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小播音员稿有关七七事变的播音稿

→ 新闻浏览
七七事变78周年:听老兵说抗战的故事
日 来源:阳泉网络广播电视台 点击数:8次
( 选稿编辑:&&责任编辑:黄蓉蓉
“无线阳泉”手机客户端是阳泉广播电视台倾心打造的面向阳泉本地,集“资讯、视听、生活、服务”于一体的手机应用平台。下载方法:1.苹果或安卓市场搜索“无线阳泉”下载。2.登陆阳泉网络广播电视台进行下载。3.扫描右侧二维码进行下载。
“无线阳泉”APP智慧生活 触手可及
关注阳泉网台官方微信微信号:yqwlgbdst
一周热点排行
12345678910七七事变78周年:听老兵说抗战的故事
来源:中国青年网 编辑:刘晶 责任编辑:马东良
原标题:七七事变78周年:听老兵说抗战的故事
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经过8年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抗击和牵制了日本陆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二以上,同时中国军民伤亡达3500多万人。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抗战熔炼出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应该薪火相传,在七七事变78周年之际,让我们去倾听老兵的抗战故事。
  日,安徽,在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十八里镇候桥村拍摄的,94岁抗战老兵房学金老人。
  房学金:钓鱼岛是我们中国的 为保家卫国拼尽最后一滴血
  日,安徽亳州。
  在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十八里镇侯桥行政村房瓦村口一棵500多年的古黄连树下,常常会坐着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他就是抗战老兵房学金。曾任第一野战军19兵团64军191师573团1营二连二排排长。
  1921年出生的房学金,十多岁就离开家乡,曾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但是如今,由于年事已高,老人的思绪已经有些凌乱,与他交谈,长征路上过草地的事情还没有说完,一下子就会转到张家口如何夜袭鬼子的营地,然后又一下子跳到了抗美援朝……
  日,安徽,在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十八里镇候桥村拍摄的,94岁抗战老兵房学金老人。
  尽管老人的讲述已经凌乱,但是,老人腿上、脖子上和胳膊上的几处伤疤却在向我们默默诉说着这位老兵当年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勇敢。
  当记者问他,受了这么多伤后悔吗?老人的声音激动,颤抖,高昂:“我不后悔,我为了保卫祖国,我不后悔,我没死在战场上,我现在还活着呢,我不后悔。”
  交谈中,老人忽然提到了钓鱼岛问题,老人说,钓鱼岛是我们中国的,谁也不能侵犯。他说,如果祖国需要,他还会义无反顾的冲到最前线,为保家卫国拼尽最后一滴血。
  2014年的时候,老人还写了一封拜望信,就是想在有生之年再去北京一趟,见见我们的国家领导人。
  日,李太,日出生,现居住于洛阳市洛龙区关林镇潘村。李太右臂膀上的枪伤见证着过去的历史。李太,日出生,现居住于洛阳市洛龙区关林镇潘村,当时部队番号为国民党第一战区卫立煌所属93军10师30团3营7连。
  李太:冻成雪人也要誓死捍卫国土
  日,李太,日出生,现居住于洛阳市洛龙区关林镇潘村,当时部队番号为国民党第一战区卫立煌所属93军10师30团3营7连。
  老兵档案自白,我叫李太,原名李振义。17岁那年,我就当了兵。我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当时想着哥哥能帮家里种地,弟弟年龄太小,而军队年满18岁才可以当兵,所以17岁的我就谎报自己18岁,加入了当时的国民党第一战区卫立煌所属93军10师30团3营7连。我的军长叫刘戡,师长叫王进修。
  为了阻拦日本人攻上中条山,我们在山西侯马还跟日本人打了一次漂亮的伏击战。当时部队收到情报,日本人要途径山西侯马前往中条山。我和战友立刻赶往山西侯马,在上级的指挥下,我们破坏了敌军的必经之路,然后悄悄埋伏在山的两侧,架好枪支,随时等待敌军的出现,将他们一举歼灭。当时天上下着大雪,我们就埋伏在那里,那时候当兵的哪有被子,身上就披着自己的大衣,天气冷的雪都不会化,大衣上的积雪多了,我们就把上面的雪抖抖重新盖上。那时候年轻,一心想着歼灭日本人,要是现在早都冻死了。日本的大部队进入了我们的伏击圈,趁他们在修路的时候,围剿敌军的战斗打响了。日本人来了一个师团,汽车来了百十辆,坦克装甲车都有,最终还是被我们全部消灭。
  日,李太,日出生,现居住于洛阳市洛龙区关林镇潘村。在屋里时间长了闷得慌,李太每天都开着改装后的电动车到外面转转。
  东坞岭战役,整整下了三天三夜的雨,我们跟日本人打了三天三夜,我们在山上不让他们上来。飞机从头上掠过不断扫射,大炮也不断往这里打,“咣”,“咚咚”的巨响感觉外面的大地都在震动,地上被炮弹打的坑一个挨着一个。战壕里的泥水有一丈多深,我们身上,脸上,枪上到处都是泥。打不成了我们就出来,坑里面的水比较清,我们就把枪洗洗,上点油,接着打。手榴弹的盖子扭下来,线抽出来,等日本人一上来,我们就一个劲的扔。身后,部队过来补充子弹,说“报告连长,快点领子弹”。子弹都是一箱一箱的打,一箱一千多,一箱一千多,手榴弹也是,摆的满满的。天快亮的时候,雨停了,刮了点风把雾气吹跑了,日本人全都暴露了出来,我们又是手榴弹,又是机关枪地对他们不停射击,那次把日本人都打死完了。
  后来我去了八路军,在一次小战役上,我的腿和右上臂被打伤,当时在贺龙野战医院治疗。以前我总喜欢跟孩子们讲我打日本人的故事,村里现在跟日本人拼过刺刀的就我一个人了。我今年已经92岁了,家里四世同堂。耳朵聋,腿因为旧伤加上风湿病现在已经站不起来了,每天就坐在孩子们给我改装的电动车上出去转,我不喜欢呆在家里,我想趁自己身体还不错,多出去转转看看。
  日,河南洛阳,抗日老兵刘守文。“民国28年,因为家里穷,我就去当了兵,当时我只有17岁,当的是步兵。当兵后,我所在的部队在傅作义的带领下,坐火车到西安,然后走了一个多月到大西北一带打仗。现在我还记得在包头和五原的战斗。
  刘守文:坦克碾压下活命 活着的河南人只有我一个了
  姓名:刘守文,又名刘六夫,部队番号:暂三军31师92团1营3连。  在日本人的坦克碾压下活命
  我还记得打仗的时候,有一个团长王雷震的讲话。他说,他每天练习写字,我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等抗战胜利了,给每个人都写一个“抗战英雄”的大字。现在,我还活着,我家里也有志愿者们送来的“抗战英雄”大字。
  民国28年,因为家里穷,我就去当了兵,当时我只有17岁,当的是步兵。当兵后,我所在的部队在傅作义的带领下,坐火车到西安,然后走了一个多月到大西北一带打仗。现在我还记得在包头和五原的战斗。
  在包头的战场,我军跟日本人打得火热,后来日本人把铁路修好了,战备物资供给及时。他们有坦克,就用坦克碾人。第一轮我们上了170多人,就剩下14个活着,第二轮又上了140多人,打完就剩了11个活着。那坦克把人碾得血肉模糊,大地都染成了血红色,特别惨烈。我记得我当时是在那死人堆里爬出来的,那一战,活着的河南人就剩下我一个了。
  撤退时,部队被打散了。那时我有好多天没有吃饭了,还跟主力部队走散了。独自一人来到一个村里,找村民讨饭吃。好不容易村民做好饭,正想着可以吃到嘴里,外面有村民说日本人追来了。可是太饿了怎么办?当时是冬天,我带的有棉帽子,逃命的时候,也顾不上脏了,就用帽子盛了一碗饭,跑着吃着,吃完后又把帽子扣在头上继续跑。
  在包头的战场,我军跟日本人打得火热,后来日本人把铁路修好了,战备物资供给及时。他们有坦克,就用坦克碾人。第一轮我们上了170多人,就剩下14个活着,第二轮又上了140多人,打完就剩了11个活着。那坦克把人碾得血肉模糊,大地都染成了血红色,特别惨烈。我记得我当时是在那死人堆里爬出来的,那一战,活着的河南人就剩下我一个了。”
  利用自然条件 把敌军围起来打
  在五原的时候,正好是冬天,那时天冷的黄河都冻上了,800辆车过去,那河床都没事。二三月的时候,河开了,日本人过不来了。我们就把已经过河的日本人围起来打,最后把他们全歼,对面的日本人只能干着急。
  当时我是代理3排排长,这一仗打完后,我庆幸自己还活着,可是去掉背包一看,才真觉得自己命大,因为我的背包、背包里的鞋子等物品,都已经被打烂了。要不是这大背包,我还不一定怎么样了呢!这一战还收了敌人的3门野炮做战利品。
  9月3日 有特殊的意义
  后来我们的部队起义以后,我还保护过毛主席进京。1949年,主席进京的时候,我在北京前门大街指挥保卫工作。现在,我还有一枚奋虎奖章和一个以前的指南针。指南针是在北京的时候发的,画战略图的时候,把指南针放在上面看方位。
  我还记得当时有个跟我关系很要好的甘肃兵,叫梁邓仁。他当兵晚,我经常照顾他,有一个馒头我俩都是掰开吃。打完仗后,他就回家了,不知道他还在不在。
  建国以后,我负责送一批老兵,途中到家中看望老父亲。父亲见到我还活着,非常激动,只是不肯再让我离开他,就这样,我没能回去再当兵。虽然没再当兵,但是,9月3日这个日子,我每年都惦记着。因为这一天,是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这一天对我,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日,辽宁鞍山市的一个普通老旧小区,寻找鞍山最后一位苏联红军张正恩。曾经当过放牛娃,可为了能打跑鬼子,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张正恩参加了抗联队伍。在一次任务中,他为炸毁日军飞机场化装侦察,提供情报,立下一等功。老人最珍贵的就是满身的抗战勋章,别在军装上,穿上立即有了军人的精神。
  苏联红军张正恩:看抗战剧仍生气不能原谅日本罪行
  日,辽宁鞍山市的一个普通老旧小区,寻找鞍山最后一位苏联红军张正恩。
  张正恩住在一楼,楼内略显潮湿阴冷,他的卧室不大,一张床占了大半。90岁高龄的张正恩看起来很瘦,总是标准的军人坐姿,皮鞋擦得锃亮。他说话语速很快,激动了会大声喊出来。
  “我是一个伤兵,脑袋里还有弹片,有些事情记不清了。”张正恩指了指自己的右眼。原来他在战争时期右眼受伤,弹片跟了他一辈子。  小时候穷,做放牛娃。有一天,张正恩放牛的时候,碰见了抗联游击队。张正恩一听,能打鬼子,还能吃饱饭,高兴坏了,把牛扔到山坡上就参军了。
  参加抗联不久,张正恩就随部队来到苏联,成为苏联远东红旗军88独立旅的一名战士,也参加了各种特种兵培训。张正恩渴望能打回东北老家。
  后来苏军反攻东北关东军,根据他的情报,成功炸毁几架飞机,张正恩因此荣立一等功。
  日,辽宁鞍山市的一个普通老旧小区,寻找鞍山最后一位苏联红军张正恩。曾经当过放牛娃,可为了能打跑鬼子,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张正恩参加了抗联队伍。在一次任务中,他为炸毁日军飞机场化装侦察,提供情报,立下一等功。老人最珍贵的就是满身的抗战勋章,别在军装上,穿上立即有了军人的精神。
  军装上身,张正恩立即有了精神,还行了个标准的军礼。
  采访间隙,儿子给他送来“雪碧”。他爱喝饮料,尤其爱喝碳酸饮料,说到高兴处要喝一点。
  “我就看不了那些小日本嚣张。”除了喝饮料,张正恩还喜欢看电视,新闻和抗战片都非常喜欢。
  几十年过去了,他和过去一样,对日本不能原谅,看到电视剧里的日本人打胜仗,张正恩就气得哇哇叫。
  “我们家三代从军。”在他的坚持下,儿子和一个孙子都去参了军。孙子在内蒙古当消防兵,老人的孙子说:“他是家里的老英雄,我们崇拜他。”
  张正恩
  东北抗联战士、苏联远东红旗军88独立旅战士。
  日生于辽宁省盖县。
  1942年5月在黑龙江省饶河县参加东北抗日联军第二支队,后过界到苏联成为苏联红旗军88独立旅战士。
  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随苏军反攻东北。
  1945年9月回国在吉林省长春时任东北人民自治军41军154师46团3营机炮连连长、副营长。
  1949年在广西负伤致残定为二等甲级伤残。
  1950年10月参加志愿军,后因伤口恶化回国休养。
  1955年转业到辽宁省鞍山市工作。
  1985年7月在鞍山市石化局系统离休。
  日,北京,朝鲜籍女战士,97岁的李在德老人现在居住在通州的一个普通住宅小区。满头白发,下楼散步,跟谁都微笑。李在德老人曾撰写了一部回忆录,封皮上的老照片中,年轻时的她意气风发。
  李在德:朝鲜籍女战士抗日13年 为周总理“掌印”
  日,北京,朝鲜籍女战士,97岁的李在德老人现在居住在通州的一个普通住宅小区。满头白发,下楼散步,跟谁都微笑。
  她出生于朝鲜,自幼来到中国黑龙江参加抗日,成为一名抗联女战士;战争结束后,她曾是周总理身边的“掌印”秘书,还是朝鲜领袖金日成特别邀请的“贵宾”。
  李在德原籍朝鲜,姥姥、姥爷都是抗日组织的成员,先后被捕牺牲。随后李在德与父母逃到黑龙江省朝鲜族聚集区。1932年,只有14岁的李在德参加了抗日游击队,随后成为被服厂战士。
  随抗联队伍进入苏联后,在苏联远东红旗军88独立旅,除了常规军事训练外,李在德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学习收发电报。李在德却总是能出色完成任务,返回苏联的野营地,苏联的教官表扬她:“马露霞(李在德的苏联名字)最棒。”88独立旅的旅长周保中也以这个战士自豪:“干得不错,应该受到表扬。”
  当年的88独立旅是一支国际旅,后来的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当时曾在第一营担任营长,李在德与金日成的夫人金正淑在那里结下了深厚友谊。
  1945年,李在德随苏军反攻打回东北,后又参加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她追随爱人来到中国,并申请加入中国国籍。1953年,时任内务部部长谢觉哉亲自签字批准她入籍。
  新中国成立后,李在德到政务院(后来改名国务院)秘书厅工作,担任周恩来总理的机要秘书,负责管理政务院公章和周恩来印章,她的办公室与周恩来办公室只有一墙之隔。她也被戏称为周总理的“掌玺大臣”。
  日,北京,朝鲜籍女战士,97岁的李在德老人现在居住在通州的一个普通住宅小区。满头白发,下楼散步,跟谁都微笑。老人一生获得多次奖章。
  1960年后,金日成多次邀请李在德到朝鲜参观访问,并且充分信任她:“她想上哪里去就去。”1992年,李在德前往朝鲜,金日成亲自赠送给她一条真丝锦缎朝鲜裙服。1993年7月,李在德再次访问平壤,金日成再次与她会见,其间,一直拉着她的手,直至照相结束。
  金日成去世后,她也是获得朝鲜大使馆邀请前往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为数不多的中国人之一。
  抗战时期的信仰并没有因时光而流逝。如今的李在德老人仍然很关心国家大事,“要相信国家”这句话一直挂在嘴边。她爱看电视,但极少评论,看到高兴的事儿会心一笑,只有看到一些官员的贪污腐败行为时,才会说上一句:“那不是共产党员的做派。”
  人们并没有忘记这位老功臣。2005年,俄罗斯军人与老战士协会为她颁发自由战士和斯大林勋章证书。2010年,俄罗斯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曾经亲自为她授勋。今年4月15日,俄罗斯驻华大使专门向她颁发了“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奖章。
  李在德
  东北抗联战士、苏联远东红旗军第88独立旅战士。
  1918年2月,生于朝鲜平安南道介川郡,因日本人侵占了朝鲜,举家迁往黑龙江。
  1932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任区团委委员。
  1933年,参加汤原抗日游击队,担任护理员。
  193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东北抗联六军、三军和东北抗联司令部工作。
  1938年,去苏联学习无线电技术,后被编为苏联远东红旗军88旅战士。
  1940年至1942年,随东北抗联第三支队,多次潜回东北从事侦察工作。
  1945年,随苏军回国在吉辽军区、吉林省军区工作,随大军南下。
  1950年,调政务院(国务院)秘书厅秘书处担任机要秘书,负责管理政务院公章和周恩来总理印章及机要文件。
  1955年,调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秘书、副科长、幼儿园园长、图书馆主任。
  1982年,任全国人大秘书局副局长,同年9月离休。现居北京。
  日,广西桂林,虽然已经94岁了,余国清的军礼依然庄重而有力,深邃的目光仿佛在诉说着抗战年代的故事。
  余国清:为了打日本鬼子 我们是一家人
  七七事变后,余国清还是个热血青年,抱着“要去杀日本鬼子”的信念,他报名参军,并随部队移师四川、贵州。1942年3月,余国清所在部队奉命从昆明开赴缅甸腊戌作战。但此时仰光沦陷,远征军已失去战机。
  一天夜里,日军奇袭腊戌城,黑暗中,机枪的火光从四面八方射来。当时作为班长的余国清迅速召集战友,沿路阻击,边打边退。但即便这样,牺牲仍越来越多,很多受伤战友只能被“狠心”抛弃。
  5月,余国清所在的部队在滇缅公路咽喉———保山县边界的惠通桥头参加阻击战。阻击十分激烈,余国清和战友打退了日军一次次进攻,河水都被鲜血染成了红色。
  和所有的战友一样,余国清誓死血战到底。战斗中,他腿上被刺了6个窟窿。当刺刀再次逼近,他拉响胸前的手榴弹,却见日本人惊慌逃窜,他顺势将手榴弹扔出,滚到了树林边,“捡了一条命”。
  日,广西桂林,在布置简单的屋里,老人换上他最喜欢的一件衣服,开始讲述他的故事。
  后来,惠通桥被炸,撤退的路被断了。余国清就在那个尸横遍野的地方,靠吃树叶整整待了15天。直到枪声渐渐平息,他才在一位老船工帮助下,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对岸。
  他拖着残腿,忍饥挨饿。一路乞讨北上,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昆明,被送到宜良县军医院治疗,直至三个月后痊愈。
  在路途中,他得到了很多热心人的帮助,每次说声谢谢,总会听到一样的回答:“都是为了打日本鬼子,我们是一家人。”
  说起往事,老人泪眼朦胧。
  1948年,余国清随军来到桂林,在这里一呆就是66年,他也深深爱上了这座曾经的抗战名城。纪念七七事变78周年:多国摄影师冒死拍摄
关键字:&七七事变七七卢沟桥卢沟桥事变77卢沟桥七七卢沟桥事变卢沟桥事变78周年纪念七七事变勿忘国耻七七
78年前的今天,“七七事变”爆发,继而平津失守。七七事变迅速演变成日本全面侵华的开端,也成为中国全面抗战的起点。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发现和平无望,转而选择抗战到底,共产党人也表示“愿同国民党人和全国同胞一道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78年后,中国人民历经岁月纷争,依旧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新浪图片出品《多国摄影师冒死拍摄卢沟桥事变》,带我们一起回忆那段难忘的历史:
日晚7时30分,日军开始在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附近演习。22时40分,日军声称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遭到中方严词拒绝。当时驻守卢沟桥的是国民革命军29军37师219团。
图为卢沟桥前线,爬上屋顶警戒的日军。
志村菊次郎在黑夜里上厕所走反了方向,不过20分钟后就归队了,但是日方一直隐瞒此细节。
这个影响大历史的小人物就是左下这位。左上是下达向中国守军开火的日军联队长,名牟田口廉也。右边是日军少佐大队长一木清直,就是他的第3大队挑起了“失踪事端”。
当日军炮轰卢沟桥和宛平城时,牟田口廉也的顶头上司可能还蒙在鼓里,他当时还在秦皇岛检阅部队,直到7月8日下午才赶回丰台指挥作战。这位指挥官的名字叫河边正三,他是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旅团长,其麾下的驻屯军旅团,是驻华北日军的主力。
图为河边正三(前)在卢沟桥前线。
日本在北平驻军从1900年《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就开始了。进入30年代,日军常常在兵营里演习如何占领北平。七七事变之前,日军也多次在卢沟桥附近演习。
图为1937年7月,卢沟桥前线作战的日军军官。供图:FOTOE
“七七事变”之前,华北已自治,北平城北面是关东军;西北面是伪蒙军;东面是伪保安队;南面,日军通过两次摩擦事件已强占丰台。西南的卢沟桥成为北平对外的唯一通道。
图为1937年7月,卢沟桥前线,日军的通讯班。供图:FOTOE
“七七事变”爆发之际,驻扎平津的是国民政府29军,军长宋哲元。驻守卢沟桥和宛平城的是第29军第37师第110旅第219团,团长是抗日名将吉鸿昌的侄子吉星文。打响卢沟桥畔防守第一枪的是219团3营营长金振中。
图为1937年7月,宛平城内的中国军队出城作战。
日军提出进城搜查的要求之后,国民政府冀察当局为防止事态扩大,同意双方派员前往调查。7月8日晨5时许,双方尚在交涉中,日军就向卢沟桥开火了,宛平城也笼罩在日军的炮火下。
图为“七七事变”爆发后,在卢沟桥行军的29军士兵。供图:FOTOE
29军奋起抵抗,揭开了中国全面抗战的序幕。29军军部发出命令:“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图为卢沟桥上与敌拼杀的中国士兵。
冼星海曾创作了一首名为《保卫卢沟桥》的歌曲,歌词至今震撼人心:“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飞机坦克来勿怕,大刀挥起敌人跑!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29军是有名的大刀队。
图为卢沟桥上的中国守军。摄影:方大曾
日,中日双方议定同时从卢沟桥撤兵。但日军并未按照协议撤退,10日下午五时,日方再次向卢沟桥进攻。日本一面以“不扩大方针”为幌子,一面向华北增兵。
这是卢沟桥被日军占领后的情景。
冀察当局29军军长宋哲元、天津市市长张自忠等官员都认为可以通过外交手段换取和平。宋哲元于12日发表谈话,“此次卢沟桥发生事件,实为东亚之不幸,局部之冲突,能随时解决,尚为不幸中之大幸。”
图为日,北平丰台附近,行进的日军部队。供图:FOTOE
7月18日,宋哲元首次会见新任华北驻屯军司令相月清司。归后对人表示,和平解决已无问题。19日回北平后,宋哲元命令撤出北平城内防御工事,并将城门开启。
日,北平丰台附近,休息的日军骑兵部队。供图:FOTOE
7月20日,宋哲元发表书面讲话,称“本人向主和平,凡事以国家为前提。此次卢沟桥事件之发生,决非中日两大民族之所愿,盖可断言。”
图为日,由天津到北平的宋哲元(中脱帽者)。供图:FOTOE
蒋介石得到卢沟桥事变的报告后,第一道命令就是“固守宛平,就地抵抗”。7月17日,蒋更在“庐山谈话稿”中宣称:“北平若可变成沈阳,南京又何尝不可变成北平!所以卢沟桥事变的推演,是关系中国国家整个的问题,此事能否结束,就是最后关头的境界……”
图为蒋介石在庐山讲话。
卢沟桥事变后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指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中国的出路!同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致电蒋介石,表示红军将士愿意为国效命,与敌周旋。
图为乘车前往卢沟桥准备誓死守卫国土的北平学生。供图:Gettyimages
蒋介石还申令26路军军长孙连仲,率领所部两个师,40军军长庞炳勋的39师北上增援29军。
图为日左右,国军奔赴卢沟桥前线。供图:Gettyimages
北平郊外准备迎战来犯之敌的国军士兵。供图:Gettyimages
至日,日军已按计划在平津地区集结完毕。宋哲元等人和平的愿望落空。24日,孙连仲、庞炳勋、商震、李默庵部增援华北,宋哲元开始决心抵抗。
图为1937年7月,北平附近的中国士兵。供图:Gettyimages
在坦克车上瞄准射击的日本士兵。供图:Gettyimages
7月26日下午,香月清司向第29军发出最后通牒,第37师于28日午前撤至永定河以西,再向保定方向撤离,否则日军将自由行动。宋哲元拒绝日方通牒,向全国发出自卫守土通电,但为时已晚。
图为日,北平南苑,日军军官在查看空袭报告。供图:FOTOE
7月28日上午8时,日军步兵在飞机、炮兵支援下,对南苑第29军营房展开进攻。集结于丰台的日军驻屯旅团主力同时向南苑进攻,切断南苑守军的北平方向的退路。
图为受伤的日本士兵。
在日军陆军及航空兵协同攻击下,南苑守军第29军特务旅2个团、第38师114旅2个团及师部特务团、骑兵第9师3个团,以及高炮营、装甲汽车大队等共计约2万人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图为在京城到南苑军营的路上,牺牲于日本炮火的中国军人。供图:Gettyimages
南苑守军的通信设备很快被炸毁,联络中断,指挥失灵,部队各自为战,秩序一片混乱。
图为在南苑,死于日本飞机轰炸的战马。供图:Gettyimages
在南苑受伤的29军士兵,返回北平城时接受守门官兵的搜查。供图:Gettyimages
南苑一场战斗,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在混战中壮烈殉国;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在向北平方向突围时,于大红门附近英勇牺牲。他们是抗日战争开始后最早牺牲的高级将领。
图中左为赵登禹,右为佟麟阁。
卢沟桥保卫战和平津保卫战,还有两个人我们不能忘记,那就是抗日名将张自忠和29军219团团长吉星文(右)。
7月28日,张自忠代理冀察绥靖公署主任兼北平市市长。七七事变后,张自忠受到了撤职查办的处分,后在枣宜会战中殉国。吉星文则在1958年金门战役中阵亡。
7月28日晚,宋哲元率第37师离开北平赴保定。7月29日上午9时40分,日军中国驻屯步兵旅团旅团长河边正三下达了攻击卢沟桥、宛平城的“步—作命第六二号”命令。晚20时30分,宛平城失守。
图为占领宛平城后的日军。
日,平津沦陷。此后,平津被日伪政府统治了8年,直到1945年8月光复。
图为日,日军举行占领北平的入城式,日军由正阳门进入北平。供图:Gettyimages
(图片来自新浪)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来源:新浪图片
责任编辑:张璐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人表态
o&最热新闻&o
o&最热评论&o}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儿园毕业家长发言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