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水产品引用论证的作用用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水产养殖基地经济效益分析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水产养殖基地经济效益分析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1:26:21|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水产养殖基地经济效益分析
官方公共微信作者已禁止网友对该文进行评论参加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培训班的一点体会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参加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培训班的一点体会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三农在线--新闻]
新闻内容:&
统一思想 明确任务 全面提高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在全国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作者:农业部副部长 范小建 &&07-10 11:22:09
  一、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对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
  首先,必须深刻认识到,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和食品安全,遵守国际贸易的有关规则和标准,始终是我国政府的重大职责和庄严承诺。在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上,虽然过去我们也曾做过不少工作,但在水产品供应相对短缺的年代,在我国水产养殖和出口贸易相对较少的时期,这一问题尚不凸显。随着水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的改变,水产养殖和出口贸易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同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以五花八门的形式不断抬头,这一问题就越来越成为热点、焦点。所以,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渔业生产者合法利益,提高渔业对外开放水平的根本目的出发,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切实采取措施,认真解决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其次,必须清醒认识到,虽然“十五”期间,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有所增强,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所提高。但总的看目前的成绩还仅仅是初步的、阶段性的,潜在问题还很多,深度研究还不够。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要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野,深入分析问题的成因,科学评价各种应对措施的实际效果,把握挑战背后所蕴含的新的机遇,并把这种研究与促进渔业增长方式转变,增强渔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行业的标准化水平和水产品竞争力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由表及里的研究,找出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把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三,必须充分认识到,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既是现实、紧迫的任务,又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因此,既要有紧迫感,集中力量解决好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又要有脚踏实地、着眼长远的态度;既要根据需要采取各种应急性措施,开展一些专项整治、突击检查活动,更要注重制度和能力建设,积极研究探索实现监管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法制化的途径。建立长效机制,巩固监管成效,防止发生反弹,尤其要防止个案和局部问题演变成影响全局的重大事件。要看到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仅靠渔业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多部门、多层面的协调配合和共同努力。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在工作中要积极主动地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说明情况、共商对策、争取支持。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国渔业已经成功实现了从“以捕为主”向“以养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如果说这是渔业增长方式的第一次转变,那么可以说,目前我们又站在了第二次转变的新起点上,这个起点更高、难度更大,对建设现代渔业也具有更重大的意义。要走“以养为主”这条路,就一定要过水产品质量安全这一关。
  二、总结经验,深刻分析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成效和问题
  “十五”期间,通过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水产品药残监测综合合格率由“十五”前期的89%提高到95%以上,特别是氯霉素残留检测合格率由2003年的83%提高到2005年的98.4%。水产品质量总体上是安全和放心的,国内市场成交量不断上升,水产品出口连年增长。从2002年起,连续4年水产品出口贸易居世界首位,占全球水产品出口贸易的份额从6.17%上升到10%,2005年出口额达78.9亿美元,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近30%。  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和渔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得益于渔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工作,得益于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也是我们顺应国际发展趋势,积极调整应对的结果。回顾“十五”期间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一是必须坚持提供服务和强化执法相结合,二是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建设相结合,三是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相结合,四是必须坚持全程监管和重点突破相结合。  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当前水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种种迹象表明,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在经历大幅提升之后,开始出现徘徊局面,质量管理工作总体上进入了攻坚阶段。概括起来,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生产者传统养殖方式和管理理念与现代消费理念不相适应,不顾环境容量和技术条件盲目追求高产,造成各种疾病频繁发生,存在不规范用药现象。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高效、安全、低毒、低残留的新型替代渔药和疫苗研发严重滞后,针对性治疗措施偏少。此外,良种覆盖率低、饲料技术落后、养殖水域自身污染等也都对水产品质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三是渔业生产自身行为的可控性与外部因素的不可控性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一些开放式的养殖场所对外源环境污染难以控制。四是现行体制下渔业部门的管理手段有限,如果部门之间协调不到位,面对众多企业和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势必造成监管的缺位。五是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与国际国内日益提高的水产品质量安全要求不相适应,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能力还不强。
  三、明确任务,扎实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各项工作
  在深刻总结以往经验和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初步理清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两确保、两促进”为目标,以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水产养殖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为契机,依靠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强化水产品生产各环节的管理,在提高渔业生产标准化、品牌化和组织化程度,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认证认可体系的基础上,按照“规范、引导、监管、服务”的原则,着力构建“分工明确、措施有力、保障有效、运转协调”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努力提高科技创新、协调服务、依法监管、参与国际规则制订等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促进现代渔业建设和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按照上述基本思路,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必须重点抓好五个关键环节:一要抓好源头治理环节,以全程标准化规范控制水产品质量安全;二要抓好生产自律环节,以提高组织化程度带动水产品质量安全;三要抓好市场准入环节,以优胜劣汰追踪溯源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四要抓好科技创新环节,通过科技进步支撑水产品质量安全;五要抓好资金投入环节,以完善体系建设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围绕基本思路和五个关键环节,“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宣传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把落实各项制度作为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主要任务当前,各级渔业主管部门一是要通过深入学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培养把握水产品质量安全形势和规律的能力、应对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认真履行市场监管、社会服务的职责;二是要通过多种形式全面宣传,有组织有步骤地对渔业系统干部职工进行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对渔民、养殖加工企业、渔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培训,尽快形成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良好氛围,以增强全系统干部职工和广大渔民的质量安全意识;三是要切实把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结合渔业生产和贸易特点,争取在建立健全产地环境监测与评价制度、投入品安全使用制度、包装与标识制度、市场准入制度、事故报告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并争取率先建立生产记录、产品流向和储运信息可查询追踪的可追溯管理模式。  (二)加快养殖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把全程标准化作为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主攻方向推进水产养殖增长方式转变,必须把全程标准化作为主攻方向。要充分发挥标准的重要作用,用标准来规范管理部门和各生产经营主体在产地环境治理、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收获、包装上市等各环节的行为。以标准化为手段,做好水产品质量安全这篇大文章。当前,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加强养殖水域环境管理,二是要加强和规范苗种生产许可管理工作,三是要探索实施新的渔药管理制度,四是要充分发挥各级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在新标准、新技术和新规范推广应用方面的主体作用,五是要进一步做好药残监控工作。  (三)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把培育负责任的生产主体作为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载体“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确立龙头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鼓励其大胆进行技术、经营方式和组织制度方面创新;支持其发挥集约化、组织化程度高,技术创新力强等优势,实现市场开拓、质量安全技术创新和生产经营一体化;引导其将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物质装备、生产技术等要素导入产品质量安全领域,完善与渔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推进渔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今后,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要按照“支持不包办、服务不干预、引导不强迫”的原则,加强对基层专业协会和渔民合作组织的培育、扶持和引导,争取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指导其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实施民主管理,完善自律机制;鼓励其通过采用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标准生产、统一物资采购、统一品牌销售、统一产品质量安全承诺等自我管理与服务,在渔业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加工、包装、储运等各个环节,整体推进生产标准化和组织化。  (四)推进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建设,把市场引导作为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大力推进无公害水产品认证工作,积极鼓励企业实施各种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进一步规范认证行为。要充分利用公共媒体、展销会和博览会,广泛宣传、推介认证产品、获证企业和生产基地,积极引导、稳步开展优质水产品品牌的注册,全面提高安全优质品牌水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能力,引领水产品消费向优质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目前尚无水产品质量检测和认证机构的地区,要加快建设进程。  对批发市场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测和管理是渔业部门的一项新任务,要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帮助和引导有条件的批发市场建立水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对暂时不具备条件的,要督促其委托有资质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对进场销售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抽查检测,切实把好市场准入关。要积极推动各地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五)强化基础科研工作,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推动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渔业,技术创新是关键环节。水产科研工作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大力增强创新能力,坚持把推动水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创新摆在水产科研工作的突出位置。要抓住质量标准、新型渔药疫苗和饲料等投入品、健康养殖规范及快速检测仪器和方法等对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具有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课题,抓紧攻关争取早日突破。  要营造有利于质量安全技术创新、实现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和投入环境,建立健全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决策的专家论证、技术咨询、科学评估制度,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要适应水产品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多的形势,加强专门人才的培养,积极主动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充分发挥官方评议制度的作用,强化风险评估工作,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评估和预警体系,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六)加强监管体系和队伍建设,将其作为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保障  “十一五”期间,农业部将继续通过基本建设和财政专项,加大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和监测监管工作的投入,各地也要做好配套工作。当前,渔业主管部门要主动与工商、质检、畜牧兽医等部门加强协调沟通,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加大对渔药饲料生产、销售、使用各环节的监管力度,重点加强养殖场、苗种场用药和捕捞环节使用防腐剂、保鲜剂和消毒剂的常规监管,依法严肃查处使用禁用药物的行为。探索建立渔药、饲料等投入品质量安全状况公告制度。二是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合执法,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市场例行监测,加大对获证产品标志标识的管理力度,规范标志标识使用行为,严厉打击冒用标志和品牌行为,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三是要强化对违规产品的追溯督查力度,建立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通报制度,定期向社会发布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
稿件来源:&&责任编辑:蔡薇萍重庆农业农村信息网
&■ 栏目导向 &
& 文章内容...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与发展的十项重点工作
  一、抓规划制定  按照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总体部署,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总体思路是,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蔬菜、水果、茶叶等鲜食农产品和出口农产品为突破口,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以生产过程源头控制为切入点,以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依法加强质量监测管理为手段,力争用较短时间,基本上解决我国鲜食(蔬菜、水果和茶叶)和出口农产品污染物超标问题,让广大消费者吃上“放心菜”、“放心果”,喝上“放心茶”;用8~10年的时间,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改善农产品生态环境,科学规范和监督农产品产销全过程,全面解决农产品污染物的超标问题,实现农产品的无公害化生产,确保农产品的食用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按照这一思路,将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各地的自然区划、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的污染情况和农药、化肥的品质与使用情况等,科学地对作物、品种、品质进行规划布局,对于地域性比较优势农产品,要进行专业化生产经济带的规划建设,包括种植、贮藏加工、产地批发交易市场等,都要进行认真论证,合理规划。  二、抓重点产品  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工作重点,要放在蔬菜、水果和茶叶等鲜食农产品和出口农产品上。据统计,多个产菜县(区、市)中,播种面积在0.7万hm2以上的有605个,蔬菜总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2&100多个产果县(区、市)中,果园面积在0.7万hm2以上的有290个,水果总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970多个产茶县(区、市)中,茶产量在1&000t以上的有176个,茶叶总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只要能将这些重点产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搞上去,就能保证全国70%以上蔬菜、茶叶和60%以上的水果达到无公害要求。当前重中之重是抓好无公害蔬菜生产,农业部将出台《无公害蔬菜“十五”发展指导意见》,提出目标、任务、措施等,以更好地指导无公害蔬菜生产。  三、抓创建活动  采取行政推动、技术依托和手段调控等方式,按照优势互补、联合创办、地方为主的方针和“五统一”(统一环境质量、统一关键技术、统一规程标准、统一监测方法、统一产品标识)的要求,重点创建一批无公害蔬菜、水果和茶叶生产示范基地,目的是探索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标识标志管理的路子,对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全国选择100个县(蔬菜55个、茶叶25个、水果20个)开展无公害示范基地的创建活动,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创建管理办法》,积极抓好示范基地县创建工作。年底将组织专家进行验收,合格者将正式命名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  四、抓过程控制  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从产地和市场两个环节入手,实行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控制,生产过程的污染控制是基础,市场准入的质量监测是保障,其中生产过程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必须首先加强农产品产地源头控制,建立健全产地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加强生产环节的管理,规范生产行为,严格控制有害物质污染,搞好采收质量监测,保证农产品安全上市。  过程控制要按照规范进行,要重点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积极研究、开发、规范配套的技术体系,加强技术培训,加快推广普及,规范生产者生产行为,提高技术的到位率。当前,要重点推广以抗病虫品种、生物农药及释放和保护天敌等生物措施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筛选、推广一些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开发推广减少“跑、冒、滴、漏”的新型施药机械;推广平衡施肥、秸秆还田、控氮技术,严格控制氮肥的施用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加强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特别是微生物农药和微生物肥料等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  五、抓机制创新  针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必须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积极扶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积极鼓励引导扶持专业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中介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力争在区域化种植、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营销等方面有新的突破。要下大力气开拓无公害农产品的销售市场,逐步做到以销定产,通过签订合同和提供信息服务来组织生产,实行优质优价,确保农民有一个基本的预期收入。  六、抓农资管理  针对部分农产品农药、亚硝酸盐、重金属及激素类物质残留超标等突出问题,必须切实加强农药、化肥、植物激素等污染源的综合治理。农业部将制定并下发《关于“十五”期间控制农产品中农药污染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05年底,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示范引导作用,实现在大中城市、旅游胜地及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基本得到控制,最终实现农产品生产无公害化。将主要从严格农药登记管理入手,调整农药产品结构,逐步淘汰高毒、高残留农药产品,对临时登记4年有效期满的其他高毒农药产品进行全面清理和调整,扶持和鼓励生产企业研制和发展安全、高效、经济的农药新品种,从源头上控制高毒农药残留对人、畜及环境的危害。当务之急是对蔬菜、水果和茶叶等鲜食农产品集中产区,要严格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同时规范施药行为。针对肥料污染农产品的情况,还将制定并下发《关于“十五”期间控制农产品中肥料污染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增施有机肥料,提高优质有机肥料比重,严格把好肥料和灌溉水的监测和管理,禁止使用以垃圾和污泥为原料的肥料,保证肥料质量,对东部、中部地区,要重点规范施肥技术,大力推广普及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减轻化肥超量施用对水体、土壤和农产品的污染。  七、抓宣传培训  从正反两方面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市场情况进行经常性的宣传,在《农民日报》或《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开辟“无公害农产品”宣传专栏,随时把产地和市场的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检验情况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信息进行宣传发布,使无公害农产品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同时也便于监督促进生产者对生产环节的管理。  加大培训交流力度,通过规范技术,制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包括种子种苗技术、施肥技术、植物保护技术、栽培管理技术等技术措施,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制作通俗易懂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挂图和技术小册子,印发给农民并进行培训,2001年计划在蔬菜、茶叶和水果主产区举办15期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有关的技术培训班。同时,组织国际国内交流合作,相互学习借鉴技术、标准、管理和实践等经验,促进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并与国际接轨。  八、抓法规完善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工作,制订和完善无公害农产品法规,是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有力保障。现正在积极组织立法调研,抓紧起草《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药管理法》、《肥料法》(或《肥料管理条例》)、《耕地质量监管办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质量管理和监测办法》及《农业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各级农业部门也要结合本地实际,尽快制订和修订有关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地方性规章。同时,要依照现有的法律法规,依托现有的执法队伍,切实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严格农药、化肥、植物生长激素等登记、审批制度,整顿农资市场秩序,强化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环节的质量监测管理,规范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经营行为,保护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权益,坚决打击违法行为。  九、抓标准管理  立足基本国情,借鉴发达国家如欧盟、美国和日本的经验,制订和修订与国际标准相接轨的我国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当前,抓紧制订无公害蔬菜、水果和茶叶等农产品质量及其栽培技术规范行业标准,确定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等级、污染物监控(包括农药最高残留、硝酸盐、有害生物等限量指标)、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技术规范,制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灌溉用水、加工用水、大气质量、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监测方法。搞好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的试点示范工作,建立标准化的生产基地,引导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抓好标准的宣传贯彻实施工作。  十、抓检验监测  积极争取和筹措资金,建立健全农药、肥料、激素和重金属等污染物以及农业环境质量监测机构,完善检测手段,提高监测能力和水平。在“十五”期末,全国蔬菜、水果和茶叶等主要农产品集中产区和中型以上批发市场,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体系,配备快速检测仪器设备,逐步实现中央、地方多层次综合配套的监测网络,以最大限度地“净化”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加强对耕地质量和施肥肥效的调查与动态监测,搞好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和重大疫情封锁控制等植物检疫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工作。
&·各月农事建议
·站内搜索
&·相关文章
主办:重庆市农业委员会 
地址:重庆市北部新区黄山大道东段 186 号
承办:重庆市农业信息中心
地址:重庆市北部新区黄山大道东段 186 号
电邮:cqnx@
备案号:渝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举例论证的作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