢,未至神奇,何来造化呢?综合前贤书法艺术之大成,取法高古,格调高雅,成就卓越,为书学之宗者,如王羲之留传下来的书法作品,可以说篇篇进入化境,给后学留下了只能敬仰的空间。有的书法大家专攻一门,极尽书体之能事,艺术成就竟然高超无比,比如张旭、怀素狂草之气象万千,变化莫测,真正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有时候道德品格留有污迹的书法家,其书法格调却极为高雅,比如董其昌,虽然不说他篇篇皆能入化,整个格调确实不俗,原因就在于他的丰厚学养弥补了他道德品行的不足。一般说来,书法家品格修为极其崇高的,辅之以深厚功力,其作品格调就会呈现出堂堂正气,颜真卿即为其中的典型代表。还有学品、书品样样皆高者,比如孙过庭,书法书理皆入上乘,影响深远,等等。可能上面所举例的大书法家的成就过分显著,非一般书法家可望其项背。但是,书法艺术唯有进入化境,才是对书法艺术的进一步提升;不说整体入化,至少也要有某些作品进入大化之境,否则其书法终究会退入甜俗或者陷入狂野。因此,为书者,不论书体或是人格,都应要入化,超脱,极尽翰墨之本质精神。如何判断书法进入化境呢?这就是格调高尚。格调比较之下自然现出高低。格调不高者虽然具有个性风格,亦未能视为进入大化之境。试对比举例如下:开宗立派型如张芝,非尽草书神韵不可,因此怪异偏门之类的属于品格低下;高雅风流型如王羲之,非中和大气不可,因此气狭窘塞之类的属于品格低下;英雄豪杰型如颜真卿,非堂堂正气不可,因此暴烈狂躁之类的属于品格低下;性情高士型如张旭,非抒情达意不可,因此扭捏做作之类的属于品格低下;严峻法度型如欧阳询,非笔笔严谨不可,因此东倒西歪之类的属于品格低下;技艺高超型如米芾,非取势偏险不可,因此僵硬刻板之类的属于品格低下;等等。这些对比初看上去可能显得简单了。其实不然。比如东倒西歪的篇章结构,单独论此或竟可以成一家之风格,但是一旦与更上乘的严峻法度一比较,立刻就显出它格调相对低下了。由此可知,比较后学书法品格的好方法就是对照前贤,与同种风格的前贤大家相比较,格调高低自然就显现出来了。同时亦知,化境亦非一境,而是书法个性与人格人性的共同造化,当然会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造化神奇。&&&&&譬如人性与佛喻相结合的,如弘一法师的书法,褪尽烟火气,尽得佛家昧(假如弘一法师的书法尚存“火气”,其书体立刻就会显出幼稚之病)。而不能结合佛理者,如怀素的狂草竟以变化出奇而跃升至化境,以其书学问鼎(假如怀素狂草的线条没有每每出乎意外的精彩使转,立刻就会变得单薄起来)。烈烈节士傅青主以其书体变异对抗当时之“熟媚绰约”书风,真可谓书如其人也(假如傅山书法没有浑厚的功底与高尚的人格,他的书法就只会见出怪异的味道)。开一代书风的王铎,以恣肆狂野而成雄浑气势,别开书学新面,直入奇化之境(假如王铎没有雄浑气势作为书法的骨力,他的恣肆狂野就不足以入化境了)等等。&&&&小结:在书法巅峰状态,大道入化,书写呈现出浑然天成的堂堂气象。若论欣赏书法艺术,此时之书法才算避讳世习,扬弃个人之成见,而独见于书法艺术的真天地,真精神,真气质。&&&由于格调高尚是在对比中显现出来,因此不能预先完全具体到所有细节上面。我们虽然提出了对比前贤的办法,但是也不能明确化境之细节。这毕竟是以悟性为主的境界,非言语可以明传。时人常常过高估价距离自己近的书法家,因为感同身受,因为情绪释怀,往往把一时的偶得视为不得了,把一时的书体视为上乘风格,甚至轻易使用“化境”之类的词汇。究其原因,没有比较方法是重要因素;不知道化境的级别,不能辨识格调的高低,却是最重要的原因。认识造化的神奇,领略上乘的风采,非人书双修不可。修为既要学识智慧,亦要人格力量,更要勤奋练习,三者混元持之以恒,假以天命或可成矣。&五、书法艺术的思绪要求&&&&&&&&&&&&上上品:抒发思绪。&&&&&&&&&&&核心理念:自由自在。&&&&&&&&&&&衡量标准:书写过程呈现思绪变化状态,点画没有习气,结体随机变化,篇章迭荡起&&&&&&&&&&&&&&&&&&&&&伏,整件作品犹如交响乐一般,浩然正气,壮怀激越,体现出东方书法特&&&&&&&&&&&&&&&&&&&&&有的中华气质。&&&&&&&&&&&简要说明:书法家完全沉浸于自己的思想情绪之中,无意为书而书写出气魂。这样的&&&&&&&&&&&&&&&&&&&&&书写必备几个条件,&&&&&&&&&&&&&&&&&&&&&一、是大书法家之所书,&&&&&&&&&&&&&&&&&&&&&二、是为其所思而书,&&&&&&&&&&&&&&&&&&&&&三、是因其&情而书,&&&&&&&&&&&&&&&&&&&&&四、是无意而书之。&&&&&&&既身入化境,书法或如高僧禅定,或似道骨仙风,本来已经超凡入圣,殊不知孔子七十仍在外奔波,老子老矣才出关隐去,原来书法的本质是要承载个人的精神的,书法之为艺术是要真情实感的,而没有思绪万千的体现,书法艺术何以谓之极致呢?!所以,抒发思绪要求是书法艺术的最高标准。&&&&&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无数名家墨迹,其中不乏名家名作,但是书法作品的艺术水准超越书法家本人的却是凤毛麟角,极其罕见。数千年来这一小批杰作,其书写过程犹如流星划过天空一闪即逝,作品却永照光芒。由于当时之思绪不可再复制,所以书写过程之状态不能再复制,这样的无意为书而充满思绪变化的杰作,历来就被认为代表了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正是由于这些抒发思绪的旷世杰作,让我们对书法艺术充满了敬畏与喜爱。在这些名家名作当中,以思绪变化为显著特征的旷世杰作,就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书法创作,抒情是第一难事。《祭侄文稿》辉耀千古的价值就在于坦白真率,是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激情之下,不计工拙,无拘无束,随心所欲进行创作的典范。个性之鲜明,形式之独异,都开历史之先河,是书法创作述志、述心、表情的典型,体现出大胆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品格和无以伦比的艺术家的魄力和胸怀。作品中所含蕴的情感力度强烈地震撼了每个观赏者的心,以至于无暇顾及形式构成的表面效果。这恰是自然美的典型结构”。“其线的质性遒劲而舒和,与沉痛切骨的思想感情融和无间,此尤为难能可贵。在书法技巧中这是最难的技巧。在中国书法史上唯有此一件作品最为遒劲,且和润。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也唯此作品能当之。”(摘自郭子绪在《祭侄文稿小评》一文)&&&&&小结:仔细审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这里面的书法技巧也罢,个性风格也罢,大化之境也罢,都统统具备且至佳,而最重要的是整篇文稿的思绪变化于笔端,思绪变化完全统领了书写过程,这样产生的摄人心肺之美无以伦比。由此观之,无意书而书至佳,真是世间万难之事。&&&&&&因为艺术的生命在于情感,情感的艺术化,就是艺术价值的真谛。这里需要说明情绪、情感与思绪实际上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情绪是一种感情反应,可激动不安、亦可情绪低沉,反映在作品中前者易入狂乱,或者后者易入窘迫。情感却是人性的有感触发,因此有感情,有思想,反映在作品中就能更具个性风采。思绪这个概念特别强调了思想与情感的结合,思想为先,思情并茂,侧重在思想,表现在情感。誓如写经书,心平气静可入淡定,作品散发出禅一样的感觉,只是此情此感量之微小,通篇不见变化,所以此类作品不以思绪见长。其次,草书似乎最易抒发情感,满纸烟云、意气风发见其特长,可是这并不是思绪变化,思绪变化与字的大小、奇正、狂乱甚至意气并没有直接联系,而是书写过程的思绪起伏,自然而然,无意书法而书之,这才是我们要探索的境界。最后,书家恣意妄为,貌似随心所欲其实却有所欲求,这也不是思绪变化,只是使性而然。看来思绪变化,确实只可当时,不可后善。&&&没有深刻的伟大思想,没有崇高激越的真情实感,没有坚实卓越的书法功底,没有巧作天合的时机条件,没有书写特有的活动过程,就不会产生跨越时代的千古不朽的杰作;没有内容与形式、形式与情感、情感与书写、书写与技巧、技巧与无意、无意与至佳的完美递进,就不可能产生书法杰作。书法杰作一旦产生,就跨越了时空,就进入了永恒。&六、结后语&&&&&每当我们反复检验上述标准时,总有还说不尽还道不明的感觉。我们虽然尽可能按照逻辑的关系去摆正书法美的各个层次,尽量使用读者可能取得共识的术语来概括说明,但是还是不可能在量度的意义上做到标准化。通过上面的努力,我们至少还是明白了,今天的中华书法艺术要走向明天,应该朝着个性风格、大化之境以及抒发思绪的方向前进。还在努力塑造个性风格的,要避免狂怪习气,要走入大化之境的正道;正入大化之境的,却要避免功力至上的毛病,因为还有更高级的思绪要求;而要想跃升至思绪反映的,却要防止堕落到了幼稚之态。由于这些自觉,使我们明白书法创作确实不能走回头路,不可能预先把一件书法作品设计完美。因为这是低档次的甚至还不是艺术的行为。我们不能把艺术降格为技术,不能把文化精粹庸俗化了。&&&&&&&&&&&&&&&&&&&&&&&&
还没有人赞过这篇文章,赶快抢个沙发!
&&最近访客
(仅实名用户)
Copyright (C)
artintern.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艺术国际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47我认识的冯英子_2011/09叁,总第十三期_昆山文化研究_中心刊物_昆山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栏目导航&&
我认识的冯英子
日期:日 |
浏览1851 次]
我认识的冯英子
归奇顾怪峰高文笔毓千秀
玉润石灵山名马鞍传万方
亭亭秀秀此间洞幽桃源阁胜翠微
林林总总是处莲开并蒂华结琼瑶
版权所有:
地址:江苏省昆山市前进中路409号文广局7楼 邮编:215300
电话:1 &传真:1&邮箱: &
页面执行时间:265.625毫秒冯英子的故乡情_休闲阅读-牛bb文章网您的位置:&>&&>&冯英子的故乡情冯英子的故乡情(原作者:刘& & 冀)得知冯英子先生去世的消息,我万分惊愕和悲痛,不禁想起他对故乡的一片殷殷之情。冯英子1915年出生于昆山,自幼家贫失学,靠自学自立谋生,一生坚持爬格子,而且一爬就是七十余年,在新闻界有口皆碑,被誉为“老报人”。在淞沪抗战时,年仅17岁的他将日机轰炸昆山的暴行写成生平第一篇报道,就此进入报界。之后他被《昆南报》聘为记者,从此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新闻生涯,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在新闻战线上经久磨练,先后担任过香港《文汇报》和上海《新民晚报》等10余家报社的总编辑或副总编辑等职,于1993年从《新民晚报》副总编辑岗位上离休后,仍笔耕不辍。他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曾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新闻工作有特殊贡献的证书。冯英子虽然在年轻时就离开家乡,但在浓厚乡情的驱使下,他关爱和眷恋自己的故乡,抒写了不少含有深情的文章,如《为马鞍山祝福》、《刘过和马鞍山》、《龚自珍和马鞍山》、《马鞍山上翠微阁》、《古镇新塔说周庄》、《写周庄全福寺》和《读叶楚伧纪念集》等篇。他在《为马鞍山祝福》中写道:“当沪宁车经过昆山之时,远眺它如马鞍般的形体,对于我来说,常常会唤回失去的童心,有着无限依恋之情。”表现出他对家乡故土纯真的眷恋。改革开放初期,昆山县社会和经济发展快速,每逢昆山开发建设项目和开展重要活动,他以割不断的思乡情愫,“求必应,应必果”,四处奔波,全力以赴。1981年,昆山县政协恢复文史征集委员会,开始向社会各界人士征集文史资料。其时冯英子担任上海市政协常委、《新民晚报》副总编辑。他接到征稿信函后,不顾繁忙的社会活动和自身的工作,很快走笔成文,寄来了《五十年前的昆山点滴》一文,回顾抗战前后昆山发生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并在文后写上:“我生于昆山,1932年挤进了这个‘社会’,因为接触不多,而当时也只是一个小角色,了解的也不多。如实记下一点当时的印象,供《昆山文史》读者参考罢了。”他的这种谦逊的风范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后他以亲身经历又陆续撰文,为《昆山文史》寄来了《逝者如斯夫――我的青少年时代》、《我吃了几趟官司》、《回忆大西门外》和《关于叶启源》等文章,丰富了昆山的文史资料。1989年12月,昆山市地方志办公室召开《昆山县志》首发式,冯英子应邀参加。那天,当他拿到重重厚厚的装帧精美的《昆山县志》时,怀着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动情地说:“我是一个昆山人,今天我感到特别的高兴和自豪。昆山能出这样一本书,着实不是易事,这里不仅反映了昆山市委和各级领导对精神文明的重视,也反映了编纂者的大手笔,大气派,作为一个昆山人,我要向他们表示敬意……”他的每句话都对家乡富于浓厚的深情,给家乡人带来了莫大的鼓励。事后,他热情洋溢地以《贺〈昆山县志〉出版》为题,撰写一篇文章刊登在《文汇报》上宣传昆山,扩大了昆山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上世纪90年代初,昆山亭林公园进行改建,在公园大门前的广场南端建造了一座大牌楼。其时牌楼的石柱前后两侧需要两副楹联,负责改建工程的市领导去上海向冯英子请求帮助撰写对联,使牌楼锦上添花。他谦和地说:“我很高兴能给我一次为家乡服务的机会。”学问渊博的冯英子怀着盈盈的乡情,欣然允诺,为家乡留下了浓笔重彩的传世佳作:归奇顾怪峰高文笔毓千秀,玉润石灵山名马鞍传万方。亭亭秀秀此间洞幽桃源阁胜翠微,林林总总是处莲开并蒂华结琼瑶。冯英子的两副楹联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但把亭林公园、马鞍山的人文景观和“玉峰三宝”囊括其中,而且用“亭亭秀秀”和“林林总总”这些重叠的词组,不但表达了亭林园神韵的内涵,而且凝聚了冯英子对家乡历史文化独特的审美情趣。他完成创作后,又四处奔波,诚邀上海著名书法家周慧B和张森分别用行书体和隶书体书写成条幅。行书厚重清美,隶书重金石气,与诗文珠联璧合。大牌楼竣工后,1993年亭林公园又在牌楼北侧新建了一座大照壁,与大牌楼交相辉映。在设计图纸时,设想照壁上的玉石浮雕画要有体现昆山水乡风情的景观。冯英子闻讯后,不顾年事已高,主动帮助筹划,奔波于昆山和上海之间,多次前往上海大学,推崇国画系主任、著名画家汪大伟设计创作。如今照壁玉石浮雕的画面上,展现出小桥流水、枕河人家、渔帆舟楫、秀山松柏,高空流云,结队雁群等景观图,呈现了江南水乡无限风光美不胜收。现在,嵌有玉石浮雕的照壁耸立在亭林园前,成为亭林园一道靓丽的文化景观。每当回忆起冯英子关注家乡昆山的悠悠往事,人们都对他肃然起敬。鲜为人知的是,他还与周庄结下了深厚的情结。1989年金秋季节,冯英子和文友顾廷龙、郑拾风到周庄参观。当他们步行至古镇和新区交界处时,陪同的镇领导介绍说,为了增添古镇韵味,准备在此建造一座古色古香的牌楼,与全福塔对峙互映,牌楼上的楹联尚未落实,并向他们求文索句。冯英子出自对家乡的情愫,满腔热诚地说:“为家乡服务责无旁贷,我来应征吧。”接着对同行的顾廷龙说:“请您也帮我出一份力。”不满10天,他就托人送来分别由大师顾廷龙和著名书法家周慧B撰写的两幅书写风格各异的墨宝。冯英子用他的诗笔写道:贞坚不贰攀日康庄有道路,丰衣足食向阳桃李自逢时。万顷碧波水光潋滟晴方好,百尺凌空塔影横斜景亦奇。冯英子文思细腻、性情儒雅,巧妙地将周庄古名“贞丰”作为上下联的对首,字里行间对周庄人民坚持走强国富民的康庄大道,取得丰硕成果表示赞誉。另一幅对联又巧借苏东坡的诗句,古为今用,上联将水乡古镇至真至美的风光展示无余,下联淋漓尽致地描述了全福塔和石牌楼遥相对峙的美景,真是妙笔显才智。1999年,周庄举办’99国际旅游艺术节暨文学大奖赛前夕,决定选择部分有关周庄的文学作品汇编成《悠悠周庄情》,同时准备选用冯英子的两篇关于写周庄的文章:《古镇新塔说周庄》和《读叶楚伧纪念集》,便写信征求他的意见,他在回信中自谦地写道:“我的文章很欠缺,如果你们一定要收入《悠悠周庄情》,我没有意见。”态度是如此平淡和诚恳。2000年1月,周庄举行沈体兰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暨沈体兰故居揭幕仪式。冯英子是沈体兰生前挚友。举行活动的那天天寒地冻,他天刚亮便从上海驱车到达周庄。在会上,他面对众多宾客,兴致勃勃地说:“今天我们国家正处于重视教育、科学兴国的历史新时期,周庄在发展旅游的同时,注重渗透历史文化内涵和爱国主义教育。沈体兰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他诞辰100周年之际,周庄恢复他的故居,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要学习沈体兰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光大,建设好新周庄。”他发自肺腑的讲话寄予周庄很大的鼓舞和希望。2000年春,冯英子的第18本著作《劲草?冯英子自传》即将出版。该书前十篇回顾了他青少年时期在昆山生活和办报的史实。昆山市有关部门邀请他在昆山举行出版首发式,冯英子婉言谢绝。他在回信上坦然地写道:“我从内心感谢故乡人民的关心,谢谢你们的好意。不要拘形式,我只要把书能送到读者的手中,就是我最大的愿望。”那年4月,笔者有幸去上海拜访冯英子。他老人家见到我,谈笑风生,那确实是如沐春风的享受,最后他高兴地说:“来得好,我的自传出版了,帮我带一部分到昆山和周庄去,送给家乡的新老朋友。”那天,他将亲自签了名的12册《劲草?冯英子自传》交给我,并嘱咐我送给昆山和周庄的有关同志,送书时需帮他要一张名片寄回,以便于与家乡的读者相互沟通和征求意见。我被他炽热的心所感动,回到周庄,按照他的吩咐就将他的作品一一送到他所关心的同志和读者手中。为冯老向读者送书,成为我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作者单位为江苏省苏州市昆山政协文史办公室)责任编辑张 鑫欢迎您转载分享:热门休闲阅读好评休闲阅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康隶书体w5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